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普及高中教育精选(九篇)

普及高中教育

第1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确立。根据这一目标,2020年之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达90%以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从根本上推动我国迈入人力Y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与发达国家有何差距?作为高中阶段教育重要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其未来要呈现什么发展形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都要思考的问题。

从国际视野来看,在大多数OECD国家,高中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其同时担负着为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和劳动力市场,以及成为合格公民作准备的职能。同时,高中阶段教育也已经成为公民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最低资格要求。从教育规模来看,根据OECD《教育概览》中提供的最新数据,2013年,OECD国家中至少90%的学龄人口参与了平均13年的正规教育。而从成人人口的教育水平来看,2013年,OECD国家中84%的25-34岁人口达到了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水平,55-64岁人口的这一比例为67%。2005-2013年,OECD国家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平均从80%提高到85%。这在一些欧洲国家增长特别快,如波兰从41%增长到86%,葡萄牙从5%提高到100%。从教育形式来看,为从根本应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以及对多样化课程内容的需求,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过程中,发达国家普遍强调实现教育项目和类型的多样化,普通高中教育(gener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职业教育(vocation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和非正式高中阶段教育(non-inform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形式,特别是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业教育项目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时,各国还积极发展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种学习形式相融合的综合性教育项目。平均来说,2013年,OECD国家中46%的青年人从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中毕业,2015-2013年,OECD国家普通高中完成率从49%增长到52%,职业教育完成率从43%增长到46%,两者的增长趋势也是一致的。在发展模式上,OECD国家的基本经验是,政府推动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模式和私人投资取向的高中阶段教育扩张模式都不能直接适应迅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最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和实施形式的灵活性,形成促进学习者向高等教育或劳动力市场过渡的更加灵活的教育路径。

总体来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目前,在发展高端职业教育及中职生源减少的背景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很大困境。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应利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契机,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重新确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第2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程度;Kruskal-Wallis检验;Spearman检验

中图分类号:G40-051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提出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学说,根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水平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教育。这一学说的建立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从1999年开始,为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同时也为促进经济增长,教育部大幅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招政策迄今推行近10年,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有了质的飞跃。但其在东中西部是否存在差异性,如何对比分析高等教育在东中西部的普及程度以及造成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这正是本文旨在研究的问题。

非参数统计是统计学的重要分支,它与总体究竟是怎样的分布几乎没有关系,仅需一般性假设,进行统计推断时只利用样本观察值中的直观信息,在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在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对比分析中,东中西部各省市相关指标值并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不满足参数数据分析方法的正态分布假设,故应使用非参数统计的思想进行数据处理。

二、数据描述和实证方法

我国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根据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别包括12个、9个和10个省区市。本文选取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相应的9个指标:GDP、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普通高校数、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211大学各省分布数、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前三个指标衡量各省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其余衡量各省市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本文采用Kruskal-Wallis方法来检验东中西三部分选取的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方法来检验两指标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三、实证分析和结果

(一)Kruskal-Wallis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是用样本Xij的秩Rij代替Xij,再用ANOVA作统计分析的一种有效检验方法。设有k个连续性随机变量总体,其分布函数的形状相同,仅有可能是位置参数不同。Kruskal-Wallis检验即检验这k个位置参数?兹1,?兹2,…,?兹k是否全部相等,总体组间平方和SSB越大,说明总体间差异越大。该检验原假设为位置参数无差异,备择假设为有差异。

设东中西三部为总体X1、X2、X3,来自这三个总体的样本个数分别12、9、10。以2007年各省GDP指标为例,检验过程如下:

将31个样本数据合在一起,将数值由小到大排列,求出各样本的秩,相同数值取平均秩法。用秩代替原始数据,分布。检验p值较小(p

(二)K-W检验结果与分析。对9个指标分别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具体检验结果以GDP为例,如表1所示。GDP是重要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由结果中可知:东中西部GDP秩的中位数与平均秩有着阶段性的差异,检验p值很小,不能接受原假设,即东中西部的GDP有差异。这与直观上认为的我国现实经济情况相吻合。

另外两个经济指标,分别反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通过K-W检验,得出p值均为0.000,表明东中西部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程度的差异。

对于相关教育指标,普通高校数、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和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这五个指标运用K-W检验得出的p值均很小,分别为0.017、0.013、0.017、0.018和0.046,只有211大学各省分布数这个指标的p值为0.297。

由上述K-W检验得到的结果可看出,东中西部在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上有较大程度的区别,其表现在:1、西部地区的普通高校数与东、中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各地在校大学生这一绝对数值上,中部的人数中位数超过东部,平均秩与东部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部高等教育在人口中的普及效果较好,但也与中部人口众多的因素不无关系;3、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是衡量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相对指标,反映一国或者地区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和竞争力,人数越多,普及程度越高,竞争力越强。该指标能反映地区民众整体素质水平,而东中西三部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4、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体现高校的师资数量水平。东、中部在该指标上差异较小,拒绝H0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师资力量的相对匮乏;5、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反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经费,虽然p=0.046表明东中西部差距不太明显,但由原始数据可以看出,该指标在地域上存在明显两极分化,北京为10,688元,遥遥领先,中部各省市该指标的中位数大约为1,010元,不及西部,这与中部较大的人口比重有关;6、“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京、苏、沪、鄂、陕是211大学分布最集中的五省市,其余各省市211大学分布量均为1~5个,数值较一致,这也是造成p值较大的原因。但实际上,东中西部的高水平大学分布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北京、江苏、上海无疑是全国公认的高质量教育大省(市),211大学在这三省市的分布数占到总体的75%,湖北、陕西的211大学主要集中在武汉、西安,高水平大学呈现集中化的分布模式。而河北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整个省区市只有1所211大学,这与各地的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等指标有着显著的不平衡,大众化背后急需关注的还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情况,这也是我国大部分省市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Spearman秩相关检验。其基本思想是用两个变量的秩分别代替原变量,构造新的成对数据并做线性相关分析,对原变量的分布不做要求。(表2)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应该与该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故作GDP与普通高校数、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与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这三对指标的Spearman检验,检验p值分别为:0.020、0.004和0.000,这表明:

1、GDP与普通高校数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并非强正相关,反映出各地经济发展较大程度的差异不是高校数普及程度的决定因素,高校在各地的普及率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等。

2、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之间有较明显的正相关,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与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的正相关性更强。因为这两个经济指标分别反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情况,收入越高,投入在教育上的成本就越显出增大趋势。

四、结语

通过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检验可得: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与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有一定关系。但从一些指标的数值上看,中部与东部差异很小,反映了中部近几年来在推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与东部并肩而行,在更高水平的高校数量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在实行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也一定会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一步飞跃。

在中国,特殊国情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加大对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使东中西部地区在各自的水平上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我国整体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才会有较为平衡和良好的发展。东中西部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启示,以经济实力的提升带动教育事业的进步,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郝保伟.国内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评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7.2.

第3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1、2017年4月6日教育部公布《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2、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总目标和5个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包括: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中西部贫困地区毛入学率显著提升。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全面建立。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一、普通高中女生的现状及分析

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上的不稳定性和幼稚性等多种问题。所以在所招生的女生中存在着一些违反校规校纪和与社会公德不相适应的现象。从关怀关爱女生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的本质传递知识经验为载体,培养人,促进人,从女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探讨和研究加强女生管理,教育的措施方法。

(一)年龄特征情绪状态

青春期少女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使之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在新的交往中,常常出现羞怯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等,给她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困难和障碍。教师应努力帮助其克服上述心理障碍,使其抛弃少年时代与人交往时形成的依附心理,平等地和同学交往,真诚地表达自己,勇敢地塑造自己。

(二)学习成绩差,学习动机低

厌学是目前学生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三流高中女生本来中小学就学的不好,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再加上高中只是更难一些,更加不好学。还有一些其他心理原因导致厌学的情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讥笑而不愿上课,因记忆、理解等能力欠缺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或因家长期望值较高产生逆反心理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讨厌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读书真没意思,望着桌上摆满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灰烬。”表现出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情绪,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缺乏关爱

很多女生多半是留守儿童,她们大多是爷爷奶奶带大,她们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有些父母离异,父母都不管,有的只是给钱,什么都不管,让她们缺乏亲情。有的家长到学校来不知道学生的班主任是谁,不知道是哪个班,有甚者不知道是哪个年级。这一系列事使她们对社会不满,愤世嫉俗,使她们的叛逆行为加重。缺乏亲情让她们更希望有爱情,但她们又有着不成熟的恋爱观,有的是为了恋爱而恋爱,有的觉得好玩,有的是看别人在谈,于是自己跟风。现在的影视作品,网络,过多渲染男女私情,心理波动大,易冲动,阅历浅,情绪难以控制,失恋后有过激行为,之前有女生失恋后剪光头,和同学打架等等,是我们老师管理要高度重视的。

二、管理措施

(一)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德等方面的教育,端正广大女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她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视遵纪守法教育针对女生的特点,开展相关法制教育,促使她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做到不违法、不犯法,并懂得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真正懂得保护自己,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遵守校纪校规,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不做任何违反学校纪律和社会公德的事。

(二)开展心理,生理健康教育

女生心理生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开展各类心理讲座及主题班会。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心理调适。我每学期都开一到两次心理,生理健康的讲座,很多女生反应很好,很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也都需要。我们每个月办一次小的杂志。让女生了解更过的一些知识。实际操作中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让女生热爱学习,帮助她们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灌输终身学习的思想。还有例如举办有利于女生优势发挥的各类比赛,如演讲比赛,作文大赛。让女生不在消极生活,学习。而是让她们能不断的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内在机制,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关注女生心理变化对其消极情绪及时进行疏导,趋利避害,帮助女生对学业成败积极归因,建立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三、思想教育方法

(一)德育课时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对女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地方。老师提高自身素质,言传身教。要关心女生,从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关怀她们,提高女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要真正的了解她们,慢慢改正她们错误,荒谬的思想

(二)班级管理,每个班要有女生委员,有什么问题能及时向班主任和女生管理员反映,能第一时间关心学生,解决问题。班主任也要经常对女生的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学生会女生部也要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晚上寝室查寝,解决一些突发事件,调节一些女生间的小纠纷。大事情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

第5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长沙市开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关于开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湘教发〔2016〕38号)精神,加快普及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及高中阶段目标任务,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增强活力,努力破解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足、质量不高、普职失衡等突出问题,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普职协调发展,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选择性需求,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制度创新、协调发展。破除现行体制机制束缚阻碍,探索有利于推进普及高中教育发展的新机制体制,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城乡、普职、校际协调发展。

2.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结合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破除改革发展瓶颈,创新办学模式,打造特色高中。

3.坚持育人为本、多元发展。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和完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阶段课程体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改革目标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和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支撑,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革管理制度、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探索建立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的制度机制,促进学校合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质量优良、各具特色的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到202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学生(含中职)毕业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中职学校毕业生除部分升学到高等院校外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四、改革内容

(一)办学体制改革

1.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兼顾长远,制定现代学校章程,推进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立、改、废、释,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依法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激发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活力,真正实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术治校”。

2.推进集团化合作办学。继续探索对口帮扶、委托管理、捆绑发展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进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和薄弱地区拓展,加快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基础教育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3.探索有长沙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依托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项目,试点预备员工制度,探索职业教育深度校企合作的模式。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试点共同招生、共同教学、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高中教育。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化的民办教育,支持和促进发展有特色的民办高中。

(二)办学模式改革

1.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深入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制定促进长沙教育特色发展的实施办法,建立奖补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支持学校立足自身传统优势,开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递进式发展策略,打造一批在德育、人文、科技、体育、艺术、外语、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特色的普通高中。深入推进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支持优质普通高中创建现代教育实验学校,按照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从课程改革、办学机制、学生选拔、培养模式、招生考试等多方面入手,创设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探索和总结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有效途径和办法,培养具有创新潜能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新路。

2.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立足长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一批行业背景突出、区域特色鲜明、对接产业紧密、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成效突出的卓越职业院校,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职业院校,带动全市职业院校不断提高“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水平,增强长沙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等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重要指标。健全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随机抽查制度,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参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3.探索普高与职高渗透融通。以促进学生成长,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对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需要为前提,把生涯规划纳入重要范畴。充分依托职教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实现普高与职高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探索普职教育渗透融通,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架设立交桥,促进普高与职高的协调发展。

4.探索中外高中课程的有效融合。目前我市有8所学校参与了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验研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借鉴国外先进课程设置成果,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促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三)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按照新高考政策,引导学校结合实际系统开发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打造特色学科,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超市”,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同时建立合理的选课制度,积极探索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围绕提高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这一核心,支持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改革,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探索推进“微课”“慕课”等多种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模式,提升学习效果。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成一批能够体现长沙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进学习评价反馈数字化和网络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等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4.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长沙特色的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研制非学业质量测评工具,开发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管理平台。按照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从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促进全市高中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5.完善职业教育对接产业的专业布局。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发展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专业;加强涉农专业与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加强对已经立项的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性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和市级精品专业建设,切实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专业群建设,形成专业与产业、专业群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专业布局。

五、实施步骤

1.规划启动阶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各区县(市)要立足本区域实际,做好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编制改革发展规划路径,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包括改革事项、改革目标、改革措施、保障条件、试点周期、政策建议等内容。

2.组织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9年12月)。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各区县(市)教育局改革试点申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通过后确定并公布改革试点单位和项目。督促试点单位有序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

3.总结推广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结合省教育厅整体要求和国内外先进地区普及高中阶段的成功经验,对改革试点单位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形成完整客观的评估分析报告,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详实的执行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推广经验。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区县(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落实责任目标,强化组织实施,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2.加快学校建设。加大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普通高中8所,改扩建12所以上,确保满足群众对普通高中入学需求以及高中教学改革需求。建好长沙职教园区、河西职教创业园区、香山教育城、星沙职教园区,新建1所市级职业学校,支持建好县级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扩充中职学位。

第6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 学生视角 E-learning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E-learning随着网络的完善逐渐在全世界普及,它是指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与教学活动,在教育领域建立网络平台,学习者用电脑上网,利用网络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已经是初见成效,那么,普及E-learning在高职的教学中有无必要,我们将从学生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

1 有助于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是由教师主宰:不管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于课后练习都是教师安排好的,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罗素就曾批判现代教育让学生“没有思想的自由,也没有时间使他们智能方面的爱好得以畅所欲为。”以致“一切自发的愿望都受到伤害和挫折”。

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正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明确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E-learning中,学生可以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将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依靠学生来实现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美国教育技术 CEO 论坛2001年的报告明确指出,“21 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是吸收和理解这部分知识。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不想问,不知道问“为什么”,认为书本教师就一定是正确的,甚至于什么样的师傅就出什么样的徒弟,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了E-learning这种教学环境的支持,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E-learning中的超文本与网络的结合,正好为这两种能力素质培养营造出理想的环境。学生可以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地去学习,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这种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网络信息搜索能力,更加能养成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锻炼他们的创新精神。

3 有助于教学过程中互相的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虽然过去的教学改革也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但是限于各种因素,学生的参与性并不强,一个班级相当部分的学生参与度比较低,学习效果不佳。E-learning系统中,教师作为主导作用,教学资料,可以给学生及时反馈,学生随时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强学习信心;学生可以通过很多聊天方式与教师进行交互。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信息与同学共享,学生之间采用协作方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而且注意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以及竞争,以其他同学作为学习伙伴和竞争对手,你追我赶,协作学习,共同进步。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使用了多种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法、校企合作、行为导向法等等,起到了不错的效果,而E-learning系统可以更上一层楼,它可以创建真实的情景,构建发现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况中学习,让他们探索、分析和掌握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其现代化的科技优势,让学生快捷方便地完成各种现实中的任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说,修理机械设备,就不一定需要这台机器真的坏了,而是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模拟。或者学习开飞机可以在模拟环境中进行。

5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需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吸取知识。在E-learning中,声音、图像、文字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多样化的人机交互模式,高职教育中的职业技能,比如操作方法、工艺流程、成品展示等,都可以通过E-learning展示给学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沉重艰苦的学习会变得轻松愉快,单调无聊的学习会变得意趣盎然。

6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总量不断递增,我们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都跟不上变化的速度,甚至于现在的学科分类的形式都受到了一些质疑。E-learning有一个很大的有点在于能够收集大量网络资源信息,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的学习动态。E-learning的学习内容具有丰富性、时效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多种特性。我们还可以看到全世界名师的专题讲座,各类技术的在线视频等等,也可以将不懂的问题向全球的专家求教,不仅让学生看到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更加可以让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强化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内容。

7 有利于学生的课外学习

想要提高高职教学质量,除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外,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管理也非常重要。由于现在电脑和网络的极大普及,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会有一段时间用在网络上,E-learning的开放性,即教学信息内外互联,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网络作为教学的工具,学生可以随时在学校、宿舍或者家里,通过网络进入E-learning进行分散式的训练学习。这个特性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总之,从学生角度来看,E-learning有着很多的优点,目前它也有着一些问题,比如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冲突,教学设计的困难,现有的教学条件的限制等等。我们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取其精华,使E-learning能够更好地为高职教学服务,更好地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好的产品——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技术标准发展的趋势、框架和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0(2).

第7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 竞技教育

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与竞技教育的分与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竞技教育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尴尬。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受到世人瞩目,尤其是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并获得金牌榜首位,无不使每一位国人骄傲、自豪;另一方面,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政治作用变得越来越理智,民众更多地希望从中得到“实惠”。在教育领域,学生体质健康成为被关注的重点。但令人遗憾的是,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变成众矢之的,似乎提到“竞技”二字就成为破坏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过度开发个人潜能的代名词,对普通大学生尤其是没有运动天赋者而言,如何带有歧视,而对其正面作用的提及变得慎之又慎。

诚然,由于我国的特殊发展历史,对体育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在我国建国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受当时国情和前苏联体育思想的影响,曾一度把竞技教育当成体育,而不关心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要求全部按照既定的模式达标,忽略个体差异,这显然有失偏颇。但现在达标标准细化,是否就意味着学生体质能得到很好的个性发展呢?是否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热衷于参加体育锻炼呢?据我国1985年到2005年对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①:大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下降幅度较大,上下肢、腰腹肌力量下降幅度明显,体重超标者增加。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经过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后,竞只有22.93%的大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说明,虽然是一刀切的达标标准,但有其存在的价值,至少在参与体育锻炼之初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和强制作用,很多学生迫于达标的压力必须参与体育锻炼。我们知道,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初,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生理反应会较为强烈,如果是仅仅涉及耐力和心肺功能的锻炼,又有枯燥和单调之感。普通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锻炼实践,在对未来身体反应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用毅力来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只有把积极参加锻炼并争取达标作为唯一途径。这就要求“达标”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体现渐进式的兴趣引导特征,要突破以往机械的模式,以达到激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二、竞技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促进与发展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健康标准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终身教育派生出来的终身体育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就是培养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终身参与体育锻炼,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水平。竞技体育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不仅仅是针对比赛成绩,更主要的是通过竞技教育完善人格,保持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世界共同进步发展。通过参与竞技的过程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科学锻炼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形成自我锻炼习惯。竞技教育是外化的竞争教育,“在竞争中,青年勇于向强者、权威和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如今我国与世界交流增多,共同繁荣发展预示着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未来具备的竞争实力需要多方面教育和培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终身体育是世界倡导的体育新境界,是培养人的长远目标,我国终身体育必须结合年龄段特征,抛弃传统思想教育中的过分“谦虚”,用竞技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

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竞技教育改革的思考

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少、活力进发、激情飞扬的年龄段,也是精力过剩阶段,这一时期的人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又欠缺分辨和自控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增强竞技教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营造竞技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参加比赛的兴趣,势必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 提高体育教师教研能力。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竞技教育要求教师深刻领悟竞技体育的魅力,热爱体育教学并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单一的结果论不

能满足他们对体育现象的认知,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一定运动技术水准,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运动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去解释现象、阐明道理,体现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在当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下,体育教师在竞技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2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行为改变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对竞技教育的认识差异较大,容易被竞技比赛的表面现象误导。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观念的转变起主要的教化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竞技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因为,只有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的形成,大学生才能对科学锻炼、参与比赛形成主动意识,才能对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优化体育教学中的竞技教育内容。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比赛,针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会起到关键作用,而“达标”标准只是其中的阶段目标,是过程。因此对竞技教育内容的选择、设计,应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参与感、责任感、荣誉感,通过比赛,感受成功与失败,使其身心得到锤炼,使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竞技教育的精髓,从而主动参加体育比赛、主动接受竞技教育。

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是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而竞技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内容符合大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要加强对竞技教育的宣传,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要使他们通过竞技教育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也为终身体育观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竞技教育对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学会科学锻炼,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弱化和排斥竞技教育的现象,竞技教育对锤炼大学生身心作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人们对竞技教育的误解、应试教育的导向和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因此要发挥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外,还要从提高教研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竞技教育思想、优化竞技教育内容、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人手,激发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比赛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教育。

注释:

①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

③赵秀红,苗艳丽.为何66%学生锻炼不足[n].中国教育报.2006--2--9.

④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当代高等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1--5.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等.再说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13--116.

第8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师 教育信息化能力 对策

目前,信息技术在飞速地发展,以计算机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已经走进各个领域,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还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信息化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任务,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成了现阶段主要的目标。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教学的能力方面、环境方面以及过程方面的信息化,其中,教师能力的信息化作为主体,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本文对某地区普通高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此次调查共发放了2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为93.5%。调查对象为某地区6个县市区13所学校的215名教师,其中63.8%是青年教师,30.6%是中年教师,5.6%是老年教师。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第二,科任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情况;第三,学校对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情况。所有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都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信息技术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是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基本物质保障。通常来讲,信息化教育主要从是否有多媒体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络建设如何等方面来体现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学校没有建设校园网;但通过实际考察得知,每个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并且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进行交流。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大部分教师对这些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还很低,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校园网教学资源贫乏并且共享率不高。

(二)任课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坚持学生为教学主体,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从而促使学生高效地学习知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出教师信息化教育的实际应用水平。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并没有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相结合,也没有领悟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提升教师信息化技能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任课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低下

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作为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所必须拥有的一项实用技能,掌握它,不仅可以增添教学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发现,该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表示很少使用甚至从不使用信息技术来上课。

经调查发现,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种:第一,95.3%的教师认为自身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如果使用电子板书进行教学,在备课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也不明显;第二,98.7%的任课教师表示没有参加过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培训,对信息技术教学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

三、针对结果提出调整对策

(一)校领导加大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度

校领导是整个学校最终的决策者,校领导应深入教育基层,倾听教师的心声,针对信息化教学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将信息化教育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校领导要从思想层面入手,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使其自觉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校加强对教师信息技能的培训

根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因是没有得到过相关方面的培训,因此,加强任课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成为当下的重点工作。由于现阶段任课教师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所以应在空闲时间里对任课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这样可以节约资金与时间,使教师能够胜任信息化教学。

第9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一、教师协同教育观念的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协调与配合的观念、意识较强

2.教师在协调与配合的行为倾向上偏于保守、滞后和封闭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协调与配合的现状不容乐观

(1)社区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调查中有88.2%的教师认为当前社区上没有主动参与家校教育,有98.4%的教师认为社区没有有建立稳定的途径和机制进行家校的教育,如下表所示。

(2)家庭问题。

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仅有12.3%的教师认为家长能够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仅1%的教师认为家庭教育水平能适合当前需要,能达到三者协调与配合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3)学校问题。

学校教师不善于利用校外教育力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主要表现为:仅56.1%的教师认为喜欢在校内与校外人士合作,利用校外人士的教育力量来共同教育学生。如下表所示。

二、家长协同教育观念的基本情况分析

1.家长协同教育的观念、意识较强的百分比。

2.学生家长协同教育的行为倾向偏于保守、滞后和封闭

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具体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3.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调查中有89.2%的家长认为当前社区上没有主动参与家校教育,有97.4%的家长认为社区没有有建立稳定的途径和机制进行家校的教育,如下表所示。

三、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家长有关的引导教育工作

在开展协同教育中家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要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知识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交流、互动、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介绍孩子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2.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

必须得到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学校需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协同教育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协同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校、家、社区的的有效协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3.建立协同教育的管理体系

(1)目标管理。

共同制定一个目标,该目标对每个参与者赋予较高的期望,通过对目标的分解,把目标具体化为责任,并且责任到人,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建立与维护良好的协同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在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其他的目标还包括:为家长提供支持、让家长与其他社区资源保持接触、聚集有相同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家长、鼓励家长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采取其他措施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2)过程管理。

对于协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实施,应纳入学校的整体管理体系之中,可以建立由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如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头负责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协同教育管理,包括政策的支持、指导人员的支持、课程教材的支持、经费的支持等等。就学校而言,校长应亲自挂帅组织实施,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咨询委员会,各司其职。

参考文献:

[1]周耀威,徐钟庚.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岌吴区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01,(3).

[2]傅文弟.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8).

[3]郑琰,罗品超. 广东省高中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1).

[4]邱莲. 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 教育导刊,2006,(9)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