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文化论文范文

阅读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阅读文化论文

第1篇:阅读文化论文范文

教育的规律是要以学生的意愿和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乐意去做。推广到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是被动地去阅读,思维没有被激活,阅读就只是走形式。相反,如果学生是积极主动地介入到阅读过程中,那么,其阅读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文本产生兴趣,从而主动投入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在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以和谐的课堂气氛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阅读中,学生认为小说题目不太好,用《琼珊重生》或《友情万岁》等为题更好。此时教师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提出问题:“挽救琼珊生命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很容易知道是“爱”,而这些都和常春藤叶紧密联系在一起,好友苏艾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最终让琼珊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常春藤叶正是贯穿他们之间爱的线索。如此,学生不仅理解了题目的含义,也更深刻地把握住了小说的主题。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呈现文本的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多媒体、讲故事等方式来呈现问题,提倡多样的阅读方式,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阅读过程。

二、以方法引导为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学生虽然阅读时很认真,可阅读后遇到问题还是不知从何下手,而有的学生在阅读后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如果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时就会很轻松,而如果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阅读效率的提升。所以,教师要注重在阅读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一)注重在预习环节给学生以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预习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可提前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可在预习中生成问题,获得初步感悟。如果教师能以明确的阅读任务为引导,学生预习的效果会更好。因此,在预习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任务,学生在此任务引导下自主阅读,然后教师再用课前检测题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构建知识体系,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注重结合文本类型在阅读方法上给予指导

以议论文为例,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关注文本的思想性,结合议论文的特点寻找其论点和论据。又如小说,要注重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内涵。又如应用文,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三、以学生体验为本,提倡学生合作阅读

阅读体验是阅读的核心,但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掌握考试所需要的知识,而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生成体验。其实,只有让学生在读中交流,在读中感悟,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引导学生主动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哪怕是同一个人物形象,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同学分享,并在交流中汇总,学生会对这一人物形象获得更全面的认知。以《我与地坛》的教学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中景物描写对作者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来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在阅读中交流,在阅读中感悟,从而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涵,也丰富了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

虽然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能从自己的角度发表观点,但太过主观,认识也不够全面,此时教师就应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的偏颇、不足给予指导。同样是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一些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此时教师点拨“:我”是不幸的,而母亲不仅要承受“我”的不幸的痛苦,还不能表现出来,这是何等的“苦”。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了文中“母亲”的伟大。

四、以学生个性为本,提倡学生生本化阅读

第2篇:阅读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阅读文化 网络阅读文化 异同 共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04

高校是阅读文化开展的前沿阵地。师生读者能直接感受到阅读文化塑造品性、提升素质的作用。但伴随着阅读方式的转变,网络阅读文化影响的扩大对传统阅读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阅读文化“消亡说”不绝于耳。造成阅读文化高校“两张皮”现象:高校图书馆日趋重视网络阅读文化的普及,而传统阅读文化趋于忽视;而高校教学多以传统阅读、研究为依据掌握知识点,对网络阅读文化利用率不高。实际上,网络阅读文化和传统阅读文化二者在构成、阅读习惯、优劣势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同时也在价值目标、阅读方法等层面具有一致性,只有努力实现在二者高校的共存,才能更好发挥阅读文化的作用。

1 网络阅读文化与传统阅读文化相异之处

1.1 构成不同

传统阅读文化构成要素较为简单:书籍、读者、阅读内容,三者共存即可。无需技术中介。如读者需深入思考,只需添加一支笔或一个笔记本。因构成较为简易,传统阅读文化具有受众广、影响深等特点。而网络阅读文化的出现本身就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即指借助计算机和联网等硬件设施,获取网络文本(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屏幕、电子图书阅读终端窗口(辅以扬声器等)进行显示或播放,从而在读者的这一信息接收端完成意义构建的过程。[1]因此,网络阅读文化的存在需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读者,同时需要技术作为中介。构成要素相比传统阅读文化稍显复杂,因此影响历史较短,受到青少年、中年读者欢迎。

1.2 阅读习惯不同

在传统阅读文化中,读者表现出的阅读习惯较为随意,朗诵、默读、做读书笔记、摘抄等;地点也随心所欲,只要有阅读兴趣,广场、室内、咖啡厅等地都可实现即兴阅读;阅读姿势更是因人而异:坐姿、站姿、躺姿,自然舒适,自在随性。网络阅读文化则必须借助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数字化、可移动的终端阅读设备支撑方能存在。阅读有滚屏翻页、分页、滑动等多种方式。随着技术趋于成熟,读者在阅读时能全方位享受读、听、看、评、分享、推荐等多种个性化功能,相比传统阅读文化,读者在网络阅读中更易形成互动、融合的阅读习惯。

1.3 二者优势不同

传统阅读文化之所以长时间占据历史舞台,并依然拥有存在价值,是因为它有着网络阅读文化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传统阅读文化在墨迹的刺激下更易把握知识精髓,同时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帮忙记忆,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其次,传统阅读文化内容和主题集中,便于信息选择。最后,一书在手,有利于保护视力,保持身心健康。与之相比,网络阅读文化在个性化和趣味性方面表现更加突出。首先,网络阅读文化资讯丰富,超过了世界上任意一所图书馆。其次,网络阅读文化注重互动性和即时反应,最大限度开发了读者的创造性。另外,网络阅读文化还具有阅读信息多媒体化、阅读行为快捷化、阅读环境开放化等诸多优势。[2]

1.4 二者缺陷相异

传统阅读文化有着先天性的缺陷。首先,传统阅读文化需在成本控制上和便携性获取上需找出路:纸质书刊在出版、仓储、运输等环节成本较高,所以其购买价格较高,导致阅读成本较高。至于传统阅读文化中的存取不易、查找繁难等不足也显示出它的局限性。[3]其次,传统阅读文化在功能上稍显单一,易引起读者兴趣下降,对读者的吸引力有限。网络阅读文化潜在缺陷也很多,比如信息量太大,不易找出有价值的知识,引起上网上瘾,时间浪费;网络阅读文化浏览式的阅读方式破坏了读者深入思维,影响了对知识的获取等等。

2 网络阅读文化与传统阅读文化相同之处

2.1 终极价值取向相同

剔除表象,传统阅读文化和网络阅读文化二者终极价值取向一致,都是由功利取向和精神取向衍生出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阅读习惯、阅读工具等的变迁将阅读价值取向推向更加独立的地位。大部分读者将阅读作为娱乐、个人升迁的工具,享受阅读带来的短期收获效应;但也有一小部分读者远离功利性阅读,将阅读视为智慧塑造和人格锤炼的养分,广泛掌握历史、文学、哲学等有价值的知识,努力使自己在综合素质上经过长期锤炼,达到质的提升。

2.2 阅读目的基本一致

网络阅读文化与传统阅读文化二者都是读者通过阅读行为达到学习知识、研究学术、休闲娱乐、生活应用、塑造人格的目的。传统阅读文化厚重、深邃,在知识文化掌握、学术研究、人格塑造上占用优势;网络阅读文化快捷、随意,对于读者休闲娱乐和生活应用较为方便。二者在目的应用上并非截然分开,读者阅读基本以上述目的为主。

2.3 阅读方法表现一致

阅读方法指阅读时所采取的方式、途径。网络阅读文化和传统阅读文化基于阅读目的不同,在阅读方法上虽略有差异,但为达到最佳阅读效果,更多的是传承快速阅读、精细化阅读、复述阅读、研究型阅读等传统阅读方法。以上阅读方法的应用能帮忙读者脱离纸质、网络化等阅读载体的限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途径,达到阅读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3 二者共存途径

3.1 改善阅读环境,加强高校阅读文化教育

高校阅读文化,是高校师生通过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达到提升自我、探索未知的现象。阅读文化对于师生读者专业提升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对阅读文化意义认识较为肤浅,推广手段创新不足,多为书籍推荐、活动开展等常规化方式,并未意识到阅读文化乃是高校文化水平的衡量标志之一。因此,加强高校阅读文化教育,高校教育者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阅读文化的重要性。其次,需创新推广手段,如由阅读活动转向阅读课程学习,导师引导学生阅读方向,帮助学生在阅读中释疑解惑,需找到最佳方法适应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最后,高校需优化阅读大环境,积极利用一切手段为师生创造书香满园、人人阅读的文化氛围。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在馆藏和服务上引导阅读文化开展,充分发挥在大学阅读文化中的枢纽作用。

3.2 加强导读工作,提高读者对资源选择的准确度

高校图书馆具备运用技术,开展行而有效导读活动的优势,能通过导读活动实现两种阅读文化的无缝连接。高校导读工作必须抓牢推广阅读文化开展这个中心点,首先在分析师生读者阅读倾向的基础上引导阅读方向,帮助读者兼顾涉猎广、钻研深两方面,与此同时,图书馆自身还应优化馆藏结构,方便读者寻找信息资源。其次,图书馆还应通过书籍推荐、网络互动等建立多元化的导读模式,与读者之间形成民主宽容的对话氛围,帮助用户去体验阅读的价值,发现自己的阅读风格,摸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个人的阅读品质。[4]最终实现高校网络阅读文化和网络阅读文化的融合。

3.3 着力构建纸质资源与网络资源并存、传统服务方式与网络服务方式共在的复合式图书馆

传统高校图书馆对于文献的采购主要以纸质资源为主,流通借阅是其核心工作业务,但面对阅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高校图书馆应创新模式,将传统服务方式必须与新兴的Web2.0服务模式结合起来,构建纸质资源与网络资源共存、传统服务与网络服务并在的复合图书馆,最终有效推动传统阅读文化和网络阅读文化的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在资源采购上,高校图书馆应通过构建互动平台、订阅数据库、购买电子书、完善图书馆主页等方式推广网络阅读,拉近读者与网络阅读的距离,提高电子资源在资源采购中的比重;在服务模式创新上,应混搭微博、微信、博客等众多Web2.0工具,通过提升技术实现图书信息资源及时推送、海量资源一键可搜、读者与图书馆实时交互等效果。总之,未来阅读文化的发展并非相互取代,而是取长补短,强化各自优势,最终形成共融态势。

参考文献:

[1]朱红叶.重建中国大学阅读文化――中西方大学阅读文化的比较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2,(3):170.

[2]王佑镁.Web2・0时代阅读方式的传承与嬗变[J].中国信息界,2011,(11):40.

[3]彭桂喜.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的比较[J].广东教育,2008,(6):83.

第3篇:阅读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元教育;阅读目标;方法;测评

        多元智能理论,是指任何一个人的智能不仅仅限于语言智能与逻辑数学智能,还存在其它多种的智能,如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人际智能等等。我们实践这套理论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应用多元化教学使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掘出来,他们不仅仅是获得了学校语文阅读的课本知识,更能获得了社会实践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不同智能强项的多元人也更符合社会需要,真正印证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那么,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元化呢?

        1.阅读目标、内容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认定学生智能的多元化,那么每个学生的个性、感悟、智能的展现兴趣偏好当然都不会完全一样,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们一贯强调的“因材施教”的观念。

        所以目标多元化的实质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他的智能强弱展现,应该赋予这门阅读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即三维目标的确定,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要求。除此之外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也比较开放和灵活,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作选择。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选择的读物既符合教学目标又符合个人兴趣爱好以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总之,  语文阅读教学中,既要做到目标的层次性,又应结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教师指导或学生自行寻找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多种课外读物,使语文阅读目标、内容多元化,让学生有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做到事半功倍。 

        2.阅读方法的多元化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入门的钥匙,过河的桥梁。 只有承认教学系统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多元智能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比如说:有的学生擅长于记诵,就让他多记;有的学生则擅长于动手,就让他多实践;有的学生则需多种方法配合效果更佳,则引导他注意协调;如此等等。总之,让学生掌握各种科学方法,随机而用,使拥有的多元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3.阅读测评的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阅读语文,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进一步来检验他未来在运用这些阅读知识来最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侧重于单元智能的测评倾向,过分看重于文字答卷和教材的文字内容,在中高考中仍然是一卷定乾坤。而工作中的能力检验绝不像回答问题那么简单,众多的其它智能诸如人际智能与自我认识智能以及空间智能等缺乏的话,那就很难适应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了。而如能在语文阅读中开始进行运用与试验,使学生开始接受从书本到社会实际的多元智能教学,展现自己的多元智能才能,不仅使之能够应对考试测评,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应对今后复杂的社会实际,学会生存,使学生全面发展。

        没有一个人所有各项智能都处于强势的,大多数人总是有几项弱项。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强化优势使其在某一方面智能达到天才程度。而对于弱势智能则予以补偿,使之逐步由弱变强。这样就可以挖掘每个学生本能的潜力,特别是对于某些智能弱势的学生,可以增强其信心,与社会需求部门相配合提高培养的成才率!使学生在未来专业工作中发挥强势,达到较高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第4篇:阅读文化论文范文

学习经验与体验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倘若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学生的阅读也许会很牵强。生活是阅读的源泉。学生阅读文本的思想、观点、情感都源于生活或生活积累。要使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深厚的知识,获得大量的生活体验,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贴近,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社会是一所很好的语文课堂,文本来源于生活。其次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读文本的同时边读边写(写批注、提疑难问题等)的习惯。再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习探究,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及动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碰击他们联想与想象的火花。并从多方面去触摸作品创作的灵感体验。

二、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是实施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事实上,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在角色心理上普遍都有向师性,往往是学生个性化的学来源于教师个性化的教。教师教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能言善辩,学生则跃跃欲试;教师知识渊博,学生则视野开阔;教师语言生动,学生则情感丰富;教师教法独特,学生则学法灵活。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形成个性化的风格,首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精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提升学识素养,提升自身素质。提倡课堂教学个性化,要求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融入预设的情境中去。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刻的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美的享受。其次教师要有批判精神,敢于和勇于挑战过去、挑战自己,不迷信书本权威(各类教辅材料等),也不迷信自己的经验。要善于打破文本解读的思维定式,要与时俱进、结合大时代特征进行解读。教师通过自身健康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将个性魅力和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去影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健康的个性人格。

三、营造自由、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并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钻研精神。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权威。营造自由、宽松、民主的气氛,培养他们的兴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良好的教学氛围,能逐步唤醒学生的个性觉悟,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的个性追求,让学生自由奔放的想、说、写,做到在读中想,想中说,说中悟。首先教师应明确自己是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指示者、指令者,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相信学生有发展自己潜能的意愿和力量,尊重学生的意见,把自由表达的空间留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创造性想象和求异思维。

四、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是培养个性化阅读的思维品质

第5篇:阅读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 求学网论文网分享英美文学中的个性化阅读,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就是荚美文学课,它有助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文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低效费时,严重束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个性化阅读。

总结:英美文学中的个性化阅读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设计论文,更多论文内容请继续关注求学网论文网!

第6篇:阅读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优化电教擅用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电教媒体具有个性化、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特点。视觉、听觉、视听觉媒体和交互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内容和方法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变得新颖、多样、充满情趣。同时,增加了知识的容量,扩大了信息的传递范围,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能把握恰当的时机,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能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擅用电教媒体,创设特定意境,激发学生情感。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民主、宽松、开放的氛围一旦形成,学生在课堂上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会变得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在创设与学习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育情景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开始使用投影仪映出的遗像;同时,教师用哀痛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1976年1月8日凌晨,我们敬爱的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遗像,听着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诵录音;那黑色的挽联,那白色的花环,那阴沉寒冷的天气,那缓缓而行的车队,那满面泪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悲痛之情。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教师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教学《恐龙》一文时,我在课堂教学一开始,设计了“时空隧道”生动的影像效果把学生带进了二亿年前的恐龙世界,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学习的兴奋因子一下被激活,对于新知识跃跃欲试。

二、运用电教媒体,细化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所以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目标指引学生学习,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上。然而教学目标一般比较笼统、呆板,有时在课堂上直接提出教学目标,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也很难准确地把握学习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细化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如在教《放弃射门》一文时,运用CAI课件,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精妙绝伦的射门场面,揭示了课题,然后教者提问:“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踊跃发言,“谁放弃射门?”“为什么放弃射门?”“放弃射门对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要求,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逐条投影出学习的任务。伴随学生学习的过程,揭示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实践证明,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和理论,这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很多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从而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和困难。而运用电教手段,则可以弥补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缺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目标上来,将抽象思维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例如《琥珀》这篇课文,对于琥珀的形成是科学家根据当时蜘蛛捕苍蝇,松脂滴落的情景推想出来的,是一项抽象的考古。这对于思维不是十分丰富的小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教学中运用动态画面,把当时的景象,几十万年前的事情展示在学生眼前,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起来,将抽象概念具体化,那么难题也就解决了。

四、运用电教媒体,强化教学反馈,巩固学习结果

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遗忘规律,必须加强课堂练习,通过检测,及时反馈,及时补漏,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

第7篇:阅读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培养;价值取向

一、 尊重学生体验,创设意境地进行个性化阅读。

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就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并且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让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置电动课件;描写风景的文章配以动听的伴奏乐,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也可以画一幅风景画等等。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选择本文的动化片课件来演绎这个故事,让学生通过“看”初步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在阅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通过自己“演”课本剧,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容。这些个性化的交流激活了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展现了自己的个性。

二、 教师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课外阅读

我认为真正能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除了老师在课堂上精讲,学生的多练外,更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否则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没有办法提高,尤其是个性化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学生的个性化课外阅读,长期以来都被家长、学生甚至教育管理人员认为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学生不想,教师不问,师生只注意课本。当然有的人评价学生的重要手段就是分数,课外看不看书不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学生看课外书大人就会干涉,都不想学生长大后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像现在有的学生只喜欢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等而把阅读当成麻烦事,最终孩子只会一事无成,知识掌握不了,更谈不上有什么能力了。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难道不感到担忧吗?作为教师只要真正认识到学生只有通过个性化阅读课外书籍,才能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上来。 认真学习,提高认识个性化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智慧的人生命能闪光,阅读是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催开智慧的花朵。”重视个性化的课外阅读有便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益,这是不可非议的。 有了思想认识,还得见之于行动。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应把个性化的课外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中,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实施个性化课外阅读策略。

三、 引导“研”读,培养探究学习

小学阅读教学提倡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为本,用问题引路,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人物情感的体验、重要词句的理解以及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施 大阅读策略;这一切,是要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让学生主动探索,在发现中萌发新的灵感。为此,我特别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更合理?你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方法吗?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我着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让学生通览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看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种探究性的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潜心阅读,仔细探究,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积极讨论,大胆交流,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着发现者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适时引导,体现文本价值取向。

第8篇:阅读文化论文范文

一、个性化阅读提出的背景

现代社会是创造的社会、个性的社会,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人才,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使学生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表达个人感受和体会、发挥自我的个性,即“现代教育的全部功能在于提升人的精神、提升人格、充分发展个性。”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重复着“提示示范讲解分析辅导检查评价考试”的活动程式,学习随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思维空间受重难点、考点等带有固定的、僵死的知识网点制约,个性难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张扬,思路难以冲破教材已给定的信息的束缚,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妨碍了语文能力的提高。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生动丰富,则需要尊重人的独特性和独创性,需要语文教和学多角度地理解,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与“阅读期待”不同,对同一作品的阅读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有利因素,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提高人才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阅读养育气质,阅读改变人生。我们课题组认为,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时代性,个性化阅读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我们想通过本课题探索一些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策略,通过个性化阅读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符合学生本人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鉴别能力以及善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独立的个性,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二、层次化阅读教学模式

所谓层次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

1.目标层次化

不同的学生智力具有差异性,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大小强弱之分。在将教学中的难点实施分解,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级基础层次;B级技能层次;C级创造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完成A级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内容;中等成绩的学生完成B级目标,即关键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的分析、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等;好的学生完成C级目标,即对文章的鉴赏创造。这些目标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状态。

2.教学过程层次化

教学过程分层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同一目标,异步参与。在教学过程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同一训练目标,三个不同层面的学生先后参与并学习讨论,相互启发影响,共同进步。例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语,理出文章的脉络和能提出不理解的句子;中等学生要把握文中关键的词语、句子,深入理解文章内含;好的学生则需进一步理解思考,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实际意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积累写作素材。这样,采取“分食制”的办法,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

3.迁移训练层次化

课堂问题分四类:陈述性问题、辨别性问题、理解性问题、评价性问题。A层次学生要求回答第一类问题;B层次学生要求回答前三类问题;C层次学生要求回答全部问题。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三多”,即多练习、多指导、多鼓励;学生要做到“三优”,即优先发言,优先到黑板上演示,教师对他们的作业优先面批面改,及时帮助矫正。B层次的中等生做到“三强调”,强调基础训练,强调通过比较对知识加深理解,强调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促进思维的发展。对C层次的优等生实行“三超”,即学习内容上适度超前,学习目标适当超标准,教学形式可采用某些超常规的做法。课后练习的分层,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做。

三、小组合作式探究阅读模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不再增加学生的负担,可以采用与讲课内容完全不相同的探究阅读方式,目的是学会鉴赏。

1.选题。每个小组自己确定探究阅读的主题,要求是要告诉同学们你们要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结果。同学们通常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研究方向,因为有兴趣,所以一开始就不觉得有压力。

2.合作。这个阶段包括准备和探讨两个部分。准备阶段主要用于资料的收集。小组成员要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探究的问题和方法,遇到难题就找老师帮助解决。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最后鉴赏的成功与否全看合作探究的方向是否找对了。

3.鉴赏。这一环节是学生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阶段,也是最能使学生激动和向往的时候。语文活动课就是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们利用这节课对自己探究的课题进行诸如作品分析、名作欣赏、人物品评等等的介绍。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4.评价。这一环节由同学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两部分组成。讨论评价加深了学生对鉴赏的理解,同时又为以后的专题鉴赏打下了基础。口头评价后便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下发的评价表给进行探究成果展示的同学评分。最后便由教师对讲、评情况作简短的总结发言。

第9篇:阅读文化论文范文

(一)中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了解甚少1.据跟踪调研统计,中小学生对讲座所涉及的18个民俗知之甚少,小学低年级同学绝大多数只知道踢毽子,最多的还知道打水漂和摔泥炮;小学中高年级同学基本不知道所讲的6个民俗,只有个别同学知道豆包相关民俗;初中同学略好一些,但对所了解的相关民俗也只是一知半解,不知其详细情况。2.据调查统计,中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了解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从教材、课堂中获取,主要是语文课和思品课,二是从影视作品中获取,三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第一条途径内容极少,第二、三条途径均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造成了中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知之甚少的现状。3.当前的中小学教师本身对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因而也没有积极让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观意识。

(二)社会、学校、教材等对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不重视1.受当前政治、经济环境及互联网文化发展的影响,社会及学校不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2.教育行政部门,教材编写者急功近利,一味强调现代化,亦不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导致中小学常规的教学内容中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寥寥无几。3.国家、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投入不够,宣传不够,没有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致使中小学生极少有机会真正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因此就更谈不上传承了。

二、优化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中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策略

课外阅读只是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子,真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并自觉渗入精神世界润养自身,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都需要投入力量的系统化工程,可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尝试探索。

(一)举办各种形式的民俗文化推广活动,烘托阅读背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网络独行其道的社会阅读环境下,孩子们了解优秀民俗文化的兴趣会减弱。通过举办以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为代表的多种样式的优秀民俗推广活动,不仅有利于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塑造当地名片形象,而且为孩子们的民俗文化阅读提供了现实版的集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为一体的活“文本”,由于具有了丰富可感的现实情境,为阅读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如在阅读《红楼梦》“宝黛初会”这一章节时,很多学生对繁琐的服饰和建筑描写并不了解,也往往一带而过,通过课题组讲座的介绍,一些孩子们理解了其中的民俗文化意蕴,专门成立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有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对优秀民俗文化的了解得以提升。

(二)赋予民俗文化更为丰富的传播载体,提供阅读文本民俗文化有历时性的特征,有些逐渐形成、固化,有些逐渐散佚,在优秀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过程中,应该协同各地的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赋予民俗文化更多的传播载体和推广形式。如民俗专家现场讲座、民俗文化知识有奖竞赛、征集当地民俗文化宣传口号等,营造出良好的民众参与的文化氛围。以此为基础,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既可以是摄影作品、画册、海报等宣传品,也可以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或出版发行的专著等,还有报纸期刊上的民俗文化专栏,通过电影、电视、网络、广播等众多媒介的参与,最终不仅形成阅读文本,还要使好的作品能为广大受众所熟知,进入他们的阅读视野。

(三)为民俗文化阅读提供更直观的体验,强化阅读成果。民俗展品陈列等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梳理与展示民俗文化的作用,但在全球化、网格化的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地为民俗文化阅读提供更具现实感的体验,是我们强化民族记忆、弘扬民族传承的新课题。民俗旅游是其中一种创新形式,通过民俗博物馆、民俗村、民俗街区等各种景区、景点的综合设计,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使记载优秀民俗的文字化为现实空间里的衣食住行,能够强化阅读成果。而这种体验应更为丰富,比如组织秋千、跳竹竿、踩高跷、赛龙舟等表演竞赛,号召更多学生参与到舞龙、舞狮、划旱船等这类节庆嬉戏项目中来,以及日常生活中抽陀螺、跳方格、滚铁环等几近湮灭的这类体育活动等。

(四)为民俗文化阅读提供指导,提升阅读享受在没有相关人员的引导下,学生们阅读关涉民俗文化的作品时基本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在民俗文化作品本就不多的情况下,这种大量的随意的阅读,往往会收效甚微。所以,为民俗文化阅读提供科学性的指导,是一种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推广的方式,值得在中小学中普及。1.鼓励学生在民俗阅读过程中“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读书卡片。在长春浙江小学进行过《吉林民俗文化讲座•礼仪之邦》后,和相关老师合作,在学生们中间开展了“一日一句”活动。请同学们搜集流传在民间的、非课本内容的谚语,以小组手抄报的形式互相交流积累,鼓励同学们交流后做到“三会”(会背、会注、会用),以一个月为期。通过这一活动,很多同学认识到:这些谚语生动有趣,上口易记,富有哲理性、艺术性、知识性,丰富了他们对于深厚的思想、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科学的见识之感受。2.培养阅读过程中的民俗鉴赏能力。民俗文化阅读的范围可以是现当代反映民俗文化的美文,也可以是从古代文化典籍、古诗词中摘录的民俗文化知识和描写;既可以是大漠孤烟、江南烟雨等奇异自然风光的描写,也可以是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故事,涉及饮食、起居、节令、服饰、信仰、礼仪、娱乐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缺乏系统性,需要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如果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阅读鉴赏,不仅可以化解前期工作的繁琐,进而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整理过程中学会关于美与丑、真与善等的审美甄别和批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增加阅读乐趣,形成审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