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汽车运用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人才需求

1 人才社会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国外汽车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汽车以每年12%--14%的速度增加,汽车产量2005年570.7万辆,已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汽车保有量2005年为3160万辆,2006年为3800万辆,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3亿辆,即每十人就拥有一辆汽车,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

随着汽车新工艺和新技术的采用,汽车新技术从高科技向着技术普及方向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汽车运用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不高、缺少现代汽车运用技术和新的维修理念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目前,汽车维修已从以机械修理为核心的传统汽车维修向以汽车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综合诊断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汽车维修发展。

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具有大专学历人员极少,熟练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的高级维修技术人才更是微乎其微。汽车运用技术人员在数量和水平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较大。汽车运用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因此,大力开展现代汽车运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是解决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缺乏的有力措施。

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在培养中应着眼于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需要不断更新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使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熟练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的高级维修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汽车技术的特点是涉及学科门类广,前沿领域的新技术多,技术含量高。汽车几乎集成了所有现代科技成果的精华,如机械、材料、电子、能源等行业的先进技术无不率先在汽车上付诸应用。因此,从事汽车行业,必须具有宽广的各学科知识,掌握许多各学科前沿领域的新技术,还应具有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继续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为此,我校汽车运用专业确定了“基础理论牢固,专业知识宽广,强化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定位,并据此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2.1 深厚牢固的理论基础

为适应从事汽车行业的特点,必须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为其打下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课包括人文社科类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等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学期,技术基础课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专业课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学期。

人文社科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是为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所开设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修养、社交能力和均衡的综合素质。

自然科学类公共基础课只有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三门课程。这几门课程是学生专业知识建筑所铺设的第一层理论基础,是基础课中的主干课程。这一基础深厚牢固与否,不仅关系到对以后的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领悟,而且对学生未来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的潜力具有长远的影响。由于我校是我省同类高校中的排头兵,有相当高比例的学生未来还会进入本科甚至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这几门课程将为他们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虽然自然科学类公共基础课课程门数较少,但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都比较多,以保证其难度和深度,使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当。

技术基础课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汽车专业涉及多门学科和交叉学科,其技术基础课门类繁多,需要学习机械、电子、化工、材料、能源、环境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学制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也是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关键和难点之一。考虑到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关课程进行了适当舍弃。经过适当取舍,本专业的技术基础课设置仍涵括了机械、电子、金属材料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

2.2 宽广实效的专业知识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汽车使用、维修、检测、诊断、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其中的培养重点是使用和维修能力。检测和诊断能力既可作为独立技能从事车辆管理工作和试验研究工作,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和维修的理论水平。营销和管理则是在使用、维修能力基础上的扩充和延伸。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培养目标密切关联。表2示出本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及其和培养目标的关联关系。

由表中可见,每一项培养目标都几乎由所有课程所支持。全部课程均是科技含量高、应用针对性强、并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实用效果的课程。其中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直接关联着全部培养目标。汽车运用技术、汽车维修则是密切针对本专业培养重点的骨干课程,这两门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实际效果明显。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一方面直接对应诊断、检测的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两门课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可使学生的能力达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并为未来向科研开发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学制和课时数的限制,我校汽车运用专业舍弃了一些与汽车相关的课程。对于一些概论性、综述性的内容,如汽车发展史、汽车文化、汽车外形和空气动力性、汽车新技术应用、汽车发展前景、汽车的能源和环保等,没有专门设置课目,这些知识拟通过开设讲座、专家座谈、参观展览、观看录像等轻松灵活的第二课堂形式使学生了解。对于汽车设计、汽车制造由于不属于汽车运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没有专门设置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学等课程,但通过技术基础课中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机制工艺等课程的学习,结合专业课中的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等课程,如果有学生将来希望从事汽车设计和制造工作,也应该能够胜任。

通过以上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我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具备社会急需的汽车行业应用技术性人才的知识结构,而且对于专生本的学生,也可以顺利适应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热能及动力机械等对口专业的进一步深造。

2.3 熟练实用的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向实践能力方面转化,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前述课程的总学时数包含了课堂教学和随堂实践。在一些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结束后还安排针对该课程的专门实习,这些课程实习有金属工艺学的金工实习、机制工艺的机加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发动机构造和汽车构造的拆装实习、汽车维修的维修实习、汽车检测与诊断的检测实习等。此外还有专门的综合实践环节,包括属于认识实习的汽车驾驶实习、属于综合训练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本专业全部总学时中课堂教学占55%,实践环节占45%。图3为各类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对比。

根据各种技能的难度、广度和性质不同,需要的实践课时量亦不相同。如本专业的汽车维修技能,是所有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其故障表现、原因和解决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并且直接体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安排更多的实践课时。本专业除了在汽车维修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27学时的随堂实习,在课程结束后还有多达280学时的集中实习。并且在综合训练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期间,主要还是围绕汽车维修进行。图4为汽车维修技能的培养环节。

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条件,本专业目前已经建成汽车发动机构造实验室、汽车电器设备实验室、汽车底盘构造实验室、汽车使用技术实验室、汽车修理(故障诊断)实验室、汽车配件实验室、汽车综合实训实验室、汽车驾驶训练场等。另外建有校外实习培训基地,与银座汽车、山东鸿发汽车、山东优配汽车零件贸易公司、齐鲁汽贸、济南东岳汽车、华达汽车等企业联合办学,并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

大量丰富的实践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可以对所学的理论加深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论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汽车使用、维修、检测、诊断、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为目标,以“基础理论牢固,专业知识宽广,强化实践技能”为人才培养定位,符合现代社会对急需的汽车应用专门技术人才的要求。本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为一有机整体,环环相扣,科学合理,高效实用,符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规律,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和创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万兴.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培养人,其具体表现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司[2000]2号文件)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结合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遵循“全面服务行业,主动适应社会,加快教学改革,努力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依托校企合作,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自身办学优势,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在与中锐教育集团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深入企业调研,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所示。

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第五学期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汽车修理工考证培训,第六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汽车维修实训项目,学生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汽车机电修理工职业发展的规律,以汽车认识、汽车拆装、汽车维护、汽车检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为主线组织教学。将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要素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够取得相应的汽车修理工三级职业资格证书。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人才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核心。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成立了以企业行业专家、能工巧匠、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针对汽车修理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工作任务完整性,构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职业拓展领域等42个学习领域。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共同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头脑风暴等先进教学方法,其中理论课程由一名主讲教师担任,实践项目通过分组教学,配备一名辅助教师。突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专业依托企业的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制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汽车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考核细则》、《学生就业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加强了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共同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基于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共建汽车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和实训指导书。通过共建共享,使教材、教学设备、实训项目有效衔接,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多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部分课程以证代考,顶岗实习评价以企业评价为主体,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五、结论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校企双方的优势,学校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在实践项目开发的优势,通过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在专业办学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职业资格取证率也有明显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沈爱莲.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2】王德良,刘翔.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2012,(4)。

第3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摘 要] 中国的汽车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低碳环保的要求,使得汽车产业由传统的燃油汽车向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方向发展。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必须把专业教学的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统一起来。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设置的方向性改革,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工程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这些都是提升学生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必然要求。通过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学生主体才能实现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获得创新能力以及就业和创业能力,成为合格的汽车工业的从业者。

[关键词] 汽车产业;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37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52- 03

1 前 言

中国处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旺盛期,汽车保有量卒年递增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息息相关,汽车行业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并在促进就业与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汽车的生产和使用带来了环境和能源负效应。因此,包括汽车轻量化设计,汽车的替代燃料的使用和排放控制技术,以及电动汽车等技术应运而生,减少汽车负效应,促进汽车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全国各高等院校开设的车辆工程专业在这种行业发展趋势带动下,顺应汽车产业的发展脚步,高质高量的培养汽车行业的研究与技术人员,成为了高等教育不可规避的话题。

2 车辆工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新的汽车产业趋势下,学生必须作为教育环节的主体,在学习中一定要实现自身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获得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就业从业和创业能力。如图1所示,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为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老师的课堂讲授与指导,学校的配套实验设施,教材书本知识,网络视频与专业资源,以及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培养。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车辆工程专业大纲的设置和课程改革体系的建立, 而教学改革一定是针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的放矢的开展。

3 汽车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3.1 教学方案的制定与课程方向设置

首先,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也就是教育方案的制定要能根据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前定制,有的放矢,要按照行业所需进行高等文化人才的培养。因此,对于传统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要与时俱进,不要墨守成规和一成不变。对学校教学管理层面而言,监督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方案的修订,投入财力物力解决教学中的硬件设施的问题,重视试验和实践环节投入力度。从而保障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这一点作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汽车的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更是出现了物网智能汽车等高端汽车。在这种大环境下,强调相关的电课程的设置是有益无害的,是顺应行业进步的。相关的软件课程更包括Matlab 软件,数据库基础课程,更是包括车用电机,仿真,建模等课程,这类课程必须作为职业素质和技能的相关课程进行设置。

3.2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导师能力的要求

汽车行业迅速发展条件下对车辆工程专业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层次上的要求。教师不再是教与学的主体,但要做好的引导者,桥梁纽带和良师益友,要对学生有专业知识的正确教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导师作用。新形式下的教师不应该单纯揪住书本知识不放,而是一个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合格的工程师,设计师,胜任导师职能。提倡专业教师培训与汽车产业发展接轨,教师参与企业实习与实习指导环节,有效的指导学生,不让企业实习环节流于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技能化能力的提高。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到教学能力过硬,教学内容适应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

3.3 专业教材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性

汽车专业教材存在问题如下:缺乏权威性与经典教材;教材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程度不高;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不能与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与时俱进。必须对教材进行改革。其一,经典的教材继续延用,但在出版社的网站上,有编者按年度更新相关课件和相关的前沿技术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其二,汽车企业在新产品推广期一定会有最新的技术内容解读,要求出版社与教材编委会合作,这部分内容应该以补充资料的形式及时提供给教师作为课堂讲授资源。教材的编写离不开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而教材的概念也并非传统意义的纸制印刷品这么的简单,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资源更好地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无疑对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促进大有裨益。

3.4 实践环节的改革建议

新的汽车工业发展形势下,要求学生培养从就业从业能力的综合素质着手,重视理论基础的培养,尤其强调方向性学习和实践,学生根据兴趣方向和从业目标选择性的参与相关的课程精学和企业实践等环节。联合办学与合作培养无疑成为了重实践,重能力培养的可行方案。有汽车企业的城市的车辆专业办学,应该依托企业优势,定点实践,定点合作,定点培养。非汽车企业所在高校办学缺少有效实践和实训环节,具体的解决方案可概括为:与4S店和快修企业等汽车销售和维修服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针对4S店,快修店的技术岗位供给做文章,参加企业内部职工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与企业开辟第二课堂,创建大学生创新中心,对学生开展分层次和分方向培养,创立大学生车辆兴趣小组和创新团队,立体化的进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创新的三位一体,通过企业锻炼实习,培养学生的进取性思维能力。

3.5 网络课程的推动与开展

网络资源的利用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作为保障。网络资源的丰富,提供了开辟车辆工程专业第二课堂的可能性。众所周知的慕课课程的推进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都是有益的,以学堂在线、超星、智慧树等超级慕课平台为依托,各高校传统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被改造为“慕课”。学生在线讨论的实现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评中相互学习。

4 结 语

车辆工程的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主体无疑是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综合专业技能高,从业能力强的合格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是人才培养目标。 新形势下,车辆工程专业重视传统科目和传统理论的传授,扎实基本功。教学改革的方案必须针对性强,适应汽车产业发展进程的。从教学大纲改革,到教师能力提高,从教材的改革建议到学生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最后,推动网络课程的开展,这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会促进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健康有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 1]龙志军, 訾琨, 朱涛.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 .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 17(1):27-31.

[2]陈国金,张建辉.校内外平台与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研究――以我校机械学科导论课为例[J].大学教育,2015(9):138-139.

第4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汽车运用技术 专业建设 成效

中图分类号:U4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397-02

前言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通过长期汽车类专业教学的积累,本专业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13年本专业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色专业,在此对本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效和较好的做法与各位读者分享,希望通过对专业建设工作的总结和分析,能够对本专业今后的建设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 专业建设背景

据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汽车运用维修从业人员中,一是工人的文化素质偏低,初中、高中、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约为4:5:1,(发达国家为2:4:4);二是技术水平偏低,具有故障诊断技能的技工仅占20%(日本为40%,美国高达80%),其中维修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8%左右,(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约占40%),结构明显老化; 三是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员工少,多数是学徒出身。

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汽车后市场对各类人才需求旺盛,但最紧缺的是一批年轻的、具有较高学历、高技术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据有关资料统计:新疆地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已达60多万人,其中汽车销售及维修服务人员约6万多人。截止2010年底,全区机动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为7.02万人,增长了0.85万人,增长13.7%。我区现有的汽车维修人员中已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占53%,高级技术等级证书的占8.7%,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2%;从年龄结构上看,维修人员中30岁以下占大多数,而全区汽车维修人员的学历分布如图4-3-1所示。在区域分布上看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大多数人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南疆四地州和边远地区高技能技术人员极度匮乏。由此可见,汽车销售、维修人员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新疆地区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学历情况如图1: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应运而生,适时于2005年开办了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近三年的招生( 2010级108人,2011级121 人,2012级138人 )和就业情况证明了本专业设置的前瞻性、正确性,也表明了今后持续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

学院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立足新疆,服务交通,面向汽车后市场。主要针对汽车后市场的人才需求,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需求人才的培养规格为标准,从适应市场需要出发,面向地区、行业、企业急需和紧缺的人才设置专业。目前,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很宽广的就业范围,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有:高级汽车维修人员、汽车维修技师、汽车检测与质量检验员、汽车营销技术人员、汽车保险与理赔专业人员,汽车运输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汽车服务企业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等,职业发展前景可观。自从开设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以来,本专业毕业生就是自治区汽车维修行业的生力军,为我区汽车后市场输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二、专业建设成效分析

1. 深入进行企业调研,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行业企业调研和同类院校调研。行业企业调研主

要了解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企业岗位设置,企业用人要求等;同类院校调研主要了解兄弟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以及专业建设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团队制订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并且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多次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议,对人才培养方案反复进行讨论和论证,由专业建设团队不断修订和完善,形成了目前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重构了课程体系。目前汽车运用技

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前厂后校、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

前厂后校:利用学院的自身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在学院中校企共建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实现

厂校融合,以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一岗多能和多岗适应能力的培养;工学交替(六个环节):学生自入学后的教学过程划分为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真实情境学习、专项技能实训、阶段实习、技能强化训练、顶岗实习六个环节,通过六个环节的培养,充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充分依托丰田、雪铁龙等汽车名企,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进行培训,以企业培训标准进行专项技能提升、参加企业实际生产实习,最终为企业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按照汽车维修企业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重构。本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如图3:

根据本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构建“德育贯穿 能力本位 ”516课程体系。我们将需要开设的课程划分为5个能力模块、1个专业平台,并且通过6个教学环节进行实施,实现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如图4:

课题体系各模块说明如表1: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促进本专业教学条件的改善与教学情境的设计,厂校的深度结合,促进“工学结合”的持续发展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对汽车市场人才需求的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各类汽车服务企业专家的建议,针对职业能力中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阶次递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及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编制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

2. 有效管理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特长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精心打造一支集“服务型、教学型、研究型”各类人才为一体的综合型师资团队。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两大措施:分层管理,专项培养。

分层管理,实现梯队建设。教学团队按照年龄层次划分为三个层次:老教师、中青年教师、年轻教师。按照层次科学管理和培养,不同层次的教师培养方向和侧重点不同。老教师作为团队的元老,是团队的导师和顾问,甘为人梯。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专业建设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年轻教师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专项培养,实现一专多能。这个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我们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划分为四个方向:发动机检测与维修方向、底盘检测与维修方向、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方向、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方向。每2到3名教师主讲一个方向,同时兼顾其他方向的课程。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年轻教师一专多能,又利于培养专家型人才。

3.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共同育人机制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在多年的建设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引进多家著名汽车公司,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共同育人机制。2005年与一汽丰田汽车公司签订了共同开展“T-TEP(丰田汽车技术教育课程)”项目合作书,成为丰田汽车技术合作院校;2007年与东风雪铁龙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了东风雪铁龙新疆培训中心;2008年与博世公司联合开办“博世班”,开展“订单式”培养。2012年与上海景格公司合作,建立了景格仿真模拟教学实训基地。

作为校企共建人才培训基地,一方面开展订单式教育,在学院开设“丰田班”、“博世班”、“雪铁龙班”等订单班,企业提供培训有关的设备、资料及教师培训,并派企业人员担任部分培训教学工作。学院教师承担企业的员工培训、考核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还为学院提供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知名度和学院实训基地的水平和实力,也为学生在企业的就业打通了管道。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学院和企业的优势,并且建立了有效的校企共同育人机制。

结束语:

在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推动下,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将进一步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目标、思路,继续优化师资结构,从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优势、强化特色,构建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龙头,推动汽车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提升特色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卜锡滨:《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2013(5).

第5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70-02

引言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和国内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汽车设计、制造、营销以及售后服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呈线性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在汽车产业生产力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我国汽车产业的直接从业人员人数,在2010年将达到356.87万人,2015年突破50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会达到1.3亿辆,年产量2000万辆,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国,同时汽车产业直接从业人员在2020年将可能达到776.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左右。

汽车工业的发展给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表现为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不能很好街接、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等现象。随着汽车专业在校数量和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该专业的技术更新发展,如何使车辆专业培养模式满足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如何培养具有较强适应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新的课题。

1 车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调研

为切实做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2010年暑期,安徽科技学院组织专门力量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分布和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主要就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需求、能力要求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问题对相关企业和高校进行了考察和走访,形成初步意见;经过反复讨论,上下多次征求意见和咨询相关专家,以此为依据制定2010级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研,认为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主要包括:

(1)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具有吃苦耐劳精神。

(2)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如三维制图知识、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3)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车辆专业学生应掌握机械设计、制造、质管、营销和工程等一到多项基本技能,较好适应岗位。

(4)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5)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1.1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规定和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同时也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实践,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应型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和普通本科相比,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和专科层次相比,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培养人才品行、素质、知识和能力等,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发展目标,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车辆设计制造、检测维修和服务等方面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在汽车行业从事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能够进行车辆设计制造、检测维修、运用管理、科研与教学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1.2 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车辆工程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汽车技术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汽车零部件设计、汽车制造与试验、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

1.2.1 掌握车辆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了解现代车辆工程理论前沿,应用前沿和发展动态。

1.2.2 掌握汽车理论及其构造、现代工程设计软件,具备从事汽车设计的基本能力。

1.2.3 熟悉汽车零部件加工工艺和设备,初步具备机械制造工艺编制和生产的能力。

1.2.4 掌握车辆检测维修、运用、管理、营销、保险等方面的知识。

1.2.5 参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训练,初步具备机械系统、电子系统、控制系统的故障分析和维护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1.2.6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较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素质,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1.2.7 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水平。

1.2.8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获取、扩展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

2 人才培养方案重构

2.1 课程体系设置重构。 根据现代企业对汽车辆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结合现代教育规律,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强调基础,拓宽培养方向,加强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笔者认为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知识体系出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符合个人发展需要,因此,我们构建了2个课程平台、3个课程模块即“2+3”课程体系。

2.1.1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政治理论、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C语言程序设计、法律、军事体育等课程。

2.1.2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制图与 AutoCAD、工程材料与应用、单片机技术、公差与测量、机械设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器等课程。

2.1.3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括汽车设计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车辆服务三个方向,分别设置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运用基础、车辆营销、车辆保险等课程。

2.1.4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主要开设发明学、创新学、创新文化、汽车产品开发、创新实践、大学生创业教育、企业管理、汽车行业标准概论、汽车产品市场营销、创业实践等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进行选择。

2.1.5 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知识提高和新技术应用三方面知识,分别开设相应的3-4门课程,供学生选修。

课程体系构成见表1所示。

2.2 实践教学环节重构: 汽车是典型的机电液一体化产品,车辆工程是一个集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对理论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它贯穿整个教学计划的全过程,创建优良的实践基地、良好的实践环境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有效保证,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根据教学目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方案构建了实践教学多学期运行体系。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机制,即各课程实践教学按课程进度进行分散进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根据教学进程在每学期集中进行;毕业设计贯穿于产学研、综合训练和生产实习之中。在形式上实行从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到综合训练、顶岗实习逐步推进;内容上涵盖从汽车基础知识认识、到汽车拆装、故障诊断、检测与维修、汽车部件设计等知识与能力,具体包括:工程图学综合实训、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实习、车辆拆装实习、液压传动课程设计、现代工程软件实训、汽车零部件设计、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毕业与顶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模式上形成了“3+1” 培养模式,即毕业实习采用顶岗实习,增加企业与毕业生联系,使学生毕业时,能尽快适应工作角色,实现零对接。

第6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

1 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存问题

1.1 生源结构不衔接

中职和高职同属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高职院校的生源应以中职毕业生为主。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汽修专业的生源结构80%为普通高中生源,大多学校将普通高中生源与中职生源不做区分,两种生源混合成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普高毕业生专业与技能“零起点”的特点制定,在课程设置上文化课设置比重偏大。而中职毕业生的特点是文化课基础薄弱但实践动手能力强,这种人才培养方案影响了中职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及中高职衔接学生的培养质量。

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先提条件。目前,汽修专业存在中高职专业设置错位,很多中职学校不设有汽修专业,有升入高职院校需求的学生只好跨专业升学,也有部分中职学生对中职专业兴趣不大,在升入高职过程中选择感兴趣的汽修专业。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会影响中职学生高职专业的学习效果。

1.3 课程体系不衔接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大多各自构建独立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对中高职衔接的培养模式的因素考虑很少,中高职学校课程设置的脱节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内容在中高职阶段形成重复。另外,部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上与中职缺乏层次上的差别性,尤其在实训或技能训练项目上,基本上是中职训练项目的重复。未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2 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

2.1 文化素养的衔接

中高职不同层次的文化课衔接: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依据能力层次结构不同划分成等级模块,按照多学期、分段式进行,能力要求逐级递升,课程内容难度依次递增。为专业基础课程和项目课程的实施提供宽而广的文化基础,同时注意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不断线。

2.2 职业素质的衔接

中高职不同层次专业课程衔接: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主要为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提供理论基础,按“必须够用”的原则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汽车维修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中高职课程之间在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呈层次递进关系。

2.3 职业资格技能的衔接

中职阶段进行汽车维修中级工培训,专业核心技能达到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工种)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水平、获得汽车维修中级工证书。高职阶段进行汽车维修高级工培训,专业核心技能达到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工种)国家职业资格高级水平,获得汽车维修高级工证书。使中高职教育与培训形成一个渐进的框架,使两种职业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实现衔接。

2.4 工学结合的衔接

3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改革

3.1 中高职教育办学主体一体化

依托“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融高职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职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两校一体化管理,采用2+3学年制贯通中高职办学,即前2学年教育的办学主体为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后3学年的办学主体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其次,采用联办校的形式,高职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唐山市路南职业教育中心、滦南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联合办学。两种办学模式共存,实施汽修专业“二三分段”式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

3.2 中高职课程体系一体化

在汽修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企业实践专家、中职专业教师、高职专业教师课程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团队”,通过走访企业和中高职学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中高职汽修专业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充分考虑汽修专业中高职培养目标一致性以及层次上的差别性,遵循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认知特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既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递进性与整合性,从而形成汽修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3.3 中高职教学资源一体化

(1)实训基地共享

中高职一体化管理中,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共享整车实训基地、发动机实训基地、底盘实训基地、电气实训基地及“职场课堂”设施设备。联办校的部分实践课程,设置在高职实训基地完成。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上,中高职专任教师共同研讨,避免重复,形成中高职层次递进、内容连续、体系完整的中高职衔接实训教学过程。

(2)中高职教师共享

部分高职教师担任中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或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任务,按照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或专业指导,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改善了中职教育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问题,提升了学生中职阶段的培养质量,对中职学生的再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3.4 学生评价体系一体化

中高职均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评价体系融合学生自评、互评、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综评等评价主体。在评价内容上以项目为评价单元,参照企业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上关注企业兼职教师的权重。按中高职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差异,实现评价标准的衔接。

4 几点思考

4.1 招生模式对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影响

目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五年一贯制和联合办学基础上的“二三分段”式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贯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从整体上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技能、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体现了分阶段、分层次的递进性。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另部分汽修专业高职教育的中职生源,一是通过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考入读高职,二是中职学生通过单独招生考试入读高职,这两种途径的中职升学学生存在专业对口率不高,对专业课程学习困难较大。即使对口入学,也与高中后学生统一编班,按汽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统一教学,这部分生源还未实施一体化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专业及课程还没有衔接,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如何在中职教育中细分实施中职与中高职衔接两种人才培养方案需进一步研究。

第7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汽车电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142-02

Higher Vocational Automobile Electronic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of Talents

YAO Hong-liang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ngbu 23306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for the center with subject system, namely "tas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mode, self-sustaining, ignored the contact with specific tasks. Automobi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auto detect maintenance enterprises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st occupation,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professional post work ability oriented advanced typ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Will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job training into courses teaching, emphasizing the knowledge learning,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ab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omotive electronic; talent cultivation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评选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期间,学院开展《关于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扎实推进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课改原则,在深入调研分析行业对各专业人才目标岗位(群)的技能规格要求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体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及课程体系。

传统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在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里,课程被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大块,即“三段式”专业课程模式[1]。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自成体系,忽视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

1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汽车电子教研室以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开发与研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1 课程体系设计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结合汽车检测维修企业岗位职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导向的进阶式”专业课程体系。

本课程体系是以工作能力进阶式培养为原则,设计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职业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模块,建立工作任务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将职业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中,强调对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

1)根据汽车技术的新发展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如随着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运用,将专业基础课“单片机技术”与传感器、自动控制等技术整合,设置为“汽车用传感器”课程。

2)针对汽车电子专业核心职业能力“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分析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相应的职业工作过程,按照汽车总成检修归纳出职业行动领域,设计“汽车电器”、“汽车底盘技术”、“发动机电控技术”、“电子产品装配工艺”专门专项技能型主干课程,与后续综合课程“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形成完整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3)根据职业岗位对综合运用和管理能力的要求,设置“汽车鉴定与评估”、“EDA”、“汽车服务工程”等综合运用性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职业目标与职业能力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维修企业、汽车销售企业、保险公司、汽车公估公司等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就业部门主要分布在维修部门、销售部门、培训部门、车险理赔部门、车险查勘部门等。毕业生就业面从原来的汽车维修,拓展到汽车由制造厂出厂后的所有需要汽车专门知识的领域。主要工作岗位为汽车机电维修、车辆维修质检、汽车技术培训、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保险理赔、事故车估损、二手车鉴定评估等,如图1所示。职业定位与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1.3 课程体系对应资格证书

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对应资格证书,有计算机能力要求,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获得一级及以上证书;外语能力要求,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获得B级及以上证书;专业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资格考试,获得汽车维修工、制冷设备维修工、钳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中级及以上证书。

高度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专人负责技能鉴定工作;各系部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将技能鉴定工种的考试要求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规范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加强对技能鉴定工作的考核;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了解技能鉴定的意义,并积极向学生推介适合的鉴定工种,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实现学生的“一书多证”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2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思考

2.1 建立公共实训平台

汽车企业有很多设备价格都非常的昂贵,设备品种数量也非常的多,这不是学院能够具备的条件等,建立公共实训平台可以弥补这些缺点。“公共实训平台”的功能是能够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具有开放型,资源共享的实训平台。同时可组织技能竞赛、同行交流活动,以及新职业新技能的研发、试验。主要承担的任务有:高职院校汽车电子专业、职业培训机构的实训平台;各类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平台;毕业生岗前实习平台;以及相关师资培训平台等[2]。

2.2 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学校与条件较好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联系,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弥补学校实习条件的不足,还可以使学生提前认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以便毕业后尽快上岗。同时,参照汽车修理企业要求建设,要求实现六个真实:真实的工作情境、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业务流程、真实的管理制度、真实的奖罚制度、真实的工作压力,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贴近企业需求,为企业、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2.3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作为称职的高职汽车电子专业教师,不仅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同时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论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专业教师每年需要安排有一定时间到企业学习、锻炼,不仅拓宽视野、进行知识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又可以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同时了解行业对人才需求,能够更好服务于教学。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聘请行业和企业的名家、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做学术讲座,进行技术合作或担任兼职教师,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加快了双师型教师的建设[3]。

3 总结

在汽车电子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要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通过教学改革,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所需的汽车电子专业高技能实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薄志霞.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107-110.

[2] 姜大源.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7(5).

第8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车辆工程 人才培养 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12 年中国国内汽车产销量再次刷新全球纪录,继续蝉联世界第一。但是我国汽车工业更多的是“引进来”,如何“走出去”,确保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成为政府和科研学者关注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促使汽车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此相适应。

1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情况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入WTO之后,汽车工业高速增长。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对于汽车的需求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将拥有以及使用汽车。在汽车消费市场慢慢扩大的背景之下,汽车普及程度逐渐提升,社会对于汽车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维修以及检测等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渐加大,在学校教育上应该为社会和地方企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工程机械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机械行业之中已经变为名列前五位的支柱产业之一。

2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1以研促教,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

通过专业建设研究,带动学科的建设研究。在规划本科专业建设时,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考虑该学科的生长点和原有的专业优势,使学校有限的师资、实验设备等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学科又是专业生长的土壤,学科布局合理,又能为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建设提供条件,因此又要以本科学科专业建设为根本。

2.2坚持技术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目标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我们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技术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错位竞争,拓展专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形成专业的办学特色。基于这一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2.3课程体系设置的革新

以“车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通过与对口企业面对面交流和总结社会用人调查表等多种形式,分析现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疏理出适应车辆企业的专业技能方向,以专业技能方向为经脉,论证分析完成各方向所需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课程之间的前驱与后续关系,然后将其整合形成课程体系,最终创造出以专业技能方向为逻辑主线,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加强车辆基础课程与实践的联系。《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及《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最基础的主干课程,与汽车四大组成部分――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及车身,直接紧密联系。针对这几门车辆工程基础专业课,教改的内容包括:增加感性认识,在低年级开设《汽车概论》课程的汽车结构认识实验,接着配合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课程进行部件、整车的拆装、检测,并安排到工厂实习,进一步接触更多的车型,同时安排驾驶实习,通过驾驶的体验,更进一步了解其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实车的测试、诊断、实物实验台的仿真动态检测及录像影片资料的观摩,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4强化应用研究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不仅涉及电力机车、内燃机车等传统机车车辆,而且注重高速动车、轻轨、地铁等新领域。在课程安排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环节。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校企联合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最好的途径。校企联合创办的实践基地,既可以作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场所,又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确保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2.5建立竞赛型创新团队

大学生创新团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相互协作进行创新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是学生发展自我、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目标”,不断促进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3结语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汽车工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车辆工程专业人员重视对于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从人才的角度入手,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志军,訾琨,朱涛.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

[2] 易克传,陈皓云,董福龙.车辆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J].课程教育研究,2012(23).

第9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示范校建设 汽修专业内涵建设 建设思路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创办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汽修专业”),专业自成立以来,招生人数连续攀升,市场前景好,企业来校洽谈合作培养、订单培养、招聘人才的数量逐年增加,专业特色与优势日渐形成。汽修专业要借省级示范校建设机遇,利用好政策和资金,立足龙岩汽车产业优势,练内功打品牌,建内涵促发展,把汽修专业建设成为福建省示范性重点专业。

一、适应产业发展是专业内涵建设的立足点

1.专业紧密对接龙岩汽车产业。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就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持,其立足点和目标就是质量[1]。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突飞猛进。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剧增,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汽车维修与检测人才被列为我国四大紧缺型技能人才之一。龙岩的福建新龙马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汽车整车企业三家之一,年产销量三十万辆;福建的汽车改装企业14家中有7家落户在龙岩;目前龙岩市各类汽车检测维修企业超过200家;龙岩拥有一些全国知名工程车辆和特种汽车生产企业:装载机单品产销量全国第一的龙工集团、福建省龙马环卫汽车有限公司。汽修专业紧密对接龙岩汽车生产、检测维修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2.专业建设要补齐短板勇于创新。

我院汽修专业创办较晚,前几年学校的重点放在创建国家骨干校建设上,汽修专业的建设相对滞后。专业缺乏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技能大师,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教师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技能方面的优势还不明显;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待加强;实训条件和教学资源库较薄弱还需进一步完善;校企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共育人才模式、校企共建共用实训基地等合作形式需要深入实践与创新。因此,在为服务区域经济,对接地方产业,作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中,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通过建设加以补齐和完善。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

1.创新校企共育人才机制。

专业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汽修专业要成立由龙岩汽车检测维修协会、新龙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龙岩畅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汽车4S店等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共育长效机制,以提高汽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模式改革。结合汽车生产和检测维修企业的核心岗位的任职要求,制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能力形成的课程体系。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发挥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形成“二元五共模式”校企合作机制,即校企共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校企共育汽车维修技能人才,校企资源共享,校企共同参与社会培训服务。

2.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2]。汽修专业是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它适合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龙岩汽修企业分布广泛,拥有众多高端汽车维修师傅,我院于2014年引进龙岩中顺汽车修理厂,聘请该厂师傅参与实训指导。采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有利于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要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所以,要把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贯穿于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以专业教育为载体覆盖专业教育的全方位。美国MBA毕业生公认的三个基本品格为“负责、正直和诚实”,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成功企业家人品的第一要素。对学生进行有关创新创业品格的教育,有助力于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企业家精神产,使学生具有探索真理的勇气和独立的人格,以及创新创业的激情,从而产生不竭的创新、创业动力[3]。积极构建汽修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联合汽车生产、维修企业,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专家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把老区文化、汽车文化、企业文化、创新创业理念及职业道德等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保障

1.构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师资队伍。汽修专业老师必须具有懂理论、熟技能、会指导的能力。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支“双师”素质优良与“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双师”指专业教师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工程师证或(高级)技师证。建设期内按汽车机械方向和汽车电气方向,完成培养两名校内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业带头人两名,通过引进或培养一批专任教师,使师生比达到1:18;“双师型”教师要占教师总数的100%;专任教师研究生或硕士学位以上比率达到7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率达到30%以上。聘请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和实训指导,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2.打造实践型教师队伍。

要形成教师队伍的科学培养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教师挂职锻炼制度、“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及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双向聘用制度。新录用老师在上岗前,要有半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在岗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教师继续教育时间五年累计不少于450学时,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老师每年有二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师每两年累计两周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学习考察与调研。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参与汽车技术服务中心工作,面向社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承担科研任务,调动老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与团队合作意识。

四、建设好教学资源是基础

教学资源是教育学生的有效载体,汽修专业是技能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充足的软硬件教学资源作为基础。

1.完善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设好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训练环境。按“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的思路,依据高水平、开放式、生产性、共享型的建设原则,把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建成“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四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使本专业学生生产性实训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新建和完善汽车检测与维修有关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必要的技能训练需求,参照汽车4S店管理模式,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和对外服务能力。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势,组建创新创业指导团队,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成立特长生工作室,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

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制定专业课程相应的实施课程标准,通过校企共同开发《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测》、《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气检测与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及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把教材建成学生学习、企业员工培训“双用”教材。利用学校校园网,按照专业群专业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原则,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建设包括案例、素材在内的专业群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校企共享资源平台,融合汽修专业教学资源和企业员工培训资源,集专业行业标准、网络课程、教学课件、企业案例、专业认证、技能鉴定、实训基地、维修行业资源、新能源新技术、汽车品牌文化、资源共享与师生互动等于一体的数学化教学平台。

五、发挥好社会服务和引领示范是优势

1.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专业通过社会服务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参与社会服务具有双赢性,发挥专业师资和设备优势,企业既能从中受益,提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又能锻炼丰富教师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以成立“汽车技术服务中心”为窗口,通过与引进校内的“龙岩中顺汽车修理厂”深度合作,开展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业务,为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开展各类汽车技术的培训工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培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为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服务。

2.引领示范,带动专业群协同发展。

我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思想,通过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重点建设,形成具有办学理念先进、校企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等优势和示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引领和带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专业群的建设,实现专业群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整体推进,最终提高我院整体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洋,卢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教学规范管理[J].管理学刊,2010(0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