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建筑规划学范文

建筑规划学全文(5篇)

建筑规划学

第1篇:建筑规划学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建筑;建筑规划;设计原则;安全性设计

1引言

在进行中小学建筑设计时,安全性是设计与施工时需注意的关键问题,校园建筑的安全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相关人员需结合实际情况,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结合经验,全面考虑建筑设计的各环节,进而提升工程整体质量,为学生创建出安稳可靠的学习环境。

2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安全问题分析

2.1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各地区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除了地震、水灾等自然因素影响外,在多起校园安全事故中,火灾疏散事件与踩踏事件颇受关注。据调查显示,多数踩踏事件均发生在教学楼的楼梯间内。教学楼与楼梯间为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果空间狭小,容易发生学生挤压、摔倒、踩踏事件,甚至出现人员伤亡。虽然发生此类事故的原因与小学生自制力相关,但校方可以从建筑设计与优化角度改造客观条件,减少事故发生的机率。为此,在进行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时,工程单位人员需重点考虑安全问题,以此为基础科学开展工作。

2.2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安全问题

现如今,我国中小学建筑设计依然存在安全问题,部分院校由于资金、条件、用地等问题,并未投入足够费用进行建筑设计,部分学校室内与半室内活动空间不够,甚至缺少较大的室外活动场地,学生分布密集,易出现拥挤、摔倒现象。而部分建筑人员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考虑不够健全,采用墙承重形式进行规划,整体规划效果不佳,使得建筑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中小学生年纪较小,活泼好动,设计时应与公用建筑区别,要注重交通组织层面等细节性内容,注意楼梯的合理性,如果设计存在问题,容易造成学生拥堵,提升安全事故出现的机率。一旦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情况,不易疏散,甚至出现踩踏事故。然而在实际规划过程中,部分设计人员忽略此因素,楼梯设计存在超载问题,会提高学生活动的安全隐患。另外,部分学校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出现超负荷情况,建筑设计与用地面积已无法满足过快增长的学生人数,如此也会为疏散带来难度。[1]以上此类问题需引起校领导及设计人员的注意。

3基于安全考虑的中小学校园

建筑规划与设计原则从安全角度出发进行中小学建筑规划与设计时,相关人员需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需遵循科学原则,设计人员要提前进入实际场地进行勘测,了解地质、水文、方位等因素,从而科学构思方案。第二,中小学建筑属于系统化工程,包含各类因素,设计人员需遵循精细化管理原则,充分注重细节部位,提升设计水平。可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创新型设计,从而提升校园建筑的美观度与实用效果。第三,设计师也要遵循安全性原则,从施工角度出发,按安全建筑的模式进行设计,不但要提高校园的亲切宜人性,也应注重布局的规范与安全性,加强楼体的抗震、抗风性能,进而保证师生生命安全。

4基于安全考虑的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策略

4.1提高安全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中小学建筑安全性,目前已出台《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系列文件。[2]因此,在进行中小学建筑设计问题,相关人员需遵循社会发展水平,深入研究中小学校园安全设计标准,结合校园安全规定,考虑多层面问题,制定详细的设计标准,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水平,为师生提供安全保障。安全设计包括通行安全、防灾、防火等方面,设计人员应以安全为主,设置安全出口与避难层,规划出详细的方案与设计图,明确楼梯形式,为建筑施工奠定良好基础,从而提升建筑质量。根据学校建筑功能性特点与国家标准,学校应为以设防为重点的乙类建筑,设计人员要尽量扩大内部设计空间,提高教室与走廊的舒畅性。可以在各间教室中设置两个疏散门,并准确计算宽度,保证其大于0.9m。如果走道尽端的教室门距离在15m内,且通行净宽度大于1.5m,仅设置一个门即可。在进行外廊或单内廊设计时,要保证宽度超出2.1m,而中廊宽度要大于3m。

4.2优化安全性设计

建筑结构是设计人员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结构合理,才能提高楼体的安全程度。因此,设计人员可以融入防震减灾的设计理念,与校园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设置楼盘与楼内结构。例如,要在教学楼两端设置楼体,并加设开敞式外廊,提高其疏散程度。目前混合结构与混凝土承重结构是具有安全保障的施工方式,设计人员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切忌使用空心或空斗砖墙施工。另外,还应结合当地自然情况,考虑是否存在地震与台风天气问题,遵循“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原则,选择合适材料,优化安全性设计,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风、抗裂程度。

4.3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安全角度考虑,设计人员需要注重校园建筑的细节问题,例如楼层分布、楼梯间宽度、栏杆设施等。因为不同学校的楼层要求不同,设计人员需要与校方进行沟通,在满足学校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楼层高度,从而降低学生上下楼事故,提高安全疏散能力。对于超出标准5、6层楼,可将其设置为图书室和备课室。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学校师生的基本流量,考虑楼梯间的形式、位置,使宽度达成人流股数的整数倍。例如,当人流宽度为0.6m时,要保证楼梯间至少容纳两股人流,最好以3-4股最佳,从而满足撤离要求。[3]在进行栏杆设计时,要选择符合承受载荷标准的坚固耐用型材料,保证外栏杆高度超过1m,并且在周围加入防护设施,从而全面提高其美观性与安全度。在进行门窗设计时,切忌使用旋转门、弹簧门等,二层以上窗户不可采用玻璃幕墙,临空外窗的开启扇不得打开,以免学生跌落。

5基于安全考虑的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

5.1工程概况

下面本文以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的凤凰公路西侧地块小学项目为例,对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探讨。该小学位于上海市崇明区长兴岛,其南侧与东侧为公路,西侧与北侧为住宅用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该学校约1000人,教职工120人,建筑总面积为22668m2,东西长158m,南北长156m。该校以打造高品质、实验性、示范类优秀小学为基础,注重校园建筑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希望能够规划出安全、可靠,具有启发与创新性的建筑空间,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成长环境。

5.2设计总说明

在进行项目规划时,设计人员根据《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与《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等多份文件,进行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将学校建筑分为地上与地下两大结构。其中地上包括综合教学楼、入口门楼、垃圾房三部分,地下建筑包括综合教学楼与风雨操场两部分。除此之外,还设置了绿地面积与停车位。在建筑整体布局期间,设计人员考虑到学生上、下学期间家长接送的安全问题,在校园南侧规划出面积较大的入口广场空间,有效提供了疏散场地。同时,也在校园东北角与西南角设置停车区,避免因交通问题出现不同流线的交叉,造成安全事故。

5.3总平面与建筑设计

设计人员考虑到小学建筑的功能问题,采用组团式方式设计教学空间,将每个年级设定为一个组团,共享庭院,具体将一、二年级教室安排在一楼,将三、四、五年级教室分别安排在三、四、五楼。如此既利于有效管理各年级学生,也能够考虑小学生特点,最大程度避免上下楼出现事故。该校在各间普通教室加入7.5m×9m的柱网,在专用教室加入8.7m×12m的柱网,不仅利于教学设施布置,也能提高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安全性。此外,设计人员还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对入口、通道、楼梯等部位进行规划。其中建筑物入口的无障碍通道地面平整,宽度为1500mm,公共走道宽度均在1800mm以上。楼梯间位置张贴警告条,可为学生安全行走提供提示。

5.4结构设计

该学校为乙类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均为50年,教室与办公楼荷载标准值分别为2.5kN/m2与2.2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B类,建筑安全均达到二级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满足框架二级标准。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上部与下部结构设计时,根据学校实际尺寸与情况设置出合理的结构缝,各单体采用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使用材料为C35抗渗密实防水混凝土与HRB335与HRB400型号钢筋,预制构件有叠合板、叠合梁、预制柱以及预制楼梯板等。[4]

5.5其他安全设计

工作人员在进行排水设计时,在室内外安装了有效的消防管道系统与排水渠道,可避免教学楼与操场积水,减少学生遇滑摔倒的机率。在消防设计方面,工作人员将地上2500m2的部位设置为防火分区,各区内加入至少两个消防给水系统与自动建筑灭火器等设备,其中的消火栓系统一次灭火用水量可达108-180之间,可以在短时间内扑灭中小型火灾。在方案规划期间,设计人员与校方多次沟通,不断调整设计方案,最终呈现良好效果。此校园规划案例值得其它设计人员学习与借鉴。

6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中小学建筑规划时,一定要将安全问题作为考虑的重点,遵循国家安全标准与校园设计的原则,注重细节问题,科学进行设计与规划,并根据学校需求及施工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方案,提升建筑设计的安全性,从而为中小学生营造安全可靠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杜宏武,唐云,王擎.安全视角下英国中小学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J].南方建筑,2019(01):38-44.

[2]王高伦,王琰.西安市就学需求激增区域的小学建筑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策略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9(02):200-201.

[3]杨萍,姚宇翔,史贝贝等.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1):18-24.

第2篇:建筑规划学范文

关键词:学校规划;校园空间;学校建筑设计;教育建筑

1项目概况

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解决日益增加的入驻人员子女教育需求、促进园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松山湖北区学校应运而生。开发区以打造“与世界同步,与未来同行”的智慧校园为愿景,集聚优质教育资源,耗资5亿于松山湖北部工业西路与工业南路交界处筹办该区域首座9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学校包括36班制初中及48班制小学,学位3960个,预计2020年投入运营。

1.1设计诉求与概念

根据开发建设单位对校园的定位及学生成长需求,总结本案设计关键词:①“未来感”,即在满足基本空间需求的前提下营造简洁明快的空间环境,引导青少年认知和探索世界,并在空间布局方面具有前瞻性,满足师生对未来教职生活的需求;②“连接性”,即打造规划整体感,强化师生对校园空间的归属感及认同感;③“智能化”,即随着信息化和智能硬件技术革新,方便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智慧技术深入到校园安防、教务管理、教学服务等工作当中。本案围绕以上关键词积极探索学校建筑设计创新,引入“学习社区”概念,利用大走廊联通“四室一厅”五个围合空间,形成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的“社区单元”。

1.2场地禀赋

通过实地调查,综合分析基地优势及限制条件,总结出以下3条优势及4条不利因素:有利条件:①用地已完成三通一平,无古迹、文保、古木保护等因素制约;②位于两条次干路交接处,交通条件优越利于人流快速导入及疏散;③项目地处松山湖北部地区CBD概念规划项目核心区内具有较高战略地位,未来周边服务配套资源丰富,学校的建设将丰富该区教育资源,助力实现区域公共配套能级提升。不利因素:①场地呈南高北低高差约14m,需合理处理竖向高差,平衡土方填挖量以减少工程造价;②用地紧张,实际用地面积小于《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对同规制学校指标,故要求在不影响基本功能使用的前提下提高空间使用效率;③需合理规避北部产业区和西南面珠三角环线高速的噪音干扰;④基地形状为三角形一定程度上制约空间利用,内部腹地宽度不超过250m,夹角区域空间利用率低。

1.3工程概况

项目学校用地总面积约7.1hm2,总建筑面积117741.25m2(包括地上面积9.7万m2与地下面积2万m2),容积率为1.65。根据工程设计合同,本次初步设计文件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通风、强电、弱电等设计内容。

1.4设计策略

基于功能需求与项目定位提出两个主要策略:①在规划上将需求功能归结为两大功能区,东侧教学区与西侧体育活动区,实现动静分区,东侧教学建筑之间满足日照要求;②充分利用场地,开展各项体育运动与教育活动的室外场地,拓展小学的室外活动空间,容纳更多样的活动内容。

2规划布局分析

该方案合理安排功能板块,实现空间效率最大化。相比起将中、小学部分区布置,本案具有空间利用率高、景观向心性强、交通流线引导性强、利于教学资源整合等显著优势。

2.1集中式功能布局

从宏观层面上,本方案关注建筑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等要素的合理性。在中观层面,注重教育、户外活动、职工生活、后勤服务等功能划分的合理性。地块东部远离高速路和产业区干扰且可利用空间最大、制约条件较少,用地价值较优,所以在该区安置教学、办公等重点职能。采用空中连廊串联各个“学习社区”单元,形成聚合型公共空间体系。以此设计手法不仅能保证师生户外活动空间的完整性、便利性,也能保障各个教学单元享有相对独立的中庭空间,避免课间活动人流交叉或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在总平面布置上,本项目充分研究地面标高与周边环境构成要素,布置1号教学、办公、宿舍楼(包括有A区、B区、C区三个教学楼,D区教学办公楼、E区生活区、F区地下室停车场及设备房,共六个子功能区)和2号体育馆。绿化设计方面,引入“天人合一、生态优先”理念,尊重现状肌理,充分尊重在地文化,营造绿色、舒适环境。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上,结合绿地和硬质景观曲直变化,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使用者行为心理、人性化尺度、视觉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推敲,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创造一个舒适的运动景观环境。此外,学校按照“西动东静”布局主要功能板块,西部布置400m排队和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活动空间。该区域主要进行体育活动或者集体活动,对噪音控制要求低,故布置在靠近高速线路的西部,同理室内活动场地布置在南部,靠近道路交叉口。东南部主要布局教育功能,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及宿舍楼,该区域与东南主入口直接联系。东北部安置报告厅、生活食堂及宿舍等后勤服务功能。各区域教学、活动、服务三大功能分工明确、组合恰当,有利于高效、便利的区分各类使用者的活动区域,保证功能服务质量。

2.2台地式竖向设计

东部教学区域空间轴线清晰明确,串联“入口广场-中央景观主轴-报告厅”三大重要空间节点,结合简洁、现代的建筑立面风格形成明快的空间节奏感,通透的景观轴线有利于高效的引导人流分流。结合中央景观轴线打造视觉通廊,此类特色空间的塑造有利于师生在空间的使用中潜移默化的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本案结合设备管道要求进行外道路及场地竖向设计,通过户外台阶解决场地高差,将主要教学功能区分为三级台地:入口广场、教学楼B区、C区、D区南部建筑为一级,标高34m,教学楼B区、C区、D区北部建筑为二级,标高为29.5~30.25m,教学楼A区、E区及报告厅为三级,标高为21~25m。合理设置室内外高差以及覆土厚度,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落实暗管排水设计。

3建筑设计分析

微观层面,学校建筑需回应使用者对物理空间的审美及安全等使用需求,并在建筑风格、节能减排、消防等方面严格把控。

3.1活力现代的建筑风格

地上建筑部分,教学及办公建筑立面设计简洁,通过白、灰、淡黄等低明度偏中性色彩营造严谨、庄重却不失活力的教育氛围。简洁的设计元素在材质、尺度、比例、方向、形状上组合,运用对比、差异、统一等设计手法突现建筑的几何美、音韵美及次序感理,在造型方面不过于追求奢华夸张。地下建筑部分,地下室主要为设备用房与停车区域,三面全埋,一面开敞,顶板上为体育活动场地,覆土1.5m。本地下室层高为4.5m,满足停车净高。

3.2绿色节能校园

积极响应“节约能源”的基本国策,本案从建筑布局、单体设计、建材遴选方面深化节能设计,确保学校建筑兼顾安全与节能,打造“低碳绿色”校园。在建筑布局方面,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满足建筑基本自然通风、采光要求。确保主要采光朝向窗墙比适宜(南北向窗墙比为0.25),并采用透明中空玻璃,确保适宜的整窗传热与遮阳性能(整窗传热系数为4.00,整窗遮阳系数为0.73)。合适面积的开窗设计既保证通风效果,也能强化建筑表面散热效果。在建筑材质方面,严格根据节能标准选择构造材质。墙体采用蒸压粉煤灰砖,屋面保温主要由阻燃型挤塑聚苯板、专用胶粘剂、耐碱玻璃纤维网布、高弹防水涂料组成。保证屋面材料厚度适宜(地上建筑屋面计算厚度为48mm,设计厚度为60mm)、外墙热工性能达标;采用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等不燃材料,确保屋面岩棉板的燃烧性能不低于B1级,在硬件上确保消防安全隐患防控。此外,选用浅色调外墙涂料能减少对太阳能的吸收,以减少室内空调的能耗。

4结束语

长期以来学者对学校建筑的建设要求是为师生等使用主体提供安全、便利、利于专注学研工作的空间。如今,学校教育的目标更专注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学校空间的打造也由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出向情景化、开放化、灵活化的教育活动及活动多维化、需求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演变。通过上述分析,期望为未来学校建设提供启发,简言之,总结如下:空间规划上,须从各类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根据其年龄、活动、行为等需求进行空间配置以体现充分的人本关怀。建筑设计上,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提炼文脉符号,塑造“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蔡坤妤,蒋静.重塑生长:校园改扩建设计实践[J].建筑与文化,2018(6).

[2]郑文迪.学校规划设计步骤要点探析[J].居舍:设计与案例,2019,7:99-100.

第3篇:建筑规划学范文

关键词: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地域性

引言

地域性并不是简单性的将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乡土风格形式复原,而是间接化的在某一特定的地点,从中选择特征要素当做设计的切入点,让其可以更好的和现代科技文明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新设计形式,给予建筑设施更新的建筑精神意义。在开展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工作时,应当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区设计,校园建筑风格要追求现代的设计方式,但是目前我国校园的设计辨识度低下,存在规划结构雷同的现象,想要让学校朝向特色的道路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提升其追求的层次,实时的开展学校规划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研究工作。

1建筑地域性

建筑设施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类重要物质,其更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衍生物,其会受到风土、气候等各类因素的影响以及制约。建筑设施的地域性取决于自然以及历史文化,应当不断的提升建筑设施的本土性,考量建筑和城市文脉等的结合,分析其地区特色的出发点以及构思。建筑设计人员要在创作中更好的去呼应自然和传统文化所并重的建筑技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相对应的文化方式,彰显出地域的风格以及特色。

2校园规划空间演绎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校园规划都会采用教学区、行政办公区、生活区等功能性的划分区域方式为基准,存在较强的单一性以及专制性,同时其还会缺少师生精神层面的关怀,缺少校园的特色。本文主要以我国某一师范学校规划进行探究,该学校由原本的行政管理为主轴的规划设计模式转变成为了以知识中心为发展主轴,结合各类的教学服务设施,让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得到共享,实时的交流各个部门的文化,让其可以构成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校园中心,更好的去塑造校园的形象。校园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要加大对交流空间的重视程度,把生态景观区当做新的功能分区,让其和其它的功能区域并重,其会彰显出生态调节等的效用,同时还可以彰显出校园土地的优势,做到了生态、人和空间,三者统一,提升了学校的综合效益,美化环境。

3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地域性的实践

我国某学校的建设投标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始终遵守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其需要注重场地自然环境的选择,更好的管理人文环境,同时继承传统的文化理念。延续设计方案的地域文化以及历史文脉,彰显出校园人文特色以及时代化的特性,将人文特色和时代特征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赋予其学校建筑历史特色。

3.1项目概况

该学校地处于风景区之中,是该地区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位于和苏州城区相临近的教育园区内,其和湖泊之间的距离大约为800m,地理位置的交通条件优越,且周围有水体环保,水系也比较发达。

3.2总体规划设计

3.2.1总体布局

把该基地划分成为三个部分,其中,以中央水景为重心的教学区,包含图书馆以及实验楼等。生活区是学生宿舍以及食堂。运动休闲区为体育馆和演艺中心等。其基地的内部水系形状为水袖环绕状,其景观长廊处于教学区以及休闲绿化带的区域,给予人一种极为惬意的园林景象。

3.2.2交通流线

以往的学校规划交通流线时,其会过于注重教学中心区域的交通可达性,校园中心位置要设置好机动车的主干道,该种布局形式会使得人车出现无法分流的问题,让其交通出现恶化的问题,甚至还会破坏校园中心区域的整体感。该学校规划建筑设计项目中,其对交通流线系统重新进行了调整以及优化的设计,让机动车流线可以和行人流线彼此间相互的独立,让其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校区主入口位于城市主干道华元路,校区东北侧及西南侧各设次入口。校区沿基地形成中央主环路,北侧为次级环路,沿教学区设人车混行的景观林荫道,东西向的景观道路成为连接校区西侧远期发展用地的重要道路。人行流线沿水系、景观布局,蜿蜒曲折,步移景异。

3.2.3传统园林空间和校园空间拓扑同构

在开展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工作时,应当深入的开展项目空间拓扑的研究工作,采用水系、内向性构图、疏密等形式进行传统园林空间的设计,将其和校园空间拓扑结合在一起,并把各类和传统园林空间神似的效果融入到该学校建筑规划设计方案中。该建筑工程项目的水系形状宛如一条华丽的飘带,该飘带环绕着整个基地,并在基地的中心位置构成了以水系为中心的内向性构图,各个建筑群会沿着水系不断的生长,会呈现出反主为客的特性,用于点缀,让其园林山水景观的美观性得以高效的提升。各个单体建筑设施之间组成团,调控好建筑设施之间的疏密程度,使得其可以有机化的结合在一起,确保其疏密的秩序以及有趣程度。组团之间要使用连廊以及底层架空的形式,创建出视觉的通廊,让其可以相互的进行联系和渗透。在进入到组团时,必须要采用先抑后扬的形式,展现出画面的诗情画意之感。

3.3建筑设计

该学校建筑单体在设计时,应当借鉴该地域的古典园林特色,从中提取净化,使得该学校总体的建筑风格足够的简约清新,其屋顶要为深色的金属,涂抹灰白色的混凝土,使用较为通透化的玻璃幕墙,让其所呈现的栅栏足够的木质化。以现代材料通过写意的方式表达对江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敬意。图书信息行政中心作为学校的中心建筑,由图书馆、信息中心和行政中心三大功能对应的体块穿插形成。通过三层通高的中庭连接,形成良好的光环境,中庭及围廊成为学生们自由读书及交流的愉悦场所。底层架空形成的草坡平台联系各个体块,将景观和人流引向入口平台,创造亲人的公共空间。教学办公楼及综合实验楼组成院系学科群,中间以别致的开放式架空连廊串联。主入口位于东侧,面对景致盎然的山水园林;次入口位于北面和西面,毗邻饶有情致的河岸风景;西面布置与主体建筑相连的大小阶梯教室,教学楼室内走廊相互连通,便于师生到达任何区域。艺术楼位于校园中央景观湖东岸,由4栋高低错落的单坡建筑环形围合而成,分别为琴房、舞蹈、美术、音乐教室,之间由连廊连接。内庭院中设计以竹为题的艺术装置,并提供给学生教师展示的舞台空间。体育馆与演艺中心建筑组群位于校区内河西侧,向东作为水岸景观轴的空间围合元素,向西形成文体广场连接二期的空间节点。另外,学生公寓位于校区北侧,中央带形水景延续校区南北向景观视线。造型上融入中式博古架形态,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交流空间。

4结语

学校是一种大规模的建筑集群,学校这一建筑设施不仅需要具备较多的建筑性能之外,还需要保障在其空间的舒适度以及美观性。在开展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工作时,其所受到的外界干扰因素以及内在因素的影响比较大,需要对其因素进行制约。校园的空间秩序以及形态会和其影响因素相贴近,若其对应关系被观者以及参与人员解读,那么其空间的感染力会变得比较强,参与者的影响也会更具持久性。使用人员在感受当地文化之后的归属感会比较强烈,可以更好的激发师生情感。

参考文献

[1]冷天翔.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建筑数字化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1.

[2]王蔚.模块化策略在建筑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曾引.形式主义:从现代到后现代[D].天津大学,2012.

[4]鲍小莉.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设计与旅游、环境的共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1.

第4篇:建筑规划学范文

关键词:众创空间;应用型大学;规划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关举措,强调科技创新对全面建设的重要意义。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人才驱动型创新是创新的本质。近期,“众创空间”在我国发展迅速,其成本低、便利化特点燃起了广大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顺应网络时展的同时,也成为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应抓住“众创空间”的机遇,以“众创空间”的构建为契机,对当前现状展开新思考,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思考新方法,思考新思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1“众创空间”提出的意义

1.1“众创空间”的提出

国家总理在2015年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时提出“创客空间”一词,提出要面向人人构建“众创空间”用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随后,全国各省市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公共场所促进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支持“众创空间”建设。在此条件下,应用型大学应该充分利用“众创空间”这个平台带来的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思考新思路,开辟新途径,完善创新人才战略,提高创新人才素质,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1.2“众创空间”的意义

(1)实现“以广大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创造创新型人才以实现学生个性,自由以及全面发展为基础,因此,高校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核心”的原则,务必做到在课程的安排,校园活动的创造,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便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提升就业质量,创业带动就业。众创空间为创业者供了初期所需的设备,材料,方案等各种便利,以组内互助的形式,通过合作。它直接提高了企业家创业企业的成功率,提高了个人收入,有助于激发个人内部潜力,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创业者和学生在创业创新过程中,将图书理论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服务社会和发展创新能力的能力。(3)促进应用型大学转型,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众创空间”的发展必然导致产业集群和经济合作社的兴起,拉动内需,推动地方产品结构改革,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大学要抓住建设“公共空间”的机会,优化人才培养战略,培养全国各领域的优秀人才。

2应用型大学规划建设存在问题

2.1应用型大学的教学

虽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它并不是一个人才的强国。应用型人才不受重视,依照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导致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以后没有办法马上适应社会工作岗位要求。更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毕业生在心里上对于一些实践应用型的工作比较抵触和反感,及时经过锻炼和工作磨合也很难热爱自己的工作,对所从事事业呈现全部热情。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实践能力较强,但过于注重技能,理论知识较为单一,理论修养方面不足,导致其难以应对环境的不断变化,难以应对行业企业的科技革新和产品升级发展。

2.2应用型大学的服务

大学对社会的服务也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意义。从广义上讲,教学创造社会需求的人才,研究与世界的距离,以及理解的增加都可以称为服务于社会。但这种服务不能作为与教学和科研相关的大学功能。作为一种可以与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大学功能的“服务”,它是一种狭义的服务,也就是真正意义上对社会的直接服务。但大学中所述的“服务”,其主要方向是公益性质的。并不是单纯为了商业利益的争夺,而是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大格局。基于这两个观点,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从任何角度来看,应用型大学仍然是“大”的。

2.3应用型大学的科研

对一般大学而言,有三大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然而,在不同类型大学中,这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它们各自功能和逻辑是逐一开发的,起点不同。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以科学研究为最终目标,服务则不那么重要。知识是逻辑的起点,也是教育教学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和终极目标。发展改革应用型大学,把服务社会作为学科发展建设的起源,也是其内部管理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应用型大学高度重视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这也是它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科技研究,教育和教学是以服务社会为导向贯穿全过程的,相应的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从事应用技术投资的研究与开发。总之,传统研究型大学认识,批评和解释世界是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发现观念,而完善的应用型大学的不断发展是实际发现和改造世界。二者的价值理念在方式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自身的科研发展活动来不断完善这个目标,并不断地培养优秀人才来是工作得以延续。

3众创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规划建设的新思考

3.1根据大环境的客观要求因势而谋

在众创视域下建设应用型大学应该充分考虑学校发展历史背景,在特定条件下,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正确选择与引导,是学校发展和创立过程中的襁褓,同时也是“十三五”中所提出的“建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触手可及的现实基础。建设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新形势对于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学校所处环境的城市特征,国家重大的发展战略需要,精准的把握不同城市功能定位的需求。如何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诉求,满足毕业生和科研人员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需要,应成为应用型大学目前必须加入思考和着重研究的新课题。

3.2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顺势而为

从应用型大学本质特征上来看,其所处城市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性,在众创视域下,科学研究应该注重应用形式的技术研发并能够将其成果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上。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要从城市本身特点入手,培养不同方向专业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文化的传承和交汇上,也应由内而外,无时无刻关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将学校建设与外部文化融合,内部教学的发展和师生个体的发展的统一,学校科研方向与社会需求一致性进行缜密的统筹规划。把终端转移到为社会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增加创客和科研人员就业,全面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上来。

3.3边探索边完善优化的未来之路

在众创视域下,应用型大学创造创新机制应该高度精准的对接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牢牢把握城市-大学-社会这一个关乎未来发展基础的根本定位,更要及时掌握社会发展新动态,将目光放在长远发展建设上,进而相应提高学校资源供给能力。还应该全面激发学校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创新和完善科研教育教学体系,人事管理和组织服务体系,深入解决学校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在创新培养全过程中保障专业人才质量,以切合时展的新要求,执着着建设“众创空间”下应用型大学的初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精神不断前进,加强专业实践和经验总结,把握全局,不断提升众创视域下应用型大学建设新高度。

4结束语

应用型大学在众创建设视角下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应针对当前形势下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因事而谋不断实践探索,不断完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双寿.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以清华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5):5~10.

第5篇:建筑规划学范文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临床实践

医学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门具有专业性、人本性、艺术性的科学,是集“自然-人文-社会”于一身的学科。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强健身心的不断追求和向往,新时期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对医疗的需求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治疗”,更多的是追求身心的“治愈”,由此,“医学人文”这一概念逐渐走进医务工作者的视野。医学人文是指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价值融于医学实践,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保障医者践行博爱、尊重和关怀的行医准则[1],而其教育则是培养和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顾名思义就是住在医院里随时待命的医师,他们是医学生锻炼成为真正临床医师的重要角色担当,是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范畴之一,是指医学生在结束院校学习后开始进入临床见习的医学实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要是指由国家通过认定,取得培养住院医师资格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培训基地内符合国家要求的临床科室同时申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即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要完成系统性、规范性培训,进入临床工作必须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完成2-3年的住培训练,这是其医学生涯的重要起点,也是其必经阶段。国家也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作为住培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2]。

2住培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当住院医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进入临床工作后,面对相对匮乏的医疗资源、复杂的疑难杂症、紧张的医患关系时,仅具备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其还需要有崇高的职业观、良好的医德、人际沟通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人文知识予以支撑。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卷席全国,波及全球。打响战疫的第一刻,全国四万多名医务工作者身披战袍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奔赴战场,秉承着“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驰援湖北,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用生命上了生动的一课。“医者仁心”,我们培养的医生从来都不应该是只会开药做手术的机器,他们应该是一群仁爱慈悲、懂得感同身受的可爱可敬之人。因此,作为医学生培养起点的国家各住培基地应该以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重新回归医学人文教育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的重要地位。

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住院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被广泛重视起来。但是,从适应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要求来看,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距离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仍有较大的差距。

3.1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先天生成的,其主要是由后期教育、个人成长、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不断积累而成的。然而,当前培训基地大多数带教老师还处于传统认知当中,认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未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医学、服务患者、敬重生命的人文医学观带入到日常临床教学实践当中[3]。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育住院医师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念。培训基地带教老师作为住院医师在住培阶段的引路人,其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偏差,如何使得医学人文教育获得应有的尊重,让医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温度的住院医师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3.2医学人文知识基础薄弱

国内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比较低,平均约为7.45%,而国外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占比以美国、德国为例,多达20-25%[3]。另一方面,以我院其中一类住院医师(专业型研究生)来说,学校在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卫生法学、医学史等课程的设置上占比极少,有些课程甚至没有开展。相较于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我国无论是从人文课程设置时长上还是开设课程种类上都远低于国际水平。由于课程设置占比低种类少,直接导致大多数住院医师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缺乏相关的医学人文知识储备。人文知识看似无形,实则价值无穷,它虽然不能产生可见的经济效益,但却是住院医师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沟通的基础。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其主要精力基本全部放在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将原本薄弱的理论知识逐渐淡忘,从而导致在临床工作时不能及时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带来很多本可避免的沟通问题[4]。

3.3培训基地教学形式单一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临床工作的需要而减少或忽略了一些自以为不必要的学习内容,例如沟通技巧、患者心理学、卫生法学等。一方面,离开学校投身到教学医院临床科室轮转学习的住院医师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各培训专业基地受临床业务量的限制,无法更多的召集学生集中起来深入教学,更不必说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课程学习。住培基地的不重视、各临床专业基地的受限性直接导致人文教育内容欠缺且多以讲座等直接灌输的形式开展,授课内容也仅局限于一般性常识的讲解,教学形式单一且效果不好[5]。因此,住院医师并未能从填鸭式的授课当中吸取心得体会并运用到日常实践当中。

3.4考核和评价机制欠缺

根据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细则,提到“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要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由于这方面考核难以量化,直接导致我国大多数培训基地在具体考评细则中未对其进行实质要求[6]。意识薄弱、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老师在住培学员出科考的过程中容易忽略人文相关知识的考核评价。此外,国家在对住培基地进行抽检时也未对人文教育这一方面提出强制性建设规定,这也使得住培基地相关职能部门不重视。培训基地缺乏相关人文知识整体考核的统筹安排,没有强硬的考评机制加以支撑,很难在行为上约束住院医师积极投身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

4我院回归住院医师人文教育的路径探索

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我院作为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在培人员600余人。2020年初在院领导的重视下成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小组,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欠缺加大力度推进落实。

4.1共筑合力,重新定位人文素质教育

回归医学教育人本化、人文化的过程中要各方面形成合力,不单单只是认准住院医师这一方进行加强,我院以住培导师、带教老师为抓手及时调整传统“重实用轻人文”的认知大环境。在院领导的重视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小组积极组织开展“百家讲坛”、“名医讲堂”等系列医学人文交流讲座,通过不同主题知识宣讲加强师资带教人文知识的综合学习。建立住院医师学业导师与德政导师“双师联动”育人机制,实行导师申请上岗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上岗与师德师风挂钩。引领突出榜样力量,建立典型示范激励机制,表彰年度优秀导师、优秀专业基地,评选最喜爱带教老师。积极开展住院医师“第二课堂”活动,开拓学员视野,促使全院形成求真务实、奋进向上的优良学风。

4.2贯穿始终,强化住院医师基础知识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任何内涵修养的形成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积累,人文素养的培养亦是如此。因此,我院住院医师在进入临床学习时,教育培训部要求各专业基地要将涉及本专业领域的相关内容包括可能涉及的医疗纠纷处理、患者常见问题沟通技巧、医学伦理、科室特色人文关怀等融进入科教育之中,不断更新住院医师相关知识储备。加大补贴力度,对各专业基地定期举行茶话会、团建活动给予资金支持,一方面带动了专业基地积极性,另一方面给住院医师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学员们通过相互分享、倾听纾解职业压力,同时也在无形中感悟科室人文关怀,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

4.3创新形式,多样化开展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好本院资源,我院教育培训部积极邀请心理学老师定期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通过住院医师讲述自身故事,模拟故事情境,舒缓住院医师职业压力,强化住院医师医患沟通、人文关怀的交流能力。与医院工会联合定期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义诊”、“下社区送温暖”等志愿服务让住院医师贴近生活。与医院宣传部门合作,利用微信公众号、院内服务平台推送住院医师临床工作的感人小事迹,通过榜样引领感染住院医师传播正能量。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的将人文教育与PBL、CBL教学相结合,针对具体病例与学员展开有关医学伦理、卫生法学、医疗政策等相关内容的讨论。

4.4灵活落实,注重形成性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等全面发展[7]。我院在落实考评体系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除了加大医学人文在考核中的比重,也积极寻求在考评方式的灵活性上不断下功夫。针对带教老师,教育培训部不间断地灌输带教意识和人文教学的重要性,运用医视界360度评估,在评估指标中加入人文带教,通过不同角色评价反馈了解专业基地人文教育开展情况。同时,不定期开展飞行检查工作,查看带教老师在日常抽查、床旁考察、出科考核的过程中是否留意学员职业素养、沟通交流、服务态度等行为细节。此外,增加在客观结构化出科考核环节中卫生法、心理学、医学伦理等相关内容的考试占比。只有不断探索实践,落实随查随教随改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持续落实住院医师人文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住院医师职业生涯开始的起点,医学人文教育是住院医师医德医风塑造的必要环节。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精湛的“工匠”,更需要品德高尚的“精神”。在住培阶段加强住院医师人文素质教育是国家各个培训基地都应该重视的永恒课题,只有多方重视、协同创新,才能以文化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浸染每位医学生的血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继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学人文教育改革[J].医学与法学,2018,10(5):38-40.

[2]罗银丽,何国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1):27-29.

[3]金晶.高职院校医学特色人文课程的研究与实施[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2):79-80.

[4]陈利群.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31(11):88-90.

[5]黄虑,周颖杰,高继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文化建设探索[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8,2(3):222-226.

[6]何珂,刘雪莲,张琦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医德医风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2):54-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