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3篇)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思路

摘要:近几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择业观念不断改变,导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涌现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诸多问题导致广大毕业生流动党员成为了现实中的“口袋党员”“隐身党员”,使其在入党后的教育和培养出现了断层现象,为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探索,充分运用高校党建等资源,建立并完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新平台,把党建管理工作作为特殊时期的重心,建立从机械管理到整合管理过渡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党员的教育管理方法一直沿用传统模式,然而随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传统模式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传统模式中的静态教育管理观念与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分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不相符;教育内容也早已脱离了当代青年的生活实际,一直停留在过去阶段,与他们的思想观念相背离。除此之外,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压力也使得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由此可见,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以高校党校的教育模式创新为基石,引导毕业生流动党员培养主体意识

为解决毕业生流动党员离校后分布范围广、联系困难大以及受教育停滞的问题,高校应以主动积极的姿态进行教育改革,从而调动毕业生流动党员积极性,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为党组织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充分利用党员在校期间,提早为流动党员的发展做好充足准备。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强化党员意识,引导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对即将毕业的流动党员,定期进行党课培训,并着眼于强化培养他们的权利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观念,普及离校后与党组织保持联系的方式方法及参与组织活动的途径。除此之外,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时效性,开辟流动党员活动论坛,并及时公布网址,可及时传达党组织的活动通知,也便于各地的流动党员相互交流学习。

二、以高校党组织的机构体制建设为手段,健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科学管理体制

高校应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一批以流动党员为主体的临时党组织。首先,在高校内成立流动党员专职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流动党员的统一安排管理、档案备份存档、定期培训考核以及各种困难解疑。其次,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流动地,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成立流动党组织。在成立初期,由高校党委委任一批优秀的青年党员为兼职党务干部,发展成熟之后,在组织内部定期组织投票选举,由流动党员选出自己的党务干部,创建“有流动党员之处,必有流动党组织”的新局面,让流动党员真正感受到“有组织可依”。与此同时,应加大改革党组织教育管理模式的力度,虚心聆听各方意见,努力探索、尝试、改变、进步,改进传统体制的突出问题。

三、以完善规范高校制度为前提,建立切实可行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运行机制

一是要建立和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高校党组织应组织人员做好制证制度的前期通知和流程安排工作,并运用芯片植入、远程定位等技术,定期统计在本校管辖范围内的流动党员人数及其相关党员信息,及时为他们发放个人专属的党员活动证,简化他们定期参加党组织安排的出行和培训等活动的流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二是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规范组织生活制度。高校应依据当代青年生活范围广以及与网络紧密结合的特点,采取“属地+虚拟”的组织生活方式。属地组织生活是指由基层组织定期召开的活动或会议。其中全体党员会议每月不得少于一次,举办时间以节假日期间为宜,具体时间可灵活安排。虚拟组织生活是指将“”、党员定期培训等活动通过网上论坛、远程教育等虚拟化平台举办,在消除党员的实际距离带来的困难的同时,也可为他们提供学习讨论和思想交流的平台。

四、以丰富完善高校党课的教育内容为主体,改进毕业生流动党员培训教育的方式方法

高校对党员的教育应采用将在校期间和离校之后两个时间段的教育连成整体的全程教育模式,保证党员教育的全程性、平常性、长效性。在校期间,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学习和考核,树立责任观念;离校之后,实施动态跟踪教育模式,及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不断引领其树立合作观念、把眼光放长远。同时,要以党的重要节日为契机,普及党内基本理论,对党史、国情、方针政策等开展培训考核工作;深入了解每个毕业生党员的特质,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流动党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地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等基础知识培训。同时,改善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建立行而有效的教育机制,结合互联网时效性强,弱化距离感等特点,以“在小团队交流,取得大进步”的模式改善毕业生流动党员传统教育形式。

五、以调动高校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为方法,融教育与管理于服务之中

高校党组织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定位服务主体,寓教育于服务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实现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各院系党组织要完善好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基本信息数据库,并进行定期更新和维护;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要积极引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及时提供就业、创业的相关信息;要设立流动党员服务平台,开通咨询服务电话和线上交流平台,实时跟踪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与活动,及时提供服务,从而建立双向互动的良性机制,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火利.高等学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6,30(6).

[2]张雪梅.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作者:冷丰 王鸿军 刘巍 郑旭 单位:辽宁大学

第二篇:微信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研究

摘要: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大众化、全民化的今天,微信等社交软件在人们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已不可忽视。高校学生在通过微信了解资讯、获取知识并和他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也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诱惑利用。因此,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应该重视微信的影响,积极引导利用、趋利避害,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微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款免费社交软件,提供免费聊天的通讯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讯工具以摇一摇、搜索号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关注公众平台,并将信息分享到朋友圈。

一、微信在高校学生中的优势及影响

1.微信使用简单,成本低廉,信息传输高效。只要在手机中下载了微信,创建账号、密码就可使用,或者使用以前注册的QQ账号也同样可以登录使用。微信本身不会给用户产生任何费用,只是用户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产生流量费用。然而如今的流量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在校学生办理了校园套餐等服务后,4G流量基本足够他们的日常使用。相比于短信、电话的费用消耗高校学生更偏向于微信的使用。另外,高校的大学生,其生活费用大部分来源于家里,即便有的学生勤工俭学收入也十分有限。因此,大部分经济上还不能独立的高校大学生都选择使用微信进行交流。另外,微信在图片传输、视频通话方面也比QQ等传统社交软件更加便捷高效。加上现在微信的支付功能更加强大,使得微信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非常高。

2.微信具有强大的分享能力。“朋友圈”已成为大学生倾述情感,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高校教师可不再只通过办公室谈话这样的传统方式与学生交流,只要关注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就能了解学生目前的思想动态。同样,如果学生也想了解教师的思想和生活,也可以通过“朋友圈”了解教师思想动态。如果教师能通过微信“朋友圈”一些正面积极的信息,将无形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教育实效性。微信的“群”功能也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分享功能。一般的微信群可以容纳40名成员,若设置为大群,可以容纳100名成员。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容纳150名成员。如果有什么信息需要面向学生,可以把对象学生组建到微信群里,一次性就能通知到位。这比传统的口头通知或者电话通知方便快捷了很多。

3.微信有不受距离限制的实时沟通能力。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大量普及的今天,只要能连通WiFi网络或者蜂窝移动网络,就可以通过微信和他人实时沟通交流,而不论双方身在何方。并且,这种沟通交流是多媒体全方位的。可以是传统的文字或者语音,也可以是图片或者视频的。微信的这种功能使得距离不再是阻碍人们交流的障碍,跨省甚至跨国交流变得轻而易举。

4.微信能缩短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在校大学生正是青春敏感期的形成阶段,会同时遇到学习、生理和情感等问题的困扰,从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及时的予以疏导和指引。虽然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由于部分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过于强烈,担心公开自己的隐私,因而不愿主动向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由此错过了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时机,往往造成严重后果。而微信以其交互式的即时远程信息交流,避免了师生间在某些问题处理上面对面的尴尬,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方式,淡化了教师中心地位,使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民主和平,通过互动式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大学生与教师交流的热情。

二、微信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出的挑战

1.影响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如果学生沉迷于网络上的虚拟社交环境,就会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造成与社会脱节,无法和人正常交流沟通。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可能降低大学生学习能力。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手机。这也是“低头族”日渐增多的原因。不少大学生上课时也偷偷的刷朋友圈,甚至一些沉迷的还会逃课躲在宿舍里面玩微信等。不光影响了教学秩序,也对大学生自己的学业产生了不良后果。

3.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大学生每天都面对海量的片段化信息。由于他们社会经验的欠缺以及思想还不成熟,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引诱或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三、对策建议

1.学校主动创建微信平台,加强教育管理。学校应该创立公众号并由专门的人负责传播信息,教师可以创设班级公众号或者个人公众号,使微信成为教学信息的载体,要求学生关注。学校可以在公众号放假信息、教学政策、校规校纪,或表扬优秀个人事迹。这样不但可以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教师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有关教学内容的视频、图像、资料、重点难点、考题、提醒学生预习、复习等。通过这些方式,不但拓宽了教学渠道,实现了教学目的,还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2.教师积极参与,正面引导。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对微信采取防和堵的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现在大学生虽然有时会显得特立独行,但是他们心里是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与表扬的。教育管理者可以积极和学生互加微信好友,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同时主动关注他们在朋友圈中的消息,及时在一些帖子上点个“赞”或发一段赞赏的评论。让他们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们,赞扬他们的进步。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同时,教师可以主动一些自己的生活片段,如某地旅游的风光照片,或者某本书籍的读书心得等,以实际行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沉迷于网络,走进现实生活中去。

3.在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上有所创新。建立了教育管理的微信平台不等于就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他们可以关注平台但如果内容过于陈旧,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他们也会取消关注或者置之不理。所以,在内容设置上,一方面要坚持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政治思想健康的发展,并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鉴别能力,准确识别微信中的暴力信息、色情信息等,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引入社会热点话题,要包含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教育者要利用微信设置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适时引导,掌握舆论的导向,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建立完善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结语

微信进入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给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带来便捷与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利用微信的优势,对学生加以引导,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祎.微信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通讯世界,2015(10).

[2]李长贵,刘戎.“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应变举措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仇思源 单位:厦门市集美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思考

摘要:高校学生均为年满18岁的成年人,高校教师在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要更新自身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和相关体制,改善传统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自我管理

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律地进行自我管理,有利于配合高校教师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高校学生的自律能力、道德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成熟度比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加成熟,所以激发高校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有利于使学生配合学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自立、自信、自尊及自强的优秀品质,这些知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自我管理理念,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真正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1.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在规划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把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放到首位,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是高校学生教育水平的直接体现,同时,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是学生自身。当高校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时,才能认真学习、接受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降低被外界因素诱惑和影响的几率。

2.有效构建和谐校园。在高校的入学门槛不断降低的同时,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变得参差不齐,加上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高校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也开始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应深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改善高校的教学环境,真正培养出符合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型人才。与此同时,为了响应我国教育行业“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深化高校学社工教育管理工作时,必须进行个性化教育和管理,让学生的个性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开展自我教育管理工作,能够让学生主动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有效减少双方之间的矛盾,有效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融合措施

1.高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有利于管理制度的有效建立,使之科学化、合理化。在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有效地把学生从被动的角色转换成主动的角色,同时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规划明确的成长目标,树立正确的前进方向,使学生主动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增强学生思想的觉悟性。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的思辨性。

2.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创造条件。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自我教育,如参加校园活动或社团组织、参与社会实践等,这些途径都能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学生参加校园活动,能与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和沟通,还可以在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了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途径外,高校还可以为学生创造群体式教育的氛围和平台,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参加到各种高校活动中,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之间也能相互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自身不断成长。

3.为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的高校氛围和环境。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和环境,能够让学生更愿意进行自我教育的管理工作。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是指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制度环境。物质环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自信的优良品质,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以及生存教育,从而引发并正确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理解,并不断强化学生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提升生活品质。而制度环境,就是建立并完善高校的规章制度,确保高校的一切工作能够正常、有序运行。良好的制度环境,学生不仅要遵守校园的规章制度,在参加校园活动的时候,还要遵守社团组织的纪律,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创造全方位的氛围和环境。最后,就是高校的人文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现代化校园环境。其次,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课余时间可以在校园内播放舒适、轻松的音乐,让全体师生都能够感到放松、愉快。

三、结语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学生的自我管理理念,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的融合,学校与学生间互联互助,不仅使被动教育转为主动教育,而且使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使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服从学校的管理,无形中减轻了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变阻力为助力。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与输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天炜.“微时代”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2]温斌.生本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3]易帆.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作者:张鑫 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