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工程类论文范文

交通工程类论文精选(九篇)

交通工程类论文

第1篇:交通工程类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 交通规划 实验教学 多层次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through the analysis about domestic traffic planning course op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field experiment class, produc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design, open experiment and graduation design combination of multi-level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In each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link means further research and analysis.

Keywords: engineering applied traffic planning multi-level experiment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 G4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实践是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解决的是城市交通规划的理念、原则、思路、程序、步骤以及模型方法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充分掌握交通规划的全过程以及交通规划的步骤与重要的规划理论模型。这门课程既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讲授交通规划类课程时应该充分掌握课程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模型与计算机规划软件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工程项目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效果与学生知识吸收的最大化,。

我国很多高校针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均开设了实验教学环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达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规划专业人才,有必要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发各层次实验教学项目。

国内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各高校的交通规划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实验课,但在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东南大学本着培养交通规划、物流系统规划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以工程项目为依托教授理论知识,并开设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同济大学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主要分为两个层次:课堂操作实验(20学时上机)和交通规划课程设计(2周)。长安大学交通规划课程依托教师所承担的国际合作规划项目讲授理论知识,并以西安市长安路公交走廊优化分析作为课程设计内容。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在讲授交通规划原理的基础上,侧重于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模型的软件开发。吉林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规划与管理方向开设了城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针对实际工程项目展开。北京工业大学交通规划课程实验环节侧重软件的学习和应用,通过学习CUBE、TRANCAD、EMME/2、VISSUM等交通规划软件,开展城市和公路交通规划,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以及大型活动交通规划和停车场规划。北京交通大学编写了交通规划实

践指导手册,针对交通规划所涉及的交通调查、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的相关实验环节进行了详细说明。

此外,交通工程专业教师也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梅振宇、黄志义、项贻强、王福建等人[1]在分析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分4个层面,即专业感性认识、课程模块模拟操作、业务实习和综合训练层面,构建了交通规划专业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框架。东南大学的陆建、王炜[2]在总结10多年来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突破实验课程建设的单一模式,面向工程实践,拓展实验教学的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采取多种实验手段,对交通规划类课程要求的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内蒙古科技大学的于景飞[3]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对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和方式、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了包括交通调查实习、软件应用实习和课程设计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北京工业大学秦焕美【4】总结了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的特点以及其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交通规划软件实验室教学思路、教学形式和方法。长沙理工大学况爱武【5】从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的特点出发,探讨了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2.1 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

交通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达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针对理论教学内容,开设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明晰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实验体系框架,是做好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关键。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系统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通规划课程针对城市道路网规划,讲授了从交通与土地利用分析、道路网络拓扑建模、交通需求预测到交通方案评价的整个规划流程,每一个环节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体系应当体现规划的系统性,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交通规划对象是交通系统,交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第二,复杂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公路网规划、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场站枢纽规划与设计、停车场规划、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等,应用面广。

第三,学科交叉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涉及运输经济学、数理统计、预测学、最优化理论、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计算机基础。

第四,发展速度快。交通规划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跟踪学科发展新动态。

第五,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性。交通规划工程中既有大量的定量计算,也有很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只有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才能使学生形成对交通规划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工程概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2.2 实验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对于本科生这个层面的实验教学,主要是立足于认识交通规划工程的特点、培养工程概念以及科学素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在系统学习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模拟、创造工程实践环境,开展认识实习,使学生充分了解交通规划的流程,掌握交通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需求预测、影响评价以及软件仿真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基于以上考虑,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分为课堂实验教学、外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开放型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六个模块、四个层次进行,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图

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3.1 课堂实验教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熟悉各专项规划的基本流程及规划原理,重点培养交通规划中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交通建模能力和交通规划软件操作能力。课堂实验教学内容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是,专项规划案例教学,包括,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案例、公路网规划设计案例、道路网通行能力分析案例、交通项目影响评价案例、慢行交通规划案例、停车场规划案例等;二是,与交通规划密切相关的软件操作学习,包括:数理统计分析软件SPSS以及EXCEL,交通需求预测软件TransCAD、VISSUM、EMME-3、CUBE等,交通制图软件AutoCAD,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r等。两条主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案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的形式,而软件学习则是实验室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3.2 外业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外业实验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交通信息的采集能力,结合实际规划课题或者模拟开展居民出行调查、交通流特征调查、交通基础设施调查等基本调查内容。从调查人员调配、调查表格设计以及调查实施等多个环节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3.3 课程设计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课程设计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整体流程的把握,加深对交通规划基础理论和原理的理解,是对学生知识综合性的锻炼。课程设计学时一般为两周,题目选择一个简化的交通规划课题,任课教师给出规划要求、规划年限、路网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等原始数据,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利用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借助计算机软件,完成原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交通需求与社会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给出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

3.4 生产实习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生产实习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工程的感性认识,强化对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培养初步的交通规划经验。生产实习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开展:第一个渠道,本校教师承担的交通规划课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第二个渠道,学校与规划院、科研所合作,提供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岗位。

3.5 开放型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开放型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理论的深入理解,扩宽学生知识面,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放型实验并非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必修型实验,而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兴趣主动申请参与。开放型实验形式灵活,内容可以涵盖数据挖掘、交通规划建模、以及交通仿真软件二次开发等。这些实验可以结合实际课题,要求学生根据需求设计、组织实验,需要学生掌握交通规划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能够分析规划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3.6 毕业设计内容分析

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利用交通规划理论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性地在交通规划的某一领域展开较为深入地研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下一步深造或者就业打下基础。

结论

本论文在借鉴国内诸多高校开展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提出了交通规划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由6个模块、4个层次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对体系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论文是对我校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工作的总结,通过系统的实验教学,我校学生对交通规划基础理论理解深刻,学生能够较为熟练掌握交通规划软件完成简单的交通规划工程,具有较好的工程素养,符合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梅振宇, 黄志义, 项贻强, 王福建. 交通规划课程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框架设计[J]. 理工高教研究:2010,29(8):125-127,133.

[2] 陆建,王炜. 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0-12,25.

[3] 于景飞. 基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43-44.

[4] 秦焕美. 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50-53.

[5] 况爱武. 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教学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63-64.

第2篇:交通工程类论文范文

关键词: 医学类职业院校口语交际训练校企合作

医学类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应加强同医疗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从语文教学的口语交际训练来看,改变原来以文学教学为背景的口语交际训练,尝试与医疗企业合作,或者利用医疗实训基地的模拟环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

1.医学类口语交际训练的教材与教学内容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使用的口语交际训练主要教材是刘重光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该教材在二十四个单元中安排了十七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这十七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和单元的教学内容紧密配合,是单元教学内容的口语化训练,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文体类口语交际训练,包括记叙文单元的《听话训练》,通过听取记叙类文章的段落朗读来捕捉文章蕴涵的信息,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说明文单元的《介绍》,选文是《杜甫草堂》和《朝鲜族辣白菜的制作》,旨在训练学生口头说明事物的能力;议论文单元的《演讲》,是一种口头议论训练。

第二类是朗诵训练。古代诗歌单元的《古代诗歌的朗诵》,现代诗歌单元的《新诗朗诵》,戏剧单元的剧本台词朗读,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是讨论交流类。这一类包括讨论交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两个部分。理论学习有行政公文单元的《会议主持》和专题阅读单元的《小组研讨交流》,《会议主持》的训练内容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几次讨论会,组内同学轮流担任主持人”,《小组研讨交流》提出小组研讨交流的要求、交流态度和组长职责,其别提出了“沟通中应有的态度要求”,为正式的小组研讨交流做了准备。讨论交流的实践训练则是配合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安排的,如小说鉴赏单元的《小说评析发言》,文艺评论单元的《阅读心得交流》,文化散文单元的文化散文语段讨论,科技文书单元的专题讨论,专题阅读单元的课后习题研讨,医学论文单元的医学论文写法的交流。这些都是属于讨论交流类的口语交际训练。

第四类口语交际训练可称为其它类,包括事物文书单元的《采访》,研究性阅读单元的《辩论》,求职文书单元的《求职中的听说技巧》,等等。

以上是教材提供的十七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

2.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教学内容来看,该内容工学结合不够紧密,不是根据职场需求来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很难激发职业院校学生的言语冲动和言语欲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已经势在必行。具体分析如下:

2.1朗诵类训练仅仅是口语训练,不是交际训练。

交际训练应该是在家庭、社区、职业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际活动的训练,交际不能单方进行,它必须是双方或多方共同进行的,是信息的不断传递与反馈,完整的交际训练必须有信息的发出者、信息的传递途径、信息本身、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环境和反馈六个方面。

诗歌、散文朗诵只是口语训练,不是交际训练。在朗诵过程中,只要有信息的发出者(朗诵者)和信息本身(诗歌、散文)就可以,朗诵者独自在原野上也可以进行朗诵训练,它不强调信息的接受者和信息反馈,所以不是完整的口语交际训练。

完整的口语交际训练应该有相应的交际环境、相应的交际对象,是交际双方或多方通过一定途径不断地传递和反馈信息的过程。只有既是口语训练,又是交际训练的训练,才能称为口语交际训练。

2.2讨论类训练的内容缺乏职业特色。

从教材的口语训练内容来看,朗诵类训练的内容主要是诗歌、散文、剧本之类,是通过口语训练来提高文学作品的朗诵能力,讨论类讨论的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文艺评论及论文写作方法之类,通过讨论来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训练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实际,还不能“供谋生应世之需要”(出自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教育应该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和实际工作相一致。小说评析、阅读心得、文化散文语段讨论,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文学类院校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医学类职业院校的学生以医疗为职业,他们将来要面对的主要是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医疗交际才是该类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交际特色,医疗交际的口语训练才是医学类职业院校口语交际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2.3口语交际环境与职业环境不匹配。

从教材提供的训练内容来看,无论是文体类、朗诵类还是讨论类训练,基本上都可以在理论授课教室里完成,有些教师甚至在选文教学中穿行,没有为学生提供职业性的交际环境。

职业性的交际环境就是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企业环境,对医学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医疗环境。

医疗环境是该类学生口语交际的主要环境。在医疗环境下,同特定交际对象通过一定途径,不断传递和反馈信息,是医疗口语交际的主要特色。例如,护理专业学生在住院部的环境下同患者、患者家属、医生及其他医技人员进行口语交际,眼视光专业学生在眼镜店环境下同近视的学生和家长进行口语交际,这些都是医疗环境下的口语交际。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真实或者模拟的医疗环境,是医学类院校口语交际训练成功的前提之一,只有在这样环境中进行的口语交际训练,才能有效迁移到将来的职场环境中去运用。而教材恰恰缺乏这种交际环境的创设。

3.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思考

3.1从交际的角度来安排口语训练。

交际成功的关键,不是会朗诵或者会作文学评论,一个人无论诗歌、散文朗诵得多好,无论对文学作品有多么深刻的见解,如果没作职业化的口语交际训练,在医疗职场上,便很难进行成功的口语交际。

从教材的口语交际训练来看,主要是通过朗诵训练和讨论训练来完成口语交际训练,而不是从医疗职场交际需要的角度来安排口语交际训练。由于该内容同医疗职场的口语交际实际相去甚远,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冲动,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成功的口语交际训练,应该从交际的角度来安排训练内容。交际是双方或多方通过一定途径不断地传递和反馈信息的过程。只有正确设定了交际对象,才能有效提高交际训练的效果。在医疗职场上,主要交际对象是患者和同事。面对患者及其家属,成功的医疗交际应该是把医疗专业术语口语化、通俗化,让医患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沟通。在同事方面,只有通过口语交际协调工作,才能共同完成医疗服务。因此,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只有预设相应的交际对象,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交际训练内容,才能成功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3.2从职业的角度来深化教学内容。

医学类职业学院的口语交际内容,应该根据职业需要来确定。对医学类职业院校来说,医疗交际才是学生最主要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那么,如何丰富医疗交际训练的内容呢?首先,教师要深入医疗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弄清楚在医疗实践中,哪些是最常见、最实用的口语交际活动。其次,教师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初步了解相关医疗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组织治疗性口语交际训练。另外,还可以聘请相关企业的专家到学院授课,请“双师型”的教师进行交叉上课。

教材中原有的文学类讨论内容,应该用医疗交际内容予以替换。在讨论训练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医疗交际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预案,讨论分角色训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在以后的训练中不断改进。只有从职业角度来深化教学内容,口语交际训练才能适应生活之需,适应职业之需。

3.3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环境中实现做中学。

创设医疗口语交际环境是医学类职业院校口语交际课程成功的前提。医疗口语交际环境的创设,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教师可以带学生熟悉医疗环境,可以请医疗专家或临床教师介绍企业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模拟病房等实训场所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第3篇:交通工程类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校企双向交流;组织过程资产

一、西藏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与企业双向交流的必要性

对于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与其它专业相比,与企业双向交流尤为重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双向交流是西藏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1.有助于提升管理类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通过管理类专业教师与西藏企业的双向交流,能促进教师对所授课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理论联系实际,充实教师授课内容;有助于教师挖掘企业本土案例,增强学生上课的课堂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丰富教师的职业生涯,通过挂职、咨询等形式的交流互动,丰富管理类专业教师的工作内容。2.有助于提升管理类专业教师科研水平。通过管理类专业教师与西藏企业的双向交流,有助于教师搜集企业一手资料,了解企业实际生产运作情况;有助于教师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搜集科研资料;有助于教师获取更为真实的科研资料。通过深入企业工作,对所搜集的资料去伪存真,确保研究资料的真实、可靠,确保形成科学的科研结论。(二)双向交流是教师帮助西藏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1.有助于企业员工掌握相关工作领域的前沿理论。西藏企业员工学历水平偏低,通过高校教师提供的企业培训,能让企业员工掌握工作领域的理论,用理论指导工作,让中高层管理者从企业目标和战略角度思考问题和开展管理工作。2.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深入西藏企业开展双向交流,能帮助企业管理层发现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沟通和交流方面的问题,帮助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改善和提升管理水平。

二、西藏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与企业双向交流现状

西藏高校与企业双向交流的现有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实践实战训练

为促进西藏高校教师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了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实践实战经验的积累,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出台了《西藏自治区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实践实战能力提高计划实施办法》,用以指导西藏自治区内各高校教师实践实践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师利用该平台深入企业,根据项目申报书内容完成实践实战工作。

(二)实习基地建设

西藏高校管理类院系与本土企业沟通协调,建设实习基地。在企业挂牌,安排实习生进入企业实习。高校教师定期和企业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企业实行情况。

(三)双向邀请开展学校讲座和企业培训

西藏高校和企业通过互派专家、教授到企业开展培训和高校讲座,开展相关领域沟通与交流。

(四)教师在企业兼职

部分教师通过兼职形式,经所在高校同意定期到企业开展决策咨询、科学普及和学术组织等活动。

三、深入开展西藏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与企业双向交流的措施

(一)合理选派交流人员

西藏高校管理类院系应重视以上各渠道交流活动的开展,做到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深入企业,确保资金、时间和设备等的支持,确保经费的使用效益。管理类院系对高校教师的选派应有前瞻性和计划性,确保教师开展与企业交流的全覆盖,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完善双向交流体系建设

要建立相应的双向交流制度,明确高校与企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双向交流过程及开展流程,明确交流成果的验收,制定相应考核体系,确保交流项目或工作如实开展,避免流于形式。

(三)开展绩效评价与反馈,形成组织过程资产

凡是参与交流的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均应建立相关交流文档,将交流的制度规定、交流活动的相关记录、交流考勤记录、交流能力提升记录、问题日志、反馈机制等纳入到文档材料中。活动开展后,应对交流活动进行回顾,总结经验,为今后类似活动开展提供借鉴,形成高校和企业的组织过程资产。

(四)进一步拓宽交流渠道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活动,让管理类授课教师都能走出课堂,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西藏企业的实际;让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深入高校,形成良好的校企互动,为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类高层次人才和提升西藏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提供渠道保证。

参考文献:

[1]韩喆.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现状与考核机制.科技展望.2015.05

[2]李蓉.西藏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刍议.西藏教育.2016年第12期

第4篇:交通工程类论文范文

关键词:CDIO;应用型本科;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

本项目受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3/01/125)、淮阴工学院校教改基金(JYC201314)、淮阴工学院优秀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交通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仍然大多仍侧重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忽略了系统工程学的具体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往往在学完系统工程学后仍然不能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考虑专业问题。

1 系统工程学教学难点

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主要教学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具体的系统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系统工程技术,如系统分析、系统预测及系统评价等;课程设计则是综合利用所学系统工程方法解决交通运输具体问题。

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诸多原理的学习以及模型的计算(如层次分析法、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等)对学生来抽象且枯燥,自然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虽然相对具体,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但这两部分内容在传统设置中往往比较零散,仅针对单个知识点,而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实践体系,因此学生虽然可能掌握局部知识点,但无法构建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完整全局体系,从而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总会呈现或多或少的形而上学问题。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合称,且将其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生命周期、旨在通过项目带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种工程教育模式[1,2]。CDIO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是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CDIO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以系统的思想培养人才。CDIO模式打破学科、专业、文理之间的限制,在教学工程中首先统一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工程师的目标与技能,界定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在特定要求下实现对行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

(2)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CDIO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将培养目标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

(3)以产业需求为基准。CDIO模式要求学生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使学生能将学科知识融入到真实的项目实施中。CDIO模式中所运用的项目均来源于行业产业,因此是不断满足产业变化的工程教育模式[3,4]。

3 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方案

(1) 基于项目的课堂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系统工程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传统方法往往按照课本顺序依次讲解,教师以实践案例为基本时间轴,依次讲解实践案例所用到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具体技术。例如,通过针对公交车服务质量评价实践案例的讲解,重点依次讲解公交系统与要素、公交系统分析、公交系统优化、公交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公交系统评价等知识点。理论教学中所讲解的实践案例均来源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更加注重使得学生理解系统工程方法论的运用。每5人一组,为每组分配不同的项目,要求每组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对课堂所讲到的知识点进行验证及运用。

(2) 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同样采取分组形式,为各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各组之间互不相同。系统工程学实验目前共6学时,均为验证型实验,要求所有学生独立完成。而课程设计中,为每组分配的项目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项目,要求每组学生通过内部合作完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名学生通过内部协调,获得各自不同的具体分工,完成1-2个知识点,最后所有人的完成内容综合成课程设计报告。

(3) 成绩评定

依据CDIO思想,将系统工程学课程理论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阶段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者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分别为2:3:5。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以及实验成绩;阶段考共有2次,分别通过项目的形式,随堂让学生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提出项目的实施方案,并进行适当地计算。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在利用系统工程学方法论解决具体问题时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

4 结论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深刻理解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具体项目实施也有了贯穿全周期的实践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具体项目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和沟通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适应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能快速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因此CDIO模式可以在应用型本科中工程教育类课程中进一步作推广。

参考文献

[1] 庞然,吴彪. 基于CDIO培养模式的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改革与探索[J]. 林区教学,2013(10):88-89.

[2] 王天宝,程卫东. 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3] 胡文龙. 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4] 王向辉,崔巍,徐俊丽. 基于CDIO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1(2):38-41.

第5篇:交通工程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商务英语语言基础和优异的商务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以及现有专业英语课程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和灵活的商务交际能力。据世界贸易组织估计,至2010年年底,全球1000强企业中70%的员工的母语不是英语,所以他们必需使用英语进行企业内部沟通,与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及客户进行沟通交流。

目前阶段,国内各大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都要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与专业应用能力,如物流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物流英语,国贸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外贸口语和函电写作,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会计英语等。但是,专业英语是否满足经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专业的商务交际能力,值得我们予以探讨。

1 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分析

因为专业和学校的不同,又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全国各大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基于培养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胜任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我们可以确定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商务交际技能。

1.1 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商务人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商务沟通能力。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不仅在传递信息或表述事实,同时也在表达感受和陈述意见。在经济活动中,商务沟通可以是公开演讲,可以是贸易谈判,可以是主持会议,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尽早培养商务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2 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商务写作能力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商务写作有以下两大基本功能: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商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代表本机构有效的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用来履行这两种功能的各类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这些商务文件的写作必须纳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在学习中予以掌握。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

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市场开拓、贸易往来、市场调研、宣传策划等工作,有较为频繁的机会与来自全球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因此,在市场、劳动力和资金都全球化的今天,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现有专业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

但是,目前各大高校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各种专业英语课程,显然不能完成上述培养目标。下面我们以物流专业英语为例来分析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商务交际能力培养要求的客观差距。

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提高英语的阅读、听说水平外,还应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的任务: 转贴于

(1)掌握一定量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

(2)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3)熟悉物流企业的管理技巧与方法;

前导课程:《大学英语》、《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综合运输》。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由此可见,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物流专业词汇和物流专业知识展开的,在教学任务上偏重的是对物流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这对上文提出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直接起到发展培养的作用。

3 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英语的自身局限性,那么商务英语如何能够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3.1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商务英语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技能和商务背景知识的密切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英语为主要的工作语言,与同事、合作伙伴和境外客户进行流畅有效的商务沟通。但是这些学生大多不具备任何的商务经验,因此,在今后的商务实践活动就面临着沟通不畅的问题。商务英语课程可以以商务交际活动为主线,设置虚拟的商务活动场景,模拟相关的商务活动,通过求职面试、部门分工、商务谈判、内部协商、市场调查和处理投诉等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各类常用的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如备忘录可以用来向公司员工通知公司内部政策的变化,也可以寄给客户作为进一步协商的依据。分析报告可以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化,也可以作为市场准入的依据。商务简报可以通报某个项目的进展,也可以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商务英语文件,讨论各种文件的特点和功能,并且提供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商务文件写作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各类商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3.3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更需要强调文化差异,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胜任今后的商务工作。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将语言传授和国际商务活动中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利用各种真实语料来模拟商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化差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达的今天,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开设经济类专业英语的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商务沟通能力,商务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成为真正实用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交通工程类论文范文

关键词:专业认证;质量保证机制;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08-03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3年6月,中国成功申请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按照华盛顿协议执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中国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重要形式,是有效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1]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科院校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表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2]

同济大学作为一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高校,已有多个专业通过或正在进行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交通工程专业于2014年最先通过认证,交通运输专业于2015年提交认证自评报告,而实践教学开展情况也是专业认证关注的重点之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作为一种教育与行业自律和质量检测依据,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辅相承、势在必行。

二、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质量保证机制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逐级明确培养目标

同济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为:“精英”代表学生的水平、能力和素养,“专业精英”反映与行业、专业的紧密结合;“社会栋梁”代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与国家、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历史使命感。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以及交通运输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咨询、研究、教育、投融资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通运输工程专业卓越人才。通过工作实践、继续深造等方式,在毕业五年内成为本单位的技术骨干。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教学质量标准

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同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目的与要求。细化、量化教学质量标准。

设置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的培养。教学系、教务科、教务处逐级根据修订原则与程序,审核课程设置、学时学分、授予学位等方面。

(三)编写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各教学系(教研室)组织编写课程教学大纲,逐级贯彻培养目标要求,明确教学环节任务与质量标准。

教学大纲以专业为单位修订,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进行分类。各专业负责人首先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的要求,将本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教育各项标准落到实处。各任课教师按照课程的性质与目的、基本要求与内容、能力与人格培养、评价与考核、学时分配等进行编写后,逐级审核。

三、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实施质量监控

组建校、院(系)、科等各级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由范性管理文件、过程监控管理、效果跟踪、质量保证机制四个模块构成的多模式质量保证体系。

(一)规范性管理文件指导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环节

规范性管理文件包括毕业设计指导书、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同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中心)管理办法(试行)、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全应急预案等。通过规范性管理文件,明确教学目的、设计标准、设计说明和图纸要求等,促进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规范性管理文件实施情况如下:2012年至2013年编写的城市轨道交通毕业设计指导书,已送审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底2015年初正式出版。编写的交通工程毕业设计指导书,已于2014年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试行。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已于2014年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施。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全应急预案于2012年开始实施。同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中心)管理办法(试行)于2011年开始实施。

(二)采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施全过程监控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包括毕业设计、创新实践、实习三个模块,以支撑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和创新实践训练三个层次,贯穿本科教育的不同阶段,体现认识深化和实践能力递进式提高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可以发挥以下三方面作用:

1.加强质量监控,注重过程管理。在同济大学校园网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网络平台上,建立“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网址http://。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将课程理论教学和现场企业的生产操作实践流程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形成递进式的教学体系,内容环环相扣,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校企实践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学院建立和完善校企联络和联合考核机制,运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企业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行过程管理与监控,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

2.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信息化建设。学院与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展了联合课程、联合教材、联合毕业设计(论文)、联合实习基地建设、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训练计划、企业专业实习等实践教育模式的建设工作。

在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建立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工作。与联盟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并组织企事业单位中能胜任人才培养需求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担任兼职教授、教师,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同时,考虑到优化资源配置,便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通过“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课题信息、各类文档资料等进行题库、资料库管理,实现无纸化操作信息化管理,更适应时展与管理需求,更有效的调动校企联合管理的积极性与时效性。

3.完善一、二级教学管理对接。学校实行教学二级管理,但是现有的各项机制与辅助系统均偏向一级管理层面,未能延伸至院系,导致部分工作浪费资源,时效性不高。

结合教改项目的实施,学院从实际出发,在系统开发初期即综合考虑功能对接,便于各类用户操作管、理等因素,力求实现闭环管理。

(三)效果跟踪

教务处每年按照毕业生10%比例随机抽取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送外审或者学校教学督导检查,评阅结果形成“**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检查总结”,结果记入学校年度教学状态评分。同时,学院通过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任务书下达、学生开题、师生过程报告、师生中期检查、全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上传等环节跟踪管理,并对部分毕业设计实行校内外盲审。

企业专业实习分别对实习基地、实习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效果跟踪数据,并进行分析整理。为了确保实习环节质量,校方与企业方协商请企业方根据实习学生的实习表现填写学生实习鉴定表(签字、敲章),运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行管理与监控,在整个实习期间运输工程系专门每天安排校内的教师带实习,对学生进行管理。实习中期校方会与企业方进行座谈和沟通,走访了城建集团、上海铁路局、畅联物流实习现场,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实习结束后各教学系安排实习学生答辩,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完成实习要求与内容,将实习落到实处。最终学生的实习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表(签字、敲章)40%,实习日记、实习报告30%,答辩30%。

通过每年学院学工办和教务科联合定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反馈,获得毕业实际效果跟踪的数据,作为下一年度工作调整的依据。实现跟踪评价―效果分析―反馈―调整毕业设计循环机制,促进毕业设计持续改进。

(四)质量保证机制

从组织机构、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校企联合管理机制、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四个方面形成质量保证机制。

1.组织机构建设。学院形成了三级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院教务科(实践教学管理)、系(专人负责基地联络)和导师(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由双方领导担任负责人,设立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实行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各实习基地设立专门联系人,定期沟通、协调相关工作。

2.校企联合管理机制。为了配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制定了系列管理办法,主要包括:《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试行)》、《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全应急预案》等。

3.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在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包括与联盟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的机制,组织企事业中能胜任人才培养需求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担任兼职教授、教师的申请审批机制,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支持机制。

4.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学院定期安排校内教师到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与掌握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加强校内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与企业合作,培养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

通过专职教师到企业践习培训,推进校企联盟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帮助企业解决其所遇到的工程难题的同时,提升在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五)聘请师生全员质量督导

1.校内外专家共同监管。通过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聘请校内外专家、实践基地专家对毕业设计、企业专业实习等进行监督管理,定期做出评价,实现共同监管。

2.学生督导员。在各年级指定学生督导员,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实时反馈各种突况,并于学期末进行总结反馈。

3.教学任务通知单。每学期末下发教学任务通知单,对新学期开设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告知与培训,保证教学运行秩序。

四、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点关注学生培养,强调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为了确保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毕业要求等的一致性与持续改进,与认证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机制成为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有助于进行有效评价,获取反馈信息与数据,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沈红卫,冯根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1).

[2]张茂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黑龙江教育,2005,(9).

[3]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2016版)[R].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北京,2015.

第7篇:交通工程类论文范文

关键词:库周交通复建;区域经济;发展;

中途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我国重大水利工程是人类利用科技对自然进行合理利用的具体实践。然而在这些水利工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具体问题。比如,很多水库的蓄水位都有明显的升高,会淹没土地、道路、企事业单位等,中断了库区人民的交通,减缓了经济的发展,这是建设中会实际发生的问题。只有做好库区周围交通的复建工作和库区周围后期的经济的恢复工作才能减少水利工程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交通及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及交通复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水利工程对库区交通的影响。部分水库大坝加高后,导致很多道路被淹没,导致库区周围交通压力骤增,影响当地居民出行及生产,进而影响到当地经济发展。为此,很多既定路线需要重新规划与改换,确保当地居民出行便利,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些水利工程在改建期间会大范围的增加蓄水库的面积,对周围的城乡具有较大影响,甚至有些地区的乡镇也会被水淹没。所以这些地区的人民如何安置,地区经济如何发展,以及库区交通如何复建都成为了目前水利工程施工后的主要工作。比如:南水北调期间,耕地资源等生产资料淹没,地区的移民、企业搬迁、村村组副业或事业单位的淹没,减少了当地居民工作机会。使得原本较落后的经济更加落后,对当地的经济格局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库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增强当地居民就业机会,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二、库周交通的复建方案

由于库周交通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出行、生产,鉴于水库建设中可能会淹没周围道路,给当地居民造成不便。加上部分水库周围交通量较大,原有的线路无法满足出行及生产。为此,应加强库周交通的复建工作。根据库周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措施。

(一)库周交通的规划结构分析。库区周围的交通复建首先要针对群众的出行和发展进行考虑。以人为本,将库周交通的具体规划与群众对道路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后规划出科学合理的库周交通设计方案。具体说来,也就是从全局出发,考虑整体利益进行规划,笔者认为,库周交通规划结构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库周群众做问卷调查,汇总群众意见,综合规划交通路线。第二、采取科学方法进行有效计算,利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设计交通路线,让交通路线尽量以方便群众、科学合理为最终目标。

(二)引入GIS技术对交通进行具体复建研究。交通复建规划是库周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手段和具体措施。这种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当前市民的生活和工作问题,还要考虑到长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库周交通规划的难度是极大的。而GIS正是为交通规划提供了规划的理念和技术。首先,GIS是地理的规划的理论基础,GIS是对地理环境进行检索和考察而得出具体的环境信息,这种信息可以为库周交通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也是具体规划实施的根本依靠。其次,交通规划开始时,对于不同规划的优缺点可以通过GIS进行验证,利用各种参数对不同规划方案进行实际验证。所以引入GIS技术是对交通规划的具体措施。

(三)基于库周交通规划的具体理念。交通规划在库周交通建设中多是以积极规划方法进行,通俗来说,就是根据需要制定应当规划的地点和内容。而事实上,库周交通规划的理念需要科学论证。一般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规模不变或规模扩大原则。也就是说新的交通系统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影响,维持原有交通规模,或者扩大交通规模。不能让水利工程成为交通系统退步的借口,而要利用水利工程的契机将交通系统规模进一步发展。第二、标准不变原则,新型交通系统的标准要合理并适合所处环境。第三、功能不变原则,很多原有交通都具有独特的功能,也就是不同道路起到不同作用。新型交通要以三个不变原则为主要的设计理念。

三、库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

大多数水利工程周围区域经济发展较落后,加上经济反过来影响周围居民生活、工作及学习等。为此,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仍需要当地政府、企业的合理调节。

(一)通过金融行业的利息调控库周区域的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模式是我国现在发展的主要模式。而且我国新政策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放权让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和竞争性变的更加明显。所以库周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在建立在政府通过金融措施的扶持之上。所以笔者认为,政府应该积极主动控制金融行业的存贷款利息,让库周区域受影响的发展基地通过金融行业迅速进行发展起步。

(二)通过政府债券等经济理论对库区周围受影响的经济区域加以扶持。根据经济学的理论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利用不同的经济理论加以管理,这样才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发展后的管理。笔者认为,由于上文中说到水利工程对人民起到的主体作用,所以国家应该予以扶持。也就是政府应该作为库周区域乡镇主要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要积极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减少融资,让金融行业有足够的能力帮助库周区域经济的恢复。

(三)利用经济杠杆对农村经济调控的具体表现。库区周围经济发展的基础路径分三个阶段,第一从市场小型轻工业经济抓起,靠轻工业经济带动消费。第二步利用合理的贸易扩张和招商引资来刺激经济的发展。最后一个阶段是刺激消费者的终端消费,结合上述政府经济发展理念迅速对库周区域经济进行发展和恢复。

四、结语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水库的建造与水的运用达到了新的技术模式。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的发展对人民用水具有整体的有利之处,但是从施工角度来讲,工程对库区人民的交通和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我国重大水利工程是人类利用科技对自然进行合理利用的具体实践。然而在这些水利工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具体问题。根据笔者的具体分析和研究,对库周交通的具体规划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和结论。所以做好居民的迁移工作以及库区后期的经济恢复工作是我国目前库周区域发展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朱超.南水北调库周交通复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统一性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2(12):55-56,183

第8篇:交通工程类论文范文

网络交流工具与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

网络交流工具是指通过网络实现相互传送和接收信息的现代化通信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既有最早出现的互联网通讯工具,如电子邮件,也有能够两人或多人进行实时沟通,传递文字、语音、视频等信息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等,还有结成相对固定的成员、分享信息、观点和服务的虚拟社区,如论坛、博客(博客圈)等,以及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网站(SNS)和维基百科(Wikipedia)等。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现实环境中以学校班级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也将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促进中小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互联网使人们能够以更快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以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已经成为支持人们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能够从小就掌握这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才能为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新课程”的有力保障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恰好与“新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一致的。课改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当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中“面对面”时,这种转变更容易发生。在网络环境下,更加容易形成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也会更加有机会关注个体差异,进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当代中小学生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下并随其一起成长,各种数码产品和网络应用对于他们并不陌生,他们接受和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从个性特点来看,他们个性鲜明、关注自我,通过网络上传照片、发表日志都可以成为他们在群体中展示自我的方式。从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网络内容的丰富性、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促进小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可以培养他们好学、乐学的品质,是他们适应社会发展,进行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持。

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促进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方法与策略

通过对我校两届,9个班,近400名学生的教学实践研究,利用多种网络交流工具,促进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下面主要就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博客、论坛三种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进行简要阐述。

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从“聊天”开始

通过对学生使用常用网络交流工具情况的调查显示,学生最经常使用的就是即时通讯工具(QQ、MSN等),可见,即时通讯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交流方式,其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多样性等特点也更加容易促进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学生开始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时多是没有目的地闲聊,或尝试发一些表情和图片等,这是学生好奇心的体现,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共同体不是一蹴而就的。即时通讯工具中的“群”(以QQ为例)是一项很重要的功能,也是快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学生加入群后,就可以给一些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有一定主题的交流。这样可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学习模式的形成,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态听取别人的想法。

由于中小学生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小学生的主要聊天对象是自己的同学,其次是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起以班级为单位的“群”,这种以现实为基础所构建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更适合中小学生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共同体初步形成之后,对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全部学生都加入了“同学群”,还有少部分学生创建了自己的“群”;他们会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请求帮助。询问问题的达到82.14%,共享资料的达到64.29%,闲聊的达到57.14%。

利用“圈子”完成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相对于即时通讯工具,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网络交流工具——博客(包括微博)更加突出自我,能够更好地展现个人与团体的关系。通过对学生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学生会经常更新自己的博客;博客内容包括转载网络的文章、自己的作文或日记、自己或朋友的照片以及其他内容。

利用博客圈可以把每位学生的博客集合成一个整体。在博客圈(以新浪“求知计划”博客圈为例)中设立 “校园记事”、“自言自语”、“收藏转载”和“原创连载”四个栏目,可以有选择地把学生博客中的优秀文章推荐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统一起来。只有透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开始。各个网站都有类似“圈子”的应用形式,如微群、俱乐部、群组等,这些都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形式。

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在“论坛”中走向成熟

网络论坛(BBS)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网络交流工具,其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平等性和专题性等特点,可促使学习共同体走向成熟。通过对学生调查显示:有85.72%的学生使用过论坛,其中大部分使用的是学校的班级论坛,还有少部分学生会使用一些专题类的论坛。

一个成熟的学习共同体必须有共同学习的能力。共同学习是指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实现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班级论坛开展网络辩论会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辩论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必要引导与示范,目的是通过辩论使学生学会提出不同的想法,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学习讨论技巧,这些都是共同学习能力的体现。

一个成熟的学习共同体还必须有持续的开创性学习能力,而论坛可以很好地提升这种能力。各类专题类的论坛能够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交流探讨,有利于信息的搜集和分类整合,专题性论坛可使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得到深入和拓展,教师可介绍给学生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兴趣特点的专题性论坛。

第9篇:交通工程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理工类院校法学教育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强、图书资料缺乏等不足,但是具有理工科底蕴深厚、行业资源丰富等优势。理工类院校应紧密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法学教育进行合理定位,采取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和品位。

论文关键词:理工院校;法学教育;培养模式

一、我国法学教育的基本现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曾几何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举办法学教育的热潮,无论是重点综合性大学还是一般院校,无论是文科类院校还是理工类院校,都在举办法学教育,全国法学专业招生规模空前膨胀,“大跃进”式地昂首前进。1978年,全国仅有5所大学招收法学专业的学生,2009年中国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则披露,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30年来增长了105.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学专科在校生达22万人,30年增长了200多倍。

我国法学教育规模上呈现出迅猛发展之态,说明我国法学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可也不能盲目乐观,在法学教育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无奈困惑和叹息。据教育部最近4年的就业调查显示,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在所有专业学科就业的倒数第二位,列人文社科类学科就业率的倒数第一,并有向高学历化蔓延的态势。

法学毕业生就业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高中生报考法学专业的热情,法学专业由前些年的热门专业迅速演变成现在的相对冷门专业,一些院校在法学专业本、专科招生时第一志愿填报率不高,往往需要进行专业调剂录取。

二、理工类院校举办法学教育的不足与优势

与综合性大学、文科类政法院校相比较,理工类院校法学教育专业一般起步较晚,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但也有自己的某些优势。因此,理工类院校要办好法学教育,就必须知彼知己,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

(一)理工类院校举办法学教育的不足

1.法学师资力量不强。一些理工类院校开办法学专业并不是在具备了相应师资条件的基础上再招生的,而是先把学生招进来再说,法学师资力量不强。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学教师学位、学历、职称严重偏低。大多数理工院校法学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在5以下,大多数教师只有硕士学位,职称较低,有的甚至没有副教授以上的高级职称专职教师。二是教师学术功底不深厚,科研水平较低,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带头人。无论承担的课题,还是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数量有限,质量和档次不高,创新思维和研究探索能力不强。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数理工院校的法学教师80%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40岁以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严重缺乏,断层现象较严重,年龄结构不太合理。

2.学校投入不足,教学硬件设施匮乏。一些理工院校办法学专业是为了迎合由专业性大学向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转化的需要,将法学专业当作一种点缀。由于理工类院校开设法学专业的时间短、学生人数少,法学专业的教师及学生在学校的地位相对较低,所受重视程度明显不及理工科专业。有些校领导以为,法学专业不需要大的投入,只要有几个专业教师开课就行了,抱着“空手套白狼”的态度开设法学专业,边办边瞧,实在不行就压缩法学专业办学规模或停办了事,因此,舍不得投入。有的学校法学院开办经费甚至不到5万元,教学硬件设施匮乏,模拟法庭等法律院(系)必备的教学场地等在一些学校都是空白,有的虽有模拟法庭之名,却无独立的场所,仅是在会议室或某个合班教室挂个模拟法庭的牌子而已。

3.图书资料缺乏。要办好法学专业,图书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图书资料方面,理工院校图书馆的馆藏主要满足于理工科专业教师及学生的需要,而法学类的图书资料数量、品种相对较少,难以满足法学教育的需要。有些理工院校法学院(系)没有单独的资料室,即便设置了资料室,也无专人管理,图书、期刊资料数量、品种极为有限。

4.教材雷同,缺乏创新和特色。专业培养计划大多类同于政法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系),由于师资力量所限,理工院校独立编撰法学教材的能力不强,大多照搬和使用知名法学院(校)的专业教材,虽然省事,但缺乏创新和特色。

5.人文底蕴不深,人文环境相对较差。理工院校文科类专业一般起步较晚,人文方面缺乏历史积淀,大师级人物风毛麟角,学术气氛不如综合性大学、文科类政法院校浓厚,人文环境相对较差。

(二)理工院校举办法学教育的优势

1.理工科底蕴深厚,理工师资力量较强,便于培养具有理工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学人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现在的大学生,无论攻读什么专业,均应学习与掌握一些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与自然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的法学专业更不能例外。法学专业的一些课程,如知识产权法、环境资源法、建筑法、房地产法、法医学、物证技术学等本身就包含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如果缺乏相应理工知识,是不可能教好和学好相关课程的。

再者,加强对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不断创新的意识和锲而不舍、~丝不苟钻研业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理工院校在理工方面有独特的学科优势,科技底蕴深厚,理工院校法学专业学生足不出校就可选修一些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丰富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作为理工院校的法学教师也能较为便利地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知识,把握理工学科前沿及其动态,参与一些科技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提高科技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行业资源丰富,在相关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有“出口”优势。现在毕业生就业状况已成为衡量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某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很难说该校教学质量高。对于法学教育而言,也不例外。而理工院校法学专业在理工专业知识背景方面有特色,行业资源丰富,在相关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能较便利培养相关领域的法律专才,而此种人才容易受到相关行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有较大的“出口”优势。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专业结构体系鲜明,交通、电力、水利等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在相关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行业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在开展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我们便充分发挥此种优势,主动与相关行业和单位联系,推介我们的毕业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法学毕业生进入了电力、公路、海事、工程等相关行业从事法律服务及管理工作。

三、理工类院校法学教育的出路

理工院校办法学教育,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但也有自己的某些优势。如果它们也采取与综合性大学、文科类政法院校相同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相同的培养目标,那么培养出来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是否具有竞争力呢?法学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充分保证?能否在法学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样做的话,理工院校法学教育是无法与综合性大学、文科类政法院校展开有力竞争的。理工院校法学教育应扬长避短,着重突出选择以下两点: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己从过去的专业对口向更深层次注重人的能力和索质方而转变。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人才不再是专业面过于狭窄的专家,而是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知识、能力单一型的法学人才也己经很难适应新的经济与社会需要。伴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对能够适应国际化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需求更显得迫切。我国《高等教育法》也强调培养具有素质全面、文理结合、综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现在我国每年法学专业毕业生整体上数量大,但能胜任跨专业法律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却非常有限,即懂法律、精外语、晓科技、通贸易的学生并不多,高质量、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严重短缺。因此,理工院校法学教育必须依托予学校强势专业,依托于学校固有的教学资源,采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区别于综合性大学、文科类政法院校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理工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一般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所不具备的行业优势,为培养法学复合型人才开拓了渠道。那么如何将理工科院校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推动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培养呢?笔者以为,理工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不能照抄照搬文科类政法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也不应追求大而全,而应依托理工背景,根据实际情况,在文、理工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抓住几个优势学科作为主攻方向,办出自己的特点和特色来。这样既可发挥自己的优势,确定自己在法学教育中的合理位置,也可避免因一哄而上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更有利于形成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使整个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结构和布局。比如,我校在交通、电力、水利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信息、生物、材料、环境等学科也发展很快,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理工行业和背景优势,依托理工优势学科,大力开展相关行业法律制度的教学与研究,注重文理工结合,建立“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设立若干教学模块,如“交通法教学模块”、“电力法教学模块”、“水利法教学模块”等,供学生选择。

此外,可采用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力、兴趣、成才目标和择业期望,跨专业、学科门类选课,满足其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法学专业渗透理工科知识,培养既精通法律,又熟悉交通、电力、水利技术及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既能对国家作出较大贡献,又能确立自己在法学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肯定会受到有关行业、部门及广大用人单位的极大欢迎,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作为理工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师,应大力开展相关行业法律制度的研究。比如,我校所依托的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都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长期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与相关法制建设密切相连,必须依法治路、依法管电、依法治水等。既然我校已形成了一定的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只要我们对相关行业法律制度进行潜心研究,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普通高等法学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学术类人才,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工院校办法学专业,在法学基础理论教育方面是无法与综合性大学、文科类政法院校进行有力竞争的。而在理工专业知识背景方面有特色,其法学专业的学生,较容易成为相关领域的法律专才。

理工院校法学人才的培养应走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以培养基层应用型法学人才为主,将专业特色定位在理工与法律的紧密结合上。为适应基层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需要,避免和克服自身不足,理工院校应重新审视法学专业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实习安排、毕业论文等方面均应体现理工院校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理工科专业背景和基础,培养出有特色、高质量的法学专业人才,实现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

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除开设教育部确定的l6门法学核心课程外,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理工资源优势,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适当减少一些传统纯理论性的课程及课时,尽可能地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比如,交通、电力、水利等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我们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便可开设公路法、铁路法、交通安全法、海商法、电力法、水资源法、建筑法等特色课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出适应交通、电力、水利事业发展的应用型法学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法科学生由于具有理工院校的背景和专业特色,可大大缩短学生适应相关行业工作岗位的时间,肯定会受到相关用人单位的欢迎,易于学生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