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创新技术范文

医学创新技术全文(5篇)

医学创新技术

第1篇:医学创新技术范文

“创新理论”一词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解说。自20世纪初该理论提出以来,创新理论所表述的内容丰富而具体,涵盖技术、知识以及制度等诸多方面。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无一不是作为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我国的高等教育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不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而要造就一批具有杰出思想、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实用性人才,就必然要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的钟秉林校长曾经把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创新型人才强调的是首创精神和超越能力。面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险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敢于对已有知识、结论提出质疑、挑战,进行批判性思维;善于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创造性成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赣西地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和江西省高职示范性专业,根据职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和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从2010年起,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与完善。按照“厚基础、知识面宽、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减少课时”的思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探讨。具体的做法是: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举措。强调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我院创立的“递进式144”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顶岗实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递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为中心,按“岗位素质”“岗位专业”“岗位技能”“岗位拓展”四个模块开展教学,按照“岗位认知→仿岗实训→岗位实践→定岗实习”递次推进能力提升的四条培养途径,培养既适应专业岗位,又有广阔领域发展前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独到之处就在于为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参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强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创新课程标准为基准。

淡化专业,推行能力和素质教育。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往执行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多地倾向于专业化标准,与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医学检验创新型人才目的相距深远。为此,在做出市场调研、行业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和设置进行整合,以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培养作为两条主线,维持教学总量基本不变,仅在所开课程门类进行调整。突出实践教学和人文教育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增加部分选修课程,将基础性、验证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缩减整合,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时的比例。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编排上,突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使能够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融入社科类课程。调整后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体现了地方性与应用型、综合性与复合型、适应性与多类型的特点,既能满足为赣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地方特色的需求,又在整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

2.以创新实践教学为重点。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手段在于实施有效实践教学。为此,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开设比例就显得意义非凡。具体的做法是将我院现有的基础、药学、医学检验各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营造大学生创新试验区,纳入行业标准,引导学生早期接触工作任务;率先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实行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医院实践“教、学、做一体化”。下一步,将依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的契机,集中学校与校企合作方的优势资源,打造融医疗、卫生、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让教师、学生从课堂走出去,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实践,将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中,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3.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创新型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问题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极为有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利于创造性和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理论教学就尝试过“PBL———问题式”学习法,采取“一堂课一个问题”的教育模式,课前教师向学生发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写出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PBL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时,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4.以创新师资队伍为核心。

实施创新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推进我院医学检验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制定了各项政策和制度来确保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从本地区引进专家学者、行业能手从事专业教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医院或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能及时地把握行业的新动向,将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融入教学之中。二是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增加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来我校从事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工作,使本教学团队中不断注入新思维、新方法。三是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相关奖励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职称晋升、学历提升等方面优先考虑,特别是要提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参与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四是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高职能教学团队。

5.以营造创新型大学文化为灵魂。

第2篇:医学创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改革

一、研究背景

除去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拥有成功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经验外,大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的一种,其本身的办学质量和生源质量与本科学院有一定差距,加上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性质,该专业毕业生会面临较严峻的就业问题。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市场整体呈现出高速发展趋势,创业机会较多,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独立学院应针对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从而在推动文化产业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缓解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从教学目标层面上来看,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尚未制定针对文化产业市场环境的教学规划,没有将岗位需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现有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学生的专业能力尚未达到企业需求,更难以开展创新创业工作。从课程体系层面上来看,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其中专业课又分为基础、核心和理论课程[1]。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创新创业课程大多归属于公共课范畴,没有与专业课内容相结合,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存在割裂,学生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从教学活动层面上来看,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学活动大多是邀请文化产业内专业人士,或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来校讲座。从西方高校丰富的教育经验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的学科规划基础上,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讲座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但有限的时间内举行的活动没有课程体系做保障,不足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产生深刻影响。

(二)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素养不足从教学观念的角度来看,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依赖于其个性化的创新思维。但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大多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以理论灌输式教育为主,重视完成教学规划而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轻视学生个性,导致学生因自主艺术设计活动的缺乏而难以发挥自身创新思维。从教师能力的角度来看,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师大多在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工作,大部分教师缺乏校外求职经验,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创新创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几乎都来源于教材,缺乏对社会环境的掌握,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缺乏实践价值。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不足,学生难以用专业课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相结合,在文化产业市场的创新创业中,专业知识的实际价值难以有效发挥[2]。

(三)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所占比例小独立学院虽然拥有较多的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能够培养学生艺术设计实践能力,但相对应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数量较少,导致大部分学生仅有艺术设计能力,却不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许多构思中的创新创业项目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条件的支持,影响了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产生过创新创业的想法,但极少有学生真正开展过创新创业项目。由此能够看出,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往往因内部或外部条件影响而无法实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影响了学生的创业热情,是困扰独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3]。

三、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针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学校应通过培养其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倡导学生主动独立思考,并为其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从以下方面增强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首先,应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价值,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优势。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艺术设计涉及空间环境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因此,独立学院应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坚持围绕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确定独特的身份定位。学习国外高校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开展如工作室、订制等艺术设计服务,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开办创新创业中心,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独立学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是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做到思维和精神的培养,拥有创新创业精神,即便学生不开展创业项目,也能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创业精神教育为主导,开办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并鼓励学生与业内专业人士直接交流接触,从而在交流和实践过程中养成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再次,基于艺术设计专业课内容,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所涉及的知识类型众多:一方面,基于文化产业市场特性需要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有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需要掌握金融、营销、理财等必备的经济知识。学校不仅要注重向专业课程的回归,而且要通过选修课程、专家讲座等方式实现创新创业知识的扩展,丰富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同时,要通过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以推动教育与行业的融合。

(二)多主体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个主体,需要三个主体共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需要依托各项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独立学院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制度,允许有完善创新创业规划的学生休学创业并给予相应指导,从而构建弹性的创新创业环境。此外,学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的交流,为学生提供社会创业实践渠道,丰富既有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引进社会中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专家人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构建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其优势在于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条件与资源。企业应发挥自身的社会责任,与独立学院开展深入交流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提供外部环境支持,使创新创业教育能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与此同时,校企合作中应着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派遣优秀员工入校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传授在职场中获取的真实经验,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创业实践能力。可以采取全过程双导师制的教育模式,为学生配备两名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予以指导,并共同开展专业实训、定岗实习、项目创新等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应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宣传普及相关知识,营造全民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政府应重点通过教育立法为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奠定制度基础,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办事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保护初创企业融入自由的市场竞争。同时,要设立初创企业发展中心,为以学生为代表的人群提供咨询服务,进而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语

当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问题显著,缺乏必要的组织机构保障,实践教育所占比例小,且部分教师存在缺乏创新创业经验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开办创新创业中心,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同时,通过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形成合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提供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56-63.

[2]许涛,严骊.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和要素研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7(4):15-29.

第3篇:医学创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大学生;创新就业

1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往往有更多的创意和想法,如果其能自主的进行创新,将自己的创意应用到实践中,研发出一些创意性十足的产品,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才能,同时也能让市面上出现更多的极具创意性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其次,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的大学生毕业即面临着失业,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拥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在进行创新创业时也能更快的上手。在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更容易能开展各项业务和活动,随着其创业的逐步步入正规,会创造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在某种程度上就能缓解一部分的就业压力。最后,我国一直在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成效不显著。通过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中,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让毕业生能参与到创业中来,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事例也会影响到在校大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在大学期间积累各种创业的经验教训,在毕业后也就更容易成功。

2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手段

2.1主动参加各种创新大赛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主要创业竞争力就在于其新的创意,而各省市或是国家举办的射击类创新大赛也是在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意的挖掘。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意大赛能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作品,甚至在比赛中活动很好的名次。对于一些比较好的专利作品,还能获得一些企业的资金支持,从而为其创业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由于大学毕业生的资源相对匮乏,在创业初期往往是缺乏创业资源的,但是如果积极的参加各类设计类大赛,就能以这种形式来检验产品的市场价值,为后期的生产做好准备。很多大学已经开始在校内举办各种创意大赛,并且设置了外观设计类奖项和实用型设计奖项等,通过这种比赛能检验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真实设计的水平,为其日后的创新创业起到指导的作用。

2.2加入各类有专业教师指导的工作室

一个成功的艺术设计作品往往是由很多个设计者共同参与完善的,融入了很多设计的创意和心血,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各个设计者之间团结协作。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是一个团体,而不是一个人,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中,社会团体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参加有专业教师指导的工作室,能在短时间内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都是日后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必备的精神。工作室的开设,往往是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主教师,它可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并且每周专业课教师都会就学生在艺术设计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讨论答疑,让学生能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工作室往往会承接一些校外的项目,这些校外的项目能为学生积累很多的实践经验,打下很好的实践基础。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很多的学生都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在工作室一方面可以向专业的教师请教得到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成员间进行探讨,通过这两种方法,学生能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也能在工作室中寻找到与自己趣味相投的合作合办,为日后的创新创业打下人力基础。

2.3进驻有高校或政府扶持的产业园

在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内,都有政府或是高校投资的创业产业园,主要目的就是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向高校或者政府提交商业计划,申请入驻创业产业园,在创业初期利用创业园所提供的各项便利条件。创业产业园在得到申请后会对项目进行考察,可行的话,会为申请的团体提供产品研发的技术支持和免费的办公场所,甚至有些项目会获得部分的启动资金。创业产业园为创业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能让其度过创业初期的难题,避免了很多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初期就夭折。另外,政府针对创新创业者会提供一定的扶持和服务,对于起步阶段的创业项目来说,能帮助创业者尽快的转变角色,进入到创业的角色中,这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来说是莫大的帮助。

3结束语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创新创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与此同时,创新创业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蕾.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素质培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4):118-120.

第4篇:医学创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适应”“把握”“创新”“求变”并“引领”新常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与主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大趋势,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热点。各类教育组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2015年,国家结合教育体系发展现状,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高校教育提出“双一流”建设要求。[1]国务院2015年36号文《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2018-2022年全国教育大会,都要求加快建设高水平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此外还有“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中要求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类高校应准确把握教育改革方向,明确教育育人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知行并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各类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符合国家建设要求、适合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双创”教育理念,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人才。

1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1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不足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师这一职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也是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期望的目标。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历年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但在学生临近毕业就业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高校都会存在的问题。[2]例如一些名牌大学依然存在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并非所有学生能够找到对口工作,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了房地产、软件开发、企业管理、事业单位等各行业。能找到与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占比只有20%左右(设计师、中小学美术教师或其他)。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入与认识,优势不足,竞争力欠缺,导致许多艺术设计类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难以继续从事本专业的设计工作,缺乏创业意识和能力。

1.2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就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艺术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各种艺术知识的讲授,也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设计生产能力的培养。从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来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只有教师足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具备优秀的创新创业知识及经验,才能取得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引导学生走上创新创业的道路。可见要培养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他们对创业的兴趣,就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引导。艺术设计类教师因其专业的关系,都具备优秀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许多教师除了从事教学工作外,还会从事相关设计工作,例如接手一些设计项目等。[3]但他们并不是企业家,因此缺乏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部分教师只负责设计教学、设计研发、设计应用等,无法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的开展。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也只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不清楚,无法对学生进行二者结合的教学。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双创”能力培训,真正落实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1.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在发展中,教学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仍然不够完善。部分高校为了响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政策,在原有的课程上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却没有实现创新创业与学生本专业相结合,导致二者之间联系不足。此外,还有部分教师依然沿袭着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方法缺乏创意,传授内容模式化,没有因人施教、对班设计[4]。

2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一体化

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已成全球教育发展趋势,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密西根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国内也多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意味着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不能止步于传统模式上,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单纯的教育教学思路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取得进步的重要源泉,这就要求各类教育组织要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重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强调价值导向,协同协作,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创业孵化。

2.2“三教融合”多元培养

“三教融合”多元培养即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综合素质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侧重专业发展的整体把握及创新思维开发。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双创”基本素质为目标,除专业教育中的创新精神,以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企业(行业)环境模拟、实战项目开展;分层次地进行创新创业能力锻炼教育,本质是一种实用教育[5]。

2.3艺术创新与创新创业融合优势

认识创新思维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发挥在不同领域的突破性价值。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而进入大学后的专业教育开始注重发散思维的引导。通过思维意识重新组合,在创新思维中的求异求变是创新的基础与本质。重塑艺术本体,追求艺术创新。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打下基础,因此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优势。高校通过健全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教师专业、“双创”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创业指导服务等。为社会培养一批设计骨干及创业精英,创新求变是推动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关键。

3艺术设计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基本路径

3.1健全课程体系中的创新创业模块

作为十四五的新要求,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创新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需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新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是各高校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探索的方向。艺术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教育相辅相成,创新模式协同育人。同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注重课程的合理设置。部分高校艺术设计类院校的专业课程繁多,学时设置不合理,且授课内容大同小异,导致学生只能停留于专业的知识认知,课程内容重复讲授也浪费了部分时间。因此,高校应实事求是,改善教学计划,合理调度、优化课程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之余能够腾出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创业。在专业课程内容上,高校应实行灵活的教学策略,例如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模拟实训。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请企业代表、优秀毕业生设计师代表给学生分享创业经历。请业内人士分享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激发学生创业兴趣与热情。

3.2“创新创业平台”与“项目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实践性和创新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实操能力,不同于传统理论性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院校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将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实践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1)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学创中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双创”竞赛。积累创业知识,借助平台开展实践并为学生提供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2)模拟企业项目,为学生提供岗位对接的项目实训,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实地训练。让学生感受创意创业的氛围,感受市场与消费者热情。高校需要积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以此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3.3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高校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还要求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足够的重视及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激励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切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融合。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技能便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师应积极响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主动参与相关教育培训。[6]高校可以采取相关措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开设教师专业创业能力的教育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并轮流发表心得,也可以聘请社会上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人士来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不局于限形式,关注培训实际效果,教师培训后组织测试对其进行考核。通过让教师掌握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方法,引起每一位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鼓励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做到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4结语

在教育政策的引导下,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对艺术设计专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强调创新使教学趋于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打破传统观念,优化相关课程设置,导入创新创业、就业、职业等标准。探索新标准、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的“四新”课程建设,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健全完善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理念的培育。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力度,与政府、企业达成紧密合作,促进平台的搭建和项目活动的开展,突破课堂与学校的环境局限,以“产学研创”为抓手推动校政、校企、校校合作的灵活度,加快考核指标的改革。抓住重点、加快步伐,抓质量显优势,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应用型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建平,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43-45.

[2]曾筱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32-35.

[3]张亚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设计艺术研究,2018,8(4):44-48.

[4]王振伟,高春玲.基于“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9-11.

[5]李菲菲,索继明,王玉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J].艺术研究,2016(1):150-151.

第5篇:医学创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视域;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创新;策略分析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出版行业中也有所体现,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大数据技术的良好使用更是成为一大不可或缺的辅助技术。因为互联网用户可以将所得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享,所以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大数据技术来获取信息,这就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我国虽然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但是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却还缺乏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医学科技期刊编辑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大数据技术分析能力,深度开展技术运用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使这一技术能够在当前发展迅猛的时代下做到科学合理的运用,促进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创新开展。

二、创新工作思想

对于医学科技的期刊而言,编辑工作在开展日常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在思想上保障刊发文章的严谨新颖性,在满足这两大条件之下才能够进行文章刊发。对于系统编辑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自身需要具备这两种工作思想来开展工作。在当前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工作中,应该在具备严谨性、新颖性的前提之下进一步转变其他方面的工作思想。首先,具备一个数据化思想。在当前现状下检查已发表文章的重复率时,需要通过使用防范学术造假的方式来开展,但这个评判的标准有时存在着科学性较低的情况。而在使用大数据技术的时候,相关技术能够在检测的时候做好论文的验查工作,还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在完成对比工作之后,据对比结果形成一个检测报告,依靠编辑人员进行内容的研究,从而实现高质量进行学术造假行为的鉴定。其次,需要具备高效工作的思想。在当前的发展现状下,需要注意将大数据技术在医学科技期刊过程中加以充分运用,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之上使出版工作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让这些工作人员建立一个高效的工作思想,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更加高效的开展编辑工作。

三、创新工作流程

在进行医学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时,涉及各种工作,如在文章质量调查分析的时候,将会与期刊的排版工作一同开展,而因为在当前的工作过程中,文章内容对具体的排版工作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无法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在大数据技术运用的时候,文章质量监测工作的效率得到了良好的提高,所以这一技术的运用,就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整体工作的效果。在进行工作流程创新优化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需要衔接各个部门之间的情况。开展编辑工作时,应该通过实际的情况开展多部门的运行工作,在当前的发展现状下,大数据技术能够同时收集各个部门的运行数据,并且能够将云计算技术和各个部门技术之间加以整合,使各个系统部门运行数据之间的交流次数得到提高和加强,为使各项工作内容更加有序地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工作内容之间的融合。在进行编辑工作的时候,需要根据发展趋势深度分析数据技术的文章内容,在开展二次分析工作之后,让编辑文章的质量能够进一步的提高,通过运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及时有效地分析文章的每一段落和字数,随后根据分析结果来制定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排版方案,使系统工作所具备的融合性能够得到良好的提高。

四、创新文章审核

在进行医学科技期刊管理编辑的时候,在传统的文章审核制度中,所具备的契合效果并不高,较于大数据技术而言又显更低,所以在开展日常工作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充分重视文章审核工作的体系,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建立一个“编辑分析—大数据调查—编辑分析”的工作体系,由编辑人员来对文章中所具备着的信息内容加以实际分析,为期刊刊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除此之外,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也需要注意文章审核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使编辑人员可以具备更多的文章审核技能。大数据调查工作的内容为互联网工作中存在的内容文章开展研究,一一比对投稿的文章,将这些文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第一时间的解决,从而将学术造假方面的内容加以标注。最后,在进行编辑分析工作的时候,需要经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之后的文章开展分析研究,将文章中可能存在着的问题加以进一步的消除。针对这些存在问题的文章,编辑人员应该注意及时与投稿者加以交流沟通,在深度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实现内容的全面了解和分析。

五、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管哪个企业或者部门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都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保障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对此,医学科技期刊出版系统也不例外。在当前的发展现状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媒体发展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因此,做好编辑工作的优化创新工作,就必须对以下几点内容加以关注,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创新和开展。首先,需要注意编辑人才的培养。因为在编辑工作中,专业编辑人才是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医学科技期刊工作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做好编辑人才的培养工作,在运用大数据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这一技术来让编辑人员对各种资料信息加以收集和全面了解,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力。在运行期刊出版单位的时候,需要注意提前对人才储备量进行分析,收集整理各种人才工作的信息,并且在掌握一手信息之后进行绩效制度的建立,使所建立的制度能够具备更多的科学性,提高人才的个人素质。培养更多的大数据技术人才。需要保障大数据技术在进行编辑工作的时候,将这些技术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加大对医学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通过对公开招聘方式的方式来进行大数据技术的吸收,让这些人才能够结合着工作的重点来进行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使人才能够优化重点技术,使大数据技术的运用率和效果能够得到良好的提高。

六、构建融合发展平台

在开展数字技术运用的基础之上,在进行编辑出版流程创新的时候,应该注意根据读者的实际需要来进行跨媒介产品的交流互动。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会受到数字出版工作和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所以不少期刊编辑工作者都需要注意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构建,使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能够得到落实。需要注意将医学科技期刊和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间的结合,将期刊的内容进行定时的推送,让人民群众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消息,通过各种尝试来打造期刊品牌的形象。但是在当前的实际运行情况而言,基本上都存在着公众号活跃程度并不高的情况,各种盲目跟风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所以在进行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加强调研活动,组建专业的运营团队,完善信息化的设备。在资金充足和经营模式完善的良好前提之下进行新媒体开发的工作,使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七、创新组稿过程优化

在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中,主要是针对组稿来开展,基本上的开展方式包括了学会会议的参与,加强专家评委之间的沟通,并且能够通过相应的科研信息来进行获取。在大数据技术下,科技期刊组稿开展工作能够具备更多的便利性。各类的科研人员自身信息数据基本上都会依赖于科研网站或者搜索引擎等方面,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来进行据点的挖掘,甚至可以开展科研课题的获取。以此为依据,进行组稿技术的科学制定,通过使用大数据技术为组稿工作,为其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所以在这一环境下,组稿工作的力度便不断地提升,促进了期刊吸收、挖掘更多的优质稿件。另外,为了能够保障稿源的质量,其审稿会经历初审、复审和终审这三大阶段,每一阶段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要求作者根据意见进行修改调整,最后等到终审的环节再进行稿件的录用。这一工作的开展,就能够对组稿的整个过程加以创新优化,促进大数据视域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