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运动项目范文

体育运动项目精选(九篇)

体育运动项目

第1篇:体育运动项目范文

关键词:体育;艺术2+1项目;棒球运动;走势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159-02

一、“体育、艺术2+1项目”概述

教育部为了落实《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引导和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004年9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进行实验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要求

1、实施“2+1项目”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要切实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2、实施“2+1项目”要以深化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核心。3、实施“2+1项目”要以建设有特色的体育、艺术教育课程为基础。4、实施“2+1项目”要以大力改善体育锻炼和艺术活动环境为必要条件,要根据推进“2+1项目”的需要,加强各校体育、艺术场馆的建设和体育、艺术器材的配备,要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合理地配置体育、艺术教育资源,以满足“2+1项目”对体育运动和艺术活动条件的新的要求。

三、棒球运动的特征与功能

1、棒球运动文化特征

(1)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2)强调自由与民主。(3)强调细节与礼仪。(4)强调过程。

2、棒球运动的功能

(1)团队性。(2)欣赏性。(3)英雄性。(4)智慧性。

(5)时尚性。(6)普适性。(7)家庭性。(8)国际交流性。

四、“体育、艺术2+1项目”下的棒球运动的走势

1、影响我国中小学棒球运动开展的因素

(1)学校领导重视对我国中小学棒球运动开展影响的影响领导的态度对体育项目在学校开展具有:

重要的意义。表1、表2是由教师问卷10、11题统计得出。由表1表2可以看出,调查的各个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对开展棒球运动的支持度较高,但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选择“可行”以上的比例都在80%以上,说明学校领导的态度还可以,但真正想下决心要开展的就存在明显的差异,明显的表现出为开展的学校领导可能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而难以下决心,同时在支持程度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选择“一般”以上的比例都较高,开展的学校领导却表现出非常支持的比例是未开展学校的4倍多。由此可以发现,学校领导的态度和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到棒球运动的开展。

(2)体育师资对我国中小学棒球运动开展的影响。学校的棒球师资队伍如何将影响着棒球运动在我国中小学中开展的质量。

2、我国中小学开展棒球运动开展面临的机遇

(1)国际体育环境提供了机会,棒球运动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棒球在中小学的开展。(2)棒球通过在中小学校的体育课程的改革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推进我国棒球运动开展的几点对策

(1)以MLB全国青少棒球计划为契机,推动重点城市发展,以点带面,促进棒球运动的开展。2009年12月,由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组织的“PLAYBALL!”全国青少年棒球发展计划正式启动。(2)通过教育部门的推动,提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在现阶段,棒球运动的开展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只能通过各省市有重点的发展和推广。(3)适当扩大招收棒球高水平运动员学校的数量。(4)部分有条件的高校体育专业开设棒球课程,充实中小学棒球运动师资力量。

(5)加强棒球竞技运动教材化研究。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棒球运动有广泛开展的趋势,但从中开展学校总体数量少的现实,而且呈现住以重点的几个大城市文主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状态。同时我国中小学棒球运动技术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成为中小棒球运动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经费投入不足成为棒球开展的重要制约条件,师资力量的不足更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技术因素,同时学生对棒球运动具有较为广泛的兴趣,由此也就形成学生需求与现实条件的矛盾。国际体育的发展与我国棒球竞技水平的提升,以及素质教育的改革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深入实施,为中小学棒球运动的开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以MLB全国青少棒球计划为契机,推动重点城市发展,以点带面,促进棒球运动的开展;通过教育部门的推动,形成一定的竞赛机制和奖励机制,提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适当扩大招收棒球高水平运动员学校的数量,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动机;部分有条件的高校体育专业开设棒球课程,充实中小学棒球运动师资力量;加强棒球竞技运动教材化研究,使之能走进课堂,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棒球运动开展的局面,进而更有效地推动中小学棒球运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显明,梁友德,杜克和.中国棒球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2] 张振美,吴振芳.等.中国垒球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3] 庞 中.我国高校开展棒垒球运动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124-127.

[4] 季 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粱友德.日本少年棒球与中日交流[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7.

第2篇:体育运动项目范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该阶段的学生比较躁动、叛逆,做事也是“三分钟热度”。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要融入民俗体育活动,并将民俗体育活动作为导入口,给学生展示民俗体育活动的魅力。同时,针对中学时期的学生特点,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氛围非常必要,进而保证学生长期处于活跃的学习状态。融入民俗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民俗体育活动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活动中娱乐健身,进而得到运动技能。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为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革命本钱”,落实终身体育理念。

2.合理选择民俗体育活动项目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是基础,展开具体的民俗体育活动是目的。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必须要保障民俗体育活动的合理性。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采用当地的民俗体育活动实施教学;非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结合学校现有的教育设备和学生情况,合理选择民俗体育活动项目,例如在“高足”活动中,教师事先要为学生准备好活动设备,首先要从“高足”体育活动基础做起,逐渐培养学生踩高足的能力,待到学生熟悉活动项目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展开活动内容,将通过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形式实施。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突出民俗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避免民俗体育活动流于表面,需要将民族体育精神、文化彻底落实到学生身上。

3.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必定有限,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可以创新实施方法。当民俗体育活动项目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采用竞赛的模式实施体育教学,或者举办小型民俗体育活动运动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由于中学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他们参加活动时势必非常认真,最终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胜利。例如,在“两人三足”活动中(“多人多足”),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竞赛教学法,将学生按照男女、身体素质、运动素质比例搭配成若干小组,进而展开“两人三足”体育活动;再如,“划龙舟”活动中,同样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将每个小组组成“龙舟”,进而展开划龙舟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会从先前的不协调转为相互协商,逐渐增强小组成员的默契,最终到达终点。通过比赛或游戏的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高点,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协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在体育学习中体验乐趣,进而提高中学体育的积极性,彰显中学体育教学的价值。

二、中学体育教育融入民俗体育活动项目的注意事项

1.保障民俗体育活动的正确性

融入民俗体育活动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兴趣、继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因此在进行民俗体育活动项目时,不代表所有的民俗体育活动项目都要无原则、不加节制融入教学中,这样无法凸显民俗体育活动项目的积极作用。在实施民俗体育活动项目之前,教师必须要对民俗体育活动项目进行研究、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体育项目的安全性,观察民俗体育活动项目是否适合中学生学习。

2.保障学生的身体安全

任何体育活动都要考虑安全因素。进行民俗体育活动项目时,由于带有跳跃、奔跑、追逐、合作等体育形态,这些体育活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教师必须要保障学生的安全,特别是在竞赛教学模式下,一定要掌控活动局面,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要抽出时间教给学生安全知识,尽量避免身体碰撞,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融入民俗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感受到民俗体育活动项目的乐趣,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3.逐渐引入民俗体育活动项目

第3篇:体育运动项目范文

【关键词】SPARK项目;阳光体育运动;启示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与美国SPAK项目的对比,在充分考虑我国现实国情的前提下,借鉴SPARK项目的精髓,探讨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11年)、中国硕博士全文数库(2000年至2011年)及谷歌和百度搜索引擎等途径,以SPARK项目、阳光体育运动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查阅文章368余篇,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文献资料采用归纳、演绎、比较等方法进行科学严密的逻辑分析。

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SPARK项目介绍

SPARK项目( The Sports,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Programs)是美国联邦教育部建议推广的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为K1一12年级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体育课程、教师培训、后续支持及改良运动设施等服务,改善教师和学生的体育活动的质量。其目标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知识,并提高个人社会交往能力[1].另外,SPARK项目还致力于终身健康推广活动。

SPARK项目由涉及体育教育、健康教育、营养学、疾病防治等多个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工作团队,兼顾到学生、教师、家长三个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学校体育教学、专业教师培训、后续服务等三大内容的服务。

(二)阳光体育与SPARK项目的比较

1.二者相同点

目标相同美国的SPARK项目和我国的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都是:解决青少年因缺乏科学、有效指导而导致的诸如肥胖、近视等体质下降的困难,促进广大青少年的终身健康。

受众相同二者的工作重点都在学校,参与主体为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

检测标准都为国家统一SPARK项目以美国《国家》为检测标准;阳光体育运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学生体质监测的衡量准则。

2.二者不同点

(1)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SPARK项目与社会体育结合紧密SPARK项目为学校师生和家长提供健康服务时,采取的金字塔型合作模式:第一层是大学的专业体育教师、科研人员;第二层是社会专业机构,如健康研究机构;第三层是依靠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健康教育,并在实践中检测项目提供的教育手段和技术支持是否完备和适用。[2]SPARK项目是美国众多体育健康教育模式的一个缩影,在美国健康教育的大环境下,SPARK项目做到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结合。

阳光体育运动虽然规定了社会力量与学校的的合作,但实际运行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度还很低。自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以来,还没有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

(2)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SPARK项目与学校体育是紧密的合作关系该项目不仅提供例如体育课教材、运动设备器材、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教学服务,还鼓励学校开展自我管理计划,并对教师和家长开设自我管理课程。[3]SPARK项目通过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将学生、教师、家庭协调为有机的整体,使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能拥有良好运动氛围。

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教育却是从属关系,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的外延形式。

(3)教师培训的力度

SPARK项目有明确的员工发展计划与目标,其培训倾向于实用技能。目标为:要树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帮助教师设计并执行体育课程;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和教学技能,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供教学支持。

而阳光体育运动却没有直接涉及教师培训方面的内容。

(4)受益群体的范围

SPARK项目在具体工作中制定了教师发展计划,并将学生家长当做教育对象和合作伙伴,再加上与社区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共同合作,就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同参与的现象,取得了学校、家庭、社区共获益的效果。

阳光体育运动是以亿万在校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具体工作中,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活动组织者,只有学生才是真正的受益者。阳光体育运动的受益群体是有局限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后续服务体系的建设,突出服务理念

良好的服务理念是SAPRK项目最具特色的亮点。在这一理念的积极引导下,又有一整套较为科学、完整的后续服务作保障,使得该项目能够根据教师、学生、家长的各自发展需求,提供不同的、个性化的服务。

2.积极创建学习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SPARK项目中学计划的相关调查显示:在学校没有增加体育课时或运动时间的前提下,有效的员工培训仍旧能起到促进教学效果的作用,即使没有雇佣新体育教师或增加其它方面的支持,员工培训同样可以将课堂效果提高18%[4]。因此,SPARK项目非常注重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训。

3.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将家庭指导纳入工作计划

在SPARK项目每年的会议计划中,会议不仅涉及营养、保健活动等方面,考虑的人群也不局限于教育者,还鼓励家长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是SPARK项目的又一特色。反观我国的阳光体育活动,学校是其最主要的实施者与参与者,社会力量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还很有限。因此,阳光体育活动应以家庭体育指导为切入点,展开行之有效的工作,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

(二)建议

1.阳光体育运动应突出为学生健康服务的特性,强调后续服务的功能,利用有效的服务手段,为学生终身健康服务。

2.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密切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将家庭指导纳入阳光体育工作范畴,以家庭体育指导为切入点,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3.利用多种有效途径,加强学习交流平台建设。特别是要为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提供畅通渠道,保证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PARK项目官方网站.我们的使命[DB/OL].省略/about-us/our-mission/

[2]SPARK项目官方网站.学校健康合作计划[DB/OL].省略/coordinated-school-health/

第4篇:体育运动项目范文

关键词:廊坊市区; 中学体育;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57-001

1.前言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及教学目标,学校教育逐渐向快乐有趣、身心统一、终身享受的教育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形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本文通过对廊坊市区部分中学体育课运动项目等的调查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本市市区中学体育教育的开展情况,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指导我市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为新时期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廊坊市区一中、四中、八中的3所中学的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参考他人问卷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针对本研究需要,向所选取的中学体育教师和部分学生发放问卷,其中发放学生问卷120份,回收113份,回收率94.2%,其中,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90.0%。发放教师问卷12份,全部回收,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2份,为100%。

3.研究结果与分析

廊坊市区中学每周体育课的节数调查。通过对廊坊市区三所中学的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学校开展的课时数上各有不同。目前廊坊市体育课程开设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形式及考核制度上均没有达到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

中学体育课运动项目开设状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高中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选修内容又分为限制性选修(简称“限选”)和任意性选修(简称“任选”)两种。选修内容约占60%。必修教学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体操,武术。教学大纲也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结果显示,廊坊市区中学体育课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力度不够,由于受场地限制,廊坊市区中学体育课普遍开设传统运动项目,从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看,田径教学内容最多为28.2%,其次是篮球。足球、排球由于部分学校无场地而没有开设。网球等课程因为场馆、场地设施的限制无学校开设。为了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增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增加投入,改善场馆条件是目前发展廊坊市区中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工作。

场地器材的使用、购置及闲置情况调查。据了解,学校体育器材存在残缺不全,缺乏管理,部分体育器材缺少使用价值,利用率低是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的一大问题。在调查的3所中学中,仅有13.9%的人上课经常使用体育器材,58.3%的人偶尔使用,甚至存在27.8%的人基本不用。

廊坊市中学目前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及资金投入各方面均存在不足。廊坊市区中学学生人均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占有率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这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巨大的限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校居于市内较繁华的地带,学校可利用的场地较小,扩展空间不足。

中学生对体育课开设项目的兴趣及期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喜欢学习,才能很好地掌握。而且人的兴趣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可塑性。同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是如此。

从调查结果看,中学生中有很大部分人喜欢体育课,甚至有一小部分很喜欢体育课,占14.8%。不喜欢体育课或很不喜欢体育课的仅占22.2%。这符合学生喜欢运动这一身心特点。

4.结论与建议

结论

通过对廊坊市三所中学体育课开设现状调查,体育课上课形式却仍按传统模式进行,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技能;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远远不能保障和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建议

教学内容要开放,将强制性变为自主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在充分使用教学资源的情况下,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并采取合理公正的评价方式,逐步将学生的兴趣引向体育课堂;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利用。要加大理论研究,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并给以实际的课程资源开发指导,使广大体育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

总之,在完成传统的体育学习的同时,还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意识、独立思考与独立行动的能力等,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红杰.学生自主设计体育项目[N]中国体育报,2007-09-19005

第5篇:体育运动项目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项目 小学体育 作用 发展

针对于小学生所具备年龄小、社会认真能力弱、好奇心强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对于沉重学业负担而产生的心理阴影,也是学生对于一门课程失去兴趣的根本原因所在。但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创新,还能够提升学生积极性,更好服务于小学体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传承了我国优秀文化。掌握相应技术,教学者也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1]

一、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占据的优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会像篮球、足球等运动一样受各种因素制约,其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例如:节日、婚庆、丰收季节等,无关于狭窄的院子还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在短时间内便能够将爱好运动的人聚集,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作简单、节奏感强,能够很好协调身体各部位的关系,优美的动作辅助于队形变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标准,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而作为教学者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学生兴趣及学习实际情况,相应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为教学者创新教材和教学方法提供条件。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是继承文化传统的需要

体育文化是一个民族积累的过程,也见证自身发展,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从表面上看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但更多的是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国家统一有直接性作用。在我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运动知识,例如:纳西族的东巴跳、彝族的棍术等体育活动等。这些都与以往小学体育项目中篮球、兵乓球、体操有本质区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既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项目的魅力后,学生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这也是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对体育学习全面认识,从而根本性提升教学效率,而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讲解体育项目的由来及其文化背景,例如:以彝族的棍术为例,军事性质较强,最开始时候用来训练士兵抵御外敌,然而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其军事性质被娱乐性质所取代,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这样既能够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优秀文化,对其有全面认识,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2]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保障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弱,对于比较有兴趣的事物能够通过自身行为等体现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囊括近160中体育项目。能够极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例如:以藏族地区的摔跤比赛为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可以根据学生各方面差异,对班上学生4-8人进行分组,有组织的进行摔跤比赛,看似简单的摔跤比赛,对锻炼学生协作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学者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根本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使得学生摆脱心理负担,对体育有重新认识。换一种方式来说,比赛带有相关竞技成分存在,每个学生都有对成功的渴望,而教学者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一点,根据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提出更高要求,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精神素质。再有,教学者依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理论基础,制定出相关游戏,例如:对于一个比赛,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可以拓展学生思维,从而找出适合自身方法来获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丰富校园体育生活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支持少数民族培养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发展民族体育产生积极作用。同志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了全中国人民的力量,同时也激励中国人民的重要力量之源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来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具有鲜明性的体育特点,它当前展现出来的民族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特点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我国教育指导理念“以人为本和教育第一”充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也使得学生摆脱各项学业负担,正视体育运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在体育课堂中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魅力,从而丰富体育校园生活。作为教学者也应当充分,应时刻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在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的同时,使得学生在其它学科上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根本性提升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延伸,是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保障。在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基础上,为社会输送体育人才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莹,杨风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公体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05)

第6篇:体育运动项目范文

论文摘 要:电子竞技运动是一项新兴的竞技体育项目,它与网络游戏有着很大的区别,这项运动在高校里开展有着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电子竞技运动进入高校体育课的意义的分析。提出了电子竞技进入高校体育课的途径。

电子竞技运动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虚拟环境中、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益智电子游戏运动。电子竞技运动现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第78项体育运动。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反应和协调,可以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和毅力,这项运动特别受到大学生们喜欢,在高等学校里开展这项运动有着广泛的基础。

1 电子竞技运动的特点及分类

1.1 电子竞技运动的特点

电子竞技运动是由“电子”和“竞技”这两个基本元素组成的:这两个基本元素都为运动而服务的,“电子”是运动方式和手段,“竞技”是运动的目的。

“电子”是指这项运动是借助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以各种软硬件及由其虚拟环境来进行的一种运动,这相当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器材和场地。这是电子竞技运动有别于传统体育的根本不同。

“竞技”即对抗、比赛。电子竞技运动和传统的体育的比赛一样都是按照一定的竞赛规则,并在这样的规则保障下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比赛。选手的技术水平,是要靠严格的训练来掌握和提高。

电子竞技运动和传统的体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社会上有广泛群众性,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和普遍参与。

1.2 电子竞技运动的分类

电子竞技运动目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对抗类项目,主要有:反恐精英、星际争霸、魔兽争霸和FIFA2003等。另一类是休闲类项目,这类项目它是电子化的传统体育和民间娱乐项目,项目包括围棋、中国象棋、桥牌、麻将、台球等。

2 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的区别

从历史渊源上来讲,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本是同根生,电子竞技运动与网络游戏都来源于电子游戏,只是各自依靠本身的特点而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电子竞技运动项目由于具有的“对抗性”的游戏特征,最终成为体育项目的一种。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的最大区别就是电子竞技运动是体育项目,而网络游戏只是一种娱乐游戏。

2.1 本质上区别

电子竞技运动这项体育运动,其器械、场地及比赛环境等等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的。运动的方式是对抗和比赛,它有统一的规则和相同的技术手段,也有传统体育比赛中的技、战术。选手通过日常刻苦的的训练,提高自己与电子设备这些比赛器械相关设备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使用的速度、反应和配合等等综合能力和素质,通过技巧和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获取在对抗中的胜利和好成绩。

网络游戏其运行的环境和电子竞技运动差不多,有些规则也很相近,但是网络游戏是以追求感受为目的的模拟和角色扮演,玩家体会的是自己角色的成长快乐,自娱自乐。

2.2 运行环境的区别

网络游戏和和电子竞技运动的运行环境都是依靠网络来实现的,网络游戏的运行环境是完全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上的,它离开了互联网,根本就无法存在。而电子竞技运动所依赖的是局域网环境,甚至可以是两台电脑的直接联接,互联网只是电子竞技运动用来训练或娱乐的一种手段而已。

3 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基础条件

3.1 广泛的群众基础

高校的学生年龄在18~2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对网络游戏都十分喜欢,可以看出,如果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个人电脑的不断普及和电子竞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电子竞技在高校将拥有更多的爱好者和参与者。

3.2 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和充足和时间

高等院校作为教学和科研单位,有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为学校电子竞技运动奠定了硬件基础。高校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才,能胜任电子竞技运动教学和指导的也会大有人在的,这为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提供了要才保障。南方学校夏季炎热,北方学校冬季寒冷,都不易开展室外活动,在这个时间段里是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最佳时间。

4 电子竞技进入高校体育课的途径

4.1 选择适合学生的电子竞技项目

选择适合大学生开展的电子竞技项目,就要根据大学生生活特点和成长的需要,充分发挥电子竞技的育人优势,要选择一些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毅力。例如可以选择象赛车、足球、蓝球等一些类似传统体育的项目。最好不去选择具有暴力、攻击、战斗倾向的电子竞技项目,如反恐精英、星际争霸等,此类项目很容易使大学产生好斗的想法,从而造成心理上障碍。

4.2 提高学生对电子竞技的认识

目前在部分老师和学生中还是把电子竞技运动看成是一种网络游戏,对这项运动的开展持有排斥的态度。认为电子竞技有碍学生的学习。为此就要求我们要向老师和学生们进行详细的介绍,介绍电子竞技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力。因此,改变对电子竞技的片面理解,消除人们对它的偏见,才能够使这项运动健康、文明有组织的开展。

4.3 建设一批专门的师资队伍

如果没有一批从事电子竞技教育的师资队伍,那么就很难开展电子竞技课程。其实在高校里拥有许多软件开发、软硬件维护和网络维护的相关工作人员和教师,这些人都有过硬的电脑软硬件基础知识,对他们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相关培训,会很容易地胜任电子竞技课程的教学工作。

4.4 配置相应的电子竞技运动设备

电子竞技运动水平的高低除了与参与者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环境有关以外,电脑硬件和比赛的环境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课程,电脑设备当然不能够过于落伍,而且每一新款游戏的推出对电脑软硬件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配置相应的电子竞技运动设备,是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第7篇:体育运动项目范文

关键词:不同少数民族;射箭运动;原因

中图分类号:G852.9?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69-03

一、少数民族射箭运动概述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共同居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伴随着不同少数民族在其自身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孕育了绚丽多彩各具代表特色文化的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发展到不断壮大的过程。以往,少数民族先民们为获得更多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猎物,或者是掠夺其他部落的财物以及防备其他部落的侵扰,或者是在祭祀活动中作为娱神的重要手段在特殊的场合进行展示以及为了向心爱的姑娘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等原因,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经历了近千年岁月的洗礼后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很久以前,远古先民们就掌握了如何使用弓箭,许多神话人物,如后羿起初就是以射箭闻名,后来逐渐被人崇拜成远古大神之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1]射箭作为当时少数民族先民们在狩猎、自卫等行动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被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同胞采用,同时又由于各种各样不同的具体原因,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射箭又各具特色。当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射箭已经渐渐失去了往日的作用,逐步演化成为一种各族同胞喜爱的体育项目。特别是自1953年在天津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遇到了一个绝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射箭也必须顺应这股强劲之势加快自身的发展。

二、不同少数民族射箭运动分述

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而言,有些项目是几个甚至是几十个少数民族共有的,但不同的少数民族在开展此项活动时其规则各有各的不同。[2]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射箭占有重要的地位。射箭在我国多个少数民族之中广泛流行,是一项古老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浓厚民族特色的运动。射箭除汉族以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使用,珞巴族、侗族、锡伯族、纳西族、布依族、保安族、藏族、满族、黎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裕固族、蒙古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悠久的用箭历史。

珞巴族的射箭在该族的男子一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族的弓箭与长刀是该族男子中重要的信物。自从男孩一出生,邻居、亲友表示祝贺时就要送上亲手制作的弓箭,从此弓箭就成为该男子永不离身的作为狩猎、防护的重要武器,直到该男子去世也要作为陪葬品伴随死者。

侗族的射箭主要是看参加者的箭谁射得更远。该族使用的弓其制作材料主要是竹子和麻绳或者棕绳,箭是选择坚硬的芦苇并在前头加上一小节削尖的竹片制成。比赛时,在一片开阔的场地上选择好比赛地点后,画一条笔直的线作为比赛的开始线,以箭射的远的选手为获胜,有时侗族的射箭比赛也以射准比输赢。

锡伯族的射箭早在其先民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聚居时就是该民族主要的狩猎形式。锡伯族的男子一生都与射箭有着紧密的联系,男孩一出生家中的长辈就会用红线制作小的弓箭作为见面礼,从此之后往往就与其终生相伴。直到明末清初,清王朝为加强自身的军事力量,特别重视对能骑善射民族的拉拢,部分锡伯族男子就加入到清军中。在此过程中一部分随军队迁徙也促进了该族射箭的推广。清王朝灭亡之后,射箭虽然退出了战争的舞台,但是锡伯族同胞仍然没有扔掉射箭,而是将其演变成为了一种展示力与美的运动。

纳西族的射箭是该族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的产生主要与该民族游牧的生活方式以及为获取更多的猎物有关,同时在古代社会牧民的牛羊有时会遭到盗贼的偷窃,这时射箭就成为防身自卫重要有效的工具之一。自枪支传入纳西族以后,弓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是在部分山区,弓箭依然是重要的狩猎工具。新中国成立以后,弓箭主要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或者是祭祀等特定时间而进行的仪式。

布依族的射箭主要是以土墙、草人、食物为主。射土墙是以参赛者射中点箭头落点最集中者为取胜;射草人主要是要射中草人躯干、头部多着为取胜;射食物时则目标的放置随意性较强,但仍以射中更远处的食物或者是射中更多的食物为获胜。无论是哪一种形式,获胜者都会获得无上的光荣,受到父老乡亲的爱戴。

保安族的射箭比赛通常在冬季进行。该族制作使用的弓时,将粗壮的竹竿劈开压制成长度适合的竹片,一般是使用2~3片竹片叠在一起,弓的两角上还要套上动物的角以增加弓的射程。该族使用的箭,箭头呈三角型的铁制箭头,重量可以达到半斤以上。这样制作的弓箭射程可以达到150米~200米。藏族的射箭是该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一,主要在自治区流行,据传藏族的射箭已有近400于年的历史。在藏族重要的望果节上,射箭是必备的项目。箭靶是15厘米~20厘米的方形物,吊于半空,射程30米左右,比赛开始时,箭靶放开自由下落,这时比赛者拉弓射箭,每人射两箭,每射中一次得到一条哈达,射不中可罚酒也可以罚水一杯。

满族的射箭与狩猎和军事有着密切的联系。满族的射箭在明末清初的战争年代对于争夺天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清朝建立以后,统治阶级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依然对射箭高度重视,射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

黎族的射箭独具本民族特色,弓箭自身的重量就达到200多斤,主要用途是狩猎与自卫。在黎族中有不懂得射箭就不是黎族好男儿的族规家教,可见射箭在黎族同胞心目中占有怎样重要的地位。黎族男子自小就开始射箭的练习,每到节庆以及闲暇时间就会进行射箭比赛。比赛时通常将食物高高挂在树上,射中多着为胜。更绝的还有用鸡作为目标的,此时是以射中鸡的眼睛为获胜。

鄂温克族的射箭通常在节日、祭祀日、吉日进行。该族的射箭在目标靶位的选择上有活动靶与死靶之分。活动靶主要就是射箭参与者或者是当时的比赛方随机选择的目标,主要有鸟类、鼠类等,这对选手的能力是更大的考验;死靶主要就是固定的器物。

达斡尔族的射箭在该族族人早期的狩猎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达斡尔族也是一个擅长骑射的少数民族,该族的男子们也是自小时起就进行射箭的练习,是一项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现在达斡尔族的射箭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本民族重要的体育比赛,多在重大的节日与特殊时刻进行。比赛时以用毛毡制作的环靶为目标,将其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处,以射中次数多着为获胜。

裕固族的射箭也有独特之处。自古以来,该族同胞为了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射箭本领,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获取猎物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裕固族传统的婚礼上也要进行射箭。当新郎迎娶新娘,新娘在走进新郎家门的时候,新郎就向新娘轻轻地射三箭,射箭的部位要在新娘的腰以下,射中则大吉大利。新郎在婚礼前为了这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三箭,通常会进行努力的练习。现在裕固族的射箭也主要是在这样的婚礼上才可以见到。

蒙古族的射箭作为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艺”之一,历来就是蒙古族勇士们必须精通的本领,这也是衡量他们有没有真正勇气的标准之一。蒙古族的射箭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射箭也是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在农闲、节日、婚庆等吉日进行。该族射箭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专业运动员,为我们国家争得了荣誉,这也是一名蒙古族射手一生的光荣。

彝族的射箭一般在节日、庆祝丰收时举行。弓的制作主要选择坚硬且韧性好的优质木材为主料,为增加弓的弹性常常在弓的背面贴上竹片,在内侧镶上牛角片,再用丝将弓缠箍四遍并漆上油漆。弓弦用麻搓成四道一股。箭主要有须箭、练习箭两种,须箭用于作战打猎时用,练习箭用于射击比赛。

三、不同少数民族形成相同射箭运动的原因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心态,或谓民族文化心理结构。[3]纵观以上主要使用弓箭的少数民族,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虽然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使用弓箭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是在形成射箭这项具体运动时,一些相同或者相近的内因与外因起了重要的作用。回溯射箭运动的起源,在古代社会射箭是作为获得猎物的主要装备,是当时生产水平的代表器械之一。部落男子在获取猎物的过程中,猎物多者就占有了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日常生活用品较同部族的其他人就更加充实,逐渐成为部落之间敬仰的对象,箭也就不再是仅仅作为狩猎工具,而成为用箭高手日常佩戴的饰物,用来展示自身的捕猎技巧,以此来证明他可以让家人过上比其他人更幸福的生活。其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阶级的出现,在部落的相互征战过程中,弓箭又是一件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可以在保证自身相对安全的情况下更有效杀伤对方。在生生不息的民族繁衍过程中,不精通射箭就会受到人们的轻视,射箭也被作为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手段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之后,明代由于火器的发明,弓箭逐渐失去了昔日的作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弓箭基本上退出了现代战争的历史舞台,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总结各少数民族射箭运动形成的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地域环境因素。我国地势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少数民族同胞们又多生活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有着高山、密林、大泽,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对现有的工具进行改造,或者进行发明创造,射箭作为一种更加有效的工具应运而生。

2.生产力差异因素。在古代由于阶级的出现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就有可能较早发明使用更加先进的劳动工具。又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原有手段捕获的猎物与耕作获得的作物无法满足生存的需要,射箭就成为当时生产水平的代表产物之一。

3.民族迁移因素。很多少数民族历来就是逐水草而生,民族的迁移性很大。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迁移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同的项目就有了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的机会,就有了在更广阔的区域展示的机会,不同少数民族之间不同的体育表现形式就有了可能形成相同体育项目的机会。

4.战争因素。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不断的统一与分裂直到现在的大一统、大繁荣,战争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同胞在追随统治阶级建功立业的时期,弓箭是其随身携带重要的作战武器之一。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同胞们相互学习射箭技艺,不断提高自身的射箭水平。

5.相近的文化因素。我国境内虽然少数民族众多,不同的少数民族之间由于各种具体原因产生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但是,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又有部分的相同。如各少数民族都有祭祀仪式,在这种重要时刻都要进行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的某些相似性,经过岁月的积淀就有可能形成相同的体育项目。

6.民族融合因素。民族融合是不同少数民族形成射箭运动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等等方面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发展,虽然还面临许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已经走上了规模化、正规化之路。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断胜利举行,都取得了让人振奋的成绩。当下,对不同少数民族形成相同体育运动的原因研究,在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强势文明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增进民族认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加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有着更加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宇红,马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养身保健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

[2]陆中午,吴炳升.体育大关[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

第8篇:体育运动项目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奥运项目;非奥运项目;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23-04

现代体育的发展,其影响力早已经超出竞技赛场。奥运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把体育的价值和体育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赛场上争金夺银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力的强大。但提升国际地位、展示国力,并非是奥运项目的专利,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同样显示了国民的精神面貌、国家的组织能力以及社会发达程度。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在各类世界锦标赛、世界杯等国际大赛共获得世界冠军2 283个,其中非奥运会项目1 409个,占总数的61.7%;创超世界纪录1190次,其中非奥运项目1067次,占总数的89.6%。因此,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同样应受到重视。

1、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划分的依据和条件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传承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在这片沃土中孕育着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各类体育活动。在各省市体育的基础上汇编的《中华民族体育志》,收录的体育项目多达977项。加上从国外引入的体育项目,如保龄球、瑜伽、高尔夫和台球等,在我国开展的体育项目超过1000项。截至2008年底,在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共有78个大项,141个分项目,超过半数可归为具有竞技性质的非奥运项目。本文对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划分依据参照了我国确立正式开展体育项目的要求和国际奥委会承认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要求,确认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必须是由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设立或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项目有国际(洲际)体育组织,并设有正式的国际或洲际比赛;有完备的竞赛规则,裁判法和一定数量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在国内较普及,开展范围一般在15个省市以上,冬季项目除外(15个省是我国规定的正式开展项目的基本数量要求);项目在各地设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并有能力组织举办区域性、全国性赛事,能参加国际比赛。

截至目前,全球得到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共有64个,其中列入奥运会项目的有35个,非奥运项目29个。此外,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GAISF),正式会员有70个,联系会员16个,临时会员4个。2009年3月,第7届国际体育大会,参会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超过100多家,这些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大多都具备了完善的赛事组织体系,竞技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巨大。

2、我国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情况

2.1 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竞体非奥项目中心,所涉及的体育项目主要由总局下设的社体中心、小球中心、武术中心、航管中心和中心5个部门分别管理。其中航管中心共9个大项、46个分项;社体中心12个大项;小球中心7个大项。以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为例,目前实施的是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分项共存的管理办法,2008年以手曲棒垒组成的奥运项目中心,集中精力备战北京奥运会,并取得了很大突破。一些社会化程度高的非奥运项目,如高尔夫球、台球、保龄球和壁球等一般以个人形式进入地方俱乐部或球馆进行工作和训练。一些群体项目如橄榄球、藤球和地掷球则以高校为依托,通过校办的形式发展。

2.2 参加赛事与运动水平

与我国有联系、竞技体育水平较高、社会影响力大,并且以非奥运项目为主(或拥有较多非奥运项目)的赛事主要集中在世界运动会(world Games)、东亚运动会fEast Asia Games)、亚洲运动会(Asian Games)和亚洲室内运动会(Asian Indoor Games)。此外,各非奥运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组织承办的各类洲际比赛与交流,都对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运动会是在1981年,由当时未被列入奥运会竞赛项目的12个世界单项体育协会联合发起,主要目的就是要创办一个比单项世界锦标赛影响更大的非奥项目综合性运动会。世界运动会现已成功举办7届,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2009年第8届世界运动会在台湾举行,全世界10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次盛会。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派队参赛,最好成绩列第2名。2000年,我国以全运会的战略意义为借鉴,创办全国体育大会,旨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协调发展,推动非奥运项目的普及和提高,与国际非奥运项目接轨,参加世界体育大会。

但是,由于奥林匹克项目作为国际体坛的主流,我国体育要实现为国争光、树立民族形象,只能将重点放在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体育发展战略,导致非奥运项目得不到重视,我国参加世界运动会的竞赛成绩一路下滑。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群众体育如何发展的热议,以及今后奥运设项的不确定性,非奥运项目尤其是竞技水平突出、开展广泛的项目,逐渐引起重视。但是现实的问题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依托的是项目整体发展,不能依靠短期突击训练。

3、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1 非奥运项目被撤并,竞技运动资源大量流失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在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有近1/3非奥运项目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随着“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奥运战略的实施,非奥运项目无论是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上,还是在管理体制的规范和在运动成绩的取得上,与奥运项目的发展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七运会以后,全运会项目与奥运接轨,全国2/3的蹼泳队伍被砍掉;原来全国有28个省开展的地掷球运动,1992年和1997年曾取得过世界杯冠军,但目前知道该项目的人很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滑翔机学校50多所,每年有数十万人参加这项运动。而现在我国的航校只有21所,队伍仅剩11支,运动员不足100人。就是这2l所航校还多数残破不堪,只有4所航校的场地、器材、队伍比较完备。然而这些非奥运项目却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和受到重视,像跳伞运动,现在设有世界锦标赛和亚洲锦标赛,影响力巨大。

3.2 一些受群众欢迎的非奥运项目发展受到制约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竞

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全面推进项目管理协会化,在政策、财力、人力、外事、竞赛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其中把当时的一些竞技水平较高、在世界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划分成除奥运项目和全运会项目以外的第3类项目,国家对这些项目实施政府引导、社会赞助、自我经营的生存策略。然而,我国1978年才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今天才不过30余年,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体制背景下,项目发展举步艰难。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位居金牌榜首位,体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在国际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和总体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还不具备明显优势。这说明我国在现阶段,竞技体育的发展,虽然应以奥运项目为主,但不能忽视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和生存状况,尤其是随着现在很多竞技水平较高的非奥运项目的各类单项国际赛事以及世界运动会受国家重视程度和群众关注程度的逐渐提高,很有必要对这类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和经济投入。

3.3 项目管理分散,训练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从调查情况来看,各地对非奥运项目的管理并不统一,究其原因,一是在于总局的群体司、竞技司以及体总秘书处等都有相关的非奥运项目管理职权,造成了下属各部门对项目管理权责不清。二是由于非奥运项目数量多,各项目竞赛水平不同,给统一管理也造成某种程度的阻碍。比如社体中心是政府实施社会体育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部门,管理着社会各类体育项目和活动的安排,目前拥有12个大项的非奥运项目管理,同时还有奥运项目,不过比例很小。三是经费不足,社体中心每年只有1000万财政拨款,这对于庞大的社会体育管理,行政办公经费尚且捉襟见肘,更别说支持这些项目的发展。很多项目在地方都是依靠社会集资而处于维持状态,一些无法得到社会认可、又不能立刻砍掉的项目由政府接管,发展停滞不前。

3.4 非奥运项目的相关科研被忽视

近几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都取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这与体育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已经建立了优秀运动员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技术创新体系,涉及技能评定、技术诊断、心理调控、运动伤病预防和康复等多个方面。先后启动了6个重点实验室,并同地方科研机构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加强联系与合作。然而这些科研攻关多以奥运会项目为中心,对非奥运项目竞技水平如何提高涉及较少。目前我国的许多非奥运项目,如:轻型飞机、热气球、飞艇、跳伞、动力伞、动力三角翼、航空模型、航天模型、车辆模型、航海模型以及定向、模拟运动等需要运用相关器材和设备通过科技知识进行,这对科研要求高,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投入和设计。

4、对我国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发展的建议

1)抓好训练工作,以局部带动整体。抓好训练工作,提高竞技水平,是非奥运项目发展的基础,只有竞赛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挖掘市场潜力。训练、竞赛、市场开发三者互相联系,相互依存。非奥运项目与奥运项目一样,只有运动成绩好,才能提高公众的注意力,树立良好形象,同时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加大。从社会赞助商的角度来看,对支持的项目也主要是关注该项目的社会效益。丁俊晖等优秀台球运动员,极大地提高大众对台球运动的热爱;谢军在国际象棋的成功,引发了国内的象棋热潮,成功带动一批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成长,使项目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国家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我国各类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全部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国家适度参与是必要的,项目过度依赖市场,会缺乏比较有利的引导,对项目的远景规划和运动员的训练、竞赛缺乏支持和管理”。

3)非奥运项目在提高竞技水平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群众健身需要。项目要生存,提高竞赛成绩,赢得政府重视,提升百姓关注热度,获得企业支持,才是市场经济下项目发展的根本。我国现在虽然把奥运项目作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一些取得了辉煌成绩的项目由于后备人才培养逐渐萎缩,难有优秀苗子出现,无法可持续发展,目前这类竞技成绩突出但与大众脱节的奥运项目超过1/4,非奥运项目发展应当引以为戒。

4)加强科技体育的宣传,推进科技体育的繁荣。科技体育是非奥运高科技项目,是把当前社会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到体育竞赛中,以开发智能、体力和心理潜力的自我挑战或相互竞争的竞赛活动。实践证明科技体育项目对提高参与者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科技体育从业者缺乏市场观念,市场定位模糊,还不能提供规范化和专业化的体育服务与体育产品,影响了这类非奥运项目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科技体育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科技宣传。科技体育中介服务是项目的重要环节,通过服务、项目推广、咨询与组织,搞活流通市场,活跃科技体育市场。此外,争取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青少年频道、体育频道、科技频道长期合作,提高科技体育的感染力和宣传效果。

(2)加深对科技体育的认识。科技体育对科学知识要求很高,应从小在学校培养,依托学校的有利教育资源开展如航空、航海、车辆、定向、无线电项目活动,同时对于跳伞、直升机、热气球等项目进行课外知识讲座,作为兴趣培养,起到积累知识的目的。

第9篇:体育运动项目范文

关键词:高等体育专业;项目教学;项目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3-0001-04

长期以来,国内体育赛场黑哨、假球、兴奋剂屡禁不止,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等问题,都与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术科的教学与训练普遍存在着重视运动项目工具理性的传习,忽略其育人的价值理性传承有关。因此,作为引领国内体育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体育院校,必须肩负起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重任,以求将体育运动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系统育人。这是国际高等教育与体育发展的大趋势,是促进国内运动教学与训练人性化的需要,是后奥运国家体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课题。

1 理论依据

1.1 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20世纪末,国际高等教育针对科技异化问题,以及大学重视“谋职培训”,忽略“求生培养”的“重物轻人”的倾向,提出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改革思想。因此,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提出要将各学科的科技的工具理性与其育人的价值理性统一起来,整体地传授给学生,以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抵制因科技异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为此,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国内著名数学家史宁中教授率先研究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数学教育”。近年来,国内“语文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音乐教育”的话语及其研究课题也相继出现。这些都说明,高等教育研究具体的“学科教育”,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这为我们深入研究国内体育专业术科的“项目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1.2 符合国际体育运动发展态势

罗格作为国际奥委会在21世纪的第一位主席,针对国际体育运动“重物轻人”异化现象日益严重的问题,十分严肃地提出要让未来的奥运“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在此背景下,国际体育运动的研究开始向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方向发展。例如,2002年足球世界杯结束后,据中外重要报刊和杂志报道,韩国和日本的“足球教育”发展已有一段历史。欧洲足球强国也在实施“足球教育”。1995年,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教授在审视国际高等教育和体育运动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对竞技教育学进行研究,在国内首次以“育人夺标”为宗旨,研究了人性与竞技、生命与竞技和竞技文化建设等问题。竞技教育学的研究将竞技的重心从“物”转向了“人”,改变了以往人们偏重于研究竞技的“物性”(工具理性),即运动项目的规律和特点,忽略将其“物性”与“人性”(运动项目育人的规律与特点――价值理性)整合的研究。因此,竞技教育学为“人”在竞技中寻求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国内体育专业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据考证,千年古奥运会与百年现代奥运会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要求通过运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社会服务。运动若失去教育属性,其后果不堪设想,运动场将变为“商场”,人将变为“产品”或“商品”,赛场就将变为“”。历史证明,“育人”是运动胎生的教育属性,它是运动的生命线。运动若失去教育属性,“夺标”也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因此说,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是高等体育专业发展的方向所在,也是提高运动员和体育大学 生人文素质的最佳途径。

1.3 符合国内高等体育专业改革要求

当前国内高等体育专业面对学生人文素质欠佳和就业难的问题,主动研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术科“项目教育”,培养会做人、懂运动、能谋生的体育人才,是时展的需要。确切地说,从运动的“项目教学”到“项目教育”的转变,不只是文字表述的变化,教育与教学是一个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二者是一种包容关系,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以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教学本身达不到或不能完整地实现教育目的。把教学扩展为教育,是为了整合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资源以达到整体“育人”的目的,是“授技”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学校的基本职责与神圣使命。那么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毋庸置疑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懂得“为何而生”的生活哲理,而且还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具备“何以为生”的技能,他们既学会了做事,又学会了做人。这样的人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不但要使人“成人”,更要使其“成才”和“成功”,“成人”是根本,“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

2 项目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术科教学的现状是“重技能轻人文”,没有摆脱竞技训练的模式,忽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教育,即注重人的工具理性的培养,忽视人的价值理性的探索。要摆脱这种现状的束缚,扭转被动的局面,就要求高等体育专业术科教学的指导思想由传统的“技能培训”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转变,即高等教育要为学生未来的“谋生”做准备。而培训谋生能力,就需要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育思想作支撑,在各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传承项目自身特有的文化,从“项目教学”向“项目教育”转变,从“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项目教育是将运动项目科技、现实的工具理性与项目人文、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性统一的教育过程。它是体育专业术科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根本变革,它不仅教会学生“谋职”,更要教会学生“谋生”,即使学生“学会生存”,也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从2004年开始,吉林体育学院提出专业技术教学由过去的“项目教学”转为“项目教育”,这是“授技”与“育人”的结合,是具体的培养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由“技能传习”变为“文化传承”,这是术科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延伸,其改革既向学生传承项目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想,又传授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即注重“理论与技能+人文与科学+教法和锻炼法”,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将“教书育人”合而为一,从而提升课程育人的水准。这种“崇尚科学,追求人文”的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会做人、能竞技、能教学的,富于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

“项目教学”与“项目教育”的本质区别是:“项目教学”以运动技能为终结,导致在其过程中出现“人”迷失,以致体育运动中异化现象屡禁不止;“项目教育”不仅传授项目的技能,而且传承项目的人文与科学相

融合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将其过程迷失的主体找回来,以复归的人性,升华“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

“项目教学”将教学和训练视为“技能培训”的过程,即不怎么关注“身、心、群”全面增值的人。该过程培训出来的“产品”具有谋职的技能成分多,而对“人”全面发展考虑得少。“项目教育”将整个教学和训练过程视为“人的培养”过程,该过程通过项目的文化传承和熏陶,使学生既掌握谋职的技能,又具备谋生的能力。

实施项目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传承“项目文化”,而文化又包含3个层面,即文化的思想层、方式层和器物层。项目文化也同样包涵3个层面的内容,即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思想层、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方式层、作为载体的运动项目的器物层。归根结底,实施项目教育就是以项目自身为载体传承项目文化的过程。

宋继新教授在《竞技教育学》一书中曾精辟论述:当今,尽管国内项目文化建设存在“软实力”欠佳的表现,但国家乒乓球队、体操队等优秀运动队的文化建设给我们提供了项目文化建设的思路。以乒乓球队为例,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这支队伍不仅有不断创新的“快、转、准、狠、变”等领导世界潮流的器物层文化(工具理性),而且还有国家乒乓球队几代人积累的人生和项目的思想文化(价值理性),具体表现如下:起点定位――“一切从零开始!”、“人生能有几次搏!”;终点定位――“不到21分不服输”;危机定位――“狼来了!”、“世界打中国!”;责任定位――“你不要这一局,祖国人民要这一局”。以上中国乒乓球队的4个定位,是他们长期总结的育人规律,是其超凡脱俗,抵制国内竞技“重物轻人”异化倾向的精神财富。中国乒乓球队,正是有了上述长期积淀的富有情感和责任感的先进文化,才改变了“人”,从而使“物”持续辉煌,进而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乒乓球所有项目的金牌。同样,中国体操运动在国际上保持优势,也在于文化思想层有祖国至上、甘于寂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文化器物层有“力、美、难、新、稳”的制胜规律。中国乒乓球队和体操队都有文化深层次的博弈。运动“项目教育”的文化传承,要加强它的竞技性、健身性、育人性、产业性的传承,培养学生做人、运动、创业的技能,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其学会生存做准备。

3 项目教育的实践探索

3.1 承前启后,育人为本

20世纪末,针对大学生重“谋职培训”轻“求生培养”的重物轻人倾向,吉林体育学院提出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改革思想,1995年8月,成立了“面向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简称“21958”计划)科研攻关课题组,以这一课题研究为核心,全面启动教学改革工作,构建了以“突出育人,强化基础,重视能力,发展个性”为指导思想的,由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基础教育、技术教育、就业教育、军事教育和劳动教育8大主干“模块”构成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见图1)。

“面向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成果,1997年荣获一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后续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研究成果,曾分别在2004、2005、2008年3次被国家教育部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广(长春:吉林体育学院;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大连:大连大学)。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重点突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素质教育思想,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机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大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作为提高学生“身、心、群”素质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以提升体育专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育人水准,实现育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进而落实“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为建设体育强国、促进省和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服务。

3.2 科学发展,成绩显著

多年来,吉林体育学院在“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改思想指导下,变“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在基础学科建设方面,建设了国内比较领先的、省级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在体育术科建设方面,建设了国内相对领先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它是以竞技教育学、体操和冰雪为“三大支柱”的吉林省体育专业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前两个学科已分别获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后一个学科培养出了百余名世界冠军。

在课程建设方面,宋继新教授国内首创的竞技教育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目前,这门课程既是教育部选定的新课程,又是部级“精品课程”,并且多次作为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讲座的重要内容。竞技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是:首先,揭示了运动训练与修炼相结合过程的规律,即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竞技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这实质是将竞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竞技教育思想;其次,竞技教育学不仅改变了国内竞技理论侧重单一研究训练过程的不足,而且填补了我国“教竞结合”理论研究的空白。《竞技教育学》被国内外专家评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还被日、韩等国大学作为体育研究生教材。此书现被存放于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历史博物馆内。在该课程的促进下,吉林体育学院积极践行项目教育的健美操教育、速滑教育等2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竞技教育学、运动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运动术科的教育与教学改革积极地开展“项目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编写出版了《足球教育》《篮球教育》《健美操教育》《乒乓球教育》《竞技越野滑雪教育》《体操教育》《田径教育》《人文排球理论与方法》《武德教育》等教材;“瑜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跆拳道教育”等论文入选“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大会”。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项目教育的实践及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6年,吉林体育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体育运动软实力建设》的成果,被摘发在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的成果要报中,呈送中央政治局阅示,作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的参考。在接受教育部“评估”中,“项目教育”作为教改特色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评估组组长黄汉升教授给的评价为“小院校做大文章,起步就已领先一步,起步就让人仰慕!”总之,“项目教育”是将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教育过程,是将传统的运动教学与训练的重心,由“物”转向“人”的改革,它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和体育发展的趋势。当前,在国内高等体育专业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是推进后奥运国家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从思想到内容全方位“文化自觉”的重要举措。高等体育专业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实质,就是改变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思想、方式和内容,即高等体育专业的文化自觉。这是国家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提升国家体育软实力的关键,是造就新一代体育人才、建设体育强国的使命。因为体育强国,首先是“强人”,否则“强国”不“强人”,国是难强的。

4 结论

1)思想创新。在国内体育专业首次提出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改思想指导下,把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让学生不仅学会“谋职”,更要“学会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