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美术教学目标范文

初中美术教学目标精选(九篇)

初中美术教学目标

第1篇:初中美术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

【分类号】G633.955

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生物,个性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还能够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塑造学生个性和提高其相应的学习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个性化教学简述

作为新阶段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指的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等为依据而开展的教学方法[1]。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不仅可以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学识和阅历。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教学现状,还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设计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一)明确个性化教学目标

按照学习层次分,个性化教学目标有低级、中极和高级之分[2]。其中,低级目标旨在提高学生对不同美术的审美认识;中极目标注重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高级目标意在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文化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为促使个性化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学生要在课前进行相应知识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其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通过明确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明确个性化教学目标有利于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对《板报设计》这一课时进行教学时,要使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心理需求等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在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其完成的速度和时间等适当调整其个性化的学习目标。通过自我分析与思考,学生就可以设计出与其自身相适应的包括“感受美术字体”和“评价美术作品”等学习目标,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潜质得到充分发挥,还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若要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其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能够对其相应的情感体验有真正的领悟,必须加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此外,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为有效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兴趣,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和辅助工作,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等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其对美术的学习与探究。目前,在多数实践教学中,初中美术教师都是以提出问题为主要的引导方式,来进行相关的美术实践教学活动的,并且能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讲授《最后的晚餐》这美术作品时,可以安排13名学生进行一场话剧表演,并让他们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生动地演绎,从而突出犹大丑恶、卑劣的本质,使学生不仅能够在话剧表演过程中分析达・芬奇作画的技巧,还能够感悟到画家对善恶、美丑等的深层意境,进一步提高学生个人情感与审美的统一。

(三)因材施教,彰显个性

这里所说的“材”,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具体的美术课程教学实践中,作为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式,使其能够对美术进行自我表现和展示。此外,由于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基础不同,为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采用线描、素描和色彩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在讲授《我们身边的体育活动》这一课时时,为保证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国画、卡通画、简笔画、水彩画或者彩铅画等方法来展现与体育活动有关的画面。当然,也可以采用摄影的方式来展现体育活动的各种艺术情景,并能够将其精彩画面进行定格。与此同时,为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质量,教师在美术课堂进行讲授时,还要注重强调作品的意境。另外,在对学生的美术进行考核设计时,教师以学生最基础的美术知识为前提,以学生所擅长的素描、国画、卡通画或水彩画等绘画手法为基础,来设计相关的美术考核,并将与之有关的考核测评作为学生的美术成绩。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使W生创作出更优秀的美术作品,还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3]。换句话说,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其个性充分发挥的空间。目前,学生在自我个性发挥的同时出现了诸如暴露自身弱点和自我组织失控等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在培养学生自律行为的基础上,才能够使美术评价的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当中,才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宽容与爱。比如,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通过对“父亲”耳朵上的圆珠笔、面部表情、双手和破瓷碗等的观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父亲”展开丰富的想象,加强学生对父亲的尊重与爱。

三、结语

总之,为使个性化教学模式能够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教师要以学生的自身特点为立足点,以初中美术课程的特点和目标为依据,制定一套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此外,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莉丽. 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4,S3:332.

[2]吴莉辉. 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168.

第2篇:初中美术教学目标范文

作者简介:车言宁,男,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邮编:213001。

美术欣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已有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欣赏能力是人们对美术作品认识、评价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对美术作品感知与描述、分析与整合、反思与评价等能力要素。美术欣赏能力主要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与创作中形成并获得发展的,因此,培养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关键是要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开展好基于生活的美术欣赏与创作活动。

美术欣赏能力是美术学科的关键能力之一,是形成美术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学生美术学习的监测与评价,重点是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进行监测评价,希望通过科学的监测评价手段,既客观了解学生美术学习的水平和能力。又反映教师美术教学和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水平。近年来,我们《美术学科关键能力监测研究》课题组在美术课程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区域艺术教育实际,对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与反馈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测评价体系。

一、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目标与内容

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是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通过对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实施监测,对学生欣赏能力水平及影响学生欣赏能力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初中美术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监测评价凸显诊断性。一是通过评价有效地判断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及时客观地了解其发展中的优势、不足及存在问题;二是协助美术教师判断美术欣赏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并发现其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为教师和学生寻求解决的方案并采用合理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

监测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紧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的结果的处理等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服务的。

监测评价具有导向性。评价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价值的判断,因此,学生要获得理想的评价,就必然要了解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并倾向依据标准来调整其发展状态,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监测评价的目标

2011年版课标建议初中学生对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绘画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能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初步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流派;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方式与特点,分析工艺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能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述。初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前后,这期间在身体、心理和社交上的变化使得他们行为更加谨慎,批评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偏好,开始去关心伴随着作品而出现的历史、哲学或者价值观问题。因此,2011年版课标提出,在欣赏中,要对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性和文化性做出认知,同时强调通过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和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从而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目标,以2011年版课标关于初中学段“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从感知与描述、分析与整合、反思与评价三个美术欣赏能力要素进行具体描述。

1感受自然美,多角度感知美术作品的空间、色彩、形状及动态等,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在此基础上,获取作品的基本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内容,具备感知与描述能力。感知与描述美术作品的能力是欣赏能力最基础、最浅层的表现,但却是不可或缺的。

2.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分析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通过观察、剖析和整合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中的美术语言,对作品的形式与风格、思想内涵形成基本认识,形成分析与整合的能力。分析与整合美术作品的能力是欣赏能力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

3.理解与认同美术作品呈现的审美现象,审视与思考美术作品不同的价值观与信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评价作品的内容、思想、观点以及情感,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形成反思与评价能力。反思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必要条件。

根据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目标,进一步细化,建立一套三级指标体系,即3项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表1)

(二)监测评价的内容

根据本区域美术教学的现状,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的主要内容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八年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由中外绘画作品、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等内容构成。具体内容为:

七年级上册第1课:抒情与写意—一中国花鸟画,第9课:静止的生命—一外国静物画;

七年级下册第1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第9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

八年级上册第1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第9课: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

八年级下册第1课: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第9课:历史的画卷—一外国历史画、宗教画。

初中学生欣赏能力的评价要点主要有三个。一是识别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的能力,如,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版画、工艺、动漫等;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代表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感知和描述绘画作品的题材和内容的能力,分析和整合绘画作品的美术语言、形式与风格的能力,对绘画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做出评价,形成审美判断能力。二是具有感知和描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特点的能力,以及分析工艺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能力,并能结合时代、历史及文化等背景进行评价。三是能写出300字以上的美术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形成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一)监测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监测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是指在确定监测评价目标与内容后,以2011年版课标为依据,编制监测框架、选择监测对象后,编制试题和调查问卷等工作。初中美术欣赏能力监测包括试题本和调查问卷两个部分,监测对象为刚升入九年级的学生。试题本主要评价初中学生美术认知方面的能力;问卷调查主要评价学生美术欣赏学习兴趣、欣赏参与度和学习策略,评价美术教师欣赏评述教学的方式和理念,以及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状况。作为监测工具,试题本和问卷调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对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水平的正确判断,因此,试题本和调查问卷的开发必须体现科学的测试理念,紧扣美术欣赏能力的基本要素,围绕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来进行。

1.试题本的编制

(1)试题编制的原则

监测的主要形式是试题本,重点考查九年级学生欣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基于监测评价的目标和内容,试题本编制遵循以下命题原则:

a.必须符合框架的要求,包含监测所需要的因果关系,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b.避免需要花大量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问题文本不宜过长,测试时间为90分钟,每道题的答题时间平均不超过2分钟。

c.选题图文并茂,问题的指向要明确,问题尽可能清晰、直接。

d.符合初中生的审美体验和生活经验,避免九年级学生不熟悉的美术词汇与信息。

e.考虑评分需要,开放式问答题的指向不能太宽泛。

f.命题要考虑试题的难度分布。

(2)试题的整体布局

试题本结构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试题本结构。(表2)

试题本的文本形式分为三种:文字类文本、图片类文本和混合类文本。文字类文本: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连续文本或由列表构成的非连续文本。图片类文本: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的图片类文本。混合类文本:由文字和图像结合的文本。

试题本的文本内容以七、八年级所用美术教材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所涉及的中外绘画作品、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为辅,构成试题本的内容框架。(表3)

题型分布

监测题型有五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封闭式问答题、简答题和开放式问答题。(表4)

2.调查问卷的编制

(1)问卷框架

调查问卷的框架主要根据学习机会模型来设计。学习机会模型源自1991年进行的数学和科学学习机会调查( Schmidt et ai.,1996)。它区分了预期课程(教育系统层面)、实施课程(课堂层面)和达成课程(学生层面)三个层面。它用三个方面的概念来强调教师的作用:一是系统层面的教师教育,,二是学校层面的专业发展和组织,三是课堂层面的教师特点和行为。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是说明学习机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通过三个问题来回答:期望学生学什么?教学怎样组织?学生学到了什么?重点调查后两个问题。因此,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指向美术教师“欣赏·评述”教学的方式及理念,包括教师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感知作品内容,分析作品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等美术语言诸方面的教学情况,以及初中生欣赏参与度、欣赏主要途径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情况。问卷的目的是考查教师欣赏教学方法与监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及初中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和解释监测结果反映出的教师欣赏与评述教学的问题和学生美术欣赏中存在的问题,并评价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状况。(表5)

(2)问卷题曰

问卷题目由命题小组成员开发制定,置于试题本之后,由学生完成试题本后填写。问卷填写时间为30分钟。问卷开发要考虑的基本要求为:问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测量想要测量的内容;概念的广度和覆盖面;学生容易理解;具有表面效度。

问卷要求学生对一系列具体事实或行为做出描述或评价,.而不是笼统地作答。采用的方法有:事实描述法、利克特量表法(通过判断一些具体事实的发生频率、同意程度,来评价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观点匹配法(如给出一个问题的4个观点,要求学生只能选一个与自己观点最匹配或最接近的)。

3.监测工具的试测与修订

第一阶段命题完成后,选择区域内两所学校各30名学生进行试测,为筛选试题提供依据,使命题更为严谨。通过试测,检验试题本与问卷等监测工具是否有效,同时检验评分等级与标准的客观性,为评价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试测后进行试题的筛选。筛选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试题的难度、试题的效度、试题的信度、试题功能性差异分析、试题能否引起初中生兴趣、试题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试题的时效性。筛选后修订试题本与问卷调查,尽可能从技术上保证考查对每位学生的公平性,并制定客观的、反映学生能力水平的评分标准和评分等级结构表。

(二)监测的组织与实施

初中学生美术学科欣赏能力监测采用分区随机抽样的方式,基于学校办学规模这一分类特征,对刚入学的九年级学生进行定期测试。由市教育局和教科院统一部署和组织开展美术学科欣赏能力监测的相关考务工作,编制考生花名册,制定详细的考点考务手册和巡考专员手册。于监测当天抽取监测班级,当场拆封和发放考查试题本和调查问卷,完成监测,并严格按规定程序完成试卷批阅和成绩登录。

三、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分析与反馈

(一)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1.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分析与评价

从欣赏能力基本要素角度分析

监测后通过试题本得出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表现指标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统计时从美术欣赏能力基本要素角度构建感知与描述、分析与整合、反思与评价三个分量表(表6),统计学生分量表的得分情况,分别比较感知与描述、分析与整合、反思与评价三个分量表上的成绩,对照评价目标,分析与评价该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水平。比较三个能力水平上的学生分布,得出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水平上的平均水平和学生个体差异,进而揭示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特征。

从欣赏内容角度分析

对试题本进行数据统计时从美术欣赏内容角度构建中外绘画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三个分量表(表7),统计学生分量表的得分情况,分别比较三个分量表学生得分情况,从欣赏内容角度分析评价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比较三个能力水平上学生的分布,得出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在欣赏内容上的共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找出学生美术欣赏内容方面的发展特征。

2.学生美术学习状况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了解初中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欣赏参与度、主要途径、美术学习策略等情况。在一定层面上分析与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再结合对试题本分析与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以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为例:对表8学生美术学习调查表的数据统计,其中“A”反映了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总体兴趣;“c”是美术教材上的内容,旨在调查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不同内容的兴趣,二者是相互联系的;“B”则是要调查学生课外自觉的美术欣赏态度,是对课堂学习兴趣的延伸。

(二)教师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与评价

对教师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与评价,旨在加强教学诊断、反馈,促进发展,发挥激励改进功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策略,切实提高美术教学效率,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的质量既能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实绩,因而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分析监测试题本数据,评价其与美术教师教学的相关程度、信度和效果。首先,横向比较监测试题本平均分值,总体了解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绩。在此基础上,比较感知与描述、分析与整合、反思与评价三个分量表上的成绩,分析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水平差异,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能力要素培养中的教学策略倾向和优劣。再次,比较中外绘画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三个分量表上的成绩,分析学生在欣赏内容上的能力水平差异,评价教师在教材掌握能力、教学内容组织、重难点把握等方面的水平差异。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评价美术教师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关系等方面对教学水平的影响。结合试题本与问卷,最后采取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教师美术教学状况。

(三)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的分析与评价

对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的分析与评价,旨在改善学校与区域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调整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使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更趋于公平合理。

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的分析与评价着重从美术教学常规管理和美术教学资源等方面去考虑。对监测试题本数据分析,从中了解学校和区域美术教学质量的总体发展水平、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现状及学生生源基础。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学校和区域美术教学常规管理和美术教学资源的状况。美术教学常规管理包括教师美术教学常规隋况,美术教师教科研管理等相关内容。美术教学资源包括美术教师资源状况,用于美术的经费,硬件资源以及投入美术学习的时间资源等。美术教学资源主要分析美术教师资源状况和美术学习的时间资源对学生美术学习的影响。美术学习时间首先是学生美术课堂学习时间,学校是否开齐开足美术课,其次学校是否开设美术课外兴趣活动或美术方面校本课程等,满足部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结合课题本与问卷,最后采取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的优势与存在问题,评价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状况。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梳理了初中生美术欣赏能力评价目标和内容,开发了初中美术欣赏能力监测工具,并制定了相应的能力监测评价与反馈方式。但仍有一些不足。如,初中美术欣赏能力监测工具试题本和调查问卷是否能有效监测美术能力素养?又如,在初中美术欣赏能力表现指标的量化分析中,三个能力水平分量表的分析是否能客观监测学生的能力等级?美术关键能力监测评价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仍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3-197.

[3]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9-261.

第3篇:初中美术教学目标范文

一、初中美术教育的地位

美术是有别于音乐、语言艺术的一门学科。具有创造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在新理念下提出的对未来人才的新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我们的学生都将参与世界性的挑战和竞争,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形成以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式。因此素质教育的目的应当是重视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共同发展,共同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把学生培养成学习活动的主体和社会未来生活的主人,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二、初中美术教学的课堂艺术

初中美术教学,要完成课标任务,要完成培养幼苗任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他体现整体性(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基础性(符合普通教育的基础任务)又要体现适应性(年龄特征)现实性(现有条件出发和显示状况需要)、超前性(适应发展的需要)。教学中 最忌“在课堂教学的结构方面,在教学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死板公式”。因此,初中美术课要以培养学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宗旨,以大纲为依据,适应不同的需要,才用不同能力评价标准,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真正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高度。要求教师必须打破现有的美术课教学模式,摆脱美术教学中单纯的教法、学法局限,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应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让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

三、初中美术课作业要求

初中美术教学质量如何?不仅要看教师教了些什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美术作业是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美术教学任务的最终完成,是联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纽带,他将决定学生能否达到某些高层次的目标,同时作业要求是连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纽带,也是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依据之一,所以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美术作业要求应当与教学一致要体现课题的双基和教学重点,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都应当是一次创造过程,要结合课题和学生特点,留给学生审美、探索创新的余地,所以作业要求应当保证美术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四、初中美术教学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初中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忽视或忽略了对初中美术教学评价的建立与实践,使得美术教学评价相对滞后。教师对学生的美术评价更容易步入误区。 可将整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初始阶段:(兴趣评价)初中美术课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造型艺术更广阔的表现题材领域。在美术课的初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三原色》一课中,学生对两种颜色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情景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调一调。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报以肯定,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尝试。这么一来,学生主体性体验越来越强烈,主体意识越得以增强,从而使其向教学内容的深入方向发展。

深入阶段:(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

终结阶段:(结果评价)一堂课的终结阶段这里主要是作业评价阶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审美尺度,从作品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衡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增强。为探索美术作业的有效评价途径,我们把评价职责落实在师生双方。

总之,只要我们每一节课都能够按照初中美术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实施评价就会形成一个相互关联逻辑严密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必要的美术技能和美术知识,有可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创造和情感领域得到充分发挥,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发展创造精神,从理论上保证了每一节课都在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完善方面做出贡献,这样的初中美术教学也就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参考文献

[1]《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出版社,1982年版。

[2]《教育学》人民教育教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4篇:初中美术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与“唯理智教育”相对,倡导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融入感情,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有关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问题,

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初中美术教学的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通常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忽视了在教学中融入情感,仍旧将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技能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当前的初中美术教育并没有渗透情感教育,教师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意识。

二、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

教师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自己的态度并转变自身的认识。具体地说,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要以完成和健全学生的人格作为主要的目标,这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融入情感,要对学生施予感情。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和领悟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帮助学生体验丰富的感情,进而形成完整的人格和性格。

例如,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这幅名画的创作背景,探究蒙娜丽莎微笑背后的含义。基于此,学生才能够感悟到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才能够逐步领悟作品中的情感。同时,教师需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融入感情,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感情的融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正视学生的价值,并引导学生的感情进一步丰富与健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的来说,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迎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对初中美术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转变自身的观念和意识,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和交流,推动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进一步发展。

第5篇:初中美术教学目标范文

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第一次肯定了图画和手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其目的是“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养成好勤耐劳”“练成可应实用之技能’”。培养学生毕业后“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因此,当时的图画和手工课的重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实用专门技术之人才,教会学生一些“实用之技能”。这是“西学为用”的原则在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1912年中华民国诞生,标志着国家政治体制由两千年封建帝制向新兴民主共和体制的转变。同年9月3日,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公布,史称“壬子学制”。与清末“癸卯学制”中的图画和手工课相比,民国初期的中小学图画和手工课除了“使儿童观察物体,具摹写之技能”以及“使详审物体,能自由绘画”,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外,已经提出培养学生“养其美感”“涵养美感”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在民国初期的学校教育中已开始得到重视。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时期,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教育的热潮。1923年6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颁发了《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其中小学的“图画”课改为“形象艺术”课。而初中美术仍称“图画”课。与民国初年1912年颁布的图画和手工课的规定相比,1923年颁布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纲要的学习领域开始拓宽,其中包括欣赏、制作、研究等三个领域。说明这时的美术课已不是单纯的一门技能课,同时还应该强调审美的教育作用。

1932年10月以后,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这个标准较1923年公布的《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又有了改进,如:欣赏领域明确包括欣赏自然美(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和艺术美(绘画、雕刻、塑造和其他美的物品)两方面的内容。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开始。1940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修正初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修订的初、高中图画课程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审美本能,涵养其性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描绘的技能;甚至提出图画“与其他各学科应有相互之联络”,这些在今天来看都还未过时。并且把“图画”又改称为“美术”课。

总之,“五四”运动以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民政府借鉴了当代西文发达国家美术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把西方美术中的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以及设色、明暗等画法,以及设计、工艺制作中一些新的理念引进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之中;普及了美术教育。因而,美术教育已与清朝末年把绘画仅仅作为“为了照图制造机器零件,或造船体”的“几何作图”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56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同年11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教育部先后颁布的这两个图画教学大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图画教学大纲。两个大纲都明确规定了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图画是中小学进行美育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之一。小学图画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使他们能正确地真实地描绘物体的形象、颜色和空间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及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发展他们在这方面的创造才能,并使他们对现实主义的绘画和我国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有所认识;使学生知道图画在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意义,并能把在图画课中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日常生活中去,社会公益活动中去。

初级中学图画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图画教学,使学生认识并练习表现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环境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造型艺术作品的爱好。大纲还非常注重在整个图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由于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上还缺乏经验,因此,借鉴了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1956年教育部颁发的《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和《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日画教学大纲,由于当时“美术”改为了“图画”,因此,美术课的内容主要以写生画、图案画、命题画为主,但它对新中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使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0年中,由于“美育”在新教育方针中已被去掉,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被逐渐削弱,特别是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和“教育革命”运动,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左思潮的影响,图画课时被削减,图画课的教学目的被局限在狭隘的为政治服务的范围内,图画课的审美功能被淡化。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小学美术课与其他科目一样被停课。学校美术教育遭到严重摧残,给艺术教育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转贴于 三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推行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改革开放政策,短短的20年多间,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令世界瞠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9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建国后的第二个美术教学大纲──《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份大纲具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大纲正名为“美术”,而不是1956年所称的“图画”。其次,把基础美术教学课业分类为绘画、工艺、欣赏三大类。第三,开始重视欣赏教育,提出:“通过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开阔眼界”“让学生了解各种画种的特点”“通过中外绘画、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这时期的美术教育已从以往重技能的美术教育转变为重审美的美术教育。

1985年,国家教委又一次组织人员起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大纲(初审稿)》,后经多次反复修改,于1992年正式颁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第三个美术教学大纲。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是:

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目的任务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部大纲比起1956年和1979年颁布的大纲,更贴近中国小学的实际,更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科体系也初显眉目。大纲规定,小学美术教学内 1.容包括:欣赏、绘画、工艺等课业。各课业的大体比例:绘画约占45%~50%,工艺约占40%~45%,欣赏占10%。初中美术教学内容包括:欣赏、绘画、工艺等课业,其中绘画约占45%~45%,工艺约占35%~40%,欣赏占15%,因此,小学与初中的绘画和工艺课的比例,都有5%的弹性,体现了大纲的灵活性。另外,小学和初中的大纲中都规定,有10%~20%的课时作为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

2000年国家教育部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增加了美术教学评价部分。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中取消了按绘画、工艺、欣赏三大课业的分类,以及各课业分类的比例;小学的大纲改变了原大纲按年级列出知识点的做法,而采用了根据低、中、高年级开列知识点;降低了大纲的要求和难度,努力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在教学目的中则强调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方面的要求。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这次颁布的《美术课程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下面几方面的特点。

(一)以往的美术教学大纲往往把美术学科作为技能学科。而这次的《课标》却把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来看待,强调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以往美术教学大纲的学习内容是以美术的门类(如:绘画、工艺、欣赏)来划分,这样的划分显然是强调学科中心,关注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这次的《课标》却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如:“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显然,这样改变了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

(三)这次的《课标》还加强了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尤其是“综合·探索”领域更是强调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

(四)以往美术课的学习内容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这次的《课标》却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须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五)在学习方式上,以往教师是权威,是传授知识的主导者。而这次的课标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探究性的学习,以及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推一主角的现象,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六)在评价方面,以往只有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而这次的《课标》却鼓励学生自评、互评;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提倡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结语

纵观我国近百年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从清末的“几何作图画”,教会学生一些“实用之技能”,到民国时期强调美术教育“养其美感”和“涵养美感”的审美作用,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把美术教育局限在陕隘的为政治服务的范围,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的从技能型转变为审美型的美术教育,直至现在把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强调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其中的变化是多么的大。

其次,从美术学科名称的变化来看,1904年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称之为图画,到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中,改称为形象艺术,到解放后的1956年又称图画,1979年又改称为美术。这不单纯只是名称的变化,而是这门课的任务性质起了变化,它所涵盖的内容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即美术学习除绘画、工艺、欣赏外,设计、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等也作为美术学习的内容了。美术课学习内容的拓宽是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其目的是试图通过美术教育把学生的各种感知能力充分地激发、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1.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版。

2.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6篇:初中美术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29-01

初中美术的教学目的不在于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专业人才,而是要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对此,本文本人结合自己多年初中美术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以期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一、让初中生充分感受美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它通过美术本身具有的美,表现生活,传递信息。美术作品本身具有艺术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课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

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全国各地都有好的自然景色,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活中,有许多美的物体、美丽风光,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美术中的美。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由之笔画生活之情。

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我们美术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辅助美术教学。教师可以将许许多多的美术作品的影像带入课堂,让学生去感知,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明确活动目标,有计划性的开展教学工作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作为美术欣赏课的设计者及引导者,在教学工作开展前期必须设置好教学的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做好周详的准备,在实践教学中准确的将所要传达出的讯息转达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简单来讲,美术教学是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完善自身学习中的不足。在不同主题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科学的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确保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被动摇,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学习及探讨时间。同时,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教学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不再将美术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可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初中学科教学的基本源泉,而在现阶段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模式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不仅可形象生动的将图像进行富有色彩的展示,而且可以通过细腻柔和或清新悦耳的音乐,创造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充分感觉到美术的艺术气息,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悟,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内心冲动。例如在欣赏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梵高的作品展示,之后播放一段温和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在逐步对梵高本人以及《向日葵》这幅画的创作背景进行富有深情的介绍:在1888年的法国南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位画家在画室中全神贯注的创作,这幅著名的《向日葵》就是如此诞生,整幅画犹如闪烁着熊熊烈火,艳丽、华美,同时又给人以厚重、细腻、和谐之感。如此讲授,不仅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学习环境,充分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达到有效的知识传授和审美能力培养。

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审美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重要,需要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初中美术教学的基本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和判断,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首先,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其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勇于改变自己,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提问、小组交流等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交流沟通能力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再次,教师要注重课后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后学习机会,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美术素材,从中获得审美情趣,进而培养审美能力。

五、在设计与应用中体会创造美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工艺教学紧密地与手工制作有关;与各种工具材料相关;与民间美术相关;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相关。由此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切实的动手实践能力。如,带学生们参观制作黄桥烧饼,从中让学生体会到传统的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课堂中让学生们用橡皮泥模仿制作烧饼,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劳动创造美。

综上所述,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是本人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总结,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具体的教学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比如地域的差别、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总之,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以及责任感,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崔维珍.中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浅议[J].吉林教育,2010(4)

[2] 杨 烨.关于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若干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2014(18)

第7篇:初中美术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生活化;美术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56-01

教学之生活化其实就是以生活为中心,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美术学科也是如此,美术生活化教学是将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进行教学,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初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让学生的生活更美好。

一、从生活中感受美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去发现。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教师要让学生多接触五彩缤纷的世界,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美感。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多创作生活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美的生活方面出发,让学生体验美术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还要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生活事例中出发,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生活中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善于运用文本进行教学。

二、从文本中提升美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育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生活化的体验解读美术文本,以美育理论解读生活。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为将来生活打下基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这就要求美术教学要和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从美术课程解读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美。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个体体验、实践结合起来,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

教师从整体上指导学生美术文本的教学内容,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教师拿到文本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目录、本书指导等方面,先从整体上让学生了解本册书的学习任务,这样对于以后的学有帮助。其次,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对于教材中的章节训练也要重视,初中美术教学是衔接小学和高中教学的关键点,对于学生的将来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学生美育观的培养也很重要,文本是实施这一环节的重要载体。文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纽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文本,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热爱。

三、从实践中创造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要提升审美标准,必须注重实践,应用生活进行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去欣赏美术作品、去创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让学生画出眼中的校园;可以利用家庭资源,画出眼中的美丽家园;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画出社会的面面观。学生的美的来源是从实践中来,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得眼睛,画出我们生活中的美的景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美术教学还需要不断的深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本身就是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从实践中推动对美的认识的发展。

四、结论

美术教育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思考,在快乐中获得美术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把生活引入美术课堂教学,把美术课堂教学再渗透到生活中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身边,要启动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进行美术学习,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且要是一种快乐的经历和体验,这样的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就会更走近我们的生活,学生每到绘画就不是苦思冥想的,而变成了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绘画的内容也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从欣赏美到创造美,原来就这么简单,只要你能做到让学生快乐地学。

参考文献:

[1]陶秀梅.初中美术快乐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7

第8篇:初中美术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美术;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彼此应付的情况,美术教学一直无法真正实现其教学价值,这是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们普遍面对的一个困境。基于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应改变教育模式,从而实现初中美术的教学目标。

一、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初中美术教育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教学价值,因此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展开教学模式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其审美情趣,使初中美术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导学案”教学方式

“导学案”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过程是教师制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方案,并在师生的合作下共同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导学案”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导学案”这一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课程。

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编写“导学案”时,首先要认真备课,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充分了解;其次,还可以组织美术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加入到“导学案”的编写当中。在展开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先把撰写好的初“导学案”分发到同学手中,并了解学生的意见,实现对教案的进一步完善。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听取学生的反馈,并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做出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二) 师生互换角色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做到充分重视,让学生从被灌输者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因此,师生互换角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重点是,教师要以引导者或者伙伴的关系辅助学生对美术知识展开学习探究,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氛围。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著名艺术家专题讲座活动,让学生自行分组并确定研究主题,并通过收集网络、书籍等资料对某个艺术家的特点、生平做出讲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作过多的干预,而是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做适当的指导。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为了能够更好地讲解自己的主题,往往会认真了解知识,尽最大努力向同学们传授知识。这样一来,就很好地通过师生互换角色来学习美术知识。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当代的课堂上,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教学手段也为课堂教育带来了活力。但是在很多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并不恰当,或是只运用PPT,把多媒体变成电子板书;或是舍本逐末,过于追求多媒体这一形式,把课堂变成万花筒,但是实际传达的内容并不多,学生们只记住了眼花缭乱的表现形式,没有记住要表达的实质。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应当合理运用多媒体。首先,美术这一科目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这一点通过多媒体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多媒体投影往往会对画作的色彩产生一些改变,如果教师对画面色彩的要求较高,不妨仍采用教科书的插图向学生们进行展示。其次,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播放合适的音乐。如在欣赏一些古典画作时,播放古琴曲《鸥鹭忘机》《酒狂》等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趣味与意境。

(四)通过艺术的点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地位,教师的鼓励能够使学生提高对美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树立起欣赏艺术和创作艺术的自信,使学生对美术有更大的学习热情。

教师既要运用专业眼光对学生的作品和见解做出合理的点评,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初中生的自尊心很强,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当,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让学生丧失接触艺术的信心。学生的资质不同,表现出来的制作、欣赏水平也就不同。教师不能用“一刀切”式教学法,对所有学生都用板刻的标准加以限定,而是应因材施教。另外,初中生具有成年人少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应予以积极鼓励,在美术这一领域,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往往会造就非同寻常的成果。

(五) 增加教学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是刻板地布置作业,例如给出绘画“标准”让学生们临摹,并且监督学生完成作业,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受到束缚。学生只能运用所学的有限经验,一旦离开课本,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除了一些传统的课堂活动外,教师还应该大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如带领学生参观陶艺作坊,参观美术展览,到户外进行写生,或者组织学生展开摄影比赛,服装搭配比赛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这一科目的独特魅力。

第9篇:初中美术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对策

初中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美术鉴赏课,同时美术鉴赏课也是开展初中美术教学的基础学科。初中美术鉴赏课有利于培养学生正常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能够唤醒学生的艺术细胞,让学生在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感受世界的美好以及艺术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知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一、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在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改变,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组织形式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在开设初中美术鉴赏课时采取的组织形式都是课堂教学,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课外教学。新课改对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要求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以及周边的艺术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学校只进行课堂内的教学很难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学生没有课外的学习经历和课外的作业,即使有的话完成的质量也不高。同时,因为学生的课外作业质量过低,很多教师也就自动地放弃了对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2.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在初中美术鉴赏课这门学科上安排的教学时间比较有限,学生的美术基础又普遍不佳,无法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口头或文字方面的教学检测。实际上学生在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也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美术鉴赏教师对教学课时的安排不够科学合理,课堂上的作业学生不能随堂完成;其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现实的困难,比如对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理解不到位或者美术鉴赏课学习的工具不齐全;其三,学生对美术鉴赏课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也没有对美术鉴赏课给予足够的重视。

3.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设备情况

根据目前的状况来看,有一部分学校的美术鉴赏课教学设备比较完善,大部分学校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在专业的美术教室中进行美术鉴赏课,如果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室,就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国画等传统美术课程的学习;如果没有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也会影响学生在美术鉴赏时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另外,也存在着教师对教学设备使用不熟练而不使用专业教学设备的情况。这些都影响了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以后不难看出,目前在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美术鉴赏课的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的学习领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一,在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进行语言表达和评论表述自己美术观点的机会;其二,很多美术教师对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更没有精心安排的教学设计环节;其三,学生在上美术鉴赏课时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临摹,机械地模仿,很少加入自己的想法;其四,学生的美术作品局限于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缺乏趣味性;其五,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美术设计时,思维比较局限,缺乏创新性和知识性。

2.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

在美术鉴赏课的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对整个课程体系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无法按照新课改中对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要求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其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很多美术教师忽略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授课;其二,对学生的欣赏教学环节,常常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取代实际的欣赏过程,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其三,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联系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对身边的美术现象没有判断力,无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情趣;其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没有设置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三、改进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深刻认识到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对学生的意义以及深入分析了初中美术鉴赏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后,我们应该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1.提高对初中美术鉴赏课的重视程度

学校的支持和重视是提高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美术鉴赏课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以及审美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目前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学校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加大支持力度,保证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课时。另外,在美术鉴赏课的鉴赏资料方面,学校也要在图书馆以及计算机设备等方面满足师生的需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的积极性。

2.加强对学生美术鉴赏基础知识的教育

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知识有利于初中美术鉴赏课的顺利开展。由于目前很多学生在上初中以前都缺乏系统的美术鉴赏基础知识,所以学校在开设美术鉴赏课之前应该加强对学生美术鉴赏基础知识的教育。比如让学生学习关于美术的概念、分类等美术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用美术的思维来鉴赏美术作品,一点点地从初级学起,进而在美术鉴赏的道路上向前发展,提高自身的审美观。

3.提高美术鉴赏教师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