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与动物的作文范文

人与动物的作文精选(九篇)

人与动物的作文

第1篇:人与动物的作文范文

动物和人们有着不可分开的关系,在人类的世界中,已发生许多动物与人类的感人故事。

老人20多年来一直独自生活,整天陪伴他的是儿女们为了给他解闷抱来的一只狗,刚到家时只有一岁多。从此,这只狗成了老人最亲密的“朋友”,两人不仅每日相伴,而且还同吃同住,有什么好吃的,老人准会分出一半给狗,而这只狗也确实忠实于自己的主人,不管老人去哪,它都一步不离地跟着。一晃近20年过去了,老人已近耄耋,狗也成了老狗,儿女们听父亲嘱咐过,如果自己不在了,一定要善待这只老狗。

不久前,老人因病去世,从他走那天起,这只狗就再也没吃过一口东西,每天趴在主人的床上,一动不动地,任凭面前摆着什么好东西,也坚决一口不吃。老人的儿女决定带狗去墓地看看。于是,在父亲烧纸的时候,家人带着这只狗一起来到了墓地,没想到的是,在围着主人的墓地绕了两圈后,这只狗竟然一头扎进了旁边的河里,再也没出来。

动物也有情感;动物也有真心;动物也像人!狗,到底是被主人赋予了人性?还是本性如此?我看到了忠诚,看到了善良,看到了亲切。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相反,有的人的思想境界还不如一条对人忠心耿耿的狗。人总是以万物之灵长而自居,可是有些动物,(不光是狗)某些事情上的表现真让我们感到汗颜。

第2篇:人与动物的作文范文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老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这两个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呢?我们科技小队来到图书馆去查阅了许多的科技书籍,还到学校电子北阅览室上网查询,总结出以下几点: ① 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话,几分钟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可是人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呀!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 ② 动物与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也都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氧气不就一天天增加么?不!天地间之所以没有产生过这种危机,就是因为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 ③ 有人做过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万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才能保持基本恒定。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既可以用完。

所以,人类和动物能够维持生命,活动时所需要的氧气,必须归功于绿色植物。植物与我们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此,我们实验小学五(1)班体同学呼吁全社会的人们不要再砍伐植物,让植物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

第3篇:人与动物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文物;考古;发现;研究

前言

通俗来讲,文物即古代社会生活留下来的物品,考古即把古代社会生活留下来的物品挖掘出来进行研究,对文物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我国过去五千年的辉煌文化。文物考古既让我们了解过去,也促使我们展望未来。

1.文物考古研究类别

1.1文物来源地研究

在考古学界来说,研究文物来源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我国文物考古过程中,每当发现文物,首先都要研究其出处,因为文物的来源地可以反映许多信息,而且有助于研究员的研究工作。在考古发现文物后,研究人员需要对文物进行测定分析,通过文物材料、做工、文字等信息,提取出它的来源信息,并结合考古学和文物来源地背景,对古代文物的生产与传播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对文物反映的文化有初步的了解。比如考古发现的一大奇观: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兵马俑,通过研究兵马俑的产生地,可以结合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皇家墓葬的习俗。

1.2古人类食谱研究

古人类食谱研究同样是文物考古的一个重点研内容,通过对其食谱研究,可以了解当时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对古人类食谱的研究可以采用化学方法,一般使用文物的骨骼和牙齿进行化学分析,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追踪,比如C、N元素,同时,也可以利用Ca等微量元素进行化学分析。通过对骨骼或是牙齿的化学分析,就可以得知古人的食谱结构,了解食谱中动物和植物所占的比例,甚至可以得知古人是以陆生动物还是海生动物为主。了解这些信息后,便可结合古人生活的历史背景,研究其获取食物的方法,分析出古人采集、狩猎、捕鱼等社会活动发展程度。

1.3古DNA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古DNA研究也成为了可能。对于古DNA的研究材料和古人类食谱一样,都是古人类的骨骼和牙齿,偶尔也会涉及到一些古代动植物遗骸。DNA是人类内在的身份信息表,通过对DNA序列的分析,考古学家可以了解都许多信息。另外,对于同时发现的多个文物遗体,使用DNA研究方法,可以了解文物遗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构建出家族结构,从而对古人类生活有一个初步的构想。将不同地域文物遗体的DNA序列进行对比分析,还可以了解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别与联系,甚至可以研究分析出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2.现阶段我国文物考古研究方向

2.1动物考古发现与研究

现阶段我国文物考古最为广泛的是对古代动物遗存的研究,这些动物一般是人工驯养或是被人类捕猎的野生动物,通过动物考古的研究,我们可以明确旧石器时代的存在和编年。现阶段的动物考古已经明确石器时代出土的动物遗骸全是野生动物。对于古代动物的研究一般包括动物头部骨骼形态特征、足部形态特征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古代动物脑部发育情况与爬行运动情况,也可以了解当时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了解几千年前地域气候状况,同时可以将其与现代动物进行对比,分析出动物种群的进化与灭绝,对恐龙化石的研究就是最好的证明。对动物群的特征、组合与更替的研究对于古文化遗址相对年代的探究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2.2植物考古发现与研究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植物,植物的生命活动与人类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对古植物的研究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过去人类的社会特征。古植物既包括人类有意识种植的农作物、植被,也包括野生植物,通过对人类有意识种植的植物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农业发展文明,通过对野生植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进化史。总之,无论研究何类植物,都与人类的关系都十分密切。现阶段,我国通过对古植物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我们了解到许多灭绝的植物,也因此推断出气候演变过程与人类生活迁移路线,对古人类的生存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3冶金考古发现与研究

除了动物与植物,金属是探究古带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物。金属是古代富贵的象征,从夏商周开始,中国便进入冶金时代,一个国家一旦掌握了冶金技术也就建立了成为霸主的基础。冶金考古主要是以古人类在从选矿、采矿到金属冶炼、器物制作、使用的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冶金材料、金属纯度、成品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了解古代社会的科技文明发展程度。现阶段,我国对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已经有一定的研究与发现,显示出古代人类辉煌的科技成果。

3.文物考古保护研究

文物对于古代人类社会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是人类的价值遗产,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十分必要。化学试剂一定程度上会对文物造成伤害,但是也会对文物起到保护作用,比如苯三氮唑(BTA)是铜及铜合金优良的缓蚀剂能够有效防止铜器腐蚀。许多漆木文物存放时会吸收水分,极易造成文物的干缩、变形等,所以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时必须定期对漆木文物进行脱水定形,必要时要在文物表面涂加油膜。另外,明矾也是保护漆木文物的最佳选择,在应用时首先将饱含水分的漆木文物在浓的明矾溶液中煮沸数小时,使明矾分子充分渗透到漆木文物中,然后趁热拿出,使其自然干燥冷却,此时明矾溶解度减小凝结在木质内部,多余的水分也就随之排出,同时文物也可以得到加固。

结语

文物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缩影,反映着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体现着人类文明演变历程。如今,我们探索古代文物,是对人类历史文明的敬仰与遵从,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我们拥有更高的价值观念。现阶段的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对文物遗产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因此,考古工作还需要不断改进,我们既要揭开历史的面纱,也要保护历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宏.提升文物考古工作的突破口[J].山西青年.2013(18).

第4篇:人与动物的作文范文

一、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目前,档案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参与者,在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工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上议程,协助档案局制发文件

目前各地档案局都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视野,积极制发文件,为实际工作指引方向、提供指南。江苏省是我国首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的省份,在其草案审议后,江苏省档案局迅速下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献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档案主管部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进行全面归档,并提供利用。

2、积极配合申报部门主动开展服务,提供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鉴定工作需要大量的原始文献材料作为佐证,毫无疑问档案馆的丰富馆藏可以提供充分的凭证。在武汉市申报《木兰传说》的过程中,档案馆查阅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黄陂县志》及相关全宗的档案资料及图片,并辅助制作完成了30余万字的申报文本、25分钟电视专题片和300余幅照片,为申报提供了强有力的史料保障。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收集工作进行指导,确保档案的齐全完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文献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立档是必须的工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必须全面反映项目在保护、传承过程中的真实面貌,材料必须分类有序、字迹清晰、保存持久,对此档案部门应给予有力指导。北京市崇文区档案馆就安排专人,查看档案保管条件及文件的收集整理情况,并指导各类载体文件材料的管理。

4、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活动,征集相关档案文献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活动,全面掌握保护工作的现状,是档案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青岛市档案局(馆)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主动与市政协领导沟通,派人随同参与调研活动,实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情况,随时收集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材料,协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与立档。

5、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提供展阅、编辑成册

北京市档案馆提出“北京将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举办的“华彩海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集萃”展,不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宣传了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民众的认识。江西省艺术档案馆建成并开通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网”,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通第一网,已着手编辑《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照片图鉴、画册以及代表作品系列丛书。

以上说明档案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档案馆在参与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档案部门的业务经费不充足,在民间档案征集比较困难;档案人员对非物质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研究力量薄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能准确鉴定;档案馆领导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没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很少安排专职工作人员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这些都牵制了保护工作的开展。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档案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权利与职责范围,各地档案馆的保护工作多数还处于自发状态。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与机制亟待开发,进而保证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档案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独特地位

总理在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没有物质形态,但有物质载体,这些物质载体包括了文字、声音、影像资料等,与档案馆馆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化可借鉴档案工作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质化保护是遗产学界公认的重要保护手段,物质化的过程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化,并为其建立档案。档案馆在收集资料、建立档案方面有非常成熟的方法、完备的工作体系,档案工作人员深知保护的本质与重要性,在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材料时,必然能够从科学全面的角度来搜寻与挖掘;另外档案工作人员长期与各种载体材料打交道,了解它们的优缺点,这样在建档过程中可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为后人留下可看可用的珍贵遗产。

2、口述档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补充

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文化等是由传承人的口传身授得以代代相传的,传承人以其超人的才智与灵性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齐全的状况,传承人的口述档案就成了重要的来源。档案馆有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和现代化的专业技术和设备,通过采访笔录,形成文字记录、绘图制图、录音录像等材料,可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3、档案馆固有的工作领域与社会联系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方便

档案馆的工作覆盖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波及各个地区与领域,长期以来形成了十分完备的工作体系和广泛的社会联系,构成了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特资源,是任何别的部门无法替代;而且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专业与独到的见解。

4、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建立离不开档案馆的直接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更是缺少不了档案部门的参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

1、收集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在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通常会形成大量介绍项目基本情况的申报材料与记录申报过程的材料,如新闻报道和各种宣传活动中形成的文件资料。这些材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进一步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档案馆应积极主动介入,将第一手材料收集保管,并建立项目档案。为了保证档案的齐全与完整,档案馆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通过档案局制发文件,要求相关单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和申报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载体档案的积累与整理,并规范收集范围、进馆时间等具体要求;二是各级档案馆工作人员,要有计划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接收进馆;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将民间散存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档案文献征集进馆。

2、全面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传承人档案

档案馆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队伍,如一些资深的老馆员,以丰富的阅历与独到的见解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进行地毯式搜索,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收集、记录、分类和编目。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主要遗产类别,还可以挖掘很多隐没在民间的文艺传承人,从而为他们建立起传承人档案。继2007年在黄山举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后,我国各省市都相继确认了一批传承人名录。档案部门应抓住时机,录制传承人的口述资料。已有很多档案工作者开始了口述档案的记录之路,他们走街串巷,踏遍乡野,不漏地区、不漏种类地访谈老艺人,记录他们的作品与实物,既抢救了一批批濒危的技艺,也让老艺人们安了心。

3、研究馆藏档案、资料,为申遗工作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申报,需要大量的材料证明此项遗产的传统性,档案馆的丰富馆藏不可或缺。因为正是这些丰富的馆藏说明了此项遗产的历史渊源、流变与传承。因此,档案馆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对本地区民间文化的熟悉度,对本地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档案进行挖掘、分析、整理,将其提供给申报机构。例如安徽省安庆市档案馆的特色库藏有相当完备的黄梅戏档案,有老一辈艺术家的照片声像档案,也有黄梅戏的一些经典曲谱剧照,以及在黄梅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料。正因为有这些充分的材料佐证,安庆市才得以战胜湖北省的黄梅县(黄梅戏的发源地)成功申遗。

4、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一个文化永远没有力量来激活,自己也没有力量不断创新的话,就会走向盛极而衰的地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如此,仅仅将这些物质化的档案保存下去,只会让它失去延续的命脉,成为一堆死物;只有传承与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这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与教育。档案馆可以组织专门的研究和开发队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层次加工和创作,整理出版文字记录、图片资料和视频信息,开放展厅提供展览,使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同时,开放的档案也有利于民俗学者的研究,这样引入学术同行的力量,对普及关于非物质文化的理论知识,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也是不无裨益的。

第5篇:人与动物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适中方土楼;存在问题;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41-01

前言

不可移动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国家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程度直接反应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内涵以及经济能力。对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很重视,再三强调文物是我国历史的根基所在。因此,本文主要对福建适中方土楼的状况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对现阶段不可移动文物的相关保护问题以及有效方式进行了探究。

一、福建适中方土楼的现状

适中镇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随着福建土楼列入世遗,土楼文化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适中镇特有的方形土楼也越来越被外界人士认识。据史记载,适中土楼始建于宋朝,清代的雍正、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高峰,最盛期达360余座,经过几百年风风雨雨,现存242座,是目前福建省境内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楼层最高、风格最独特的土楼群。土楼群分布广泛,外观雄伟,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福建土楼中最完善最华丽的典常楼,有建于南建炎二年(1128年)的福建现存最古老的土楼古丰楼,有建于康熙十年(1665年)的福建中最完整的五层方形民居大楼庆云楼等。适中土楼群被上海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路秉杰教授赞道:这样的建筑堪称民族民居瑰宝,这样的景观,举世无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楼的保护意识越来越淡薄,土楼保护令人堪忧,原住户为改善居住条件,满足现代生活,对土楼结构和设施进行不恰当的改造,土楼周边的新建建筑物与土楼紧挨,很不协调,正在失去原来的环境风貌,也有的住户外迁,相当部分的土楼已人去楼空,建筑维修比较困难,土楼出现“人老体衰,无人赡养”的状况,存在不少危房,因此抢救、保护土楼刻不容缓。

二、现阶段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意识匮乏。由于适中镇方土楼是民居建筑,楼内住户为满足现代生活对土楼进行不恰当的改造,使得土楼正在失去原有的环境风貌。这正是因为人民群众没有充分了解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在相关活动过程中,缺乏保护意识,在无形之中,对文物造成伤害与损伤,这也与我们的宣传工作不彻底、不深入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和人才。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的、专业的工作。适中镇方土楼大多破损、塌漏严重,存在众多安全隐患,这就需要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和人才,而这正是地方文物保护工作的瓶颈,因此在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引进先进的保护技术,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保障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文物管理体制不完善。适中镇方土楼所在的地方政府文物保护机构需要肩负多重职务,它们虽然在对辖区内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宣传,协调各部门之间共同做好文物保护、规划,与公安、工商部门密切协作,打击文物走私和处理破坏文物不法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编制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缺乏保护资金投入。由于土楼的保护开发是个专业性较强、配套项目多、投入资金量大的工程,需要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虽然近些年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保护资金投入也在逐年加大,但是由于之前遗留的漏洞太多,再加上点多面广,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保护资金没有落实到实处,从而制约了文物保护的顺利进行。

三、针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问题的相关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构建一个文物保护环境。在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为了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巩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为观众构建一个安全、稳定、整洁的参观环境。首先,在开展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始终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观众至上”服务理念,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条件,构建完善的接待服务管理制度,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使人们了解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在进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要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提高人们对不可移动文物的认知与了解,例如在特定的节日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开展图片展等形式把文物保护理念有效地融入其中,使人们在介绍历史、感受历史的同时保护历史;最后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二)引进相关技术和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通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工作,不断地充实现有文物管理队伍,增强对专业人才的引进,通过在岗培训等多种有效手段,构建具备专业素质能力的文物保护队伍,保障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明确职责,全面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参与性。同时可将员工的工作质量与具体的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表彰奖励以及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等挂钩,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工作效率。

(三)完善任追究制度,确保文物安全。严格落实中央、省政府关于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发生文物安全事故与违法案件,要查明原因,严肃处理,追究责任,根治隐患,并及时开展宣传教育,发挥警示作用。一是推动建立文物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破坏不可移动文物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造成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因执法不力、监管不到位造成不可移动文物受到破坏的,要追究有关执法机关和责任人的责任。二是要将落实经费、评比先进与文物安全工作情况挂钩,统筹建立奖惩联动机制,对文物安全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在经费、项目安排与先进评比上要给予倾斜,对于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严重违法案件的,则要减少经费投入,在各项评比中予以“一票否决”。

(四)加大投入,落实管理,扎实有效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保护工作守土有责,要坚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落实管理责任,履行好工作职能,对保护工作的难点问题要积极向上级反映、汇报,争取政府加大投入,支持文物保护工作;要选择一批价值较高、今后可能升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实施重点保护,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抢救维修,切实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在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利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布局保障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与支持,保障现代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第6篇:人与动物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文心雕龙;创作论;主体间性;刘勰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13-0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和美学中凸显的一个范畴,其研究对象是自我主体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根据主体间性理论,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都有一个观察体验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家与世界不再是对立的关系,作家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事物当中,成了事物的一部分,而作家与事物建立其交流关系时,事物也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成为与作家交往、对话的另一个主体。作家与事物充分沟通、充分理解,导致主客不分、物我两忘,人与世界相互感应,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刘勰《文心雕龙》围绕整个创作过程,体现了作家在创作准备、创作构思以及艺术表达等阶段的主体间性。

一、创作准备中的主体间性

《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提出了作家在创作之初一定要积累丰富的学识,培养辨明事理的才能,研究已往的生活经验以求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这种“理解”并不只是对社会人情世态的洞察,是作家全身心投入的体验状态,是对主体与客体对立的消解,是一种感性生命活动的交流,作家借助于直觉、想象能力和情感体验等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社会社会生活当中,形成了能够超越现实体验进入审美的超越体验。这种生命真实的全部丰富性在实现了这种真正的交流后,生活获得自己的生命,作家也在这种生命的诉说中获得了创作的资源。

“研阅以穷照”这个“阅”指阅历,接触到生活,但是这还不够明确,刘勰在《明诗》称“人禀七情,应物思感”,即《时序》里 “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这里的物还包括当时的时事,政治有关,刘勰指出作者置身在“幽厉昏”“平王微”的黑暗社会生活中,对是非混淆、真假颠倒的统治有着切身的体验,将自己完全浸入到生活中去,把自己当成对象的一部分,对象在与作家心灵的交流中获得了主体的独立性,并引发作者“怒其不公、哀其不幸”心灵体验,尝有欲吐之言,难遏之意,然后欲发之于笔。

“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物色》篇开篇就详细为我们说明了“自然”种种相是如何在人的心灵中引起感兴: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刘勰在上述引文中说明四时各种自然风物如何动人心弦,从而触发诗的感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四季更替、景物的变化引起作家的动情,唤起作家的创作激情,人的情随着景物变化而变化,作家触景生情,作品有感而发,审美创造也就开始了,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作家创作过程而言,审美创造是自然对作家的感发和作家对自然的感应,这里的“自然”不是死寂的客体,而是在与作家的交流和体验中获得了生命的主体,这就是所谓的“感兴论”。心物感应启发了作家创作的构思,自然和作家的相互感发,促使着作家将心之情状与物之色两者间的共鸣幻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是作家进入创作构思前的一个必要贮备。

二、创作构思中的主体间性

如上所述,刘勰认为,正是因为有“研阅以穷照”“应物思感”的前提,才能“心物融合”,创造出独具审美意识的典型意象。

正如引文所说的,主体之心始终伴随着对物色的感受,物有其“色”,人有其“情”,“色”有春夏秋冬,“情”有喜怒哀乐,作家表现的是“物色”对心灵的拨动以及两者的共鸣:“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dd’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骸学草虫之韵。 ‘皎日’、‘G星’,一言穷理。”“物色”与“心”无时不处在相互交融的状态,主体以心灵去感受外在事物,在物我共感、心物互动的过程中,创造艺术与美,从而达到“物以情观”、“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审美境界:“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纪昀评点:“‘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八字,极尽流连之趣。”这里“宛转”是在强调:作家在描写自然时的具体状态,表明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是用一种超越实际人生、忘却现实功力的态度客观地看待对象主体,不考虑对象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利害关系,只是在进行审美关照,进行构思。根据刘勰的理论,《诗》中诸篇都是集中表现“心”与“物”交融且取得成功的作品。

“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这时候所描绘出来的自然,由于和“心”维持着相即的关系,使情物之间互来互往,心物之间互赠互答。正如《物色》篇篇末的《赞》对“心”和“物”的相互作用的再一次概括:“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中国古人强调想象的特征是将自己游离于物质实体之外,在物我之间以神游之,方可物我两相随,刘勰据此提出“神与物游”命题,《神思》篇曰: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按照刘勰的理解,艺术想象乃是一种“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身在此而心在彼的心理过程,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突破感觉经验的限制,根据创作需要,敞开思路,大胆进行艺术构思,创造出生动的艺术作品。当开始构思时,作家心头开始涌现各种各样的思绪,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凭借着纵横驰骋来去无踪的想象活动,遵从审美自身的规律,创造出艺术意象。在营造意象的过程中,主体的“神”与对象主体“物”交相流动融合,而“游”正说明这种流动融合是自由的,以超越功利为前提,神随物游,物随神游,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神与物游”说明了作家在进行构思事以一种审美心态使“神与物游”,所谓“虚静”就是指艺术构思时的一种审美心理状态,它要求创作主体保持心态平静,别无他念,只有这样才能进入艺术想象和构思,只有保持“虚静”才能“从容率情,优柔适会”,达到心物同一的审美境界。要保证构思与表达的顺利完成,只有保持审美虚静,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因而当创作构思和想象进入紧张阶段,作家要集中注意力于所描写和表现的具体对象,摒弃实用功利考虑,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创造能力,与对象主体融为一体,才能顺利完成创造过程。

三、创作表达中的主体间性

在创作中,作家的审美理想与价值追求是与人物的主体间交流中通过语言(修辞)、技法等表现出来的,语言是一种中介,构成了作家与世界的相互理解,使文学主体间性成为可能。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刘勰明确指出艺术思维的结果就是要创造一个能够体现艺术家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意象”,是作家在艺术感知和想象等构思过程中情与物、心与物、神与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后通过运用语言、韵律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创作的表达过程。即“神用象通”“拟容取心”的过程。刘勰的“神用象通”就是在强调审美主体与创作对象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只有两者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才能创造出“象中之象”。

参考文献:

[1]牟世金著.文心雕龙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第7篇:人与动物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生活;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63-02

“博物馆”一词源自于西方,19世纪中期传入我国。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变迁,博物馆也在不断增添新的职能、新的形态、新的展示手法、新的收藏对象,从而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元素。下文以天水市博物馆为例,就博物馆与城市生活的关系试作探讨。

一、博物馆工作的范畴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作为非营利机构,博物馆承担着文化知识传播、文物保护收藏、游客接待服务、文物藏品展示、开展社会教育等职责,工作涉及范畴广泛。以天水市博物馆为例,天水市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现占地面积30060平方米,建筑面积8361平方米。天水市博物馆工作职能划分严谨,分为陈展宣传部、接待服务部、文化旅游部、文物保管部、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太昊伏羲祭奠保护传承中心、保卫科等部门。

(一)陈展宣传部门

陈展宣传部门主要负责文物的展示、陈列,以及馆内各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陈列空间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各种道具运用等科学与技术的契合,是陈展宣传部门钻研的工作内容,展示手法与宣传途径不断更新,给予参观者最直观的视觉享受,成为现代博物馆此项功能新的课题。

(二)接待服务部门

接待服务部门是博物馆公共关系大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博物馆乃至整个城市的窗口,好比城市对外递出的名片,也是博物馆与参观游客直接接触的部门,最先影响、获知游客对景区的评价,强调接待与服务,部门宗旨是用温暖的微笑迎接八方游客,为参观者提供各项便捷服务,让人们在博物馆内享受周全的讲解指引服务。

(三)文化旅游部门

文化产品设计、旅游商品营销,是博物馆的一项新型产业。随着博物馆管理思路的开放和管理模式的不断开拓,该项工作也在各大博物馆中崛起。让文化作为商品,饱含馆藏文物的形态、内涵特点走进千家万户中去,拉动博物馆经济效益,让参观者手捧记忆回家。

(四)文物保管部、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文物是博物馆的心脏。文物的保管与修复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是专业技术性最强的部门。文物是人们曾经生活中流传下来的物件,与人们的吃、穿、住、行息息相关。如何保护好前人遗留的智慧,尽量使其完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是这两个部门的基本职责。

其他部门各尽其责,有涉及祭祀礼仪、规程的,有民俗文化传播教育的,有推广伏羲文化研究的,还有无时无刻关注着环境和游人安全的,等等,点点滴滴组成了博物馆的职能系统。博物馆各项职能经过不断地扩展、延伸和完善,成为多功能的社会公共文化设施。

二、博物馆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

城市生活色彩缤纷,现代人们对生活的文化品位愈加地崇尚与追求。文化生活的内容体现了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树立了民族精神与内涵。博物馆作为城市生活的文化标签,肩负着将民族的精神文化传播给大众、弘扬予社会的伟大责任。博物馆内呈现的是城市生活的变迁,其中包含众多学科: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美术等。通过各种展示手法将先民们的智慧点滴呈现出来,让人们了解、掌握并学以致用。

博物馆的数量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在许多发达国家,人们可以经常看到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在这些设施内,如果经常人流攒动,证明了这个地区的文化品味。博物馆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是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最全面展示的机构,扮演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角色,同时,博物馆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需要跟随城市发展的节奏不断发展、填充,才能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

三、博物馆工作在城市生活中的影响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窗口,走进这里,人们仿佛踏入了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逐步提高,博物馆成为节假日人们热衷的参观体验场所。在传统博物馆建设的基础上,这里不仅能够提供学习教育内容,还需要休闲、娱乐等服务项目。现代博物馆通过增添各类活动、展览、休闲项目,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以天水市博物馆为例,天水市博物馆注重教育活动、展览内容、服务设施等面向大众的社会服务活动项目的开发组织,新添设高清数字影院,配套提供咖啡、茶水、小吃、上网等休闲服务,并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现有的景区条件组织社会教育活动,开办各类展览。来到这里可以体验到丰富的文化生活,天水市博物馆已成为当地人度过闲暇时光的首要目的地。2015年,天水市博物馆全年组织了社会教育活动十余次,分别为“触摸历史、传承文明”系列活动,“腊八迎新”社教活动,“观画展画扇面――携手体验传统文化活动”,“追寻始祖足迹,体验文化魅力”手工陶艺活动,“博物馆里迎新春・市民共享文化年”活动,“我心中的博物馆”有奖征文活动,“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制作手工花亲子活动,“诵古诗做月饼体验传统中秋”儿童做月饼公益活动,“脸谱记忆拼图”挑战赛社教活动,“欢乐民俗课堂”――趣味脸谱制作活动等。这些活动寓教于乐,主要针对中小学生,每场活动报名人数众多,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好评,使孩子们切身体验、学习传统文化,也使得家长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家庭生活离开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在玩与学之间增进家庭感情。

如果说社会教育活动侧重于少年儿童的参与,那么临时展览的内容恰好弥补了这一点。天水市博物馆内的临展作品内容精湛,老少皆宜,雅俗共赏。2015年举办了“黄宾虹书画作品展”,“百年巨匠――张大干书画作品展”,“翰墨情缘――万惠民先生从艺50周年书画作品展”,“馆阁气象”皇家书法石刻拓片展,“朔地恋歌――宁夏岩画特展”,“乡土圆梦”中国农民画展,“庆元旦迎新春”天水市博物馆第二届职工书画展等。展览作品中不仅有国内书画大家的珍藏墨宝,也有色彩艳丽、风格淳朴、极具乡土气息的农民画,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前来观赏、品玩。除了以上展览外,天水市博物馆还开展了“移动展览”活动,展览进社区、展览进学校、展览进农村、展览进工厂等活动也在陆续地开展着。方便每一个想了解博物馆文化的人,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是博物馆展览的又一形式,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为城市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博物馆发展新趋势

(一)博物馆形式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博物馆社会效益与关注度不断提高,博物馆不仅由国家组办建成,民办博物馆、私人博物馆等机构将越来越多,成为博物馆行业中的又一队伍。自营博物馆是博物馆机构的新生形式,在许多发达国家,自营博物馆相对较多,人们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能力为社会民众提供免费服务,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广,已成为一个老百姓乐于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目前,我国针对民办博物馆的制度正在逐步完善,重视度不断提高,这一机构形式也将在城市中不断走入人们的视线。

(二)展示内容题材丰富,更加主题化

第8篇:人与动物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产业化

0 引言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

1 博物馆当前面临的困境

1.1 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了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宏观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各级政府部门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加大了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但是,由于文物保护经费基数低,投入的增长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增长,文物保护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因素。

1.2 一体制保守、管理滞后

我国博物馆当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首当其冲的便是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保守和落后。我国现行的博物馆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上下百废待举,人民文化事业尤其如此,于是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建立起了大批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在计划经济时代,博物馆在计划体制的庇护下拥有比较优越的条件,加之那时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无今天这般强烈,所以其运转基本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随着市场经济地不断发展、国家政策和政府职能的不断优化,博物馆却未能迅速地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加以调整和改革,大多数博物馆仍以“老地方”、“老面孔”、“老腔调”的状态运行着,在此条件下出现生存困难就在所难免了

1.3 人才匾乏

人才匾乏是各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博物馆本应是一个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的机构。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的现实情况却是博物馆如同政府的派生机构和安置机构,博物馆安置的政府官员亲属子女、干部、机构改革分流人员等纷沓而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博物馆真正需要、也愿意接收的专业人才无法进来。据统什,全国博物馆工作人员中,只有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文博、历史、考古等背景的人员就更少。

2 博物馆文化产业化机制的构建与实施对策

2.1 加强是大众消费产业化

而近年来在线与电子商务形式的渠道与消费已逐渐增加,并取代一部分传统的传递文化产品模式,发展出属于自身的生产链。此阶段基础设施包括展示地、商店、媒体频道、杂志、博物馆与美术馆。观看、倾听、注视等。此阶段是关切到艺术品与文化产品被接收所不可或缺的公共环境,并涉及下列相关议题的评估,例如市场与观众、定价与目标市场包括年轻人、性别与多样性。其检查项目包括一个区域文化活动如何联系各种的社会群体与海外市场如何创造有活力的文化生活。此阶段基础设施包括营销、定价、渠道、变通、安全。文化生产链概念有助于了解文化产业的组成要素与发展机制,并推断出博物馆在文化产业领域里的功能定位,进而提出博物馆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析架构。就文化产业生产逻辑各阶段的功能而言,文化艺术产品的创出、技术应用及保障、流通体系等为主要的核心机制交通、安全、消费场所经营等为间接支持的服务系统。

在博物馆功能界定上,博物馆在文化生产链中属于传播阶段的基础设施,是大众与文化之间的重要媒介。通过博物馆专业人员将文化资源转化为静态展示与动态活动形式,使大众以多元形式体验地方文化的内涵,甚至以销售纪念商品满足观众消费文化的欲望。博物馆在创作阶段与观众阶段也能发挥一定程度的带动效果。在创作阶段,博物馆可通过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文化艺术奖的设立、艺术创作与研究补助计划的拟定等方式刺激地方创作水平的提升。在观众阶段,博物馆通过观众研究了解游客的基本属性与需求偏好,也有利于文化产业进行市场细分和制定营销策略。

2.2 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产业生产链中的作用

承接上述,欲探讨博物馆究竟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何种质变与量变,则需先了解文化产业生产体系,从而建立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生态网络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分析博物馆对产业各组成分子间产生的影响。以下利用生产链的架构来探讨文化产业的生产体系并建立分析的焦点。文化产业的生产逻辑强调的是文化生产者彼此间的合作机制以及文化产品与消费者间关系的建立,从最初的文化创意到最终被接受和消费的一系列过程构成文化生产链。文化生产链的分析是尝试将文化经济活动分成以下四个互相关联阶段,并评估一个地区通过基础设施去维持和传递文化活动与产品的能力。

一是文化内容创意阶段。文化内容创意阶段,包括概念产生、著作权、创造力与训练等活动。这阶段是检验一个地方在概念产生、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持有和一般创作力的能力。这一阶段基础设施包括教育、训练、研究和发展资源。二是复制生产阶段。生产阶段,即从概念而生的产品和创造产品的场所。这阶段是评估将创造力变为产品的能力。人员、资源、生产技术是否能协助将概念转换成可销售的产品。这需评估以下人的水平与层级,包括经理人、制作人、编辑、工程师,也包括在制片厂的设备提供者与制作者、出版者、设计者、录制者、分镜者等。此阶段基础设施包括企业家、制作者、技术、经营场地。三是流通阶段。流通阶段,包括分配、批发、营销、信息、流通。这关切到者与机构的质量、营销机构与推销者、分配者与批发者、中介者与经纪人、包装者与产品装配者,这也需评估支持工具的质量,例如产品目录、工商名录、存货清单与其他支持艺术品销售与流通机制。此阶段基础设施包括中介者、人、推销者、出版者、分配者、交通。四是传播阶段。传递阶段,包括展示地、电视、剧院、商店等。是让文化产品与服务能被消费与欣赏的重要机制,因此该阶段关切的是文化产品与服务被看、体验与购买的场所。这意味着需对电影院、剧院、杂志、博物馆、唱片行与其他销路的可得性加以评估。

3 结语

博物馆在文化产业的生产链中具备多元带动效果,然而文化产业的发展,除经济利益创出外,文化核心价值的维持与创造也为关键之一。我们要走好博物馆文化产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啸秋.探索博物馆产业化之路[J].东南文化,2001,(11):82-86.

[2]艾进,谢敬凤,王豹江等.中国城市遗址博物馆文化产业化概念与内容的争论及启示[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5,(1):12-15.

第9篇:人与动物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文博 要务 收集 保护 整理 研究 开发 利用

一、收集与保护

文博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对文物与博物的收集与保护工作。

所谓“文物”,是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中国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行实物。

所谓“博物”,则指的是“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承担文物工作与博物工作的博物馆(又称“博物院”),它是“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有关革命、文化、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机构。”

文博工作首先以文物与博物的收集保护工作为基础与前提,因为文物与博物乃是文博工作的载体与依托,没有文物与博物,便没有文博工作。

然而,文物与博物的收集保护工作又是一项十分艰苦、十分复杂、十分繁难的工作,必须一丝不苟、抓实抓细。例如笔者所在的福建省东山县。文物与博物十分丰富。仅东山县所属的东山岛上,就有风动石、水寨大山、石斋、铜山古城、关帝庙、九仙山等等。堪称资源丰厚,价值连城。

而作为东山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的收集保护工作,对文物与博物情有独钟,深感这些文物与博物的珍贵与可爱、可亲、可敬,对其投入了极大的感情。尤其对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的古建筑是“一部用石头所写的史书”的话,有深切的理解与感悟。

收集重要,保护更重要。从所周知,文物与博物中有许多具有不可再生性,对它们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从电视、报刊等传媒上经常看到许多地方因建设拆迁,致使许多文物与博物惨遭损毁,造成不可估量、无法挽回的损失,令人痛心疾首。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在此大声疾呼:有关部门必须严加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严惩那些损坏文与博物的犯罪者。从而将文物与博物的保护工作上升到保护国家文化的高度。

二、整理与研究

文博工作的第二大要务,是对文物与博物的整理研究工作。

首先是分类、陈列、依照不同性质、不同年代、不同类别等,分门别类,整理陈列,以供人们观览。

同时是研究工作,这是一项高难工作。对文物与博物的历史年代、来历、文化含量与价值等等,做出科学而精准的研究。

清道光二十七年(1947年),东山人民为纪念 出戍台澎而殉难的将士,特于南门湾海边的翠云宫添置“义勇祠”,供奉戍台澎班兵的亡灵牌位。又于翠云宫左廊另设“四命妈祠”,供奉戍台班兵李斌光之妻吴碧娘。

又如铜山古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历史悠久。当时为防御倭寇侵犯,江夏候周德兴在此以石垒城,并设立水寨,坚守海防。古城虽几经历史战争洗礼,但如今雄风仍在,气势犹存,城楼依然宏伟壮观。古城西北的九仙山,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民族英雄郑成功安营扎寨、训练水师之地。山顶上镌刻“瑶台仙峤”的一块巨石,是当年的水操台。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每一处遗存,每一件文物,都要经过深如细致、科学精准的研究,并形成文字材料。

由此可见,文物与博物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既十分重要,又相当繁重。

三、开发与利用

文博工作的第三大要务,是文物与博物的开发与利用工作。

显而易见,文物与博物的收集与保护、整理与研究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文物与博物的最终目的,就供人们观览、研究、品味、体悟,即开发与利用。没有开发与利用,文物与博物就只是无生命的“物”,而有了开发与利用,文物与博物便有了灵气。所以说,开发与利用乃是文物与博物的灵魂与生命。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许多博物馆,都在文物与博物的开发利用上动大脑筋、下大气力、花大功夫、作大文章。因而也自然获得了大成果、大效应、大效益。例如大英博物馆(又称“不列颠博物馆”),就分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西亚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东方艺术、民族学等部门。馆藏极为丰富,甚至连斯坦因从中国劫去的大批敦煌古代经卷、佛教艺术珍品、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名《〈女使箴〉图》等,也藏于该馆,该馆逐成为世人争相观览的胜地。又如法国的罗浮宫,原为中世纪城堡,1793年辟为国家博物馆和艺术品陈列馆。20世纪又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律铭主持扩建,馆藏也十分丰富,也是世人争相观览之所。再如我国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建国后改为故宫博物院,馆藏甚丰,又许多镇馆之宝,也是中外游人向往之地,每日游客如云。

我们东山县也依托丰厚的文物与博物,辟为“海峡两岸旅游岛”,包括风动石景区、马銮湾景区,乌礁湾海滨森林公园等景区,融文物与博物为一炉,集文化、历史、植物、矿物、地理为一体。

与此同时,我县的“东山戍台湾将士墓群”还于2008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命为“国防教育基地”,在进行爱国教育和与台胞联谊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县以此为契机,投入专项资金,进一步促进海峡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此外,我们还通过展览、报刊宣传、网上上传文物与博物图片等手段,进一步对我县的文物与博物进行多元化,系列化的开发与利用,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由此可见,对文物与博物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辞海编纂委员.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