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心理教育课堂精选(九篇)

心理教育课堂

第1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心理教育;体育活动;影响因素

目前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身体和心理素质不良的问题,更应引起体育教育者的重视。据全国高校调查显示:因精神疾病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南京高校在一年内因心理问题自杀跳楼的就有28个,另根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对就诊的大学生病例分析看,神经占大多数,比例为69.4%;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更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常出现空虚、孤独、压抑等不良情绪,以至于失去自我,丧失信心,意志品质减弱,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化的激烈竞争。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强调心理健康的问题呢?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即培育现代化所需要的人。不言而喻,学校体育也必须为这个宗旨服务。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我们国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充满着矛盾,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机制被广泛运用,信息流动大大加快,事物的发展,往往变化莫测,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很难设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能立足于当今社会?能在当今社会上有所作为?

毋庸讳言,现在就有一些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和学校的急剧变化,不能接受由高中时的佼佼者,到了大学就成了中等生。大学是个性发挥最自由的阶段,因此一些学习文化的优等生在一些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不足,在心理上严重失衡。他们好像什么都看不惯,似乎处处都不顺心,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委屈。总觉得人人都在和自己作对,世界混沌一片。于是乎或是满腹牢骚,或是郁郁寡欢,或是喜怒无常,或是猜疑嫉妒,或是冷漠忧伤,或是孤独沮丧,有的人甚至跌入厌世的泥坑不能自拔,有的人竟成了歇斯底里的精神病患者。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健康,影响了生活、学习和工作。

那么,心理健康或心理全面发展的主要标志或基本内容都有哪些呢?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等提出了十条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应用。(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善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 )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对此,学校体育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更自然、更有效、更有作为。

因为一方面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伴有着强烈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体育活动中,无论是动作或是机械的练习活动,都有一定的难度,除了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外,还需要克服胆怯和畏难情绪。当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成功地完成了某一动作或活动时,其中的喜悦心情将会促使自我水平的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可逐渐培养学生勇敢、自信、不怕困难的性格,当他再度面临新的困难或是挑战时,他就会充满信心地去尝试克服。获得这样良好的体验,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自我感受和自我认识便会加强自尊心、自信心,促使他们自爱、自重、自强不息。

另一方面体育活动种类和项目很多,其中有绝大部分活动是需要在社会性场合中进行的,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友好合作,遵守游戏规则、学会等待和谦让以及忍耐,学会关心别人,还要具有竞争意识、团体意识、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这些良好的态度和品质,都可以在体育活动中逐步加以培养。因此,体育活动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利得条件和机会。

更有研究表明:适当的活动,可以刺激人们的情绪中枢,使参与者产生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和感受;适当的活动可以转移注意力,减少人们不良情绪的产生;当参加一定量的活动后,体内的过多能量被消耗掉,能使人们感到放松、轻松;活动过程中,当人们获得成功时,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则会使他们更加活泼、开朗、积极、乐观及充满自信心。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来改善学生的心理障碍。在群体环境中的身体练习能促进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天空;体育游戏提供了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的主要场景;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在课堂上。在教学设计上,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

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去改善学生心理是体育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对于急躁易怒者,让其多选择慢跑、长距离步行、打太极拳等项目。因为这类项目特别适应于比较冲动、即刻满足感很强、忍耐能力较差的急躁易怒者。

二、对于腼腆胆小者,让其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应该多安排一些单双杠、跳山羊、游泳、拳击等项目,培养学生去战胜困难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三、对于孤独怪癖者,让其可选择足球、篮球、接力、拔河等集体项目。通过练习要求学生互相配合、交流,强调团队精神。促进自己与他人的交流,克服孤独、怪僻的心理障碍。

四、对于缺乏自信者,让其选择跳绳、广播操、中速跑等一些相对简单的体育项目。因为这类项目容易使同学在肯定自我中成长,从而获得成功地满足感,从不断的成功中建立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运用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能为学生一生的成功和幸福打下基础。心理教育进课堂,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健康的真正含义及心理健康有哪些具体的标准。体育教师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影响体育学习的不正常心理有哪些表现。体育教师把心理教育知识和体育学科特点联系起来,综合运用。

三、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问题,激发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体育学习和参与的重要性),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包括:设计(体育学科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情况体现(学生在学习和参与运动时的情况表现);解决方法和措施(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等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有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或课外体育辅导中,对那些体育基础和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或是拉长了脸,表现得不高兴、不耐烦的样子;或是凶神恶煞地训斥学生;或是讽刺挖苦学生;甚至当众体罚、责骂学生。有为可悲的是,对这些有损教师形象、有损学生心灵的言行,我们一些同志不仅意识不到,反而当作“幽默”与“严格”而自鸣得意。

教育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要热爱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或表现较差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关心、爱护、帮助和鼓励,千万不要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校体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发展,广大体育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把学生培养成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任重而道远,祖国在呼唤我们,孩子们在呼唤我们,让我们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美 保罗·史托兹.逆境商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第2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教师不同,课程不同,班级不同,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迥异。或严肃活泼,或压抑拘谨,或轻松愉快,或紧张烦闷,或民主平等,或专制独裁。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作为课堂教学中占优势的群体情绪,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内隐性与外显性

内隐性是指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不外露性。莫里森得认为课堂气氛的情感基调是研究课堂气氛的最重要维度,情绪体验的特性使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外露性,师生通过各自对教学情境的定义,采取相应的反应以适应情境,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又总会有其明显的外在表现,即具有外显性,师生在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影响下,必然有与之相应表现,如学生在紧张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中,往往出现身体绷直等表现;在散漫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中,则经常东张西望、打瞌睡等。

内隐性和外显性并存,决定了对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认识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既要仔细观察其外存表现,更要对隐藏于其中的心理内容进行研究。不同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会有各自不同的外在表现。同样的外在表现,也可能代表着截然相反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二)稳定性与易变性

稳定性是指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作为一种占优势的群体情绪状态,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持久固定性。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又具有易变性。师生双方的情绪状态、教学内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等,都会导致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变化。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人格、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方向。正因为如此,当某一班级更换教师后,其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会有所改变。当然这并不否认学生在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如一班级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即使换上与原教师风格不同的新教师,原有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能保持一段时间。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稳定性和易变性都是相对的。

营造理想的课堂气氛,要依据三个因素。

(一)教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影响或决定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性质。

1.教师威信。教师威信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有威信的教师能增强学生对其讲授知识和指导的信赖程度,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掌握知识和接受指导的主动性。

2.教师的领导方式。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民主型教师的领导方式易形成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专制型的教师易导致情绪压抑、气氛紧张;放任型教师则易使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自由散漫、我行我素、互不合作。

3.课堂调控。教师的课堂调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因此,教师应具有:①敏锐的观察力。能细致深入、迅速准确、全面客观地观察整个课堂情景。②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既要注意讲授内容,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讲授的节奏、特色及自身情绪,又要密切注意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及个别学生的反映,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③教育机智。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善于把握教育分寸,以使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

4.教学。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课堂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会影响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二)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个体心理特征无疑也影响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性质与类型。

1.学习态度和动机。不同的学生具有各不相同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在课堂教学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具有较积极学习动机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般发言积极,反应迅速,无论在何种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下都能认真学习。而学习动机较消极的学生则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不爱发言,在课堂上表现较沉闷、压抑。

2.认知方式。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水平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也各有不同。当其认知方式、水平与教师的讲授相适应时,会接受迅速、反应积极;反之,则反应迟纯,在课堂上表现的较沉闷。同一水平上的认知方式也各具特色,有的迅速而肤浅,有的深刻而迟缓,有的喜爱参与,有的则沉默寡言。

(三)班级文化

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具有特定的亚文化的特点,这种亚文化无时不对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产生作用。每一个个体可以认同制度上的相同目标,从属于一个团体,有着相同的情绪联系和理性信仰。班级文化具有一种“信号功能”,使成员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班级的情绪影响。班级文化具有对其成员潜在的规范性。良好的班集体学风浓厚,积极上进。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价值观,这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对建立良好稳定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是极为重要的。

第3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心理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合理渗透,在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营造尊重信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定良好基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一方面,我们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另一方面,我们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要善于相互沟通。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不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去探求知识。教师乐意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特别是在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时,不伤害学生,满足学生人格尊重的需要,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保持饱满的教学情绪,为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准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场,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情感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要用自己的饱满情绪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老师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要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偶发或突发的事件,如果学生情绪反常或发生过错时,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拿出相应措施,作好应变处理,决不能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自己的情绪,破坏教学的气氛。

第4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步深入教学的过程中,我尝试着、探索着让课堂涌出“心育”的清泉。

一、教师要给学生"松绑",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求解是创造的萌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 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松绑",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采用"学生问难――集体释疑――教师点拨"的 方法 效果好。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完全放给了学生先自己看、自己想、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最后看谁总结的最好,在这一过程中我做了很少的点拨。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适时恰当的评价,为学生营造“心理教育”的氛围

教学中,对学生多奖励的心理价值就在于评价,它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给知识的学习带来趣味感,给学校生活带来意义感,因而奖励就无可争辩地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独特价值。只有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缺点,做出恰当的评价。评价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要选择适宜的时机,以达到教育目的。进行精神鼓励要及时,在鼓励学生时要照顾个性差异和后无差异,要公正而符合实际。 数学课堂评价的方式很多,可用生动丰富的体态语言。也可用简练、得当的口头语言。 那是一个下午有老师用我们班学生上课,当老师让同学们讨论某个问题时,我坐在后面听课,忽然听到一个很准确的答案,我转头发现是他―汪小宇,他是一个性格较内向,上课很少举手发言的孩子。当我对他说要他大点声说出自己的答案时,却发现他回答时的声音在颤抖,他的胆子很小,我轻声问他:“老师的问题你都能回答吗?”他点点头,这时,我靠近他微笑着说:“我相信你能行,别怕,有老师在你的身旁,大胆举手发言。”听了我的话后他吸了口气,举起了手,流利的回答了问题,全班的孩子用诧异的眼神望着他,随后孩子们纷纷翘起了大拇指,并对他说:“进步了,加油啊!”他看着我笑了,仿佛对我说老师我成功了,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上去演示自己的做法,我拍拍他的头说:“孩子,你是最棒的,勇敢地上去。”他点了点头自信地上去了。他在上面出色的完成了演示,得到奖品下来时,把奖品送给我,并对我说:“谢谢您,老师!您给了我勇气!”

第5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当今课程改革提出了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促使他们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因此,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做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体味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艰辛,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

二、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极大的推动力。在物理教学中,我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以大量的演示实验、实例说明物理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选择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如纸盒烧开水实验;用手摸静电球,让头发竖起来实验;“流星雨”小实验;筷子提米实验等。学生对这些现象一时无法解释,教师又暂时不做解释,这就引起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如,我在讲述“光的反射”时,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式,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自己做实验,采集数据,记录并分析数据结果,输入计算机,得到相应的图像资料,通过对比,从中发现光的反射规律。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思考、图像资料的处理、试验的总结及互相讨论,得出光的反射定律的要点。这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物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课堂学习方式,教师必须灵活掌握,结合我主持的全国“十一五”规划《“四自四导”模式下初中物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先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学习目标,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个人的智慧有限,需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能感受到互动分享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如我在教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课时,先让学生明白先学研究的环节:确定目标―设计方案―操作研究―得出结论―分析总结。其中学生的活动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或查阅资料―实验操作或收集资料―分析现象并讨论研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获取新知引发新的思考。而教师的活动则是:创设问题情境―点拨指导―反馈信息―适度评价―布置新任务。

我在课前,预发―份探究性学习课题计划书,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小组讨论、访问专家等途径以书面形式尽力完成课题研究书,小组长做好分工,各个组员都有不同的任务。为了考察各组工作成效,我先让组员自评,再让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最后还有指导老师对各个课题研究书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去“发现”,培养学生的成就欲和自信心。

第6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那么,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便成为学校和教师亟须思考的十分迫切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为此,教师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通过理论讲座、专家课堂、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活动,强化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识和提升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关注学生的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决不能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也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因此,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只有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才会非常显著,同时会对教育教学活动带来极大的促进。

在实践过程中,首先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情,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学生改善行为,化解负面的思想与情感。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即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与理解学生,师生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只有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学生只有被教师尊重和理解,才会信任教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学习兴趣的形成,会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形成“双赢”的局面

学生方面: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极大地提高学生主动性发展水平。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自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阴影中摆脱出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了自信心,有了明确的规范意识,懂得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样去做,自觉地培养意志能力、自控能力包括承受挫折、抗拒诱惑的能力,增强了自我调节意识,培养了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第7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体育课堂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况且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生理方面的突变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相应变化。同时心理矛盾更为明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自尊心与自卑感矛盾,反抗性与屈从性的矛盾,理想与挫折的矛盾。这些矛盾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上表现出厌学、抑郁、焦虑、偏激、逆反心理等现象。

故此,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有针对性地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促进体育功能和谐健康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们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在自然面前越来越强大。可是人们面对自己的时候却迷失了,生存的价值成了人们追问的最多的问题。而一个人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小培养。故此,目前传统的学校教育及待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现在国内国外对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已经从学校、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了普遍重视。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越来越丰厚的资料,许多著名学派的新兴派别几乎都修正了原有学派忽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内容,开始重视儿童社会性的研究。而且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研究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发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这种理论观点,为我们研究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发展、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将在研究中不断挖掘着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体育教学探索其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育新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体现和渗透。因此,我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把握当代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之中。

教师明确实施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旨在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防治心理疾病。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明确体育是将心智和躯体统一起来的最有效、最容易调控的教育方法,明确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

第8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 心理教育 体验式学习 教学渗透

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把心理教育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学科心理教育渗透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认为加强心理教育渗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课堂教学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本质是人与人的和谐,民主、平等是内涵。

心理渗透程度的深浅常常是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的最直接体现。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有和谐的课堂;有了和谐的课堂,才能顺利地实现教学中的学习和心理教育的渗透。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对学校来说,因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心理气氛,不论好坏,都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环境,它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健康、融洽、充满友谊和温暖的集体环境,能使其成员强烈体验到在集体中的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责任感,容易顺从集体的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模仿和认同他人的趋向。因此创建和谐师生关系,能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实现课堂中心理教育的完美渗透。

2 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和错误,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更应如此,有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应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就会在课堂上越来越多地看到他们举起的小手。在实验、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出现迷路或矛盾是常见的现象,有时还有一些学生会钻牛角尖,出现这些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点拨和指导,让他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3 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加上心理还不成熟,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有的学生傲慢无礼,有的学生遇到困难就消极悲观,有的学生考试不理想就自暴自弃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加以引导和解决。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学生取得成绩时,勉励其再接再厉;学生心情低落时,给予引导,化解不良情绪。

4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教育规律,提升科学的教学模式,正为广大教师所追求和思考。目前,课堂改革纷纷上马,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些都是老师们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和理性思考的结晶。

一方面教师要及时点拨。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整个教学中的效果进行评价。(1)对自主学习和协助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理清知识要点,构建知识意义体系。(3)提供有关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情趣的培养,要求我们老师不仅仅掌握专业的知识,还要积极专研业务,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让心理学教育在课堂中贯彻进去,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接下来阐述一下心理学在外语教学中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认真钻研教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外,一定要充分地研究学生的心理,把心理学教育渗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这样,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要做到刺激与反应的联合。语言学习是一种行为,反复的刺激和反应,会在脑中留下语言的烙印。学生适应了语言习惯,就能脱口而出,形成一种机械式的自动化的习惯,这样语言就学会了。

心理渗透是英语教学中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学习外语知识、技能和发展智能的一种心理过程。一定要做好心理学的研究和在课堂中的渗透,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恰当的运用,这样的话,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习效果就比较明显,教学质量就能进一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与时俱进,找到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走进学生的心里,这样才能互相促进,最终实现理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心理教育的渗透,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惠彦森.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09(3).

[2] 赖善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沟通实效性的理性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11).

[3] 罗学强,黄丽珍,谭志明.高职院校学生实训与实习中的心理影响因素及其比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 冷琪,邰金俊.用沟通分析理论优化职业学校师生关系[J].教师,2011(22).

[5] 宗淑花.德育教育重在心理教育[N].廊坊日报,2007.

[6] 李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与行[N].廊坊日报,2008.

[7] 李昌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续)[J].基础教育研究,1995(5).

第9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就包括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也应该帮助学生塑造成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健康,满足时代需要的人才。而各种资料显示,由于各种压力的存在,学生现在的的心理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有必要担负起这一责任,将心理教育贯穿到课堂中去,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策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指导。

一、以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制约着课堂学习的效率。不同的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情感和注意力。我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出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精力旺盛。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如果老师上课不积极创设,学生可能出现一种消极,师生的这种消极将互相影响,犹如流行病毒一样在传播,导致更多抵抗力不强的学生被感染。流行是消极之病的祸根,但积极之风的流行,更是一种良好的态势。老师要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尽可能多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

二、以考试成绩波动的客观分析为主要措施,渗透心理挫折教育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障碍时,因为无法扫除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人生的道路常有坎坷不平,人人都可能遇到挫折,战胜人生道路上的一切挫折,才能将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高中数学学习中,容易使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方面有:⑴成绩的波动,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从而消极学习,下滑速度更快;⑵遇到难题解答不出,造成心理烦躁,甚至放弃对学习的追求。针对考试成绩的波动,老师需要强调,在学习中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淡化最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所付出,有所努力,结果是否如愿,我们都是优秀者,从心理上自己战胜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三、充分开发数学教材的思想教育因子,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在学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同学,而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直接而又重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的工作,把自己良好的心态展现给学生。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精于专业,把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也才能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把兢兢业业的精神运用到学习上。教师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严谨,一丝不苟,对于一些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做到非常的精通,不能出现学生在请教的时候,教师对知识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和对学业的态度。

2、教师要有意识的把数学课程和德育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数学是抽象的,但数学课程同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凭借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有重要的意义,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同时,也可以提高数学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教师也可以结合数学课堂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数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在中国数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数学在新中国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尖端科技等等诸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可贵的是中国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杨乐等人对数学作出的贡献更是为世人所瞩目,在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穿插这些研究领域的成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性动机。

四、抓住教学契机,锻造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