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

第1篇: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语言有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功能。信息论者把语言、文字、电磁波称为信息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更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里可以借助于板书、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讲述法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仍旧是“言传身教”。我们听优秀教师讲课,有人简炼有力,有人委婉动情,有人幽默风趣……腔调虽然各不相同,特点虽然各有所长,而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可以说,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往往是一位历史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志。反过来说,有的教师学问虽然渊博,满腹经论,学贯中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高明,课堂上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不好,不也大有人在吗?这样看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为确保教学质量,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也结合指导师范大学实习生,以及跟青年教师共同备课中的体会,对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课堂语言的语速、音调和深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速度标准吗?有人说话快,有人说话慢,似乎并不需要划一。但是,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的语速宜慢不宜快。语速过快,像连珠炮一样的发射,攻势太猛,学生的听力能跟得上吗?能捉住你每个字、每个词的发音,并且把这些声音从听觉器官输送到大脑,形成概念图象,再现历史情景吗?教学不同于茶余饭后的讲故事,天南海北的侃大山。讲故事和侃大山,别说听者漏听一个词、一句话无关紧要,即便听不清一段情节又何妨!?而历史课堂语言是一种教学语言,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讲课的字字句句都应该让学生听得清楚,吸收进去。如果语速过快,要么使图象重叠,造成混乱,什么也没有听懂;要么使人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活动的伸展,教学的效果不能不受到损失。

教师讲课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讲课声音太高,语音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注意力不能持久,必然降低听课的效果。有的教师整堂课都是高八度和惊叹号,也许他(她)以为只有这样才能“镇”住学生。可悲的是,他那里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可学生这里却只是替他吃力,笑他无能。相比之下,有的教师用低音、中音讲课,慢慢地道来,缓缓地诉说,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叙事说理犹如涓涓清泉在碎石上流淌,学生唯恐把老师的声音滑了过去,听得更加聚精会神了。

其实,一堂课45分钟,教师的讲课不能匀速前进。老和尚念经,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总是催人欲眠,容易使人感到困倦。课堂语言的快慢、高低,都要根据内容不同而随时调节,不断变化,务使声音跌宕起伏,疾徐有间,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当我们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讲奸佞当道,百姓受苦,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如闻唏嘘之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打出节拍来,重音符号、休止符号要巧作安排。至于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的介绍,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吐给学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像“基本结束”、“初步形成”这样的短语就要字字珠玑,一字不差地交待给学生。总之,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听”服务的,教师的讲必须和学生的听协调一致,才能出现学生听课的最佳状态,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在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历史空间自由驰骋,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用词艰涩,学生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食而不化,必然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教师语言也不能尽是大白话,或者过于庸俗,或者过于浅显,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听得乏味,令人扫兴,必然要萎缩他们的求知欲,一样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备课不但要吃透教材这一头,而且要吃透学生这一头,不但要备“书”,而且要备“人”,即要抓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教师只有吃透了这两头,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采用最适当的语速、音调和深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新教师和实习教师初上讲台,不注意这一点,往往给人一种背诵讲稿的感觉。背诵讲稿式的讲课听起来味同嚼蜡,没有味道,而且会失去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学生听讲时,替教师担忧,好心的学生悬着一颗心,唯恐老师背不下来,调皮的学生等着看笑话,至于教师究竟讲了些什么,反而被大家忽视了。

(二)历史课堂语言贵在一个“准”字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力求做到语言确切,用词严谨。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你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他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全国统一,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你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王”和“秦始皇”、“秦国和秦朝”,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乱用,或者模棱两可,闪烁其词,都是科学性的错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该是: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或者“封建君主制度”。有的教师说成是:了“封建统治”。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结束了君主制度,而我们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新老军阀的统治,都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在这里,“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文字上的差别无几,而概念却完全不同。

历史教师不但要以准确的语言,用词严谨地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就是形容词的用字遣词也必须恰如其份,任何言过其实,夸大其词都是在禁忌之列。历史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无限夸大:“白发三千丈”,“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在文学园地里千古传颂的绝妙佳句,在历史课堂上是不允许采用的。历史课堂语言切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一个“准”字。

(三)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

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说话务求明白、简炼、干净。简炼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住要害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课堂开始,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这些官腔、训话腔,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讲话内容的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的光彩。

为了使学生全部听懂教师的讲课内容,有一些好心的教师养成了重复的毛病。为什么要一句话重复几遍呢?多遍重复,成为蛇足。那么,在特别重要的关键性的地方,或者估计学生有听不清楚的地方,是不是要重复一下呢?为使全体学生都没有滑过你的话音,教师完全可以把已经说过的意思,换一个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再表达一次,当你介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荀子,说:“荀子和孟子是齐名的。”如果耽心学生没有听懂,或者听不清楚,最好不去作一次简单重复,你可以补充一句:“荀子和孟子在当时有着同样崇高的社会地位。”

在这里,还有一个课堂语言含金量多寡的问题。有的教师讲课,知识量、信息量丰富,语言表达又准确精当,逻辑性强,学生获益非浅。而有的教师话语过剩而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或者虽然并未离题,但含金量太少。如吃橙汁,掺水太多,浓度不够,醇度不到,淡而无味,吊不起人们的胃口。课堂语言含金量太低,必然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

至于有的教师在课堂里信口开河,天花乱坠,甚至插科打诨,荒诞不稽,学生也许会捧腹大笑,叫好于一时,扪心自问,对得起学生吗?

(四)历史课堂语言要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历史课堂上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着进行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而这些声音、这些画面虽然有时候也可以借助图片、实物的应用,幻灯、音像设备的辅助,但主要靠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把他们再现在学生面前。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嘉言懿行,革命志士的思想品德更需要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触动心弦,感染学生。

历史课堂语言要充分发挥出她的魅力,要富于文采,饱含感情,做到以言感人,以情动人。北京三中朱尔澄老师素以寓情于理见长。在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一课中,她在介绍了徐光启的科技成就,忧国忧民思想,以及他最早接触西方科技,最早察觉到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历史贡献之后,添加了一个徐光启之死的细节,她说徐光启71岁死于大学士官位,“盖棺之日,囊无余资,据说只有白银10两。一品大学士,不置家产,多少年来为后人钦佩。盖棺之日,囊无余资,闪耀着徐光启金子般的品质。”启发学生从优秀科学家身上学到人生的价值。朱老师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渗透在她低沉而又坚定的话语之中,做到了以言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

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智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爱和憎,才能通过历史课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所以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那么,怎样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就是,不要娇柔造作,故作惊人之语;不要堆砌空泛的形容词,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感色彩。“言为心声”,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这里,要求教师本人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公正的善恶是非观,对历史人物有一份真挚的爱憎感情,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语言的表情达意才能感人至深,教书育人的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五)历史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

历史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在历史课上,倒是应当适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讲岳飞抗金的历史,一句“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可以把志在“还我河山”的岳飞,满怀胜利信心准备乘胜追击,直到完全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以及偃城大捷之后,岳家军欢庆胜利,有说有笑的时代气息,鲜明地摆到了学生面前。

原话和原文不能用得太多,使学生难以接受。那么,什么地方引用原话、原文为宜?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第一,要害的地方,或者能够用原话一语道破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他一到广州,对各国在华商人表了一个态:“若雅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的大臣、这位民族英雄坚决禁烟的态度,他的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如果引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疯狂侵略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

第二要短而精,浅而显。如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这短短两句话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既深且透,而文字浅显易懂,用字仅22个。如果引用的原话、原文内容虽属要害,而文字艰涩,寓意费解,就不宜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一套历史教材(现行教材)在课文旁边常常专辟方框,恰当地引用古人的原话或古籍上的原文,这是对旧课本的一大改进。

有的教师担心增加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学生不容易接受,其实,有时候补充古人说过的一句原话,古籍上一句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实则加浓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如讲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的结果时,教师在讲汉军打败匈奴以后,如果补充一句“从此漠南无王庭”,可以唤起学生一串联想:汉军打败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长时间里,匈奴贵族不敢再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骚扰,从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单于的王庭,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一句原话,一段原文,一个成语,可以形成一个概念,联想一串现象,概括一个时代的面貌。这样做,能把时代气息染得浓浓的,把学生历史的兴趣鼓得高高的,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它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种,絮絮叨叨车轱辘转的罗嗦使人厌烦,它是吹灭学生兴趣的冷风。要使学生学好并且喜欢你教的那门课,语言这个基本功不能不予重视。

历史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技能和表达艺术是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的。自我训练的方法,我总结了这么几条:第一,要充分掌握史料,不断加深功底。史料是内容,语言是形式。教师功底深厚,掌握的史料丰富了,反映史料内容的语言也就丰富了。语言的准、精和美,要以教师掌握的丰富史料为基础,教师只有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史料,才能判辨真伪,用词精当,恰如其份;才能形象生动,具有文采而又感人心弦;也才能选用恰当的原文原话。

第二,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我们听有经验的优秀的教师讲课,语言干净、洗炼,用语确切、肯定,概念交待得清楚、着实,课堂效果好。这里,往往不仅仅是由于教师在口齿、口才等技巧性问题上有过得硬的功夫,它首先是教师吃透了教材,对所讲的问题掌握得准确,理解得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课堂语言方面的各种优势。反之,有时候我们的课上得不成功,例如用词不当,似是而非或者废话连篇,或者语无伦次,罗哩罗嗦的说不清道不白,或者是颠三倒四,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这些在语言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其根源也往往是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还没有充分掌握,没有认真备课,教材还没有吃透。

第2篇: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一、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中反映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用语的不规范性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会出现教学用语不规范的情况。教师如果自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出现不愿学习的情况。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可能出现不严谨的用法,例如“大约在30%左右”,或是在介词,量词上的应用出现偏差,这类教学语言无法对规范学生正确用语起到好的推进作用,教师没有注意,或是觉得无所谓,学生也无法构建一个规范的用语系统,不利于学生严谨用语习惯的培养。

(二)教师教学用语艺术美的缺乏性

初中语文教学课文包含散文、议论文、诗歌和小说等文体形式。对不同文体进行带读教学时,应该通过艺术的用语方法展示他们的不同。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其中的差异,带读课文时没有配合相应的语速、语气和情感。导致教学用语缺乏艺术美,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代入感。学生在面对干瘪空洞的文字时,并不会主动进行联想和思考,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让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教师教学用语其沟通性和启发性不够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比较注重“讲”的过程,即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没有顾忌到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情况。而即使在课堂上进行考查时,也只是采用“问”的方式,这种“一讲”“一问”“一答”的单调教学方式会进一步加深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学习枯燥乏味的感觉。而因此初中语文课堂也经常出现“一言堂”的情况,即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从头至尾教学,学生没有话语权。这对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思考,提出问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缺乏沟通的教学方式只会让课堂氛围呈现出一片死气,而没有启发式的语言交流是让学生无法主动思考,积极学习。

二、有效组织初中课堂语文教学语言的策略

(一)规范教学用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对其用语的规范性进行监督,对发现教师用语不规范情况的学生进行奖励或者鼓励。这种做法首先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减少不规范用语的发生;其次,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精神;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用语习惯和用语思维,较大幅度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师对教学用语的生动形象性应该加强

教师在带读教学课文时,应该加强对用语习惯的管理。例如,性格较为急躁的老师在读散文时,应该带入优美的语气和抒情的语调,适当减缓语速,给学生带入感和联想的空间;而性格温和的老师在读议论文时,也要适当提高语速,突出议论文应该有的语言气势,保证用词的精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直观地从教师的教学用语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味,进行主动地思考比较,揣摩情绪上的差异,从而达到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的效果。

(三)适当沟通和启发学生

第3篇: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1.悉心指导,增添动力。

作为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一个全校性的教学活动,学校领导对此非常关心和支持。在讲课比赛的每一个现场,都能看到学校领导的身影。他们静静来到比赛现场,非常认真地听了有关教师的讲授,并在赛后对参赛教师的讲课效果做了精彩的点评。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校领导密切关注赛事进程,多次亲临教务处进行指导。各院系的领导不仅认真组织试讲、选拔,而且都始终坚持随堂听课,给了参赛教师极大的鼓励。

2.安排合理,井然有序。

任何一项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周密的组织管理。根据《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实施办法》的文件精神,教务处对竞赛事宜做了部署安排,明确了竞赛程序和相关要求。各院(系、部)根据强化过程、重在提高的原则,认真组织、谋划和落实。竞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原则上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进行。预赛阶段的比赛在各院(系、部)开展,最终选拔出了23位青年教师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参赛教师涉及到全校13个院(系、部),参赛课程涉及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整个决赛阶段的组织有章法、有秩序。在开幕式上,不仅有上届一等奖获得者的现场示范教学,也有部级教学名师和退休教授交流教学和科研的感悟和体会,给参赛者和组织者以启迪。比赛过程严格按照比赛规程有序进行,赛前有组织、赛后有评议、评后有反馈。参与观摩的教师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撰写心得体会。教务处安排有专人负责决赛全程的组织、协调和记录,并能对整个赛程进行及时报道,保证了竞赛活动有序开展。

二、参赛教师风采纷呈,课堂演绎别样精彩

各位参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说是各领、独具魅力,不仅仅体现了师道之高尚,更能使每一位参与者体会到教与学的和谐之美。

1.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富有职业心、责任心、自信心。

教师职业是神圣的,课堂又是教师这一职业神圣之所在。在每次比赛现场,我们都能看到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的参赛教师,他们服饰得体,仪态端庄,举止大方。课堂教学尚未进行,其稳重的师表已经给每位学子做出了表率。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是能对学生人生道路产生影响的知识。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讲授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很有责任心地、有意识地传授知识,使学生真正领会、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表现出来的是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讲课过程不仅是对授课内容的比赛,更是一场展示教师人格魅力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表现必须要有自信,有自信才能引发出激情,才能淋漓尽致地“传道、授业、解惑”。各位参赛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激情和自信,而且大多数教师都具有亲和力,能将感情投入授课中并充分“享受”这一过程,课堂交流融洽、自然,教学气氛活跃、和谐,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效果明显。

2.教学语言优美生动,表达风格化、情感化、规范化。

“披文入情,情动而辞发”,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各位参赛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清晰、严谨精练、生动流畅,节奏感、逻辑性强,讲课规范有序、张驰有度,极富魅力,语音准确,语调正确,语句合乎语法修辞逻辑,用词恰到好处,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与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语言表达都极富有情感,热情洋溢,抑扬顿挫,幽默风趣,显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从心理上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过程融洽、默契,整个课堂充满情趣与活力。有如小桥流水者,轻声慢语、娓娓而至;有如大河奔腾者,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有如绘画大师者,尽情泼墨、写意渲染;有如哲理名家者,构思严谨、环环紧扣。能恰当地运用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对教学进行有机补充,意近旨远,词浅意深,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功能策略和交际策略,对学生进行启发暗示,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教学设计精彩恰当,具有合理性、逻辑性、层次性。

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对课程环节的安排设计,每位教师都独具匠心、风格各异。参赛教师在平时备课活动中,都分别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精通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群、知识结构、板书利用、课堂练习与作业等因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进行了合理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通过精练的回顾讲解,很流畅、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根据翔实的材料、清晰的条理、严密的逻辑,深入浅出,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4.教学内容充实丰富,体现知识性、专业性、前沿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竞赛课堂的教学内容上可以看出,教师要非常优秀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依赖于平时的努力;不仅要依靠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技能和经验。在理论课教学上,教师尽量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联系专业实际和生活实际,提出学生真正感兴趣且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增加一些带有探讨性、启发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把学生的思维领入到实际生产中去,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5.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突出统一性、适宜性、实效性。

在竞赛课堂中教师能采用诸如启发式、激励式、记忆式、问题式、参与式、案例式、研讨式等不同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也不是凌乱地、毫无目的地应用。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广泛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制作精良,运用娴熟、自然。课件不是为了表现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而使用多媒体技术,也不是简单地将教材文字转化成电子文档,而是结合科研成果、工作实例,用图表、动画、视频、声音,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位参赛教师并没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紧密结合课程实际,将传统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交互使用,使“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教学模具”有机地结合起来,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三、评审专家工作细致,赛后评议客观公正

在竞赛现场,有一群听众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学校本科教学巡视组成员、讲课比赛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各位专家都是有着非常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授,虽然有的已白发苍苍,但依然是精神矍铄。他们本着对学校教育事业负责、对讲课比赛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听讲课、专心致志做记录。在每次比赛结束后,都分别进行了两场点评,一是由教学巡视员担任的竞赛评委会的点评,二是由各院(系、部)参与听课的领导和教师的点评。各位评审专家在赛后评议中陈述已见,对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分别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另外,为充分体现客观公正这一原则,评审专家在赛后还采取随机听课的形式,了解参赛教师的日常授课情况,以综合表现评定参赛结果。各院(系、部)除了客观点评外,以如何更好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为出发点,院系领导亲临指导,青年教师踊跃发言,畅谈体会、感想和收获,汲取经验,思考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学校搭建交流平台,共同促进教师成长

第4篇: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而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记,课堂效率低下。而如果教师不只用讲授法来进行授课,还可以运用其他的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吸收为学生的主动求知,这就要求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一起来看、听、想和说。笔者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拿了一个圆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有的学生拿出绳子量了一下,得出了正确答案。有的学生直接在地上滚动了一圈,同样也测量出了圆盘的周长。那么,如果不借助外在的工具,教师怎样来测量圆盘的周长呢?于是笔者就给学生讲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14倍,于是就出来了圆周率的概念。这样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发诱导,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其思考能力,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具有儿童气息

小学数学教学的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儿童气息,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滋有味儿,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教师需要运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使其受到数学知识的滋养,再通过驱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精彩的导入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猜谜语、编顺口溜等。

三、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要求严谨简约,规范准确

小学数学学科的语言跟小学语文学科的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数学的语言偏重于逻辑性和简约规范性。不像语文学科语言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尤其是数学学科中的概念和公式等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表达方式,要求一字不差,否则就会产生错误。如“增加到”和“增加了”就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到了某个程度,一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某个量,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一定要尽可能地运用普通话教学。而且教师的语言在精准的情况,还要简洁通俗,干净利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课堂教学只有40分钟,如何向短短的一节课要效率,就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少讲或不讲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教师要注意自己说话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不能随意使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解释,从而表达精准的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的表述,或翻来覆去地重复说某一个要点。

四、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语言要做到幽默风趣

语言幽默是一种比较高的教学境界,极富有情趣且含义深远。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跃,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并且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创造愉悦融洽的师生情感,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审题不清和隐含条件而发生错误的方式,就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调加调侃“:一定不要因为粗心马虎走上了牙路哦!”学生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牙”与“邪”形似,教师看似也因粗心而闹了笑话,实则是告诉学生粗心审题要不得。幽默的方式的确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学生心悦诚服,能够开启学生的智慧,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课堂的效率,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五、教师的无声语言运用要恰当,做到恰如其分

教师的授课包括“讲”和“演”两个板块,“讲”是有声语言,而“演”则是无声语言,包括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有一些无声语言是可以辅助有声语言做好准备的。作为一名教师,一般一定要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是不可能做一名好教师的。教师的眼睛会说话,可以表达鼓励、批评、赞成和反对等多种态度。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要充满爱心,用爱的眼神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即使批评学生,也可以运用一些警告的目光来进行。数学语言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尤其是无声语言,看似无声胜有声。使用适当的手势,铿锵有力的语言,可以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加亮色与活力。不过,教师也要注意一个度,过犹不及。

六、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运用标准的普通话

第5篇: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1.1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中的表现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这就必须要在课堂设计环节中,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在进行“谈活动感受”课程中,利用下午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对校园内的杂草进行清除,并且,通过两个小时的劳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或者是可以通过各种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服务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逐渐增强,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特教课程的教学效果。

1.2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的节奏

在课堂教学当中,特教教师运用的教学语言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采用具有韵律感的语言不仅体现语言的魅力,高低起伏的语言节奏会给吸引学生,跌宕起伏的语气更能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而苍白的教学语言不仅不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减少对学习的积极性。特教教师在讲授优美的文章的过程中,充分调整语气,进而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解读文章。

1.3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投入丰富的情感

喜怒哀乐是人们的一种正常情绪,对于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那么特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情感相协调,饱满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的心情,并且还会引人入胜。这样一来,让学生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

1.4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精炼

特殊需要的学生接受能力本来就是不强,复杂的教学语言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因此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重点,为了帮助特殊学生理解和学习,他们应当采用简洁的话语,将教学重点给学生进行讲解。同时特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准确的词语,没有逻辑错误,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才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

1.5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也会更加乐意去学,这比任何的教学方法都好,但是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教教师应当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方说,学生基本上都比较喜欢动画,那么特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动漫,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此同时,特教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启发性较强的教学语言,逐渐带领学生走入学习的海洋,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学生促使对学习知识产生好奇心。

2.结语

第6篇: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一、化难为易的法宝――直观形象的语言

中学生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一般理解力不够,对文本的把握往往不够准确,较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感染,而对相对比较枯燥的文本语言不感兴趣。因为课本语言不能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它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然后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形象。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必须要有较高的表达水平,才能以一种极具立体感的语言,从视、听、嗅、触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和形象的比喻把表述内容直观化,变为让学生可见、可听、可闻、可摸的东西,使学生在良好的语言氛围中更易于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时,直观性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形象有趣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简单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枯燥的内容风趣化,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的要点。

二、化平淡为神奇的魔杖――幽默风趣的语言

幽默的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能让你的课堂具有极高的教学审美趣味。它能让学生在喜欢并乐于接近你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幽默的语言能让你的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而非枯燥沉闷的填鸭式教育。日复一日的学习,对于生性好动的中学生来说,可能会是一种越来越难耐的“煎熬”。面对这种现象,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才能让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兴趣去学,甚至是盼望着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让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富有诗意的语言

充满诗意的语言,会有激情的飞扬,会有情感的磁场,也会有创造的火花。充满诗意已经不仅是一种教学操作,更是一种教学观念,一种艺术境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也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运用优美的语言,教师富有诗意的语言让他们时刻受到语言瑰宝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语言的独特魅力。

于漪老师的课堂教学诗意盎然,宛如一场场语言的盛宴。精心设置的语言,再借助铿锵激越的声调,仿佛有节奏的情感热浪,给学生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语文老师虽然不是诗人,但“腹有诗书气自华” ,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少不得诗人的学识和气质,才能让学生向往典雅的语文殿堂,从而让学生诗意地栖息于语文课堂。

四、让学生在感动中收获――富有情感的语言

笔者在讲作文写作的时候,涉及了一个题目:亲情,而这个题目是学生接触过很多次甚至有点麻木的主题。为了避免课堂陷入说教式的枯燥,笔者就给学生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第一题:他很爱她。她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第二题: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第7篇: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B-SLIM Tree 英语教学 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109-02

B-SLIM Tree是由加拿大著名第二语言教育专家学者奥兰卡博士(0lenka Bi-lash)创建的一个关于语言教学课堂活动与二语教学理论关系的模式图(Bilash’s Success-guided Language

Instructional Model简称B-SLIM)。Tree是一个比喻,奥兰卡博士将课堂活动与语言学习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喻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她认为,有效的课堂活动应该是多种类型的,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同时充分考虑了学习者语言学习特点和习得的方法。大树形象地揭示了课堂活动与二语学习理论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教师将语言实践与理论学习结合在一起,理解和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设计语言学习的课堂活动,并监控和检测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正如奥兰卡博士所说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不理解理论与课堂活动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将他们所设计或采纳的课堂活动与相应的语言学习理论联系在一起,不能完全说出活动设计的依据。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理论是孤立存在的,不清楚理论对课堂活动有什么影响,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时完全忽略了理论的作用。近几年英语课堂活动的研究多是从课堂活动的作用和设计的特色来分析,没有考虑到活动实施的依据和有效性。B-SLIM Tree将课堂活动与教学理论联系起来,并付诸实践,突出了语言学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教师设计出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B-SLIMTree的主要内容

在B-SLIM Tree的各个部分中,树冠展示的树叶表示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各类语言学习活动;树枝代表着语言发展的线索;树干代表着学习或者说是知识处理的方法;树根代表着教授第二语言或外语时要考虑到的相关理论。以下对主要部分树枝、树干、树根展开具体阐述。

(一)树枝。B-SLIM Tree有三个主要的分枝,即三种类型的课堂活动,分别以C,0和w来表示。c(cuhure)代表文化,包括文化知识与文化体验。奥兰卡博士认为语言的学习同时也是另一种文化的学习,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文化知识,可能的话让学生也有一定的文化体验。O(Oral Language)代表口头语言,即听说;口头语言的发展既要有听力的理解也要有口头的输出。W(WritingLanguage)代表书面语言,即阅读理解和写作。学习者在每一大类里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区别对待。

(二)树干。B-SLIM Tree的树干代表的是学习和处理知识的方法,即学习者在学习情景中所产生的各种因素。教师需要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影响因素,并加以研究和区别对待,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树干上的每一个结代表着不同的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假设生成理论,学习风格,学习智能如加德纳(Garde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一些主要的心理学概念如记忆学和Miller的神奇魔法数字7+/-2学习方式、认知容量、注意力、动机、同化与顺化等。

(三)树根。树根代表着二语教学中不同的理论和基本观点。在这些树根里奥兰卡博士主要强调了如她本人创建的B-SLIM成功语言教学模式、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克拉申(Krashen)的假设学说等24项理论。

大树形象地表明了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以理论为基础,借助相关的学习方法来发展学习者的文化、听说和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说有效的英语教学课堂活动应该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要求,同时兼顾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文化的渗透。

二、以B-SLIMTree为指导的英语教学课堂活动需注意的方面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来理解理论,而B-SLIM Tree有助于教师在二语教学课堂中检验课堂活动与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关联度,检验良好课堂活动的理论支撑度。对于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课堂活动,可以从树根到树干再到树枝的关系找到它的理论依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通过对不同课堂活动的追踪可以发现被教师强调或忽略的理论概念、学习风格和语言的各方面,从而对活动进行调整或重新选择设计。换句话说,“大树”就是一个导线,可以看见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关联性,理论会因实践内涵改变而改变,实践活动也会因支撑它的理论改变而发生改变。“树”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成为帮助老师看清课堂活动如何与理论概念相联系的一个梯子,更好地帮助老师理解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提醒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经常反思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根据B-SLIM Tree,教师对课堂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有具体的认识,以此保证课堂活动的有效实施。因为学生是变化的,教学内容与策略是发展的,学会学习的内涵也与时俱进,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设计,才能使语言学习课堂活动向合理性方向发展。同时,教学活动的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问题,还要关注语言教学原理、学生学习特点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反思活动设计的依据,从而调整自己的课堂活动,经过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成为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促进课堂活动设计、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对语言学习理论的学习。合理有效的课堂活动是建立在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理论的研究最终目标还是要为教学实践服务。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了解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教学法、教育心理学以及语言教学的各种流派等教学理论。学习和掌握理论,使之外在和清晰化,并在教学中检验它们。大多数英语教师都能意识到教学理论的重要性,但不了解这些理论,也很少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尽管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也很难进行总结和系统化,从而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三)在课堂活动设计前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活动设计前研究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个性差异、学习策略等,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太大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心理也了解甚少,这会导致低效率的课堂教学。研究学习风格并不是要把学生分类,而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调整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和适应不同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活动来研究学习风格如双人练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听歌曲、描述图片、学习对话、观看影碟、调查报告、肢体运动、小游戏等。研究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会对改进教学有很大的益处,只有关注学生的知识、智力、情感、个性等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才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第8篇: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语言 主体性 意义

在我国,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明确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20多年来,主体性教育可以说促使了教育界广为流行的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而对主体性教育的研究,核心问题是教学中的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形成的观点主要有互为主客体论、学生主客体论、主导主体论和双主体论等。这些观点虽有差异,但有共同之处,它们都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都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都主张摒弃传统的把学生当作灌输对象的学生观。

但是,这些讨论也让人们产生了误解,把主体和客体对立了起来,认为主体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客体是第二位的,是次要的,承认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就贬低了客体的地位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作用就忽视学生的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忽视教师的存在。而误解更大的是,认为“主体性教学”就是把学生当作主体的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并为此抑制教师的话语权,以教师的“少说”作为衡量学生主体性彰显的重要标准。

笔者由此产生了一些疑问:“主体性教学”就是要学生热热闹闹“动起来”吗?提“主体性教学”就必须排斥教师的语言吗?学生主体性要彰显就不需要教师的语言吗?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如何看待学生的“动”?

为使探讨更具说服力,笔者把研究范围缩小至“高中语文”这个点上,因为笔者认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学识修养,主体性的体现及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应该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而不同的学科又有不同的性质,主体性的体现及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也应因学科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一、高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总的来说,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从语文内容看,语文就是语言,因而语言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问题在于,无论是从整个人类的语言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每一个人的语言积累过程来看,越是在起始阶段,语言的工具性特点便越鲜明,越是到高级阶段,语言的工具性特点便越弱化;而人文性特点正好与之相反,越是起始阶段便越淡薄,越到高级阶段便越厚重。当小学生们开始习文断字时,他首要的任务便是怎样以最快的速度把字写好、把话说顺,而恰恰无暇也不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太多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悟。而当他们成为高中生后,他们的已有的语言基础和已接近成人的智力水平决定了语言之于他们更是一种文化,是生命的符号、精神的符号,学习语文变成了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这种时候,语言就是人文,是人对世界的理解,是人的主体精神的体现。

因此,具体到高中语文学科,人文性应该是它的根本属性。从高中学科功能布局来看,在目前,只有语文才能承担培养高中生健全人性、人格即主体性人格的任务,而这个任务要靠人文教育来完成。用钱理群先生的话说,语文教学必须以“立人”为中心,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语文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我上来;由过去以传授学生知识为主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笔者认为,钱理群先生的观点,更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

二、高中生心理特征与高中生主体性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高中生的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注意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该阶段已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容易形成各种心境;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情感日益深厚、稳定,带有闭锁性,因而内心世界活跃,而情感的外部表现常与内心体验不一致;有一定的感受评价能力并能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行为的动机,体现出各自的价值取向。

以上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对高中生的教育也应该采取内涵式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外延式的教学方式,对他们而言,“心动”更重要于“身动”。高中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对学生进行的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是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应重视思想和学养更取自于内修,感受方式更趋于内敛的高中生的人文教育,在教师语言感染下的静观内省更适于他们对情感和美的求悟。学生静观内省的过程,人性得到完善,人格得到提升,人的主体精神也就得到彰显。高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可以说明;高中生的进步,更应该是精神上(包括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进步;高中生的主体性,更应该是指精神上的充实、独立和自主;对高中生的主体性教育,更应该是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充实、独立和自主。而这个获得过程起巨大作用的,应该是教师的语言,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执著于表面的“动”,不能绝对地以教学的“静”与“动”来评判学生是否在“学习”、是否实施了“主体性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静”未必就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动”也未必就是学生主体性的张扬;“静”的教育可能是高创造性的教育,“动”的教育也可能是低创造性的教育。而教师富有“含金量”的声音和有深度的思想启发(即课堂教学语言),是这种创造性的主要来源。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聆听”更是一种参与,一旦教师的语言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上起到作用,就会丰富并提升他们的情感质量和审美质量,成为他们进步的源泉,而学生精神上的进步,正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彰显。这种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理解和思考,是有价值的领悟,这种领悟对于人的潜能的发挥意义深远,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三、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媒介和工具”,这是关于语言与思想的最一般关系的表述。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人文的载体,离开了语言,人文就不复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除了丰富的知识外,纯熟、高超的教学语言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但现在,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语言行为是不会得到任何人和任何理论观点支持的。当举世都在倡导学生中心主义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的探讨就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而且,由于更多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的作用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已经成为课堂活动开展的主持人吗?教学语言仅仅是各种活动和各个教学阶段的串联词吗?

其实,合作学习理论己告诉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师生是学习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两者都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中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并非一切以学生为主。施良方教授的观点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教师依然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体,他的教学语言依然是重要的。问题在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数量、边界在哪里?语文教师应当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多少?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是足够的。所谓足够,除了足以保障课堂教学有序流畅地进行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足以让学生在聆听的“静”中养蓄心的“动”,再由内发外,形成自己的个和价值取向,这既需要语言的质量,又需要语言的数量。

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更需足够,前文关于高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和高中生心理特征的论述可以说明这一点。在对高中生的人文教育中,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方面。心理学认为,情感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重要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起着情感诱导的重要作用,没有直观的、直感的、感情的、审美的教师语言,学生便难以产生与周围事物的情感性的联系。内在的情感素质是在直观的、直感的、感情的、审美的语言形式中接受的,学生情感的培养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促进高中生在静观内省的过程中获得人性、人格、精神的提升,是完善的最有力的武器,所以它是主体性教学的主要元素之一。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着力于课堂教学语言水平的提升,做到通过课堂教学语言彰显高中生的主体精神,通过善用课堂教学语言实现主体性教学。

笔者旨在论述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彰显学生主体性的意义,至于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应具备哪些主体性特征,运用哪些语言技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最大程度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将著文另述。

参考文献:

[1]黄崴.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4).

[2]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命题研究组.教育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英语 真实性课堂讨论 发生要素

一、引言

在英语课堂中营造真实有效的讨论状态一直是教育理论家们,研究人员及教学从业人员们所推崇的目标。对于语言课堂话语的特点研究已有不少,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真实的课堂讨论应达到的状态作了描述,真实的课堂讨论或课堂对话往往被认定为一种独特的互动类型或言语类型(speech genres)。正如霍奎斯特(1990)[1]指出,言语类型是在某种情境下生成的。换言之,它的一系列特点发源于使用它的言语共同体(linguistic community)。因此,当在研究一种被某个言语共同体所使用的互动方式时,就必须研究该言语共同体所处的环境特点,以及由此环境所塑造出的言语类型的特点。本文旨在探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下促成真实性课堂讨论产生的几大要素。

二、相关理论依据

(一)课堂讨论与真实性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通常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和内容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思辨能力,课堂讨论的效果如何往往难以衡量。真实的课堂讨论是一种基于课堂环境的言语类型,参与者们共同探讨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这类互动过程中,参与者们有机会表达意见和想法,讨论的最终结论往往来源于参与者们真实思想的碰撞[2]。真实的课堂讨论往往事前不会框定结论,目标在于对相关问题达成新的更具深度的理解。这种互动方式被纽曼[3]形容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讨论”,尼斯特兰德[4]称之为“对话式的”,而被古铁雷斯[5]描述为“应答式协作”。在对真实的课堂讨论语言进行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之后,发现如下:a.处于真实的课堂讨论情境下的师生都分别在讨论过程中担当了具有实质性的并且多样的角色;b.讨论内容往往涉及不同意见的表达、反思、信息提供、对错误认识的澄清,以及联系过往经验分析问题;c.讨论的方向往往指向还未达成共识且含糊的问题[2]。课堂真实讨论所具有的探索性,使其言语类型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性。因为参与者需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立场,为讨论的进行提供具有可讨论性的、可质疑的话题及观点,并时不时地对同伴的意见提出质疑,同时又不至于冒犯对方。

(二)言语类型及其所属言语共同体

巴赫金[6]曾提出人们不是完全自由随机地选择自己的语言,语言的选择和一种相对固定的言语类型相关。真实性课堂讨论就属于一种特殊的言语类型,具有一系列固定的话语表述。成功地进行课堂讨论互动需要正确地领会并解读课堂环境下特定互动模式,识别言语类型,并根据需要形成自己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种言语类型被使用时所处的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交流的性质,它决定了什么能说,怎么说,对谁说,以及为什么说,等等。

言语共同体(或言语社区)是指在某种语言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准则的人员的集合体。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表明存在于一个言语共同体中的互动与该共同体的生活性质有紧密联系。若把一个班级作为一个言语共同体,那么该共同体的生活支撑并培育了相应言语类型的发展,同时,由该言语类型所支撑的学生间互动又为班级生活提供

了素材[7]。

三、研究方法

调查选择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应用英语专业的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教授该班级阅读课的教师

(Ms.Ma)善长在课堂上运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对英文文本的理解。该班有39名学生。采集数据的方式包括两个月的随堂观察及与师生分别进行的单独访谈。这项调查的目标是寻找促成该班级英语课堂真实性讨论的要素,以及描述构成该班级课堂社会生活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结果分析

真实性课堂讨论的三大要素:

(一)教师对课堂讨论的认识

在与Ms.Ma进行的单独交流中,她表示,她的阅读课堂上基本回避给学生灌输现成的观点。她说:“我希望他们找到自己的答案。那样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会更难忘。”她对于同一个文本学生们的不同理解持有开放的立场。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没有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反复解读。在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往往迫于帮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的压力,一味地介绍并操练各种阅读技巧,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内涵。而Ms.Ma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试图将高职英语的阅读课程赋予更多的文学性,通过真实性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此外,在访谈中,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她反复地强调学生们是如何的出色,经常给她带来惊喜。

在Ms.Ma的英语阅读课上呈现出的真实性讨论状态与其一贯推崇的教学理念紧密联系。她认为“是学生的思维赋予了文本更多意义”,而她只是课堂讨论过程中的帮助者。课堂中通常由学生发起讨论的主题,学生表达观点,最终形成属于他们的言语类型。同时,Ms.Ma对于分歧的极大包容度也增强了学生积极担当讨论角色的意愿。她的坦诚给学生传达的信息是,课堂的确是个开展真实性讨论的“安全区”。

案例中教师Ms.Ma为营造易于真实性讨论的课堂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个案例证实了教师的态度及理念对于课堂讨论是否成功的重要作用。布罗迪[8]曾提出教师的一切教学实践都与其自身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因此,广大一线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已内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依旧视知识为一系列真理的叠加,而教学只是直接传递真理的过程。在一个由教师占据无可争议的权威地位的课堂环境中,真实的课堂讨论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真实的讨论需要开放地包纳对于同一问题不同解释,而这正是Ms.Ma“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相信学生具有思考和学习的意愿”教学理念的实践反映。

(二)学生对课堂讨论的认识

真实性讨论作为一种言语类型,强调参与者的积极互动以及互动的多样性。观察中发现,学生以发起主题,表达意见、反思,给予同伴幽默的评价以及提供信息等形式参与了真实性课堂讨论。这表明学生对课堂讨论这种方式很有好感。学生这种积极的态度从随堂观察及个别访谈中都得到了验证。被访问的5个学生代表都表示很喜欢英语阅读课的讨论过程,认为老师选取的文本很好,并表示“这样的讨论形式对自己多方面水平都有提高”。

学生a表示英语阅读课是她“自我表达的场所”。

学生b认为英语阅读课“很有价值,觉得自己也能发言,很开心”。

研究传统课堂环境的学者戴森[7]、尼斯特兰德[4]等曾表示,课堂互动事实上极少以个人表达为目标。而从学生访谈的记录来看,学生不但认为课堂是自我表达的合适地点,甚至表示自己有必要在课堂上说些什么,并认为自己对课堂所讨论的话题有发言权。换言之,学生不但没有死板地根据教师事先设定的轨迹来进行讨论,反而在Ms.Ma的阅读课堂里,学生享受讨论的过程,并珍惜讨论过程中的表达机会。

(三)课堂人际关系

随堂观察中发现,Ms.Ma与学生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爱情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对老师总是带着一贯的尊敬而亲切的感情。这种情感通过课间师生的善意调侃以及学生对Ms.Ma兴趣、爱好的熟悉程度体现出来。比如,学生都知道她是游泳迷,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学生在清晨见到老师时就问:“昨天菲尔普斯又破记录啦,你看了么?他真强!”师生间和谐的关系对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畅怀地表达有着重要作用。对教师的喜爱情绪无形中引导学生响应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邀请,并且展现真实的内心世界。

此外,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幽默解读,学生找到了一种互动的全新方式。他们将幽默作为一种分析途径和缓解气氛的方法。同时,幽默的话语有助于维护学生间的关系,避免意见冲突所带来的摩擦。接受访谈的几个学生表示,和同学的关系也不错,并感受到了班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班级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课堂讨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班级成员间互信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学习过程的基本因素。这一点在真实性课堂讨论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真实性课堂讨论是一种需要参与者抛开顾虑、表达自己的观点供同伴评议的言语类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该班级的突出特点之一,可见有意打造真实性课堂讨论的教师应将其作为努力的方向之一。教师应了解学生多方面信息,从而凭借对学生的了解去创造积极、可信、并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也应为学生自我表达及学生团队合作提供机会,以营造良好的学生间关系。

五、结语

这项针对浙经院院应用英语专业班级阅读课的调查证实了国外专家如戴森[7]的观点,即不存在一个简单的答案能够概括性地描述某个言语共同体所处的课堂环境。课堂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包含了众多特性,因此只能视为是一个复杂的实体。这种复杂性表明,当教师试图构建一个有利于真实性课堂讨论发生的环境时,必须尊重环境中的各种特性及特性间的动态关系。这项调查结果显示,课堂环境中的所有特性都是整体环境的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如幽默的语言方式是学生间和谐关系的产物,同时也成为了建立和修复这种和谐关系的机制。戴森[7]曾对课堂环境中不同特性间的互动关系作过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尽管被研究的班级具备了许多利于真实性课堂讨论形成的要素,但是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仍不理想,原因在于学生认为教师所谓的对不同意见的开放态度是虚假的。为促成真实性课堂讨论的发生,各种以班级为单位的言语共同体必须找到属于自身的行为规范及平衡。对案例班级的分析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努力和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1]Holquist,M.Dialogism:Bakhtin and His World[M].New York:Routledge,1990.

[2]Hadjioannou,X.An Exploration of Authentic Discussion in the Book Talks[M].Florida:University of Florida,2003.

[3]Newmann,F.Five Standards of Authentic Instruction[M].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3.

[4]Nystrand,M.Dialogic Instruction[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7.

[5]Gutierrez,K.How Talk,Context,and Script Shape Contexts for Learning:A Cross-case Comparison of Journal Sharing[M].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1994.

[6]Bakhtin,M.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