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城市建设范文

生态城市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城市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城市建设

第1篇:生态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目标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people becom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urban Human Settlement,and to pursue the idea of returning to nature. Through discus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this paper reflect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as well as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people and society as well as people and nature.

Keywords:ecopolis;connotation;ecological construction;objectiv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4-0048-02

1 前言

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型城市的向往,人们一直在追求探索着理想的生活住区。在中国,无论是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经验积累的风水理论和技术,还是古代圣哲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都映射着古代城市建设中人们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当早期传统聚落的生态化意识觉醒,人类对与环境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及世界资源能源危机,迫使人类重新认识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生态城市(Ecopolis)作为面向未来城市新的发展模式被人们提出,它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

生态学家O.Yanits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同时人的健康和环境质量同时受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资源良性循环。“生态城市”与普通的现代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存在,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概念

麦克哈根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心灵的城市,我们需要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相互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建立的一个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系统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在该计划的倡导下,“生态城市”已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代表着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是自然、城市、人类融和的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

3生态城市的内涵

3.1生态城市的核心是和谐

在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才会相协调,实现人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高度的和谐。因此,建设现代生态城市,须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把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城市及区域可持续的发展(见图1)。创造和谐的生态城市环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人与资源的和谐,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资源枯竭等问题逐渐显现,城市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土地不足、能源匮乏、水资源紧缺等问题。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经济发展中必须节约资源,转变生产方式,有效地利用资源,致力于新能源和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其次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现代工业文明的严重后果就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人为破坏,生态城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要充分考虑人们生活和健康的需求,人性化地规划和建设人居环境。同时,一定要根治那些破坏环境的不和谐因素,如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不安全隐患。

最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和睦、平等的相处在社会大家庭之中。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健康的生态环境之中,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充分体现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呈现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3.2生态城市的动力是发展

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不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例如,强大的公共财政实力,用于建设生态城市必须的基础设施;足够的就业岗位,让城市中的居民能够得到充分的就业保障;充裕的收入,使人们能够过上舒适、宜居的生活。

3.3生态城市的生命是绿色

生态城市应坚持绿色,建设绿色的城市,发展绿色空间和绿色建筑。在创建健康、无污染、环境优良城市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3.3.1创建绿色空间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营造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览、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既为城市提供必须的自然要素,调控城市的发展速度、规模及演化方向,同时,又不断维护自身的自然净化能力、还原能力和生产能力,保持自身结构的稳定和功能的高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可持续的功能。

通过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维持和恢复城市景观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间的联系,构筑城市自然生态有机结合的绿色空间系统,改变城市集中的布局而变为既分散又联系的有机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见图2)。

3.3.2建设绿色建筑

建筑作为生态城市的细胞,是反映一个城市生态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绿色建筑要结合当地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条件,充分采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工艺及材料进行建设,并且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更好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推广绿色施工,规范绿色施工技术,制定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3.3.3发展绿色建材

通过发展绿色建材,利用科技实现传统建材向绿色建材的转变,发展墙体新材料、节能玻璃、绿色屋顶等主要绿色建筑材料,为绿色建筑提供支撑;加强废渣、粉煤灰利用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城市废渣的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量和排放,实施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3.4生态城市的精髓是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遵循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涵盖良好社会生活环境的创造、人居生态生活环境的优化以及消费方式生态化的实现三方面内容,以实现生态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及意义

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生产力布局和居住格局、高效和便利的交通、以及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区域生态和环境系统协同发展,良性循环。要以经济建设促进环境优化,以环境优化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力求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优化良性互动。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即生态城市不仅要供养自然,而且要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见图3)。

生态城市建设,应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使城市周边具有多样而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美好的自然、人文景观。加强人口增长的调控,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人口营养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合理配置,使人们的生活消费在满足基本物质消费适度的基础上,转向对服务、文化教育和环境享受的有序追求。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载体,涵盖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建设生态城市,最大限度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远景目标,它是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代表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高度城市化时期。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把生态思想引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引导正确的城市化方向和城市生态化,使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I.L.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自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蔡竞.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3.

[5](美)RichardR egister. 王如松,胡腆译.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第2篇:生态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建设;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

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科学规划工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和休闲娱乐区,并且严格按功能分区设置项目。抓好城市绿化,采用开敞通透的手法,以草坪为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导、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体,大力推进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力开展生活垃圾、特种废物和城市中水的回收利用,提高社会资源再生利用率;加强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进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技术开发和新产品推广,着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城区逐步取消小锅炉,增加集中供热覆盖面;强力推进“禁实”工作,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节能建筑。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应该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所处的区域特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进行科学的部署和规划,最终后果让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的用地面积相适应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和帮助下最大限度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不能片面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决策人员,应该具备“德艺双馨”的素质,也就是说能够将城市的软环境与硬环境都列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过程当中,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建设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资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对大自然的爱惜和尊重。

2.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与方法,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掌握城币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综合布局与安排,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案,调整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生态环境的和谐。

3.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

3.1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 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3.2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3.3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内容和目标

3.3.1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a.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b.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c.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结束语

总之,人类不断改造自然,在改造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以便更好的适应自然,这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当前,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的恶化,能源短缺等系列问题的出现,如何进行调整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城市是人们生活的中心,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体现,生态城市是人类理想的栖息地,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设计,使人们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能更好地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保城市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2]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6期.

第3篇:生态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024-02

当前,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同时生产力水平也在日渐提高,对此,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进展当中。但是在城市化进程发展中随之带来的也是人口的增加、环境的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大量的消耗等问题。如今,在人们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生态环境平衡问题,而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发现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已经变得很脆弱了,并且已经不能再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路线继续走下去了。因此,怎样可以调控好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进行解决,同时也探索出可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两者关系的途径,从而实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也作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

1 对于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对于城市建设,作为人们生活的物质载体,而城市的空间形态与自然景观则是人们主观向往的物化表现。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与自然城市景观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同样两者之间也有着互相影响的关系。在人们所生活的空间里其最主观的思想就是可以引导城市空间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对所存在的环境条件给予一定的影响力。在城市建设中作为一个可连续发展的过程,而在城市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中是两个可以相互影响的空间与时间的演变,并且可以得到创造城市空间与环境景观的各种要素。在城市建设环境的基础的本质就在于人们主观的思想对物质的显现。所以,以合理科学正确的建设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本质在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统一的并不存在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概念;

2)在城市建设的生态系统中它是属于经济、自然和与社会相复合的生态系统,所包括在环境系统以及生命系统中,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人们生活的环境与活动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环境建设已经成成为宏观的指导方案,在优化合理的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组织城市建设空间环境的重要策略,因此就必须要重视具有生态观的思想。也只有提高了生态环境的主观意识,才可以更好的指导城市建设在未来的建设中以打造生态环境城市的方向前进,并且建立起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当前,对于规划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已经广泛地得以应用;

3)在自然界城市建设所占的空间是很小的,但是却集中了大量交通、人口等方面,并且也建立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对此就会产生很多损害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对原始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改变,也改变了城市物理化的环境,比如在城市里的温室效应以及土壤板结等情况。在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当中,对于城市化发展的过程是会不断地影响环境的自身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在生活、生产方式的形态,与此同时,通过其它途径给环境造成的环境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健康状态,从而引起了公害。在当代城市建设中人工生态环境系统是比较脆弱的,并且在生态过程上是需要耗竭性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因人口高度的密集性,因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并不是完全开放的,它主要的表现就是需要其它生态系统全面的支持,需要大量的人为输入物质与能源力量,同样在城市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所产生大量的废物也需要通过其它生态系统进行消化处理。

2 加强提高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在城市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绿色生态问题,这是在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过程当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在城市建设的规划当中对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得到了全面的注重,因此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就会向人们主观意识的方向进程,对于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也会大大的提高,不断的改善。对此,在环保部门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环保指标,从严管理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充分的开展生态环境的检查活动,对于那些严重违反环保法规和法律给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部门必须要进行依法的从严处理。在环保等相关单位的全力积极配合下,严厉打击给环境造成严重后果违反环保法规意识的行为;

2)对于城市环境建设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同时涉及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每个不同层面,所以,需要把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推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有效依托。充分全面的坚持以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调整合理的用地需求,优化用地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化,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可以转变成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和根本方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治理环境结构性污染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主要方法。在加强提高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服务与技术产业,改变原料利用的结构,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加强提高应用太阳能以及生物能等方面的清洁能源;

3)在建设生态环境的城市中必须要全面的被社会大众广泛的接受作为主要基础,运用全社会人员共同参与的力量,奠定绿色环保与生态建设基础的力量。也只有通过应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共同参与才可以实现社会、资源和环境与人类之间相协调发展的目标。所以,必须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全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大力倡导生态文化,提倡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危机感、责任感,使生态文明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人人心。

3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急于功利的问题,而是需要通过长期而久远的阶段任务,作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过程。然而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计多复杂的问题,从规划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机制、主要理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等待加以解决。所以,在建设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则需要以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合理综合实践地加以进行。

参考文献

[1]邹良楠.保持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对策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9).

[2]庄志强.浅谈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问题[J].科技资讯,2008(2).

[3]许迎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D].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2005.

第4篇:生态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生态理论 城市园林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112-02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园林绿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传统的园林绿化配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观赏需求,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提出的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城镇建设中生态园林建设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利用生态理论学的基础,打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居住、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二、城市生态园林的概念和特点

1.城市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就是指将园林景观艺术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相结合。组成各种类型植物根据自己所适应的条件进行有机的配置,形成的一种层次鲜明、季相色彩相适应、各植物协调生存的空间环境。使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得到充分的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为改变城市的环境起到了积极且有效的作用。

2.城市生态园林的特点

实现了生态园林的城市与传统的城市比起来,具有这观赏性、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协调城市发展以及无界性等特点。在城市中建设生态园林,可以很有效的调节该城市的小气候、降低城市噪音、维持碳氧平衡以及给人们提供一个休息、散步的地方。另外因为建设了生态园林,还给该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自从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提出来以后,各国都开始重视建设生态园林的城市,并且在建设过程都结合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三、在城市中建设生态园林的意义

1.生态园林的功能

1.1改善城市气候

由于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类活动的加剧对城市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很多城市出现了热岛效应。而在城市中建设生态园林可以很有效的调节当地城市的温度、湿度,从而起到改善当地气候的效果。

1.2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

在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可以达到改善当地空气环境的目标。首先很多植物在白天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这样可以很有效的控制碳氧平衡,避免温度过高而出现的热岛效应;其次城市工业化、城市持续规模化发展壮大、汽车尾气排放等,使城市空气中含有人类生产活动中释放出来大量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会对人们身体产生危害。而通过建设生态园林可以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因为很多植物具有净化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功能;再次,植物的树叶可以起到吸滞分成的效果,特别是树木的叶子可以有效的过滤、净化空气中的粉尘,如PM2.5。最后,生态园林还可以有效的吸收、消灭噪音。在城市中建设生态园林可以很好的保护周边居民不受到噪音的污染。

2.生态园林的意义

首先通过建设生态园林可以保护和改善当地环境,从而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可以有效的改善的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城市中建设生态园林,会让城市的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最后,通过在城市中建设生态园林。可以把城市中各个公园、园林、绿地进行统一的整合,有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一个覆盖了整个城市的园林系统,让各个原来分散的植被,充分发挥出其作用。真正实现了城市的园林化。

四、城市中生态园林存在普遍问题

1.绿地面的不足,布局不合理

在很多城市建设中不够重视对绿地的建设,而且很多绿地都成小块分布在城市各地,没有成片的绿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并且在绿地中医草类植物为主,缺乏灌木等植物形式。

2.园林植物种类单一

现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为了整齐、美观,不结合本城市实际的土质和气候情况,造成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园林绿化中以几种常见的植物为主,种类单一,缺乏植物的多样性。完全不能起到净化,美化城市的效果。

3.缺乏理论的系统指导

很多城市在建设生态园林的过程中,只注意形象工程,花大价钱,从外地引进高、大、全的树木,而对适合本地生长的本土的植物却不加以关注。并且在建设过程中缺少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很多种植不久的植物,就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大量的死亡。这样不计不能美化城市,还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五、解决生态园林问题的方法

1.将园林建设与生态理论相结合

随着生态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与城市园林的建设中。,给城市园林的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现有的城市园林建设的理念是让城市的园林环境与外面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使城市不再是一个孤岛。让城市的环境可以与外面的自然环境相互交换,最终形成碳氧平衡。充分结合生态理论,发展城市生态园林,这已是全球城市发展的趋势。

2.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园林的基础

生态学中最基本的理论就是,生物多样性造就生态稳定性。所以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配置各种植物,注意其多样性。一个园林中生物越多、结构越复杂,那么这个园林就越稳定。这要求,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增加植物的数量,更要考虑植物的种类,只有植物品种多了,园林的生态才能稳定。

由于城市缺乏生物的多样性,这样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就缺乏了生存的基础。所以在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中,一定注意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一旦出现缺乏某种生物的情况,很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园林的毁灭。

3.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中,要注意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做那种杀鸡取卵的事情,在建设中要科学的、全面的、严谨的、可持续的考虑。结合植物和当地环境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积极促进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4.进行合理的布局

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要对整个城市的园林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布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以因地制宜、因需选树、因势利导为原则,使整个城市的园林不再是仅仅围绕着城市,而是将自然搬到城市里,扩展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

5.把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设计理念融入城市建设风格与建筑风貌,在安徽新农村建设中,可以把园林绿化与徽派建筑风格通盘设计,绿树掩映马头墙,粉墙碧瓦映绿水。

六、结束语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个方面的。它需要人们从全局把握,高瞻远瞩,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合理高效的打造成一个生态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城市建设杂志社,城市建设理论研究[M] 城市建设杂志社

[2]卢建国,花卉学[J]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3]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年

第5篇:生态城市建设范文

    进的思路进行了探索。

    2.探索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

    2.1制定完善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

    深圳正在逐步制定完善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等,力求形成和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

    一方面,编制宏观层面、覆盖全市的《深圳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规划纲要》,建立指导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框架。

    另一方面,逐步颁布和完善适用深圳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技术标准和导则,以政府规范性文件试行后,逐步上升为地方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并选择相对成熟的内容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深圳市城市设计标准与准则》等政府行政规章而获得较高的行政效力。

    2.2构建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公共交通、建筑技术、生态工程、资源利用、能源结构等领域,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深圳规划部门开展了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尝试量化评估能源、资源、环境效益等低碳生态评价指标,现已收集整理了初选指标,包括现状值(2009年)、目标值(2015年)、目标值(2020年)

    的阶段指标,如在城市建设方面,初选指标包括绿色建筑占当年竣工建筑比例(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平均建筑能耗、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率等。目前正在征求相关政府部门意见,完善颁布后将成为深圳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量化指标体系。

    3.深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思考

    深圳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条路径着手推进:

    3.1.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结合起来

    现阶段深圳“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类型表明,深圳的碳排放量大部分来自于工业高碳产业。所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就是深圳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深圳,比较切实可行的第三产业是物流业。深圳区域位置也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中服务产业的物流业能耗量低于其他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业也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还需要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在深圳范围内选定一系列的新能源基地集中发展新能源产业,针对低碳的要求,强调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发展新型的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开发产业。

    3.2.开发引进低碳技术,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

    发展和运用低碳技术无疑是解决高碳排放量的根本途径。对于低碳技术的发展主要通过技术人才的引进、.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三方面来实现。深圳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继续鼓励发展自主创新、给予引进人才更为优越的待遇,利用知识产权对于专利技术的保护,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保护管理政策,通过提升对于低碳技术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促进各行各业积极创新。

    同时,深圳也应从全局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各项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无障碍的技术信息交流与人才流动,并积极与国内外其他省市交流协商,促进深圳产业与国内外产业先进技术合作,共同进行科研活动,开发低碳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速率。另外,深圳也可以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中达成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获得额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扩大低碳投资,鼓励和约束企业向低碳生产的方向转变。

    4.深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设计

    4.1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要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控制能耗高的冶金、化工、造纸、纺织、建材等行业规模,降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把经济发展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控制温室气候排放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形成本地区各具特色的空间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格局。探索建立企业、项目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产业集聚功能。.编制城市群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产业分类标准,实施分类引导。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这些产业,在项目核准、土地供应、资金筹措、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4.2转换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节能监督检查。.健全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依法淘汰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和销售,对不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产品,不准销售和使用。.

    依法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及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等公共设施用能情况的监督。大力推进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推行合同能源各类,克服节能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节能产业化,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第6篇:生态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 环境监测 生态城市 海西建设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莆田市作为海峡西岸重要港口城市之一,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海西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环境监测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及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应把握发展方向、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监测手段,充分发挥环境监测主观能动作用,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当前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

1 发展生态监测,建设生态莆田

1.1开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莆田市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目前已确定监控范围和监控项目,准备对占全市70%以上COD排放量、SO2 排放量的市控以上重点企业实施相应的COD、pH、流量、氨氮和烟气污染在线自动监控,覆盖面将达到全部市控以上企业;并将建立企业及主要交通干道噪声自动监控系统,完成机动车尾气简易工况自动检测系统建设,实现与中心控制系统的联网和应用,全面发挥自动监控系统在环境管理与执法、排污收费及总量监测统计中的作用。

1.2 加快应急监测

由环境监测站负责对辖区内事故隐患进行调查登记,并提出有效的事故防范和应急响应措施,建立有毒化学品属性数据库和专家支持系统,编写各类风险源应急监测预案。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能迅速启动应急监测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及事故可能影响的单位和人群发出监测快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和对人体的危害,为当地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1.3 加强室内污染物现场快速测定

室内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空气,但是工业化时代不能保证人类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居环境。而装修装饰的不当又加重了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建筑、建材、装饰业的水平,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卫生、建筑、环保等行业共同面临的问 题[1]。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也逐步提高,国家对室内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国民经济产业。当前,室内污染监测面广量大,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高,这是面临的新领域。为此,环境监测部门将加强对室内污染物现场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为建设绿色、生态家园而努力。

2 建设生态城市,推进海西进程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莆田市做为海峡西岸重要港口城市之一,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海西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2.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2]。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2.2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城市,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生态文化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2.3 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

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应该集中力量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从社会主体角度看,社会行为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这三种行为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

3 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作为环境管理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以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为依据,以环境管理需要、面向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需要和面向环境监测的现实需求为动力,统筹规划,系统安排,突出重点,逐步落实,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保障能力[3,4]。当前环境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环境监测的首要任务就是围绕省市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积极稳妥地开展各项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建立和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在积极建设生态莆田、推进海西进程的过程中全面发挥环境监测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兴中.室内环境监测前景分析[J].安徽化工,2004,(2):48-49.

[2] 朱蓓丽.环境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7篇:生态城市建设范文

近年来,在城镇化加速过程中,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总结各地经验,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以绿化和宜居为主题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山地城市、宜居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等;以“低碳减排”为主题的低碳城市;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无害化”为主题的集群式、循环型、低碳化的工业园区等。尽管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不同,但在当前条件下都面临共同的挑战,主要是生态城市建设与汽车快速发展的矛盾、与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与城市间大气污染协同防控的矛盾等。

上述矛盾虽然普遍存在,但在不同城市和地区的表现及程度却大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加强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衔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建立多元的生态评价体系。不能用一张蓝图来规划不同的城市,也不能用一把标尺来衡量不同的城市。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要加强理性思考,特别是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不同生态条件的角度出发,观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可能和发展目标,从而制订科学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体系。

第一,对建制城市的考察和评价需要有历史的观点,评价视角要与城市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高级城市形态,是城市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较大,往往意味着这个城市已经走过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向生态城市演进的时机更为成熟,转化也更为自然。因此,参照系不可能是原生态,只能是“人工生态”;评价时要顾及城市的历史和现实,不可能“推倒重来”。

第二,评价视角要与城镇化的合理概念相适应。现在人们谈论的城镇化率,都是城市中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概念,这样会导致人口流向的过度集中化。我们应参照发达国家城镇化率的计算标准,即以非农就业人口作为城镇化率的统计口径。这样,在我国大量存在的建制镇和非建制镇中的非农就业人口就被统计进城镇化率。非农就业人口比重占多数的镇也应进入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或考虑范围,使评价视角更具多样性。这就要把一部分“镇”――未来城市,纳入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的视野。应把目前建制镇和非建制镇中非农就业比重已经超过半数的居住中心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类型,并以此为对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建设评价方式与指标体系,目的是为防止这些未来城市继续走以往城市发展的路子,其生态标准应当高于目前的老城市。

第8篇:生态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96-01

一、生态城市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生态城市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在此之后,在国际“城市生态”组织的推动下,生态城市理论得到很大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

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生态城市的“生态”,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在空间上不再是“城市市”, 而是“区域市”,是一种城乡空间的融合;城市生态安全和卫生可靠、优质; 城市产业实现生态化和高效益; 城市交通、信息传递、物资供应等运转系统和管理系统快捷、高效; 创造现代城市风貌, 完善区域生态支持系统;发展高水准生态文化和高度的社会文明。

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城市规划和目标的制定与各自的城市特色不符合

不同城市的生态特征存在不同的差异,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要符合各个城市的建设实际,不能违背实际情况。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城市没有根据自身的生态特征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和目标, 而是盲目照搬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违背自己城市的生态规律。这样的做法使城市环境遭到破坏,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构想相违背。

(二)生态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缺少有力的支撑

国际经验表明,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明确而具体的项目支撑,同时还必须有保障项目实施的相关政策的支持。但是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缺乏有力的项目支撑,政策的支持力度也不大。

(三)科技创新没有很好地与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

我国要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没有完善齐备的科技创新体系作为有力的保障,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就会受到影响。

(四)公众的参与意识不强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

(五)配套的法规政策建设体系急需完善

目前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急需完善。

三、加快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

生态城市建设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我国更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是政府应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与目标,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监督管理的职能;二是制定相关法规,使生态城市建设有法律依据作为保障,保障总体规划和目标的全面实现;三是制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尤其要根据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

(二)加强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我国应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一是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各类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并尽快拿出生态城市建设技术开发的专项资金,以支持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研究;二是逐步建立生态城市技术体系,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态城市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三积极加强与各个高校的合作,把高校优秀的科研成果推入实践领域。

(三)构建生态城市合理高效的交通体系

由于我国不同城市的交通运输状况不同,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将改善城市交通体系与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进行规划,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和土地开发利用率;二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条件,大力提倡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四)积极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一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发挥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使生态建设的有关法规和政策通过该组织得到深入的贯彻和落实,积极引导广大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二是支持现有环保团体的发展,现在我国的环保团体在资金配备和人员组织上都有待健全,应该从政策上对环保团体进行支持和帮助。

第9篇:生态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95-01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城市化进程中随之带来的是人口的增加、环境的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大量的消耗等问题。如今,人们在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生态环境平衡问题,因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已经变得很脆弱了,再向以前一样粗狂式发展,已经不可持续了。因此,怎样可以调控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去思考得问题,从而实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也作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

1、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目前,城市建设的势头正旺,大城市向更大城市扩容结链,中小城市“旧城改造”方兴未艾, “小城镇大战略”蓬勃发展,开发区风糜全国,大干快上、只争朝夕,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依靠开发商借鸡生蛋等等。在建设中由于认识上、管理上的不足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一系列破环环境行为,主要表现为:

1.1、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使得生活污染负荷大幅度增加,现有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建设标准低,使用周期短,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造成二次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也不断上升,用水量的80%成为生活污水排入水体,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也造成了水体的污染。

1.2、随着生活水平、环保意识的提高,市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城市生活中存在的水体污染、废弃物污染、油烟污染、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反映愈益强烈,环境保护管理、执法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1.3、由于一些领导的环保意识不强,抱有“先建设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造成城市污染负荷加重,部分重点企业污染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环境保护方面还没有明确具体的措施对这些企业进行限制,也没有提出较高的要求来完善准入制度。

1.4、由于开发商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在开发建设中忽略或减少生态环保投入,有时不惜破坏原有的生态人文环境和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甚至在饮用水源地建设楼盘,这样对环境都会造成持久伤害。

2、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2.1、科学制定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

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制定专业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特点,产业结构和环境保护要求对城市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明确定位工业区、生活区、行政商贸区、文化区、城郊农业、绿化水体生态区等。对原有不合理的布局要逐步搬迁到位。组织合理的交通网络,使城市人流集散、对内对外联络处于最简洁方便的状态,提高城市功能效率,将交通环境大气噪声污染干扰降低到最小程度。

2.2、完善考核体系,强化责任追究机制

在城市的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建设目标中,通过责任与义务的分化建立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严格实施环境考核机制,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考核,并且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工作进行评价,对违规、违法行为加大追责力度。同时,按照环保法有关规定对污染企业坚决查处到位、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形成考核与追究的完善体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

2.3、加强产业聚集、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生态工业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势所趋。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生态工业园区才是最具环保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重点是加快经济开发区、工业新区建设。要深化园区规划和设计,加强综合配套,优化产业布局,使园区内企业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逐步实现区域企业、行业的匹配,对园区内现有的工业企业进行适当的技术改造,在园区内企业间建立起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形成能量、物流再循环的互利共生网络,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型的先进工业集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知名品牌汇集地。

3、加强环境监督,建立配套监督机制

通过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促使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和贯彻环境保护的计划。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主要通过分级管理,实现分工合作,环保、水利、农业、住建等部门各负其职,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行使生态保护监督职责。同时要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的管网化,保护好饮用水源地,集中供热等,这些基础设施对保护环境会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

4、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环境资源配置

政府要逐年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直接加强环境建设;其次,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鼓励政策,通过环境保护政策的推广,吸引民营资金的投入;其三,对一些项目,比如新能源汽车、秸秆发电等实行资金补偿制度。通过这种补偿制度约束和规范相关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

5、强化宣传,提升公民环保意识。

要建设好生态文明的新城市,必须要加强宣传城市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公开监督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全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大力倡导生态文化,提倡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人人心。

综上所述,保护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保障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城市建设所希望达到的长远目标。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发展是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重要结果,其主要目的还是服务于人类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却是城市建设将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保护生态环境是进行城市建设必须要兼顾的重要举措。只有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2007,(02).

[2] 马慧.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问题的思考[j].今日科苑,2008,(20).

[3] 淮阴区生态区建设规划,南京农业大学区域农业研究所,淮阴区环保局,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