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医生论文范文

儿科医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医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科医生论文

第1篇:儿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儿科学专业;医学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1];医学是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学科,以人类疾病和健康作为研究对象。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随着我国儿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群众对儿科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儿科学专业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儿科学教育的关系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哲学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认识疾病的本质提供了有力武器,有助于加强医学生对医学问题的理解、认识和科研创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教育密不可分,在医学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医学教育有机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健康儿童计划,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切实提高妇幼健康水平,达到203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0‰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的健康中国建设指标[2]。这对我国儿科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但目前我国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问题。201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1000名儿童仅有0.4名儿科医师,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另外,儿科医师教育水平较低,32%的儿科从业者在高中毕业后只接受了3年的专科教育[3]。因此,我国儿科医师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目前儿科医疗保健工作的需求。医科院校自1999年开始停止儿科学专业招生,直至2016年才陆续恢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科医师数量不足的压力[4],但培养质量方面仍有很多缺陷[5]。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在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提高培养质量。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医学人文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正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6]。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儿科学诊疗在内的医学活动逐渐转为以追逐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导致医学行为与医学人文精神相背离。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疗活动的灵魂和旗帜,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医学伦理学教育

2.1.1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坚定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成为优秀儿科医师的信心马克思指出,医疗行为就是为了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而服务的[7]。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保障儿童健康是儿科医疗服务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社会劳动能力的根源。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儿科学专业医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到儿科工作的重要性,对儿科工作充满憧憬。马克思认为,医学的产生来自人的生命健康的需要,而医生应该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在儿科诊疗保健工作中,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为患儿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儿童具有成长性,在各个发育阶段都有其特点;儿科疾病发生发展快,常常出现急危重症病例,但若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因此,医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就需要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掌握更多的临床诊疗技术并完成更长时间的临床实践[7]。将儿科学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的理论结合起来,让儿科学专业医学生认识到儿科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特点,树立成为一名优秀儿科医师的信心,坚定成为一名良医的决心[8]。2.1.2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可给予医学生更多启示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医疗工作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因此应该充满人性和人文关怀。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不伤害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及平等原则,设身处地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7]。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很多情况下儿童的诊疗方案是由监护人决定的。诊疗过程中儿科医务工作者要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出发,在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同时充分考虑并维护患儿的尊严。另外,儿科医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患儿,还有对患儿恢复健康充满期待的家属,他们心怀忐忑并渴望得到医师的同情和帮助,他们的尊严也需要去维护。儿科学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能加深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充分认识儿科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强调高超的医疗技术对于患者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医学诊疗行为都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7]。但我国儿科医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儿科医师受教育水平很低,甚至很多单位没有专业的儿科医师。因此,儿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医学生努力学习儿科专业知识,坚定为儿科医学事业做贡献的信念[8]。近年来,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正在向“人人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的方向发展,党的报告也明确把全民健康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目标[7]。但在儿科医疗方面,基础公共卫生与保健制度仍不健全,基层医疗单位不但儿科医师数量少,诊疗水平也较低,要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儿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献身基层儿科医学事业的志向,为现代医学由治疗向预防与保健方向的转变、为基层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2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提高儿科生命观教育的成效

儿科学专业医学生作为未来我国儿科医师的主力军,肩负着振兴儿科医疗卫生事业和维护儿童健康的重任,其生命观将直接影响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儿童生命健康以及儿科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9]。儿童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儿童诊疗活动中也涉及很多伦理道德问题。例如儿科临终关怀问题存在很多争议,不仅需要对患儿提供心理关怀,更要注重对其家庭提供“完整的”关怀[10]。因此,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对生命与生死等问题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在符合法律规定、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履行好作为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义务[9]。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专业知识教育

3.1辩证法在儿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思维是一种以具体的、有限的方式把握人类健康和疾病现象的实质性思维,但医学思维离不开哲学思维的指导,哲学思维是医学思维的方法论基础[11]。3.1.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儿科临床实践中,疾病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必须以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另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又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临床上所能看到的不同症状。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疾病的临床症状分析不同的影响因素,利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系统地对疾病进行分析及诊断,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制订正确的诊疗方案[11]。3.1.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儿科临床实践及儿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立统一规律来做指导[11]。如何处理治疗效果与不良并发症这一矛盾,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及儿科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对立统一规律,在掌握儿科诊疗原则基础上进行更多的临床实践,充分认识到各种治疗手段的矛盾性,以使临床诊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及最少的副作用,趋利避害,更好地为患儿服务。3.1.3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医学是最注重实践的学科。既往儿科疾病治疗更多是根据个人经验制订治疗方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循证医学治疗方案和原则,为儿科诊疗水平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点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1]。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中必须坚持实践的指导作用,遵循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

3.2批判性思维在儿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大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儿科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3.2.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哲学就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批判性思维体现在它不断地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论和思想进行反思与批判。医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对现有理论和观点的认识、批判、再认识的过程。批判性思维培养已成为塑造独立人格、成熟心智的关键[12],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普遍缺乏,尤其是在发展速度远落后于成人医学的儿科学领域,因受限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医学研究工作停滞不前,墨守成规[12]。因此,儿科专业医学生教学工作中,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批判性地对待医学观点,去伪存真,促进儿科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3.2.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医学临床实践完美结合是培养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获取更接近真相的知识。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并在实践中提出新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生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儿科医学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以确保儿科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后继有人。但目前关于医学生信仰的调查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信仰缺失、信仰迷失和信仰功利化趋势[13]。因此,在医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儿科学专业马克思主义教育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发挥实践的作用。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符合专业特点、贴近临床实际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反思理论、发展理论,不断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爱之心、对医学的敬畏之心,在实践中丰富和提升自我[14]。

参考文献:

[1]郭根凯,顾志峰,朱欣航,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和医学教育[J].考试周刊,2017(91):1-2.

[2]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A].2019.

[3]ZHANGY,HUANGL,ZHOUX,etal.CharacteristicsandworkloadofpediatriciansinChina[J].Pediatrics,2019(1):1-13.

[4]雷明明,刘友学,郁晓霞,等.“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儿科医师紧缺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34):4871-4873.

[5]HUY,XUJ,DONGW,etal.Strategiestocorrecttheshortageofpaedia-triciansinChina[J].TheLancet,2018(5):385.

[6]陈方平,徐希进,王秋菊,等.当代人文医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4):247-250.

[7]崔婷婷.浅析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医学伦理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4):16-18.

[8]沈叙庄,罗燕芬,禹金蕊,等.儿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强化专业基础与临床培训模式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8):69-71.

[9]吴新平,张懿.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3):30-38.

[10]王玉梅,冯国和,肖适崎,等.儿童患者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2):179-182.

[11]王健.哲学辩证思维在心内科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0):65-67.

[12]许珍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1):39-42.

[13]刘伟,蒋小龙,王雪晗.关于医学院校学生信仰调查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53-954.

第2篇:儿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培训;专科医生基地学员

[中图分类号] R174;R72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b)-0159-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necessity and effect of neonatal asphyxia resuscitation technique training for specialist training base students.Methods 55 students in specialist training base including gynecology,obstetrics,neonatology,pediatric,anesthesiology department from August 2009 to August 2013 were centrally tra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er ministry of health of newborn asphyxia resuscitation training course requirements and had the theory test and comprehensive simulation test,the theory test result and the examination pass rate of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department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Results Training improved neonatal asphyxia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students,the total mean score before training was (60.1±1.7),the total mean score after training was (95.4±2.3),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P

[Key words]Neonatal asphyxia;Resuscitation technique;Training;Specialist training base students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每年400多万死亡新生儿中约有1/4的死因是新生儿窒息[1]。新生儿窒息也是我国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是保障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为了认真实施原卫生部提出的“确保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复苏培训,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2]”目标,作为综合性三甲医院,具有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等多个专科培训基地,为了全面提高我院新生儿窒息复苏力量,本院自2009年专科培训基地成立以来,对所有新入基地的涉及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科室学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规范培训、科学的考核评价是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3]。本文通过比较培训前后专科医生培训基地成员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培训后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考核的合格率,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培训方法的有效性,以期通过有效培训能够准确和熟练地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8月~2013年8月进入专科医生培训基地的培训包括妇科、产科、新生儿科、儿科、麻醉科5个科室学员,包括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共55名。参加培训的各个基地成员的年龄、职称、工作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培训前的调查工作 在进行正式培训前,对参加培训的学员的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知识理论摸底考试,试卷由100个单项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分。

1.2.2培训方法 按照原卫生部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课的要求进行培训,集中培训2 d,培训内容统一采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培训的形式有理论授课、理论考试、操作练习、综合模拟考试。指南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原理综述、复苏最初的步骤、复苏面罩和气囊的使用、胸外按压、气管内插管、新生儿用药、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注意事项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由我院4名通过原卫生部考核、获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省级师资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对参与培训的所有学员进行培训、复训、考核,培训教材采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

1.2.3培训效果考评 ①培训后再次对学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知识进行理论考试,试卷由100个单项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分;②培训后再次对学员综合模拟考试,参照《新生儿窒息复苏(5版)》教材考核量表,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新生儿窒息复苏合格率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成员均参加过国家级师资培训,具备考核资质,考核满分38分,及格为33分。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 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不符合χ2检验条件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

2结果

2.1各培训基地学员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成绩的比较

各培训基地的学员培训后理论考试成绩成绩平均分>90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各培训基地学员的新生儿窒息复苏考核合格率

所有学员总的考核合格率为87.3%,其中合格率最高的是新生儿科,为100.0%,最低的为麻醉科,为70.0%(表3)。

3讨论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门类的特有阶段,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是医学生进行学生和临床医生角色转化的重要阶段,既能培养优秀合格的专科医生,也符合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4-5]。以需求为依据确定的标准培训课程可进行规范化培训,应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可显著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及相关理论集中培训的效果[6]。调查发现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不仅有利于培养胜任临床日常工作的医师,而且对培养出名符其实的临床医学研究型专家更有重要意义[4],特别是对专业性较强的学科[7],如妇产科、儿科等。全世界每年有近500万的新生儿死亡,其中约19%为出生时窒息,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004年原卫生部启动“自由呼吸生命之源”的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其目标是确保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1名受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并掌握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全国范围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效果显著[8-10]。而本院各个基地培训的学员是各个科室的有生力量,他们的年龄在22~26岁,工作年限为0.5~4年。本研究培训前调查发现,各个相关培训基地学员在培训前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容乐观,整体的平均成绩为60.1分,刚过及格分数线,这其中包括新生儿和产科专科的学员,虽然他们的成绩相对其他专科较高,但仍然在60~70分水平,将为以后新生儿窒息复苏的重要力量。基于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掌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对各个相关培训基地学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培训是很有必要的。研究发现对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项目培训,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存活质量[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新生儿窒息复苏的规范化培训,首先,新生儿窒息的理论考试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各个培新基地的学员参加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培训后考试成绩平均分>90分,明显高于培训前。由于我们的培训计划严格按照原卫生部全国统一的《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课的要求进行培训,培训的形式有理论授课、理论考试、操作练习、综合模拟考试,并且是由获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省级师资资格的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因此,不仅理论知识得到很好的提高,而且培训学员总的考核合格率为87.3%,其中合格率最高的是新生儿科。可以说经过培训,87.3%的学员成为掌握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具有在分娩现场抢救新生儿生命的能力。臧贤玲等[12]对上海市某辖区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培训使医务人员窒息复苏技能明显提高,不同机构和部门的测试成绩都有显著改善,经培训后各助产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培训前下降8.83%,复苏成功率提高16.33%,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下降30.77%,效果非常显著,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成丽霞[13]培训后总结也发现规范化地对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的有效培训,大大地降低了新生儿因窒息而导致的伤残或死亡概率。因此,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的全面掌握是保障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

在培训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无论在培训前还是培训后,麻醉科的学员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知识掌握是相对较低的。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麻醉科所学专业与产科和新生儿的相关性相对较小,具备的理论知识薄弱,所以在培训前后的提高要相对困难;另一方面,由于麻醉科医生更擅长的是成人的抢救,新生儿科的抢救原则和成人有很多的不同[14],或相反的地方,这是麻醉科医生需要克服的。其次,培训时发现有一定产科基础的,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接受能力更强一些。学员因没有轮转过产房,对自然分娩新生儿出生后的生理过程不了解,可能会影响其对窒息复苏的理解。因此,培训需安排在学员轮转过产房,对自然分娩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这样培训的效果将会更好,韦彩妹[15]研究也发现相同的问题。再次,合理地安排理论授课和操作练习的时间,重点是学员在模拟情镜下反复的模拟训练[16]。因此,应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有效的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培训计划。

总之,对专科医生基地成员,作为医院的有生力量,其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培训效果显著,大多数能掌握这一操作[11]。

[参考文献]

[1]臧贤玲,王珏,汤振宇.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管理方法探索[J].上海预防医学,2012,4(2):81-82.

[2]尹丽霞,胡艳丽.新生儿窒息规范化复苏的培训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594-595.

[3]李小清,马麟娟.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推广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2):83-84.

[4]郭华,孔江联.临床住院(专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与在职研究生培养同期对接模式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104-105.

[5]何坪,李曼霞,张朝鸿,等.重庆市实施新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的效果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1384-1387.

[6]高洁,李雁平,李彤,等.天津市以需求为导向的全科医师技能集中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7):1227-1230.

[7]于月成,姜伶俐,辛晓燕,等.妇产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94-96.

[8]赵秀敏,卢彩玲,王晓艳,等.精益管理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111-114.

[9]王宁,王宝生,高科,等.区县级医院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培训效果评估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8(4):245-248.

[10]谭玮,丁香平,周锦龙,等.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8(4):256-258.

[11]顾海红,俞丽君,张豪,等.持续新生儿复苏培训对新生儿窒息和病死率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9):1512-1515.

[12]臧贤玲,王珏,汤振宇.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765-1766.

[13]成丽霞.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规范化培训的方法与意义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46(28):584-585.

[14]林娟,甘淑贞,罗银秋.多元化信息化形式培训对医技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影响[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 10(5):421-422.

第3篇:儿科医生论文范文

我们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实习学生为主体,以儿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例及其症状鉴别诊断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分为不同的专题,如:小儿惊厥、腹痛待查、新生儿呼吸障碍、血尿待查、发热原因待查等。通过不同典型的疑难病例,用疑难病例讨论的形式,结合病案导入式教学及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在病例讨论前一周,把要讨论的病案资料打印后发给实习同学。学生为主导,分小组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工作,运用EBM医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现有网络平台查阅国内外有价值的文献,收集与病案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有关的资料,并学习对资料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儿科理论知识横向联系,分析总结出与病例相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要点及其相关依据。

在疑难病例讨论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分析总结的报告做成多媒体文件。病例讨论时,由各小组学生为主导,进行知识的分享,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的讨论。从而提高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拓展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同学们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儿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网络平台等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通过对所查阅国内外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出与问题有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资料,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真正做到授之于渔。同时能不断拓展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要求,改革儿科临床教学的方法,采取典型疑难病例讨论的形式,提倡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仅单纯掌握现有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更进一步加强了实习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实习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使学生将儿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而且让同学们将所学到的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基础学院学到的计算机课程、文献检索课程的相关知识与儿科临床实践相结合。

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改进,随着网络技术的产业化和普及化,医学生将能够运用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获取大量的文献信息和医学资料,使医学生能在以后的医学工作中掌握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以获取更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医学观,使医学生们学到保持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能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学习并不断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实现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终身学习的良好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型临床医生。在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学习相关医学资料,不断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促进儿科临床教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进一步转变,使儿科临床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这种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的探索,我们能逐步提出更完善的运用EBM理念指导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改革的方案,并推广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我们儿科临床教学的质量。医学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医学教育需要,引入循证医学模式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教育新观念是必然的趋势。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采用,对促进医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作者:纳玉辉 刘梅 戴梅 段晶 黄永坤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4篇:儿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儿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30-02

围绕我国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基层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好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及改革的需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儿科学》教学也应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1],重视“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学要求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和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儿童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性别差异、年龄月龄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评估还是疾病状态的临床诊断都不好采用同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儿童对疾病造成的损伤、内环境稳态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再次是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等,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干预。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儿科学的教学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儿童保健[1]。儿科学的宗旨就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理念,该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儿科学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未来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含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更要不断创新为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文通过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进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科学不断向更深入的层次分化,儿科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探究儿科医学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尽最大可能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小儿疾病的治愈率,提高小儿健康保健和疾病的防治水平。其中儿童健康与保健、新生儿医学将是儿科中最具有特色的学科。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儿科学也将会发展为总体医学和全科医学,以适应我国广发基层地区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

作者:余欢

    参考文献 

[1] 于洁.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孙晓静,张钦祥.浅谈高职高专学校开设“健康与保健”课的重要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6,6(2):14-15. 

第5篇:儿科医生论文范文

编者按:秦泗河医师从事矫形外科数十载,手术治疗小儿骨与关节畸形逾万例,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深感医德、医风、医技对推动学科专业发展,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重要意义。他博览群书,借鉴海内外名训,从哲学、历史、文化的角度环视医生、医术与人文的密切关系。本文是他在2007年主编的《医生、医术与人文》一书的中心内容之一,对引导当代矫形外科医生面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如何紧密结合国情坚持以人文本,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矫形外科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广大读者阅读本文后有何感悟,欢迎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作者已经从事30年的四肢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矫形外科专业。在上万例手术治疗的病人中,14岁以下的小儿肢体畸形约占40%,深感我国小儿肢体畸形程度、肢体残缺的发生原因与类别、患者的地区分布、经济状况、就医需求等,与欧、美等经济、科技发达国家比较有很大不同,特做如下分析建议,与同道商榷。

1 要读懂国情,了解中国小儿骨科疾病的基本状况与社会需求

1.1 临床骨科医生首先必须解读国情、扎根于国学文化的土壤,谁读懂了中国的传统与演变趋势,谁真正了解大众的需求、意向,将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谁就会成功。

1.2 中国3亿小儿的数量接近北美的人口,其中运动系统疾病的比率是多少?专职从事小儿骨科与小儿运动医学的医生又有多少?“县(包括县级市)”的医院,是中国最基本的面向基层病人的行政单位有多少设立小儿骨科?没有经过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疾病有多少?目前尚缺乏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宏观调查数据。

1.3 小儿骨与关节疾病、畸形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

小儿麻痹后遗症,延迟治疗的脑瘫肢体畸形,延误治疗的髋关节脱位,延误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数以百万计,而西方国家已十分少见了[1]。由此决定了中国小儿骨科事业发展、教学要求、科研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是否与国际接轨,怎样接轨?

1.4 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延误治疗或不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病人多

这类地区居民科学素养差,难以正确获得就医的正确信息,多有乱求医的经历。医院普遍缺乏小儿骨科专业,大骨科医生的技术理念与学术水平,也比经济发达地区的骨科医生有差距。致使很多小儿骨科疾病与肢体畸形早期没有获得正确的外科治疗,给后期矫形外科治疗增加了困难。

1.5 小儿四肢骨与关节畸形的矫正,缺乏强大的经济市场推动

由于用药少,手术中放置的昂贵的内置材料少,必然缺乏医药、器械厂商的强大推动,加之从事小儿骨科专业的医生少,难以召开规模宏大、气派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这是近10余年来小儿骨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 从生物骨骼的起源、演变看肢体损伤与重建的发展史

2.1 生命体的骨骼起源

1)生命(原核细胞——细菌),起源于38亿年前。

2)形成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约起源于35亿年前。

3)具有完整细胞核功能的“真核细胞”起源于20亿年前。

4)具有骨骼结构的生物:震旦虫管-小壳化石等,起源于5亿年前。

5)滑膜关节约起源于2亿年前。

2.2 生物界骨与关节发生与演变的基本历程

软体动物外骨骼动物内外骨骼兼有的动物

骨骼肌出现

脊椎动物(后进化出四肢和滑膜关节)

海洋脊椎动物终于登上大陆

启示: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的演变,直到进化成人类,首先是骨骼出现,结构与功能重建的演变过程。大自然为人类肢体损伤、残缺的修复与重建,奠定了根本的生物学基础与活力,离开了这个基础无法谈科学技术的应用、医生智慧与临床技能的发挥。

3 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探索人类骨科疾病的产生、发展的原因

现代人类学家认为:动物结构与形态的演变主要来自于新功能的需求与定向的运动。人类早期奔跑的能力定型了人体的解剖,形成人类今天的样子。幼儿的坐立、奔跑过程,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躯体形态的发育。由此说明直立行走的人类,起源于东部非洲大草原的原因。当人类脑、手的发育区别于脊椎动物之后,颈椎病、脊柱疾患以及髋、膝、足关节畸形的发生均与直立行走有密切的关系[2]。

用生物进化和遗传学的理论和仿生学的角度,从儿童发育过程与直立行走的运动力学,分析下肢骨关节功能的演变,畸形发生与运动系统疾病产生与发展的自然背景,可提出符合儿童发育学要求的重建下肢功能的医疗模式。

4 倡导“小儿骨科自然重建理念”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不能像成人那样对损坏的骨与关节进行组织替代与重建,如人工关节置换。骨科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不仅开阔了Ilizarov技术医学与哲学交融的思考层面,充分调动医生的智慧,顺应小儿生长与组织重塑的巨大潜力而修复肢体残缺。“自然重建理念”符合现代医学和谐发展的价值理性、决策理性。

“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是对骨科替代重建理论体系的一种补充和纠偏,也为骨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其发展趋势,符合由目前的替代外科时代(replacement surgery)向再生医学时代(regenerative medicine)发展的方向。自然永远是宇宙的本性或本原。人类既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任何创伤和疾病都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治疗疾病的医疗模式就应当遵循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与诠释为小儿骨科创伤、疾病的矫治,提供了符合生物学的理论依据[3]。

5 树立微创理念,重视手术技巧的磨练与医学美学要求

小儿骨与关节畸形的术前检查、治疗决策、手术操作较少需要高、顶、尖的设备与器械,真、善、美是一切工作的最高追求,审美意识是微创外科的根基,是小儿骨科医生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肢畸形矫正的手术过程与治疗结果,主要取决于术前决策,医生的临床经验,规范操作,临床技能与智慧的发挥,因此,医术与艺术,学术与文化交融,方能激发医生的潜能,体现出美的工作旋律,才能感受到医疗工作的快乐。

6 真正理解与正确应用现代骨外固定技术体系

以Ilizarov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骨外固定技术,将时间一空间(外固定器械构型的改变),成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去调控,体现了时空哲学观。多种动物肢体的牵拉试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血管、神经、骨与软组织,都能在牵拉下再生。组织再生的机理是:组织受到持续牵拉后局部的潜能细胞被激活,干细胞也发生凝聚,首先出现微循环重建,而后出现组织再生,称“牵拉组织再生技术(distraction histogenesiS,DH)”。

Ilizarov技术体系的正确应用与新近研究,开辟了小儿重度肢体残缺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新纪元。这一正确应用,对重度四肢残缺的治疗效果出现了革命性变化。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与专科管理模式、学术牵引力、骨科发展导向,不利于这个简单、有效、医疗费低的治疗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泗河.小儿矫形外科[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绪论.

第6篇:儿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重点专科 护理 建设

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是医院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三名”)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专科护理建设是重点专科建设内容之一,能使护士在专科疾病认识、治疗、护理、康复指导上具备较高水平,使重点专科护理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我院儿童骨科自2008年-2011年,在创建重点专科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紧密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有关内容,建立重点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强化重点专科护士中医理论与技术培训,提高中医护理科研能力,于2011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专科验收工作,现将重点专科护理建设体会总结如下:

1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

为保障重点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医院制定了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法;成立了重点专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科室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制定并落实重点专科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儿童骨科重点专科护理工作发展规划;儿童骨科专科护理建设工作计划;建立健全护理岗位职责、人员培训计划及落实考核措施等;每月均组织重点专科建设的专项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

2技术、学术能力建设

2.1结合诊疗规范完善护理常规我科在重点专科建设开展的同时,运用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理论,结合科室诊疗规范完善了重点病种护理常规,每年对护理常规进行优化。护理人员熟悉掌握重点病种的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主要从病人的辨证施膳、用药、情志、专科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护理工作。

2.2重点单病种突出中医特色护理并进行评价及制定改进措施科室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广泛运用于骨伤科护理中。我们根据“四气五味”理论对饮食分类、指导患儿家长根据患儿骨折不同分期进行饮食调养,将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封包、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洗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运用于临床。根据骨折患儿的身心特点,科室设计并应用了上肢游戏式引导功能锻炼操以提高骨折患儿的康复效果。

每月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对中医特色护理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

2.3加强科研与学术交流能力

积极总结专科护理经验,参加国家级、省级护理学术会议,与省内外护理同行进行护理经验交流。对下级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在建设周期内与3家医院形成对口支援,举办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2次,2010年申报并举办《儿童骨科辨证施护新进展培训班》。建设周期内护理科研课题立项1个。

3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

3.1注重护理人员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证能力的培训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顺利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重点专科要成为中医护理模式病房,必须注重护理人员中医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在全院护理人员课时达到100课时要求的基础上,科室通过讲座、跟随医生查房、中医护理查房、护理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本科室病种的相关知识。科室每季度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

3.2护理人员专科、专病理论知识的培训科室制定了各级护士护理理论、技能要求,每年对各级护士进行技能考核;科室制定并落实重点专科培训计划;专科、专病护理查房每季度1次;专科、专病理论讲课每季度1次;重点专病为主题的读书报告会每季度1次;专病应用护理技术考核每半年1次。

邀请科内医生专家授课,学习牵引、手法复位的配合,小夹板固定的方法、功能锻炼指导等专科护理技术,使护理人员学以致用,能熟练配合医生进行各种骨科技术操作。

4专科文化建设

重点专科精神文化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时代气息,突出救死扶伤的行业特点,重视人文关怀,创建良好的中医专科文化氛围。

4.1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在病房走廊、门诊候诊区设立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栏和适宜儿童的卡通形象宣传栏,介绍本专科中医药治疗特色、中医药疗效等内容。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科室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从诊疗行为、服务方式、人才培养、教学传承等方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为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使患儿在娱乐中学习有关健康教育常识,我们自编了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画册、健康教育处方,供患儿及家属翻阅。画册色彩鲜艳,采用卡通图像,加上其父母在旁边的指点说明,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患儿受到健康教育的熏陶。内容有:儿童骨折骨折后的家庭护理,骨折三期不同的饮食,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各项检查、治疗的意义和配合,儿童意外创伤的预防,出院指导等内容。

4.2将医疗护理服务拓展到院外,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为了达到护理连贯性,我们把关怀服务延伸到家庭,设置医患连心卡,使病人出院后,同样能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帮助,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了解病情需求,强调尊医服药,按时复查,以做好康复指导。

第7篇:儿科医生论文范文

【摘要】循证医学是强调最佳临床研究证据,医生专业技能和病人价值及愿望的完美结合。不但能给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疾病的诊疗更准确,更有效,更安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因此,在儿科实习带教中通过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终身教育能力,提高实习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循证医学;儿科教学;临床实习

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其产生与发展虽然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但其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接受,而临床实习期是培养一名高水平医生的重要阶段。本文依据国内外开展循证医学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多年的临床教学体会,对儿科临床带教工作进行了探讨。

1 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

循证医学即为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指的是临床医生应认真,直接及明智地使用目前最好,最新的证据来解决对病人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问题,对病人诊治都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循证医学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教学,是循证思维的教学贯穿到临床实践中,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补充与发展。

2 传统医学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及引入循证医学方法的必要性

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医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传授医学知识与技能,更注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1]。在临床教学未应用循证医学前,临床的诊断,治疗,检查,及预防疾病主要是以个人经验,上级高年资医师指导,教科书和医学刊物的报道处理病人为主,且临床的教学也一直处于这种经验医学阶段。因此存在着临床理论与实践在教学经验上联系不紧密,学生理论强,实践能力弱的状况,此外,实习生没有独立诊治患者的机会,学习主动性不强,导致运用知识和训练能力不足,将循证医学思想引入临床医学教育,使实习生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从机械学习转变为最优化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学,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从而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接受知识更新和挑战。

3 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面对目前复杂的医疗环境,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在对某一疾病作出诊断或对病人提供治疗方案时都需要有根据,且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激烈竞争,因此如何提高实习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医疗一线的要求是临床教学的关健,循证医学模式是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在临床实习中引入循证医学不仅为实习生打下牢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实习生从证据资源中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引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在临床实习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对其正确医学观的树立及今后临床实践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4 循证医学应用于儿科临床实习教学的实践及体会

当前医疗形势的变化和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儿科临床教学面临新的挑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认真负责地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就需要教研室和教师不断改革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为医学教育的发展作出努力。

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学生将前四年所学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的关健时期,儿科所面对的是体格与智力均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儿童,涵盖范围广,疑难问题多,与其他科相比,其发展却相对落后。此外,患者年龄小,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无论是疾病发生的原因,类型,还是与医护人员相互交流的方式与成人相比均有其特殊性。患儿家长大多要求高,不易合作,学生动手机会少,从而导致实习生主动性不强。另外,带教老师医疗任务繁重以及医患之间存在诸多矛盾等。因此,本文在儿科临床带教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将儿科特点与实习要求相结合,运用特定的方式,结合多年的临床教学体会,对新的医疗环境形势下如何做好儿科临床带教工作,进行了探讨。

首先,通过定时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对带教老师进行统一的循证医学培训,提高本身的医疗技术及教学水平,促进临床教学工作的制度化及规范化。

其次,在入科前对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加强循征医学理论学习,在其面临日常医疗工作的时候,由已往的带教老师承担,实习生协助转变为实习生承担,带教老师指导监督与协助。

第三,收集实习生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先由实习生通过文献检索,查书等方式自行解答,带教老师再讲解。

第四,科室定期组织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小讲课,专题讲座等,每周举行以实习生为对象的病历或专题讨论一次,如小儿休克补液的治疗为专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后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收集证据,并对收集的证据进行真实性与准确性的评判,最后综合最佳研究证据得出结论,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进行循证医学实践的思想与意识。

第五,借鉴循证医学,促进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

传统教学重在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多注重为记忆学习法,而循证医学教学是注重能力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因此借鉴循证医学,为临床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和诱导式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讲课,查房,病例讨论等,充分调动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临床思维,解决临床问题及创新能力。

5 小 结

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在儿科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能帮助实习生提高临床思维及学习的主动性,准确和公正地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为每一位病人作出诊疗的选择,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临床教学应倡导应用循证医学模式,促进实习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儿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问题; 对策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of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in China/LI Jian-qin, SUN Bin, MIAO Po,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28):086-088

【Abstract】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levels of resident doctors. In recent years, we do make great progress in standardized training,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we still have some problems, only we take some measures, our medicine will be faster and better.

【Key words】 Resident doctors; Standardized training; Problems; Measur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Soochow University Affiliated Children’s Hospital, Soochow 215003,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8.030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特有阶段,属于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指医学院毕业生完成医学相关教育毕业后,再继续某特定临床学科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相关专业培训。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包括3个部分,即医学生的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专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即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医院人才培养和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医学生掌握相关医疗活动应具备的诊疗知识和临床技能、提高医疗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始于19世纪末德国,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均已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对于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愈加重要,经多年实践经验证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我国最早是1921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首次实行住院医师培训[2],随着1993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后,各省市相关部门也随之陆续颁布了数项临床医生规范化培训方法,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开始步向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1 我国住院医师规培的目标及现行培训办法

1.1 规培目标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参加培训的住院医师在完成培训后达到二级学科的低年资主治医师水平,能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经验,可对本二级学科的多发病及常见病进行独立诊断。儿科病种复杂,服务对象特殊,我国儿童人口不断增长,对于相关卫生需求也愈加强烈,而我国目前儿科医师严重缺乏,因此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化培养儿科医师任重而道远,提高民族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要求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住院医师能独立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常见及多发的儿科疾病,并能进行常规儿科诊疗操作,在临床能力方面可以达到低年资主治医师水平。

1.2 规培模式和方法 2003年卫生部提出了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本模式为“3+X”,即前3年为普通专科培训,参加规培的儿科医师3年之内必须进行所有儿科亚专科基本训练,完成各科室轮转,使年轻医师得到更全面的培训;“X”为亚专科培训,培训时间为1~4年不等,此阶段规培医生以参加亚专科培训为主,在掌握该亚专科的基本医学知识同时,进行大量临床实践,此阶段安排总住院工作。

儿科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以加强临床技能为主要目标,学习儿科相关技术和技能,要求熟练掌握骨髓穿刺、腰椎穿刺、胸腔穿刺、静脉穿刺和气管插管等操作,并掌握各项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相关知识及处理原则。同时还需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危机处置等能力的培养。

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还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儿科基本知识,包括儿科的基本概念,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因此需进行理论课的学习,课堂时间尽量安排在工作之余,不影响正常工作及临床培训。我们医院则安排每周1次约1 h的课程,先由住院医师开讲,然后该专科高年资医师再点评,并进行拓展和深入,此举更利于年轻医师对知识的巩固。

现阶段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开始注重加强临床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以提高年轻医师的工作兴趣,开阔临床思路。目前进行较多的是疑难病例讨论,以本医院为例,住院医师规培办公室经常鼓励年轻医师将自己轮转科室的疑难复杂病例分享,建立住院医师群,网上发帖或群内讨论,定期举行病例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巩固了临床基础知识,也利于年轻医师拓展临床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另外,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读书报告和科研讨论会也是提高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最新进展的重要方式,可以提高年轻医师的科研能力。医学作为一门跨国界的科学,需要常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掌握国内外最新技术,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更好的服务患者。我院规范化培训要求年轻医生经常阅读国外的文献,做读书笔记,与国外实习生和研究生交流,加强听说等实用技能。

2 我国住院医师规培存在的问题

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再20世纪80年代就进行过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研究,后来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并在部分医院进行住院医师培训试点,总结各试点单位的工作经验,之后陆续颁布了数项住院医师培训试行办法和培训大纲,以加强和完善我国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我国在历经2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4],但在规范化培训,特别是儿科医师的培养模式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2.1 培训基地条件的欠缺 现阶段,我国的儿童医院多设在省会大城市,普通的地级和县级城市很少有独立的儿童医院,综合性医院的儿科师资力量薄弱,且多以儿内科为主,少有儿外科,专业性欠缺,所以我国很多医院难以承担起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任务。并且儿科相对收入水平较其他专科低,工作繁杂,风险大,导致医院对儿科投入少,儿科医师人员少。另外住院医师培训经费不够,带教老师没有报酬,现在医患关系紧张,许多患儿及家长不愿意配合做“示教”,住院医师没有机会实际操作,这些都制约了住院医师的培养[5]。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奖金极少,而临床工作负荷大,待遇相对低,影响了学员的积极性,影响培训效果。

2.2 培训方法的不规范 规培医生投放到临床科室后,大多开始繁忙的临床工作,部分临床科室也把规培医生当作临床基本人力来使用,医院也将精力放在提高经济效益及医疗质量等方面,以致忽略了对他们的规范化培训,任其在临床的实践过程中自行摸索,并且很少对规培医生进行该专科理论教育及科研教育,整个科室缺少学术氛围,学术交流活动少,重医疗,轻学术,满足于完成每日的临床工作,缺少积极进取的氛围。另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大多数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临床经验有限,医患沟通技巧欠成熟,容易引起医患沟通障碍,造成医疗纠纷,甚至危害自身的身心健康[6]。

2.3 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现行的住院医师考核制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评估、临床操作技能考核、1年结束后的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结束后的理论考和操作考、合格者颁发“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书”。另外还有由各基地参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暂行规定》自行制定考核标准和方法。大多采取评分、学分累积、笔试和临床技能考核等多种方式组织考核,考核结果在培训登记手册中记录[7]。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缺少高效先进的考核方法,更缺乏对培训教师和培训医院的考核。

3 解决的对策

3.1 建立儿科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养基地 为了保证住院医师规培的质量,实现住院医师规培的最终目标,住院医师培训需在硬件和软件均达到规范化培训要求的基地进行。对于儿科医师,培训基地需要包含儿科二级专科全部的亚专科,包括儿内科、儿外科及儿童保健科等;需要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包括儿科住院病例数量,师资力量及诊疗设备;需要提供培训医师的培训经费、健康保险及住宿等基本生活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质量,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儿科住院医师。另外还需建立有效健全的住院医师奖惩制度,对参加规培的住院医师进行轮转科室的回访,请科主任、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对该规培医师进行评价,年终进行汇总,选出优秀住院医师进行奖励,进而刺激培训医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培训效果[8]。

3.2 规范住院医师培训方法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要求达到6项核心职业能力:诊治病人(Patient care)、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人际沟通能力(Interpersonal & communication skills)、职业精神素养(Professionalism)、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改进(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基于大系统的实践(System-based practice)。美国要求住院医师100%参加必修活动,如一年住院医师系列讲座、二年住院医师考试复习讨论会、高级心脏生命支持训练;至少60%参加期望活动,如医学大查房、中午讨论会、住院医师教学会议、住院医师报告和循证医学研讨会、行为医师研讨会等;自主选择参加推荐活动,如教授查房、期刊俱乐部等。同时住院医师要求必须掌握医学科学研究基本知识、原理及实验方法等,并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我国培训重点目前还是在临床操作技术掌握、病种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病历书写等方面,而美国强调了职业道德、人际沟通等,其6项核心职业能力更能适应时代对医生的要求,值得借鉴。因此一方面应该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尽可能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实践方面采用床边实践、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对临床技能进行有目标、有标准、按照规范程序的系统培训[9];另一方面还要理论知识过硬,可由临床经验丰富,长期担任临床教学,在学科领域有一定造诣,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给年轻住院医师进行授课[10]。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邀请兄弟医院的教授来授课讲座,设立住院医师参与的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可以提高住院医师学习积极性,吸取众家所长,锻炼临床思维。同时适当加入伦理学及医学相关法规的教育,可以提高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11]。

另外,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医院之间除了医疗水平的竞争,还需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这就需要从年轻的住院医师抓起,规范化培训阶段调查住院医师的意向,在加强临床技能的同时,对有意向以后进行科研工作的年轻医师进行培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医学新技术新进展,提高自身科研水平[12]。

还要充分考虑规培医师的合理需求,在培训时间上适度区别对待本科生和硕士毕业生,规范化培训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充分调动住院医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13]。

3.3 建立规范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 美国于1876年开始不断探索和完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1992年建立了以授予专科证书为目标的考试程序。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形成总结与形成并重的考核理念。总结性考核一般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以评估住院医师是否达到培训的目标;形成性考核则贯穿整个教育训练过程,参与培训的医师通过带教老师的评价结果,改善其今后的学习和培训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360度评价法和MINI-CEX测验法。我国需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又机动灵活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总医院采取每月的科室阶段考核、每季度的轮转考核和每年年底的年度考核3个层面,从“学”的角度考核规培住院医师,还要从“教”的方面考核带教老师,提高双方的积极性[14]。而浙江省人民医院每年对住院医师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理论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模式,不及格者有一次补考机会;技能考试采取科室和医院分散和集中两种模式,由科室进行医院规定要求的考核项目,然后上交科教科[15]。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高医疗实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已逐渐走向成熟,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培训计划和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国家、政府和医院的相互配合,坚信可以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闵新歌,孙景海.国内外住院医师培训情况浅述[J].医院管理杂志,1997,4(1):393-394.

[2]唐国瑶,陈建俞.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历史演变[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99-101.

[3]魏光辉,杨锡强.积极培养21世纪高水平儿科医学人才[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5-7.

[4]孟群.各国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入制度[J].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92-93.

[5]潘文驰,陈立新.住院医师岗位规范化培训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125-126.

[6]赵勤.住院医师现代化培训管理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09,12(7):106.

[7]赵霞,欧凤荣,于晓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评价的思考与初步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4):137-138.

[8]李家承.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与问题解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50-151.

[9]郭煜,谭剑,朱晓霞.专科医师培训入训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6):94-95.

[10]谷士贤,王冠,张艾京,等.我院开设住院医师临床基本理论培训课程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7(7):544-547.

[11]尹凤英,何芳芳.浅谈住院医师培训与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7(6):175-176.

[12]张文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高医院科研管理整体水平[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07-108.

[13]王星月,朱方,刘战培,等.住院医师对规范化培训的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5(9):1310-1312.

[14]徐幻,杨国斌,易学明.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8(8):865-867.

第9篇:儿科医生论文范文

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或诊治不清的疾病,尤其在骨转移癌和软组织肿瘤方面更为突出,此时掌握查找相关文献的

>> 全科医生如何管理睡眠障碍 浅析呼吸专科医生如何做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浅议全科医生如何在交流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6岁儿童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社区儿童健康维护(二)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社区儿童健康维护(一)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5岁儿童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4岁儿童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儿童36个月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儿童30个月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儿童8个月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儿童12个月的访视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18个月小儿的访视(一)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18个月小儿的访视(二)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社区儿童健康维护(三) 全科医生如何进行社区儿童健康维护(四) 全科医生如何应对一例儿童定期健康体检 全科医生如何理解NSTE-ACS的最新指南 全科医生如何早期识别和处理糖尿病足病 全科医生如何做好脑梗死的预防、早期识别与转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现在有多种参考文献管理软件能有效地提高文献管理和利用水平,如Note Express。它是文献检索、管理与应用系统。可以利用该软件建立自己的数据库,高效地管理文献,并在论文写作中有效地利用这些文献。

现在多数文献有电子版,可以网上检索、订购和传递。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订购国内、国外医学文献较全,如果需要,可以通过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站进行网上检索和传递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