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企业风险管理全文(5篇)

企业风险管理

第1篇: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航运企业;风险管理

航海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发展企业之一,航海企业在运行中存在很多的风险,主要包含: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投资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等,根据不同的风险提出的预防风险改善措施也具有很多的不同,保证航海行业的发展是稳定我国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航海经济在我国就有重要的作用,是运输行业中重要的一种运输措施,航海企业在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风险需要进行改进,同时也是打开国家大门,积极与国际交流的重要沟通措施,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航运企业风险管理

航运企业中的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在航运客观运行中,在一定的时间中对未来发生的事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一定偏差概率。这种企业风险主要根据次贷危机的产生,对财产等形成一种威胁,兴起的一种新的风险管理科目。这种风险管理科目对于航海企业的工作人员,以及企业财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保护性。航海企业风险管理的工作主要包含对航海工作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航海整体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波动性,对预防风险或是隐藏发生的问题进行改善与评估,利用最小的运行成本将各种航海风险降到最低。航海事业与其他事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存在的风险也比较大,若是对风险预测或是评估不到位,会将航海的成本无限扩大,并且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1]。企业的风险管理主要是根据这样的工作性质兴起的一种预防风险或是将风险降到最低的一种管理方式。我国的运输方式非常多,其中海上运输是几种运输方式中危险性较大的一种,因为在进行航海运输过程中,处于大海之上,运输的范围比较大,运输的时间及距离比较长,海上的环境风云莫测,飘忽不定,很多因素造成海上运输的风险概率加大。航海经常会因为一些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出现危险,或是发生触角、沉默及火灾等问题,并且运输的货物还会遭到偷盗碰撞破碎等现象。在进行航海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的船员进行操作,对于航海人员的技术及能力等具有非常高的要求,若是航海人员在能力或是技术方面不够专业,也会影响到航海的安全。航海运输经常面临国际运输的问题,其中会涉及到各个国家不同的法律规定或是国际公约的限制等,对于市场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要求。航海企业的在风险各方面的管理主要是根据国际,以及国内的航海市场变化为基础,全面考虑各个影响因素之后对风险进行预测与降低,保证航海运输的正常运行。

二、航海企业运输面临的风险

1.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主要指企业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风险。航海企业在运输之前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运输制定,其中企业的战略主要包含企业自身发展的全局性、企业发展进步的未来性,以及航海运输中的根本性进行战略部署,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依据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制定,对航海运输中的经历途径及使用的航海手段等进行规划[2]。对于航海企业的影响有很多,所以在设计航海路线及航海手段方面还需要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形式,世界经济发展形式,以及货物运输中国际运输结构的变化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运输行业的发展,还需要紧密的注重其他航海公司在发展方面的新动向与路线,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发展战略的制定,准确掌握航海企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减少风险的出现。

2.市场风险

运输行业发展中,市场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特别是航海运输行业。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上在运输价值及运输质量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航海行业来讲受到很大的影响。商品运输中对于商品的知识含量与各种附加值等方面增加非常明显,并且要求单位货物运输价值不断提升,很多要求都导致航海运输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升运输质量[3]。其次,运输行业在经历了国际运输综合性加强的背景下,对散货运输以及专业性与集装性性质的运输进行改革之后,航海运输行业逐渐进入正轨。进入21世纪之后,运输模式的更新将传统的分散运输形式逐渐集中,提升了各个运输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提升了运输的专业性。运输行业逐渐从简单的港口运输转换为有组织有纪律的运输行业,加强综合运输的性质。社会对于运输行业在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质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航海运输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压力[4]。航运市场根据经济的变化逐渐向买方市场靠拢,对于运输质量以及运输服务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的航海运输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要求航海运输行业在技术以及运输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市场风险对于航海运输产生巨大的影响。

3.财务风险

航海运输企业中的财务风险主要包含资金的筹集、使用短缺以及资金汇率等的变化。航海运输行业是一种资金活动非常密集的类型,并且运输成本与前期投入资金量非常大,固定资产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流动资产又比较少其中的财务风险比例不断增加,对航海运输行业具有很大的影响。

4.投资风险

航海企业中的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投资收益方面不能实现预算的效果。航海运输中航海资产占有企业的2/3,同时也是航海企业中最重要的固定资产,是企业运行的重要道具[5]。很多企业在初期的投资建设投入数量不小的资金,但是企业运行之后不能及时得到收益,影响企业的运行与资金的周转。

5.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航海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比较松懈,其中经常出现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或是不能保守企业运行机密、执行力不强、徇私舞弊现象等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管理受到很多的威胁。

三、航海企业运输风险管理预防与改善

航海运输行业在进行管理期间,需要根据不同的方式降低风险,改善管理形式,促进运输行业的进步针对不同的航海运输,改善的措施也具有很多的不同,文章主要以鸿源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海员分公司的阶段性成果为研究案例,进行改善措施以及风险预防的分析。该公司关于航运管理方面成立自己的海员分公司,并且针对自身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1.可行性

海员分公司在成立之初非常重视风险预警的可行性分析以及预防。企业在进行风险预警中,因为设计的条件非常多,所以成立专门的风险预警小组,由海员分公司进行领导。风险预警主要是根据企业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不同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并且会产生很多的变化,风险预警主要是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风险的预测与规避。掌握风险的预测,制定可信性的航运路线以及规避方式,风险预测是航海企业中重要的风险雷达,在出航或是风险产生之前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引起注意,制定改善措施,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促进航海的可持续健康发展[6]。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利用企业中的各个部门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进行航海前的检查与分析,正确的识别、计量以及控制风险,及时化解风险对航海产生的伤害。

2.风险性分析

企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一定会存在很多的风险,航海企业存在风险的因素更是非常多。企业中的风险性分析主要从几个级别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分为一般风险、重要风险、重大风险三种。一般风险主要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运行过程中隐藏的危机。一般风险对企业来讲比较低,并且不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伤害,但是这种企业就像是隐形的炸弹一样,慢慢的耗尽企业的精力,影响企业的发展与进步。风险性分析将一般风险的表现分为:人才上的流失、市场经济的变动以及执行力减弱、创新迟缓现象等[7]。重要风险在航海运输企业中具有非常严重的伤害,生产设备的加快老化以及经营观念的落后等都是重要风险中的一种。重大风险主要指能对航海企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问题,并且这种影响对企业具有致命性的伤害,海员分公司成立之后重点将风险分析中的重大风险进行研究与分析,及时给予制止。

3.管理手段

针对以上的航海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需要加大管理的手段,制定合理的应对风险策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以及航海中的外部环境等,利用企业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为基点进行改善。定制风险危机的级别以及航海中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及时规避风险的发生以及风险的转移,明确管理制度及时进行管理,加大管理人员方面的配置。对财务、战略及财务等风险,积极采取风险责任承担与控制的方法,利用保险及期货等作为金融危机的缓解手段,将风险进行转移或是补偿。

4.风险运行管理模式

航海企业的风险很多时候是无法避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风险进行适当的管理,清晰掌握各种风险之间存在的关系,掌握风险的承受度以及风险的侧重点,根据风险的侧重点及时进行风险的管理与规避。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企业在运行发展中的中心点及时进行平衡,防止出现突发状态,定期做好风险规避方式总结,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标准。

四、结束语

文章根据航海企业中的存在的各种风险作出相应的分析,并且依照鸿源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中的风险改善措施进行分析,提出改善风险的各种应对方式,以促进航海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从多个方面分析航海企业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及时给予正确的改善错失,稳定航海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在保证航海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经济的进步与社会运输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章勇敏,沈茜.航运企业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世界海运,2014,(11):6~11.

[2]许遵武.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航运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J].管理世界,2014,(06):1~8.

[3]冯海滨.基于航运企业视角的干散货FFA风险管理[J].水运管理,2015,(02):28~31.

[4]姜丽丽.利率互换在航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交通财会,2013,(05):44~48.

[5]许遵武.航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一体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3,(29):163~166.

[6]王亚南.基于风险管理角度的航运企业管理转型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9):35~36+29.

第2篇: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套期保值;企业风险管理;生产经营

1套期保值操作的原则与作用

套期保值在企业经营行为中需要遵循基本操作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品种相同或相近原则。企业选择进行套期保值交易的期货品种需要与现货品种相近或相同,这样才能够保证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走势是一致的,获得预期经济效益。二是月份相同或相近原则。企业进行的套期保值操作需要选择与现货市场拟定交易时间相近的期货合约交割月份,尽可能保证月份相同或相近。三是数量相当原则。企业进行的套期保值操作在期货品种、数量上需要与现货市场上需要保值商品的品种、数量相当。通过这种数量相当的保障,能够使得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盈亏相等或相似,提高套期保值的实际效果。四是方向相反原则。企业套期保值操作需要保障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买卖方向是相反的,即在期货市场进行商品的买进,现货市场就应该进行商品的卖出,由于商品在两个市场上的价格走势是一致的,因而能够较好地保障盈亏相抵,更好地实现保值。企业套期保值对于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决策有重要意义,当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供求状态,掌握市场价格变动趋势时,期货市场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获得未来市场供求信息,从而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且企业经过套期保值,能够较好地规避价格风险,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经济效益。套期保值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保证企业利润,确定销售价格。企业在已经签订某种商品的原材料采购合同时,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上卖出相关的成品材料,保障生产利润。二是确定商品采购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企业作为供货方,与具有商品需求的需求方签订现货供货合同,将来交货,但此时企业还不需要采购商品合同中需要的原材料,为了能够避免原材料在后期价格上涨,可以以期货的方式买入相关的原材料,提高企业的利润。三是能够很好地限定企业的预算,不会造成由于商品价格上涨产生的预算超支,有效控制企业利润。四是进行融资。部分现货企业需要进行融资,可以通过质押保值的期货仓单,得到银行或相关机构的融资,并提高融资比例

2企业在套期保值操作中的风险管理

套期保值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特性,需要企业以有效的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经济利益与保值活动的有效性。但当前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给企业套期保值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漏洞。首先,企业风险管理中针对期货市场的供求状态没有做好前期预测。套期保值行为需要有效结合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同一商品或相似商品的价格走势,这样才能够将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信息有效结合,制定企业生产经营方案,保证企业经济利益。但当前在部分企业中还存在一味重视短期利益,忽视商品未来价格走向的情况,造成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发展不平衡,造成企业亏损扩大,经济利益损失。其次,企业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买进与卖出的商品差别较大。由于不同商品存在不同的价格走势,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不同商品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受到的盈亏比例是不同的。部分企业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进行的买进与卖出行为中商品不一致或差别较大,一方面是没有考虑到商品的本质属性与市场价格变动,另一方面是企业在套期保值行为中对于基本原则的不重视,这都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也给企业带来了较高的经营风险。最后,企业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买进与卖出的商品数量相差较大。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起到的是相同的作用,不可顾此失彼,部分企业为了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一味地在期货市场进行卖出,但现货市场的买入不足,造成了两方市场难以平衡的现状,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为了提高企业在套期保值行为中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并能够较好地维持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以合理的措施控制管理生产经营风险,特别是针对套期保值行为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时,需要以下措施与程序做好相关的风险管理。第一,根据市场商品价格的短期走势预测长期走势,并通过数据做出相应的市场规划。例如在进行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商品交易时,需要根据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算出基差,并从中预测变动额,以这些数据作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与市场变化做出企业进入期货市场与离开期货市场的规划,在经过数据分析与领导层决策后才实行相应规划。第二,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时坚持“均等相对”原则。为了更好地管理经营风险,企业的交易行为需要以交易类型的基本原则为基础,制定更为严格的制度体系。套期保值交易在原则上要求企业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中将要交易的商品在种类与数量上都要相同或相似,不可有较多区别。另外,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上要求采取相反的买卖行为,不得同时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上仅进行一种交易行为。通过“均等相对”原则的确定能够更好地保障企业经营风险得到管理与控制,同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第三,套期保值交易行为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性。企业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不可过于盲目,需要比较经贸限额与保值费用,通过数据分析与市场情况、企业经营需求确定是否进行套期保值,避免盲目跟风,反而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风险。第四,现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需要有一定的选择性。企业的套期保值行为需要在有一定风险的现货交易中进行,否则若是市场价格本身较为稳定,企业进行的套期保值交易实际上没有什么实质作用,只会额外增加企业的保值负担。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企业进行套期保值交易需要有一定的风险预测能力,以风险预测提高风险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性。

3结论

企业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是为了在市场价格变动较大的情况下获得经济效益的保障,稳定经济利润。但套期保值交易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企业在套期保值交易进行过程中能够遵循其操作原则,以严谨的操作手段达到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双向平衡。企业风险管理中也需要重视套期保值的基本原则与数据分析,以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潇.套期会计改革及其对风险管理影响的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2]窦登奎.我国上市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第3篇: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策略

“提质增效”已经成为了当前所有企业面临的共同话题,而在“提质增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因此,对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企业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总体相对薄弱

在先前我国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各行各业的企业总体面临的竞争相对较少,发展机会较多,总体的利润也较为丰厚,导致很多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企业如何发展投入了非常多的经历,总体的发展也较为粗放,对于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并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重视程度也相对较差。但是在进入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该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市场的总体需求,需要企业全面增强自身风险管理意识,若企业仍旧沿用这种粗放式的发展理念,仍旧秉持这种薄弱的风险管理意识,必然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威胁。

(二)企业内部实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与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相伴相生的就是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传统粗放式发展历史的影响下,企业所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总体也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其一,很多企业内部并没有设定出专门的风险管理控制部门,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极度发展的时代,企业在整个市场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出现出陡增的情况,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虽然其总体的抗风险能力较强,但是其可能出现较大风险的可能性也最大,非常有必要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来对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而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出更多的数据支撑。其二,当前很多企业在自身经营的过程中,风险全面评估工作较为匮乏。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过风险评估能够准确帮助企业在未来某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更为针对性的采取应对策略。其三,多数企业内部并没有设定出必要的控制监督机制,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自身发展是较为重要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没有认识到在风险管理制度中,控制监督制度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于企业内制定的各项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监管与控制作用。

二、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针对当前很多企业内部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够到位的情况,全面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是非常关键的。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与领导者首先认识到企业当前所处环境的变化,转变自身传统的发展观念,坚定不移的走精细型发展战略,而做好风险管理是精细型发展中必要走的道路之一。其次,在企业内部通过宣传、开会、培训等方式让强化风险管理逐步的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特别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生产的每个环节,让员工能够清楚认识到在自身的工作中,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因素,这对于较好增强员工的对于风险的控制意识是非常关键的。长此以往,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均能够在自身的工作与生活中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将发现的风险及时上报。

(二)全面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针对当前很多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全面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完善性,对于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运行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应当首先对自身当前运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漏洞,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项进行全面细分,这对于从体系的层面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企业风险出现的概率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可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氛围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个部分,其中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风险主要为:企业发展战略风险、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风险及企业日常运营的组织风险等;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为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等等。对于这些风险,企业均应当采取针对新策略从整个控制体系的角度出发,针对性采取策略进行控制。此外,这个过程中,对企业风险控制监管部分需进行针对性的完善,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风险控制工作均有专门的人员实施,特别是对于整个过程中第一责任人与具体责任人进行明确,从而更好提升企业内部从事风险管理控制人员参与到整个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风险管理控制工作的实际效能发挥到最大。

(三)强化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人员的培训

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控制体系均需要技术人员来执行,因此,企业结合自身工作需求全面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形成周期性培训加不定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一些对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效果有着较好作用的理念及措施等及时的传授给相关的技术人员。培训的方式应针对性加入实践培训的内容,更好保证整个培训的效果,必要情况下还需加入对应的考核工作。

结束语

综上分析,当前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仍旧较为显著,给整个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威胁。为了更好获得市场生存空间,提升自身的总体发展活力,企业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针对性策略全面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翕然.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以能源集团企业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4):63-67.

[2]袁琳,张伟华.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5,(05):35-41+94.

[3]王清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研究──以BJNY集团的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为例[J].会计研究,2012,(10):54-64+96.

第4篇: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协调与整合

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作为最重要和普遍的组成要素,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突出。企业在日常管理时需要统筹以及优化内部基础职能,增强企业的发展实力。由于内部审计职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风险管理和审计相互融合则会产生矛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相关的企业明确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共同之处,两者相互配合,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增强。

一、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协调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流程

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进行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相互融合能够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模式,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需要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并且搭配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整合不同的风险管理项目,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做好风险管理就成为了现代化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重要举措,内部审计能够和风险控制目标相互协调,有效地提高企业当前的发展水平,因此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融合程度,构成一体化的工作体系,帮助企业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更加多样化,风险因素也在逐渐增多,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降低在后续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如果企业本身所制定的机制以及监督约束模式并不完善,就会导致企业在面对风险时无法提出更加科学的应对措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内部审计属于职能化部门,也是风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内部管理工作中,需要将审计目标和自身的发展目标进行匹配,在经营环境中确定新型的风险控制点,以提高控制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有序地实施当前的管理方案[1]。在风险管理时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结合企业的内部风险以及外部风险,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以此来优化内部控制的工作流程,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内部审计人员属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各项业务经营情况的了解程度较高,并且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较强,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能够凭借内部审计的职能优势,有效地整合信息,及时地发现异常情况,并以此来为企业风险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实际管理时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根据风险管理的要求及标准提升内部控制的效果,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发展实力。

(二)有助于为企业风险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

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相互融合有助于为企业风险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推动企业在新时期下的稳定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特点非常突出,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价值较高,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风险,并且整合有效的信息,为后续的风险应对决策提供重要的资料支撑。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包含了整体运作和风险监督等不同的管理环节,企业需要根据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完善与之对应的风险管理模式,并且采取更加科学的评价措施,减少对企业的影响,在实际的风险管理时,需要考虑企业的长久性发展要求,和企业的发展现状相匹配,及时提高风险识别以及防范的能力,在风险来临之前具备一定的敏锐意识,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全面落实。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决策手段,因此企业要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不断优化当前的风险管理体系,使风险管理能够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不断地进步。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需要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优化控制活动以及风险评估等关键环节,同时也要配合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职能,为管理层提供有效的风险决策信息服务。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监督企业各项的经营活动,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内部审计服务包含了服务咨询以及管理活动等方面,要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也要协调决策者的决策思路,对风险进行重点化管理,并且找到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发挥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有效地应对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指导和咨询作用。

二、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章制度的不科学

虽然企业在以往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协调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也制定了对应的管理条例,但是从实际的整合效果来看,还无法满足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当前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优化与之对应的管理模式,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在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规章制度不够科学的问题,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高效率运行依赖于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并以此来满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然而内部审计部门属于利益贡献能力偏弱的部门,后台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在短期为企业创造直接性的经济效益,甚至一些决策还会对企业的后续盈利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之下,企业并没有加强对优化内部审计职能的重视程度,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今后发展的必要性。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方面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无法为企业的各项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太过形式化,各项规章制度的流程无法落到实处,导致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无法获得蓬勃的发展以及有效的融合,长此以往也不利于企业的查漏补缺工作,会对企业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另外由于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高,在两者的密切度方面无法满足相关的标准,也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更加科学的优化方案,导致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协调效果无法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结合偏弱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结合效果偏弱也是在两者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管理相比企业的内部审计有较高的操作性,这主要是由于内部审计本身有较为稳定和成熟的方法理论框架,然而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由于风险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中,无法根据风险变化的特点对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和调整,导致风险管理的效果无法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时企业的风险管理虽然有充足的案例,但是在现实的应用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虚拟感,无法为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也导致风险管理的效果无法得到全面的提高。在这一情况的影响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就存在着相互割裂的问题,无法构成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来提高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的融合效果,在后续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还会影响企业当前的稳定发展。同时相关的管理人员没有实现与风险管理要素相互结合的管理模式,也没有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导致各项工作太过形式化,无法接触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模式以及核心的隐患。风险管理脱离了内部审计也无法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并且会加大后续风险管理工作中的矛盾,限制企业在新时期下的稳定发展。

(三)融合重视程度偏低

对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相互融合的重视程度不高,也是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融合时间较短,一些管理人员并没有加强对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融合的重视程度,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理念,并且也不了解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向,导致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融合水平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企业并没有建立更加完善而科学的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框架,也不能付诸于实践。一部分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业务理论存在着认识偏差的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失控的问题经常发生。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与客观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融合程度无法满足预期的要求以及标准,企业也没有根据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调整,导致两者之间的融合效果较差,无法为企业后续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专门负责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人员存在着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无法有效地应对在两者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制定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案,导致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融合水平无法得到全面的提高,如果没有加强对风险管理的优化力度,就会导致风险管理和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无法支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工作人员能力有待提升

在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融合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能力有待提升也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之间相互协调,需要依托于高素质的工作团队,有序地实施当前的管理方案,制定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从而使两者之间的融合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人员并没有对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融合内涵进行深入性的分析,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部门下发的任务,缺乏一定的工作动力和责任意识,并且也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很难满足在新形势下企业对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所提出来的新要求,导致各项业务在落实方面存在着诸多偏差,影响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协调策略

(一)完善的规章制度

为了使内部审计能够和企业的风险管理相互协调,在实际工作中有完善的制度支持,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制定更加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为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创造稳定的环境。在审计工作中,需要根据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能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构建更加完备的制度流程与框架体系,无论是企业内部审计还是风险管理都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复杂性,所涉及的目标,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并且还依赖于资源的统筹安排,因此企业需要从这一点入手更加科学有序地实施当前的管理方案[2]。值得注意的是,在两者融合时,需要明确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区别,通过制度流程搭建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以此来完善当前的工作方案,并且还需要认真地分析企业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框架,完善整体的工作模式,实现流程链条的相互交流,为企业后续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持。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需要明确各项业务的发展情况,并且了解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对企业发展提出来的新要求,落实差异性的功能,搭建稳定性较强的管理模式,从而使融合效率能够得到全面提高,从源头上保证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平稳运行。此外,还需要分析外部可供参考的经验,有效地整合不同的信息资料,为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在制度建立方面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企业需要抓住两者之间的融合点,逐渐优化当前的工作体系,为企业的长久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

在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相互融合过程中,企业需要根据两者的工作要求以及差异点,详细地制定整体的工作流程,保证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能够具备较强的通畅性,提高整体的管理效果。首先在实施工作中需要辨析风险发生的原因,由于企业的发展环境较为多样,发生风险的原因也复杂多变,因此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风险管理的差异性考虑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特点,完善风险管控模式,准确地辨别风险发生的种类以及原因等方面,按照不同的风险类型来进行科学的管理,以此来提高风险辨析的效果[3]。在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需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主要切入点,同时也要了解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找到风险发生的原因以及落脚点并探讨差异性,之后再了解风险的来源,提出更加科学的防范措施。充分地发挥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其次在后续的工作中需要进行组织的配合,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委员会,主要是为了风险管理提供多样化的决策活动,同时企业还要在内部建立风险管控机制,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领导力度,使整个工作流程能够具备较强的通畅性。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需要将常规的审计内容和专业的审计手段进行匹配,完善风险管理模式,做好风险评估工作,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也要根据风险的类型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管理机制,对不同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以及分析,之后再根据风险发生的类型提出更加科学的应对方案,突出风险管理工作的及时性以及科学性等方面的特点,规避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增强管理效率。最后在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时,需要密切结合两者之间的联系,根据不同的风险特点建立更加成熟的风险应对方案,通过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相互融合有效地规避对企业的影响,促进企业在新时期下的稳定发展。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中需要突出风险监督以及控制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在执行内部审计流程时,需要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目标,还需要根据搜集到的相关风险隐患信息,制定更加完善的风险控制策略,做好风险的科学评价以及防范措施,不断优化当前的工作模式。在后续工作中需要根据风险管理计划和执行的要求,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对风险进行全面监督,保证搜集工作的进度以及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为风险防控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的基础,推动企业在新时期下的稳定发展。

(三)采用高效的风险识别技术

采用高效的风险识别技术也是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协调中的重要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结合不同的风险类型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势得到全面的发挥,突出审计工作在风险管理的指导性作用。在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时,需要精准性地识别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项风险,并和战略目标进行匹配,做好细致性的划分工作,按照风险发生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案和应对措施,减少发生风险的几率。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仔细研究企业的财务报表,掌握对应的业务数据,了解财务信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确企业的经营成果,了解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后续的工作中需要安排审计人员参与专业性的培训活动,全面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管控能力,掌握更多的风险操作技能,树立风险管理意识。企业也要全面优化审计制度,使不同人员能够掌握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原则,将内部审计落实于标准化管理的不同环节中,增强企业当前的发展水平。企业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入手科学地设置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相互融合的审计机构,全面参照以往的工作经验,健全当前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更加科学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完善风险评估模式。之后再全面公示风险评估结果,不断增强相关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认识,从而在内部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果。

(四)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相互融合时要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地应对在融合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还需要全面宣传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融合重点,增强人员的思想认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和风险管理是否能够高质量完成,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明确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且根据风险类型来突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功能,以此来完善当前的发展模式。同时在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中还需要融入现代化的审计手段增强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也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来增强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有效地应对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在部门内部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在此前提下正确地实施风险管理方案,通过多元化的沟通主体掌握更多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技巧,以此来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实施。企业在搭建高素质的工作团队时,也要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为相关人员讲解内部审计的要求以及风险控制的相关方法等内容,使相关人员能够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责了解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以及融合度等具体情况,也可以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意见,不断优化当前的工作模式。企业也可以适当地借鉴其他企业在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融合过程中的相关经验,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突出培训工作的科学性,从而使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融合度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逐渐增强企业的发展实力。

四、结语

为了有效地控制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明确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融合点,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优势。通过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各自应有的价值,构成可操作性较高的规章制度,逐渐增强风险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为企业的后续经营提供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美晴.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协调和整合[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6):210-211.

[2]曲霁虹.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协调和整合研究[J].金融经济,2019(2):197-198.

第5篇: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历史变革;发展趋势

1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1.1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

企业风险管理主要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或是决策人员对企业存续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来控制企业风险,避免企业受风险的影响,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促进且保障企业未来预期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领域不只局限于企业内部因素,还囊括相当一部分外部因素,诸如市场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因此,风险管理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细节和角度出发,以支持企业的有序发展。

1.2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成长及壮大的重要支柱,企业在经营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无法预见的风险,尤其是面对金融危机等由于内外部环境改变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时,提高企业的风险可控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增强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以此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知和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培养擅长运营管理、熟悉风险管理政策的人才,同时从上至下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意识,增强企业对于潜在风险的敏感性,降低企业的风险。另外,建立贴合企业自身情况的风险管理制度与风险管理系统,科学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风险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上的有力手段,企业只有重视风险管理,全面落实风险管理,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减少企业已经存在或潜在风险,才能保障企业长足发展。

2企业风险管理历史变革

2.1风险管理起源和发展

风险管理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辐射性影响,美国近半数银行和企业纷纷倒闭、破产。此时的风险管理思想便因势而发,最初的风险管理思想由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提出,从美国纽约的部分大公司组织定期研讨应对经济危机后的风险问题,逐渐发展成为大部分中型企业开始在企业内设立保险管理部门,可见,在当时的风险管理以保险为主要手段。在20世纪中期,部分工商企业及银行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才真正对风险管理重视起来。其契机是美国钢铁工人工会在争取退休金和保险待遇方面与钢铁厂谈判失利,致使工人大罢工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自动变速装置厂发生火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亿美元。这些风险事件的出现,在当时的工商业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同时,许多学者投身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加快了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为风险管理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20世纪中后期国际性石油危机掀起了风险管理全球化的序幕,加快了人们认知风险管理的脚步。世界各国的有关学者对风险管理这一领域进行了全方位、全范围的探讨,举行多次学术研讨会议,且美国由此建立了风险管理协会。这一组织的建立,拉动了国际上更多的国家关注并成立风险管理协会或者集体性组织机构,促进了风险管理理论和思想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应用。但在此阶段风险管理思想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多用于事后风险的管理。20世纪末,风险管理思想发展的速度更加迅猛。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引起欧美国家一系列波动,动荡不安的政治和经济环境迫使企业更加深入了解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在这一时期,风险管理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并且提出了从财务到保险延伸至企业的整体层面上的思想。进入21世纪,2004年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强调了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效用性,此时企业风险管理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理论和实践也走向各个行业,受到普遍关注。

2.2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

2.2.1纯粹风险管理。纯粹风险管理指在企业中发生的绝无获利可能性的风险,是传统风险管理的理论代表。其中包含可能发生的财产损失风险、法律责任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核心是回避与转移发生的风险,以减少企业损失发生的概率。因此,在这一阶段的风险管理更倾向于如何降低和转移企业可能发生或正在面临的风险,由此保险就充当了最佳转移纯粹风险的工具,普遍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但在企业扩充体量和经济业务时,单纯地购买保险使得企业风险管理失去效用性,遂逐渐被淘汰。2.2.2财务风险管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指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采取识别、管理和控制的办法,以维持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和总体经营情况,减少风险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这一阶段的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财务方面,经济不景气导致研究的方向主要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Fitzpatrick提出了最早的财务风险预警单变量预测模型,用企业的部分财务指标来进行判断,但企业的全貌并不能由单方面的指标就可以笼统判定,于是Altman在模型中引进了多元线性判别的方法,建立了Z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权数的精确性如何衡量等问题还尚未有解决方案。此后Blum和Deakin尝试吸取Z值模型之优,提出了14变量的线性组合,Libby又在Deakin的基础上研究了财务比率能否对贷款者预测公司财务状况起到指导作用这一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及分析模型的出现,使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入财务风险管理的阶段。2.2.3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产生于世界经济动荡的环境下,20世纪中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得固定汇率、美元金汇本位已不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要求,这一阶段诞生了许多经典的理论及模型,开辟了金融学术和理论界的先河,为后续企业风险研究的深入提供了理论支撑。例如,Markowitz的“均值-方差理论”运用数学模型解决了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问题,创造了均值-方差的二维空间,给风险研究领域提供了指导思想,同时也为金融风险的研究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WilliamF.Sharpe在Markowitz的假设基础上创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E(ri)=rf+βim(E(rm)-rf),也对风险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研究,阐述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这一模型为企业对风险的计量和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工具,至今在学术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Black与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利用数学公式解决了投资者无法合理定价的难题,其反映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在这一时期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手段不断出现,使风险管理研究迈入新的阶段———金融风险管理阶段。2.2.4整体化风险管理。从风险管理的历史变革看,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渐从单一性演变到多样性,利用传统思维不断发散,形成了诸多理论和实践的方式方法,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财务风险管理注定会不断延伸至整体化的方向。这一阶段企业以整体化风险管理为核心目标,不再单单以风险防范和转移为主要手段,而是通过整体化的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以抗衡风险,增加稳固发展的动力。同时,在21世纪初COSO编制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表明阐述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依存、相协调的关系,两者不可分割,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所作用,并且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更强调从组合和整体的角度考虑复合风险。说明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风险,风险管理走向了整体化方向。

3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3.1重视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发展中的效用性

企业在发展迅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若没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方法,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企业将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和思想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企业在及时识别风险、控制风险以及做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运用内部控制的思维和手段,协助企业优化风险管理,令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处于稳定的优势地位。此外,随着学者对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结合的方式方法会得到深入研究和完善,可以帮助企业细化风险管理。因此,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发展中所产生的效应,不应被企业漠视。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的交叉与综合运用,可以使企业上升到一个更全面的角度来做好风险管理,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向整体化战略靠拢

市场环境变化万千,企业在发展中所获得的选择性和所面临的风险逐渐持平,甚至风险会因此扩大、无处不在,只是通过简单的防范手段是不足以抵抗风险的,所以企业要重视发展整体化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应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企业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定位及目标、组织架构、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向整体化的战略思想靠拢。因整体化的风险战略具有系统性的特点,风险的产生不单独影响某单一方面,而是表现出连锁反应或是具有映射作用。即风险管理应从企业的整体出发,从企业管理的各处细节考虑,同时从整体出发建立和规范风险管理程序,使企业的风险管理做到严丝合缝。风险管理如同企业的地基,国内外逐渐开始运用整体化风险管理方法的企业不断增多,企业内部专设风险管理部门来监测、管理、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走整体化战略,深度贴合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好总体的风险战略布局,使得整体化风险管理思想成为现阶段企业适应充满竞争性市场的有效手段。

3.3不断深入企业风险管理的辩证研究

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历程中,大部分研究者都聚焦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威胁或是损失等负面的结果,忽略了风险的机会成本效应,在研究中缺乏全面、均衡的考量,其研究结果也会具有局限性,不足以代表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虽初步肯定了整体化风险管理方式,但国内学者大多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多角度的深入剖析,其风险管理方式的效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苏玉.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J].财会学习,2016(5):209,213.

[2]陈小军.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16):30-31.

[3]周庆华.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及其对我国企业强化风险管理的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7):22-23,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