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和方法教育,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足,职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均有所欠缺。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要求学校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改善其职业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职业核心竞争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职业素养是指一个人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英文careerquotient简称CQ。职业素养的综合能力是国家文化和软实力的体现,职业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国家形象和民族竞争力,也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高职教育实施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素养教育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劳动力市场所需的人才[1]。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一)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职业精神

目前,高职院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学生难教、难管越来越成为众多高职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比如,某高职院校的院长到晚自习教室去看望大一的新生,走访了三个系部,涉及十几个班级的晚自习学生,众多学生看到院长后要么扭头视而不见,要么继续听歌自娱自乐,在院长与学生交谈过程中,学生没有起立与老师谈心谈话,而是视而不见无所谓的态度。在问及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时,他们回答支支吾吾,不知所以然,而且手里依然拿着手机在玩游戏!据同行所述,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同类高职院校也相当普遍。课题组对部分学生及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5份,回收率为89.3%。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在强调就业导向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普遍忽视了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在高职办学理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生职业生涯模糊、职业态度消沉,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学习意识不强烈,学习动力不足,甚至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些都直接指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最终导致高职教育竞争力较弱,社会认可度不高,魅力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职业目标模糊,缺乏奋斗精神

目前,高职高专大量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表明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大学生只有13%,大部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被调查的同学对于“你认为自己在校期间最需要培养的职业素养是什么?”“你认为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方面应做哪些改革?”等这类问题的选项回答相对零散、不集中。对“未来想要从事工作的具体要求”了解的学生只占6.3%,剩余93.7%的学生都是略知一二;对“采取何种方式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有目标和措施的学生仅占3.8%,大部分学生要么不回答,要么说“还未想清楚”,情况不容乐观。

(三)就业观念滞后,缺乏创新精神

课题组在对学生自我定位进行评价时发现,“对自己的优缺点”很了解的学生占36.5%,比较了解或不了解的学生达到63.5%。在回答毕业后拟将从事的职业和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时,96%的学生选择了“收入高”和“安定”,只有8%的学生选择“富有挑战性”和“积极奉献”。在回答“爱岗敬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程度”选项时,认为“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也不足50%。忠实、诚信、勤劳、谦卑的品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择业观和价值观趋向于急功近利,对从事工作以及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理念非常缺乏,对“有信心开展企业技术改造”的比例几乎为零[2]。

(四)业务能力不强,缺乏奉献精神

在访谈企业人事主管过程中,我们抽样调查了50位毕业生,其中企业反馈38位毕业生能力一般,专业技术能力不强,其中有5位同学动手能力完全不能适应需要,只有7位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令用人单位满意,仅占14%。同时,企业反映毕业生不愿意加班,突发加班状况下毕业生埋怨多,工作消极,缺乏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合作精神、勇于创新等等这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精神品质极度缺乏。与此同时,这50位毕业生有40位认为企业提供的薪资“较低”,有5位同学认为待遇“非常低”,只有5位同学满意现在的工作待遇。这充分反映了当前高职毕业生责任心不够、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够,缺乏积极主动进取的精神。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职业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教育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规模迅速膨胀,职业技能的训练成为高职院校安身立命之本,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分配研究以及专业技术的指导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头戏”,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学生对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对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和熏陶重视不够,“重技能,轻素养”,导致高职学生职业意识认知不全、职业道德认识不足,综合职业能力偏低[3]。

(二)产教融合办学机制不深入

产教融合功能低下是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短板,办学机制的僵化源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缺位,开放办学、社会化办学还停留在口头上,“校企一体化”“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进展缓慢,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实验、实训、实习与就业能紧密地同企业结合在一起的高职院校寥寥无几。产教融合中高职院校“一头热”的格局没有得到有效改善[3]。

(三)职业教育资源与政策有效开发和利用不够

高职院校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都不及普通本科院校,实习实训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考评体系有待完善。另外,由于缺乏政策支撑,高职院校自身很难争取到先进的职业技能实训条件和企业高技术人才指导,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上依赖于学校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方式方法单一,学生的职业素养总的来说不理想[4]。

(四)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不强,对社会需求不了解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且耐挫力差、缺乏进取心,缺乏顽强的意志力和毅力。他们普遍不自信,对自己不自信,对学习不自信,对未来不自信。总会为自己的不努力学习寻找借口,比如学校条件差,硬件设施不好,不能提供学习专业知识的场地及设施,学校老师水平低,开设课程不合理,上课老师讲的根本听不懂,等等。学生也没有主动去了解他们未来就业或发展领域所需的职业能力。“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不够,对“听话,做事,出活”的企业要求不能很好的适应[5]。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对策

(一)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要充分把握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三方优势,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规划,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社会和企业应该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要潜移默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职业素养。

(二)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和分析,根据自己平时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和工作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选定自己的职业倾向,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在帮助和引导学生确定了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后,要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及时提供各种教育训练,强化职业素养和综合技能。

(三)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深入了解职业岗位对课程、职业素养的要求,建立突出工作过程和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向导作用,以学生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素养为中心,动态监测学生职业素养水平[6]。

(四)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党中央和多次强调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打造两支坚强有力的“导师”队伍:一是企业里经验丰富的大师傅,二是高校里德艺双磬的专业带头人。高职院校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开放研修平台”;注重名师引领和激励保障,为各层次教师成长发展提供支持,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人成才[7]。

(五)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的需要,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授人以渔。既要“学会”,又要“会学”。其次是要在行动中培养实践意识,要在生产和管理一线主要学习,全面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再次是要开阔视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同时,要注重培养职业情感,培养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

(六)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通过联合举办校企文化艺术节,打造校园文化“嘉年华”,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校园舞蹈大赛、师生书画展览、红歌大赛、诗文朗诵大赛、学生篮球赛等多项活动,为师生们搭建展现才华的平台,展现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氛围。还可以通过拍“微电影”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形成文化育人合力,促进学校信息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学生素养培养的有效机制,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霍雄飞.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82-85.

[2]陈广正,吴发红.地方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以盐城工业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4(5):74-76.

[3]朱立东.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9):39-40.

[4]金立艳,王道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7-120.

[5]郑玫.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与企业需求差异的分析[J].经济师,2009(7):133.

[6]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7-19.

[7]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N].人民日报.2016-12-09.

作者:刘洋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