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小学审美教育范文

小学审美教育全文(5篇)

小学审美教育

第1篇:小学审美教育范文

一、以特殊的音乐背景,进行审美教育的融入,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在教《虫儿飞》这首歌曲时,“黑黑的天空低垂,虫儿飞,虫儿飞,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只要有你陪”,首先教师对这首歌的故事背景进行讲述。从歌词来看,《虫儿飞》这首歌是关于爱情的,可以看到歌词中多次重复了一种孤独的忧伤美,黑黑的夜晚是寂静也是凄美的,玫瑰也枯萎,环境如此凄凉,但是虫儿一直飞。用虫儿独自到处飞去寻找一份真挚的爱情来表达虫对爱情的渴望。冷风吹,在这寒冷的夜晚,虫儿孤独地寻找,锲而不舍,这是一幅执着而美妙的画面。这时教师可以将这个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其实虫儿在本质上是无情的,但是人是有情的,因此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虫儿身上,当虫儿飞的时候便带上了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就有了寻找温暖的含义。歌词多次出现了“天荒地老”的画面(此处以动态视频展现),以表达一种凄凉寂寞的感情色调,与美妙温暖的爱情进行对比。用童声的柔和来表现这首歌的温婉情绪。童声又是轻缓有序地,表达虫儿在寻找爱情时的耐心,细心与用心。同时童声又带有纯真,以表现虫儿对爱情的真挚。整首歌曲都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当看完之后学生对于这样美好的画面充满无限的遐想。而小动物恰恰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音乐寄托的是人的情感,而人将自身的情感转化到动物身上,利用动物来表达这种情绪。学生在这种方式进行音乐的学习,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又会对生活充满热爱,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利用音乐之间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音乐的学习是很快的。但是他们对于音乐的赏析能力却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才能正确判断出来,让他们对不同的音乐有正确的认识。下面以《采蘑菇的小姑娘》和《踏雪寻梅》这两首歌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歌曲中所表达的内涵。《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首先初步听歌的时候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轻快愉悦的歌曲,里面有小姑娘的朴实童真。然后在仔细品味这首歌的时候,里面有歌词写道“谁不知这山里的蘑菇香,她却不肯尝一尝,盼到赶集的那一天,快快背到集市上,换上一把小镰刀,再加上几块棒棒糖,和那小伙伴一起,把劳动的幸福来分享”。当唱到这句歌词时,可以体会到小姑娘虽然人小却很懂事。不愿意去尝尝采来的蘑菇而是到赶集的时候将蘑菇都卖掉,换来小镰刀这里说明小姑娘是一个热爱劳动不被诱惑所吸引的孩子,然后再换棒棒糖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这里可以看出小姑娘是一个懂得分享快乐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孩子,是所有学生所要学习的榜样。这首歌教会了学生要热爱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不仅如此,还要懂得分享。这首歌就充分地让学生的情操得以提升,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对其进行审美教育。《踏雪寻梅》“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坝桥过,铃儿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这首歌的歌词很简短,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千百年来有不少诗人歌颂雪梅不畏严寒的精神。《踏雪寻梅》写的是一群少年学生骑着毛驴,不惧怕寒冷,迎着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盛景。歌曲中完全没有严寒的学生,而是以轻快的语调歌表现出少年们赏梅时内心的愉悦与兴奋。这样的一种场景是一种美的享受。当学生们学习这首歌时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我们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两首歌所表现出来情绪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听歌的时候都能使身心愉悦。用歌曲来感化学生,让他们细细品味歌曲中的深远意义。体会歌曲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景象。

三、总结

第2篇:小学审美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处于具象思维的层次,思维具有可感和跳跃的特点,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这一特征,而正好古诗词的形象也是感性的、具体的,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美育,是指人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一切的审美活动所具有的感染人和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也可以指社会、家庭和学校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的各种教育活动。美育与普通的学校教育不同,其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形式、性质和规律方法,并且美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学生。要完善一个人那么就要从他的童年开始抓起,因为当一个人在儿童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那么就会侵入他的灵魂深处,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根,让他从小就养成温文有礼的习惯,但是相反的,当一个人的儿童时期接受到了坏的教育,那么他将不会具有良好的品质[1]。并且在儿童时期受到了适当的教育,那么他之后对于人工作品以及自然物的优势和缺点都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善恶美丑也会非常的敏感,当他们遇到美好的事物的时候就会容易受到其鼓舞,并且在其中吸取到有用的东西,进而让自己形成真善美的品格。小学阶段是人的性格和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所有的事物都很容易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影响,并且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所以,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音乐美

诗词是所有文学体裁当中音乐性最强的,黑格尔也曾经说过,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音感和韵感。这是因为音节和韵是诗词当中最能愉悦人感官的因素,这比华丽的辞藻还要能够感染到人。诗词的节奏最开始是为了配合舞蹈和吟唱而创作的,因此,一般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和对仗,这样才能够让人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才能够使得诗词更加具有音乐美,诗词是人的生活节奏和自然节奏的统一,所以人的情感以及生活的节奏都能够影响到诗的节奏。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要多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反复的诵读,进而感受到其中的音乐美,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审美能力。

(二)让学生多感知,体会古诗词当中画面美

在我国很多的古诗词当中都具有画面感,诗中有画,有时候一首诗就像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所以,教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当要多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去感受诗词当中的画面美。比如《小池》当中,诗人就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鲜活的泉池小荷的画面,诗人利用泉眼、小荷、树荫、蜻蜓等景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小池的静谧、温馨和富有生机[2]。又比如《清明》这一诗中,诗人有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清明时节漂泊在异乡的游子遇到下雨时的画面,通过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游子对已故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让学生多体会,感受到古诗词当中的情感美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从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着手,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不过这就要求学生在对古诗词的鉴赏当中要将感知的形象美转换成为情感美。教师可以从古诗词的语言特征入手,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语句进行品析,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美。诗的基础就是美,诗永远在传达着善和爱,因此,让学生读诗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善和爱的过程。例如:在读《游子吟》这一首诗时,我们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样的我们在读《示儿》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爱国情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读这类的诗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生命进行感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以及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并且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平时与母亲相处的模式,以及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的,或者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故事等等,这样一来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自己的母亲以及对祖国的爱,让他们能够善于发现身边的美,时刻感受到爱,这样才能够使得对学生的美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让学生多感悟,体会到古诗词中的哲理美

在古诗词当中不仅有画有情感,在许多的古诗词当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比如《题西林壁》当中虽然表面上是在写庐山的美景,但是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却饱含哲理,这是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那么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会有所不同,所以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从全局出发,摆脱个人的主观成见。人们总能够在诗词当中发现一些深刻的哲理,为人们指明道路。又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要人们明白只有登高才能够望得更远,也就是要人们在看问题和考虑事情的时候要站得高,目光才能够更加长远,考虑问题才能够更加全面,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向上,不断攀登[3]。所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多去感悟诗词当中的哲理,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向上。综上所述,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利用古诗词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要充分发挥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功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古诗词当中的音乐美、情感美、画面美以及哲理美,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艳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资源浅析[J].学理论,2010(16):253.

[2]王茹琼.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审美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11(17):22.

第3篇:小学审美教育范文

审美化教学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其教育功能是建立在人的情感世界上的拓展。

1.训练人的感知能力。一个人没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就会变得对社会变化反应迟钝,无法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审美化教学以大量的直接感知形象为载体,充分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感知觉敏感程度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感知觉能力提升的目的。

2.丰富人的想象能力。人类社会的变革依赖于个体想象力的共同汇聚。想象力的缺乏,使人的精神世界变成一片沙漠,社会发展变得乏力,毫无生机。在审美化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活跃,在想象过程中满足了学生学习需求,提高想象能力。

3.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能力是社会的进步的动力。个体个性的充分发展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提高。审美化教学属于开放式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差异,促使学生在学习上,不拘泥于常规,敢于求异变新,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最好的温床。正确认识审美化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化教学技能的第一环节,通过对审美化教学性质、功能和特点的学习,能够有效避免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在认知上的偏差。例如,学生在学习审美化教学技能时,如果没有正确理解审美化教学是内外部审美转化,很容易忽略教学内部结构的逻辑审美,过分强调外在表现形式的美化,使审美化教学变得“花拳绣腿”,成为形式上的审美化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的价值意义。

二、教学内在结构逻辑审美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审美化教学技能的第二环节是对教学内在结构逻辑审美技能的训练。教学内在结构逻辑审美技能应用于审美化教学的设计系统,是将教学内部结构进行逻辑清晰化,达到美化效果。教学内在结构逻辑审美技能就好像将教学内部结构设计成一个房屋模拟结构模型:模型的整体面貌应呈现出干净利落的感觉,符合简洁美;模型内部各组成部分,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构成因素就像房屋的各个房间,是紧密衔接在一起,符合缜密美;模型的整体形象体现出高雅别致的品味,美而不俗,符合雅致美;模型结构内部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有着一定的百变空间,根据实际情况需求进行改装,符合自由度美。教学内在结构逻辑审美技能,根据审美化教学引申的视点结构教学理论,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教学内部关系逻辑清晰化

教学内部关系,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关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关系之间的逻辑清晰化处理。逻辑清晰化从教师和学生两条关系主线出发:教师以教学目标的确定起点,连接以视点教学解析了的教学内容,随后是延伸教学,用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最后是用于评价教学目标达成程度的检测教学。学生主线是以学习活动开展,从认识训练活动,到迁移活动,最后是达标测验活动。教师教学目标对应于学生学习发展的预期效果,教学内容的解析对应于学生的认识训练活动,延伸教学对应于学生的迁移活动,检测教学对应于学生的达标测验活动。

(二)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化

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化是教学内在结构逻辑审美技能的核心部分,是根据教学目标作为指向,通过视点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解析,形成知识点、技能点和审美点三个方面的教学视点。知识点和技能点所形成的智能点是学科科学知识所解析出来的视点,一般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炼成关键词形式。审美点是以美感词的形式出现,是支撑教学结构审美系统。知能点和审美点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例如:小学语文《鸟的天堂》,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是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学生的初步体会是通过阅读文章,对大榕树的静态和众鸟纷飞的动态情境进行想象获取。因此,文章中体现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词语作为知识点的关键词,体会和想象两个词作为技能点关键词,审美点是自然美,从自然美中分解出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声响美,与知识点的描写词语相对应,如歌声对应声响美,应接不暇对应着动态美等。

(三)教学过程逻辑清晰化

教学过程逻辑清晰化是教学设计思路流程的步骤清晰化。整体思路主要围绕着教学内容解析出来的教学视点进行导入、揭示、延伸、检测和回归五个步骤进行。作为第一阶段的导入,是创设教学情境,将教学视点引出;接下来是第二阶段的揭示,通过认识和训练活动对教学视点进行强化,使学生能够清楚明了地认知和掌握这些视点;进入到第三阶段的延伸,是对教学视点进行拓展,以点引线成面构体的形式进行知识构建,从某一知识点开始,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延伸到另一知识点,从点与点的相连,形成知识线,再到线线相连,形成知识面,最后构成知识体;第四阶段的检测,是根据教学目的达成的程度和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程度,进行对教学视点的过程性评价,用于及时修正教学效果;第五阶段的回归,教学视点的回归是将知识提升到理性层面,使教学设计思路呈现动态的循环圈,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外在形式审美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审美化教学技能第三个环节是教学外在形式审美技能训练。教学外在形式审美技能是对教学内在结构逻辑审美以后通过外部审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将教师的整体教学设计构思由内到外以感性的方式表达,让人可以通过感知器官得以感受,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教学外在形式审美技能主要应用于审美化教学的操作系统。外在形式审美在美学上称之为形式美。形式美的对象要素主要指感性材质,如色彩、线条、形体和声音等。教学外在形式审美技能就是通过形式美的构成因素和规律使审美化教学从外部呈现出形象、生动、丰富,自由的美学特质。

(一)创造和谐的审美氛围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有效地实施,因此,创造和谐的审美氛围是审美化教学外在形式审美的必须要求,在技能的训练上也应从这里开始。

1.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的审美气氛的人际关系基础,教与学之间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相互的平等、尊重、信赖和友好,需要教师正确地传达相关信号进行沟通。微笑是最有效的传达方式。澳大利亚教师委员会在教师手册的封面标上“欢迎进入一个微笑的职业”,由此可见,微笑对于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的微笑不仅让学生感到愉悦,而且能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使教师的权威强制性软化。

2.语言。声音是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之一,教师的声音主要通过语言方式表现出来。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和抑扬顿挫的声调使教师的言语充满着美感,让学生在听觉上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学生要加强普通话口语练习,并且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

3.手势。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手的动作和姿势,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效对知识点强化。手势是根据美的节奏韵律变化规律,配合语言的表达,传递思想感情,进行情感体验。审美化的手势可以使教学变得活泼生动,形象具体,感情丰富,气氛自由,增加了形式美的表现张力。

4.仪表。教师的外在形象在审美教学氛围中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审美强调和谐统一,在教学各元素的审美化下,假如教师的仪表是蓬头垢脸、矫揉造作和奇装怪异,整个教学审美氛围将被打破,变得极为不协调,失去美感。教师仪表的形式审美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场合规范,表现出适宜得体的个人风格。

(二)构建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教学外在形式审美并不是独立于教学内在结构的形式审美,必须紧扣教学设计进行,具体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审美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愉悦是审美最终体验,结合小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学习活动应该是寓学于乐。游戏是以直接获得生理和心理愉悦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因此,教学外在形式审美技能训练以游戏为活动形式,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训练活动、迁移活动和达标测验活动进行。

1.认识训练游戏活动。认识训练活动是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活动。游戏可以使认识训练活动摆脱传统教学僵硬、缺乏生气的重复性机械操作,让活动更加形象、生动、丰富和自由,突显教学外在形式审美特点。例如,小学生认识生字,可以用拼图游戏,需要重点注意的笔画以鲜艳颜色标出,如红、绿和黄等,剩余笔画以其他颜色代替,学生通过颜色的对比,加深了学习重点的认识,随后教师将字的笔画拆分成不同颜色的小模块,学生再将模块重新拼起来,达到认字训练的效果。

2.迁移游戏活动。在审美化教学中,学生的迁移活动是以点引线成面进行知识的拓展。教学外在形式审美技能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表达出这种构思。例如,小学语文《冬天是个魔术师》中描写冬天的情境,通过贴花瓣游戏开展,教师在黑板上画几个圈,圈中写上冬天词语,将纸质花瓣发给学生,学生在花瓣上填写于冬天有关的词语,比如雪、冷、白、风等,然后贴在黑板上,组成多个雪花形状的图案。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以冬天为点进行开放性想象,扩大知识视野范围,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延伸。

3.达标测验游戏活动。大部分留学欧美的中国小学生对国外小学教育的共同感受就是“有好多游戏玩,没有考试,很轻松”。其实并不是这些国家没有“考试”,而是他们在游戏中完成了对学生的考核。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性评价形式正是审美化教学外在形式审美化的具体表现。比如,检测小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认知程度,可以借鉴找数字的网络小游戏,在一幅画中隐藏着25个等边三角形,学生可以在限定时间找出后进行下一关,以三关为限。学生在玩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测验,教师也通过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评价出学生的达标程度。

第4篇:小学审美教育范文

新的音乐教材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添加很多卡通与插图,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美的世界;内容上更加具有丰富而且具有审美价值,融进了很多结合了优秀的作品;更加贴合学生生活,体现了教材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欣赏美、发现美、研究教材文本之美,这是低成本高效益的审美教育途径。

1.善用插图

小学音乐教材中,教材单元都配有趣的图片。学生第一看关注的就是这些图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欣赏,然后从图片之美引入对乐曲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乐曲的欣赏与学习有审美准备。例如:在《小白船》的教学中,让学生欣赏图片中的月亮、星星、小船组成的图画,说出来这幅画美在哪里?制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然后通过乐曲的欣赏感受、验证这种美。这样的教学不仅把音乐与美术贯通,而且能充分利用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天然联系,整合审美资源、深化审美感受。另外,教材中有一些小的故事、小问题、小互动设计等,这些素材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对音乐教学有着极大帮助,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为乐曲的学习做铺垫。

2.与作品互动

教材的核心是乐曲,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氛围,诱导学生感情动荡产生情感共鸣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作品中去,在互动中感受韵律之美。首先,与歌词交流。歌词本身具有节奏美、意境美、韵律美、和音美。如:《鲁冰花》中的歌词“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啊鲁冰花……”表现了女孩对家乡、母亲的深切思念和凄婉伤感的情绪,使人深深地沉浸在魂牵梦萦的不尽思念之中。其次,与伴奏交流,音乐节奏来源于自然界,来源于生活。如:汽车的喇叭声,火车的隆隆声,虫鸟的鸣叫声,下雨的滴答声等,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节奏引领学生为歌(乐)曲伴奏。如在教学《雨滴》时,把i5555555|25555555|75555555|i5555555|采用密集的节奏,让学生用手指弹击坐的“凳鼓”,突出强拍模仿雨水声,在学生有节奏的伴奏声中,学生如醉如痴。再次,与歌曲交流,如在《卖报歌》教学时,老师先用轻松快乐的形象范唱歌曲,让学生说说老师唱得怎么样?学生马上觉得:这个小报童很可怜,不能用这么欢快的情绪来演唱。那么到底怎么唱呢?让学生讨论,得出:第一段的速度唱得稍快些,反映等派报时焦急的心情;第二段最后一句速度唱得稍慢,表达内心的凄苦;第三段速度可稍快,表现出小报童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走进教材,发掘背后的文化之美

针对教材中的教学主题,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教学的图文之美、体验教材作品中的节律之美,还要进一步发掘教材本身的文化之美,把对美的欣赏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1.发掘背后的语言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文化的发掘要结合学生实际,可以从乐曲体现的生活文化、乐曲作者的创作背景、乐曲抒发的情感、乐曲体现的民族特色文化、乐曲代表的时代文化精神等。例如:在《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中,教师要从雷锋文化现象出发,充分向学生介绍雷锋的生平事迹与故事,介绍雷锋精神对于时展与社会文化的积极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文化与情感的深度去领悟乐曲本身的精神之美。

2.补充素材促进理解

对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的发掘,可以提高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默化作品中蕴含的音乐之美,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像挪威作曲家辛丁的《春天悄悄来临》,学生一般来讲无法很快领会作品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作者家乡的春天风景,也可增加与春天有关的其他欣赏曲等,让学生全面体会作品的意境。再如:在作品《盼红军》的教学中,同样也面临着学生对于作品的历史背景与作品表达的显示情感的陌生问题,文化的发掘与补充能够才是学生理解这些音乐语言的基本条件。

其实,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很多经典名曲的理解都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的发掘,因为作品中注入的那种来自作者的真、善、美,才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优越材料、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三、加工教材,创造课堂教学之美

叶圣陶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个性化地使用教材,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对教材进行增、减、重组,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1.开发教材,让教材与实际结合

教师要重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同样的教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生、不同背景、不同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加工教材,才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潜力。例如:歌曲《其多列》是一首表现孩子们结伴上山砍柴、拣竹叶时演唱的歌曲。学生刚入学,认识的字很少,这首歌曲对他们来说难度很大,同时城镇学生对歌词大意与场景也很陌生。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内容调整到学期末教学,效果好多了。

2.补充教材,衬托文本内容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让教材与学生的生活与认知规律靠拢。例如:《我们才不怕大灰狼》是动画片《三只小猪》的主题曲,儿童在欣赏、观看动画片时,最关心的不是三只小猪的快乐、也不是大灰狼的仓皇,而是其中的矛盾冲突。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这个中心设计教学,充分展开和突出这个环节的教学,引起学生的广泛参与。

3.个性化教材,让课堂更加实在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师生的特长之处,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设计个性化教学。如:在教学第四册《跳起舞》中,班级学生或者老师就有跳舞的特长,在教学的设计中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这个特长,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现场表现新疆舞蹈,然后大家一起学、一起玩,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而发。

四、走出教材,让课堂散发生活之美

音乐之美只有融入学生生活,才能对心灵产生影响,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生活素材,营造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味音乐教材之美。

1.让教学生活化

在课堂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内容的补充。如:在教学合唱歌曲《钟声叮叮当》时,我联系生活发现:合唱声部的钟声很像中国寺庙的撞钟一强一弱有规律地响着,而主旋律的钟声像是模仿教堂的排钟,有起伏地敲着,非常动听。于是我以聆听模仿有规律的撞钟声为切入点,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合唱声部也是来源于生活,也是生动形象的,最后学生不仅爱唱合唱声部了,而且把钟声的高低、强弱模仿得淋漓尽致。接着让学生聆听像音乐一样的钟声和美妙的歌曲,再启发学生理解音乐、想象音乐。如:“音乐钟在跳优美的舞蹈”,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音乐6/8拍的节奏美;“音乐旋律的起伏像弧线一样美”,通过动作、画一画来充分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的美,最后歌曲主旋律的演唱水到渠成。

2.走出课堂

针对音乐教材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去,走进大自然与社会,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如我们可以根据地方音乐文化习俗,选取恰当的角度和材料,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行富有特色的教学。例如:海南是黎族少数民族的聚集地,黎族人在“三月三”跳起竹竿舞,音乐教师把竹竿舞蹈带进课堂,或把学生带到节日聚会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上一堂生动的音乐课;“舞狮”是南方逢年过节及各种喜庆场面都能见到的壮观场景,在第一册《过新年》中,可以让学生扮成生龙活虎的小狮子,滚、爬、踢、打地表演狮子。北方的《过新年》就可以“扭秧歌”,听听秧歌节奏,学学秧歌舞,学生乐在其中。北京的《国旗国旗真美丽》可以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听国歌唱国歌,身临其境地感受国歌响起时雄壮威严的气氛等。

五、提升教材,让课堂闪现生命之美

1.让思维与情感飞翔

音乐什么是对生命本身的润色,是生命火花的闪耀。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尊重学生的情感与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让每一个生命的火花绽放,让音乐促进每一个生命的茁壮成长。

例如:在《愉快的梦》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歌词中神奇的梦境读一读:“摇啊摇啊摇啊,我的梦之船,在绿色的海上轻轻荡漾。……”在美读中初步感受歌词的意境美,节奏美;随后,引导学生按2/4拍的感觉读和6/8拍的感觉读,让学生在对比读中感受出感受歌词那飘摇的韵律。

师:感觉怎么样?

生1:第1种感觉很快乐。

生2:第2种感觉很轻很美。

生3:我喜欢第2种,感觉梦飘得很远。

学生竟能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教学不仅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还让他们在形式的递进中逐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歌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在美感的升华中感受歌曲的意境。

2.让心灵得到熏陶

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升音乐的育人功能。音乐是人类的心灵体验,是人心理的折射,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良性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改善人的情绪,振奋人的精神。完备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已成为人类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第5篇:小学审美教育范文

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展审美教育,是塑造学生人格美、心灵美、语言美等内在和外在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材入手,提出了从爱心教育、意境创设和宽松环境构建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想象和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构建基础

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和统计),其中包括童话、寓言、诗歌、戏剧等8种文学体裁,它们共同构成了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教材基础。儿童文学是美的文学,蕴含着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以美养善,寓教于美,能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升华;以美冶情,可净化心灵,平复情绪,疏导情感,增强心身健康。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承担着构建学生初步审美观和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实践美的重要功能,而儿童文学所包含的价值观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关系密切,要开展审美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

二、凭借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育的出发点是爱———爱祖国,爱亲人,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因为有爱,教育才显示出其强大的人文底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的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若能加上教师动情的讲述,便能感染和打动学生。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移情”来培养学生的爱心。从心理学上讲,通过“移情”可以将学生置之于阅读教材中,体验人物所处环境及社会背景。例如,在讲述《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扮演盲人过马路,让另一个同学扮演雷锋扶盲人过马路,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盲人的不便,同时感受到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心。只有童年有一颗善良的心,成人之后才会有仁慈的品质,才会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付出,懂得尊重生命的人。所以,激发学生的爱心是培育学生审美意识的核心策略。

三、通过创设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小学生有好奇的心理特点和爱幻想的天性,所以小学阶段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审美想象是审美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没有它就没有审美表现,更没有审美活动的开展。小学生在学校获取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和教师所描绘的情境。所以,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做到目视、口读、耳闻、心通、意会,从字、词、句到段、篇对文章进行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领悟作品的韵味意境。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顿歇、速度、节奏、重音等加以指导,不断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其能更好地入境入情。例如,在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中,有人、溪水、蜻蜓、垂柳、垂钓等意象,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副色彩靓丽的意境画。教师要从缤纷的色彩,声音的变化以及动静结合的构思,来引导学生想象一副美好的画卷。

四、利用宽松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