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美学范文

音乐美学精选(九篇)

音乐美学

第1篇:音乐美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美学 大众音乐审美 龚丽娜 “忐忑”

一、从音乐美学内容中的同构连觉来分析

音乐的基本要素及其组织形式与其表现对象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在《音乐美学》一书中提及到了四个方面,主要从空间、方向——高低,程度、幅度——强弱,节奏、速度——快慢频率,紧张度——张弛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的。在高低来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解释道:“音响越低沉,体验到的颜色越深,较高的音响会引起浅亮的色觉”.在周海宏2008年7月29日发表在腾讯娱乐网的《有关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审美价值问题的分析》中,周海宏认为“人类审美知觉能力发展的一般特征,从听觉上看,总体来说,听知觉能力不太发达的人喜欢简单、鲜明、柔和、协和的音响;反之,能力发达的人则相对喜欢复杂、细腻、刺激、紧张的音响。”

从“忐忑”这首曲目的音区来看,由于高涨,低沉等情绪,出现的同构联觉是不明显的。在强弱方面,也富有了中国传统戏剧里的鼓点因素,变化无穷,把欣赏该曲目的人们,带到了无限的遐想之中,在心里运动振幅体验上,产生了同构联觉。速度是该曲最值得一提的,在此不得不提及到该曲用的唱词,没有用具体的歌词,让演唱速度极快。“速度与节奏是物理的引动现象,物理运动的每一个过程都对人的心里产生刺激,与其相对应的心里反映频率级构成了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中的速度与节奏。”

“忐忑”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但是龚丽娜的这首神曲,除了要在音乐上选用高音,一般也用较快的速度,虽然是非常快的速度,但是该曲打破了常态,速度的快,没有对应到轻快的同构联觉。讲到紧张度——张弛,其实也是该曲最值得讨论的问题之一。我们不管是听西方的奏鸣曲,交响乐等,都是张弛有度,再听中国的“白毛女”,“梁祝”,也是张弛有度的,但是我们听到的这首“忐忑”似乎已经只有张,没有弛,全曲没有给听众半点的松弛体验,而是始终让听众产生高度的紧张性的心理活动。

二、从音乐美学与大众审美的关系来分析

音乐美学是在音乐存在的基础上,对人类音乐审美实践活动的完整认识及剖析。音乐美学是从音乐的本质及形式来研究音乐审美的。大众音乐审美是音乐审美活动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内容和创作主体等等因素就决定了大众中的每个个体不可能拥有完全一致的审美情趣。时展到今天,人们因为不同的经济水平、年龄结构和教育、职业背景,想要用一杆大旗来指引人们对音乐的诉求显然是不现实的。

用音乐美学的理论基础,积极指导大众音乐审美活动。大众音乐审美,既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却也是最不精确的衡量标准。虽然每个人对音乐的审美判断不尽相同。在判断哪首曲目好听,或是感觉差不多,大多数人作出的这些判断往往是相近的,有些和音乐专业人士的认识还很相近的。当音乐作品中有和声进行,有不同演唱形式等技术问题时,大众音乐审美需要用音乐美学理论做指导。

“忐忑”通过龚琳娜演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早在2009年荣获欧洲举办的“聆听音乐作家作品演唱大奖”,但是中国极少人知道有这部作品。然而,在2010年5月,网络爆红。正因为龚琳娜夸张的表情,不同于常态的民族唱法来演绎这首作品。可惜的是,在这首曲目的大众审美来看,对该曲审美出现了偏颇,大部分欣赏者只是认为好玩,甚至还在恶搞的层面,没有看到该曲的真正艺术涵义。

三、关于“忐忑”是否为“严肃音乐”的思考

就“忐忑”是否是“严肃音乐”,我们选择了28名音乐专业研究生,对该曲目多次鉴赏后,20名同学认为“忐忑”创作手法新颖,演唱形式独特。也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听懂该曲目的真正涵义。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接受不了这首曲目,认为该曲目缺乏美感,没有主动欣赏的意愿。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决定“严肃”的关键是一个音乐心理学的问题——人的审美听知觉能力发展的问题。“通俗音乐”之所以“通俗”——易于为大众所接受,而“严肃音乐”之所以“不通俗”——需要具有较高的修养的人才能欣赏的根本原因。

“忐忑”在网络上的爆红,点击率的超高,能说明什么呢?是大众能轻易接受这首“严肃音乐”,都具备欣赏该曲目的能力,还是很大一部分专业音乐学习者,甚至工作者欣赏不了这首曲目。普通的大众音乐欣赏者中,真的都能听懂,都觉得好听吗?我们看到的是在众多评论的观点中,把“忐忑”这首爆红的“通俗音乐”与“爱情买卖”、“江南style”等曲目在网络窜红放到一个层面上来评价是一样的。“忐忑”这首极具中国传统特色,把声乐与戏曲结合在一起的创新形式,有专业的作曲技法,由良好的演唱者及演奏者,是名副其实的“严肃音乐”。

出现这首需要有一定鉴赏功底的人才能读懂的“严肃音乐”被大众热捧的怪现象。作为专业音乐学习者,未来的音乐工作者,不管自身对该曲接受多少,但应该把审美的高度提升到专业的要求,用音乐美学的审美原理去指导创作、欣赏等。不仅让学习提高自身,更重要的是,大众的审美需要专业工作者的努力。

四、努力提高大众音乐审美能力

要提高大众的音乐审美情趣,一定是一个引导的过程。所谓的“高雅艺术”的标准,也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在现代社会中,真正在推进文化、发展艺术的主体,既非某一种集团和利益团体,又非抽象的民族国家,而是富有创造力的个人和团体.“忐忑”虽然是一种小团队或者个体现象,但是,正是无数这些有独立个性,富有天赋的个人和团体才真正去推进了音乐及一切艺术水准的进步,只有营造一个允许他们生长的大环境,建立一种宽松的制度性构架,让他们尽情表达情感,才能使其向真正的百花齐放、争相辉映的局面。而各种音乐形式的繁荣是促进音乐艺术整体繁荣的保证,也是促进位于音乐艺术欣赏金字塔尖的“高雅音乐”能获得更多受众的保证。伟大的美国女性美学家苏珊.朗格在她的《音乐与情感》一书中提到的这样的观点:“音乐是情感生活的临摹描写”。作曲者老锣与演唱者龚琳娜的个人艺术经历,也是造就“忐忑”的根源。而在我国的音乐美学研究者中钱仁康认为:“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和音响的色彩变化,在运用中表现情感的变化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企及的”。但是音乐如果只是技术和知识的体现而不能是欣赏者和作品所要的情感达成共鸣,那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在了。

作为音乐工作者,在当遇到《忐忑》这种大众欣赏和理解的盲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帮助人们认识、理解、正确的欣赏到《忐忑》的“神”的部分,让大众知道它神在哪里,而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甚至被大众牵着鼻子走,当大众封之为神曲时,作为音乐工作者,才紧张起来讨论该现象。我们更加感受到了身具重任,如果我们所有的音乐工作者,能更有预见性,能为大众审美多做一些贡献,我们的大众也会更准确的、理性的欣赏每一首曲子,《忐忑》只是一个个列,但反映出来了大众审美存在的问题和音乐工作者的艰巨任务,提倡和培养人们对通常所说的欣赏能力也是提高全民族的艺术修养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修罗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第2篇:音乐美学范文

关键词:流行音乐民族音乐通俗音乐正确对待

我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所不能比拟的,除在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之外,“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笔者的学生王熳在实习期间对初一年级新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潘玮柏……对于他们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学生绝大多数唱流行歌曲,较少有学生记得《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人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也不能唱全,这不得不让人忧虑和反思。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美学思想,提高音乐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将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当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形成相应的免疫力,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能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比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把词曲俱佳的优秀作品和低俗的毫无价值可言的作品放在一起,和学生共同探讨辨别美丑。教师还可以利用适当场合、如课前课后、课外音乐活动、个别交谈等,向学生介绍一些审美常识,比如:怎样鉴赏歌曲、歌词、歌唱等,指导学生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分类,让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从中选择适当的歌曲。

音乐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欣赏音乐所具有的常识,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以此来荡涤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情感通过优秀的作品得到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

二、加强电化设备,恰当使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激发美的感情

音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经常观看电视或专业录相资料带,并把好节目录制下来,通过音乐活动课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参与学生的评价,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并能自觉地做到抵制庸俗的流行音乐。如播放我国最优秀的民族歌唱家之一张也演唱的具有我国浓郁民族风味的《茉莉花》《沙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对大西北怀有深厚感情的青年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一些歌曲,充分让学生感受视听的效果。当然,教师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有些高品位音乐学生欣赏不了,例如美声唱法、芭蕾舞剧、大型歌剧、交响乐等,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本身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地讲解、引导,揭去其神秘面纱,时间长了,了解多了,自然就会为其魅力所倾倒。

三、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音乐形式

校园里经常听见学生在唱流行歌曲,说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爱,但其实学生们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流行音乐大体来说可分成四种:节奏布鲁斯(R&B)、说唱(RAP)、摇滚(ROCKROLL)和电子音乐(ELECTRON)。在给学生讲流行音乐时,教师尽可能地把较先进的音乐设备带到课堂上,与教学常用乐器相结合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真实。如:R&B音乐要素构成的分析、RAP的即兴创作、电子音乐是通过什么乐器实现的等问题。学生从中可以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多元快速发展,大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使课堂更加富有现代气息。《yesterday》这首歌曲可以说经常听,许多学生不知道这首歌曲其实是R&B的形式,在课堂上放这首歌曲,许多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新奇:“老师要给我们上什么课?”然后就可以将学生带入流行歌曲的天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哼唱,然后给学生讲解R&B产生的时代背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黑人和纽约市外行政区的青年中间开始流行迪斯科、霹雳舞和说唱乐。街区那些去不起俱乐部的青少年,厌倦了迪斯科音乐,他们演奏更重一些黑人流行音乐,来回重复同一张唱片的内容。当在音乐中加入(开始时是用60年代流行的语言朗诵一些街头即兴诗歌)歌词,这种音乐开始成为了说唱。对R&B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开始正式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校园生活写一段歌词,引导学生用RAP的语感进行说唱,教师和以伴奏。学生一定会感到奇怪:流行歌曲还能这样来演唱?这就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流行歌曲的各种形态,由单纯的感官欣赏上升为理性的欣赏。

四、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优秀的流行音乐,适度欣赏好的流行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之所以被学生所喜爱的原因在于:流行音乐的旋律优美、曲调易于上口、能迎合当代人的心理。但一些流

行歌曲歌词粗俗不堪,内容低下,容易使分辨能力低的学生迷失在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纯偶像派,只要是他的偶像唱的,再难听他也会觉得好听。当然相当一部分的流行歌曲写得很不错,如歌曲《出塞曲》,歌词选自我国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的一首诗,表现了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歌曲分上下两段,第一段将塞外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二段音乐变得粗犷起来,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多彩。听时思绪万千,好像自己就正在黄河岸边,似乎看到了苏武牧羊于北海边。又如歌曲《俩俩相忘》:“拈朵微笑的花,想一段人世变化,到头来,输赢有何妨?日与月互消长,富与贵难久长,今早的容颜老于昨晚。”歌词写得既有哲理性,又通俗易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优秀的流行音乐。

总之,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音乐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巧妙地“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通过缜密的资料查阅、细致的筛选、严谨客观的讲解、极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地听流行音乐、哼唱流行歌曲到分析其发展进程,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流行音乐。

参考文献:

[1]杨萌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

[2]于润洋著.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人民音乐出版,1986.

[3]浅谈流行歌曲进课堂[J].中国音乐教育.2004.5.

[4]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进现代音乐史纲要(1-5编)1959.

[5]由流行音乐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4.5.

第3篇:音乐美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美育功能;美学

引言

素质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要,而且在不断地推进,所以,音乐在启蒙教育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一改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适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在音乐教育中音乐美学是贯穿整个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他知道在音乐教育中使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断被用于实践当中。

一、音乐美学思想

(一)音乐实用价值音乐美学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对于儿童基本素质的培养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比如在看电影的时候,现在很多电影都注重于自己插曲以及主题曲的塑造,可以培养学生在观影的同时来欣赏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把自己所学到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呈现出来,让他们体会乐曲所存在的美学价值,所以音乐的使用价值体现可以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都来进行实地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基础,用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方式让他们去接触音乐,这样他们才能够认真地去听、去感受音乐的美。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自己去拍打来体会音乐的节奏和拍点,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歌曲当中去学习音乐的美。

(二)音乐可以被用于在实践当中在具体的音乐启蒙教育过程中,可以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说先通过来欣赏音乐并对音乐做出自己的评价,来感受别人的音乐,也可以把音乐通过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逐步形成自己创造音乐的能力,让学生不会把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作是枯燥的课堂学习,而是让学生有一种畅游在音乐世界中的自由感,把音乐当成是自己的乐园,在里边可以自由地去创造、去欣赏、去评价,在正常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成长的规律,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来让他们去体会音乐的美,因为是幼儿,他们主要还是以听为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引导他们去听,然后去表达自己听过之后的感受,让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上面。

二、音乐美学实现美育功能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所感所想形成具有思维性的审美音乐这样一门学科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既要理性评价好听与否,也要认真地去理解,去解读它的文化和歌词,同时也要感性去感知他,感受它所传递的文化底蕴,传递的感情等。例如,《溜溜山歌》因为他一首民歌,然后歌词中“溜溜”这样的词反反复复出现,所以被大家熟知,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先放一曲山歌来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山歌,山歌有什么样的节奏和韵律,然后让学生逐渐走入山歌的世界,然后让他们来感受山歌,在歌唱的过程中通过歌词来明白歌词所要传达的,关于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理解真音乐真正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不断地学习是为了给以后的欣赏打下坚实的基础音乐欣赏教学,他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并不是说简单地让学生去听这首音乐,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对于音乐很多技术相关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才会说出一些专业的有价值的话,是要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培养自己艺术方面的修养,所以并不应该立足于简单学单一的一首歌曲,而要对整个音乐的发展、整个音乐的历史都要有所了解,要了解不同地域文化所衍生出来的音乐其不同的风格,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内涵等,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基础知识比较枯燥,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影视资料来进行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乐意去主动地了解有关音乐的不同的内容,在音乐的背后往往有很多有价值的故事,也可以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去领悟音乐这门艺术、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去累积、一点一点培养,所以,相关音乐方面的知识是他以后艺术修养不断养成的基础。

(三)音乐来源于生活,从生活的角度去鉴赏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作品也一样,它的灵感和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要认识到这一点,从生活中去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到音乐所创设的情景当中去,因为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才更能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来感悟作者的作品,然后不断地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得到修炼和提升。比如贝多芬,他非常出名的《献给爱丽丝》,这样一首曲子就是写自己曾经经历的一段爱情的,用跌宕起伏的音乐节奏来表达自己与心爱的人之间那种美好的爱情,那种矛盾冲突和最后两个人走到一起的这种爱情的旅程。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很难通过无线谱来感受这种他所蕴含的背后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通过生活把它放在生活当中的话,那就可以把抽象的五线谱变得具体化,这样也能更好地去体悟音乐所要传达的情感。所以如果一个人热爱生活,他愿意去体会生活感受生活,那么他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一定会要高一些,他也更能体会音乐中所传达出来的美的东西,因为他可以和作者产生更多的共鸣,更好地去理解作者,所以他的视角,他的鉴赏视角也会更加丰富一些。

(四)要有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魅力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有魅力,那么就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要想交给学生审美能力,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一定要非常的高、非常独特,所以在交给学生之前,教师要认真地备课,去了解自己所要讲的内容,然后要有自己的感想,自己的领悟,要发现一些问题,这样才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新的突破点让学生更好地去接受自己的教学。音乐教学是一种比较特殊教育方式,如果教师自己在这方面比较突出,有自己的特长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特长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来融入到自己的课堂当中,而且在认真备课之后,要跳出基础知识的框架,不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更丰富多彩,更具有即兴讲课的能力,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应该而是有趣、丰富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己的特长去表演自己所讲内容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让自己的个人魅力得到展现,让学生被老师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学生自然会更愿意去倾听老师的课,同时也会被教师的这种个人魅力所打动,希望自己也能够有这样的魅力。

第4篇:音乐美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表演;因素;影响

音乐美学从不同角度研究音乐表演,明确音乐本质,为音乐表演提供新思路。它关注的是人类对音乐审美的意识活动过程,人类在产生审美意识时就已产生音乐审美[1]。十九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音乐美学理论,经过百年发展,音乐美学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2],不仅有利于增强音乐表演的张力,还有利于实现音乐表演风格的多样化。音乐美学是推动音乐表演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音乐美学相关理论

音乐通过表演或演奏的形式展现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作品的创作大多是从生活中获取灵感,音乐创作者将想要表达的情感融入音乐作品,彰显自身的喜怒哀乐。美学的主体内容是审美体验,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对此加以研究的就是音乐美学。音乐美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将音乐美学融入音乐表演,有利于展现音乐表演的风格魅力。同业余音乐爱好者相比,专业音乐家对音乐美学理解较多,能够在更多层次上展现音乐表演的魅力[3]。音乐美学要想研究得更深入,就需要深入了解音乐表演的程式,熟练运用音乐知识,充分发挥音乐表演才能,实现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融合。在进行音乐表演时,表演者需要在其中融入个人对音乐的理解,着重表达音乐主题与音乐思想,展现自身的音乐审美特点。因此,音乐表演者需要掌握音乐知识,研究音乐美学,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在精神,提升音乐表演水平。

二、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影响因素

(一)情感因素

作为一门艺术,音乐通过表演实现生存和发展,音乐表演则赋予音乐生命力。在乐谱诞生前,音乐学习以口耳相传为主,学习者依据个体感悟来解读音乐作品内涵,品味音乐创造者的审美趣味,再借助艺术加工,将个人的精神和情感融入表演。表演者应借助个人感悟彰显作品美,注重挖掘作品的内涵,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充分展现音乐作品的内在美,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视听体验。在体悟音乐美感时,表演者需要做好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4],而表演者投入音乐作品的情感直接影响着二次创作是否成功。

(二)审美理念因素

表演者的审美理念对音乐表演过程具有直接影响,关系到音乐表演者能否准确掌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审美理念的差异推动形成了丰富的表演风格。音乐表演者在表演时应选择契合个人特色、个人审美意趣、个人审美价值的曲目。若是表演曲目与表演者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感相悖,音乐表演会很生硬,无法表现出自然感。深刻理解音乐美学理论,不仅可以为音乐表演提供指导,还有利于重构表演者的美学理念,促进表演者形成全新的美学理念。音乐表演者以先进美学理念作为指导,综合技术因素和情感因素,凭借高超的演奏技巧来征服观众,凭借丰富的情感来感染观众,展示出音乐作品无限的魅力。

(三)艺术想象力因素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和二次创作过程中,通过挖掘作品的内涵,可以引导观众融入音乐情境,使观众对音乐产生情感共鸣。音乐表演者在重构音乐创作者情感空间的过程中,可发挥自身想象力,有效利用表演技巧,借助音乐审美理论、想象力、表演技巧的融合展现音乐表演魅力。从音乐表演者的角度来看,只有学会欣赏美,积累情感阅历,才能使表演打动观众。例如,李云迪的钢琴演奏所演绎出的戏剧化、诗意性,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演奏技术和延绵不断的优美音色,彰显了李云迪强大的艺术想象力。李云迪的审美喜好与肖邦钢琴曲的意蕴相契合,使得演奏冷静内省,乐句自由灵活,旋律细腻流畅,实现了愉悦与忧伤的灵活变换。

三、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作用

(一)有利于深入理解表演含义

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审视音乐表演,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阐释音乐表演,还能借助音乐实践实现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从而进一步深化音乐作品的内涵,丰富音乐作品的精神。借助音乐美学审视音乐表演,也可以给予欣赏者美学享受,让听众深入了解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二)有利于实现音乐表演二次创作

音乐美学包含现象美学知识,在音乐表演时可以丰富音乐作品内涵。音乐表演过程中,音乐表演者应结合作品内涵,以作品的主题空间为出发点,将现代审美理念融入音乐表演中,借助作品再创作全面解读作品内涵。音乐表演者通过重点探讨音乐作品的意象,充分展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丰富表演内涵,提高表演价值。

(三)有利于有效解读表演作品

理解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意义与掌握音乐创作者创作思维,对于深入解读作品蕴含的审美元素和精神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不同的音乐表演者审美理念存在差异,为了更深入地解读音乐作品,就需要从多角度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从音乐表演者角度来看,为了更完美地展现作品的魅力,表现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实现表演的再创造,需要在掌握音乐美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音乐表演全面解读原作,否则,无法谈论音乐表演。

四、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一)音乐艺术与音乐表演的融合

音乐美学是艺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学基础学科。从音乐专业研究者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直接影响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若只依靠单一技巧,音乐表演的机械化程度将很严重,观众很难感受音乐艺术的美感。将音乐美学融入音乐表演,有利于表露作品真实的情感,给予观众美的享受和深入灵魂的震撼。成功的表演是有灵魂的表演,体现了真正的音乐艺术,因此应推动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融合,实现艺术效果的最优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直接反映了人们的历史面貌与生活经历,通过音乐美学和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不仅可以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厚重感,还可以展现音乐表演的时代气息。以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为例,演奏者演奏作品前,需要理解、分析作品相关内容,诸如音色搭配特点、情绪表达特色、创作背景等等,通过深入研究创作背景,体验作品情感,才能够深刻把握作品内容与作品含义,进而实现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完美融合。通过总结音乐美学所发现的音乐本质规律,可以为音乐表演者提供指导,赓续民族文化。

(二)确保音乐表演原创性与创造性

音乐作品要具有真实性与原创性,表演者在演绎音乐作品时要融入自身真实情感,确保音乐表演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音乐表演前,表演者须深入分析音乐作品,借助音乐美学相关知识,深入研究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时代背景等,结合作品创作环境与历史背景来感受创作者思想,深刻体味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彰显音乐作品的创造性。为了保证音乐作品的创造性,音乐表演者需要将美学观念、审美观念融入作品,利用各种动作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促使音乐作品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光芒,拓宽听众视野。例如,《战马奔腾》作为一首展现一往无前、顽强战斗精神的二胡作品,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着重展现军营狂想曲的风格。在演奏中激情至关重要,只有带着激情来理解作品,作品演奏才能够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理解作品,演奏者要注重提升个人艺术素养,实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三)审美、技巧与风格结合

为了能够利用音乐来感染自己、感染他人,表演者不仅要沉浸于作品,还要以欣赏音乐作品的目的实现音乐创作。根据音乐美学理念,表演者在表演时不仅需要遵照原谱,还需要创造性地做好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努力表达其意境,展现其风格,为音乐表演赋予灵魂。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就需要重视音乐美学研究,只有深入理解歌曲创作背景与歌曲文化,才能够表现出歌曲的韵味。从二胡演奏角度来看,演奏者演奏二胡前,须结合作品创作背景、作品情绪、作品音色搭配等分析和理解作品,通过研究音乐作品细微处,体味作品情感,以更深刻表达作品含义,因此,风格与审美的结合直接影响着二胡演奏的完美程度。

五、结语

作为人类审美意识对象化的产物,音乐作品须契合人类审美意识追求。音乐美学作为庞大的社会学科,吸收了社会学、哲学等知识,将音乐本质规律、音乐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从新角度、新视野彰显音乐表演的魅力,推动音乐美学的研究,不断创新与提升音乐表演。在音乐表演过程中,音乐美学为其拓展了新思路,有利于表演者深入理解音乐作品,配合表演技巧与情感诠释音乐作品内涵。音乐美学和音乐表演的结合,有利于实现音乐作品再创作。

参考文献:

[1]刘岩.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影响及现实指导意义[J].艺术教育,2020,(9):46-50.

[2]王海霞.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商情,2018,000(052):138.

[3]李月杰.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析[J].鸭绿江(下半月),2020,(3).

第5篇:音乐美学范文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作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就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一、音乐审美体验

(一)音乐审美体验概念

音乐审美体验在概念内涵的表达上,并不具有本土性的优势,它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影响下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基于这样的理论空间,音乐审美体验可以看作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听众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情绪、情感的反映,其中没有直接的视觉具体性和造型性,不能表达确切的意涵。因此,开启音乐审美体验的视角,对于确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审美体验也是当代美学和教育学相关学科集中凝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音乐审美的原则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僵化的境地。哪怕是最简单的拍手拍击节奏或歌唱一句短小的旋律,都必须遵守审美的原则,要求发音的音质、音高、音色悦耳、准确并富有变化。一切形体操练和动作、舞蹈,也必须符合审美的要求。朗诵或歌唱中的语言声调塑造和词曲结合等,也必须琅琅上口、流畅自如、妥贴结合。任何一个环节和具体细节,如果违背了审美原则,都是对音乐艺术的侮辱,对音乐教育的背离。审美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是永无止境的。不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就达不到音乐艺术学习和创造的最终目的。

(三)音乐审美教育对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讲音乐学院或音乐专业,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狭义音乐教育。而是广义地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性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演唱、演奏的音像资料欣赏,不同民族、时代、地域的音乐比较、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杜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施以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尽量多的大学生从中逐步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把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获得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触类旁通,拓展为终身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例如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行规律之初,囿于著名前辈哥白尼的“日心说”,一直认为行星是按正圆的轨迹围绕太阳转的,但运算结果一直不通。有一天,他在苦思而不得其解时,不经意间欣赏了一段故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随着和谐流畅、强弱快慢多变的旋律,他不知不觉地两个手臂划出了相应圆弧的指挥动作。当他发现自己划出的圆弧并不总是规矩的正圆,而是椭圆时,他突发奇想:行星运行轨道会不会是椭圆的?他立即按照正圆和椭圆的两种轨道,反复计算对照,结果证明:按照正圆轨道计算总是不通,而按照椭圆轨道计算就吻合。进而他又探索出,原因在于行星在接近太阳时的运行速度,比远离太阳时的速度快。从而发现了行星运行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新规律。由于这一重大发现,他被世界天文界誉为“天空立法者”。

二、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音乐教学法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人作为对象,教谁学习音乐,是现在或将来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是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一般的、健康的智者还是弱智者;是有一些音乐基础的,还是音乐白丁等等。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二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

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三、音乐审美体验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一)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肯定是达不到的。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1.选择模仿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导学生从曲调、歌曲、风格、音乐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通过这样的模仿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主观地进入音乐情景,直接接触音乐要素。

2.设计感知音乐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乐谱以外的视觉符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这不但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音乐,强化音乐表象与记忆。

3.采用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方法。掌握专业知识的相互贯通和交叉融汇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把学生所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综合理解能力。比如上“合唱课”时融人“和声”的知识,上“音乐欣赏课”时增加“视唱”的练习.练习“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教材和营造教学环境等这几个方面来综合实施。针对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 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浅显性和易接受性,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转贴于

选择好授课教材,选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围或形式。因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实施的。其实在中外音乐史上,有许多古今传唱的优秀作品。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营造教学环境,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审美环境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诱导,《音体美报》曾报道,“100%的学生喜欢音乐,80%的学生并不喜欢音乐课”。究其原因,可以说跟音乐教学有很大关系。在学生和音乐沟通之间,教师起到主要的中介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除了创造一个雍容典雅、清静优美的校园和互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来诱导学生之外,教师还应适时开展如播放音乐,举办音乐欣赏或演奏会、音乐画廊和音乐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处在一个音乐美的环境中。

(三)强化学生审美情感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创设情景来营造感悟音乐的气氛和创造性体验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期待并努力促使学生以心灵与音乐沟通,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领悟音乐的情感内涵,让他们逐渐由生理的快感向理性的美感深化。具体方法如:情景导入。在分析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直接通过自身的表演或播放音乐来创设情景,或通过相关的媒体资源(如多媒体等)创设与音乐表现内容相关的情景,或将音乐与背景资源通过文学表述创设情景等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设计创造性体验活动创造性体验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活动来感受并理解音乐,为进一步感悟音乐意境做准备。其活动类型可有:(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表演并相互进行评价,通过自身的创作和对他人的评价来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2)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审美观点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用散文、诗歌、绘画、舞蹈等创作形式表达出来;(3)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一些作品和提出启发性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深人的音乐赏析,甚至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和会话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自身对音乐创造性的理解以及对表演和处理音乐的体会。

第6篇:音乐美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创作;美学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音乐美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虽然只是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它涉及的面非常宽广。

音乐美学寓于哲学当中,我认为这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因为事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人的审美也是多种多样化的,对什么是美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看法。知道了何以为美才可以更好地欣赏、创作每一个作品。音乐美学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我们需要拥有像音乐美学等等各类与专业知识互补的音乐素质,不仅是从形式上把握它们,更重要的是掌握本质内容,甚至不断的挖掘出新的东西,树立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形成自己的风格。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不会有同样一片树叶,那么演奏出来的音乐也应该是多姿多彩型的。”学习音乐美学更有助于理解作品,更好地从情感上诠释作品,真正理解作品。

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高、音长、音强、音色。音高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声音听觉属性,是音乐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乐音使人产生明确而稳定的音高体验,而噪音则不具有明确而稳定的音高。从人类听觉愉悦性的自然审美需求出发,乐音为音乐艺术的基本材料,噪音相对使用得较少。音高本身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低音深厚、沉重,中音宽广、温和,高音明亮、轻快。音强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声音听觉属性,它在音乐表现中具有重要意义。音强变化是音乐表现丰富性的重要因素,任何具有表现力的音乐都包含着丰富而细腻的音强变化。更大的音强范围与更细腻的音强层次控制,是人们丰富与加强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艺术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音色是由物体振动状态决定的声音听觉属性,不同的乐器由于材料构造的不同而产生音色的差异,同一乐器在不同音区,以不同力度及用不同方法演奏时也会产生很大的音色差异。音色是音乐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音长是声音的时间属性,一首作品就是由不同时间长度的声音组织起来的。音乐的速度与节奏感归根结底是在音长的组织中产生的。音乐的时间特征是直接对应着其表现对象的时间特征。快速的音乐,使人产生对具有快速运动特征对象的联想。同样的旋律,以不同的速度演奏或演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再说到音乐的创作。音乐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音乐创作是一种表达时代的精神和社会实践,是一项高尚而富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劳动。音乐创作是为了表达社会的精神气质,而音乐也正具备这种表达的能力。另外,由于时代精神的力量,促使音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比如,贝多芬就产生在欧洲社会发展急剧变革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其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出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的才能,使音乐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音乐创作表达的是自身和他人内心的精神活动。柴可夫斯基曾经说过:“你怎样能够表现当你在写一部器乐曲是掠过脑际的一些漠然的感觉呢?”这纯粹是一中抒情的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上的一种自由,而且充满生活中所有的经验,通过乐音倾泻出来。柴可夫斯基被称为旋律大师,其旋律及其丰富,有长呼吸的抒情旋律,也有单一乐句的反复和延伸,用相应的和声支持,以适应其强烈的感情宣泄。音乐审美活动是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渗透在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三大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作曲家所表达的所有内心体验,都被包括在审美经验之中。所以音乐创作实践上作曲家会把审美经验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作曲家总是信赖自己,对他们来说,把内心体验转化成为音响结构的唯一可靠的依据就是自身的想象力。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是音乐创作最基本的心理方式。

音乐创作中音乐美学对音乐创作过程的基本认识是音乐创作首先是作者对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心理体验的方式。作曲家在内心构思一幅音乐蓝图,然后再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把它写在总谱上。这实际上包括了一个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当作曲家已经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积聚起创作情绪,并开始着手创作时,他总是先停留在内心的构想当中,这种构想纯粹由心灵在创造、在构建。一旦作曲家完成了内心的音乐构想后,就进入书面工作。这是作曲家将内心的构想落实到具体的、富有物质性意义的乐谱上,其最终目的是建造音响的艺术客体。

音乐美学与音乐创作相结合,研究它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把音乐作为一个总体,从更概括的角度考察它的本质和规律;音乐美学则对音乐的总体进行基础理论性的学术研究,为音乐创作的美的发展提供远大的理论前提。

参考文献:

第7篇:音乐美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美感;审美培养;理解

音乐是一种有关声音的美的艺术,但是它有别于一般的娱乐和消遣,音乐教学是一种比较直接地培养学生感受美的方式,在音乐课的学习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识谱、唱歌等,教学更重要的责任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音乐艺术人才的一个基本素质便是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水平,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音乐美感起着一个很大的作用,为更好的是学生进行音乐的学习,就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本文先从音乐美感相关知识说起。

1、何为音乐美感

所谓美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观众在审美主体身上所引起的愉悦感受等一些列的心理活动,也可以称作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泛是指人类的什么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的意识系统,狭义的美感是指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说的具体一点便是欣赏者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每当人们谈到绝妙动听、感人肺腑的音乐,总是能够感觉到心动神怡,激动时还会手舞足蹈,感受到沉淀着无数浪漫的回忆和诗意的向往,有时可能还会被激发出一阵阵涌动心灵的蓬勃之情。深谙其理的欣赏者音乐早就将音乐的丰富表现力体味得淋漓尽致,这些欣赏着对待音乐像是在对待珍爱自己的信物一样,在音乐的殿堂中里不断地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音乐最初带给人的美应该是音乐特有的节奏韵律美,如一首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曲调《百鸟朝凤》,第二便是带给人们意境美。音乐美感和其他艺术美感一样,都属于对美的社会意识活动,当然这种美的社会意识活动,是在以音乐为前提下而引发的,贯穿在整个音乐的教学与欣赏中。

2、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

音乐的美感教育关键是在多接触、多聆听、多欣赏各类美好的音乐。教师不能一味单纯地进行识谱法、和声学、复调、曲式等的教学音乐教学中美感的体现形态,这样很容易然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音乐课学生一般比较活跃,我们可以创造一种氛围、情景,营造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学习场所,使学生在心理上没有障碍,有安全感,并要尊重、理解学生,构成开放、自由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来创造没得已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美感,下面具体讲述培养学生音乐美感的方法。

首先一点便是在教学中创造出美的意境,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关键性的环节就是音乐课的课前引入,若是上课之前,学生能够伴随着美妙的乐曲声中进入课堂,那么学生很容易就会伴随着音乐的旋律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这种美的享受就是一种美的体验,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节奏、力度以及情感标记等,并运用它来作为意境教学。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审美通常包含几个阶段,首先便是审美态度的形成,然后是审美感受的获得与体验,最后一个阶段便是实现审美超越,用比较明白的话说就是,审美过程分别要通过感知、感受、感动三个阶段来进行感受,这种情景意境教学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有时教师画龙点睛式的意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二点便是让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美的快乐,审美意识是人类身来就有的感性认识,虽然都些许不同之处,但是不可否认审美情趣使学生音乐学生时一个最大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是学生时刻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而影响到生活中使学生的人格有更好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体会到快乐,深入到音乐的殿堂,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共鸣。视听联觉是音乐欣赏中最常见的的情感联系,音乐一方面在声音的影响下刺激人产生视觉形象,在通过人的听觉火绒产生出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会随着旋律、和声、音色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这种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学生音乐美感的方式。音乐教学比较重要的方法往往就是多听、多品、多评。主要教学方法是通过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的欣赏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以及评价能力等,当然音乐欣赏并不是指这种教学方式时最轻松、最容易的,也不是简简单单在课堂上放一些音乐唱片等,这种纯粹的音乐欣赏并比不适用于音乐教学,也很难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美感的目的。为了达到培养学生音乐美感的目的,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就必须依要按照美的规范来进行教学,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欣赏曲目(一般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曲目),所选取母的核心便是音乐美感,淡然美感不仅仅是非常浅薄的生理性的感官愉悦,在音乐欣赏中还应注意到音乐美感的深度开掘,让学生对音乐美感最后上升到理智欣赏。在欣赏音乐是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评论,刚开始时可能说得比较浅薄,但这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品论由浅入深,全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在培养学生音乐美感的时候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高手到音乐的形式美进而引发学生的创造美。

最后一个培养学生音乐美感的方法便是在教学模式上的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一定要把美感落到实处,教学模式不一而足,可采用“体验型”、“探索型”、“表现型”等,所谓“探索型”教学模式是指在培养学生音乐美感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地进行探索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包括常识活动等的科学精神,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殿堂;“体验性”教学模式是指教学在教学中讲一些包含人文精神、品德教育等的素材,让学生自己领悟音乐的美感;“表现型”这种教学模式通常在音乐教学中指的是学生的变现欲望也可以称之为创造精神,也就是说在音乐课的欣赏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的变现出来,进而引导学生的创造意愿,当然这三种教学模式并不是说分开来使用的,可以相互联系,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

3、结束语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凡是先进的教学方法往往具有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音乐教学中广大音乐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注重美感的表现。本文先讲述了音乐美感的相关知识,进而重点描述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美感的几点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音乐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会有新的教学模式出现,而阴雨美感的培养方法也是要随之变化,这些改变仍然需要更多地教育工作者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孟利霞.浅谈音乐教学中美感的体现形态[J].陕西教育(高教),2008(7):90.

[2]宓钟琪.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感方法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2):39-41.

[3]牛红娇.职业中专音乐教育之浅探[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10):24.

[4]赵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情趣力量[J].青年文学家,2013(13):126.

第8篇:音乐美学范文

【关键词】美育 中学音乐 教学

一、音乐教学的美育作用

所有艺术形式均是以表现人类情感为最终目的,音乐作为一种极具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情感培养和审美情趣确立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在想象力激发、创造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音乐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充分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美的追求。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教师无疑是传递美的使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为此,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将音乐之美,从多个层面表现出来。

美育往往要通过现实生活以及艺术之美来引领和打动学生们的情感,使中学生们的心灵深处能够得到感染,并以此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们树立起鉴赏美、表现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其思想教育的实现形式绝不能依靠强制的方式进行,而是应该依靠动人的音乐本身。一支优美动听音乐本身就具有启迪人思想的作用,例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优秀曲目,对于激发抗日热情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的旋律中也蕴含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学习和感受这些音乐作品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同时可以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完成美育教育,提升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中学音乐教学法的现状

中学阶段,音乐教育宗旨在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造就其成为具有一定音乐知识和音乐能力的群体,不断改善和提高其美育素质。然而现实中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在音乐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很多学校对音乐课极不重视,将音乐课基本都做完自习课处理。在课程表上虽然有音乐课,但实际课程安排上,往往是应付进行,有的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音乐课教师。

二是音乐欣赏课往往课堂氛围比较呆板,内容单调乏味。一些学校在音乐欣赏课上,往往仅仅介绍某些音乐家的平生和其音乐成就,教学内容以理论和发声为主,课堂中互动情况较差。

三是依然采取教师教唱的传统形式,教具仅仅是一架电子琴,课堂教学氛围较差,音乐的整体性不佳,更缺乏必要的审美情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差。

四是部分音乐特长教学班,往往仅仅重视考试成绩。在课程安排上,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其教育的目的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对音乐表现处理的能力不高。

除上述问题外,中学教师在艺术探究和思维的培养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情况为某些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对音乐理论和技巧进行讲授,却忽视了在艺术思维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将中学音乐课上成了音乐“传艺课”。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演唱,而不是教学生应该怎样思维,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发声技能和音乐理论背诵,音乐中核心的艺术思维能力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第二种情况为某些中学音乐教师仅仅重视如何实现音乐,而不重视艺术表现。对于音乐感受和艺术修养调整不够重视。

第三种情况为某些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先教发声,再进行教艺术表现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从表层上看,似乎较好,但如果认真分析则能够发现,这种方法人为地将声乐训练和艺术表现进行了割裂,在应用教学中,应从发音开始就进行艺术表现同步传授。

三、中学音乐美育渗透方式

(一)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

中学音乐教师应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全面挖掘其音乐内在意境因素,并采取有效手段使之为教学服务。同时应注意运用身边和自然界的有力环境,引导学生表现音乐色彩,营造美的意境,使学生们在置身于美的意境当中,获得愉悦,感受美好。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应通过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使学生们能始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音乐,自由自主表达自身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显示个人的潜能。广大教师应将教学过程当做发掘和培养学生气质和潜能的过程。在音乐课中开展美育教育,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智育和德育引导,不断开阔学生视野。

(三)创新开展多媒体音乐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方便、易于接受等诸多优点。在多媒体展示下,能够较好地将学生带进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音乐意境中具有直观、形象、快捷、方便等特点。在多媒体声、色、形的共同作用下,学生们能够很快就进入特定的音乐意境当中。使学生们能够产生身临其近的感觉,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该音乐内容的理解。

第9篇:音乐美学范文

(徐州市王杰中学,江苏徐州221004)

【摘要】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初中音乐课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美感的感知,这种音乐教育课程提炼音乐的美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如今教育界一直在探索各种教学改革,音乐课堂作为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验式教学将是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教学;音乐美感;素质教育;体验式教学

如何让初中音乐课活泼起来,让学生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进,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把握音乐课带给我们的震撼,让学生亲身体验

音乐本身包含各种节奏,欢快的音乐有欢快的节奏,浪漫的音乐有浪漫的节奏。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这种有规律的动感脉动,体验音乐的美感。《丰收锣鼓》是一首优秀的民族歌曲曲目,以打击乐器为主。在教授这篇曲目时,让学生亲身体验…个打击乐器的节奏,让学生亲身体验使用了什么样的民族乐器。从体验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祖国丰富文化的情感。这首曲目节奏非常欢快,感染演奏者以活泼的心情、轻快的旋律体验老乡在粮食喜获丰收的情境,在乐曲的各个阶段不仅展现热情洋溢的劳动场景,抒发劳动者的喜悦,同时把美好的丰收情境展示出来。在音乐课堂只听老师讲授是无法深入体会音乐的内涵,在体验课堂可以更深入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美感的感受。学生可以参与到打击乐的演奏中,对于学生乐感的培养非常有益。在体验课堂接触到我国的民族乐器,不仅有了难得的亲身体验,同时能够加强节奏感,体会该曲目带给学生的欢快、抒情及热烈。

二、发现音乐中的关键点和精华,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亲身体会

在现实生活中,喜欢听歌曲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自如放声歌唱的不多。初中学生学习能力强,参与意识强,正是积极学习的年龄。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更多让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对音乐的感情,发自内心地感受音乐美感。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剖析,找到该曲目的精华所在,将这些精华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精华的乐曲处感受到曲目带来的美感。课堂形式不拘泥于习惯,改变一下课堂形式,作为音乐活动课,让学生放松心情,改变严肃的课堂气氛。传统课堂老师教授学生重复练习的形式可改为歌咏比赛的形式,让大家都充满参与的热情并给每个同学表现的机会。

《青春舞曲》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人称“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作品,歌曲表达了细腻的情感,其节奏欢快。在《青春舞曲》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课堂互动。老师首先声情并茂地表演这首歌曲,师生共同演唱歌曲,对唱、互动的形式让学生组织演唱曲目。该首曲目第一段比较简单,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采用自由自在的形式来给歌曲增加欢快的色彩,如可以加入激情的呐喊、心潮澎湃的掌声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这首曲目的第二段进入高潮,师生充满感情的对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音乐所表现的内涵,青春的激情都表达出来。该曲目第三段是节奏鼓乐,学生可以亲身去体验乐器带给我们的激情。活动课堂进行到最后学生可以自南进行全曲目的表演了,学生整个体验和参与过程让学生对《青春舞曲》的魅力感受至深。

三、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舞动起来,体验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非常关键。好的课堂气氛带给学生的是轻松愉悦的心情,全神贯注将精力放在所学知识中。当人心情好的时候不自觉地会哼哼小曲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学习音乐时,当感觉到音乐美感的同时往往随乐起舞。如何构建让学生舞动起来的课堂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家都听过《唱脸谱》这首曲子吧,伴舞就是演员在表演京剧的动作。在教唱《唱脸谱》这一首歌时,引入京剧元素,师生随音乐走起京剧的舞步,享受京剧国粹。这时的课堂设计可以这样:教师首先表演几步京剧的动作并伴随京剧曲调。走的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京剧舞步,这是一种在清朝非常流行戏剧表演,并结合京剧历史背景讲授有关知识。接下来欣赏地道的京剧片段。让学生了解京剧,京剧是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学生可以跟着老师做京剧的动作,同时歌唱京剧的《唱脸谱》。学生在这首曲目表演时将进入到京剧表演艺术中,印象深刻,领会到了京剧的美:

四、以问题为线索,巧用问题开启思维畅想,让学生“动”起来

保持课堂活跃的气氛,充分发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精力集中投入到体验活动中,全身心动起来。调动学生的思维非常关键,学生由于对音乐的体验不同有个体差异,在这个课堂调动学生的体验积极性,让学生寻找对音乐的乐感认知和美感体验。

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对音乐的接受度区别很大,生长在文化氛围活跃的城市与相对闭塞的农村有很大区别,让学生多学习音乐的背景知识很重要,如:《草原牧歌》是一首经典老歌,意境优美,非常有民族特色。这首歌捕述了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建设家乡的主题歌曲。为了把家乡变得更加美好,牧民们辛勤劳动,防风暴,防灾害,《草原牧歌》这首歌音域宽广,展现了北方民族的豪迈,自然而生动地抒发了草原上人们的美好情怀,非常有民族特色。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可以布置一个草原的场景,另外让几个同学穿蒙古族服装,渲染一种身在草原的气氛。让同学们在乐曲声中一起跳起蒙古族的舞蹈,同时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徜徉在绿油油的草原上,蓝天白云一群充满活力的蒙古族年轻人一起动情歌唱。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在身体上、感情上、思维上都深入体验音乐的美感,拓宽学生音乐学习的渠道,改狭隘、封闭式课堂教学为广阔、开放式的音乐教学,让我们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敢于张口去歌唱,用身体语言去表现音乐的节奏,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学生才能在能力上、情感上获得真正的长足进步。

总之,音乐教育应该是体验式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在体验音乐美感教育时不仅让学生参与,还应该对音乐教学的效果进行关注,让学生好好享受音乐美感时提高学生的乐感,教师在音乐课堂中作为引导、培养学生兴趣的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在音乐鉴赏力、歌曲创作力以及实践参与方面让音乐课堂成为体验式课堂,让学生深切体验到音乐的美感。

蒋明子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演唱素质与能力是否只关系到吐字、发声、呼吸及音准、节奏等技巧训练?实际声乐学习过程中很多不善于歌曲演唱的人存在的问题却并非如此,他们先天的嗓音条件比较不错,音准良好,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然而就是不能将歌曲演唱得很好。从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来看,多是由于“不够味”引起的,用专业行话来说就是没感觉,这里所说的感觉就是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领悟以及表达能力。但这些却并不一定要演唱者直接体验,由于声乐所具有的抽象性,若想将音乐作品表达得更打动人,就务必要进步强化此方面能力的训练及培养。

【关键词】声乐教学过程;学习技巧;问题探究;音乐教育;歌曲演唱

声乐教学作为声乐艺术体系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一方面对学生的歌唱能力以及歌唱素质予以培养,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学生的感受、领悟及体验能力,强化学生对于抽象化声乐艺术的理解。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积极表演、音乐审美和发生方面的练习,然而这并不是说声乐教学是机械的、静止的,相反声乐教学是有技巧可循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应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以下笔者将通过本文,并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针对声乐教学过程的学习技巧问题进行集中阐述。

一、声乐教学过程中模仿引导技巧

(一).模仿崇拜对象

模仿能力是人类不断走向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灵活地应用模仿技巧。但是,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模仿技巧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建立在对模仿对象深入分析、研究、对比,然后再进行谨慎而又冷静的模仿。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学生需认真模仿老师的演唱,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演唱示范进行反复琢磨,并仔细分析自身条件,在此基础上来模仿一些轻柔、激昂、委婉、高亢的声音,然后再不断揣摩歌唱的潜在意境。对于声乐初学者,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模仿自己所崇拜的演唱家或者歌星的演唱方式,并注意歌唱者的演唱方式以及演唱状态。同时,教师应结合自身经验,判断学生每个音符的音准情况,并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不断提高。

(二)模仿音像制品

除模仿歌唱家和歌星的歌唱方式之外,学习声乐的学生还可以模仿音像制品,模仿歌词中语言发音以及唱片声音音色,以此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准。然而,学习声乐的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也需要避免诸多误区。例如,很多音像制品都是合成的,学生在模仿音像制品时,还必须要保证声音观念以及歌唱技巧的正确性。另外,学生在模仿一些非国语唱片时,要先去了解使用语言的发音基础,防止在模仿过程中出现僵硬的情况。

二、声乐教学过程中心理效应体验技巧

(一)情绪调节法

心理效应是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级心理规律,心理效应能够引发一系列的连环反应。声乐教师应合理认识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在提升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相应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声乐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因此声乐演唱便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演唱之前,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理进行必要的疏导,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协助他们从沮丧的情绪中走出来,促使其演唱效果的提高。

(二)注意力迁移法与模拟训练法

1.注意力迁移法

过分关注一件事情往往会适得其反,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声乐学习。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切忌将过多的精力投放在声乐技巧的学习上,而是要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看待技术与技术之间存在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重视歌曲的情感表达及二度创作,从而实现歌曲和技巧的完美结合。

2模拟训练法

通常情况下,声乐教学都是一对一模式的教学,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势必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情绪,进而很难与陌生环境充分适应。基于这种情况,声乐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通过重唱、小组合唱等方式来消除学生们的不安情绪,培养他们的胆量,实现多方面的交流与学习。

三,声乐教学过程中想象启发法

想象力的唯一来源便是现实物质世界,但在某种程度上还会超越现实。声乐演唱过程中,想象力能够在听觉表象的前提下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创造,进而提升自身对发声生理机能的领悟和体验,实现感觉、知觉、记忆以及想象的有机结合。

(一)心理预想

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应适当锻炼自己的听觉预感水平,利用内心的听觉来指挥以及控制发声机能。

(二)丰富联想

利用丰富的联想能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声乐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学生也可利用动作表象的联想建立起准确的发声感觉。

此外,学生还应紧紧把握音乐精神实质,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展自身思维空间,进而增进自身的创造力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它是一门较为综合性的技术,更需要学生对吐字、发声、呼吸灯方面进行控制。通过声乐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节奏、音准和音高问题,并不断提升对声乐作品的感受、体验、领悟以及表达水平。在实际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锻炼,从而消除学生们的心理负担,增强他们声乐学习的自信心。而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发声技巧,并通过想象等方法提升自身的发声能力。此外,学生在练声时应不断投入自己的情感,深入分析、研究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最终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海英.民族声乐演唱中应注重的几种技巧[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张小弋.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心理心态教学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

[3]严玲.从帕瓦罗蒂的演唱联想到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