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镇建设范文

城镇建设全文(5篇)

城镇建设

第1篇:城镇建设范文

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基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改革到今天,中国农业与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态化、科学化的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还相距甚远。通过新型小城镇建设,在吸引农业人口转移的同时,必然带来农村土地管理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又一次变革。

二、新型小城镇建设乡镇财政所面临任务

1.基础设施投资

主要用于城镇道路和交通、通讯、内河治理、供水、供气、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公共场所等设施的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关系到新型小城建设的规模和承载能力。

2.公共服务保障

主要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这部分支出是乡镇财政支出的核心部分,直接体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主要内涵和小城镇建设的质量。

3.扶持产业发展

主要是用于支持产业发展的税式支出、财政贴息、研发补贴、人才引进补贴、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这项支出既关系到新型小城镇能否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关系到乡镇财政能否处理好财政与经济关系的重要问题。

4.带动“三农”发展

新型小城镇建设必然产生对“三农”的多方面需求,自然带动“三农”的发展,但新型小城镇发展速度超过了“三农”发展的速度,小城镇建设目标也难以实现。为此,乡镇财政在支持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科技推广、农民培训、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生态建设等方面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5.财政管理创新

传统的乡镇财政为生产型财政,后又转向吃饭财政,公共财政的作用发挥不足,财政管理不规范,管理手段落后。新型小城镇建设使得乡镇财政收支规模、支出范围、支出项目将发生变化,公共财政的特征更加明显,预算更加规范,管理更加严格,法制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乡镇财政管理新特点。

三、新型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财政面临的问题

1.财力紧张

当前乡镇财政困难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具体表现:一是财政的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乡镇工业不发达,商业规模较小,税源少且不充裕。二是现行非税收入极其有限,国家规范收费之后,乡镇原有的收费项目所剩无几。三是营业税提高起征点和大部分企业营改增后,现行分税制体制下,乡镇财政收入下降。四是乡镇政府无权发行城镇建设债券。

2.刚性支出

一是保吃饭的压力。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尽管收入不高,但对财政来说仍然是一项刚性的首要支出和沉重压力,养人支出目前仍占乡镇财政支出的70%左右。二是乡镇基础设施落后,维修改造、扩建、配套任务繁重,财政无力承担,拖欠工程款在乡镇是一种普遍现象。三是公共服务支出不断增长,财政处于低水平保障,甚至难以保障。

3.政策缺陷

一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土地政策的红利基本上被大中城市所独享,土地财政成为城市财政的主要特征。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基本上是挤占乡镇非农业用地,在国家更加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今天,新兴城镇用地也随之纳入严控之中,大量的土地收益将成为历史,土地非税收入在新型小城镇建设中将看不到优势。二是国家对“三农”的支持,仅限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上,而对农业人口转移中所发生的费用并没有纳入显性支出之中,农民享受不到市民化待遇,如低保、失业等支出,增加了农民改变身份的风险,抑制了农业人口的转移。三是农村土地难以实现流转,农民没有改变身份的本钱,城市人口回流农村又受到农村房屋产权转移的限制,城里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资金相互融通的渠道没有打开,导致新型城镇建设难以聚集农业人口。三是分级分税财政体制下,乡镇财政很少获得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依据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乡镇财政自身无力解决新型小城镇化建设的财政压力问题。

4.理念僵化

国家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小城镇建设出现“重口号、轻行动,重外延、轻内涵,重眼前招商、轻整体规划”的现象。小城镇建设中遗留下来环境欠账、生态欠账、公共服务欠账很多。近年来很多人片面认识“公共财政”,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没有有效发挥,财政与生产的关系几乎被割裂开来,开辟财源的意识淡薄,财政扶持支柱产业的杠杆作用几乎殆尽。

5.管理粗放

由于乡镇发展落后,长期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新型小城镇建设也不例外。尽管近些年,包括乡镇财政部门在内的管理部门吸纳了部分大学生充实到管理队伍,但特别优秀人才少见,长期扎根乡镇的干部不多。在产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和优秀管理人才更是缺乏。乡镇人才的匮乏,导致各方面管理的粗放,严重影响了新型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质量。

四、新型小城镇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撑

1.财政部门积极参与新型小城建设规划制定

新型小城镇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适应人的生存,是新型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目前国务院已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但是在国家层面上具体的新型小城镇建设规划还没有出炉,地方层面上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型小城镇建设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也未见头绪。加快新型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制定规划内的新型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是科学建设新型小城镇的前提。首先是确定重点建设的乡镇。对聚集人口潜力大、产业基础好、乡镇财政状况优的乡镇优先建设。特别是交通便利的县城与县城之间,辐射区域广、跨度长、流动人口多的乡镇,更要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在制定新型小城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财政部门必须作为主要部门参与制定。财政部门既要积极保障新型小城镇建设的公共支出,也要使新型小城镇建设控制在财政可承受的范围内。

2.加快创新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地方各级财政分得的蛋糕有多大,不仅取决于本级全口径的财政收入规模,更取决上级政府如何切割蛋糕。小城镇发展缓慢不仅仅是市场经济下资本选票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国家的产业政策、生产要素政策、财政政策等,财政状况制约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了从财力上保障新型小城镇公共建设需要,应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实施更加有利于新型小城镇建设的中央、省、市、县和乡镇的分税制以及土地收入分成制度,扩大乡镇财政留成比例。必要时,对国家规划建设的非城市周边乡镇的新型小城镇实施分成比例倒置,土地收入全部留用(弥补近些年乡镇土地红利的流失),省级和市级规划的新型小城镇上缴的财政收入全部留用。只有通过让乡镇财政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财力,才能保障新型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3.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

推进新型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加小城镇对农民转移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科学的城镇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社会文化生活,增强基本生活设施和精神生活保障,提高农民进城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养老、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增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提高农民进城吸引力。为此,对困难乡镇应增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一是在保障社会保险和教育统筹的基础上,提高乡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失业补助的标准,实现乡镇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同等生存和生活待遇,确保社会保障资金按时足额补助到位,坚决消除拖欠、挪用现象。二是增加乡镇的财政专项补贴,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科学、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补助,改善乡镇公共服务落后状况,提高乡镇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乡镇与城市的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绝大多数乡镇缺少具有本地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家垄断产业(电信、电力、石油、盐业等)又从乡镇掠走税收和高额垄断利润。在新型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中央、省、市财政应在预算单列新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真正实现城市对乡镇的反哺,使为城市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实现本地化的安居乐业,真正解决农民工候鸟式的生活,实现社会的稳定。

4.积极探索新型农业人口转移成本分摊机制

在农业人口向新型小城镇转移过程中,城镇增容必然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压力,为此探索建立科学的农业人口转移成本分摊机制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难题,破解这个难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解放思想,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尝试用农民土地流转收入换入城安置费用。二是尝试农民住宅面向城市殷实富户开放流通,实现农民住房财产与城市居民收入的转换。三是农村土地在确保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面向城市资本开放,吸引更多的非农资金投入农业,既实现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维持国家粮油安全,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更多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就地转换身份,或有能力进入新型城镇享受市民待遇。四是增加上级财政投入,对小城镇新安置农业人口实施补贴政策,缓解乡镇财政压力。五是设立农民在小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助政策、小额贷款贴息政策等等,增加转换农民收入,自力更生承担进入新型小城镇的成本。

5.加大财政对乡镇特色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

在推行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同时,财政应重点支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运输等体现乡镇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产业发展,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利用财政的税收政策、贴息政策、国家参股政策、补贴政策等,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要重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公用设施投资运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引致投资的作用,引导更多的私人资本投资于新型小城镇,加快新型小城镇建设步伐,为新型小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6.实施乡镇人才引进的财政支持政策

第2篇:城镇建设范文

一、农村道路建设的现状

农村道路的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位置。当然,更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在实际中解决,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建设。①资金不足。我国尚待建设的农村道路数量众多,所需投入基数也较大。农村道路建设所需的资金是仅靠国家补助远远不够的。目前为止,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筹集无非是以下几种:国家政府补助一部分资金,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一部分,建筑工程队承包一部分,而大部分的资金则需要农民自身承担。但是,我国农村常驻人口流失严重,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导致资金筹集困难,靠国家补助仅是杯水车薪,许多道路工程队甚至面临破产的危机。②缺乏管理。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管理而是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是我国大部分农村道路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农村道路建设监管办公室只有少数城乡政府有设立,保留有足够的资金和足够的人力外,其他城乡政府都没有设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严重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在农村道路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对道路建设进行监管的执行者,很难以保证建设出来的道路的质量,达不到国家的要求不说更是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资金浪费。甚至有些农村道路建设好以后,不懂的也没有资金对道路进行必要的养护工作,降低了道路使用的寿命,对必要的经济联系沟通造成阻碍,不利于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③缺乏专业人士帮助。将科学、进步的思想引入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一步。为达到这一步,就需要很多高学历的有潜力的年轻人以及知识分子加入。一方面,如何讲人才吸引到农村并且留住是目前很大的一个问题。另一个方面,许多农村本地的人员大多缺乏对科学以及政治方面的认识,可是他们又是建设农村道路的主力人员。这样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产生认知的或多或少的偏差,影响并阻碍了农村道路建设的进度进程。

二、建设农村道路的改善完善方案

农村道路的建设,困难阻碍众多,但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则需要有条理的,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①完善筹集资金方案。要进行农村道路的建设,首位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资金的筹集。只有解决了资金困难,才能确保农村道路的建设顺利进行下去。首先农村自己应成立相应的农民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在政府与闲散农民之前形成一条纽带。由于国家政府机构与农民阶层缺乏联系,农民或多或少在建设过程中有欺瞒,再加上政府无法切实了解到农民的所想所需求,导致于国家拨下来的补助资金远多余农村农民实际收到的资金,导致补助资金沉淀。成立农民自己的组织,其成员必须有良好的诚信,不能两头欺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向国家上报,拟定真实的资金补助方案。这样一来,使农民有了组织统一的思想和行动方向,建设起农村道路来更省心省力。还可以加强对农村农民贷款的宣传力度,在政策上鼓励并支持银行贷款给农民。同时,农村内部也需要加大监察,确保可以定期定量的还款。对于有困难不能及时还款的个人,需给其帮助,保证其信用度,只有大量良好的前期投入,才会有更好的后期回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②建立并完善管理机制。为了保障农村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则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农村需要建立专门专业的管理道路机构。机构中的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状况,对道路的建设,道路养护,以及资金管理方面有一个专业且完善统一的规范化计划。对农村道路建设进行监管,避免出现偷工减料,资源浪费等行为。并且对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调度,达到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道路建设,省时省力。道路建设完工后,更是要定期对道路进行检测维修,以免出现路面受损等状况,耽误城乡物资流通,损害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性。最后要掌握好道路建设的核心,资金问题。保持与政府以及银行的密切联系,监督农民的定期还款,达到一条线的连轴转,保证各个方面上不出差错,有效率的进行农村的经济发展建设。③专业人才的引入。在农村道路的建设中,专业人才是必不可缺的一环。此需求体现在多方面:一是道路规划,需设计出既符合规格,又能省时省钱的道路,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二是定时定期的制定道路养护计划,提高道路可使用寿命。三是有计划的对道路进行监管,确保施工可以顺利进行。并且深入指导农村内部培养相关的人才,既给农民的就业压力得到了减轻,又达到了有限的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从道路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更上一层楼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观点很早就已经被提出,可以看出人们已经意识到道路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农村道路的建设,可以打破农村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状态,使得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开发,并使其蕴含的矿产,土地以及森林资源转化为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1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农村道路的建设,极有助于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策略。改善农村传统的有资源无运输条件的状况,带来畅通与拓宽商品流通渠道,使农副产品较好地进入流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的政治面貌,从而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快速发展,脱离贫困,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农村道路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之一,对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强与城镇地区之间的联系沟通,刺激商业化的活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这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3.2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促进生活富裕

目前为止只要提到农民就业,我们就会惯性的想到背井离乡、“农民工进城”,离开生长的土地、产业转移。犹如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大家一窝蜂的往城里涌。结果,路子越来越窄,办法越来越少,还带来不少问题和隐忧。其实,农村道路建成后,人们就应当跳出惯性思维,完全打开更广阔的一片天地———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已经不需要单纯的外出务工了。既可以走向城镇,促进农民转移向二、三产业;也可以走回农村,引导农民勇于在农村内部创业就业。具体来说,只需要走几步棋:一是利用农村整治建设,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和农业产品的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二是进一步丰富地域文化,传统人文,山水风光,特色的农家生活、特色绿色食品等,发展时下流行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三是建立生活、生产资料连锁的超市,加速发展农村的社区服务。这几步走下来,可显著壮大了集体经济。一些经济弱村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不少农民有了自己创业的产业。实现了农民自主增收和集体农村增收双赢。这样一来,农村条件改善了,更为重要是,农民不用离开家乡,在熟悉的土地就可以有收入,有事业。

3.3加快对外交流和农村信息传播,促进“乡风文明”

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突出的特点,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由于城市经济发达,市民收入高,农村的经济较为落后,农民的自身媒介素养不高,文化传播机构理所当然的把城市当成了关注焦点和传播主市场;而对于占人口比例56%的农村,由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农民对于媒体传播消息的利用,评判,认知和解读能力较低。并且对自身的身份处境不够自觉,只有当农民有相对高的自觉度时,才会有改变生活的愿望以及行动意向。如今,大力发展农村道路建设,道路通畅了,农民经济条件也在逐步变好了,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明显有了增加。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只有文明的农民,才有文明的乡风。由此可见,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是以提升素质为基础的。需要着力提升广大群众素质文明,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农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各农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村规,形成诚实守信,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并且要开展符合农村形势和政策的教育,切实的强化法制教育。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应有的权益,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农民。

3.4加快农村步入城镇化进程,促进“村容整洁”

农村道路的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塑造文明建设的良好形象。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新形象,遵照“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要求,结合农村道路建设的实施,加大村容村貌整治的力度,突出解决农具乱放、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等问题,搞好村庄内绿化,做好农村生活农业用水工作,创造良好居住环境。同时必须坚持保护生态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工业污染治理的力度,合理的布局规划畜禽禁养、控养、适养区,政府有关机构需鼓励畜禽养殖业向规模化以及集约化的发展,着力进行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使村庄达到环境整洁、道路畅通、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加大村庄整修改造力度,实行人畜分离,逐步完善公共设施,搞好绿化美化,制定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山水人文优势,充分体现农村历史内涵和农村当地特色,逐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形成水在村中、山在景中、人在绿中、村在美中,融清水远山、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生态新农村。

3.5打破农村的自然封闭状态,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

传统的农村,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利,农村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无法运到城镇,农民们在“金山”脚下过苦日子,经济自然无法提高,生活水平就难以得到改善。全国从2005年起,便掀起了大规模的“村村通”农村道路建设热潮。通过几年的计划,建设,实施,完善,各地区的大部分农村道路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举动打破了以前农村封闭的自然自给自足状态,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刺激促进了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蕴藏的大量的森林,水利,矿场以及自然风貌等潜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农村的农副产品以及自然产物顺利的流通到各个市场,同时,也带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生活,新农村等美好的愿景已经在一点一点实现,成为现实。

作者:贺晓东 单位:陕西省公路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二)

一、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均提高了重视度,但在真正的落实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使得在城镇建设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1.1城镇建设的投资机制不合理

在我国,对于城镇建设资金的投入不足属于普遍性存在的问题之一,一些城镇本来就属于部级的贫困城镇,因此城镇全年的财政收入普遍较低,从而也使得对于城镇建设投入的资金较少。或者,一些城镇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建设,相关的政府部门在建设资金的筹措方面便显得有些不合理,主要的筹资方法为借资、集资、以地生财等。随着我国逐渐推行人性化管理,这些筹资方法会给相关企业或是百姓带来一定程度的不满。因此,在城镇建设中因为投资机制的不太合理,不仅不能够顺利的进行城镇建设,也因此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1.2城镇建设的管理环节薄弱

虽然,我国对于城镇建设十分的重视,且近些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城镇建设过程中,因为管理环节的薄弱,使得建设工作存在一些的弊端。因此,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管理环节的薄弱主要体现在监督力度不强、规划指导不合理等方面。在城镇建设中,一些城镇的监督部门没有能按照相关制度严格地进行执法,且未能按照城镇建设的规划进行执行,从而在建设过程中,常会出现违反规划或擅自更改建设方案的现象。另外,一些城镇对于建设方案规划不太合理,比如规划没有特点,不能更好凸显地方特色。因此,使得农村所生产的种植物不能够更好地进行销售,从而也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或者对于城镇建设的规划比较混乱,由于城镇规划的混乱,则会显得城镇建设的布局杂乱无章,各种建筑也没有结合城镇本身的风格与实际。且因为规划的混乱,一些基础的设施设备未列入到建设当中,从而使城镇整体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因为城镇建设的管理环节薄弱,从而使得其建设不合理,也间接地影响到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针对城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2.1健全城镇投融资体制

针对一些城镇在建设中没有较多的投入资金,应该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多元化的筹资,从而保证城镇建设的资金能够到位。如完善城镇财政的管理体制,并把财政增长的活力留给基层,使基层人员能够发挥更多的能动性与积极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聚资,从而为城镇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另外,也可适当的提高商业用地开发的效益,政府部门可通过大力的宣传等方式,提高城镇的知名度,从而引来更来的投资商亲睐。通过多种合理的渠道广聚城镇建设所需资金,为共同建设美好的城镇打下基础。通过这些有效的方法,使城镇建设的步伐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从而也会快速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实现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2.2加强城镇建设的管理工作

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城镇建设,并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关的政府部门必须要加强城镇建设的行政管理工作。政府应制定出结构合理、职能明确、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并根据所制定管理体制,在管理工作中严格地执行。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本城镇实际的发展与需要,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当地生活水平、经济发展、主要特色特点等,对城镇建设的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相关城镇建设的监督管理人员,也应该根据合理的规划方案对建设工作进行严格的执行与监督。且在城镇建设中,其建设项目必须要通过严格的审核与批准才能进行施工。当项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监督管理人员若发现实际施工与规划不符时,则应该要求相关负责人及时的进行改正,使城镇建设能够符合当地的风格,并凸显出城镇当地的特色。通过对城镇建设的合理规划,使其在建设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并将城镇建设纳入到政府监督管理的轨道内。通过对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加强,也加快了城镇建设的步伐,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总结

第3篇:城镇建设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乡镇财政;税务;改革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小城镇发展确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制定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行政政策。但由于财政体制改革进度缓慢且当前的财政管理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城镇自身的经济发展。下面,本文将从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角度对小城镇的建设作出简要的分析和初步研究。

一、乡镇财政在小城镇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小城镇财政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支持和发展国家倡导的新兴产业,例如科技含量较高、绿色环保的新型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等。促进农村的生产资源,向高附加值、污染少、效益高的产业和产品转移。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发展,以点带面,推动小城镇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以上这些,都离不开乡镇财政的支持。例如河北省绝大多数小城镇虽然建立了国库,但是其财务的预决算分配上仍然实行包干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小城镇没有稳定的税收来源所决定的,以至于国库成为了某些小城镇领导的金库。因此,小城镇必须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从而为政府权力的行使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二)加快基础设置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与各项事业实现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有很多小城镇由于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跟不上市场、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对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起到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小城镇平均沥青路面长度不足1.5公里,全国约有60%以上的集镇缺乏集中供水设备,3%以上的建制镇缺乏良好的科教文卫条件。所以,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出小城镇财政的行政职能引导社会资本,则能够有效的转变以往单纯依靠财政力量的投资体系,从而切实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与优化配置。

(三)强化小城镇政权建设

小城镇作为国家基层政府,在行政区域内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管理职能,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决定了自身经济发展乃辐射周边农村的效果。从某种程度而言,小城镇财政是小城镇政府集中运用资金的职能部门,它具科学理财、用财的功能,不但能够确保小城镇政府职能的履行,同时通过规范的财政体制约束能够有效扩大小城镇的自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经济发展能力。例如江苏省不少小城镇在1999年下半年才明确行政机构的性质,但仍有其它地方定性为事业性质。因此部分乡镇财政所往往归于财经办管理或归属办公室管理。此外,还有部分小城镇政府过多的使用行政权力安排财政人员做一些与财政无关的工作,如计划生育、征地工作等。小城镇财政机构处于何种地位?行使什么职责?等并没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因此必须要做好小城镇政权建设的工作。

二、小城镇财政管理体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小城镇财权事权不统一

虽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已经在我国大多数小城镇施行,但由于财政包干、统收统支财政运作方式的影响,小城镇并不具有财政资金上的预算与决算权。上级政府决定具体数额,是根据小城镇每年的利税基数计算的,这一基数通常大,小城镇一般很少有出现超收的现象。其次,虽然国家划分了税种,但是由于国家规定的国税大部分都到了县、市一级,地质则本属于地方税种但小城镇将所收税金交给上级单位后返利微薄,以至于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1.财政资金缺口大,导致政府乱收费、乱摊派甚至乱集资的现象;2.出现“揠苗助长、快鞭打牛”的局面;3.事权在下,财权在上,很难落实上级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规划。4.扩大乡镇之间的差距,富镇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穷镇也没有足够的转移支付能力。

(二)财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镇政府一般是财政所的管理机构,国税地税一般由上级单位垂直管理,由于管理范围缺乏一致性,因此也往往会出现多个镇只驻派一个地税的情况。由于小城镇财税功能并不完善,而作为垂直管理的税收系统在征缴和管理上,地方财政与税务部门间的协调性难度较大,甚至出现独木难支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不但增大了地税的征收成本,也不利于财政部门工作制度的完善。

(三)预算外资金管理不规范

小城镇财政资金主要源于自筹资金、预算资金与预算外资金,自筹资金一直处于管理较为混乱的状态,甚至有不少小城镇政府并未将自筹资金纳入到财政管理体系当中,而直接交由负责的多个部门自行进行收支管理。此外,如果预算内资金出现较大的缺口是,小城镇也往往会从预算外资金或自筹资金两方面大做文章。

三、小城镇财政体制改革措施研究

(一)扩大小城镇政府事权及财政权

我国政府及党中央很早就提出了政府事权改革的基本意见,旨在缩小中央及省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扩大县、镇两级的事权范围,其中主要包括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学等多个方面。在这一基本意见下,小城镇政府将成为具有一定权利的实体政府。同时根据我国事权与财权相互统一的要求,小城镇事权范围的扩大也必须相应的扩大其财权,上级政府也应无条件的将对应的财政权利下放至小城镇政府。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地区的试点且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与良好的效益,因此这一做法应该继续大力推广并最好能有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确。

(二)科学划分财税分配比例

不论国税地税,在长期的分税制运作当中大部分都是统收统支财政或包干财政的内容。因此分税制在完善的过程重中应尽量将财政预算的权利下方至小城镇,同时对县、镇两级的不同分配比例予以明确。众所周知,分税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将小城镇打造为一级独立的财政系统,但是实现财政独立必须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管理权限与首付范围明确;2.组织机构健全、工作人员队伍素质较高;3.预决算制度完善;4.设立镇级金库。如果不具备以上四个条件的任意一条,那么分税制也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故而小城镇分税制的建立就必须要培育其财政的独立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分税制的实行起到真正的实际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小城镇分税制的完善和实施要因地制宜的开展。相关研究表明,财政年收入小于500万的小城镇,大部分资金均运用于科教文卫事业的投资与发展,难有充裕的资金再展开其他项目的建设。也就是说如果年财政收入达不到建立分税制的物质基础而推行分税制,那么无疑会对小城镇的发展起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合理设置财税机构

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财政机构隶属于小城镇政府管理,地税机构则一般由县、市直机关驻派,另外还有不少小城镇试点财政与地税合署办公,都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大量的实践表明,财政与地税机构的合理设置,不但利于财税关系的协调,同时对于确保税收职能完整、建立一级实体财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现实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建议小城镇财政与地税机构合署办公、合理设置、合理分工,共同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四)明确财政资金管理范围,强化财政资金管理

通常,小城镇资金包含预算内、预算外及自筹资金三个部分。但小城镇财政资金的具体管理过程中自筹资金往往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分税制财政体制施行后,这一现象必然不利于财政职能的发挥,不但会使自筹资金的管理出现混乱,甚至会严重影响财政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鉴于此问题,可以通过三分法改为两分法进行财政资金的管理,并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执行。将自筹资金纳入到预算外资金内进行管理并统一交由小城镇财政管理,这样更有利于小城镇财政资金效用的充分发挥。

四、结语

小城镇政府财政权利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随意扩大财政支出这一问题,但这一问题是能够通过约束性的制度体系来加以解决的。当前,我国正在展开的行政机关机构改革已经推行至基层政府,这也正是改革小城镇财政体制的有利契机。只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才能够对小城镇行政机关财权的利用形成有效控制,也只有不断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各项配套工作,也才能够真正确保小城镇的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成效。总而言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小城镇发展实际情况的财政体制,从而有效解决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努力为小城镇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改革与发展的财政环境,为小城镇建设与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艳.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与小城镇建设[J].财经问题研究.2004(10).

[2]邓子基.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福建论坛.2004(7).

[3]葛长银.我国小城镇体制现存问题分析及改革方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第4篇:城镇建设范文

一、小城镇发展滞后的原因

1、资金问题。

资金是发展的根本,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以2014年为例,湖南小城镇用于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民间引进资金方面,由于很多地方的小城镇人口过少,又缺少自身的发展特色,经济实力不强等原因,导致很大一部分开发商不愿进行投资建设。因此,解决资金来源是首要问题。

2、管理问题。

根据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镇政府作为地方管理权威机构,责任重大。既要传达上一级指示,又要根据指示承担起建设小城镇的任务。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镇政府由于受到诸多部门利益的冲突,而使行政权利受到制约,不能及时、有效地作出正确决断,或多或少阻碍了当地城镇的发展。

3、特色问题。

湖南一些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没看清自身的发展状况,盲目追求大城市“小而全”的发展模式,致使产业结构发展很不合理,小城自身所拥的一些地域特色,像自然、人文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虽然使用了大量资金建设新城区,但小城镇之间的互补性、协调性很差,很难形成有效的空间和职能结构。

二、经济视角下的小城镇建设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

湖南的许多大中城市都具有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产业集中等特点,但由于大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许多城市工业化进行调整后,面临许多新问题。这时就需要人们转变“大带小”观念,因为小城镇虽然小,但在能缓解大城市的压力。随着湖南省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但农村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难题,如农产品缺乏销售平台、剩余劳动力等。这些问题需要城乡一体化来解决,在大范围内进行资源有效调控,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2、科学规划。

小城镇在建设与发展之前离不开合理规划,只有先规划好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规划,后建设这一原则很重要,也符合经济学原理。小城镇在规划的过程当中,经济学视角下的湖南小城镇建设□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顾裕文摘要关键词小城镇发展是湖南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湖南众多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诸多难题,比如:规划不合理、设施水平不高、缺乏当地特色、体制落后等这些问题。针对这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其原因后,本文在此提出一系列科学发展观念,使湖南小城镇建设充分融入到现代化的建设格局中。经济学;湖南小城镇;建设要注意与现代大都市进行接轨,要以扩大农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产业结构来作为建设的核心,然后再充分考虑城镇的生态环境、工业结构、人口规模等,最后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当地小城的自我发展特色,要努力做到“一地一特色”、“一地一规模”这一要求。

3、完善市场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土地而进入到了城镇,对于空下的土地该如何处理,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建立承包土地流转制度是关键。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有偿还的进行转让,还可以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到市场,这样,有些不愿再经营的劳动者,可以把属于承包期内的土地使用权作为依托来与人合作,这样可以避免土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现象,还可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4、建立多元投资体制。

小城镇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依靠国家和集体出资来解决经济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城镇应积极扩宽投资渠道,努力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具体的筹资方式有:首先,利用国家政策来进行筹资。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当地政府有权收取城市维护费、增容费等税费,在收取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保质保量收足,将这些资金充分利用的小城镇的经济化建设当中,不得挪用公款;其次,可以制定一些便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引进投资商,发展产业来拉动经济建设。

三、结束语

第5篇:城镇建设范文

农业经济或称劳动经济,在传统意义上仅指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据统计,自然经济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的主要是劳动者的体力而对智力要求不高,体智比例约为9:1。而在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的智力因素上。在当代,农业经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生产关系、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农业经济效益的复合型提高方式、模式以及相应策略的选择。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受“三农”问题处置方式的影响。

2城镇化趋势和小城镇的作用、影响

2.1农村城镇化趋转

在经历了数十年持续快速发展以后,我国农村城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将不断提高。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人口将占国民总数的65%~70%。在城镇人口不断提高的同时,小城镇规模将不断扩大、产业也会升级。最终不仅带动农业经济的创新化发展,也会加大增强内需市场的经济发展。

2、区域性的小城镇群将大批涌现。在小城镇集群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的工业基地或者工业中心城市的关联度也会显著提高。

3、"共同富裕”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既定目标之一,也是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性工作之一。

4、农村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公出,走持续发展建设的战略将成为最大的目标诉求。

5、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国际化、现代化趋势将不断增强。现在这些发展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将会最大程度地改变呈现经济发展二元结构现状,并使相应的政策或技术体系得到完善。

2.2小城镇的作用及彩响

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小城镇具有以下作用:地方性的行政中心、小型区域物流中心、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作用、城乡文明交流的桥梁、区域性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心、乡镇企业的活跃中心等等。小城镇的这几点作用分别有什么影响呢?

一、小城镇作为地方性的行政中心,拥有一定的人口聚集作用,并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链条。

二、小城镇发展中的市场机制、硬件等条件的建设可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并充分发挥小型区域物流中心的作用。

三、小城镇的创新型发展,可以有效实现小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布局,往往由农业作为基础,以工业为导向,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最大方向。

四、小城镇成为地方的经济中心之后,其相应的精神文明发展建设工作将会被凸现出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建设。

五、小城镇的发展,往往使其成为区域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城镇建设的加速发展,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技术和专业建设性人才的支持。城镇化的发展使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重要经济发展因素得到相应集中,并以全局性的功能性发挥为最大选项。六、在我国,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最活跃的部分,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然,小城镇的功能展现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往往会根据发展战略或者技术、人文等环境的要求,走特色化发展的路子。

3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及在小城镇建设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3.1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横式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主要由以下几种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温州模式、西部模式和浦东模?式。不同的小城镇发展模式都是在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约束下形成的。珠江三角洲模式依托华侨、港寒台的地理和亲情因素进行城镇建设布局。西部模式主要得益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并结合当地的农业、工业特色进行了小城镇发展的延伸性工作。浦东模式是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的跳跃性转型,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过程。珠江三角洲模式是一种循环发展的模式,对于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和布局来说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利用民间资本上进行的农业经济结构及布局的调整。西部模式和浦东模式是建立在国家发展战略基础之上的,是对国家战略的一种因势利用并不具有资本集中利用的长远性和持续性。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也缺少必要的市场选择因素w。

3.2在小城镇建设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