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我们现在,本文就是来探讨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它是由孔子创立,是为了维护周朝礼制的一种文化思想,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世代代文人、政客等的传袭,使得儒家文化逐渐固化成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不同的时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发挥其重要的教化作用,而在当代儒家文化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复归有贡献的流派。而目前我们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之间又是一脉相承的,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
1. 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创立,创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它是我们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时至今日,我们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影响之深涉及到我们的意识形态。“儒”最初是来自于周朝散落民间的一些贵族子弟的教师,他们教授经书、祭祀以及礼仪等,这些人被叫做“儒”。发展到现在的儒家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之一,自汉代以后几乎就已经将儒家思想奉为官方正统思想,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将儒家奉为正统。而后世世代代文明推进,儒家的地位日益坚固,融入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 儒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深邃的经典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为基础,而儒家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粹文化,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理论的思想基础。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儒家流派,不同的朝代的认识层面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儒家的传播与影响。到现在为止,整个中华民族无人不知儒,只是深浅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精神指导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古往今来的政治指导也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可以算得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为儒家思想为大。
儒家文化在经历了世世代代的流变后,逐渐从政治层面和宗教剥离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新儒学。不管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几乎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的伦理观点对中国人影响尤其深远。其所倡导的“仁”,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整个社会秩序的规律性的指导。这样一种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的和谐相处的观点,正是我们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3. 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影响
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能够看出对一个国家的希冀,是一种爱国的表现,这就与儒家文化里爱国的思想不谋而合。而“民主”、“文明”、“和谐”等字眼更是能够深层的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内蕴,儒家文化中强调“仁”,在政治层面上来说,“仁”是一种政治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人与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和谐”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契合,“和”可以算得上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天下唯有和才能形成统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伦理学上儒家注重 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 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爱国”就能够看出其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最初的思想观点,很多都是为了政治而提出,同时也有普通老百姓能够遵循的准则,总体上来说,还是能够看到“爱国”的思想存在。“友善”在儒家思想中主张人与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推己及人。
4. 结语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儒家文化绵延数千年,早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因为儒家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打好思想基础,才有我们现在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儒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探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01).
[2]绍汉明.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新,2001(02).
[3]赖素贞. 《论语》加算盘的经营之道――浅谈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07) .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2-0089-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凝聚着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智慧,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该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源头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这决定了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社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党的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延续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特征,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三个层面都可以找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1]。
(一)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传统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体现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追求,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应的渊源。首先,国家富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管子・形势解》就有记载:“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韩非子・和氏》也有“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其次,民主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尚书・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泰誓》中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古代民本思想都强调对人民的重视和君权的约束。再次,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开化的表现。《礼记》的“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管子・牧民》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所阐释的就是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对精神文明的更高追求。最后,和谐是对良好人际和社会关系的描述,同样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思想一脉相承。“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古代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经典理论。从《易经》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强调,到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再到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遵循,以至逐步推及发展到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上的“人和”的“大同”社会,如《礼记・礼运》中“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对“和谐”理想社会的向往,都能看到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丰富的传统文化渊源。
(二)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传统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体现为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追求,同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由的理解是基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相对自由而形成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都强调自由的相对性。传统文化对“平等”“公正”等同样重视,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等传统思想。而“法治”的基因,则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管子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家更是将法治推崇备至,如韩非子的“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等思想。
(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传统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体现为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追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战国策・西周策》就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的记载,《汉书・司马迁传》“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日知录・正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有相关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敬业,是中国自古以来人之为人的行为标准,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勤劳精神,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等都是这一精神的体现。诚信,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道德标准,《周易》“人之所助者,信也”;《礼记》“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儒家学说的“仁义礼智信”,十分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友善,同样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体现,如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理念,都是古圣贤们对“善”最精辟的概括[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是重大的理论课题,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在培育内容上,重知识轻实践
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来看,主要存在着重知识灌输、轻实践领会的倾向。
一是从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学习情况看,存在重识记、轻理解的现象。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学习,主要是通过校内张贴海报、校园媒体进行宣传等途径实现,大多仍停留在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应知层面,而未能深化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认识,没有领悟到每个核心价值观都具有的深厚传统文化根基,更未能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与共识。这种重知识、轻理解的倾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是从核心价值观相关课程教学情况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目前高校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思想政治课程、辅导报告等,或以理论灌输、或以热点剖析等方式进行,往往停留在从知识到知识的灌输层面,而忽略了与实践的结合,忽略了从应知到应会的转化,导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较为肤浅,从根本上还谈不上能将这种价值理念转化为他们作为一代新人应有的基本信念的问题。
(二)在培育方法上,重形式轻实效
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上看,不否认,各高校在实际形式上确也不断推陈出新,但在实际上却逃离不了重形式、轻实效的老路。
一是主题教育活动时政色彩鲜明,吸引力不足。部分主题教育活动高扬主旋律,在活动主题或组织实施中均明确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且发文要求举办类似“五四”讲话学习、“两会”精神学习的主题活动。但在实际上却忽视了当代大学生较多关注个人成长,很少关心时政主题的问题,导致活动效果不理想。
二是形势政策课、党课团课学习虽然规范,但不少主讲者却难以充分讲授核心价值观内容。形势政策课是大学第一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承担课程的大多是青年教师或辅导员,因而讲解理论热点所需内容受自身理论水平限制难以深入,何况一些高校还将此改为学生发展和就业指导课,所以在实际上难以传授给大学生足够的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内容。因此,部分青年者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严格说来,应首先提高讲授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解读水平。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受众有限,难以以点带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活动已遍地开花,这是值得倡导的。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活动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聚焦个人层面的活动较多,关注社会、国家层面的较少。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有限,舞台上所展现的往往是多才多艺者或活动积极分子,而那些专注于专业学习、忙于勤工助学或沉迷于个人爱好的学生参与有限,因此活动很难以点带面,往往停留于营造氛围层面。
四是校园新媒体强调“班班有阵地”以持久宣传核心价值观,但在实际上,收效并不可观。近年来,QQ群、微博、微信等平台从学校、学院层面走进班级、支部,然而大多数QQ群仅成为学生日常事务和交流的平台,微博日渐式微,加上原本开拓价值观宣教的微信平台,由于较难做到每天优质文章而逐渐受到冷落。
(三)在培育体系上,缺乏系统支持
从培育体系来看,目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存在着多头并进、交叉教育现象,难以形成合力。究其原因,一是以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两课”教育与现实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节,存在过于强调课堂教学与学分的现象,同时在管理体系、考核手段等方面普遍存在脱节的现象。二是学校内部工作机制与整合力度不够,如组织部门、学生会、社团等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管理,各自为政,常常因为片面注重活动形式而忽略活动效果,从而出现诸多重复工作而影响教育效果。
三、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探索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力争使教育过程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健全培育体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
第一课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要找准结合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选修课程中的传统文化课程、心理适应和求职就业课程等四类课程的教育针对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资源,对学生进行国情、国史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要搭建和扩展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平台和覆盖半径,举办各类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讲座、报告会,加强品牌建设。还要优化学生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加强“教”与“学”的良性互动,鼓励晨读小组、兴趣小组以及读书会等课外学习活动。
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应与第一课堂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效仿高校素质教育学分的形式对第二课堂加以规范,让其成为有效补充第一课堂的育人阵地。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面广、吸引力佳的特点,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还应注重多措并举,这主要包括:氛围营造默化人,建设“尚新、尚业、博雅、博爱”的优良学风、班风;文化体验扬主流,鼓励学生亲身参与文化作品的鉴赏与创作,将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社团活动凝特色,通过经典作品诵读、汉字听写竞赛、人文风采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砺品格,以社会调研、国情体验、志愿服务、实习见习等为载体,使学生在承习优秀民族品性的同时服务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培育模式,提高培育工作的吸引力
一是加强仪式教育。在思想多元、文化多元的时代,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可让人们有所依托,可唤醒参与者心中的美好情感,是参与者力量的源泉。因此,应当结合传统节日举行有专业特色的纪念活动,以此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大学生每天在寝室的时间超过1/3,积极建设学生生活园区有助于良好品行塑造、优秀习惯养成。可通过设置楼栋文化墙,设立生活服务、今日历史、名言警句等栏目,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通过评比“书香寝室”、记录“楼层周记”等活动,营造勤学善思、和谐友爱的寝室氛围。
三是加强新媒体手段的运用。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微课堂等方式传播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新闻、文化活动,加强开放式主题教育,打破学院和班级的壁垒,引入全员育人机制,形成全校交流与教育的良好模式。
(三)注重培育效果,强化价值观培育与个人成长的实效性
聚焦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在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人文因子,采用人文关怀、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要答疑释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帮助他们实现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发展需要的统一。学生资助工作既要经济援助,也要思想援助,因而应加强爱国主x、自立自强、感恩诚信等教育,辅之以心理健康教育,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贯彻分层培养理念,开展“讲人文、读经典、创佳作、历实践”培养活动。横向上针对大一到大四的4个年级,纵向上针对青年者骨干、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等,制订要求不同的培养手册,量化指标体系和具体要求,开展分层分类培养。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并通过全员、全方位、全流程的培育过程,创新培育形式、健全培育体系,才能真正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黄桥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一、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1.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
高尚的人格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首要!让大学生:
(1)懂得尊重。要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尊。以自尊获取他人尊重,是魅力。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生活中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友情。
(2)诚实守信。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出现在各民族的文化要求之中,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立身之本,是高尚人格的根本准则,更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大学生在校学习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的过程,最终还是要走入社会,走入市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大学生要做到真诚待人、诚信考试、诚信就业。
(3)正直友善。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正直善良,拥有博大的胸怀,仁厚宽和的内心,不斤斤计较个人小的得失,对任何事物都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为人处世既心态平和又坚持原则,品行端正,光明磊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
对人友善就是不苛责外在的世界,只叩问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的内心对自己要求多一些,对身边之心的人就会友善。有一颗包容的心,“不怨天,不尤人”,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具有“同情”之心。
(4)谦逊恭谨。谦虚不仅仅是一种品行,一种品质,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作为大学生,不应自高自大,应该善于从一些优秀的人身上发现闪光的品格。
2.培养高尚的情操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仅要注重外部言行的文明文雅,还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培养内在的高尚志趣和情操,两者内外谐调,相辅相成。
(1)志趣高雅。大学生应志趣高雅。青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够完善人生,建立科学健康的价值取向,可以受益终生。
(2)人文情怀。人文修养和人文知识是有差别的。一个真正拥有人文情怀而坦率真诚的人,会思考,会审视,会叩问,会内省,一切以“人”为终极关怀。儒学思想重视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来被认出为是提高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传承优秀文化,确立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有信念,有理想,学会思考,拥有智慧,这些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1.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课
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十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大学生德育大纲要求,按年级、教育主题等设计入学适应、文明修身、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感恩、诚信等六个传统文化教育系列,结合学生专业,构建班会课程,在班会课堂内外探寻有效的实施途径。
(1)主题:文明修身。目的:了解传统文化中“礼”、“修身明德”等重要思想,从自身做起,传递文明,构建和谐校园。
(2)感恩。主题:心存感恩,成就阳光人生。目的:学生了解认识传统文化中“孝”、“仁”的思想。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鼓励学生表达感恩之情,学会善待、宽容他人,促进班级建设。
(3)民族精神。主题:任历史的车轮向前,爱国之心永在我心。目的:让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中“忠”、“义”的思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提高爱国主义觉悟。
2.儒家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知识讲座和文化考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钱耕森先生讲学。著名哲学家钱耕森先生的题为《大哲张岱年先生一生受用无尽的家风家教》讲座。钱先生以张岱年先生的家风家教为主题,结合社会现实,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主线,对大学生进行了一场自觉、自省、自立、自强的教育。从张岱年先生的学问、人品、学术、性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为学生自立自强人格的形成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打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2)滕文生会长应邀来衡考察。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先生一行来到衡水,对我市地域文化进行考察。滕会长认为,当今社会中存在有些青少年信仰缺失、价值观偏颇等问题,非常迫切和有必要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儒学文化的熏陶,重树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倡导的价值观。此次考察活动对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问题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3)六小龄童专题讲座。国家一级演员、《西游记》中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章金莱)老师应邀作了题为《品读西游文化,共享人生真经》的主题讲座。章金莱老师身上的那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的“猴王精神”,也深深感染和影响了大学生。
(4)郑万耕教授专题讲座。著名易学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郑万耕教授应邀以“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为题作专场讲座。郑教授以其高广的学术视野、深邃的哲学智慧奉献了一场精美的文化盛宴。
3.专业教师专题讲座
邀请专业教师进行传统文化专题知识讲座。辅导员在班会课程体系中也逐步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这样,班会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专题讲座、传统文化活动和班会课程相结合,积极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茶文化;健康保健;思想道德教育
茶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最无私、最美好的恩赐。茶的品饮之道以宽为其体,茶的品味之道以和为其魂。茶文化之中既包含了以茶示敬之仪,又包含了以茶养廉之义,同时,亦包含了以茶明伦之志,并且,更包含了以茶教化之理。
1茶文化崇高的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
1.1茶文化中生态自然的和谐
所谓道法自然,茶依自然而生,集天地之美,蕴超然之气,独得自然和谐之机。茶之一物,深刻蕴含了天地有大美、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的自然哲思。大自然本就是和谐有序的浑然一体。而茶荈则孕育于自然,凝聚了生态自然中的山川之灵秀,与日月之精华,因此,茶荈既是大自然和谐产物,又是大自然和谐的表率。和谐既是中华民族弘传了数千载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所在。儒释道三教都将学究天人之际的和谐,视作一种最高的智慧与境界,这是中国所特有的辩证思维精要,这种辩证思维精要,恰恰与茶文化的内涵不谋而合,同时,二者之间皆存在着在道法自然方面的与自然至理的深度融合。
1.2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茶之一字,草在上,木在下,而人居其中,由此可见,茶文化其实是一种人在草木间的悠然禅意,人即便是栖身于闹市之中,啜一盏茶亦能得人在草木间的山水之韵。显然,这种人乐活于草木之间的物我玄会的和谐,才是茶文化的至高境界,同时,这亦是人与自然一期一会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茶文化既饱含着生态自然的自体和谐智慧,同时更饱含着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和谐智慧。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孜孜以求的一种崇高境界,这种崇高境界以返朴归真,融于自然为根本诉求;以学究天人与自然达致的精神统一和和谐为基本标准[1]。在茶文化中,取材于自然、畅饮于自然、乐活于自然才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1.3茶文化中的人本和谐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渊源薪火相继达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礼仪的美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根性灵魂,其中的思想道德承袭更是礼仪美德之中的精髓,而茶文化则是中华传统思想道德礼仪美德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草木间联结起了茶与人,事实上,人与社会其实更有着诗意的牵系与禅意的联系,数片青叶所承载着的又何尝不是一碗清香四溢的人生,此即所谓饮茶知味。由此引申开来,即是一种人自我本体的身心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首先,茶之清能够成就为人之清与为官之廉,其次,茶之和则能够实现个体与他人的和睦、团结、友爱、理解,最后,茶之礼则能够完善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化的融洽与和谐。
2茶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2.1茶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协作精神感召影响
茶文化中的和谐为本,既是以一心融于天地万物的负阳抱阴,又是我中华各民族一体和睦的相亲相爱,同时,更是整个社会和谐共处的相依相存。对于健康保健专业的同学而言,未来工作过程当中,必然要较其他专业更频繁地与社会打交道,在与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之中,礼仪自然首当其冲。社会交往中的个人礼仪,是衡量个体道德程度、思想深度、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以茶道的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作为健康保健专业同学的思想行为参照,能够使得同学们以茶道通晓人道,学会并懂得尊重之道、思考之道、取舍之道。尤其是茶文化中的一味同心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是值得大力弘扬,在茶道的表演实践过程当中,我们知道,通常需要多人紧密合作方能更好地完成,在合作过程中,亲密无间的团队意识与精诚合作的协作意识更是增强同学们相互之间紧密团结的金钥匙。
2.2茶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境界影响
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物质文明,而且更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精神文明。中国的茶文化在其数千年的传承历程中,早已形成了围绕着人、水、器、艺、境、茶六要素的独特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置身于闲适自然之境,取自然纯静之水,以自然锻烧成就之器,煮清香芬芳之茶,品怡情怡心之韵,全身心地融入到茶文化的秘境,真切地感受由自然传递至茶,由茶传递至人,由人传递至整个社会的那种整体和谐、整体愉悦、整体温馨的无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能够令健康保健专业的同学们,不仅自己可以在沉浸于茶文化精神境界的过程中受益,而且亦能够由同学们向周围以一盏清茶传递茶文化的馨香于世人。中国的茶文化之中,有着太多的可供健康保健专业同学汲取的思想道德教育精粹。将茶文化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大系之中已是势在必行,茶文化中的乐活精神,更是能够赋予同学们以茶道领悟生命,以茶道缓释人生,以茶道增进沟通等其他学习过程中所无法体悟到的人生真谛。
3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3.1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与意志修炼中的运用
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健康保健的同学们而言,有着正能量引导的影响,同时,茶文化所潜移默化熏染陶冶的情操,更能促进同学们的精神境界与审美修养的全面提高。而茶文化中的礼仪的运用则能够令健康保健专业的同学们收获一份茶文化中的冲淡宽仁的礼仪精神,以及纯洁雅致的性情本真。对于健康保健的同学们而言,不仅应关注身体的健康保健,而且更应关注心灵的健康保健,在人生的许多关键时刻,在人生的许多成败瞬间,其实起决定作用的恰恰就是人的心灵,亦即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由此可见,茶文化的陶冶情操的身心综合修养的运用,将为健康保健的同学们未来的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并且,从健康保健的视角而言,身心双健才是一种真正的健康状态。而茶文化透过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对心灵的滋养则更加能够令同学们保持平和、喜乐、慈悲的心境,从而形成一种逆境中不屈服,顺境中不失足的坚忍、顽强、愉悦、昂扬的心志与意志[2]。
3.2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与意志修炼中的运用
教育不仅应着眼于知识技能,而且更应着眼于对知识技能起内驱作用的人文思想素养与心灵世界的本质提升。茶宜静而唯宁静方能够致远,茶宜淡而唯淡泊方足以明志。大学时期既是大学生朋友们心志与意志渐趋成熟的重要阶段,又是心理健康与心理平衡的极为重要的与社会开始反复交互的调试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朋友们从表象上而言可能是意气风发的,但是从心理层面而言,则显然仍处在整个世界观建构的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新时期新常态下扰动因素较多,因此,在这一至关重要的阶段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偏差都极有可能侵蚀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可见,在这一举足轻重的阶段中,运用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所涵养的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帮助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朋友们建构起正确的世界观,显然对于完善大学生朋友们的整个人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在进一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化过程之中,同学们更宜学习,学习茶的既芳且芬;更宜学习茶的馥郁内蕴;更宜学习茶的轻标敦本[4]。
4结语
茶文化中深刻蕴蓄着个体思想道德涵养,与社会和谐大同的教化旨趣。而道德涵养与和谐大同显然最能够体现,亦最能够代表茶文化的精髓。在数千载的诸家思想的共同灌溉之下,茶文化与诸家思想的深度融合更使得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以这一核心思想为基础,由个体思想道德的自觉觉悟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将使得茶文化在新时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思想光华。同时,茶文化与思想道德亦是相辅相成的,积极弘扬茶文化,并将茶文化不断地应用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显然是一种必要的双赢式做法。
参考文献
[1]张娟玲,李秋红.探究茶文化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10):229-230.
[2]张燕.茶文化和思想道德关系略论[J].福建茶叶,2016(7):340-341.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 文化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50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90- 03
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是Z理论的创始人威廉・大内,他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主要由其传统和风气构成,还应包括一个公司的价值观[1]。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企业管理思想的日益完善,企业文化理论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概括来说,企业文化是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即以尊重人的人格和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摄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和接纳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眼光、新的精神,结合当代先进的管理策略,为职工构建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环境氛围[2]。这就表明了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创新有着深刻的影响,只有当创新后的企业文化犹如原有传统文化自发的产物[3],才能规避改变带来的风险,才有可能形成真正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势必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它是以儒家文化为思想主流,以道家和释家思想为基础,兼有法、兵、农、墨、纵横、阴阳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其核心是道德教育,重点是心性修养,基本特征如下。
1.1 忠孝仁爱的中心思想
《论语》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这些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即忠孝仁爱,包括忠、孝、仁、义、礼、智、信。“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是立身之本。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国家和家庭,注重对人的道德定位,通过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将小我规范于大我之中。
1.2 中庸和谐的价值观念
《论语》中,子曰:“过犹不及。”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中,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孟子》中,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这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即中庸和谐。中庸的思想是凡事有度,一方面保证了发展的稳定性,防止了过度的破坏,另一方面,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1.3 刚健自强的精神状态
孔子有云:“刚毅木讷近仁。”《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又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孟子有云:“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刚健自强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构成了现在一批又一批企业创新创业、昂扬向上的独特精神面貌。
1.4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论语》中,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汉书・河间献王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为其注解:“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汉书》中,“百闻不如一见。”这些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主要表现为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这种态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行为方式,也融汇在了当代一些企业家的思想中。
2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内涵
在中国,国有企业包括央企,也包括省级国资委管理的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是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将“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5]的有机结合作为基本方略,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创造型组织,在培育和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全方位的文化引领作用。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在国有企业创新中,引领着国有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国有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国有企业技术理念的创新、国有企业服务理念的创新等[6],因而,文化创新在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步伐加快、国有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不可避免,但又不可直接使用舶来的创新文化,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脱节的文化创新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才能在稳住国有企业文化根基的同时,剔除传统文化中阻碍创新的成分,保留可以促进创新的精髓,融合其他先进创新文化的要素,实现国有企业文化创新。
3 华润集团企业文化创新案例分析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是有着70多年光荣历史的红色企业,是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它的业务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主营业务包括:零售、电力、啤酒、地产、食品、医药、纺织、化工、水泥、微电子、燃气、压缩机、金融等。
华润一直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即华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华润的企业文化创新是华润在7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中,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精华、剔除其中糟粕,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其符合华润发展战略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国有企业特色显著的忠诚仁爱思想
华润文化创新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不断探索、不断转型,始终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的忠诚文化,是华润文化的特质之一,这种特质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忠孝思想。华润的经营理念也融入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仁爱思想,表达为一切以人为本、人口驱动增长、尊重人文精神、改善人们生活。这是华润的经营方针和对改革发展、内控管理、业务开拓等方面的主张和观点,随着华润从“联和行”,到改名为“华润公司”,再到改组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的各阶段战略目标的不同,而不断丰富、充实的。这也是华润标志中四个“人”字的内涵,它表达了华润经营企业、服务社会、造福大众的根本宗旨和不懈追求,体现了华润仁者爱人,造福人们的观念。
3.2 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业绩导向观念
华润摒弃中国文化传统中与世无争的中庸观念,适应市场竞争,遵守市场规则,以市场为导向,树立起业绩导向、追求业绩第一的价值观。华润要求业绩不仅表现在经营规模、发展速度上,还要反映于效益和效率的改善、资产素质的提高、组织能力的提升、业务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各个方面,是均衡、全面、高质量的业绩,这是华润文化创新的又一体现。业绩是华润选人、用人、评人、励人的基本标准。
追求业绩的同时,华润更加信奉客户至上的理念。华润悉心维护客户和消费者的权益,努力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更为环保、更为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不断超越用户的期望,精诚和客户合作,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共同和谐成长,进而促进业绩,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相符合的。
3.3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主创业势头
华润创业有限公司是华润集团下属企业的上市公司之一,为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它专注于消费品业务,遍及中国大陆及香港,主要从事零售、饮品、食品加工及经销、纺织及物业投资业务,支持着集团零售业务的持续增长。
华润将自己定位于“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多元化企业”,传承刚健自强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与您携手,改变生活”的庄严使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充分表现出了华润自主创业的势头。通过自主创业,提升客户生活品质,华润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和美化生活之中,表达了华润在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中求得企业自主、自强发展的价值取向。
3.4 秉承优良传统品质的诚实守信核心
诚实守信是优良的中国传统品质,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华润的核心价值观。华润倡导全面的诚信观,诚信于股东、诚信于客户、诚信于员工、诚信于社会。
华润诚信观中的诚信于股东,就是要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说假话,不做假账,不做有悖于股东利益的事,全心全意为股东创造最大化的价值;诚信于客户,就是要想客户所想,竭尽全力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与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共同成长;诚信于员工,就是要关爱员工,尊重员工,努力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重视员工的职业健康,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保护员工的各项权益;诚信于社会,就是要认真履行社会化责任,致力于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积极开展慈善公益事业。[7]
4 结 论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很好地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不能将引进的创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坚守原有传统文化,固步自封;一个问题是直接使用舶来的创新文化,犹如空中楼阁,脱离基础,脱离中国实际。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创新精神,同时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国有企业的冲击,立足国有企业实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威廉・大内. 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M]. 孙耀君,王祖融,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 王长根. 美丽管理――本来意义上的企业文化[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
[3] 张朗峰,李耀士. 基于传统文化的企业创新文化――以海尔创新文化为例[J].特区经济,2005(9):351-352.
[4] 王国轩. 四书: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本书编写组.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校园景观;渗透
1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它由中华文明演化、沉淀而成,反映民族的特质和风貌,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发展、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文明的精华,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它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2 校园景观概念解析
在地理学中,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一般被定义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生物、地貌等各种成分的综合体。而在景观生态学中,则认为景观是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上述几种概念是从景观的组成、结构特征及景观的功能特性上界定了景观的范围。校园景观作为景观中的一类,从物质的构成要素上来看,都是由各种空间、植物、水体、构筑物、景观小品等构成。学校从一个特殊的育人场所来看,校园景观除了具备景观所具有的物质构成要素外,还具有独特的文化性,这种文化性反映了学校的本质和特色。
3 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景观的相互渗透
3.1 文化与景观关系
3.1.1 文化改造景观。景观一词原本就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可理解为风光、景色、风景,其包含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2部分。文化对景观的作用体现在,人作为实践主体通过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不断改变,使之成为渗透着某种文化的人工景观。从广义上来讲,人工景观其实就是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性,每个时代、区域的人类都按照自己的各种需求,对自身生长的环境施加影响,不断改变着我们周围的景观,实际上对自然景观不断改造的过程就是人类自身文化不断渗透的过程。这种文化的渗透必然会改变原来的景观,一方面使自然景观转变为人工景观,另一方面又使人工景观不断发生变化与更新。例如,人类诞生之初,由于生存的需要,改造土地使之成为有使用价值的耕地,这就逐渐发展成了我们今天的农业景观。又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一部分自然景观受到工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现在流行的工业景观。
3.1.2 景观反映文化。不同的景观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并可以被人感知。例如,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经过历代匠师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形式和艺术风格。这些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园林又展示着不同的文化,中国的皇家园林,由于其面积广阔、气势恢弘,且规整有序,经常给人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体现出中国皇家气派、庄严的感觉。而江南的私家园林经常以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让人产生别有洞天的感觉,造园师在有限的空间内再现真实的自然山水,表达出了文人细腻、感性的心思,体现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特征。
3.2 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景观的关系
3.2.1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校园景观。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势必深刻影响着校园景观的建设。这种影响可以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例如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观念、自然观、民风民俗及传统的人文意识和审美观念等,它们对校园景观的设计思想、景观风格的形成带来许多启示、引导。也可以是物质文化方面上的,比如,传统装饰图案、造型以及材质等,主要表现在道路铺装、雕塑小品、景观建筑等细节装饰方面的运用。
3.2.2 校园景观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如今,校园景观发挥着阐释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在校园中,校园景观中凝结了校园文化,校园中的物质景观也能映射出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可以体现在一定的物质形态上,也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景观来表达。如北大校园中的山水、古园林遗址,甚至是1株百年的老树,每一处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与文化,而无论这些己经被赋予了历史的景观,还是那些正在加载中的景观,都成为了传统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传递者”。
4 结语
一种健康的,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不但可以增强师生的民族认知感、归属感,而且对文化的继承与延续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提倡本土化校园景观的营造是一个有新意且应该深入研究的方向。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景观设计,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一个了解和把握,而且能在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能适于景观表达的文化元素,并传承革新,将之运用于校园景观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中国;室内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累而成的宝贵财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满足了人们对民族传统的情感依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室内设计工作者在把握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研究和发展,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从传统文化思维、神韵、文化符号等方面进行借鉴,实现对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传承,提升现代化室内设计水平。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儒家的文化思想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一直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在实施仁学、推行礼乐进程中形成的,指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要坚持中正的法则,应用到室内设计中体现在,对居住室内空间装饰设计时,过多的装饰会显得俗腻,不做任何的装饰又显得消沉,而恰如其分的装饰就会令人赏心悦目,这构成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基本哲学内涵。“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学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例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古典园林中亭、台、楼、榭等均体现了这一点,在室内设计引入自然景物,注重室内外环境和空间的联系,与自然环境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二)道家的文化思想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之一,道家文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在老子《道德经》中提到的”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文化思想渗透到文学、美学与艺术等领域,对室内设计也有深远影响,改变了室内空间设计所表达的内涵,成为了现代室内设计领域的重要思想,例如在室内空间上运用隔断,将不同空间的装饰互相引入、渗透,创造出虚实相结合的意境美;利用建筑的门窗,将室外大自然的景色引入室内,使室内空间能映入自然风光;在装饰材质上综合利用原始、本色、质朴的材料,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美感。
(三)佛教的文化思想
佛教文化与儒、道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倡导通过个体的直观体验和深思熟虑的思维方式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和自由。佛教思想崇尚自由,超越本身局限,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不断丰富自我,摆脱世俗,最终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国的佛教文化思想,渗透了浓郁的佛教审美因素,具有浓厚的审美追求的内涵,成为审美追求的目标。在室内设计中,佛教文化思想所倡导的审美是简约之美,如室内设计中色彩的处理多以沉静色彩或接近自然材质的原色,再结合白色来呈现,同时在家具与陈设上,力求简约、利落的组合,营造出“闲寂、幽雅、简朴”意境的禅意室内空间环境,给人以心境平静的精神享受。
二、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借鉴
(一)从传统文化思维方面借鉴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文化思想,强调事物的辩证统一,以及自然观上的“天人合一”,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整体与辩证的思维方式。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化到室内设计上,通常会促进创意的形成,一个好的思维创意能够加强人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应用。例如,我国民居建筑布局上讲究“对称”格局,现代室内设计注重运用各种“隔断”造型等,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统一、彼此关联的思维方式。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将自己的创作思维和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等方面紧密联系,融会贯通,从而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符合现代人审美取向的室内设计作品。
(二)从传统文化神韵方面借鉴
纵观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史,意境的创造十分重要,不论是绘画、雕刻等艺术,还是建筑、园林等艺术,都蕴含着对“意境”的追求。“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和提炼其精神、思想观念、审美习惯等方面的内涵,领悟其艺术神韵,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室内设计作品。特别是当下,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呈现多元文化现象,更需要对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借鉴与运用,延其“意”,传其“神”,注重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室内设计。
(三)从传统文化符号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包括象征性图案、古代传统图腾、传统宗教纹饰等。这些传统文化符号经过历史的沉淀,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将其作为设计元素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来诠释其文化内涵,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室内空间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借鉴和应用传统文化符号,注重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运用新材料、新工艺,使其内涵具有延伸、拓展与新的突破,从而使新与旧、古与今形成密切的联系,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作品。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是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所要传承与创新运用的坚实基础和独特法宝。从传统文化探讨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要求设计师从传统文化思维、传统文化神韵以及传统文化符号等方面进行借鉴与传承,创造性的运用传统文化来开辟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文化艺术之路,形成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1]谭秋华.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D].南京师范大学,2014.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内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着力彰显的指导地位,着力强化共同理想的教育,着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夯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推动整个学校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在讲授每门课程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有机地融入教材中,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再次,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讨论式、交流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断深化和推广案例教学模式,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达到内化观念、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探讨自己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和见解、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难点和疑点,在轻松、分享的氛围中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深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追求,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外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顶层设计,凸显主题性和主体性,使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将国家民族的命运和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首先,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引导,使各个社团活动在主题设计时,要以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彰显活动的主题性。在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达到知行合一,外化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次,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彰显和培育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挑战杯”赛、数学建模等科技活动,通过组织、设计、实施、总结和反思,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其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再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深受学生喜爱的特点。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学术文化等在内容上、功能上、作用上相互承接、相互补充,可以最大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化人的合力作用。[1]因此,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
3.发挥校训及规章制度的作用,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具有继承性、融合性、稳定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现阶段要赋予大学校训新的时代内涵,要深入挖掘校风、教风、学风中的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使师生知荣辱,明是非;爱祖国,坚信仰;勇创新,善行动。不断加强校训的宣传教育,使校训入心、入脑,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贯穿于校训之中,进而更好地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要发挥规章制度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促进大学文化建设。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4.发挥教师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融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需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要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就需要广大师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和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作用。首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育人作用,使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楷模和榜样。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元素,既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培育创新意识、改革意识、进取意识、奋斗意识,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 力践行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在科学研究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大学应该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职能,依托高校人才众多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为经济社会提供创新动力和发展引擎。
1.在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科学研究是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坚持改革创新,善于追求真理。首先,面对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高校的科学研究要敢于瞄准国际国内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努力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结合本校特色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园及科技创新基地,不断跨越科学与技术的界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线以及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界线,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努力占领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科学研究要瞄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主动进入经济社会主战场。以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理论和出产品并举,最大限度地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和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使其充分展现出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次,大学在科学研究中要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指导科学研究工作,要将生态环保意识、循环经济理念和清洁能源的使用等融入科学研究之中。在传统的科学研究职能的基础上,还要在继续教育、决策咨询、社会批判监督、科技推广、科技培训、资源共享、兴办知识企业等方面实现服务的多样化和层次化。
2.创建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创新型人才
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创新型人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注重培养科研拔尖人才。创新型科研拔尖人才是知识技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注重提升科研人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把科学研究与创新型科研人才的培养融为一体,提升高校的人才资源水平,以形成创新的强大动力。其次,培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培育符合学生兴趣的科技活动,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增大实验比重,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协作能力。再次,培养企业创新型人才。高校汇聚了若干学术精英、创新团队和一批拔尖人才,具有优良的科研设施,宽松的学术氛围,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凸显大学崇尚实践、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善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发企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在服务社会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大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发挥人力、智力、科技等优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
1.发挥大学以文化人作用引领社会风尚和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是一个宣传、教育、熏陶、实践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大学以文化人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贯穿到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中,融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中,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风尚和价值追求。首先,突出特色优势,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高校要展示时代风采,引领社会风尚,树立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人物及团队,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以进取的精神激励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人人学习模范、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树立王选、孟二东、马祖光以及优秀大学生等典型人物,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典型带动其他学生弘扬正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品学兼优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明确方向,树立价值导向。大学在服务社会中,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社会落后文化,甚至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同时社会上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的冲突,必然影响大学文化发展。大学文化必须高扬文化批判旗帜,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不断抵制不良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批判反文化、抨击腐败文化,担负起社会良知、道德良心的重担,在与各种思想文化的批判和交锋中,发挥社会批判、文化引领和文化监督的独特作用。
2.以大学的精神成果为依托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首先,创建学校特色精品文化。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品牌,培养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积极参与精神成果的培育,并从中接受陶冶、塑造,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追求,使所有师生都有展现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平台,并积极促进精神成果转化,使文化成果走出校园更好地服务社会,形成对社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其次,培育价值观念,孕育时代思想。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较高层次的文化体系,对全社会及广大群众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产生较大辐射和示范作用,为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而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自然会带着大学文化的烙印,开时代风气之先,树时代精神新貌,以大学精神文明成果为依托,发挥其对社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再次,大学要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文化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着力培养文化运作与发展所需要的新闻传媒、文化创作以及文化创意、电子出版、动漫网络等新兴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文化人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
四、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文化传承与创新,既是时代进步和社会 发展对大学职责的新要求,又是对大学职能的新认识。这个职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文化建设的水平,更决定着大学对国家和民族作用的发挥。
1.在文化传承中筑牢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中,各民族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首先,要保持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连续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核心价值的连续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已深深融入我们民族血液之中,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基因。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含中所包含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次,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的积极内容,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重视教育等核心思想。并将民主意识、科学精神、法治思想和公平意识不断融入传统文化之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使之与现代核心价值相契合,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其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的转变。再次,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培育我们的共同精神家园。要不断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逐步使诚实守信、崇德尚贤、礼义廉耻成为师生日常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和民俗礼仪,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统。要培育和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全体师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在文化创新中突出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结果。大学要完成其职能,就需要把创新作为不竭动力。首先,大学文化具有思想启蒙、科技创新、引领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学作为培育知识精英、科技精英和文化精英的摇篮,要为时代和社会提供最先进的理论体系、价值体系、科学体系和文化体系。要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创造出丰硕的精神成果、思想成果、科研成果和学术成果,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内涵深、品位高、有思想内涵、有专业水准、师生喜闻乐见的大学文化品牌。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各门课程充分体现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时代化、通俗化、大众化和多样化。注重品牌文化的扶持与培育,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大学文化品牌,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3.在文化交流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大学肩负着连接世界文化和我国民族文化的使命,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丰富文化交流形式、深化文化交流内容。各大学不仅要与世界上各大学进行文化交流,也要与文化科研机构、文化企业、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要提高师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还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世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展现中国进步、文明、开放、民主的形象,进而使更多人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明古国的文化修养,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其次,建立有利于畅通文化交流渠道的机制。建立国内外高校间互惠的文化交流机制,如通过联合办学、出国留学、访问学者、交换学生等形式深化交流,有序、定期、全面地开展高校间文化交流活动。[3]除开展学术交流外,我们的师生还要讲清“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增强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树立师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高校在这方面应该有所担当、有所示范、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陆岩.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15.
关键词:中国;古代园林;精神价值
怎样理解精神价值呢?一般说来,精神价值是指人类在精神创造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所在。中国精神文化从实质上来说,是极具主体性的价值论文化,它的主体是世俗的人们,即首要是从世俗人的角度来建构的。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园林以物化的形式作为其文化类别,是一种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物质产品,其中有着丰富的精神内蕴与价值功能,它是中华民族自觉地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反思与总结的精神创造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价值。
一、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本体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系统庞大、思想深远,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价值论文化。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具有十分完整的精神价值体系,其精神价值本体是探索和追求人生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信仰。因此,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园林也必然具有其精神价值本体深层的精神本体,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灵魂所在。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价值本体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论,集中强调人的修身养性,倡导追求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德性”,教育人们按照儒家“仁德性善”的道德规范言行,去实现伦理道德与精神信仰的人的最高境界。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形而上者谓之道”,所谓道就是伦理道德,就是传统文化价值的最高境界,就是其精神价值的本体。同理,中国古代园林本身也就是一种物化了的价值文化,它注重精神内蕴在建园设计创意上的指导作用,重视人文精神在园林建构中的包藏与蕴涵,重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它的建园理念、它的建造风格和特色以物化的形式展示出历代中国人民人生价值的探索、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其精神本体就是园林建园理念、建园风格和艺术特色所蕴涵的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探索。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的生成
中国古代园林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体现。人们探索人生价值、探索自然、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接近与窥探,也可以从内心体悟、静心思考。中国古代先民世世代代都希望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依天靠地,尊天重地,祈望可以生存和发展。这种原始的心态只是由动物想要生存的本能催发出来的,因为中国的先民对于自然界的心态非常的纠结:他们对自然界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是大自然哺育了他们,大自然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但是同时他们又对自然界感到害怕,害怕那频发的天灾人难。所以从人的生存生活出发去认识对象的本质,便是中国古代园林造园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构成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观的重要支点。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古代的先民们,由于对外界事物认识肤浅,就将精神与现象世界混为一体,形成了浑茫不分的独特文化特征。他们将精神视作宇宙间普存的始基,即元气的一种形式,实际是清气,布于天故名精神,而且他们把人的精神意识看做是这种清气的禀赋。庄子在寓言《逍遥游》中以具体化的譬喻彰显了“精神的自由,超越主客,物我合一”的思想,将精神作为宇宙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存在加以考虑,即是“天人不分,物我一体”的思想,这便是泛神论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人精神价值观的特点之原因了。这种“天人不分,物我一体”思维的精神价值观与中国古代先民对园林建造的审美心态相符合。依山造型、邻水建园,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天人不分、物我一体的建园思想既可使人们躲避自然界频发的灾难,又可使人们与自然界和谐相伴,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优美环境,即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生成的思想基础。
三、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的呈现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精神价值是建立在人们对于精神价值的特殊感受方式之上的,是通过园林建筑、园林景观、园林题刻、园林诗画等物质形态将其园林的精神内涵呈现给人们,即通过人们游园居住眼观园中美丽景观、耳听林园中鸟蝉啼鸣、游览园中无限风光、鉴赏诗画楹联题刻、体验领悟人生真谛。
关于精神活动是应该用来思辨还是应该付出以实际的体验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有着定性的认识,他们主张精神活动并非思辨而是要融入体验当中的。这也是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传统文化相一致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和文艺被看做是天、人之间的桥梁,所以可以说审美与文艺创造是天、人合一的体验之一,而不是静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