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药剂学论文范文

工业药剂学论文精选(九篇)

工业药剂学论文

第1篇:工业药剂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化学制药技术专业; 药剂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药剂学》是化学制药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综合和应用,是药剂学最重要的外在特征,同时药剂学具有学习内容多而分散,记忆性、背诵性强的特点,难以系统掌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课程组展开了对该课程的全面建设工作,尤其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改革。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因材施教的模式,在教师理清教学主线的前提下,课堂教学侧重讲练结合、讨论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谈一下自己的教法与体会,与同行交流共勉。

1 教学内容

《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主干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能对学生掌握药学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起到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药剂学课程的学习后,能够掌握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制备、生产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为日后从事药剂的生产、销售、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我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围绕着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来进行,主要包括药剂基本理论、药剂剂型的处方及生产工艺、药物新制剂、药品调剂与药学服务等4个方面。

1.1 药剂学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的研究对提高药剂的生产技术水平,制备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顺应性好的制剂十分重要,对完善和丰富药剂生产工艺、开发新剂型、新制剂和新型给药系统及提高产品质量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高职的主要培养对象是高技能人才,但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溶解理论、常见药剂辅料特性、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理论等,还是十分必要的,没有理论指导的技能就犹如空中楼阁,缺乏发展的后劲。

1.2 传统剂型的处方及生产工艺方法、原理和技术成熟的、目前相关工作岗位常用的符合《中国药典》规范的药剂剂型的处方及生产工艺应该是我们课程的重点,教学时间占课程学时的一半以上。常见剂型包括:溶液剂、栓剂、糖浆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气雾剂等。对这些剂型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①剂型的定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等,这是一种剂型有别于其它剂型的特征;②制备流程、处方和工艺,这是学习的核心,也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主线。

1.3 药物新制剂高效、长效、速效、低毒、缓释、控释、定位和靶向释放等各种新剂型与新制剂始终是药剂学的中心工作,也是体现高职课程先进性的地方。课程主要介绍比较成熟的新剂型的制备方法、生产过程、质量监控及相关理论,以典型实例贯穿实际生产操作全过程,以生产或实验室操作过程顺序组织课堂教学。我们讲解的药物新制剂主要包括: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透皮给药系统等。

1.4 药品调剂与药学服务药品调剂与药学服务是药房的重要工作,也是药剂工作者必须要熟悉的内容。该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日后在药品流通行业的工作。

2 教学方法

2.1 流程教学法药剂学具有知识点多而分散,叙述性和记忆性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清晰明确的引导性思路,内容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采用流程教学法可以将药剂学的主要内容整合进药物剂型的制备或应用流程中,使学生对药剂学的内容有清晰的思路,沿着剂型的制备流程,非常容易掌握各种剂型的学习内容,学习药剂学不再是死背硬记,提高了课程教学的系统性、趣味性,便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1]。如对中药剂型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将内容归纳到以下流程中,对本章所有知识点的学习都围绕着这张流程图来进行,提高了学习效率。

2.2 启发式课堂教学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能”为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教学,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对药剂质量要求的讲解过程中,抓住“安全、有效、稳定”的原则,启发学生探究如何才能使片剂、注射剂、输液剂等实现以上目标?对个生产环节如何控制?对生产环境有哪些要求?需要哪些质量控制指标?使学生在能够带着问题听课,积极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

2.3 讲练结合式的课堂教学 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讲-练-讲”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即教师讲习后,出一些灵活性高且能体现课堂重点知识点的习题由学生自己练习后,教师再总结,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注射剂这一章关于调节等渗的计算方法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不同的方法(如冰点下降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计算同一道题,结果数值有差异,再提出问题:用冰点下降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计算同一道题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同学马上就会仔细地翻阅书本,找到答案:原来冰点下降数据法计算出的是100 ml该溶液需加入等渗调节剂的量,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则是实际溶液所需加入的氯化钠的量,自然有区别。此后教师再对调节等渗的几种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2.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多媒体教学是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图声俱全等优点,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制作了全程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药剂学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像、视屏、动画等,并在使用过程不断完善和补充,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概念和课程难点[2]。如在片剂讲解中我们通过动画影片展现压片的全过程;通过网络将药剂学的发展动态和企业状况介绍给同学,推荐课程国内外相关网站;通过网络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5 改革课程作业与考试方式从促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出发,改变常规的作业与考试方式[3]。课程作业除了传统的书面题目外,还经常布置药剂学文献检阅与综述题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了综合考核的方式,如以期末开卷考试为基础,综合实验能力的考核、综述能力(归纳报告)、平时测试和课堂讨论、课堂出席等情况综合给分,引导学生平时加强学习、注重活学活用,防止期末突击应付考试。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药剂学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从社会、岗位、学生的需求出发,合理的设计、调整、改革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提高药剂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龙晓英. 流程药剂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9.

第2篇:工业药剂学论文范文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临床与中药用药的桥梁,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中药药剂学是以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等多门学科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与各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补充发展。为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基础和两条延伸共10门课程,具体结构见下图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基础。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辨证施治、复方用药、性味归经等指导中药药剂学的剂型的选择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指导了中药的提取、结构分析和质控研究;两条延伸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适合我院中药学学生的发展和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我院学生的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领先水平(2010年分别为31.5%和96.2%)。

    二、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包括针对具体药物和用药要求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对各种制剂设备的操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引入PBL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同时将理论课、实验课和药厂见习三者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工厂参观学习,观察生产过程,请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教学中难以阐述清楚的设备构造和操作难点问题等。实践表明,实地观察有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备工艺流程等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主动为毕业后的就业积极作准备。我们在近六年对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减少了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单项实验技能训练加综合实训”的模式,在单项试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选定几个中药品种进行制剂处方的设计和制备研究,安排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中的滴丸机、喷雾干燥剂、包衣锅、HPLC等设备完成制剂的处方筛选和质量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制剂研发的整体水平。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化效果。我们开发了《中药药剂学》多媒体课件,使各种中药剂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制剂设备的构造和运行更加直观,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进入药厂的生产车间拍摄录像,动态演示制剂生产车间、制剂设备操作、剂型的制备、包装等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课中重点、难点,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工艺操作单元,如中药厂GMP标准的厂区、生产车间布局及各类中药制剂的生产流程,边播放视频边讲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日后学生的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式教学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使教学资源数字化、多元化、信息化、共享化。因此,我们在已有精品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又构建了BB网络在线平台,教师通过将课堂授课内容上传至该平台,可实现面对面的音视频教学,学生可根据学习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自助安排预习和复习,通过平台的讨论区教师可以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多名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针对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增溶方法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预先分组通过阅读论着、查阅文献、结合实验结果,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于BB平台上,教师选择其中的2~3篇由学生在课堂上作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三、坚持教学和科研双管齐下,以科研提升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

第3篇:工业药剂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基于工作过程;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建设;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R28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b)-0128-03

“工作过程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基本原理。采用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其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有利于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1]。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中药专业针对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之一——中药调剂岗位,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建设工作,完成了职业岗位能力的系统分析、岗位流程与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与校本教材建设、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等工作,利用模拟药房的实训设备,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套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建设的成果指导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从就业岗位分析,目前中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有中药调剂岗,而中药调剂技术是培养中药调剂岗位工作能力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技术课[3]。中药调剂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项技术性很强而又严谨的工作。如何培养更符合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结合中药调剂得工作性质,本研究启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建设工作。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协助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4-5]。

本研究按照课程建设的需要重点做了做了三个分析、三个建设。见图1。三个分析即:职业岗位能力的系统分析、岗位流程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三个建设即:教材建设、教学多媒体建设、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2 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建设主要内容是围绕工作过程导向的基本理念,进行的三方面工作,即课程建设指导性文件的制定、“一个中心三个配套”校本教材建设、课程评价体系(整体评价体系、各工作过程的评价体)的制定。见图2。

2.1 教学指导性文件的形成

2.1.1 《中药调剂岗位能力分析报告》

2.1.1.1 内容 结合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能力为切入点对从事中药调剂人员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行明确,对于后两个文件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1.1.2 形成过程 通过教师参加中药调剂一线岗位实践,以中药调剂技术课程主讲教师为主的3名专业教师到北京同仁堂、北京德寿堂药店亲自参加中药调剂岗位实践,累计时间共6个月。教师在岗位实践的过程中,注重职业岗位工作与教学规律与教学实际结合,完成了《中药调剂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报告》,该报告总结分析了从事中药调剂岗位工作所必须的岗位技能和知识要求,得到专业委员的充分论证与肯定。

2.1.2 《中药调剂技术课程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标准》

以完成一张处方的中药调剂任务工作流程为框架,系统分析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要求,并对知识与技能按照工作流程顺序进行整合,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的导向意义。同时在文件中对于课程的工作过程导向性的主体框架进行明确。

2.1.3 《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制订的依据,一方面是《中药调剂岗位能力分析报告》,紧密结合岗位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重点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目前社会上进行中药调剂人员职业资格认定的指导性依据“中药调剂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药饮片调剂部分的标准要求,将二者分析整合,更加贴近岗位的实际。课程标准对于课程具体的实施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进行了明确,使得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有所依据。

2.2 “一个中心、三个配套”的教材建设

“一个中心”指主体教材,师生共用;“三个配套”指教学中辅助的实训教材、规范化的教学录像资料、系列处方资料。

“一个中心、三个配套”的校本教材是中药调剂技术全面课程建设的重点工程。整个的校本教材建设同样围绕着“工作过程导向”这一核心理念。“一个中心”即为《中药调剂技术》课程主体教材,“三个配套”即为实训课程配套教材、中药调剂教学系列视频片、系列实训处方资料。

2.2.1 “一个中心”——《中药调剂技术》主体教材

主体教材的编写,综合考虑了工作过程知识、技能与教学实际的应用,突出工作过程对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设计教材的编写章节体例[6]。

教材按模块编写,共分为五个模块。模块一为中药调剂相关知识篇,包括中药调剂职业岗位工作简介、中药调剂岗位的职业道德,必须的专业知识等内容;模块二为中药调剂技术篇,本部分以中药调剂的工作过程为参照,分别对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等五个工作程序所需的相关技术进行编写;模块三为中药房中成药调配技术;模块四为常见处方的调剂实例;模块五为中药调剂工作必须参考的法律法规。

教材的主要特点:①体现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学内容与岗位结合更密切,更具有实用性。②体现岗位的德育要求,教材的第一章就提出了中药调剂岗位的职业要求,并指出了32字职业守则。根据教材涉及到的学知识,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德育渗透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③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凡是需要掌握的内容,均用浅蓝色底色将文字进行突出显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在每一章节的后面,都有相应的复习题,便于学生课后进行重点复习。④在教材的风格上注意适应当前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教材所选用的插图绝大部分为彩色,立体感强,数量共计443张。使教材具有了教材和图谱的双重功效,突出了形态学教学的特点。⑤注意突出职业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理论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使理论学习的重点更加突出,加快了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速度降低了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彰显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7]。⑥在书的科学性方面力求内容严谨,规范,随着当前解剖生理学不断的发展,对有些知识进行了更新,使教材内容体现出新理论、新进展、新观念。改变以往“以教定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8]。

2.2.2 “三个配套”的建设

实训课程配套教材:《中药调剂技术实训指导手册》是与主体教材相配套的实训配套教材,按照工作岗位必须的技能要求,笔者将教学内容,分解为10个技能项目,分别是职业形象训练、戥子的操作训练、铜缸子操作训练、翻斗装斗训练、审方训练、计价训练、单剂处方训练、多剂处方训练、打包训练、捆扎训练,10个实训项目每个项目均有针对技能与知识的评价体系,对于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考核提供了技术指导。

中药调剂系列教学视频片:中药调剂技术是一操作技能为主的一门综合课程,操作的规范化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为了便于教学,笔者制作了《中药调剂规范化操作教学视频片》,共包含四个子教学片。

①规范化视频:用于指导学生操作技术的规范化。制作时注重操作的规范要求,将动作分解为关键步骤,并加以讲解,突出规范要求。②医院调剂视频:展示医院中药房调剂的工作实际情况,直观地把中药房调剂搬到教室,教学中学生如同亲临中药房,深入到中药房的情境中,拓展了学习的视野。③传统技术视频:由中药泰斗金世元教授录制,目的在于介绍传统的操作,针对学生今后从事精品饮片调剂岗位工作。④药店调剂视频(含煎药):展示药店中药调剂的工作实际情况。中药店调剂工作与中药调剂员的技术要求比较接近,强调的是技术的标准与娴熟,因此,该录像在教学中既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标准操作的标准,又能体现操作人员技术的精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系列处方资料: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收集整理了真实的中药处方资料,并根据实训项目的需要进行分类,例如识别中医师的手写文字处方、识别别名并开药名、审核配伍禁忌、审核妊娠禁忌等。

3 课程的实施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建设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显著提高。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合作性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参加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中药调剂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工考核,通过率连续达到100%。

每学年学校均组织技能大赛,考核人员除了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教师外,均从校外聘请由劳动部认定的中药调剂员高级考评员资格的老师,如邀请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翟老师、北京德寿堂药店经理赵老师、北京同仁堂药店多年从事中药调剂工作的崔老师、北京曾获得全国调剂员大赛第二名的赵老师及等行业专家参与进行,一方面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公平的评价,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他们对学生比赛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近年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中药调剂职业技能大赛均获得优异成绩。2010年,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中药专业两名选手在 “全国医药职业技术学校2010年技能大赛(中职组)中药调剂员比赛”中均获一等奖。2012年,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中药专业6名学生,在北京市教委主办的“‘同仁堂杯’北京市职业院校2012年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中,取得包揽前6名的好成绩;参加行业学会组织的全国技能比赛,京卫生职业学院中药专业学生获得中药调剂技术全国评比二、三等奖,参加由教育部主办的“‘同仁堂杯’全国职业院校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京卫生职业学院中药专业两名选手分获一、二等奖。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中药调剂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药调剂岗位所必须的各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取得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从侧面反映出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有良好效果。

4 小结

课程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定位,选择一个适合于职业实际、课程实际的核心理念,并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开展系统的课程建设工作。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课程建设的内容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的总目标进行。要从需要入手,向着实用、好用的目标来发展。校本教材以及配套教材的编写要以课程研究为指导,要着重考虑岗位的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需要注意教材中应体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岗位职责、法律观念服务意识的培养,体现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体现职业教育思想的应用。

课程建设的成果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和改进。使建设成果成为教师教学的舵手,学生学习的助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课程建设的思路将进一步拓宽。

[参考文献]

[1] 沈莉,康传亮,祝丽娣,等.工作过程导向《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开发[J].中国医药导报,2009,34(7):104-105.

[2] 祁秀玲,陈俊荣,于永军,等.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1,23(8):108-110.

[3] 王伽伯,刘斐斐,夏新华,等.中药调剂规范化研究(Ⅰ):大黄不同调剂处理的化学同质性及条件优选[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2):1587-1590.

[4] 洪巧瑜,王克荣,樊长征,等.基于工作过程运用录像观察反馈法的中药制剂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5):149-150.

[5] 李晓阳.医学专科教育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2):67-68.

[6] 马春,蒋爱品,附凤荣,等.传统中药调剂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0,29(10):802-804.

[7] 王司,杨冬云,叶树江,等.基于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与管理,2011,13(1):130-132.

第4篇:工业药剂学论文范文

之所以考虑参与本次竞聘,首先是基于对医院推行竞聘上岗改革方针的支持和拥护,其次是想着通过上岗竞聘,锻炼自己能力、展现自我风采,为进一步具体角色定位、成为副主任药师打好基础。希望并相信,这次竞聘将会成为我药剂师生涯提升一个新阶段的良好的开端。

一、个人简历

本人××,八零年毕业分配到三甲医院从事药学工作至今,先后在我院药剂科的门诊药房,住院药房,普通制剂,西药库,药检室从事药检工作。目前在药检室担任药剂师,具体负责药品采购等工作。学历为大学本科,中共党员,职称为主管药师,同时担任药学部党支部支委兼党小组长。

工作十几年中,先后荣获院先进工作者、工会积极份子及局嘉奖“优秀药剂师”等荣誉称号,先后在全国性权威学术研究期刊发表过多篇专业药剂方面核心论文。并出版了自己的个人专著。同时代表我所在科室跟随院长及主任药师,参加过多次全国性的医学药剂研讨会。也多次代表医院参加卫生局组织的各类体育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竞聘职位及个人优势

我的竞聘职位是副主任药师。竞聘这个职位,我认为自己完全符合医院副主任药师聘任条件,在药剂行业探索实践了十几年,我对药剂有着多年的丰富经验。我认为我具备了任职的优势:

一是具有比较扎实的多学科理论专业知识。我学过药学、医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专业,自从事医院药剂工作以来宏观上研究国家药剂政策,微观上研究医院药剂的现状,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勤钻研、多思考,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二是具有较为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参加工作10多年来一直该医院工作,先后在我院药剂科的门诊药房,住院药房,普通制剂,西药库,药检室等多个科室工作过,积累了特别是药剂方面丰富的工作经验,了解药剂专业发展动态、熟知医院药剂的现状及目前药剂科存在的问题。

三是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

在“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操守熏陶下,我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医院药剂事业。作为一名光荣共产党员,同时担任药学部党支部支委兼党小组长。工作中时刻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团结同志,相容性好。对待工作一贯严谨、认真、踏实,具备一名医院专业药剂人员应有的素质。

四、对竞聘岗位的基本认识和如果上岗的设想

如果我竟聘副主任药师成功的话,我会思索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新医改及药学新动向,思考药检科室现状

从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可以看出新医改及药学新动向,就是医院制剂的发展新方向。

随着我国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医院制剂将作为一个医院药学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长期存在。但必须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药剂质量检测和监督。

药检室是医院药剂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疗机构制剂管理的进一步增强,此时,医院药检室在医院制剂质量管理及全院药品的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显得优为重要。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药检室不被重视,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如果我竟聘成功,我会用心制定积极的改善措施使得药检室发挥质检关键的作用。

第5篇:工业药剂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41-02

2003年,于机械与电器类专业中出现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范式,在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无疑给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与技能能力的培养。即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能力,更要使学生能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的变化。我院课程组从药学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出发,结合职业特性和教育学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分析药学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组对湖北近十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质检部门进行了走访调查,组织医药行业企业专家对药学岗位群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针对不同岗位和不同的工作任务提出了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如表1所示。

校企合作,整合行动领域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质检部门行业专家及药学专业教师一起对药学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合成三大块,形成了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及药品经营三个职业行动领域。药品生产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按照GMP规范操作,严格遵守各项SOP,使用衡器、量器称取原辅料,操作洗涤设备对内包装材料及器具进行洗涤,操作制水设备制备纯化水及注射用水,操作空气净化设备制备洁净空气,并对环境、设备、器具进行消毒,制备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等液体制剂,制备软膏剂等半固体制剂,操作粉碎机和混合机粉碎、筛分、混合固体物料,制备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等等;药品检验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取样,查阅《中国药典》等药品质量标准,选择检测方法,配制试剂,清洗玻璃仪器,调试并操作检验设备,对药物进行性状等常规检查,对药物进行水分、杂质检查及书写检验报告等等;药品经营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按照GSP规范经营药品,药品采购,处方调配,问病卖药,药品仓储和养护等等。

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公共平台学习领域和专业方向学习领域。公共学习领域包括政治、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专业公共平台学习领域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医药基础、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疾病概要、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课程。在构建专业方向学习领域时,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易于掌握过程性知识的认知特点,由药学专业教育专家将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加以解构,重新序化,构建新型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各学习领域的内容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排序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药物质量检验方向为例,设置的分析化学、药物分离与纯化、中药鉴定技术、药物质量检验分析技术、药物制剂质量检验、微生物检验技术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排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工作才刚刚开始,要将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贯穿于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做到“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形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正确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真实或拟真实的环境中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使教学的组织者领悟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论的真正内涵,将工作过程导向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6,27(1).

[3]董丹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作者简介:

高保英(1975―),女,湖北孝感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医学院药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高职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与研究。

第6篇:工业药剂学论文范文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培养中药研究、生产、经营和应用各类合格人才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不但具有传统和现代剂型理论的统一性,而且具有与生产和临床紧密联系的实践性,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我院成人教育学院招收专科、本科层次的非脱产中药专业学生,中药药剂学为专业课,授课学时50学时。考虑到学生为在职人员,大多从事中药调剂、生产、销售、质检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实践能力,他们迫切需要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以提高其知识结构,针对其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中药药剂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笔者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在认真提炼基础性内容的同时,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补充新知识增加授课信息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新的工艺与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科学组织授课内容

笔者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作为授课教材,该教材包括常用剂型、新技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内容,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考虑到学生中有考取职业资格(执业药师)、职称(药师、药士)、继续深造等需求,期中执业药师考查的重点以基础性、实用性知识为主,主要侧重基础知识与实用技能的测试,综合性较强。笔者将该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如粉体理论、稳定性、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进行简略讲解,重点、难点讲清、讲透;对常规剂型如口服液、合剂、片剂、胶囊剂、丸剂等医院制剂室或制药企业常用剂型从制备工艺、质量检查、具体实例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详略得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普遍认为,中药药剂学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难以掌握,为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药药剂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我们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了多项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原理、生产操作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便于学生掌握,并可加大信息量,补充新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提高中药药剂学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图片、文字、不同剂型的工厂生产录像、实验录像制成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表达,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将厂区选址、车间设计、空气净化原理等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讲述选址、设计、空气净化的全过程,利于学生学习;制颗粒一节,将各种制粒原理制成动画,结合不同设备生产录像,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挤出制粒、高速搅拌制粒、一步制粒、喷雾干燥制粒、干法制粒等不同制粒技术的特点、对物料特性的要求、物料性质与设备的选型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2.以工艺流程为主线,对剂型进行讲解,引入具体案例,讨论教学

颗粒剂由汤剂剂型改革而来,是药物与赋形剂制成的颗粒状制剂,笔者在授课时以板蓝根的应用为实例,以其用药形式引出剂型——颗粒剂,结合临床用药需求讲解颗粒剂的特点与分类,根据据工艺流程图依次讲解辅料、提取、纯化、制粒、干燥、整粒、质检等内容,并将片剂、胶囊剂等相关章节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生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探讨颗粒剂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如浸膏的制备、制颗粒的方法、颗粒的粒度与溶化性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结合某些企业合剂生产中出现浑浊、沉淀等问题,讨论影响浸出制剂质量因素,如浸提液pH值、纯化方法等,将书本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10版GMP关于工艺验证等理念贯穿到授课中,为相关学生下阶段从事GMP认证工作奠定基础。将包合、微囊化、脂质体等新技术中的制备原理、应用等以具体实例介绍给学生。

如脂质体(liposome),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小囊,广泛用作抗癌药物载体,具有淋巴系统定向性,用脂质体为载体的抗癌药物新剂型能使药物的疗效提高,减少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和免疫反应。如紫杉醇脂质体。

3.组织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

针对继续教育学院学生未开设实验课的特点,笔者除将部分实验制成视频,让学生对实验的关键操作有更直观的认识外,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身临其境,对多功能提取、浓缩机组、喷雾干燥设备、一步制粒设备、压片机、滴丸机、台式制丸机、溶出仪、崩解仪、融变时限仪等制药及质量检查设备进行讲解,将制药设备与制备工艺相结合、质量检查与剂型相结合,拓宽学生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如丸剂的制备方法分为塑制法、泛制法、滴制法,初学同学总不得要领,通过对台式制丸机、糖衣锅、滴丸剂的讲解,则茅塞顿开,记忆深刻。实践证明,新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中药药剂学》开设体会

本教学改革项目旨在根据高等成人教育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中药药剂学学课程进行改革。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建立的改革方案可行,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作用,经不断努力,多年来学生对中药药剂学课程满意度很高,为他们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贾永艳,祝侠丽,黄海英等.PBL教学法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3).

第7篇:工业药剂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育理论;建构主义;中药制剂分析

【Abstract】 Constructivism is an educational theory to build the entire knowledge system. Its emphasis is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assumption about practicing constructivism to analysis of preparation in TCM, and try to find a way improving educational effect in TCM major.

【Keywords】Education theory; Constructivism; Analysis of Preparation in TCM

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是中药学类本科教育的深入阶段,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直接影响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目前,从事专业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多为非师范毕业的本专业高素养人才,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但并未受过师范的系统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育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课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在中药学类本科生培养的教学工作中,对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的教学颇有体会,通过分析论证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的教学设想供同行们参考,希望能为中药学类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开辟新的思路。

1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概况

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及控制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中药类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在中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知识体系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关于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方法,国内诸多任课教师和专家学者曾经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张兰珍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提出了4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提问自学考试讨论。实践证明,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魏凤环则从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方面总结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如教学态度端正,讲课形象生动,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等;同时,针对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提出教师要重视授课内容紧跟科技进步与知识更新步伐,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陈丹、包荣国认为,搞好《中药制剂分析》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 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谋划, 通过激励、引导、启发、示范、解惑、评价和组织, 以及凭借反馈信息调节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来体现其主导作用。同时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更多的条件, 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动手动脑, 主动学习, 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为提高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质量,教师们非常重视成功教学经验的总结,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提升教学质量,也日益引起关注。但目前尚未发现相关的设想或实践,这可能与承担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任务的教师的知识构成有关系。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育改革

建构主义是20世纪中期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学者提出,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全球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4]。世界各国的教育界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希望推动本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与世界著名教育机构和高等学府间交流机会的增多,各大院校勤求创新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结合互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的主流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也正是建构主义核心之所在。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映象,也就是说要对学生进行“教”。这种理念割裂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联系。长期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其知识有如下特点: ①不完整,过于空泛,过于脆弱;②惰性,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③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5]。

在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建构主义的广泛应用是我国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6]。

3 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特点

3.1课程特点

3.1.1应用性强。

对于今后将从事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质检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来说,中药制剂分析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其日后的工作的重点内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广泛,为保证中药制剂产品的有效、安全、可控,建立快速、高效的检测手段是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的重点。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对日后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2综合性强。中药制剂分析是在中药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进行全面综合的应用学科。理论课学习旨在研究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内在规律和方法,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专业基础知识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进行熟练、灵活的运用,而不在于对细枝末节的深究。

3.1.3强调标准。目前,大量中药制剂的OTC药品在市场流通,因此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这就要求中药制剂必须在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制定严格的标准。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与实验课始终围绕《中国药典》,以树立和强化学生在实际应用时的标准意识为核心来进行教学。

3.2具体表现。中药制剂分析课的上述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3.2.1手段发展迅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制剂分析涉及的提取分离方法以及分析检测手段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仪器化、自动化、快速微量,是其发展方向。采用分离能力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分析仪器已成为趋势,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不断发展和完善[7]。 转贴于

3.2.2理念日趋进步。中药制剂分析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学科,在质量控制的系统化建设中,注重中医药理论起到的作用;鉴于中药制剂本身成分复杂,被测成分含量低、波动大,检测成分向多指标发展;环保意识增强,尽量避免使用有毒化学试剂,也是中药制剂分析理念的发展趋势。

3.2.3标准逐步规范。目前中药制剂分析依据的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近半数为增修订的品种,质量标准较前几版药典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中国药典》的修订对讲课内容做较大的调整和补充。《部颁标准》以及其它相关法规、文件均是授课教师应该关注的内容[8]。

4 建构主义理论与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中,内容上,教师要提炼出既能反映学科水平、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又适合本科教学的内容;方法上,教师要做到讲课内容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树立讲授一门课程,而非讲授一本教材的教学思想。所以,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先进的教学理论,而中药制剂分析鲜明的学科特色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建构主义理论与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结合,可以设计出如下教学步骤:

4.1提出开放式讨论题目。结合本学科特色,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或较为熟悉的热点问题设置开放式讨论题目,巧妙地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帮助学生进行内部建构,这也是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所主张的整个建构主义的核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要明确导向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之始就集中在重点内容上,题目还要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使得学生能够开展广泛的讨论,引发深层次思考。

4.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阐述讨论的过程与结果,让每个学生都清晰地监控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使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明确,促进个人理解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有目的地把学生逐步引向教学内容。

4.3总结讨论,切入主题。把学生对问题的现有理解水平作为传授新知识的起点,从专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发掘旧知识中对解决新问题有用的部分,使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为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是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过程”理论的主张。

4.4重点内容教学。教师把课堂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分割成几个具有连续性的小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反复思考的过程,不断地对新知识新内容进行细化加工,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更加牢固有序的知识体系。这个阶段,教师示范各种理解和应用策略的使用,并且随着教学的进行逐渐提高要求,直到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使得教学主导者由教师动态转向学生,完善学生的内部建构。

4.5主体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方案,使知识体系得到辐射与发散,培养灵活的应用能力与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样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能针对具体情境采用灵活、适当的策略。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得出了一系列成果,尤为可贵的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已在众多院校展开,取得了一致的好评。中药制剂分析具备中药学类专业主干课的突出特点,所以研究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方法,对中药类专业主干课的理论教学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实际应用建构主义,还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生搬硬套,适得其反。参考文献

[1]张兰珍,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改革的实践[J]. 中医教育,2000,19(5);32-33

[2] 魏凤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经验与体会[J].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2);73-74

[3] 陈丹,包国荣,《中药制剂分析》的课堂教学设计[J]. 药学教育,1999,15(1);33-34

[4]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高文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18

[6] 刘晓,杜倩,刍议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方法改革[N]. 科技咨询导报 No.22.2007

第8篇:工业药剂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改革

中药制剂分析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专业课程[1]。该课程内容涉及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基础学科及专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观念,能够熟练掌握检测中药制剂质量的技能以及具备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能力[2]。由于课程内容枯燥繁多、涉及学科复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学习效率低。为提高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效果,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进行教改尝试。

1、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引入案例分析,加强对《中国药典》的研读

我校中药制剂分析的教材采用的是由梁生旺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第二版),本教材是参考2005版《中国药典》编写,部分内容与现行2010版《中国药典》不符,一些知识点已明显滞后。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对陈旧内容进行调整,引入新的内容。此外,虽然学生在学习中与《中国药典》内容有关的课程有多门,如中药药剂学、分析化学、药事管理学等,但均未对药典进行系统讲述和研读,造成学生对药典不熟悉,不能较好的理解及利用药典,导致学生在实验操作或科研工作中错误频出。

为在学习同时,为加强学生对药典的研读,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开展案例教学, 通过典型案例的介绍、剖析, 引导学生讨论并参与案例的实践,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中药注射剂质量分析及质量标准内容时,首先引入近年广为人们关注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案例。例如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丹参注射剂等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严重不良反应中成药排名前列的中药制剂,鱼腥草注射液、复方蒲公英注射液、鱼金注射液、炎毒清注射液等多种中药注射液,则因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叫停。提出诸如中药注射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导致安全性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药典在质量标准方面如何对中药注射剂进行控制,我国针对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制度有哪些,如何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在评价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进入本次教学的核心。

案例式药典教学还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并锻炼表达沟通能力。例如提出一个复方中药制剂,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质量标准,每组派出代表阐述设计方案及其理由,最后共同学习药典中该品种的质量标准,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所谓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 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典型任务出发, 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 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3]。由于中药制剂分析是一门应用学科,而长期以来开设的实验内容较为封闭、单一,学生实验能力难以提高,与实际药厂生产、药检脱节。为此,我校引入工作工程导向模式,对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力争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理论及实验课程学习后,具备正确阅读、理解和执行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能力, 规范熟练地应《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和技能, 对药品进行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熟悉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能够进行专业计算及正确书写检验报告。

首先,设立各种工作情景,例如药厂质检、医药公司质检、药检所分析等,使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熟悉各类职业环境。改变以往学生参与性低,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低下的情况,并为将来的就业做一定准备。

其次,在实验内容方面,改变以往单一、滞后的实验内容,开设多种类型、训练目的不同的实验,具体包括:(1)基础实验,针对基本分析实验技能的训练。(2)验证型实验,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对《中国药典》中的基本实验方法的进行训练。(3)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4)开放性实验,设定不同任务,由学生自行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完成数据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在每一大类实验结束之后,进行考核,并开展全校性实验技能比赛,规范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书写。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前带领学生进行预习,熟悉实验内容,理解实验原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摒弃以往单一的板书教学,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加视频、图片等展示,使教学更加生动,易于理解。

3、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学生能力评价

以往,对学生成绩评价中,都是注重对理论成绩评价,忽视实验能力的评价。然而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往往影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为了促进中药制剂分析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并体现教育公平,我们重新设定了成绩考核方式,即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40%),理论成绩(40%)。平时成绩由课堂提问、文献调研、综述写作三项组成,实验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报告三项组成,理论成绩为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以期从更加综合、更加全面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调动学生的课堂、实验参与性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为提高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对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生旺,中药制剂分析[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第9篇:工业药剂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药物制剂专业 教学策略 实践性 互动式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69-01

药物制剂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人才,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从事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工作,属于高级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本文就以“基于药物制剂专业的课程教学策略研究”为题来进行浅谈,企在对于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实际应用及科研能力培养做出贡献,从而为向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创新科技人才提供依据。

(一)我国的药物制剂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性教学不足的问题。

目前,在药物制剂专业教学中存在着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实践教学的缺失和减少,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实践性操作课程设置过少或是课时安排不足,这就使得药物制剂专业这门应用型课程没有得到最大化的操作和实践,使得学生们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及时检验所学知识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第二,在药物制剂专业这门课程中,即便是给与学生们安排了实践性课时的练习,但是由于实验时间上的局限性等原因,学生们不能够亲身体验到实验的全过程,只能按部就班地在规定学时内进行有限的操作,这就使得实践性操作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加之其在整个专业中的成绩计入方面的不完善,更加使得学生们不太重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在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

第三,在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中也存在着松散性问题,并且学生们所进入的实习单位也会由于条件和师资不足等原因,使得它们在今后的科研能力发展方面不足,缺乏系统性和渐进性的培养方法,不利于学生们综合性发展。

(二)基于药物制剂专业的课程教学策略,重在解决该专业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

针对以上对于药物制剂专业中所存在的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性教学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意识,以实践教学观念更新为途径来改变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辅措施的观念,更要积极创造一切条件来将该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切实结合起来,使得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来促进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们成为创新型和高素质人才,无论是具体工作还是科研工作都可以顺利进行。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建立药物制剂专业中的分层次、分模块的培养模式。

在药物制剂专业中,我们可以通过分层次、分模块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培养,对学生们的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综合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们熟练掌握药物制剂中的诸如称重、量取或倾倒等基本性操作,在不断的实践中结合理论知识来实验原理,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达到更高程度的要求,最终实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模块培养为例,教师要在学生们在校期间最大程度地鼓励学生们参加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活动,扩大他们的专业实践视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操作技能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通过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来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并以此来明确其自我发展目标和工作规划等问题,在学中思、在用中提高。

第二,在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中要使用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不断通过实践来进行有根有据的交流和讨论。

我们知道,在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但是如何使得学生们学习更加有效呢?为此,笔者建议,我们应该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实践性教学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掌握)来制定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们在坚实的理论知识的保障下通过实践性操作来进行不断总结和分析,认真思考,然后以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讨论和争辩,使得课堂上是一种人人发言、人人参与的氛围,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才是最为有效的,毕竟我们的实践性教学不应该是仅仅做秀,学生们的收获才是最为关键的。

第三,在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中还要充分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在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中还要充分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使得学生们在进行实践操作之前对于其所学知识有一个较为形象的辨别和认识,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的成效性。在药物制剂专业中,有很多实践性操作,例如水浴、蒸发、回流等,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首先要学生们进行观察,看一看演示者们是如何操作的,然后教师给与指导,最后再让学生们进行操作,这样的教学及实践过程才是有效的和高效的。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加快实验进度而后加大成功率,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们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得学生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及时发现问题,使得其实践性操作有着更加坚实的基础,锻炼了学生们严谨的治学和操作态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