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产业化范文

体育产业化精选(九篇)

体育产业化

第1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1.产业、产业化、体育产业化 产业是经济学的概念,指国民经济按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或是某种同一属性企业的集合。1985年,国务院把体育归人第三产业,由此便出现了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进人生产流通、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体育产业的发展目的,是促进人们的体育消费,利用体育自身的魅力实现产业化。体育产业化的实质,是发展体育事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体育事业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体育作为公益性的事业除了国家的直接支持外,要通过产业化的途径,走向市场,经营创收,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提高自己的“造血”功能,建立健全自身的补偿机制。 2体育与企业 在体育产业发展中,体育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样一些环节,不仅仅受一般经济规律的支配,而且有体育自身的一些特点,受体育自身规律的支配,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 体育本身就是无形资产。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腾飞,体育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交换,企业给体育有形资产,体育给企业无形资产。 “花钱买知名度”,在地方和企业已经成为时尚。企业赞助体育,不是一种恩赐,而是按经济方式来操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与企业的关系正由间接的关系向直接的关系转变,企业与体育的关系由过去单纯的赞助和恩赐变成了企业和体育之间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交换。 3体育市场 体育能否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关键是是否存在一个需要市场,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体育市场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内容,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正如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市场的产业一样,没有体育市场的繁荣就没有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人们有了文化娱乐消费的基础,有了追求和获得这种享受的闲暇时间。经常性参与体育活动和参与体育的人口迅速增加,体育日趋大众化,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有市场便有需求,有需求必然具备了发展的动因,我们要大力开拓这些市场,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4体育经济工作已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4.1以出售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权、商业开发专利权、广告制作权与体育大众体育有偿服务为特征,使体育经济工作开始由有形资产的利用向无形资产的开发转化。 4.2以开辟国内外竞赛市场、引进外资、发行体育等为特征,使体育开始由“搭台”的配角向交易的主体转化。 4.3以股份制方法或资本化方式开发、经营体育产业为特征,使外部赞输血开始向增强体育自身造血功能转化。由此可见,发展体育产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推进体育改革和增强体育发展活力的一项重大举措。 5推进体育产业化的问题与建议 体育产业化是一个改革、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同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的发展协调起来,根据国家改革的总体部署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来规划、部署产业化的进程与目标。坚持“以体为本,全面发展”,探索适合国惰的发展道路。 5,1抓好体育市场的培育工作 发展体育产业的观念尚需进一步加强,转变我国现在的诸如举国体制、社会公益事业单纯依靠国家投人来发展的观念。在培育体育市场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体为本,面向大众,培育市场,引导消费”,培养和发展市场体系,管好市场,创造一个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运行有序的体育市场环境,这是一个原则。另一个原则,“以我为主,面向市场,培养人才,持续发展”。应该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建设体育场馆,开展体育活动,以促使体育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5.2要对竞赛、健身娱乐活动的经济价值以及电视、广告等有偿服务进行开发和利用2008年,我国即将举办的奥运会,为我国开发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市场,如:所有与奥运会有关的商标、特殊标志、专利、作品电视转播、广告等等的产权,这个巨大市场开发的成功则是办好奥运会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5.3加强体育运动器材、用品的产销、体育基金的经营和运作 5.4大力发展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产业 5.5加强体育领域与企业的联系体育产业发展是与企业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企业就离开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土壤。因此,自觉将体育融人企业文化发展之中,是体育产业大力发展的保证。 5.6要解决好体育消费、体育投资和体育资产管理的问题

第2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体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项活动,最初是为了锻炼身体,随着商业活动的出现,进而形成了体育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产业也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体育产业是指经营体育产品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部门,这一概念逐渐发展,目前,体育产业是指以体育为主体并进行经营、管理与服务等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产业的内容包括结构内容与环境内容,其中结构内容还分为外部与内部,如:与体育相关的产业,体育需求、体育贸易结构等产业;环境内容有社会体育、体育科技与体育市场等要素。

二、文化产业概况

文化产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的实力,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性与时代性,文化产业的发展符合时展的方向,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与文化相关的所有产业。文化产业的内容包括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

(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体育产业缺少自主品牌。

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自主品牌,制约着其发展,影响着其创新。现阶段,体育产业自主品牌较为欠缺,开发程度不足,仅有的CBA体育产业,作为核心的竞争品牌,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国际上却未能形成相应的影响力,国内体育产业的文化内涵不明确,主要是由于职业赛事的水平偏低,体育产业未能营造发展的氛围,缺乏必要的规范与有效的管理,从而其综合竞争力较弱,最终体育产业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不具备规模性。

2、传播平台欠缺。

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传播的平台欠缺,平台资源有限制约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高效融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要依靠必要的媒体才能促进其发展,提高其影响力,体育产业要通过媒体传播,才能让人了解其内容,一旦其传播存在限制,将影响其实效性。目前,体育产业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技术、资金、人员等相关资源的不足,未能对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影响了体育产业的传播,其传播的平台资源有限。体育产业在传播过程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优质的平台少,制约着其影响力的发挥,让社会公众不能对体育产业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从而体育产业的品牌未能得到推广,严重制约着二者融合的步伐。

3、人才匮乏。

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但目前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中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欠缺,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在人才队伍中普遍存在,不懂文化知识或不懂体育内容,专业的体育与文化人才、管理人才、策划人才等严重匮乏,严重影响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人才作为融合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人才的有效利用,才能为发展提高保证,为发展提供动力,进而指导其合理化、科学化发展。同时,随着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其研究人员较为欠缺,缺乏理论依据。

(二)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1、实现产业创新。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实现产业创新,通过创新提高其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产业创新能够丰富其内容,增加其功能,二者的融合发展,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与体育产业的创新,使其具有多样性、娱乐性与创新性。体育产业可以创新其产品,通过产品的多样性满足文化的需求,并通过丰富的、多样的内容使其更具娱乐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项目逐渐增多,不断创新的内容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出现并快速发展,如:滑雪、瑜伽等,诸多的体育项目内容,不仅缓解了工作与学习的压力,同时带动了体育用品的发展与创新,随之体育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通过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逐渐增加市场占有率,进而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保证二者的高效融合,为二者融合奠定坚持的基础。

2、构建合作平台。

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日益发展,并逐渐成熟,二者融合发展需要广阔的平台。文化产业的平台相对强大,要通过合作为体育产业提供合作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让体育产业逐渐步入主流的平台,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与推广。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促进体育自主品牌的形成与推广,形成品牌效应,并不断创新具有时代特点的运动项目,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利用其发展的平台,进行宣传,逐渐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可以在诸多项目开展合作,打造个性化、独特化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丰富。

3、健全协调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健全的机制,才能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并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体育部门与文化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根据二者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其政策,实现其协调发展。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高效性,进而达到协调发展、资源共享、规范管理与良性竞争。与此同时,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立法建设,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并采取必要的鼓励政策,调动二者融合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多方面、多角度的融合与发展。

4、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每个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时期,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现综合性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满足二者融合发展的需求。随着产业的逐渐完善,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效率、高标准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升,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才能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人才的交流与学习,对人才进行定期的培训,逐渐完善其知识结构,同时,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高效的学习,将为二者的融合发展培养出相应的管理人才、策划人才与创新人才等[3]。

三、总结

第3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体育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在体育领域的反映[3]。本文体育文化产业链是指将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在体育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动态变化中反映出来追求二次产出,用赋予文化创造的实物形态使经济效益扩大化,包括创意、生产、再生产和交易四个主要环节。黑龙江以冰雪资源为媒介创造具有冰雪符号的特色体育产业,同时以冰雪文化为灵魂发展龙江冰雪体育产业,将冰雪运动、冰雪景观、冰雪生活、冰雪艺术、等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融入冰雪相关的体育产品开发与冰雪体育竞赛、冰雪体育旅游、冰雪体育服务、冰雪节庆会展、冰雪培训等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

2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培育现状分析

从产业链理论和文化产业理论,分析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培育优势、劣势和机遇,促进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条紧密结合,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1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培育优势分析

2.1.1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环境

发展冰雪体育文化产业,自然资源是必要的保障,主要是对气候和地形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气温风力、雪期、积雪的深度及时间、海拔高度以及山体坡度等[4]。黑龙江省全省总面积的60%由森林和山川构成,18万平方公里山林面积以及47%的森林覆盖率,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由此,优势的地貌以及丰富的雪资源环境、适宜滑雪的山峰高度与坡度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基础条件。

2.1.2丰富的冰雪体育赛事活动

黑龙江在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中把冰雪体育运动作为冰雪体育产业的主线的同时,把高水平冰雪体育竞赛以及冰雪体育表演作为城市的名片。黑龙江承办过第3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第10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和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大型赛事,以大型比赛为契机,全力打造冰雪体育文化品牌。承办赛事的同时加强我省冰雪项目运动队的建设,通过不同年龄阶段运动队的梯队组建,形成体系化、层次化和系列化的发展特色,冰雪体育竞技项目成绩的取得同样扩大了黑龙江冰雪体育的知名度。

2.1.3多元化的冰雪节庆会展

“国际冰雪节、国际滑雪节、冰雪运动会、冰雪产品博览会”等引人关注的大型赛事或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方式宣传黑龙江的冰雪体育文化。2009年12月中旬,以“冰雪、健康、休闲”为主题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冬季)和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在哈尔滨联袂上演[5]。这些节庆会展的举办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成为黑龙江发展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主要环节,推动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发展。

2.2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培育劣势分析

2.2.1冰雪体育运动参与群体有限

全省投放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倡导“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与“冰雪体育长廊”活动,满足广大群众、学生日益增长的对冰雪体育运动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除冰雪体育旅游群体、冰雪运动爱好者和学生群体,冰雪体育运动未成为大众健身的普及项目,造成受众群体个别化,限制了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培育。

2.2.2冰雪体育旅游开发失衡

黑龙江冬季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开发向城乡延伸不足,缺乏与少数民族冬季传统体育文化的结合,依托当地风土民情打造冬季特色冰雪体育文化旅游成为目前冰雪体育旅游开发的瓶颈。充分利用冰雪资源可再生、无污染的特点,开发生态化冰雪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打造可持续发展、高速度、高就业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条。

2.2.3冰雪体育教育培训匮乏

体育院校以及专业培训机构培养学生、学员除掌握冰雪项目运动技能和专业知识,对于冰雪产业经营与管理的内容涉及甚少,随着冰雪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冰雪体育产业的管理人才缺口凸显,省内开设冰雪体育产业专业的院校尚未形成规模。

2.3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培育机遇分析

2.3.1繁荣的区域冰雪体育经济

据统计,2007年黑龙江省国际滑雪节开幕仅1个月时间,省内各雪场所接待的游客人次就同比增长近30%,仅滑雪旅游收入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突破了40亿元[6]。同时区域冰雪体育经济的繁荣为冰雪体育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辅助生产活动以及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提供发展空间,促进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市场走向成熟。

2.3.2特色的城市冰雪体育定位

黑龙江省找准城市特色规划定位,以冰雪体育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制定招商引资政策,整合冰雪体育产业集群,为培育冰雪体育产业提供基础保障。在政策法规的扶植下积极拓展衍生产业链,尽可能扩大文化产业产出衍生产品,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寻找培育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有效途径。

3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培育对策

以黑龙江为例,冰雪体育文化产业不只是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完全可以转变成为实在的物质财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产业链条,因此,培育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能更好的促进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冰雪体育文化需求。

3.1开发冰雪体育隐形文化拓展辅助链条

黑龙江冰雪体育隐形文化在无形文化的基础上需要传承民族风俗、、道德观念等文化素养,将黑龙江具有东北民族特色的文学代表作、艺术作品、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地区民族的意识形态以及各民族的等映射在冰雪体育文化中。将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冬季体育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黑龙江独特的城市冰雪体育文化的根本。

3.2促进冰雪体育文化社会化奠定基础链条

冰雪体育已成为人们融入自然进行锻炼、娱乐的运动方式,为冰雪体育文化的社会化进程提供基础条件。促进冰雪体育文化发展,通过大众媒体、互联网和各种社会宣传活动,使冰雪体育文化深入人心,逐步带动了冰雪节庆、冰雪婚俗、冰雪摄影、冰雪影视、冰雪文学、冰雪旅游等的发展,促进冰雪体育社会化,提供多元化的冰雪文化外延发展空间。

3.3塑造生态化冰雪体育文化打造优势链条

黑龙江省的冰雪产业结构存在区域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一部分乡村地区,除构建冰雪体育产业链推动城乡经济联合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多种滑雪旅游产品和滑雪旅游特色纪念品。从而利用地方资源打造全方位的滑雪文化体验区域,形成观光、购物、保健、度假等多元化的复合型冰雪体育文化旅游链条。

3.4树立龙江特色冰雪体育文化品牌培植关键链条

面临吉林、辽宁以及新疆等地也在逐步加强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的挑战,培植龙江特色冰雪体育文化品牌打造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关键链条推动我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结合黑龙江地域特色资源,吸收如鄂伦春的狩猎文化、赫哲族捕鱼文化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元素。依托冰雪的资源优势,以开发冰雪旅游产品中的体育运动项目为载体,借以传播发展冰雪体育文化,选择具有影响力大的文化机构或个人进行品牌建设与推广。

4结论

第4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Abstract: 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way of the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not only inheri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make the traditional activities develop with the times require, thus provide a new thinking direction and field of view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关键词: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

Key words: sport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industry;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319-02

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当代的经济社会中,其发展越来越采用文化的形式,从而使文化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特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力军,并成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许多国家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虽晚,但是文明古国的中国给后人们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不仅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遗存了大量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一旦转化为文化产品,必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1.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存在于民族、民间和民俗中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它包含着从生产生活、军事武艺、宗教祭仪、民间娱乐与竞技等活动中剥离而凸现出来的身体活动,是人们千百年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不仅体现着民族的特性,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而且保留着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重要表现形式。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有助于对我国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使其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的重要活动内容。由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形式丰富多彩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有良好的共生性,共同构成可进行产业开发的生态和人文资源,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及其产业化,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

1.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由于商品经济的影响,文化成为一种产业和资源。如何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如何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这些问题在最近10年来,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走上生活富裕之路的人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自己精神上的根,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抚慰和愉悦。于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发挥文化资源的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打出自己的品牌,成为我国各地综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各省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领域,并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全面考察现状、多方筹集资金、加强法制建设等诸多环节,但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促使体育非物质文化产业走产业化之路。保护和抢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把它推向市场,使之形成文化品牌效应,成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

2 安康龙舟节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2.1 安康龙舟赛的历史沿革 安康,建置迄今已2300余年,自古为陕南重镇。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域地理条件,以及人们受楚荆风俗习惯甚深的影响,致使千百年来,龙舟竞渡一直活跃于安康民间。流传千年的安康龙舟竞渡,风俗盛况至少在明代已具规模且相当热闹,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与比赛办法。追溯安康龙舟起源,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南宋祝穆著、祝洙增订的《方舆胜览》,记录了汉中府的兴安州(今安康)也有五月五竞渡的文字记载,这是陕西地区竞渡的肇始,自此安康龙舟竞渡一直持续至今。

2.2 安康龙舟节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如何将安康龙舟节的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价值、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等发挥出来,使其满足人们文化消费的需求,并成为提升安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力军之一。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要使龙舟文化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利用价值,我们只有开发有特色的安康龙舟文化,使其活动内容更能体现其地域文化特色。安康龙舟赛在走向竞技化发展道路中,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比赛环境,修建许多天然的龙舟赛场,争取承办国内外龙舟大赛,并积极参加全国、国际性的龙舟大比赛,并且参与商业开发,注重龙舟竞渡的商标权、专利权、广告权、吉祥物、体育比赛举办权等获得,使其自身的商业开发,成为龙舟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力量。从旅游产业的角度开发,增强龙舟节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将其办成富有成效的经济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活动。安康龙舟节与富有浓厚汉江文化特色的地方文艺表演和民歌汇演、汉剧专场演出等活动紧密结合;同时,以安康特色产品暨美食展、工业园区成果展、住房建设成果展、汽车展销等活动,招商项目和生态旅游推介会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展示安康的龙舟节文化;把安康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祈求幸福安康,凝聚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文化内涵,生动的表现出来,吸引大量的游客,这样文化产业才有可能得到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3 正确处理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重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文化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流传千年的古朴的安康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尤其是相对稳定的习俗,其演变过程不仅承袭前代,同时也影响后世。安康的龙舟节文化是龙舟竞渡与端午节的民俗传统紧密结合,它不仅弘扬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等,而且赋予人们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观念,这极大丰富了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如果龙舟节一旦失去它传统的文化内涵,就会成为水上表演节目,而失去它生存的根基。因此,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资本时,重要是把其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做到传统与时代同步发展,从而打造体育文化产业品牌。

3.2 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受人类社会结构和环境改变的影响,以及其本身存在形态的限制,必然造成它的社会存在基础日渐狭窄。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为一种文化资源被开发和利用。极具地方特色的安康龙舟竞渡,在社会变迁进程中,正在快速的向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趋同。一方面,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龙舟节介入到商贸洽谈和企业宣传的活动中。龙舟节与旅游、经济结合的商业性开发,会产生为迎合商业需要,而媚俗的倾向,这样会导致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和意义的肤浅和媚俗化,逐渐疏远真正的龙舟节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导致传统的龙舟赛以西方竞技体育的形制来改造,对其原有的观赏性、群众性、娱乐性、教育性等传统文化价值予以否定。使其历史形成的民族性、地域性等文化特征却随之逐渐消失。所以,我们在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时,一定要保护其活态性、传承性等,在立足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发挥龙舟节文化的新功能,使其走向现代化进程。

3.3 倡导生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展生态体育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为使古老的安龙舟竞渡文化得以延续发展,我们必须进行创新,并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龙舟赛是在周边生态环境受到良好保护的场所,举办龙舟赛后,给自然环境留下了富有文化气息的环境。龙舟赛寄托人们征服自然和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强烈愿望。我们通过龙舟节文化活动,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理念。让随着安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龙舟运动中来,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使龙舟文化的现实性和大众性成为发展现代龙舟文化的坚实基础。如今面对人们受地理环境、生活资源条件的限制时,生态体育活动为人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生态环境。我们在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时,应该充分利用其当地生态体育文化资源优势,倡导生态体育文化发展,以适应人们的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

4 结语

当前我国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并将进一步深入发展。2011我国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启了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发展的新篇章,这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掘出体现民族独特风格和优秀价值的体育文化产品,使其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的重要文化活动内容;打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牌,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条产业化的道路,同时解决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困境,使其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塑造城市形象的途径之一;加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生态保护力度,发展体育文化旅游、民俗生态旅游等体育文化产业,从而提升当地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曹世潮.文化营销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34《汉中府·风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

第5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摘要:本文在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的背景下,在遵循体育产业发展、国际竞争环境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特色化教学途径。另外,本文从现实意义上提出的以个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依托特色的教学模式,为体育院校(甚至是专业院校)的外语教学提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体育院校;大学英语;特色化教学

一、引言

在体育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体育文化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的软实力。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成功举办和申办的背景下,作为朝阳产业的“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未来,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提升我国竞争力的硬实力。在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专业化和多样化趋势下,体育院校的英语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门用途英语的特色化教学是个很好的应对策略。具有体育特色的英语教学显然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专业性,更能适应国际发展和体育产业需求的复合人才培养目标,能更好的满足不断发展的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

二、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体育院校特色化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从体育产业国际化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来说,体育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顺势而为。广义的体育文化产业范畴包括体育用品业、健身娱乐业、体育设施业、体育科研仪器业、体育服务业、体育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传播业、体育经纪人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娱乐业和体育金融业等产业结构内容。体育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和辐射性,这无形中拓宽了体育院校体育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的渠道。但目前,中国体育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首先体现在“优质”人才数量的严重缺乏,即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技能型体育复合人才;而且,海外高校合作与国际体育培训资源结合培养国际性体育产业专门人才的前提就是体育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需要既懂体育专业知识,又有其他领域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因而,体育院校英语教学需要站在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和特色化的视角下,培养体育兼通外语的人才,才能有利于满足体育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

从英语教学的现状来说,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体育类高校英语教学体系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表现在:教材选用上,很少出现体育文化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导入,更鲜有使用体育学术英语教材;教学内容多偏重普通英语知识和文化渗透,缺少与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相关的内容;课堂教学中,采用更为传统的以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缺少文化素养的培养,如中国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国际体育文化的传播。因此,目前体育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既无法满足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应用需求,更无从适应当前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更无法满足北京2022年冬奥承办这一背景的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只有拓展体育专业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和适应能力,促进英语教学与体育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才能真正让英语教学依附体育专业学习者的专业生根发芽。

三、体育院校大学英语特色化教学的途径

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根据体育产业化的国际背景,生源情况和学院特色,以强调英语基本技能为核心,与体育专业学科相融合,凝练出分级、分项的小班教学模式,形成了特色的教学和实践,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培养出外语与体育知识技能兼备,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优良综合素质的高级体育外语人才。具体途径如下:

大学英语教学主体可以按英语能力可分为零基础、一般和较好三个层次。在强调英语基本技能为核心的课程外,加强体育专项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建立的网络方向课程群平台和创新型素质教育平台进行“互联网+”模式的体育英语学习。学校还可以通过国际体育组织、国际体育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完成对体育类学生适时的专业英语培训,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专业英语和外事礼仪的培训;国际体育赛事和外事活动的翻译指导;国际裁判技能的英语培训等,为中国体育产业适应国际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树立文化教学新理念,按照每个专业的体育方向来补充基础英语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渗透和扩展体育专业英语知识和体育人文精神,尤其是紧密联系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如教师在给冰雪专业学生上课过程中,在完成基础教学内容外,可以添加冰雪体育的英语内容,既丰富了专业英语知识,又专业素养具有国际化水平。在选修课程中,教师依据不同级别不同专业的知识背景和专业英语需求,有侧重地讲授课程,为涉外机会较多的专业学生减少了对外交流的障碍,更直接地促进学生了专业水平的国际化发展;为体育专业学生投身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语言保障和也让学校人才培养站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体育产业文化视野下特色化的英语教学也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角、英语广播、体育专业英语大赛、原声电影之夜、国际级体育比赛和会议等活动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效能担当起学习主体和中心,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英语优势,丰富专业体育英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开阔国际视野、加快自身内涵发展。

四、结语

第6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茶建波,男,出生于1987年9月,云南省临沧市农业学校,体育教学专业技术人员。

摘要: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在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差,更体现在西部地区市场发育水平和体育产业化程度低下的方面。体育产业是体育适应社会经济体制变革,走向市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商业化形式。因此,发展体育产业,促进西部地区体育的产业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产业化;西部地区

1.前言: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当今世界,体育产业是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它在丰富社会文化活动、增进人们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扩大就业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它在第三产业中已经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它被人们誉为”21世纪最赚钱的产业”。在西方,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而在中国,尤其是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脚步远远跟不上发达地区,更谈不上体育产业发展好的国家,它有待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索。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通过对东西部地区乃至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发现,中国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相当落后。本文的研究对象以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本文通过大量搜集、鉴别、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体育产业的大量文献资料,同时结合社会学、经济学、新闻学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和比较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尤指西部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2.2.2逻辑推理法:通过获得的大量二手文献资料,经过对比,推理,得出相关、合理的结论,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西部地区发展体育产业的劣势

3.1.1西部地区体育事业发展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挖掘,尤其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体育项目多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我们非但没有发展好自己的体育文化,而且很多民族体育项目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

3.1.2体育产业及消费等观念滞后,体育是具有产业性的社会公益事业,观念滞后.思想上依赖政府,对体育项目的经营沿袭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办法,因循守旧,欠缺整体观念和改革创新意识,机构人员不健全.缺乏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1]。

3.1.3经济落后的客观现实强力制约了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众所周知,西部地区,尤其以贵州,云南的经济更为落后,这种现实条件大大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3.2西部地区发展体育产业的优势

3.2.1发展特色的民族体育产业项目。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是体育产业化的创新方向和特色所在,也是西部地区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撑。民族体育项目近几年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发展相对上了一个台阶。在西部地区的很多高校,民族体育项目的影子随处可见。

3.2.2天然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发展西部地区体育产业无可比拟的资源。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是现实,然而,它的自然风情却是独具一格,别具匠心。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体育产业不仅直接为国民经济创造实际效益,而且会拉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这种双重功能将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明显并充满生机和活力[2]。发展体育产业,培体育好市场是关键.对体育市场的管理也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拓展体育产业新领域,不要只是停留在依靠现有条件的小范围上,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提高效益,增强财力”为市场导向,注重产品的研究和市场的开发.巩固和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旅游业的发展是西部地区的一大经济支柱。

3.2.3西部大开发之风,促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自从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的变化日新月异,衣食住行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是前提,我们在此前提下,才有可能更好地发展体育产业。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一项持续性的大项目,是长期的战略发展计划。西部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可借助西部大开发之风,大踏步向前迈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落后,与发达地区差距悬殊。从我国大范围来讲,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都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通过大量的数据表明:我国体育产业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

4.1.2体育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产业化的体制依托于市场化。市场化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手段。由于市场方式具有天然的集聚特性,同时倾向于将要素导向资本收益率高的领域[3]。

4.1.3体育产业化意识淡薄,在发展体育事业时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地位。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科学的消费方式,一切以发展体育产业为目标的经营活动都必须以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最高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然而,这种产业化的意识似乎在西部地区没有太多的体现或体现不够深刻。

4.2建议

4.2.1大力发展和推广民族体育项目,创建具有西部特色的传统民族体育产业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与各个民族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等民族习俗紧密相关。民族体育项目对体育设施要求较低,换句话说,体育产业化成本较低,同时,民族体育项目的观赏性很强,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又因产业化成本低而适合西部地区开发的特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是西部地区发展体育产业化的最佳选择。

4.2.2结合西部地区的客观现实,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业,以促体育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开发,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学会享受生活的理念也逐渐为人们接受。西部地区天然独特的地理环境可将体育旅游业作为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化经济的新增长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者应牢牢树立为绝大多数普通体育消费者服务的观念,密切观注和研究居民的支付能力、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体育消费者的愿望、体育市场的需求及发展趋势等体育消费市场的影响因素,才能在社会大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4]。

4.2.3借鉴国外及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经验,加强交流和学习。借助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民族体育产业文化。多搞民族体育项目的表演及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体育项目,更多的人喜欢民族体育项目。从而更好地推动民族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同时推动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化的发展。(1.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2;2.云南省临沧市农业学校;云南;临沧;650213)

参考文献:

[1] 贾进社,西部体育产业的发展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8年7月(中旬刊).

[2] 籍玉新,体育产业化的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J].沈阳大学学报,2007,19(3).

第7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体育经济;创意产业;体育文化;北京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6-0021-04

Study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YIN Bo1,FENG Xia2

(1.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0732,China;

2.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and pointed out that curr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mainly focused on such 4 aspects as sports tourism that bases its theme on the Olympic Game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industry dense areas, the construction of games sponsored by sports brands, and the booming of creative ideas for leisure sports entertainment together with the experiencing economy, having such major problems a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s for the sports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the total volume of sport cultural consumption being too low; the scale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having not been formed; the sport industry being not adequately combined with related industries. The authors offere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sports economics;creative idea industry;sport culture;Beijing

北京2008年奥运会作为顶级的体育赛事,全球瞩目。从会徽、吉祥物,到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设计和施工都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体育文化创意。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理念的实现,拉开了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大幕,为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本文对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1.1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术语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英国是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国家,并在政府层面上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源自个体的创见、技巧和天赋等智力活动进行知识产权的生产和开发,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相关产业[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借助于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2]。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3项内容。

在我国,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是台湾地区。在2002年台湾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并将其描述为“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北京在2006年出台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新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由上述界定可见,虽然定义各有差别,但是对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与产业联姻,用创意作纽带的实质已形成共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文化创意产业”的称谓是对我国文化、政治、历史、经济的一种高度的融合,既扩充了文化产业的内容,又不是对英国创意产业的简单模仿,也更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3]。

1.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意味着人类经济增长方式和未来经济社会存在的文化方式的变革。在世界经济发展蓝图下,体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一跃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当前学术界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尚没有清晰的界定。

体育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国家标准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的16个门类中,体育位列第12大类“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附加值起到积极作用。有研究者提出:体育文化产业,在总体上被看作是经济体育文化一体化产物,是具有体育符号特征,从体育文化发展的角度推动经济增长,用产业手段发展体育文化,以体育文化为主要资源进行生产,以经营性方式向社会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形式。从广义上被界定为“以提供体育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和组织的总和”[4]。

根据前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分析,“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组成 ,它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它是体育产业中具有“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那部分内容,才能称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或体育创意产业)。

1.3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支,亦具有这一相似特征。

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在体育产业中,体育用品的简单加工与售卖、常见的体育比赛都不能算作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而形成知识产权的部分如赛事电视转播、知名品牌的销售策划、品牌赛事的推广等,因体现创新和研发等科技与文化的附加值可归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内容。

3)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交融的产物。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对与其相关联的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2.1社会背景及政策措施

我国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继房地产、汽车之后另一大国家重点扶持产业。

2006年1月15日,北京市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北京建设成“创新型城市”,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重点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06年11月7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2006年12月11日,北京市财政局出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对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助的具体内容;同年12月13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首次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把文化创意产业分为9类,这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2007年9月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2%,年均增速超过15%”,进一步提升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主导力量的影响,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交易中心、广告和会展中心、古玩和艺术品交易中心、设计创意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文化体育休闲中心等9大全国性文化中心。2007年11月2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把“文化体育休闲产业”纳入“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并纳入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的大格局中,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等门类综合统称为体育类的创意产业。2009年4月16日,北京市政府和文化部共同签署了推动首都文化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5]。

2.2发展现状

北京有人才、科教、文化、信息、市场等独特优势,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额达到7 260.8亿元,实现收入4 601.6亿元,实现增加值992.6亿元,占全市GDP的10.6%,已超过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成为北京市新的支柱产业。预测到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将突破千亿元,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6]。

当前北京发展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北京的体育品牌,二是生产体育元素、文化元素、旅游元素、媒体元素高度结合的高端产品,培育国际级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通过发展体育创意产业,引导丰富的奥运资源发挥积聚效应,使奥运资源转化成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体育产品,已成为体育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体育文化研究的增长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以奥运为主题的体育旅游持续升温。

奥运会后,参观奥运主场馆“鸟巢”和“水立方”被列为最具有号召力的北京必游项目。此外,奥运场馆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季活动,每年一届的“鸟巢欢乐冰雪季”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参与冬季体育娱乐健身活动,“水立方”在奥运会后正在改造成为北京最大的水上游乐场,整个奥运中心区将形成一座集赛事、休闲、餐饮、文化于一体的奥林匹克主题公园。通过奥运场馆的改造,推动体育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激活了体育的体验经济。

2)体育产业集聚区域发展迅速。

从2007年起,北京市政府连续3年每年拿出5亿元人民币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打造6大体育功能区,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在内的奥林匹克中心区,以五棵松体育馆为核心的球类健身运动产业功能区,以体育商务和总部经济为主的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以顺义水上乐园和跑马场为核心的东部休闲运动功能区,以昌平区的铁人三项基地为基础的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功能区,以及囊括大兴、亦庄和丰台的南部体育功能区。上述6大体育功能区的建设使北京初步形成南北有大型体育主题公园,东西有特色体育健身园区的基本格局。

3)体育品牌赛事加紧建设。

2010年3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的发展目标。北京在“十一五”时期加强与国际职业体育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体育品牌赛事,如世界职业网球巡回赛中国公开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世界乒乓球北京大奖赛、环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北京国际城市马拉松黄金赛等;积极探索国际性、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努力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赛事品牌。

2.3存在的问题

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

体育文化创意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中,一个赛事如果有非常优秀的体育创意,会产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产业效应;一件体育用品的售卖,不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同时出售的基于对体育文化理解的创意。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是内容产业,内容是核心竞争力,而内容又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创意、创新和创造性才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创意人才。

2)体育文化消费总量过低。

北京作为首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不仅意味着拥有城市功能的优势和庞大的消费群体,同时产生出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预计,2020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1 800万左右。从消费支出结构看,2006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每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2 515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人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每年约为125天[7]。《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通过对全国21个大城市2万余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集中在:去公园、看休闲消遣类书籍、打羽毛球、登山、打麻将、种花盆栽、打游戏机等7项既简便易行又花费低廉活动上,这说明,提升我国整体的文化消费数量和质量还任重道远。2009年3月,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列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行业。这一举措明确了全民健身与体育消费的关系。人文北京城市目标的提出,让城市发展赋以体育文化和健康的含义。发展体育文化创意,吸引大众的体育参与,提高城镇居民的体育文化消费水平,是当前北京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着力抓好的问题。

3)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近年来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3大支柱的首都经济发展模式。作为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北京的现代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有量仍然偏低。当代后工业化和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0%~70%,其中一些国际化大城市高达75%以上,如纽约为86%。北京体育企业分散而规模小,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规划,到“十二五”初期,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将发展到占3%~5%(占GDP的5%就将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北京提出要向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争取2010年达到8%甚至10%。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向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提交的报告中提出,后奥运时期北京将重点发展几大具有奥运特色的产业,其中体育和文化被置于首要位置。利用北京在文化、科技、人才以及国际化方面的优势,接势奥运,继续扩大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规模是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4)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结合力度不够。

体育产业具有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结合。当前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启动的奥运功能区,在开展与扩大体育休闲产业边际效应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总体而言体育产业仍需要加强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力度。

3促进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1)探索实验,大力推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建立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能充分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加快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创意产业需要多学科人才,要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能的生存环境,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培训基地。此外,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和合作。

3)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培养体育消费群体。后奥运时期,全民对体育的关注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体育文化消费总量的提高,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在提供社会体育服务的作用。公共体育设施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满足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健身需求,培养体育消费人群。

重视创意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全世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谁先发展谁就占有先机,谁就将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北京奥运带来的观念的转变、眼界的开阔、舞台的拓展,为北京体育文化创意的发展带来机遇。北京作为一座具有3 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的具有众多文化古迹的现代城市,在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座城市所蕴含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终将成为体育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通过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促进时尚、休闲、娱乐体育的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因此,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将其视为经济发展问题,还需要将其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之中去综合考量。

参考文献:

[1] 朱晓青.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探讨[G]//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64.

[2] 冯梅.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2.

[3] 张振鹏,王玲.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564-566.

[4] . 体育文化产业策划与创意[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6.

[5] 陈少峰,朱嘉.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1999-2009)[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109-110.

[6] 王刘芳.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支柱产业[N]. 北京日报,2008-12-20(7).

[7] 张京成.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2.

[8] 尹继左. 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9] 约翰•哈特利. 创意产业读本[M]. 曹书乐,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4.

[10] 张泉.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7-2008)[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第8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新常态”提出一年多来,人们对这个词的认识,逐渐深刻,更多的省市抓住新常态的契机,快速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使城市的体育文化产业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升。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自衡水湖马拉松赛举办以来得有很好的发展,现在新常态的提出,无疑增加了动力的源泉。在这样好的环境和契机下,发展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改变原有模式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衡水这座城市的全面发展,影响和带动周边城市的同步发展。

2.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2.1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新常态的经济发展的提出,每个省市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受到很多方面的阻碍。自然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而体育文化得发展是城市发的重要体现。在体育文化发展中,其体育文化产品的是生产、流通与市场的关系密不可分,根据体育文化产品的发展更新使城市的发展更能很好的表现出来。体育文化产品与经济紧密的关系,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出现,是一所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是现代社会中体育、经济、产业的更好的融合、升华、创新、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2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

文化是经济的发展环境,经济是文化的发展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在矛盾中发展更新。体育文化产业已经作为社会的支柱产业,现在要做的是,把体育文化产业的产品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体育文化的产品来源于社会,就要做到产品到谁的完美回归。在新常态的环境中,政府各方面支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与各行各业的融入和渗透,完成不同体育文化产品与经济、与市场、与社会的息息相关。

2.3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功能

体育文化产业在发展的历程中,“育”的功能常常被人们所认识,但对“产业”的理解被人忽视,甚至遗忘。在新常态中,强调体育文化产业的产业特性,能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能完善经济结构,加强社会的稳定性,对于其它相关的行业起到拉动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实现再就业的机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2.4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

随着全面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经济受到外来投资、国外物质的进入、文化产业的融入,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根本国情,基于新常态的提出,现实的经济状况,发展适合我们国家的体育文化产业,在国际快速发展的经济大背景下,是我们的额体育文化产业具有战略性、国策意义。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挥发展空间,做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与世界接轨,发展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

3.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

3.1非政府为主导

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政府力量。主导力量主要包括: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团体、文化产业爱好者、民间的艺人等组织或个人。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是由这些力量来主导的。体育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展现出:产业产品数量较少、整体的文化熏陶较淡薄、市场导向性较差等现状。调查得出主要原因为:政府的导向性太差,没有政策法规的支持宣传,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定走的不扎实,前进的步伐较慢,甚至停滞不前。

3.2政府为主导

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政府力量。发展的高度广度得到很好地政策法规的保障和资金支持,发展的速度较快。目前世界上,这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英国等。这种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发展模式中,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体现出来,政府的有力政策支持,自己的保障,发展的战略高度等等,为他的发展开辟的平坦的阳光大道。

3.3社会为主导

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力量和非政府力量都占有主导地位,两者的地位相一致,在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相上下的,这种发展模式集民间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为一体,共同构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当今世界上郭树国家所追求的发展模式,其中美国就是典型的代表性的国家。这种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在社会的全面力量的基础上,大力施展政府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游民取得具体分工,相辅相成,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4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

在的那个劲社会发展中,新常态的提出,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逐渐走向社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初期,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不规范,发展不均衡,发展的速度也较慢,主要是以非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由于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受到各方面的阻碍,逐渐发展为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政府过多的干预具有社会他性的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广度,和民间力量的融入,使其发展比较的单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随着新常态的提出,衡水市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逐渐以社会为主导的模式发展,从而可以使政府力量和非政府力量,共同施展拳脚,使其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4.结语

第9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内容摘要:所谓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领域的产业门类。从广义上讲,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从狭义上讲,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本文首先对体育产业国际化的概念作了界定,接着指出了我国体育产业国际化的几大门类,即体育融资国际化、体育产品国际化、体育品牌国际化、体育媒介国际化。本文认为,只有从战略高度规划我国体育产业国际化的发展模式,才能在激烈的体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体育 产业 国际化

体育产业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而体育产业国际化则是体育运动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建立多渠道融资筹资机制是未来体育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首先界定了“体育产业”的深刻内涵,接着对世界通行的体育产业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最后指出,中国只有从战略高度规划我国体育产业国际化的发展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全球体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体育产业的界定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均是参照联合国于1989年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Index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 )制定的。尽管在联合国的标准产业分类中,体育已被列为正式产业(号码9241),但在美国、加拿大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并未被列为正式产业,体育产业的大量的统计内容被分列在不同的产业门类中。在美国商业部制定的产业分类标准(SIC)里,从编号1542的非居住性建筑到编号7999的娱乐与休闲等各产业门类均含有体育产业的内容。美国统计局在产业统计过程中,并不对体育产业统计数据进行汇总。美国学者在研究本国体育产业的规模时,往往将分在不同产业门类中的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合并,同时又综合其它机构有关体育产业的统计资料,采用估算的方法得出本国体育产业生产总量的数据。由于不同的学者对体育产业的内容及包含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因而重复统计的现象经常出现,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将体育产业、休闲和产业(Sport,Recreation and Gambling)合并列为正式产业,其中休闲活动的内容大多数属于体育的范畴。

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个人对“体育产业”的看法各有不同,所以,本文认为,所谓“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领域的产业门类。从广义上讲,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从狭义上讲,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

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统计最权威的机构是各国国家统计局,体育产业不同的调查内容往往通过其国家统计局不同的调查渠道获取。同时,不同机构和组织为了满足各自的不同需要,还经常对体育产业的其他产品进行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完成,样本量一般占调查对象的30%左右,误差率一般保持在0.3%左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乔治亚技术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的著名经济学家埃尔菲•米克对美国体育产业的统计与估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美国体育产业进行了可操作层面的界定。他认为:体育产业应该划分为三个门类,即体育娱乐与休闲、体育产品与服务、体育组织。1997年11月,加拿大体育研究委员会对加拿大的体育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指出:教练、裁判、运动员;体育用品产业;体育与休闲服务产业;全国性体育组织;政府是体育产业的五大门类。

纵观西方国家对“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我们发现这样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首先,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均将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将体育产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去考察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位置。其别重视考察体育产业和其它产业的关联,重视体育产业生产总量和生产结构的统计和分析;其次,都将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拨款看成是体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是政府购买的作为社会公共消费品的体育产品;再次,各国学者在体育产业的界定中,都将体育产业看成是物质产品生产与服务产品生产相结合的产业门类。因此,不仅将体育服务产品包括在内,而且也将体育物质产品包括在内。各国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既包括价值型指标也包括实物型指标;最后,各国都认为,体育产业不仅包含了体育竞赛与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康复保健业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了大量的相关产业门类,如体育广告与赞助、体育用品、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建筑、体育信息传播、体育等产业门类,甚至将政府的管理也包括在内。同时一部分外延产业如附属于体育场馆的酒店、饭店等收入也包括在体育产业之内。

本文对“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使用,基本上遵循了国际通行的规则,但对于中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则更加注重了这一指标统计的中国特色和地区特征。本文认为,所谓“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是指与体育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用数字进行计量的指标体系的总称。在中国,由于体育产业的服务性是内在的隐含在效益性的生产逻辑中,所以政府的管理并不包括在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内。

体育产业国际化的特征

基于国际社会的认知特点,本文认为,所谓“体育产业国际化”是指与体育产品的生产、体育信息的交换、体育价值的流通、体育效益的消费为基本特征,以投入和产出为基本统计模式,以利益和成本的博弈为根本核算内容的产业逐步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要求,并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的一种变化趋势和演进过程。“体育产业国际化”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国际性

体育运动是一种规则性很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运动,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国际性决定了体育产业发展必定要突破国界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另外,体育产业的国际化使体育人才的国际流动性加大,体育竞赛的国际关联性增强,体育产品与服务更加面向国际市场,体育产业背后的金融活动更具有国际流动的性质。

(二)竞争性

充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开发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等体育产业,利用劳动密集的优势,大力发展体育用品业、体育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对于一些小型的、分散的产业,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进行产业重组,有利于公司组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营利性

体育产业国际化的发展同任何产业的发展一样,是以投入与产出为基本的核算工具。体育产业走向国际化,除去弘扬本国具有特色的文化和传统的软实力以外,一个最为重要的方向是赚取一定数量的合理的利润,舍此,国际化便成为一种虚拟的存在。

中国体育产业国际化的分类及特征

结合国际社会的特点,联系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基本上涵括以下几大门类:

(一)体育融资的国际化

所谓体育融资的国际化,是指将体育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汇集方式逐渐走向国际社会,将融资标准和融资体制逐渐适应现代体育发展的一种产业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尽管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衍生的金融工具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投融资渠道,如BOT、TOT、ABS、PPP等,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真正被体育产业所应用。同时,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完善的投融资体制,政府在投融资活动中还扮演着投融资主体角色。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大部分是依赖于国家政府的扶持,而靠自筹资金的来源比率非常小。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资本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体育产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范围很小,而我国中小体育产业只能依靠国家扶持。因此,我国资本市场急待改革和完善。另外,我国体育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尚未形成区域品牌,产品多为中低档次,尚未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模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群体,如体育经纪公司、体育中介机构、体育保险机构,它可为体育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体育产品的国际化

所谓“体育产品的国际化”,是指我国生产的体育用品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并不断创造外汇收入的活动和过程。2010体博会开幕前夕,国务院办公厅便制订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书》。《意见书》指出,2010年5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举办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体育行业盛会,对于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乃至中国体育产业而言,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指导意见书》对体育用品业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体育用品业中的地位”、“增强我国体育用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体育用品博览会。”由此,导致了体育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样的时代,锐意创新、重塑管理流程、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展现产品核心价值已成为新时期体育产品国际化的核心理念。

(三)体育消费的国际化

所谓“体育消费的国际化”,是指我国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理念、体育消费质量、体育消费生态环境逐渐适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并逐步走向国际标准化的一种过程。从我国的现状看,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是我国总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还比较低和不合理,体育的消费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一般家庭中,体育消费还是个新事物,至今没有被纳入日常的预算之中。国务院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加强了体育消费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首先,确立了体育消费观念。《纲要》使人们确立了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了个人健康目标,增强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建立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推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发点和突破口。其次,增长了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观念的确立,使广大群众有了体育消费的冲动,各种面向群众面向家庭的社区辅导站、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组织形式的建立,使得群众体育消费方式、内容丰富多彩,既满足个性的需要,又丰富群众的体育消费。但是因为中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体育产业发展也出现区域性不平衡,体育产业消费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和树立。从总体上看,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按省市看,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排在前10位的主要是东部沿海省市,中西部除了安徽以外没有一个进入前十名,再从大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东集中了国内七成多的体育用品类企业。

参考文献:

1.邓晨.体育新闻报道有效传播初探[J].广州体育学报,2001(2)

2.寿文华.媒体的发展与体育的传播[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3.陈夏洁.传播媒体与介质[M].印刷业出版社,2000

4.林勇虎.体育和媒体结合的社会文化审视[J].沈阳学院学报,2005(1)

5.毛秀珠.体育社会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6.吴振绵.我国体育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2)

7.张昌彩.中国融资方式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

8.田贞余.企业债券融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9.张捷.东亚企业的融资模式、治理结构与金融危机[J].世界经济,2000(8)

10.方晓利.股票融资与信贷融资的比较和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00(5)

11.周力,李金霞.我国融资体制的改革与融资方式的选择[J].现代财经,2001(1)

12.董奋义.中国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理论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3.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M],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