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规范图书管理范文

规范图书管理全文(5篇)

规范图书管理

第1篇:规范图书管理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修复;规范化管理

古籍修复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技艺,像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以师徒传授的方式延续至今,修复水平的评价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操作过程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的掌握要求修复者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手感”。无论在任何时候,经验与“手感”都是传统修复技艺必不可少的素质,但同其他文物保护技术一样,古籍修复的学科化、标准化、科学化势在必行。2006年,文化部出台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配合“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开展,全国各藏书单位的古籍修复逐渐走上标准化、科学化的道路。在人才培养上,也形成了从中专到研究生的比较完整的学历链条。但从全国古籍修复现状看,地域间、机构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省、市级图书馆、博物馆和高校图书馆已经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古籍修复管理模式,但仍有很多收藏单位的古籍修复工作较为随意,特别是一些修复人员少、修复室面积小、工具设备简单的小型修复室,除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外,管理模式上也有很多漏洞。在这样的状况下,修复原则难以在实践操作中落实,产生的修复成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古籍很可能在不规范的修复过程中遭受二次伤害,科学的古籍保护和修复更无从谈起。

1小型古籍修复室管理现状

1.1缺乏明确的修复规划

小型修复室所属的图书馆其古籍文献藏量并不在少数,有许多还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文献达到10万册以上,但与之对应的修复人员仅有2~3名,有些修复室甚至只配有一名修复人员。在这样悬殊的差距下,很多小型修复室依然没有制定明确的、长远的修复规划,对修复目标的选择被动而随意,或是处理读者在借阅过程中发现的破损古籍,或是在书库内随机查找待修复的古籍。如果不从馆藏的整体破损情况去制定修复计划,会导致一些轻微破损、品相尚好的古籍被优先修复,而一些亟待处理的、破损已经十分严重的古籍持续恶化下去,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也是在浪费已经十分有限的修复力量。

1.2缺乏科学的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是开始正式修复操作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对破损古籍的检测、修复材料的选择和准备,以及在这两者基础上拟选用的具体技术方法。小型修复室因人力和资金条件的限制,容易出现在操作前准备敷衍,甚至忽略修复方案的现象,表现为不对纸张进行科学检测,修复材料不适配或制作不规范,修复方案缺乏针对性、不符合修复原则等。

1.3缺乏审核机制

很多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全程没有管理人员监督,承修人员自己制定修复方案,不经讨论和主管审核后就自己执行,最终的修复成果也无人检查验收,不评定修复质量就草率入库。虽然古籍修复人员一直秉持着职业操守和工匠精神,但限于个人间修复经验和技艺水平的差异,在拟定修复方案时难免有不成熟的地方,最终的修复质量也高低有别。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引入规范化的审核和责任机制,以及时纠正工作失误,避免给古籍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同时,在接受审核和评定的过程中,年轻修复人员也能够快速提高修复技艺,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未来的职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修复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制定修复计划

2.1.1开展破损状况普查随着古籍普查工作的开展,各收藏单位已基本摸清馆藏古籍的版本信息,但对古籍的破损状况还没有整体性的了解。虽然同一收藏单位的古籍保存条件一致,但由于古籍的年代、纸张种类、历史流传不同,破损的状况也千差万别。为了制定有序的、有针对性的古籍修复计划,并严格落实“抢救为主,治病为辅”的修复原则,应首先对本单位的古籍破损状况作详细普查。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于2017年对馆藏的35785册图书进行了古籍破损定级普查,为该馆后期制定合理的修复计划提供了依据[1]。小型修复室的人员较少,难以应对上万册甚至数十万册的藏量,因此普查的开展最好由典藏人员和修复人员配合完成。典藏人员熟悉馆藏布局和版本信息,修复人员能够判断破损状况,确定破损等级。古籍破损情况登记表除了古籍的基本信息外,还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破损状况描述。为节省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登记效率,应在表格内事先列出常见的破损状况,包括酸化、老化、霉蚀、粘连、虫蛀、鼠咬、絮化、撕裂、缺损、烬毁、水浸、线断,登记时在相应的破损种类后标记即可。②破损面积。以百分比的形式记录受损书叶占全书的比率。③破损分级。依据前两项将受损古籍分为1~5级[2]。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熟稔于心。实际中一册古籍会伴有多种破损类型,依照《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此时遵守“就高不就低”和“不累积”的原则,即该古籍的破损按照其最高级别的破损类型定级,几种破损类型的级别不累加。如一册古籍的老化现象为轻微,仅有少量黄褐色斑点,定为四级,同时有虫蛀现象,单叶面积的30%有虫洞,虫蛀书叶占全书的60%以上,定为二级,则该书的破损等级为二级。古籍破损情况调查的结果可以与前期的古籍普查成果相结合,形成对从基本信息到保存状况的全面了解。同时可以将破损情况也录入书目查询系统,使工作人员和读者在检索时能够一目了然该古籍当前的保存状况,对于一些不便于再翻动的古籍,工作人员可以向读者推荐可替代的影印版和电子版。

2.1.2修复对象的选择做好前期的破损情况调查后,在制定修复计划上就会有的放矢。各收藏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不同,修复计划也不会全然相同,一般来说可按照以下顺序确定修复对象选择的优先级:①读者需求。古籍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和挖掘古籍的价值,不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应把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没有影印版和电子版可供替代的情况下,或是为了研究古籍的纸张和装帧形式必须阅览实物时。若读者要借阅的古籍是断线这样所需修复时间较短的破损,可由修复人员先进行紧急处理。对于像纸张脆化、粘连这样不能再翻动的古籍,先向读者说明情况,再将其优先提上修复日程,待修复完成、纸张确实恢复应有的物理性能后,再联系读者进行借阅。②依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综合古籍的价值和破损等级,优先修复价值高、破损严重,尤其是老化、酸化、絮化、粘连、霉蚀的古籍,这类破损如不马上处理可能会继续扩大,甚至污染周围保存状况良好的古籍。其次是破损严重的一般古籍、破损较轻的珍贵古籍和破损较轻的一般古籍。像虫蛀、撕裂等仅造成书叶缺损,但不危害纸张物理性能的可以暂缓修复。③特殊情况。配合正在进行的数字化和科研项目时,要及时修复破损的古籍,避免使用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④无须修复。哈佛燕京图书馆在制定修复规划时提出以下3种情况不做修复:不会影响辨识度的污渍;不会妨碍到文本的旧有修复;书口断裂但仍可进行数字化照相[3]。在这些情况下不做修复,不仅能合理调配修复力量,也是遵从“最少干预”的原则。虽然修复人员总是力求恢复破损古籍的原貌,但在修复过程中喷水、锤平等一系列操作,都会对纸张的张力和纤维造成细微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一些古籍仅有少数书口开裂,或仅有一两个虫洞,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将整本书拆开、修复后再重新装订了。综合看来,按照《古籍破损定级标准》制定年度或更长远的修复计划是主线和基础,同时要配合读者需求、数字化和科研项目灵活调整。制定年度修复计划时,可以通过往年经验预估所修古籍的修复时长,对年度的工作量有一个整体把握,但不能为了年终的工作成果而一味追求速度和数量,比如弃破损严重、较难修复的古籍于不顾,为了完成数量任务,仅修复轻微破损的古籍。这就要求收藏单位的管理者对修复工作的特点有所了解,在工作考核中把握质量和数量的平衡。

2.2制定修复方案

修复是保护古籍的最后手段,任何修复方式都会改变古籍的“原貌”,因此才一再强调用“最少干预”和最安全的修复方式达到“整旧如旧”的目的。如何在修复操作中更好地贯彻修复原则,需要在开展作业前制定修复方案,以找出最科学、安全、切合的修复方法。

2.2.1纸张检测前期的破损状况普查,已经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打下了基础,揭示出了破损类型和原因,但在制定方案前,仍需进一步检测,不能仅依靠“肉眼”和经验草率地制定修复方案。如有的古籍表面看品相良好,纸张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和发脆现象,但其pH酸碱度已低于5.6,未来一旦保存环境发生变化,纸张的状况将会迅速恶化,因此需要及时进行脱酸处理。对古籍纸张的分析主要包括纤维图、酸碱度、白度和厚度的测量,在揭示病灶的同时还可以检测出纸张的种类,为配纸提供依据。小型修复室短期内无法建设仪器完备的实验室,但应至少配备纤维测量仪、纸张测厚仪和pH测试计。2016年~2017年,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帮助和支持抚顺市图书馆、锦州市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建立了小微古籍修复室[4]。一些还未达到标准的小型修复室也可以参考这种方式,寻求本省古保中心的帮助,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与本校的文博、考古、化学院系开展合作,借用实验仪器。

2.2.2备料安全的修复材料是保障修复质量的关键,因此在选择和制作修复材料时也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特别是浆糊和纸张这两种最重要的修复材料。2.2.2.1浆糊的制作。浆糊的浓度一般控制在1%~5%之间,具体浓度要视纸张的厚度和吸水性而定,这一点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修复者的经验。但浆糊的冲制和使用仍可进行规范化管理。调制浆糊的水最好是弱碱性的,若所在地区水质较差,可使用自来水净化器过滤。无论是熬制还是冲制浆糊,水温一般不超过90℃,因为糊化后温度过高,黏性反而降低[5]。熟成的浆糊不能马上使用,此时浆糊黏度过高,作用于纸张会形成核桃纹般的褶皱,应等待其自然冷却后去除暴性再用。制作好的浆糊可用冷水浸没或储存在冰箱冷藏,每次只挖取当天的用量,避免污染剩余的浆糊。2.2.2.2配纸。配纸是否合适直接影响修复质量的好坏,纤维、厚度、帘纹不同的纸遇水后收缩率也不同,如果配纸与原书纸张的各项指标相差较大,会导致搭口周围缩皱,书叶难以平整,因此规范的古籍修复室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储备不同类型的修复用纸,建立分类齐全的纸库,不能仅用一两种纸张应对所有类型的古籍。目前,笔者所在的苏州大学图书馆储备的修复用纸有两个来源:①多年积攒下来的以往修复时拆下来的护页,随着日常消耗,存量在慢慢减少,且有的古纸自身已经出现老化现象,不再适用于修复;②购入的当代生产的手工纸,但种类较少,无法满足日常修复。在手工纸的价格逐年上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可以先从必要的、常用的纸张入手。馆藏文献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尤以清中后期为多,这一时期古籍的主要用纸为竹纸。在储备修复用纸时,可多购进几种不同厚度、白度的竹纸。除补破用纸外,溜口、托裱、纸捻、书皮、吸潮等各种不同用途的纸张也应配齐,最基本的包括构皮纸、桑皮纸、连史纸、毛边纸、宣纸、各色书皮纸等。目前,市面上修复用纸的质量参差不齐,同一类纸,不同地区和厂家生产出的质量相差较大,因此每次购入新纸前都需要进行纸张纤维和酸碱度的检测。最理想的情况是与可靠的传统造纸厂家长期合作,定制修复用纸。

2.2.3具体方案同一种破损类型往往对应多种处理方式,但并不意味着修复人员可以随意选择。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应当严格遵守“最少干预”“过程可逆”“整旧如旧”的修复原则。比如对于虫洞密集的古籍,前人的修复痕迹中有用整张托裱的,这就违背了“最少干预”的原则。这种方式虽然快捷,但经过整托的古籍厚度大大增加,有的甚至要分为两册装订,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装帧形式,而且整张托裱浆糊使用量大,更容易招致虫害。因此除非纸张的机械性能极差,一般情况下修复人员不能为求省求快选择整托的方案。再如一些古籍残毁严重,或经过前人粗糙改装,已看不出原有的装帧形式,修复人员在拟订方案时不能随意揣测,应比对其他馆藏品相较好的版本来确定,没有相同版本的话,可以暂时留置,待拆书后观察书眼的位置来决定。修复方案的制定要规范、细致,提前做好风险预估,实际工作中更要遵照方案执行,但同时要把握方案的灵活性,方案中的操作难以达到修复目标时要及时调整。如在揭纸时,方案中计划采用干揭或湿揭的方法,实际操作中发现粘连严重、浆糊过稠或墨迹洇染,干揭、湿揭没有效果时,可改为采用蒸揭或热敷法。对于实际操作与修复方案有出入的,要写明原因详细记录在修复档案中。

2.3建立审核验收机制

审核、验收是为了保障修复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落实,避免出现因修复人员懈怠敷衍或经验不足而导致的不规范操作。修复人员拟定好修复方案后,先交由负责人进行审核,如不合格,与修复人员讨论、修改,直至方案通过,再开展修复。修复完成后,修复成果交由负责人进行验收,评价标准按照《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定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对不合格的要指出未达标的原因,责成所修人员返工补救,直至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在修复档案中不仅要记录修复人员的姓名,也要有审核验收人员的签字确认,形成古籍修复的责任追究制。修复成果还应接受定时监测,即一段时间后对修复过的古籍开展二次检验,查看是否有书叶缩皱、补纸脱落的情况,脱酸效果和防虫效果是否能维持。定期监测能使修复人员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修复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经受住时间检验,帮助修复人员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修复过的古籍再次出现损伤,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馆藏环境的问题,依据出现的破损趋势,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当前古籍保存的环境条件。

3结束语

古籍修复是一项环环相扣的操作技术,从修复规划到最后验收,任何一个环节不规范,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给珍贵的古籍造成本不应有的伤害。完善的修复平台需要领导层的重视,需要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同时工作人员也要努力打破条件上的局限,使每一项工作环节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尽全力打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古籍修复场所,这是修复工作走上科学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守护古籍所承载的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王枫,姚晨刚.浅谈古籍修复规划———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J].兰台世界,2019,(7):138~140.

[2]WH/T22-2006,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S].

[4]杜希林.整理芸编无厌倦名山事业薪火传———辽宁省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任务[J].图书馆学刊,2018,(8):7~10.

第2篇:规范图书管理范文

[关键词]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图书馆;应用;优势

引言

现阶段,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压力,人们想在短时间内获取所需图书。但是很多时候,图书管理人员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用户找到所需图书。因此,想要推动图书馆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使用先进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图书馆管理图书的效率和水平。

1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前,我国图书馆在管理图书时,选用的方式逐步发生了改变,利用信息技术能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在实际管理图书时的整体管理效果与质量,改变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逐步提升图书利用率,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应明确阅读图书对课堂教育延伸带来的重要影响。现阶段,很多人都利用图书扩展自己的课外阅读面,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图书馆管理图书时,如果无法有效对图书馆内的所有图书进行整理,就会导致人们在选择图书时消耗时间较长,进而降低人们的阅读欲望。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1丰富图书资源

传统的图书多为纸质资源,然而纸质资源随着时间的不断消逝,资源本身会受到一定损害。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让图书突破传统的纸质资源,并形成一个全新的媒介,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储存的方式,能让图书以电子形式传递。这一种信息交换方式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突破,同时也能提高图书馆管理质量。在传统的图书管理过程中,图书信息都以纸质状态存在,这种存储方式浪费了大量空间,在寻找图书时的效率也相对较差。由于传统的图书馆都由管理人员对图书进行管理,管理人员每天需要搬运大量图书,给图书养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然而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能提高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并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储备量。图书馆可以利用远程协助的方式调取其他图书馆的藏书,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同时,减少纸质资源,对环境保护做出积极影响。

1.2图书资源共享以及传播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时,分享图书资源不再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这种传播方式十分便捷,能够让不同地区的用户获取更多、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源。但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资源传递需要更加谨慎和规范。目前,我国传统信息技术不断升级,使用全新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图书管理过程中更容易操作、获取的数字信息形式更多样。现阶段,确保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且能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图书,做好图书管理工作,满足当前人们对图书的阅读需求,是目前图书馆急需面对的现实问题。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传播和共享图书馆内的所有图书资源,借阅者不需要到图书馆进行实地借阅,可以从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搜索,了解该图书馆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图书,如果没有则可以选择其他图书馆,如果有则可以通过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员进行沟通,获取该图书的相关信息,并借阅该图书,从而提升图书资源的共享质量。

1.3提高对古老藏书的保护质量

在传统的图书管理过程中,部分图书资源十分珍贵,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需要图书管理者细心保存与管理,但是在阅读图书时难免会出现图书资料遭到破坏或者污染的情况。特别是在很多图书馆,大部分图书资源都是叠放的,容易出现盗窃、粘连、晕墨、倒塌等诸多危险情况,不利于管理古老藏书。然而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避免了由于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叠放导致的问题。同时,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也可以实时监督图书馆的情况,有效避免图书盗窃行为发生,既保证了图书安全,也提高了图书使用质量。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每一本图书进行记录,一旦图书馆缺少哪一本书或者哪一本书的位置出现了变动,都可以及时确定,降低了图书馆出现偷窃的可能性。

1.4进一步分析用户喜好

利用大数据对所有图书与读者信息进行分析,能得到用户选择图书的方式和用户最喜欢的图书类型,能够定期给用户推荐相关类型的图书,让用户在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时,能更好地获取自己想看的图书,促使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质量逐步提升。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加强信息检索效果,让用户在短时间内确定图书的所在位置,及时调出图书。确保用户在想要获取某一本图书时能够降低所消耗的时间,提高用户的阅读兴趣,增加用户对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频率。同时,图书馆内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用户对该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反馈进行进一步优化,确保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始终为用户服务,分析用户的喜好,为用户推荐最符合自身需求的图书。

2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2.1实现全自动管理方式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能提高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在传统的图书管理过程中,虽然很多图书管理人员已经了解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能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并逐步改变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但是管理手段仍旧比较落后,还有待改变。特别是在现阶段,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即使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使图书馆逐步进入全自动的管理阶段。为了进一步提升图书管理的服务质量,可以将图书馆传统的半自动管理逐步转化为全自动管理。也就是说,对图书资源按顺序排列,用户可以通过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获取某一本图书,图书信息录入、归档、借阅等不同的手续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完成,可以提高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同时也能解放更多的人力,降低图书管理的经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首先,应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由于网络信息本身是一个虚拟存在,可以承载的信息能力较大。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图书管理的质量。其次,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能对图书馆内所有的图书信息进行梳理与整合,了解每一本图书的主要内容,让用户在选择图书以及阅览图书时能进一步确定该图书是否是自己需要的资源。不仅如此,由于每一个图书馆都拥有珍贵的图书信息以及图书资源,这些图书资源由传统的纸质可以转化为信息模式进行保存,保存时间更长、保存质量更加完整,能避免这些珍贵的图书资源被盗窃或损坏。最后,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过滤和整合图书馆内存在的垃圾信息和重复信息,给图书馆的其他信息更多的存储位置。同时,也能在确保信息资源不改变的情况下,由图书管理人员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咨询以及信息查询服务,提高图书管理系统的整体应用效率。当读者来到某一块区域时,可以将该学术领域所具有的核心期刊、学术期刊等推荐给读者,促使读者在应用时逐步增加系统的应用效果与应用质量,并降低读者在搜寻信息时消耗的时间,满足各类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

2.2提升图书管理质量

目前,图书馆应提高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让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但是,在图书馆中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时,还需要更新硬件设备。对于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而言,硬件设备是该系统运行的基础所在。如果一个图书馆自身的管理系统使用的硬件设备质量相对较差,将难以满足图书馆在应用该设备时的实际需求,导致读者在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时,实际应用效果较差;在后期维护过程中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不利于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由于硬件设备自身出现了损坏或者老化,而维修人员没有发现硬件设备损坏,将导致图书管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制约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难以为用户推荐满足其需求的图书信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选取最能满足图书管理发展的硬件设备,并定期更新设备,发挥信息管理的独特优势。因此,图书管理人员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操作流程满足规范要求;管理者应定期改变图书馆管理形式,让硬件设备以及使用的系统能始终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3结语

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升用户在寻找图书时的应用效果。图书管理员可以收集、统计图书馆具有的藏书数据,对图书进行排列,也可以备份一些古籍或者相对珍贵的书籍,防止由于长时间搁置导致书籍出现污渍等一系列情况的出现。提高图书馆信息应用的效果,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吉松.浅析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J].办公室业务,2018(18):69-70.

[2]高银.高等院校院系资料室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科技资讯,2018,16(22):218,220.

[3]李政军.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科学技术创新,2015(6):123.

[4]张贝.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1):82-83.

第3篇:规范图书管理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图书管理;优势;应用

一、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图书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图书管理的实际效率和管理质量,还可以极大提升图书的利用率。由于阅读图书对于课堂教育的延伸,现代人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图书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在图书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管理系统非常必要。

(一)显著丰富了图书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纸质资源的载体媒介形式,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以电子形式传递和交流,以往的图书信息都以纸质状态存在,不仅浪费大量的空间,而且为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搬运和照看困难,因此为加强图书信息管理,同时进一步丰富图书资源的储备数量。图书管理在不断丰富纸质资源的同时,还加强对电子文献的建设力度,减少了图书资源存放空间的投入,而且信息形式的存储空间极大,还能够实时共享和传播,不会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非常便捷。

(二)合理整合了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是利用网络技术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现代科技的进步速度与日俱增,科技水平的不断升级优化,可以对网络信息资源产生更为严谨的规范和限制作用,与传统的信息技术相比更加容易操作。但是数字信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就难以避免一些无用信息的出现。因此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就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对冗杂、重复的信息进行过滤和整理。同时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更为人性化、科学化、针对化的图书管理服务工作,为图书管理的质量提升创造了条件。

(三)有效提高了管理安全

图书资源是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需要细心管理与保存,要避免图书资料受到破坏和污染,但是大量的图书资源叠放,存在偷盗、粘连、晕墨、倒塌等诸多危险,对图书管理的效果非常不好。而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出现,就可以极大的提高图书资源的管理安全性,可以实时对图书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校正,有效避免盗窃行为的发生,保证图书资源安全。而且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使用,使得每本图书都有了专属的记录,缺少哪本图书可以及时确定,使得对图书的管理更加高效。如果在查找图书的时候人工检索,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浪费精力,难度非常的大,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使用,就可以通过信息检索,用极短的时间确定图书位置。

二、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

(一)提供专业信息技术咨询

网络信息是虚拟的存在,对于信息的承载能力较大,而且在网络世界中信息的管理毫无秩序可言,这就需要专门的人员对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进行整合和梳理,将珍贵的图书和信息资源进行留存保护,对垃圾信息、重复信息进行过滤和删除,在整合信息资源前提下,管理人员可以为读者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咨询和查询服务,通过信息手段获取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这样可以满足各类读者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管理的时效性。

(二)完善管理设备的现代化

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以往的图书管理将人作为了中心,而现代技术管理系统的使用使得图书管理进入了全自动化的阶段,可以提高图书管理的服务质量,将图书管理转变为了自动化阶段,以提高图书管理服务质量。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图书管理方式的自动化、信息处理能力的自动化、信息传递自动化等,将所有的图书信息录入、归档,借阅信息和手续可以在计算机的支持下进行,要定期对图书管理设备和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以确保各项系统工作的正常,以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推动信息技术管理在图书管理中的进一步应用。

(三)更新技术管理硬件设备

硬件设备是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发展和优化的基础所在,但是现阶段图书管理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很难满足现代读者的个性化要求,再加上图书后期的维护环节不够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设备的正常操作,提升了硬件设备的维修成本,因此图书管理的信息技术转变核心,就是要更新硬件设备,加强日常的保养和维护工作,避免因为设备损坏和老化影响图书管理的正常运行,阻碍图书管理的有效开展。因此在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硬件设备的采取选取过程中,要结合图书管理实际,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优势。同时图书管理人员还要提升专业素养,规范操作流程,适应图书管理形式的创新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图书管理系统操作的培训力度,确保员工图书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双提升,进一步满足图书资源信息化的转变速度和质量。

三、结论

传统图书管理方式制约了对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传统的图书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图书管理的需求。因此想要让图书管理工作实现科学、规范和体系化管理,就要对图书管理有正确的认识,要为图书管理工作提供人力、资金和技术保障,要有效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现代信息管理手段,进一步优化图书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图书管理质量,使图书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使其掌握更为先进的管理技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占民.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现代国企研究,2019(10):82.

[2]田红伟.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3):148-149.

第4篇:规范图书管理范文

关键词:网络技术;图书馆管理;应用策略

图书馆作为人们查阅资料、获取知识、补充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人们的生活、学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越来越丰富的图书需求,因此,必须要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图书馆实现优化和创新。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对图书馆的图书管理,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和学习环境,方便人们进行图书的查找和阅读,从而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1图书馆图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对图书馆的各类书籍、信息、资料等进行有效的整理和规范,同时还能够自动过滤一些质量较低的网络垃圾信息。另外,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图书馆拓宽图书的储存空间,为读者提供更加自动化、便利化的阅读查找环境,从而更好地优化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但图书馆在进行图书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部分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使得图书馆无法科学有效地应用网络技术来进行优化和创新。因此,下面就针对图书馆图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

1.1图书馆的图书管理观念滞后

部分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进行图书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较强的图书管理意识和网络技术意识,大部分图书管理员都认为对图书的管理就仅仅只是对图书进行陈列、归纳以及整理,并没有对自身的职责进行过多的理解。图书管理人员的图书管理观念落后,就会导致读者无法有效地表达对图书馆以及图书的看法,图书管理员也无法收到读者的意见和反馈,从而影响图书馆更好地进行图书馆管理。另外,由于部分图书馆对图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对工作人员进行招聘时,并没有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考察,从而导致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都较低,图书管理的观念也比较落后,更加无法对图书馆的借阅数据、信息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图书馆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图书管理的过程中,部分图书管理员无法有效地对电脑等多媒体工具进行掌握,从而无法利用电脑对网络图书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对图书管理的专业技能也较弱,因此无法有效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

1.2图书馆的网络技术应用不足

部分图书馆虽然已经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图书管理中,但是图书馆应用网络技术的方式、手段都十分单一和落后,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还不足。部分图书馆已经能够实现信息化的图书查找和阅读方式,但是在更深层次的图书信息安全以及图书资源共享上还没有得到完善和发展。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网络技术观念落后以及对图书管理的不重视,从而导致图书馆没有将足够的网络技术应用到图书管理中,图书馆更无法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图书资源、数据的共享。另外,部分图书馆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健全完善的网络图书管理制度,这样就会导致图书管理员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图书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从而无法有效地保证图书资源、信息的共享。图书馆网络技术的应用不足,不仅会影响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造成大量图书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图书馆无法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环境和阅读体验。

1.3图书馆的文献管理复杂落后

虽然部分图书馆已经在逐渐地应用网络技术来进行图书管理,但图书馆中仍然有许多以纸质为主的文献、资料等。由于这部分文献大多都是纸质版,因此,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这部分文献在借阅保存的过程中不仅容易被弄坏和弄丢,还会给图书馆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纸质版文献的借阅过程也比较复杂和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查找、读者借阅的流程也比较繁琐。

2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上述已经提到了图书馆图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图书馆的图书管理观念滞后、图书馆的网络技术应用不足、图书馆的文献管理复杂落后。要想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科学有效地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网络技术,从而提高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环境和图书服务。因此,下面就针对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2.1利用网络技术拓展图书服务功能

图书馆在应用网络技术进行图书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拓展图书馆的图书服务功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例如,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图书的导读和引导服务、图书的阅读和浏览服务、图书的查找和咨询服务、图书的检索和参考服务等,这些服务不仅能够满足读者多样化的图书阅读需求,还能够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另外,图书管理员还能够利用电脑等多媒体工具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对图书、文献等进行编号、整理,不仅能够方便读者们查找和阅读,还能够有利于保证图书的安全,避免出现图书丢失等情况。

2.2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图书管理平台

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图书管理平台的构建,从而有效地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图书管理和服务。通过构建一个网络图书管理平台,图书馆就可以在平台上对图书资源、信息等进行整理和分享,这样即使读者不到图书馆也能够进行图书的查找和阅读。另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为读者们构建一个电子图书馆,读者们可以在这个电子图书馆中进行电子书籍的阅读和检索。建立网络图书平台还能够方便读者通过平台与图书馆进行互动和交流,使图书馆能够及时地了解到读者们的意见和需求。

2.3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图书馆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地将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文献转化为电子版,然后再将电子版的图书放置在网络图书平台上,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实现图书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和阅读量。图书馆在进行图书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加强对网络平台安全性的控制,必须要保证电子图书的安全性,定期对网络资源进行排查,清理无效的垃圾信息,同时还需要对电子图书资源进行定期的备份,加强对电子图书的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策略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利用网络技术拓展图书服务功能、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图书管理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因此,必须要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这样才能够推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实现优化和创新,从而为用户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图书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玥琳.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文学教育,2017(7):86.

[2]张新慧.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长江丛刊,2017(3):151.

第5篇:规范图书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创新;以人为本;信息化

0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已不仅仅依赖纸质文本,而图书馆藏为读者提供最直接的服务便是纸质阅读。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服务读者,就不得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保证原有传统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对已有的不适应时展需要的管理模式进行革新,注入新时代的新元素,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创新是图书馆行业发展的需要。所谓创新,就是淘汰旧事物,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的。当今的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其显著特点就是:知识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科学技术在生产要素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技术的不断创新成为推动时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现代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动力。在计算机与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时刻在改变,图书馆在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管理方式等方面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图书馆只有在服务理念、服务手段、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1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

随着高校的发展,很多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并没有同步取得进步,存在或多或少制约图书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的因素。图书管理员没有认真履行职责,业务能力不强,缺乏图书管理专业人才,甚至有消极怠工的现象发生。随着图书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图书管理人员未能及时得到专业的培训以及业务指导。图书馆作为服务的职能部门,经费来源单一,导致书籍更新不及时,甚至无法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加之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图书管理人员对现代信息化建设接受的培训较少,信息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

2以图书管理理念创新为突破口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

观念改变至关重要,也是进行一切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了信息化意识这个观念,才能在实践中行动有力。管理理念的改变也是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图书管理内容的核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对高校图书管理理念要求有以下两方面的转变。

2.1图书馆藏资源观念一定要改变

随着电子书籍的推广,已经改变了原来单纯以传统的书籍典藏(包括图书、报刊、报纸等纸张型储藏),而是变得多种多样,从原来的可以计量到现在可以无限增多,藏书也分为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两大相互补充的组成部分,甚至网上云空间存储将越来越成为人们喜欢使用的。

2.2要做到图书管理理念的人本化更新

目前,很多高校在图书管理过程中,过于注重所谓的制度完善、科学化管理,甚至用定量的方式进行评价,单纯将图书管理工作理解为“人与书”之间的关系,因此过于注重其制度规范科学性,而恰恰忽略其人本性。其实在目前的大形势下,图书管理观念必须像很多服务产业一样,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变得越来越有主见,有自己独立的性格,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刚性的管理制度往往让管理者知道如何做、什么不该做,却忘了思考如何改进、如何做得更好,这就要求管理中要灌输人文关怀,营造人文氛围,倾注人文情愫,弘扬人文精神。这种管理理念可以让工作人员能够在较为压抑的环境中变得互相尊重、更加和谐。

2.3完善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体制

高校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应继续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应该清楚图书馆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如何突出人的核心地位,将图书管理人员和读者作为双重核心,既满足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管理目标,同时又能够满足广大师生读者的阅读需求,最大限度地将读者作为服务对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充分利用和开发图书馆藏资源为师生提供服务,要建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只是单纯将书提供给学生阅读,营造一个安静和谐的阅读环境,但是在新形势下,仅仅做到这些远远不够,要改变这种单一、死板、工作效率低下的管理服务模式,因此建立数字化图书馆显得尤为迫切。建立数字图书馆可以使管理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资料实施管理,提供自动化网络共享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为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和阅读体验。

3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图书管理创新

3.1增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革新管理理念

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是决定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的主要因素。高校图书馆选拔人才的机制决定了专业的信息化图书管理人才始终是缺乏的,从而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包括管理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普遍不高,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导致了信息化进程比较缓慢,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阻力较大。因此,必须把增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书管理人员要改变简单的电脑加网线意识,始终清楚信息化就是要让读者能更轻松、更便捷、更自由地享受图书馆资源。为拓宽学生视野服务,扩大服务的宽度和纬度,图书管理人员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阅读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面对网上大量的专业信息,要学会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度。此外,图书馆可以考虑设置“文献阅读参考室”,对校内承担咨询和辅导帮助服务,对各种资料给予参考帮助,同时还要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与归纳分析,使信息服务能够做到收放自如,使读者能够更加称心如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阅读信息。

3.2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与技术,加强学习交流

图书馆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在管理过程中要实行动态管理,保留自己独有管理方式的同时,要善于吸纳和借鉴社会上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虚心学习。首先,从管理人员上,要加强培训和增加学习的次数,在招聘上要从文化素质和自身能力素质进行把关,可以适当考虑招聘一些信息化及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充实管理人员队伍,注重培养服务精神,爱岗敬业以及奉献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在日常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定期让管理人员开总结交流会,通过日常发现问题进行总结提升,让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改进,及时记录并供他人借鉴,从而可以不断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可以拓宽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培养队伍的团队精神,通过提升管理队伍素质,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3.3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尤其是高校的图书馆,惠及人员更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广大师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关系着师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程度。当然要搞好信息化建设,就要加大投入。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和更新落后的系统设备,及时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计算机的软件硬件都要跟上服务需求。其次,要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利用假期适时组织全员培训。再次,要想办法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引进相关人才,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一套激励和约束相统一、权利和责任相一致、动力和压力相平衡的运行机制。此外,图书馆要实行多样化的薪酬管理办法,做到公平更正、团结高效。

3.4技术创新是图书馆改革创新的核心内容

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来获取信息,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技术和方法已经逐渐被人们淘汰。因此,创新服务技术成为现代图书馆改革创新的核心内容。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图书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信息描述、标引、分类、存储、检索,以及信息分析、信息传播和提供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效率。技术使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时间、空间、方式等方面有了无限扩大、完善的可能,使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发生了就近、快速、个性、互动、一站式、无障碍和无缝链接等诸多变化。另外,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图书馆的信息宣传、书目导读,以至于为网络图书馆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图书馆行业实现内部联盟、资源共享、避免出现资源重复建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众人拾柴火焰高”,创新本来就有风险,单靠少数几个领导者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进行决策极易造成决策失误。因此,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广泛吸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集思广益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让他们共同参与决策,减少因思考不周造成的失误。

4结语

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这点对高校图书管理同样适用,信息时代就是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接受新变化、革新思想,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面对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影响,高校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信息化建设、革新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高校教师的科研教学需要,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新是时展的动力,高校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服务本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友军.我国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

[2]梁乃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8(3).

[3]黄付艳.论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