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发展改革工作实际,按照自治区发展改革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对“五五”普法以来工作的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效及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进行全面总结评价。要将总结验收与提升普法工作水平、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相结合。通过总结验收,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为更好地履行各级党委、政府赋予发展改革系统的宏观调控职责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一部署、统一要求。自治区发展改革系统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总结验收工作的统一要求,明确总结验收的内容、步骤和方法。结合实际,对总结验收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二)坚持分级实施、全面总结。各地、州、市发展改革委对下一级发展改革委进行检查验收。通过验收,实现全面总结全系统“五五”普法工作的目标。

(三)坚持统一标准、确保公平。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根据全系统指导标准,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总结验收标准,全区各级发展改革委应严格对照标准开展总结验收工作,确保公平公正。

(四)坚持以总结促交流、以交流促提高。以总结验收为手段,以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和依法行政水平为目的,认真总结交流“五五”普法期间积累的经验做法,为深入推进普法工作奠定基础。

三、主要内容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中发[]7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以及《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2010)》的贯彻落实情况。

(二)《关于印发〈自治区发展改革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2010)〉的通知》(新发改法规[]1058号)的贯彻落实情况。

(三)发展改革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普及学习情况。主要是:《招标投标法》、《价格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及其配套规章。

(四)加强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落实普法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普法保障机制的情况。

(五)发展改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情况。

(六)结合发展改革中心工作,突出重点,创新形式,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情况。

(七)通过普法推进立法、执法、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机关内部制度建设等情况。

具体总结验收内容参照《自治区发展改革系统“五五”普法总结验收指导标准》。

四、基本步骤及工作方法

(一)自查阶段(4月—6月)。各地发展改革部门根据总结验收工作方案和指导标准(见附件)进行认真地自查,并将“五五”普法以来的主要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实际效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普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情况形成总结验收报告,于6月中旬前将正式报告(一式两份)连同电子版报送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政策法规处。

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组织评估,适时召开座谈会,对照总结验收工作方案和标准,全面、真实、客观地对本地区、本部门“五五”普法工作进行自查。

(二)检查交流阶段(5月—8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对各地“五五”普法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组织交流,共同研究探讨进一步做好普法工作的思路。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将成立检查组,于5月初对南北疆开展为期20天的检查验收,通过现场交流、听取汇报、查阅档案材料、询问等方式对各地普法工作情况及成效进行实地检查,确保总结验收质量。

(三)评比表彰阶段(8月—11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根据总结验收指导标准,综合各地自查、检查交流和平时工作情况,择优确定全区发展改革系统“五五”普法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并推荐参与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表彰的先进典型。

评优选优工作采取统一标准,按照规范的评选程序进行,确保评选公正、透明。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本地区、本部门“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工作。:

五、基本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总结验收是全面完成“五五”普法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障,对加强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总结验收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周密部署,落实责任,确保总结验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2篇: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为什么要出台《意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将有哪些新的主要任务,试验区布局又有怎样的考虑?围绕相关热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进行了详细解读。 《意见》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开展改革创新试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制度模式。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决心,有利于树立正确改革方向,加强对地方的指导,将各项改革决策部署落地,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

第一,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就是要把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地,选择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开展重大改革举措的创新试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有效模式,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

第二,充分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中很多的重大政策出台和体制改革,都是从地方的实践上升为国家大政方针的。试验区建设将注重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中央决策部署与各地实际相结合,鼓励地方多出实招。

第三,凝聚形成改革合力。将各地、各部门根据中央部署开展的以及结合本地实际自行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试点示范规范整合,具备条件的,统一放到试验区这个平台上来试,集中改革资源,凝聚改革合力,实现重点突破。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定位和主要任务

试验区是承担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的综合性平台,主要是鼓励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就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开展先行先试。

一是有利于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目前缺乏具体案例和经验借鉴,难度较大、需要试点试验的制度,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主体功能区制度、“多规合一”等。

二是有利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的制度,如生态环境监管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三是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制度,如生态保护与修复投入和科技支撑保障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等。

四是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如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等。

五是有利于体现地方首创精神的制度,即试验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具有借鉴意义、试验完善后可推广到全国的相关制度。 试验区战略布局

《意见》提出在福建省、江西省、贵州省设立试验区,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三省均为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地区;二是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探索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模式。福建省委、省政府多年来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留住了山清水秀,成为全国五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这次《福建方案》的出台,将推动福建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勇气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当好“试验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试验区不搞评比授牌、不搞政策洼地,数量将从严控制,务求改革实效。今后将根据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和试验任务需要,适时选择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验区建设。 《意见》试点示范安排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开展了一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试点示范,在模式探索、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试点过多过散、重复交叉等问题。为此,《意见》就统一规范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作出了规定。

一是整合资源集中开展试点试验,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部署开展的各类专项试点,优先放在试验区进行,统筹推进,加强衔接。对试验区内已开展的生态文明试点示范进行整合,统一规范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地区要根据工作职责加强指导支持,做好各项改革任务的协调衔接,避免交叉重复。

二是严格规范其他各类试点示范,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各部门不再自行设立、批复冠以“生态文明”字样的各类试点、示范、工程、基地等;已自行开展的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到期一律结束,不再延期,最迟不晚于2020年结束。 四方面推进《意见》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意见》要求试验区所在地党委和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明确改革试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定改革任务清单和分工。

二是加强指导支持。各有关部门将根据工作职责,加强对试验区各项改革试验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强化沟通协作,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试验区重大改革措施突破现有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要按程序报批,取得授权后施行。

三是做好效果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试验区的评估和跟踪督查,对于试行有效的重大改革举措和成功经验做法,根据成熟程度分类总结推广,成熟一条、推广一条。

四是强化协同推进。试验区以外的地区也要按照《意见》有关精神,以试验区建设的原则、目标等为指导,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勇于创新、主动改革。 《福建方案》亮点

《福建方案》围绕落实关于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了福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主要亮点包括:

一是找准定位。将福建实际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求相结合,确定了福建试验区的4个定位,即国土空间科学开发的先导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区、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的示范区、绿色发展评价导向的实践区。

二是明确目标。提出了2017年和2020年试验区的制度建设目标,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各项目标,让福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让老百姓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有更多获得感。

第3篇: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年全市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契机,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改革试验区建设顺利起步

改革思路基本形成。国家批准*为试验区后,迅即成立市、区县两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完善了改革工作组织体系。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决定》,为市政府及区县改革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市委、市政府以“开门搞改革”的全新理念,整合最广泛资源,集聚各方力量推进试验区建设,在调研、发动和汇聚民智的过程中逐步统一思想认识,营造了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向全球网友“公开问计”,收到各类建议5000余条,向一批权威政策研究机构“定向求策”,以招标形式吸引市内外科研力量开展5项重大专题研究,由市领导领衔组织13项重大调研,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各研究机构投入统筹城乡改革研究,逐渐廓清思路,明晰工作方向。集思广益的《*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已经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明确提出改革试验要以一圈两翼为平台,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突破口,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镇务工经商和城镇资源下乡发展扶农双向对进,完成“共建共享新*”的发展任务、“构建科学发展机制”的改革任务和“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的试验示范任务。以《意见》为依据,着手制定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上报国家。

区县试验加快推进。选择九龙坡区、垫江县、梁平县作为先行示范区县开展试点。九龙坡区提出了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改革思路,以农民自愿就地转为城镇居民和扶持优秀农民工转户进城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综合性产业开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垫江县按“小单元、多模式、低风险”逐级推进思路,选择50个有条件的村探索改革模式,并积极推进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因地制宜流转土地;梁平县在土地流转和发展专业合作社方面努力探索突破,梁山镇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较好地解决了分散经营与竞争市场的矛盾,创出土地流转的“八角模式”。此外,江北区出台了农民转市民“1+5”的政策,大足县宝兴镇以编制土地流转流程和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为基础建立了土地流转和下访制度,南岸区和大渡口区在农民工“阳光公寓”、廉租房和蓝领公寓建设方面先行一步,江津区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新居工程、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多种方式,南川区积极推行工会、劳动保障、农业、司法四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农民工维权“4+X”模式。

专项改革开始启动。市级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积极研究改革思路,努力推进工作创新。《*市城乡总体规划》作为全国第一个城乡总规获批实施,以此为指导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提出了完善市、区县、镇乡村三级规划体系和推进产业、用地、建设、环保四规协调的思路。推出“一个平台、两套标准、城乡统筹、均衡服务”的城乡合作医疗保险方案并开始在江北、九龙坡、南岸、永川、南川五区试点。出台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并以渝中区、沙坪坝区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先行先试。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试行)》,积极发展各类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全市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对口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试验区取得积极进展。商务部与*市形成部市共同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合作备忘录并表示支持*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建设,信息产业部确定在*打造城乡统筹信息化试验区,国务院扶贫办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示范区,科技部与市政府建立工作会商制度支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海关总署把*作为西部重点开放口岸,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等也明确了支持我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向。

围绕解决农民工问题加大工作力度。以“关心关爱、自尊自强、共建小康、共创辉煌”为主题在全国率先设立“农民工日”,组织了“十佳”农民工表彰、农民工风采摄影大赛、“共建和谐家园”文艺晚会、农民工集体婚礼等一系列活动,针对“壮有业、居有房、老有养、少有教、病有医”等农民工切身利益问题推出了一批政策措施。按“低水平、广覆盖”原则,制定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办法,加大了强制工伤保险的推行力度,预计到年末参加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将达10万人。以鼓励农民工举家迁入城镇定居为核心,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优秀农民工优先进城。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对农民工购房给予价格优惠和契税减免,累计改造2142套存量房、闲置房形成3.35万平方米的农民工公寓,引导用工企业为农民工提供集体宿舍8.62万平方米,鼓励企业向未享受保障性住房和集体宿舍的农民工发放住房补贴。

此外,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身改革试验,将资源、要素引向乡村开发建设。商社集团、建工集团、美心集团、广厦集团等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调整,将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开发融合,推进实施三次产业联动的综合性项目,与农村居民共建共享,掀起了工商资本进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大潮。

(二)配套推进综合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狠抓*年“三级改革试点”贯彻工作。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取消、调整、停止实施行政审批项目312项。落实向六大中心城市下放的权限,进一步研究向边远区县、“一圈”区县下放权力。基本完成39个区县乡镇机构职能确定、机构调整、编制核定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全面开展行政执法“四规范”工作,提高我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优化行政机构设置,组建了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城市公共运输管理局、*市高速公路管理局,继续做好中医药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完善驻京工作体制,明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职责。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展加快。*年末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突破6000亿元。国有经济调整和搬迁提速,完成开司与南航集团组建*航空有限公司并实现首航,重钢集团环保搬迁工程开始实施,长江橡胶厂环保搬迁项目已建成投产,康乐制药、西南制药二厂环保搬迁项目投入试生产,天原化工、农药集团、三峡油漆、天厨味精、民丰化工铬盐等环保迁建项目进展顺利。国企遗留问题处置取得明显进展,年内有望了结1000万元以上、总标的30亿元的积案50余件,全面完成国企拖欠职工“三金两款”12亿元的清偿。推进国有企业水电气剥离及社会职能移交,累计剥离208户企业,每年为企业节约支出1.7亿元,减少水电气欠费1.5亿元。到*年底,将搬迁和调整库区企业1360户,占库区企业总数的97.4%,有望在*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企业调整搬迁任务。推进小煤矿整合,全市煤矿企业数从1182户减少到486户,小型煤矿井数从1378个减少到1005个。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势趋好。截止*年10月,非公有制经济产业活动单位达63.8万个,实交税金2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5%。预计*年全年实现增加值225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达到55%左右。《*市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市政府出台《*市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意见》,建立了42个民营企业维权监测点。引导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预计年内将新增6户大型工业企业。抓好都市工业和中小企业基地建设,年内市级都市工业园(楼宇)将达到60个、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64个、产值超过1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75个。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支持体系,60多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额突破200亿元。

公共财政改革取得成效。部门预算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基本覆盖全市,全面实施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加快,启动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25个区县实行了“乡财县管”。市级机关公用经费实现了“零增长”,节约出7000多万元经费主要用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全面清偿了“普九”欠债。外债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要素市场建设进展顺利。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修编,继续引导各区县用好已出台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周转及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政策。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服务城乡建设。*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第四个、中西部唯一一个中央企业产权交易平台,正在积极争取成为非上市公司股权场外交易市场。重钢顺利回归A股市场,西南证券、*银行等市属重点企业有望年内上市,机电集团、商社集团等已进入上市审批程序。年内获得30亿元债券发行额度,交旅集团、能源投资集团已分别发行企业债券12亿元、8亿元。

社会事业改革取得进展。投入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资金12.35亿元,实现农村学校与县镇学校按同一标准拨款。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高等教育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5.5亿元资金将中职资助范围由“五类人员”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和市外籍困难学生。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全市48.9%的科技攻关和能力建设项目由校企合作承担。重新修订*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特大洪灾之后无大疫,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完成82个规范化卫生院创建,全市已有24个区县(自治县)基本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纲要阶段性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区县全覆盖,参合农民达到1807万人。社区卫生稳步发展,市级财政按社区服务人口不低于15元/人·年的标准对社区公共卫生进行补助,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15所。选择部分医院开展单病种收费限价试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新突破。继续落实好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并将服务延伸到进城农民工,开展“春风行动”和“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引导帮助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42万人,基本消除主城区和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零就业家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并全面兑现到位,针对猪肉价格上涨等问题对城镇低收入人员实行临时生活补助,确保了社会稳定。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预计全年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将突破130亿元。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年金试点。

推进内外贸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度提高,1~10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9.4亿美元,增长32%。本地企业走出去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1~10月新批境外企业(机构)14个,总投资1.03亿美元,增长5.72倍;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项目56个,合同额3.02亿美元,同比上升1.8倍。启动城乡商贸统筹试点区建设,基本完成区县国有商贸企业改革任务,积极推进完善与商务部的“部市合作”机制,探索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全新模式。

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善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建设。实施校地合作计划、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合作计划、村企共建新农村计划,引导高校、金融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生猪、奶牛、柑橘等三类农产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等公用事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年规范客运企业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构建公共交通服务平台。出台了市政府购买公交客运服务的办法,组建了IC卡公司,优化调整主城区公交客运站点布局,制定了换乘枢纽中心建设规划。改革范围将由主城区公交客运进一步延伸到近郊班线客运。

二、*年体制改革总体要求

*年对*改革是重要而关键的一年,我们将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中,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开局起步中,在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的喜庆氛围中迎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必将推动*改革发展进入继往开来的新阶段。

(一)改革面临新机遇

党的*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持续的政治动力。*高高举起改革开放的大旗,进一步扬起解放思想的风帆,为*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改革探索、率先趟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全市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为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直辖十年积淀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今年全市经济发展再创佳绩,显现出更好更快的发展态势。1~9月全市GDP增长15.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7.3%,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7.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8.5%,创下直辖以来的又一高点。预期*年宏观发展环境向好,我市有条件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改革的承受度将进一步增强,从而能够更好地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有利于改革向纵深推进。

群众对改革充满期盼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部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加快推进改革符合党心民心。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及物权法颁布实施之后,群众对消除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约束的心情更为急迫,社会舆论有利于改革推进,改革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和理解。

(二)新形势对改革提出新要求

改革已进入系统设计民生制度的时代,要以奠定和谐发展的制度基础为使命。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重在调动市场主体的发展积极性,更多地关注了效率。随着多元化社会格局初步形成,为了更好地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消减当前发展阶段中的矛盾与冲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注民生不能再停留在应急和办实事的层面,而应该逐步从制度层面体现公平和正义,逐步构建起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民生制度体系。

改革已进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阶段,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模式转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必须以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机制为终极目标。同时,也只有依靠坚持不懈的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建立新型发展模式,才能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改革进入战略转折期,必须触及深层次矛盾、推动政府自我革命才能突破。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按照先易后难的思路推进改革创新。矛盾较少、比较容易改的领域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而涉及利益主体多、成本高、矛盾深沉的领域触及不够。很多矛盾和问题如久拖不决,将错失最佳突破时机,并在时间累积中进一步垫高改革成本,从而可能使改革陷于停滞。因此,改革进入新阶段,必须以非常之决心、非常之勇气、非常之手段来推进深层次的改革,特别要以政府自身改革、自我革命来牵动全面改革,取得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之功效。

改革已进入综合配套推进阶段,单兵突进很难再有所作为。改革步入深水区后,每项改革往往都涉及不同的领域和力量强大的群体,改革措施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将前所未有,因而出台措施需更谨慎、准备应更充分。在具体的改革实施中必须坚持全局视野、系统设计,考虑到改革的配套性,协调各项改革步调,取得综合改革效益。

(三)*年改革总体思路

*年,我市要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对*314总体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主线,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龙头,以市场主体建设为基础,以民生制度设计为动力,充分保护和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改革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和重大进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推动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取得重大突破〖1〗

(一)促进农民工有序转移转化

围绕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安居扶持、社保解忧、服务均衡、转户进城(镇)六个环节促进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化,带动整户迁入城镇定居。建立多层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体系,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年免费培训初次进城务工创业人员25万,农村劳务经纪人3000人,开办200所农民工夜校。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管理,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设立普法宣传点和法律援助站,支持组建农民工工会,帮助农民工维权。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农民工技能大赛,表彰一批技能型农民工。制定保障农民工安居的各类住宿标准,以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在工业园区新建农民工集体宿舍和务工公寓,在主城区和劳务输入集中区建设小户型低租住房,推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新居工程,改善农民工及其家眷居住条件。继续做好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参照企业务工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研究制定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力争*年末市内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万人以上,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6万人以上,建筑、矿山等高危行业工伤保险、意外伤害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9%以上。改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条件,全市新增指定学校50所,方便农民工子女在城镇就近入学。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实际居住地接受计划免疫接种,引导用工企业定期组织农民工身体检查,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推进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全面向农民工开放,在园区、农民工聚居区组织流动影院、流动图书站等服务,办好“农民工日”。在农民工务工和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协调开通公交客车,方便农民工出行。引导各区县出台优秀农民工评选条件和确认办法,落实相关政策,鼓励优秀农民工转户进城。

(二)鼓励城市资源下乡发展扶农

对城市工商资本、金融资本下乡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行激励政策,重点引导资本下乡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实施农工贸一体化项目和小城镇综合开发等,建立与农民共享收益的机制,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市民化。以安排财政资金补助或政府采购、帮助协调融资、予以税费减免、实行优先用地等方式,引导企业下乡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年将统筹城乡发展十大综合性开发项目纳入市级重点建设计划。落实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事项,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支持涉农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开展设立村镇银行的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乡村房屋抵押贷款试点。扩大生猪、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开展水稻、柑橘及其他大宗农副产品保险业务。支持劳务输出大县在特色产业园区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留置空间,在条件适宜的乡镇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开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带动劳动力本地转移。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打造资源下乡承接平台,保障农民长期稳定收益。

(三)支持区县改革创新尽快突破见效

营造全市创新谋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各区县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指导下,按三个“有利于”原则进行改革试验。支持九龙坡区、垫江县、梁平县三个先行试点区县率先突破,将全市性改革事项优先放到三个试点区县开展试验。引导其他区县结合本地区实际选择改革突破口,不等不靠,从有条件的领域先行启动试验。加强对区县改革的统筹协调,引导改革试验坚守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生态环保等基本底线,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帮助解决改革试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控制改革风险。促进“一圈”和“两翼”在改革试验中优势联动、合作共赢。研究“一圈”产业园区与“两翼”区县耕地“占补平衡”和收益对口分享的机制,探索异地办园、跨区转移劳动力和兴办工业的多种模式,制定合理的跨区县、跨园区经济收益分配办法。继续推进“圈翼”对口区县共享科研、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对口帮扶年度考核。推进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四)创造改革试验的基础和条件

从规划、统计、考核、争取中央支持等方面入手夯实改革试验基础,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实施全域规划。编制完成全市主体功能规划,贯彻实施城乡总体规划,争取国家批准全市土地利用总规修编。完成市域产业、国土、城乡建设、生态环境规划的空间协调,开展3~5个区县“四规合一”试点,全面启动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域规划编制。根据主体功能重新确定分区域投资、用地、环保等标准,发挥对区域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统计工作,完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劳动力转移等基础调查制度。制定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考核办法,规范考核程序,根据考核结果设立“改革创新奖”,对实绩突出的区县和单位给予奖励。及时总结成功的改革经验并在全市推广,把成熟的改革成果制度化。建立改革工作研讨交流机制,完善市、区县改革信息平台,筹备开好全市首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强各级部门与中央部委的对接汇报。

四、大力推进各项综合配套改革

(一)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整合行政资源,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机构新体系。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管理新方式,推行社区自治和村民自治,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争取更多区域性行政事业中心落户*,把*打造为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协调、行政监管、公益服务中心,以行政资源的聚合助推经济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权责划分新机制,管理和服务重心进一步下沉,出台向边远区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县简政放权的措施。全面推进“乡财乡用县监管”的乡镇制度改革,加大对贫困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区县统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规范市以下垂直管理部门与区县政府的关系。改革行政绩效考核机制,实施“一圈”“两翼”区县分类考核,推进“一圈”“两翼”对口区县捆绑考核、相邻经济区联合考核等方式,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就业转移等有机结合起来。

(二)围绕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加快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步伐。精干国有资本在投资、工商产业和地方金融三大领域的力量,发挥投资集团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做大盘强*银行、农信社、西南证券、万州商业银行、*国信、三峡担保、大东方保险和西部租赁公司地方金融企业,进一步壮大*商社、农工商、联交所、港务物流等服务类企业,完成机电、商社等十大集团整体上市,形成引领*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力量。深化国企改革,新完成1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任务,减少子企业50户以上,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新推进35户市级国有企业剥离生产、生活用水电气和社会职能移交,全面完成三峡库区四期511户企业结构调整目标任务,完成煤矿整合工作。加强国资管理,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向非公有经济成分开放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的投资、建设和营运,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争取出台《*市促进中小企业条例》,督促落实现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政策,改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开展银行、担保机构、企业多向诚信活动,促进企业信用自律。

(三)围绕更好更快发展推进资源要素制度改革

研究出台导向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及资源节约、替代与合理开发的激励、约束和补偿体系。建立和完善矿产、天然气、水等重要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水权分配、登记、转让等各项管理制度。扩大循环经济试点,支持一批循环型园区发展。建立完善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根据市内不同区域的环境容量、生态特点,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选择部分区县开展试点。在努力争取国家保障我市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用好用活现行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及建设用地指标周转等政策,加强统筹城乡建设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的用地保障,努力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耕地面积不减和质量不降、用地结构更合理、投入产出绩效更高的目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竞标方式安排乡村产业及建设类补助资金,提高政府性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带动作用,完善公益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健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加强拟上市公司储备库建设,争取年度培育推出10~15家企业上市融资。加快设立*统筹城乡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前期工作。以部市合作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城市和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市场“双建”、流通“双十”、产销“双会”等工程,建设保税物流港区,完善大通关体系,集中力量打造内陆商贸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发挥*在西部地区的开放桥头堡作用。

(四)围绕民众切身利益强化民生制度设计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结合镇乡村和农村居民点规划,调整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预留建设通道。以中心镇为载体,配套实施农村畅通、水利、治污、能源、通信及农房改建等村镇基础设施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一县一公司”的电力体制改革扫尾工作,实现全市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完善乡村污染治理机制,鼓励有机污染集中处理,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相结合。制定新农村建设分类标准,引导不同区域分类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相协调。将新农村与土地集约化经营、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减灾救灾等相结合,发挥集中投入效益。根据人口分布状况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工程,在县城、中心镇新建110所寄宿制学校,制定城乡中小学教师两年轮换制度并启动试点,全面解决乡村代课教师问题,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免除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推进完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推进乡镇卫生服务向村级延伸,探索对乡村卫生室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加强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荣誉评选、特殊优惠政策享受等挂钩,以激励型计生政策引导人口合理增长。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流动文化服务车等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抓住《劳动合同法》实施契机,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保体系。扩大“一个平台、两套标准、城乡统筹、均衡服务”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范围。按“新账不欠、旧账分年归还”的原则,制定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遗留问题解决时间表。制定出台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办法,*年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中的适龄人员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鼓励*年前“农转非”人员自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分征地时间和不同年龄段予以一定缴费补贴。稳步提高农村低保水平,加大救助力度。探索将农村五保老人就地转为城镇人口,由享受五保政策转为享受城镇低保户的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稳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第4篇: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改革由来:解放农村生产力

农村改革试验区是根据中共中央1987年5号文件关于“有计划地建立改革试验区”的精神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

依据中央关于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的精神,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针对全国推行家庭承包制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中央书记处农研室,国务院农研中心商定,确定贵州省改革试验选题为“土地制度建设及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基于湄潭县发展商品经济有一定基础的考虑,国务院批准在湄潭进行农村改革试验。

在湄潭试验区被批准建立的第三天,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同志就亲自到湄潭试验区视察指导工作,并指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农村生产力,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受益,而不是损害群众利益,检验改革的成功与否,就是看改革是否促进了发展,必须树立这样的指导思想。此后,同志又两次在相关会议上对湄潭试验区的工作作了重要的指示。

改革历程:20年三轮改革

1987年至1993年,湄潭试验区进行了第一轮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这期间,湄潭试验区以“土地制度建设及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课题内容,配套试验了农产品基地建设,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非耕地资源计划开发,土地金融公司组建和运作,工业小区建设,村级组织建设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作为第一轮改革成果之一,湄潭试验区首创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经验,被写进199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并在全国予以提倡。

湄潭试验区在承袭第一轮土地制度建设的基础,在二轮、三轮农村改革中也取得丰硕成果。1994年至2000年,湄潭试验区根据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第八次工作会议的安排,承接了“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课题内容。通过7年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政策效应和良好的社会效果,不仅稳定、规范了农民负担,逐步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促进了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实现了税费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1998年11月,中共贵州省委八届二次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决定》明确:认真总结湄潭农村税费改革经验,分期分批在全省推行;农业部农改发(2000)1号文件指出:湄潭试验区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为中央制定全国性的税费改革方案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2000年底,湄潭试验区承接了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税费改革与基层组织建设”试验课题任务。2001年,湄潭被省委、省政府批准成为全省农村税费改革三个试点县之一。湄潭县随后开始“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改革试验,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和稳定了农民负担,规范了农村分配关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日益完善,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也为贵州和全国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是2001年提出并实施的“均衡减负,户户减负”的改革措施,与国务院2003年《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03〕12号文)强调的“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政策相一致。

改革成效:百花齐放 硕果累累

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湄潭人民的不懈努力下,20年来,湄潭试验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曾先后获得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商品油料基地县、部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国粮油高新技术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服务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年改革,百花齐放、硕果累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优质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湄潭是典型的内陆型农业县,盛产优质大米、玉米、小麦、油菜、茶叶、烟草、辣椒、中药材等。县委、县政府始终树立“产业强县”的理念,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在优质农产品基地规模建设,龙头企业的扶持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总书记在1987年湄潭试验区建立时提出:“湄潭县发展商品经济有一定基础,‘烤烟加油菜,人均一百块’,在那里,茶叶生产的发展不够理想,还有可种茶的大片荒山没有种上茶,或者虽种了茶,但生产水平不高。”同志的鞭策与鼓励,为湄潭试验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宝贵意见。

在基地建设方面,湄潭试验区现有优质烤烟基地7万亩,产量17万担;优质稻基地15万亩,粮食总产量22万吨;优质茶叶基地12万亩,产值1.5亿元,并力争“十一五”期末茶叶总面积达30万亩;年出栏3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此外还有优质蔬菜基地10.87万亩、优质油菜基地20万亩。

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品牌效应不断显现。湄潭依托自然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先后涌现一批知名龙头企业,年复烤60万担的申义烟叶复烤公司、兰馨茶业有限公司、茅贡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栗香茶业有限公司、银盘山食品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并率先建成了全省第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以“湄潭翠芽”、“遵义毛峰”“贵州针”为代表的名优茶,连续23次荣获国内国际名优茶评比金奖,“茅贡”牌优质稻米连续四年获全国十大优质稻米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

在基础设施公路建设方面:从2004年开始,湄潭抢抓机遇,利用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大投入,先后通过争取配套措施,“十五”期间共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支持1.7亿元,共修建通村公路1100公里,使全县所有村通了公路,60-70%的村通了油(砼)路,1.5小时的经济圈已建立。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解决5万多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在社会事业改革方面,一是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根据2007年中央1号文件,湄潭重点开展“黔北民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政府引导、群众主导参与,重点建1000户“黔北民居”示范户,预计可以带动全县1亿元的投入;二是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首先开展“五大机制”的建设,即:干部驻村的留人机制,工资报酬的待遇机制,办公经费的运转机制,培养选任的用人机制,实行养老补助保障机制。同时开展了以“二增二减三在村”的村级管理体制改革;三是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通过抓“三基”(基础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现科教兴湄战略。

第5篇: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四个全面 治国理政 经验 继承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①对于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一贯积极。因为,既然我们的党要不断有所作为有所创新,不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就必须把经验总结这个工作重视起来。故而从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已然形成了不断总结经验并将经验升华为理论的自觉性。2014年12月,在江苏省调研时,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对治国理政丰富经验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是全新的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不断总结小康社会建设经验定位的战略目标

“小康”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目标追求,最早出现在党的文献中是在改革开放初。1979年年末,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对关于四个现代化进行解释时涉及到“小康社会”。他指出,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争取达到人均1000美金的水平,算小康,这是我党首次提出“小康”这一理念。几年后,在十三大将其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步目标确定下来。

经过党和各族人民同心协力的努力奋斗,到20世纪末,我国小康的建设达到了总体的水平,完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因此,进入新世纪后,对已经建成的总体小康进行总结就成了当时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为此,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基础上,对我国小康社会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我国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正是基于对总体小康建设水平和实现程度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小康社会建设的新目标,即在新世纪的前20年时间里,一个能够造福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要得以建设。

十六大之后,党开始了领导人民将全面小康付诸实践的历史进程。经过十年努力,我们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康庄大路上大踏步前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突出问题和矛盾,例如贫富差距问题、公平正义问题、民生保障问题、生态保护问题等,以及由这些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无疑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拦路虎。在梳理了新世纪头十年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党的十就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更为全面、更加科学的布局,即经济继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十年前翻一番;继续扩大人民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各项民生事业应更加体现公平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要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从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到20世纪末我国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了总体小康;从十六大提出要用20年建设全面小康的新目标,到十提出确保到2020年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些说法的变化,不仅仅是表面上简单的措辞变化,更重要的是它能体现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战略目标的设计也在跟着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作出调整。而这些调整,正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总结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的基础上而实现的,基于此中国共产党才逐步形成了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认识。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系统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和理论经验明确的改革新阶段

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大幕被正式拉开。至此,中国进入了生机勃勃的改革创新时期。经历了35年改革的尝试与沉淀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判断:中国的改革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深水区和攻坚期―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尤其强调应该把党的相关工作建立在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基础上的要求。②由此可见在这个阶段,党做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和总结前3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经验是分不开的。

关于改革的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方向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利害得失。在改革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曾分析过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就是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并进一步发展。这是党在对以往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正确判断。中国前30多年的改革之所以没有走苏联改革的老路,出现重大失误,相反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住了社会主义方向没有动摇。我们的改革是围绕着怎么样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怎么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有效地体现出来、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而展开的,而不是通过一系列改革去否定甚至摒弃社会主义制度。据此,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发出警醒,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根本问题上决不能出错,因为一旦出错其后果必将无法挽回,③而“根本问题”指的就是方向问题。

关于改革的必要性。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显然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新中国成立后的60余载中,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执政党的面貌发生变化最大的30多年。但同时也还要看到,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也必然会累积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的副产品、我们不愿看到的不和谐、不合理的甚至不合法的社会现象也随之产生。因为,显然经过30年的改革,改革中的“皆大欢喜”已经完成,“好吃的肉”已经吃掉,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的是“深水区”里的“硬骨头”。④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党面临着复杂而且深刻的国际国内形势,清醒的认识到改革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走向,那么面对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成就和问题,党再次重申中国前途命运的制胜一招仍为改革。

关于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曾将我国现代化建设比作一盘大棋,而这三者在棋盘上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那么整个改革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必将蒸蒸日上。相反,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地将三者统一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之中,那么我们的事业必将受挫,甚至走向失败。改革发展稳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动力、目的、前提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是改革伊始就被党确定下来的基本原则,也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亦来源于此。三十多年来,在保持了安定团结的前提下,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充分证明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而稳定是促进改革和加速发展的前提。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相关论述,不难看出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是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30多年改革开放宝贵的基本经验,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的逻辑新起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审慎概括中国法治建设正面经验及反面教训作出的重要决策

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除了给我们留下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之外,同时也给中国打上了顽固的“专制与人治”烙印,这个烙印对近代以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影响颇为深远。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认识到了法制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1949年9月制定了具有代宪法功用的《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一批基本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夯实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但是1957年以后,“左”倾思想逐渐占据了党的思想意识的上风,特别是“”期间,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民主和法治的建设成果遭到了惨重的破坏,甚至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党的某些做法又表现出了“人治”的特征,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开始全方位的总结建国以来的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包括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通过总结与反思,党认识到要想实现人民民主,必须通过加强法制来保障。此后党重新回到了健全法制、实行法治的正确的道路上。十三届四中全后,继续强调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五大,在这次大会上,依法治国被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法制”到“法治”,与其说是“制”与“治”的差别,不如说是党执政理念创新之展现,执政方式成熟之彰显。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均对依法治国均进行了论述和强调。如果以法治建设的视角审视党的事业发展轨迹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当我们重视法治建设,法治昌明时,往往是国泰民安的时期,相反,当我们忽视法治,甚至抛弃法治的时,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就会国乱民怨。⑤显然,历史在生动的告诫我们,法治是党治理国家必不可少的科学路径。

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2010年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业经形成。但是还必须清醒的看到,现阶段,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继续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正是基于对中国法制建设历史的重新评判和中国法治建设现实的清醒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十上提出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步伐,依法治国得以全面推进。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围绕法治建设的议题而召开的中央全会。这次会议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确定下来,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全局部署。

因此,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充分论述的实践基础是我国法治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论基础则来自于党对法治建设成功经验的不断总结,惨痛教训的深刻反思。总之是对党在建设法治国家方面执政经验的充分运用。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自觉总结我党自身建设经验下的坚定决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对于一个在世界上拥有党员数量最多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铁打不动的定律。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状况如何,对于能否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实现正确领导,对于能否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决定性意义,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并把它作为党的优良传统沿袭下去。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进行总结时,把党的自身建设比作了党在民主革命中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虽然在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中没有提及“从严治党”的字样,但是在党的建设思想中“始终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解决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并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同时对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加以重视”等内容,无疑为当下开展的反“”运动和贯彻八项规定作了最经典的理论铺垫。反“”运动和贯彻八项规定是在当代现实背景下对党的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的坚持和演进。

“”结束之后,在历史转变的关键时期,邓小平依旧重视党的自身建设问题,提出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的党建思想。特别是对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在面对诱惑时立场不坚定,违纪国法的情况有所抬头的情况,邓小平特别强调我们这个党该管了。尤其是针对党内高级别领导干部腐败现象,邓小平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惩治腐败,我们的事业是有失败的危险的。而反腐败斗争我们一直在路上。党的十之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受到了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态度和做法与邓小腐败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在党的文献中最早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思想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此后在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都有所体现。距离十三大报告提出的从严治党已经过去近30年了,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当时面对的很多问题尚未妥善解决,当年没有遇到的问题现在也开始逐渐出现,甚至更加复杂。例如新形势下,党要长期面临来自于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考验,同时更为尖锐的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来自于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党的十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过去党的自身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并于2014年10月,由亲自对如何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尽显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正如所说:“要以猛药去疴,要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气魄,与腐败现象斗争到底。”⑥

综上,“四个全面”是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对党应该如何更好地治国理政作出的新的战略谋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结晶,其形成和提出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系统地总结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是分不开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全面依法治国到全面从严治党,均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再将总结的经验经过整理抽象为理论的体现。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本文系天津市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身份歧视法律规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JFX15-003)

【注释】

①⑤“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组论述”,《党的文献》,2015年第3期,第5页。

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朝着十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现代企业》,2013年第1期,第1页。

③“: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10月8日。

④《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1页。

第6篇: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重开拓,纤检工作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1月14日在听取纤维检验工作汇报时对纤检工作作了这样评价:“纤检工作地位重要,专业性强。近几年,每次听取纤检工作汇报都用较长时间,一边听汇报,一边学习纤检专业知识,一边了解纤检工作。听了今天的汇报,很高兴、很振奋,也很受启发。应该说,2016年纤检工作发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支树平指出,2016年纤检工作很主动、很全面、很有效,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改革主动,动真格、见实效。从棉花的监管到毛绒、茧丝的监管,一直到学生服等纤维制品、成品的监管,都有改革的成分在里面,可以说“全链条监管”初具雏形,初见成效,纤维大质量监管模式初步显现。二是服务主动,干得实,见实效。在围绕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的服务上、在围绕国家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大局的服务上,纤检工作确实做得很好。三是党建主动,抓得严、见实效。纤检党建工作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班子建设到党风廉政建设都做得有声有色,把党建工作压到第一线,在新疆监管棉公证检验大会战时,成立了20个临时党支部和37个临时党小组,发挥了临时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纤检班子团结、队伍整齐、精神状态好,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尤其在财政部组织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中,给予了棉花公证检验经费项目90分以上的优秀评价,在全国14个项目中名列前茅。

支树平强调,2017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质量提升开展工作,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守住质量安全这个底线、重点盯住质量这个关键词。同时对今年纤检重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最大气力贯彻落实棉花产业去库存、降成本工作部署,使公证检验制度进一步深入人心,为纤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更大质量贡献;二是要紧紧围绕守住纤维质量安全底线,下最大气力加强纤维及纤维制品质量监管,强化纤维及其制品质量监管的法治规范;三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下最大气力服务国家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持续推进棉花及毛绒茧丝质量检验制度改革;四是要紧紧围绕全面履行纤检工作职能的需要,下最大气力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全面从严治党,提升纤检科研水平、标准化水平、信息化水平,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纤检履职尽责的基础保障。

吴清海在讲话时指出,2016年,全国纤检战线干部职工哿ν心、奋发作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实现了新的发展,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企业的普遍欢迎。

这是他连续5年亲自出席纤检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前一天晚上他召集部分省级纤检机构负责人交流,对纤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入了解,让与会代表备受感动,深受鼓舞。

重实效,探索纤检大数据服务产业经济发展

吴清海对今年的纤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深化纤维体制改革;进一步依法从严监管;坚持探索提高服务能力;切实加强纤维检验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纤维检验队伍建设。

他强调:公证检验、监督抽查、监督抽验三项制度中,公证检验制度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市场、企业对这项制度看得最重,尽管政策影响市场的方式一直在变,但公检影响棉花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取向的重要作用一直没变,为国家准确、及时掌握棉花产量和质量数据的基础作用一直没有变,对于控制棉花质量、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交易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变,也不会变。他要求各地纤检机构主动思考和探索公检大数据在服务产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多项并举,通过抓具体产品促整个产业质量提升,进而在宏观经济质量发展上发挥作用。要进一步总结好以大数据应用服务大质量格局、以具体产品促进产业质量提升的相关经验,争取做得更好。

吴清海指出,现在有两个新情况需要大家高度重视。一是随着棉花宏观政策导向调整,新疆棉产量占比越来越大,带来内地公检比重不断下降。内地纤检机构要设计新的抓手和切入点,想办法把棉花公检比例拉升起来,把公检和棉花产业联接起来。二是国储棉出库公检任务急剧增长,纤检机构要扎实做好国储棉公证检验工作,严把国储棉出库关。针对当前纤检宣传工作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的题,他强调要切实落实树平局长的新要求,立足服务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服务国储棉“去库存”、纤维质量大数据、纤检党风廉政建设等纤检工作亮点,更加善于总结工作规律,以纤维知识、纤检工作、经验亮点为主要内容,通过拍摄纤检工作宣传片等各种形式,从更多方面宣传纤检,让全系统和全社会更加了解、关心、支持纤检工作。他还为2017年纤检宣传工作规划了时间表,要求中纤局和各地纤检机构高度重视落实。

重合力,助推纤检事业改革发展新高度

中国纤维检验局局长张克才作了题为《稳中求进,携手攻坚,推动纤检事业不断迈向新阶段》的工作报告。他首先对2016年纤检工作成绩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全国各级纤检机构全面贯彻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在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落实质检工作“十二字”方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力促纤维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履行纤检工作职能,狠抓纤维质量提升,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全面深化纤检改革,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纤检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主要工作成绩体现在:狠抓质量提升,纤维质量供给水平有效增强;严守安全底线,维护产业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深化纤检改革,纤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强化自身建设,纤检队伍能力建设明显增强。这一年来,我们在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系统的力量,上下通力合作、攻坚克难,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促改革,实现了纤检工作的新水平、新发展、新成效。

张克才指出,当前纤检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研究不够深入,改革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纤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纤维市场秩序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公检数据应用还不够广泛;监督管理、行政执法和公证检验的协调配合还有待加强;纤检对外宣传思路不宽,宣传效果仍不明显;基层基础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业务技能、履职意识与改革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要深刻领会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全力助推纤检事业改革发展。要坚持质量为本,着力质量提升,在纤维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作用;坚持安全第一,强化安全监管,在提升纤维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形成改革共识,落实改革举措,在深化纤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发挥作用;凝聚纤检力量,加强纤检建设,在汇聚纤检改革创新发展合理方面发挥作用。

张克才强调,纤检事业当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已走出了一条初具特色的中国纤检工作道路。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部署对纤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将于今年召开。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必须将做好当前工作与自身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与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开拓性、创造性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实现纤检事业发展新的飞跃。

报告提出2017年纤检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质检工作“十二字”方针的新要求,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纤维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围绕质量为核心的纤维市场要求,推进以国储棉“去库存”为重点的纤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为本、安全第一、改革当先,全面加强纤检自身建设,坚决深化纤检各领域改革,努力创造纤检工作新水平,促进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报告同时就“提升质量供给,主动服务大局;强化保障能力,严守安全底线;加强自身建设,彰显纤检作用”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和提出具体要求。

19日上午,中国纤维检验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徐水波作了会议总结。徐水波要求大家领会会议精神,下最大气力,从加快“全链条”监管格局建设,加强纤维质量监督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棉花加工企业监管针对性,推动纤维质量公证检验大数据应用,完善棉花公证检验制度,持续推进毛绒茧丝质量检验制度改革,推进纤检系统队伍建设,加强纤检事业宣传,落实“十三五”规划要求等9个方面落实2017年纤检工作部署。最后,徐水波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继续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开创纤检事业新篇章。

重建言,携手攻坚谋发展

与会代表在听取了总局领导的指示要求、吴清海的讲话及张克才的工作报告后,深受鼓舞,并进行热烈讨论,建言献策。

天津纺织纤维检验所所长张占华:为落实国务院去库存的要求,去年棉花轮出公证检验,要求是100%包包检验,当初中纤局部署任务的时候,我们听了都直摇头,认为不可能做到。刚开始进库检验的头两天,的确感觉受不了,工作强度之大前所未有,我们所三分之一的人都去参加这个工作,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适应了。吴青海副局长还亲自去天津的仓库调研,在仓库待了一个多小时了解情况。张克才局长也到天津调研两次,让大家很感动。棉花去库存工作之所以能圆满完成任务,与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与纤检队伍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我认为,2017年我们应该充满信心能够干得更好。《纤维制品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从原来的絮棉监管扩大到面料、校服的监管,为纤检队伍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随着产业调整,内地棉花产量下降,《办法》的出台,给内地纤检机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天津纤检所在《办法》的宣贯、校服新标准的宣传上做了大量工作,《办法》出台还不到一年,各项工作还在摸索。还有如下建议:一是纤检这支队伍很特殊,监管责任很重,建议中纤局每年组织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会议。二是棉花检验量大,希望能够每年组织棉花公证检验的经验交流会。

黑龙江省纤维检验局副局长于国良:现在来看,棉花公检的覆盖面在下降,如果棉花市场供不应求的话,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了。我们的工作要转变观念,吴清海局长提到“转圈棉”专项整治的提法应该改变,变为风险防控,这一点启发我想到“黑心棉”监管工作,我们一直认为对黑心棉的整治应该保持高压态势,见到风头就打击,缺少风险防控的意识。关于“黑心棉”的监管,我们专业纤检机构一直以来主要从事技术工作,现在要转变角色,从絮纤到面料、校服的监管,我们要从专业技术人员转变为行政管理。此外,黑龙江的麻类纤维一直是特色,亚麻行业近些年由盛转衰,汉麻产业开始兴起,我们的工作还应该做得更细,以前只管麻类的韧皮纤维,觉得用于纺织的部分才是跟我们工作有关,现在应该转变认识,通过纤维检验数据来指导前面的育种,指导纺织生产,也就是总局领导讲的要思考如何用纤检数据来服务产业经济发展。我在纤检行业多年了,我们这个行业具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我们宣传做得不够。

第7篇: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首先是改革的试验区

毕节试验区建立25年来,始终坚持改革试验主旋律,紧扣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民生优先、智力优先、生态优先,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推进开发与扶贫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并进,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并举,闯出了探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新路子,推动毕节试验区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从1988年到2012年,生产总值从23.4亿元上升到877.96亿元;财政总收入从3.02亿元上升到247.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26元上升到4926元;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43.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5‰下降到6.26‰;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8年上升到7年。开发扶贫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奔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生态建设实现了从生态恶化到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控制实现了从人口膨胀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历史性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一个基本动力就是不断深化改革,大胆开拓创新,发挥了试验区“作示范、探路子”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毕节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毕节经验”,培育了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探索了“三化同步”发展的“金沙之路”、工业化发展的“园区经验”、维稳“三级视频接访”工作机制、社会治理“六零六好”经验、教育基础工程“五统一”经验、“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体制创新、建设农村敬老院“六化”机制等。争取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争取10个国家部委出台了支持毕节试验区的差别化政策,争取国家科技部把毕节列为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集中力量实施了“两个硬化”、教育集中突破等民生改善工程,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管理集成创新、城乡医疗和养老保险统筹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加快毕节试验区的同步小康征程提供了强大动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毕节试验区的改革试验也永无止境

当前,毕节试验区已经踏上了同步小康的崭新征程。在同步小康征程上,毕节试验区仍然是全省实现同步小康压力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从总体上看,毕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突出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贫困人口较多;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水平低,建设投资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需要全面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一步释放社会活力,助力全面小康。重点要着力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5个100工程”发展平台建设;着力推动扶贫开发,争取用三年时间所有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着力推动以教育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和法治毕节、平安毕节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着力加强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动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的实施,加快实现毕节试验区的绿色跨越;着力推动“同心”实践,实施好“同心”工程等六个方面的改革试验,努力把毕节建设成为科学发展试验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创新扶贫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多党合作示范区。

改革是毕节试验区的神圣使命,是毕节同步小康的强大动力,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方法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毕节试验区必须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抢抓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场大考中,先行一步、领先一招,努力开创改革试验的新局面。

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谋划改革。要深刻认识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抓住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人民群众改革主体的历史地位,科学处理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辩证关系,突出问题导向,精心设计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扎实推进毕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形成向上争取强大支持、向外寻求强大合作、向内激发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改革创新试验区。要把我市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发展机遇结合起来,在争取国家部委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的同时,努力争取将全国、全省性的改革试验试点安排在毕节先行先试,借力推动改革。

二要紧扣“三大主题”,深化改革。坚持把深化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改革试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继续深化“九条新路子”的探索试验,不断创新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开发扶贫方式,不断创新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的体制体系,不断创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创新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毕节经验”,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敢啃“硬骨头”、敢涉“深水区”、敢打“攻坚战”,努力取得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改革发展新成果。

第8篇: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扶贫改革,就意味着扶贫开发所需的人财物都要改革。2013年1月16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重、工作基础较好的广东清远、浙江丽水、辽宁阜新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同时要求,三个试验市要在有效衔接国家关于农村改革发展总体部署基础上,认真编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这也是东部地区扶贫开发迎来的一次新机遇。

按照《意见》,扶贫改革试验区要紧紧围绕新阶段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努力探索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思路,努力探索突破扶贫开发体制机制障碍的新途径,努力探索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模式,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占中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改革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依托《意见》可以清晰看到,东部扶贫改革试验区要在“探索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与扶贫开发密切结合机制,探索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扶贫问题”和“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的具体实现途径”做出创新文章。阜新:扶贫为经济转型加力

阜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以阜新市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设置,涵盖两县、五区、一个经济开发区和一个高科技园区,总面积10355平方公里,包括65个乡镇,623个行政村,5312个村民组,19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27.44万人。试验区建设目标定位为全国资源型城市扶贫开发示范区。在对全市27.44万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定位的前提下,当地根据扶贫对象所处区域特点,合理布局扶贫改革试验工作重点。按照设计的实施方案,阜新力争用8年时间完成试验区建设任务,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2013―2014年的初步阶段任务是编制完成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9月2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阜新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并将批复文件抄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沈阳市政府和省(中)直有关单位。

省政府除同意阜新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产业支撑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环境产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与产品和完善多方力量参与的“大扶贫”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开展改革创新外,还将给予诸多政策资金支持。

为确保试验区建设获得更大力度的支持,辽宁省扶贫办还在省级层面给予积极推进,计划建立试验区联席会议制度,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将试验区建设方案确定的工作任务分解到省直各部门,并适时召开试验区建设启动会。

阜新市则召开“集团帮村”工程动员大会,以建设扶贫改革试验区为平台,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实施“集团帮村”工程。阜新确定阜蒙县、彰武县、清河门区14个重点贫困村为“集团帮村”工程项目村,通过2年半时间的集团式帮扶,到2015年年末达到项目村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容村貌整洁靓丽、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层组织领导发展和服务群众能力显著提高的目标。清远:获取改革红利

改革是清远发展的最大红利,扶贫试验区落户清远也是众望所归。

清远是集“老、少、山、边、穷”于一体的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有“邻近金三角的‘寒极’之称”。

早在1991年初,清远市委、市政府就经过大量调查论证,借鉴国内一些地方办经济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建立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的构想,即选择经济环境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实行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兴工促脱贫为宗旨,实现异地发展、体外造血、贫富合作、共同富裕。

这一举措得到中央和广东省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1991年9月,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列入“全国农村经济改革试验序列”。

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也是全国第一个扶贫试验基地。2002年,开发区根据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政府把开发区“一区一园”的格局拓展为“一区六园”新格局的决定,在区内设置百嘉、银盏、龙塘、源潭、安丰和大莲等6大工业园。2003年,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整合为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为清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引起较大反响。

作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发源地,清远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通过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夯实“双到”基础,解决了“扶谁的贫、谁来扶贫”的问题。

如今,改革成为全国的热词。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总体方案中,一些新的提法和新的措施,让百姓对转型期间的中国有了更多的期待,也对清远肩负的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重任报以更多的信心。丽水:五年发力促扶贫

第9篇: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方案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毋庸质疑,但是,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进行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言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与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为了做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工作,除了对省内相关高校进行了调研,着重研究了近几十年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情况,并重点研究了本项目立项时的实验教学现状,从而,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机械工程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创立于1958年, 进行了按大类培养探索和教学改革。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缩机扩电、淡化专业、宽口教育”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教改总思路,1998年,根据教改思路制订了机械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并在机械工程系进行改革试点。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中取得了上述的成绩,然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所应用的设备和条件。(2)实验课不是全面系统地统筹安排,而是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且各门理论课程按自己的要求安排实验, 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 致使实验内容重复、脱节、遗漏、不系统。(3)实验教材滞后,实验内容与当代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科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未能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 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技术人员懂机、懂电、懂数控、懂液压、懂计算机,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 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验,提高技术人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不同专业有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1~8]。2005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体现上述知识点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 等专业基础课,为配合课程的学习,每门课程各开设有4学时两个实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各门课程配置的实验仅仅反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独立分割,没能体现机、电、液相互配合的综合效果,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008版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基础综合实验在于2009年10月前基本还属空白,急需规划与建设,本项目的实施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项目的实验内容与以往相比具有综合性和一定难度,因此,本项目对技术人员不仅具有实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在上述背景下,在本项目立项研讨之初,有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为了不影响新的四年本科培养方案的如期实施,同时,彻底改变实验课内容独立分割、脱节、遗漏、不系统的问题,要求技术人员在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一步到位地改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的体系和内容。通过借鉴其他国内技术人员的做法,紧密结合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考虑到的实际实验条件存在的不足,综合实验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即制订出“现在”、“近期”、“远期”三种不同的实验内容方案,以体现“利用现有条件,综合性稍差”“补充实验条件,综合性较好”“完善实验条件,综合性得到高度认同”的三个阶段发展脉络, 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既要注重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更要注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研究成果。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实施方案是:①完成第一轮的初步实施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总结院级教学研究项目“专业基础综合实验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训与经验,为进一步调研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②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技术人员的实验设置情况,写出调研报告。③组织相关教研中心及实验中心的教职员工,摸底查清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设计现阶段可以开设的综合实验的内容;确定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对实验主管人员进行必备的培训;具体实施第二轮专业综合实验。④根据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修改和完善近期和远期的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和方案,给出实现该两方案的途径和需解决的问题,对实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进行探索与实践。⑤补充和完善实验设备与仪器,进一步加强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编写相应的综合实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⑥具体实施第三轮专业综合实验,完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考核评定办法等相关教学文件。⑦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根据所制订的实验方案,隶属于不同教研中心和实验中心的项目组多名成员,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与研究,编制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开发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如:已经完成了《数控机床自动编程与加工操作》综合实验开发、《机电制综合实训装置研制及实验开发》、《机电液控制综合课程设计》 等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 并已经于2010年完成了首轮实施,2012年完成了第二轮实施,深受技术人员欢迎,并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正在总结前期实施的经验,为下一轮研究与实施积极准备。有关综合实验的具体内容、 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等内容的总结, 将在第三轮教学实验改革后进行全面总结, 并撰文汇报。

参考文献:

[1]廖文武,加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改革方案 [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2001,(1):102- 1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