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关系课程范文

公共关系课程精选(九篇)

公共关系课程

第1篇:公共关系课程范文

本文介绍了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导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对《公共关系学》课程进行改革,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公关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课程改革;公共关系学;职业能力

引言

在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时代大背景下,职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我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课程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微观基础,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主要途径。因此,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深入探究《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关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契合教育部提出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2014年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建构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3月在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在改革完成后,我国2500所高校中,会有1650所左右的高校将转型为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并且在培养方式上将突出专业的重要性,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举措将令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比重将会提高25个百分点。在新形势下我国将把突破口放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对教育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而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是这一调整的集中体现。形成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中国的目标,在教育模式、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上,都以就业为导向。[1]笔者尝试的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将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导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这完全适应了教育部新提出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

(二)适应我院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我院于2012年制定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落实学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关系学》是文法公管大类的大类基础课程,第一学期开设,涉及法学、广告学、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四个本科专业,在文法公管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换言之,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关系学》课程对于文法公管大类共4个专业的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自然也就对《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全过程提出了深入改革的要求。如何在《公共关系学》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应用型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全面强化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加强学生的沟通协调与社会交往能力,为成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是新形势下《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所需要完成的紧迫任务,也是笔者研究的重点。

(三)符合新形势下学风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要求。

根据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政策。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打下宽广的知识基础,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如在文法公管大类中,共有法学、广告学、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四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之间相关度并不高,专业课程几乎没有共同点,这就很可能使得学生在第二学期进行专业分流时存在困惑、迷惘,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就读哪一专业。如果盲目选择一个专业,日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学生往往学习热情不高,甚至自暴自弃,极大地影响到学风建设和专业建设。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学年的大类基础课程不仅要实现知识传授,更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和喜好,在专业分流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使得学生在后面三年的学习中充满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风,进而使我院的专业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公共关系学》作为文法公管类的大类基础课程,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公共关系学》课程在我院已经开设14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根据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本课程研究拟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项目以了解法学、广告学、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专业对于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和共同之处,在课程学习中逐步认识自己的兴趣所在,帮助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选择。

二、针对目前存在问题,如何进行《公关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很强,因而要求学生既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才能较快适应市场需求,才能熟练地协助企业或单位策划公关活动、用公关方法较好解决危机、制造公关奇迹,并处理好同事间、上下级间各种关系。但是在传统《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公共关系学》课程要朝着更完美的目标前进,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更科学更合理的改革和探索,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新模式。那么针对目前《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专题式教学+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改变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思路,采取专题式教学思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笔者把公共关系学课程划分为四大专题:公共关系学基础理论(包括绪论、公共关系的概念和涵义、公共关系的功能、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共8个学时)、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共6个学时)、公共关系实务(包括网络公关、公关礼仪、危机公关、公关专题活动,共12个学时)、公共关系实训(带领学生参与班级、系部或学院的各类主题活动的组织、策划、执行等,共6个学时)。在每个专题下面,安排了对应的实践项目:第一个专题:以公关团队为单位成立公关公司;公关主题演讲。第二个专题:撰写公关策划方案。第三个专题:公关辩论赛;公关礼仪课堂实训;危机公关案例分析。第四个专题:依托公关团队和学生社团让学生参与组织、策划、执行班级、系部、学院的各类主题活动等。根据学生今后从事的专业制定出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文法公管大类的学生主要可以选择的专业有四个:法学、广告学、公共事业管理和城市管理。通过对这三类专业相应的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这三类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所必须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各有侧重,法学相关工作岗位侧重逻辑思辨能力,广告学相关工作岗位侧重策划设计能力,公共事业管理和城市管理则侧重沟通协调能力,以上这些实践项目中有三个就是分别围绕这三大核心职业能力进行设计的,其余的实践项目主要是围绕这三类专业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所通用的职业能力进行设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以上各种不同的实践项目,可以明晰自己更擅长哪一种职业能力或者自己的兴趣点在哪个方面,进而为大一第二学期的专业分流做好充足的准备,减少专业分流的迷惘和茫然。同时,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每个专题都有相应的实践项目来支撑,实践项目的设计也是围绕三类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的。笔者将运用多种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以上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内容更好地融入实际操作之中,让“教、学、做一体化”落到实处,从而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项目式+合作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内容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讨论小组,积极进行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研讨,着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礼仪技巧、策划能力、表达能力、执行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职业素养。具体教学方法如下。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目标是在分析及研讨案例的基础上,研究公共关系活动的历史、现状,从而提炼出公共关系活动内在的规律和理论要点。[2]通过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总结了在课堂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经验。首先应在课前精心选择最佳案例,要保持对与公关相关的热点事件的敏锐度与关注度,案例库应持续更新,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程编选,编选过程中要有针对性,案例编选的原则是要真实、典型、有趣、新鲜。其次要合理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授课教师应在课前把案例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这样上课时不会感觉突然,课堂上授课教师再进行详细介绍,鼓励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围绕某个切入点开展热烈的讨论,若讨论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或其他问题,教师应马上协调,使讨论方向更加明确、讨论效果更好。再者分析案例要透彻,在学生讨论案例的基础上,教师要给予恰当地点评和分析,深化整个课堂教学,为了做好这一步,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案例有全面的认识,并找准案例的细节与所讲理论点相切合的地方,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课堂突发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法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公关素质,仅靠课堂实践是不够的,还需要创造平台,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校园内外的各类公关实践工作,进行实战模拟。这种模拟演练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实地观摩考察,教师要积极跟校内外相关组织机构做好沟通,然后选择恰当时机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公关活动,比如带领学生观摩开学典礼、校招聘会、校动动会开幕式、学校周年庆典等公关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第二种方式是亲身实践演练,教师在课堂里传授基本的公关理论知识及组织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生也十分希望能把课堂所学的内容尽快加以实践,在学生有着浓厚的实战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应适时推出系列的亲身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内的各类主题活动,包括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总结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3]合作研讨法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合作、团队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探索的过程,鼓励提问、鼓励对话、鼓励创新。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建公关团队,每个团队5—6人,尽量保证男女搭配,以增加团队合作的趣味性。团队活动将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包括课前预习、课堂上的情景模拟与分组讨论、课后的实践项目等。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积极开展合作研讨法,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能力和风采的良好平台,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明确每堂课的具体任务,然后通过任务的准备、参与、总结,使学生懂得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引领者,教师首先应设定好每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然后带领学生围绕某一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最终通过共同努力寻找解答问题的最佳答案。通过积极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以下三个作用,分别是:一是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二是通过解决执行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以便更好地把握今后学习方向。

(三)“多元一体+形成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改革。

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十分关键,关系到学生兴趣点的导向。在《公共关系学》课堂教改实践中,改变了传统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建立起重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评价方法,形成一种创新的考核评价标准,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与导向,围绕“两个结合”的策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有效地进行与落实。首先是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课程开始之初,任课教师把课程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详细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在实践项目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及时记录学生展示项目成果的情况;最后通过把教师打分和学生代表打分相结合,得出每个学生的具体分数。再者是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的考查,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参与实践项目的表现和贡献等,着重关注学生在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而期末考试主要以闭卷的形式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要点进行考核与应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两相结合,改变了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法,使学生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核的具体方法如下。《公共关系学》课程成绩计算方法:总成绩等于期末考试(40%)加平时成绩(60%),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包括:封闭式卷面考试成绩(50%)、开放式案例分析成绩(50%)。平时成绩包括四块,分别是:团队实践项目完成情况(50%)、专业选择意向报告(20%)、课堂表现(20%)、考勤(10%),其中,团队实践项目完成情况的评分标准考虑到公平性,主要由个人自我评价(15%)、组内成员互评(25%)、任课教师评分(60%)三部分组成。团队实践项目包括课堂内外开展的各类实践项目,每个实践项目所对应考核的学生能力是有所侧重的,学生可根据自己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情况和个人兴趣爱好,总结出专业选择意向报告,为大一第二学期的专业分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通过以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笔者力图在教学内容上通过专题式教学和项目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明晰自身特长和兴趣,为大一第二学期的专业分流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对实践项目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在评价方式上通过构建重职业技能培养和重实际操作的全新模式,从而在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公关技能和职业素养。

作者:夏慧夷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晨.公共关系学发展现状研究报告[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51.

第2篇:公共关系课程范文

[关键词] 公共关系学 课程教学 研究

独立学院开设《公共关系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正确理解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性质和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学生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的公关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的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系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公共关系基础理论部分,二是公共关系实务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体系结构如下:公共关系概述,包括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科学范畴、基本特征、历史与现状总结;根据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分别从公共关系的运作主体、客体、手段、目的、职能与原则、程序详细展开与论述。二是公共关系实务部分,具体包括:人际沟通技巧,包括公关语言基本原理、口语和书面表达技巧、人际吸引、人际沟通、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及障碍排除等;公关礼仪,包括仪表、仪容、仪态、及礼仪基本规范等内容;公关策划与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如公共关系主题策划、新闻会策划、庆典活动策划、展览会策划、赞助活动策划、开放参观活动策划等。公共关系具有实践、专业和社会管理三个维度,其本质属性是沟通与协调。实践的公共关系主要在于公共关系实务的服务、行动和问题操作,形成良好的公众环境;专业的公共关系主要在于公共关系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密切组织与公众的关系,赢得组织良好的信誉;社会管理的公共关系借助于社会传播、社会规范、社会秩序建立组织与公众的良好合作关系,以确保组织的社会信誉,更好地发挥组织形象力的作用,保证组织自身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系应注重第二大部分,即实务部分,第一部分的教学是为第二部分服务的。

二、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策略

1.影像学习

影像学习是指借助视频的教学手段来学习《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影像学习可增加公共关系教学的趣味性。由于课时的有限性,所以不允许大量观看教学视频,所以我们特别介绍同学们在课外自学过程中可以观看教学视频,重点理解公共关系礼仪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技巧。此外,介绍广告策划方面的教学视频以增加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介绍公共关系教学电影给同学们也是可行的办法。通过影像学增加了《公共关系学》教学的趣味性,调查发现同学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很高。

2.案例教学

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针对教材相对比较单薄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精选的案例作为教学辅助资料,以加强教学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能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顺应社会潮流、把握瞬息万变市场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在案例的选择上并不局限于教材,并始终坚持案例的“真实性、现实性、实践性、典型性、可读性、系统性”的原则,同时还重视学生的参与,既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讨论,又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醒同学们关注中国公关网、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网、中国传播学术网等,进行实时跟踪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原来更好。

3.实战策划

在探索有特色的公共关系教学和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和实践。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和学科,它需要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着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解决现实中所存在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这就需要我们在配置教学资源和确定发展方向的时候,确立科研与教学互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并且找到一个能够把知识传授和能力锻炼相结合的公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授课中,我们有目的地增加实战策划作业,使同学们的公关策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走向社会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浙江理工大学110周年校庆公关策划书》、《杭州市志愿者协会高校巡回慰问演出》、《藤王阁茶楼的公关策划》等案例的策划等,都是相当不错的策划案例。我们还把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具有成长性的产业或行业相结合,针对2008年奥运商机和体育产业的繁荣,我们开展“大型赛事公关活动策划研究”项目,引导师生关注目前或即将出现的热点行业。通过实践策划,同学们的策划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教学过程让学生品味到《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非常重要。几年来我们选择的北京大学《实用公共关系学》教材,由于内容太陈旧,从前年开始我们选取了复旦大学的公共关系学教材,因为复旦大学的教材内容更新颖实践性也较强。今年我们主编的教材《公共关系学》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里面增加了大量的实战训练题,以提高独立学院同学们的实战策划分析能力。

三、结语

人为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实战演练平台。如模拟策划“金牌秘书大赛”、“杭州电子科大校庆庆典”、处理“突发性公关危机”等,鼓励学生之间为完成学习任务,自由组合成若干专题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沟通,拿出活动策划方案,并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相互尊重、互相协调与合作。通过对学生的大量访谈发现,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所增加,对社会对企业、各类组织的公共关系认识有所增加,对他们以后的社会工作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卢雪萍.谈在公共关系中注重实践教学[J].职业教育,2007,(5).

[2]郭海鹰.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9).

第3篇:公共关系课程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健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的重任。但2006年9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却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居高不下。因此,我们反过来再检查一下体育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承认,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结果与公共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具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质量。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关键因素是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的教材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教材体系不科学、教材的内容陈旧。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重点应该在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上。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现状

近些年,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人员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现了许多观点不同、结构不同、内容各异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从所了解到的资料和文件中,全国各地高校大都还在延用过去的体育教材,基本上是体育课程的名称改变了,但授课的内容没有变化。这些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教材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相对加大;教材的专业性过强,公共体育的普及性削弱,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教材的难度加大,公共体育课程竞收录了体育院校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其中绝大多数公共体育课程仍然是以体育运动项目的体系为主,以体育学为编教材的主导思想,主要以身体素质和技术技巧为基本教学手段。但这些教材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没有与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密切联系起来,没有更好地将该课程的理论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以及教材的内容就势在必行。

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课程的本质是由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它用以指导学校教学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课程体系是由课程的内容、结构、形式等组成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所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它是制订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所以,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路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综合性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21世纪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所以,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反映体育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另外,体育健康课程的形式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教学,更要加强隐性课程的训练。如:校园卫生环境的维护、校园活动的组织、体育锻炼中的人际关系等。再有就是,体育学科教育中,健康知识、医学知识在体育课程中的比例及运用的方法和手段。

2.2注重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性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高校的毕业生应该是一名能够较好适应社会,独立健康生活的人。他们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了解基本医疗常识和必要的急救措施,能够运用所学运动知识指导日常健身活动,能够在运动中得到乐趣,保持良好的运动兴趣。

2.3对新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初步构想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健康知识:健康的概念、分类;健康的意识;性健康卫生常识

第三章医学常识:自诊与自救;基本的常规检查;常见的急救措施

第四章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

第五章体育教育的任务:体育的概述;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

第六章体育教学实践:各个项目的简述、规则;技战术训练与教学;易受伤部位的处理;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健身锻炼的方法学

第七章娱乐体育:体育欣赏;时尚体育;传统体育该教材的篇幅字数不宜太多,使学生在学习阅读时容易理解,并且要突出高校公共体育的师范性、实用性和知识性。

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及内容特色

3.1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创新性

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创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密切联系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是该教材创新的关键。如由于现代行为观念的不断改变,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中已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把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的健康理论充实到新教材之中。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的教师,体育教师的创新重点应该是教学方法、手段和全面的医疗健康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操作师范能力,这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3.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基础性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设置,从基础理论到基本技能,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就是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医学常识和体育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基本健康常识和运动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锻炼,学会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如: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常见的急救措施。了解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以及体育教学实践和健身锻炼的正确方法。

3.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综合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知识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要有高度综合。知识的综合化趋势,反映在公共体育健康课上,就是涉及到体育健康课的各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体育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伦理、哲学、艺术、环保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综合知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新的体育健康课中得到综合训练。特别是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培养学生刚毅的意志,团结协作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适应未来从事的教育工作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现状。

3.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实践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理论,是灰色的理论。作为高校开设的体育健康课程,仅仅在理论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学是不够的,体育学有它的特殊方式,就是理论课和实践课,而且实践课的比例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大的。在新课程体系形成后,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理论课的内容有所加大,我们针对体育健康课程的实践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方法。体育课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指导体育健康教学服务。

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的实用性

体育健康课程的另一重要特性就是实用性。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较强促进功能,同时也是体育健康教材在实用性上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该教材的实用性,还要体现在与过去体育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将此书作为健身和医学常识手册永久伴随读者。

4.1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

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是体育思想上的改革。要着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但学会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会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只要有了正确健康的体育观,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就更能够体现出来。学生具有了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够合理地设计体育锻炼计划,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主动参与体育健身和锻炼,从中获得自我发展。

4.2运动兴趣的培养与运动技能的掌握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运动项目,但前提是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自觉锻炼的习惯,学校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的环境。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它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另外,运动技能的掌握也是促进终身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期间学会并掌握了体育方面的一技之长,那将终身受益,并且还要将该技能传播。所以,高校体育课程必须在体育项目方面具有较强专业水平的教师,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在不断提高运动技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4篇:公共关系课程范文

关键词:公共关系;实践项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02-02

一、引言

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书本知识无法和社会工作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1]。特别是一些对于应变能力要求较强、需要塑造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2]。这类相关课程需要搭配行之有效的实践项目,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到真实的案例和问题处理方式,从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公共关系课程是一门重在交流、管理和沟通的学科,课程对于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要求很高,也非常重视不同知识技能的结合和灵活使用。因此,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仅仅浮于字面,过于空泛,很难形成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而这正是相关工作中最重要的品质。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需要在实践项目设计中多下功夫。相对于课本的理论知识体系架构来说,学界对于实践项目的研究和重视还不够,仅有的研究也不够体系化和系统化[3]。因此,本文希望从实践项目设计需要达到的目标入手,构建合理有效的项目体系,为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二、实践项目设计目标与课程改革

作为公共关系课程中重要的一环,实践教学项目体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课程现实指导意义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了更好的让实践项目环节发挥作用,我们需要首先明确实践项目设计的目标。而这也是现阶段的很多研究所缺乏的[4]。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我们下面几方面入手,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完成改革。以相关目标和要求为指导,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两方面,形成有效的相互促进作用。

1.公共关系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一体化。首先,实践教学是公共关系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途径。公共关系课程相关实践项目的体系应该构建成包含“综合实习、课程实践、毕业实习”三位一体,不同层次互相促进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只有有效的将各个环节和各个实践部分结合在一起,培养体系才能形成有效的共振[5]。然,这也就为实践设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架构和安排时,需要有大局观,考虑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接受程度和需要锻炼的能力,实现整个培养培训流程一体化,从而达成相互促进,互相印证的效果。

2.构建实践训练项目标准。而为了使我们的时间活动更加科学,更加具有可移植性和规范性。我们需要根据公共关系课程的规律和要求,为其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善和有效的实践教学信息收集整理机制、进而制定对于实践项目有效和适合的评价标准管理和反馈机制。最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和标准依据,达到促使学生在技能培训中加深知识理解的目的,获取更强更有效的实践技能只有制定和执行有效的训练项目标准,才能保证我们的实践项目能够保质保量,并形成一定的传统和模式,在不断地积累中不断进步和完善[6]。并在学生和学科中形成更深远的影响和重视实践的氛围,从而取得更好地效果。

3.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我们的实践活动,除了满足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需求以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一些相关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开拓能力、交际展示表达能力、应变变通能力、获取又用信息能力可以让学生从细节入手,在相关领域中不断进取,开拓前进。实践项目由于其形式的特殊性,必然比枯燥的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更能从各个角度,多方位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性格,思维方式。因此,在我们的实践项目设计过程中,应该侧重这方面的考虑,从而从细节和更广阔的方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项目与培养体系构建

为了实现上文所提到的目标,我们在项目体系构建时,要更加注意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和人才的培养。

1.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课程体系改革为手段的新的培养路径。首先,虽然实践教学可以取得很多理论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和作用,然而,没有理论的实践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要根植于理论教学这个基础,把握对实践教学进行创新这个主线。我们需要在学生充分掌握和理解公共关系学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依附其上并与之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结合理论,通过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等多层次提升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素质和能力。并带学生到社会上的相关场合观摩、学习、实践,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公共关系实务方面的社会活动,进而更好地为课程学习、能力培养服务。

2.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适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培养方式。对于实践课程的开展,是对于传统理论教学的一种反哺和提高。在基本的传统理论授课以外,加大进行创新实践教学的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的应用,通过真实案例分析、校企合作等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实际一线,了解问题的特点和模式。此外,进行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技能培训、沙盘模拟讨论实训等,从不同视角和层次对学生进行辅导,并重点要求公共关系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到较为复杂的组织策划以及公关活动中来加深其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新型的授课和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设立自己职业培养的目标,培养需要的技能,达到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总体来说,我们对于实践项目设计的工作可以分为两方面:

(1)在实践内容选择方面,重点考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将技能的学习和对应岗位相结合。项目内容应多样化,并考量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需求与主要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最终构建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多元多维一体的理论和实践综合教学体系。

(2)在实践方式构建方面,根据评价体系架构科学性要求,基于构建理论的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真实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案例重现―实地观摩参与―专业体验实训实习多方位相连接的体系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通过对于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的考虑,我们可以更好地为公共关系课程设立实践项目,更好的培养学生,使其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和进步。

四、结论

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更趋向于实用性和可用性。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升华和补充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特别是对于公共关系课程来说,交流、管理、思维相处方式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完成。而一般来说,对于实践环节的研究和讨论,远不如基于理论教学的深入和广泛。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通过对公共关系课程的实践项目需要完成的目标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实践项目设计和架构的建议和思路,希望能为相关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画.基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的《公共关系学》实训教学项目设计[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

[2]肖宝玲.高职院校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探讨[J].科技风,2015,(21):206-206.

[3]李辉.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4).

[4]乔雪.基于工作过程的《公共关系》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80-81.

第5篇:公共关系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 公共关系 实战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21-01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屡招批判,目前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各高职院校引起广泛关注――实战教学模式。其教学原则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充当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最终实现学习的有效性。也就是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战演练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公共关系课程是市场营销类专业的核心课。公共关系的成功运作能帮助社会组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社会组织提高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的实用工具之一。随着公关营销时代的到来,公共关系已上升为组织营销战略层面的手段。特别是随着整合营销理论的发展,公共关系课程在市场营销类专业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高职院校公共关系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虽然也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但实践环节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操作上,忽视了公关实务的系统性。当前有必要将实战教学模式引入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来,让学生通过实战演练具备综合公关技能。

1 公共关系课程实战教学模式应用

1.1 公共关系课程学习项目设计及实施

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对学习项目进行仔细设计,以便理论学习和实战演练完美结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一步:设计学习项目。公共关系课程的每一个学习项目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学习目标、案例导入、知识链接、拓展阅读、案例分析和实战演习。第二步:知识储备。授课教师把实战演练中需要的理论知识以“够用”为指引传授给学生,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课堂讨论;观看视频;课后练习等。第三步实战演练。首先依据演练内容,选择合适的场地。以校内模拟实训室为例,学生首先要进行场景布置,然后开始操练。以“车展开幕庆典”这一公关专题活动为例:学生要根据活动内容编写脚本,开幕庆典大约需要二十分钟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设计这样三个场景:接待、剪彩和参展。第一幕接待:学生扮演项目设计中的相关人物,如有关部门领导、参展嘉宾、媒体记者等。这一幕包括表情、称呼、介绍、握手等环节。第二幕剪彩:礼仪小姐引领领导及嘉宾进入主会场,主持人做介绍并请领导讲话,然后进行剪彩。这一幕包括场景布置、站位安排、剪彩、合影等环节。第三幕参观车展:与会人员进入车展现场参观,这一幕包括迎候、介绍、参观者互动等环节。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演练,学生能得到系统性的训练,公关技能得到积累和提升。最后一步:各项实训环节评分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战演练这一步,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发生,这需要授课教师对现场有一定的引导控制能力。例如学生由于紧张而表情僵硬、语言程式化,或由于对脚本不熟悉而演练拖沓,甚至颠三倒四,授课教师这时要进行积极的示范引导而不是单纯的批评,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演练的进度及效果。另外,其他组学生在实战演练过程中,要用心去观察学习,积极吸取精华,去除不足。授课教师也要认真做好各小组的实战演练表现记录,以便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更具针对性。关键一点是:实战演练是为了学而演,通过演练促进学习,而不是纯粹的演而演,那就脱离了实战教学模式的根本宗旨了。

1.2 实战演练效果评价

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师“独家垄断”,这种评价方式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绝对性,学生很难对自身的学习效果有一个清晰深刻的认知。而实战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一种兼顾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差异的综合评价体系。

公共关系课程中每个学习项目下的实战演练结束后,考核通过这三个环节:本组学生自我评价(占30%);其他小组学生评价(占30%);教师总结指导(占40%)。学生主要评价相关知识点掌握情况、脚本内容设计、实战演练的发挥情况等,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从而形成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原动力。教师的综合指导要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融合在一起,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实操能力,实现实战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

2 公共关系课程实战教学模式应用反思

公共关系课程采用了实战教学模式后,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的实战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实战教学模式对授课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应对所授课程的实践运作过程非常熟悉。以公共关系课程为例,授课教师只有拥有了组织公关的流程、公关活动、公关危机处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才能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提炼出实战演练内容,并对学生的演练过程及结果给以到位的指导和评价。

2.2 实战演练场地要合适

实战教学模式对应的最好实现场地就是企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具体公关工作中去,例如公关调研、公关策划、公关危机处理等,学生通过和企业直接对接,亲身体验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产生的工作效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退而求其次,实战演练也可在学校的模拟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室的配套设施要尽量完备,例如公关专题活动中会用到的投影仪、话筒、谈判桌、台布等,方便学生进行相关的模拟演练。

2.3 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法,公共关系课程实战教学模式采用的是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10%(考勤、课堂发言);实战演练40%(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策划方案、角色模拟);课后作业30%(每个学习项目配备的案例分析)和期末考试20%(开放式考核)。这种考核模式中实战演练的比重最大(课后案例分析的30%也可视为实战演练的直接补充),从而能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6篇:公共关系课程范文

关键词: 公共关系学教学 教学改革 实践性

一、公共关系教学现状

在高校开设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是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英语、市场营销、中文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基本沿用本科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不够明确,理论内容太多,基础相对薄弱的专科层次学生难以听懂讲授内容,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方法单调,过多的理论讲解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考试形式单一,大多数学校以最后考试成绩为主,或者考试的方式不够科学,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不能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不能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为了与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比较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使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落到实处,公共关系教学应根据其课程的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教学法、实地观摩教学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法,主要措施如下。

(一)案例教学法

精彩的公关案例好比一部精彩的电影或一部小说的精彩的片段,能够更切实、更生动、更深入地了解、认识和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和技巧,不断丰富学生的公共关系知识底蕴,从中学到很多富有启发性的知识。

案例的选择应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典型性。实践证明,适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是明显的。从学生角度来看,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从教师角度来看,运用案例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专业知识,把握本领域的新动向,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角色扮演法

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公共关系事件,在参与中领悟公共关系的真谛。如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新闻会、商务谈判、演讲辩论等。一般采用学生自由混合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堂演示,任课老师最后进行点评。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挑战意识。

(三)多媒体教学法

在公共关系的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方面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大了信息量,有效地将学生的课堂精力集中于听课和思考上。另一方面减轻了老师板书和学生做笔记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实地观摩教学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侧重给学生以鱼的话,那么实地观摩教学法的目的则是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学校和当地的相关单位共同建立教学参观基地,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带出校门,实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把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过程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相关单位的员工也是学生的兼职老师,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时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快地学会相关公关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五)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

多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案例和正在发生的公关事件,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解和掌握,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公关意识和学习兴趣。公共关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公共课程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学校作为一个公关主体有大量的公关活动需要开展,如进行专项调查、策划新闻宣传、组织专题讲座等,这些活动可安排学生参加。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扩大交际圈,通过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达到锻炼自身、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课程评价方法主要采取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形式,期末课程考核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题型也基本上选用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构建和掌握情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可以更科学地评测学生的能力。平时成绩和期考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评分主要依据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发言及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如公关调查和策划、演讲辩论、自我推销训练等。这些活动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参考队员参与团队工作的情况给每个队员打分。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公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改变了过去松散教学、考试背书的现象。平时的实训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期末考试内容也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综合评分由教师一人评定改为教师、学生、团队互评,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学会了正确地评价他人和自己。

培养学生技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领导、老师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沟通,才能使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成为符合社会与行业需求的人才,这才是进行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公共关系课程范文

一、公共关系学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首先,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增强课堂活力和发挥学生潜能。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活力,发挥学生潜能。其次,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多地交流与合作。参与式教学理论中的多种教学方式有利于交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公共关系学参与式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最后,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该方法中的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等教学活动紧密的契合了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特点。学生会很自然地进入角色,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中。通过给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公共关系学参与式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

根据课程的学科性质,结合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本着激发课堂活力,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更多地交流与合作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可采用的参与式教学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拓展思维的方法,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的联想来拓展思路。在这门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公关专题活动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策划这部分内容中,可以在特定的背景资料下,充分发挥想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给出更多具有创意的方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动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法,由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加学习,激发思维,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和思索中获得知识。如“公共关系演讲”专题活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次演讲活动。通过活动,构建丰富的思维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能力。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旨在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新闻会”“庆典活动”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模拟整个“新闻会”和“庆典活动”的组织、策划及实施工作,在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案例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从当前社会中的热点话题中寻找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诊断。譬如“公关危机”等内容,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三、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公共关系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合作学习法中注意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法首先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分组时应尽可能地使每一组学生的水平保持基本一致,以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

(二)注意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

参与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参与式教学方案。如怎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怎样选取参与素材,怎样去挖掘新的教学手段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课前的精心设计。所以新理论的钻研、知识面的拓宽和较强的沟通艺术均是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的表现。

(三)注意评估教学效果

第8篇:公共关系课程范文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教学方法实践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公关”,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当今世界任何组织的成功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很多,一般指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组织适应于公众的需要,使公众适应于组织要求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行为。目前,我国92%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以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也得到了普遍开设。

1在我国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必要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公共关系学引入我国。作为一门科学,现在我国已出版的相关著作已达数百种,研究水平已从起步阶段向普及阶段发展。1985年深圳大学首先开设公众传播专业。1987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公共关系事业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初成立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公共关系已经走向行业化的道路。尽管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随着公共关系的学科化和职业化发展,人们对公共关系的性质、职能有了深化和成熟的认识,其在中国的发展已是必然的时代趋势。公共关系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关技能,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竞争观念和创业精神,直接影响学生本人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适应职业变化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公共关系学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种组织也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商品经济促进了公共关系,同时公共关系又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去占领消费者市场,获得公众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使其社会、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公共关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体制改革是组织从行政关系向公共关系转变,从单一结构向立体化、多元化结构转变。各级组织机构都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手段,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从而获得国民的支持和拥护,保持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与世界的联通,这种联通不仅限于外交,同时还存在于经济文化生活中。树立中国产品的形象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不高,除了品质原因,也与我国企业对外公关工作不够有关。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

公共关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通过合理的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但目前我国学生对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工作仍不够了解,普遍对公共关系课程不够重视。作为高职学院的教师,应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和突破,高职学院中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应以实用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强化公共关系意识作为重点,塑造组织形象为核心,“初级礼仪+中级传播+高级策划”,同时兼容诸如经营管理学、新闻学、广告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实地教学法、调研方案设计、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课堂授课加实践的方法,并配合多媒体手段完成教学。

2.1 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就是针对学生将来可能担任的某个工作职务,制定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模拟项目,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如记者会、商务谈判、宴请及日常事务性工作,这些都要学生应用沟通、礼仪等相关知识进行场景的模拟。此法比较生动,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表演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及展示,提高了实践能力。例如:模拟某企业的记者招待会,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主办方、记者、工作人员,教师并协助学生理解记者招待会活动的要求及流程。在“记者”的提问中,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进一步了解到了学生潜在的能力,也使学生同时体验到了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2.2 实地教学法

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公共关系知识后,组织学生到相应庆典活动、展销会现场观摩,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变为感性

认知,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

2.3 案例教学法

公共关系案例就是在公共关系的研究中的范例。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揭示公关活动的规律,进而用理论规律去指导公共关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关系教学离不开生动具体的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对于管理类课程,尤其是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非常适用。在案例选择时,必须遵循以下标准:接近性,要选择接近学生生活真实并感兴趣的事件;热点性,让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新近发生的敏感事件;激发性,结合案例所授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使学生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2.4 调研方案设计

在调研之前,就调研的目的及对象,对调研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局考量和安排,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例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调查对象及目的),让每位学生将学过的问卷法、抽样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调查中去,并要求学生进行公共关系调研时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回收调查问卷后,分析统计相应数据并撰写分析报告。

3推动公共关系教育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3.1 努力提高公共关系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公共关系教育为学生将来由学校步入社会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作为公共关系教育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品德优秀、理论扎实、技能全面、研究积极等素质。目前,在我国从事公共关系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往往是由其他专业转入公共关系专业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种现状就要求公共关系任课教师不断学习,除加强自身专业进修外,还要实施全面系统的培训,公共关系教师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公共关系专业组织,与专家探讨,分享彼此的研究结果。这是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培养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3.2 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加强理论研究,开发优质教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公共关系在我国迅速发展,逐步系统化、应用化、科学化。公共关系与传统学科不同,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及专业技能。因此,公共关系教材应结合中国国情,汲取国外先进的公共关系理念,突出实践性,既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又以强有说服力的实例为依据,更要以满足学生可操作性的需求为出发点,摒弃传统教材的说教特色,进行大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做到可读性与应用性并重。

3.3 深化公关实践,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公共关系的真谛。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公关演练与操作。经过数年的教学工作,笔者发现社会从业人员是愿意参与学校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应积极配合这些愿意参与学校教学的业内人士,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与相关企业或组织建立起公共关系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策划一些公共关系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自己,获得良性互动,这对学生未来就业也是有益的。

4结语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系统的交叉学科,涉及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要应用相关学科最新的成果,来完备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完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让学生有兴趣学,并有所收获。在教学中做到科学与创新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最终让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得到培养,公共关系素质得到完善,实际公共关系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熊越强.公共关系事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兴梅,林娟.公共关系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第9篇:公共关系课程范文

关键词: 公共关系课程 实践能力 参与式教学 课堂改革

参与式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积极、主动、全身心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教与学的互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1]。换句话说,“参与式”教学,即学生不再仅仅是课堂的被动接收者,不再是存储罐子,老师教什么就吸收什么,而是要与老师一起完成课程。“公共关系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由社会群体间互动而形成的关系,它以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为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是社会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管理人性化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助推器”[2]。其作为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能有力提高学生的公关意识与实践能力。从公共关系课程的角度看,要让学生把课程理念融入心中,信手拈来,用公共关系的思维方式看待企业和组织的行为,其学习过程需分为三个层次,而“参与”主要体现在这三个层次当中。把握好这三个层次的“参与”,才是真正的“参与式”教学。

一、理论学习阶段的参与

公共关系课程的学习,首先开始于理论,没有理论的铺垫就无法进行后续步骤。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的参与主要体现在预习与自学上。伴随专业基础课程课时量的大大压缩,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整门课程。教师讲得少了,就要求学生在课下做得更多,否则只会是到了课堂不知老师所云,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而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仿佛觉得高中阶段的苦已经过去,课前不用预习,拿着一本书就上课。已经丢失预习的能力和动力,在这次的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前自学积极性,如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1.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硬的高压只会让人心生反感和厌倦。要让学生产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吸收,关键在于课程的第一节课。在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充分激发对公共关系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自我介绍接龙的游戏首先让老师对学生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不再是传统的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进行自我介绍。这个游戏用时很短,气氛却很活跃。其次,这个游戏其实是这门课程的一个导入,从人际关系导入公共关系。虽然已经是在一起生活学习了一年半的同学,但真正能把同学认清楚,喊清楚的又有几个?

游戏结束后,实践的检验让同学们自动进入反思。“我叫不出别人的原因是什么?别人叫不出我的名字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这里,使用“‘问题’启发摸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启发教学的效果”[3]。到这个部分,学生产生了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兴趣。继而,从几个问题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公共关系上,让他们知道,公共关系是比人际关系更高层次的人格魅力体现。在这里,选择了“杜鲁门水门事件”与“迈克杰克逊的公关危机”两个案例,让学生见识公关的力量。再从北京奥运会、非典这些大事件入手,让同学们知道,公关无处不在。继而引申到学习生活之中,完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

2.布置自学任务,教授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大学的自学和中学阶段的自学是不一样的,不是生字词的预习,也不是问题病句的划分,而是对理论知识体系的解读与归纳总结。对预习的质和量的要求都有很大提升。如果没有适时的指导,学生陷入到勾重点的预习套路中,则不仅会立即把刚刚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挫伤,而且会产生惰性与反感。所以,自学方法的教授至关重要。

在这个部分,可采用的方法有:

第一,问题归纳。对课本下节内容的自学,要求学生提炼出问题,下节课上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方法。

第二,怀疑式阅读。学术不是教材,关于学术问题到了大学,同学们应该明白,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佳答案,只要论据充分,能自圆其说,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流派。还鼓励学生从课本中找错误。

第三,观点分享。没有大量的学术阅读,是无法找错误的,所以作为补充,我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但这读书笔记不是抄下来给我看的,而是说出来的。每次课前5分钟,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讲他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观点。一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观点分享仅仅停留在书本介绍上,“我读了一本 什么书,书里讲什么内容,这本书很好,介绍大家去读”是最浅层次的读书笔记方式。后来慢慢有学生根据好的案例谈自己的观点,一旦发现这种苗头,我立刻大肆表扬与赞美,久而久之,学生越来越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对理论的赞同或者反对,有了浅层次的学术思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教给了他们学习方法,使他们拥有自学的能力,这些奠定了“参与式”教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参与式教学就是空中楼阁,无水的鱼缸。

二、案例分析阶段的参与

理论是枯燥和乏味的,案例就是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点。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人都有一个误区,即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混淆。在课堂上,讲到某个理论时,我们通常会举例进行说明或证明,我们以为这就是案例教学,其实不然。真正的案例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案例中,跟随案例的脚步,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完成验证与论证。而只有真正的案例教学,才谈得上学生的“参与”。

要完美地完成这个步骤,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是:找合适的案例,保证讨论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解决方案

1.案例的寻找。

也许有人会说,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学术专著中,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案例。可是,在教学中,我惊讶地发现,这个看起来仿佛不是问题的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互联网上也好,书上也好,确实有很多例子,但这众多的例子中,却很难找到适合讨论的“案例”。这些例子,绝大多数都是成功经验的分享,或反面教材的借鉴,都是结论性的材料,而没有过程性的材料。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用猜测的方法分析结论的由来。

我的解决方案是采用经典案例和实际案例结合的方法。关键在于实际案例,实际案例可能没有经典案例那样惊天动地,但有思维的过程,有验证的可能。实际案例,就来自于我们的身边,或正在进行的事件。如,温州动车事故,马航失联事件,煤矿事件,等等。

2.问题式讨论。

盲目讨论起不到任何作用 ,范围太大的讨论也容易让学生泛泛而谈,进入不到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思考。教师在讨论之前必须预设问题,而不是泛泛地让学生讨论优点与缺点。对于讨论我是这样设置的:

(1)讨论时机:并不是每一次课都需要讨论,平均两三个周设置一次讨论。

(2)讨论时间:讨论的时间长度预设为10分钟。时间太短,无法完成充分观点表述。时间太长则容易让学生分心,讨论变成聊天。

(3)讨论主持:小组讨论必须有一个人主持。主持的选择由小组的构成决定。如果是固定小组,则由固定组长主持;如果是随机小组,则随机决定。例如,4人小组中选择学号最大或最小的组员为主持。

(4)小组讨论人数: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人数预设在四五人。

3.小组讨论前先个人思考。

讨论之前的个人思考是小组讨论成立的前提。讨论的目的是陈述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总结归纳,得出小组结论。如果没有个人的思考就开始讨论,则只能是肤浅而没有纲领的碎言碎语。所以,每次讨论前,先给1分钟的时间完成个人思考再开始讨论。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实训操作阶段的参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说,实训是检验与推动理论知识储备转换为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再仅仅是一堆理论,更是实际操作的能力。

一个好的实训程序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训项目来源,二是对学生执行力的推动。

解决方案如下:

1.项目选择――组织的真实小项目。

“组织”意味着整个项目的来源一定不是个人,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公众的沟通,没有组织也就谈不上公共关系。

“小”意味着这个项目不宜太大,一门36课时的专业基础课,最多可以用6个课时完成实训,项目太大,学生没有时间也缺乏掌控能力完成,小的项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能让学生了解和参与整个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又不超课时,是个很好的选择。

“真实”则意味着,整个项目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有委托组织的,并且是有明确要求的,否则就是老师和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像飘在天空的云,没法在大地上落脚。真实的项目从哪来是最大的难点。

对于这个难点的突破,有三个渠道。一是以学生班级为一个组织,进行班级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这个渠道的优点是容易。缺点则是没有挑战性和社会性,对学生的锻炼不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高。二是教师使用自己的私人关系,托朋友,找关系,为学生找到一个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公关活动项目,与该项目进行同步跟进(即人家做人家的,我们做我们的,两边同步,最后进行比较,检验我们的方案)。这一渠道的优点是具有社会性和真实性,缺点是学生无法实施(学生的能力没有经过检验,对方无法把项目实施交给我们的学生)。三是以学院作为组织,搭建一个实训平台,给予相应的调查与实施费用。每年或定期(刚好在公共关系课程进行后期)举行公共关系活动,把活动策划与实施交给公共关系课程的学生完成。这样的渠道既包含真实性和一定的社会性,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施积极性。

2.执行力的推动。

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实训环节表现出的最大问题是“开头激动,后来倦怠,最后无所谓”。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好奇心和新鲜感驱使学生积极讨论,写方案。随着项目的深入,工作量的增加(尤其是公关调查),以及活动策划程序具体化过程带来的挫败感,学生会逐渐表现出倦怠,如果在倦怠期没有进行有效疏导与激励,则容易使学生思想滑向“无所谓”阶段。一旦进入这个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将再难调动,项目实施也会“流产”。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扮演布置任务、监督流程的角色,还必须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动,及时给予疏导。成就感和价值感是最大的强心针,无论最后方案如何都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去体会,这是保证学生高积极性的最关键因素。而这需要组织的承诺和肯定。也许一开始,效果并不会十分理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承传,最终会形成一个坚固的实训平台,真正达到参与式教学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课堂与课外的结合,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必须遵循理论学习到案例讨论再到实训操作的先后顺序。只有学生真正在每一个阶段都参加其中,才会出效果,出成绩。

参考文献:

[1]单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 皖西学院学报, 2006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