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管理论文范文

农村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农村管理论文

第1篇:农村管理论文范文

按照吉政办发〔2011〕20号文件要求,项目建设村在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时需要履行奖补资金申请、需要启动资金时,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在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后,可预付部分工程款,但预付总额不应当超过整个项目资金投入额的50%,建设项目完工后,村集体经济组织要预留合同约定工程投资总额(不含农民直接筹劳)的10%作为质量保证金,满一年后,经投资方检查确认无质量问题后,方可全额结清。

2.会计核算规范化

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认真执行农业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按照规定设置会计账户、科目,实行规范化记账。凡是一事一议工程建设业务,必须通过“一事一议资金账户”核算,对项目超支部分,可在不新增村债基础上,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在集体积累或费用中列支。施工方结账时,必须提供完税票据,经村监委会审核后,报乡镇主管领导审批,实行转账付款。对农民提供的少量零星用工,在履行上述程序后,可实行现金结算,但在支出票据上要详细注明用工项目、数量、工值等需要说明的事由。

3.资产管理常规化

为做好一事一议公益性资产管理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落实管护责任主体。根据我省实际,村级水渠、堰塘、桥涵应由村民委员会落实监管主体,管理、维修、养护由受益人负责;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设施可采取承包方式落实到责任人管理,科学制定承包费标准和受益范围,做到自收自支;村级道路、户外村内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等由村民委员会安排专人管理,所需费用由村管理费列支,或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式解决。

4.审计监督全程化

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在保证村务监督委员会正确行使审核权的基础上,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实行全程审计监督,严把“五关”,一是严把筹资筹劳关,做到程序、范围、标准、数量符合法律规定,严厉惩处弄虚作假套取国家资金的行为;二是严把资金、劳务管理关,农村审计机关要采取多种审计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开展筹资筹劳专项审计工作,及时查处坐支现金和劳务行为,全部纳入账内核算,真实的反映公益事业建设成果;三是严把奖补资金使用关,保证专款专用,对贪污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一律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四是严把会计核算关,做到入账票据真实合法、手续健全,记账方式、方法符合规定;五是严把资产管理关,主要审查一事一议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和落实情况,审查投资兴建的公益性资产是否得到管护和维修,有无损坏和流失情况等。

5.建档立卷标准化

第2篇:农村管理论文范文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农村社会管理是指“农村基层政府及社会组织为了有效管理农村公共事务,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政府通过有效管理农村社会公共事务,消除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相互之间的发展。”在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过渡的初期,风险和阶层地位合而为一,使得物质上最弱势的群体遭受风险的威胁最大。弱势群体避免风险的机会较少,因为他们缺乏优势者所占有的资源。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政治从传统工业社会的动力“我饿了”变为“我怕”(何博闻,2004)。目前我国农村因环境污染及征地纠纷引起的群体冲突较多,同时农村地理环境恶劣,物质基础薄弱,农村特殊人群(贫困低保户、残疾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弱势群体较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在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特点:一是社会群体分化后导致群众工作的客体多元化;二是农民的维权意识也在增强,如Y村村组间由于征地拆迁等问题引发的矛盾,就要求党的群众工作要从体制内走向社会,建立起以党的群众工作为中心的社会工作机制来应对日益成长的公民社会。因而,在基层社会管理中传统的工作方法已逐渐失去效力,为了保证农村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小康社会的稳步建立,必须创新社会管理形式来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一种社会稳定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以及积极应对社会公共危机事件。

二、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社会管理的可行性

“农村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农村工作者合作,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方法,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增强农民和社区的能力,在预防和解决农村社区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福利水平,最终实现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钟涨宝,2011)。”关于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社会管理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工作与基层群众工作的目的一致

党的基层群众工作说到底是为群众谋取利益,致力于群众的幸福小康生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而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从个体层面来说是助人自助,秉持着利他主义价值观,努力让社会成员提升自我帮助的能力;从社会层面来说则是一个“维稳”的功能,为社会成员和社会秩序创造良好的运行状态。农村社会工作方法即运用微观(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和宏观(社会行政方法)工作方法,充分介入农村基层群众工作之中,融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帮助农村特殊人群认识自我,增强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贫困等问题的解决,提升生活信心,将各种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符合农村扶贫奔小康工作的需求

1.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自助。助人自助,简单来说就是让案主能够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2.社会工作中的“优势视角”。我们一直用“问题视角”来看待服务对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脱离困境。社会工作认为,人人都具备潜能,我们需要赋权于他们自身,最终实现助人自助,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实施援助的过程中更着重于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社会工作还有专业的技巧和模式。如微观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了解和评估贫困者的需求和困境,增进贫困者的能力,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作为制度设计的社会工作,其核心是自力更生的过程,以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那就是不得不依靠外部支持行政转向自力更生减贫目标的发展(向德平、姚霞,2009)。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发展社会工作有利于实现人类的福祉。我们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让社会工作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我国现已形成以上海浦东、广东深圳、江西万载为代表的社会工作发展新模式,摸索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道路,从而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政部社会工作司,2011)。”

三、农村社会工作方法介入Y村群众工作的过程

Y村的情况茅台镇Y村位于国酒茅台的产地赤水河上游东岸,全村村民组有10个,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共839户3714人,其中有43名党员,4名预备党员;低保户70户,五保户5人,计生“两户”34户,残疾人40名。Y村是典型的工农并行发展的城郊村,工业发展迅速,村内有大小企业110余家,其中上规模企业14家,解决村民就业2000余人。主要经济产业为酱香型白酒生产,具有与茅台酒相同的生产酱香型白酒的水源、气候、微生物群等资源。2013年2月28日,按照贵州省委关于建设小康村落的工作要求,驻村工作组开始进驻Y村开展帮促工作。驻村工作干部撰写的Y村调查报告显示,Y村重点难点及希望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通组公路问题、饮水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各种特殊人群帮扶活动,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资金来支持,这就涉及到向周围的酒企募集资金的问题。另外,有村组存在水源不足,目前雨水较少,工作组建议修建水池蓄水,拟计划从另一村组山下水源处引水,但由于两组遗留历史积怨,需要做大量群众工作,协商解决。Y村缺乏文化娱乐设施及村卫生室,进而牵涉到征地问题。而现今管理干部水平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需要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农村个案工作介入特殊人群帮扶工作

1982年,人类学家韦达夫斯基和杜格拉斯出版了《风险与文化:论环境和技术危险的选择》。他们认为,不同的社会与人群对风险的认识也不同,对某些人群来说,在灾难性风险面前,无法保障基本物质生活的风险更为可怕。农村个案工作的对象是农民及农村家庭(农户),由于生活地域、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不同,农民有着与城市居民不同的特征,因而很多特性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个案工作理论模式及方法的选择。个案工作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在沟通与会谈的过程中,语言问题不容忽视,很多村民尤其是老年人,习惯使用方言,听不懂普通话,有些中年人能听懂但不会说普通话,这些都要注意。工作组针对Y村特殊人群如贫困老党员、计生两户家庭等开展了个案工作。案例1贫困老党员L爹爹,男,73岁,几年前瘫痪,卧床不起,无劳动力,儿女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时常抑郁,饭量减少,坐在床上叹气,闷闷不乐,经常无故发怒,产生生活无意义的想法,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其妻整日打工维持二人生计,反映未领到养老保险。问题评估:1.生理(身体)方面,案主已属于中龄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各种老年慢性病容易发生,且已瘫痪卧床,无自理能力。2.认知与情绪(心理)方面,由于丧失劳动力,且整日卧床,无社会交往,性情也变得孤僻,案主觉得生活无聊,经常一人呆在房间内,继而抑郁,情绪波动大,时常无故发怒,产生生活无意义的想法。3.情感方面,儿女在外地工作,而妻子也整日在打工维持生计,与案主无情感交流,让案主在情绪上产生孤单、无聊的消极感受,情感没有寄托,同时感到对妻子有所拖累,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4.案主应得的养老保险未落实到位,让案主失去基本生活保障。5.社会问题方面,随着城市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子女很少有时间去关心照顾自己的父母,老人缺乏亲人的关怀与照顾。服务计划:1.理论依据(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主要动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生理需求这一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的生存面临危机。案例中,案主自身瘫痪,无劳动力,缺乏自理能力,养老保险未领到,仅依靠妻子打零工获得基本来源,远不能满足其生存需要。同时,案主缺乏与其他老人的沟通和社会交往,精神空虚无寄托。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养老保险的落实以及帮助老人调节情绪,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2)沟通理论人际沟通是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进行社会化,而它得以顺利发生的重要手段就是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必要条件。案例中案主L爹爹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需求,社会化过程停滞,因而自我意识有所削弱,产生抑郁。(3)ABC理论它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的核心,其主要观点就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的评估和观点,而是由于对这些事件的个性化评价和解析形成的。在ABC理论中,A是诱发事件,B为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即信念;C表示个体在事件中的行为后果。在案例中,A是指案主瘫痪,缺乏物质保障,儿女不在身边,经常独自呆在家里。B是指针对这种情况,案主觉得失去了人生个体的价值,生活无意义与希望。C是指案主所呈现出的抑郁,悲观等负面信息。社会工作者应对其情绪行为进行疏通,开展心理咨询,上门陪伴关怀,引导案主形成正确的生活价值观。2.服务目标(1)短期目标:落实养老保险、党费补助等基本物质保障,增加老人与人交流的时间,缓解孤独与空虚感,帮助案主与子女增强联系,获取精神慰藉。(2)长期目标:提供医护治疗与心理辅导,帮助案主积极面对困难,科学看待人生价值,运用社会资源,让案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网络,合理看待自我价值,提高对自我尊严的领悟,以良好的心态看待晚年生活。服务过程:按照个案工作的工作程序:首先,接案———接触服务对象,了解问题和需求。工作者开展入户访谈,着手与案主建立专业服务关系。一方面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与困难,另一方面时刻谨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充分尊重案主的意愿,用同理心与案主交流,使其愿意接受帮助来走出困境。第二,预估和诊断———确定需要,研究提供服务的方式。从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出发,案主的案例中,预估后形成了三点主要判断:第一,案主由于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第二,丧失了劳动能力,经济状况较差,物质资源匮乏。第三,生活方式枯燥,人际沟通减少,精神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慰藉。主要有情绪处理的需求,医疗需求,心理慰藉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第三,计划与介入———制作介入计划,开展服务工作。在取得案主的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并充分发挥案主的自主性一道制定服务方案。社会工作的实务技巧之一就是优先解决案主最急迫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案主作为老党员,工作者应首先落实其党费补助和养老保险。同时,积极为其寻求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在县直机关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捐助活动;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法,帮助案主实现理性、乐观的生活方式,与其一同缅怀过去的光辉岁月,让他愉快地安享晚年;以优势视角为指导,找到案主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安排一些亲朋邻里与他聊天,排解案主的孤独寂寞感。第四,评估———评估服务过程与效果。综合评估整个过程,案主对社会工作者有较强的信任感,并乐意接受服务,其次通过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方法实施服务方案的同时,建立了案主的支持网络,当下的困难及时得到了处理,让老人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第五,结案———结束服务并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务,案主有了一定的改变,处理好离别情绪后结束专业关系,工作者定期回访,进行后期的跟踪服务。针对比较难沟通的计生贫困户,工作者需要有效贯彻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并进行心理调适和疏导。根据实际,尽可能提供一些优惠给“计生两户”,从社会风气出发引导、尊重他们,形成良好氛围。工作组成员在村副支书带领下对其他残疾人、低保户也进行了走访,逐步对Y村的这类人群情况进行摸底,在走访中发现情况及时予以解决。走访致富能人的过程中,工作者以倡导者的角色出现,挖掘小康建设中的典型突出事例,通过示范效应,促进小康建设全面推进,注意发现起带头作用有号召力的群众,采取一定渠道和方式进行引导和宣传,弘扬社会正气,力争为群众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二)农村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社会工作中的农村小组工作方法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通过帮助小组策划活动,与组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互动与分享感受与体会,促进成长与提高潜能,做到助人自助,同时预防和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案例2活动主题:爱心驻村手拉手,互助成长并肩走服务计划:1.服务目标(1)总体目标:帮助组员融入群体,使其能够健康成长。(2)具体目标:提高孩子们学会自我认识以及认识他人的能力,学会和朋辈群体相处,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和适应能力。同时引导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正确的沟通,增强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努力呈现自己爱的感受。2.介入策略(1)服务对象:Y村M小学学生(2)小组活动地点:M小学操场(3)开展方式:户外拓展、小组游戏3.小组活动安排四个主题:“爱的鼓励”、“爱的抱抱”、“感恩的心”、“爱拼才会赢——醉美贵州拼图”服务过程:1.“爱的鼓励”。互相熟悉与接纳,协助组员制定和明确小组目标,约定小组规则,形成共识。该镇相关领导亲临活动现场作为志愿者与M小学92名师生共同度过了一段充满感动与温馨的初夏时光,小朋友们亲切地称呼关心、陪伴他们的各级领导、各行业爱心人士为——“成长天使”。2.“爱的抱抱”。让组员学会接纳他人、促进沟通,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共同完成小组目标。在这个环节中,各年级的同学从陌生到熟悉、从害羞到勇敢,“天使团志愿者”和小朋友打成一片。3.“感恩的心”。鼓励组员表达内心感受,宣泄情感,孩子们戴上眼罩,伴随着轻音乐,在黑暗的世界中去寻找温暖的双手,在视线被遮挡的未知世界,孩子和天使们重新认识、相互介绍,拉近距离;随后,主持人与孩子们分享关于“陌生人”的故事,孩子们听完故事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怀揣着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孩子们逐渐打开心扉,勇敢地分享出了心中对父母无穷的爱,在旁观摩的家长也悄悄地拭去脸颊的泪水。4.“爱拼才会赢——醉美贵州拼图”。孩子们在无序杂乱的拼图碎片中寻找到自己的任务,在天使团的帮助下,同学们通过团队协作、每个人贡献自己的智慧,完成了家乡风景名胜的拼图,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农村是“熟人”组成的社会,农村社会原本就存在的这种亲密关系网络是工作者开展小组工作的基础,在熟人之间开展小组很容易召集组员、形成凝聚力,共同完成小组目标(钟涨宝,2011)。据可靠数据显示,环境污染导致的增长速度极快,显著高于其他。因此,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而Y村率先奔小康的重难点在于饮水污染的治理和征地纠纷。Y村在化解人畜饮水困难产生的群体性矛盾纠纷中,驻村工作组干部作为小组的领导者、鼓励者、组织者、支持者的角色,充分运用了小组工作中沟通与互动的技巧,营造轻松的氛围,及时组织群众开展任务小组、与群众交心谈心,表达专注与倾听并积极回应,及时向上级反映民意,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疏导村民的负面情绪,以防矛盾激化。社会工作方法中的“危机介入模式”对于征地拆迁等利益纠纷的解决大有裨益,首先综合评估村民采取破坏的程度,便于及时介入和开展服务工作,工作者要得到村民的充分信任,从而有效稳定他们的情绪。然后根据危机发生的原因制订介入计划,解决当前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社区工作介入公共事务管理

贝克认为,风险是指“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在自然和传统失去他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在农村社区中,主要存在着驻村工作组织自身的风险、村民自身的风险以及经济上的风险。组织自身的风险是指,驻村工作组经费匮乏。扶贫奔小康建设需要经费,而该村经济落后,经费少,所以驻村工作组工作起来极其被动。该村村民自身的风险主要来自征地拆迁、人畜饮水困难等引发的。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更有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的存在,一旦发生,很有可能影响党政机关与群众的关系。经济风险是指村民们由于信息闭塞,缺乏科学知识,没有合作意识,因而未形成规模经济,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严重抑制了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灾难性事件时抗风险能力差。社区工作中的地区发展模式与推进自治管理不谋而合,它强调社区成员的参与性,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协助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目的是提高认同度,促使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社区发展问题。这种模式较多地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特别重视村民的参与。Y村村民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有环境问题、文化娱乐设施缺乏等。驻村工作者要紧紧依靠村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运用发动村民参与的技巧,通过挨家挨户的上门宣传等直接动员和发宣传单等间接动员方式动员村民集体参与解决,此时工作者作为使能者和中介者的角色出现,以此为契机,让村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起政府与村民的沟通桥梁,同时也要求村民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方法。案例3村民们每天上下山都要经过一条泥巴路,遇到下雨天通行就会很艰难,它是以前的古盐大道,运盐到茅台必经之路。驻村工作组发现问题后,决定改造这条“红军连户路”。1.服务目标:改造“红军连户路”,让村民们出门不再泥糊脚、打湿鞋。2.实施过程:挨家挨户走访,鼓励群众、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建设连户路,工作组负责现场指导,并协调水泥、沙石等材料。充分发挥村民们的能动性,做到助人自助,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帮扶资金。

(四)社会行政方法介入群众工作

针对不同人群如贫困户、低保户、孤寡老人、计生两户等,驻村工作组经常召集村民座谈,了解群众需求,并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同步小康的政策。并努力做到“三争取”,一是争取各级政府政策的倾斜作为支撑,二是争取派出单位部门作为后盾的支持,三是争取社会专业力量的支援。在遇到各种矛盾纠纷时,组织村委会召开座谈会,加强村民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创新社会管理形式。

四、农村社会工作介入Y村群众工作的效果评估

针对农村社会工作介入Y村群众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就不同的群体分别做了效果评估。

(一)特殊人群帮扶效果的评估

Y村驻村工作组用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第二测绘院捐助的项目资金购买6台电视机及卫星接收器,赠送给2名孤寡老人、1名残疾人、1名贫困老党员、2名贫困户,至此全村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实地走访了三户“三结合”计生户,并且代表学校给予每户300元的帮扶资金,走访留守儿童田某,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后,并给予300元慰问金;筹集资金1.21万元,捐建岩滩明德小学灯光球场,这是仁怀唯一有灯光球场的学校,群众夜晚就可以打篮球、羽毛球,对于地形狭窄,缺乏娱乐活动场所的Y村,灯光球场的打造,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完成4条总计3.2公里连户路,群众出门不再湿鞋;在Y村M小学为单亲儿童、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等13人建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们不再孤单。调解村组之间的征地纠纷,化解了某村组70余户360余人因以前饮用水源受企业污染而导致现在人畜饮水困难产生的群体性矛盾纠纷,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解决了某村组沿公路部分30余户130余人的生产生活垃圾的清运问题。社会工作的实务技巧之一就是优先解决案主最急迫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于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的弱势群体,我们就应该优先解决物质需求方面的问题。

(二)小组案例评估

组员都是初次接触小组工作,小组游戏对组员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大部分组员都有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但是随着小组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逐步有了改变,敢于在小组中展现自我,表达感受,有很大的锻炼和提高。通过本活动的逐步深入开展,小组成员与朋辈群体交往的能力有所提高,自信心、自尊心有所增强;另外,孩子们与父母及老师之间的关系及沟通方式有所改善。

(三)对驻村工作组的评估

通过社会工作者对驻村工作组的专业培训与指导,该组成员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工作技巧,内化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同时提高了工作热情,更加有利于基层群众工作的开展。

五、促进农村群众工作发展的建议

在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需要立足新情况新问题,调整思路,深入思考,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农村社会转型呼唤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因此,我们需要在群众工作中融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并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

(一)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的专业社会工作培训

目前,贵州省为进一步深化“四帮四促”活动,贵州省组建了率先小康驻村工作组,走进农村开展驻村工作,鼓励干部走基层、服务群众,帮助农民群众脱离困境。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争取社会专业力量的支援。仁怀市茅台镇Y村驻村干部思维超前,邀请高校资深专家教授为村镇干部进行社会工作培训,增强了村镇干部的专业社会工作能力。对于与贵州省一样同处于社会工作发展相对较晚的其他地区来说,在缺乏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专业培训,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者。

(二)加快组建农村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

第3篇:农村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父母;家庭;赡养

一、农村父母赡养中现存的主要法律问题

1.农村中女儿一般不尽赡养父母的义务

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习俗,至今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也有学者将此情形归结为“乡规民约”所造成的局面。尽管有现代化的法律作为强制性的后盾,但依然不能加以改变。当然,对于农村中只生育女儿的父母的赡养问题,女儿还是承担了父母赡养的义务,可以说这是传统习俗的一种重大突破。目前,上述问题主要体现在有子有女的农村家庭当中。而这种情形与我国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是相冲突的。那么,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呢?

2.农村父母的精神赡养几被忽视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大部分农村父母老年基本的物质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由于大部分子女在外打工,不少父母晚年过的是孤独的生活。特别是当配偶一方早逝的情形下,更是如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因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就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方面的,精神方面的赡养亦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绝非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因为随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推行,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农村子女对父母物质生活的赡养必将让位于精神上的赡养。

3.有关赡养的法律缺乏可操作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然而,究竟该怎么赡养?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尽到了赡养的义务?同时,何为“无劳动能力”?何为“生活困难”?既没有司法解释的进一步说明,也未见到相关的行政条例。

4.赡养义务实质上的不平等

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但法律未就子女赡养父母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的赡养规范。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子女赡养的义务往往是平均分摊。假如某一父母有3个子女,则每一子女承担三分之一的赡养义务。这有点类似于民法中的“按份责任”。表面看来,似乎十分公平,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譬如:兄弟俩的月收入分别为:500元和4500元;而赡养父母的生活费每月需要1000元。如果平均分摊的话,兄弟当中一人的生活费则为零,他将无法维持自己及家庭正常的生活开支。换句话说,他根本就没有赡养能力。

二、解决农村父母赡养法律问题的对策

1.完善赡养立法

(1)扩大赡养人的范围。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赡养人包括:①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及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②孙子女和外孙子女;③由兄、姐抚养的弟、妹成年后,有负担能力的,对年老无赡养人的兄、姐有抚养的义务;④夫妻之间有相互抚养的义务。然而,法律没有将“子女的配偶”规定为赡养人,这样以来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我国婚姻家庭法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通常为夫妻共同财产,对重大财产的处理须经夫妻双方的共同意思决定,倘若做儿子的想孝敬父母但做媳妇的又不情愿;反过来,做女儿的想孝顺父母做女婿的又不乐意,如此以来赡养父母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故而,作者认为应该将媳妇和女婿列为赡养人范畴,这样可避免“各顾各父母”的尴尬局面,减少、避免家庭赡养父母的纷争,为父母的赡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2)明确经济供养的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然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子女供养父母的经济标准。一方面,没有规定父母亲应享受什么样的生活待遇?那么,老年父母的生活水平又怎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子女间贫富有别,如果不加区分地承担所谓的“按份责任”,子女在自己的生活尚成问题的情况下对父母的赡养又谈何容易?诚然,中国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千差万别”,要制定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比较困难。但只要我们主观上认识了这一问题、重视了这一问题,就能够找到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譬如:在全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以县级或市级行政区域为基础制定一个统一标准。

(3)建立赡养监督机制。“徒法不足以自行”。一套完美的赡养法律制度也只能为保护被赡养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条件。没有健全的保障机制,最终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也正因为如此,农村的赡养问题依然很严重!一方面,缺少此机制使得老年父母的生活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也时常因此而酿成家庭悲剧,引起不少的其他社会问题。为此,作者认为:应以村、乡或镇甚至县为单位,建立农村家庭赡养评估体系,及时监控农村老年父母赡养状况,及时督促子女主动履行赡养义务,并从法律上规定相关行政单位及社会组织的权力与职责。

(4)加强赡养人的法律责任。我国涉及赡养问题的立法主要有:《婚姻家庭法》及《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但《婚姻家庭法》未就赡养人未尽赡养义务的法律责任做出具体规定;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虽就此做出了规定,但只有两个法律条文,而且只就刑事责任做出了规定,作者认为,应补充相关的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譬如: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应尽连带责任;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可采取警告、罚款甚至拘留的行政处罚措施。这样一来,父母的赡养问题就有了法律的保障。我们也可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在1994年8月推出了《赡养父母法》将赡养父母这一人类道义上的责任上升为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法规,规定凡拒绝赡养父母或资助其年迈双亲和处于贫困状态的双亲者,处以l万新元罚款或判刑1年。

2.正确处理好乡规民约与法律的关系

(1)乡规民约与法律冲突的必然性。首先,不论我们今天的社会显得有多“现代化”,相当的乡土农村仍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封闭性,仍处于与中心城市相对应的边远地带,国家法律对乡土农村的调控还有一定的距离和难度。再加上国家法律宏观、抽象的规定,与乡村生活相对疏离;而乡规民约微观、具体的规定,产生于乡土,与乡村生活比较贴近。

村民从需求和情感上更加倾向乡规民约,乡村生活也更多地适用乡规民约。这样,就乡村而言存在着两个权力系统和两个制度系统。在运作过程之中,必然产生一些碰撞和冲突。其次,尽管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善,但执法的力农村父母赡养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制天地度还远远跟不上立法的进度,也就是说法律的涵盖面不充分,特别是在一些老、少、边、穷的农村,法律的供给越不足,国家权力的控制亦越弱。对于村内的事务,村民求助于法律不如求助于乡规民约便捷、有效。这样,乡规民约的地位就凸现出来,社会权力在乡村的影响必然加强。最后,国家法律和乡规民约追求的法律价值不同是导致冲突的根本根源。作为国家法律来说,它注重和追求的是法理秩序,而乡规民约注重的是道德和人伦的礼法秩序。国家法律代表的是一套国家装置,而乡规民约体现的是一套社会装置。所以说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的冲突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现代与传统的冲突,是观念与实践的冲突,要达到二者的完全融合,或者说乡规民约向国家法律的转换,还需要一定时间和磨合的过程。

(2)解决乡规民约与法律冲突的途经。首先,国家法律要给乡规民约一定的生存空间,让其在生存空间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解放之路。具体到农村赡养问题中来,则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①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将农村父母赡养的纠纷尽量以和解的方式而不是以诉讼的方式解决;②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失败、当事人坚持的情形下,人民法院也应针对女儿一方的具体情形区别对待。譬如:女儿一方受过高等教育、现在城市工作或在农村国家行政或事业单位工作的,可按人民法院受案的一般方式结案;而对身为农民、被告方的女儿而言,则应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庭前调解的作用,尽量以调解方式结案。如此以来,既考虑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又照顾到了农民的情感。从而将法律的要求融入乡规民约,使农村女儿赡养父母渐变为一种“习俗”。其次,在目前还难以做到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不冲突的情况下,尚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立法、加强司法解释。乡规民约虽然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提出来了,但有关法律对乡规民约所承载的“村庄治权”或者“内生的公共权力”缺乏承认和界定,以致在实践中难于把握。

因此,有必要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或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做出明确规定,以有效避免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部分冲突;二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与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使农村女儿赡养父母的观念深入人心,最终消除农村父母赡养方面与法律冲突的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于红梅.赡养问题的法律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5:1—2.

第4篇:农村管理论文范文

(一)资料收集不全

没有按规定收集与会计核算有关的资料(例承包协议书、工程项目决算书、银行对账单等),每个年度终了,没有及时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收集齐全。有些村甚至连工程结算票据、出纳现金、银行存款结账单都没有收集。

(二)资料随意处置

没有按会计档案资料的不同形式,不同保管期限进行分别装订立卷、造册。有些村甚至没有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装订成册,而是用报纸包一下,或用线捆扎一下,放置在纸箱或蛇皮袋里。

(三)移交手续不全

会计、出纳在办理移交手续时不够严肃,不够规范。从笔者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村级财务账还是村办企业账无不例外地只根据资产负债表列出单子办理所谓的移交财务手续,而应该移交的会计财务凭证、会计财务报表账簿以及其他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没有办理移交。我们知道,会计结算是依据与经济业务相关联的原始凭证结算的,如果没有原始凭证、会计账册、就不能正确判断所移交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

二、加强农村的会计交接管理制度化建设

依据我国相关部门出台规定的《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由于工作调动或因故离职会计人员,必须要与接替的财务会计人员办理移交转接手续,对于未办理手续的不得离职。在离职前,会计人员必须将本人所负责的全部会计工作在限定的时间内交接清楚;接替的工作人员应认真接管前任会计移交的相关工作,并继续办理移交的未了事项。实际操作中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移交前须结清帐目

对于更好更快的办理移交工作,需要对以下工作加强完善与改进:一是尚未填制的经济业务但是已经受理的需要尽快填制完;二是尚未登记的财务账目要登记完且在最后一笔余额后加盖公章;三是整理好各项需要移交的资料,并对尚未完成的工作或需要继续跟进的写出书面材料;四是认真编制移交财务会计物品清单,详细罗列应该需要移交的文件、现金、支票、公章以及其他物品等内容。

(二)移交过程中应有专人进行监察管理

在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时,必须有监察管理人员负责监交。移交人员需按照移交清册逐项清交,接替人员要清点、核查、验收。为了保证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在移交过程中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现金、有价证劵的点交,要根据账簿余额进行。保证库存现金、有价证券必须与账簿余额一致,若库存现金、有价证券与账簿余款有出入那么移交人员需在限定的时间内查清处理。二是确保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不得遗漏相关重要信息。如果发现缺少部分资料应立即查明原因,并用红笔在移交清册上注明,由移交人员负责。银行对账单应和银行存款账户余额数目一致。总账有关账户的余额要与各种财务物资和掌权财务的明细账户余额核对相符;非常时期,可以通过有合作关系的单位及个人进行核查或随机选取个别账户与财务开销情况进行核对。

(三)移交后须延续责任

第5篇:农村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业制度;制度创新;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一、制度及制度创新

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已经为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制度安排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而且还决定着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激励结构。好的合理的制度安排无疑能起到降低交易成本、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提供人们关于行动的信息、提供激励机制、约束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外部性等功能作用。而坏的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必然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阻碍和限制着经济的发展。近代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以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诺思的观点为代表,他通过分析认为:(1)即使在没有投入要素的增加而只有制度创新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经济增长。(2)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制度的不断创新无疑也为这种效率的有效保持提供了最优实现条件。诺思的观点为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二、农业制度创新与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党中央日益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新农村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它的有效建成,我国的全面推进现代化战略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任务,它包含着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对每方面内容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它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把握重点、分清阶段、循序渐进的推进。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生产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而创新农业制度是动力。我国的西部地区,是我国农村面积最大、农民人口最多、农村基础设施最落后的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1105亿)中,有5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2%;西部还是贫困人口分布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到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以上。这可以说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最大区情,对于这一点,有学者早就指出:“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西部民族地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民族地区从总体上还不具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等论断。因此,在各种要素投入严重不足、自我积蓄能力极差的民族地区,单靠自己走完并赶上经济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完成新农村建设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重视制度的力量,重视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制度的创新与实施。制度先行,争取以制度的完善来吸引外部群体的投资,激活内部群体的活力,进而带动民族地区整个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农业制度简要的说,就是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则。传统的农业制度一般包括土地制度、生产组织、经营方式及其相关政策、法规等。在农业建设新时期,创新农业制度客观上要求西部民族地区制定出能够适应和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并对人的生产行为产生激励功能,能反映农业产业链条上各环节生产组织形式及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具体来说,包括土地制度、生产组织、经营方式;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具体而言,它的框架结构包括土地实行家庭经营制、农户实行合作制、农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及它的社会化配套体系。其中,农村土地制度是核心和基础;农民合作社制度处于中间层次;农业公司制度是操作层面;而配套设施则是其社会化支撑系统,对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构建现代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农技服务体系;构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立新型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制度;构建农业质量标准、绿色、环保体系;构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构建农业法律保障体系等。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制度的创新,社会化支撑体系先行是其重要出路。

三、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目前农业制度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农业制度建设虽然在家庭联产承包等基本土地制度的贯彻上趋于一致,但总的来说还是落后于全国的。这是因为在我国西部的民族地区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很深,其合作制、公司制等的建立都有一定的难度,更别说保险、科技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全面建立。

具体来说,表现在:第一,随着新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等的快速推进,当前西部农民土地问题已经重新凸显。一方面,目前西部农村人力的外流,即主要劳动力都出外打工,造成大量土地荒芜。另一方面,大多数靠打工挣了钱的农民同胞回家就在城市买房,进而哄抬当地城镇的土地价格。这都造成了新时期土地问题的更加复杂和敏感。第二,农业互助合作社没有建立起来。在大部市场已经被抢占的情况下,西部农村最缺少的就是生产效率和市场信息,建立农民互助合作社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然而西部各民族地区农村土地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加上各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稀散……这些都为西部农业互助合作社的建立提出了挑战。第三,农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实现让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处理内外部关系的实施面临主客观的双重压力。主观上,人民没有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客观上,在西部民族地区的企业太少,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又更少,加上缺失的市场环境和正规的管理经验,使得西部民族地区要实现农业企业的股份合作制还任重道远。

西部民族地区在为现代农业制度服务的配套体系上,更是凸现现状的落后和任务的沉重。表现在:

1.在现代金融保险服务体系的构建上,表现出保险程度低、覆盖面小、服务不完善等特点。同时,目前针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非常小,仍然存在农民的存钱外流支持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2.在构建现代农技的服务体系上,在某些试点地区具有一定成效,但技术网络没有大量铺开。这是由于民族地区地域广阔、地理环境独特、现有公共设施落后,以及参与高校的有限,致使其短期内投入会大于产出的现象。

3.在构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上,流通程度相当底。西部农产品流动困难不仅是现在,而且会是将来农民增收的瓶颈,这需要市场和企业的参与,而政府制定恰当有力的制度吸引无疑是引进市场的有利前提。

4.在建立新型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制度上,已经有一些努力,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够。这方面在近年来已经算是被受到重视的一块,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和参与对农民的培训,然而由于西部农村人口的众多和素质的普遍偏低,制度的探索创新仍需进行。

5.构建农业质量标准、绿色、环保体系,这应该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突出区位优势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地区在这个品牌上有过努力,但从现实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6.在构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上,应该构建符合西部民族地区实际的农业政策补贴体制和机制,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

7.在构建农业法律保障体系等方面,民族地区要走的路也还很长。

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制度创新的途径

有这样一个共识: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创新制度越是困难,而越是不发达的地区则越应该重视制度的创新。西部民族地区在创新农业制度方面,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在土地实行家庭经营制方面。首先,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依法规定流转的形式、时限及其收回。同时,对给予农民其他土地权益如抵押权、承包地入股权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是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将西部广袤的土地资源转变为现实资源的重要手段。其次,合理控制城市房价,并关注失地农民的生活转移问题。

在农户实行合作制方面,给予法律规范和政策支持。首先,西部民族地区本身也是一个占地相当大的区域,其内部形态也千差万别,因此在西部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其次,由于考虑到在西部建立合作制的难度,可采用行政法律手段和支持手段来实现对民族地区合作制的重视。再者,在西部建立的合作组织,不仅应重视农产品生产的合作,还应该重视金融自助合作组织的建立和作用。

在农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方面。继续加大对外引资宣传和政策支撑力度,一方面积极引进新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扎根西部;另一方面应促进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搞活经营,做大做强;同时注意引导其与农民建立更加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通过合作社的操作来加大农业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结合度。

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首先,加大对西部农村目前公共产品的供给。在这里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现象:据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的研究,我国目前农村人口的收入结构跟90年代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差不多,而当前农民所享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比90年代城市居民却相差甚远。特别是在目前的西部民族地区,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现代电子产品的覆盖率相当低。归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由于一些公共产品如电网等的不完善,而个人要来支付这些公共产品无疑费用太高,无法承受。这些公共产品供给的缺乏,不仅限制着当地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还严重制约了外界商机对该地的介入。因此,进一步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目前电网、道路等公共产品的覆盖面,是为现代农业制度建设提供配套设施的首要任务。其次,要重视对民族地区金融、农技、流通体系、技能培训、特色把握、保护体系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努力建立金融支持系统;扩大现代农技覆盖面;重视流通系统的建立;继续农民职业技能培养;打出绿色环保品牌;构建保护体系;健全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车.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2]庄万禄.民族经济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7.

第6篇:农村管理论文范文

农村文化涉及面广阔,其包括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科技等,一般通过农村风貌、村民素质、乡土风情得以体现。一般来讲,农村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社会劳动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方面;同时,农村文化实则具体表现为农民文化水平、思想观念、行为价值、处世态度、生活方式等,是农村人民精神状态的反应[1]。农村文化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以下四方面特征:①乡土性。乡土性表现出农村人民以村为居,以土为生的生活方式,其中又以家庭为单位,在村落之间形成交流、合作、认同、共创等文化精髓,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土地为煤价,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活动。②归属性。由于农村条件有限,农民群众在接受新文化时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理解消化过程,但一但认定了某种文化思想,就会积极投入并融入自身生活。③直观性。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导致农民对文化信息的接受能力只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之适应,发杂的文化难以接受,简单的文化乐于接受,呈现明显直观性。④季节性。农民以土地为主,土地以作物为主,因此农民的文化活动与中制作物季节有关,只有在农忙后的空闲时间,才能积极乐于接受新文化,体现其季节性特征。⑤多样性。特定的地域风貌形成独特的农村文化,因此不同地域农民受其各自的地域风貌、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都会导致农村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2当前新农村文化现状及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营造良好农村氛围,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并满足农民多层次的精神需要。但由于目前农村还处于传统文化向新文化转型的过渡时期,因此有必要认清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并从中找出问题。

2.1农村文化发展不均衡

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与城市文化生活差异显著明显,而当地政府也存在着重城市而轻农村的发展理念。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各地经济水平的差异,致使我国东中西部地域的农村文化差异拉大,体现在农村文化经费、文化设施、人才分配投入趋与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导致各地域农村文化发展不均衡。

2.2农村文化设施不完善

我国早在“六五”时期就提出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站,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至今尚未实现。某些农村尽管有“两馆一站一室”的文化设施,但利用率极其低下,名存实亡,体现不了建设当初的预期效应。由于文化设施的不完善及利用率小,导致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文化生活简单乏味。

2.3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不善

受市场经济影响,农村文化市场冷清,某些乡镇无书店、放映厅。且由于农村文化市场经营者的小农意识,扭曲了正确价值观念,从事一些非法经营的文化活动,如宣传暴力、色情的书籍或音响制品,使农村很难享受到健康的文化饮食,与农民群众需要的正当文化娱乐生活相偏离。

2.4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才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源动力,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保障与基础。现有农村人才队伍多是改革开放30年的老一辈人才,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少数年轻的文化人才也缺乏专业培训,文化水平与专业技能低下,与现今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与之适应的文化思想理念、专业技能、组织能力还相差甚远,从而导致文化市场人才缺位,影响文化建设发展的提升速度。

3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上述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性。我们必须以有效措施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3.1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发展区、村、乡、镇的文化设施与文化场所,切实完善“两馆一站一室”的文化设施;同时还要将这些富有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进行大力推广并加以利用,以使建成后不至于荒废,使整个文化设施能以相应的预期效应渗透于千家万户。

3.2利用农村资源规范文化市场

市场经济的规则是同量资本获取同量利润,这要求管理者和经营者做好市场调查,掌握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选准项目,锁定消费层,形成具有品牌优势的演出团体,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同时,政府文化部门在审批民营文化产业时要注意市场经济的缺陷,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农村文化供给与消费失衡、群众文化建设大起大落,促进农村文化持续稳定发展,构建农村和谐文化,使农村经济在和谐文化中又快又好地发展。

3.3打造多元农村文化的活动

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有效提高人的文明素养,使自我身心得到长久的健康调适。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要广纳意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内容,使他们远离低俗的牌桌、赌桌活动,参加丰富自身素质的高雅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活动参加”,从而尽可能的贴近生活,走进实际。同时,在开展文化活动当中,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为医体的对口文化支援活动,建立活动的互联网,并根据当地农村文化的地域性、传统性优势,开展当地具有浓郁风土人情的民间文艺活动。在实践中,要注重将文化活动与乡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农民“读书工程”,支持农民自发成立群众性读书组织,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吸引企业购买图书等方式建设图书室,为乡镇图书室和村级图书室增添科技书籍,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引导农民多读书,使农民在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传统文化实行与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的多元文化格局,大力丰富农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如在原有的传统文化上开展农民歌手大赛、红歌秧歌比赛、农民时装比赛、农民礼仪大赛等等,从而达到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修养,提升文化水平的目的。

3.4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农民是新农场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我国具有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例如各族人民的节庆文化,在各自节日中举行的文化活动;二是大众的民俗文化,即能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并主动参加的节日类民俗、生产类民俗、生活类民俗、礼仪类民俗等;三是农村自然山水景致、地域风光与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新建农业生态园区等,这些既是农民群众的生活乐地,也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四是各地乡镇建立的企业文化、乡镇文化,二者之间相互联系、渗透,为建设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理论基础,承担着建设村镇文化的重要责任。以上这些文化的相互衬托,必定能打造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从而调动农民参加热情,形成乡、镇(区)、农家为一体的良性网络农村文化系统,让农民以自我喜乐的方式来深化发展文化活动。例如在兰州永登县苦水的“高高跷”社火。由于极具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当地农民形成了强烈的文化自豪感,每年都主动倡议、筹划、组织、表演“高高跷”社火,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3.5加大非政府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

农村文化建设仅仅依靠政府投入难以收到完全奏效。因此应加大非政府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一方面组织城市各级文化机构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义务帮助,帮助培训人才及建立定点定是联系;另一方面引导企业与农村进行合作,鼓励企业与私人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渠道。

第7篇:农村管理论文范文

事实上,女性赋权问题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之间均有着显著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公共管理中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女性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而女性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又能够反过来对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性别平等进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达到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与发展。提高公共管理中的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能够更好地促进女性自身发展,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摆脱长久以来所处的劣势地位。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女性赋权程度,女性拥有了和男性相同的机会,可以促使农村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增加在女性身上的投入,能够降低女性婴儿的死亡率,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改善女性的人力资本条件。因此,提高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能够使女性更加自信,更有可能参与家庭和农村公共事务的决策,从而提升女性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公共管理中对妇女的赋权和提倡性别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做到性别平等,性别平等包括政治平等、教育平等、医疗平等等多个方面。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可以让她们更好地扮演社会中的角色,能够增加她们对子女的教育、卫生和综合福利方面的投入,并塑造出更加包容且有利于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另外,使妇女获得平等的参与农村公共管理的机会,意味着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人力资本禀赋、权利及发展机会,这显然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女性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如发展经济学中所研究的那样,女性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教育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女性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为家庭中的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促进社会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女性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使得她们能够勇于参与农村公共管理,更好地和男性展开竞争,在公共管理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女性天生的敏感性和细致性,使得女性在农村公共管理过程中相对于男性而言能够更好地处理一些事务,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管理中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的提高。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能够很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发展与进步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开化,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这样的进步将为女性营造出一个更好地参与公共管理的社会氛围,女性将会受到鼓励,在竞争和参与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障碍也将逐步减小,最终在农村公共管理领域达到提高女性赋权和参与度的效果。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60%以上,农村地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与进步,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的全面发展。而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和农村公共管理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由分析可知,性别平等直接影响着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女性赋权与参与程度,而提升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女性参与程度又对提高女性地位,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就成为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女性参与农村公共管理的权利。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男权主宰社会的传统,因而女性参与竞争和选举就会产生抛头露面的负面评价。时至今日,虽然女性参加工作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在公共管理领域,旧的传统思想仍然未能打破,在社会管理的很多领域女性都处于劣势地位。虽然我国很多政策规定看似男女平等,但却忽略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即在平等的机会下身处劣势地位的女性根本无法与男性进行竞争。正如上一部分分析的那样,当女性在教育、社会资源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时,她们就失去了与男性竞争的人力资本。综上所述,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规划的时候,从设计、执行、监控到评估的全过程都要注意性别平等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应考虑给予女性一些特殊的机会和照顾,以此来弥补其在教育不平等等方面造成的缺失。比如,可以在政策上对女性所占农村公共管理决策者的比例予以规定,从而在政策制度上杜绝女性被剥夺决策权利的可能性。由于现在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村一个主流趋势,受过教育、能力较强的女性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因此,除了在政策上进行鼓励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女性村干部的待遇,鼓励更多有能力的女性选择留在农村发展。对于长期在村中具有较高威信,在农村工作时间较长的女性村干部,政策上应给予照顾,鼓励其长期工作,减少因领导变换频率过快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改变女性在公共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传统观念。由于我国长期受传统的父权意识形态的影响,自古就有“三从四德”“男女有别”“男尊女卑”观念,这种旧的传统思想直到现在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并实际上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致使妇女权益被忽视或剥夺。因此,要提高女性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参与程度,就必须从思想上消除旧的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政府应通过加强对性别平等观念的大力宣传,形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鼓励媒体就妇女和性别议题进行广泛报道,注意表达妇女的多种声音,倡导性别文明、引导社会舆论、调整社会心理,唤起人们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反思,进而改变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刻板成见、角色期待和价值评价,促进女性主动参与农村公共管理。

再次,增加女性人力资本投入,让女性更有能力参与农村公共管理。女性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增加普通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加强对在农村公共管理中拥有决策权的女性的能力培养。农村女性无法很好地参与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水平低下,由于教育机会不平等,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显著低于男性,这就直接造成了其相对于男性而言不具备参与公共管理的优势,因此,提升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就成为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中女性参与程度的关键之一。政府除了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外,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监督检查该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另外,还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对让女性儿童接受教育的家庭进行鼓励。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对女性儿童教育进行资助,从而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已经在农村公共管理中拥有决策权的女性而言,政府应加强对她们的培训,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培训,促使女性决策者树立科学思维,消除性别从属思想,提高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交流会的形式,使女性决策者之间进行广泛交流,互相吸取经验,加强沟通,从而促使其在农村公共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8篇:农村管理论文范文

(一)农村会计人员职业素质较低

与城镇会计人员相比,农村的会计人员学历较低、年龄较大、专业知识掌握不全,并且普遍缺乏娴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农村会计人员由于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很少,导致其知识技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随着手工记账向电算化的转变,大部分农村会计人员的思想和习惯不能迅速转变,以及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导致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缺乏适合农村财务会计的软件

随着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商业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发展得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针对农村财务管理的电算化软件却极少,许多适用于城镇的电算化软件并不适用于农村财务管理,这无疑制约了农村财务电算化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企业结构不一致,城市拥有的资产主要是厂房、机械设备等,而农村的企业主要以土地、水库、池塘、山林等资源为主,因此一般的财务会计的软件并不适用于农村财务管理当中。

(三)资金投入不足,基础工作建设不到位

实行会计电算化需要购置必须的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有关的辅助设备,为了提升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还必须进行一些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这些资金的投入合计起来不是个小数目。因此,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因素。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诸如登记和装订会计账簿、保管会计档案、会计人员对新制度的理解,都和理想的农村财务管理基础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基础工作的建设步伐,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

二、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上的应用

(一)建立健全的网络系统

网络系统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具有建设性的作用,体现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内外监督的实现;内部管理的控制。农村财务管理网络系统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以“事前控制、事中核算、事后分析”的系统流程有针对性的对农村财务活动进行管理。会计人员可以从资金流额角度进行分析和核算,如银行现金管理、应收应付管理、固定资产核算等。为了预防的现象,应设置系统网络的适时监控,以杜绝基层操作上弄虚作假的行为。该健全的网络系统确保乡镇、县城和市形成安全的网络。保证了关键数据的安全。此外,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使用,节约投资成本,可以在网络系统上设置模块化组合;为了确保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可以采取网络中心的高速服务设备。

(二)开发适用于农村财务的会计软件

由于软件开发者没有考虑到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城市企业财务在资金筹集渠道、投资方向和利益分配上的显著差异,以及农民群体深层的传统思想文化因素,导致目前的村用财务软件存在可操作性差、适应性差、普及率低等问题。软件开发者在对农村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发现,农村后续维护和咨询的成本过高,导致其逐渐放弃对农村会计软件的开发。目前我国农村使用的财务软件主要是在农经站组织下开发的局部软件系统,其技术含量和适用性较差。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由农经部门、财政部门以及软件开发公司共同研发的农村财务管理系统,确保该系统满足农村财务的需求,并且易于操作、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开发专用的农村财务信息应用软件,既能增加财务的透明度,提高财务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又能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建立财务应用服务供应商

在Internet上提供财务软件租赁,是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的应用之一。财务应用服务供应商首先将客户发送的数据进行相关业务加工,生成财务报表、账簿等会计信息,然后将会计信息交给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最后财务供应商向客户提供数据处理的最终结果,并针对该结果给出一些专业的意见。建立财务应用服务供应商不仅能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会计人员工作效率低和信息反馈缓慢的问题。财务应用服务供应商的建立,使得农村财务报表实现远程管理,因此财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了解本村的财务运行状况,从而提升了会计人员的信息反馈能力和工作效率。财务应用服务供应商的建立,还能从根本上降低资金的投入,因为使用单位仅需购置与财务应用服务供应商交换数据的计算机设备,减少了软硬件设备的投资。财务应用服务供应商的建立,能够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这是因为实施财务应用服务供应商模式后,审计人员不需要到现场进行大量的对账工作,只需要在集中的应用供应商上开展审计工作即可,大大缩减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电算化对农村财务管理的作用

确保财务档案的完整性。在农村财务管理上实现电算化既可以解决传统账簿发生失窃、发霉等财务档案的毁损问题,又能有效防止财务档案管理不安全隐患,当财务档案发生意外事故时,能起到一定的安全保障。提高工作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既能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又减轻他们的工作量,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有序实施。增强村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实施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能减少村干部随意开支、弄虚造假、乱开发票等行为,增强干别的廉洁自律意识。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我国不少乡村在财务管理上不够重视,对部分收入和支出不及时记账,导致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状态。实施电算化后,各项规章制度得到系统的管理,保障了村集体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的现象发生。实施会计电算化后,每张原始单据都得到了严格的审核,杜绝了违规单据、手续不全的单据的入账,既控制了不合理开支,又能有效防止部分干部贪污公款。

四、结束语

第9篇:农村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基本内涵;具体策略

有关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其主体主要包括学校、老师以及学生三者,并通过这三者之间的配合与写作来达到一种教育管理实践的效果。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的核心在于围绕学生为管理的根本,将管理的内容集中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这种关系处理上,并最终实现中小学班级管理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理想而完整的人格品质。所以要将这些理论内涵真正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则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一、关于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

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坚持把学生作为管理教育的根本。在过去传统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学生主要是从成人的视角和权威标准作为出发点,并按照统一而标准的办法来塑造和管理学生。而当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管理理念和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教育理念逐渐发展到以学生为发展主体,促进学生在校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并逐渐让学生在校教育中感受到其主人翁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并实现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另外,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还有一个核心关系即是师生关系,要求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应从价值理念出发,平等、公平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相处。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中,即作为老师,应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重视学生并向着学生。为了让老师行为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那么老师应该立足于与学生相处的师生关系中,通过恰当的行动融入学生的发展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1.构建美丽的班级教室。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学校的组成离不开一间间教室。同时从社会角度而言,这些不同的教室也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学校或者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教室中每个学生个体即是生命,所以教室为生命而存在。教室不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承载生命个体的地方。要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这项教育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性工作。但也不乏还存在一些中小学老师认为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可在短时间内实现,而且认为只需要通过装扮教室环境即可。但事实上,真正建立“美丽”的教室,在于那份“真”。在这个教室成长学习的学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成长印记或者是自己的一片天。学校教育要对学生起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作用,就必须树立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自信心,并使其意识到自己成长与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因此,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应构建一个“美丽”的教室,其美丽在于能够真正呈现出学生的美丽心灵,并让教室成为学生可以表达自我的美好空间和平台,并非只是通过满教室墙面的彩色图纸来让教室显得空洞而缺乏内涵,相反地,应该让学生能通过这个美丽的教室感受到生命的本真。2.始终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这是解决班级管理问题的根本前提。而班级管理中的情况其实质也即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性关系即是幸福与痛苦的根源。其中所说的这种幸福即是学生的主观意志和老师的实际班级管理行为是协调统一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所需正是老师所给予的,从而达到两者的相互配合与统一。这种“幸福”的原因在于老师要充分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和调查情况,从而对学生的需求和需要有一个准确而恰当的把握。而痛苦则是与幸福相反,学生的主观意志想法正好和老师的相反,学生的需求得不到老师的解决,同时老师给予的也不全是学生需要的。这种痛苦的背后归结于老师的失职,没有充分去了解和知悉学生的需求,而是主观性地去把未必是学生的需求强加于学生。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是新课改的重点,作为中小学老师必须重视班级管理,并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来培养和塑造有素质、有能力以及有理想的人才。

作者:孙晓萍 单位:湖南省武冈市邓家铺镇双桥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