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第1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探究

跨文化教育是两种或多种文化或亚文化之间的教育,在专门设置的本民族文化环境中使受教育者了解非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的教育。

一、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受教育问题

教师是学生跨文化教育的引导者。跨文化教育一直是外语学科的隐型课程。目前全球外语教育界都公认,外语教育必然涉及外国文化教育,语言教育不可能离开文化教育进行。实际上,单纯地外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教育活动。教育部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除了保留原有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外,还强调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教学目的从单纯的训练语言技能转为对文化的学习,这是对大学英语原有教学理念的颠覆,也很好地印证了跨文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性、迫切性和时代性。

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执行者、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引导者,其自身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跨文化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高校英语教师自身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他才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学生跨文化的意识、有技巧地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技能。作为大学生习得英语的主要引导者之一,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及其最终的文化习得及运用。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是跨文化教育整体实施的先决条件之一。大学英语教师要认识变革带来的挑战,反思自身在观念、方法、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地位的变化,主动适应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中新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单一教材的执行者、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和“教书匠”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导航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学者和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者转变。可见大学英语教师在学生跨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开始研究跨文化交际至今,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讨论和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只有极少量的论文提及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大学英语教师。

有调查表明:外语教师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不高,教师普遍感到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尽管外语教师在语言知识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被调查的教师85%为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毕业),但距离教育部对文化教学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更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实践的需要。

由于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不足,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致使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严重缺失,自然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结果不尽人意。所以,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应当尽快得到推进,以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质,为跨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提升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应采取的基本策略

(一)有关部门及院校应更加重视教师的跨文化发展

调整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要真正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标,前提是必须有一大批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通才。目前我国无论是各语言类院校,还是每个高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多数着力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能力,却极少涉及跨文化、多元文化或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的学科,局限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程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多成为今后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主力军,当他们在处于多元文化情景中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知识去解决文化差异、矛盾与冲突。因此,这些院校应改革当前的课程设置,聘请一些跨文化交际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也就是说,在专业英语课程中适当设置跨文化交际学科,以适应未来大学英语老师的要求。

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增加跨文化培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教师观念、能力的显著提高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实践,只有把理论学习、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才能持续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专业成长。有关部门和相关院校应该有计划地组织进行持续、有效的教师培训,增加高校英语教师出国学习、进修的机会,为教师搭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加跨文化实践的经验。通过这些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探讨,以及与外界文化的碰撞,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自我、认识他人,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能力,从而构建一支观念新、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新角色定位的英语师资梯队,确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研究者应多关注教师跨文化教育问题

研究者应多关注高校教师跨文化现状。目前我国关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对象大多都是学生,而关注教师的跨文化教育现状的相关研究为数不多。事实上,教师是整个教育环节的启动者,教师得到良好的跨文化教育,获得过硬的跨文化能力,是学生跨文化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国研究者应该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发展情况,对他们的现状进行及时的评估,针对其发展问题提出有效切实的提升途径,并跟进关注其后续改变或发展。

研究者应积极开发合适中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模式。有效、合适的教师跨文化教育的培训模式可以大大加快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发展。高校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应依据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和教学改革的思路进行设计。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既包含广义的跨文化培训,又包括针对性跨文化培训,在形式上是多种培训模式的组合。在培训的内容上也要考虑教师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找到最适合的培训模式。研究发现了一种适合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模式,其包括四个阶段:与外国人的互动活动,海外短期体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果向教学转化,以及专家评估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反思贯穿于整个培训当中,为培训者提供培训过程监控的依据和培训后评价教师的依据,使培训趋于整体性。教师的培训也要体现对教师这个社会群体的针对性,在培训设计中要考虑到教师的需求和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的培训模式应该更加强调培训前期的实践性和培训后期的对教学转化的能力。此外,因为培训的时间有限,培训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把培训的中心主要放在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交际技能、语言应用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上来。培训的设计要严谨周密,突出重点,并随着培训取得的效果不断跟进,使之符合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高校英语教师自身也应该提高跨文化意识,积极配合和参与研究者设计的专业培训。

第2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商职商英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情境模拟

中图分类号:G718.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19-02

一、引言

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依照“英语+商务”的模式进行,教师比较注重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商务交流中各国所体现的文化类型有所不同,特别是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以及行为模式等。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国际市场对能使用英语熟练、有效交际的复合型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因此,教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除了注重讲授语言知识、商务知识外,更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商务情境模拟对商英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商务情境模拟是对传统商务英语教学的一种创新,能逼真地模拟各个商务场景,让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对各类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亲身实践,使学生得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活跃学习气氛,改善学习方法

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和巩固学到的各类跨文化交际知识,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情境模拟的互动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并运用各类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听取变为主动探索,养成积极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商务情境模拟势必会借助各类多媒体手段,而这些辅助手段的运用和课堂讲解相得益彰,使抽象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由此,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各类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解决实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转为实际操作,学以致用。

三、举例分析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时怎样运用商务情境模拟

笔者目前从事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使用的教材是《新编剑桥商务英语》(第三版)。此教材根据商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在商务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际操作,因此运用情境模拟可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处理商务环境下跨文化交际活动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笔者以教材中Module 1.2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tails一课为例,简要分析如何运用商务情境模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此模块主要介绍在商务环境中商务人员之间如何打招呼、自我介绍(介绍职务以及工作职责)。本模块涉及名片的设计以及工作职责介绍,而这两块内容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若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听力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听对话,并完成书本上的题目即可。但若仅是这样,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显然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学生应掌握名片设计的格式和内容、收送名片时应注意的礼仪,如何介绍工作职责等。因此,笔者认为可按如下设计进行情境模拟:

(一)前期输入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本身的任务,通过听力、阅读两种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打招呼、自我介绍的相关知识,为后期内化做好一定的铺垫。这一部分可以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

(二)情境模拟

为了帮助学生知识内化,教师可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技能训练让学生表现自我。此时,教师可设计一个模拟场景,如当地商会组织的商品交易会。将学生分成3人/组,设计几种不同职务,如生产部经理、人事部经理、销售员等,或者学生可以采用另外自己感兴趣的职务,为自己制作一张名片,并考虑自己的工作职责应包含哪些内容。为了提高学生重视程度,同时为以后的对比教学提供一定的素材,教师应告知学生情境模拟现场录相。

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情境模拟的准备工作在课后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情境语言的正确度、学生演绎的专业度、其它音视频辅助手段的运用。

1.教师可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设计情节、修改语法、句型、跨文化知识等方面的错误。如以Tom Smith为例,打招呼时学生可能会称Mr.Tom,针对这类问题,教师需指出英美人名的构成以及正确的称谓方法;再如递送名片要注意的礼仪,是否用双手或者右手正面朝向接名片的人递送;接对方名片时又是否用了双手或者右手,并仔细地浏览名片后认真保存等。这些方面在情境模拟中很容易被发现并强调。

2.帮助学生理解、整理教师所提供的其它音视频辅助材料,如教师可提供《走遍商界》视频,让学生模仿;或者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在线翻译网站,进行适当的汉译等;

3.教师协助学生准备拍摄器材、服装、道具等,这样可营造一个更商业化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有更直接的效果。当一切准备就绪,在脱稿的情况下,学生利用自己所选择的身份相互沟通交流,同时教师负责录相、后期制作等。

(三)评价总结

模拟结束后,教师需及时总结本次模拟,可鼓励全体同学观看视频、参与评议,对所有学生的表现加以较客观的评价,总结本次模拟的不足和成功之处,如学生在应用“OK”、“Welcome”等手势时是否正确。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某些跨文化能力方面得以强化和巩固,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在潜力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在情境模拟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尽可能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接近真实的商务环境,激发学生完成从“被引导学习到自主学习”的飞跃,让学生在模拟的商务环境中完成交际任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静.基于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商务英语教学法研究[J].现代企业教学,2008,(12)下期.

[2]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M].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3]刘美玲.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革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张倍,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2004,(4):60-66.

[6]兰昌勤,曾洁.对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思考[J].外语界,2004,(4):24-30.

[7]何自然,商务英语概论[M],长活: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胡建成,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交际能力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3,(4).

[9]孙喜亭,张正东,王守付.商务英语交际能力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9.

第3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

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而且该专业在各院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渐深入,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专业人才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学生虽然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从社会普遍反映看,人才培养的质量离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片面重视语言和商务教学,跨文化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普遍对参加跨文化交际的信心和经验不足,无法得体、从容地参加涉外交流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际商务业务的开展。

2商务英语学习模式的设计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来有效地改善目前商务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困境?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设计了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试图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具体方法见图1:图1中跨文化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设计是基于建构主义、合作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该模型具有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多重监控、指导、参与,形成性评价贯穿始终的基本特点。既强调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监控、参与和帮助,并重视整个学习过程的互动交流和信息反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和环境,并实现良性循环。依据该模型,学院要设立跨文化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由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监控和参与。自主学习中心要配备多媒体设备、语言学习平台和软件平台等设施,并适量购买开展跨文化英语自主学习的资料如语音视频资料库和学习资源库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跨文化交际的各种虚拟和仿真情景。学生要围绕教师指定的跨文化交际主题,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主构建和参与跨文化交际场景,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交流来动态优化对交际场景的构建,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作品展示和PK,开展自评和互评并由教师进行信息反馈总结,最后选出优秀作品完善存档。教师对学生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记录、互动交流参与次数、作品评价等考核因素综合评分,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进展状态并对教学进行调整。通过探讨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模式和环境,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而有效地自主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学习效果的试验性研究

3.1研究对象及变量

以笔者所在学院2012级商务英语5、6班为研究对象,人数分别为44和45人。经前测成绩的分析后,随机选出一个班作为控制班,采用传统教学法上课,另一个班作为试验班,采用传统教学法配合网络自主学习。自变量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配合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因变量是一学期后的后测成绩对比。

3.2研究工具和方法

主要采用试验研究方法,以社会文化测试和访谈为工具,通过收集相关数据,使用SPSS(15.0)对前后测成绩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学生访谈的结果,分析两种模式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差异表现并试图解释其内在原因。

3.3控制手段

为了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除自变量教学模式不同外,其他教学方面两个班尽量保持一致。总课时数、周课时数、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完全相同。这两个班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名称是《跨文化交际》。每班周课时为4节,学习18周,共72课时。教学计划的安排是一周一个单元。

3.4试验过程和周期

本次试验持续一个学期共18周,试验班和控制班课堂教学基本保持一致,即根据教材安排教学内容,采用PPT课件教学方式。试验班在此基础上实施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具体做法如下: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平台、网络多媒体资源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自主学习。在进行自主学习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策略培训,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跨文化知识的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的培训,并选取有针对性的材料进行跨文化知识学习策略使用培训,指导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加强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在试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主要手段是设立自主学习档案袋,教师在学期之初为学生设立跨文化知识学习档案袋,并告知其目的、内容及记录的要求,自主学习档案袋内有跨文化知识自主学习计划表,策略使用表,学习记录表,自我评价表,小组评价表,学习日记、学结等。教师可以通过翻阅学习档案袋来了解学生学习计划,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从而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并为试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参考材料。

3.5试验数据分析

学习任务完成后,对试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后测考试。同时,对两个班进行调查访谈,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体会、意见和建议。

3.5.1前测和后测结果

笔者选用2004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总分为100分)作为前测试题。通过SPSS(15.0)分析,在前测中,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P值等于0.487大于0.05(见表1),说明这两个班的英语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英语水平在同一个层次。控制班采用常规的PPT课件教学,而试验班采用PPT课件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模式。经过18周训练后,为了验证本次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效果,在教学结束后采用国内文化教学和测试方面的权威学者王振亚编制的《社会文化测试卷》进行测试。该测试卷共60题,笔者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适当改动,选择了50题(总分100分),分别从言语跨文化交际能力(15题,30分)、非言语跨文化交际能力(15题,30分)和社会文化常识(20题,40分)三个层面进行测试。经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后,试验结果如下(见表2)。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班平均值68.74,控制班平均值63.95,P值小于0.05,说明两个班后测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出结论:实施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能更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表3数据说明,试验班的言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文化常识和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的整体表现均显著优于控制班(P值均小于0.05),而在非言语交际能力方面两个班水平相当(P值大于0.05)。在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参加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大部分是虚拟或仿真的场景,学生的言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常识水平通过训练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缺乏真实的交际演练,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提高不明显。这也提醒教育工作者,非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大量的交际实践才能实现,教师要尽量多给学生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机会,让学生学会用非言语的身体语言更真实地传递信息和更准确地表达感情,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非言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3.5.2访谈结果

第4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字 跨文化交际 高校英语教学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包括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对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即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跨文化交际使英语这门国际际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在大学课堂中,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学校通常会开设英美文化概况等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开设大学英语精读和听说课程,对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单独涉及。只有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会介绍一些有关的文化常识,然而这些背景知识十分有限。学生对语言的文化差异理解较少,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如称呼、问候、感激、道歉、肢体语言等与英语国家文化习俗不相符,从而产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障碍。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已日益凸显,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一)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加以控制。

增强课程导入环节,在传授语言知识前,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开拓学生课外阅读材料

在大学课堂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读本、报刊杂志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邀请有跨文化交际经验的人士做专题报告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们只有在耳濡目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

(三)开发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

成功的交际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语言能力,更需要有较强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互相影响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前提,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体现。外语教学中只有兼顾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平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基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尝试开设“英美国家概况与文化”、“英文影视赏析”、“英语演讲与口才”、“名著赏读”、“交际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通过系列专题讲座、影视赏析、跨文化交际事例分析等来了解英美文化,认识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教学材料应该能让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感知异国文化的差异,体会真实场景的跨文化交际。

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对文化的敏感度、增加对交际策略的认识,提高语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四)增加课堂课外跨文化实践环节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非常少,所以要想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语用交际能力,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类适合学生水平的任务型活动。为学生提供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创造性的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机会。课堂上可采用多种多样交际活动,如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英语演讲等,课下可以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电影赏析等,还可以开设交际与口才之类的选修课或聘请一些有出国经历的教师、专家或外籍教师开展讲座、讨论等。另外,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国际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点,都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然真实并能进行思想和语言交流的情景。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分析自己所犯的语用失误,总结特定场合所用语言的特点,让学生真正的把所学的语言“用”起来,在用中培养学生使用“活”的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的流利性和得体性。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教学本身是个双向活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又是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因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与实施都体现和锻炼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都是一次教学计划与方法的实施、教学效果的验证、教学能力的检验和提高的机会,所以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师尤其要加强自身学习,首先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敏感度,对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感性和理性的认知,清楚地认识中西方存在的差异,不断与时俱进的提高自己,并将文化信息融入到各项语言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充分深刻地了解其含义。此外,要意识到自身的交际策略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积极参加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三乔.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导入的途径[J].教育探索,2007,(7).

[2]毛红丽.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教育时空,2011,(03).

第5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

随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更注重对学生就业、实用性方面的能力培养。面对很多学生学习完了英语仍有可能无法很顺利地与地域性英语使用者进行交流的情况,以及在教学中中国学生容易受到本土语言思维影响的特点,近些年来大学英语的学术领域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要培养我国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在高校课堂上对不同文化进行详细介绍的新要求,注重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更多地给予课堂中的文化教学、不同国家文化现象的介绍,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多样性的英语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中的ESP模式可以满足大学英语教学为社会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的目标。

当前,进行跨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已经有很多教师在探索语言教学与大学生的主修专业课程进行具体的教学结合问题,从而形成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的教学实践与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整合了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学习的资源,融合了各自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到语言运用方面都运用了整合型的语言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跨文化的内容设计,需要通过这种专门用途的英语内容与理念的植入,从而很好地将本来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内容植入到学生关注的领域;或者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其他细节文化的教学等,都可以促进学习者用英语语言完成语言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高效率地获取语言与自身主修学科领域的综合文化知识。

目前我国高校中的ESP课程还处在探索阶段。对公共英语的学生进行ESP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仅是进行跨文化英语教学的组成部分,还是探索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内容设置、综合型人才目标实现的有效尝试。当前,充分运用ESP方法对学生所学的课程进行综合性的设计,还可以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多地给予课堂中的文化教学、不同国家文化现象的介绍,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多样性的英语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仅仅对上述方面进行足够的重视还是不够的,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会本能地对一些英语学习中的困难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对一些非常琐碎的语言文献细节,可能会感觉到未来用不上,从而严重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可能会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时感觉不必要研究那么细致、深入,因而致使自己学了多年英语后仍无法顺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从而妨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ESP模式可以满足大学英语教学为社会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的需要以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笔者认为,通过研究国内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双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方面,在设计的具体内容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关系方面也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一般而言,双语课程不被视为语言课程,而专业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视野与内容设计则可以算作ESP性质的综合课程,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必要的ESP课程体系设计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键问题在于,英语教师在课上、课下学习中需要组织中国语言情境下的大学生参与多种不同英语学习、练习、交流的具体情境,通过课堂上的ESP课程内容设计,课下的积极实践与多媒体的运用,实现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与语言运用的综合性目标。

二、如何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跨文化培养

通过教学实践得知,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行培养:

1.应该针对我国各个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学生现状、学科、课程现状、教学模式、方法现状以及学生课下学习情况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在摸清这些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学生未来应该具备的综合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从而对英语教学、应用语言文化学等课程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实践性运用。

在教学中,应该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分模式作为统领全部学习、教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和具体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认识到教学对象、教学情况、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效地针对上述现象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且,高校教师能够依据这些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和课堂内容设计、风格设计等。

2.高校英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非专业、专业英语的综合教学,就是让所谓的非专业学生具有专业的学习能力,拓展自己的学习思路、内容领域,让专业英语的学生具有跨文化的视野,从而最终形成学生在语言、文化与交际等三位一体的能力效果。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虽然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以培养各类不同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具体文化学习能力为目标,但是实际的跨文化教学中,课堂只能是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鼓励、支持学生在课外通过课外阅读、电影、网络等诸多媒体渠道对许多具体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吸收。但是各国英语文化都有其自身特点,如何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并且形成高效、主动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在整个学年的授课计划中列出导读或者学习指导提纲,给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明确性和指引性。学生的跨文化视野是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因素,也只有通过英语课堂和课下的跨文化学习才可能得以实现。

笔者曾对自己较为熟悉的吉林大学中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问题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调查,最终了解到跨文化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内容设置和阐述形式方面存在多年的问题:教师往往更为注重的是语言教学、文本教学,没有更多地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地域文化等进行了解,从而使得很多时候学生更愿意在学习中从事其他方面、形式的学习。因而,笔者认为,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必须更新教材,或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教材、课外阅读教材的编写,注重对英语国家不同文化内容的植入,而不仅仅是英语的语言教学。

3.学生在课堂上的文化学习与语言运用情况不够理想,事实上说明了当前英语教学模式已经很单调、很僵化。

教师的课堂英语传授情况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而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这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言,是有很大影响的。笔者认为,课堂英语教学中影响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几个方面: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认识程度、不太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不同观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与学生了解国外文化信息来源的具体情况包括是否便捷、精力情况以及海量信息的精选等。

笔者认为,不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其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对其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影响是最大的。因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强调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应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兴趣性的教学,改变传统的认为英语学习应该是书本的、语言的情况,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彼此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辅以多媒体进行文化现象的讲解与认知,并在课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教学平台的互动。

影响教师进行跨文化教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教学的态度、教师对其内容的主观认识、教学方法的选择、补充教材中内容的编写与选择、教学时间分配、学生对其课程教学的兴趣或态度等等。其中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师的影响是最大的。因而,教师应该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体系下进行积极主动的模式变化、方法选择,应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从而在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时充分体现出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和激情。

4.大学英语的跨文化教学中还需要构建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三个层面的内容体系,需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种思维、不同方位的培养,推进整个实践体系的建设。

这个体系中需要明确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内容在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英语功用与人文性以及英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具体关系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地提出一系列的课上、课外学生进行英语文化学习的有效策略,从而帮助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逐渐树立语言、文化平等观念,消除当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具体影响,树立学生进行跨文化英语学习的自觉意识,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第6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研究英语教学;交际实践定位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57-03

关于高校外语学习者要了解所学目标语言所立身的背景文化、培养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的必要性无需赘述。国内外语专家、跨文化交际研究开拓者胡文仲[1]、贾玉新[2]很早就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教学必须与文化相结合。迄今为止,中国不少高校英语专业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部分高校也将它设置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下的一门公选课程。跨文化交际研究涌现了一大批专著和论文。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以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学概论》,邓炎昌、刘润清的《语言与文化》和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等为代表的专著达到70余部,论文7 000余篇[3]。

作为一门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和课程体系,但就该学科和课程的实践性目的而言,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如何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仍有待探索。文章通过总结、透视目前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有必要在理念上实现以交际实践为基础的定位转向。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总体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主要表现和原因如下。

(一)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以知识理论教育为主

跨文化交际学进入中国大学课程体系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开放和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兴起于大学外语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理念:大学教育旨在“复合型人才”素质培养,外语人才不仅要最大程度掌

握和具备运用异国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要在人文知识和意识方面增加输入,成为具有较好知识深度、知识结构和分析能力的人才[3]。基于这一理念而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其基本定位是传递异国文化知识信息,促使学生掌握异国文化以有利于交际,因此,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理论阐述和文化对比分析。

从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内容来看,多数教材遵循同一模式:先总体探讨介绍跨文化交际学及其发展历程,然后从不同角度分专题对跨文化交际涉及的种种语言文化要素及其对交际产生的可能影响进行列举对比分析。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性、特征和类型,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对学科的奠定和发展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人物及其核心理论,价值观与,价值观与习俗、礼仪和行为,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文化及其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和跨文化营销的影响等[4]。各类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以大篇幅列举中西文化的不同,以及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部分教材和研究探讨了现实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冲突和误解[5],但对如何通过挖掘引发交际冲突的原因来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却未进一步深入阐述。现有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内容在拓展学生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输入上有一定效果,但太过理论化的输入与实际交际能力培养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

从教学方法和途径上看,目前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即系统介绍相关的知识理论;讨论,即学生在课堂就某一话题或者案例展开讨论;主题研讨,即学生就某一主题搜集资料,课堂进行演示讲解[4]。主要围绕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跨文化交际过程的要领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一教学理论性成分居多,缺乏针对解决实际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演练。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侧重“跨文化”,而不是跨文化背景下的实际交际,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培养。

(二)缺乏多学科的介入

作为一门兴起于西方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进入中国最早见于外语类语言和文化研究,一开始就与外语语言文化研究、外语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内多数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大多由英语语言文化研究者完成[6],研究成果涵盖了跨文化语义、语用和语篇等多个方面,主要从语言文化观念理论的视角作探讨。现有跨文化交际课程一般由外语教师开设,教学效果直接受外语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和研究兴趣影响。此外,英语在中国外语研究和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也使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多集中于文化现象和内涵的对比,缺乏多样文化性。

第7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实施策略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一门语言工具,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当中,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与实际人才需求量快速上升呈现极为不平衡的状况。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一直以来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材内容不合理、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没有引起学校广泛重视、缺乏跨文化语言教学语境、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陈旧等。因此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效果不明显,严重阻碍了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虽然传统英语教学能够培养出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但是由于注重西方国家语言文化内涵教学,不能运用英语语言思维,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语用失误,大大增加了交际难度和交流障碍。即使说得上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因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语言表达不符合外国习惯等,造成了交流上的失误或失败。语用失误会使得外国人认为你不真诚、居心叵测或用心不良,就不会因语言水平问题而原谅你。因此,高校应重视跨文化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探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手段与策略,积极创新英语教学理念,从而有效地提升跨文化交际人才质量。

一、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跨文化教学理念不到位、教材内容陈旧、测评方式不科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缺乏语言交流的语境等现状。还有由于在教学中没有贯穿西方语言文化和文化知识背景的教学,从而导致英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学生不了解西方社会文化传统,往往运用自己的文化思维方式去揣测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在交流过程中就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和文化观点上的矛盾冲突,不恰当的言行导致交流失败或尴尬局面[1]。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之下的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教学理念,往往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强调英语四六级应试考试方法,教学重心放在了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上了,不重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背景的传授和英语思维方式。很多英语教师自身缺乏西方国家文化知识,因而无法对学生进行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与思维教学,这对于跨文化交际是极为不利的。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忽视了西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知识的介绍,完全与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相脱节,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严重阻碍了英语跨文化教学活动与交流。现在学生大都比较急功近利,以拿到四六级证书和文凭为目的,对于耗时耗精力的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自然放弃掉了,对西方文化知识学习没有任何动力和积极性。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很多,诸如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总之我国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需要加以扭转和改观[2]。

二、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实施策略

1.增设西方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拓展第二英语课堂,创设跨文化交际的语境。比如开设英美国家概况、英美社会与文化、英美社会礼仪入门等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知识背景的课程,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英美等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生活背景,不会造成语言交流时的语用错误。学校还可以通过拓展英语第二课堂,进一步延伸英语文化教学,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各大高校都聘有外籍英语教师,学校不妨把这些外教资源利用起来,设立“英语广角”这样课外交际课堂,充分利用外籍教师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语境和交流机会,从实际方面锻炼学生的英语语用表达能力,可以请外籍教师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指导,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领略语言背后的西方文化知识。通过与外籍教师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英语思维能力,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采用校园英语主题演讲会和主题晚会的形式,具体活动内容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编排英语话剧、英语小品、文化情景剧、英语诗歌朗诵、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化妆晚会、英语游戏等形式多样的内容,让学生完全使用英语交际语言,在跨文化英语交际语言环境中体验西方文化。2.优化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水平。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融入一定量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理解和掌握课本教学内容的社会生活背景。中西文化巨大差异阻碍了语言交流,加强中西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与学习,以及对中西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异同的比较研究,这样就会大大减少语用方面的错误与失误,尽量减少因母语语言系统本身和母语文化干扰造成的语用失误。教师上课前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音频、影像等展示课文中需要了解的中西文化差异;也可以在课堂授课中穿插一些英文原版文章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原版资料,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了解西方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之后,才能够加深对英语文化现象和特征的理解[3]。3.建构“交际体验—结构学习—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模式。所谓交际体验学习模式就是以交际功能为目标、以日常生活为重点的外语教学模式;所谓结构学习模式就是以语言技巧为训练目的、以语言结构为重点、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媒体的教学模式;所谓跨文化意识就是以了解西方文化知识为目标、以各种西方文化风俗习惯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交际—结构—跨文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英语教学日趋交际化。交际能力培养包括语言形式的语言、社会规则、文化规则、语法规则、话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等方面。交际体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了解一定的知识语言语境之后,可以正确判断话语的合适与否,保障交际双方能够在相互理解的语言语境中顺利交流下去。教师要学会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来指导学生实现英语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提高,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运用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而培养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西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研读、西方文化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了解三个方面途径加以解决[4]。4.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手段,不断反思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增强跨文化教学意识,接受专业培训,深入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礼仪等,积极改善英语教学条件,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命令、威胁与惩罚的“控制型”师生关系,建立起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英语教师的素养还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技能、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较高的人品修养、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等。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树立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观,施行英语教学跨文化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采取提供信息为主的、分析原因为主的、提高文化敏感的、改变认知行为的、体验型为主的、互动式为主的等六类训练,这几种训练方法往往交叉使用,互相补充[5]。

三、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门包含着语言、非言语、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的综合能力。英语跨文化教学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运用交际语言理论教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成为英语教学重要科研课题之一,建设一支具有西方文化知识的外语教师队伍,英语教师结合教学工作,能够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教学改革,从文化语言学角度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文化研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大英语教材内容的改进,增加西方文化知识部分的分量,营造跨文化语言交际气氛与氛围,突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还要进行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直接讲授法、课堂交流实践法、对比分析法、融合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途径;优化教学设计,增加中西文化的对比,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突出口语与阅读教学。总之,实施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张利华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参考文献:

[1]柯惠娟.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研究[J].海外英语,2015,(5).

[2]朱红英.刍议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有效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2012,(22).

[3]陈薇.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4).

第8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88-02

在经济、社会和文化迅速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引起了专家和学者日益深刻的关注。跨文化交际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一般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技巧。对其他文化在了解、意识和接受等诸多方面的敏感是决定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

一、查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本调查研究采用陈国明和Starosta设计的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ISS)(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测试,并运用SPSS对测试结果即跨文化敏感度情况进行总体分析。Fritz和Mollenberg已经对ISS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并证明了其跨文化的适用性。这些验证和证明保证了ISS的信度和效度。ISS有5个变量构成,共覆盖24个封闭式问题。这5个变量分别是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所涉及内容全面,可以集中反映被测试对象的跨文化敏感水平。在测试中,受试者需要在选项1~5中打勾选择: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交际参与度指交际参与倾向和参与程度,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1、11、13、21、22、23和24,其中第22题为反向计分项;差异认同感指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认同程度,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2、7、8、16、18和20,其中2、7、18、20题为反向计分项;交际信心指对参与交际的信心,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3、4、5、6和10,其中第4题为反向计分项;交际愉悦感指参与交际获得的满足和快乐,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9、12和15,此三题都为反向计分项;交际专注度指交际参与过程中交际主体的专注意愿和专注程度,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14、17和19。

二、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三亚学院在校本科生,涉及酒店管理、广告、法学、国际贸易、文秘、工商管理、营销、软件、测控和土木10个专业200名涵盖不同年级的学生。

三、查结果与分析

1.文化敏感度现状,问卷发放份数为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份。本调查研究首先对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变量进行标准差以及平均值的比较分析。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所有被调查对象的差异认同感平均值为3.8652,其平均水平最高;而交际参与度平均值为1.5637,其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其他4个变量的平均值。由该项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迅速全球化的发展,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普遍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交际信心略低,进而影响交际愉悦感。同时,更进一步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参与程度。

2.文化敏感度差异分析,本调查问卷总量为197份,其中文科样本为98份,涉及酒店管理、广告、法学、国际贸易和文秘5个专业。理工科样本为99份,涉及工商管理、营销、软件、测控和土木5个专业。对不同学科之间的标准差以及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数据显示:理工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明显低于文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理工科学生在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变量中的表现明显差于文科学生,尤其在“差异认同感”和“交际参与度”两个变量中相差显著。由此可见,学科差异是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一个显著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文科学生在社会和人文知识、以及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方面普遍比理工科学生丰富,这使得文科学生能在理解不同文化差异时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能认同非本族文化,也相对来说更加乐意参与跨文化交际。

四、结与建议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感普遍较高,但是由于受到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的影响,使学生的交际信心降低,跨文化参与程度不高。并且,学科不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呈现明显差别。因此,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建议分别从大学英语教师、学生及教材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来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

1.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应改变以往过度注重语言知识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主义态度,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真实的活动和自然的环境,激发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学习中注意文化差异的细节信息。

2.学生应该提高跨文化交际参与度,把外国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大量阅读有关的文化或宗教书籍,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信心和愉悦感,因此改善或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

3.英语教材的课文及补充阅读材料均应取材于现实生活,教材中摘用的小说或剧本也应是包含大量丰富文化内容的篇章。在课程设置上,作为对大学英语的补充,学校应开设能真正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公共选修课程,如英美文学概况或选读、英美概况、英美影视文化欣赏以及英美社会文化等。

另外,本调查研究还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方式多样化,学校和教师应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并针对学生不同的跨文化交际动机进行有效地引导,使他们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跨文化敏感度,进而提高参与真实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hen G M & Starosta W 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 [J].Human Communication,2000,(3):1-15.

[2]Fritz W,Graf A,Hentze J,Mollenberg A & Chen G M. An examination of Chen and Starosta’s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2005,IV(1):53-65.

第9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