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信息化范文

金融信息化精选(九篇)

金融信息化

第1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1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有别于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当信息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信息技术便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驱动力。

金融信息化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金融信息技术化,也习惯称为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化,即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我国金融电子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资金清算系统、柜台业务服务系统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电子化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虽然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的逐步深化,我国金融电子化深层次的问题还存在不少,但是相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产业而言,前者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后者则属于发展的问题。

2金融信息化建设意义及现状

2.1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实现金融信息化是我国中央银行适应经济信息化时代潮流的选择,是我国中央银行提高金融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宏观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重要保障。实现金融信息化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拓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以及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金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同样重要。对于全社会来说,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活力的基础,没有广大企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它们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全社会的信息化将失去最根本的基础和推动力,信息社会也就更无从谈起。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要实现金融信息化。

2.2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金融业的计算机应用经过后台业务电子化、前台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及金融电子化创新四个阶段,金融业务己全面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全面创新阶段,信息技术成为决定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网络化阶段。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等几个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完善;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跨行业、跨部门金融网络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3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在信息化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对信息科技新成就的应用处于各行业的前列,金融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展。金融信息化是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

3.1带来金融机构形态的虚拟化

虚拟化是指金融机构日益通过网络化的虚拟方式在线开展业务,客户直接在办公室、家里甚至旅行途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有形营业场所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全新的网络银行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终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3.2对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支付与结算、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查询等银行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金融机构将传统的专用信息网络拓展到公共网络,各种信用卡、数字钱包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在线的网络服务系统能为客户提供全时空、个性化、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风险管理与决策系统(如自动授信系统、风险集成测量系统等)正在取代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也在迅速加快。围绕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传统银行正进行新的结构设计,借助于信息技术重构其组织形式。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将从提高金融业务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到对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改变。

4商业银行实施金融信息化的重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引发了金融的巨大变革。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技术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客户需求在主导着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走向,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则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1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和整合,不断提高银行核心竞争能力

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大集中”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的整合。数据大集中可以使得银行业发展初期数据分散、客户资源割裂的状态得到改变,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并增强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数据大集中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

4.2实现从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银行信息化要适应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运作过程进行集成和优化,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把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统一调配各种资源,为银行的客户开发、服务、综合理财、管理、风险防范建立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服务上,银行必须从“以业务为中心”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本位的服务观念,在增加业务种类、简化操作手续、设置人性化的服务内容、提升产品性能等方面加快步伐。

4.3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信息化促进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4.4推动银行管理和决策信息化,努力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综合业务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并实现信息系统共享。要充分利用银行的数据信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深层次的数据利用,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DSS)能够帮助银行在决策上实现对客户选择的正确辨别和经营风险的自动预警,这将是银行业下一轮关注的焦点所在,商业智能(BI)和自动化处理等解决方案也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4.5加强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关系到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否有效提供金融服务,是一项需要精心组织、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银行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技术队伍建设;加强计算机安全的定期检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沟通机制;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安全、平稳、高效运行;要高度重视灾难备份建设,灾难备份建设要在综合考虑运行和应急备份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

4.6利用信息化,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现代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收集客户信息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调整和创新服务项目,设计出高附加值、特色强的金融产品,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银行经营策略的核心所在。

第2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1.1金融会计规范风险

首先从客观角度上讲,目前我国金融会计理论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市场有着太多不可估量的因素,因此我们仍然无法做到完全规避风险。在我国,会计规范过于灵活难以把握,对于一些业务行为界定不明确,这给了很多银行管理层的机会。其次,我国的会计准则目前还处于不规范阶段,与国际上的相关规定还是有很大的出入,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考虑还不够全面,这也导致金融行业时常出现钻政策漏洞的现象。再次,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金融行业的衍生产品种类太多,有些甚至已经深入到虚拟市场当中,我们无法对所有产品进行及时的监控,这也导致了风险的不可避免性。

1.2.核算风险

金融会计的核算风险主要是指金融会计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因会计核算的许多环节失控带来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对记账凭证审查不严、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对账务复核监管不当、没有完善的电脑制约机制以及采取不当的核算方法而造成的资金被挪用、骗取、截留、贪污、盗窃等等的损失。这属于非故意失误,可以通过完善相关会计核算机制,通过定期审核财务资料等方法来减少其发生的概率。

1.3监督风险

金融会计在日常业务过程中除了要完成必要的记录和核算外,还要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监督。由于制度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很多公司存在会计执行监督不严,监督作用不明显等现象,没有对那些不合理或者不合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比如在金融业,很多银行追逐利益最大化,一味地追求存款规模,没有较为严谨的制度监督,时常会先预支再入账,因此企业超支的情况屡屡发生。长此以往,企业的信誉会愈来愈低,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1.4信息操纵风险

信息操纵风险是目前金融会计行业最为普遍的风险之一。通常情况下,属于故意形成风险。金融会计作为特殊的角色,常常会因为自身行为不当或者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使得金融部门的会计信息存在虚假成分,并且由于相关部门不能够及时地进行风险评估,导致情况进一步地恶化,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信息化金融会计风险出现的原因

通常来讲,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原因,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由于金融市场处于重大转型期,各方面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很难做到完全的公平管理和公平竞争,也很难做到对金融市场及时地监控,这就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获利而采取不正当手段造成信息失真,进而导致金融会计风险的出现。同时,不可否认金融会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一些会计人员意志不坚定,面对诱惑无法做到公平判断。以我国金融市场为例,很多的金融会计风险都是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因此,下面通过对非故意形成的金融会计风险和故意形成的会计风险这两方面来阐述其产生的原因。

2.1非故意形成的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非故意会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客观因素而引起的金融会计风险。2.1.1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形势将对我国的市场造成冲击,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少数企业受利益的驱动,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恶意竞争,这些手段有:低息放贷,高息揽储,或违背会计原则虚增虚减利润等,这样的违法手段不仅增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破坏了竞争基本原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企业金融会计风险。这类风险通常很难避免和预判,企业只能科学管理,尽量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2.1.2金融监管模式不完善客观上讲,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这样会导致金融市场存在很多的隐性风险。例如,本地保护政策让金融行业存在着很多不公平公正的现象;部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会计信息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3]2.1.3内部管理模式不健全由于企业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不够重视,也没有形成定期的审核财务会计资料的相应制度,从而导致会计人员工作不认真导致记错,漏记等现象。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当然,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审查制度,这类风险一般可以避免。

2.2故意形成的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不可否认,在我国金融行业此类风险发生的概率在逐年增加,其风险的来源主要是会计人员或者管理层。在日常业务中,金融会计故意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的原因通常有两种:①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一己私利,擅自编造、伪造或者涂改会计资料,进而形成了会计风险。尤其是金融行业常常会接触比较大的资金流动,使得工作人员很难保持绝对公正。②管理层诱导会计编造虚假信息。这可能是因为一些金融机构为了稳定股价,或者是在企业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时为了转移投资者视线采取这种方式。同时还有少数不良企业为了偷税漏税,进而采取造假账的方法,严重地危害了国家利益。此外,还有一些管理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业绩,因此会授意会计人员编造虚假信息等等。金融会计所服务的不同利益群体对于会计有着不同的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无法真正做到满足各方利益,就不可避免地给一些利益群体带来一定的损失。

3信息化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3.1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和监督体制

①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首先应对企业实行上下监管的管理体制,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从而使企业具有健全的会计控制体系。若出现风险状况,会计人员能迅速反应,处理必要的金融风险,从而使金融风险不断地减少。②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应该从制度规定和行为带头作用两方面入手。企业既需要完善的监督体制规定,也需要企业高层以身作则,互相监督,上下联动,充分发挥金融会计的监督作用。

3.2加强金融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不仅应从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着手,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让金融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切实提高守法意识,能够依法办事。同时,不断完善金融会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此外,应建立针对会计人员的奖励和处罚制度,使金融会计人员自觉地将业务工作纳入有效的管理机制之中。

3.3不断完善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

十以来,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市场化脉络日渐清晰。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金融市场将会愈来愈活跃。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企业必须制定与时俱进的、完善的会计制度,确保会计在进行日常业务记录时的准确性,才能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同时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审慎对待。

4综述

第3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资金流动;电子化;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8-0036-03

一、金融信息化对全球各国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

金融信息化是以计算机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世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金融机构内部信息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纷纷开始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作业来辅助银行内部业务和管理,加强了金融机构内部纵向管理;第二个层次是跨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网络化。为了满足银行之间资金汇兑业务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国内银行与其分行或营业网点直接的联机业务逐渐扩大为国内不同银行直接的计算机网络化金融服务交易系统,国内各家银行之间出现通存通兑业务,实现了水平式的金融信息传输网络;第三个层次是跨国界金融业务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等趋势日益凸显,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虚拟化了金融机构,打破了各国金融机构的空间限制。目前,全球各大金融机构都同世界其他金融中心通过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联接,如1982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芝加哥交易会和英国路透社共同推出一个称为GLOBEX的全球电子交易执行系统,系统构成的交易网络至少连通129个国家,经营几百种世界级证券和上万种美国、欧洲及其他联网国家证券,形成了无国界的电子证券市场。(见图1)

图1金融信息化的三个层次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和资金流动方式的同时,给金融监管部门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控,尤其是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的监管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流动速率电子化。金融机构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主要反映在金融市场中资金流动的速度加快:金融机构内部处理业务速度加快、跨金融机构间资金转移速度加快以及国际间资金流动速度加快。数以亿计的资金在几秒内从一个市场流向另一个市场,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资金转移成本几乎降为零(张朋柱,薛耀文,2005)。资金的快速流动加大了市场的灵活性、投机性。局部地区政策的变化,很快就会诱发大量资金涌入或外逃,导致局部或全球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剧烈波动,使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变得软弱,削弱了国家对金融的控制力,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明显的例证。此外,资金流动的快速性,也导致像洗钱、恐怖等犯罪活动得以猖獗,事后处理难以起到有效作用。因此,实时的、在线的资金流动监管变得尤为重要。

(2)资金流量庞大化。资金流动速度的加快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处理众多交易业务,金融衍生品、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等借助于网上交易,已经极大地取代了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导致金融市场网上业务交易量急剧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虚拟经济总规模已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相当于世界各国GDP总和的5倍,日平均资金流动量高达两万亿美元,约占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成思危,2003)。庞大的交易量使得传统的现场金融监管方式在成本和效率上都变得不切合实际,也使得金融风险急剧加大。因此,对基于网络技术的金融交易监管方式变得迫切需要(Eric,1998)。

(3)资金流动方式和目的复杂化。网络信息技术加速推动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变得越来越灵活和虚拟,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技术不断创新。在金融网络中,不同交易者利用这些金融创新工具操纵着资金的流动,有的是正常的资金营运,以满足正常的经济活动需求;有的资金流动在进行异常行为操作,如贩卖、走私贩私、、侵吞国有资产等;有的希望绕过目标国对资本市场的管制,在目标国的金融、证券、房地产、外汇等市场上进行套利、投机活动;还有一些希望能把资金转到安全的国家或货币种类上去。复杂的资金流动方式和目的要求金融监管部门从监管对象、监管工具等多方面实现监管智能化。

(4)金融产品创新不断。由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金融机构变得越来越灵活和虚拟,金融衍生技术不断创新,并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这些变化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不仅对国家金融稳定政策做相应的调整(Robert,1995),使金融监管规则和制度超前化,监测手段和工具要不断创新,监管流程柔性化。

二、金融信息化给我国政府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

在我国,除了以上问题之外,我国金融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金融市场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控还面临着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

(1)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监管范围扩大。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推进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加大金融产品的市场化开发力度;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推动发展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实施WTO的承诺,继续逐步地推进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将大大增加我国金融监管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张朋柱,2006)。

(2)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金融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各金融机构纷纷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从手工操作到联机处理业务操作,从柜台交易到实时交易,从分散业务处理模式到高度统一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然而,我国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较国外金融机构仍然不完善,如数据库的大集中、储户实名制、一个企业开多头账户等多方面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我国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正处于建设和应用的初级阶段,正在重塑信息技术支持下多种政务业务流程,开发建立电子政务业务系统,这使得在西方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法,监管工具难以照搬照用。

(3)金融业务混业化趋势。在我国,尽管存在金融全球化与金融混业对统一监管的客观要求,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对外开放程度都决定了金融统一监管在短期内在我国还缺乏稳固的基础。但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模式混业化趋势已经给我国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何德旭,2003)。

(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力量薄弱。国际专家对我国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的评价是“态度积极,案例极少,基础薄弱,手段落后”(欧阳卫民,2004)。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缺乏有效金融监管的条件,如异常交易数据采集规章与采集手段不完善,异常交易监管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匮乏,经验丰富的专家极少;多元化监管主体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技术)与行业发展不匹配;金融监管缺乏科学的实务操作系统(张安顺,2001)。

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交易中心,在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化竞争的主战场,承担着我国资本运营中心和资金调度中心的重要职能。同时在2005年8月成立的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预示着我们正面临着如何通过管理金融中心做好金融市场各种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的大挑战。

三、信息化促进了我国政府电子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

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主要是由有经验的监管专家定期地对某一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或者金融服务机构将可疑数据定期上报的方式,从而实现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管。然而,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各金融机构纷纷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金融市场中所处理的资金流动速度加快、交易量急剧增加、资金流动方式复杂化,这些变革都使得传统的现场金融监管流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变得效率很低或彻底失效,Robert(1995)特别指出,信息技术导致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样,在金融体系中政府行为也必须随之调整。

(1)金融信息化为电子化金融监管工作提供了对金融交易进行持续性监管的条件。传统的金融监管流程面临金融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监管的时间和空间上均变得不切合实际。电子化金融监管系统提高了对金融机构交易信息采集、分析、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金融监管工作提供了更为详细和及时的信息。图2为建设我国政府电子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

图2电子化金融监管体系(2)金融信息化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资金是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不停地流动,因此对资金流动的监管也应该是实时的、连续的,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金融机构内部是无法进行的。目前,我国各金融机构正在进行的数据大集中、建设数据仓库的工作为金融机构间实现信息共享创造了初步条件。然而,考虑到金融机构之间由于竞争关系而给信息共享带来的阻力问题,对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中的信息共享工作最好通过各金融监管机构(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来实施。

(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为金融监管机构参与政务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政务共享系统来充分利用政府其他部门(如工商、税务、纪检、海关等)中所有有利于监管的信息,有效识别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的目的。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的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系统也可以为政府其他监管部门服务,提供可疑交易证据。

(4)金融机构内控信息化建设工作是电子化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内控部门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同时,金融监管机构的任务之一就是对金融服务机构内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因此,促进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信息化建设将极大推动我国电子化金融监管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Robert C.Merton.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managementand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5(19).461-481

[2]Eric D Hepbum.IT facilitated regulation on London’s financial markets――a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ProjectManagement 1998.16(1).27-34

第4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金融信息化 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虽然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效,但是,如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银行业的决策、管理、业务、服务等各个层次和领域,成为银行业生存的技术基础和业务创新甚至深层次改革的有力支撑。商业银行应重视信息通信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构建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服务体系,缩小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差距。

1 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有别于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当信息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信息技术便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驱动力。

金融信息化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金融信息技术化,也习惯称为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化,即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我国金融电子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资金清算系统、柜台业务服务系统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电子化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虽然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的逐步深化,我国金融电子化深层次的问题还存在不少,但是相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产业而言,前者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后者则属于发展的问题。

2 金融信息化建设意义及现状

2.1 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实现金融信息化是我国中央银行适应经济信息化时代潮流的选择,是我国中央银行提高金融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宏观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重要保障。实现金融信息化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拓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以及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金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同样重要。对于全社会来说,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活力的基础,没有广大企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它们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全社会的信息化将失去最根本的基础和推动力,信息社会也就更无从谈起。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要实现金融信息化。

2.2 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金融业的计算机应用经过后台业务电子化、前台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及金融电子化创新四个阶段,金融业务己全面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全面创新阶段,信息技术成为决定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网络化阶段。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等几个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完善;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跨行业、跨部门金融网络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3 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在信息化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对信息科技新成就的应用处于各行业的前列,金融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展。金融信息化是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

3.1 带来金融机构形态的虚拟化

虚拟化是指金融机构日益通过网络化的虚拟方式在线开展业务,客户直接在办公室、家里甚至旅行途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有形营业场所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全新的网络银行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终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3.2 对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支付与结算、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查询等银行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金融机构将传统的专用信息网络拓展到公共网络,各种信用卡、数字钱包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在线的网络服务系统能为客户提供全时空、个性化、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风险管理与决策系统(如自动授信系统、风险集成测量系统等)正在取代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也在迅速加快。围绕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传统银行正进行新的结构设计,借助于信息技术重构其组织形式。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将从提高金融业务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到对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改变。

4 商业银行实施金融信息化的重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引发了金融的巨大变革。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技术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客户需求在主导着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走向,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则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1 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和整合,不断提高银行核心竞争能力

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大集中”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的整合。数据大集中可以使得银行业发展初期数据分散、客户资源割裂的状态得到改变,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并增强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数据大集中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

4.2 实现从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银行信息化要适应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运作过程进行集成和优化,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把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统一调配各种资源,为银行的客户开发、服务、综合理财、管理、风险防范建立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服务上,银行必须从“以业务为中心”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本位的服务观念,在增加业务种类、简化操作手续、设置人性化的服务内容、提升产品性能等方面加快步伐。

4.3 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信息化促进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4.4 推动银行管理和决策信息化,努力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综合业务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并实现信息系统共享。要充分利用银行的数据信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深层次的数据利用,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DSS)能够帮助银行在决策上实现对客户选择的正确辨别和经营风险的自动预警,这将是银行业下一轮关注的焦点所在,商业智能(BI)和自动化处理等解决方案也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4.5 加强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关系到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否有效提供金融服务,是一项需要精心组织、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银行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技术队伍建设;加强计算机安全的定期检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沟通机制;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安全、平稳、高效运行;要高度重视灾难备份建设,灾难备份建设要在综合考虑运行和应急备份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

4.6 利用信息化,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现代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收集客户信息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调整和创新服务项目,设计出高附加值、特色强的金融产品,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银行经营策略的核心所在。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间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加大了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树立品牌效应。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要加强个人银行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是稳步发展新的消费信贷产品和银行卡业务。其二,要加强公司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境外筹资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重点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帐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其三,要加强房地产金融业务产品的创新,形成独具特点的住房金融产品系列和服务组合。同时,积极探索住房储蓄业务、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住房金融产品的创新。

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的信息化水平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在金融业和信息通信业的共同推动下,金融业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升,并将通过与税务、海关、保险等国家重要部门的网络连接和资源共享,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的提升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有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战略[J].金卡工程,2004(9)

2 刘芳.对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一些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3)

第5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 现状 问题 发展战略

计算机技术与金融业的结合,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也创造了全新的金融信息化时代,并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金融信息化,可以广泛的理解为:在金融领域内广泛应用智能创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实务物理性空间的金融活动构架,变革为虚拟信息性空间构架,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的创新过程。

一、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影响

作为国民经济命脉重要部分的金融业,融合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形成了新世纪影响国家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不仅创造形成了为客户提供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以及任何方式的全天候的“3A”服务模式,更推进了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首先,金融信息化改变了货币的形态及职能。交换的需要产生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货币以实物的形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但是,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产生,货币的实物形态逐渐被如今虚拟的数字货币取代,最为典型的是基于银行系统的电子货币和依托整个Internet网络系统的网络货币。这种数字货币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货币具有的职能。数字货币作为抽象的货币形态,其拥有者只需要有效身份证明其所有权和密码掌握控制权,在流通过程中不再受空间的限制,但必须依靠银行等中介机构完成。其次,金融信息化促进了金融机构的演变。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有形的营业场所,只需要开通网络运营网点即可进行在线服务,尤其是在银行系统最为明显。还有,金融信息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金融信息化大大提高了信息收集储存和处理的能力,更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国际资本的流动总量和速度大大增加,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

总之,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促进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引用渗透到金融行业,促使金融活动的空间扩大化,信息流通快速化,时间运作极大缩短等,导致金融风险的类型也是变化多样,其危害程度也是较之传统金融业更加严重,此现实问题也是不可避免,不容小觑。

二、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信息化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银行业务为代表开始发展建设,到80年代银行部分业务实现了计算机处理操作,发展到90年代银行业务基本完成了联网处理,到了90年代末期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银行业务及办公采用计算机处理操作,发展至今更是促进了金融行业的整体创新,实现网上金融服务业务,并且已然形成如今覆盖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信息服务体系。

迄今为止,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一是大部分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已初步完成内联网建设,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及地级城市最大范围的实现网络覆盖;二是银行业务信息自动化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具体表现为:全国范围内的银行电子清算系统初具规模;银行电子支付系统发展迅猛,尤其是银行卡类业务基本普及;银行内部以及机构之间基本实现联机对账和电子办公业务;各大银行直接连接金融电讯协会网络(即SWIFT网络),能够直接收发报文并且基本实现外汇业务自动化;三是保险行业电子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全国范围的保险机构基本安装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保险业务基本采用上机处理;四是证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门普遍使用无纸化电子交易模式;五是电子化营业网点成为各电子信息化应用系统推广使用的成功项目,目前全国电子化营业网点的业务量占到全国业务总量的80%左右,成绩斐然。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取得了诸多显著的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在快速实现金融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不足都会严重影响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具体分析,我国金融信息化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战略规划。由于国外对我国计算机软件及硬件平台的垄断,我国各大金融行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差异较大,尤其是银行系统,导致计算机系统之间信息共享和动态交互难以实现。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实现统一建设标准的难度较大,阻碍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我国目前发展状况的现实需求。

其二,金融企业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银行卡业务中,规模较小的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业务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但是利益不平衡性导致较大规模的银行不接受此类情况等。再有,电子金融企业的网络认证标准不统一,容易促使外资金融企业的认证标准大行其道,对国内的网络认证标准构成威胁。

其三,服务产品的开发和信息管理应用相对滞后。国内金融企业的电子信息化侧重于核算及柜面业务操作,对于个性化金融业务的需求还难以满足。信息技术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尚不能适应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还有,金融信息化系统的安全建设落后。金融信息化基于传统金融业得以创新发展,扩大了传统金融风险的范围和外延,保障金融信息化的安全增加挑战。金融数据业务的集中处理,也导致金融技术风险的放大和集中。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以及国内金融系统的互联互通,也带来管理和控制方面的安全课题。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增加了金融信息化风险的新类型和复杂性。安全监管体制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也对金融风险的防御管理和排除解决造成困难。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战略

解决我国金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金融业在国际方面的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信息化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键。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金融信息化顺利发展,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中作出了具体的规划框架。围绕这一项目的规划框架,提出以下几点发展战略要点:

一是着重研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我国金融信息化总体的发展战略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及道路。进一步完善落实法律法规、政策,适应金融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及需求。同时,应该制定完善该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统一金融信息化产品的企业生产标准。

二是实现金融业务的综合化和电子化,提高金融创新能力。通过适度的政府干预和市场整合等方式,积极寻找金融企业之间的利益平衡点,尽快实现金融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整合协作。大力推进覆盖全国范围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之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业务的综合化和电子化发展目标。同时,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金融信息化产品的创新能力,逐步摆脱依赖国外技术的窘境,创造属于自己的技术及产品。

三是强化金融信息安全保障,提高风险防范控制能力。信息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落实数据信息的备份中心,加强对金融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安全教育,着重加强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等,提高金融监管的水平以及应对金融风险的预警控制能力。

总而言之,促进金融信息化不仅是加强金融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能力,更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因此,金融信息化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是坚持数据集中为前提条件,综合业务系统继续完善为基础平台,切实落实金融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增强研发金融业以及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能力为发展动力,推进金融企业现代化和网络化,形成一个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奠定可持续发展根基的金融信息化基本构架。

参考文献:

[1]张立洲.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11)

[2]张爽.我国金融信息化的进步与前瞻.科技资讯,2010(31):222~224

[3]李政,王雷.论金融信息化及其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情报科学,2007(11):1743~1745

[4]顾亚菲,李红侠,李志超.金融信息化国内外发展战略对比研究.中国市场,2010(49):107~109

第6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一、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信息化已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标志,在提升国家经济运行效率方面日益凸显出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信息化人才已经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育机构,财经类院校在金融信息化进程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回顾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历史进程发现:金融信息化最初体现为业务操作的自动化并附加基本的管理需求;其后,是交易和管理的集中与整合,金融机构目前尚处于这一阶段的末期;就未来而言,将会在集中与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创新与客户支持体系,即金融信息化将会从管理集中、数据集中、业务集中走向风险控制集中、创新集中和客户服务集中的发展模式。从金融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不能将金融信息化单纯理解为传统的金融电子化处理过程,而是必须从新的高度将金融信息化理解为未来金融业服务与创新的基础,即需要高度认识金融信息化教学在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支持金融信息化服务方面的战略意义。由于金融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正在经历从“平台开发”与“业务开发”阶段向“创新开发”与“思维开发”阶段的过度。因此,与之配套的金融信息化教学也必然存在一个从“功能阐述”到“知识体系构建”的学科演变与发展过程。然而,金融信息化技术与服务的“前沿性”与“创新性”特征,使得教学环节很难对其保持良好的对接过程,由此也导致了金融信息化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学科,其认知过程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业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与不断创新,金融信息化未来必然在业务、管理及决策等各方面代替传统金融业务与营销模式,逐渐过渡为金融业主流的发展模式与竞争模式,其功能不仅将贯穿虚拟经济,也将对实体经济构成重要影响。

二、金融信息化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

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应该把握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借助金融教学的传统优势,着力探索和开发金融信息化教学框架与教学模式。但就现实探索过程而言,在各个层次都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与瓶颈。首先是关于“学科属性”的定位问题。金融信息化这一研究方向究竟应该归属于金融学科还是信息技术学科呢?就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金融与经济管理为主导课程,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为辅助学科,因此,其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情况恰恰相反。然而,现实对于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需求则同时强调两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即需要同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与创新能力,既要懂金融,又要精通信息技术,而这一复合型特征确实成为困扰金融信息化整体学科定位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关于“人才特征”的定位问题。金融信息化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即具备“业务型”人才特征,又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即具备“研究型”人才特征。因此,教学过程究竟应侧重业务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是应侧重理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毕竟,业务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以商业银行系统研发中心或分行科技部为例,业务型人才需要具备的是快速反应、快速学习能力,因为“应用构建”是其主要工作职能,通常包括数据库管理、业务平台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间接口管理、过程改进与调试管理等方面。而研究型人才的主要职能则主要包括数据跟踪与数据分析,金融建模、风险测试、业务创新等方面。综上可见,实际教学中究竟侧重业务性教学目标还是研究性教学目标,也是当前困扰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从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来看,业务型人才培养应作为整体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而研究型人才培养应为辅助。这既符合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符合学科建设“从易到难”的发展规律。并且,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设计,在二者之间实现一定的平衡。所以,当务之急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和平衡上述两种人才培养目标。本文认为,其关键点在于“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完整的跨学科教学框架,并基于该框架重构教学流程与教学内容”。为此,本文以下内容主要结合“学科框架”、“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金融信息化学科的构建模式与实践思路进行尝试性分析。

三、金融信息化学科建设框架与课程结构设计

(一)学科框架设计从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分类来看,金融信息化人才包括多个层面,每个层面涉及的专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各层次人才便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参考金融行业信息化进程来做统筹安排。具体来说,从历史发展看,金融企业的信息化有四个层次,渠道层、整合层、业务层和管理层。其中、渠道层、整合层与金融IT技术培训关系密切,业务层、管理层不仅与金融IT技术关系密切,还与金融工程、数据挖掘与计量分析、统计分析、风险管理、信用评估等非技术类金融信息化过程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从课程体系的结构安排(学科框架)上看,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侧重“应用型”人才培训的“金融信息化业务与金融IT技术整合”方向;二是侧重“创新型”人才培育的“金融信息化产品设计与金融工程创新”方向。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前者为例说明。

(二)教学课程设计

1.以银行柜员系统、前置系统、核心系统为主线的“银行核心业务与技术类课程”(1)银行核心系统业务处理流程相关的“业务类课程”如:储蓄业务、国债业务、卡业务、中间业务、贴现、同城票据交换、基金、清算业务。(2)与银行业务流程配套的技术规范与开发相关的“技术类课程”A.C语言编程B.使用gcc和编写MakefileC.Linux/Unix下C语言设计D.Linux/Unix下C语言编程-通讯应用E.Linux/Unix命令及shell编程F.SQL语言及Oracle下Pro*C编程G.Tuxedo中间件开发与管理H.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开发2.以网络银行系统为主线的“网络银行业务与技术类课程”(1)与“网银系统”中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和相应金融背景知识相关的“业务类课程”A.网路银行系统框架分析;B.网络银行应用架构分析;C.网银系统安全设置与证书操作;D.网银业务:转账与清算系统;E.网银业务:电子支付业务;F.网银业务:信用卡业务;G.网银业务:黄金、外汇、基金、第三方存管、现货延期、国债等;(2)与“网银系统”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相关的“技术类课程”A.MVC框架B.ORM框架C.J2EE与EJBD.数据库技术E.网络技术F.HTTP与SSLG.PKI与CA管理H.测试技术3.以手机银行为主线的“移动金融业务与技术类课程”(1)与移动银行业务与服务模式相关的“业务类课程”A.移动银行业务构成B.移动银行盈利模式C.移动银行服务与产品设计D.移动银行营销策略分析(2)与移动银行产品开发相关的“技术类课程”A.短信移动网关SMSGB.WPKI与WSLTC.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银行开发D.移动银行中间件开发4.基于金融信息系统核心技术原理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本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金融信息系统中的一些“基础核心技术”,如:基础编程、核心安全、数据库管理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应结合实践来讲解,可参考的业务实训操作包括:(1)中国银联接口系统的模拟设计与开发;(2)在线支付接口系统的设计与开发;(3)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柜面缴费业务(中间业务)的设计与开发(5)银行自动叫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三)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金融信息化教学模式分析

金融信息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因此,与其相关的知识建设进程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任何一种新兴学科的发展,必然存在来自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挑战。因此,在金融信息化学科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边发展边培育”的模式,注重研究领域、实践领域中的新突破与新进展,并将其与教学过程融合,从而构建与现实同步的学科发展体系。实现上述构想的关键在于:需要建立一个稳固的、能融合企业界与学术界的平台,从而推动从“科研应用教学”的实践升级与知识转化过程。构建本文探讨的教学模式也是对传统金融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具体实现步骤如下:第一阶段:知识储备与课程建设阶段(1)推出金融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概念、教学方法、教学框架;(2)设计并开发金融信息化的相关教学内容;第二阶段: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跨领域融合阶段(1)以高校院系为依托,成立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开发与上述内容匹配的课程体系。并与金融企业(如银行)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签署“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育体系;(2)基于上述人才培育体系,开发“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用于培养和考核金融IT类人才的职业素养。认证课程可包括“金融信息化核心技术”、“金融信息化业务与产品开发”、“网络银行与移动银行产品设计与开发”、“金融信息化产品定价与风险评估”等。第三阶段:金融信息化“职业技能资格”联合认证与人才输出阶段(1)以院校为依托,开展“金融信息化技术、产品创新与应用智能”研讨会,邀请相关政府部门(银监会、人行清算司、科技司)、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知名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共同研究与分析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手段、金融信息化相关“标准”。(2)与金融行业及金融服务行业中知名企业签订金融IT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从而将金融信息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从学术及教学领域推广至企业界,并针对人才需求企业开展“一对一”的“定制化”培训,输出金融信息化人才。第四阶段:金融信息化教学与职业培训框架的标准化阶段(1)依托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联合金融IT服务外包企业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核心企业,定期金融信息化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在发挥学科研究优势的同时,与企业界联合开发可用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产品,甚至基于上述创新思想申报横、纵向课题支持,从而推动成果转化。(2)通过与不同协议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模拟系统”及相关模拟教学模块,并最终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金融仿真系统,并可尝试申报部级实践教学成果。如果学科条件较好,还可以将这一系统作为自主知识产权,进行成果转化,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教学品牌质量,另一方面将产品向兄弟院校推广宣传,扩展产品的商业价值。(3)向“银监会”或“信息产业部”申请,成立金融信息系统工程师协会,并将上述“金融信息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推广为行业标准化认证。

四、总结与反思

第7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 信息技术 发展战略

0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金融信息化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总体来说,与世界先进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本文在分析国内金融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1 金融信息化概念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2 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计算机进入中国银行业,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引进了苏联的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用以进行全国联行对帐表的工作。但是,中国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建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起步较晚,计算机在中国银行业的真正发展还是从70年代开始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

2.2 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①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②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③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

2.3 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

2.4 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

3 发达国家金融业信息化现状

发达国家金融业早在50年代就引入了计算机设备处理其具体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并创新出了不少新的金融产品。从发达国家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其主要的特点是:使用面广、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完善;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①使用面广,设备先进。②功能齐全,服务完善。③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

4 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②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③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④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⑤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⑥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⑦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5 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

金融信息化的前景是美好的,但如何让信息化落到实处,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①数据大集中。近年来,国外的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计算机系统改造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②建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大集中后,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就自然提上日程。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使分散的信息变成集中的信息,使孤立的信息变成相互联系的信息,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③为金融业搭建多元化的综合业务平台。有了集中的数据仓库后,各项业务的开展将更为有的放矢,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④加强对信息安全防范。尽管公众对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信息犯罪的增加,安全防护能力差,信息基础严重依赖国外,设备缺乏安全检测等等信息安全方面由来已久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⑤找到各金融企业间的利益平衡点,尽快实现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金融企业互联互通问题,更多的要靠政府的行政干预。

总而言之,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王月霞.21世纪金融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6.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8.8.

第8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银行业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53-02

一般认为,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结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输数据、语言、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进程深刻改变着金融活动与管理的内容、范围和方式,金融信息化发展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宏观货币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对银行业务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发达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业,拉开了金融信息化的序幕。金融信息化大体经历了脱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四个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从初始的支持金融业务、到运作金融业务、再到改造金融业务的过程,信息技术已成为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因素。金融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的能力,成为金融市场交易物质和技术的基础,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低成本的网络交易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交易方式。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主要特点:

1.信息技术使用面广,业务成本大幅降低。自1958年第一台计算机进入美洲银行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便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金融业务电子化进程。这些大银行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更新主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积极大胆地采用最新的计算机产品,采用最新的软件技术。这些设备和技术的普及不仅降低了金融业务的服务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务的处理手段,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

2.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安全保密性增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网络信息系统中有一个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各类软、硬件方面都配有安全保障措施,如主机系统、通信系统的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不安全的因素,为金融部门和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业务高效处理,服务日益完善。为了更加及时、高效的处理金融部门间频繁交易的支票、汇票等转账结算业务,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金融部门纷纷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以实现快速、安全的资金清算。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BOJ―NET)、美国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CHIPS)、环球金融通信网(SWIFT)等,这些系统的建立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通过创新还能为客户提供各种新的金融服务,包括:金融机构与企业客户建立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与社会大众建立的电话银行、家庭银行等。

4.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进行业务创新。以美国的商业银行电子化进程为例,每隔十年左右的时间,信息技术就会在高层次上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游戏规则进行重构。最近一二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金融业务创新之间的联系更是日趋紧密。考察一些西方的典型金融机构就会发现,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来探索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或者提供新的服务内容,以此来实现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95%的金融创新都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帮助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使这些产品之间的交易成为可能。

二、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银行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结合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经验,信息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

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业务的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三、中国银行业务创新策略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在很多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我们可以将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统称为银行业务。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成为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积极推动银行业务创新全面开展有以下策略:

1.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创新。中国商业银行应在表外业务有限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各自在信息、网点和人员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创新业务品种,抢占市场份额。一是提高汇兑、结算业务的服务效率,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二是迅速增加业务的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三是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四是积极开展各种咨询业务,利用专业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组合设计和家庭理财等多种咨询服务。

2.进一步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由商业银行开办的通过对个人金融资产的重组与再利用而使其得以保值增值的新型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和业务竞争的热点。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方便快捷的支付手段,努力提高支付方式的自动化和电子化水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二是试办小额融资业务,积极开展个人信用的评估、资信审查和信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个人小额信贷业务(私人汽车、住房抵押贷款等)。三是拓展个人理财业务,诸如开办综合理财贩户、电话银行、投资信息咨询、保管箱等业务。

3.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商业银行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关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限制和政策支持范围的前提下开展该项业务,一是开展融资安排业务,包括安排债务重组,本外币项目融资,特许权项目融资业务等。二是为企业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提供咨询、策划和安排,提供资金融通、购并贷款。三是以财务顾问角色开展或与证券公司合作开展企业境内改制上市业务,但不介入发行、承销和交易工作。

4.鼓励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这是中国商业银行跨越国界的金融活动,是适应金融全球化而创新的业务活动。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已具备经营离岸业务的实力,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跻身世界1 000家大银行之列,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有着坚实的基础。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建立中国的离岸金融市场,是推动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有效途径。中国商业银行应根据现实国情,选择以分离国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为基础的方式,在将境内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账处理的前提下,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账资金流入,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敖四林.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启示[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8,(6).

[2] 陆金如.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问题研究[J].福建金融,2002,(9).

第9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重要性;问题;对策

一、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我国企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大。企业不能一味地通过加大投资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应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实际,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的资源高效运行,节约资源,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快,企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也应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高效运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我国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基本实现了电算化,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节对我国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以期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一)技术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管理也必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目前,我国的财务管理核算大部分使用电算模式,其中也有比较规范的制度。然而,对电算的应用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其他领域对此运用过少。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不缺乏财务软件,但是其安全性、稳定性仍然有待提高。财务软件必须符合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要高效、安全、全面的运行。财务软件需要整合资源,使资源共享,应用到各领域,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使其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二)安全问题

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有相应的制度,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缺陷。网络环境是开放的,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外界可以随意访问,所以企业的内部信息容易泄露。企业的计算机系统也可能遭到病毒的入侵,计算机一旦崩溃,数据就会丢失,如果没有备份,那么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企业的财务人员可能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有所欠缺,实际工作中,有时会不规范操作财务软件,不能及时保存相关数据,财会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保密工作做得不到位,使数据丢失。安全问题是金融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人才问题

拥有信息化管理知识的人才对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很重要,金融企业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大量复合型人才的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推进信息化的建设。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能比较熟悉地应用计算机,以及对财务管理信息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具备决策、管理、以及很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但是我国金融企业的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在传统财务会计体系结构的束缚下,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重新设计财务会计流程, 只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手工的流程。我国的金融企业目前缺乏大量的既有财务管理知识又懂得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推进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经过以上对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应对问题的对策,以期对金融企业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所帮助。

(一)加强对财务信息的安全监管

企业应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促进网络系统的良好发展。企业要定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避免正常工作中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建立健全信息访问体系,对访问者进行身份认定,比如指纹认证等,阻止外界的随意访问,避免泄露企业的财务信息。企业还应积极建立信息防火墙,避免病毒的恶意攻击。

(二)建立财务预警系统,防范风险

企业管理人员要注意防范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所在。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建立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关键控制点,确定风险警示点,要加强对这些点的实施控制,只要出现超标就立刻报警或使系统停止工作,及时控制以及化解风险, 提高金融企业财务运营的安全性。

(三)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财务管理信息化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是比较高的,金融企业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要对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金融企业可以联合社会培训机构,为其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四、结语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信息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金融企业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金融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财务信息的高度集中,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使金融企业的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使财务信息管理高效运行。目前我国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集造”阶段,即财务集中和流程再造,体现了部分企业管理者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忽视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健全。企业应积极完善各个方面,决策管理者要做好长远规划,从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等方面入手,从而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尹梓萱.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