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村保险市场范文

农村保险市场全文(5篇)

农村保险市场

第1篇:农村保险市场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少子化;养老保险;广东市场

1我国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的形成与现状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的人口政策经过30多年的严格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不是人口总量的迅猛增长,而是低生育率导致的适龄劳动力不足,以及逐步显现的“老龄化”与“少子化”等问题。我国人口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峰值,自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推行后,出现了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情况,少子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我国人口数量不断趋于减少,也加速了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人口年龄结构将严重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导致人口比例的失衡和人口质量的整体下降。

2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的形成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制执行下所产生的少子化直接导致我国人口不断减少。当未来进入严重的少子化社会后,人口均衡将难以恢复,人口衰退也将不可避免。其次,少子化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势必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保险负担本已沉重。因此我国现有的政府推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地区必将受到来自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严重挑战。

3广东省某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在笔者进行调研的某村,通过走访村部,查看相关村志和本村现有的人口资料等文献,结合与村民、学校相关负责人的访谈,笔者了解到,某村现有住户156户,户籍人口约有571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占到13%,而0~14岁的少年儿童共有113人,约占19%,因此,根据对某村的调查发现,该村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均比较突出。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该村中青年,无论男女,外出打工现象盛行,绝大部分中青年男女均会选择外出务工,以赚钱养家。那么该村中的养老和育子责任如何保障?笔者针对广东省某地区农村的老年人希望选择的养老方式进行了调查(见下图),其中希望依靠子女养老的老年人有39%,打算依靠自身养老的老年人有21%,打算依赖政府救济养老的老年人口有10%,打算依靠养老保险的政策措施养老的老年人有27%,还有3%的老年人甚至对自己将来依靠什么方式来养老还很迷茫。在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下,大多数老年人都考虑过将来的养老情况,但是在农村老年人群体中将养老寄希望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比重不到28%,而希望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养老的老年人有72%,这也反映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还不完善,农村老年人也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作用缺乏足够的信心。各地虽然都将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保险作为保险公司社会保险制度市场扩大覆盖面的主要对象,但在这个庞大的近两亿人的群体中,老年人参保率依然偏低,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拥有养老保险的不会超过3000万人。

4存在问题的分析

4.1教育受限,老年人对于商业性社会保险的意识低

在农村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小学毕业甚至文盲等情况较多存在。这一代老龄群体对于社会养老保险认识度低,且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观念深居其心。

4.2子女外出打工,过度满足农村老人的物质需求

随着子女进城务工,收入的持续增加提高了农民家庭生活水平,也因此,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得到较为可观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资料得以不断地丰富。

4.3经济收入低的不舍心态

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体一辈子受苦受穷的经历,使得他们对于所获收入的钱财比较珍视,舍不得花费每一分钱,哪怕是他们自己生病,都延续着以往的小病熬、大病扛的心态,对于养老未知风险的预防的金钱花费,他们就更不能接受了。

4.4商业养老保险难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由于中国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是在城市,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忽视了农村养老市场的保险需求,简单地把在城市销售的养老保险产品直接运用到农村市场,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而且保费相对较高,大多数农民无力承受。

5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的对策分析

5.1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参保意识

为了加强老年人群体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信任,我们必须加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使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对商业养老保险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为他们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建立信心,之所以许多农村地区没有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们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不了解。另外,针对更新农村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而言,他们认为依靠子女养老才是最稳妥的养老方式。但在老龄化和少子化形势严峻的今天,要加强农村老年人对于社会新形势的认识,加强农村地区信息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强化商业养老保险的概念,增加农村地区老年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意识,更新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化老年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识并鼓励购买的消费行为。

5.2鼓励发展商业保险

随着城镇化建设,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也不断上升,得到较大的改善,普通的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生活保障是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对保险失去信心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充分把握这个有利的机会来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农村养老保险需求。为此,政府也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积极鼓励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积极开拓发展农村市场,建立和完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李俊华,刘均.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探析[J].甘肃农业,2016(3):60.

[2]朱勇.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第2篇:农村保险市场范文

【关键词】农村人寿保险;4P营销理论;自媒体;营销策略

一、农村人寿保险市场现状

1、我国人寿保险市场介绍

近年来寿险市场已初具规模,寿险结构逐渐合理化,并且寿险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保险。2017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中再保险、天茂集团、西水股份8家保险企业保费收入合计10641.81亿元,同比增长22.76%。我国的寿险业依然处在了发展的重要阶段。

2、农村人寿保险市场现状

由于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长期以来经济贫困,难以被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寿险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农村寿险行业因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发展滞后,总体处于刚起步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村由原来的小农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并且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劳作中脱离出来,他们为了更好的生活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加入到乡镇企业中工作,或者做点小本生意,大部分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慢慢富裕起来的农民也体会到来自多方面的危机,比如失业、养老、医疗保障以及子女教育等等,农民的保险需求也愈来愈强烈。所以农村人寿保险市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农村人寿保险的营销现状及分析

1、农村人寿保险营销渠道单一

目前寿险公司在农村地区缺乏完整有效的寿险营销体系,销售渠道仍是以个人销售和银行为主,这不利于农村人寿保险的长远发展。而且农村地区小银行保险产品的体制不健全,相关规定不配套,人寿保险的主要销售渠道仍然是个人销售。个人制就是人背着保险单挨家挨户的拜访客户推销产品。在现行的寿险人制度下,人凭借自己的业绩获得佣金,一般是不享受公司福利待遇的,所以使得销售员对公司缺乏归属感,人员流动大。并且我国保险人从业资格的获取是比较容易的,而正是由于入行门槛过低导致了销售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这不仅对寿险公司造成了损失,而且对客户也极为不利。

2、产品状况

推出的产品缺乏农村特性,适合农民朋友的寿险产品种类比较少。因为我国寿险业的快速发展是在城市进行的,所以设计出来的寿险产品也只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保障需求。以至于大部分的产品没能抓住农民的实际需求,难以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因此目前的人寿产品在保障范围、交费水平和交费方式等方面都是不符合农村寿险市场的要求的。

3、价格状况

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寿险产品价格偏高,超出了自身所能承受的价格范围。其次这些产品的保障范围、和缴费的期限等都超出了大多数农民的承受范围,这不仅使农民降低了投保的意愿,还白白浪费了农村市场的潜在客户资源。

4、缺乏市场调研

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农村寿险市场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导致市场信息模糊。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政方针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组织以及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寿险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绝大多数寿险公司不能及时组织专业团队对农村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对农村寿险市场缺乏了解,以至于不能及时开发具有农村特性的新产品。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从而导致农村寿险市场发展落后。

三、农村人寿保险市场营销策略结合自媒体的新发展

针对农村寿险市场容量大,但销量低的区域,寿险公司应顺应信息时代的机会,利用自媒体所具有实时交流、推送消息、管理素材、统计分析等优势结合4P营销理论,线上线下策略相互补充完善,共同为农村人寿保险市场服务。

1、产品策略

(1)利用自媒体来展示自己的产品达成交易第一,可以在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公众平台向广大农村注册用户展示自己的产品特色,同时培养忠实的粉丝,形成庞大的客户群,从而促成交易。第二,通过自媒体营销策略来拓展农村寿险市场的一大重要措施就是寿险产品既方便顾客投保,又要方便业务员操作。在平台上所展示的产品条款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保单填写简单,手续办理简便。第三,利用自媒体和广大农民群众交流意见,完善已有产品,开发新产品。人寿保险产品的采用的是“客户需求决定产品”模式。就是利用自媒体平台收集整理广大农村消费者关于人寿保险的建议,运用大数据整合统计分析,发现产品的问题漏洞,然后不断完善产品。新险种的开发离不开对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的调研分析,而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缩短了寿险公司和市场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方便了我们对农村市场的调研以及农民消费心理的分析,结合调研结果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巨大帮助。(2)开发满足农村市场的产品寿险公司推出的寿险产品要充分考虑到农民需求以及方便农民购买。首先失业保险,在工作期间为自己购买失业保险,万一失业就可以按月领取失业金来补贴家用,减轻经济负担。其次针对农民的养老问题,寿险公司应当着力开发相应的险种,虽然国家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但是随着物价水平的提升,这项养老保险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这就需要寿险公司开发针对农民养老的新险种。接下来是医疗保险,对于一些发病率高、医疗费用巨大的疾病,寿险公司可以开发针对特殊疾病的医疗保险。寿险公司还可以开发医疗养老相结合的险种,农民投保后,有病可以赔偿看病,没病到了一定年龄可以领取养老保障金,这样既可以减轻医疗负担,也可以有养老保障。最后还有教育保险,教育保险是为子女准备教育基金,为其往后的学习做保障。寿险公司应多设计一些“储蓄型”、“返还型”的产品来考虑农民“不蚀本”的心理状况。

2、价格策略:自媒体营销为产品降价提供可行性

通过自媒体传播,寿险公司可以直接向用户推送产品,减少中介的参与。这样减少了宣传费用,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这为产品的合理降价提供了可行性。因此通过自媒体了解产品网络支付购买,减少人的参与取消了提成费,使得产品的价格合理,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3、渠道策略:线上线下相结合

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营销方式宣传企业品牌,将更多的产品选择权交给了微信等用户,并非传统的强推,从而赢得客户的好感之后,慢慢培养自己的粉丝,当将粉丝培养成铁粉之后,其粉丝的经济效应就体现出来,然后将产品通过专业的动画将复杂的条款用简洁、生动的方式演示。既提升了自媒体平台的关注度又提升了企业形象,同时产品的销售也就水到渠成。与此同时,不断拓展线下渠道并搭建完整有效的营销体系才能更好地为自媒体营销做好铺垫。拓展农村寿险销售渠道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寿险公司对专业的保险人和保险经纪人要重视利用。另一方面与银行合作发展银行业务,借用这些银行的信誉度很容易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信任,相信这种收益高的银行保险产品应该能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

4、促销策略:自媒体促销方式

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社交平台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网,寿险公司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关系网进行连锁介绍,其信息在关系网上呈扇形不断扩散出去,间接地向更多的潜在客户进行了宣传。同样微博的促销推广可以借用粉丝效应,高质量的粉丝会使信息以意想不到的速度传播出去。通过有趣的互动环节吸引关注提高客户的参与,借机普及保险知识,推广寿险产品。

【参考文献】

[1]苏向杲.半年万亿元保费撑腰8家保险公司股价年内平均涨幅达34.46%[N].证券日报,2017-07-20

[2]丁爱华.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金融,2011(1)

[3]王薇.加快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J].西部金融,2011(3)

第3篇:农村保险市场范文

[关键词]农村商业保险;参保意愿;保险科技

1引言

十七大报告、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十八大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报告等文件都提到要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拓展“三农”保险广度和深度,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党的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明确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这一群体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面临着更为复杂多样的风险,但目前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项目有限、保障程度偏低,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保险需求。保险业有责任有能力积极响应中央相关文件精神,深耕农村保险市场,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保险体系。麦肯锡在2018年5月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布局中国农村保险市场》中勾勒了未来5年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可深耕之处,在农业保险方面,商业性农险(如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与创新型农险(如海水温度指数)提供了可开拓之处;在农民保险方面,“医养住行”风险保障需求相关的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充足,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级规模的市场;而在农村保险服务市场方面,中国农村点多、面广、地域差异性大的特征,将促使保险公司在获客、服务成本和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总体而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从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促进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完善的对策建议。

2商业保险市场发展概况与存在的问题

2.1商业保险市场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商业保险市场跟随中国保险业经历了兴起、停办与恢复阶段。三农保险业务自1982年恢复以来,于1992年达到高峰,随后开始逐年萎缩,2001年跌至低谷。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多处提及农村商业保险,国家政策持续引导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并推动保险向农村纵深发展。在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保险业对农村保险市场的投入加大,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得以进一步开拓,农村居民的风险意识有所提高。其中,商业农险与创新型农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业型农业保险市场的增长;大病保险有效利用商业保险这一杠杆,促进了农村医疗保险体系的完善;人身和养老保险估算总额愈2600亿元,为农村各收入阶层的居民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农村家庭与财产保险规模约12亿元;车险市场随着农村地区机动车保有率的上升,市场规模有所提升。但随着三农保险业务的不断开拓,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严重制约着农村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2.2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供给不足。自上个世纪80年代大陆保险业务全面恢复以来,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保险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共有寿险公司91家,财险公司87家,保险集团12家,这其中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在农村地区开展有限的保险业务,大量区域性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村保险市场。而针对农村地区开展业务的少数公司,其产品条款与价格厘定通常缺乏针对性,这就导致有效供给更为匮乏。2.2.2需求不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逐渐成为其关注的焦点。但受世俗观念与农村保险供给情况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的风险与保险意识总体不强,在处理家庭养老、子女教育、意外伤害、疾病身故等问题时,习惯于自留或通过亲戚朋友帮助渡过难关,真正靠保险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农村居民仍占少数。保险对农户提供的风险保障服务从两方面考察:一是农户是否投保;二是农户实际获得的保障程度与保单数。前者有助于判断需求,后者则显示了农户对保险的利用状况。本课题组于2018年在泰州市状元村开展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近三年内,260个样本农户仅17户提出小额保险投保申请,分布在各个经济水平组内,其中16户获得承保(见表1)。2.2.3产品缺乏针对性。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寿险为例,生存率、利息率与费用率是影响定价的重要指标,地区特征通常不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考虑。目前来看,保险公司普遍缺乏对农村地区风险状况的专门研究,针对农村市场的产品通常并不具备“针对性”。如以低收入者作为目标群体的小额保险侧重强调“小额”与“便捷”,往往忽略产品责任的针对性与综合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

3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3.1商业保险公司利润空间有限

由于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益贫性”,经济效益会被稀释,大多数保险公司涉足农村保险市场的积极性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三农风险具有种类繁多、难以测定、覆盖面广、潜在损失严重等特征,一旦出现风险事件,损失极为严重;第二,现有的农村商业保险营销网点尚未实现农村区域全覆盖,相对于居住分散的农户而言,网点数量偏少、专业性欠缺。为给农户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内勤人员需要经常性对一线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与督导,增加了公司的经营成本;第三,与中心城市相比,三农保险件均保单承保与理赔环节都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

3.2农村居民投保意愿薄弱

相比较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村居民的保险意识更为薄弱。这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第一,小微经营的传统农户由于经营规模较小,投入的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较少,其潜在风险较小,因而寻求风险保障的意愿较弱;第二,保险产品具有非渴求性与非实物性,需要有效的推销才能促成投保。农村居民一般不会主动利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手段,只有当风险发生时才可能想到保险;第三,初期在农村地区展业的保险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本身对保险缺乏客观、系统的了解,这就影响到农村居民对保险的正确认知。由于专业知识相对缺乏,部分投保人认为交了保费出险后,保险公司理应赔偿。对于不在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一旦不能如愿获赔,就会对保险产生误解,从而对保险及保险业进行不实宣传。受此类舆论影响,农村居民一般对保险持不信任态度,主动投保的意愿薄弱。

3.3基层政府作用发挥不足

目前,在农村商业保险业务推广过程中,基层政府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能人的个人威信。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实践来看,政府在开展农村商业保险中应有的职能和作用通常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目前我国农村商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农村商业保险发展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并不明确,这就导致基层政府的积极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4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建议

4.1力促保险公司精准服务三农

保险公司应在市场调研、产品研发、销售渠道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融合新技术,更好地提供三农保险产品及服务。一是加快三农保险产品研发。建议结合保险助力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充分调研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医养住行等方面的风险特征,兼顾农村居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三农保险产品;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农村地域广阔,建议在充分调研与实践的基础上,撤销效益不佳的营业网点,保留有效的营业网点,同时加大对偏远农村地区的网点建设,因地制宜,以点带面;三是注重营销队伍的建设。营销人员代表公司直接面对客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对保险及保险业的评价。建议在保险营销人员管理方面,严进严出,设置准入门槛与淘汰机制,力促营销队伍的良性成长。四是加强与基层政府的合作,在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的同时,探索农村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融合发展。五是充分应用保险科技,如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营销的精准性,降低获客成本,提高公司风险管理与防灾减损的能力,降低运营成本。

4.2提高农村居民风险保险意识

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针对财产风险与人身风险等方面可为农村居民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从而避免其因为风险事故的发生而致贫或返贫。建议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加大对保险的正面宣传力度,以恰当的方式促进农村居民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及其对保险的了解与运用。一是建议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在展业过程中,客观、完整地说明产品责任及相关事项,确保投保人对产品的充分了解,避免销售误导引致的一系列问题;在理赔过程中,明示各环节及其要点,依据保险合同与《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尽可能确保理赔结果无纠纷。以上两个环节是农村居民接触保险、认识保险、评价保险的主要环节,更完善的展业与理赔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居民对保险的满意度,从而提升其保险意识。二是建议政府与保险公司适时公布三农风险相关数据,加强农户对风险的感知与防范意识;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印发宣传资料、流动宣传车、张贴海报等形式,借助身边的真实案例宣传三农保险的政策内容和重要意义,提升农户对保险作用的了解,引导其积极主动投保,借助商业保险获得农业生产与医养住行等方面的保障。

4.3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积极作用

我国政府把保险业发展从行业意愿上升到国家战略,为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包括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等。但相关政策措施在自上而下贯彻执行的过程中,作用力有所削弱,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有必要进一步发挥基层政府的积极作用。一是建议在基层设立相关部门,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调研与数据统计,建立三农保险业务数据库,并与保险机构、行业监管部门等共享数据资源,促进农村商业保险市场的研究及产品服务的创新;二是建议基层政府大力推动风险标的创新,通过价格指数、天气指数等创新型险种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拓宽商业农险外延,推动农村商业保险市场的持续发展;三是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中的定位与职能,促使基层政府进一步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毕强.险企须对农村保险因地制宜,分类施策[J].中国保险,2018(6).

[2]陈旅宇,黄华丽.我国农村商业保险现状及发展简析[J].经营管理者,2009(15).

[3]房循伟.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商业保险发展策略[J].区域金融研究,2009(7).

第4篇:农村保险市场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保险需求;商业性供给

1引言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经营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使得农村保险保障制度也受到极大的威胁,必须要根据现状提出全新的农业保险制度,以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在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险需求的前提之下,对其提出商业性保险供给的策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够获得良好的保险保障。

2坚持原则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商业保险而言给予发展机遇,同时也需经营与培育,而在这一方面,我国可以从国外汲取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予以适当的调整,抢占市场先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首先,长期经营原则。针对农村保险而言,具体表现为暂时的,还有局部性亏损,这对商业保险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经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精简某些业务,但是不能放弃这个市场。首先,完善的任务强化市场基础投入,比如宣传企业形象,强化其在农村市场的宣传;强化人才培养,构建营销渠道;必须与当地相关部门予以有效沟通与协作,这样能够引导客户潜在需求,让农户对其产品及服务具有一定的关注度。其次,差异化原则。针对农村保险市场而言,一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存在有效性需求不足的状况,而这其中的需求不足,将很有可能是由于经济不发达造成的,也或者是因为保险意识不强引起的,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消费习惯等特点,商业保险公司需要制定差异化推广战略,给予差异化产品与服务。最后,农村及农业保险协调发展。现阶段城乡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化逐步加快,因而需要从市场一体化角度予以分析,从而全新审视农村保险市场,这其中需要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农业作为基础,发展农业保险,必须要获得政府的扶持与认可,这样才能推动农村保险得以有效推广。

3实施产品创新而

商业保险公司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根据当前农村经济与政策的最新情况,获取农村经济热点,并且配套供给产品。依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发展要求,则需要不断细化农村市场研究,针对不同层次,还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为他们设计不同的产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和农业及农民的要求。例如针对基层干部而言,需要为其开发乡村干部综合保险,而针对流动人口来说,需要为其设定综合保险、农村流通企业、设定物流保险等。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商业保险公司则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开发不同的险种,从而保障农村经济发展能够获得合理的保险保障。

4进行营销和服务创新

农村本身地域广阔,人们密度较小,直销成本极高,保险公司需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继而转变以往直销模式,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设置人出单,或是个人营销制度,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营销渠道,构建合适营销网络。除此之外,要按照农村点多面广,以及区域差异化不断拉大的特点,保险公司必须要调整自身的服务策略,实现创新,并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服务项目。例如针对专业大户,需要给予业务信息咨询,实施异地赔付;针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则需要给予天气预报、防灾技术咨询;针对投保养老的有健康保险,为他们提供免费体检,还有医疗信息咨询等。

5培养专业化人才

从发展角度来说,商业保险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及培养,是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相较于城市保险市场而言,农村保险市场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根据特殊情况制定适合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全新策略,积极培养扎根农村并熟悉农村业务,而且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理赔人员,并且组织开展农业保险承保,还有理赔,再到技术培训,抑或是开展针对性专业技术培训,从而为农村保险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在人才储备完善的基础上,能够构建专职服务农村保险的队伍,这样能够促进农村市场发展具有良好的商业保险保障作为依托,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所以从整体角度分析,于农村商业保险需求的基础上培养专业化的农村保险理赔人员是非常必要的,这能够为农村商业保险的推广与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农村经济保险的有效实施。

6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保险需求正在不断上升,而商业保险发展的不断完善,促使其在农村经济市场的运用中发挥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从而大大提升商业保险在农村市场的推广度。本文中从四个层面阐述了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保险需求,还有商业性供给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继军.生命周期视角下我国居民家庭保险规划探析[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2]陈广.城镇化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机制及干扰因子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5(5).

[3]李迪.影响农业保险意愿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农安县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4]尹成,远史拓.我国农村小额保险:需求、问题与监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2).

第5篇:农村保险市场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责任保险;信息不对称;博弈模型

一、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由于农村缺乏有效的救济体系,加之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村地区发生污染事件危及农民权益时,不能妥善解决,权益无法保障。鉴于此,为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救济体系引入保险机制,即在农村地区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能够及时救济受到损害的农民,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环境责任保险,也称之为“绿色保险”,企业因污染行为使第三人遭受损失而需承担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即在农村区域实行的环境责任保险。农村区域不仅包括广大农村地区,也包括城乡结合部和小城镇。农村区域的乡镇企业、由城镇转移来的工业企业对农村地区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极大损害了农村环境和农民权益,所以研究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救济问题,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农村地区如何建立和完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为环境责任保险发展提供经济理论支撑。

二、文献回顾

国外对环境责任保险研究较早。Zhao〔1〕提出在环境风险增加和土地污染情况下,环责险是金融安全的一种有效工具,并讨论了环责险在中国土地污染管理中的应用,并为环责险的应用提供了建议对策。Feng〔2〕等总结了现在中国推行环责险现状,并且列举投环责险成功的案例,提出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才能有效推行。目前,国内对农村地区环境责任保险研究很少,也没有成系统,主要集中在环境责任保险理论分析与制度建立。黄季火昆、刘莹〔3〕对全国5省101个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2000~2010年当中农村环境恶化的村占44%。面对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形,杨兰阁、刘汉利〔4〕研究了农村污染事故后的经济补偿问题,得出当前存在经济补偿的途径单一,经济补偿受污染源、污染对象和索赔方式的影响较大以及乡镇政府为污染企业垫付补偿的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建立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迫切性。孙武军、顾久映〔5〕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应建立自愿保险为主、强制保险为辅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薛丹〔6〕提出了以环境责任保险为核心,民事救济和公共补偿分别为第一层和第三层的救济体系,强调了环境责任保险的重要性,这种救济体系为环境受害者、企业、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陈冬梅、夏座蓉〔7〕认为难以建立自发性的环境保险市场,建议实行强制环境责任保险。针对农村地区,张燕,侯娟〔8〕提出基于农民的生存权和平等理论有必要建立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同时指出目前发展的障碍:农村企业动力不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不完善以及政府管理失灵。作者根据其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侯娟从法学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其在分析了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实施障碍的基础上,设计了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提供对策。当前,关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保险在管理环境风险的作用,环境责任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而国内研究集中在概念、制度建立、功能等,对相关理论有一定的研究,但是针对农村地区的缺乏一定的研究,同时从研究视角上主要集中在社会救济和制度完善方面,很少有从经济学视角探讨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实施的重要性。我们将从经济视角探讨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三、信息不对称在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表现

由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还没有作为单独的保险产品研究,缺乏相关研究结果,因此我们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责任保险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为有效的施行环境责任保险提供对策。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农村地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和工业企业掌握着一些私人信息以及参加环境责任保险后的行为等不能被保险公司所掌握,与其他市场相比,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即交易的一方在签约之前已经掌握了比对方更多的信息,进而利用这些信息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致使交易对方处于不利的地位。由于逆向选择是在签订合同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也称逆向选择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逆向选择是指工业企业等对自身企业掌握更多的信息,风险较大的工业企业寻求低于合理保费的价格购买环境责任保险。目前环境责任保险的费率是依据行业的平均损失概率和预期损失制定的,即保险费率水平高于低风险企业应收取的保费而低于高风险企业应收取的保费。由于工业企业拥有更多关于企业的设备投入、风险控制、环保观念等具体的信息,而保险公司无法对投保的企业风险细致分类,因此不能对有不同风险的企业实现对应的保险费率。这样高风险的企业就愿意购买环境责任保险,低风险的企业则拒绝购买保险从而慢慢退出保险市场,这就出现了逆向选择。逆向选择的出现使低风险企业远离环境责任保险市场,使得保险公司收益受损。下面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博弈的主体是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与保险公司,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选择是投保或不投保,保险公司决策是承保或不承包。在环责险现实博弈中,根据风险不同划分为高风险工业企业和低风险工业企业,在博弈模型分析时,将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和保险公司分别称为人和委托人,而人和委托人期望收益的大小作为策略选择的依据,即依据双方的期望大小以分析博弈双方如何决策。首先分析人的决策。以高风险人为例,当人选择投保,委托人选择承保时,人的期望收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人的保费支出,这部分使人的期望收益减少;第二部分为人发生环境事故造成的损失;现实中保险合同存在免赔额,即人还需自身承担部分损失,而其他损失则由保险公司承担,虽然环责险是赔付给第三方(受到损害的农民),不直接成为人的收益,但是若不投保,赔偿由人赔付,所以保险公司赔偿部分人的期望收益组成部分。因此,人期望收益分成三部分:保险公司保费支出,发生环境事故造成的损失,第三方从保险公司得到的赔偿。由于环责险具有高风险高赔付的特点,出险后的赔付一定大于投保企业的保费支出。当人选择不投保或委托人不承保时,发生的全部损失由人承担,即此时人的期望收益为全部损失。对于高风险人,通过博弈模型期望收益分析是投保大于不投保,低风险人同理,所以人的最佳策略是投保。其次是委托人决策分析。当委托人选择承保时,由于委托人无法区分高风险人和低风险人,所以期望收益为两者和,用字母记号代为分析委托人的期望收益,即:EW1=SU(Zφ-PHK)+(1-S)V((Zφ-PLK)=(SU+V-SV)Zφ-(SU+SVPL-SPL)K式中Z为人投保价值,φ保险费率,U代表高风险人投保,V代表低风险人投保.式中等号右边第一项(SU+V-SV)Zφ为保费收入,第二项(SU+SVPL-SPL)K为环境事故发生后委托人的赔付。高风险人与低风险人出现概率PH、PL为常数,当高风险人S的比例增大△S时,保费的收入增加△S(U-V)Zφ,出险后的赔付亦增加△S(α+β)K,由于委托人的赔付大于保费收入即K>Zφ,显然,随着高风险人增加会使出险后委托人的赔付增加,并且赔付增加的幅度要大于保费的增加,此时委托人的期望收益会减少。因此,委托人会采取提高费率以增加其期望收益,费率增大导致低风险人投保比例下降,出现了高风险人驱逐低风险人的现象。从根本上解释了前文指出逆向选择对环责险带来的风险问题,即逆向选择发生排挤低风险人,造成环责险市场效率低。由此委托人承保时的最佳策略是对不同风险的人实行差别费率,对风险人市场要细分,针对不同风险市场实行不同的费率,而不是平均费率。同时,在不增加费率的情况下保证委托人的期望收益,需外部支持,即政府的支持和补贴,这也说明了环境责任保险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手段施行,还需政府支援,特别是农村地区,费率的增加会大大排挤低风险人,使环境责任保险市场低效率。环责险具有高风险高赔付的特点,委托人承保后,发生环境事故后赔付往往大于保费的收入,即期望收益为负数,当委托人选择不承保,期望收益为0。因此对委托人来说,当人做出投保决策时,最优策略是不予承保。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发生在签订合同之后,故称之为事后信息不对称,指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不顾是否损害对方的利益而采取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后,投保人往往为获得保险公司赔偿而做出使损失扩大的行为。签订保险合同,投保人的防范意识会降低,增加了环境事故的发生,发生环境事故后,投保人为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而未采取有效的止损措施。道德风险的发生导致保险公司的积极性降低,环境责任保险市场出现供给不足。签订保险合同后,农村工业企业和保险公司新的博弈,工业企业面对的策略是遵守合同和不遵守合同,保险公司面对监督与不监督的策略。对人而言,当人选择遵守合同,委托人选择监督时,其期望收益为支出的保费以及发生环境事故时人为防止环境事故扩大而花费成本。当人选择不遵守合同,即出现道德风险,当发生环责险事故时,未按照合同要求及时抢救或采取减损措施,损失扩大,此时委托人选择不监督,人的期望收益仅为保费的支出,若委托人选择监督,人的期望收益为支出的保费以及发生环境事故后人不能从委托人得到的赔偿。当人选择遵守合同,无论委托人选择监督或不监督时,人的期望收益都为保费的支出和止损措施所发生的成本。因此,签订保险合同后,人的最佳策略是不遵守合同,通过博弈模型解释了出现道德风险的过程。对委托人而言,当人选择遵守合同,委托人选择监督时,其期望收益为收到的保费,支出的核保费用,以及环境事故发生后赔付。当人选择不遵守合同,委托人选择监督时,其期望收益除了包括得到的保费和支出的核保费用外,还包括对人不遵守合同而处以的罚金,以及免除支付出险后对受害者的赔付。当人选择遵守合同或不遵守合同,委托人选择不监督时,其期望收益为得到的保险费用和出险后对受害者的赔付。所以,委托人最佳策略是监督,但是现实博弈中,委托人不可能做到全面的监督,委托人应以一定的概率对人进行监督。通过以上博弈模型分析可知,由于投保企业的逆向选择,高风险的企业会投保,低风险的人会被排挤,造成保险公司经营的高风险。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制定精细的费率,而不是平均费率。保险公司针对不同的企业制定费率时,要投入时间和人力为投保企业进行“体检”。然而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得出,保险公司在选择不花费这项成本时期望收益更大。因此,保险公司会失去内在的动力去对投保企业进行事前检查和监督。针对农村地区,投保企业环保意识较低,对企业的发展还不能做出科学的判定,自然选择不投保。目前,农村地区的乡镇等工业企业较集中于制砖、化工等行业,保险公司可根据具体行业划分费率,提高了费率的科学性,有效的避免低风险的企业推出市场。与此同时,考虑到保护农村环境的迫切性和投保企业不积极性,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应实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这势必加大了乡镇企业的负担,所以发展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在博弈模型中解释了环责险合同签订以后道德风险的发生,为此保险公司的最佳策略是进行监督,现实中以一定概率进行监督能提高效率。同时,保险公司为减少道德风险发生,应在保险合同中设定免赔额,制定投保企业和保险公司共保条款,考虑到环境责任事故风险高,保险合同中可设置最高赔付额。

3.典型案例分析

虽然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研究缺乏系统性,但实际上环境责任保险试点过程中就出现了有关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典型案例。2014年7月5日,贵州省某公司生产原料泄漏扩散,导致厂区附近农民庄稼和鱼塘受损,当地环保部门和人保财险贵阳分公司经现场抽样调查及后续送检分析,判定本次事故为污染责任事件。保险公司依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根据保险责任和实际损失情况,赔付28万元。此次环境事故,是贵州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以来的首例报案。通过这次事件,当地环保部门和企业对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了新的认识。首先,企业加入污染责任保险后,认定责任事故后,保险公司将成为投保企业的坚强后盾,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其次,发生污染事故纠纷时,保险公司作为中间第三方协调农民和企业关系,解决方案可安定民心,减少后期纷争。在博弈模型中已分析出企业最佳策略是投保,在贵州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人保财险公司承保,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事故顺利解决。目前贵州大力推荐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014年全省投保该险种的企业超过70家,贵州保险业为环境污染事故损害承担风险保障超过2亿元。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实施进行的博弈分析,得出农村地区的企业的最佳策略选择是投保,而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出现使得投保企业的期望收益降低,出现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供给不足的状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措施,利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首先,政府的扶持是实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重要保障。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具有高风险、高赔付的特点,单纯依靠市场经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很难维持,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动力发展环境责任保险,所以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发展必须需政府的支持,即在法律、经济等多方位给予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扶持。就目前环境责任保险实施的情况看,政府的强有力扶持在试点中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并不是否定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市场化,过多的政府干预不利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运作的长效机制。所以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过程中,政府做好推动者,整合资源,将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使用。其次,强制性责任保险是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投保模式的首选。强制责任保险规定了特定的投保主体,同时对特定的主体规定投何种的保险产品做出规定,防止高风险的企业选择不匹配的保险产品,避免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出现导致的低风险企业退出保险市场,从而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运营风险。目前,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环保意识、环保设备、风险管理等方面欠缺,如果实施自愿投保模式,很难保证有风险的企业投保,同时较频繁的污染事故会给保险公司造成大量经济赔偿,导致保险公司承保动力不足,所以实行强制环境责任保险模式是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必然选择。最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合同中订立责任限额条款,从内在激励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责任限额,即保险合同中规定了保险公司最高赔偿额,超出设定的最高赔偿额不由保险公司负担。设定责任限额能够督促投保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一旦发生环境事故能采取止损措施,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实施强制责任保险情形下,企业为了避免高出最高赔偿额,从内在上激励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实行责任限额减少了保险公司运营风险,提高了保险公司的承保意愿和能力,利于农村环境责任制度的长效机制建立。

参考文献:

〔1〕黄季火昆,刘 莹.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10,(11).

〔2〕杨兰阁,刘汉利.农村污染事故的经济补偿问题研究[J].管理学报,2010,(11).

〔3〕孙武军,顾久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国际借鉴[J].经济纵横,2015,(06).

〔4〕薛 丹.基于环境责任保险的动态环境侵权救济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7).

〔5〕陈冬梅,夏座蓉.环境污染风险管理模式比较及环境责任保险的功能定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