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传统医药文化范文

传统医药文化全文(5篇)

传统医药文化

第1篇:传统医药文化范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第2篇:传统医药文化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艺术修养素质教育

1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1.1是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内在体现。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民族自信心,对自身的祖国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爱国情怀,这对于国家的更好发展而言是尤为重要的。同时,合理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还能够让大学生更全面地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认识,丰富大学生的视野,避免大学生被不良文化所侵蚀,推动其更好地成长。

1.2是提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不仅属于文化教育范畴,同时也属于艺术教育范畴,合理开展该方面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化和艺术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能够促进人才技能的增强。当前,虽然国家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目标以及性质等都进行了详细化规定,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仍然没有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其教育依然较为薄弱,这对于其人才质量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自身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落后的情况,提升该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融入到各项教育工作中去,为人才质量的提升做好基础与铺垫。

2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虽然高职高专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对这方面内容并不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对专业课程较为关注,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却很少会花费时间来为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这就导致学生这方面学习的力度较轻。同时,还要很多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艺术内容了解的较少,自身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因此无法有效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也会影响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要想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应当做好教师方面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艺术储备量。

2.2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形式单一

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教师要想更好地对学生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就应当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否则很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无法提升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效果。而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时候却并不注重教学方法优化与创新,以传统说教的模式为主,如此开展教育课堂氛围较为沉闷,且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导致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导致很多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效果甚微。

2.3缺乏科学化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体系

高职高专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良好开展离不开科学化的教育体系,只有教师根据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体系的建设,才能够推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一个规范的标准来进行,才能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这方面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对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较为注重,然而却并没有构建科学、详细的教育体系,仅仅是每周安排一节课或者两节课来开展这方面教育,并且也不注重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环境的营造,导致这方面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由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缺乏规范的体系,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方向感,需要自主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这就容易出现教育混乱、缺乏条理性等现象,严重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开展。

3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3.1优化教师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要定期对教师开展培训,积极为教师讲解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让教师合理将该方面的教学纳入到重要工作中去,真正确立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地位。第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为教师灌输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丰富教师的传统知识水平,以便教师更好地为学生传授该方面的知识。第三,要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并对教师进行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对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开展好的教师给予奖励,而对于该方面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进行惩罚,提升教师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传统文化储备量的全面提升。

3.2有效开展第二课堂

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单靠传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属于艺术性的教育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开设。比如,院校可以根据具体的传统文化艺术内容开展相对应的课外艺术活动,对艺术社团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举办形式各异、规模不同的艺术教育活动等,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如此才能够促进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当积极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方面专业化教室的建设,针对于不同的文化内容构建相对应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有良好的条件开展传统文化艺术学习,促进学习效果更为理想。

3.3进行艺术社团的创建,并配备兼职教师进行指导

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为了促进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更好开展,高职院校可以进行各类社团的创建,并进行兼职教师的配备,以便对不同社团的文化活动进行指导,定期组织社团举办展览,促进交流。比如,可以创建书法协会、国画协会等,鼓励学生加入这些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协会中,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水平。兼职教师应当对这些社团负责,为其运行做好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经营社团,推动社团更好地发展。同时,院校还要定期对这些协会或者社团的工作成果进行评比,并做出奖惩,不仅要对社团中的学生进行奖惩,而且还要对所负责的兼职教师进行奖惩,使教师不断提升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此也能够推动社团更好地发展,促进社团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局面,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更好实现做好铺垫。

3.4构建健全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体系

第一,要规定好每周几节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课,并为每周确定一个主题,使各个主题能够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第二,要鼓励、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我国的国学经典书籍,可以每学期为学生推荐两本或者三本国学经典书籍,规定学生读完这些推荐书籍,增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第三,要做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环境的营造。应当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实习基地、实验楼、教学楼等廊道空间进行科学化利用,可以在其中墙壁上展示一些文化雕塑、名言警句或者传统文化诗文等,将其打造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长廊,让学生每天经过的时候都能够学习一些经典知识,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第四,要适应当前学生网络化的特点,借助于网络平台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价值。比如可以构建对应的微信公众号、学生论坛、客户端等,积极在其中一些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学习这方面知识。还可以在校园网中设置这方面的模块,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知识在校园网中,让学生随时观看和学习。

4结束语

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合理开展该方面的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当注重该方面的教学。本文提出了几个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对策,希望能够为高职高专院校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不同,在实际教育中应当做好全面性分析,积极对各种教育策略进行探索,不能照搬他人的模式,否则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粟娟,张慧征.大学生传统文化艺术的通识教育探析[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7.

[2]南麟.地方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6.7.

[3]谭贵娟.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19):133-134.

第3篇:传统医药文化范文

关键词:岭南中医药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区域文化;策略

1新时代中医药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任务

笔者在中医药高职院校工作20年,主要授课的专业是中药专业、药剂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由于受到一些不负责任媒体及歧视中医药言论的影响,有一部分中药专业的学生认为学习中药专业的不如学西药专业的,认为临床上中医药不如西医药有疗效,就业时认为找工作也不如西药专业,这直接导致学中药专业的学生不信中医药甚至诋毁中医药文化。因此,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医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任务是在校园内重建中医药文化氛围,创造更多的机会,多渠道地让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通过校园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在学生心中种下中医药的种子。有效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找准着力点,拓宽中医药文化路径,建设特色中医药校园文化[1]。

2当代中医药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知现状

2.1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意识薄弱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许多的传统书籍及中医药经典书籍和百年老字号的药业都在阐述着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医药学注重“德”的概念,并将其当作行业的行为准则以确保医师药师能履行职责。如《后汉书》提及的“悬壶济世、医者仁心”;明代的王绍隆《医灯续焰》提到的“医乃仁术”;《论语》提及的“仁者爱人”;创建于明朝的制药厂陈李济,有着400多年历史,其座右铭是“诚信为上,存心救世”;北京同仁堂300年前的座右铭就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些价值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厚重的道德主张,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学生受到了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习惯碎片化的阅读,喜欢追随所谓的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导致对中医药文化的不自信,不愿意体验中医药文化,不读中医经典书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医药类的高职生对中医药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对高职院校传统的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扬、创新有不利影响。

2.2中医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情况

(1)日常生活中如发生疾病,以西医西药治疗为主,极少使用中医药的方法。(2)对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不了解,例如代表岭南特色的十大广药、罗浮山上的葛洪、岭南地区六家老字号药业不了解;经历非典的“00后”学生甚至不知道在抗击非典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名医邓铁涛及由于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3)在日常的工作中,缺乏工匠精神,缺乏卓越才能,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没有人文关怀精神,过分重视自身利益,有精致利己主义倾向等。

3岭南中医药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机遇

3.1时代对中医药文化的呼唤,国家战略发展已将中医药文化推到空前的高度

(1)在党的报告中,特别强调在新时代培养文化自信,尤其是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自信心,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2)主席提出要深入探索中药宝藏的实质,充分利用中药的独特优势。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天人合一”“仁者爱人”“药食同源”的食疗方式等,必将在大健康时代成为一种趋势。

3.2岭南地区的中医药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1)从古到今,岭南中医行医人数在全国位居首列,涌现出许多医学名家如何克谏、潘兰坪、陈任枚、陈伯坛、邓铁涛等。(2)岭南具有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其中以陈李济药业为代表的“合作济世”“兴业”“守业”“精业”“敬业”的企业文化发挥着示范引领的作用。(3)有上百个中草药秘方及制剂品牌,如乌鸡白凤丸(陈李济)、跌打万花油(敬修堂)、川贝枇杷膏(潘高寿)、王老吉凉茶、霸王洗发水、本草堂等。有许多极具岭南特色的道地中药,如新会陈皮、布渣叶、千斤拔、五爪龙、黄皮叶、荔枝核、豆豉姜、牛蒡子、香茅头等;有着特殊的饮食文化,如根据时令季节煲药膳汤。由此看出中医药文化在岭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3.3国家对广东省中医药文化的定位

广东省成立了广东省岭南中药文化遗产保护小组,这些举措为岭南中药文化在广东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2],也提供了机遇。

4岭南中医药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策略

4.1建设极具中医药特色的专业社团,在校内校外宣传传统文化

(1)药膳进校园,增强高职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校园内由南药学院的专业教师创建“药膳吧”社团,社团的愿景是在中医药高职院校的学生心中种下中医药的种子,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一个有活力、有内涵的校园中医药文化驿站,培养一批对中医药文化、岭南药膳有浓厚兴趣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者。社团根据时令季节,定期举办药膳制作、品尝、分享活动,积极参加校园首届科技节、校园义卖等活动,每次活动都根据时令挑选食材,制作符合时令的药膳食品,并配上各种展板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围绕药膳的各种活动,潜移默化地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加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参与活动越多,对中医药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信心,并增强了对专业学习的信念和兴趣。(2)社团进社区,增强高职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药膳吧”社团在2019年9月参加了在青少年宫举办的江门市首届科技嘉年华活动,以秋季时令药膳品尝、知识宣传、知识问答、中药材识别等形式精彩亮相科普嘉年华现场,图文并茂的中医药文化、药膳加工流程等知识展板吸引了社区群众、中小学生的极大关注。借助科技嘉年华活动,抛砖引玉地向社区群众、中小学生宣传中医药文化的养生、治未病理念,加深了群众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借助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爱国主义的教育课。大学生也在此次活动中收获了极大的成就感,增强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3)社团走进电视台,增强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药膳吧”对中医药文化的推广,引起了江门电视台的关注,2019年11月5日,“药膳吧”的指导教师在《健康江门》栏目组的邀请下,带着学生走进了电视台,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讲了“厨房里的中药学”,紧紧围绕国家提出的“大健康”目标,发现传统中药的奥秘,并在整个社会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是“治病”,更是“治未病”,将健康掌握在人们手中,消除亚健康并改善身体质量,并在保护健康、管理健康和保持健康方面做得很好。帮助人们使用中医文化,从发现的健康和疾病控制方法转变为照顾健康并预防疾病的新健康模式。通过参与电视频道的活动,学生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2举办药膳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新,加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

“药膳吧”社团举办全院首届药膳大赛活动,有20支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近百名大学生参与此次比赛。大赛中规定食材必须是药食同源,药膳作品要根据中医药文化理念进行配方解说。面对严格、新颖、专业的大赛要求,选手积极应赛,为在比赛中完美呈现色、香、味、健康、符合时令等药膳作品,大学生挑灯夜战,查找中医经典等,经过大家的努力,大赛在近乎完美中落下帷幕。通过比赛,学生看到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意识到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与传承、创新的意义,加强了学生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动力。4.3围炉夜话,读中医药经典,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药膳吧”定期在校园举办读书会活动,师生共读《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不仅是本医书,同时也是本人生指南书。通过读书会的形式弘扬中医药在“治未病”领域的养生理念,不仅可以了解中医药治未病的真正内涵,即在日常生活中管理好情绪、饮食、起居、德行,这些方面管理好了,一切发生疾病的原因也就得到了杜绝,没有疾病的因,就没有疾病的果。治未病必须落实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保持精神情志,在生活方式上保持身心健康。同时,通过读书会,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医药文化所倡导的“医乃仁术、济人为本”“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核心价值观,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4.4让学生在接受传统工艺培训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利用课余时间,对热爱中医药的学生进行教学以外的传统蜡叶标本的制作培训,组织学生野外实地认采中草药,了解中草药对岭南人们生活、健康的影响,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中医药文化,加强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以便促进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

4.5建设中医药科普基地

为让更多的学生、市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我院积极建设中医药科普基地,通过科普基地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经典文化场景展示、中医药文化名家典故、药用植物园信息化建设等,向人民群众宣传、展示中医药文化内涵,目前科普基地成为我市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成为向社会普及、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基地。

4.6积极介绍企业文化,将培训目标作为校企文化融合的中心

我院与10多家医药有限公司、2家中医院、1家中药饮片厂、5家制药有限公司、1家药检所、1家软件发行商签署了校企合作战略协议,共同建立了一个生产、教育和研究基地。现代学徒制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培训等作为合作模式,并邀请熟练的工匠和行业专家参加教学,学院与企业建立专家互聘制度,共同建设教学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校企文化相互交融,推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5取得的效果

我们通过以上策略建设校园文化,几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乐于加入“药膳吧”,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团首次招募社员即有不同专业的248名学生报名参加,第二次招募有近500名学生报名,第三次招募参加的学生更是高达800名。同时“药膳吧”通过推文形式,定期宣传中医药文化,在学校、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引起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另外,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学生心中种下的种子开始发芽成长,每逢教师节等节日,校园到处弥漫药膳的香味,越来越多的学生为全校教师送上温暖的时令药膳汤、药膳粥、药膳糕点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传统制作腊叶标本,对中药专业充满了期待和兴趣。部分企业也积极参加“药膳吧”的社团活动,与师生共同探讨企业文化的建设,探讨如何在药品的终端岗位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以更有效、有趣的方式传播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地守护人类健康。同时用人单位反馈,我校南药学院的学生越来越优秀,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个人素养都有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晓锋.什么是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文教资料,2018(14):44-45.

第4篇:传统医药文化范文

一、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中医药是以汉族医药为基础,兼收藏医、苗医、蒙医、傣医等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医药学原理,结合中医预防治疗经验的基础形成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医学体系。中医药有着3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理论体系全面,内涵丰富,应用广泛。中医药的“阴阳互动平衡观”“脏腑经络整体观”和“三因治宜辩证观”为中华民族生命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灵魂,是中医药事业核心推动力。中医药文化传播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提升中医药学价值、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满足民众生命健康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掘中医药文化内涵,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承体系,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转化创新并完善中医药文化建设机制5项重点任务。这为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与行动支撑。

二、新媒体在高校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意义

(一)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速度

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设备几乎不离人,这就给新媒体信息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可以实现即时传递,时效性极大增强。新媒体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没有地域上的制约,任何时间都是黄金时间,任何地点都是黄金地段,可以实现中医药文化随时随地的传播与沟通。高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将中医药知识有效地进行传播。包括学生在内的受众开启网络,打开手机,登录微信等新媒体,相关信息就引入眼球,促使更多的用户便捷知晓中医药文化信息。

(二)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信息量

新媒体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得超乎想象,这是传统纸媒难以比拟的,而且在很多方面明显优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形式多样,传播风格易于被接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文化传播者,人人都是文化接收者。超链接功能,可以将不同的信息点融合,可以实现事件全貌、事件的多角度展示,体现了新媒体的文化传播的延展性与丰富性。中医药文化可以借助新媒体立体全方位地向受众进行传播。

(三)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认可度

新媒体本身的社会应用广,客户群体宽。比如微信从2011年上线至今,已经有超过10亿的用户,覆盖几百个国家几十种语种。这样的一个新媒体平台,能够很好地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从接触中医药文化到了解中医药文化,从了解中医药文化到认可中医药文化。

三、新媒体下在高校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中存在问题和挑战

部分高校中医药教育吸收了国际上的非常成熟的医学教学模式,并将“院校教育”作为主流模式,而我国中医药的传统模式——师承教授,在逐步边缘化。具体而言,在高校中医药院校教学中,对中医药思维的忽略,对中医药文化的忽视,以及对中医药学习与传播方式的淡漠。部分高校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培养的中医药人才缺乏中医药文化内涵,中医药文化思维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与传承。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就显得极为迫切。中医药的医学思维“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防治保”结合,不仅仅只是治病,还在于预防,还在于保健,这一思维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从现代医学发展看,单纯的病理研究,单纯的就病治病,已经不再是主流思维,中医药所倡导的“整体辩证、天人合一”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主流思维模式,以患者为中心,辩证地治疗疾病,治疗与保健结合。中医药文化中的治疗观、生命观、养生观与生活观,尤其是“治未病”的中医核心理念是中医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要义,为中医药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新媒体下高校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探索

(一)发挥中医药教育机构优势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从目前看有关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网络新媒体平台不多,这就影响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高校要发挥其自身的专业优势,聚集中医药专家,提升专家科普力,打造中医药文化新媒体平台,使中医药高校成为中医药文化对外新媒体传播的重镇。通过新媒体平台,借助语言、文字、图像、音频、视屏等多种立体化形式来着力加强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的中医药基础类知识的传播,向他们普及中医药知识与中医药文化精髓,发出科学的声音以正视听,从源头端正中医药知识文化信息,提高民众中医药知识鉴别能力。

(二)加强新媒体下高校中医药文化宣传导向作用

新媒体是大众传媒的一场革命,对于青年一代来说影响极大,“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文化,就要进一步提升其战略地位,要突显中华医药的国际地位,强化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加强新媒体下高校中医药文化宣传导向作用,抓住“新轴心时代”为中医学发展带来的契机,主动抢占新媒体文化传播制高点,精选“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内容,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抓住舆论宣传导向,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和把握中医药问题,全面深刻看待问题的能力,牢牢掌握在新媒体平台中医传统文化传播工作主动权。

(三)培养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高校中医药教育中,做到“因人”“因时”“因地”,要传承并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注重向学生宣传中华文明核心文化理念,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弘扬传统中医药的文化思想,坚决抵制并杜绝不良社会文化的侵蚀,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爱中医、信中医、学中医和用中医理念,提升学生的传统中医药文化自信心和自觉力,强化学生传统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培养新媒体中医药专业精英,传播中医药文化内容

高校要以“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加快新媒体中医药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把握中医药教育规律,寻找中医科学思维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增加中医药文化经典课程比例,解决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匮乏、中医药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加强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进一步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中医药名家价值观,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医药文化内容。

五、结束语

总之,微信、微博、抖音、网络直播、手机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出现,给大家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加速了信息与文化的传播。相比传统的传播模式,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比较明显,传播主体多,传播速度快、效率高,传播形式新颖,传播内容丰富等。其在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速度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高校在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所以,在新媒体大环境下,高校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播,就要发挥中医药教育机构优势,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加强新媒体下高校中医药文化宣传导向作用,强化中医药文化的战略价值,培养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培养新媒体中医药精英,传播中医药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秦宇龙,朱菇望.中医药成为中国文化主要代表元素[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

[2]李秀明,姚峥嵘,张洪雷.中医药文化传播之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大学学报,2012(03).

[3]刘新鸥,申俊龙,沈永健.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及传播模式分析[J].中医杂志,2016(10).

第5篇:传统医药文化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人才;高职高专院校

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是祖国医学发展中的瑰宝,是人们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体系[1]。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而中医人才则是直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优秀群体,而优秀的中医人才则是同时具备较高的临床技能和中医文化素养的综合型人才[2]。只有培育一批素质良好的中医药人才群体,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兴旺发达,中医药文化才能代代传承。纵观国内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多重技能型的培养,而轻中医药文化人文素养的培育[3]。这种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将阻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进而影响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内很少高职高专院校对此进行研究,缺乏借鉴经验[4]。因此,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中探索出一条技术技能与中医药文化素养并重的高素质人才新型培养模式,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及中医学更好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中医药文化概念、传承及发展现状

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中将中医文化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从广义(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和狭义(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的两个角度阐释了中医文化的概念[5]。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中医学发展的历程来看,有着辉煌发展阶段,也经历过挫败甚至面临濒危的发展境遇,直到2003年广东省中医院运用中医中药在抗击非典SARS病毒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重新赢得了世人的信任,中医的发展再次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5年屠呦呦因从中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获得了医学诺贝尔奖,再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医的疗效和发展的无限潜力。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历来都很重视中医学的发展及中医药文化的建设。2009年国家出台的《中医药发展意见》中确定了中医药发展的国家方略。2010年我国中医学中的针灸率先成功申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研究部署了“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2016年国务院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将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中共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为我国中医学、中医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2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现状

2.1培养中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全日制的普通高等教育、师承制学习以及继续教育,其中全日制高等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而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全日制高等教育来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是采取2年在校理论学习+1年床实习的模式,学制总共3年。在2年时间内要学完所有的理论课,理论课主要涉及内容包括中医类各基础和临床学科、西医基础及临床学科、思政课、英语课等,范围广泛。面对仅有的2年理论学习时间,各大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在中西医专业理论课比例设置上多是中西医并重,造成中医类相关专业课程及与中医传统文化有关的国学课时大大缩减,只注重了医学知识的广度,而忽视了中医学、中医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度学习,不能更好地深入理解中医学及中医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2.2中医课程内容上重专业课,轻传统的国学及中医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它是中医学的精髓,是衡量中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它是中医教育的核心,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及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方面。中医四大经典是我国古代医家朴素的哲学思想与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形成的中医经典著作。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的培养,为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模式奠定基础。而各大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经典教学安排上多是以选修课为主,学时少的只有2节课时,教学师资上多是缺乏临床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而拥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的高年资的双师型人才缺乏,教学形式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本为中心,内容上以经解经,造成了中医经典教学课堂缺乏生气,内容重复单一,学生无兴趣和激情的境况,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中医家的医理,更不用谈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6]。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安排上除医古文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人文知识课程开设,接触和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的“国学”知识机会少,中医文化底蕴底子薄,造成了中医经典的理解能力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大影响了高水平中医人才的培养及中医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2.3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上重院校教育培养,轻师承(跟师)制培养,改革缺乏创新

历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导致了各大中医药高校在招生规模上出现不断扩大的现象,面对大批的中医类专业学生教育的现实问题,各大高校只能纷纷采取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而院校培养成了中医人才教育培养的主流,而这种大批量的培养模式也培养了不少的中医类医生。从多年来全日制的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来看,高学历的中医人才不少,而真正优秀的却是凤毛麟角,普遍存在着传统中医药文化底蕴基础薄弱,中医药专业基础不扎实,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差,临证中缺乏中医临床诊疗思维,医德医风不佳等问题。院校面对中医类专业学生人数多与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堪忧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高校相关的教育研究者先后进行了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但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学师资等方面的变革,各大中医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在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缺乏创新,含有地方特设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中医流派的中医人才培养缺乏[7]。当前只有少数的中医类高校以师承(跟师)制培养为突破口进行改革尝试,这种模式与院校教育模式相比,更多侧重在因材施教上,根据每位徒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医学、中医文化的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更好地传承中医学及中医药文化,但此种培养模式无法大批量的培养中医药人才,一时间难以推广[8]。

2.4教学形式上重理论,轻临床

由于“2+1”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培养模式,学制时间短,很多院校在专业课课时安排上多是采取压缩实践课,而中医学中比如四大经典内容是中医学的精髓,是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体会到理论学习当中历代医家治病的精妙之处,才能抓住医家治病的关键点,才能更好领悟医家治病的医理知识,才能更好地去传承中医学,发展中医学及中医文化。这种重理论,轻临床的教学形式忽略了从实践中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

3中医药文化融入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中几点措施

3.1调整课程设置比例,开设传统中医药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将中医经典纳入必修课

首先在明确2+1的3年学制的背景前提下,以突出中医药人才培养特色为基础,着力调整中西医各类学科的设置比例及相关课时安排,由原先的中西医并重转向重中医,而相对弱化西医,适度压缩如思政课、英语、体育等非专业相关的课的课时;其次开设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的选修课,并进行学分制的考核,以学分制的形式激发中医类专业学生多涉略和了解传统的中医文化以增加学生中医药文化底蕴。再次将中医经典纳入必修课,增加理论及实践课时。遴选出高年资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授课,在授课形式上多结合现代网络科技,创新教学模式,内容上多结合传统中医药文化及临床实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中医四大经典理论精髓的深入理解,以利于更好传承中医学之精华[9]。

3.2建立含地方特设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结合的创新型培养模式

培养技能技术型的中医药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中医药人才上主要强化技能的培养,而弱化了中医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了技术技能型的中医药人才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度不高,在职业的忠诚度上不佳的现象出现。因此在技能技术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上加以创新以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医学人才的培养及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从古代延续至今且含有地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医学流派主要有江西的“盱江医学”、广东省的“岭南医学”、江苏的“孟河医学”、安徽的“新安医学”等,这些医学流派颇具有地方传统中医文化的特色,在古代时期就涌现出不少的名医[10]。然从现代中医传承上看,继承各大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的优秀中医人才却屈指可数。因此,将含地方特设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创新。例如当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正结合自身的盱江医学文化、建昌帮发源地的文化背景进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开设了具有特设的盱江医学试点班和建昌医药试点班,而这些改革尝试将中医人才培养和地方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进而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及传统中医药文化。

3.3加强校园内传统中医药文化建设

首先学校在校园内要大力营造传统中医药文化氛围,比如校园的规划建设上可以建立古代著名医家的雕像、药用植物园,食堂开设养生保健膳食厅,用中药名来命名学校道路,用传统中医药文化元素来命名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等;其次要开展与中医药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成立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社团组织(养生协会、太极协会、古文社、武术协会等),定期组织开展相关的活动,以便兴趣相投的学生之间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交流。此外,鼓励大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特色项目创新实践,例如制作中药面膜,成立针灸推拿保健体验馆、中医美容体验馆等,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们的中医文化素养。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的关键靠高素质的综合型中医药人才,因此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又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人才培养之路,将是高职高专院校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冰冰.中医药文化在卫生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8,1(2):61-63.

[2]葛飞,朱其林,周建军,等.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药人才培养[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9):150-151.

[3]俞旭君,陈帝昂,常德贵,等.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外医疗,2013,32(17):118-119.

[4]朱有明,张薛梅.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文化传承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5,31(29):45-48.

[5]张亚斌,蔡子鹤.中医文化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与社会,2010,23(10):100-101.

[6]莫春梅,史伟,荣震.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模式[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92-93.

[7]熊益亮,段晓华,张其成.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路径探讨[J].中医药文化,2018(1):87-91.

[8]张瑞,郑玉玲,詹向红,等.张仲景学术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杂志,2013,54(12):1076-1078.

[9]贾瑞婷,卞跃峰,宋欣阳,等.“互联网+中医”发展现状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9):3852-38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