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钢琴课程论文范文

钢琴课程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钢琴课程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钢琴课程论文

第1篇:钢琴课程论文范文

在近五年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中,有5篇值得介绍和综述.赵晶晶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初探》分为三点提出:其一是视奏入门,实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乐谱转化为演奏,体现了初级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的教学过程.其二是理、奏、乐融会贯通,综合教学内容,使乐理知识、音乐感知能力融汇于基本演奏训练中,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同时,在钢琴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也做出了说明,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各类乐曲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其三,即兴伴奏自弹自唱要相辅相成,明确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自弹自唱即兴伴奏的技能,掌握并熟练地运用这两个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朱珊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初探》中提出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与传统钢琴教学模式的优劣.优势为钢琴集体课降低了培养的成本,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劣势为不能针对个别同学进行系统的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分心等.在王晓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中指出了合理采用小组课教学模式;有效渗透个别教学模式;运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定期表演汇报教学模式;探索创新学生能力等教学模式.接下来的几篇论文都提出了分层教学的理念,在米高慧《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数码钢琴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分为强化组、提高组、基础组以达到“拔尖”“、提中”、“补差”分层教学的目标.在罗志范《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分层教学的优势剖析》中提出不同时期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要求,第一学年要达到相当于599的中级程度,第二、三学年分为伴奏层、表演层、教学伴奏表演层来提升教学效果.本人比较赞同分层教学及阶段式教学.分层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阶段式教学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如果能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纵观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众多学者都提到了钢琴集体课教学的优势,我也不否认集体课在某种意义上的确节约了培养的时间成本;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但如果课时允许的情况下,本人还是建议在集体课的大背景下,“一对一”“一对多”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为好.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更有利于有才华的学生脱引而出.

2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改革的研究综述

在近五年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众多研究成果中,其中有3篇具有重要价值.在高华曼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初探》一文中提出以下两点:其一是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作者认为教材内容应该以趣味性的中小乐曲为主,且要涵盖各种常用的弹奏技术,在重视加强钢琴的基础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即兴伴奏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基础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能;通过合作,让学生尽快转换角色,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作者认为,由于采用集体授课方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程度不同,在实践过程中多采用小组授课的方式,比集体课授课方式更符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的学习.李岩的《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一应该使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与学生多交流,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得到更有效地保障.二应该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有时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对换,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提升的舞台的同时教师也进行了换位思考,也是很好的方法.在白艳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建设研究》一文中,作者指出了四点:一是既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特点,又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二是改善教学内容,注重教材的选编,同时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要有别于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三是多元智能化的教学形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更多的、更广的经验.四是科学合理的进行综合评价,尊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特点.纵观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学者们的论述虽有不同之处,但论点基本相同,即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要符合学前专业特点;要尊重每一个人,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更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结语

第2篇:钢琴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学前教学;钢琴课程;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开展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从而在高职院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的人才。其中人才应当具备其他教师不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其中还包括完整的知识体系、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教师无限的创造力,而培养这些素质能力的形成主要从“融合性理念、综合性课程、混合式学习”中实现。

一、当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陈旧,目标不清晰,学生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在高职院校当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钢琴学前教育专业主要的教学意义是什么,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专业技能也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从中职升上去的,课程的教师大部分也都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而且他们对于学前教育相关的政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由此就会导致学生的教学效果难以符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钢琴教师都过于注重单科技能和技巧的学习,没有及时与其他学科内容相互结合发展,由此就会导致课程之间不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举例来说,大部分的乐理课程都是由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教学,导致教学当中的内容单一,学生学习没有极高的积极性,进而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急剧降低。有的教师还会认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才会造成的这一现象。

(二)教学方式不丰富、不创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在教学形式上都会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授内容,学生往往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歌唱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发音,对于单个对错的发音进行及时的纠正,教师在作品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合唱,这样的过程不仅会让教师感觉十分的忙碌,并且学生也会掌握不到知识重点,出现迷茫,虽然教师在一遍遍的示范,但是并没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只是自顾自的对知识进行讲解,并没有将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导致学生成为了课堂的旁观者。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课堂教学内容与课下练习不紧密。要想让学生的钢琴技能不断深化,就应当在课余时间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目前存在的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没有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虽然在课堂上听懂了教师讲解的内容,但是在课后的时间学生并不具备自主学习的习惯,也难以达到理想的课堂学习效果。只有使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才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取到较大的帮助。

(四)过于重视钢琴技能的训练。对于学习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吹拉弹唱跳的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过于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就会忽视掉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同时也是违背了钢琴教学的原则。一名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年龄,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从而把有效的经验传授给他们,这就是学前教育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进行合理的实践教学以及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二、新媒体对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创新和优化的重要性

随着新媒体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运用,在教育方面应用也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使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加多样化。新媒体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包含了网络、数字、传媒等方面,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是科技迅速发展的必要产物。新媒体的应用也对钢琴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钢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展现更加直观、生动的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1]。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音乐伴奏中,实现对钢琴学习知识的掌握,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钢琴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提供的相关教学资源,通过运用声乐视频和音频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声乐知识,使学生的钢琴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促进钢琴课堂教学成果的提高。

三、新媒体时代下学前教育钢琴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树立融合性的教育理念。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设计才可以实施,从根本上来说,这项工作的起点在于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全面、系统以及关系到未来的教学基础,所以教师应当具备专业性的能力以及素质,并且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设计上应当具备树立融合性教育的理念,明确确定人才的培养方向,将培养“实用型幼儿教师”作为课程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积极创新发展,落实“三字一话,教学设计”。不仅如此,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还是应当让方案更加具有融合性的教学发展,从而将“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发展当中,从而制定出一套合理性较强的教学方案。

(二)设置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如果说融合性的教学方案是载体,那么专业课程就是执行工具,在融合性的教学理念下应当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从而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资源。总体来说,综合性课程的开展应当对知识的体系、课程丰富形式以及灵活多样性进行充分的考虑,比如说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来说,就应当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且将“游戏论、课程论以及教学论”的内容融入其中,围绕相关的内容开展。通过见习课程、实习课程等方式为教师以及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形式,从而可以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不仅如此,因为综合性课程的内容极其丰富,而且课程持续的时间较长,跨越不同的学期,考核的方式也应当具有灵活多样性,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

(三)运用混合式的特点学习。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特色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高职学前教育的教学中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加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并且赋予学生学分制的选课权利,符合当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设置相关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将选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探讨对学习方式进行研究。举例来说,在教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时,可以将其中的内容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从而制定出相关的教学任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之间合作的方式,在进行玩具制作过程时,保证学前教育可以与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结合发展,激发合作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重视实践演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1.优化教学模式,提升职业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落实情景教学的发展,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并且还可以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年纪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幼儿在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主要落实直接发展为基础,通过游戏以及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所学习的知识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当前学生应当掌握的主要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以及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认知。2.专业指导幼儿园实习、顶岗实习的实战环节。在进入到幼儿园实习之后,也是学前教育学生接受实践的关键,从学生到职业教师的过渡,让学生到幼儿园中学习,可以直接的了解到幼儿园的教学特色,明白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时,并不只是单单的儿歌课程,深刻掌握课程之间的相互交错以及结合的特点;掌握音乐素质是课程发展的基础,传统边唱边弹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根本需求,毕业生在进入到幼儿园实习时会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明白对幼儿应当具体开展什么类型的课程,并且在真正实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幼儿喜闻乐见的,通过实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应当会什么,学什么,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钢琴教学的设计,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1]。

(五)开展资源整合。在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针对教学资源的合理、有效的整合,对于教学活动进行有着积极的影响。目前大部分高校钢琴教师对于新媒体的认识都不全面,并且了解和掌握的相关内容也不多,甚至对其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并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在钢琴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致使了教学的方式过于陈旧,教学理念落后,无法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对于钢琴知识的积极探索,教学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新媒体更加无法在钢琴的教学中发挥其正式的价值,制约了高校钢琴教学的不断发展。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要积极地接受新鲜事物,提高自身对科技技术和新媒体的认识和运用,使新媒体能够与教学活动实现有效的结合,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作为高校要不断加大对于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构建现代化的音乐教室,使新媒体能够充分地融入到钢琴教学的实践当中。在加强教师对于新媒体的认识和运用同时,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对新媒体有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懂得如何有效地进行运用,提高学生对新媒体的重视,进一步提升新媒体在教学中的教学成果。

四、结语

第3篇:钢琴课程论文范文

西安是中国十三朝的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西安地域艺术资源的作用,更加合理地、科学地发展西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硬件设施等诸方面构建西安属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仍然是西安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实践的新课题。为此,我们对西安属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进行了调研和探讨。

一、调研结果与现状分析

我们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十所大学进行调研,根据走访和问卷数据统计,我们发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西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提高和创新的空间依然很大。

(一)课程设置与具体开课情况

西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具体开课情况凸显如下问题:

1、教学监管不到位

一些学校至今没有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教研室或管理部门,公共艺术教育大部分挂靠在学校教务处。可以说大部分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教与学缺乏监管,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是:课程设置极具随意性和盲目性,课程依教师而定,教师授课随意性大,教学大纲只是摆设;没有合理的课程构成,课程学习只注重艺术欣赏而轻视艺术实践,缺乏必要的课外学习延伸,再加上课时量少,大班上课,难免出现学生走马观花的现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勤较差,教学效率较低。

2、教学体系不统一

西安属地高校对教育部“指导方案”中规定的八门选修课程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同一门课,计划学时和学分值差异较大,比如《音乐鉴赏》课,西安医学院1个学分,授课学时16课时,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设立2个学分36课时,而陕西师范大学设立1个学分,计划学时20课时等等;无固定教材(大部分高校没有教材),教学内容依教师而定;缺乏评价体制,对开课的效果(无论是教还是学)少有认定,教学缺乏科学的目标。

3、课程设置无层次

西安属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单调无层次,课堂教学缺乏课外延伸与互动。调研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满意度仅有21%,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要求和个体差异前提下,彰显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单调空洞,缺乏吸引力。

4、课程考查流于形式

对以艺术欣赏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课程考查的方式大部分高校采取开卷写命题小论文的形式。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课程考查只是流于形式,很难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有效可行的课程考查形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东拼西凑,缺乏必要的选拔与考核,未形成年龄、学历层次、学科结构合理的、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从而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的需要得不到必要的保障,更谈不上师资后备、人才输送机制和行政制度保障。一些没有艺术专业的学校,甚至到社会上找几个所谓艺术家在学校兼课,组织一些“业余爱好”的中青年教师按照自己的爱好授课。现在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艺术学科,成立了艺术学院,经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艺术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专业素质、梯队建设等等,应该能够满足这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需要。但是,由于学校管理机制的缺陷,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多数艺术专业教师在完成本科专业教学工作以后,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学校量化管理所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不再关注公共艺术教育。可以说这些院校既存在艺术专业师资的浪费,又存在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严重不足,值得学校管理部门深思。

2、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不够

兼课教师多,专职教师少,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教师。兼课教师缺乏全身心的精力投入,职业素养和责任心差,监管也存在现实问题。学校现有的艺术专家、教授大多忙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和社会各种应酬活动,无暇顾及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所以许多学校现在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多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缺少必要的组织培训,缺少必要的传帮带,大多数在自己摸索,其文化层次,知识结构,教学组织与管理很难达到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

(三)硬件设施缺口较大,实践平台有待拓展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实践,强调技能、技法,而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音乐、舞蹈、美术、影视剧、戏曲等等艺术科目的教学,需要较为专业的教室和设施才能完成,比如音乐类课程需要琴房、专业音响、排练室;舞蹈类课程需要形体训练室、舞蹈排练室;书法、绘画需要相应的艺术工作室等等。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基本的硬件设施缺口较大,是西安属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普遍现象,大部分学校只开艺术欣赏类课程,多媒体教室是唯一的“硬件设施”。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艺术古城,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积淀,形成了既有地方特色,又集各种精华于一身的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体系,西安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和艺术博物馆。调研中我们发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西安本土文化、艺术地方特色结合情况比较薄弱,实践平台拓展空间比较大。另外,专业图书、音像资料的建设有的学校也刚刚起步,有的学校“抱残守缺”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

二、探讨与建议

(一)强化科学的教育理念,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我们亟需从观念上和理论上,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认真地反思,西安属地高校要强化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现艺术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多元创新,把公共艺术教育真正当作高校科学教育系统中的一门学科,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使艺术教育像其他学科一样,有一整套合理的课程构建、教师队伍和学科研究,有一套与之相关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来规范艺术教育的教学、建设和管理,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从而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环节

西安属地高校构建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环节,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要求和个体差异前提下,彰显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尤其要结合西安地方特色,开设一些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给予教师更加开阔的创新空间和更具艺术性的教学思路。这样,因地制宜,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才能逐步发展凸显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调研中我们发现,西安属地高校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满意度仅有21%,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单调空洞,缺乏吸引力。我们建议学校在开始艺术课程的类别上,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尽量涵盖戏曲、乐器、舞蹈、艺术设计等多个艺术门类,尤其要结合西安地方特色,开设一些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多给学生选择的余地。

(三)优化公共艺术教育学习环境和学习系统

西安属地高校急需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大力度,构建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和学习环境,优化整合以互联网现代技术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核心的公共艺术教育学习系统。

1、利用校园网,建立公共艺术教育学习交流平台

现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电子网络的基本技能,并有上网聊天、参与BBS讨论和微信交流等习惯,学校要利用校园网,构建公共艺术教育学习交流平台,设立教学内容、教学参考、问题探讨、艺术展示、论坛等窗口,鼓励广大学生参与网络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的个人见解和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学习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实现课堂教学向网络资源的课外学习延伸。

2、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学习资源的动态拓展

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不断扩充艺术教育学习资源更新和补给渠道,实现学习资源的动态拓展。校园公共艺术教育学习交流平台,应与西安属地文化艺术单位做好沟通合作,尤其要与博物馆、歌舞团、碑林、画院等做好沟通合作,与其相关网站做好链接;同时要做好西安属地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校际联合,高校之间可以精选一批优秀艺术教育教学课件、视频在网络学习专区交流,也可以开展一些有时效性和参与性的艺术活动,吸引有艺术潜质的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的网络互动,即延伸了课堂教学,又丰富了艺术学习的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优秀的艺术类网站,和各种媒体艺术资源都可以依托互联网现代技术,成为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动态拓展的对象。学校要加强校园网艺术教育学习交流平台的管理,组织专业教师经常维护和更新,不断完善和发展,努力使之成为大学生艺术学习的良师益友。

3、提升校园艺术氛围和优化艺术学习环境

校园艺术氛围和艺术学习环境,是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向外延伸的有利条件。学校可以将“艺术论坛”、“艺术节”等作为艺术教育课程的延伸,将其常规化,规范化。请相关的艺术名家、专家来校园开讲座、办个展与学生互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优化学生的审美取向,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品味。学校要支持和鼓励学生艺术团体或个人,携自己的艺术创作,走出校园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在艺术实践活动观摩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硬件设施的配置

艺术教育教学要在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和感受,教学环节中必须要借助相应的硬件设施作保障,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学校应当加大投资,配套相应的的专业教室、教学器材和设备、场地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加强校际联合,资源共享。

(四)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

西安属地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面临诸多困境,目前亟待解决的是补充师资力量,提高师资素质。

1、优化政策招贤纳士

学校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计划和措施,既注重社会上有艺术才华的教育精英,也注重高学历的艺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引进校园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在业务培养、职称晋升、出国深造等方面,重视艺术教师的特点,制定相关政策,以稳定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另外,加强校际合作,师资共享,也是解决师资紧缺的有效举措;学校还应该设立专项资金,不定期聘请校外艺术精英(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开讲座、办展示、作指导,开阔师生的艺术视野,优化师资队伍。

2、加强培养提升素质

学校要提供一切有利条件,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既要提升业务水平,又要加强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为更多的青年教师提供国内外专业进修培训的机会,同时在校内组织和引导教师专业学习和业务交流。艺术教育教学越来越与高科技技术手段紧密相连,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艺术教育教学,艺术教师应该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现代高新科技教学手段,密切关注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哲学、艺术与社会学等渗透性成果,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教书育人并重,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

作者:卢强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第二篇:高校公共艺术钢琴教学现状与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纷纷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钢琴教学作为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新宠”,不仅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也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综合素质和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公共艺术教育概述

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对象为各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所教育的内容涵盖了音乐、美术以及舞蹈等多方面的艺术教学。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达到文化内涵、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广,有利于素质教育中“德育”与“美育”的培养,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钢琴教学的现状

1.钢琴课时较少,学生数量较多。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钢琴教学多数为选修课程,大部分高校的钢琴选修课为每周一次,一次平均为2~3个课时数。在这些学时数内,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教授学生钢琴弹奏技巧,课时数明显不够。由于每周一次的教学课程,课程之间间隔过长,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部分高校钢琴选修课人数过多,造成课堂难以管理的现象,不仅不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不利于钢琴实践教学的展开。

2.专业教师及琴房短缺。钢琴教学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在高校的日常教学中,受重视程度较低。在综合院校开设钢琴课程,学校的钢琴课会由专业的钢琴教师进行教授,但目前高校的钢琴教师也有自己日常的教学任务,导致鲜有钢琴教师愿意分出部分精力来承担钢琴的集体教学任务。在工科院校,钢琴课的重视程度则令人堪忧。某工科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钢琴选修课程,但其教师却不具备专业的授课资格,并且学校琴房的钢琴数量和质量也不尽人意,学生缺乏良好的上课状态。

3.学生缺少基本的乐理知识,授课方式单一。选择选修课时,学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习钢琴,由于授课对象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乐理知识。而教师进行教学时,普遍从音乐理论和钢琴实践着手,学生学习吃力,逐渐丧失对钢琴的兴趣。高校钢琴课的授课模式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对刚接触钢琴学习的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枯燥,到后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钢琴教学的相关改革建议

1.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钢琴教学的开展应一改以往大篇幅的纯理论教学,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演奏中,使钢琴演奏拥有自己独特的灵魂。首先,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先从钢琴的历史沿革讲起,让学生了解钢琴的发展史、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和钢琴作品等,激发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探索心理;其次,在钢琴的技能教学中,教师以简单的乐曲为主。大多数的学生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钢琴,致使这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教师在教授学生钢琴技能时,应以欢快的中小型乐曲的选择为主,方便学生学习掌握。中小型乐曲与大型钢琴乐曲相比,一是对钢琴的技能要求较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学生容易掌握;二是学生能从中体验到钢琴乐曲带来的快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数码钢琴教学,降低教学人数。钢琴教育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但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钢琴价格昂贵,因此许多高校的钢琴数量不尽人意。数码钢琴的价格为传统钢琴的一半,学校可以采购数码钢琴来解决钢琴数量不足的问题,用数码钢琴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高校存在钢琴课人数过多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学生在课上无法及时与钢琴曲目进行及时的联系,因此学校要根据钢琴的数量控制学生人数。高校的钢琴课程虽然不能采取个性化教授的“一对一”模式,但也要让参与的学生对钢琴课程有一个感性的认知,避免让钢琴课成为一门“混”学分的选修课程。

3.带领学生探索音乐的精神世界。不同的音乐因其不同的创作背景,表达着属于作者或者创作年代本身所蕴含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授钢琴时,也要带领学生去探索音乐所传递的精神内涵。例如,教师在讲解《黄河协奏曲》时,通过讲述其改编过程,向学生展现出中华民族为了自由解放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高校的钢琴课上,教师应还原艺术带给我们的精神价值,体现钢琴教育的灵魂所在。

四、结束语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开设钢琴课,不仅多角度地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牢固的基础。在面对钢琴教学中的问题时,学校要做出及时的改革,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崔青 单位:陕西省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分析

艺术与科学就好比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在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国高等学校还存在很大不足,面临很多挑战,对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迫在眉睫。

1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指课堂教学形式以外的学校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其与“第一课堂”公共艺术类课堂教学共同构成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将美育提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是对于艺术教育重要作用的深入阐释,是我们今后加强艺术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其中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艺活动之中。

2目前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不足及挑战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第二课堂艺术教育中还存在很大不足,面临很多挑战。易晓明教授调查了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和实效的评价。调查结果为:大学生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偏低;不同专业、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在艺术活动各维度中,大学生对于学校在艺术活动的宣传方面较为肯定,但对自身在艺术活动中的参与度评价最低。[1]余嘉博士经过对上海地区9所理工科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着管理体制尚无规范、课程设置条理不清、实践平台尚可扩展、师资队伍有待加强等四大问题。[2]笔者通过长期的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研究发现,作为中部地区理工科高校的河南工业大学与上述研究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共性。

3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包含六大机制,即目标构建机制、战略实施机制、特色锤炼机制、内涵建设机制、品牌营造机制、艺术普及机制,这六大机制互为补充,共同支撑了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本文选取河南工业大学做为案例进行研究,该校在第二课堂艺术教育中不断创新,构建了“一二三四五六”管理机制。即把构建“高雅大众化,美育常态化”艺术育人体系作为目标;坚持“顶层设计、重心下移”“请进来、走出去并举”两大战略;广泛开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世界性三大特色的多元文艺活动;着力打造艺术活动的四个“合”;构建五大品牌文艺活动体系;在艺术普及方面做到全年不断线,力求六个“有”。

3.1创新目标构建机制,坚持一个目标———构建“高雅大众化,美育常态化”艺术育人体系

目标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管理工作理性化的最终体现。在河南工业大学的案例中,目标构建成为管理机制创新的第一步。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与“艺术展演季”等活动,学校着力构建“高雅大众化,美育常态化”体系。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相结合,提高青年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通过届次化的艺术展演,使其成为引领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有效载体,力求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挖掘学生艺术潜能、完善艺术育人体系。与此同时,河南工业大学还力求学生艺术团体的一体两翼、协同发展。“一体”即校大学生艺术团,“两翼”指各二级学院艺术团及其他艺术类学生社团。校大学生艺术团以“弘扬校园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宗旨,活跃在校内外的文艺舞台上,用艺术诠释着河南工业大学的精神和气韵;与此同时,各学院也建立了院级学生艺术团,很多院系的学生组织还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活动品牌,在校内外均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各类由学生自行筹建的艺术社团,如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舞蹈协会、大学生剧组等,是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的骨干力量。学生组织调动自我热情、凝聚自我力量、发现自我价值,群众性艺术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青春工大处处洋溢着艺术之风。

3.2创新战略实施机制,两大战略并举———纵向维度的“顶层设计、重心下移”与横向维度的“请进来、走出去”

战略实施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动态管理过程,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在河南工业大学的案例中,运用了顾客导向、目标管理、政策激励等机制,有力推进了战略实施。

3.2.1纵向维度的“顶层设计、重心下移”

坚持顶层设计与重心下移相结合。一是需求导向,认真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谋划第二课堂艺术育人工作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运用学生组织“工大青年调查”的平台,对第二课堂艺术活动进行调研。围绕“三度”,即艺术活动的知晓度、参与度、美誉度开展工作,使调研结果成为下一步工作的源头之水、有本之木、决策之基。二是目标管理,重心下移。河南工业大学对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各项重大活动实行招标承办制,充分调动学院积极性。同时,制定《河南工业大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考评细则》,针对学院艺术育人工作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了对学院工作成效的量化考核,把软要求变成了硬指标,使艺术育人工作有标准、有检查、有考核,便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促进了艺术育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三是政策配套,表彰激励。课程化改革中实施的第二课堂“一课化”是河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特色,即将部分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列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工作量,表现优异的同学予以学分奖励。另外,在学校年度“五四”表彰中,专列学生艺术活动单项表彰,有力地推动了艺术活动的开展。

3.2.2横向维度的“请进来、走出去”

坚持“三个请进来”,使高雅成流行,国粹为时尚。一是“请进来”高水平的演出。河南工业大学连年承办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河南民族乐团、河南省曲剧团等为广大师生呈现了一场场丰富的视听盛宴。优秀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弘扬,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二是“请进来”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河南工业大学聘请著名竹笛演奏家、河南省青年民族乐团团长吴建艺等艺术家担任艺术团兼职导师,进一步提升艺术水平。三是“请进来”高水平的讲座。河南工业大学运用“工大讲坛”平台,邀请学界大师为学生开设文艺类学术讲座,例如:物理学家黄祖洽院士的《科学与人文本同根》,国学大师傅佩荣的《探寻国学精髓,感悟人生智慧》等,使广大青年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坚持“两个走出去”,成为德育新载体,服务主旋律。一是“走出去”观摩艺术。河南工业大学校团委老师整合社会资源,带领大学生艺术团、学生会、艺术类协会骨干等,共同观看校外优秀文艺演出。提升了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工作水平,加强了艺术团的对外交流,开阔了艺术团成员的视野。二是“走出去”展示艺术。近年来,在高雅艺术的感召下,学生开始从台下走到台上,发挥艺术社团的优势,于暑假分别走进乡村与社区,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回馈给人民群众。

3.3创新特色锤炼机制,三大特色多元互融———广泛开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世界性的多元文艺活动

特色发展是艺术工作的灵魂,丰富多元的校园艺术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粉丝”,扩大艺术活动覆盖面与育人效果。在河南工业大学的案例中,我们看到艺术活动类型兼具民族性、地域性与世界性,做到了雅俗共赏、丰富多元。一是民族性。开展“国学周”系列活动、届次化的“最炫民族风”民族风采展示大赛、学生社团芰荷汉服社的“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系列讲座等活动,使艺术作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审美意识,表现中华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审美情趣,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二是地域性。由于师生来自全国各地,学校针对性地开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动,例如:届次化的“粤豫连襟,共谱华章”粤文化主题演唱会、二人转专场演出、“民族风,家乡情”高校艺术交流晚会等。展示了具有各地方特色的艺术类型,对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普适性都具有良好示范效应。三是世界性。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和办学视野全球化的氛围日益浓厚,艺术教育工作也应乘势而上,借力前行。通过海外留学生在校内各个艺术平台的展示,如“发展中国家中国少林武术培训班”汇报表演等,丰富了学校的艺术类型;同时,学校还举办了届次化的英语文化节、世界文化巡礼等活动,充分展示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魅力。

3.4创新内涵建设机制,着力打造艺术活动的四个“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为第二课堂艺术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河南工业大学做到了艺术活动与办学特色、专业特点、主题教育活动、新媒体氛围营造等的有机结合,为艺术活动营造了更深、更广的舞台与发展空间。

3.4.1艺术活动与办学特色相契合

河南工业大学着力打造契合办学特色的文艺活动,助力内涵发展。粮油食品学科群是河南工业大学的核心办学特色,学校紧紧围绕该特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第一方面,承办“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包括“科学节粮减损,保障粮食安全”省级辩论赛、科普展览、主题影片展播、大学生“爱粮节粮”公益广告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号召大学生爱粮节粮;同时,承办“世界粮食日”河南分会场系列活动,包括启动仪式、烛光守夜晚会、大型“高校行”活动等。第二方面,在以粮油为特色的社会实践中,广泛采用多元文艺形式,普及知识,影响大众。例如:“食品安全行,助力中国梦”社会实践,“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爱心粮”社会实践,宣讲“节粮爱粮”进社区,“光盘行动,弘扬传统美德”活动等,有力支撑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3.4.2艺术活动与专业特点相韵合

第一,以两大校级平台凝聚人。河南工业大学现有“青年研究中心”科教文化发展研究室及“大学生论坛”两大学生组织平台。“青年研究中心”是从事青年及大学生研究的学术机构,其下属“科教文化发展研究室”对艺术育人工作展开了有益探索;“大学生论坛”为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激情的平台,陆续开展了《光影感动青春》《读书•旅行》《梦轮回》《多元的校园文化》等文艺类分论坛,凝聚了学生文艺力量,拓展了学生文艺平台。第二,以各个院级平台熏陶人。经过多年沉淀,河南工业大学形成了以设计艺术学院“创意风———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家园”、新闻与传播学院“传之梦”理想教育平台、生物工程学院“秋之舞动”植物卡设计大赛等为代表的艺术育人平台。艺术活动与专业特点相韵合,打造了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

3.4.3艺术活动与主题教育活动相耦合

河南工业大学以丰富多元的艺术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了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学校的主旋律,产生了德育、美育齐头并进的强大耦合效应。第一,开展爱国爱党艺术教育,提炼“红色”内涵。例如:在十八大主题教育活动中,开展演讲比赛、红歌大赛、红色剪纸作品展、红色电影展播等活动。为了巩固学校“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在青年学子中开展《长征组歌》排演活动,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艺术教育高度融合,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第二,发挥文化渗透力,提炼时尚内涵。河南工业大学通过承办河南省青年时尚促进会成立大会暨郑州女裤创吉尼斯纪录产业文化展示活动,吸引了省领导及社会各届人士3000余人参加,被人民网等全国200余家媒体报道。第三,进行爱校艺术教育,提炼“美丽工大”内涵。河南工业大学通过开展“美丽工大”系列活动,通过工大E图网、工大掠影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发现身边之美、校园之美、生活之美,培养爱校、爱学习、爱生活的情操;连续九年开展“唱校歌•铭校训•爱工大”活动汇报展示会,发挥了“工大精神”的引导、激励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3.4.4艺术活动与新媒体氛围营造相融合

河南工业大学善于运用多维宣传媒介,通过艺术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宣传,营造全体学生赏艺术、论艺术、爱艺术的良好氛围。第一,校团委于每学期初制定《学期课外艺术活动一览表》,绘制“艺术活动地图”,并通过“青年在线”网站等进行全媒体推介。第二,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海报、展板等多种媒体,为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学生宿舍区设立“周末文化沙龙”大型喷绘平台,于每个周末整合推介全校的文艺活动。第三,利用校共青团微博、微信、人人网、QQ空间四位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对演出活动进行图文现场直播;对历次迎新晚会、毕业晚会进行校园网同步视频直播;在校团委官方微信平台引入校园广播站、大学生艺术团音频双向互动栏目,升级“点对面”传播方式,做到“点对点传播,心贴心服务”。不断开辟多维育人空间,持续影响、持续熏陶。

3.5创新品牌营造机制,持续锤炼五个艺术活动品牌

艺术活动品牌的实质是其承载的价值、文化品味和个性的总和,是组织长期努力经营的结果,是艺术活动的无形载体。只有坚持不懈地营造品牌,才能不断增加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与忠诚度。河南工业大学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梦想起航”主题迎新晚会、“飞得更高”主题毕业晚会、科技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展演季等五个文艺活动品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每年开展历时三个月、由十余场演出组成的“艺术展演季”活动。该活动由校大学生艺术团、校广播站及二十余家校内外艺术社团联合承办,是学生艺术团体“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与最佳诠释。通过展演,激发活力,铸造精品,以展带练促提高,以点带面促发展。展演季的举办,为各学生艺术团体打造了艺术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激发了校内与校际各艺术团体之间“比学赶帮超”的活力,点燃了艺术精品打造的热情。同时,学校教工艺术团成员及艺术指导教师与同学们联袂演出、同台献艺,共同将演出推向一个个高潮,产生了极佳的引领与示范效应。

3.6创新艺术普及机制,校园艺术活动力求六个“有”

第4篇:钢琴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智育;音乐教育对智育的开发

一、智育

(一)智育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

雷默说:“我所构想的音乐智力,是一个人体验音乐意义的能力水平”。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智育,智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智力与人认识客观事物、学会并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客观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判断、语言学习的能力有关。柏拉图的学科课程论是西方“七艺”的理论依据,他在《理想国》中阐述,哲学是最高的学问,其基础学科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和体育、文法学、修辞学。从文艺复兴后到20世纪初期的人文学科在17到18世纪由于自然科学向课程的渗透而出现凋落,出现了主张课程应当适应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说法。斯宾塞在回答“什么知识最具有价值”时,把课程按顺序分为五类,把关乎人的生命健康作为第一要素,并将科学课程视为重点。19世纪末,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观“儿童中心论”适用于现实生活,并且带有操作性,也叫进步主义课程观、民主观,他认为儿童具有四种本能及相应的四种活动。达尔克罗兹创建了“体态律动学说”,并认为音乐课最重要的作用是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

(二)我国儿童智育发展情况

在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这一项公约于1992年开始在中国正式生效,但是儿童的定义在医学界却是指14岁以下的任何人。儿童除开可以在年龄、发育期上进行分类,还可以分成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二类。人的左脑负责逻辑、推理、分析,人的右脑负责图画、想象、创造。儿童大脑顶叶负责处理感觉信息,颞区处理听觉信息,在儿童学习音乐时这些区域会受到激发。3至6岁儿童大脑负责调节情绪的杏仁核和负责控制情绪的前额叶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我国对智育发展的重视程度,根据教育部官网文献显示,中小学要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的协调发展,2018年教育部深入推进扶智育人教育脱贫攻坚行动,2019年湖南省创新推进“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智育跟音乐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

智育跟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智育不仅是音乐教育的教学手段之一,比如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做游戏来激发儿童的思维运转。同时音乐教育也是促进儿童智育发展的一种手段,比如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节奏训练、音乐编创。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也是对儿童进行智育开发的主体,学校、家庭、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重点就是智育。在家庭音乐教育中,许多父母敦促孩子练习钢琴。在社会音乐教育中,许多音乐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其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审美能力的人,而智育是为此目标服务的。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培养的是音乐人才,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每一个人的揣摩与练习,智育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能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培养智育的发展被认为是儿童走向成人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智育开发

(一)音乐教育能开发儿童的智育

许多国家的实验都能证明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儿童的智育。以下为他们具体的研究。《美国科学院院报》又称为PNAS,它与Nature、Science齐名,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2018年它的一项研究将74名4至5岁的讲普通话的孩子分配到以下三个组之一:钢琴训练,阅读训练或无接触对照组。第一组在六个月内每周接受三节45分钟的钢琴课,第二组接受了相同数量的阅读训练,第三组没有接受任何训练。这项研究最终得出儿童大脑的某些区域可以从早期的音乐训练中受益,并且学会弹钢琴的孩子能够发现元音、辅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格伦·谢伦贝格进行了一项研究,他在《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名为“音乐课提高智商”,这项研究将144个孩子随机分配到四个小组中:一个学习了一年的键盘,一个学习唱歌,一个参加了表演班,还有一个对照组没有进行课外训练。两个音乐小组中的孩子的智商在一年中平均上涨了7分;其他两组平均得分为4.3分,这证明音乐对智力具有转移作用。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研究表明定期演奏乐器会改变大脑的形状和力量。与非音乐家相比,音乐家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不同。实际上,这表明演奏音乐可以使成人和儿童的智商提高7点。尽管大脑的改善部分与控制运动技能、听力和存储音频信息有关,但这些区域还可以改善每天使用的其他技能,例如计划和情感感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追踪了147名荷兰学童,其中一半的儿童参加了补充音乐教育课程以及常规课程,并且从6岁开始就学习了两年多。研究将年轻的参与者分为四组:两组接受结构化音乐课程,一组接受视觉艺术指导,另一组未接受特殊培训。每周的音乐课为一到两个小时,并纳入孩子们的正常上课日。教师精心设计课程,首先介绍“旋律,节奏和节奏”,然后继续进行音乐理论课和儿童自己选择的乐器的实用课程的结合。视觉艺术小组“接受了绘画,雕刻和艺术史的一般课程”,重点是“对视觉艺术创造有帮助的技能的实际应用”。所有孩子每六个月进行一系列测试,以监控他们的智力发展。这些测量指标包括工作记忆,计划能力和避免冲动行为的能力。他们还参加了口头智商测试,其中包括一般知识问题,词汇定义和对常见概念的理解。这项研究也发现在音乐课上开发的认知能力会影响孩子在完全无关的科目中的认知能力,从而导致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智育开发与钢琴的练习以及很多音乐训练是存在一定关系的,无论是唱歌课还是钢琴课,音乐教育对智育的开发都在发挥着它的影响作用。音乐教育也与其他各门学科有着整体上的联系。

(二)音乐教育如何开发儿童的智育

A小学位于长沙市雨花区,是一所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公办学校。学校于2013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四十余亩,建筑面积面积约一万七千平方米,目前教学班72个,是一所发展较快的品牌学校。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学校”“长沙市音乐家协会少儿音乐学会理事单位”。笔者特意拿到了该校两个年级各两个班总共四个班的音乐和数学期末成绩,这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四个班人数总共为194人,其中两个班为三年级、另两个班为四年级,三年级一班人数49人,三年级二班人数50人,四年级一班人数47人,四年级二班人数48人,采用四个班是希望通过对比,从而得出更准确的数据。为了证明音乐教育与智力开发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首先两门学科优秀率大致上相近。其次根据数据统计,四个班级的音乐和数学高于平均分的优秀人数重合率占到了70%及以上,这说明音乐教育与智育的开发存在相关联系。音乐成绩越稳定,数学成绩也就越稳定。每个班无论前五名还是后五名的音乐和数学成绩也都大致接近,因此音乐教育是否对于智育的开发有所帮助?是否音乐教育对智育的开发是通过音乐教师教学的方式实行?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越强,对于智育开发大脑运转就一定有所加强。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越强,大脑运转思维也会更加活跃。比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体系,他认为人拥有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以及自知-自省智能总共8种独立的智能。他认为培养多元认知思维能力是智育发展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8种智能中音乐是唯一的艺术范畴。在音乐培训机构中音乐教师的一对一教学也说明音乐教育对智育的开发相比在学校而言更单一具象化、教学效果也更佳,儿童能更好的接受智育的启蒙教育。智育的开发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这需要教师因材施教,教师(教育者)对儿童的智育开发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各个科目的教师都能开发儿童的多种智能,从而使儿童的理解能力、好奇心、思考能力都有所提高。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说以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都是以动作、节奏训练切入,从歌谣(音乐)的维度出发,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这其中也离不开以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为根本,同时儿童在这种音乐体验中有自身对音乐的全新认识思维。儿童智育开发与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顺序具有联系。比如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在其《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一书中说到:“直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观察力,通过实物向儿童展现这些原理,就会让儿童获得一种与人类最初的自然学习一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确认儿童心智发展的顺序,并为其发展提供相应的知识。课程训练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儿童接受了课程观念,他的智力水平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儿童的心智发展与时间存在很大联系,人脑到成年时才能在结构上发育完善,只有通过时间的积累,儿童才能理解较深的知识。他提出了四个原则:一是知识教学必须与人类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二是学科教学应该遵循从经验到理性的原则;三是最大限度鼓励儿童自我发展的原则;四是教育活动应让人享受快乐的原则。

三、儿童智育开发建议

(一)注重音乐教育评价方式

人的教育是智力、情绪、身体全面的教育。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可以使用“问题情境测验”的方法考查学生的创造思维、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参考日本的做法,日本对小学生的评价包括考核成绩、学习情况、品行与性格等三个方面。日本的教师教学评价由于和整套“教师研修”体系相关,对提高教师素质具有一定成效。

(二)注重音乐教师作用

教学应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教师要帮助儿童获得经验,首先应该纠正最明显的错误,其次是不那么明显的错误,使他们达到对概念的清楚认知。要正确处理好儿童的厌学情绪,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明白快乐的情感状态对心智活动的重要性,明白任何心智活动的效率总是与学生从其中获得的满足感成正比。学校要肯定和鼓励新教师的教学,再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三)借鉴国外音乐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大卫·拉泽尔提出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来教、围绕多元智能来教等三种教学类型。他设计了“聚焦智能的教学”策略,并认为要将音乐教学融入历史、数学等多个领域。这跟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方法有相似的地方,继续加深国外如何通过音乐开发智育的了解,对我国儿童的智育开发具有启示意义。

四、结语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音乐教育对智育的开发作用显然毋庸置疑,青少年儿童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占据着很大一部分的力量。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这其中教师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能有更进一步的实践研究、如果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旗鼓相当且足够优秀、如果学校和其他方面能给予资金、设备、进修等支持,青少年儿童的智育未来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著.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321.

[2]赫伯特·斯宾塞,王占魁.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J].基础教育,2017(02):113.

[3]栾晓峰.多元智能理论背景下的“温故知新”———再谈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J].音乐创作,2017(06):165-167.

[4]杜莹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音乐教育探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2):38-39.

第5篇:钢琴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

一、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趋向。福禄培尔在《幼儿园教育学》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创造性本能和活动得以发展的手段。在游戏中应该伴以不同声调的歌曲,以培养他们的游戏兴趣;同时,教育者应该与他们进行简单的交谈,不断地进行热切的关注和鼓励性的评价。[1]同时,其把手工劳动作为学校的正式科目,是学校实现智育和德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他创办的幼儿学校中,“恩物”和手工材料是促进儿童自我发现与发展的重要器具。可见,在福禄培尔创办幼儿园起始,学前教育就被赋予了音乐与游戏的内涵。幼儿教师就是要借助音乐或者手工材料发掘幼儿的生命潜能,在各种活动中教会幼儿理解合作性,逐渐社会化。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专业从一开始就不是只有理论加持,而是兼具应用型。行业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要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内容上要求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专业态度、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2]教师首先要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懂得生活对于幼儿具有启发作用,同时还要具备进行安排游戏与艺术活动的能力。以在职教师的能力要求审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从中发现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别。

二、以A师范学院为例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

A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师范院校,主要为幼教机构培养幼儿教师,每年的毕业生也大都从事着这个职业。A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学生须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164学分,准予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5学分,专业理论课程67学分,专业技能课程16学分,模块拓展课程3学分,教师教育课程3学分,教师实践课程20学分。 基于上表可知,A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类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实践课程”。其中通识课程A指大学英语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带有政治素养特征的课程,通识课程B多为学生的跨专业选课。四类课程的学分数比例分别为33.53%、52.5%、1.8%、12.2%。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模块拓展课”。其中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占据的课程比例较大,而教师教育课程只占到了1.8%的比例。从专业课程内部结构来讲,专业理论课的占到了全部课程的40.9%,而专业技能课只有9.8%,体现了学校对于理论课程更为倾斜,而对专业技能课缺乏重视。教师实践课程12.2%,是A师范学院的一个优势,其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以下是对毕业生的访谈调查,访谈对象为A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八名应届毕业生,现在就职于当地幼儿园。第一,关于理论类课程:毕业生认为:“上学的时候,除去专业课,理论课主要就是思想政治课。人文知识涉猎很少,在园里面对不同民族的孩子存在意识差异,而自己又不知道如何解决。其实工作以后才知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非常强,我们得理解孩子,理解家长,这需要足够的人文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隐藏在职业中的危机。”访谈过程中,幼儿教师认为通识教育类课程缺乏应有的深度,人文素养课程比例较小。人的理智训练、反思自我的训练很多都依赖于人文课程,该类课程的缺位带来的不仅仅是智识的减少,还有透析人性时的茫然。第二,关于技能类课程: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幼儿教师认为技能类课程上课方式存在问题。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性决定了专业技能课的重要地位,所以专业技能课大都为必修科目。但存在班级人数过多,小班教学的实施存在问题。毕业生指出:“基本上每个班都有五十多个同学,只有一个老师,教室也就是那一个。分班上课的话十几个人一起。但是不论是钢琴课还是舞蹈课,都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有时候老师上课次数多了,难免不耐烦,一学期下来和老师也没什么交流。学琴法的时候,仅仅依靠上课的时间根本学不会,往往需要在课下做练习。那时候琴房很紧张,每个人练习的时间一周也就一两次。上班以后发现自己的技能太不熟练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专业技能课的重要性相当于谋生之本。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在不断扩招,教学资源却相对短缺,学分以及课时都稍显弱势。学生上学期间没有得到有效指导,工作难度由此加倍。第三,关于实践类课程:实习支教分为两类课程:教育见习和扶贫定岗支教。教育见习分散在专业学习的四个学年,而扶贫顶岗支教则是集中一个学期进行。实践课程是A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重点,教育见习的单位多为当地幼儿园,其中有公立园,也有私立园,而扶贫顶岗支教学生会到普通的县级或者乡镇级的幼儿园做带班老师。毕业生提到:“在园里见习时,带班老师一般会给我们安排一些打扫卫生或者制作玩教具的工作。他们并不是很提倡我们和幼儿交流,认为见习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见习一周的话,很少有机会可以从事带班教育活动。支教的时候,只要到支教点,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来。那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很吵很乱,经验也不足,不知道怎么组织互动。一个学期只见过两次指导教师,依靠自身很多东西都学不到。”由此看出教育见习存在见习内容单一、学生发挥余地较小的问题。扶贫顶岗学生则会真正作为带班老师来负责幼儿的一日活动。相比见习,支教全面地锻炼学生能力,丰富了教学经验,但角色的转换是一个充满阵痛的过程。所以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指导。

三、对课程设置规划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A师范学院在课程比重方面以及四类课程内容的实施程度而言,各自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调整课程设置———以通识教育为本,专业技能为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当一名教师的前提。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未来将要面对的是年幼儿童,人性教育必不可少。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继而培养完善的人格。幼儿在幼儿园需要获得的不仅是学科性知识,更需要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所以对于未来的幼儿教师而言,通识教育的获得是为幼儿提供良好教育的前提,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素养。目前随着教师教育与实践的研究逐渐深入,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专业精神并驾齐驱,愈发凸显专业技能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幼儿教师作为一个和一般小学中学教师有所差别的教师岗位,其特殊性就在于需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3-6岁幼儿生性活泼好动,譬如唱歌、弹琴、舞蹈表演等艺术表演可以成功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在专业学习中熟练掌握幼教专业知识和经验,日后才可以顺利完成幼儿教育教学任务[3]。完善实践指导体系———选择优质的指导教师,优化见习成果。教育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教师之前的必修课,A师范学院优势在于具备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进行实习。而不足之处就在于学校没有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给予足够的关注,学生也没有将教学经验进行交流总结。老师或者教学前辈的点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向一名幼儿老师的转变极为关键,在积累经验的同时总结升华,为其成为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做足准备。选择优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事半功倍的重要要素。优质的指导教师要具备优秀的教学技能水平与指导教学的经验,同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不可或缺。指导教师要注意关心支教学生的实习需求,给其教学方面提供帮助。针对支教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肯定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思维想法,关怀学生的情绪状态。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其参与度。支教实习的目的之一是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锻炼能力,为将来成为教师做准备。定期召开实习会议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以他们为主进行交流学习、反思评价。可以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由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安排,学生就这段时间的支教经历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讨论、互相帮助。在支教实习之外,教育见习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一部分。见习过程学生大多以观摩者的身份进行,学生没有参与意识,导致见习效果不显著。众所周知,见习生在所有职场环境中得到的关注度是微乎其微的,然而见习又是很好的职业探索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幼儿教师这个工作的性质、平时的工作内容,以及它所要担负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端正自己的见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向带班教师寻求工作机会、交流机会。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见习中遇到的困难,虚心向前辈学习。在这样的见习之后,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且观摩学习带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以见习日记的方式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再组织评价活动,从而对见习成果进行优化。

四、结束语

本文是从学前教育专业特性出发对课程设置实例应用做的探索性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高校进行课程建设与规划提供一些建议。但也存在局限性,如在访谈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对课程设置比重未做准确规划与设计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改善。

参考文献:

[1]周燕.试论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学》中的教育观[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

[2]教育部.教育部、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北京:教育部,2014-07-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