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村特色文化范文

农村特色文化全文(5篇)

农村特色文化

第1篇:农村特色文化范文

所谓的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以满足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生活为目的,仅仅依靠我国的市场不能够、不适合提供或者说市场不能够完全提供的,具有强大的外部效应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或者是文化活动。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有:信息咨询、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二、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我国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个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改变农村风貌,树立农村新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加强社会主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要求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的文化。然而,加快农村文化的发展,这又需要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推进。为了更好的统筹我国城乡发展和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从而实现我国农村全面、持续的发展,党和国家提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规划。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其中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属于文化建设的内容,面对我国农村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农村文化贫乏落后的现状,但是,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日渐明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国农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结合农村文化发展的具体实际,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

三、在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国农村文化贫乏落后,然而,文化软实力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受我国历史因素和当前的现实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农村文化变得很贫乏落后,最终造成我国农村文化一直滞后于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并且,科学技术是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加强我国农村文化的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协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其次,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已经实现由管理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并且,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正在向农村转移。服务型理念已经在我国人民心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正在我国开始积极地实践,我国政府的统治性职能逐渐弱化,社会性的职能正在得到广泛的认可。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我国政府也正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然而,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就在于向社会积极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从而满足社会公众的要求。现如今,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中来,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所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应该向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转移性支付。最后,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困境以及公共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正外部效应。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没有能力进行投资大、回报时间长、效益衡量难度大的公共文化建设,并且因为我国农村居民区较为分散,各地文化差异很大,所以,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更加需要统一的规划和差别的对待。也由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功能在于提高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稳定社会,受众广泛,不可能通过收费等手段来排除受益人,所以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

四、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法

首先,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我国政府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供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拥有政策的支持,这一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必须和我国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其次,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持;最后,在社会与市场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中给予引导和监管。其次,我国现在必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为农村提供符合人民意愿的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现有的供给机制。在我国当前的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下,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脱节而且效率较为低下。因此,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农民表达自己诉求和意愿的平台,充分了解人民的需要,从而,可以更好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最后,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进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尤其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具体对象的布局情况和人口情况。要以村级的公共文化建设为重心,公共文化建设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受众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应该满足更多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大多集中在乡镇一级,受农村布局分散影响受众较少。就目前大多数地区而言,加大村级的公共文化建设,要尽量做到细致全面。加大提供流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普法教育、文艺演出。

五、建设农村特色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首先,可以更好的构建社会农村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导向的功能,优秀的文化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修养的提高,从而可以整体的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风貌。其次,建设农村特色文化可以更好的加强农村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优秀文化的形成可以为培养人才提供基本的氛围,熏陶村民的精神文明素养,从而,为农村培养更多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人才服务。最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消遣方式。

六、结语

第2篇:农村特色文化范文

关键词:教育事业;以人为本;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提升教育环境的重要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有关键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从而能够在这个环境中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人格,提高全体师生素质。

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紧随其后。放眼农村小学,虽然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与城市媲美,校园的划分与分配也整齐合理,各处都能见到花草绿树,校园环境美不胜收。但是,大多数农村的校园文化建设仍然有不足之处,学校与教师在重视教学的同时,忽略了校园文化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潜在影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校领导对文化建设的不重视,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止步不前;(2)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没有达到现阶段校园文化的要求,整个教师团队都存在上进心薄弱、无奉献精神、工作态度日渐变差等问题;(3)学生缺少正确指导,导致对校园文化提不起兴趣,不愿参与;(4)校园整体规划与文化氛围格格不入,布置陈旧,缺乏文化气息。这些问题都在一点点侵蚀着教师和学生的内心。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学校要加强管理,让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二、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的社会环境存在着很多极具吸引力但属于消极的文化活动。青少年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难免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虽然各个部门都在采取行动,但是整个大环境下,部分负面影响是不能轻易被消除的,而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安静之地,不仅仅是为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学校必须肩负起文化建设的责任,绝不能容忍任何阻碍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良因素。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立足于教育理念,优化校园环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优越的环境,来抵制外界的负面影响,向社会大环境传播正能量。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小学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很不成熟,他们的活动空间很小,见识也少,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这也是促使学校加快建设美好校园、创造育人良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策略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是个大环境,个性化的操场、干净的教室、整齐的教学工具、精心设计的板报,都是学生们在知识海洋中畅游之余尽情展现自己的地方。美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并且悄无声息地陶冶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底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是所有班级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班级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除了整齐干净的陈设,更应该凸显出班级特征。起初,笔者将分配到的操场告诉学生,他们都不知道要如何体现出自身班级的特点。在大家讨论商定后,笔者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想一个方案,在描绘操场的同时,要体现“真实、真理、真心、真话”的班级名言。经过一天的思考,四个小组依次表达了意见。最后,我们选取了其中一组的想法。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又花费了两天时间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班级的校园手抄报。在手抄报展示这一天,所有班级以及学校领导都会认真观看每班的作品,并评选出心目中的前三名,给予奖励。在这个活动中,既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也为学校增添了一丝生气,让同学们在自己创造的环境中安心快乐地读书。

2.制度文化建设

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度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一个公约。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创建符合大家共同生活成长习惯的制度,督促学生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做到热爱祖国、热爱党。例如,可以根据《学生守则》制定一个符合自己班级的公约。笔者曾呼吁学生从自身开始,为班级制定一个人人都需要遵守的公约,共同去爱护校园。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我们制定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班级的公约,并从学生中选出了五名“督察员”进行监督。其中“督察员”每个月进行更换,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环境中感受到文化制度。通过班级公约的制定,上升到校园文化建设,从点滴渗透到学生。

3.精神文化建设

学生的精神面貌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校园文化的内容和灵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创造互帮互助、互相学习的优良作风,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和谐友爱的成长环境中相互促进。此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各个地区和校园的特色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例如,笔者开展过以《宁河风云》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历史专题活动,先为学生们讲述革命前辈的故事,然后让他们观看纪录片,更直观地感受革命文化,最后又让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的实际体验。在深深感受到我国伟大且艰辛的革命事业后,大家都激动不已,纷纷说出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并且都暗下决心要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优秀的、健康的精神文化建设活动能够让学生们在文化熏陶中感受到中华的传统美德,也让学生们油然生出一股爱祖国、爱学校、爱班级及同学的热情。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虽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背景下,在校园文化建设浪潮的推动下,农村小学也会尽快追赶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农村小学还应该多多汲取成功的教学经验,多积累,多学习,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向前,以便更好地适应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农村文化建设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曹丽荣.改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48-49.

[2]谭细龙.论乡村小学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93-94.

[3]李丹.农村小学教师的精神文化构建探索[J].文学教育(下),2016(01):112.

第3篇:农村特色文化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文化产业;产业形态

1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给予支撑和引领,同时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紧抓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

1.1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1]。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国家对乡村振兴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给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1.2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意义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是推进文化惠民、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一方面,我国乡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少,农民收入低,导致农民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各方面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仅仅依靠传统农业无法致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快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优化乡村经济结构、拉动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乡民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强乡民收入的稳定性、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也有利于推进乡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物质生活已较为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振兴不仅仅要做到乡村物质财富增长,更要做到乡村精神文化充实。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当地的文化供给能力和水平,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扩大乡民的文化消费,丰富乡民的精神世界。同时,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建设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内涵及类型

2.1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内涵

目前,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在学界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其是基于乡村文化产业与特色文化产业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概念,是指在乡镇依托乡村文化和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各种模式的市场运作,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2]。其中,乡村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前提,包括乡村物质文化和乡村非物质文化。物质类文化包括传统聚落景观(如传统民居、特色村巷、牌坊、古建筑和遗址)和农业生产景观[3],非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装、居住习惯、传统手工艺、风俗习惯、宗教与祭祀活动、精神信仰和文化娱乐、民间音乐、舞蹈等。

2.2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类型

2.2.1以乡村建筑和自然风光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目前,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乡村产业兴旺最重要的途径。乡村文化旅游可以发展为以乡村为场所、以古村镇建筑为载体、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农村生活方式为体验的新型旅游业态,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和创新优秀乡村文化,而且可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带动服务业、餐饮业、住宿业、种植业、商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转型升级。

2.2.2以民间手工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手工艺产业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增值部分。与城市的传统工艺遭受了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不同,农村聚集了许多保存完善的传统手工艺,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文化资源更为丰富。这些手工艺文化是活的文脉,形塑了乡村传统的民居建筑,维系着民间礼俗和节日气氛。而且其本身是一种文化生产和文化创造,是一种文化生产力。水上町是位于日本东京西北群马县最北端的小镇,由于面临人口外流、老龄化问题,当地人提出了“工匠之乡”的构想,建立了形式多样的胡桃雕刻彩绘、草编、木织(用树皮织布等)、陶艺等20多个传统手工艺作坊,形成了“人偶之家”“面具之家”“竹编之家”等特色手工艺品牌之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如今这个以保存史迹、继承手工艺传统为特色的“工匠之乡”已颇具规模,吸引了无数外来“工匠”入驻。

2.2.3以农事节庆为主体的文化演艺产业。农事节庆是以民俗文化和农事节庆资源为基础的演艺产业,在一个空间中同时满足了自然观光和民俗体验两种感官享受,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通过积极举行传统节日庆典以及定期举办大型聚会等,不但能促进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而且能提高地区知名度、塑造良好的村镇形象。

2.2.4以农村美食为主体的特色饮食产业。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可以发展乡村特色饮食,如农家乐、渔家乐、休闲农庄等,打造生态、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新型模式。具有乡土风味的特色美食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一大吸引点,其本着安全、健康、新鲜、美味及风味地道的特点吸引了一大批旅游者。例如,位于河北省和山东省交界处的馆陶县,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产兴镇,开启了产业、文化、生态高度融合的特色小镇创建之路。20世纪80年代,馆陶县开始种植大棚黄瓜,以黄瓜为主导产业,挖掘黄瓜文化,建设了黄瓜种植培训基地、黄瓜博物馆和黄瓜主题公园,打造了商业业态化的黄瓜小镇。通过建设小镇,一方面带动了经济发展,黄瓜年销售额高达3亿元;另一方面“世界黄瓜看中国,中国黄瓜看馆陶”,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文化发展。

2.2.5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康养产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7.3%[4]。预计2050年前后,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35%左右,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国家民政部统计年鉴显示,超过80%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布在乡村。我国的“银发社会”正在到来,老年人口数量飞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康养产业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而乡村正是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主要阵地,原因主要如下:一方面,乡村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具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清新的空气、秀丽的景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有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在乡村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有利于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和老年康养产业发展,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5]。例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区徐堰河畔的多利绿城桃花源是主营有机蔬菜种植、乡村建设和休闲康养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多利绿城桃花源每十多户组成一个聚落,树林环抱,洒落在广袤的田野上,打造出“一核五园八片区”的小镇格局,将田园、林木、院落和水系有效融合,营造一种有机生态的居住环境,是一个基于农业旅游、以“有机生活+田园+小镇+文化”相互交融为特色的康养作品。

3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完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

政府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发挥整体规划、监督管理、宣传引导、政策制定和人才培养等作用。通过宏观政策引导、优惠政策扶持、配套政策制定等,着力聚焦相关产业发展,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6]。

3.2重建、传承乡村文化

发现、重估、修复乡村的文化价值,重建乡村文化;汇聚历史、艺术、文化等领域学者的力量,弘扬乡村文化;建设村史馆、文化礼堂等载体,展现、传承乡村文化;搭建文创平台,创新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开展创意民俗节庆活动,加深乡愁与文化记忆,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3.3加强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要大力盘活乡村的土地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将乡村特色农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进行品牌设计、包装,转化为市场商品、旅游商品、文创礼品,将闲置资源转化为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本[7]。同时,利用乡村的特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效益比较突出的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化品牌优势。

3.4开展乡村生态环境整治

一方面,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交通发展,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制订并实施河湖水系、水塘清淤整治计划;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培训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安蓓,董峻.绘就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1-01-10].

[2]王宝贵.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8(5):113-116.

[3]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12):105-108.

[4]潘鲁生.山东乡村文化产业应聚焦的“六大集群”[EB/OL].(2018-10-11)[2021-01-10].

[5]刘金祥.发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N].黑龙江日报,2019-03-05(007).

[6]赵东.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概念[J].学术交流,2019(2):130-137.

第4篇:农村特色文化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红色文化

记忆与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新时代要有新的着力点,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都要着力抓好正确价值观引领,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文化支撑。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信仰的力量,红色文化记忆与传承接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成就与经验

到目前为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各地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出台了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对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标准依据。二是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比如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农家书屋建起来了,村级小广场建设为广场舞等文体活动在农村开展提供了场所。三是文化产品下乡做了一些具体工作,比如送图书到农村小学和农家书屋、以政府采购方式送电影和戏剧下乡等。四是基于上述一系列文化方面具体工作的推进,农村的文化软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农民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虽然有政策支持和标准依据,但是由于各地财政等因素的差异性,有的地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并没有达标,普惠性不够。二是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硬件设施建设和文化产品下乡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但是这些硬件设施基本都是“一次性”的,也就是投入时轰轰烈烈,之后的维护和更新基本无人问津,尤其农家书屋的图书更新率较低,农民对既有图书的新鲜就一阵子,达不到培养阅读习惯的效果。三是农村的文化软环境虽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农民的人文素养提高了,但是城乡居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文化环境差距较大,初中毕业生留在农村的较多,他们基本不收听广播,看电视剧比较多,尤其手机视频等娱乐类内容看得多。四是重视送文化服务,缺少后续本土文化创作引领,本土文化原创作品较少,对身边的孝、勤等正能量故事视而不见,不正攀比之风甚嚣尘上。五是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中的共性为重视硬件设施,重视各种形式,把文化简单化为娱乐的现象比较普遍,背后的正确价值观引领思考较少,缺乏严肃性,缺少红色文化,整体上对内容重视不够,形式服务内容意识不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取得的成就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一是要切实自上而下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未来走向,党中央十分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在抓落实、抓实效,防止出现方向性错误。坚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用好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需求,精准对接农民的新期待。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坚持扶贫要扶智、扶志,在脱贫攻坚冲刺的关键时期,把政府的信心、扶贫干部的信心和帮扶对象的信心汇成一股坚定的脱贫信心,这项工作一定能如期高质量完成。三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重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的正向引领,不追求“眼球效应”,扭转娱乐至死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到农村开展惠民乐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农民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发挥文以化人、以文育人的正向功能,为新时代新使命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2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红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必要性

鉴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事实,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前途命运抛头颅洒热血,血色中国洒满红色事迹,积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新中国从历史当中走来,回望来时路不忘初心,才能牢记使命阔步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一路艰辛,一路探索,始终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是有信仰的力量,才战胜了千难万险,终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战后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正是有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不断结合,勇于自我革新,勇于探索创新,通过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有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一代接一代接续奋斗,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十八大以来,国内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国际上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回望来时路阔步向前行,每一位中国人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理论、制度、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鉴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红色文化遍布中国大地,广大农村是红色文化的主要源生地。前辈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新中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推进改革开放,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改革事业从农村起步延伸到各个领域并取得成功,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质的飞跃以及不平凡的奋斗历程是前进的财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用红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红色精神振兴乡村,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未来的走向之一,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结合红色文化记忆与传承扶贫又扶志,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把红色文化记忆与传承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多维路径实现价值观的正向引领作用。

3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价值引领的红色路径

农村民风淳朴,但受现实一些不良事情和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有些人价值观错位了,需要正本清源。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以红色文化记忆与传承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路径及方式方法大有可为。

3.1是以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用红色文化旅游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

中国这么大,都想去看看,当旅游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旅游消费将会持续增长。要进一步规划全覆盖国土领海的红色线路,推出更多红色精品路线,让红色文化旅游在农村发展起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红色文化记忆,传承了红色基因,发扬了红色精神,也培育了文明乡风。

3.2是安排高校教师志愿者到农村讲好党史新中国史

这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而是要敬畏红色历史,更是激发新时代创造创新的力量,让党史、新中国史走进农家化为脱贫致富的力量,化为共建文明乡村的力量,化为乡村治理的力量,化为生态保护的力量,最终汇集成强国富民的力量。

3.3是净网行动永远在路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在方便生产生活的同时,要关注它的负面影响,必须严格网站、APP等各类媒介、新闻媒体、企业媒体的管理,从内容到形式在源头上堵住不良信息的传播。尤其是加强对企业媒介媒体的管理,企业不能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企业要有社会担当,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让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各级学校课堂育人,也在网络中育人,让网络成为红色文化传承传播的阵地。

3.4是组织并引导农民进城到博物馆去参观学习

我国各级各类博物馆很多,各市都有博物馆,陈列内容包括本地历史、革命史等,而且是惠民参观项目。但目前农民进城主要是到商业体购物,许多人从来没有走进过博物馆,政府可以通过购买交通服务,开启每年每村接送农民进一次博物馆活动,培育良好学习风尚。另外,要着力发展退役军人回农村担任村干部,让军队的优良作风传递到农村,让军人的良好品质感染到农民;还有上一级文化管理部门要把握村志编撰、村史馆建设的正确方向,让乡愁有文化的记忆留存。综上所述,各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经验要在交流中互学互鉴,让好的做法像“枫桥经验”一样,在各地因地制宜落地生根。中国共产党从领导红色革命到今天的高质量发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统一的,民族复兴的目标是一致的;由高质量发展促进红色文化记忆与传承是对历史的尊重,历史成就了今天,今天勿忘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生活上了一个台阶,思想也要上一个台阶,让红色文化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OL].中国人大网,2016-12-25.

第5篇:农村特色文化范文

一、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风情旅游

农业特色小镇的民族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立足休闲农业,增强乡土文化氛围,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例如世界香水小镇,位于法国格拉斯,不仅是旅游购物的天堂,还是参观学习、陶冶情操的好地方,为此小镇结合特色产业,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十分重要,对推动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的本质是让游客体验与众不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其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好的民俗文化能给游客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十分必要,有助于打造富有民族风情的旅游村寨。特色文化小镇的发展应基于“文化至上”的理念,力求创造具有高文化品位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农业旅游产品,首先从村寨、村镇建设入手,例如村寨、村镇的规划、布局、建筑风格等,都应体现当地最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其次是大力发展民族节庆活动,通过引导社区农民组建民间歌舞演艺团队,向景区、景点的演艺场提供民间歌舞表演,以此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吸引力,例如西双版纳州的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力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男女老少穿着盛装,挑着清水,来到佛寺浴佛后,再开始互相泼水,互相祝福;最后是发展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例如戏曲、蜡染、苗绣、民族乐器、剪纸等,都是特色旅游产品之一。

二、发挥民族文化优势,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文化小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