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钢琴艺术论文范文

钢琴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钢琴艺术论文

第1篇:钢琴艺术论文范文

(一)影片《为了霍洛维茨》选曲巧妙

《为了霍洛维茨》中的选曲十分的巧妙,细致的设计和安排与影片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钢琴作品浩如烟海,可以在电影中应用的作品比比旨是,但是《为了霍洛维茨》中钢琴音乐的应用,不仅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钢琴与电影各自的功能、作用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影片中小京民幼小的心灵受到冲击,金智秀弹奏了一曲《梦幻曲》来安抚他恐惧无助的心灵,如果仅以这个片断考虑,选用李思特的《安慰曲》非常的恰当,不过《梦幻曲》是《童年情景》套曲中的一曲,京民学成之后在演奏会上为金智秀再次演奏了这首小曲,非常精妙入神地表达出了他对童年的追忆和对金智秀的思念与感恩,这首曲目的选择恰到好处。此外,金智秀为婚礼演奏的片断中,她所弹奏的《婚礼进行曲》也能体现出影片非常精心的设计。瓦格纳的版本节奏比较缓慢,洋溢着欢乐与幸福的气氛;而门德尔松的版本比较欢快,一开始就非常的激烈、气势雄伟。这种强节奏感的旋律非常恰当地宣泄了金智秀当时沉郁的情绪。

(二)影片《为了霍洛维茨》选曲

广泛影片选取了大量经典的钢琴曲,内容浪漫绚丽,带给观众丰富的听觉享受。首先,电影《为了霍洛维茨》中的钢琴曲的表现风格姿态万千。有充满宣泄情绪的《革命练习曲》,表达了金智秀对社会的反感;有《梦幻曲》,温暖了尹京民和金智秀;有令尹京民感到十分乏味的慢板《第二部创意曲》《C大调奏鸣曲》,也有另他感到有趣、生动的《土耳其进行曲》《野蜂飞舞》;最后还有证实尹京民的确是个钢琴天才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其次,影片钢琴曲的选曲时间、空间范围跨度大。在24首钢琴音乐中,有多个时期的作品。如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小步舞曲》《创意曲》;古典派时期代表人物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乐圣莫扎特的《小星星》;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舒曼的《梦幻曲》、钢琴诗人肖邦的《革命》;印象派时期德彪西的《阿拉伯风》等。最后,多种体裁与难易结合也体现了选曲的跨度大。在《为了霍洛维茨》中的钢琴曲不仅有练习曲,也有复调曲目,还有一些小型的乐曲,更出现了多首奏鸣曲大型乐曲。在这二十多首曲目中,从简单到复杂,不同技术程度的转换赋予了这部电影多种层次的艺术效果。

(三)影片《为了霍洛维茨》选曲具有合情性

影片《为了霍洛维茨》可以说是同时具备通俗、优美,可以为多层次文化水平的观众所欣赏。因为这部影片被归类于生活片,不同于以往一些钢琴题材是为部分群体喜爱的如战争、伦理等类型,它面向更为广泛的大众,尤其是关注钢琴音乐的儿童与家庭观众,所以在这部影片中多为大众所熟悉的钢琴曲。金智秀对社会充满了反感与不满的场景中弹奏的是《革命练习曲》,不过这首曲目是肖邦为了表达祖国革命没有取得成功后悲伤愤怒的心情,与她当时的反感与不满并不能完全契合,假若单考虑与情节完美的契合度,那么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是再好不过了。不过《革命练习曲》也有着爆发式愤恨感慨、气愤不平的表达,而且重要的一点是这首曲子更被人们所了解、耳熟能详,所以在影片中发挥了极大的感染作用。同样,在尹京民学成后的音乐会中,演奏了具有很大难度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而实际上《第三钢琴协奏曲》要比《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难度高,如果单从需要表现京民的技艺的话,那么《第三钢琴协奏曲》会更贴切一些,但是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影片选择了观众更为熟悉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增加了影片的欣赏性。另外影片中还有很多被大众所能理解的曲目,同时为影片平添了几份亲和力。

二、结语

第2篇:钢琴艺术论文范文

在钢琴表演中,表演者的心理要素是综合心理活动的反映。钢琴表演艺术是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相结合的音响运动艺术,是音乐语言与形体动作相互协调及高超技巧的综合体现。钢琴表演的全过程始终受到心理感受的调控。

关键词:

钢琴演奏;心理调控;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心理体现

心理是现实在大脑中的客观反映。大脑神经系统指挥人在宇宙万物间的一切活动,思维到行为的变化过程都离不开人的心理作用。作为声音的艺术——音乐,亦然如此。钢琴表演心理是指演奏者在完成演奏的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表演前后的一切心理活动。表演心理对钢琴的学习与演奏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表演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钢琴艺术与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表演的每一瞬间,都是情感与控制、动机与记忆、欲望与想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体现。心理素质对于表演艺术实践中的钢琴演奏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演奏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表演的效果,如何将内心和身体与音乐相结合并创造出完美的音响效果,一直是钢琴演奏者们所追求的目标。心理学告诉我们,紧张心理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讲,用十分平静的心态去演奏,一定会缺乏激情和感染力。但如果演奏时心情过于激动甚至达到不可自控的地步,也会降低演出效果。只有适度的心理紧张和兴奋,才是获得演奏成功的重要保证。

钢琴演奏者的重要任务是把乐谱上所记载的谱符化为打动人心的旋律,这一过程就是音乐表现。要获得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演奏者除了要具备全面的技术功底,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钢琴表演的整个过程需要微妙且复杂的心理来操控,这种操控不仅需要演奏者有足够的信息容量,同时还担负着将音乐符号转化为充满律动的各种音响,需要演奏者通过二度创作以揭示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同时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因此,钢琴演奏者除了要有过硬的演奏技巧,还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等各方面的配合。

一、钢琴表演的心理感受

所谓“心理感受”,是指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心理情感反映,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情感反映在受外界客观影响或信息刺激之后所形成的直接感情体验,以及理性判断分析所引发的精神变化。①不同的人在音乐表演中的心理调控能力和心理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就钢琴演奏者来说,演奏时对来自观众和自身不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情绪、思维和意志等程度都直接影响钢琴表演的效果。

意识的心理技术是指通过理性思维寻找到如何使表演者产生有机天性本身的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作为有意识的音响创造,它的每一个演奏的信息传导都精密而细致,具有一个完整的生理与心理的运动系统。钢琴艺术是富于动感的艺术,这不仅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动态”艺术,一种依靠人的形体与思维的活动着的艺术,作为有意识的高级神经活动,它是靠全身心的感觉去进行音乐表演的,因此,钢琴表演既是生理的技能运动又是心理的情感运动。钢琴表演就是对音乐作品的再认识和重现,就是对以前感知、了解的知识的恢复过程,是对音乐作品中思想与情感内涵的深刻揭示和完美再现。

而这些心理感受最初是来自于演奏者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在演奏某一部钢琴作品时,演奏者必须了解作曲家所处年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作曲家,其创作思想必然要受到该时代的社会风尚、思想动态、政治制度及文化倾向的影响,定会反映出该时代的精神、社会动向和审美情趣。当我们翻看西欧音乐发展史时,我们看到古典乐派的莫扎特、古典乐派大师同时又是开创浪漫主义先河的贝多芬、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等音乐家的创作风格与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环境、政治动向、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作曲家所形成的鲜明创作个性具有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贝多芬崇尚人类平等博爱,为了这一目标,他终生为之奋斗,其思想体现了他所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们对光明的追求。因此,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强烈音响对比,造成了音乐上巨大的矛盾冲突。这些背景资料都为钢琴演奏者提供了心理感受的来源。

二、钢琴表演的心理体验

体验,通常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作为情感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既有认识论的意义,即通过体验的方式达到认识理解;又有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即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体验就是实践得来的技能及知识,是由主体自己去感受的一些现象,指以“人”为基础,带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心理体验”是指接受一定客观事物并对其进行具体感知与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它既心理感受的手段,也是心理感受的深化。音乐中的体验可以在多层次上获得,如作曲家创作时对生活的体验,他便将这种体验诉诸于他的创作作品中;在表演方面,表演者要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通过表演形式表现出来,为听众所感受。

一般来说,心理体验包括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不同方式。直接体验就是根据音乐作品所提供的内容、时代、情境、意蕴或人物等去深入生活,或把握作品的规定情感趋势,并从音乐的特定曲式结构变化中去揣摩音响表现现实生活的关联。间接体验就是一方面调动生活或心理体验的积累,运用过去自己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生活认识与感受,或借鉴别人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的经验等去体验所要表现的内容。②

钢琴表演中的“体验”就是一种感受,一种物我两忘、主客体统一的感受,涉及到主体对作品的形式、精神、思想、感情、气质等所有感受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是融为一体的,是一种内在的感受。钢琴作品中蕴含着作曲家的体验,钢琴演奏者要身临其境地进入到作品的情感中,这其中有些情感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过的,有些是对作曲家的了解,对外界相关事物的感悟及想象而产生获得的。如在演奏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时,作曲家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对黑暗势力的愤怒与反抗、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对光明理想的坚信与渴求全部倾注于作品之中。演奏这部作品一定要体验到这种情感,将这种情感化为内心的感受,才能更好地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想象,而艺术想象正是心理体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动。钢琴表演的心理想象其实正是心理感受与体验的重要方式,感受与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通过想象来具体实现的。③

三、钢琴表演的心理体现

心理体现是演奏者经过心理感受与心理体验之后,以钢琴有声音响的创造直接诉诸于欣赏者的听觉。这种经过了“艺术处理”的有声音响,正是演奏者经过内心的一系列分析、理解、思索后的艺术体现。这种艺术体现正是心理感受与体验的结果,它既蕴含着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也反映了他们艺术表现的能力与技巧。在体现的过程中既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音乐与作品的内容,也要掌握好表现的具体形式与表演技巧。

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艺术个性,是二度创作主体所具备的各种因素的有机复合体,诸如,音乐才情、生活背景、文化修养、艺术技能等等。这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音乐表演主体所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这种创造能力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表现在他们的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过程中。钢琴演奏具有二度创造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兼顾真实性和创造性两方面,并且力求做到两方面协调统一,既要真实再现原作,又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达到技巧与表现的统一。但二度创作并非没有限制,钢琴演奏者必须尊重原创,其二度创作是在原创的制约之下进行的再创作,尽可能地了解并靠近作曲家的意图才是真正的艺术再现。研究创作背景和原始乐谱是领会作曲家的意图的根本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作品分析、背景知识都应该是演奏者基本功所在。一方面是对于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和形式结构所展现出来的独特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另一方面是音乐表演所具有的独特表现能力,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结合为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统一体。

四、钢琴表演的心理调控

钢琴表演中的心理感受、体验、体现等是一个心理运动系统,这个系统受神经中枢的总指挥、总调度,并与系统中各部分产生相互关联与影响,以完成心理活动的协调功能。心理调控的目的在于使心理活动“适应”表演的创造要求。表演前的心理感受与心理体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感受与体验钢琴作品的阶段,心理的注意力、记性力与想象力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作为艺术的再创造的演奏者,在进行识谱、读谱或视奏、视唱等熟悉内容的初始阶段,调控注意力的集中十分重要,因为注意力的集中是分析或理解、认识或感受作品的初始阶段,有了集中的注意力,才能进行纸上无声乐谱的音符变为有声音响的流动程序,并在不断反复中调控音响结构的记忆力,使音响的内在听觉在不断强化中增加有序、有效的记忆功能,并使这个内在听觉的音响通过演奏成为活化音响体现。而当钢琴表演进入到演出的阶段时,除了调动心理运动的内在储存,以及内在听觉与视像的创造积累变为活化的音响之外,它的注意力、记忆力与想象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制。而这种复制正是前期准备的活化音响的再现,所不同的是演奏进入了直接或间接的音响情感交流阶段,直接是指面对面地传达给观众,间接是指通过录音或录像传递音响信息。④

总之,在钢琴表演中,心理调控是演奏技巧与抒情的自我感觉中枢,是综合心理活动的反映,同时也是演出是否成功的关键。钢琴表演心理调控能力与素质提高是以不断的艺术实践为前提的。钢琴表演艺术是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相结合的音响运动艺术,是音乐语言与形体动作相互协调及高超技巧的综合体现。钢琴表演的全过程始终受到心理感受的调控。

注释:

①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②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③杨和平.新中国音乐表演心理学文献研究[J].音乐探索,2008(2).

④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和平.新中国音乐表演心理学文献研究[J].音乐探索,2008(2).

[3]冯效刚.关于音乐表演心理的几个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8(3).

[4]张前.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3).

第3篇:钢琴艺术论文范文

1.情景交融的诗意性

浪漫主义音乐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极大,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可谓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直接推动者。舒曼、舒伯特、李斯特、肖邦等人,都从诗歌中获益匪浅。俄罗斯也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拉赫玛尼诺夫对诗歌十分推崇,尤其喜欢诗歌中所描绘出的那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所以他的作品中明显表现出了对诗意的追求。比如《音画练习曲》,练习曲顾名思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但是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部练习曲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曲,在满足了技巧练习的同时,又体现出了一种诗意的追求。即不使用那种纯粹的音阶、和弦、琶音等构成练习曲主题,不论是音调、音型、力度、节奏等方面,都极具描绘性的效果。与其说是一部练习曲,还不如说是一幅风景画。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取材于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民间美景,像是画家拿起了手中的画笔一样,开始了描绘,同时将个人的情感倾注其中,抒发出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正是因为这种情感表达和创作目的契合,才使原本枯燥的练习曲呈现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比如Op39.No2,针对此曲,拉赫玛尼诺夫自己说道,如果仅将其看作是一首练习曲,是演奏不好这首曲目的,乐曲真正表现的是海鸥和海洋的故事。该乐以三连音开始,描绘出大海微波荡漾的场景,然后高声部的对位中,时而规则、时而多变,描绘出了海鸥自由飞翔的姿态。而到了乐曲的结束部分,则用半音阶的下行,来描绘凄厉的海风,预示着海鸥与大海搏击的开始。这种诗意的追求,是一种内在的生气、精神和灵魂,一旦进入到这个境界后,就会让音乐和演奏者浑然一体。所以,他的作品能够直入内心深处,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2.深沉浓郁的民族性

俄罗斯的音乐创作历来都有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这在柴可夫斯基和强力集团的创作中就有鲜明的体现。拉赫玛尼诺夫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色。比如《第三钢琴协奏曲》,整部作品的级进很多,而且音程的起伏不大,第一乐章中长达24小节,但是其音程除了一个五度和两个四度之外,其余都是二度级进,即使是后来旋律明显的发展中,也都控制在五度之内。这个特点就源自于俄罗斯的传统音乐,俄罗斯民族最初是以游牧为生的,各种歌舞和祭祀十分普遍,歌舞和祭祀音乐,音域都比较狭窄,基本上都是三度音程,最多偶尔向上或向下扩充一度。还是在第一乐章中,其主题旋律也是取材于俄罗斯的民间音乐,音乐学家亚瑟曾经将这一段旋律和俄罗斯民歌《救世主,守卫的士兵》进行了比较,二者在节奏、调式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相似度。这是因为拉赫玛尼诺夫童年时候,经常跟随自己的祖母到修道院中做礼拜,对这些民族民间音乐耳濡目染,所以后来自己的创作不自觉地受到了影响。正如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所言:“作为一个作曲家,应该把自己所出生的那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俄罗斯人,祖国决定了我的气质和处世态度。”晚年的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成就不如成熟时期,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远在异国他乡,虽然在美国生活了25年,但是却从来没有刻意学习过英语,其朋友也多是俄罗斯人。这一切都体现在了他的音乐中,他和柴可夫斯基、强烈集团一样,都把俄罗斯的民族民间音乐看作是创作的源泉,将这种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表达视为己任。

3.对立统一的戏剧性

戏剧性原本是一个文学概念,主要通过在事件发展中的一些误会、巧合、悬念等,造成一种跌宕起伏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音乐作为一种听觉的艺术,主要通过对戏剧性的追求,展现出对立和统一,使音乐本身得到丰富,同时让音乐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明。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就采用了多种手法来追求这种戏剧性特征。首先是音区和力度的对比。通过音区和力度上的强烈反差,产生巨大的对比,以此来引起音乐情绪的变化。比如在第三乐章中的展开部,前两个变奏中都是使用P或PP的力度演奏,音区高,力度弱,营造出了一个轻盈飘逸的梦境。但是紧接着,从第三个变奏开始,音乐回到了中音区,力度也陡然增强,刚才那个奇幻的梦境消失了,又将观众带回到了现实世界。其次是高潮的处理。高潮作为情感表达的集中点,对于戏剧性的表现来说,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以《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仅仅一个乐章就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个高潮位于呈示部和副主题之间。由不断向上的转位分解和弦与FF力度实现,因为第一个高潮处于主题的呈示阶段,无论是乐思还是情感,都还没有充分的发展,所以戏剧性特征不是太强烈,主要是起到一种欲扬先抑的作用。第二个高潮位于展开部中主题的变形展开,其主要表现是节奏的加快和力度的加重。在一系列的音乐发展之下,八分音符变为了三连音,力度达到了FFF,在节奏和力度的共同作用下,获得了一个气势磅礴的高潮。第三个高潮位于华彩的开端部分,因为有了前两个小高潮的铺垫,所以这个高潮来得更为充分和猛烈,拉赫玛尼诺夫采用了“再现即高潮”的创作手段,和弦的时值越来越短,节奏也越来越紧密,力度又一次达到了FFF,甚至部分和弦上还标注了着重号,全曲的高峰就在此刻来临了。几个不同的高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乐曲发展的关键线索,最后大高潮的出现,就是一种“众望所归”的结果,诸多高潮一起构成了乐曲的戏剧化特征,对音乐形象的刻画和音乐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4.与生俱来的悲剧性

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个充满着悲剧意味的音乐家,这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文化氛围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环境来看,拉赫玛尼诺夫生平正值俄罗斯的沙皇统治时期,时局动荡,百姓贫苦;从人生经历来看,其从小父母离异,心爱的姐姐也早逝,且初入乐坛的时候,发展的并不顺利,《第一交响乐》失败后,甚至一度放弃了创作。从文化氛围来看,俄罗斯民族素来有着忧郁的民族气质。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拉氏钢琴作品的悲剧性风格。其中有两点将这种悲剧性体现得最为鲜明。首先是“钟”的意象。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了“种”和“钟声”的意象,且都含有悲剧的意味。如《钢琴前奏曲》(OP.3NO.2),这首作品为#c小调,第1—14小节为主题的陈述部分。主题的核心部分就是沉重而又缓慢地演奏出低沉的声音,并且在第一部分内反反复复地出现了八次,在这一个小动机中,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音构成,但是表现出来的那种悲痛而又深沉的个性特点却深深刻在了人们的内心之中。这三个音符演奏出的强有力、深沉而又阴暗的音调蔓延至整个曲子,让人们不由地会想起“丧钟”的感觉,下行音调的使用让这个主动机增添了悲剧性的色彩。其次是死亡的主题。拉赫玛尼诺夫具有悲剧性的气质,而死亡是悲剧性的最高表现,所以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死亡的主题,在他看来死亡是不可抗拒的,一切美好事物发展的最后结果都是死亡,只有经过死亡才能够迎来新的升华。所以他十分喜欢引用格里高利圣咏《末日经》中“愤怒的日子”的音调,因为这一段旋律被多位音乐家视为死亡主题。拉赫玛尼诺夫终身都在变幻运用着这个主题音调,成为了历史上使用这个主题最多的作曲家,因此这个主题形象也就成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特别是钢琴作品的一种特殊标记。

二、结语

第4篇:钢琴艺术论文范文

肖邦是当之无愧的音乐之魂,他的钢琴音乐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钢琴家》整部影片中,一共选用了肖邦11首曲目,这些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风格题材,创作于不同的时期,其在影片中起到了贯穿剧情的作用,浓厚的音乐情调,充满了鼓舞人心的戏剧性力量。片中展现的肖邦夜曲,不但表达出了一种沉思、一种幻想,而且也显露出在夜晚万籁俱寂时的心声,在钢琴上跳跃着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斥着一种痛苦与反抗的声音,用妥协甚至舍身的态度在敲打着人们的心灵。因此,这11首不同时期的肖邦作品衬托出了斯皮尔曼饱经风霜的命运,而《夜曲》犹如是为斯皮尔曼量身定做一般。

二、电影《钢琴家》中的钢琴音乐的作用

(一)钢琴音乐营造背景气氛

声音的元素在影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钢琴在营造影片背景气氛时又有其独到的作用。钢琴音乐在《钢琴家》中作为电影背景的运用,使其艺术美学得到极致透彻的发挥。影片中被迫到处隐藏的主人公斯皮尔曼终于得以逃生,德国军官发现斯皮尔曼的时候,并没有呈现出纳粹凶残的本性,这并不让观众出乎意料,因为在这之前,《钢琴家》通过一段钢琴音乐,非常巧妙地营造出了十分忧伤的氛围,表达了德国军官的内心状态。当斯皮尔曼躲到阁楼的时候,在楼下传出由德国军官演奏的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这首曲子孤寂清冷、伤感凄怆,弹出了德国军官的人情味。《钢琴家》采用了这种背景渲染的手法来展现德国军官异乎寻常的一面,而避免了德国军官因为放走斯皮尔曼而显得不合乎情理。之后,当德国军官发现了斯皮尔曼的身份时,斯皮尔曼弹奏了一曲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以这首曲作为这部分的背景音乐,代表了斯皮尔曼在反抗,预示着德国军官将会遭受惩罚,为影片后面的部分做了一个完美的铺垫。

(二)钢琴音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音乐可以推动影片的故事情节,尤其是在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影片中,同时也是大部分电影的特征,音乐可以呈现出跌宕起伏的高潮与平缓的电影节奏,起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钢琴音乐在推动故事情节这部分有也有着独特的作用。钢琴有时会不仅仅以音乐的形式出现,其本身就是影片中的一部分。在《钢琴家》中,当斯皮尔曼与德国军官共同演奏钢琴时,这就是电影的一部分,在电影片头部分、斯皮尔曼参加比赛的部分等,出现了多段的演奏。其次,钢琴音乐本身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影片开头部分,并没有出现战争的场面,而是反映出当地比较平静和平的社会生活风貌,然而当画面切换到电台录音棚时,之前所有表面的现象完全被德国军队的硝烟所破坏,以此故事情节得以发展。

(三)钢琴音乐的抒情功能

电影的故事情节与画面限定了钢琴音乐的类型,紧凑的场合需要紧凑的音乐,朦胧的场合需要舒缓的音乐。不管在哪种场合,钢琴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都是有所指的,或指向影片中的主人公,或指向画面出现的人物,或指向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故事情节的需要,钢琴音乐必须要与电影相互融合。当德国军官要求斯皮尔曼演奏的时候,两年多没有弹琴的斯皮尔曼在紧张的气氛中弹奏了一曲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宣泄出自己内心的苦闷与,这种不仅是因为德国军官要他弹奏钢琴,更多的是抒发了其内心对战争的不满。德国军官在这首曲中听到的不只有音乐,还有犹太人民的呐喊,斯皮尔曼通过弹钢琴换来了自己生命的延续。

(四)钢琴音乐贯穿主题

在这部影片中,钢琴音贯穿了影片的主题和发展,使影片的前后发展得到呼应。《c小调夜曲》可以说是影片的核心,不仅表达了影片的主题思想,也概括了影片的基本情绪。在影片的开头部分,斯皮尔曼在电台的录音棚里演奏《c小调夜曲》,突然德国军队的炮火开始袭击,但是斯皮尔曼却没有停止乐曲的演奏,最终录音棚被炸,斯皮乐曼受伤才停止演奏。在影片进入结尾的时候,战争停止,宣布波兰获得解放,斯皮尔曼再次来到了电台录音棚,将那这首曾经被硝烟打断的《c小调夜曲》延续。这是他在整部影片中的期盼,同时也正是这种期盼的存在支撑着斯皮尔曼走过了这段不堪回首的时期。

(五)钢琴音乐升华艺术品位

在多种音乐类型中,钢琴音乐富有高贵感,并且为大众所了解,钢琴音乐浪漫、典雅,声音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可比天籁,犹如小溪,犹如心声,弹奏者可以为所欲为地演奏出多种力度上的变化与对比,因此钢琴可以完美地表现演奏者的内心,而跳跃在指间的音符可以诠释出浪漫的情怀,带给观众儒雅完美的音乐享受。如果在电影中注入了钢琴音乐,那么就更深层次地升华了音乐的品质。在影片中,通过非犹太艺人来演奏钢琴,她全神贯注的弹奏《G大调前奏曲》,外忍内强,表达出他内心的悲伤和哀痛,当黎明柔和的阳光照在窗帘上时,抒发了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使观众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对纳粹人的痛恨,这种沉重而平淡的对比也更深层次地升华整部电影的艺术品位。为了在二战中不被纳粹逮捕而到处躲藏。他饱受饥寒交迫的折磨与外界的各种羞辱,每天都走在死亡的边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人类对艺术的追求,如今的电影已经不仅仅是导演的艺术,而是更为广泛的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导演、编剧、美术、音乐等多个方面。音乐已经陪伴电影有百年的历史,因此可以说两者之间彼此相辅相成。不仅电影的艺术形式与音乐紧密相连,而且电影的节奏与主题思想也需要有音乐来烘托。钢琴音乐与演奏者的艺术表现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钢琴音乐强调以情感人,其内容蕴含丰富的个人情感与艺术魅力。钢琴音乐在体现主人公的情感状态时,同时也是描述自然现实最佳乐器,因此,钢琴音乐在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钢琴音乐与主题的完美契合

在影片中,斯皮尔曼饱受着挫折,亲眼看见国人被纳粹杀害,房屋被烧毁。在这段时期,斯皮尔曼以坚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在斯皮尔曼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双手不自觉地在空气中弹着“钢琴”,正是音乐的力量在支撑着他。斯皮尔曼缓缓地走到钢琴前,在德国军官面前,在稍微迟疑之后,音乐在气若游丝般的斯皮尔曼干枯的手指间流出,这时德国军官的内心与表情逐渐改变,这也是音乐的力量。影片只有在斯皮尔曼演奏时出现了肖邦钢琴音乐,在纳粹进行杀戮、犹太人遭受迫害、斯皮尔曼四处躲藏这些情节的时候,没有任何音乐,这种气氛让人感到压抑,让观众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当人们苛求生存、苛求人性回归的时候,肖邦的音乐响起,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安慰。这依然是音乐的力量。《钢琴家》巧妙适当地引用了音乐,为电影本身锦上添花,使音乐完美地达到了“电影化”,使音乐与画面不分彼此。

四、结语

第5篇:钢琴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钢琴;演奏者;作品演绎;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03-1

钢琴艺术活动的表达依托于其背后文化的价值,文化底蕴决定钢琴艺术表达的不同方式。钢琴文化研究是一种整合研究、关系研究,在此研究过程中钢琴艺术文化理论得以升华,再回归到艺术实践中,二者相互贯通相互作品,显现出声乐艺术进行文化研究的重要特性,其中钢琴艺术的主体----演奏者的文化理解倾向直接影响着钢琴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表现结果。

一、钢琴表演艺术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现如今的社会中,文化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我们时刻与文化发生着作用,而音乐文化,如雨果所说:“在任何时代,人类总是把音乐与歌声掺入一切行动。”音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已经深深植入到我们的情感“血液”,并具有种种社会属性。从中西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音乐文化是弘扬人文精神的最好载体之一,音乐中的审美和情感表达决定了人文精神以音乐为载体进行传播和承传。钢琴这门“声音的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处于现实的和开放的文化关系中便伴随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它是一门积聚声音、主体理解、和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在时间的流变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空间的开拓,钢琴艺术的由原始的本能音乐节奏功能逐渐的拓展为愉悦身心等多元功能,并且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人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它早已超出钢琴艺术原始的本能的文化含义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钢琴与其他乐器一样分为多种类型,并可以被任何人拥有。不论钢琴的演奏者持用何种音乐形式与风格,拥有何种文明,自远古以来,当人们第一次尝试着用不同音高的音符来展现某种愉悦情感的优美旋律时,声音就已经成为强

有力情感表达方式了,具备了文化的传承意义。文化的交流带来了音乐的融合以及新的音乐形式,音乐的融合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统一。

二、钢琴表演艺术文化的实践价值

钢琴演奏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活动,以演奏者的心灵感受来塑造艺术形象,这种声音是文化与音乐的结合,并用整体的音响效果来完美的演绎艺术形象,其艺术因素的构成是多方面内涵的复合表现形式,朗格(Lange)在她的《情感与形式》中谈到:“音乐是意味的形式,它的意味就是符号的意味,是高度结合的感觉对象的意味。音乐能够通过自己动态结构的特长,来表现生命经验的形式”。也就是说钢琴表达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和情感的抒发,而是沉淀了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复杂的历史情感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钢琴文化在世界性文化浪潮的冲击和艺术价值观念的转变下已经逐渐走到的台前,成为了与人们社会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钢琴表演离不开钢琴文化的理论根基,钢琴文化研究中心为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使艺术主体客观化和艺术对象主体化,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实现钢琴艺术自身的价值。对钢琴艺术进行表达的时候要从钢琴艺术文化的不同方面进行理解和解读后,再进行钢琴艺术实践活动,主要对钢琴艺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美学取向等审美文化方面内容的思考,进行深人细致的解读和剖析。不同的主体理解方式、角度和倾向不同,则会形成不同的艺术表演效果,进而形成了多样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艺术形式沉淀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形态,促进了钢琴艺术的发展、传承和再创造。

三、钢琴文化内在价值与演奏者关系

钢琴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集聚了不同的社会属性和历史痕迹。钢琴艺术以其独特的情感沟通方式连接艺术与文化,使整个钢琴艺术自身的文化价值得以体现。钢琴艺术从美学、声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展示了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钢琴表演要紧紧围绕钢琴文化展开,脱离了钢琴文化的钢琴表演永远只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

文化是时代特征的精华,充满了时代活力,任何一种文化在一定的地区和环境中落地生根,便会影响着该地区人们创造活动和认识活动。钢琴艺术的每一次创造性活动都伴随着情感的交流和不同审美效果的产生,植根于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具有大量的文化意义。“文化的选择乃是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选择,当人们获得一种开放的眼光和自由的心态,具持并深蕴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时,其对文化的把握,其实就不仅仅是对人自身的把握,而是他对人所置身的文化环境和客观历史的把握了。”钢琴乐艺术需要双方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才能够进行通畅的交流,钢琴文化默默地规定着钢琴演奏者的行为,同时又使其在一定的文化、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一定范围的个性选择,使人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深入的思索研究,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涵盖的个人、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是我们能够进行良好实践的前提,钢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理解能力,亦或植根于该艺术的特定文化背景,才能够演绎出不同民族风格的作品。

总之,源于西方的钢琴艺术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发展趋势在表演主体的理解和演绎,形成了多样的表现形式,钢琴表演艺术无论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历史和文化背景。钢琴艺术的发展植根于社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这种独特的艺术在文化主题的熏陶下,才能够具有更加广阔和深邃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民族音乐家论文集[C].中国音乐,1981.

[2]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第6篇:钢琴艺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钢琴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和前苏联均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从多个方面对普通学校开展钢琴教育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本文基于这一前提,对我国普通学校钢琴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学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钢琴教育课程目前大多在音乐学院开设,普通学校由于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往往对钢琴、绘画、书法等相关课程不够重视,常常出现时间挤占、课程压缩等不正常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效果。同时,很多学校还存在师资力量和硬件环境的不足,其软硬件资源无法满足学生对钢琴教育的渴望。此外,由于升学考试的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家长也不赞同钢琴等非考试科目占用过多的时间,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平衡好传统教育科目同钢琴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钢琴教育在普通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2]就在普通学校中大力推广钢琴教育。众所周知,上世纪的苏联在航空、航天及重工业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竞争对手美国就苏联的科技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全民普及的国民音乐教育有关,前苏联在全国开设了多家音乐学校。在正常教育外,还能接受到艺术教育。钢琴教育中的音乐感觉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培养以及十指的运动对大脑发育起到的促进作用 使前苏联儿童的智力、创造力和意志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发展,它使整个前苏联的科技与文化艺术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无独有偶,美国[3]也紧随其后修订了国民教育计划,把普及音乐教育,特别是钢琴教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1994年,美国文教委员会接受了NSAE出版的文化标准议定书,在克林顿总统主持下,美国国会将其定为2000年法定目标,并命名为《国家艺术教育标准法》。

事实上,发达国家早就注意到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政策和经济上的多种形式给予支持。本文基于这一论述,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钢琴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阐述了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学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当前钢琴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钢琴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钢琴教育作为艺术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普通学校学生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内容。

1.内部促进

钢琴音乐是文化艺术[4,5]的一部分,良好、正确的文艺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修养,更能开发人的聪明才智。在钢琴练习活动中,包含着多种智力活动,一般来说首先要集中注意力看谱视唱,视奏,不仅要将音乐符号通过瞬间记忆转化为歌唱演奏的操作指令,还要对乐谱进行长期记忆,以便熟练和再现,这实际上同时调动了弹奏者大脑、眼睛、耳朵、嘴巴、手脚等各个方面,是各种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钢琴学习对提升音乐智力具有明显的效果,尤其是通过良好的钢琴音乐教育可以尽快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

2.外部促进

钢琴教育不仅对智商开发有帮助,对个人修养和情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心里健康,也从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具体来说钢琴教育激发了学生对于美的意识,学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开朗、活泼,懂得并且愿意和朋友、家长和老师交流,同时对其它事物的兴趣也与之增强,这正说明了钢琴学习对非智力性心理也有较大的帮助。

三、问题分析

钢琴教育在对学生从内到外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但目前钢琴教育在普通学校的接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以往专业性的钢琴教学多注重课堂教学,学生的艺术践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2.音乐技能是艺术表现的前提,没有良好而娴熟的音乐技能 就不可能有精湛的艺术表现,音乐技能以艺术表现为根本目的,脱离艺术表现,音乐技能便失去了意义,在我国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能,轻艺术的状况,这种弊病在国际学术交流的比照中愈显突出;

3.我国普通中学的学习负担较重,没有大量时间投入到钢琴练习中,中学生的性格特征也决定了钢琴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不能等同于以往的钢琴学习。

四、实施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目前普通学校在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的特性,给出以下相应的实施对策:

1.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在普通学校的钢琴教学中我们坚持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要求同时并进的原则 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艺术体验 领悟和表现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2.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在普通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应加强了艺术实践的环节和要求 通过经常性地参加各种形式的钢琴演奏会和综合音乐会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观摩 切实增加学生的艺术经验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水平。

3.注重技术理论与艺术理论相结合。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开阔教学视野 将学生的钢琴学习领域从原来专业的钢琴课程中只局限在钢琴技能的领域拓展 提升到普及钢琴课程对于钢琴艺术的整体认识层面上来 真正做到钢琴教育的普及、艺术修养全民性的提高。

五、结论及展望

本文结合当前钢琴教育的研究现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分析了我国当前钢琴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将来的研究中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条件,探讨钢琴教育同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的交叉结合。

参考文献

[1]连智扬.浅谈当前我国的钢琴教育[J].科教文汇, 2009(13): p. 1.

[2]张敏.不同教育理念下的钢琴教育比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3(6): p. 2.

[3]程超.21世纪的钢琴教育:怎样才能快乐——“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J].大家(15).

第7篇:钢琴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钢琴教育;普通学校;艺术培养

一、引言

钢琴教育课程目前大多在音乐学院开设,普通学校由于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往往对钢琴、绘画、书法等相关课程不够重视,常常出现时间挤占、课程压缩等不正常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效果。同时,很多学校还存在师资力量和硬件环境的不足,其软硬件资源无法满足学生对钢琴教育的渴望。此外,由于升学考试的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家长也不赞同钢琴等非考试科目占用过多的时间,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平衡好传统教育科目同钢琴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钢琴教育在普通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2]就在普通学校中大力推广钢琴教育。众所周知,上世纪的苏联在航空、航天及重工业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竞争对手美国就苏联的科技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全民普及的国民音乐教育有关,前苏联在全国开设了多家音乐学校。在正常教育外,还能接受到艺术教育。钢琴教育中的音乐感觉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培养以及十指的运动对大脑发育起到的促进作用 使前苏联儿童的智力、创造力和意志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发展,它使整个前苏联的科技与文化艺术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无独有偶,美国[3]也紧随其后修订了国民教育计划,把普及音乐教育,特别是钢琴教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1994年,美国文教委员会接受了nsae出版的文化标准议定书,在克林顿总统主持下,美国国会将其定为2000年法定目标,并命名为《国家艺术教育标准法》。

事实上,发达国家早就注意到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政策和经济上的多种形式给予支持。本文基于这一论述,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钢琴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阐述了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学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当前钢琴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钢琴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钢琴教育作为艺术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普通学校学生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内容。

1.内部促进

钢琴音乐是文化艺术[4,5]的一部分,良好、正确的文艺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修养,更能开发人的聪明才智。在钢琴练习活动中,包含着多种智力活动,一般来说首先要集中注意力看谱视唱,视奏,不仅要将音乐符号通过瞬间记忆转化为歌唱演奏的操作指令,还要对乐谱进行长期记忆,以便熟练和再现,这实际上同时调动了弹奏者大脑、眼睛、耳朵、嘴巴、手脚等各个方面,是各种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钢琴学习对提升音乐智力具有明显的效果,尤其是通过良好的钢琴音乐教育可以尽快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

2.外部促进

钢琴教育不仅对智商开发有帮助,对个人修养和情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心里健康,也从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具体来说钢琴教育激发了学生对于美的意识,学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开朗、活泼,懂得并且愿意和朋友、家长和老师交流,同时对其它事物的兴趣也与之增强,这正说明了钢琴学习对非智力性心理也有较大的帮助。

三、问题分析

钢琴教育在对学生从内到外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但目前钢琴教育在普通学校的接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以往专业性的钢琴教学多注重课堂教学,学生的艺术践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2.音乐技能是艺术表现的前提,没有良好而娴熟的音乐技能 就不可能有精湛的艺术表现,音乐技能以艺术表现为根本目的,脱离艺术表现,音乐技能便失去了意义,在我国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能,轻艺术的状况,这种弊病在国际学术交流的比照中愈显突出;

3.我国普通中学的学习负担较重,没有大量时间投入到钢琴练习中,中学生的性格特征也决定了钢琴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不能等同于以往的钢琴学习。

四、实施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目前普通学校在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的特性,给出以下相应的实施对策:&nb

sp;

1.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在普通学校的钢琴教学中我们坚持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要求同时并进的原则 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艺术体验 领悟和表现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2.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在普通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应加强了艺术实践的环节和要求 通过经常性地参加各种形式的钢琴演奏会和综合音乐会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观摩 切实增加学生的艺术经验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水平。

3.注重技术理论与艺术理论相结合。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开阔教学视野 将学生的钢琴学习领域从原来专业的钢琴课程中只局限在钢琴技能的领域拓展 提升到普及钢琴课程对于钢琴艺术的整体认识层面上来 真正做到钢琴教育的普及、艺术修养全民性的提高。

五、结论及展望

本文结合当前钢琴教育的研究现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分析了我国当前钢琴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将来的研究中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条件,探讨钢琴教育同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的交叉结合。

参考文献

[1]连智扬.浅谈当前我国的钢琴教育[j].科教文汇, 2009(13): p. 1.

[2]张敏.不同教育理念下的钢琴教育比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3(6): p. 2.

[3]程超.21世纪的钢琴教育:怎样才能快乐——“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j].大家(15).

[4]苑韵.试论钢琴教育中的审美效能[j].大家,(6).

第8篇:钢琴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钢琴艺术指导;钢琴伴奏;钢琴伴奏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音乐学科的不断完善和进步,钢琴伴奏这一学科也逐渐受到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钢琴伴奏这一学科的起步较晚,即使日渐得到重视,与国外的水平和重视程度依旧存在差距。在专业院校,往往将专门从事钢琴伴奏的教师教辅人员,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也不重视自己在钢琴伴奏方面的能力培养,甚至觉得弹钢琴伴奏是件浪费时间的事情而拒绝与他人的合作。相比德国从初中就开始培养学生们的钢琴伴奏能力、为他们树立与他人合作时的声音意识的做法,我国在钢琴伴奏学科的重视和要求上的确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947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将协作钢琴作为一个专业创建起来,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国一些主要音乐学院的研究生部,如:朱利亚、新英格兰、伊斯曼等学院逐渐开始建立协作钢琴专业。而在我国,1998年,由武汉音乐学院首开先河招收第一届钢琴艺术指导研究生,2008年成立钢琴艺术教研室,同年开始本专业的本科招生。随后,国内其他音乐学院和师范类院校的音乐学院或音乐系,也相继成立了钢琴艺术指导教研室。可见,钢琴伴奏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肯定。

对于钢琴伴奏钢和琴艺术指导的概念需要做出一点区分:钢琴伴奏是一种能力,也可以是一项工作,指的是弹奏声乐或器乐作品的钢琴部分,与他人合作完成音乐作品;而钢琴艺术指导不仅仅指弹奏作品,更多的侧重于通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累积,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指引。本文要讨论的是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不是钢琴艺术指导学科的建设问题,对于现状或条件不允许专门成立钢琴艺术指导教研室的音乐院校,也应该将钢琴伴奏放到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钢琴伴奏应该成为钢琴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尤其重视声乐钢琴伴奏的训练,下文将着重从这一方面进行论述。

1、演奏技巧的相辅相成

部分声乐或器乐作品的钢琴伴奏部分也是有较高的演奏技术要求的,比如俄国作品家拉赫马尼诺夫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钢琴部分的技术难度并不亚于他所创作的钢琴独奏作品,如《春潮》这一作品,对和弦、八度、跑动、力度的训练也有着很好的帮助。又比如德国作曲家舒伯特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以男低音作品《魔王》为例,从头到尾的不间断和弦和震音,对于力度的控制和把握、同和弦快速弹奏技巧都是很好的训练,没有一定的功底也是难以驾驭的。可见,要成为优秀的钢琴伴奏,也是必须具备精湛的钢琴演奏技巧的,而这些技巧也是可以通过弹奏大量的、有难度的钢琴伴奏而获得的。

2、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

音乐的表现能力是基于精湛的演奏技巧之上的更高要求。这一能力要求演奏者通过演奏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情感和内涵。相比钢琴独奏作品或其他器乐作品,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对于训练演奏着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应是最有效果的。因为有歌词的辅助,演唱者通过语言直接的表达情感,钢琴伴奏可以通过字里行间更直观的理解音乐情感和内涵,引导自己在弹奏中塑造符合作品的音乐形象。在练习钢琴独奏曲的时候同样可以带入这样的思考。曾经有一位热爱巴赫作品的钢琴家,建议学习者为巴赫的创意曲填入符合音乐情绪的歌词,以辅助学习者更好的表现音乐,这个做法也是利用这样的道理。

3、感受音乐中的呼吸,划分段落层次

在没有经过曲式作品分析的课程学习之前,学生们在弹奏作品时很少主动考虑音乐的句逗、段落的划分,也就缺乏呼吸,弹奏的作品缺乏层次和人情味,而显得结构单一、情绪单一。声乐作品中的歌词部分,可以使演奏者从文字着眼,直观的感受到句逗、行文的段落,起承转合的结构与旋律的结合更为清晰,有助于分析音乐结构和层次,来指导自己的弹奏。另一方面,由于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调整呼吸,与其合作的钢琴伴奏要了解到这一重要的时间点,默契的与演唱者配合,在需要的时候留出气口,不能一味的按照固定节拍和速度伴奏,不能阻碍演唱者的呼吸和情感表达,而应该通过人性化的调整使得音乐更为合情合理,才有血有肉,足以打动听众,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4、市场需求

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在飞速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近年来越来越明显,各级政府和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音乐作为有效的传播和宣传手段,自然受重视的程度也日益显著。在专业的比赛或社会性比赛及演出中,作为声乐表演的一部分的钢琴伴奏,也有大量的市场需求。从需求着眼,培养钢琴伴奏人才是市场的要求,这就成为了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的和目标。如果想从众多能弹奏钢琴伴奏的人中脱颖而出,那么应该用钢琴艺术指导的要求来培养和完善自己。在美国,钢琴艺术指导这一专业是作为协作钢琴专业来建立的。这一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总谱读法课教授如何弹歌剧总谱、缩谱以及如何缩减协奏曲的乐队部分;键盘技巧课教授视奏、数字低音奏法、即兴演奏和移调;与声乐合作时必备的技巧课程,如德、法、意、俄的语音课;还有专门帮助学生了解声乐唱法、分析诗词、诠释音乐的艺术歌曲课;艺术指导教学技巧课,教授学生如何做一名真正的艺术指导,也就是如何去教。

以上四点将钢琴伴奏的重要性和对钢琴演奏专业学生开设课程的必要性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值得肯定的是,社会各界和专业领域的确已经针对钢琴伴奏的地位的提升做出了许多行动,比如在各项音乐赛事中增加钢琴伴奏奖或艺术指导奖、为艺术指导学科开设权威性的培训课程、音乐家协会组织各大音乐院校艺术指导教研室交流会议等,足以证明,钢琴伴奏是音乐专业学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音乐文化建设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培养钢琴伴奏人才是必须放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音乐学院(二级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钢琴艺术论文范文

钢琴音乐最早源于西方,而今在我国遍地开花。我国的钢琴教育也一直呈蓬勃之势迅猛发展,钢琴音乐教育在整个社会音乐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钢琴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音乐教学,其触及的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体系的根本核心之处。本文首先论述了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特征,分析了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在建构中所陷入的误区,并据此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建构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文化理念与艺术触角傲立于传统文化之林。然而,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昔日辉煌的茶文化在时间之风的呼啸中,被渐吹渐远。而钢琴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因此,将日渐没落的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相结合不仅对茶文化的弘扬大有裨益,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重塑钢琴音乐教育的文化结构。

1中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特征分析

1.1人文性

音乐是人类艺术的灵魂,而艺术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钢琴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都具有极大的爆发力。每一首钢琴乐曲在创作之初就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思绪,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人文状况。我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主要以茶文化为主题,通过钢琴这一媒介,对茶文化进行宣传与弘扬。我国茶文化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集大成于一体,形成了现今兼容并包、含蓄内敛的文化,其人文属性是不言而喻的。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相结合的实质是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相结合,而其人文属性也在循序渐进中被演绎出来。

1.2传承性

我国是茶文化的摇篮,承载着千年文化历史积淀,是茶事活动灿烂的文化瑰宝,历经千年而未衰。而钢琴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传播介质”的作用,音乐艺术通过动听美妙的钢琴演奏而得以表现,为人所熟悉。茶文化钢琴音乐则是以钢琴为载体,通过音乐教育来传递茶文化内涵,将茶文化中的基本要义、精神实质以及文化精髓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受众者一旦接受了这种文化艺术熏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承担起茶文化的传承重任,以演奏的方式向家人、朋友以及公众阐释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因而,钢琴成为了茶文化音乐的传承工具,而茶文化也在无形中被认可和传播。

1.3艺术性

“音乐是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节奏韵律、旋律调式、音色力度都是钢琴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法。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所包孕的文化艺术特色也异常鲜明,尤其是清丽自然的茶乐所传达出的艺术情感更是厚重而深远。而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则是将茶文化的艺术性融合到钢琴音乐中,传统古朴的茶文化艺术被寄寓到现代艺术中,茶文化的人文之美在钢琴的动情演绎中被倾诉的淋漓尽致。茶文化的本体在一串串音乐符号中被具体形象化,其情感思想也逐渐为人所知,而学生在聆听与欣赏中也收获了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独特审美情趣,从而加深了其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并塑造了其钢琴音乐艺术品位,提升了其钢琴艺术的创造能力。

2中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阐释与建构的误区

2.1茶文化内涵的缺失

茶文化是在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土壤中萌发而来的,其浓缩了我们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积淀了文化思想内涵,囊括了哲学道德体系,阐释了为人处世准则。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但是,茶文化被注入到钢琴音乐教育中时,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却被忽视。一方面,钢琴音乐教师在演奏茶乐时,所选用的曲目过于简单,不能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文化意蕴,甚至湮没了茶文化的人文气息。由于钢琴教师自身茶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其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理解与诠释也出现了偏差。另一方面,茶文化乐曲大多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演奏失误,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形象被掩盖,也进一步削弱了茶文化钢琴音乐的文化属性。

2.2课程教学脱离实际

茶文化钢琴音乐是我国茶文化语言形式的一种,其作为一张新面孔第一次引入到钢琴音乐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或多或少地与实际不相符合。就教学方法来看,钢琴作为西方现代音乐的重要表达方式,教学过程中所沿用的教学方式也大都来自于西方,而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亦是如此。西方钢琴音乐的授课方式,并不能将我国茶文化的艺术价值阐述得淋漓尽致。因此,传统茶文化音乐教学在钢琴课堂中显得“不伦不类”。就教学内容而言,茶文化包孕着浓厚的地方色彩,部分茶文化音乐中的曲调与韵律取自于不同地区的方言,因而,茶文化钢琴音乐在无形中打上了地方色彩的烙印。但是,教师对此并未事先深入研究,在教学中也只是将其一带而过,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最终导致茶文化钢琴音乐特色的光芒被蒙蔽。

2.3考核评价体系功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钢琴音乐教育从贵族的神坛中走出来,步入了平民文化教育的生活圈,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钢琴音乐教育的浪潮。然而,随着钢琴音乐教育的普及,其却因考核评价体系而沾染了世俗气,变得愈发功利化,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也无法从此泥潭中走出来。大多数人接受钢琴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所谓的艺术熏陶,其学习茶文化钢琴音乐也是通过“考级”增加日后升学考试的竞争优势。因而,茶文化钢琴音乐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被埋葬,“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钢琴音乐教育成了高考加分利器,而不再是高雅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物质化的社会里,茶文化钢琴音乐艺术因畸形的考核评级体系沦落为大学的“敲门砖”。

3中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阐释与构建之路

3.1深入移植茶文化内涵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故乡,其历史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知识体系庞大复杂,一言一行均难以蔽之。因此,茶文化钢琴音乐应该以茶文化内涵的表达为主,通过钢琴课程探究隐含其中的茶文化内涵。钢琴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茶文化音乐为着手点,深入探究茶文化的具体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体系。其次,教师也应该主动积极地与茶文化专家学者加强交流与探讨,尤其是在茶歌茶戏茶乐这些方面,并以独特的视角将其展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茶文化音乐的感知度。再者,在茶文化钢琴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兴趣,使其在润物无声的动人旋律中感受我国茶文化的异样情怀。

3.2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

由于钢琴音乐教育日趋功利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却在盲目考级中被忽视。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基本的音乐文化素质,其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认知也陷入了狭隘视角之中。因此,重新塑造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当前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步。毕竟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夯实了音乐理论基础,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所以,学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音乐素质的修炼,以基础的音乐理论课程作为切入点,以茶文化音乐的演奏为中心,逐步培养其富于创造性的音乐精神。同时,也应该着力提高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鉴赏水平。从聆听、欣赏与评价以及感触等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指导训练,最终促进其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

3.3构建多元化钢琴课程体系

茶文化音乐被注入到钢琴音乐教学中,犹如一阵清风吹皱平静的湖面,荡起层层涟漪。茶文化音乐作为茶文化的艺术表达手法,对于钢琴音乐教育而言具有难以言说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手段单调死板,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内容沉寂枯燥。因此,多元化的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体系亟待建立,以促进其音乐艺术价值的充分发挥。教学手段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优秀的教学方法,借鉴西方钢琴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结合我国茶文化音乐的特点,对其进行创新性发挥,以促进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方式的完善,从而提高学生对茶文化钢琴音乐的兴趣。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特点,在掌握了茶文化音乐的精髓实质后,对其内容进行推陈出新式地简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茶文化音乐的民族特色表演,以加深学生对茶文化钢琴音乐色元素的理解。

3.4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意愿

高考制度改革后,钢琴音乐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学生则成了牺牲品。为了增加高考砝码,很多人从幼儿时期便进行钢琴音乐教育,童年的玩乐时间里充斥着无止境的钢琴课程以及不曾间断的考级,因而学生对于钢琴音乐的真正欲望被消耗殆尽,更遑论茶文化钢琴音乐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了。因此,以钢琴音乐教育进行茶文化传承时,应该尊重学生个人的意愿,从其自身本体意识出发,而不是使其在被动中痛苦地感知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在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中根据学生特点对其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将演奏与讲解相结合,使其在演奏中领悟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美妙,使其在讲解中构建茶文化钢琴音乐整体框架结构。

总之,茶文化钢琴音乐作为一种相对一种精深的传统艺术,其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地探索才能真正将茶文化钢琴音乐的艺术价值演绎到极致。

作者:杨雅茗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红.试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改革中的文化价值取向[J].美与时代(下).2010(11):69-70.

[2]梁鲲.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中的本真演奏与文化认同[J].中国音乐(季刊).2012(3):217-218.

[3]周民;周萍.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高校钢琴教育的文化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技版).2013(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