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韩国的新年范文

韩国的新年精选(九篇)

韩国的新年

第1篇:韩国的新年范文

[关键词]“闺蜜门” 政治格局 朴槿惠

[中图分类号]D77 [文献标识码]A

“闺蜜门”事件不仅仅引发了民众对朴槿惠政府的不信任,而且将进一步强化韩国国内目前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多年来,执政党新国家党一直把控韩国政坛,而最大的在野党为。随着韩国2017国内大选的临近,最大在野党因为内部斗争分裂为共同和国民之党。2016年4月举行的韩国第20届国会议员选举中,共同以123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而朴槿惠所在的执政党新国家党以122席屈居其次,2016年初新成立的国民之党则以38个席位的成绩作为黑马出现,韩国正式步入三党鼎立时代。

虽然上任伊始高调颁布实施经济革新三年规划,在外交政策上强调更好的均衡感,但从近年朴槿惠执政思路与方针来看,本质上她还是一个保守派,她过分倚重保守派与亲信,导致韩国经济本身的痼疾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更加恶化,这也导致了朴槿惠所代表的新国家党在第2。届国会议员选举中败北,共同和国民之党则乘风而起,改变了韩国的政治版图。

“闺蜜门”事件的爆发,一方面削弱了执政党新国家党在韩国政治格局中的势力,另一方面,由于正值2017年韩国人选前夕这一敏感时期,新国家党内部也分化为“亲朴”和“反朴”两大派系,反朴派系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生命,选择撇清与朴槿惠的关系。而韩国在野党更加不会错失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国会抛出了弹劾动议案。2016年12月9日下午,韩国国会以234票赞成和56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朴槿惠弹劾案。

朴槿惠内阁“亲美疏华”倾向或将得以缓解

“闺蜜门”事件所带来的韩国政治格局的重构,直接影响着中韩关系未来的走向。朴槿惠上台之初,对华友善,非常注重发展中韩关系,2015年9月亲自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更是让中韩关系突飞猛进。然而,2016年7月8日,朴槿惠领导下的韩国政府不顾中俄强烈反对,置普通民众安全和周边关系于不顾,正式宣布同意美军在其本土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中韩两国关系瞬间陷入冰点。与此同时,朴槿惠领导韩国向日美积极靠拢。2016年11月22日,韩国和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签署两国军事协定――《军事情报保护协定(GSOMIA)》。不仅如此,在日韩两国共同推进下,由美国主导,2016年11月30号联合国安理会出台了针对朝鲜的迄今为止最为严厉和综合性的制裁措施;12月2日,韩日两国宣布分别对朝鲜采取新的单边制裁措施。

而“闺蜜门”事件的爆发给于了朴槿惠奉行的“亲美疏华”外交理念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无论是对现任的朴槿惠内阁还是韩国未来的决策者来说,所带来的教训值得反思与借鉴――不顾传统地缘政治,一味“亲美疏华”不仅不利于本地区的稳定与和平,而且不符合中韩两国利益,对韩国自身的伤害更大。

另一方面,作为国会第一大党的共同在处理对华关系方面的认知更为深刻,更加理性。面对朴槿惠内阁“亲美疏华”倾向,共同公开批评政府在“萨德”问题上的错误立场,要求政府综合国际、国内等多重因素重新考虑。2016年8月8日到10日,6名对部署“萨德”持反对意见的共同议员不顾执政的新国家党强烈批评,以个人名义访华,了解中方对“萨德”入韩相关问题立场并就韩中关系交换意见,对华释放友善的信号。

未来中韩经贸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韩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两国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数据显示,韩国经济对中国依赖程度不断加深。2015年全年贸易总额达到2273.75亿美元,占韩国全国GDP的16.6%,而韩国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国。

然而,受朴槿惠“亲美疏华”外交策略影响,两国经贸关系与合作变得更为敏感与微妙。由于“萨德”事件,中韩自贸区的谈判已经停滞,中韩旅游、文化合作也明显因此受到影响。韩国2016年7月旅游数据显示,中国赴韩旅游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3.7%,而且这一跌幅呈扩大之势。失去中国市场,无异于给韩国经济雪上加霜。如果明年韩国一意孤行地部署萨德系统,中韩关系尤其两国经贸关系将面临巨大挑战。

如果朴槿惠下台后,国会第一大党共同上台,在处理中韩关系,尤其是经贸问题上会更加务实和注重历史地缘政治,中韩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或会迎来春天。根据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中国将对韩国进口91%的产品取消关税,韩国将对从中国进口92%的产品取消关税,主要涉及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矿产品、机电产品、钢铁制品、化工产品等。再加上综合贸易壁垒降低等因素,中韩之间的经济贸易依存度将会不断提升。据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等6个研究机构预测,今后10年中韩FTA将拉高韩国实际GDP0.96个百分点,并创造146亿美元的消费者利益和5.3万个工作岗位。

韩国经济内外交困令民众极度失望

在宣誓就任一周年之际,2013年2月,朴槿惠公布经济革新三年规划,提出未来3年时间内,韩国将围绕“夯实经济基础”“推进创造经济”“均衡发展出口和内需”等三大核心战略,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为经济腾飞和开辟“国民幸福经济时代”奠定基础。为此,朴槿惠提出了三年远期目标,即到2017年实现经济增长4%、就业率70%、人均年收入4万美元的目标;政府也将通过项目调整和资产出售、政企分离、全面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推动公共机构改革,到2017年把公共机构负债率降到200%。如今三年期限将至,朴槿惠所带领的内阁非但难以达成三年前的目标,而且与前任李明博内阁相比,韩国经济呈现出衰退加剧迹象。韩国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全年增速为2.6%,创下自2012年以来的新低,而2015年韩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2.734万美元,较2014年减少2.6%,离朴槿惠经济革新三年规划所设定的4万美元目标相差甚远。

经济加速下滑态势虽与全球宏观经济形势欠佳有一定关系,但根本原因在于朴槿惠所领导的韩国政府经济治理和改革不力。一直困扰韩国经济的财阀体制问题在朴槿惠执政期间不仅未得到有效控制与改革,反而呈现问题集中爆发之势。今年年初,韩国三大船企大宇造船、现代重工、三星重工由于建造延期、撤单等原因,造成海工业务亏损严重,这三大企业2015年营业亏损共计约为了万亿韩元(约合56.8亿美元)。而随后接[而至的乐天会长自杀、三星手机爆炸事件直接将朴槿惠治下的韩国经济沉疴彻底暴露在公众面前。此外,“萨德”部署计划不仅受到国内普通民众和在野党的反对,而且遭到来自韩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和俄罗斯的坚决反对。据韩方统计,2016年1-9月份,韩累计外贸额为6582亿美元,同比p少9.5%。其中,进口2953亿美元,同比减少10.6%,出口3631亿美元,同比减少8.5%。

韩国经济的内外交困让韩国企业与民众苦不堪言,再加上民众对朴槿惠政府一直以来的独裁、极端保守、贪腐等各项指责,最终被“闺蜜门”事件引爆。

(作者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院治理创新研究院院长、教授,云山领军学者)

[参考文献]

第2篇:韩国的新年范文

在机关、在一线,样样都行

1951年,韩民求出生韩国忠清北道清州市,其家族背景颇有一些传奇故事。据韩国媒体报道,韩民求的祖父为韩国抗日义兵长韩凤洙先生。韩凤洙在上世纪初日本占领时代揭竿而起,开展义兵运动,被称为“无敌将军”、“闪电将军”。1907~1910年间,在忠北、江原、庆北等地展开的抗日战争中取得了33胜1败的佳绩。韩民求自幼在爷爷韩凤洙先生的教导下长大,从清州高级中学毕业后,考入有“韩国陆军军官摇篮”之称的韩国陆军军事学院(第31期),1973年毕业时被授予陆军少尉军衔,获理学士学位,后在首尔国立大学历史专业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成为一名文理兼修的陆军军官。

在军队服役的前二十多年间,韩民求累计在机关工作时间较长,长期与军事政策和军事理论打交道,使得他对军事管理和军事战略十分精通,为此后来甚至进入韩陆军本部担任战略计划局局长职务,可以说是一名出色的战略规划专家。2000年时,韩民求还被选送至韩国延世大学外交事务与国家安全专业进修,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正是凭借自己的深厚战略素养以及熟悉外事交往的能力,2006年韩国政府任命韩民求担任朝韩第四次将军级会谈韩方首席代表,在此次任务中韩民求与朝方讨论了防止在朝鲜半岛西部海区发生武装冲突的措施,在西部海区设立韩朝共同捕鱼区,双方军事当局间建立热线,以及签订有关韩朝铁路公路通行的军事保障协议等事宜,取得了一定成果。

韩民求不光是在机关历练取得了不俗成就,同样也在一线精锐作战部队做得有声有色,自从2003年晋升少将之后,韩民求在一线战斗部队要职上平稳成长,先后担任韩陆军第2野战集团军第53步兵师师长,2006年又出任首都防卫司令部司令,晋升为中将。当时身为首都防卫司令部司令的韩民求,甚至比陆军参谋总长更为显赫,可直接向总统和国防部长报告工作。在编制隶属关系上,首都防卫司令部直属于韩国陆军本部,是陆军最精锐部队,号称“盾牌部队”,下辖第52、56本土防御步兵师、第60、71预备役步兵师、第1防化旅、第122信号旅、第10直属防空炮营、第1113直属工程营,是典型的军级建制,负责京畿要地首尔的安全和警戒。

在陆军参谋总长任上推动韩军编制调整和装备更新

2009年9月21日,韩民求接替任忠彬,就任韩陆军第40任参谋总长,同时晋升大将(相当于美军四星上将),掌管韩国三军武装部队最大军种。在任上,韩民求主抓两件大事:

一个是编制调整。韩国陆军于1948年9月5日成立,目前是全球第6大陆军,现役总兵力约50.6万人,约5850辆坦克和装甲车(880辆M48、35辆T80、1524辆K1国产主战坦克),30部导弹发射系统,11337门各类火炮,600架直升机,主要作战对手是朝鲜和日本,计划20年内打造成一支具备完全能同时应对来自朝鲜和日本南北两个方向军事威胁的军事力量。韩陆军下辖第1、3野战集团军(均设有军、师)和第2作战司令部(原第2野战集团军,没有设军,直接下辖师),现役7个军、39个师,加上后备役师累计47个。其中,第1野战集团军负责38线东部非军事区和日本海防务;第2作战司令部2007年10月31日由原第2野战集团军更名而来,负责韩国南部地区防务和支援第1、3野战集团军作战;第3野战集团军负责38线西部非军事区和首都防务。根据《2020国防改革计划》,2014年韩陆军计划将第1、3野战集团军合并组建全新的第1作战司令部,进一步削减部队规模,缩至24个师。

另一个是装备更新。韩民求在任内继续支持研制K2“黑豹”型国产主战坦克(首批采购100辆,共计划采购至少206辆)、KUH-1型“完美雄鹰”国产直升机(已交付10架,计划采购258架)、KAH国产攻击直升机(计划采购200架),结合编制体制上的改革和调整措施,进一步提高部队指挥效率和作战能力。

亲美近俄,强硬反朝

2010年6月14日,韩民求被李明博提名接替李相义出任第36任合同参谋本部议长,兼任美韩联合司令部副司令,登上其军职生涯的巅峰。

韩军合同参谋本部前身为1948年成立的武装部队最高司令部,1954年5月正式成立,相当于美国参联会,由议长、副议长(由中将担任)、陆海空军参谋总长组成,如果涉及海军陆战队事宜,海军陆战队司令也将出席。合同参谋本部议长一职,在历史上基本上(除了李壤和后来任国防部长、现任议长崔润喜出身海军外)都是由陆军选出,海军或空军选出副议长。实际上合同参谋本部议长是个虚职,是名义上的最高军职人员,不像美军参联会主席一样对全军有作战指挥控制权,而真正掌握实权的是由总统、国防部长组成的国家指挥当局,掌管韩军作战指挥控制权,向议长下达作战指令,议长再向陆海空所属作战司令部(陆军、海军、空军分辖5个、2个、1个作战司令部,因此各军种司令部参谋总长也没有作战指挥权)下达,议长事实上就是上行下达的传话筒,虽然如此,韩民求在任上还是尽最大所能,为新时期的韩国国家安全积极出谋划策,其具体策略的最大特点有二:

首先,亲美近俄。例如,在强化美韩合作方面,韩民求不论在公开还是私下始终高调主张与美军合作,企图将韩美军事关系打造成对外军事合作的样板。韩民求多次表示遵守《美韩共同防御条约》规定,联美应对朝鲜,多次出席美韩年度军事演习开幕式,支持韩陆军采购36架美制AH-64D型“阿帕奇”攻击直升机、韩海军采购“宙斯盾”作战系统、韩空军采购F-35型隐形战斗机等,督促韩军派出大量人员赴美进修,增进彼此间的互信和合作。2010年12月8日韩民求与马伦在首尔紧急商谈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后续对朝应对措施,2011年3月6日出席美韩最大演习――“关键决断”演习开幕式。鉴于其对美韩军事同盟所作出的贡献,2011年6月美国政府决定对韩民求授予军功勋章。军功勋章是美国政府向外国军人奖励的最高级别勋章。同年7月14日访韩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向韩民求颁发该军功勋章,韩民求与马伦就美韩共同防御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同日韩民求出席了新任驻韩美军司令詹姆斯・瑟曼上将就职仪式。韩民求被时任美国防长罗伯特・盖茨称为“具有卓越的指挥领导力、专业素养和战略展望能力、对韩美军事关系的增强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韩军高级将领。”亲美的同时,韩民求希望与俄罗斯加强军事合作,支持与俄罗斯以S300型导弹防御系统为原型联合研制KM-SAM型导弹防御系统、希望在对朝问题上得到俄罗斯的支持。2010年9月27日,俄军时任总参谋长马卡罗夫大将访韩,韩民求与马卡罗夫一道检阅韩三军仪仗队,两人就双边军事合作、朝鲜核问题等交换意见。

其次,强硬反朝。韩民求此前在担任陆军参谋总长期间,就多次出席对朝作战会议,推演朝鲜政局生变,制定各种可能的作战预案。而在韩民求担任合同参谋本部议长期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延坪岛炮击事件,韩民求在事件中的反应和应对举措将其强硬反朝姿态展露无遗。2010年11月23日,延坪岛炮击事件爆发,由于事发突然,韩军一线指挥官反应过慢、指挥不当,在毫无预警情况下韩军被动应对朝鲜“挑衅”。12月9日韩民求旋即视察延坪岛炮兵中队,为守岛部队打气,声称强化延坪岛驻军,避免在朝韩冲突中吃亏。随后数周内,韩民求又多次密集视察延坪岛部队并表示改变交战规则,授权一线指挥官对朝实施全力反击的权力。2010年12月31日发表2011年新年讲话表示,若朝鲜再次发起“挑衅”,韩军将痛惩朝鲜,让其再也不敢发起“挑衅”。2011年3月25日韩民求出席了国防研究院举办第5次朝鲜军事论坛表示,“过去我们对交战规则的解释不够灵活,要进行修改,如果朝鲜再次挑衅,将以远超朝鲜挑衅的10倍予以还击。”他再次强调授权一线指挥官所有权力,立刻对朝鲜“挑衅”实施全力反击。任职期间,他多次命令部队加强对延坪岛附近海域的巡逻力度,监视朝鲜军事部署动向。在他此后几个月的剩余任期内没有发生此类突发事件。

另外,在合同参谋本部议长任职期间继续注重推进军事改革。韩民求积极响应李明博总统的号召,推进部队改革,多次出席军事改革会议,敦促部队加快改革步伐,尤其是修改交战规则和加快从美军手中收回战时作战指挥权。韩军长期面临人浮于事、机构臃肿,作战指挥效率低下等问题,更尴尬的是战时作战指挥权还掌握在美军手中。1个仅约10万平方千米的国家却养着全球第6大军队(陆海空三军总员额63.9万人),还要负担驻韩美军的部分开支,韩国国民负担相当沉重。时任议长的韩民求深知人浮于事导致效率低下,配合政府力主削减军队,进一步精兵简政,提高作战效率。尤其是在“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中号称战力“远超”朝军的韩军并没有占到便宜,尤其是韩军方的情报分析能力受到质疑问题,指挥体制饱受韩国民众批评。对此,韩民求表示:“我们正在加强情报分析能力,从培训方式和内容提升情报分析人员能力,更好地满足作战需求。”2012年11月22日,韩民求表示“朝鲜炮击延坪岛成为了韩军进一步升级的契机,将促使韩军修正作战指挥体制,提升部队快速反应能力”。这明显是将责任推给了美国,希望美韩修改交战规则,将战时作战指挥权尽早收归韩军,无需请示驻韩美军,缩短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

出任国防部长,致力于部队建设

2014年6月1日,韩国总统朴槿惠提名韩民求为新任国防部长,并在说明会上称赞其为接替金宽镇、出任国防部长的最佳人选。韩民求本人也在接受采访谈及出任国防部长感受时谦逊表示,“我深感临危受命的责任之重。加强军队建设、巩固国防是人民的托付,在正式就职后,我将尽力维护韩国的和平与安全”。与此同时,他在回答今后将如何应对韩朝关系时则再次强硬声称,“有三种立场来看待朝鲜,一是对敌人的立场,二是民族的立场,三是国家对国家的立场。但作为国防部长,会以对敌的立场处理问题。”

第3篇:韩国的新年范文

关键词:韩国广播 历史与现实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历史上的韩国广播,在借鉴了西方经验的同时,也蕴含着强烈的民族元素。进入“智能时代”(Smart Age)的韩国广播,受到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挑战,但广播仍是韩国受众心目中可信度较高的媒体,韩国广播非常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与内容生产,表现出鲜明的发展特点。

一、韩国广播的历史沿袭

韩国最早的广播电台成立于1927年2月,主要依靠日本技术,广播成为日本侵略战争的宣传工具。光复之后,韩国的广播事业经历了美国军政时期的广播、李承晚时期作为宣传工具的广播、朴正熙时期的军事统治广播、全斗焕时期的广播电视合并以及新发展时期的广播几个阶段。回顾韩国广播发展的历史轨迹,韩国的广播体制与政权更替息息相关,国家政权每更换一次,广播制度也就随之更改一次。

1. 美国军政时期的广播

日本投降后,朝鲜半岛南北方分别成立了韩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从此,南北朝鲜的广播电视事业各自在不同的体制轨道上发展。战后,韩国新闻业的发展初期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随后又长期受到东西方“冷战”的政治影响,发展过程曲折。美国军队进驻韩国期间接管了中央放送局电台,韩国广播公司(KBS)正式成立,电台管理及节目编排逐渐美国化,对话、访问、流行音乐占大量比重,大大加强了广播的信息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①

2. 李承晚时期作为宣传工具的广播

1948年,韩国成立。美军政府将广播权交还韩国放送协会,由韩国信息部控制。1950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使韩国的广播事业遭受重创,到1955年,韩国广播事业基本恢复。首任韩国总统李承晚在韩国继续进行着专制主义统治,广播由政府部门公报处掌管,日本占领时代结束以后,韩国政府第一次将广播编入国营体制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左右翼政治势力的对立和专制主义统治等原因,当时的韩国广播成为李承晚政府的宣传工具。

3. 朴正熙时期的军事统治广播

1961年6月16日,朴正熙发动夺得政权。朴正熙当政时期实行独裁统治。他的媒介政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强对新闻业的控制和管理;第二是强调大众媒介的所谓“社会责任”。朴正熙政府通过并实施了关于媒介的法律和规则,允许私人不仅拥有报纸,而且可以拥有广播电视;不仅可以拥有中波广播电台,而且可以拥有调频电台和电视台。②20世纪60年代,韩国商业广播电台开始出现。总体来说,从1945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韩国广播受到了当时军队统治的影响,要求广播在国家安保、国家复兴的主题下进行宣传和引导。

4. 全斗焕时期的广播电视合并

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刺,全斗焕通过军事上台。全斗焕采用各种手段迫使新闻传媒服从独裁统治。全斗焕将1952年形成的国营“韩国广播系统”转变为韩国放送公司(KBS),并且将所有广播电视机构都合并到国营的韩国放送公司的体系中,实行统一控制;议会通过的法律规定KBS是公营体制,但实际上长期由政府控制。

5. 新发展时期的广播

20世纪80年代,韩国第五代共和国成立。政府将广播再次变成了公营体制。

卢泰愚总统执政后,1987年年底颁布了新的《广播法》,使持续了10年的公营广播体制随着放送法中对公营、民营体制的修改而得以确认。卢泰愚执政时期,广播电视不再直接受政府控制,KBS真正实行公营制,全斗焕时期被KBS兼并的民营广播电视台重新独立出来。

20世纪90年代,韩国广播业进入了转换期。1990年起允许创办专业性的或私营的广播电视机构作为国营台的补充,很多专业电台成立。随着和平电台、佛教电台、交通电台等陆续开播,广播的竞争开始激烈,也为韩国广播进入专业广播时代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各地方民营电台的开播,广播不再是对全体民众进行的“广播”,而是以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和地区进行广播的“分众化窄播”的重新定位。③

韩国广播电视体制变革,可以说是世界范围的广播电视体制发展的创新。韩国传媒研究学者康贤斗教授认为:“韩国已经尝试过世界上所有的广播电视制度了,几乎再也找不到新的制度来令我们试验。日本的美国主义广播、国营广播电视、国营与民营混合式广播电视、宗教广播电视、公营与民营混合式广播电视、公营广播电视等,我国的广播电视历经所有这些制度,国人对于新的广播电视寄予厚望。”④韩国自从进入新闻自由政策的平稳期之后,经过大众传媒内部的结构调整,以及互联网的兴起、广播电视传播的数字化,韩国的大众传媒业在21世纪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期。

二、韩国广播的现实图景

韩国目前的广播电视制度是公共和商业兼而有之的混合制度。公共广播电视制度主要通过韩国广播公司、韩国教育广播公司和韩国广播广告公司三家机构来实现,而商业广播电视则以首尔广播公司(SBS)以及其他地方广播电视为主。⑤韩国广播公司(KBS)、文化广播公司(MBC)和首尔广播公司(SBS),在广播电视业呈三足鼎立之势。

1.韩国广播公司(KBS)

韩国广播公司(KBS)成立于1961年12月,由韩国政府控股,是韩国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其前身为1927年开播的“京城广播电台”,1947年改为韩国国营电台,1961年开播电视,1973年成立韩国放送公社,从而确立了公营广播电视的体制。它根据现行韩国《广播法》第43条第一款和第五款“为了建立公正健康的广播文化,有效实施对内对外广播,设立作为国家主导广播的韩国广播公司。公司资本金为3000亿韩元,由政府全额投资”而成立。为保持公共广播电视的独立性与公正性,KBS设立了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各位董事来自不同领域,由广播委员会推荐,总统任命。广播委员会推荐人选主要考虑其专业性和代表性,因此董事成员多来自学界和业界,没有任何员工董事。

KBS同时经营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节目放送范围覆盖韩国全国地区以及海外多个国家。目前用韩、英、汉、法、日等11种语言播音,拥有KBS-1、KBS-2、KBS Korea、KBS World 等4个电视频道以及7个广播频率。

2.文化广播公司(MBC)

文化广播公司(MBC)是一家半公共性质的广播机构,成立于1961年2月,同年开始广播。其70%的股份名义上由一家公益团体——广播文化振兴协会掌握,但实质上广播振兴协会又是由韩国广播公司(KBS)投资。MBC是韩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收入主要来源是广告。MBC有3套广播节目,信号覆盖全境。MBC开设了19家地方分公司,10家子公司,形成全国性网络。⑦

1993年,MBC积极响应广播电视对公益性、公共性的要求,将“创造新韩国”的理念体现于节目中,构筑“为了听众的广播”的形象,强化直播节目的比重,增加了天气和交通栏目,最大程度地体现广播的听觉传播特性。21世纪初,MBC将目标定为强化广播的社会功能上,制作与时代相适应的节目,补充收听率细分上相对薄弱的时段。MBC重视了解听众不断变化的收听倾向,打造最贴近听众的广播节目。不论是传统的娱乐性节目还是时事信息类节目,MBC尽量保持节目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均衡。

3. 首尔广播公司(SBS)

首尔广播公司SBS是韩国兼营广播和电视的私营广播公司,总部在首尔,1990年成立,最初名为“首尔广播”,2000年改为现名。SBS是韩国第三大广播电视网,办有两套FM广播,一套DMB多媒体广播,信号覆盖全境,经费主要依靠广告收入。

4.韩国其他广播电台

除以上三家主要广播公司外,韩国的广播电台还包括教育电台(EBS)、基督教电台(CBS)、佛教电台(BBS)、交通广播(TBS)、远东放送(FEBC)、和平放送(PBC)以及其他地方电台。近年来,韩国愈加重视广播的国际化,2009年2月,一个新的英语FM广播电台在釜山开播。釜山英语电台调频90.5,每天播音21小时,包括4小时40分钟的自办节目和16小时20分钟的广播网节目,开播后逐渐增加自办节目的比重。釜山英语电台的播出内容包括国际新闻、韩国新闻、本地新闻、音乐节目、娱乐节目和信息服务节目,电台旨在为在釜山生活、工作和旅游的外国人提供必要信息,促进釜山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化城市。

5. 韩国对外广播

韩国国际广播电台KBS World Radio(简称韩广)是韩国唯一的国际广播机构,它于1953年8月15日以“自由大韩之声”的台名首次播出节目。韩广最早每天播出15分钟的英语节目,然后逐年增加节目时间,目前用韩国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尼语、越南语、阿拉伯语、汉语及英语共11种语言,向全球播出90多个小时的节目。韩广于1973年3月将台名改为“韩国广播电台(Radio Korea)”,1994年8月又改为“韩国国际广播电台(Radio Korea International)”,2005年3月3日该台名改为KBS World Radio。韩广通过播出新闻和多种节目,向听众和网民提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韩国社会信息。其新闻节目以“迅速而公正客观的报道”为宗旨,通过专题节目,帮助海外听友了解韩国和韩国人。韩国对外广播为进一步改善海外地区的收听效果,于1997年11月开设了互联网广播。⑩目前,韩广可以通过短波广播、因特网广播、播客(Podcast)、手机广播等多种方式收听。

表4:韩广汉语广播的主要节目

节目名称 主要内容

今日经济 介绍韩国与全球经济的最新动态,提供韩国经济有关信息和韩国产品的全球化战略。

时尚韩国 介绍最新表演、电影、电视剧和美食等韩国文化界各领域的最新动态,使听众进一步地了解韩国的时尚潮流。

漫话国乐 介绍韩国传统音乐、传统乐器和著名国乐家,增进听众对韩国传统音乐的理解。

走向未来 以不同的视角深入报道南北朝鲜动态。

金博有约 通过主持人金博对社会各阶层成功人士的独家专访,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领略他们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

听众信箱 以听众参与为主的节目,设有韩广动态、来信选读、生日祝福、你我共勉、专题讨论、有问必答和点歌台等栏目。

韩流冲击波 带给听众最动听的K-POP,聊聊偶像歌星的点滴,分享最前沿的韩流资讯。

韩流在线 对K-POP歌星或组合进行专访的视频专题,通过K-POP明星的自我介绍,来感受他们的无限魅力。

文化长廊 介绍旅游、人物等韩国点滴。

三、韩国广播在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

2010年左右,韩国制定“Smart Korea”(智能韩国)的政策议程与IT战略。“Smart Korea”由三大体系构成,分别是Smart Life(智能生活,普及未来网络、智能服务等)、Smart Economy(智能经济,软件、广播通信、IT主力产品、培育IT综合产业等)、Smart Planet(智能星球,绿色增长、绿色IT)等,以改善社会基础设施、经济、产业、国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韩国通过立法促进广电、网络和移动通信业务的交叉发展,韩国广播业也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1.全面进行网络化、数字化转型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韩国发展始于20世纪末,自开始之初便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互联网的发展更加迅速。面对挑战,韩国传统的广播电视机构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依靠自身的社会影响和人财物力,借助互联网实现新发展。KBS是韩国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广播电视台,在与互联网融合方面,KBS始终走在韩国广播电视机构的前列。KBS于1997年11月开设网页,在韩国开创了互联网国际广播时代。KBS网站广播频道提供下属各个频率的在线收听、节目点播,并为网友提供多种收听渠道:传统广播、手机、互联网和KONG广播服务器。KONG(KBS On-Air No Gravity)是KBS独自开发的网络广播服务,使用KONG广播服务,需要成为KBS会员,下载KONG应用程序至个人电脑,便可以使用KONG收听KBS所有广播服务。

图1:KBS广播网页提供各个频率在线收听

图2:KONG广播服务器播放界面和KONG图标

KBS网站所做的网络拓展的基础依然是KBS强大的节目资源,依托KBS制作的精良节目。这些节目中彰显的公共理念,通过网络的模式得以传播,进一步扩大KBS的品牌影响。

2003年,韩国开始有数字音频广播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和数字音频DAR(Digital Audio Radio)服务。韩国研发了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截至2007年底,韩国国内销售数字多媒体终端机869万部,消费人群已经超过1000万。2008年底,与模拟广播相比,数字广播的比例是18%,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表示已经准备好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转换。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通过“绿色通信振兴计划”,计划内容包括转换绿色网络、发展绿色通信等,重点项目中提到通过数字广播系统实现无磁带化、回收模拟广播设备等。2012年底,韩国通信委员会宣布全面结束模拟时代,实现数字化时代的转变。韩国从战略层面进行模拟到数字时代的转换,并从资金、制度等方面进行保障。

2.特色发展DMB数字多媒体广播

DMB全称为数字多媒体广播(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是在数字音频广播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广播系统。在第三代广播DAB广播已将传统AM、FM模拟广播声音质量提高至CD级别的基础上,DMB又将单一的声音广播业务推向了多媒体领域:在发送高质量声音节目的同时,还提供了影视娱乐节目、智能交通导航、电子报纸杂志、金融股市信息、互联网信息、城市综合信息等可视数据业务。2005年,韩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开通卫星DMB(S-DMB)和地面波DMB(T-DMB)服务的国家。韩国的DMB业务发展比较迅速,已经进入商业运营。2007年,卫星DMB服务提供15个电视频道、19个广播频率和3个数据频道。

表5:韩国T-DMB和S-DMB对比图表

T-DMB S-DMB

开播时间 2005年12月 2005年5月

牌照类型 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 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

费用 免费 付费

收益来源 广告 广告+收视费

执照机构 6 1

用户数量 2386万人 204万人

自2001年开始,MBC进行数字地面波播出,至今已经完全实现了播出和传送设备的数字化,基本完成了制作设备和HD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在实现包括地面波DMB、卫星DMB、数据播放、数字化无线电广播在内的Anytime/Anywhere(随时随地)多媒体、多频道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建构方面,MBC也起到了领先和带动作用。

3.积极探索手机广播APP应用

韩国是亚洲乃至全球移动互联网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2011年,韩国有超过2000万智能手机用户,无线网络的使用愈加广泛。高德纳公司在2011年的调查显示,韩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达到79.8%,而英国这一比例是66.2%,美国是50.3%。传媒与通信服务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全面的文化服务形式,韩国也进入一种“智能经济”社会,人们享受各个方面的智能生活服务。在此背景下,传统传媒的信息服务与新兴智能媒体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根据韩国通信委员会(KCC)公布的2012年媒体受众行为调查,50岁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每天接触最多的媒体是电视,而20岁及以下的年轻受众接触最多的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逐渐代替电视、广播、报纸和电脑等成为最受欢迎的媒介终端。据韩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2009年,超过30.7%的韩国移动互联网使用者表示,个性化图片、音乐和动画是他们最喜欢的应用;第二大流行的应用是移动游戏,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0.5%;发送电子邮件位列第三,占14.6%。其余业务如视频点播、移动音乐、手机装饰、多媒体短信服务等,也都极具发展潜力。韩国移动互联网的成功发展得益于诸多因素,如统一的技术标准、政府的促进与督促,以及提供优质化的网络服务等。韩国鼓励扩大APP服务,帮助优秀的韩国APP进入全球市场。目前,APP Store中可以搜索到多种韩国广播类APP。经过笔者的分析,目前,韩国广播类APP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传统广播电台的APP,即一般由传统广播电台开发的、以播出本电台频率内容为主要功能的APP。MBC(MBC广播)是一款由iMBC推出的专门提供MBC广播服务的APP,包括MBC三家广播电台的在线收听,并提供一部分可视化服务,包括节目播出的音乐列表、录音间直播视频和主持人照片等。同时,用户在收听同时可以发送信息与节目互动,可通过邮件和推特(Twitter)与主持人互动。而KBS与SBS推出的APP均属新闻综合类,以视频内容为主。

第二种是网络广播APP。网络广播APP开发主体多样,一般整合了大量不同类型的电台频率,提供在线收听。例如Korea TV & Radio提供80多家韩国广播电台和13个电视频道的收听收看;Hot Radio Korea提供韩国网络广播的免费收听;Radio Korea-Alarm Clock+Recording提供韩国140多家电台的收听服务,并包括录音、闹钟、睡眠等功能;Radio Korea整合了全球5.1万个网络广播电台,供韩国用户收听和使用。

第4篇:韩国的新年范文

    自1956年大韩股票交易所成立以来,韩国政府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采取了种种政策,在不同时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韩国证券市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初创阶段、建制规范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一)初创阶段(1956-1967)

    韩国证券市场是从债券市场发展起来的,1948年,韩国政府为了给农村改革提供资金,发行了“土地补偿债券”;紧接着1950年韩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出现了四家证券公司进行地价证券交易;政府为弥补预算赤字,发行了“昆库科政府债券”;与此同时,政府还将其持有的约两千家公司的部分股权向公众出售。1953年,众多证券业者互相达成了协议,成立了大韩证券协会,即韩国证券商协会的前身。1956年,在韩国政府的资助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大韩股票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所的前身)。同年3月3日,交易所开始交易活动。成立之初的证券市场仍然以国债、公债交易为中心,大韩股票交易所第一次开盘时仅有12家上市公司,股票交易额占全部证券交易额不到20%。1962年韩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开始,国家的工业建设需要筹措大量的投资资金,韩国政府竭尽全力利用各种政策改善国家金融体系、扶植证券市场。这一年,政府颁布了《证券交易法》,建立了证券市场的基本制度和资产再评价制度,并相继成立高丽证券会社、东洋证券会社、大信证券会社等众多的证券机构,大韩交易所被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同年,政府又颁布了《商法》,引进了授权资本制。股票市场因此迅速繁荣起来,股票交易额由1961年的不到10亿韩元猛增至1962年的984亿韩元,股票占全部证券交易额的比重由20%急速扩大到99%。但没过多久,大韩股票交易所成员在清算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投机和欺诈行为,导致股价在1963年初出现暴跌,大韩股票交易所在1963年3月被迫关闭。1963年4月,韩国政府修订了《证券交易法》,对证券市场进行了全面整顿,将大韩股票交易所改为政府所有的非盈利性公司,更名为韩国证券交易所,其董事长及总裁由韩国总统任命,于5月份重新开业,但随后几年中一直处于消沉局面,发展缓慢。

    (二)建制规范阶段(1968-1980)

    1967年,韩国开始了第二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但直到此时,韩国的证券市场只有流通市场(以交易政府债券为主)而没有发行市场,企业并不能有效地筹集到资金。韩国政府再一次采取措施培育证券市场,使其成为公司融资的重要源泉。1968年12月16日,韩国投资公社成立,《证券投资信托法》颁布后,投资公社在市场开始积极运作,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资金的有效流动和证券市场的发展。1974年,随着账户清算系统投入运行,大韩股票交易所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大韩证券清算公司,作为大韩股票交易所的清算人和为证券的集中保管者提供服务。1977年9月,为实现证券业务的电脑统计,成立了韩国证券计算机公司。1977年2月19日,韩国证券管理委员会和韩国证券监督院正式成立,它们作为证券业务的政策决议和监督指导机构,负责证券市场的监管。1979年,大韩股票交易所由明洞迁至汝矣岛,时至今日,汝矣岛已成为了韩国的政治、金融和媒体中心;同年,交易所加入了证券交易所国际联盟,加强了与世界各地证券交易所的联系。1968年以来韩国政府不断下调存款利率,使得更多的资金涌向股市,从而极大地活跃了韩国的证券市场。在1971年至1978年间,交易所上市公司数目增加了六倍,综合股票指数上升了近五倍;而在韩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市场价值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从3%增加到了12.1%;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韩国股市规模与年交易额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6.3%和48.8%。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受到韩国总统遇刺、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国内农业欠收、出口与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和人们对高额外债感到担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韩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严重倒退。

    (三)高速发展阶段(1981-1997)

    韩国政府财政部于1981年1月14日宣布开放证券市场的长期计划,开始了其国际化之路。1985年韩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有限度地允许外国投资者直接买卖韩国股票;1988年进一步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互惠的基础上自由地对韩国证券进行投资,并且准许国内基金经财政部同意后可以在国外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筹资。1982年4月,韩国政府对《证券交易法》再次进行了修订,重点是寻求股市稳定发展的本质;扩充其为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提高证券市场的可信程度。1985年6月,韩国政府制定了“资本市场发育方案”,鼓励保险公司扩大对证券业的投资以及成立养老基金。从1985年上半年开始,韩国证券市场真正开始腾飞,这是由国内外一系列有利因素引起的。首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的经济步入了成熟期,1986年至198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2%,国民收入也稳定增加,同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也极大地增强了国民投资的信心。其次,1986年以后,韩国进入低油价、低国际利率、低汇率的所谓“三低”时期,同时西方国家不断进行金融创新,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环境的显着改善为韩国证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86年之后,韩国政府又陆续制定并实施了“稳定证券市场供求方案”“促进企业公开及有偿增资方案”“依靠资本市场扩大资金筹措的方案”。这些方案的实施促进了证券市场灵活地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企业的发展筹措了大量的资金。韩国证券交易所综合股价指数在1985年至1989年间增加了五倍,同期上市的股票市场价值总额增加了大约十四倍,上市公司数扩大了一倍,年度交易额增加了大约二十一倍。1988年12月韩国政府又宣布了一个四年的中期国际化计划。至1992年末,韩国证券上市公司有688个,股票市场规模约九百亿美元,上市公司数居世界第13位,居亚洲第2位(仅次于日本);债券上市品种为8350个,总市值达到808亿美元。但韩国股市在1990年也遭遇了一次大跌,给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股票价格指数在1989年4月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然而一系列不利因素,如西方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致使韩国出口乏力、劳工争议、通货膨胀以及新股票的过度发行等等,给过热的市场泼下了一盆冷水,股市开始大跌,市场低迷不振,甚至不少上市公司发生破产,投资者的信心严重受挫。1991年7月,韩国公布了新外汇管制法案,开始实行外汇对外开放的新政策,打破了韩国三十多年来的外汇管制。1992年1月3日韩国股市正式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了直接投资。1998年5月,政府取消了对外国投资者证券投资和证券经营机构的所有限制,进入了充分自由竞争发展的时代。

    (四)成熟阶段(1998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韩国证券交易所不断发展新产品,丰富交易品种,成功推出了股指期货、股指期权、股票期权、共同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产品、回购、权证等一系列新的市场工具。通过这一时期的发展,韩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品种丰富、技术制度先进、国际化程度高的成熟型证券市场。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韩国政府果断推行了金融及其他部门的改革,采取紧缩金融政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机制,极力维持健康的股票市场以促进投资,提高投资者信心。具体措施有:积极鼓励机构法人(如共同基金)的参与及资产证券化;撤除对外资投资的限制(少数特殊产业除外);加强电子交易的安全;强化对证券业者的规范管理;设立了顾客保护中心;改进公司并购程序;建立全场暂停交易机制和电子披露系统等。韩国证券市场经过短短两年时间就重新恢复了活力,1999年韩国证券指数就强力反弹至1028.1点。此后韩国股票综合指数又经历了两次大涨(2005年、2007年)和两次大跌(2000年、2008年)。2000年IT泡沫破灭,全球经济开始陷入萧条,全球股市大跌,韩国股票市值也缩水一半。此后,韩国证券市场进入了温和的发展阶段。2005年8月31日,韩国政府发表了房地产综合对策方案,促使国内的流动资金大举流入证券市场,加上韩国经济形势明显向好、各大企业利润大幅增加、长期陷入低谷的内需市场逐步活跃、六方会谈的顺利进行等因素,韩国证券交易综合指数较2007年底大涨了54%。2007年在全球性低利率及经济利好的带动下,全球股市均在同步刷新历史新高,韩国实体经济恢复趋势显着,加上房地产投机有效得到抑制,人们对股市的关注增大,大量散户疯狂涌入股市,导致了韩国股票市场的爆发。而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紧接着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美国股市暴跌,韩国股市也开始下跌,KOSPI指数由9月的1448.06点下降到10月的1113.06点。但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从2009年3月份起股票市场已经开始回暖。

    二、韩国证券市场结构及其特点

    (一)韩国证券市场结构

    韩国证券市场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韩国证券交易所(KSE)、KOSDAQ市场、ECN、OTCBB(三板市场)。前两者为公司主要的上市场所。 2005年1月,韩国对证券市场进行整合,合并了原韩国证券交易所(KSE)、韩国期货交易所(KOFES)及韩国创业板市场(KOSDAQ),正式更名为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KRX),但各个交易所仍然履行原来各自的功能职责。经过整合,大大提升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减少了市场摩擦,完善了市场功能,方便了韩国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其交易品种涵盖股票、债券、股指期货、单个股票期权、各种基金及投资信托、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黄金期货等,市场规模显着扩大。2003年,韩国证券市场的证券化率达到了112.4%。根据世界主要交易所联盟200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KRX市价总值为3985.6亿美元,排名第15位;成交金额4887.2亿美元,排名第12位;与香港证券市场相比,KRX市价总值略低,但成交金额高出香港证券市场;换手率以交易金额计算居第3位。根据万事达国际组织2007年最新排名,韩国首尔已进入全球十大金融中心行列。2008年末KRX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793家。

第5篇:韩国的新年范文

 

关键词:韩国;新村运动;新型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个任务给我国当代的教育者提出了如何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课题。在这个意义非凡、宏伟浩大的建设项目启动之际,是否有他山之玉或前车之鉴可供我们借鉴参考,以缩短我们建设的时间,节约建设的成本。韩国新村运动的显着效果使我们毫不犹豫地将其纳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首选学习对象。

一、高效率的韩国新村运动

20世纪60年代,韩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村人口约占总数的60%,国民生产总值的40%左右依赖于农业。“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全国农村人口中,经营不足1公顷耕地的农户占67%,他们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1971年初朴正熙领导的韩国政府实施了一个实验性项目叫做“新村运动”。韩国民政部把它分为3个阶段: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1970-1973年);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1974-1976年);精神启蒙(1977-1979年)。政府的项目总投入为850万美元,社会产出却达到2500万美元。说到韩国新村运动的成效,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1970年韩国农业人口劳动力所占的比例约为50.4%,1980年大比例下降到37.0%,1990年又进一步下降到18%;1962年,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1977年,全国所有的农民都住进了换成瓦片或铁片房顶的房屋;1978年,全国98%的农户都装上了电灯;1970年,农民人均收入137美元。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49美元;1975年,人均煤炭消费量为476.02公斤,1989年达到1208.13公斤,增长了1.54倍;1993年,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

这场实施了差不多10年之久的新村运动,旨在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成果包括农村道路建设、农民住房改造、自来水设施建设、农村电气化、农作物高产新品种的普及、乡村礼堂建设以及大规模培训乡村领导人。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始终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脱贫致富为内在动力,是以农民的亲身实践、政府扶持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学者、公务员通过亲身实践逐渐总结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韩国农民的物质生活丰裕富足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了,他们已经自发自觉地告别了旧式的农民,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姿态。这种“新”不是口号喊出来的,不是文字捧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是点点滴滴渗入人心的,是日日夜夜积累起来的。

二、韩国农民培养剖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确定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那么,韩国新型农民是否也具备这3方面的素质,他们是如何造就的?

(一)“有文化”

韩国社会认为,无论是开展“新村运动”,还是发展农村经济,首要是教育农民的问题,即加强农民的启蒙教育与文化技术教育。

韩国农民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学历教育模式:扫盲过关的农民公民初级技术学校或公民高级技术学校。

第二,职业教育模式:扫盲过关的农民公民初级学校公民高中(农业高中)高考高等教育。

1945年,朝鲜半岛大约78%的人是文盲,1953年起,韩国实施了5次“扫盲教育计划”,1958年,12岁以上人口中文盲率只占4.1%。韩国在普及小学、初中义务教育时都首先从农村、渔村、山林开始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只有农村教育水平提高了,才不至于拖国家现代化的后腿。

新村运动第一阶段结束和第二阶段开始的1974年政府在文化教育上的投入就达到3036百万韩元,村民自身投入198百万韩元。各市郡农业指导所均建有培训楼,农户可免费接受各种培训。对于农村建设来说,村庄领导人的奉献、廉洁、为民的思想道德和务实的工作作风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了村级项目的成功开展。新村运动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教育与培训内容包括地区开发、意识改革、领导培养、提高市民素质、技术推广等。如果没有对村庄领导人进行集中培训,新村运动就不可能胜利完成。政府在水原建立专门的新村领导人研修院,对新村运动的村庄指导员进行培训。20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韩国社会各界负责人都参加了与村庄领导人一起的培训。从国会议员、部长、教授、法官到新闻记者、企业家等。各类高级官员及社会精英与新村运动领导人一起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10500人。培训期间从早晨6点到晚上11点都安排活动,他们穿着同样的衣服,吃着同样的食物,住在同一个宿舍。研修班上制定出各村建设规划,交郡核准后实施。他们和村庄领导人之间的交流隔阂主要源于缺乏对农业和农村问题的了解,通过培训解决了这一问题。

韩国政府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传授,更多的是新村运动精神的倡导和宣扬。李水山教授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我多次访问韩国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大学教授新村运动研究会和模范新村,听到最多的并不是工程项目、投入规模、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下乡规模、培训人数,而是‘我们能做’、‘干,就能成功’、‘我们要勤劳致富’。这样的精神才是新村运动的精髓。”30多年来,新村运动一直强调“勤勉、自助、合作”精神。这种精神后来扩展到城市,社会影响面和感染力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互助运动。例如,“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

这是一场把自己当作生活主人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运动,是一场精神革新的运动。新村运动树立的“勤劳、自助、合作”精神转化成农民良好的生活伦理精神。这种良好的国民精神,弥补了当时韩国科学技术水平低的不足,提高了韩国整体的人力资本的质量,为韩国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懂技术”

韩国国土面积只有22%可以耕种,每户农家平均耕地不足1公顷,以前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饥荒。于是,从1974年到1976年,韩国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它推出了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推广都离不开专业农技人员的指导。农业专门大学、农协专门大学、农科大学,旨在培养农业技术员、农业经营骨干技术员、专业农民。农村振兴厅负责组织农民训练课程、生活改善课程、开发指导课程、指导农民如何作物栽培、农业机械化课程、农机具使用维护技术培训及农场实习。民间团体开展的农业技术实践、信息交流、开展特色农业、农场经营、农产品流通市场观摩等。这3层农民教育体系培养、储备了大批的优秀农业人才,并大幅度提升了农民的农业技术,为新村运动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1972年起,韩国推广由日本稻和印度稻杂交培育成的新稻种,取名为“统一稻”。10-30户农民,在掌握先进耕种技术的班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直到收获。这种共同协作的“集团栽培”到1977年,水稻的每公顷单产从3.5吨增加到4.9吨,解决了“饿肚子”的问题。截至1980年,韩国农村每公顷产水稻6.1吨,位居世界第一。推广“统一稻”的成功也被称为“绿色革命”。此外,韩国政府还对农渔民进行温室栽培、养蜂、种植蘑菇、果树、烟叶、近海养殖、饲养菜牛等事业上,使农民所掌握的农业技术更加全面。

在实施新村运动中,一些村民学会了木工、土木建筑等技能甚至还包括指挥协调的能力。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参加过新村项目建设的村民后来离开了他们的村庄,到大城市里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因此,农村劳动力人口也从1970年的1440万减少到1990年的670万,20年里整整减少了一半。可以说,新村运动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外迁农村劳动人口的素质。

韩国农业经济通过调整结构和推广技术,成功地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经济。同时还节省了农村劳动力并增产粮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

(三)“会经营”

韩国政府在克服新村项目规模过小、加强区域合作、密切城乡工农关系等方面做出过一些尝试,同时鼓励特色种植和养殖并兴建农业和制造业相结合的工业园区,引导农民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增加收入。1977年韩国政府推出了“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综合开发事业”规划。1978年韩国农村企业达到384个,1980年增加到790个。

农民在新村运动中还学会了理财,开始有了储蓄的习惯,1978年增长到24.5万韩元。随着农民储蓄额的不断增加,由农协提供的农业生产资金也不断增多。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农协提供的生产资金中,70%来自政府的财政资金或金融资金,而到7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下降到25%。

韩国农民还很有远见性,在建房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互相攀比,尽量跟山林和草木的自然风貌和谐统一,村屋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近几年韩国农村民俗旅游非常红火,这与先前的环保建设是分不开的。

现在,韩国的每个城市和一个村子结成对子,这个城市的居民想去农村体验生活,就要到和它结对的村里去。来体验的城里人住在所联系农户家中,花高价向农民买种子,并学习如何种菜,有了收成,再按株数支付村民体验费。据说,一株辣椒的“体验费”约合人民币50元。甚至有些农户还把自家田地提供给学校做试验教学基地来创收。

此外,韩国农民还通过互联网对外出售自家农产品作为副业。当然这离不开韩国政府从2001年开始推广的“信息化村”,截至2005年5月,参与农户已达79300家。无怪乎,韩国农村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

综上所述,新村运动后韩国农民的确可称得上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正是我们目前想要培养的新型农民的模版,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科学的教育规划。由于政府的支持,韩国农民得到了免费的水泥和物质;由于政府的倡导,韩国农民精神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为了发展农村教育,韩国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制定了相关教育法制,以保障农村教育的顺利进行,依法治教已成为韩国国民的主导意识。这无疑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惟洲.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及启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6).

2、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EB/OL].http://www.zgny.com.cn/,2003-07-28.

3、郑新立.韩国“新村运动”启示录[J].人民论坛,2006(2).

4、刘慧.韩国新村对一个中国农村工作者的启示[J].世界博览,2006(12).

5、贾祖国.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EB/OL].http://biz.exam8.com,2006-05-17.

6、潘伟光,黄祖辉.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启示[EB/OL].http://cache.baidu.com,2006-03-13.

第6篇:韩国的新年范文

【关键词】韩商,撤资,青岛

1.青岛韩资撤资现状分析

1.1青岛市每年新增韩资项目数呈递减趋势

从2000年到2005年,韩国每年在青岛市投资的项目数逐年增加,由最初的560个,到05年的1691个,保持25.67%年均增速,但是年增长率呈波动趋势,从02年的52.34%逐年递减。2006年,青岛市的新增韩资数目只有801个新增韩资项目,相比05年,增速为-52.63%。可以预测随后的几年,青岛韩企新增投资项目数将会保持一种递减趋势。既然韩资在青岛新增项目数呈递减趋势,必然也会伴随着已有的韩资企业从青撤走的递增趋势。

1.2韩资在青岛市外资的各项统计指标的地位波动,有下降趋势

2000年,青岛市韩商每年直接投资项目的数量占了当年青岛市所有新增外商直投项目数量的一半,随后该比例逐年增加,在2005年达到顶峰66.83%,06年降为57.34%。2000年,青岛市韩商直投项目的合同金额占同期总额的24.97%,在04年达到最大值55.99%,而后开始下降,06年为39.55%。2000年,青岛市韩商投资实际利用金额在当年青岛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30.68%,04年达到最大值55.29%,而后下降,06年仅为49.29%。

1.3青岛韩资非法撤离的企业数比重较高

撤资是伴随着投资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撤资现象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是最近两年这种现象变得明显起来。2000年至2007年,共有8344家韩国企业在青岛投资,其中非法撤离的企业占了2.5%(206家),其中2007年就达到了87家。“未正常清算”的撤离韩国企业中,15%是纺织企业,30%是工艺品企业,13%从事皮革生产,六成以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2.引发韩商撤资的原因分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国直接投资面临着产业调整全球化和国际市场新格局的挑战,还要适应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和市场条件的变化。因此,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韩企从青岛撤资是产业调整和经济环境变化对国际投资资本规模和结构尽心格调整的现实表现,同时也是韩中两国经济条件变化和韩国企业自身问题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客观反应。

2.1 韩企经营状况不尽人意

2000年以来,青岛韩企主营业务收入虽然每年都有增加,但是期利润总额却并非持续增长,有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值,如2002年利润总额为-2518万元,2004年为-68768万元。这说明韩企的经营状况不尽人意,韩国《中央日报》的报道称,目前在华投资韩国企业约2万家,其中有20%出现亏损。韩国进出口银行07年对随机挑选的598家在华韩企进行调查,发现51.8%的企业净利润出现亏损,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亏损比率超过了70%,连业绩比较好的汽车行业亏损比率也达到40.3%。

任何经济体都是理性的经纪人,都会追求利益最大化,当企业在青岛不再创造利润,必然会调整自己的投资方向,退回原国或者是转向其他国家。

需要注意的是,韩商经营状况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当初在

2.2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第一,劳动力价格上升导致韩企经营成本上升。

2000年以来,青岛市劳动力价格逐年上涨,年均增长14.45%,05两年的增速更快,分别为19.66% 和18.28%。2000年青岛市职工的平均工资仅10072元,2006年就升到了22575元。08年1月1日起实行新《劳动合同法》,企业支付工人的薪水和福利得到进一步提升。据测算,按照新法韩国企业劳动力费用负担同比增长30%以上。这使得中国市场的韩国企业遭遇“丧失竞争力”的巨大打击,对韩国企业而言,青岛不再具有低工资和劳动力的优势。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加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的提升,最终导致企业的经营状况预期下降,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小企业。

第二,“两税合一”导致韩企失去竞争优势。

之前由于中国的整个引资政策的偏斜,韩企一直享受着很高的税费减免,在“两税并轨”之前,外资企业只需要缴纳15%的企业所得税,仅为中国企业的一半。2008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对外资企业“免二减三”的优惠,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比外资企业此前执行的15%的优惠税率上升了10个百分点。税收政策的调整使青岛内资和各国外资都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这对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以中小型为主的韩企是非常强烈的一个冲击。

第三,“选资”政策相继实施

当前,我国对外资的需求逐渐转向高质量型,如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鼓励外商投资高薪技术产品目录,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外资政策由数量扩张型“引资”转为质量和效益并重的“选资”。

2.3青岛韩资撤资的时机成熟,但障碍重重导致了非法撤资

一方面青岛的韩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随着工人工资水平上涨,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税率制度的改革,不再拥有成本优势,而他们的规模不大也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创造一个有效的壁垒来阻止其他外资进入青岛,另一方面,虽然青岛市之前每年都有韩企撤资,但是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韩资企业在进驻的时候,往往能得到当地政府“一条龙服务”,手续简单快捷,因为当地政府引资若渴。而到企业清算撤离时,手续就非常繁杂了。一家企业如果按照正常程序清算撤离,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对韩国商人来说,时间成本很高。并且,在企业撤离前,当地政府也会要求返还当初进入时接受过的各种优惠。青岛政府虽然在外资企业撤离上不刻意设置障碍,但起码是不积极的。因此,青岛韩资在宏观经济的调整下,撤资的时机越来越趋于成熟。但还要注意的是由于青岛市的经济结构组织还不够完善,当外资想撤出时往往需要办理各种繁杂的手续,这种冗余的制度结构又激发了韩资的非法撤退现象。

2.4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首先会造成出口产品的人民币收入下降。一国货币对外升值,该国出口同样价值的产品,获得外汇兑换的本币就会少,必然导致才会出口商利润下降。并且,人民币升值还会造成韩商投入的资金缩水,使经营成本上升,如果没有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外商将不会投资。只要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仍然存在,外商的顾虑尚未消除,外商投资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韩企就有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2.5部分青岛韩资存在“地下经济”特性

青岛在引进韩资的初期,追求外资数量而对外资进入的审批并不严格,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单纯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对外资企业的行业、水平、性质等都没有考虑。一些韩资小企业资金和技术都很缺乏,来中国投资就是抱着捞一把就走的想法,租用厂房、设备开工生产,还有很多存在虚报利润、偷税漏税、非法用工等地下经济特征,由于中方少有对其约束措施,一旦经营不下去,他们会迅速撤离,且更倾向于非法撤离。

3.青岛韩企的发展趋势

3.1投资规模由中小规模趋向大型化。2000年,韩国对青岛投资新增560个,实际使用金额为38700万美元,平均每项投资金额为69.11万美元,到了2006年,韩国对青岛投资新增项目数801个,实际利用金额180296万美元,平均每项投资金额为225.09万美元,是2000年的3.26倍。表明韩国大企业和大集团对青岛的投资有所增加,青岛市新增韩企的投资规模由中小规模开始趋向大型化。在随后的几年,这种趋势将会更加显著。

3.2产业转移领域拓宽。中国是韩国境外投资的主要国家之一,而青岛又是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主要省市之一。随着韩国企业的产业转移领域不断拓宽,在青岛的投资结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从产业结构看,韩国企业依从初期的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初级加工工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高附加值工业转变,如化工、钢铁等,并逐渐涉及一些较复杂的成熟技术。同时还向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和航运等多元领域发展。根据青岛的产业发展规划,对韩国产业的承接,将更重视和引进韩国产业中有技术含量和市场前景的项目,如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船舶产业,钢铁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石化产业。

3.3更加重视企业自身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消费者关注的不仅是产品的价格,还有产品质量和品牌质量和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韩资企业也开始关注这些方面。一方面他们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从而保证产品质量逐渐提高,有调查抽查了214户韩资工业企业,80.0%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认证,近一年内,工业产品平均合格率达到了97.8%。而且青岛韩资企业的工业产品知名品牌较多,知名度逐渐提高。另一方面,随着青岛市诚信社会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信用主体之一的韩资企业对信用日趋重视。调查显示,青岛市99.7%的韩资企业都十分配合青岛城市建设,重视本企业的信用建设。

4.防范和规范韩企撤资的建议

跨国公司撤资对东道国关联产业的负面影响不仅与投资方有关,而且与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产业政策等有密切关系。我们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要保持警惕,把握撤资的规律,使得外资为我国各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4.1青岛政府方面

第一,为韩企提供“撤资替代方案”。撤资的替代方案是指:政府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原则,与可能撤资的企业进行谈判,为之提供其他的方案,给他们在本地的发展创造条件,以及机制以阻止不合理的撤退。韩企撤资特别是韩企非法撤资给青岛市遗留下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劳动力就业问题。由于韩资集中在劳动密集产业,所以他们的撤退必然就会剩下许多闲置的劳动力,所以青岛政府一定要妥善处理韩企的撤退问题。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良好的政策法律和服务环境,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突破口。青岛市要进一步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尤其是针对外资撤退,建立健全外资企业清算机制和制度,引导韩商合法撤离。同时,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下,要加强对韩资企业进行相关法律的宣传,加强信息有效传播、加强外商投诉、援助工作、建立涉外经济案件投诉联动制度,建立公平有序的经济氛围。

第三,正确引导韩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青岛市韩资多是中小企业,青岛市政府应在正确引资选资,有效选择适合青岛产业结构升级的外资的基础上,制定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时,树立集群发展的战略意识。将各种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地区倾斜,逐渐转向对集群的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在跨国公司集聚的地区,加强跨国企业以及当地企业间的联系,使外资成为本地集群发展的“苗床”。

4.2韩资企业方面

第7篇:韩国的新年范文

关键词:中韩自贸区;山东省;韩国

引言:截止2015年5月,中国已与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协议成立自由贸易区,此外,中国和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日本、斯里兰卡等国间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协定(“10+1”)的升级谈判和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也正在进行当中,这些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为中国和相关国家的贸易往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中韩两国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2015年2月25日,中韩双方完成了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至此,中韩自贸区谈判已基本完成。中韩两国的自贸协定创新性地引入地方经济合作条款,明确将中国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作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以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地理位置接近,历史上交往就非常频繁, 1992年8月24日两国建交后,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得到了迅猛发展。1992年两国间的贸易额仅为50.2亿美元,2004年即增长到900.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7%,2006年两国间的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12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

2151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国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而韩国则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据测算,中韩自贸协定预计将有助于两国双边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自贸区协定生效5年内,韩国GDP有望因此最高提升

1.25%。在中国GDP规模达到韩国7倍的今天,韩国商品的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除中国消费者收益外,中国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也寻找到了更大的市场。

一、韩国对山东经济的影响现状

山东作为与韩国隔海相望的中国省份,在中韩自贸区谈判基本完成的现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韩建交之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山东就是韩国对华投资的重点区域之一。据韩国进出口银行数据显示,自2000年,韩国企业在山东当地投资27.7亿美元之后,2006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86.7亿美元。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特别是山东省和韩国之间的进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即使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尽管韩国对华投资情况呈现下降趋势,但两国间特别是韩国和中国山东省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保持了一个良好势头。

据韩国进出口银行数据显示,自2000年,韩国企业在山东当地投资27.7亿美元之后,2006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86.7亿美元。山东除了吸收了大量韩国投资之外,与韩国的双边贸易关系也逐渐加热升级。2000年,山东省与韩国的进出口总额为626.8亿美元,对韩贸易逆差108.4亿美元,十年后2010年,二者进出口总额上升到了3069.2亿美元,对韩贸易逆差则为243.2亿美元,2013年,进出口总额为3285.7亿美元,对韩贸易逆差上升为589.5亿美元。从韩国和山东省之间的经贸往来来看,中韩两国建交之前1988年韩国就已经和山东省有了一定的经济往来,两国建交后得到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机会,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虽然给予了一些消极影响,但2000年之后,又迅速升温,当然,随着人民币升值和中国沿海地区人工费用的上升近几年来韩国直接对山东省的投资有所减少。

从投资区域来看,韩国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从投资领域来看,这些投资逐渐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型的制造业为主开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不少韩国大企业从过去的“投石问路”型投资开始转向战略型投资。

不可否认,青岛、烟台、威海等地与韩国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1993年山东省和韩国庆尚南道结为友好省道关系之后,截止2005年山东省有17个城市和韩国结为了国际友好姊妹城市。但是我们看到,韩国各地与山东省之间的经贸往来仍然以青、烟、威三地为主,鲁中、鲁西南与沿海等地相比差距很大。

尽管有一些韩国大企业在山东境内投资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但投资主体仍然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且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属于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工序和产业生产的地点的转移,对山东省整体地产业升级来说没有太大积极作用。

山东省对韩国的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出口产品主要以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产品和农畜水产等为主,受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加工深度等因素影响,产品的现代化程度较低、技术含量较少。与此同时,韩国的进口门槛一再上升,为减少进口产品对本土产品的冲击,韩国加大了对进口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的限制。随着检验检疫日趋严格,山东省对韩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压力越来越大,2015年初,山东省对韩国出口的2200吨大蒜遭到退回,蒜农损失惨重。

二、中韩自贸区影响下的山东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跟随政策引导,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利用山东省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条件,依托国家中韩自贸区的香瓜合作政策,发挥与韩国经贸合作紧密的优势,在自贸区建设方面起到前沿阵地的作用,创新思维,在经贸合作模式和自由贸易政策协定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强政府之间的交流,利用官方渠道为经济合作打下基础,探索更灵活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加强与韩国在经贸往来各方面的合作,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渊源,加强民间交流。中韩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山东又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这使得两地间的经济合作有了一个共同的文化契机,通过开展学术理论、文学艺术、儒家思想研究等方式为经济合作提供深厚的基础。而山东的地理区位优势又使得韩国普通民间交流非常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两国间的经济往来。

(二)加快产业升级,培育知名品牌。山东对韩国的出口产品单件产品价值低,出口量虽大但创汇能力弱,从韩国进口产品则多为高价值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这使得山东对韩国的贸易逆差成为了一种必然。对此,我们应该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将山东省内优势比较明显的小家电、农业机械等机电产品找好合作项目,提升技术含量。山东省内的“海尔”、“青啤”等企业已经在海外市场上树立了自己的形象,拥有了比较大的品牌影响力,但对韩国出口的许多农副产品、纺织服装产品中却没有知名品牌,使得它们在韩国市场上缺乏忠诚度和认知度,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为此,山东企业应采取积极策略,通过品牌战略的实施,增强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和影响力,选择一个或几个优势明显的产品进行精心设计、生产和包装,突出产品的内在质量,针对韩国市场做好品牌的宣传,消除消费者的顾虑,确立产品在韩国市场的地位。

(三) 通过园区合作、会展交流促进经贸合作。以建设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为契机,推动山东各地各类开发区建设中韩产业园,加强双方优势产业的相互对接,为扩大双边贸易提供便利条件。此外, 还可以组织山东,韩国企业定期到双方重点城市举办贸易推广活动,依托双方有关商会和协会,围绕重点合作领域探索举办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贸易合作论坛。

参考文献:

第8篇:韩国的新年范文

文化产业在韩国引起国民的重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个过程。韩国的文化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上个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出台了一些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而把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提出是在80年代中期。1986年,韩国政府提出了“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化”,这一计划为奠定了“文化立国”这一战略基础。1993年,政府又将文化产业开发作为“文化繁荣五年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在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后,韩国政府意识到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直到的作用,并逐渐把文化产业当做一项重要的产业来发展。1998年,经济受到重创的韩国政府猛然间意识到,以前单一产业致使国家经济脆弱,于是按照市场需要,开始迅速调整国内产业结构,进军文化产业。金大中任总统后,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这一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并给予大力支持。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同时立即启动了大量的资金来保障这一产业得以顺利的进行和发展。这一战略的阳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强国和知识经济大国。2001年,韩国政府为了把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特别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确保“文化立国”战略得以顺利的实施。在卢武铉执政期间,韩国政府一直坚持“援助但不干涉”原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更加重视。在此期间,韩国政府认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应该是“创新”和“自主”,而不再是一味的模仿。在政府的扶持下,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按照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2004年韩国文化产业白皮书》可以得知,包括韩国漫画、音乐、电视、电影、动漫、广告和游戏等10个领域在内的文化产业,2003年的市场销售额为44万亿韩元,占当年韩国GDP总量的6%(世界平均为4%)。这期间,政府还提出来了认识文化产业重要性等相关政策。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的文化产业在此后两年增长速度虽有所减缓,但仍在小幅增长。2009年,韩国政府和一些企业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尤其是对开拓国际市场。并重点强调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动力。2010年,韩国政府计划完成200个文化产业项目,预算2000亿韩元,对文化产业进行大力扶持。通过韩国政府和民间企业的共同努力,韩国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韩国的电视和电影成为韩国文化产业的领头羊,率先进入了国际市场,在亚洲刮起了一阵“韩流”,为韩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润,同时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游戏产业成为全球游戏产业的领军人物,也成为了韩国走出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其它文化产业,如动漫、音乐和漫画等在政府的引导下也都有不俗的成绩,成功的进入了海外市场。

二、韩国发展文化产业原因

韩国能够迅速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强国,是由多种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韩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一产业,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为了能够顺利发展文化产业,韩国政府于1994年设立了“文化产业局”这一部门,主管文化产业相关的工作。三年后,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挫,为此政府开始积极主动的寻求新的经济支柱,调整产业结构。1998年,在金大中任总统期间,提出来了“文化立国”这一战略口号,并宣布:“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2000年,政府还设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从全局着眼,来制定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检查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确保政策有效的实施。为了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2001年,政府又设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负责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几年来,该院对韩国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韩国政府在90代末期相继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法》、《国民政府的新文化政策》、《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文化产业发展五年》等法规。近几年来,政府又对一些法律法规做了部分或是全面的修订,如《著作权法》、《影像振兴基本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为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法律保障。文化产业成为21世纪韩国重要的产业,支柱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经过政府的积极培育,在短短的几年间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为韩国的经济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韩国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扶植,是其得以发展的另一原因。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在逐年增加,为加大文化产业的预算,政府在1997年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方便文化企业提供借款。2000年,文化产业财政预算第一次突破全国总预算的1%。一年后,预算上调到9.1%,进入“1兆韩元时代”。除此之外,政府还设立了专项基金,动员社会资金,政府与民间企业共同投资的一种方式来帮助发展相关产业。大型的基金,如电影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广播发展基金出版基金等。有关文化方面的经济政策,政府也加以完善,并实行了多种优惠政策。如,政府在1999年免除了游戏机的特殊所得税,对进驻文化产业园区的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等等。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及相关政策,极大的鼓舞了私营企业,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有效的扶持了文化产业的研发与发展。除此这外,韩国充分认识到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性,眼光并为仅仅局限在国内。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这个大舞台,把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作为登陆这个大舞台的台阶。现在,风靡亚洲的“韩流”就是这一战略的战果。如韩国影视业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19995年韩国影视出口额仅为21万美元,在2003年,也高达3098美元。韩国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是众人皆知的,对教育的投资超过全国总预算的15%,是世界上投资最高的国家之一。文化产业是一个需要技术和内容创新的产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制造出形式多样,有新意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从而满足大众的需求。对此韩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仅2000年到2005年间,就投入了2000多亿韩元,培养文化产业人才。重点培养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高级人才。同时也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加强对员工的在职训练。由于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人才缺口较大,对此,政府近年来新建了大邱文化开发中心、城游戏学院、传统文化学校、网络信息学院、全州文化产业大学等。储备了大量文化产业专门人才,保证韩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第9篇:韩国的新年范文

韩国动画产业的发展阶段

制作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但是真正应该是从7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时候开始作外包,并且有了真正的收入。韩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是全世界做外包最多的国家。韩国1988年举行了奥运会,在奥运会之前韩国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动漫产业,自己制作自己的动画片。过去韩国是从外包国家发展至80年代下半年开始自己规划再到后期制作等等。在90年代初,韩国也自己策划、制作了自己的动画片,但是90年代初制作的很多动画片没有产生收入。

韩国的动画产业收入结构

韩国动画片播放的收入占到10%~20%,韩国动画片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卡通形象版权销售等等,角色形象收入可以占到80%~90%,韩国动漫公司通过动画片在各种行业开展业务,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One Source Multi Use Industry。现在韩国有160家公司在我们这里有形象权,并且开发了1600种产品,今年总销售额将会达到30亿人民币。我们这部动画片是针对幼儿的,但是随着知名度的增加,也相应开发出青少年产品和成人产品。自从卡通形象有了知名度之后,我们公司就开始多样化方式进行经营。

韩国动画公司经营范围

动画片除了这些版权事业以外,还有出版和发行事业。近期韩国动画公司也开始做,例如用动画片来开发主题公园,还有通过动画片开发影像、游戏,还有很多促销活动。现在日本还是很流行电视机游戏,但是韩国和中国,据我了解现在网络游戏发展很成熟了。全世界父母都一样,他们特别看中孩子的教育,所以现在韩国很多动画公司通过形象开发很多教育类的游戏等等。中国现在也有很多公司开始开发很多以动画片为主的主题公园,韩国也是一样,有很多动画公司将这些形象开发成主题公园。

现在很多动画公司以动画形象制作很多话剧,很多父母会带一些孩子去剧院看话剧,像我们有一部话剧目前已经累计70万观看次数。众所周知,除这些收益模式以外,韩国也在策划很多新的盈利模式。

主要包括:

主题公园、多媒体内容、公演/展览活动等。

韩国动画公司的海外业务

第一个是软包制作,第二个是版权出口,韩国把自己的动画片的版权出口到了全世界。现在韩国动画片在海外业务中做得比较好的是亚洲地区和欧洲地区。第三是联合制作。过去和欧洲合拍的动画片较多,最近跟日本和中国合拍动画片的情况愈加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