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形体礼仪范文

儿童形体礼仪精选(九篇)

儿童形体礼仪

第1篇:儿童形体礼仪范文

单调的“绿色童谣”学习只是一种枯燥、乏味的教授式教学,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兴趣是孩子学习的驱动力,没有兴趣,孩子学得累,老师教得更累,而教育效果更是不容乐观的。如何让幼儿饶有兴趣地学习“绿色童谣”,发挥其蕴含的文明礼仪教育价值,教师应在内容、形式与幼儿的参与上下大工夫。

(一)于细节处着紧用力

幼儿园处处有细节,这些看似寻常的环节却有着大的学问。狠抓生活小细节,可以加大教育力度,并为幼儿选择合适的童谣。通过学习,幼儿可以从直接经验出发,落实每个小细节,习得文明礼仪知识,丰富幼儿内在的精神品质。

(二)新颖形式增口感

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对“绿色童谣”的学习,不能局限在单一的教与学,而应增加学习的形式,让新颖的方式感染幼儿。比如,用图谱的形式让幼儿感受抽象的童谣,最终习得文明礼仪的一些行为准则,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增添几份内涵。

(三)自身的参与提升效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考虑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积极参与文明礼仪“绿色童谣”的创编,那么幼儿可以从自身出发,理解、感受生活中的文明礼仪常识,学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

二、游戏来助学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可用游戏的趣味性增加学习“绿色童谣”的动力,让幼儿在拍手游戏、与同伴的互助游戏中,懂得更多的文明礼仪知识,树立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三、家园齐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促幼儿的发展。”那如何以“绿色童谣”为载体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做好家园共育?

(一)新观念的沁入

农村教育的落后告诉我们,要让家长树立起教育的正确观念,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以及家园联系等各种形式为家长进行文明礼仪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更有效地参与“以绿色童谣”为载体的文明礼仪教育。

(二)亲子大联盟

第2篇:儿童形体礼仪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礼仪养成;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08

一、课题的提出

所谓的礼仪就是平时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包括礼节、礼貌用语等,这是要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规范交往的一种行为准则。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礼仪行为习惯,其关系着一个人人格的大事,也反映着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在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会表现出聪明活泼、开朗等性格,但也存在着自私、霸道、独断、无礼等缺点。而且学前时期所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由此可见,在学前开展礼仪教育是必须的。并且,礼仪蕴藏于幼儿平凡又普通的生活的每时每刻,同时礼仪教育也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工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时期是幼儿各方面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心理特点不同,我们要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礼仪养成教育也就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先来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著名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使他们懂得礼仪。

(二)实践依据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往往忽视了礼仪教育,幼儿不能主动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在与教师交往中的过程不能主动向教师问好,长久下去,将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所以,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三、研究目标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1.根据教师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经验,按照教研组制定的实施计划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制定一套较完整的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体系十分必要。体系分(大、中、小班)年级组开展实践研究,经不断修订和完善,最后形成园本课程。

2.通过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讲文明语言、懂得礼仪规矩、遵守公共秩序等,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使幼儿终身受益。

3.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使幼儿的礼仪风貌得到显著改观,使幼儿尊敬教师、教师关爱幼儿,使幼儿之间树立一种人人懂道理、守规则、讲文明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研究原则

研究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生活化原则、缺失优先原则、正面教育鼓励引导的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原则。

四、课题研究阶段

按照“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步骤,根据要求科学拟定研究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通过成立课题小组,确定了课题组人成员,并进行了研究分工,积累了有关幼儿良好礼仪习惯方面的音像资料和网上素材。组织研究组成员学习了如何实施《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方面的理论和信息,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教师、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家长教育资源的辅助作用。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2月)

这一阶段开展实验研究,对目前“安定区幼儿园与幼儿家庭互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做了实验记录、调查笔录,撰写了调研报告,并提出了今后的整改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4月)

对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将书面资料、信息、音像等综合、归纳、概括,撰写了工作报告和研究总报告,形成了课题成果集。编印了《学前儿童礼仪园本课程》《礼仪教育主题活动集》《行为养成个案集》。

五、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通过课题组和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良好的礼仪行为在幼儿身上已经初步形成

1.各班级的幼儿都学会了正确熟练地使用礼貌用语,逢人就会说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比如“谢谢”“对不起”“你好”等。

2.幼儿行为得到规范。幼儿经过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培训,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卫生,垃圾主动入笼,上下楼梯互相谦让,外出活动排队、手拉手集体行动。

3.通过研究,幼儿养成了互相团结、互相关心的好品德,能和同伴友好和睦地相处,出现矛盾能和同伴主动和好,错误一方能主动道歉。

4.养成了孝敬父母和长辈的习惯。通过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幼儿在家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观,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任性、不撒娇。

(二)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通过研究,幼儿园教师都能按照“教职工礼仪行为养成要求”的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幼儿和家长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家长的礼仪行为得到规范

人们常说:“一个优秀的家长就会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经过研究,家长也能够和幼儿园教师积极配合,家长的礼仪行为习惯也得到了规范和升华。

(四)形成了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礼仪课程教材

本次课题研究形成了园内各年龄阶段“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案例集”“各年龄阶段幼儿星级礼仪标兵评选办法”“家长礼仪标兵评选办法”“教职工礼仪之星评选标准”等,从而为幼儿园今后深入开展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提供了范本,为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内容。

(五)社会效应凸现

本次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赢得了社会对我们此课题的肯定。通过实践研究培养了幼儿、家长、教师良好的礼仪行为,也让社会更加了解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同时也树立了安定区幼儿园的良好形象。

总之,经过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课题的设定任务,但还存在着不足,我们将继续努力和完善,以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第3篇:儿童形体礼仪范文

关键词:礼仪教育;习惯养成

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对形成良好的园风、教风、学风能起积极的作用。所以,可以这样认为,礼仪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在学前儿童中进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是切实可行和极为重要的。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足以体现文明礼仪工作在幼儿时期的重要地位了。如何向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呢?下面谈谈个人的做法。

第一、童谣的利用。小班的“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搓出许多小泡泡;手心冲冲,手背冲冲,冲出干净小小手”;中班的“有来客,说请坐,端茶倒水摆糖果。客人走,说再见,挥手目送到外面”;大班的“交通规则要牢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游戏。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横穿马路离不了”……朗朗上口的童谣配上适当的体态动作,让幼儿在游戏童谣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具有现实操作性,成为了幼儿园礼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游戏中融入礼仪。儿童在游戏时,往往会将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到极致。所以,对于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规范,都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儿童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体育游戏《跟不倒翁做朋友》,通过让幼儿把不倒翁当做伙伴,邀请不倒翁做游戏、请不倒翁到家里做客、与不倒翁一起吃饭等,要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一定做到礼貌、谦让,使幼儿初步理解“你对朋友好,朋友就会对你好:你对朋友不好,朋友就会对你不好”的道理,提升他们的礼仪交往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机智、活泼、外向的性格。再比如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儿童谦让精神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角色演绎。教师首先提出孔融遇到的问题,倾听幼儿园儿童的回答,然后引出游戏。随后让儿童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后启发儿童进行讨论,得出同伴之间应该礼让的结论。通过游戏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幼儿玩得有积极性、玩得有水平,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标记提示法 。如:活动室的玩具柜和筐都贴上图形或编号等对应的整理标签,让幼儿懂得物归原处,从而规范幼儿整理习惯;生活区张贴洗手、穿脱衣裤、进餐等步骤图,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提供暗示性环境;饮水机处,地板标上进出的方向箭,提示幼儿不拥挤、有序进出接水。幼儿一旦在幼儿园生活中形成了看标记和提示做事情的习惯,他们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寻找便捷的生活方法。

第四、家庭教育的配合。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教育因素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例如:为使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在家里还可以提醒幼儿启发幼儿帮大人做事;有客人来时,让他拿糖果来招呼客人;让他照顾别人家的小弟弟、小妹妹等等。所以要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所以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各项礼仪的表现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礼仪教育目标。促使家长能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消除幼儿二面表现。

第4篇:儿童形体礼仪范文

关键字坏习惯;幼儿;礼仪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80-02

现在的孩子都是宝贝,谁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溺爱现象严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看见幼儿在饭店等公共场所大声喧闹、随手乱扔垃圾,在幼儿园内抢夺玩具、霸占游戏器材或在就餐时挑挑拣拣、哄抢自己喜欢的食物却把自己不喜欢的菜夹到别人碗里,在别人家做客时上蹿下跳、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私自带走等现象。

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各地区各幼儿园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或是提出实施计划等对幼儿园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普及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还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等更多的努力才能进一步解决。

1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

1.1交往礼仪。中华民族是传统的文明古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古代中国注定人文伦理的培养,并规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所有人遵守。虽然现在我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苛刻地要求幼儿,但是进行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还是必须的。幼儿时期的儿童一定要培养起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摆脱“小少爷”“小公主”脾气,学习一定的礼貌规范,掌握日常礼貌用语,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学会谦让,与伙伴们和谐相处。

1.2生活礼仪。生活礼仪主要包括用餐礼仪、仪容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方面。用餐礼仪要求幼儿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保持桌面、地面等的整洁,不挑食、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怪声响等;仪容礼仪主要包括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学会规范的走、站、坐等姿势;公共场所礼仪主要包括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行走时注意让路,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座等。

1.3学习礼仪。学习礼仪主要包括遵守课堂秩序,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等。

2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措施

2.1从细节入手,开展一日活动,将礼仪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幼儿从早上进入幼儿园开始,要进行学习、进餐、睡觉、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幼儿园教师应该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做法,并针对幼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引导幼儿进行改正。例如可以要求幼儿在校园内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进餐时按照一定的步骤、注意桌面的整洁,自觉收拾餐具,养成擦嘴、漱口的习惯,便后洗手,不小心踩到别人要说对不起,麻烦别人要说谢谢,睡觉时间不影响他人等。

2.2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儿童生来都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在游戏时,往往会将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对于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规范,都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儿童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体育游戏《跟不倒翁做朋友》,通过让幼儿把不倒翁当做伙伴,邀请不倒翁做游戏、请不倒翁到家里做客、与不倒翁一起吃饭等,要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一定做到礼貌、谦让,使幼儿初步理解“你对朋友好,朋友就会对你好:你对朋友不好,朋友就会对你不好”的道理,提升他们的礼仪交往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机智、活泼、外向的性格。再比如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儿童谦让精神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角色演绎。教师首先提出孔融遇到的问题,倾听幼儿园儿童的回答,然后引出游戏。随后让儿童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后启发儿童进行讨论,得出同伴之间应该礼让的结论。通过游戏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幼儿玩得有积极性、玩得有水平,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2.3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在群体生活中,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地掌握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诵读《弟子规》,教育幼儿如何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如何读书、学习、做事等;通过开展“学礼貌用语,做文明少年”活动,培养幼儿的说话习惯,教授幼儿文明用语,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通过开展“孝敬父母”活动,要求幼儿回家为父母做捶背、收拾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通过开展“快乐学礼仪”活动,从培养幼儿“站、坐、蹲、走、递、接”等基本动作开始,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适当进行一定的评比、奖励,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部分物质、精神奖励,激励获奖的幼儿再接再厉,没有获得表扬的儿童继续不断努力,提高礼仪教育的成效。

第5篇:儿童形体礼仪范文

关键词:礼仪教育观 现代启示 教师修养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漫话》在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哲学上,他继承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白板说”。“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人生下来的心灵仿佛一张白纸,能随意在上面涂写。这种观点成为他道德教育学说的理论依据。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在“绅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从培养“绅士”的目的出发,对教师修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都给予我们很多的现代启示,并对今天的教师修养产生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洛克的礼仪教育观

1.礼仪教育是培养绅士的必要途径。洛克非常重视道德的培养,认为英国的“绅士”只有接受礼仪教育,才能在上流社会中周旋。⑴具有理智、大方的品德。在交往的过程中,“无论何事必须具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并在众人的面前显得“得体”。⑵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因为在交谈中“谦恭有礼的态度既不会遮掩他们的才能,也不会减弱他们的理由的力度;反而可以使他们引人注目,使他们所说的话占尽风头。一个不当的论据或是平庸的观察这样提出时,加上几句不同凡响的礼貌的对他人的意见表示尊重的开场白,便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声望和尊重。”⑶养成礼貌、节制的习惯。他认为“当别人正在谈话的时候前去插嘴,用反驳去打断别人的说话”是一种极其鲁莽的行为,即使反驳时也要“极端温和,措辞要婉转”,禁止“不合时宜的,使人动怒的言语和举止”。同时,他反对“礼节过繁,固执地坚持不合时宜的、令人不能不感到愚蠢或羞辱的礼节强加于人”,而应“与人交流时对每一个人表达一种合适的普通礼节及致意,借以表明自己的尊重和善意”。

2.礼仪教育是儿童成长的稳固根基。洛克强调儿童的礼仪教育要“及早抓紧”,使他从小在言谈举止上“养成温文尔雅、谦恭有礼的习惯”。良好礼仪的形成需要对儿童进行必要的、反复的、刻苦地训练,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礼仪文书的表达。好习惯一旦养成,就能很自然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并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显现出良好的风尚。同时,对于儿童在训练中所表现出的优劣,要采用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主要是一种称赞、鼓励和赞扬,而非物质。要多奖励、少惩罚,因为“儿童对于称赞与鼓励――也许比我们所想到的还要早一些,是极其敏感的”,“他们也会为自己行为的优雅而自豪”,而对于惩罚,尤其是鞭挞,是“教育上最为不当的一种方法”,会使儿童感到屈辱,在心灵上埋下阴影。

3.礼仪教育是教师修养的首要内容。洛克认为“做教师的人,首先,必须有良好的教养,娴于礼仪”,才能为儿童树立榜样,并培养成上流社会所需要的“绅士”。他对于优秀教师的标准是“应当拥有良好的教养,通晓礼仪,无论何时、何地以及与哪种人打交道,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他还强调:“一个有才华而又上了年纪的人,尽管他自己对于任何学科没有多少心得,仍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学习……但是他若对于人情世故尤其是礼仪,是一个门外汉,他是决不可能将被指导者引上正途的。”而且这种修养是表里如一,贯穿始终的。由此,洛克对于教师修养的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⑴具有高标准的道德素质。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德行、有能耐而又具有礼貌与良好教养”的“绅士”,且“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幸福,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教师应具有“很大的镇定力、忍耐力以及温柔、勤勉、谨慎种种道德的人。”他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学校所教的主要内容,认为德行的培养只能在家里由父亲或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来完成,而反对到学校去受教育。挑选教师要“比平常格外小心,存一种替他选择配偶”一样的谨慎态度。而“宜于教育青年绅士和形成青年绅士的精神的人不是到处都可以找到的。”“应从四处去访求”,在寻求“一个教员或导师的时候,不可照普通的情形一样,心里只是想着拉丁文和逻辑,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是品质。”⑵具有“为人父亲”的责任意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洛克也提出:“假如你能得到一个导师,他能自居于为人父亲的地位,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喜爱这种事情而又自始就能努力去把它们付诸实施,并感到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热心这项工作,孩子在学习与礼仪方面,必定能在短期内获得意外的成就。”他强调必须尊师重教:“为了保持导师对于学生的威信,对于聘请的家庭教师,全家人同样尊敬他,因为父母或别人轻视的人,你是不能希望你的儿子对他有一点点尊重的。父亲应当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敬导师。”⑶具有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洛克指出教师一定要表里如一地言传身教,因为“儿童的行为方式,大半通过模仿得来的”,“与榜样相比,没有任何事情能这么温和而又深入地打动人的心扉”,所以,“导师应以身作则,导师自己如果任情任性,那么,教训儿童克制感情便是白费力量的,自己如果行为邪恶,举止无礼,则儿童的行为邪恶,举止无礼,也就无法改正。坏榜样比良好的规则更容易被采纳;所以,他应该时时留心,不可使儿童受到不良的榜样的影响。”而“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指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所以,他要求“做导师的人自己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⑷建立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洛克认为教师在训练上要对学生严格要求,鼓励他们主动探究,不能强迫,甚至鞭挞学生;而在平时应像慈父一样关心、爱护他们,“态度温和,多与学生攀谈。”“对学生表示一种慈爱和善意。”要多“听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感觉“舒适自如”,“获得他们年龄应有的自由”。教师要“在他的一切教导上面还要加上和蔼的成分,他的整个举止应该显得慈和,使学生知道他是爱他,为的只是他的好处,这是使学生发生爱好,使他因此肯去听课,与他爱好他所教导的事项的唯一方法。”他强调:“负责教养青年的人,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的本领。”⑸具备良好的礼仪风度。洛克认为礼仪应是自己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姿态。“一个绅士的第二种美德是良好的礼仪,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他强调:“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或愚蠢。”

他要求教师应具有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气质和风度。他指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在逐渐将人世的真情实况显示给学生,在使学生喜爱,并且模仿优良的与值得被人称誉的行为;在当学生正做这种行为的时候,给他力量和鼓励。”

二、洛克礼仪教育观的现代启示

1.规范个人的社交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仪规范着个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只有人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他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被时代和社会大众所接受。

2.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古人早已总结出礼仪在百姓安居、国家安定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在当前民主社会中,礼仪同样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沟通社会不同个体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人们的心灵得到进化,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逐步增加。家庭作为社会团体中最小的单位,关系到整个大家庭的长治久安。要将这种平等友爱的礼仪观念从家庭扩散到社会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3.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几百年过去了,绅士的徽章仍然属于英国,他们一直恪守着自己的礼仪传统,而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丰富的礼仪思想,如何来维护、发展、运用它们,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的礼仪文化正在逐步占据着我国的市场。我们应在批判吸取的同时,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完善教育的内涵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也随之发展:它既包含有深厚的文化,又囊括了精妙的伦理;它既属于教育的内容,又属于教育的手段;既是技能教育,又是做人教育。这些都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完善。

5.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担负着重大的职责。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通过“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学生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同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业务技能、创新的思想观念。

6.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师生关系体现为师道尊严。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由管理者转化为指导者,由传授型转变为研究型,由主体转变为主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7.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在长期注重智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尤其是礼仪教育。考查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形成了一种道德习惯,而这种道德习惯的养成要靠持之以恒的礼仪教育。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谦恭、大度、文明、礼貌等品质。因此我们应从小陶冶他们的言谈举止,最终将自己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并形成高尚的品德。

8.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儿童与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会在儿童长期的耳濡目染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方面我们提倡家长要做儿童的榜样示范,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另一方面,家长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儿童习得良好的习惯,而不应仅靠说教和惩罚。要和儿童讲理,多奖励,尽量避免体罚,而必要的责备、斥责应该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也不能放纵不管,流于溺爱。

总之,洛克作为17世纪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礼仪教育观集中反映和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目的是为了培养新兴资产阶级所赏识和需要的青年绅士的风度品格,这在当时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是教育领域中一座意义重大的里程碑。尽管他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双重性与不可避免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但仍然有值得推崇的现实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洛克著,杨汉麟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6篇:儿童形体礼仪范文

关 键 词 仪式;教育;少先队;设计

作者简介洪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少先队是政治性、群众性、教育性很强的儿童组织,其核心功能是推进儿童政治社会化,灌输和培养儿童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情感,形成儿童最基本的科学文化、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素质。仪式是少先队活动的重要载体,少先队主要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于仪式,少先队教育具有仪式性。因此,深刻认识到少先队仪式的属性,提升少先队仪式设计的水平,提高仪式的教育功能,是少先队工作者的基本职业能力。

一、少先队仪式教育

仪式不仅是少先队教育的基本形式,而且承载着少先队核心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一,仪式是少先队组织属性和个人身份的标识。少先队仪式体现着少先队属性,通过仪式化、礼仪、典礼和庆典等四种仪式形式实现少先队功能。仪式化主要是指具有仪式意味的动作、行为,比如入队典礼中的升旗活动,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唱队歌、宣誓、呼号等行为,少先队活动的启动式、开(闭)幕式等活动;礼仪主要指少先队的队礼,是仪式化行为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体现着少先队员的身份和素养,可以用于集体正式活动中,也可以用于日常行为中。典礼是大型政治性、群体性、互动性活动,体现着一种权力关系,如入队仪式、少先队检阅仪式、少代会开(闭)幕式;庆典是表彰性、娱乐性、竞技性集体活动,如“六一”联欢、少先队的庆功庆典、少先队组织的文体比赛等,都属于这类活动。

第二,仪式是传递少先队价值理念的重要渠道。少先队的基本功能与学校教育别无二致,就是养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作为年龄在6-14岁的社会化程度很低的少年儿童,如何才能让他们明白少先队诸如“听党的话”“人们的利益高于一切”“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红领巾是烈士鲜血染成的”等具有深刻意蕴的话语呢?当然,借助于灌输、说理等方式是需要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而仪式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1],仪式的这种性质可以帮助认知水平不高的少先队员突破认知障碍,从而获得有关少先队的“实践性知识”,完成逻辑语言难以完成的任务。仪式作用机制不在于认知,而重在“体知”。

二、少先队仪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少先队在教育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活动、轻仪式,重大型仪式、轻日常仪式。重活动、轻仪式就是指重视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而轻视活动中的象征性环节,认为只要把活动做好了,目的就达到了。其实这是对仪式的误读,没有充分认识到仪式的教育功能,甚至将仪式教育等同于形式主义。轻仪式的第二种表现,就是轻视日常仪式,只重视大型仪式。大型仪式主要指学校开展的庆典、典礼等,如入队仪式、庆祝“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手拉手”活动启动仪式等,这些活动当然需要重视,也应该努力办好,但不少学校领导和少先队工作者只重视大型活动的教育作用或宣传功能,而忽视日常的仪式教育,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日常的少先队仪式,虽然仅限于少先队员的个体行为,或属于小范围的行为,但是它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比如佩戴红领巾、行队礼、唱队歌等,虽然并不是轰轰烈烈,但通过日积月累,少先队理念必然能深入少先队员的内心。

第二,忽视仪式中少先队员的主体性存在。在少先队仪式活动中,一般有两部分主体构成,一部分是作为教育者身份出现的辅导员、领导、嘉宾等,另一部分就是广大少先队员。由于仪式是社会关系的凝缩,通过这种角色关系设计一些程序也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仪式设计和展开过程可以将少先队员置于被动的、次要的地位,更不意味着少先队员的感受和作用可有可无。一些辅导员或领导干部在仪式设计过程中,忽视少先队员主体性存在。学生在整个仪式中处于无所事事的听众或观众地位,整个仪式成为领导讲话和优秀少先队员表演的舞台;有些讲话空话连篇,无视少先队员的接受能力和情绪,距人于千里之外。这些都与少先队仪式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

第三,违背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基本规律。儿童政治社会化是通过“扩散性支持”而实现的。[2]这也应该成为灌输政治情感的基本规律,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一要注重儿童早期接触的政治人物,比如政治领袖、警察、校长、军人等“当官的”形象,奠定儿童政治情感形成的基础,打好“扩散性支持”的支点;二要利用“理想化”政治情感形成阶段,抓住教育的关键期。在少先队仪式教育中,有些校长或嘉宾不顾自身形象,漠视儿童的理解、辨别能力,端着架子、板着脸孔、高高在上,甚至姗姗来迟。这些都是仪式活动的大忌,背离了仪式培养儿童政治素养的根本目的。

第四,仪式中的虚实关系处理不当。在现实活动中,只重实或只重虚的现象并不少见:许多少先队仪式要么省略,要么草草走过场;或者虚张声势、毫无内涵。只务实不务虚,或者只务虚不务实的少先队仪式设计都是不当的。比如,在少先队列队时,整齐划一的队列,队长向辅导员报告人数并给予指导,其本身就是少先队纪律严密、领导得力的象征;嘹亮的队歌、鲜红的队旗、标准的队礼,都显示了少先队团结一致、走向明天的豪迈。相反,少先队活动中,如果看不到迎风飘扬的队旗和雄赳赳的队伍,听不到高昂的队歌和呼号,不仅会降低活动的效果,更失去了少先队的色彩。

三、少先队仪式教育的改进建议

一要明确少先队仪式的目的,突出仪式的整体性,优化仪式的流程。仪式设计要体现少先队基本属性,服务于少先队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要明确仪式的具体目标,分析其内涵与要求,从整体上优化仪式的流程。仪式设计中要注意虚与实的关系,虚,要符合情感规律,具有象征意义,能够让儿童产生联想,符合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发生移情作用;实,要符合认知规律,要让领导讲话、宣传标语、口号符合儿童认知水平。要注意活动的植入、环节的转换;要注重环境的设计、艺术的渲染。

二要把握少先队教育的基本规律,注重仪式教育的科学性。少先队仪式中的民主与集中、个性与社会性、纪律与服从、主体与客体、严肃认真与生动活泼等要素,是设计仪式时必须要把握的基本关系,必须辩证看待与处理。要突出少先队员的主体地位,活动内容要贴近他们,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尤其要注重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基本规律,宣传好领袖形象,借助警察、法官等公正形象,打好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情感基础;辅导员、校长、嘉宾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身在少先队员心中的形象,真正了解儿童,掌握与儿童沟通的技巧,争做他们的朋友。

三要注重少先队仪式的完备性,加强日常礼仪教育。一般来说,无论是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检阅仪式,还是欢快活泼的庆典仪式、竞赛仪式,都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但是,这种仪式毕竟在少先队活动中处于少数,仪式教育的基础在平时。平日的仪式教育重点有三:一是小型的仪式活动,二是大型仪式前后环节的仪式教育,三是少先队员礼仪教育。小型仪式活动一般是以中队或小队为单位举行,适合班级或小组规模的主题教育、庆典、运动会、文艺活动等。大型仪式由若干个小的仪式构成,需要提前准备,这也是开展仪式教育的一个契机。当一个大型仪式结束后,仪式会久久留存在儿童的记忆里,辅导员要在模仿、复制、消化过程中进一步指导少先队员学习仪式。最重要的是少先队员的礼仪,这是一切仪式教育的基础,要让每一个少先队员知礼仪、懂礼仪、用礼仪,在传唱队歌、佩戴红领巾、高举队旗中渐渐接受少先队组织教育。

参考文献:

第7篇:儿童形体礼仪范文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剂,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礼仪教育,也是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我园申报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课题《家园合作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的课题,并进行了实践研究。对幼儿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师、家长加强了培训指导,效果显著,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儿童礼仪品格教育科研成果优秀奖”。

【关键词】

礼仪教育实践成果

【正文】

一、课题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四方的“礼仪之邦”。 礼仪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礼仪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家庭、社会、幼儿园需要三位一体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培养,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未来人口的组成部分,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利益,也影响社会未来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中,礼仪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剂,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礼仪教育,于是我们申报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课题《家园合作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的课题,提出了“让女孩成为淑女,让男孩成为绅士。”的口号,毋庸置疑,这个口号所蕴涵的“有修养、懂礼貌、豁达大度、讲究谦让”韵味是耐人寻味的。特别是在今天,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是孩子从小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在社会交往中,孩子们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谦让、和合作的精神,或者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幼儿园老师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如此以来,幼儿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向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不怕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可爱的性格”。而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也会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早晨,幼儿会满脸欢笑的向老师问好,但是见到同伴和同伴的家长却沉默寡言,而且大多数幼儿不能主动和家长说“再见”,有些幼儿头也不回的摆摆手就跑到了座位上;离园时,刚出活动室的门口,孩子就把手里的文具或衣物一股脑儿的扔到地上,话也不说一句的跑去游戏或玩滑梯了,家长则边喊着孩子边捡起物品追过去;活动室的地上有了纸屑,当老师请孩子捡起来时,孩子会说:“不是我扔的!”;自由活动的时候常会有孩子喊:“老师,他抢我的积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幼儿常常会对同伴、家长大嚷大叫,等等。这些都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儿童,在灵活思考问题、快速接受新鲜事物、视野开阔等方面的优势显著增长,但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显然成为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由于家长的溺爱,滋长了一些不良习气,例如:不懂得尊重父母、长辈;不会礼貌、谦让的与人交往;独断、霸道、自私、唯我独尊等等。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幼儿期恰好处在以自我为中心时期,所以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我为主,缺乏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引导幼儿逐步走出“自我中心”的“小天地”而增强其社会性,培养幼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礼仪教育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逐渐培养幼儿良好道德素养,促使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

二、具体措施及做法

(一)课题实施具体措施:

1、小目标、低起点、多循环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在实施礼仪教育时我园采取小目标、低起点、多循环、勤激励的原则。一学期为一个研讨小阶段,每学期根据幼儿在园日常生活的环节确定一个子课题,抓住一点对幼儿实行细致、深入的教育研讨,通过调查问卷――制定小方案――实践――研讨――再实践――再研讨――最终小结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使我园在礼仪教育的研讨实践中做到了抓一点精一点,避免了多方面着手却不能深入到底,面面俱到的弊端。

2、新确立子课题探究与有成效子课题内化相结合

在新学期对新的子课题进行探究实践过程中,要把已经取得经验和良好成效的子课题继续坚持,使幼儿将行动逐渐内化为习惯,这样,通过几年的研讨实践,最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能文明礼让,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如果研究了新的子课题就丢了取得成果的子课题,将会一事无成。

3、习惯培养为主、集中教育为辅

“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这是蒙台梭利儿童观中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儿童的成长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才能实现,所以如果礼仪教育以知识的教授和行为的讲解为主是完全行不通的,我园采取了幼儿有抓手的、操作性强的、能够反复实践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主,配以儿歌形式的知识讲解教授,逐步实现幼儿对礼仪认知的情感认同。

4、师幼家共同成长

幼儿喜欢模仿,幼儿崇拜老师,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每学期我园都会以确立的子课题为主要内容,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礼仪培训,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使教师不仅要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行为,更要以自身为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在取得家长配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发挥幼儿“自我中心”的作用,让幼儿成为家庭礼仪教育的主人,让幼儿成为家长学习礼仪的老师,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同时使在园学习的文明礼仪行为得到巩固、深化。

5、多游戏、多鼓励、好榜样相结合

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玩儿”是幼儿的天性,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礼仪活动,利用游戏、情景练习等使幼儿学习、复习、内化,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在对幼儿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要做到“以人为本”,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多鼓励,勤表扬,对他们身上所存在的不成熟、不完美甚至不良行为习惯,也要循循善诱,热情耐心地加以纠正,使学习礼仪成为幼儿喜欢的、爱做的、快乐的事情。孩子的榜样带头作用是无穷的,当有的孩子看到同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们也会学着同伴的样子去做,努力加油,希望老师表扬自己。所以除了成人自身的榜样作用外,还要在孩子中间树立好榜样,幼儿都喜欢接受赞扬,所以孩子的榜样作用更能鼓舞孩子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题总体实施方法

1、教工礼仪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在进行子课题研究前,对全体教工进行相应内容的礼仪培训,教师自身有力量好的行为表现,才能更好的教育与影响孩子们,才能真正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大力加强对教师的礼仪培训,使全体教师做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通过互学互促使得良好行为逐渐内化。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让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根据幼儿园实际、各班实际创设室内、班级环境。布置礼仪教育主题墙饰、文明礼仪标语等,以此来为幼儿营造良好礼仪氛围。同时通过幼儿园设立“小小礼仪值周生”,“我是文明小卫士”等活动加强对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监督。

3、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

幼儿一日生活处处是教育,教师充分利用集中教育、随即教育等等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也是最喜欢的活动,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将礼仪知识渗透在有趣的教育活动中。使得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同时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时时受到启发和教育,使幼儿在看中学,在动中学。

4、充分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纪念日开展礼仪教育活动,也是实施礼仪教育的另一条途径。如:教师节的“尊师庆祝活动”、重阳节的“敬老活动”、三八妇女节的“我爱好妈妈活动”等等,通过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参与、讨论,培养幼儿的爱心、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有重点的让幼儿了解掌握相关的礼仪知识,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礼仪认知。

5、采用多种形式,做好家园共同教育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在实施礼仪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有针对性的开展家长礼仪培训,组织家长自我学习、互相交流,积极鼓励家长为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提出好的建议。

三、研究成果

我园的研究课题上报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礼仪、品格、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儿童礼仪品格教育科研成果优秀奖”,

历经了三年的研究与实践,从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发展变化上可以充分肯定我园园本教研的研究成果,通过全体保教人员的共同努力,已经圆满完成了课题的预设目标,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1、幼儿良好礼仪行为初步形成

首先礼貌用语在幼儿园随处都可以听见,“你好”,“请”、“谢谢”常挂嘴边,“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已经成为孩子们的日常语言;其次、学会了尊敬父母长辈,那种幼儿园一个样,回家另一样的现象不见了,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能主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任性、不撒娇、有要求能主动与父母商量;第三、幼儿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改变,他们无论在礼仪活动中还是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形成了“文明大方,礼貌交住”的良好个性,知道对待同伴要多关心、不轻视,会自由结伴,懂得互相谦让、互相分享,能对自己的、同伴的各种行为作出恰当的评价,及时纠正自身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等。通过三年的研究实践:

小班幼儿:能够保持仪表整洁,正确洗手、穿脱衣服,自己用餐、喝水,逐渐养成爱清洁、勤盥洗的习惯,主动招呼熟悉的人,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在成人启发下能帮助他人,初步适应集体生活,知道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基本常规,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处的快乐,逐步能和同伴一起玩,并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

中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能够随时检查自身的仪表着装,在老师的引导下使自身保持文明的仪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使用文明用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理解和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宜行为,学会辨别、评价是非,好坏,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别人,能互帮互学,知错就改。幼儿已经具有了同情心和责任意识,关注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游戏,学会合作,能主动地轮流和分享。

大班幼儿:能够自己搭配衣着,形成初步的仪表审美,并能自觉发现、提醒他人仪表的不足,帮助改正,从而保证自身及周围的人有文明的仪表,在自身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的同时,能够自觉的监督他人,提醒身边的人使用文明用语,能体验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尊重他人需要,学会了选择,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规则意识,能学习评价自己和同伴。

2、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幼儿和家长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中,能做到端庄稳重、落落大方;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幼儿之间见面主动地问好或点头微笑,活动内外合理使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言;善待每一个幼儿,不挖苦、讽刺幼儿。教师树立了以科研促教育质量提高的观念,在礼仪教育中,教师能把礼仪的内涵有机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断的加以渗透,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一位家长说:“你们的礼仪教育就象一条线,把各种教育都串起来,真正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这说明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家长,使家长对礼仪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主动配合教师,自觉注意言行,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四、课题深入研究与展望

第8篇:儿童形体礼仪范文

一、不机械灌输――用儿童的眼睛解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让他们分析社会生活的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的重要意义,了解言谈、行走等方面的具体礼仪规范,从而让行为养成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因此,我们努力营造宣传、学习礼仪规范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知、认同。

开展“画说‘八礼’”活动,即根据“八礼”的基本要求,发动学生创作儿童画,将相关条款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再择优在教室里、班级QQ群中展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创作过程以及浏览其他同学的作品,在奇妙的构思、绚丽的色彩、独特的想象中感知“八礼”。

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由上周评选出的“最美中队”围绕一周礼仪教育重点,用情境表演、儿歌吟唱、故事讲述、实例剖析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全校师生宣讲,生动形象,易于接受。

要求学生定点观察,如校门前、楼梯旁、食堂里,仔细观察他人的言谈举止,再与仪表、行走、餐饮等礼仪规范对照,在对比中发现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引起反思。

这一系列举措,让儿童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解读礼仪规则,让规则变得鲜活立体,富有生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二、不急功近利――用水磨的功夫落实

没有水磨功夫,鹅卵石难成其圆润。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绝不是一蹴而就,必须关注细节,长抓不懈,才会取得成效。

我们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拍摄礼仪系列微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学习模仿。如行走之礼,我们就从四个方面着手拍摄。一是上学进校园时,家长送达指定地点,学生主动说再见后迅速通过学生通道,进入校园;二是上下楼梯时,靠右侧行走,逐级台阶踩稳,不上蹿下跳,不三三两两并排行走,不大声喧哗,不长时间逗留,主动避让不推挤;三是课间在走廊上,靠右行走,不多人并排行走,不勾肩搭背,不奔跑、打闹;四是放学排路队时,铃声一响,迅速整队,做到安静、有序、迅速,路长持路牌按规定路线开始离校,行进时做到一条直线、一声不吭、一直到点(接送点),且注意靠右行,速度适中,不掉队,与其他班路队相遇时,路长要及时调控队伍,做到停靠避让不争抢。

我们成立了“寻美小队”,要求队员们留心捕捉身边稍纵即逝的美德镜头,用文字将其放大定格,再利用晨会时间,通过红领巾广播台宣读、表扬,从而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明白“细节”的动人魅力,真切感受小行为的大影响,也播下了“让文明在细节中闪亮”的种子。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指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了他们为什么漂亮或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此,我们还定期评选“礼仪之星”,在校报《小公民报》上登载,将他们的照片在校园内的电子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用身边的榜样引领学生成长。

三、不硬性强制――用多彩的活动演绎

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仅凭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复练习、不断体,才能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让文明礼仪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一学年来,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为学生的践行体验搭建了多样的平台。

1.给小区把把脉。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约上小区里的两三个小伙伴,一起用“火眼金睛”检查自己居住的小区,当一回“医生”,看看能发现哪些“病毒”,并想想有何危害。当我们将学生搜寻到的“病毒”集中起来展览时,竟然有近三十种,他们震惊了!随后,我们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病毒”存在的源头,在七嘴八舌中挖出“病根”,并制订“治疗方案”,形成文本,派学生代表向有关社区负责人汇报,请他们拿出“整改方案”。这一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在实践过程中,“遵守秩序、爱护环境、善待景观、恪守公德”等礼仪规范都得到了直观强化,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孝心推销送温暖。重阳节前夕,我们指导学生选购一些适合送给老人、富有意义、能让行人怦然心动的商品,去街头推销,宣传孝亲敬长的美德,再用推销所得给自家的或社区的老人买一个小礼物,送上一份惊喜、一份温暖。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朴实的话语自然地流进了街头行人的心窝里,悄然拨动着他们的心弦,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就这样通过童稚的行动在人群中传递,温和地浸润着人们的心灵,而孩子们自己也在购买、推销、送礼等行动中践行着言谈之礼、待人之礼,并感受着赚钱的不易、关爱的美好、挑战的快乐。

3.“大成仪礼”系列活动。我们精心策划了由“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组成的“大成仪礼”系列活动。“开笔礼”上,来宾、家长、老师为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朱砂启智”,校长生动形象地讲解“信”的来历,教育学生学圣贤,读好书,做好人;“成长礼”上,汲水洒水的神圣仪式,校长深入浅出的“问水”微课堂,言说恩情、放飞梦想的动人时刻,让学生在情境中懂得感恩,学会分享,明白了做人就要做水一样的真君子;“毕业礼”上,各班用不同的形式汇报喜人成长,校长主讲的微课堂“你好,时间!”让学生带着母校的嘱托迈进初中的大门。

4.校外拓展训练。六年级全体学生在长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拓展训练:“队列内务”训练,提高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是特种兵”,让孩子们体验了军旅生活,磨练了孩子们的意志品质;知味园里的“农家乐”活动,让孩子们在锅碗瓢盆的碰撞中,体味到了劳动的快乐和父母的辛苦;惊喜刺激的“拓展园训练”,锻炼了孩子们的胆识,增强了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优雅的“礼仪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了礼仪的重要性;“丝网花制作”“刻喜笺”等活动让孩子们深切领悟到“说易行难”的真谛……在这些新颖的活动中,一个个如花的生命在长江之畔显露出勃勃生机。

四、不各自为政――用协同的力量共进

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全校教师心往一处想,就要让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从而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1.学科融通。我们要求各学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如课堂中的倾听、发言、讨论时的姿态,去室外上课时排队、行走,在同伴展示、表演时的反应……从点点滴滴入手,持之以恒地进行礼仪渗透。

2.环境育人。校园环境本身就是课程。我校门前有悠悠泮池水,园内有巍巍大成殿,我们就让学生在大成殿前轮流诵读,拥抱晨曦,开启新的一天。清晨的诵读与傍晚大成殿内的鼓乐齐鸣,连成了让我们大家都非常向往的“晨诵暮鼓课程”。我们还着力开创了系列主题空间文化,论语广场、成语大道、书树丛林、生肖石刻、启明书卷、馆校图书馆(联合市少儿图书馆,设置全国首家户外开架图书馆)……这些因地制宜、依形据势开发的主题文化空间,是厚重积淀的文化传承与蓬勃生机的思维启迪。

3.角色转换。学校开辟了学生管理课程,“将学校交给学生管理”。即每周在老师的指导下,由一个班级全面、全程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在这里,学校化管理过程为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角色换位。具体呈现为“六化”并举:参与管理全员化,课程设置特色化,管理人员自主化,管理范围覆盖化,问题纠正及时化,能力培养全面化。“管理一周,影响一生”!

经过充分实践,学校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校本课程――来自家长的综合素养课,旨在让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该课程分为六大类,按不同年级有序推进:儿童c自己、儿童与生活、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科技、儿童与世界。变换的是执教教师的身份,但不变的是“以儿童为本,为生长而来”的理念。

4.家校共进。学生当“小小讲解员”,向家人解说“八礼”的规则,并在家庭中举行“亲子挑战赛”,通过抢答、演练、创编文明礼仪童谣等形式,比比谁记得牢、做得好,这样“小手拉大手”,实现家校协同教育。我们制作了文明礼仪记录单,请家长及时记录孩子在家中、外出时的突出表现或不足,各班任课老师不定期查看,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随机访谈,了解本班学生的真实表现,再进行表扬、点拨,引领学生不断反思前行。我们还以礼仪为专题编印了《小公民报》,刊登家长们撰写的引领孩子学礼仪的育子心语和学生倾诉自己学礼仪的心得感受,促进了反思深化。

第9篇:儿童形体礼仪范文

关键词:幼儿;礼仪教育;内容;方法

礼仪是教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能反映个体的知识和教养水平,人们的行为习惯如何,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缺乏了解,缺乏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生活礼仪培养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一、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内容

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安排,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内容安排呈螺旋式上升,阶段性目标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小班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阅读、倾听、排队、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学习基本的仪容仪态;以及家庭的出入、开关门、敲门、就餐、尊敬长辈的礼仪,结合社会活动的节日礼仪,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元旦、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礼仪。

中班内容在小班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相应增加交往礼仪的学习,其中包括:分享(物质层面)、自我介绍、递接物品;基本礼仪:行走、蹲姿、自我介绍、值日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升旗、交通、游园、乘车、安全;以及传统节日节日礼仪教育内容,如重阳、中秋、春节等节日礼仪教育。

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增强,为了更好地与小学生活衔接,在中班礼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礼仪、欣赏与阅读礼仪、分享礼仪(精神分享)、基本礼仪中的电话礼仪、介绍他人、着装、与他人沟通、拜访做客与待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增加了在外用餐、购物、交通乘车、参观、安全(突发事件),结合社会活动扩展了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母亲节、端午节、父亲节等节日礼仪内容。

二、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方法

(一)训练法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反复训练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的方法。训练法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他们的品格养成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教育家洛克曾说过:“给孩子规则,不如给孩子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例如:正确的站姿与坐姿、仪容仪态、自觉排队、礼貌用语等内容,必须经过反复学习和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礼仪习惯。

(二)言教法

对孩子进行教育,“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言教法能使孩子知行合一。如:具体操作过程采用童话故事、寓言、儿歌、情景表演、动画片、参观体验等方式,同时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知识性、鼓动性与针对性,以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三)榜样法

幼儿学习榜样,大体经历从无意识模仿到有意识模仿,从游戏的模彷到生活实践的模仿。教师家长的示范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命令,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家长要以优良的品质和规范优雅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

(四)正向评价法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教育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并会努力地向正向化发展。

(五)游戏法

通过主题游戏的方式,提出具体规范的礼仪要求,使幼儿习得的礼仪常识与习惯得以具体的实践和应用。幼儿阶段游戏是幼儿的重要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幼儿反映着人们良好的礼仪习惯及行为准则,这对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礼仪习惯起着巩固和强化的积极作用。

(六)境教法

境教法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无言的教育。创设一种优雅的礼仪氛围,物质环境创设要整洁有序、艺术优雅,精神环境建设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教养态度、严格的生活制度等方面。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悄然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礼仪的种子。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逐渐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