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年中总结范文

企业年中总结精选(九篇)

企业年中总结

第1篇:企业年中总结范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参加中职教师企业意识培训总结范文

__年__月__日至__日我参加了__教育___的为期___天的中职学校教师企业意识培训。短短的___天,每天时间都被排得满满的,上课、实战、讨论、展示、反思,一系列的体验式活动,让我们每天都充实而不乏味,辛苦但不心苦。短短的___天,有忙碌,有轻松;有完成任务的喜悦心情,也有准备不足的手忙脚乱。

总之,在这里,经过培训,我的意识在转变,我的思维在改变,我的能力在提高。

回顾这___天,收获的太多,需要总结反思的也很多。

一、聆听专家讲座,获取新知识,扩展知识面

《番茄钟时间管理》讲座,让我对时间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时间可以用一个小小的番茄钟来进行科学管理。通过现场练习,提高了对时间的管理和高效工作的认识,尤其是对近期事情,每天必办事项的安排,会让我们有计划、有规律、高效率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应试教育下后进生的教育》讲座,夏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后进生的转化也有更深的体会。老师给予后进生的爱,让后进生感觉被尊重,才会更加自信。要相信后进生,注重对他们赞美,不断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这些方法,我相信,如果有耐心去坚持做,后进生的转化就不是难事。

《企业管理方___》讲座,让我从管理原理、管理目标、公司伦理等方面对企业管理方___进行有了一些认识,杜总用一些案例进行深度分析,让我受益颇多,也有一些新想法。尤其是管理过程四个方面:制度、执行、检查、整改。我认为对我的班主任工作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关于服务领导的十大技巧》讲座。通过列举大量的案例对办文技巧、办会技巧、沟通合作技巧、汇报技巧、决策技巧、财务技巧、宴请技巧、出差技巧、平台构建技巧等进行讲授,实用性强,可操作性高,我觉得对于我们在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事很有指导意义,有很多方法值得我借鉴和运用。

《企业绩效管理》讲座,改变了我对绩效管理的看法,过去以为绩效就是重新分“蛋糕”,听完唐总的讲座,原来企业绩效就是为了提高效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我觉得在班级管理中,我觉得也可以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的一些方法,对班级学生进行绩效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招聘面试的方法与技巧》讲座,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也改变了一些认识,原来企业在选人、用人的时候不是那么简单,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也要做很多具体的工作,尤其是对人才的选择、选拔,可以应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对班干部的选拔。

《招聘工作中的礼仪》讲座,巩固了我过去学的一些关于礼仪的知识。通过贺老师的短暂培训,学员们的互动演练,加深了我对礼仪的认识,更加注重规范自己的礼仪,同时也认识到这些知识也应该教给我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教师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法应用》讲座,邓教授的开场提问让我有了危机意识,年轻人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谋划,___年以后干什么,__年以后达到什么状态,这是需要我下来冷静思考的问题。当然邓教授讲的一些课程设计和教学法,我也很受启发,如何把我们的教学内容通过情景导向、过程导向、效果导向教授给学生,值得我下去进行仔细琢磨。

二、参加实战活动,体验过程,积累经验

一是企业调研活动实战。

在外出调研之前,我们小组制定了可行的调研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让我再次感受到了___力量的强大,___智慧的无穷,也印证了那句话:没有___的个人,只有___的团队。在调研方案的执行也就是调研实战中,我们进行得比较顺利。通过参观企业、和企业人员进行座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有用的信息,也发现了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生产能力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订单长期处于积压状态。当然,通过调研,的是对我们的锻炼,在体验调研过程的同时,自身能力也有了提高。在调研前如何取得联系,如何协商调研的相关事宜;调研过程中如何去了解认识一个企业,如何去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调研完后如何筛选过滤信息,如何总结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对策等等。通过这个调研活动,既让我们对企业的认识有了改变,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启发。二是招聘活动实战。在培训的第八天完成了招聘实战,在进入人才市场前,我们小组也制定了招聘方案、招聘流程。一天的招聘活动,经过初试、复试,最后确定了用人___,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但经历过后,收获却很大,一方面增加了我们去了解人才,识别人才的经验,另一方面启发我们对学生的培养要有针对性,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毕业是直接走向就业岗位,___因此我们老师在有此体验的基础上,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企业意识、求职能力,让他们毕业能够很快融入到企业中去。当然这次实战活动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经验不足,对用人单位了解不够等。

第2篇:企业年中总结范文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比去年来增加了21家,目标:增加20%;实际增长35.6%,超目标15.6个百分点。截止5月底,全县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1854万元,同比增长53.9%;工业增加值54195万元,同比增长41.9%,目标:30%,力争35%,超目标6.9个百分点;产销率*到98.9%,目标:98%,超目标0.9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46685万元,同比增长50.1%,目标:30%,超目标20.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2180万元,同比增长147.9%,目标:30%,力争35%,超目标122.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完成21%,目标:12%;新产品产值率完成17.7%,目标:16%,超目标1.7个百分点。全县技改和技术创新投入12.5亿元,同比增长285%。半年来,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主要做法及成绩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协调调度,确保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工业经济是全县的经济命脉和经济的新增长点,我们始终把抓好工业生产作为确保全县经济增长和保持企业稳定的重要举措,站在对全县工业进行宏观管理的高度,对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统筹协调,在提速增效上做文章,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在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上添措施,确保了工业生产的强劲增长。

1、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按照省、市工业强省、市战略目标要求,结合县委、县政府在3月份召开的全县工业强县战略促进工作会议的部署,我局重新起草了《关于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决定》,并通过县委、县政府审核下发全县实施,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县要跨越式发展好,关键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的意识,全县上下支持工业、关注工业、参与工业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工业展现出了*县美好未来的曙光,增强了各级党政班子抓工业的信心和决心。

2、坚持领导挂包企业制度。为了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我们继续坚持了副县级以上实职领导挂包和部门对口帮扶重点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为企业提供无梗阻服务、保姆式贴心服务、绿色通道服务,切实担当起企业发展的守护神,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改革。

3、落实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我们继续坚持和完善了以往有效的工业经济管理办法,将工业经济指标分解到各工业主管部门和相应的企业,层层落实责任,逐级严格考核;制定了工业经济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并根据我县工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确保了目标管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4、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和综合分析。根据年初制定和下*的工业生产目标任务,对照各项工业经济指标各阶段在全市中的排序,认真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原因,增添措施;坚持一月一次工业形势通报制度和一季一次工业形势分析制度,对列入市5个工业重镇及80户县属规模以上企业实行直报制,今年上半年新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1户。分析、监测规模以上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督促各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按进度完成或超额完成经营目标任务。

工业重镇目标完成情况:完成工业增加值126011万元,同比增长63.8%;完成营业收入358970万元,同比增长66.1%;完成利润26228万元,同比增长44.6%;完成入库税金12842万元,同比增长110.5%。

5、狠抓重点优势企业的跟踪服务。对重点优势企业,我们随时掌握其经营动态,以倾斜生产要素、整治周边环境,现场办公,非经挂包领导同意不得进入厂区检查等有效形式加大了支持和服务力度,为重点优势企业的不断壮大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发展天地。积极帮助齐鲁石化大化肥项目、汇鑫能源液化气、香港玖源化肥项目、巴河九节滩电站、220KV变电站、500KV变电站、胜利油田黄河基地钻头等项目协调建设中的各种问题,5个新上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相继在上半年开工,即:中石化*州项目部塑料编织袋厂、福*焦化二期工程、大海钢铁高炉技改、瑞丰木业、*钢20万吨二甲醚项目,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山东东营石油机电设备、新智强异地搬迁等项目目前正在做开工前期准备工作。还积极与金融机构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和信用担保融资等项工作。

(二)加大改革和招商力度,调整产业结构,确保了工业经济强势增长

为了实现“三个百分之百”的国有企业改制目标,我们因企施策,分类指导,功坚破难,各个突破,在发展中改革,以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大调整。

1、狠抓技改项目投入。上半年,我局在技改转报及管理方面,充分发挥经济主管部门的作用,及时上报各个技改项目,上报省技术改造项目6个。顺鑫鹏程有限公司种猪场B、C区和熟食品生产建设;智鹏麻业苎麻基地建设和技改扩能项目;超发砼业二期生产线和原材料基地建设;亿禾水泥混泥土搅拌项目;福*焦化二期工程及配套的化工和发电项目目前正做前期准备工作。

2、加大能源化工产业区建设,猛抓引进发展工作。我们全力配合县政府抓引资发展,打造工业经济新的发力点和亮点。为了落实响应市委提出的把*州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的号召,目前,入驻的汇鑫能源液化气完成了1.6亿元投资,设备正在安装中;齐鲁石化大化肥完成了2.56亿元投资,土建已经完成,正在安装设备,预计年底安装完成;香港玖源化肥项目完成了2.11亿元投资,场平完成,已完成工作量的65%;3000万条编制袋厂正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做好了入驻企业用电的协调工作。

在招商引资中,我局与有关部门上半年参加了西博会、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和泛珠三角经济贸易洽谈会,*县共签定了山东恒信电器、60万吨混泥土生产线、瑞丰木业、新智强异地搬迁、升*木业16万立方中纤板生产线、钻井液加重材料生产配套、广东威洋石材7个工业项目投资协议。通过这些项目的相继引进,使全县工业经济在质和量上都有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3、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优势逐步增强。加大支柱产业的结构调整,并已初显成效。全县上下以培育五大产业链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调整工业经济内部结构,积极新上了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特色鲜明的好项目,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地方优势产业增长迅速,顺鑫鹏程、智鹏麻纺、通川酒业、福*焦化、美好塑业、赢川矿业等大批重点骨干企业的年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得到了大幅提升。认真落实放手、放宽、放活发展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迅猛,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我们紧紧扭住五大支柱产业,从思路上引导、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做细,从而带动了全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三)整顿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行为、减轻企业负担,为工业生产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上,我们仍一如既往地做好协调、联络和检查工作,继续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以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和打击商业欺诈为重点全面推进,加大了各行业管理力度,搞好优质服务。上半年,县整规办牵头会同县电力执法大队、环保局、技监局和工商局等有关部门关闭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土法炼焦窑5家,关闭了废旧轮胎炼油企业2家,清理3万吨以下煤炭洗选厂20多家,目前已停电4家,关闭3家。二是开展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县物价、县财政及正积极与相关部门在清理取消向企业不合理收费的项目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查处损害投资环境案件和问题2个。

(四)加强安全监督,提高防范意识,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将预防关口前移和责任落实到位到点到人到责,做到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1、落实责任,明确任务,目标管理,层层分解,制定和签订了《20*年目标管理办法》和管理责任书,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3次。2、大力搞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重点抓好《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消防法》、《电力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等法规宣传学习,组织开展了“安全知识下企业”活动,出动车辆10台次,展板2幅,发放宣传资料100份。3、积极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活动,营造了“重视安全,珍视生命”的良好氛围,共发放宣传资料和6000余份,各企业共写标语130幅,挂图500份,演讲活动3次。4、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先后开展了天然气管道、加油站、火灾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发现重大隐患5起,整改率*98%;集中开展安全大检查2次,发现安全隐患20起,发出整改通知书20份,回查整改率*95%;疏通周边环境,保障所属企业安全生产,上半年,解决阻碍企业正常生产3起。5、加强对民爆企业、石油、天然气、煤炭经营严格管理,我们将年审与隐患整治完成情况进行挂钩,凡不及时消除或整改隐患的,对证照不予年审,转报煤炭经营许可证40家;目前,正在与川东北气矿在雷音铺举行“天然气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联合演习”,此项工作正在积极准备中,在6月底举行演练。6、加大春运工作的安全检查力度,我委春运办一班人经常深入乡镇、道路上、车站、码头等地方检查指导春运安全工作,确保了今年的春运工作运转安全正常,未出现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五)强化综合治理,维护企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

我们始终坚持稳定是搞好经济建设的前提,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契机,以加强综合治理,解决职工困难为出发点,针对企业改制中资金不足、企业遗留问题较多的现象,因企施策,及时化解矛盾,确保了企业的稳定。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落实目标责任制。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经常抓,切实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与企业签订了社会综合治理保一方平安责任书;建立了领导干部和股室联系挂包企业制度,负责协调解决企业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了企业的稳定,参加了综治宣传月各种活动,共发放资料3000份/册;同时,开展了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上半年共排查不稳定问题15个,根据排查的问题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对应措施。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单位”活动工作的继续深入工作,按照县委统一部署,积极支持全县争创省级平安县工作活动,建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并制定了相关文件,目前此活动正在按照上级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还按照县委统一安排到乡镇和企业督查创建平安工作。

2、扎实做好、“惠民行动”及访贫助困工作。对系统的几户重复上访企业,我们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职工的实际困难。一是认真做好城镇居民(国企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二是做好了惠民和访贫助困工作,共出资4.3万元。在2月10日到金垭镇进行了联系帮扶的金龙村和金坪村慰问活动,为10户贫困户送去了3000元现金;开展本系统改制企业下岗职工送温暖活动,结合上级活动和联系本委实际,为原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特困职工55户送去春节慰问现金16500元;为本系统企业干部65人送去春节慰问金13000元,慰问了经委系统贫困党员15人,送去助困慰问资金4500元;为化工总厂争取资金,修建完成了洪灾安置房附属工程;支持特困职工子女上大学4人6000元;从年初到现在我委为原二轻和乡镇集体企业职工办理社保查阅资料400人次/6000多份。

(六)加强党的领导和队伍建设,确保经济建设正确的发展方向

经委党委在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同时,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位,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六大精神为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的行动纲领,围绕经济工作这个中心,切实加强全系统的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机关作风纪律整顿工作。

1、加强党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管干部”的原则,通过开展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八小时外的管理,加大党风廉政建设等,认真抓好了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建成了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政治合格、本领过硬的钢班子铁队伍。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企业党组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排解了很多改制中的阻力,为企业改制创造了条件。

2、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良好的工作作风是每位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我县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经委结合上半年开展的机关干部职工作风整顿建设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好了各阶段工作。一是强化机关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利用各种活动学习时间和学习的内容,并将这些重要的理论成果贯穿到工作的始终,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抓好上下班作息制度和机关作风建设,彻底改变了作风不实的局面;三是在为民、亲民、爱民活动中改变工作方法,扎实为基层和下岗职工服好务,机关干部职工作风整顿建设工作后我委主要领导向社会公开了承诺书;四是正在开展争创基层党建活动工作。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规范了干部职工廉政行为,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和的学习,增强了干部廉政意识和廉政自觉性;二是严肃廉政纪律,树立公仆形象,杜绝了“吃、拿、卡、要”现象,加强了对干部八小时外工作、生活、交际等方面的监督;三是结合专项检查要求,自查自纠,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严禁经商办企业和收受“红包”的若干规定,有效地防止和杜绝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4、加强工会组织工作。我委工委按要求加强了对煤矿基层工会组织指导工作,切实加强了基层工会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工作,机关工会也相继开展了职工活动。一是组织女职工进行了身体体验工作;二是与有关部门一起开展了劳动法执法检查工作。

(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努力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我委党委和一班人在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下,定期和不定期向人大、政协汇报工作和书面工作述职,认真及时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不折不扣地完成人大、政协交办的各项任务。一是我委在有重大工作时,及时汇报情况,在重大项目和会议时,主动邀请人大和政协主要领导参会,及时为我委的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二是及时办理议案和提案工作。今年我委收到人大代表议案及政协委员提案共9件,正在办理之中,进行了认真落实,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制定了解决计划,逐步解决落实,三是在机关干部职工作风整顿建设中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我局进行民主测评工作;通过人大和政协的关心和民主监督指导下,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作进步。

二、存在的不足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是全县重点优势企业优势不优、强势不强;我县的“五大支柱”产业链,还未完全培育成熟起来,其辐射带动作用还有限。二是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的创新能力远远不够。三是土地、资金、能源等生产要素供应紧张,经济运行、调节和经济增长难度加大。四是在企业改革中还有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已宣布破产多年的企业因资产无法变现,企业改制成本不足,需政府兜底的资金无法到位,职工至今无法安置,矛盾日益突出,对社会造成不安定影响。五是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民营企业中家庭式管理方式仍然大量存在,没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领导和部门定点帮扶企业工作部分落实不够。六是引进落地的企业太少,企业吸纳人员有限,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再就业工作压力大。七是在抓安全方面,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大事故隐患排查预防意识;个别企业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不扎实,企业节能降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还存在。

(二)下半年主要工作打算

1、大力深化企业改革,努力盘活工业经济存量。改革难点工作在资金,如何筹措成本,职工身份买断问题,存量没有盘活,要把改革作为重点。下半年要继续明确领导联系企业责任、部门联系企业责任,要按照产权领导小组要求,筹集资金,彻底的盘活我们国有企业的存量,加快职工安置工作,形成我们新的经济点,为全县工业经济作贡献,要切实加强改制职工安置工作。切实解除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对工业投入和招商引资。资金紧张的矛盾仍然存在,制约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正常生产经营;我们应积极看待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冷静分析国家宏观政策,主动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争取更多更好的项目投入。要重点抓项目引进、抓项目招商、抓项目培育、抓项目延伸。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构筑地方工业新框架,使“工业强县”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工业新的跨越。

3、抓好化工产业区和食品加工区的建设。一是集中力量抓好天然气能源化基地建设,用项目加大招商投资力度,在建设工业发展新平台上实现新的突破,继续做好入驻和即将入驻企业的有关协调工作;充分结合我县得天独厚的能源、区位、交通等综合比较优势,努力把能源化工区建成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二是配合有关部门尽快启动石梯绿色食品加工区,做好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3篇:企业年中总结范文

一、依法行政主要工作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依法行政工作的认识

对依法行政工作高度重视,利用每周二机关全体人员学习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对《中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公务员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认真学习焦裕禄、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全局工作人员一致认为:依法行政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同时,依法行政也是推进廉政建设的关键环节,使党务、政务、财务工作纳入制度化管理之中,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有效防止了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发生,有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局知法懂法守法依法行政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几年来,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纪事件,同时,也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领导,强化监督,确保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为切实将依法行政落到实处,我局结合实际,实行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保证依法行政落到实处。同时将依法行政纳入单位内部目标考核管理,建立了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大了监督力度。从而保证依法行政工作在该局扎扎实实开展。

(三)狠抓政务公开,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健康开展

一是公开单位职能和工作动态。利用中国中小企业**网,把单位职能和工作动态及时向社会,接受大众监督。网站目前开设16个栏目,内容涉及政策法规、服务体系、产品供需、企业信息、项目招商、融资担保、办事指南等与我局职责和中小企业需要相关的各个方面。二是公开工作人员。将单位领导和一般工作人员的照片、简历和联系方式等公布在中国中小企业网上,方便企业的联系,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公开政务信息。政务信息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依法受保护的个人隐私外,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我局的内部刊物《中小企业》等媒体和通过政府公报、政务公开栏、公开办事指南等形式将相关的政务信息及时向社会进行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四)创新保障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依法行政工作长效机制。

该局成立之初就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针对以前机关个别同志工作散、乱、差的实际,我们积极倡导“人才为本、高效为魂、勤廉为要、业绩为上”的局风,形成“制度管人”的理念。上半年,我局利用周二学习时间多次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和“三个代表”精神,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尤其严格执行市纪委“六不准”精神,机关精神文明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县级领导干部和科级干部分别向党组织做出廉政自律承诺,并签订廉政自律承诺书,自觉接受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平时的工作中,要求每位党员干部恪尽职守,廉洁从政,努力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从而有力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入。半年来,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无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五)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强化备案查审监督职能

一是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呈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我局对规范性文件的起草、送审、审查、、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监督都作了明确规定,要求所有规范性文件出台前必须经审核把关,确保了所有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合法规范。截至目前为止,本年度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查把关规范性文件1件,经审核合格1件,合法率达到100%。二是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有序开展,确定机要室为相应的工作机构,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与备案工作的任务相适应,做到了机构确定、人员确定、职责确定,从组织上保障备案工作的落实。法制机构工作人员加强法律业务和经济、科技、社会等各方面专业知识学习,特别加强了依法行政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适应了备案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二、企业服务年开展工作

针对全市中小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这一现实,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实施了“六项工程”,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是资金扶持工程。按照“突出重点、解决急需、力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重点扶持有市场、有潜力、科技含量高、带动辐射能力强的企业做大做强,并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今年,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三)是小额贷款公司筹建工程。开辟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渠道,鼓励、支持各县(市、区)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备,力争上半年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家,形成1亿元以上贷款能力;年底前达到10家以上,形成5亿元以上贷款能力,从而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

(四)是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程。对上市后备企业负责人、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及时掌握资本市场新动态、新政策的能力,提高上市融资的实务操作技能。充分发挥上市培育工作的激励政策作用,对非公有制企业正式上市的,奖励现金50万元。目前,我市中小企业有1家准备借壳上市,有3家已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有30家列入我市上市后备企业。

第4篇:企业年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一流企业集团总部 集约扁平 服务共享

引言

企业总部是现代企业集团生存和发展的统领和首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流的企业集团首先要有一流的集团总部。随着国际分工专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企业集团发展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萎靡不振,企业发展开始出现动荡局面,给企业总部带来的决策、管控和协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根据不同功能定位的变化,结合基本管控模式,国际企业集团在组织结构变革和资源管控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企业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的变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国际企业的总部的功能定位逐步由单一的作业管理向战略决策、沟通协调、共享服务、业务价值创造等多元方向转变,即从“管控”导向的角色向“提升综合价值”导向的角色转变。不同的管控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总部定位。总体看,一流企业总部一般涵盖以下四种功能定位:一是发展和执行集团总战略,包括机会评估、资本分配、制定研究策略、重组并购等。二是直接管控关键节点和流程,包括企业文化制定、计划流程设计、监督和财务控制、激励和约束、必要时亲自推动关键项目等。三是提供集中化的共享和服务,进行科技研发、提供法律援助、处理公共关系、进行培训等。四是加强下属企业的战略协调,实现品牌整合和价值链协调。五是强化总部的影响力。总部在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同时,应给下属公司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

企业集团总部非核心业务管控模式的变化

随着企业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的变化,一流企业集团总部更侧重于价值创造与引领,这直接导致了对非核心业务管控模式呈现出两个新变化:即业务外包相对减少及服务共享中心的设立逐步增加。

(一)企业总部业务外包比重有所下降

总部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总部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如法律事务、IT、后勤、客户服务等)承包给外部专业化服务提供商,使总部集中资源用于核心业务。最近10年来,世界一流企业总部业务外包的比例总体上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企业总部业务外包减少的原因包括:企业总部应变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而外部服务提供商对企业总部要求和客户需求的反应不够迅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间情报争夺战日趋激烈,业务外包容易导致核心技术和信息的泄露,尤其是研究、财务、人力资源和法律事务等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的服务不适合外包;企业总部对外包业务的要求提高,导致业务外包的成本提高。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每隔2-3年对世界知名企业总部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了5份关于企业总部的研究成果。201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世界知名企业总部业务外包的比例在缩小,企业越来越依赖自己的力量处理各种总部业务。IT业务是最常见的总部业务外包领域,但是选择将总部IT业务外包的企业比例逐年下降。2005年39%的企业将IT业务外包,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19%。德国邮政、苏格兰银行、德意志银行、陶氏化学、克莱斯勒等世界著名企业都曾经将企业总部的IT业务外包给惠普或IBM,但均因成本过高或者外部服务提供商无法按要求完成业务等原因而终止。

除了IT业务,总部其他业务的外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39%的企业将总部法律业务外包,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13%;2008年企业总部审计业务外包的比例是69%,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44%。当然,总部业务外包减少是总体上的趋势,并不排除部分非核心的总部业务外包增加的情况,例如清洁、安保、餐饮等后勤业务外包的比例从2008年的16%上升至2010年的17%。

(二)总部内部设立“服务共享中心”有所增加

服务共享中心(Shared Service Center)是指企业总部组建的专业化的职能中心,提供总部各部门共同需要的服务(如科研、培训、法律事务、IT等)。作为总部的新部门,服务共享中心与外部服务提供商展开竞争,按照市场价格为企业总部各部门提供服务。服务共享中心的资产计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服务共享中心的人员也是企业总部内部人员,但是服务共享中心类似一个独立的企业高效运作。总部服务共享中心与外部服务提供商的根本区别在于服务共享中心作为企业总部的一部分,与企业总部是从属关系;而外部服务提供商与企业总部仅仅是委托关系。

服务共享中心能够克服业务外包的缺点。相对于业务外包,总部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优点在于:总部更容易控制服务共享中心工作的进度和结果。作为企业的一部分,服务共享中心对企业要求和客户需求变化更为敏感。服务共享中心不容易泄露企业的经营战略、财务数据等重要信息。很多辅助服务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由企业内部的服务共享中心提供这些服务可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调查显示,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企业比例从2005年的38%上升到2008年的49%。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每隔两年对世界范围内的跨国企业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情况进行调查,在2011年调查的270家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设立2.9个服务共享中心,比2009年增加了0.8个。同时,服务共享中心承担的职能在不断增加,而且企业一般倾向于将业务优先分配给自己的服务共享中心承担。总部业务外包减少,以及总部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现象的增多,并不意味着企业整体上业务外包减少。对于企业总部之外基层大量非核心的、重复性的、不涉及企业机密的业务,外包的现象仍然普遍。

毕马威2010年对286家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既有服务共享中心也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36%,只有服务共享中心没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31%,只有服务共享中心没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13%,既没有服务共享中心也没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19%。从企业整体来看,尽管采取共享服务中心比业务外包更普遍,但业务外包和共享服务中心都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集团总部对核心资源集约化管理程度加深

资源配置和管控能力是衡量现代企业集团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总体看,企业集团资源可分为核心资源和非核心资源。近年来,世界一流企业的总部对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科技研发、信息资源、物资采购等企业核心资源管控的集中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作为企业的决策中心和管控中心,企业总部对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与能力的控制力度增强。总部业务外包的减少、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现象增多也是企业总部管控力增强的体现。企业总部正逐渐由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创造中心,企业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增强总部价值创造力上,而不是削减总部的运行成本。

例如,GE总部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采取集中化的管控模式,总部是战略管理中心、投资中心和服务中心,并对技术研发投资、信息资源、物资采购等重要环节实施集中化管理。GE总部通过投资审核、财务审计和选派经营者实现对下属企业的集中管控,保证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总部的战略目标。GE审计部门除了审查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之外,还负责审查个产业集团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总部的总体战略。EDF总部的职能部门对发展战略、风险管控、人力资源、财税事务、行政事务、国际合作和公共事务等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发电等竞争性业务和海外投资业务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使各事业部成为利润中心,由总部进行监督和考核;对于受管制的输配电业务,尽管欧盟监管措施越来越严格,但EDF仍然坚持不拆分,通过设立全资子公司维持对输配电业务的管理。

企业总部规模及组织架构变化

(一)总部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总部业务外包的减少、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现象增多以及企业管理的集约化程度加深,企业总部规模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以EDF为例,2007年至2010年,总部人数从8432人增加至11590人,总部占集团总数人员占比从8%上升到11%。

(二)总部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并形成“多点”总部

为了加强总部的管控能力,世界一流企业逐渐实行扁平化管理。以苹果公司为例,20世纪80年代,苹果公司从上到下共设了五个管理层次,决策和贯彻过程冗长,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需要。随着苹果公司管理体制不断革新,目前苹果公司形成了以产业部为主导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减少为三个,即总部、产业集团和下属企业,三者的定位分别为决策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

随着企业在国内外扩张,为了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高总部对市场的响应速度,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将部分管理职能授予其分支机构。理特管理顾问公司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减少管理层级,将部分总部职能向国内外分支部门转移。这些具有部分总部职能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变为总部的分部,企业总部结构从“整体总部”(Monolithic Headquarter)向“多点总部”(Multi-Point Headquarters)转变。未来企业总部可能呈现出集中管控,分散管理的突出特点,即总部呈现虚拟化的特点,传统意义上具有确定地理位置的单一总部概念已经难以涵盖总部的新内涵,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开始承担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的总部职能。

结论与建议

国际企业的总部的功能定位逐步由单一的作业管理向“提升综合价值”导向的角色转变。国际一流企业总部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随着总部功能的不断完善,从组织结构看,总部人员和规模不断增长,管理层次却不断压缩,呈现扁平化趋势;从核心资源管控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人力资源、财务、物资物流管理等逐步实现集约化管理;从非核心业务管控看,服务外包仍是总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但为了保持竞争力优势和增加服务的敏感度,在企业内部设置“共享服务中心”统筹非核心及后勤资源管控成为新趋势。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企业应积极研究国际先进企业总部发展趋势,通过加强总部建设强化企业运营效率效益,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一是依据管控流程规划与组织设计原则来定位总部功能和设置职能部门。根据组织定位原则、管控流程的内容,按照扁平化、精简化的原则,加强职能部门设计,确保每一个流程的结点贯穿到部门,形成高效的总部协同机制。二是对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研发、信息资源、物资采购等重要企业资源都采取集中化管控模式。统筹考量业务外包和设置“服务共享中心”的优势劣势,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主营业务和辅助业务、核心资源与非核心资源有效管控模式。三是培育总部的价值创造能力,工作中心逐步转向企业资源控制与实施战略,加强规划、创新文化与企业制度建设工作等。

参考文献:

1.Ambos,B.,& Schlegelmilch,B.The new role of regional management.Hampshire:PalgraveMcMillan,2010

2.Ambos,T.,& Birkinshaw,J.Headquarters`attention and its effects on subsidiary performance.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0,50(4)

3.葛婧,王远军,赵茂磊.集团总部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角色[J].发展研究,2005(5)

4.叶广宇,陈静玲,蓝海林.企业总部价值创造方式与转型期中国企业总部类型[J].管理学报,2010(3)

5.韵江,刘立,高杰.企业集团的价值创造与协同效应的实现机制[J].财经问题研究,2006(4)

作者简介:

第5篇:企业年中总结范文

为加强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实现新、老企业所得税制的有效衔接,现就做好*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体现,也是对税务机关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的检验。*年度是执行原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最后一年,该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承前启后,十分重要。做好*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可以有效贯彻依法治税原则,落实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各项政策,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堵塞税收日管漏洞。税务机关通过汇算清缴工作,可以进一步掌握纳税人的具体情况,为贯彻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打好基础。各级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时安排和部署,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二、做好汇算清缴工作中的新、老税制衔接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从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各地要按照依法治税原则的要求,认真做好汇算清缴工作中新、老税制的衔接工作。

(一)适用政策和程序分别按新、老税制执行。*年度汇算清缴适用的企业所得税各项政策,仍按照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执行。同时,根据有利于纳税人的原则,汇算清缴的期限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执行,即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

(二)认真、严格核实税基。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降低了税率,规范了税前扣除。各级税务机关在*年度的汇算清缴工作中,应当按照“核实税基”的要求,认真、严格执行原企业所得税制,特别要重点审核企业有无违反权责发生制原则、有意减少*年收入、增大成本和费用等情况,防止企业违反税法规定人为调节*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少缴企业所得税。

(三)加强外资企业分支(营业)机构汇总纳税管理。各地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税工程三期省级实施方案第二次审核情况的通报》(国税函〔*〕23号)的要求,加强外资企业分支(营业)机构汇总纳税的前期管理工作。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在接受企业年度企业所得税汇总或合并申报后,应于*年5月31日前为纳税人开具《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汇总或合并申报企业所得税证明》;企业所属各分支机构(营业机构)应于*年6月30日前,将该证明及其年度申报表和会计报表送交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四)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认真落实“两个减负”工作,对能够通过综合征管软件或汇缴软件提取的汇算清缴数据资料,一律不得要求基层单位和纳税人再单独上报。对征收管理各环节间可以信息共享的资料,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清理简并纳税人报送涉税资料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1077号)附件4《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操作指南》的要求,结合各地的岗责设置做好配置,不得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

三、继续做好外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软件的升级和运用工作

为加强纳税评估和税务审计,*年对外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软件加挂了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和企业与其关联企业间交易申报附表,在各地试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税务总局将按照财政部门的财务决算报表规范,对软件中的相关报表参数进行升级,使申报软件具有读取企业通过财务软件或其他财务决算报表填报软件生成的Excel数据文件功能。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宣传和辅导,在*年度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中,统一指导纳税人全面填报上述报表,尽量为纳税人的填报工作减轻负担。

四、做好汇算清缴工作结束后的各项后续工作

*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结束后,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做好各项后续工作。

(一)认真组织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专项检查等后续管理工作,进一步堵塞日管漏洞,查处和打击企业所得税违法犯罪行为,为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二)及时报送汇算清缴汇总表及总结报告。对汇算清缴相关数据、资料及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税务总局统一开发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软件,按照汇算清缴汇总表的口径、结构和内容,按时完成相关报表的报送工作,并附汇算清缴工作报告。

第6篇:企业年中总结范文

关键词:国有经济总量;国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2-0018-05

一、命题的提出

在199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我国首次提出“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1997年,“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十大指导方针之一,并要求2010年基本完成这一目标。2000年,“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方式,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要由国家控股”。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2007年“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并进而提出“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这些都是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调整的总体方针和具体指引。

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已成为解决企业深层次矛盾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国有经济总量和结构演变,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国有经济总量和结构的演变

1、国有经济总量

依据《新中国50年财政统计》和《中国财政统计年鉴》 (2001、2002、2003)中的有关数据,可得到图1。需要说明的是,2003年以后财政统计不再统计国有经济的总量。1978年以来,国有资产总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1978年国有资产总量为6849亿元,2002年达到118299.2亿元,增幅达1727.25%,年平均增长57.58%。

2、国有工业企业数量及资产变化

国有工业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精华”和国民经济实力的主要代表,在国有企业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从《中国统计55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7),可以得到图2。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总额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1978年国有工业企业为8.4万个,1995年达到11.8万个,之后开始下降,2006年降至2.6万个。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占工业企业单位数量的比重在1978-1998年相对平稳,维持在20%的平均水平。1998年达到了一个高点39.39%,之后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006年降至8.93%。

3、国有工业企业亏损状况

依据《新中国50年财政统计》得到1978-1998年的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及亏损面(如图3)。图3中国有企业的统计范围,1998年以前均为国有企业,1998年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交内贸企业,这与《中国统计年鉴》的口径不一致。依据《中国财政年鉴》(2000-2006),可得出1999-2005年国有企业盈利和亏损状况(如图4)。国有企业亏损额整体表现为不断增加的趋势,1978年亏损额仅为115.3亿元,2005年猛增为3313.9亿元,2005年亏损额是1978年的29倍。国有企业的亏损面表现出较大的波动。从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来看,1978-1998年总体是呈上升的态势。1978年亏损面为23.9%,1998年上升为47.4%,增加了23.5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的亏损面1999年为535%,2005年为49.9%,1999-2005年亏损面维持在50%水平。这表明,我国国有经济面临着严峻的亏损问题。

4、国有工业企业产业布局

国有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体现为国有企业资产的产业分布。本文选择1986年以来国有工业企业数量和资产来分析国有经济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可以绘制出图5。由图5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1986年企业的数量为50423个,1995年为历年最高74107个。随后开始下降,2006年降至17025个。自1986年以来,制造业的资产则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1986年资产为4226.28亿元,2006年增至71073.59亿元,增加了66847.31亿元。采掘业企业数量变化与制造业相似,也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1986年企业数量为4285个,1995年为历年最高5350个,随后开始下降至2006年的1670个。同样,采掘业的资产总额整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1986年为943.92亿元,2006年为18877.64亿元,增加了17933.72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与生产企业数量的整体表现为先增后降的态势,1986年企业数量为4973个,1996年为历年最高7406个,2006年降至6084个;资产总额表现为增加的趋势。

5、国有工业企业地区分布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可得到图6。可以看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国有企业数量都呈现出先增后降的态势,而资产总额整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以东部为例,1986年国有企业数量为30148个,1996年达到最高43410个,随后开始下降,至2006年为12822个;东部地区国有资产总额1986年为2974.83亿元,2006年增至70429.76亿元,2006年资产总额是1986年的24倍。

5、企业规模结构

按企业组织规模分布,企业可以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中国统计年鉴》没有对国有经济产业组织结构的专门统计,只是给出了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指标,因而这一部分以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这一统计口径来说明产业组

织结构的演变。下面从企业数量和资产总额两个方面来反映产业组织结构的演变(如图7和图8)。

图7中,小型企业绝对数和相对数呈现上升的趋势,绝对数由1998年的141672个上升到2006年的269031个,相对数均保持在85%以上;而大型企业的发展则体现为先增后降再增的态势,1998-2002年大型企业绝对数不断增加,2002年达到最大值8752个,而2003年为最小值1984家,随后呈小幅增长的趋势;中型企业的发展呈现小幅增加的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

图8中,大型企业资产总额呈上升趋势,而比重呈下降趋势,1998年资产59450.19亿元,占总资产的54.63%,2006年为最大值113776.66亿元,占39.07%,其中2004年的比重最小。中型企业资产总额呈增加趋势,比重呈现小幅下降后又大幅增加的趋势,1998年资产为16645.56亿元,比重为15.30%,2006年达到最大值98633.78亿元,比重33.87%,其中2004年比重为最大值35.01%。小型企业资产总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比重各年变化幅度不大。

三、完善我国国有经济总量与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我国国有经济总量的合理区间

在西方发达国家,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只需社会总资产10%左右的经济力量就足够了。国有经济规模过大,超过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所需的必要量,总量结构就会变形、变态,对国民经济有害无益。那么,研究并制定一个合理的国有经济总量的区间,便成为进一步提高制度效率,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战略问题。由于影响国有经济规模的因素很多,因此,一个国家国有经济总量的最优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数值,而应当是一个区间。

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有经济规模,在发达国家中,西欧的国有经济最发达,一般在国内生产总值的7%-15%,有些国家在高峰时期高达20%,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更高,平均在2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国有经济规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导致国有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国有经济规模要大于发达国家,多数国家平均在12%以上,一些国家国有经济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因此,参照国际上国有经济的发展规律及目前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把我国国有经济总量的区间定为17%-32%,是合理的。

(二)我国国有经济的产业目标定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那么,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事情,都应交由市场去解决,国有企业的产业范围应该严格界定在“市场失灵”或“市场不为”的领域。具体说,国有企业主要应该存在于下列产业领域: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无法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以及生产目的的非赢利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公共产品不适宜于私人经营,必须由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即国家来经营。

2、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特别显著的自然垄断产业。在我国,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特别显著的自然垄断产业更是国有企业的主阵地。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不论未来的改革走向如何,我们都有充足的理由保证这些产业的国有企业主导格局。

3、对财政收入有重大意义的产业。很多产业的产品属于非必需品,或者说是不宜提倡消费的奢侈品类产品,但由于历史的和习惯的原因,新的被称作多余品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了必需品。对于这类产业,世界各国比较通行的作法是“寓禁于征”,实行高价高税,并把这种高收入通过国家专卖的形式集中到国家手中。比较典型的是烟草和酒类产业。

4、信息在供求双方明显不对称而导致消费者无选择自由的产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现象。但有些产业,其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大,以致消费者根本无选择自由。典型的主要是医药业、盐业。

5、国防军事工业。国防军事工业,如兵器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核工业等涉及国家领土和安全,具有高度的保密性,这类产业产品的生产经营只能由特定的国有企业来组织,其他成分企业一律不得进入。

6、其他相机抉择的产业。除了上述5类产业外,国家还可以相机抉择一些产业,以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生产经营。这类产业可选择的空间余地很大,完全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形势和政府的行为偏好,并不一定非要实行国有制不可。

(三)我国国有经济的企业规模结构目标定位

产业组织主要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规模企业的分布特征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具有与工业化不同演变阶段和产业结构不同演变阶段相适应的阶段特征。总的说来,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在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中,企业组织规模结构的大型化和巨型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司空见惯的所谓“大企业的年代”。现阶段,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所提出的大公司和大集团发展战略。

1、加强国有资产增量调整,完善市场进入机制。围绕我国的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今后在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产业,国家有必要根据产业的最低规模经济标准,限制企业的进入。二战后,日本的规模经济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飞快提高,都是与日本通产省对规模经济标准的严格审批分不开的。例如,在乙烯生产上,1955年通产省只批准年产4万吨以上的项目,1965年只批准年产10万吨且能发展到20万吨的项目,1967年这一标准又提高到30万吨以上。这样,仅仅10余年,日本所有的乙烯企业都达到了规模经济标准。所以,借鉴日本的经验,今后我国重要产业产值的增长,原则上不应再靠单纯增加企业数量来实现,而靠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来实现。企业进入审批应该统一标准,一视同仁。

2、加强国有资产存量调整,完善市场退出机制。资产存量的调整可以采取横向的联合与兼并,纵向的联合与兼并,混合的联合与兼并以及资金的参股控股等经济方式,也可以采取关停并转等行政方式。目前在我国采取横向购并(M&A)方式更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应该积极探索大企业与大企业或者集团与集团并购的路子。为此,国家应积极创造其他有利条件,采取扶优限劣的政策。一方面,对大公司大集团的“强-强联合”扩张行为,在财政、税收、金融、外汇等方面给予鼓励,如对实行杠杆购买的大公司大集团给予财政贴息,或者实行优惠利率等。另一方面,国家应逐步取消以经营性亏损为主的市场退出壁垒,加大《破产法》贯彻力度。今后,政府要下决心破产、关闭一批企业,一种是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另一种是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五小企业”。对这类企业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实行破产关闭。

(四)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目标定位

从微观的角度看,企业资本结构决定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制度。从宏观上看,对资本的占有方式决定了制度的基本特性,而资本结构的配置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及配置效率将起决定性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形成的制度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型资本生成机制,目前呈现“三高三低”畸形发展的情况:外源性融资比例高,内源性融资比例低;间接性融资比例高,直接性融资比例低;债务性融资比例高,资本性融资比例低。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宏观上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微观上由单一国有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因此,除从宏观上生成非国有资本或体制外资本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重构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在企业制度结构上,由单一国有企业制结构向多种企业制并存的制度结构转化;在资本形态结构上,由以实物形态为主向以价值形态为主的资本形态结构转化;在企业资本结构上,由单一国有资本结构向资本结构多元化的资本结构转变。为此,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重构的目标定位,应按照产业结构与产权结构的有效结合,选择适合国有企业特征和使命的国家投资比例,以决定是国家独资、国家控股还是国家参股。

1、国有独资公司。国有独资公司意味着国家独资创办企业,完全由国家承担盈亏责任,国家不仅统负盈亏,而且实行国有国营。国有独资公司主要适合于公共产品领域。除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以外,在一些诸如造币、军工、烟草等特殊产业,国家也应该独负盈亏,采取国有独资公司形式,实行国家垄断经营。

2、国有控股公司。国家主负盈亏是指国家不再完全负企业盈亏责任,而是与其他市场主体共同负盈亏,但国家在其中负主要盈亏责任。这意味着国家对企业要控股,包括绝对控股(持股50%以上)和相对控股(持股在20%-50%)。国家控股的产业领域主要是自然垄断产业和支柱产业。鉴于国有相对控股公司在各种国有制形式中的综合绩效最好,我们建议:除极少数特殊行业的国有企业必须采取国有独资公司形式外,绝大部分国有企业都要改制为国有相对控股公司形式。

第7篇:企业年中总结范文

关键词:资本结构 信用风险 相关性

本文利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股票市场数据,研究资本结构与上市企业信用风险的关系,即企业的资本结构因素是否会影响上市企业的信用风险。本文将资本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资产负债率;第二层次为资产和负债的内部结构。国内针对资本结构与信用风险关系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企业的信用风险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方面,如雷锟(2005)、李聪(2008)和谢赤、雷锟(2005)等。反过来,资本结构如何影响信用风险的研究很少见。

研究假设

信用风险为企业发生破产的概率。企业破产指的是其资产价值低于负债价值。信用风险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资产价值与其负债价值的差距,另一方面是企业资产价值的波动性大小。本文从上述两个方面对资本结构与信用风险的关系进行分析。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即负债的账面价值占总资产的比重。资产负债率高说明负债与总资产的比重较高,从而资产价值与负债价值的差距较小,从这个意义上说,信用风险较高;反之亦然。可以假设,资产负债率与信用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即资产负债率高,该企业的信用风险较高;反之亦然。因而,提出假设1:资产负债率与信用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与资产总计的比率指的是企业总资产中的流动资产的比重。流动资产是一种保持企业运营的资产,并不是企业长期增长的来源。企业的长期收入来源于企业的其他资产,例如固定资产中的设备等。在这个意义上,流动资产如果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太高,反而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增长,从而降低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间接提高企业的信用风险。因而,在控制企业偿债能力的情况下提出假设2: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与信用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流动负债指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流动负债的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在短期内还本付息的压力越大,其信用风险则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在控制企业偿债能力的情况下,提出假设3:流动负债与负债总计的比率,与企业的信用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有形资产是指那些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有形资产是公司在清算时可以顺利变现的资产。因而,有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是公司偿债能力的表现。因此,提出假设4:有形资产/资产总计的比率与企业的信用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信用风险的度量

(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本文度量信用风险指标的方法与KMV方法较为类似。

首先,根据Black-Scholes公式,有:

VE=VAN(d1)-Xe-rTN(d2) (1)

其中, (2)

将表达式(2)两边微分并化简,有:

(3)

因此得到可以计算VA和σA的公式(1)和(3)的方程组。

信用风险引入两个度量指标:违约距离(DD,Distance to distress)和期望违约频率(EDF,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又称违约概率)。

违约距离(DD)可以定义为:

(4)

期望违约频率(EDF)的定义为:

EDF=N(-DD) (5)

在KMV模型中选取“DPT=短期负债+50%长期负债”表示破产边界DPT,本文沿用这种设定。

(二)我国上市企业的信用风险

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本文选择A股所有在2008年1月1日前上市的企业的股权市场价值数据,数据来源为Wind数据库,去除2008年后上市的企业和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企业,去除金融保险业股票、停牌时间过长的股票、B股股票,去除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企业、有形资产/资产总计比率为负的企业。综合上述处理,得到1314家上市企业2008-2010年的面板数据。

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流动资产的比率大致在50%左右,而流动负债的比率则要大得多,大致在80%以上。即我国上市企业的负债中,大部分负债是期限小于一年的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的比重较小。这可能与我国缺乏成熟开放的企业债市场有关系。

企业在债券市场中发行债券的渠道很少,发行企业债需要受到政府的很多审批与监管,因而期限较长的企业债并不是我国上市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渠道。

通过对公式(1)、(3)和(5)的计算,可以得出期望违约频率(EDF)。期望违约频率(EDF)从2008-2010年呈减小的趋势,说明上市企业的信用风险在这三年里下降。期望违约频率EDF的平均值,从2008年的8.30%,减小至2009年的2.89%以及2010年的1.36%。

资本结构与信用风险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一)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计算出的信用风险指标、期望违约频率(EDF)。本文选择四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分别为:资产负债率(DAratio)、流动资产/资产总计比率(CAAratio)、有形资产/资产总计比率(TAAratio)、流动负债/负债总计比率(CDDratio)。解释变量的数据均来源于Wind数据库。

本文选取控制变量五个方面的指标:企业的规模因素、估值水平因素、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企业规模选取总市值的对数;估值水平选取市盈率(PE)、市净率(PB);盈利能力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报酬率(ROA)、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和销售期间费用率;偿债能力选取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息税摊销折旧前利润/负债总计;营运能力选取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的方法与模型

根据上述数据,本文构建时间跨度为3年的面板数据。使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的模型为:

表 1给出了解释变量的描述统计。在资产中,流动负债的比率大致在80%以上。即我国上市企业的负债中,大部分负债是期限小于一年的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的比重较小。这可能与我国缺乏成熟开放的企业债市场有关系。控制变量的情况,本文将不作阐述。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

本文使用的是上一年度年末的资本结构指标,来解释下一年度的信用风险。因为本文考虑的是资本结构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即上年度的资本结构数据是否会影响本年度的信用风险。

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的方法选择时,考虑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区别,并做豪斯曼检验(Hausmann Test)。豪斯曼检验的结果支持使用固定效应模型。

表2给出了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由于控制变量较多,因此省略控制变量的报告。从表2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在单独将各比率与信用风险进行考察时发现,资产负债率与信用风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假设1是符合的;流动资产/资产总计比率与信用风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假设2是符合的;流动负债/负债总计比率与信用风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假设3是符合的。有形资产/资产总计比率TAAratio与信用风险关系不显著,这否定了假设4。

将所考察的四个资本结构因素综合起来与信用风险进行考察时发现,资产负债率DAratio、流动资产占资产总计比率CAAratio和流动负债占负债总计比率CDDratio,均与信用风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在资本结构的两个层次中,不仅第一层次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关,第二层次的资本内部结构也与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关。

上述结果的经济意义在于,在资本结构的两个层次中,不仅第一层次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关,第二层次的资本内部结构也与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关。企业在针对资本结构的信用风险管理中,不仅需要关注第一层次的资产负债率,也需要关注资本的内部结构管理。

结论与展望

本文将资本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资产与负债的总体结构,即资产负债率;第二个层次是资产和负债的内部结构,本文选取流动资产占资产总计的比重、流动负债占负债总计的比重、有形资产占资产总计的比重三个指标进行实证研究。

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资本结构的两个层次中,不仅第一层次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关,第二层次的资本内部结构也与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关,流动资产比重和流动负债比重,都与信用风险有正相关的关系。

基于上述发现,如果要有效降低我国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提高企业未来盈利潜力,开放长期债务市场、减少企业发行长期债务的政府审批是必要的。开放和发展长期债务市场,不仅有利于大型国有企业获得长期债务的融资渠道,使得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摆脱债务结构中大部分为流动负债的情况,降低信用风险提高盈利能力。扩大发展长期债务市场,也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中小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私募股权渠道外,几乎难以获得债务融资。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也不够,使得中小企业在其经营发展中,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若有较为开放成熟的长期债务市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

参考文献:

1.雷锟.信用风险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8篇:企业年中总结范文

【关键词】 榆林市企业;资源禀赋;经济效应

众所周知,榆林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即丰富的矿产资源,所以榆林市大部分企业都是能源型企业。在这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带动相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企业的成长。本文将对榆林市企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对榆林市企业总数、结构、规模及股份制企业所占比例进行分析。

一、企业发展概况

据2010年榆林市统计数据显示,规模以上企业共计663家,近8万余从业人员。各类中小企业总数已达5700多户,逾21万从业人员。民营规模企业528户,比2005年总数增长了100%,榆林市各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2.28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总数58万人。

2011年统计资料显示,榆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达569家,这还不包括给省上直报的六家单位。榆林市中小企业已达6743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约12万户,占企业总数90%以上,为经济增长、推动就业、提高技术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小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市60%左右,利税也约占全市40%,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为城镇就业岗位的提供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2年1至4月份,全市规模以上直报工业企业570户(不包括7户省局反馈企业),实现939.8亿元工业总产值;实现225.1亿元利税。其中,利润总额159.3亿元,同比增长10.7%;应缴增值税55.1亿元,同比增长14.1%;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0.8亿元,同比增长3.9%。

可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榆林市企业无论从数量、质量、性质上,还是企业规模、结构、形态上来说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类型

榆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其中国有企业中地方企业所占比重较大,比例约为96.3%,主要集中在县级企业。其中较为欠缺的是港澳台投资企业,只有2家,占企业总数的0.3%,即外资力量比较薄弱。同时榆林市依旧是以重工业为主(占比94.6%),轻工业为辅(占比5.4%)的模式发展工业企业。其中大型企业只有2家,中型企业也只有32家,普遍以小型企业(占比94.5%)的形态呈现出来,说明了榆林市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行业结构

1、工业企业

在企业大量涌现的同时,榆林市因自然禀赋而成立的工业企业的扩大显得尤为明显。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66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其中,53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556.85亿元,增长38.6%。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首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28.45%。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4.7亿元,增长13.2%。

重工业主体地位显著。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528.8亿元,同比增长39.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9%;轻工业完成产值28.1亿元,同比下降6.9%。

地方企业发展迅速。35户中省企业完成产值1475.4亿元,同比增长36.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8.7%;500户地方企业完成产值1081.4亿元,增长42.1%,增幅比中省属企业快5.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1.3%。

榆林市规模以上工业直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3.32亿元,同比增长37.9%;实现利税781.94亿元,增长40.6%,其中利润总额549.66亿元,增长39.4%。全市规模以上直报工业企业亏损100户,亏损企业户数同比减少8.26%。亏损企业亏损额11.81亿元,同比减少17.06%。

2、农业企业

2010年农业企业也有了飞速发展。其中,榆林市农业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9户,市级以上113家。榆林市农业龙头企业总资产15亿元,销售总收入19亿元,实现6.2亿元净利润,创汇4000万美元,应交税费5500万元,同时积极带动相关农户协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企业和基地之间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为培育新型主导产业提供了平台,为农户创收指引了方向,这些都将大力促进榆林市农业企业的发展。2011年末,全市龙头企业数量又有了明显增长,市级达到166户、省级达到52户,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46个,指导规范120个,其中达到省级示范社标准18个、市级标准105个。

3、建筑企业

榆林市在发展工业、农业的同时,也注重建筑业的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榆林市建筑类企业总数为74家,全市一级企业3家,二级企业49家。在建工程477项(其中新开工317项),完成建筑业产值34亿元。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类其中国有企业9个,集体企业27个,私营企业20个,股份有限公司只有3个,其他类型的公司共计15个。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中房屋类企业55个,矿山类0个,铁路、公路隧道桥梁类14个,地坝电站码头类2个,其他土木工程类1个。

2011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25.1亿元,同比增长14.92%,与上年同期增长25.1相比,增速回落10.2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工程类企业实现119.6亿元的总产值,31.7亿元的增加值,同比都有了显著增长。房屋建筑施工和竣工面积与前期基本持平,没有明显增势。

4、金融企业

榆林市积极响应国家改革金融体制的号召,组建了4家农村合作银行和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尤其是与长安银行进行合作,成立榆林分行,同时为榆林市引入一些政策性银行,如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并与浦发银行、西安银行、兴业银行也建立了业务往来。此外批准设立45家小额贷款公司,25家保险机构。作为相对较为新颖的保险业,实现了全年19.31亿元业务收入,其中,财产险13.22亿元;寿险6.09亿元。2011年末,全年保险业务收入22.16亿元,财产险14.89亿元;寿险7.28亿元。榆林市证券业也有了飞速发展,总开户数21051户,各类证券交易量达197.39亿元。

虽然金融企业正在迅速崛起,但榆林市依然要充分吸取发展地区金融改制经验,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制定出恰当的金融产业发展策略,推出相关优惠政策,努力建设一定规模的金融商务区,构建资金、资本、信息共享平台,为区域金融合作夯实基础。

5、旅游餐饮业

据资料显示,榆林市旅游餐饮行业中,旅行社约50个,星级以上饭店29家,对外公开售票景点15个。2011年,接待游客共计675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了近30%,其中,入境游客2895人次,外国游客2771人,实现旅游收入29.5亿元。目前,榆林市共有各类餐饮企业约19000家,可见全市旅游餐饮业也在蓬勃发展。

6、房地产企业

2011年前三季度,榆林共有58户房地产企业,税收贡献2.55亿元,同比增长166.99%,增收1.59亿元,占全市地方税收总额的2.21%。虽然房地产业企业数量不多,税收比重不大,但是税收贡献却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成为全市税收增长的新亮点。而榆林市房地产税收之所以增收幅度大,究其原因是在于榆林市整体房地产在开发和投资方面较大,一直维持相对火爆的房地产市场,房价高,楼盘多,销量大,同时榆林市地税也在开展税收专项检查评估等工作,刺激了房地产税收,故呈大幅增长态势。

第9篇:企业年中总结范文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FDI);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显示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05-0015-06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利用FDI最多的国家之一。1991年我国吸引的FDI仅为43.66亿美元,而1992年劲增为110亿美元,到2005年更是高达724亿美元。2001―2005年这五年中国吸收FDI共计2861亿美元,占改革开放27年来吸收FDI总量的45%。FDI的进入增强了中国国际贸易的整体竞争能力,我国出口额由1991年的719.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7619.5亿美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我国引进FDI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希望其能够带来显著的溢出效应,以增强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出口竞争力即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能以低价格的产品供应国际市场。FDI通过两个渠道影响东道国的出口竞争力,一是FDI对东道国出口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和较好的国际营销渠道,因此生产的产品往往能够更好地供应国际市场,从而直接提高东道国的国际贸易量。二是FDI对东道国出口竞争力的间接影响,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而影响东道国整体出口竞争力。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如通过示范效应或外溢效应提高东道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外商投资企业挤占了内资企业有着比较优势的部门,导致内资企业的产出和出口减少,那么就降低了这些部门的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目前国外的研究集中于FDI对东道国出口竞争力的总体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加总),单独对间接影响的研究较少。Aitken等人第一次系统研究了间接影响,他们采用了Probit模型对1986―1990年墨西哥4104个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结论是FDI对东道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起了提高作用。Kokko等人以乌拉圭为对象进行了相似研究,结论是1972年以前没有提高作用,而1972年以后有提高作用。Greenaway等人对英国进行了研究,结论是有提高作用。

对我国FDI与出口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比较少,且都是对总体影响的研究。如谢建国与杨丹辉分别采用RCA指数分产品类别研究了FDI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戴金平和冯蕾采用分布滞后模型对:FDI在我国东部地区10个省市出口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严兵通过设计一个出口竞争力指数来研究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上述文献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FDI促进了我国的总体出口竞争力。但目前还没有文献研究FDI对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个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人担心虽然我国总体出口竞争力上升了,但外商投资企业挤占了中国传统的优势部门,造成这些部门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

本文研究了FDI对出口竞争力的间接影响,以确定FDI是否降低了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先采用了RCA指数挑选出我国一直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然后研究这些行业的内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份额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从而确定这些行业的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是否因为FDI的进入而降低。结果表明FDI并没有降低这些行业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二、RCA指数、理论分析与数据来源

衡量出口竞争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常被用来衡量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它是基于对外贸易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的;另一种是常被用来衡量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成本比较法,先计算某种产品经过汇率调整后的国内生产的单位成本,再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确定其是否具有出口竞争力。本文研究采用的是前一种方法。

Ballasa最早提出了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以计算确定某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也就是具有出口竞争力的行业。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行业出口值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全球该行业出口值占全球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RCAij=(xq/Xit)/(xlj/Xwt)。其中,RCAij是i国第j个行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q是i国第j个行业的出口值,xi是i国所有行业出口总值,Xwj是全球第j个行业的出口值,Xwt是全球所有行业出口总值。

如果RCA大于1,则表明该国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RCA指数越大,说明其出口竞争力越强。RCA小于1时,表示该行业不具有比较优势,其数字越小,出口竞争力越小。根据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一国会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更专业化进行生产,所以一直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的产值在国家总产值中的比重应该上升。本文的分析正基于此,若FDI挤占了我国的优势行业,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比较优势还在,但是内资企业却被挤出因而不再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行业内资企业产值占所有内资企业总产值的份额应该是下降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内资企业产出份额的变化来研究其是否被外商投资挤出。

本文行业的分类参照了盛斌的设定方法,由于中国官方的行业统计数据没有按照国际的工业行业或部门标准进行细分,为了使两种不同的统计口径统一,其以《中国统计年鉴》从1994年开始使用的39个中国工业行业分类(CICC)为基准,并进行了一些处理,“由于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非贸易部门,故而将其剔除,并将非金属矿采选业与其他矿采选业合并为‘非金属矿采选业’,将食品制造业与食品加工业合并为‘食品制造与加工业’,这样剩下36个行业。”以往用显示比较优势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分析大部分是用的国际贸易标准代码(SITC)1位数分类,共10大类,产品的划分不够细,特别是对于通常较为关注的制成品,研究结论不够明确。但如果采用2位数甚至3位数的SITC分类,则产品的分类又太多,既不便于计算也不便于更清晰地了解产品的大类特征。所以本文采用了中国工业行业分类标准。

由于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和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中可以得到,因此选取了这两年的数据进行比较。从普查资料中可以直接查到1995年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和三资企业的各行业工业总产值,两者分行业相减,得出

内资企业的各行业工业总产值。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2004年三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分行业的工业总产值。由于这两年的统计中均没有“其他制造业”这一项,所以剔除这个行业。另外两年间统计口径还发生了变化,为了使两者之间便于比较,我们还进行了调整,剔除了2004年统计中不再出现的“木材及竹材采运业”。为了便于比较,2004年统计中多出来的“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也被忽略掉。此外,两次统计在行业的名称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如“食品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前者是1995年的称呼,后者是2004年的称呼),在本文中视它们是等同的。经过上述处理后还剩下34个行业。

按照3位数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3版)统计的出口额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处的COM―TRADE数据库,并按照盛斌的方法重新集结到上述34个行业,出口额采用的是34个行业的加总值。按3位数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中国出口额在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中可以直接得到,但按此分类的全球出口额不能直接得到。本文把COMTRADE数据库中所有国家按3位数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出口额相加总,所得值作为按此分类的全球出口额,然后再集结得出所需的分行业的全球出口额。由于COMTRADE数据库中包含了很多的国家和绝大部分的贸易大国,因此这种做法是合理的。

三、数据分析结果

按照上述方法和数据计算所得的34个行业的RCA指数,1995年和2004年,中国一直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也就是RCA指数一直大于1的行业一共有十个,分别是煤炭采选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按照周申和李春梅的行业划分标准,除了煤炭采选业为,自然资源密集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资本密集型外,其他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与我国的资源禀赋实际情况相符。

因为1992年外资才大规模进入中国,所以可以认为1995年各个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受到FDI的影响较少,这时的各个行业的RCA指数反映的是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这时的RCA大于1的行业是中国内资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如果这些行业一直维持着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2004年其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应该是上升的。

1995年和2004年都具有比较优势的10个行业的产值占34个行业总产值的份额,并对二者进行相减以确定份额的增加或减少(内资和外资也分别计算占内资总产值和外资总产值的份额)。但从各个行业总产值(内资、外资产值的和)来看,并不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判断,甚至是相反的,十个行业中只有家具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份额是上升的。从外资来看,也不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判断,只有三个行业的份额是上升的(分别是煤炭采选业、家具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这说明总体上外国直接投资较多地进入其他的行业,也就是中国比较劣势的行业。从内资来看,是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判断的,十个行业中有九个行业的份额是上升的,只有纺织业是下降的;这说明在我国一直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内资企业还在不断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并没有挤出内资企业,FDI并没有降低国内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之所以上述10个行业总产值的份额的变化不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判断,是因为FDI进入的行业偏向于我国比较劣势行业所造成的。而FDI进入这些行业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的优势来改造这些行业,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增强我国这些劣势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整体的出口竞争力。

四、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