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小学课程设计范文

小学课程设计全文(5篇)

小学课程设计

第1篇:小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材校本课程设计开发

一、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校本课程设计方向

随着当前在小学教学活动实施下,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影响,学校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视,积极摒弃以文化课作为教学己任的传统思想观念,强化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重视度,不断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通过该种方式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更好培育,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中,校本课程在设计与开发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该以品德修养、人文科学、艺术审美、生命健康四个视角作为整体的出发点,通过四个角度的分向引导,促进校本课程在设计与开发工作中的更好实施。

(一)品德修养

德育是素质教育工作实施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首要培育任务,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实施中,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主要以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与引导作为主要途径,通过针对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公民素养教育、人生规划引导、综合实践锻炼等方面内容,促进对学生在成长中良好传统美德的培养,增强学生在成长中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学生在学校中对班集体的热爱、调动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与激情,让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中意识到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的三好少年。

(二)人文科学

智育是素质教育工作实施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语文课程、数学课程、英语课程、信息课程、自然课程、社会课程作为知识基础,经过在学生学习活动实施中,文学教育、代数几何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自然科学与社会教育等多方面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智育进行充分的开发,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加以转变,促进对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以学科课题研究、创新实验课程作为教学媒介,组织学生在教学课程开发中开展一系列学科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强化对学生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更好养成。

(三)生命健康

体育是素质教育工作实施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任务,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实施中,主要以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整体的活动组织,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此外,以此为基础,在学生的体育活动开展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通过体操、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舞蹈、篮球等多种技艺类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与主动性起到良好的调动作用,对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所产生的抵触心理起到良好的消除作用,使得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健康意识,不断促进个人身体素质的综合提升,为学生后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艺术审美

美育是素质教育工作实施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特色任务,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实施中,主要以美术课程、音乐课程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开展为主,通过在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施中,开展绘画、唱歌、演奏、舞蹈等多种组织性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参加,在活动中获取不一样的审美意识体验,促进对学生审美意识的更好培养,强化对学生感知能力的提升,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艺术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光添彩。

二、日常教育活动中校本课程的开发

小学教师针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实际教学的情况,通过与现状的结合,对学生在成长中的个性化培养加以重视,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展,在其实施影响下,促进对学生个人体验的整体强化,对学生的审美情绪加以培养,增强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更好培育。首先,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对为校本课程内容进行认真的思考,针对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化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的培养效果所展开。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小学教学活动实施的六个方面,即课程内容的设计、课前教学内容的预习、师生教学的合作交流、知识重难点的疑难解答、个性创作以及反思梳理总结作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为特征、以问题为主线,确保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能够实现对学生注重性学习意识的充分调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实现对每一学生在学习中实际情况与根本认知状态的充分了解,根据学生所体现出的实际需求与学习能力相结合,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对其分成不同的学习层次,针对不同的学习层次学生所安排的学习内容各有不同,保证教学内容在实施下针对性的作用发挥与可行性的实践效果,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从中得到知识的收获,获取独特的成功体验。再者,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对内容的开发主要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组织,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合作讨论活动,教师应充分参与其中,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状态加以了解,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到充分的掌握,并利用巧妙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发散学生思维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延伸与拓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并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结合到一起,实现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思想意识内涵。

总结

校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来自于教育实践所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将提升教学质量作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根本目的,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学活动中的综合提升,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进学生成长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忠源,罗波.核心素养下小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以兴义市两所小学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3):80-83.

第2篇:小学课程设计范文

情境认知对于知识技能迁移、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情境设计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实现技能的突破与迁移。因此,在进行科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各个层面尽量提供丰富的情境设计。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为科学课程的认知与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情境资源。另外,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信息化情境资源的建设凸显其课程设计的价值。

二、把握情境课程设计的时间

在情境导向的科学课程设计中,要注重时间的使用与把握。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的时间,尽量精简教学设计,节约出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创作,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发挥积极的引导与组织作用,努力做到精讲,才能为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的时间。另外,在具体的时间安排上,教师还要懂得对教学内容加以取舍,科学安排,进一步精简化整个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要采用科学措施合理运用课程内容。同时,要保持充分耐心,给予小学生更丰富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进而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三、结语

第3篇:小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体育本科专业项目;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集中地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只有做好课程改革,才能实现不同时代和社会的培养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发展历史以及专业定位,参考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尝试从课程设计的不同阶段、概念取向以及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为我国小学体育本科专业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及定位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自1980年至今,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用三个词语进行概括: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普遍、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具体来说,小学教育专业经历了三个阶段:民间协作实验阶段、国家立项阶段、深化提高实验阶段。小学教师的培养对应的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每一个时期,因为社会时代被寄给你不同,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培养层次、培养机构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各阶段小学教师具体的培养层次和课程方案见表1。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本科小学教育创始初期,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只有做好定位,才能为教师培养指明方向。因为小学教师专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也呈现出相应的层次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高效,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重点师范大学面向全国范围,教育定位是复合型教师,旨在培养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创新型专任教师。一般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面向各个省内,教育定位是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教师,旨在培养具备一定教研和管理能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各个课程的教师。

二、发达国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设计的特征

(一)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学术基础;对教育学性质、教学方法整体性的认知。比如,目前法国在培养体育教师的时候,应用的主要培养模式为:定向和非定向相互结合的模式,小学体育教师先要通过大学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期满后,经过相关机构的考核和认定,只有考核认定合格的才能进行师范培训,然后上岗教学。

(二)重视教学实践和国内相比,国外教师教育的理念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所以教师教育过程非常重视教学实践,具体来说,教育理论知识是教育工作者从业的基础性知识,而知识指向的终极目标就是专业实践。比如,目前英国小学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时,比较重视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综合大学体育教育对担负起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任务,针对综合大学和中小学,制定共同的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三)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目前,诸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师培养目标都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培养。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国外大学开始提升教师培养层次和延长教师培养时间。使得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设计的内容更加丰富,课时量也有所增加,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研究成为最终重要的内容,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

三、小学教育体育本科专业项目课程设计概念取向

(一)学术性取向学术性取向认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能力的额过程,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专业、越全面越扎实,代表教师的教学素养水平和教学能力就越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在想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很多国家的教师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学术性取向,他们认为,素养水平低、学术知识浅薄的学生往往也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目前我国三年制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培养就比较重视学术性取向,表现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将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二)师范性取向在过去,教师大多都是生活或生产技术的传播者,教学过程中比较依靠他人设计好的课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认识到,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课堂教学知识,还应该具备知识传授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具备良好的技能和技巧,教师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给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反映出,即使在古代,我国就已经开始重视传授学习方法的教育。1990年后,我国各大教育机构开始重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培养,旨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水平,但是整个过程却没有体现出教师教育“师范性”培养。

(三)运动健康取向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已经形成,教材也突出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也愈发向着多样性、选择性、趣味性和健康行的方向发展。

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实施对策

(一)课程设计综合化目前,几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领域都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必须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该共识的形成也推动了各个国家新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建立。在专业化要求下,小学教育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还要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设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的时候,必须围绕示范性和学术性相互统一的观点,同时确保教学内容可以覆盖课堂教学知识、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教育专业知识等。

(二)课程设计针对性我国范围内,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具有定向在小学、定格为本科、定性为示范的特点,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再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前要求,本着满足小学生发展需求为根本,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以校为本,确保可以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符合学校发展的教育课程。

(三)课程设计自主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条件都具有较差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学校的体育教育传统项目也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对体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地区在设计体育课程的时候,注意从教学实践出发,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灵活的设计符合地区发展的课程,确保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时展需求的各种人才。

(四)课程设计实践化专业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反思能力,还应该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通过不同的反思,实践,丰富自身专业教育知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所以,在设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学生既可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可以具备高水平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上,教育实习也不能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注意分若干个阶段进行,在形式上,可以通过责任实习、现场实习以及参观实习的形式,有效提高学生教学适应能力。

五、结语

为了提高小学教育体育本科教育水平,首先需要做好体育本科小学教育的专业定位,灵活的设置培养目标,然后积极构建相应的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处理好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确保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计方案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2).

[2]徐文彬,王爱菊.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7(12).

第4篇:小学课程设计范文

一、新课改提出的新体现与新要求

有别于传统课程和教育,新课改在遵循基础性、开放性、民主性、个性化的原则基础上,区分了教育的目的与手段。在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下,新课改要求改变以往由教师主导课堂、形式较为生硬死板、课程内容“繁、难、偏、旧”教育模式。为此,新课改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课程管理等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一)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新的学生观。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特征,需要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同时要认识到,作为学生,这一群体有其独特的群体属性,明确学生群体(小学到高中)是与成年人群体有明显差异的,是处于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要在把握学生身体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到学生有发展潜能,加以差异化引导。同时,也要树立新的教师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师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也就是督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其次,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开发并建设新的课程,同时发起合作与共建,推动教育课程的精品化与有效化;再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在尊重学生个体、引导学生行为的同时,多加赞扬与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和使命感。

(二)落实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在具备基本的理论观念后,教师就要将这些理论观念落实到实践行为中。教学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过程,当前我国多数的课堂教学还秉承着“教师主导、学生顺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在教学中越来越不被认可。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教育管理者和传递者普遍形成了共识,即要想获得较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那就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创造一种互动互通、生动有活力的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够学到的知识就不仅仅再局限于书本,同时,教师要区分教学的目的与途径,不应只将关注点放在考试成绩上。新课改下的课堂教育和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创新授课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的探究和合作学习,减少并避免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为辅的状况。

(三)实施新的评价体系和考查方式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考查,都应该设定不同的标准予以全面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和考查方式不仅仅侧重结果的衡量,更应注重学习和教育过程。同时,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以有效地对不同个体加以差异化引导和评价,在关注和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将自评—他评—互评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二、情景式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涉及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其中,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这里,我们对情景式教学设计的分析也是建立在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的。

(一)多元智能评价的内容

多元智能评价观较传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观,是一种更适合当前新课改要求的评价方式。它不仅考虑到了对教师教学效率的测评,同时也满足了当前学生平等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解决了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根本问题,而非“回答智力测验的能力”[1],这样就促进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次,在多元智能化理论中,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不尽相同,每个人的智力构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有人擅长的是逻辑思维能力,有的人在音乐方面智力较高,也有的人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拥有较高的智力等等。这些说明了人的智力结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着多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此外,加德纳认为智能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没有等级区别的,而且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比其他智能显得更重要[2]。因此,我们应该认同一个观点,即“人人都能够取得成功”。

(二)多元智能评价的特点

首先,多元智能评价最明显的特点是多元化。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学习内容评价的多元化,二是学习效果评价的多元化。在学习内容多元化方面,相比较传统的固定课程,多元智能评价强调视觉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八种智能的全面展示,发展每个学生所拥有的智能。从评价方式方面来看,不同于考试的单一形式,这一评价更加关注学生解决问题所具有的思维能力。而且,在多元智能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可以学生自评,可以教师评,可以学生互评。这样便可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一个人的素质学习与课本学习的结果。其次,多元智能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这一评价方式不同于死板的纸笔考试形式,该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动态的、持续渐进的评价。最后,学习效果的诊断性。有别于传统教育考评注重成绩提升的评价,多元智能评价更为侧重诊断的是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这一评价方式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业进展、学习态度、当前存在的问题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对症下药地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引导其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就避免了由考试成绩说了算,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和解决诸如‘完成了哪些学习任务’、‘已经取得了哪些进步’、‘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提高’之类”[3]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建立在多元智能评价理论上的情景式评价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状态,也能更为准确地评判学生当前学习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为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促进其全方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新课改下情景式教学的设计

在上文中我们对情景式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多元智能评价理论进行了回顾和阐述。通过了解和认识多元智能评价观的内涵和特征我们可以看到,情景式教学设计方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教学目的、授课情景、教育方式,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于情景式评价的过程当中,并呈现出动态性和多元性。在整个情景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的决定了情景设计及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其中授课情境和教育方法相互依赖,共同决定了情景式教学的结果。每个因素之间都是息息相关、共同制约的,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要注重每一环节的独立性和完全性,并与下一环节有效对接,这样一来,整个多元智能发展过程就呈现出动态性、多元化的状态。

(一)教学目的:重视学生的个体成长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情景式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阶段、学习瓶颈等问题有较好的把握,从而减少“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既满足了新课改的要求,即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也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健康心态等,有助于实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与根本目标。

(二)授课情景:以“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思路下,我们在促进学生理解成长、发展等重要概念时,利用了“蚕的生长过程”这一评价情景。我们知道蚕的成长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孵化阶段。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蚁蚕”,身上长满细毛,约两天后毛就不明显了。第二个阶段,成长阶段。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变成白色,一段时间后便开始脱皮。蚕脱皮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不吃也不动,处于休眠状态。第三个阶段,成熟阶段。经过一次脱皮后的蚕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后才开始吐丝结茧。第四个阶段,结茧阶段。五岁的幼虫需两天两夜的时间才能结成一个茧,并在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第五个阶段,化蝶阶段。约十天后,蚕蛹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蛾来交尾,交尾后雄蛾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三)评价方法:以自我成长作为情景感化

在讲这一问题时,我结合主题班会和课堂教学,给学生讲解我刚当班主任时的情景。我告诉他们我当时就如同蚁蚕,对这个世界非常陌生,不知如何生存,四处碰壁:学生顽皮捣蛋,不听话,不服管教;少数家长嫌老师太年轻,还有同事(也是学生家长)联合其他家长联名提出不让我当班主任;有的家长由于孩子不好好学习,成绩太差而留级就怪罪于老师;当时的领导也为此头痛,指责我,说我太温柔,不厉害,说话声音小,光说服教育没有用,鼓励我大胆管理。然后,我就结合蚕的成长阶段告诉学生,我一方面学习班主任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一方面虚心向老班主任请教,另外,还与家长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就如同蚕蛹不断吸收营养、不断蜕皮,我快速成长。过了几年,我在管理学生方面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给学生好心,不给学生好脸”。学生被严厉管教得听话了,顽皮的学生也能被严厉地管治住。但学生怕我,与我不够亲近,有“谈师色变”的现象。家长比较满意,因为孩子在学校安全,有良好的习惯,成绩也不错;学校领导满意,因为没有大事发生,没有学生逃课的,没有家长告状的。其实我很讨厌那时的自己,不愿与学生见面,因为一见学生就不由自己地板起脸,给学生一副威严的样子,生怕学生不听话。最后,我就结合蚕的成熟、结茧以及化蝶,给学生讲解,应该给学生“爱”,只有爱才能既让学生既听话,又让学生与老师亲近。再加上多次与家长沟通,我发现对现在的孩子以理服人会更好。于是,我就试着给学生母亲般的温暖,多与他们交流,多关心他们,多讲道理。学生慢慢变得听话了。班级氛围变得更和谐、更团结,学生各方面的进步也都很大,更有上进心和维护班级荣誉的责任心。时间一长,有几个学生主动站出来管理班上的卫生、纪律、开关灯、开关门窗。这时的我如同破茧而出的蚕蛾,华丽变身。学生喜欢我,每逢教师节,就有不少学生送贺卡、送祝福。他们与我见面很是亲切,甚至有些学生还会拥抱我。现在我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一下课就围着我,又是说笑,又是拥抱,我真是感觉很幸福。家长也很满意,说我的方法好、有耐心、有爱心,孩子很喜欢。这种方式较好地带动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也带动了我个人的发展。

四、小结

第5篇:小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成本会计;课堂教学环节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19号]指出:“省级政府对区域内高等教育结构要加强统筹、突出特色、科学调整,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并要求“根据区域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需求,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部分省属本科院校响应国家号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层次需要,将自身定位为应用型大学,并撰写或修订了相应人才培养方案。然而具体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均存在着改进空间。基于此,本文将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应用型会计人才特征,试阐述成本会计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中应关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特征分析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会计人才而言的,是指能将熟练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一线会计核算与管理活动的专业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新兴经济形态的崛起、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化,该类人才必须不断调整或补充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经济形势,确保人才竞争优势。为此,武汉轻工大学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所培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实践性、创新性和超前性等基本特征。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实践性

基于会计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性,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当能够应用现代会计理论和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数理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事业、行政、预算等各单位发挥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可从事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按照既定的会计制度,遵循严格的会计程序,及时处理经济业务,如实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第二,按照既定的财务制度,遵循《会计法》等有关法规,及时审核经济业务,维护财务经纪律,保证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实现会计的监督职能。第三,按照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利用定量分析方法,结合定性分析,参与拟订财务计划,评价投资、筹资、经营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各业务部门的经营业绩,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财务建议,实现会计的管理职能。此外,政府、证券市场等设置的监管部门亦需要应用型会计人才,通过定量分析会计工作在信息利用、资本运营、风险防范等方面作用,以制定或调整相关政策,调整市场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环境。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创新性

应用型会计人才强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受信息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环境的变化、法律要素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当在通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创造性地融合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和逻辑思维方式,掌握理论与实践的切入点,以更灵活而富于智慧地开展实践工作。

(三)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超前性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兴产业的不断形成,加剧了新交易、新事项、新会计技术的不断革新。这些新事物挑战了会计人员固有的知识结构与传统的思维模式。然而新事物只有通过总结、规范之后才能正式进入会计教学的范畴,这使会计理论教育总是滞后于会计实务工作的发展。因此,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认识会计专业发展规律,形成专业思维模式,掌握专业学习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成本会计课程定位分析

(一)成本会计课程目标分析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为适应学习者今后职业发展与规划,该课程一般以较为复杂的产品制造行业为背景,介绍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基本理论及具体运用。其中,成本核算介绍以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为中心,采用适当的分配标准,对费用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计算、归集与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总成本及其单位成本,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成本类报表;成本管理根据成本性态将成本项目划分为变动成本部分与固定成本部分,采用适当的比较标准,运用定量的因素分析法介绍影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主要因素及其与比较标准的差异,并确定改进措施。基于强实践、重应用的教育理念,部分高校开设成本会计课程,主要通过介绍成本核算,使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知识,具备单独处理成本核算的专业技能,拥有成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成本管理的内容则融入管理会计课程进行拓展介绍,武汉轻工大学的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如此设计之。

(二)成本会计课堂教学目标分析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成本会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及其对象,理解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熟悉成本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熟练运用掌握的成本会计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结合某一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最终通过完成系统处理后得到成本核算结果。

三、成本会计教学环节设计

成本会计课程理论性和实务性都很强。大部分本科院校一般安排48-72课时,武汉轻工大学设置64课时,其中48课时为理论教学模块,另16课时为实验教学模块。然而多达16章的教学内容非常庞杂,所设置课时根本无法保证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因而,武汉轻工大学另单独设置一门课程,即成本会计课程设计,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然即便如此,教学时数依然紧张。因此,教师只有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达成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理论教学模块的设计

1.教学内容的设计

此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介绍成本会计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成本的基本概念和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第二层次是介绍成本会计的核算基础,使学生掌握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成本等方面的归集与分配;第三层次是介绍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使学生掌握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和定额法等方法的应用条件及其具体应用;第四层次是介绍成本报表的编制及其分析,使学生掌握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载体及其解读方法,利于生产经营决策的制订。成本会计的前设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原理和企业会计,这两门课程部分内容与成本会计交叉。但在碎片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熟知的知识点无法系统地运用于成本会计课程中,需要进行逻辑梳理。

2.教学手段的设计

此模块教学以教师主讲为主,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方法,运用板书、PPT等教学手段,注重该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结合各种模拟的产品制造行业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等背景资料,或以图片,或以短视频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过程,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成本种类时,首先,通过播放啤酒工艺生产过程的短视频和展示PPT,帮助学生理解成本的不同分类标准:按成本的经济性质不同划分为要素费用、按成本的经济用途不同划分为成本项目、按成本同特定产品的关系或分配方式的不同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接着,通过回顾已播放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啤酒生产时所耗用的要素费用,结合所学的企业会计知识,判断所消耗的要素费用记账方向为贷方;讨论并总结啤酒生产时的成本项目构成,形成在产品的价值,结合所学的企业会计知识,判断所增加的成本项目记账方向为借方;判断啤酒生产时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针对间接成本的分配讨论可行的分配标准或方法。最后,再通过板书,归纳三种分类结果之间的会计对应关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QQ群对成本会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或向教师提问。教师亦会在群里开展不定时提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二)实验教学模块的设计

1.教学内容的设计

此模块主要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为加强各知识的应用而加入的实训环节。对实验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项目实验和综合实验两个部分。项目实验设置五个实验项目,分别为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人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其他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与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和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等。在项目实验中,教师通过设计各项目实验内容及实验任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各实验的输入数据来源和生成途径,完成输出数据的生成,在动手环节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项目实验将整个成本核算基本程序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理解成本核算基本框架。为了弥补此缺陷,综合实验设置品种法实验项目,设计符合该方法应用条件的背景资料,结合前五项实验程序,以产品为成本对象,引导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梳理第二层次各章节的系统关系,加深对成本核算基本程序的形象认识,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手段的设计

此模块教学以学生实践为主。为避免学生因成本核算的输入数据的来源和生成途径的模糊,输出数据的理解和应用的含混,导致其在成本计算过程中混淆成本数据之间的关系,教师会运用板书、PPT等教学手段,分析各实验项目的目标和要求,条理化各实验项目的成本计算过程,加强学生对理论教学与实际成本计算过程之间直观感受。

(三)成本会计课程设计模块的应用

此模块是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束之后,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而加入的实训环节。该环节设置1周的实训工作量,分三阶段布置课程设计任务。第一阶段,教师给出模拟的某产品制造企业基本资料,包括该企业的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列举产品生产管理要求及会计部门设置情况,收集与成本核算有关的期初余额与本期发生的基本业务。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分析该企业的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调查类似企业实务中基本情况,对模拟资料进行补充完善。第二阶段,教师规定该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包括以下三项要求:(1)根据相关资料设计合理的成本会计制度;(2)根据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3)根据成本计算方法设计可行的成本核算程序。学生根据上述三项任务仔细研讨,不断模拟调整设计方案,并撰写成稿。第三阶段,学生利用给出的数据及补充资料逐步实施设计步骤,得到一套成本会计核算资料,最终编制成本报表和进行报表分析,完成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此模块教学以学生设计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以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课程设计基本资料,逐步实施课程设计步骤,全面回顾和加深理解成本会计基本知识,最终撰写课程设计心得,总结整个学期学习和应用成本会计的经验,认识自身的不足,利于今后职业规划的实施。

四、成本会计教学反思

近几年成本会计教学结果说明,上述成本会计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有效的。首先,实验教学环节的加入,使学生既增强理论教学环节的专注度,又提高实验教学环节的热情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其次,随着实验的逐项推进,学生对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品种法项目,学生完全可以熟练运用基本资料,判断数据来源并开展实验进程,甚至不需要教师进行任何提示。最后,部分学生意识到实务工作中部分数据滞后于成本核算期间,导致计算结果并不能真实体现产品实际成本。基于此,学生对如何改进成本核算方法使其更符合会计的可靠性要求产生浓厚兴趣并试图研究之,而这正符合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当然,近几年的成本会计教学结果也反映出了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一)成本会计实验课时不足

现有实验项目重点针对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将成本核算基本程序所涉及的若干步骤进行逐项练习,并利用品种法进行综合训练,保证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然而,实务中应用更多的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计算方法却没有得到有效实训,仅依据教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仍无法完全达到教学目标。对此,应当调整教学安排课时设置,建议按1∶1设置理论教学课时与实验教学课时的比例关系。

(二)信息化教学应用不足

现有成本会计教学任务均在教学课堂上完成,这在课时偏紧的情况下是完全无法实现的。因此,建议教师精选部分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余完成,课堂上再由教师采用诸如案例讨论、课堂总结等方法来检验学生课余学习效果,由此可以缓解课时紧张的困扰。考虑到国家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教师可以搭建成本会计网络教学平台,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完成了教学任务。综上,为了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根据成本会计特点,紧跟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增加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方案,改变教学模式,以保证完成成本会计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6月24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