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

第1篇: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86-04

我国物流企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

物流业在我国发展迅猛,相伴而生的物流经济也越来越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2008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为89.9万亿元,国内物流增加值为2万亿元,占GDP比重的6.6%。2012年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8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国内物流增加值为1.6万元,占上半年GDP的7.2%。国内物流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增大凸显出物流业发展对做大服务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作用。并且,在物流领域中,涉外物流的发展尤为显著。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 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2.5%。同时,伴随我国物流业的涉外业务的发展以及国外物流企业的进入,作为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英语,其应用与发展无疑成为物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以重庆市西永综合保税区为例,作为目前我国规划面积最大的综合保税区,它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功能于一身;驻区企业已增至百余家,进出口物流业务频繁,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据统计,2011年西永综合保税区共计新招聘员工200万左右,其中物流相关岗位招聘中的高职生比例达到13.4%。据我校毕业学生进驻园区企业工作数月后的反馈情况来看,高职物流毕业生在熟悉新环境,掌握设备操作上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岗位上发展较快。但随着在岗时间推移,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无法适应企业物流运营具体需求,呈现出后劲不足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熟练填写企业物流运营中的外文单据;(2)不能及时处理企业的涉外物流业务;(3)不能很好地与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日常业务交流。

这些表象的原因可归结为两点,首先是学生在校学习时没有掌握必备的物流专业英语知识;其次则是学生没有通过在校学习掌握物流专业英语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对于这类高职学生而言,企业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相应培训,既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目标,也影响了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的职业发展前景。

综上,随着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大,其自身发展的速度也会提高,物流企业对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员工的英语技能要求将会逐步提高。此外,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物流专业必须根据中国当前物流领域的发展,及企业在发展中对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为物流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其中,专业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结合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对双语教学的条件和方法进行改革研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高职物流专业中许多课程,如《进出口报关实务》、《进出口单证实务》、《国际货运》等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这些课程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及单证绝大多数都是用英文书写的,制单、审单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均是英文表述,相关的国际惯例和法规原文也是英文,并且在相关业务环节中需要用英语对外交流。

其次,从学情分析,大多数高职物流学生具备了双语学习基础。近几年,我院招生分数线都在三本或以上,物流专业的本科生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的合格率为60%~70%,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专业学生具备较好的双语学习基础。

再次,实施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素质。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可提高自己的择业竞争力,并且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能力,符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双语学习特点

通过对我校物流专业全体学生行双语学习问卷调查,得到学生双语学习特点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的结果可以发现,当下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双语教学存在以下特点:(1)双语教学学习积极性不高;(2)对双语教学作用的认识不充分,强调中文教学,通常只期望顺利通过考试;(3)对双语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存在较高要求,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学习;(4)对双语教学的考核偏向于传统方式。

结合上节所述的企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可认为表1中所示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双语学习特点的成因有以下方面。

首先,从全国来看,近年来高职物流专业学生招生保持在三本分数线以上,因此在生源基本素质上要于本科院校。以我校为例,近年来物流专业新生的进校英语水平测试5%左右为优秀,75%左右为合格,大约20%的新生成绩位于及格线以下。这表明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双语学习的一个特点是基础薄弱,起点较低。

其次,学生双语学习主动性不高,不重视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存在畏难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前的双语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即使引入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往往都是对理论教学方法的补充。高职学生对于理论教学普遍缺乏积极性,对以英语为载体的理论教学缺少学习动力。

再次,对课程理论及实践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不能很好地把握。由于高职物流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另外,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企业的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策略,并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加以体现。但由于存在企业需求定位与学生学习特点匹配不到位,不能正确预估企业需求,以及将企业需求转化为知识点等方面存在障碍,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的考查方式存在瑕疵。最终导致学生主要根据考试要求把握课程理论及实践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忽视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应结合高职教育办学方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企业的需求对物流专业双语教学在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研究

综合上述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现状和企业需求、学生学习特点,针对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在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

(一)加强双语教学多媒体硬件和软件建设

多媒体英语教学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省时多效、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创造具有真实性、交际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学环境等特点。传统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只是将多媒体用作纯粹教学硬件如“白板”和“放映机”,一味以文字或者视频为主,忽视了其与课堂理论教学、情境讨论等方式的结合,往往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后没有及时总结归纳,或者只对多媒体的形式和表面内容感兴趣,忽视了知识点的把握。另外,许多多媒体教学内容没有经过整理和总结,占据了大量课堂时间,同时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点。因此,我校从硬件和软件上对物流专业的双语教学进行改革。

在软件建设上,首先,将企业生产、服务的知识需求转化为课程知识点,将各个知识点转化为独立的模块,并根据企业各个具体流程将知识点进行重组。知识点分为概念性知识点和操作性知识点。其次,在双语教学时以英语进行概念知识点的教学,例如物流领域中货运的各个参与方的名称、定义、特点。然后,概念知识点以操作性知识点进行连接,组成企业的具体流程。例如,在货运参与方基础上进行信用证的开设、通知、流转和结汇等流程讲授。在这一步中则以中英文教学结合为主,在学生把握企业流程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最后,在课程结束时以中文教学复习归纳所学习的英语知识点,并在下节课开课时进行提问。

在硬件建设上,要求物流专业的双语教学课件必须具备多种表达形式,如文字、图片、动画等。根据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结果和学习规律,要求电子教学课件中文字的比例不得超过一定标准。由于PPT篇幅限制,中英文教学内容可以分开,并且着重点可不同。但在针对企业需求的知识点讲授上必须有相对应的中英文内容。此外,以流程图辅助文字表述的步骤说明,以动画解释文字阐释的企业物流运营。在节省教学时间的前提下,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二)强化“校企合作”,完善双语教学条件和方法

高职学院应把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作为全面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在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中,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各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现场教学。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调研组的调研数据,全国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办学历史大部分不超过7年,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零距离”对接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而言,应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训教学把握双语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契合点、双语教学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以及企业对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效果的反馈三个方面进行调整。我校物流专业已经和重庆市西永保税物流园区的多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除了定期和企业物流工作人员开展讨论以及进行员工培训外,还通过让学生参加物流业务实习及时掌握知识,发现问题,巩固双语教学成果。并且根据参与学生和企业的意见反馈,对相应课程的双语知识进行调整。至2012年10月,我校物流专业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中有20%左右进入西永保税物流园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者企业物流部门进行工作,而从事物流岗位工作的学生比例达到84%。其中,约25%的学生反映自己从物流专业双语教学中所学知识帮助自己快速适应环境和工作需求,并希望进一步在双语教学中增加实践知识的案例情境教学。而上述接纳实习学生的企业中有66%的企业建议学校还应加强在物流单据、企业公文和产品流通等过程中的外语教学比重,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国际物流发展趋势和知识。针对这些要求,我校物流专业对已有课程知识进行了相应调整,在实践教学中应广泛采取现场、情境、案例、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其主体作用。

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的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传统的物流企业由于经营机制一直在转换,致使经营者和所有者忽视了企业的硬件升级。新上马的物流企业往往受资金的影响,无法对基础设施、网络技术、物流设备进行规模投入,物流企业层级提升缓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企业对就业人员的能力的要求。因此对于高职物流专业而言,企业一定要在人才实训上进行配合,保税物流园区由于其业务具有国际性,如果能与高职物流专业开展合作,一则有利于物流园区内各企业的人才培养,二则有利于物流园区自己选拔管理人才。

(三)改革物流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考试只着重于期终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物流专业学生上课时“第一次课”和“最后一课”到勤率最高,出现了学生双语笔试合格,而一旦进入企业后若与外方进行日常交流则表现不佳的问题。另外,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也从填报单据、熟悉流程、器械操作等操作能力基础上向着熟悉进口器械操作,开发涉外物流业务,开展国际物流合作等学习能力产生转变。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掌握传统物流双语教学知识基础上,培养物流双语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体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因此,我校物流专业对双语教学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如下改革。

首先,一改以往期终考试决定成绩的考核形式,转为对每个物流单项项目进行考核,最终的期末考核只占学生总成绩的一部分。每个项目的考核分为双语笔试口试和双语知识实践操作。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单据填写和业务流程等知识的双语掌握能力,口试则通过聘请企业物流员工的外籍人员与学生开展业务衔接交流以及让学生根据外语说明书指出设备的操作步骤等考察学生对物流知识的双语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最后,通过让学生在工厂中通过阅读外语设备说明和外语业务合同等进行实践操作考核。

其次,在日常双语教学中,将知识点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划分。一般知识点通过双语课堂教学完成讲授,通过日常作业和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水平。重点知识点则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课前共同探讨学习,上课时随机选取小组进行双语资料演示和讲解,并回答教师和学生提问,根据课堂讲解和提交的双语资料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再次,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企业需求不定期课后作业。其中,既含有单据填写、流程业务、器械操作等客观知识的双语题目,也包括让学生自己就企业物流业务中的难点问题——如库存水平与服务质量,合作企业选择与维系等话题——展开阐述,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国际最新的物流知识和操作设备进行回答,并要求在阐述中含有用外语描述的目标、方法、步骤等内容。这样,在培养学生双语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向物流管理领域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秀丽.基于业务流程的《进出口单证实务》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8):69-70.

[2]刘红.多媒体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1):85-86.

[3]朱占峰.论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就业导向[J].价值工程,2011(21):177-178.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陶杰.谈学生自主创业背景下的物流管理课程之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44-145.

[6]康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6):137-138.

[7]王萍利.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29):252-253.

[8]徐丽,李梅,王冬梅.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0(32):421-422.

第2篇: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指把学校中获取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单位中的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这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在对于高职物流管理教育中,也同样应该探索一种适合高职学生们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采用这样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在未来寻求工作的道路中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成为高职物流管理的人才。

一、调整优化,重构教学体系

为了打破传统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过程,完善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把握市场人才的需求为教学核心,以企业用人标准为目标来调整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同时,在高职教育中我们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物流管理工作有着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在日积月累的高职教育中贯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念,从而能够使得高职学生在毕业之际“零距离”的走进企业,真正的贯彻落实与企业单位“对接”。在调整优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同样应该根据所培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为高职学生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用性”、“工艺性”、“实践性”这三个特点,从而在老师热情的教学过程中极大的培养高职物流管理精英。操作物流软件的主要程序过程有“仓储,运输,配送”的基本过程,还有销售方面的具体物流过程能让学生熟悉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分组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物流管理中扮演具体的物流角色,通过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沟通交流,理解物流管理的具体过程,模拟一个物流公司的具体的经营过程。通过这样的具体教学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互相体谅和互相帮助,加深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关系,同样也在实践过程中把网络式复杂化的教学内容变的具体化,清晰化,还能够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研发能力。在社会强大的就业竞争中,让高职学生能够经过“工学结合”的教学之后能够拓展关于物流管理的知识,并且能够真正的理解物流管理这个行业的运行机制。

二、建立机制,完善教学条件

改进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完善物流管理教育的实验设备,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物流设备对于学生的突出,比如我们可以在物流管理实验中让学生实际操作物流软件,了解并且掌握物流管理运行的基本过程并且能够极大的加深学生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并且累积工作经验。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对遇到的物流问题进行思考,再根据问题运用理论知识来有效解决,最后总结工作过程获得的知识和工作经验。同时我们还应该在学校建立一个企业工作环境氛围,利用校园资源和企业提供的工作资源两者相辅相成的提升高职物流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建立“工学结合”的模式主要是要建立企业的利益机制,学校与企业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签署合同或者共同建立教育集团,进一步把学校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另外当地政府也应该颁布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和学校联动,共同解决高职学生的教育和就业问题。例如,高职学校可以和顺丰快递合作,同时高职学校给顺丰快递一定的费用让顺丰快递提供实习机会,并且从中择优录取实习生。但在招聘时优先考虑本校的毕业生,顺丰快递也要提供一些具有物流管理从业经验的人员定期给学生传授经验,并且设立公司开放日,让学生参观物流公司理解自己的就业前景和现在物流的就业形势。学校与顺丰快递签订合同,共同设置奖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也可以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对一些优秀学生筛选培养深造,作为企业高层后备培养。

三、丰富形式,培养就业能力

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够使高职物流学生对于物流专业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中我们把在校间接传授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工作单位的直接实际运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运用“学生进尝厂式”、“企业进校式”、“实际基地式”这三个主要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充分的调动高职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的方式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提高面临随机的工作时遇到物流管理方面问题及时的应变能力。通过“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让高职学生半学习,半工作,真正的实现“学中用,用中学”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这样新型的教学模式中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在工厂工作的作息生活,模拟今后就业遇到的工作问题,让学生能够及时改善在校的生活作息并且调整自我的生活习惯。对于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我们以“学生进厂式”和“企业进校式”这两个基础教学方式对比总结他们的教学优点。比如,“学生进厂式”的主要实现方法是通过在学校教室配备与企业相关的工作车间,同时设立基础的物流管理设备,让高职学生从“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这四个方面来全面提升他们的物流管理水平,这样能够让物流管理精英不断的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对于“企业进校式”则是通过把企业中的管理条例,技师人员,指导课程融入校园课堂中,用物流管理企业的工作人员来指导在校学生并在相关技术方面的课堂上进行授课。同时在高职教育中老师也应该时常的倡导学生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师的循循善诱中,能够使学生真正的领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运用,并结合已知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知识更迅速的融入社会实践之中。总而言之,能够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直接影响高职物流管理学生的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紧密的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教育实情,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研究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得高职人才与企业要求真正实现打开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门,并且达成了人才适销对路的目标。所以,根据本文的所有具体分析,对于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走工学结合这条新兴的探索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广川.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多维路径探析——基于工学结合的视阈[J].职教论坛,2016,(2):236-239.

[2]王志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2):58-64.

第3篇: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1构建“三维一体”产学研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和导师团队建设的思路

以培养物流业应用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目标,打造基于“岗位维度”、“知识维度”、“能力维度”三维一体的培养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平台。通过不断完善教学科研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入合作等措施,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①“岗位维度”即以企业中物流相关岗位的设置为出发点,将具体职业管理活动与物流专业教学相结合,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发挥企业在物流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推动作用。使得物流专业人才能够较好适应行业发展和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使其具备获取物流专业岗位、履行工作职责和完成工作过程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②“知识维度”即围绕物流业务流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符合物流业务规则的物流专业课程,完善学生学习能力的物流专业教学计划,利用情境教学与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教学实施方法以及社会化的教学资源配置模式等等,实现物流人才教学的项目化、情境化和职业化。③“能力维度”即凸显物流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既可以服务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港口(口岸)、国际物流及运输企业等,也可以从事物流市场开发、客户服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物流信息搜集、加工、整理,配送中心管理和统计核算、储存、运输、配送、货运、报关等工作,而同时具备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2建立“三维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基地

根据本专业特点,建立基于“三维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不仅要用来满足学生的实践、实习需要,而且要把它建成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实施、学生“预就业”的综合性平台。实践基地在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软硬件资源优势、合理利用合作企业专家的智力资源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努力提高本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开发性研究水平。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特色之所在。它不仅是高等教育中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落实产学研教育对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教育环境与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举措。正如高等教育专家所指出的那样,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是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等方而的结合,“其实现途径是学校和社会两个教育资源的合理重组和教育环境的充分利用”。可以说,它是从科学研究到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由模拟到现实可能的最为重要的实验过程。所以,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等院校,都会非常重视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科研和技术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提高教师自身的技术转化与技术开发能力。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积极建设物流实验实训平台,积极推进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自觉承担校内各种能够开展的项目研究。如编写实验、实训教材、开展课题研究等,促进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3建立基于“三维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导师团队

第4篇: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岗位能力分析

一、“四能力三方向三步走”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根据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创建“四能力三方向三步走”工学结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四能力:仓储管理、运输调度及配送、采购及物料控制、物流业务销售及服务四个职业能力。三方向:毕业生到生产企业采购供应部门、商业企业物资流转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业。三步走:第一步是利用开课前的1周岗位认识实习;第二步是教师的教学充分利用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同时利用2周的专业实训时间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第三步是利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专门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

二、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针对物流行业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物流一线人员岗位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主要有仓储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运输调度及配送岗位职业能力,物流业务销售及服务岗位职业能力和采购及物料控制岗位职业能力。仓储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包括出入库验收及处理,合理管理在库物品,仓库管理信息化操作,条码及单证制作;运输调度及配送岗位职业能力包括车辆配货配载处理、运输班线维护、车辆调度、审核,数据接收、制作单证,配送单据接收、打印、反馈回单录入、车辆信息维护,以及配载管理、配送线路维护等;采购及物料控制岗位职业能力包括采购物料或服务,和供应商进行洽谈,生产企业的物料控制;物流业务销售及服务岗位职业能力包括销售企业产品或物流服务,订单信息处理,客户、商品信息数据维护、监控和单据复审,客户关系管理;发货信息处理。

三、构架“四能力三方向三步走”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基于物流业务流程的学习领域式课程。例如:“物流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置5个学习情境。具体包括公路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水路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多式联运货物运输等5个学习情境。(2)核心课程建设。物流管理专业以物流管理工作流程为主线,以物流管理职业能力为核心,建设4门专业核心课程,“物流企业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采购管理实务”和“物流运输管理实务”。(3)校本教材建设。物流管理专业与共建单位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计划、考核评价体系;编写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的《货物学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运输管理实务》和《物流企业管理》等4部校本教材。(4)教学资源库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负责人组织全体教师,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物流管理实训和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汇集有关助理物流管理师技能考核标准,制作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开发实训模拟题库,建立网络教学素材库、兼职教师库,同时完成了教学资源的上网工作。(5)考核方法改革。一是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加强了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重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的指导和检测,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物流管理运作的运用程度。(6)教学团队建设。物流管理专业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指导专业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比例;鼓励教师为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改善教师待遇。(7)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了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我专业拟建立1个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建立了一个沙盘实训室,集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产学相结合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达到仿真与全真结合,实训与实用并举,适宜于学生同时参与的多功能实训基地。新建11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依托企业生产型的真实任务和情境,满足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栾向晶.高职院校“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10(7)

第5篇: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平衡计分卡 物流企业 绩效评价

一、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正确合理地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因此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满足以下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传统的物流绩效评价主要侧重于财务方面的考核,往往忽视了非财务的因素,而财务指标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滞后性、片面性和短期性的缺陷,这就影响了绩效评价的效果。物流企业的绩效受人、财、物、信息、服务等各种因素及其组合效果的影响。因此,应该从整体上对物流企业进行评价,采取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从而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价。

2、目的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框架应围绕着评价目的而构建,应依据评价目的确定的总目标和子目标来设计评价体系,从而保证评价指标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发展规划是一致的,并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和战略规划的实施。

3、可操作性原则

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注意指标含义的清晰性和直观性,便于理解和收集相关数据;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应易于采集,并尽量与现有的会计、统计资料相衔接;应避免指标的重复和交叉,造成评价的复杂性。

4、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

当物流绩效驱动因素难以进行定量化描述时,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设计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

1、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框架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全球战略研究所总裁戴维·诺顿于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一个将宏观的、抽象的战略如何转化成运作方案或工作计划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系统考虑企业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平衡评价的一种业绩评价系统。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及学习与成长四个互为关联的维度来平衡定位和考核企业各个层次的绩效水平,这四个维度充分考虑了影响企业运营的各种因素: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短期成果和长远发展、市场因素和内部运营,它以平衡为诉求,寻求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短期绩效与长期价值的平衡、落后指标与领先指标之间的平衡、外部指标(股东和顾客)和内部指标(员工和内部流程)之间的平衡。

2、改进的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条因果链,展示了业绩与业绩动因之间的联系。为提高经营成果,实现股东价值,必须使产品或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要使顾客信赖,必须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为此改进内部生产过程;为保证长久的内部运营能力,企业就必须不断创新,在企业和员工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平衡计分卡引入非财务评价指标,从四个不同的视角提供一种考察价值创造评价企业的战略方法,从而克服了单纯利用财务手段进行绩效管理的局限。但是平衡计分卡仍然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改进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包括社会责任、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发展等五个方面,其逻辑关系见图1。

三、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改进的平衡计分卡原理,结合物流企业的实际,从社会责任、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五个方面选择物流绩效评价指标。

1、社会责任层面

社会绩效由劳动就业、环境保护和社会贡献与积累等三个方面组成,是整个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环节,同时,社会绩效的高低又将直接影响下一经营周期的经营绩效。社会责任层面的绩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衡量。

(1)(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的水平。这一指标可以通过物流企业的运营给当地社区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或间接带来的相关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当地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衡量。

(2)环境保护。一是生态效率。其是企业为改善当地社区的环境而投入的资金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

2、财务层面

物流企业财务层面的关键成功要素包括四个方面,即盈利能力、资金流动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

(1)盈利能力。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即物流企业报告期内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率,反映投资与报酬的关系。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累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通过对该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获利能力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营业收入利润率,即物流企业报告期内所取得的净利润额与营运总收入的比值,它表明企业每单位收入所带来的营业利润,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2)资金流动能力。包括:固定资产周转率,即在一定时期内,物流企业的销售收入净额与全部固定资产的平均总额的比值,是评价物流企业固定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存货周转率,即某个期间的出库总金额与该期间的平均库存金额的比值。这一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接到运输或存储等业务、实施物流业务、业务结束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即经营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的比值。应收账款和存货一样,与资金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不仅可以增加经营业务,也反映出企业管理应收账款方面的效率。

(3)偿债能力。包括:流动比率,即物流企业报告期内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资产负债率,即物流企业报告期内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反映企业长期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4)发展能力。包括:销售增长率,即企业本年销售收入相对于上年销售收入的增长情况。销售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扩张情况,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的重要指标。利润增长率,即(本期利润÷上期利润)-1。

3、客户层面

客户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五个方面,即市场份额、客户的获得、客户的保持、客户满意、客户获利能力,且每一方面都有其特定的衡量指标。

(1)市场份额。其反映了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在市场上所占的业务比例。它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市场占有率指标来计算与评价。

(2)服务质量。物流服务质量主要从服务的可靠性和可得性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可靠性。其是衡量物流质量的指标。物流活动中最基本的质量问题就是物流服务是否能保证客户订单完成的精确性,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

客户响应时间是物流企业从接到订单至发出货物的总时间。该指标反映了物流企业快速处理业务的能力。

5、学习与成长层面

物流产业中,学习曲线具有重要作用,一个物流企业要不断成长,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职员都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理解和把握客户的定制化物流需求,包括物料需求、运输需求、配送需求等。针对物流服务的特定需求,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保持并有效地扩大市场。学习与成长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对企业员工能力、员工满意程度、内部学习环境的评价上,主要是强调企业员工和团队的能力。

(1)员工能力。其可以通过员工生产效率、员工的知识结构等方面体现。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导入平衡计分法可以较全面地反映物流企业的运营绩效,有利于全面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一些物流企业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并借鉴其他企业通用的成功经验来引进平衡计分卡。

【参考文献】

[1] 李昕、祖峰:平衡计分卡与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商业时代,200(29).

[2] 徐光华: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5).

第6篇: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1教学方法的改革

1.1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应用得到完美结合

在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本着“工学结合”的思想,真正做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重视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课程设在校内和物流企业,按照每一教学情境的设计需求,结合实际需要,设计并创新了“以学生(Student)为主体,以目标(Target)做指引,以情境(Situation)融内容,以任务(Task)当驱动”的“STST”课程教学模式。[1]以“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为例。传统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更谈不上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再加上长期以来,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以讲授空泛的技术知识为主,实践内容较少,不仅脱离企业实际需求,而且导致很多学生由于较难理解这门课的知识而缺乏学习兴趣,甚至放弃了对这门课的学习,导致学生在真正上岗时实践能力极其薄弱。针对这些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该门课程改革时增加设计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包括知识点和任务实现两大主要部分,一方面使得项目与理论知识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实现了从理论到应用的完美结合。[2]该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在教学模式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根据对各类型企业的调研结果,按照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了4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以任务进行驱动,总共10个工作任务,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穿插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

1.1.2在教学内容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根据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情境,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融入真实工作任务。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将教学总体目标分解,细化,做到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目标做指导,引领本阶段本环节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对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学习,都能明确其学习目标,做到单项任务目标、多项情境目标、综合课程目标的“点—线—面”结合。以“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中的———任务1———学习情境一物流信息识别和采集的内容为例,说明如何结合企业真实案例,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和任务,将教学任务融入到学习情境中,将内容合理整合序化。“物流信息识别与管理”这项任务是整个物流信息管理工作的起点。该项任务要求物流管理人员能够在接触物流信息管理工作之初能够识别物流信息,掌握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并利用Excel办公软件进行物流信息管理。以此项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完成物流信息识别与管理工作,并学会Excel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学习过程中,还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遵守相应的岗位职责,真正做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融于工作任务要求之中。

1.1.3在教学安排上体现教学做融通

在整个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结合各学习情境中各具体任务,做计划、做决策,去实施,锻炼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任务如何完成的过程中,主动思考需要什么知识做支撑,如何获得这些知识,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不同方法和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寻找相关资源,不仅完成了学习和工作任务,还主动地完成了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工作融为一体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职业素养,强化了职业技能。

1.1.4在教学评价上注重过程

依据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态度、完成任务情况评定成绩,并按照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学时不同,按权重记入课程成绩。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强调每项任务的应用性。当学生完成项目以后,一是通过自我评价,看到自己在这项任务中的收获,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二是通过教师评价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1.2采用引导文教学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行动导向,即根据行动引导文完成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的要素主要包括引导文和引导问题。引导文是由教师总结的、在学习工作中所必需的信息,如文献、资料、总结等;引导问题是教师针对引导文而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从引导文中得到信息和提示来回答这些问题,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布置某项任务时需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时,教师可先根据知识点设计引导文,在引导文中提出问题即任务,并讲明任务要求和能力要求,然后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6个步骤引导学生自学,最后教师负责解答学生的疑问。仍以“物流

信息管理”课程中的学习情境一“物流信息识别和采集”为例,按照引导文教学法的顺序如下所示:第一步,资讯。首先下达任务单,明确这次学习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强调这次任务的学习目标。即:能够识别物流信息,并能够利用Excel办公软件进行物流信息管理;同时,下达资讯单,让学生利用网络及图书馆等资源查找资讯单中的相关问题(如:数据与信息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物流信息的内容及分类?等),进行自主学习。第二步,计划。下达计划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明确要完成这次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采用什么方法和途径获得这些知识、如何进行物流信息的识别与管理、具体的实施步骤和使用的资源有哪些等。由小组间进行交流沟通。第三步,决策。下达决策单。在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可操作性等对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任务的实施方案,确定具体实施的内容和步骤,及其小组成员分工。第四步,实施。下达实施单。各小组开始行动,按照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第五步,检查。下达作业单。各小组根据本次任务完成两次作业:一是使用Excel办公软件制作物流单据,二是小组间分析物流信息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派出一名代表汇报说明本小组的任务完成的结论。最后进行小测,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由老师进行评分和作业评价。第六步,评价。下达评价单,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总结两部分。学生自评:即简单说明自己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自己都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小组互评,通过听取其他组汇报的结果,做出评价并打分;教师总结:由教师对汇报结果和测试结果做总结,给各小组打分;征求各小组组长的意见,对学生的成果做出评价,并打分。将各方面的分按一定比例加成汇总求平均数,得出最后每个人的得分。 2教学手段的运用

2.1以多媒体为基础教学平台,以网络为载体,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新颖性

采用多媒体作为基础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能够与物流行业最新动向和趋势保持一致。[3]物流管理专业通过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立了“长风模式”未来课堂。该课堂采用“长风物流人才互联网+”培养模式,即基于信息化环境下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该模式以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基于物流职业资历架构,打破传统物流学科体系,以未来课堂为支撑,以贯穿岗位序列能力单元的工作任务和知识点为学习内容,以新一代物流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展现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质量保证,利用基于过程管理的云技术平台(长风网),开创综合类职业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4]长风模式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采用BAG(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由课程的最小单元———学习任务组成。以Logis物流职业资历架构为基础支撑,从产业出发,还原企业真实操作环境,模拟工作过程,与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2将多种课程资源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物流管理专业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对物流专业及专业群的课程资源进行了制定和开发,每门课程都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教学资源。在每章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会将企业实际物流作业场景视频和动画等内容提供给学生进行观看和分析;在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进行企业实际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讲都安排有技能实训题和配套试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预习、复习并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以“配送作业管理”课程中“配送中心作业”相关知识为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利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库所提供的真实物流配送中心工作视频,让学生对配送中心的作业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其次,利用教学动画资源,分别向学生演示配送中心进货、拣货、配货、送货、退货以及装卸搬运作业等一系列作业过程,使这些单调的知识点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另外,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配送中心的经营过程,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使用资源库中的白箱化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即由学生经营这家配送中心,为多个配送点提供配送服务,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利润为目标。再次,教师会通过将资源库中所提供的《物流配送中心现场管理规范》等相关物流行业标准向学生进行介绍,并将物流配送中心运营的实际案例提供给学生,由其来对该配送中心的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最后,通过每一个情景的技能实训题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2.3校内实训室配套教学,充分提高学生实训能力

根据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以仓储配送管理、运输作业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国际物流和快递运营为重点进行了实训室建设,满足了校内实训教学的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共建有包括运输模拟实训室、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和国际物流实训室在内的3个校内实训室,以及包括仓储配送实训中心和新建快递运营中心在内的2个校内实训基地,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物流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配套的实训条件。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室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教学配套:参观介绍和实际操作。对于初学者,第一次访问实训室时一般都需要任课教师或实验指导老师系统介绍本实训室的设备、功能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操作知识之后,再次进入实训室就可以尝试自己亲自操作。以“仓储作业管理”课程教学为例,通常任课教师都会利用1~2课时在开课之初带领学生参观实训中心,并把实训中心内的仓储配送设备向学生做一大致介绍。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若某一学习情景涉及某种具体设备(比如堆垛机、叉车等)的操作,则会先由任课教师为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安全操作。每一次实训课结束后,任课教师都统一要求学生按照学校的统一格式要求撰写“实训报告”,并将实训报告的质量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

2.4校外实训基地加深理解,努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经与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和京东商城合作,共建校企实训基地。以京东商城物流培训基地为例:京东商城华北区开放“厂中校”岗位,每年接收90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院派专职教师,按计划以各岗位现场工作任务为典型教学项目,开展“任务驱动”实践教学,企业给每名学生指定师傅,按“师带徒”的模式在京东商城各“仓”中进行,师傅现场指导,加快了学生适应社会、胜任岗位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管理及技术等方面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和岗位管理能力。通过以上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拓展了校外实训基地的职能,提高了学生实训能力,让学生将在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操练和强化,极大满足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需要。

第7篇: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再生产的需要,是流通的主要因素,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物流作为流通的主要构成要素连接了生产和消费,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各行业、各部门的运作都离不开高效的物流运作,因此说物流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宏观上来看,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现代物流业通过其专业化服务输送各种物品到生产领域,使生产者不断获得原材料、燃料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物流又不断将产品运往目标市场,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国民经济因此才得以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来看,物流是企业生产运行的保证,物流保证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过程中的质量和数量,顺利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转移,现代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此外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的21世纪,企业只有建立起完善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物流人才的制约。在产业调整的背景下,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新经济形势下物流行业发展的要求。物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各部门服务,它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复合行业,物流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更需要大量掌握物流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而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比较晚,物流行业近些年发展速度又非常的快,由此导致物流人才缺口巨大,物流人才已被我国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指出,现在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和操作型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物流人才的重任,是物流专业教育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角色,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研究和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民经济生产各个领域、各部门和不同层面提供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使命,以服务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我国的物流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历史短,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物流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与此同时,我国高职物流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物流专业知识教育,探索适合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行而有效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人才订单培养等,这些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应用型物流人才进行专业训练和培养,提高了物流人才培养效果,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但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技能型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高校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学科教育体系不成熟,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众多高等院校中只有不到三十所的学校设置了物流专业,仅占我国全部高等院校总数的1%,培养的物流人才数量远远小于社会的需求,物流人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学科体系建设不成熟,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物流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开设的与物流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差异很大,各高校自行筹划设计课程和实践,缺少横向沟通,并且脱离实际主观性很强,缺乏系统化的引导。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很单调僵化,这使得高职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理论不完善、实践技能又很薄弱,良莠不齐,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2.2高职物流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突出

物流的特点是活动多范围广、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高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同时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才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需要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因此实践性教学对于物流教育尤为重要,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育只注重物流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却没有建立可以辅助教学、操作性强的物流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而且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还十分薄弱,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部分物流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这就导致了每年都有大量物流专业的学生毕业,而企业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物流人才,凸显了物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3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的构成是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具有物流实践经历的教师严重缺乏,目前高校物流专业教师大多是学习企业管理、经济、市场营销以及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多数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物流业从业经验,实践能力不强,这样的师资队伍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教学过程中理论授课比例远远大于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此外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使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学习操作技能,严重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增加企业负担,不能体现高职专业的办学特色。

3职业院校强化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战略对策

3.1政府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进行系统化物流人才培养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国外企业进入我国,导致企业之间竞争空前的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对人才的需求格外迫切,企业发展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更需要大量高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目前物流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若不能迅速加以解决,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由国家教育主管管理部门牵头,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统筹规划,解决我国物流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快启动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

3.2改革物流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的物流人才

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综合学科,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学科之一。物流产业又是一个复合产业,涉及多部门多产业,即是劳动密集型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因此高职院校物流教育应注重学生学习力、工作适应的能力、抗挫败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其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不仅要知识全面,还要特色鲜明,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物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得到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宽口径的知识体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务能力的专业物流人才。

3.3强化物流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方法

针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师资薄弱的问题,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安排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物流教师在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也可进行不同岗位的实习,选送物流教师参加各种物流行业的培训、邀请国内外国物流行业专家来校讲座、聘请企业里经验丰富的专业物流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等等,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物流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创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物流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的利用和融合。为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应该包括去企业的认识实习、物流实训室的操作练习、企业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等校内、校外各项实训实习项目,利用实训和实习环节把教学课堂搬到物流工作环境中,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动手能力。

3.4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培养方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充分有效地融合,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知识教育和获取直接实际经验的企业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这种方式被很多国家的职业院校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可采取“2+1”工学结合培养方式: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第三年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员工的角色融入到企业的实际业务中,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物流业务的运作和操作。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紧密的合作,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时要考虑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为标准制定相关内容。企业参与学生实训、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的全过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定订单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更具针对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毕业实习。

4结束语

第8篇: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物流专业 实训教学 教学改革 “工学交替” 教学模式

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调整振兴十大产业》和《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的精神,可以看出物流产业的调整为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物流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给物流专业的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现代物流专业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专业建设,以适应物流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近年来我校注意加强物流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在技工学校教学环节进行“工学交替”工学整合,并为学生岗位实训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方法论基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希望通过交流专业建设经验,以期达到抛砖引玉,共同提高培养物流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

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物流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集双方优势,联合培养市场认可的高技能人才,既要注重合作的形式,更要注重合作的内容,校企双方必须在诚信、互惠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

1.物流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物流专业是一门综合的、交叉的经济学科专业,它涉及宏观经济、微观经济、技术经济、运筹学、电子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和内容,是一门覆盖面广、应用性强的学科。

我们通过对市场调研报告的整理,汇总本地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依据学生就业趋向和岗位技能标准,分析得出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主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国内物流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掌握物流管理基础知识(获取助理物流师证);财务、营销管理知识(能编制报表、善于沟通);具有一定的组织运输作业的能力(具备统筹规划);熟练应用各种物流软件(熟悉计算机操作)、物流操作技能(驾驶证等);

根据以上分析,要使物流专业学生掌握以上技能,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2.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强化实训方面的优势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被西方学者界定为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融合的岗位学习,它要求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在企业工作现场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岗位工作设计成学习过程是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本质特征。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严格区别于传统的“五一”分段或“四二”分段教学模式,不是等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训练后再到企业进行生产适应性学习,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生产需要有计划地分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实训。

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离不开具体的工作情境,在“工学交替”实践过程中,学生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学习企业的工作过程、技术实践知识、技术理论知识,了解企业的文化、组织结构、企业的经营环境,从而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合。

实践证明,利用物流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进行期间实训和毕业实习提供平台,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技能,另一方面为企业成长储备了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形成良性互动,获得校企双赢,这是目前培养物流人才最佳的途径。

二、我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我校从2006年04物流班到南京依唯柯公司配件仓库实训两周和2007年05物流班在华润苏果实训三周的工学交替的试点开始,在2008年开始全面试行执行,加大了“工学交替”校外实训课的课时,在强化学生实训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校推行“工学交替”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

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分解细化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根据培养目标需求,制定实施计划。

1.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作内涵。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结合南京地区的实际,选定一些有代表性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共同确定培养目标。

2.成立校企双方参与的教育咨询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确定人才能力、素质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训课题,共同设计教学过程,科学安排实训教学时间。

3.根据教学计划,由合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校企双方对学生在实习过程的劳动态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并作为学生本次实训课程是否合格的依据。

第二阶段:确定实训内容和时间

“工学交替”实训内容的选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根据企业物流运作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习岗位,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辅导员共同制定了三大实训教学模块。

1.组织一年级的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通过企业专家的逐一对照实践作业场景进行讲解,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和物流企业的基本活动过程。

2.组织二、三年级的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在学校通过模拟物流软件的练习,熟悉物流信息的收集、分类和处理过程;在校内仓储实训室熟悉物流仓储管理流程和设施设备的基本操作。

3.安排三、四年级的学生,每年用三到四周时间,在企业顶岗实训,直接参与货物的分拣操作;学习使用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学习驾驶技术,掌握驾驶技能。

第三阶段:组织实训过程和考核

1.学生实习前,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安全教育。对实训计划内容进行介绍,对实训方法进行讲解。

2.实习中,指导教师到企业中与企业辅导员一起对学生逐一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反馈。

3.实习结束时,由指导教师与企业辅导员共同对学生的实训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与考核。组织召开实训成果研讨会,总结体会,提出建议。

以上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接应,构成一个工作链,确保整个教学实训完整而有序。

三、我校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工学交替”实训课程的实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了相互渗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养成起到了解决促进作用。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了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培养了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合作性等在内的人格特质和人格操守。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够熟悉实训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所在岗位的工作方法、技能技巧,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相关的技术本领,有效地丰富了理论知识。

工作信息的获取、工具的选择、工作步骤的确定等实训课题的实施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经过三到四周的多次反复培训、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与“工学交替”实训课程实施的企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通过考查,择优录用学生达三分之一以上,提高了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提高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满意率,为今后进一步校企合作打下了好良好基础。

“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对社会和物流企业现状有了切实的认识,对毕业实习或转岗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铺就了道路。

四、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虽然在1903年美国就尝试运用学生学校期间学习和到企业实训交替进行的校企合作方法,但是我国还在探索阶段,存在安全风险、企业不接受的风险,难度较大。寻求校企共赢的合作道路,就现阶段而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企业积极性调动问题

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能从校企合作中受益,如降低教学成本,扩大学生就业,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但就企业而言,由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除了能够挑选优秀毕业生外,现实的受益不多,造成了企业的积极性不够高。

2.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的衔接问题

这也是校企全方位合作中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难题。教学和生产要做到既互相融合又互不干扰,需要校企双方根据不同企业实际情况做好充分沟通,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而且不同企业之间往往不能通用,使得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加大。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向是正确的,虽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矛盾,但只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创新、总结和提高,就能形成切实可行、较完善的校企合作的机制,实现加快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步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济.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5-11-08.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现代学徒制;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08-05

自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以来,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并大范围地引发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关注。2013年,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与新加坡叶水福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集团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模式,聘请企业具备相应资质的工人做师傅,以签署师徒协议的形式,培养学生在企业多个岗位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精神。该项中外校企合作在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学生实习就业、海外带薪实习、学校教学教改、扩大教育资源、发展集团化教育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三年的实践证明,中外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外校企合作背景及实施

随着天津市经济发展,尤其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逐步深入,既懂物流又会外语,既有理论又能操作,既懂技术又懂国际规则的物流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急需人才,而天津具备外语、物流、贸易、报关等多种技能的物流人才稀缺,国际化程度不高,无法满足天津市保税区、自贸区等多个区域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才需求。自贸区人才资源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多的体现在质量和结构层次上,国际化物流人才缺口日益凸显,但是很少有企业重视与天津本地高校的对接,缺乏合作培养的既有通道和成熟模式,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自贸区整体功能和示范效应的实现[1]。新加坡叶水福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55年的新加坡物流公司,目前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综合性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服务企业。叶水福国际物流(天津)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最早进入天津保税区的外资企业之一,在高科技的平台下,公司已经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多元化物流服务,可以为客户解决原材料管理、分销管理、回收物流管理等问题。

天津市商务职业学院以“政校企”合作为抓手,启动人才培养与使用的直通车。所谓“政校企”就是由政府为校企双方搭起对接平台,通过“政校企”三方的多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政府和企业通过开发培养高校人才资源等措施,以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国际交流能力为核心,实现各类“新人才”的“精准开发”。2014年2月,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与新加坡叶水福集团签署了培训合作谅解备忘录。

根据学校与叶水福集团签署的在岗培训计划,学校配合企业人力部门经学生自愿报名,学校进行英语初试、面试后,企业进行面试,优选出30名学生自2014年3月起赴天津叶水福物流有限公司空港区和海港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学生分为6个学习小组在六个工作岗位中轮换接受系统的培训和实习。每个岗位均安排专门师傅进行系统介绍与示范,然后由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进行实践操作。六个岗位分别为系统文员、对讲机包装线FTZ、运输组ALP、物流英语实例翻译ALP、海关组FTZ、仓库发货ALP等。培训过半时,空港及海港实习学生还要进行岗位互换。

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财富。课题组对6期学员、企业师傅、学校教师共计27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包含了教育理念、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等方面共15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实践证明,这种强调在真实的工作背景当中的现代学徒制学习形式,有助于W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挑战,并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

二、中外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创新点

相比学校物流专业开展的“订单班”“联合培养”等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与新加坡叶水福集团合作开展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新的特色。

(一)形式创新

开创天津市高职院校与政府主管部门及外资企业“政校企”合作的先例,启动学生实习、企业准员工培养直通车。中外校企合作开展准员工在岗培训,通过将企业内训前移至从优秀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在校准员工”,经过自愿报名、英语初试、面试,优选出每期固定人数的学员进行在岗培训,缩短新员工对企业及岗位的适应期,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内容创新

充分利用实训平台,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接触、了解及掌握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并对叶水福集团科学缜密的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学校和企业的精心安排下,学生分为6个学习小组在6个工作岗位中轮换接受系统的培训和实习。学生实习不是旁观,而是在某岗位上真正定岗操作,熟悉了一个岗位后,会轮训到其他岗位。

(三)模式创新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在教材开发、课程设置、导师聘任、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实现高职院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效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除开展师傅带徒弟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合作外,校企双方还在互派人员交流学习、邀请企业参加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聘任客座教授、学校推荐企业成为天津市商务职教集团理事单位、校企共建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基地、学校承接企业研发项目等领域展开合作。

(四)效果创新

1.促进就业 学生实习期满后,有多项出路选择,每期有10%~20%的优秀学生,送到新加坡叶水福总部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带薪实习并会成为正式员工。其余学生可以在中国境内各大城市中的叶水福公司任职或是聘任到其他物流企业。例如首期实习结束,叶水福集团立即聘请5位优秀学生赴新加坡总部实习、就业,同时为其他学员提供了在中国区包括厦门、深圳、上海等各叶水福公司就业的机会。去新加坡带薪实习的学生享受双份实习工资,新加坡总公司给650新币补贴,叶水福(天津)公司给学生支付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中新往返机票、实习保险、在新住宿、物业水电、上班交通等费用均由叶水福公司承担。

2.引领教改

该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合作过程中,学校不断对区域经济、宏观政策、合作企业经营项目等进行调研与分析,特别参照了叶水福公司的工作流程和人才需求规格,邀请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内容,按照培养人才规律将以上内容固化为由专业认知开始,进而提升到岗位技能的学习,最后上升到职业能力培养的三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教改中,紧密结合合作企业的实际,构建了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从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课程,课程安排对应就业目标岗位群,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和提升、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3.提升师资

物流学院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兼任教师12人。与新加坡叶水福集团合作后,学院从企业一线工作的人员当中聘任具有丰富的物流行业工作经验、责任心强、沟通能力好的师傅,作为特聘兼职教师,不仅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手把手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定期聘请这些兼职教师走进学校课堂,给学生作专题讲座;学院专任教师则定期定员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最新工作流程。经教育部批准,新加坡叶水福集团成为首家全国职业院校师资国培基地的外资企业。

4.促进产学研合作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是中国物流学会首批产学研基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需求为根本,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大力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以迅速提高,使学生逐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叶水福集团实训基地是落实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实训基地建设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为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搭建运作实体平台。校企双方还共同完成教育部、市教委的建设项目,优势互补,提升学校办学能力。

5.提升社会影响力

通过3年的不断实践探索,学校与叶水福集团的校企合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此次合作成功,是叶水福集团在天津乃至在中国第一次以提前到岗实习形式培养准员工。通过培训与实习,学生物流管理实战能力得到加强,职业素质素养得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真正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及社会多方共赢。学生在企业的良好表现,既展示了学校的良好风貌,又给新加坡企业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从一个侧面宣传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丰硕成果。叶水福新加坡总部人力资源总监表示,以后在华将考虑招募更多的高职毕业生,叶水福在华各个分公司的工作岗位对学生放开选择。天津市政府以及天津市商务委员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对于该合作项目为天津市物流人才培养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和支持。新加坡驻华使馆、新加坡政府官员、叶水福集团总裁等多次来到学校,参加培训班开结业仪式,并发表主旨演讲,社会各界也通过该项目对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新加坡叶水福集团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支持,形成了一定社会知名度,促进校、企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三、中外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学生实习签证问题

学校为学生办理了在新加坡九个月的实习签证及二年的工作签证。为了保持项目的可持续性,保证每期都有优秀学生能选派到新加坡进行实习和工作,新加坡公司要积极支持该合作项目选派优秀学员赴新实习,创造符合在新加坡办理实习或就业签证的各种条件,公司高层领导要出面联络新加坡的出入境管理机构(例如移民局或人力部等),借助企业、政府、媒体等各种力量,宣传项目的益处,协助办理各项签证事宜。当然,随着两国政府之间的交流逐步深入,相信学生实习和就业签证困难的有关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二)企业文化问题

课题组依据提纲与指定的访谈对象进行谈话,详细了解在新加坡公司的中新员工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的状况以及表现形式,访谈的结果表明文化差异与冲突是存在的,其表现方式见表2。

过对新加坡叶水福公司的调查发现,新加坡企业具有显著的以人为本的特征,重视人,强调人的价值,企业对员工培训投入巨大,重视企业伦理道德和“家庭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新加坡企业重视群体管理,看重团队精神,强调人际关系的协调、和谐,具体表现为: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服务,培养和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增强使命感和危机意识,使员工与企业同生存、共忧患,槠笠捣⒄菇呔∪力[2]。校企合作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和避免由于文化冲突而带来的弊端。一是合作双方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由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很容易凝结成某种“秉性”,当碰到问题时,很自然按自己的理解和“惯例”去分析、判断和评价,做出决策,容易引起矛盾。所以,在合作中要努力把双方的分析、判断、评价协调起来,消除双方对某一事件的认知不同所产生的分歧和不愉快。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要尽力阐明中新双方文化差异的表现,时时监督、提醒,避免形成冲突,并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外企环境,为留在外企就业奠定基础。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题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逐步解决。

1.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

近几年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实践过程中,学校与叶水福公司共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职业资格证书”部分进行加项:“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叶水福供应链人才培训证书”,并明确培训主体。在获得叶水福培训证书的同时,学校和叶水福公司要保证相应的按时、保质地完成已制定的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的。叶水福培训结束、考试合格后,学校要认可叶水福给予的考试成绩,并记入学生成绩考核。学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选取以下三种职业证书之一,具体见表3。

2.探索订单式招生培养、学校与企业一体化育人的有效机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分析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现状,由企业向职业院校提出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职业院校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自身资源情况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重新构建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和顶岗实习等方面从实用出发作出相应调整。校企双方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教学及其评价和考核,共同打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共同完成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前后对比见表4。

3.结合天津市物流人才需求特点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分析,56.75%的物流岗位要求具备物流管理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几乎近80%的企业要求求职者有工作经验或有经验者优先;60%的企业要求求职者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沟通技能、吃苦耐劳、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进一步从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来看,48%的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后依次为研究型人才(23%)、复合型人才(13%)、一般工人(10%)、普通文员(6%)。据此,“现代学徒制”应强调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企业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选取教材,配置师资,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特别是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学生最后的考核成绩由学校和企I按比例共同评定。

(四)校企合作经费问题

校企合作中发生的培训设施、器材费、实训教师讲课费、企业项目管理费、学生保险费、交通费、食宿费、顶岗实习补贴、校企双方国内外交流差旅费、会议费等,成本较高,给校企双方都造成了很大压力。一方面,开展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物流人才培养,是为天津市及周边地区现代流通、服务外包、外经外贸等领域提供急需的物流专业技能人才,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行业后备人才培养,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公共产品属性也决定了它应该由国家财政支出作为基本保障,财政投入应是职业教育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所以,要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应切实加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因此,经费的解决途径可以是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比如天津市商务委员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给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拨款,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对合作培养的积极性,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合作的企业即使不能承担全部合作教育经费,但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奖学金或助学金,形成职业教育的资助体系,相应的企业具有优先获得优秀毕业学生的权利等。此外,还要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及评价体系。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但校企合作形式及方式选择不当,合作过程协调不好,反而会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问题[3]。

(五)校企合作保障问题

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应当与学校、学生签订相关的校企合作协议,确保学生家长周知并签署协议,协议各方均应当在《合同法》规范下信守承诺,维护学生、家长、学校的合法权益。企业要充分保障实习学生交通安全和生产安全,应当充满爱心,将学生看作自己的员工,爱护学生,安排适合学生身心的学习和工作任务。现代学徒制形式使得学生与师傅有较紧密的接触,学生对培训企业产生感情,会有在企业长期工作的意愿,培养他们较强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责任感。在教学上采用“做中教”“教中做”的方式,学生的兴趣更高,学习效率更优,更受学生喜欢。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第三方考核,学生岗位技能全部过关,从学徒可以转为准员工[4]。对于经过培养并合格的学徒工,企业要优先聘任,通过促进就业,进一步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王佳.天津自贸区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与思考.[J].天津经济,2016(7):36.

[2]吴艳丰.新加坡在华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