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行政审批工作思路范文

交通行政审批工作思路精选(九篇)

交通行政审批工作思路

第1篇:交通行政审批工作思路范文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本单位各位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开展“三个主题年”活动和打好“五场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尽职尽责,踏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一年来,我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全会工作报告,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关于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以及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了党的群众工作的有关线路方针政策,学习了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同志在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上的讲话和自治区纪委九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学习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特别是通过参加广西区党校第8期县处级女干部培训班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公共管理和社会经济学理论知识。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党性修养、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也运用学习成果解决了许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认真履职,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

(一)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案审批和协调服务工作

1.市政类项目规划方案批复工作

(1)截止12月31日,圆满完成年度城建计划新增市政类项目(含道路、桥梁)规划方案批复共182项。完成了五象新区核心片区(含7号路、14号路、15号路、16号路、18号路、19号路、22号路延长线、23号路延长线及自治区重大公益性项目配套5号路等)、国际物流基地片区(19号路、24号路、30号路、西区路网等)、龙岗片区(1号路、2号路、6号路、7号路及C、D片区路网等)道路的规划设计方案批复工作;完成西乡塘片区(动物园东侧路、雅际路、秀安路延长线等)、兴宁片区(东宁路、吉兴路、衡阳东路等)、凤岭片区(B片区、C片区道路,佛子岭路、青秀路、枫林路等)、江南片区(亭洪路延长线、旱塘路等)道路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批工作;完成英华大桥等10座跨江桥梁和城市立交桥工程方案的规划审批工作。  

(2)做好市重大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审批工作。完成《***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论证和审批工作,完成《***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各站方案的论证和审批工作;深入现场踏勘,完成《***市东西向城市快速路方案》的评审工作,已报规工会审议,加快推进***市南北向快速路的前期工作;完成高速公路改快速路研究的论证和审批工作;初步完成***民族大道畅通工程路口交叉方案的论证工作,为下一步民族大道畅通工程的实施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初步完成火车东站周边道路和站前广场地下空间的规划论证工作。

(3)做好区、市重点项目的规划协调工作,完成了一批***电网建设项目、中石油、中石化管道、燃气管道、加油站等项目的规划协调工作。

(4)配合做好为民办实事和城乡清洁工程的规划服务工作,完成了5座人行天桥和20条支路的规划选址和审批协调。

2. 日常报建及市政工程的规划审批工作

完成日常报建及市政工程的规划审批工作,截止12月31日受理并完成大厅报来的道路、桥梁、出入口、电力、电信、燃气、石油管线、给排水等建设项目861件,按时办结率达到100%。

3.提案及意见答复工作

一年来,完成市人大、政协提案及各单位、群众来文的意见答复工作,处理完成各种办文共675件,并耐心地做好群众来访的答复与解释工作。

(二)各相关专项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方面

指导完成《***市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市滨水建筑控制规划研究》,《***市城市交通换乘枢纽研究》三个规划研究项目,这三个项目均已完成最终成果评审。指导开展《***市快速路外环西段选线方案规划研究》,目前已完成中期成果。

完成《***市综合交通年度报告(2010年)》、《***市五象新区道路竖向规划研究》等专项规划的报批工作;完成了《***火车东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市青秀区(中心城区)10kV配网管线控制规划(2010-2020)》、《***市良庆区(中心城区)10kV配网管线控制规划(2010-2020)》、《***市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2009-2020)》最终成果的上报工作;完成《***市新外环高速公路与城市路网衔接规划》、《***市民族大道立交改造研究》、《***部分区域(五合、龙岗、三塘、邕宁片)排水专项规划》最终成果编制和审查工作;完成《***市路网规划设计深化》的组织编制和中期成果审查工作。

三、严于律己,廉洁从政,认真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本人严格遵守并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同时,本人所分管的部门也遵守并坚决贯彻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 廉洁从政,能认真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个监督制度,自觉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没有违反公共财务管理和使用的规定,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没有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的行为。 严守换届纪律。在今年市县乡换届工作中,能够遵守中纪委、中组部关于严肃换届工作纪律“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的要求以及自治区、***市的有关规定。 四、认真总结,努力做好新一年的工作

2011年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不足,一是参加群众性活动不够多;二是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有待加强;三是对有些工作管的不够细。

下一步我将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积极参加群众性活动,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对重点工作,要进行科学、精细化管理。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履职,为***市的发展作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是进一步领会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有关讲话精神,解放思想、主动作为,以“服务民生”项目为指引,以五象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审批工作效率;

二是进一步提高、创新规划理念,提升市政规划编制水平;

三是加快推进市政工程规划核实工作,完善市政工程数据库建设;

四是确保全年市政工程规划审批按时办结率100%,办文按时办结率100%的双100目标;

第2篇:交通行政审批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交通工程 前期工作 方法

引言

交通工程前期需要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的文件编制,而且需经诸多部门的审核批准,处理好路线跨越的公路、铁路、水利、航道、林业、自来水、天然气、电力、通讯等部门和沿线各级地方政府的关系,为开工建设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前期工作不仅对工程造价影响突出,而且还密切关系到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尤其在交通工程前期征地拆迁阶段还直接关系到当地的民生民情,为此,前期工作已经成为制约交通工程项目进展的主要瓶颈,如何做好交通前期工作,既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开展、控制工程质量和成本,又切实维护沿线群众利益,是交通建设管理者面临的一大新课题。

1 工程前期工作的三个重点

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按基建程序分,一般包括: 预可行性报告(项目建议书)、工程可行性报告、核准、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建设准备等阶段。

重点一:成立项目筹建处或项目公司、代建指挥部。

重点二:编制评估报告,取得批复文件。项目决策阶段,要遵循“十·八”原则,即编制好十个专项评估报告,与八个评估审核单位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其中土地预审、环境评估是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项目通过省发改委核准立项的必要条件。

重点三:施工前的征地拆迁工作。它是工程建设的先行官,也是控制工程工期和成本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障。

2 工程前期工作的四大难点

目前交通基础设施正值“基本适应”到“适度超前”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重要历史阶段,建设任务尤为繁重,而前期工作日益成为项目建设推进的首要难题。

难点一:土地预审难。《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规定,核准或者批准建设项目前,应当依照规定完成预审,未经预审或者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不得办理供地手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当包含土地利用的章节,内容包括规划选址情况、用地总规模和用地类型、补充耕地资金落实情况等。土地预审是项目核准的重要环节,没有预审意见或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核准或批准建设项目。土地预审前必须由有资质单位编制土地规划调整方案并报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待土地规划调整方案批复后才能办理土地预审。

难点二:耕地占补平衡难。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垦造耕地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一是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管理,切实提高补充耕地质量。二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挂钩制度,实行占用耕地的建设用地项目与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三是规范跨市易地补充耕地工作,按照“先补后占”的要求,用于易地补充耕地的项目必须完成建设并经市国土部门组织验收和省国土部门复核确认。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建设用地复耕指标的跨市调剂,需经省国土部门批准。

难点三:基本农田补划补建难。《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同时,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等有关税费。

难点四:征地拆迁安置难。征地标准和补偿安置方案直接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如何平衡工程造价和维护老百姓利益是工作难点。在初勘、初测、详勘、定测阶段线路走向范围内抢建抢种情况严重,补偿政策调整、补偿要求苛刻,甚至某些地方政府借机提高要价,都给前期工作增加了难度。此外,高速公路是线形工程,造成当地群众出行不便,沿线村镇对高速公路部分存在抵触情绪,项目沿线政府和单位对路基方案、通道净高、“三改”方案、农居安置、补偿方案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超标准的要求,这也给征地拆迁工作和安置工作带来了难度。

3 前期工作的五种方法

在钱江三桥、杭州绕城高速公路东线、杭千高速公路、江东大桥、杭长高速杭州段工程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在对前几年完成的建设项目进行总结分析,针对目前土地形势更加严峻,土地政策更加紧缩,但基本建设的步伐又不能放松的大环境,项目前期工作只有更加注重工作方法,拓展工作思路,才能真正做好前期征迁这项集法律、政策、经济、时效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

方法一: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尽可能地核减用地规模。

遵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可行性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尽可能地核减少用地规模。在杭长高速公路(杭州段)的初步设计评审会前,指挥部与项目沿线的乡镇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设计交底,认真听取了地方对项目用地及其它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关于余杭境内7公里高架下面的土地利用是主要问题。以往高架下面的土地基本是项目管理单位一围了事,杭长高速公路余杭境内的高架桥不仅贯穿了余杭三个乡镇,而且地方道路已有规划,将两路并一路的方案肯定是最佳选择,但这涉及项目公司、土地权属和高架桥桩基形式设计变更、工程造价提高等一系列问题,最终经与会专家从节约集约用地的角度对方案再三斟酌和论证,同意让设计部门进行方案优化,以达到对土地的最大利用。

方法二:健全建设用地标准体系,优化工程建设用地标准。

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重新审改现有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杭长高速公路从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都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标准,采取了先进节地技术、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桥隧比例等措施,降低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工程用地和取弃土用地标准,最终项目主线工程用地指标为7.0383hm2/km,低于《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文件确定的平原微丘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用地7.7466hm2/km指标。

方法三:熟练运用土地法律法规,规范有序破解征迁难点。

高速公路从方案比选到项目实施往往要经历几年的时间,其间国家政策的变化、土地地域的差异、土地现状的改变、地方经济的发展等等都要求我们要合法、合理、合情处理前期征迁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在做好土地复垦、占补平衡、农保外移等工作的同时,更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房屋拆迁、三线迁移、改路改河等涉及地方切身利益的具体工作中,只有切实做好了每一个环节工作,取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理解,才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彻底解决征迁工作的“瓶颈”问题。杭千高速公路杭州段的路基大部分为软基处理且结构物设置密集,结构物施工时的二次开挖对软基处理非常不利,最终通过改建迁建方式,取消了27个结构物,减少了工程造价,确保了软基处理的时间和工程质量,也彻底解决了结构物设置引起的通道内积水、超红线用地、管涵标高误差等一系列问题。

方法四:重点控制企业和民居拆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维护好老百姓的利益。工程前期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要把征地拆迁和长远的地方规划结合起来,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地执行征地补偿政策,既要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又要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杭千高速公路西湖区段涉及某村的农居拆复建的规划选址工作由于村民意见不统一,三易其址,指挥部同志不厌其烦地多次上门听取村民意见,并主动帮助与规划部门沟通,三改红线,最终达成统一意见,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和理解,也使得日后的征地拆迁工作都得以顺利进行。

  方法五: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工作。

指挥部要与沿线乡镇村各级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随时掌握动拆迁进度,利用有利时机开展工作。发现有可能拖延交地的前兆时,应及时联系交涉,查明原因,尽早处理。杭千高速公路西湖区段某村因老村委班子解散多年来一直处于瘫痪状态,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市、区各级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征地工作。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正式组建了新的村委班子。指挥部抓住这短短的两天时间,做了大量的工作,青苗补偿及地面附着物的评估补偿到位,207亩工程用地顺利交出,随后又该村的道路改道、涵管设置等问题,会同设计部门一次性予以解决。指挥部工作的高效和诚信也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为此,该村一改以往的抵触情绪,对工程的支持和配合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 做好工程前期的几点建议

做好交通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划。在项目前期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后,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使其熟练掌握项目管理的方针政策和业务知识,落实工作责任制,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要紧紧依靠各级政府、沿线村镇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首先:成立交通工程前期领导小组。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由市发改委、国土、环保、财税、建设、交通、规划、林业、水利、农业、航道、海事、文物、地质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定期召开协调办公会,对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补划补建等难点问题统一考虑解决,提高办事效率,协调交通工程前期工作和建设过程中政府各部门之间关系。同时,组建交通工程前期工作办公室,负责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等设计文件编制委托、上报等工作。

其次:工程代建指挥部要落实前期工作责任制。

代建指挥部要梳理出一套专业化、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并且用规章制度加以约束。通过明确岗位职责,责任到人,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纳入流程的对应环节,实现专业分工基础上的有机合作,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队伍凝聚力、执行力,落实前期工作责任制,明确项目各环节、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一系列工作程序和制度。同时必须克服前期管理的随机性,聚集各方力量,提高前期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最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前期工作对人才队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从业者既懂工程技术,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熟练掌握前后政策衔接,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而从目前从事前期工作的队伍状况来看,整体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主要靠经验办事的问题,与新时期前期工作需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不相适应。

第3篇:交通行政审批工作思路范文

2014年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强调,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不断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重点改革,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破除思想障碍和打破利益格局,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到2015年前,部层面拟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7项,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抓紧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围绕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在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争有新作为、有新突破。稳步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二是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围绕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财税体制配套改革,包括专项资金使用、港建费征管、公路水路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债务风险防控等。着力加快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利用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建设。强化公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落实监管责任。要深化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救助打捞、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为水上运输市场与安全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深化水上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职责。要深化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建管养相协调的管理体制。要研究完善引航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引航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深化交通公共服务改革。要围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相关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研究制定,强化政府部门提供交通公共服务的职责,制定实施一些重大改革举措,加强公共交通、邮政普遍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推进交通公共服务管理改革,推动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购买交通公共服务制度。要围绕促进城乡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

五是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交通运输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要积极参与和促进交通运输价格改革,完善交通运输价格形成机制,清除制约影响交通运输公平竞争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道路货运管理改革,突出对经营者诚信及遵守安全有关规章能力的考核。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创新监管思路,强化市场监管,从源头上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要完善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社会征信体系。(骆二鹏)

无船承运行政许可将下放

日前,交通运输部启动无船承运业务行政许可下放工作,拟将此类事项的行政许可权下放至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第一批将在上海开展试点,相关下放方案审核确认后,有望于今年二季度开始试点。

第4篇:交通行政审批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全生命周期”审批模式;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9-0060-04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开始由PC互联向移动互联转变;大数据开始成为进行决策的重要工具;新闻开始由传统媒体的一元向群众作为新闻节点的方向发展;产品服务开始向个性化服务方向发展等等。这一系列的改变在影响并塑造着公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为此,政府也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展,回应社会需求。尤其是在行政审批方面,它与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如果能融入“互联网+”的时代元素必将提升政务服务品质和整体社会效益。

一、建设路径:“互联网+行政审批”的发展概述

(一)“互联网+”的概念理解

一般认为,“‘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不过,对“互联网+”概念本身的理解还有很多版本,包括马化腾版、阿里版、李彦宏版、雷军版等等。“互联网+”的表述被认为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应用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2]具体而言,可以从“互联网+”其精神、思维、理念、特征等方面予以把握。对这些层面的了解能够更深层次的把握“互联网+”的实质内涵。互联网+”精神强调:开放、平等、协作、共享;“互联网+”思维强调:人本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连接思维、协作思维、标签思维、分享思维、简约思维、粉丝思维、整合思维、大数据思维;“互联网+”理念强调:虚拟实体打通、时空约束打破、模块重组优化、服务产品增值、个体价值倍增、用户为本强化、免费增量盈利;“互联网+”特征强调: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

(二)“互联网+行政审批”的发展脉络

“互联网+行政审批”就是要借助电脑、移动终端、电视、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连接各种智能设备来办理审批服务事项,使政务服务不断突破时间、空间和部门的限制,逐步建立优质、规范、透明、便捷、人性化政府运作模式的一个过程。对于“互联网+行政审批”的推动可以从“互联网+行政审批”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启发。

“物理平台+专网接入”阶段。网络的应用基本上处于系统内部单机连接,还没有能够实现外部网络的有效互联。网络的作用只是编辑信息、信息存储、专网办公、数据运算等功能,并没有开发出具有高度互联互通的价值。“互联网+审批服务”阶段。审批服务专网尚未打破,但是部门之间的连接技术已经成熟,网络密钥、网络认证,网络连接等都开始试点推行,已经可以进行网上受理、网络签发、电子支付、网络流转等的阶段性、甚至全部审批服务。“移动互联网+串联\并联服务”阶段。无线网络费用大幅度降低,信用体系初步建立,移动终端大幅增加,审批服务事项工作人员可以对某个项目实现跨部门的7×24×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可以在网上进行一次性办结,且逐步试点开始用信用担保的形式先办后验。“移动互联网+智慧政务”阶段。“移动互联网+智慧政务”就是移动网络+智能终端。在此阶段,机器人化、互联网思维融入整个服务链条当中。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用户习惯,物联网已经开始普及、智能设备大量存在,数据价值高效挖掘等。智能终端之间已经实现智能评估、智能计算、智能整合、智能传输、智能管控、智能提醒、智能科技水平极为发达、信用体系日渐完善,审批服务事项大幅度缩减,审批服务已经打破部门界限,智能终端可以自动整合服务,诸多审批服务可以自助完成,审批服务认证实现电子化。(未来设计)

以上“互联网+行政审批”的阶段划分以极为形象的方式提出了“互联网+行政审批”的概要思路。“物理平台+专网接入”的初期,“互联网+”的平等、开放、共享、协作已经存在,其范围只是在某一体系之内,其作用发挥并不明显;而到“移动互联网+智慧政务”阶段,其内部已经实现了各种业务、人员、服务等的跨界整合,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家居、物联网等在其中已经成为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O2O已经可以高速高效衔接运转。基于以上对“互联网+行政审批”的判断和分析,成都市龙泉驿区政务服务办借助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对现有服务展开了“互联网+行政审批”的探索和实践,其基本思路是:以人为本、规范运作、跨界整合、渐进突破。

二、成都案例:“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模式的建设

指出,“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2015年7月4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18年和202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11个具体行动。2015年6月,四川省也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2015年“互联网+”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基于这些文件精神,成都市龙泉驿区政务服务办开始了对“互联网+”的了解、学习、探索、强化和总结。

“互联网+行政审批”是政务服务系统中依靠互联网进行创新推动的统领和概括。为了能够具体实践“互联网+行政审批”的基本理念,按照“互联网+”精神,成都市龙泉驿区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开始了对行政审批的实践探索。

在现阶段的中国,每个人的一生要办理的证照有多少,找政府审批的事项有多少,每个生命阶段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政策有哪些,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政府公务人员都很难说清楚。原因在于,各级政府在政务服务事项和内容的组织上,多以事项权力属性或者政府各部门职能划分为基础,来进行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导致存在行政审批过程碎片化、信息供给不完整、材料提交重复繁杂,线上服务品质不高、告知不清晰等问题存在。为解决这些问题,2014年,龙泉驿区作为成都市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工作的试点区(市)县之一,开始探索建立以公民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模式,实施以部门为中心的审批流程向以公民为中心的审批流程转变,以服务为核心开展政务服务流程整合。

龙泉驿区政务服务办经过对国外政府网站前期调研,结合区情,并经专家论证,将自然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婴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5个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将全区涉及到的面向公民的全部640多项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逐项分类打包归类到相应的“生命周期”之中,最终形成了一个由一级主题22个、二级主题52个和三级主题125个的审批服务项目主题包,同时还将涉及到的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优惠政策和监管政策融入到审批服务主题之中,减少办事过程中的往返与辗转问题。

“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模式融入了“互联网+”的思维和理念,将增加或削减一些元素和服务,解除或减少审批服务中的时空限制,争取做到“足不出户,即可办结”(必须到现场的服务除外)。此目标的实现主要解决材料和证件的传递问题。将借助电子支付、身份认证、网络密钥、视频交流、专网传输等技术手段来解决线上的材料传输问题;通过快递服务、公交系统、便民中心(室)等服务平台来解决线下的材料递送问题。在审批服务过程中将在线上和线下增加一些公众参与的交流渠道,给予公众更多的选择权利,提高整体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强化群众参与感,提升群众满意度,扩大政务服务影响力。

成都市龙泉驿区探索建立了以企业和公众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该模式将公民生命周期划分为婴幼儿、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五个阶段;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起步、行业准入、日常运营、发展融资和遇到困难五个阶段。着力推动以政府为中心向以企业和公众为中心转变。将以往的以部门为中心的审批流程向企业和公众为中心的流程转变,以服务事项为核心开展政务服务生命周期整合。按事项模块优化服务审批流程。对全部640项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进行了分类打包,形成了服务事项目录。将同类事项归类整合归入主题模块。每一个模块划分三个层级。第三层次模块包括某一阶段需要办理的事项;每个事项包含需要的材料、步骤、时间、联系电话等等。按“全生命周期”模块在互联网上呈现。2015年4月,将公众和企业所需全部政务服务事项在“全生命周期”网站进行显示,实现交互式展现,迈出打造“全生命周期电子审批平台”的关键性一步。按“全生命周期”网络版进行现实打造。根据生命周期的服务主题模块设计思路,把网络虚拟设计的主题搬入现实,让群众在现实中也能感受到“阶段性”、“打包式”、“一次性”、“并联式”、“多证件”的审批服务。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的升级版本。按照公民生命周期的分类方式,推动“全生命周期电子审批平台”水平提升,实现审批材料电子化传输,审批节点不间断处理。推进“虚拟大厅”和“实体大厅”的有机整合。建立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服务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办理同步快速运行,实现公民办事的便捷高效。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O2O发展。提升互联网的利用价值,强化不同服务实体之间的关联,把便民服务平台、电视广播平台、智能服务平台、邮政快递平台、公共交通平台等融入到行政审批服务当中,实现跨界整合,推动O2O的快速高效无缝对接。

“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模式推动了B2G(新型的政企关系)和R2G(新型的政民关系)的发展。“全生命周期”行政审批模式的建立目的就是要打通企业与政府、公民与政府的交流渠道,突破企业和公民的办事障碍。为了保障“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模式的顺利启动和改进,龙泉政务服务办在“互联网+内部管理”、“互联网+大厅服务”、“互联网+权力监管”、“互联网+政民互动”、“互联网+服务外包”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改造和探索,进而也推动了G2G、G2B、G2R、O2O、X2X等方面的发展,为良好的政企关系和政民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支持和保障。

三、发展瓶颈:“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模式的发展障碍

成都市龙泉驿区“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模式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许多可以凭借技术手段提升服务品质的方式,由于人为原因或体制机制阻力而不能有效实现,甚至诸多问题还处于基层政府在创新中不能触及的层面。

(一)条块割据强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际上是行政权力的重新配置和优化,[3]而科技手段只是对这些设置和配置的一种连接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家居、物联网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引领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然而这些最新的技术手段在行政审批服务中的应用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就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调整触及实质的内容并不多见。虽然“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模式在原有基础上已经撤销、改进、重组、优化了很多,但是由于受到部门利益影响、部门规定限制、部门要求约束等条块儿状规定的制约,许多行政审批在数量、程序上仍然繁杂,审批过程中的“官本位”情况依然存在。受此影响,很多高新技术手段仍然不能有效地融入到跨部门的行政审批服务当中。诸如,即使最简单的网上交费功能也很难融合到审批服务环节中。

(二)审批专网阻隔

“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模式要逐步实现跨部门信息的采集、分类、加工、存储、交换、计算、等功能,挖掘各部门数据传输的潜在价值,对外公示。在“互联网+”时代,数据之间的传输已经不是问题。但是数据跨部门传输仍然受到既有传统做法、思维习惯、惰性延续等方面的影响,在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的时候,仍然受到人为阻隔而不能够完全实现。在这其中最为直接的因素就是各个部门之间专网不能有效互通互联,使得群众在办理一个证件时,需要重复多次在不同部门提供相同的个人基本信息。这样由于专网阻隔而沉积下来缺少流动的公民基础信息不能深入挖掘,没有产生任何价值。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三)激励文化不足

在现实中,地方政府虽然有外部压力的推动和内在需求的拉动,然而,两者并非必然能够转化为激励相关部门进行改革创新的动力。原因在于激励机制乏力。无论改与不改在同一区域内都不会对公务人员的经济收入产生多大影响。在政府系统内部只要按照既有程序运转,不发生大的纠纷和矛盾,不违反国家法规和政策就不会犯错误,这也算是履职到位。这种履职方式造就了按部就班工作习惯,很多人在这种氛围中工作也认同了这种文化氛围。在现阶段,很多改革创新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领导意志的体现,而非机制的推动力或创新改革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现有体制下,领导个人素养决定着改革创新的步伐、方向和水平。如果领导人素养很高,改革意愿强烈,其所分管的工作就具有改革创新冲动就会着力推动,反之就会放缓改革步伐。可以说,现阶段无论是“互联网+行政审批”改革还是其他方面的改革创新,如果只是凭借领导个人意志来推动改革而没有相应的机制做支撑,没有积极奋进的文化做铺垫,那么长远来说是不稳定的,也就不具有连续的承接性。

四、化解措施:推动跨界融合,汇聚激励文化

碎片化的行政审批制度不仅催发了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还影响着行政审批办理的效率和速度,影响着群众的满意度。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都需要打破沟通交流壁垒,推动信息自由流动。建议中央层面成立国家行政服务中心,并由其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宏观布局和全程监督。以国家行政服务中心为平台打破专网限制,集中各部门行政审批权力,除核心的审批服务事项以外,大幅度撤销、合并或削减陈旧过时的监管事项。在省市层面要制定推动跨界融合的相应措施,调整优化审批服务机构,建立自上而下的自我更新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跨界问题协调机制、争端处理机制。在区县层面要创新建立审批服务模式,引入最新科技成果,优化服务方式,增加公众参与渠道,强化公共治理能力。[4]

“互联网+行政审批”强调的是打破现有格局,重新调整权力结构,而这需要各个层面的人能够转换思维,以人为本,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所有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做支撑。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公共物品”属性和“个人利益”的经济人假设,决定了地方审改必须依靠体制内的力量推动创新和推广创新[5]。因此,通过建立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来推动改革创新尤为必要。然而,从战略层面来看,仅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推动建立改革创新进取的积极文化氛围,也即文化的“潜在激励”。它不同于精神激励更不同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是鼓励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或者是对某件事情的做法给与肯定,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而文化的“潜在激励”就是一种把“改革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行政工作当中,融入人的思想,从而潜移默化的对从事行政工作的人起到激励作用的一种方式,从而在具体事情上能产生“自动、自发”的巨大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王吉斌,彭盾著.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组织重构、管理进化与互联网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

[2]张晓峰,杜军主编.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3.

[3]刘剑明,胡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法治化的路径选择[J].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第5篇:交通行政审批工作思路范文

以环评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文/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成立于2005年的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是重庆市环保局下属的事业单位。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通过调整工作思路,转变职能,适应新形势,将评估中心的定位从“面向社会的环境咨询”调整至“为行政审批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工作重心也从“项目评估”调整至“全市环评质量考核及技术监督”上来。通过对工作定位、工作重心的调整,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环境技术支撑。

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评估工作不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反而是优化项目建设的“调节器”,为建设项目的顺利建成和投运提供基本保证,可以有效避免项目因盲目上马后无法满足环保要求而造成的损失。但原有的技术评估工作方式在“简政放权、服务发展”的大背景下,存在着需要向企业收费、服务时间长等问题。对此,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结合国家、地方的一系列要求,大刀阔斧地对评估工作进行调整,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减免审查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按照相关要求,积极协调市环保局、区县环保局以及各级财政部门,将由重庆市环保局及部分区县环保局审批,且经评估中心进行技术审查的建设项目的审查费用,改由市财政承担,不再向企业收取,企业在技术审查过程中不再支付任何费用。这不仅大幅减轻了企业负担,还优化了支付过程,让审查过程更加便利。

提高审查效率,保障项目进度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转变思路,在提高审查效率,压缩审查时限的同时,促使环评机构缩短环评时间,使项目环评进度进一步加快。一是建设全市环境影响评价会商系统,全面实现项目技术审查网上申报。自开通网上申报以来,共有530余个项目申报成功,有效减少报件往返次数,为企业平均节省时间3~5天,项目技术审查申报一次性受理成功比例从75%左右提高到90%以上,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报件由于要件不齐、资料不全、“跑两次路”的难题,切实保障企业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企业“少跑路,少花钱,多办事”。二是报件流程大幅度优化。企业通过会商系统提前报送所有资料的电子版,并了解相关要求程序。将相关纸质文件送至评估中心后不再需要履行其他手续,在2~3个工作日就可以安排技术审查会议,比以往程序可节约近一半的时间。三是缩短环评文件报批版的报送时限:将技术审查会后环评文件报批版的报送时限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这样不仅压缩了整个环评阶段的时间,更倒逼环评单位在环评文件编制的全过程中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开展项目跟踪,超前服务项目建设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从宏观层面着力于服务和支撑经济发展,确保全市重点项目,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能够顺利落地。参考国家及全市2015年重点项目清单,根据“重点项目,提前介入;主动跟进,掌握进度”的思路,建立台账,主动跟进项目情况,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环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依托技术优势,发挥平台效益,为各级环保主管部门提供高效、优质的技术支撑,确保审查、审批质量不下滑,共同抓好全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优化技术服务,为行政审批把好关口

随着环评调整、改革的新形势,国家层面,环保部将火电站、热电站、炼铁炼钢、有色冶炼、国家高速公路、汽车、大型主题公园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地方层面,重庆市环保局已经了最新的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目录,各级环保行政审批压力不断加大,评估中心将切实采取措施,转变工作思路,抓好技术审查工作,为重庆市环保局及各区县环保行政审批做好技术支撑。

加强技术管理,为区县提供监督指导

随着审批权限的下放,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区县在技术审查过程中完善审查程序,掌握审查要点,并且强化与中心的沟通交流,“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同时,为了使审批权限放下去后区县能接得住、管得好,还要严格区县环评质量监督工作,确保全市环评审批质量稳中有升。

一是建立完善相关机制体系。环评文件质量监督工作的抓手在于环评文件质量抽查,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正在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抽查程序规定”,从规范程序、明确责任、过程控制、跟踪整改等方面着力,进一步明确了质量抽查的具体步骤、问题反馈和结果应用等内容,以确保抽查工作的规范、客观、公正。

二是全面加强抽查工作的力度。从数量上,实现全市各区县、各环评机构的全覆盖;从质量上,采取多样化的抽查方式,按照专家审查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模式,对环评文件进行质量评定,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结论准确。

三是强化抽查工作的结果应用。坚持检查与指导、整改与落实相结合的原则,对环评文件质量抽查存在重大问题的环评机构依照信用管理办法记分处理。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应的区县环保局和环评机构。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积极进行跟踪管理,做到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处理问题”。

致力开拓创新,为“三同时”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三同时”过程管理,是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能更好地为建设项目及环境管理服务。熏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受市环保局委托,开展了多年的设计备案工作,下一步将继续总结、梳理“三同时”技术审查实践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提供优化解决方案。完善“三同时”环保设计备案工作,增强环保设计技术审查力量。创新试生产现场核查工作,有效减轻和预防项目试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环境风险。开拓环境监理管理工作,按照要求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利用技术及资源优势,全面加强环评机构管理、业务培训与指导,积极构建交流平台,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引导全市环保技术行业健康发展。

完善制度措施,全面加强机构管理

环评机构管理是新形势下评估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强化环评机构日常监管,落实环评机构信用管理制度。一方面完善机构管理制度。以《重庆市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为基础,制定更为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制度,促进环评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内控制度,从源头抓好环评机构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开展好环评机构现场检查。组织人员完成在渝注册的37家环评机构的现场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资质”“人员”和“质量”三大方面。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环评机构及时整改到位,形成“检查有结果,问题有反馈,整改有效果”的良性循环。

开展培训交流,着力强化业务指导

一是加强培训学习。通过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打造一流的环保从业队伍。每年均协调环保部、重庆市内市外专家,为全市环保从业人员开展各类环保技术专题培训会或研讨会。二是加强技术总结。定期编制完成环评管理文件汇编、各类项目技术评估要点,并免费向环评机构、管理部门发放。针对环评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及时约谈机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加强沟通与交流。对有问题的环评文件逐步建立跟踪管理制度。三是强化学习交流平台建设。通过编印评估工作动态,建立网站、QQ群等多种形式,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与平台,及时传递最新的环保法规、政策、规范、标准以及工作动态。

注重培养管理,致力专家队伍建设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致力于环境技术评估专家库的建设,真正打造一支“用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专家队伍。不断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多方吸纳各类专家参与环评技术咨询工作。经过多次筛选和不断优化,目前,重庆市环境技术评估专家库已吸纳343名知名专家,涵盖了环境影响、工艺技术、环保治理、清洁生产、技术经济等各领域专家,为全市环保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抓好专家库建设,培养吸纳优秀人才。建设“专家之家”网络平台,建立电子化、信息化的专家库系统,推进专家管理工作升级。做好专家库的更新、续聘等工作,实现专家动态进出、有效管理,根据工作需要主动吸纳紧缺优秀人才入库。强化专家培训教育,做好新人库的专家培养,定期组织专家培训、座谈、交流,进一步提高专家职业素养。

二是注重专家考核与奖惩,明确专家工作权责。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专家管理方面始终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一方面通过技术人员对专家在日常审查活动中的纪律遵守、工作态度、专业水平等方面表现进行考评;另一方面结合各区县专家使用情况,报备、了解、掌握专家在全市的履职情况。对专家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评,作为续聘或者相关工作的依据。

三是细分专家子库,分级分层管理。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不断拓展专家管理工作外延的同时,创新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分类别、分项目的分层分级管理模式。根据专家综合情况,按照“核心、紧密、”的思路实现分类管理。在现有专家库、备用库的基础上根据业务类别再分门别类建立子库。

基于交通信息卡技术 加强“黄标车”限行管理

文/重庆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中心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重庆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重庆市“蓝天行动”实施方案( 2013-2017年)》中关于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限期淘汰“黄标车”的要求,促进“黄标车”淘汰更新,保障机动车增长所需的环境容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013年,重庆市政府了《关于主城区限制“黄标车”行驶的通告》(渝府发[2013] 56号),在主城区内环快速路以内(含)所有道路以及渝都大道(人和立交至双凤桥立交路段),从2013年9月1日起,每天7:00至20:00,禁止“黄标车”行驶。从2014年9月1日起,全天禁止“黄标车”行驶。启动“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根据重庆市政府要求,市公安局负责查处违反限行规定的交通违法行为,而“黄标车”限行管理路面检查具有人力资源耗费大、难于持久开展、纸质标识真伪难以识别、取证困难等问题,“黄标车”限行执法工作遭遇瓶颈。

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黄标车”限行执法,重庆市经信委、市公安交管局、市环保局启动“基于‘重庆交通信息卡’建设‘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项目,2013年9月, 《利用重庆市交通信息卡(电子牌)建设“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技术方案》通过专家审定,该系统由重庆市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建设,每年系统的使用部门通过采购公共服务的方式,向项目建设单位支付运行维护基本服务费。建设基于交通信息卡(电子牌)的“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

由重庆市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重庆市智能交通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批准实施的信息化试点、智能交通物联网示范工程和重庆市重点推广应用项目。该平台充分融合射频识别(RFID)、IC卡、视频、微波等成熟技术,实现车辆驾驶证、行驶证、车牌的电子化,已累计发放1100多万张电子卡。

利用该系统动态采集全市城区主干道、内环快速路和绕城高速交通信息,可提供多纬度、可量化的交通大数据,通过采集的实时道路通行数据,支持车流统计分析与预测、动态交通诱导联动、车牌防伪、道路交通管控稽查执法,从而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组织、指挥和控制水平,强化交通或车辆专项整治工作力度,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系统还服务于全市路桥通行费、车船税、养路费的征收管理,在全市1200多个收费车道,所有车管所、车检站、停车场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

基于交通信息卡(电子牌)建设的“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由“环保标志电子登记系统”、“黄标车”(电子牌)信息复合采集点、环保标志信息数据库系统、“黄标车”动态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公安交通管理局执法系统等部分组成。

该系统通过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机构增设手持RFID设备,在电子车牌中录入机动车环保标志信息,通过道路RFID信息采集系统全天候自动取证,实现机动车环保标志数字化及防伪,对进入限行区域的各类车辆进行跟踪与控制,精确掌握渝籍“黄标车”进入限行区域的情况,通过市环保局“机动车环保标志信息管理系统”与市公安交管局“交通执法系统”的信息交换,实现“黄标车”限行管理的自动化、动态化和精细化,可以避免“黄标车”限行管理中路面检查人力资源耗费大、难于持久开展,纸质标识真伪难辨、取证困难等问题,有助于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持续开展。

“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有序推进

2014年4月,经多次协商讨论,重庆市公安交管局、环保局、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系统建设推进工作会,会议就系统建设及使用达成一致意见,并与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利用“重庆交通信息卡”(电子牌)项目实施建设“‘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合作协议》。

2014年以来,重庆市环保局、公安交管局、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系统建设工作,截至目前,“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外场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2014年9月,“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投入试运行,根据市环保局提供的“黄标车”明细,2014年9月至今,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查处违反限行规定的交通违法行为累计14871车次。

利用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

第6篇:交通行政审批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数字政府;自然资源;互联网;政务服务;WebGIS

1建设内容与思路

1.1建设内容

对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管制利用是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企业通过各类政务服务事项来申请使用自然资源。“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主要包括面向企业公众的自然资源统一申报系统,地、矿、海对应业务审批功能,以及联通系统的信息交换中心。省“数字政府”提供通用申报功能,但不贴合自然资源业务特点,不利于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通过建设统一申报系统,作为自然资源业务面向公众的统一服务窗口,能够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与行业监管能力。前期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已建设了专业的土地管理系统,土地业务将在原系统进行升级拓展;矿、海业务由于尚未建设信息系统,将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与各自专业化管理需求,建设矿产资源管理系统、海域使用管理系统。由于统一申报系统面向企业公众,部署于互联网,地、矿、海审批系统面向政府部门,部署于广东省政务外网,需要建设信息交换中心,实现各系统间信息实时交换,同时将办件过程信息实时推送省政务大数据中心,以落实省“数字政府”工作要求。

1.2建设思路

用好“数字政府”公共支撑,避免重复建设。“数字政府”统建的公共应用支撑平台为省直部门政务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非税支付、数据共享等公共支撑能力,系统建设将充分接入利用,不再重复建设。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优势,提升管理成效。用地、用矿、用海审批与资源的空间位置息息相关,必须符合土地利用现状、不动产权属、生态保护红线等相关要求,在系统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GIS技术与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实现压占分析与自动审查,降低审批时长,提高审批通过率。统一审批规则、统一基础数据,消除业务办理差异性。信息化功能建设之前,各地市审批标准不一,分析所用数据不一,存在审批过程不透明的现象。按照省厅“阳光审批”精神,应统一省、市、县业务办理要求,使用一套基础数据,消除不同地区之间业务办理的差异性。省级部署、省市县三级使用。广东各地市信息化水平、人才参差不齐,为兼顾不同地市的信息化情况,采用集中部署的方式进行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省级技术力量来为地市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广东省自然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

2关键技术

2.1空间数据库引擎

空间数据库引擎[3]用于支持超大型空间数据库管理和多用户高并发访问。省厅经多年信息化已初步建成一体化数据库,积累了大量自然资源数据,通过数据库引擎实现对公共基础数据、专业基础数据、业务管理数据以及公共政务数据的统一管理及对外服务,支撑用地、用矿、用海“带图审批”“以图监管”。

2.2矢量切片

矢量切片[4]技术通过对矢量数据按金字塔形式进行切割,分块存储矢量数据的描述信息,融合了矢量数据与栅格切图的优势,提高地图渲染速度及使用体验。采用矢量切片实现图层数据按需展示,加强地图定制化程度,能够让审批人员将注意力聚焦在重点审查信息上。

2.3WebGIS

WebGIS[5]是工作在浏览器上的GIS,可以实现空间数据的检索、查询、制图输出、编辑等基本功能,同时兼顾了B/S结构的便利性,无需单独安装,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信息系统通过集成WebGIS,为用户提供图层展示、地图交互的统一视窗。

2.4审批支撑组件

用地、用矿、用海等审批功能基于已有的审批支撑组件进行快速构建,主要包括工作流引擎、规则引擎等。工作流引擎提供审批流程快速搭建的底层技术,驱动审批工作按既定流程执行,支撑审批人员根据情境触发提交、回退、转办、分办、加签等常用操作。规则引擎支撑对用地、用矿、用海等自然资源业务的审查与监管规则进行统一管理与执行。

2.5企业服务总线

企业服务总线提供了连接系统的能力,实现了服务统一管理、服务路由、协议转换、数据格式转换等功能。由于存在跨系统数据交换的需求,为避免各信息系统单独对接形成难于维护的网状交互局面,通过制定统一技术标准,打通层级间、业务间协同联动的通道,降低技术复杂性及信息交换故障风险。

2.6微服务

微服务是SOA架构的变体,将应用构造为松耦合的服务,支撑独立部署,便于更新升级与运维。信息交换中心基于微服务架构进行设计与实现,便于快速响应新增的信息交换需求,能够在不影响原有接口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新增接口上线与废弃接口下线。

3系统设计与实现

3.1自然资源统一申报系统

通过构建省市县共用的统一申报系统,实现业务申报信息定制化收集,推动审查规则前置,提升在线政务服务水平。统一申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如图1)智能表单,能够根据不同业务的信息采集需求,快速构建并上线定制化的申报页面,向申请人采集所需信息;统一身份认证,通过接入“数字政府”公共支撑能力,用户办理各项业务无需重复登录,实现“一次登录,全网通行”;电子证照使用,实现身份证、户口簿、营业执照等高频使用的证照免提交纸质材料,方便企业群众办事;规则前置审查,将部分审查条件放到申报环节,包括是否符合取值范围等常规审查,以及申请范围是否压占生态保护红线等空间压占分析,降低退件率;物流功能,集成EMS物流功能,支持通过邮寄递交申报材料、送达批复结果,推动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跨省通办”;短信通知与一码通查,采用技术手段方便申请人及时了解办件进展,包括关键环节短信通知,扫描二维码了解办件进度、邮寄情况、办理结果等。

3.2地、矿、海业务审批模块

通过升级土地管理系统,建设矿管资源管理系统、海域使用管理系统,支撑省、市、县用地、用矿、用海业务在线办理:用地管理包括用地预审与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等业务模块。用矿管理包括探矿权登记、采矿权登记、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审批等业务模块。用海管理包括海域使用预审、海域使用权的审核审批、临时海域使用权审批、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业务模块。各业务模块中实现了权属、土地规划、地类现状、永久基本农田等多类自然资源数据压占分析、规则审查功能,做到业务审批用数据说话、科学决策。

3.3信息交换中心

通过统一技术规范,运用微服务、企业服务总线等技术,建设跨系统数据交换技术框架,支撑自然资源统一申报系统与地、矿、海业务系统之间、互联网与政务外网之间的信息完整、及时传递。信息交换步骤如下:服务装配,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规范,根据不同业务自动对应的信息交换规范化接口,供信息系统调用;数据接收,信息系统通过调用交换中心的数据接收接口将各自业务信息传输至交换中心;数据分发,信息系统按统一规范开发各自业务的数据接口,交换中心在接收到数据后,通过调用信息系统接口分发数据;办件过程数据推动,将交换信息中的办件过程信息实时推送至省政务大数据中心。

4建设特色

目前各信息系统已正式启用,服务全省21个地市及各个区县,统一提供了用地、用矿、用海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的申报及审批功能,主要建设特色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4.1全面融入省“数字政府”改革大局,助力完成国家任务

全面接入“数字政府”公共支撑能力,及时推送办件过程数据,完成统一事项规范、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共享、统一电子证照服务,统一物流、统一“好差评”等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提升的工作要求,实现自然资源厅依申请办理事项100%线上可办,高频业务“跨省通办”,在自然资源领域为省政府高质量完成国务院“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要求提供技术保障。

4.2提升用地、用矿、用海审批效率,规范化省市县审批行为

化放管服改革,技术助力自然资源审批工作提质增效。通过完成业务标准化,规范省、事、县的审批标准;通过建设信息系统支撑用地、用矿、用海业务在线办理,推进无纸化审批;通过梳理整合业务规则,开发自动审查功能,降低审批时长;通过开发业务台账功能,实现审批“留痕”。

4.3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服务自然资源管理

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及技术优势,立足自然资源审批业务,结合土地利用现状、不动产权属、生态保护红线、海岸线等空间数据建设辅助用地、用矿、用海审批的占压分析功能,推进“带图审批”模式,助力自然资源业务审批精准化和智能化。建设空间位置的自动化预审查功能,实现图形审查前置至申报端,提升公共服务效率,降低退件率,促进自然资源部门向服务型转变。

5结语

本文重点探讨了基于GIS技术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思路,通过运用GIS、微服务、工作流等信息化技术建设自然资源统一申报系统,用地、用矿、用海业务审批功能,以及联通系统的信息交换中心,落实广东省自然资源“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要求,助力用地、用矿、用海“阳光审批”,提升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履职尽责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民,贾一苇.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政府服务与管理模式[J].电子政务,2016(6):73-79.

[2]逯峰.广东“数字政府”的实践与探索[J].行政管理改革,2018(11):55-58.

[3]赵莹,胡畅达,王国宇.三种关系型空间数据库比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11(19):62-64.

[4]石娜.面向矢量切片服务的多比例尺电子地图制作方法[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1(7):189-191.

第7篇:交通行政审批工作思路范文

市人事局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以来,共征求到意见359条。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市人事局共减少行政审批、下放管理事权19项,并推出内部制度建设3项:实行限时办结制度、首接首问制度、特事特办制度。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各项业务办理将实行限时办结制度;上班时间严格实行首接首问制度,对办理人事人才事务随到随办;对特别紧急的事项,启动应急程序,实行专人负责,特事特办,急事快办。

市建委:牛滴路建设提速

市建委将服务发展落到实处,努力破解牛(牛角沱)滴(滴水岩)路建设中“施工设计、拆迁、融资、交通组织”四大难题,推动牛滴路建设提速。

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市建委将原来需要15个工作日完成的施工图设计审查工作缩短为7个工作日。在拆迁工作中,市建委主要领导多次到牛滴路现场调研和指导拆迁工作,还妥善处理了工程施工与轻轨营运安全的问题,推进工作进程。交通转换的组织成功与否将影响牛滴路工程的成败。市建委积极与市政委、交管局、渝中区政府、街道及公交、绿化、环卫等单位多次协调,最终形成了外线分流、内线组织的交通转换方案,确保了交通转换正式启动。为保证贷款资金能及时足额落实,市建委主动与市发改委、开发银行重庆分行沟通,确保了BT业主单位重庆建工集团的融资工作顺利进行。

市卫生局:下放管理权限

针对卫生行政许可审批不同程度存在着接件、受理、发件窗口不统一,内部关系不顺,审批程序繁多,行政审批效率低等问题,市卫生局决定,首批取消消毒服务机构卫生许可、放射工作许可、职业卫生安全许可、陶瓷食具容器审批等12项审批项目和管理权限。

同时,市卫生局把继续医学教育的年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审批、继续医学教育得分审验及二级乙等医院和二级甲等中医院初审权等11项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区县。对总投资1亿元以下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审批及消毒产品生产企业的预审、卫生监测、监督等5项管理权限部分下放。

市商委:集中整治生猪屠宰秩序

针对社会反映比较突出的生猪屠宰方面存在的问题,市商委会同市农业、工商、物价、公安等部门组织了联合调查组,深入8个区县的部分乡镇、村组、养殖屠宰企业、农贸市场和农户,对生猪产销各环节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向市政府报送了《关于我市生猪流通情况的调查报告》。

与此同时,市商委迅速开展生猪屠宰加工环节的专项整治工作,印发了《关于在全市进一步深入开展生猪屠宰集中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召开了生猪屠宰专项整治工作会议,提出了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目前,市商委已成立督查组,将对各地专项整治情况随时进行实地督促检查,并定期面向全市通报,以保证肉品质量和肉品市场供应,维护养殖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市经委:振兴工业添措施

市经委结合查找出的23个问题,提出4点措施。一是进一步更新发展的观念。发扬东中部地区敢为人先的精神,理直气壮地喊响喊实“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的口号,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意识和紧迫意识,引导重庆工业经济的发展;二是进一步拓宽发展的思路。学习和借鉴东中部地区“发展的原创力在民间,老百姓的办法比政府多”、“在不争论中求发展,在别人争论中求知名”的经验,引导重庆工业做好“创”、“放”、“上”3篇大文章;三是进一步提高服务发展的质量。认真清理服务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该修改的必须修改,该废除的必须废除;四是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围绕“工业兴市”发展战略,在勤奋工作、努力奉献中履行好职能,在促进重庆工业经济大发展中不辱经委人的使命。

市交警总队:交通事故处理“四公开”

车祸双方因交通事故认定不明确的,可直接到交警队查看警方调查的所有资料。交警总队近日宣布,包括交通事故办案民警、赔偿标准、事故认定书、赔偿金额在内交通事故“四公开”制度将正式实施。未达到要求的交警队,市民可拨打63753041投诉。

市民政局:简化审批,便民办事

一是简化部分登记、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将社会福利企业的审批由以前盖8个部门公章,减少为经2个程序盖章办结;将优抚评残要件办理程序由10个简化为7个;将对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成立登记和社团申请筹备成立登记的办理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为22个工作日,社团正式成立申请登记办理时限由3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民办学校的申请成立登记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取消了社会团体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内设机构备案程序和相应手续;二是取消部分收费项目。对民间组织管理局(8项)、市婚姻管理登记中心(2项)、市殡葬管理中心(2项)共计12项收费项目予以取消,现已报有关部门审批。

工商局:网上2天办执照

进入重庆市工商红盾网的企业登记网上办事系统,按照提示准备齐材料,两天时间就可以拿到执照。工商部门将在全市推行网上登记办证。只要一台电脑,足不出户,就可以办完全部工商登记手续。

该网上办事系统除了办执照、查询公司名称外,还有年检的作用。目前,我市共有公司类企业近15万户,每年新办企业约2万户。我市每年将有约17万户企业可以通过该系统节省时间和人力办理工商手续。

市国税局:整改问题重规范

对查找出的问题,市国税局按照“个别问题立即整改,共性问题从制度上加以规范”的原则,立即着手整改。

第8篇:交通行政审批工作思路范文

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广西依托电子政务平台,以深化政务服务和政府信息公开为切入点,以政府网站建设为抓手,逐步建立了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简称“一服务两公开”)工作新路子。

实践与探索路径设计

广西各级政府在推进“一服务两公开”主动型服务进程中,强调必须全面把握和主动适应广西区情的新变化,要把开放作为赶超跨越的根本动力,作为跨越发展的主要途径;必须主动适应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多项经济指标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趋势、新要求,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根据“两个主动适应”新内涵,把主动适应和科学发展新形势相结合,以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推动主动型“一服务两公开”各项工作在高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把推进“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和政府改革、电子政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公共管理和“一服务两公开”。

首先,统一网络、统一软件、统一电子监察,推进“一服务两公开”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主动服务和作业一贯化信息体系。“一服务两公开”是否规范、标准,关系到政府所履行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事业收费、公共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否高效。2007年以来,广西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全区行政审批项目标准化系统,努力实现全区行政审批操作标准化和政务服务无差异化。率先在全国建成自治区、市、县三级电子联网的政务服务体系,统一网络、统一模式、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电子监察和绩效考核,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全过程在政府内网上进行,以主动服务和作业一贯化信息体系推进了“一服务两公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得与投资软环境关系密切的审批事项和与民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相关的审批事项,均进入电子监察系统,受到自治区、市、县三级直接监督,保证了行政审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其次,整合资源,推进行政审批项目信息共享和窗口服务扁平化工作。依托自治区、市、县三级电子联网的政务服务体系,针对全区各级各部门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信息共享需求,整合政务服务资源,推进“全区高级职称信息”、“全区参保人员社保信息”、“全区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信息”、“工商企业注册登记信息”、“全区组织机构代码证信息”等行政审批项目信息共享。同时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总体思路,选择“高校老师资格认定”、“建设工程施工企业资质证书核发”、“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核准”等7个行政审批事项在全区开展政务服务扁平化工作,解放思想、深化“两个主动适应”工作,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方便基层群众。

第三,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以双向多模的主动服务模式提升“一服务两公开”水平。政府网站是广西“一服务两公开”的重要阵地,是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201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调查统计显示,在调查到的自治区政府108个部门中95建有网站,全区14个设区市全部建有政府门户网站,全区111个县级政府98个建有网站,县级政府门户网站拥有率为88%,全区县级以上政府和部门把政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7年正式开通,对促进广西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宣传广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升级改造,改版后的门户网站共设7个频道324个子栏目,基本涵盖省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内容,建立了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以双向多模式的沟通方式使群众可以通过上网查阅办事指南和进行网上申报,极大方便了办事群众和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同时,按照“谁、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和《自治区、市、县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类别目录》要求,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各级各部门自行、自行管理、信息共享、统一监察、统一绩效考评的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实现自治区、市、县、乡镇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标准化管理,确保各级各部门全面、准确、及时信息。在中国信息化研究与促进网开展的政府网站评估中获得“2011年度快速发展政府网站”和“2011年度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

第9篇:交通行政审批工作思路范文

新思路 新举措 新效益

____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自20__年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肇庆市国资委的指导下,以中心为依托,强化管理,规范运作,不断研究、探索公共资产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使之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实现公共事业建设的良性循环。到目前为止,全市实施国有资产统管的单位共有136个,账面资产总量达 15.8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账面存值12.24亿元。几年来,全市实现国有资营运收益达10.24亿元。

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理清管理工作思路,深化资产制度改革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规范非税收入,整合政府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进一步推动城市经营发展,这是____市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廉洁行政的一项重要新举措。由于历史、制度及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过去,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经营性资产收益出现坐收坐支等问题。由于管理不严,部分单位造成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和低效使用,甚至形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滋生腐败的隐患。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成立之后,特别是20__年以来在新一届市委领导下,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根据市政府赋予的职责,实施了对全市国有资产统一监督管理,结合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并对如何深化我市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主要是坚持“改革、规范、盘活”,注重“建机制、强管理、打基础”,做到“一个坚持、两个目标”。即:坚持“资产所有权国家所有,单位占有、使用 ”的原则,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代表政府行使监督管理权的管理模式。以实现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使用,防止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科学、合理、节约、高效配置使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充实管理监督职能

1、明确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全面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资产管理工作,印发了《关于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职能的通知》,市编委会印发了《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机构编制方案》,赋予了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一是贯彻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管理、运营、调配全市国有资产、资源。二是制定全市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明晰产权并组织实施产权管理和监督检查。三是负责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资产的产权变动和资产处置的审批和监督,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节约和有效使用;四是收缴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经营性资产收益,对经营性资产收益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监督其实现保值增值。

2、成立城市经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国土、工商、市政、计划、建设、房管、监察、审计、规划、人行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印发了《关于城市经营和公共资产管理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及各部门所履行的职责,确保城市经营、规划、建设的目标、方案、项目及可行性经营方式、方法、办法等得以研究论证、贯彻落实,使城市经营工作积极、稳妥、有序进行。

3、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稳妥推动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组长由主管城市经营的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及成员单位由纪委、监察、财政、审计等组成,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三)创新资产管理机制,出台一系列强化、细化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根据财政部〔20__〕35、36号令,结合____市实际,研究制订了《____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试行办法》、《____市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资产管理的若干规定》和《____市国有资产处置委托拍卖的若干规定》,市政府还批转了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意见》等,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和资产收益管理工作,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将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对国有资产的处置、产权交易的原则、内容、方式、程序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初步搭建起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一系列制度框架。

一是产权交易审批制度:明确了资产处置,必须先向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提出书面申请,并上报市政府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凡未经批准的,任何单位都不得随意处置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同时规定了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由分管的市领导签署意见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批。

二是产权交易评估制度:规定了任何国有资产产权交易都必须委托能保持中立、依法依规操作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评估行为,并为产权交易提供准确可信的参考数据。

三是产权交易入场制度:规定了土地产权交易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要遵循自愿、诚信、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严格按照申请登记、挂牌公示、咨询洽谈、公开竞价、签约成交、结算交割、交易鉴证和变更登记等程序进行,确保交易行为依法规范运作,防止国有、集体产权权益受到侵害。

四是产权交易资金管理制度:明确了凡国有产权交易收益均属政府性收入,其资金必须全额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截留、挪用、侵占等违法违纪行为。

五是产 权交易备案审查制度:明确了所有国有资产转让处置的呈批资料、审批文件等必须报市监察局备案审查,并在审查批准后方予公布,使国有资产转让处置的整个过程都在监察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充分利用电子审批监察系统实现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情况的动态监管。

(四)组织清产核资,全面摸清家底,为实施国有资产统管夯实基础。

首先是成立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城市经营的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由纪委、监察、财政、审计等组成,积极稳妥推动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其次是制定《____市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印发《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全市政府性资源经营权、使用权清查工作的通知》,全面开展资产清查。按照“单位自查、主管部门核实、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接收或登记”三个步骤,对全市国有资产实施全面的清查,通过清查核定资产,明晰产权,与资产评估工作结合起来,对没有入账的或账面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的土地、房屋、建筑物重新评估,核实价值。并要求资产使用单位将全部土地证、房产证移交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统一接收管理。真正摸清了国有资产“家底”,为科学、规范管理国有资产打下坚实基础。

二、 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成效

一是规范了资产管理行为,强化了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人的地位,避免了政府所属职能部门、单位随意、擅自处置国有资产。

二是利用资产统管平台,对资产实行统一管理、配置、调剂使用,降低了行政成本,盘活了闲置资产。

三是规范了国有资产经营性收益的管理,杜绝了国有资产流失,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四是通过资产统管,提高了国有资产产权观念的认识,促进了廉政建设的有效发展。

五是实施了城市经营理念,吸引了众多外商和民营企业在____投资置业。

近年来,____市“三个五”城市建设品位显著提升,工业园区建设日趋完善,20__年至____年,____市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____年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____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1.38亿元,财政综合增长率居全省第六;在全省67个县(市)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排名中跃居第三名,实现了历史新突破。

三、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经验体会

(一)加强资产营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近年来,____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紧紧围绕“资产统管、融资运作、经营生财、滚动发展” 的经营理念,抢抓机遇,突出重点,通过运用存量固定资产投资,加大资产营运力度,积极盘活闲置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例如在20__年底,____市通过招商引资,将本市闲置多年的140亩土地,以高出底价2.7倍的3.54亿元成功转让,盘活了该地块并实现了保值增值。

(二)加强经营性资产监管,按市场化运作规范资产交易行为,提高了资产经营效益。重点加强和规范经营性资产公开招租行为,通过推行公开招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经营(出租)增收创收。其中招租创收比较突出的有市工商联辖下位于城区中心仅40平方米的商铺,原来年租金仅1.8万元,通过向社会公开竞投招租,年租金额达到6.05万元,增收4.25万元,增幅达到3.36倍。市金叶公司辖下位于龙江路约120平方米的3卡商铺,原年租为13万元,通过向社会公开竞投招租,年租金额达到近76万元,增收63万元,增幅达到4.3倍。

(三)着力整合资产资源,挖掘资产融资潜力,推动文化优雅之城建设进程。以资产统管为平台,充分利用资产的融资能力,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为加快城区街道建设、旧城区升级改造,扩大新城区规划、改善投资环境,完善路网、电网、管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四、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____市通过全面实施国有资产统管,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资产管理工作已经初步走上了一条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与城市经营的有机结合,为该市国有资产营运,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有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足, 对资产的登记、入账、清点、保存等管理不严,手续不全。二是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等。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一)加强公共资产管理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教育与宣传,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对实施国有资产统管的认识水平和政策理解能力,消除思想误区,自觉配合做好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

(二)加强部门协作,通过资产统管平台,提升与财政预算、政府采购等部门的协调能力,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操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