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产业范文

低碳产业精选(九篇)

低碳产业

第1篇:低碳产业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低碳作物生产;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38

现如今,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焦点。而低碳农业产业的构建于发展是建立在低碳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将推行低碳作物生产作为重要战略内容。本文作者积极对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低碳产业概念与意义,探讨低碳作物生产有关的技术,有些观点可能不具体,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指正,使本篇文章更加完整。

1 低碳经济

1.1 内涵

对低碳经济进行定义国内外学者各抒己见,大体上是从社会资源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应用等方向对其进行思考与研究。而实际上,低碳经济就是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在发展进程中结合的产物,在物质循环与碳平衡理念的辅佐下,对人类碳排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以后,提出标准,那么在低碳经济的约束下,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不仅仅考虑经济利益取得的情况,而且极关注“环境―社会―人”之间发展的协调性。

1.2 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改善气候,管控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号角吹得愈发响亮,我国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控气候变化的趋势,改善地球生存面貌;使产业结构发生转型,践行“科学发展观”路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结目标;维护生态平衡,降低能耗量,最终完成小康社会的构建工作,为社会、人类创造财富。

例如,浙江省杭州华辰国际酒店,其在经营方面践行了“低碳”的路线,例如变频器在每个机房中都有安装,保证了酒店时刻处于恒温的模式中。这样的经营达到了低碳经济的效果,不仅仅使华辰国际酒店省电率高达30%,同时也给客人带去了舒适的感觉。目前浙江省绿色饭店有328家,在全国居于首位,达到了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尤其是华辰旅业中水泵变频节电、照明智能节电、太阳能等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2 低碳农业

在2008年,《中国农业信息》(第8期)有“低碳农业经济略论”,该论文也因此成为“低碳农业”产生的源头。此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对策”一文中也做出这样的表示:只有增强我国农业应对多变气候的能力,这样农业总产值才不会受到影响,也会落实持久、平稳发展的战略计划。其实无论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还是“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还是普通刊物上,“低碳农业”的论文占有很高的比例,可见“低碳农业”一词的提出是广泛性的。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衍生出的产物,实质上就是在农业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在多样化高端技术的辅助下,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不可再生资源的耗损量,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在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人们谋福造利。其特征可以总结为,低能损、低物耗、低排出、低污染、高效率、大效益。

低碳农业模式并非单一化的,立体、生态、绿色、循环、休闲观光、生态高值农业模式较为常见且有较高的应用率。对其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在多变的气候面前也不会慌乱,有效的解决资源紧张问题;同时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保护生态平衡;使农产品安全性能更高,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此外使人体健康水平与素养水平综合提升。

3 低碳作物生产

目前研发出的“低排品种”Disang与Liut可以达到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这是因为在农作物生长期间CH4排放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有研究资料显示,后者比前者降低30%的CH4。对Disang品种特征进行描述,叶面积指数高、根系体积大,而Liut自身具有高产量植株的形态特点。水稻品种CH4排放量存在差异性,内在原因是其基因存在差别。此外绿色超级水稻品种的推广使用发挥了“三节”的功效,即节约氮肥、节约水资源、节约农药。

低碳栽培技术,主要用于填间管理进程中,其应用原理就是田间农作物生长发育时期,为了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可行手段。实践表明,间接灌溉应用于水稻生长阶段,使CH4排放量为20.04g/m2,比长期淹灌降低45%,N2O排放量也比长期增加四成有余。通过计算,CH4与N2O产生温室效应的总量为4651.70kg/hm2(CO2),比长期淹灌降低43%左右。低碳栽培技术水稻田间管理中的应用,不仅仅缓解了温室效应,而且大大节约了水资源,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的建立健全。

第2篇:低碳产业范文

1.劣势分析

与其他产业相比,流通产业的集约度还不够高,随着能源消费水平、规模的日益提高、扩大,产业内部的流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原有供货、销货渠道被中断,高成本、低收益经济发展现状给流通产业带来了沉重的运营负累。由此可见,低碳经济诱发的“能源危机”,使流通产业的高频流通、低频经营模式遭到了重创。产业经济流通速度虽然加快了,但是由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约束限制,流通交易中的捆绑束缚成倍增加,生产资源被锁定,流通渠道减少、流通容量被压缩,使流通产业经济的能动性减弱。资料显示,巨大多数流通产业为摆脱低碳经济束缚,纷纷弃用高效交流通道,选择另辟蹊径,寻求高收益经营路径。

2.机会分析

当前经济结构、贸易规则正在变化,为避免高耗能、污染产业给我国资源环境造成沉重负累,国家也开始在其他产业领域中发展低碳经济,并给予了非常丰厚的政策优惠,世界市场为融合流通产业,也纷纷创建了低碳交易机制。因此,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给流通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利润转让,开发新贸易关系,拓宽了流通产业经营规模,使其成为国家经济主体,拥有最先、最优发展权利。

3.威胁分析

经济危机、衰退现象对流通产业经济体的影响是负面的,在强大冲击力的干扰下,流通产业各经济体的运行体系会随之崩溃,依靠流通经济拉动市场内需的动力能源枯竭,流通产业便会失去市场有利竞争地位,承担过量节能减排义务,承受人民币汇率上调的经济压力,直至危机过去,流通产业也很难从经营困境中走出来。

二、结论与发展路径

第3篇:低碳产业范文

关键词:低碳产业链;低碳经济;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01

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改变产业结构的一种途径。另外,低碳经济的推进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在地球资源面临枯竭危机和传统经济模式发展水平滞后的背景下,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勇于推进低碳经济的改革创新,成为改革经济产业链的动力。虽然大多数发达国家掌握着低碳经济的主动权,但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低碳产业的经济转型,化被动为主动,提高科学技术的学习能力,努力推进我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一、低碳产业链的概述

产业链是指在上一级向下一级输送产品、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联系,为了保证一个产品、服务完善健全所产生的支撑链。这种联系是企业为了使各个部门可以团结合作,保证产品的完整性,同时还是为了企业的形象和后期的发展。在人类没有意识到资源匮乏之时,为了节约企业成本,大肆生产,不计后果。现在,低碳经济已经慢慢深入人类的思想中,开始注重低排放、低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低碳产业链是指在产业生产、制造、包装、运输过程中,都进行严格的低碳标准检测,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低碳要求而进行的低碳产品开发,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结构链。

具体讲,在产业设计研发阶段,节约材料、高效运行、充分回收,不产生浪费;在原料提供方面,要选择低碳材料,对材料选择上做一个严格的检测;在生产制造上,采取节能减排技术,减少能源浪费消耗、实现无污染生产;在包装运输环节,降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简单精装,运用新型运输工具;最后在售后方面,要倡导低碳消费,实施绿色销售,完善回收制度,各个环节都对低碳产业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考虑碳排放的程度,进而做出相应的产业计划。

二、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

根据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事实来看,从几个方面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说,改变产业结构,发展新型产业;发展可再生资源,风能、太阳能;采用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从产品生产和运输等环节一直贯穿低碳的经济运营模式。由于低碳经济的推进依靠着低碳产业链,所以只有客观的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才能对低碳经济做出有效的指导。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推进有以下4种重要途径:

1.先发展起来的低碳经济企业带动没发展或后发展起来的企业进行经济的改革发展。我们通常把先发展起来的企业称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已经在低碳产业发展中拥有了一系列的技术品牌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希望自己的经济实力继续发展壮大,要求其他企业一起加入到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来,从而满足了自己的发展欲望,同时还带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从发展自身经济利益上节约资源、优化减排,到转向其他企业合作协同发展,从多方面、多角度共同受益,是一种有效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

2.统一规划新型园区,重新构建工业园区,专门发展低碳经济。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低碳产业工业园区的构建,对新建工业园区进行低碳引导,以低碳经济作为工业园区发展的最终目标,合理布局,推动低碳产业经济的大规模覆盖,形成产品全过程的低碳产业链。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就是为了改变“高碳”老模式,所以在新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和生态设计上处处融入节能高效的理念,减少废物产生与排放。

3.对传统的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引进新技术,发展低碳化产业。这种模式主要是适用于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新能源、新技术的推行,使得企业的传统模式得到改变。企业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没有了废弃物的处理和污染的压力,反而会给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由开始的强制执行到自愿发展也加快了我国低碳经济推进的步伐。当然,各大企业集体发展低碳经济,形成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低碳产业链,这种形式从企业自身的硬件设施上入手,更能有效的推进我国低碳经济。

4.改变消费者的观念,从日常生活入手,增强节能减排和优化资源的意识。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可以从侧面发展低碳经济。广大的国民作为一个庞大的消费者,只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低碳意识,将会积累下一大笔资源财富,放弃高污染的产品或服务,向低碳环保进行选择,这样从侧面给予高碳企业一个竞争压力,同时自己还得到了一个高效的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加,低碳产业链日益形成,绿色环保已经在人类脑海中慢慢筑起,低碳经济将会在更多地方得到重视和推广。推进低碳化的发展,加快低碳产业链的构建,加强绿色产业竞争力,是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该如何推动低碳产业的构建,如何有效的利用资源,如何抓住新的政策机制,都十分值得大家去深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家海.企业间资源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2]王维兵,刘苗.低碳经济与生态工业园[J].中国商界,2008(11).

[3]赵广华.产业集群企业的低碳供应链管理[J].企业管理,2010(8).

[4]袁迎菊.煤炭产业链低碳演化机理及路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

[5]文龙光,易伟义.低碳产业链与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4).

[6]刘旭东,刘金屏.从低碳经济产业链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技术需求——以太原市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7).

[7]张艳珠.低碳模式下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

[8]王欢芳,胡振华.我国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2).

第4篇:低碳产业范文

(一)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收益

低碳经济要求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农户应采用低碳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少地投入化学用品,保护环境以及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都需要农户尽可能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农药的施用。生产投入的减少,可能导致产出的减少。因此,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是技术上的投入,以及可能带来的产出减少。相应的收益是:从长远看,产品需求可能增加,农户最终是盈利的。当然,这也取决于其他利益主体的行为。

(二)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与管理的成本收益

对于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需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标准化程度,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在产品的包装、运输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技术、安全卫生的包装材料,以保证流通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2]。对于产品定价,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水平,以合理定价。技术上的规范与质量管理均需要投入成本,而产品竞争力与良好的社会声誉则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三)政府加强安全低碳监管的成本收益

目前这种污染环境的“化学农业”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低碳化”的整体规模也很难迅速扩大[3]。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与龙头企业面对“安全低碳农业”缺乏积极性,低碳技术需要的大量投入阻碍了其产业化发展。保证投资和融资,确定农产品的“低碳”标准立法,建立有效的预警、监督与惩罚机制,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但是,“低碳农业”有效运行之后,政府的整体成本会显著下降,运行效率会更高。

(四)消费者选用安全低碳产品的成本收益

显而易见,安全低碳农产品的投入成本高,其定价相应也高。消费者会在“安全低碳”与价格之间进行权衡。高价格的安全低碳产品会让消费者更放心,但会损失消费者的一部分经济利益。但大多数时候,消费者不得不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必需品,即便知道存在劣质危害,这使得一些生产者去冒险违法生产劣质不合格的产品,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

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行动策略博弈分析

(一)政府与农户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目前我国农价稳定的政策环境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得到的收益很高,例如化肥等的施用,少量的投入即可以带来大量的产出。而采用低碳技术,虽然一方面农产品最终收获的价格较高,这个价格高于采用高碳技术农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投入成本也可能较低,但是采用低碳技术所对应的农产品产量也很低,例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综合分析考虑,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相应是较低的。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基地农户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这形成了一种均衡。打破这一均衡的方法是引入政府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财政补贴。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另一方面,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等。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导致的结果是农户会选择采用低碳技术,这就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二)政府与龙头企业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在目前农产品价格较稳定的背景下,龙头企业采用技术化的生产方式、“化学农业”等得到的收益很高,其付出的相应成本则很低。目前发生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加工者的生产成本低,其收益远大于成本。生产加工者通过使用农药、添加剂等改善了产品的外观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结果却得到了更高的效用,于是很多生产加工者甘冒风险。若龙头企业提供低劣产品,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这种负外部性会影响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监管成本。龙头企业若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就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及政府的利益都会有损害。虽然采用低碳技术得到的价格可能高,但是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出很低,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本身需要成本,例如循环经济中的人工成本、农家肥等等。综合分析,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很低,因此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为打破这种均衡,需要政府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另一方面,需要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指法院判决侵权行为人应承担的赔偿额高于其侵权行为引发的实际损害额的一种民事赔偿制度[4]。惩罚性赔偿制度则会使这些生产加工者在其原有成本的基础上,考虑惩罚性赔偿所带来的额外成本风险,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行为。质量监管制度也是如此,质量监管制度的推行会促使龙头企业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进而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也给龙头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的推行,都使得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使龙头企业充分考虑成本收益,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新的均衡。

(三)龙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农业产业化利益相关者之间:一方面,若龙头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低劣产品,使消费者的相关权益受到损害,即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若龙头企业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利益会有损害。另一方面,如果龙头企业采用安全低碳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高、产量少。结果导致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即使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因为低碳产品成本价格高,虽然低碳产品质量可靠,但是考虑到价格因素,消费者对高价格安全低碳产品的购买量也很少,这形成了一种均衡。

打破这种不利均衡,需要政府的参与,需要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才可能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者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者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官员问责制度、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建立等,都有利于打破原有的不利均衡。政府官员问责制度有助于减少和抑制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行为,减少带来的相应损失,也有利于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产品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这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保护人身安全、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也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推行,意味着除政府外,社会公众的参与对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成本收益的影响。因采用低碳技术对龙头企业社会声誉信誉、媒体社会形象、以及企业品牌价格等都会带来影响。总体上,会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减少。在此基础上,龙头企业进行选择时会充分考虑社会责任带来的成本收益。

综上,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这会使得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三、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进行财政补贴。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使农户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让农户选择采用安全低碳技术。

其次,应建立一个能够促使龙头企业选用安全低碳技术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机制、合同机制、责任机制和声誉机制等机制的制度安排,促使龙头企业在充分考虑其成本收益的基础上,选择实施安全低碳技术。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推行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让龙头企业通过惩罚性赔偿等制度充分考虑法律成本,使其不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上升、收益下降、风险提高,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下降、收益提高。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让其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

再次,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使龙头企业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最终让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

第5篇:低碳产业范文

1 国际国内环境对环保要求日趋紧迫

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出台生态纺织品安全标准,严格限制纺织品生产过程中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以保证终端消费者享受到安全环保的纺织品。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化学品的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简称REACH法规,被列入附录XIV的物质未经授权不得销售和使用。2007年6月,美国服饰和鞋类协会(AAFA)正式《限用物质清单》,简称RSL,总计150多种危险化学物质被列入限用范围,2011年3月21日已经推出了第八版。这一系列的法规对各品牌的全球采购和零售行为,无疑是设置了一个屏障。

牛仔布生产企业要全面提升原料采购、织造工艺、染整助剂及终端质量等产业链的监管水平,开发新材料、新技术,利用源头控制、过程控制与成品控制相结合,保证产品顺利迈过基本“绿色”门槛。

2 把好源头控制关

牛仔面料生产污染主要是由于染料、浆料及助剂的使用,产生废水COD、BOD及pH值等指标超过环保指标;浆染料和助剂在面料的残留,导致最终产品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生态纺织品要求。目前牛仔生产企业在源头控制方面要提高警惕:(1)严把源头关,选择高品质纱线,降低生产车间棉尘含量,让操作工人在清洁的环境中工作,同时良好的纱线质量也有利于织造效率的提高;(2)谨慎选择浆料、染化料及助剂。坚持绿色环保的理念,坚决舍弃含有禁用物质的染料及助剂,用低碳、高附加值产品弥补高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客户群体。

牛仔企业已充分认识到源头控制的重要性,在牛仔生产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从产品设计开始,在生产设备、纤维、纱线等的配置和选择时,就将环保理念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低耗能、高效率设备为首选,选择COD排放降低的生态浆料,在使用生态浆料的同时进行生物退浆并在退浆过程中增加固色工艺,使退浆污水及染料中有害物质排放均大幅度降低,用水量由140 t/万m降低到95 t/万m,COD排放量降低了38%。

调整片染和绳染的工艺,增加纱线上染率的在线监控,实时检测、调整染色配方,使上染率增加。牛仔染色在打底和套染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废水和污染。以靛蓝染料打底、硫化染料套色为例:片状染色1 400 L/槽× 6 槽 = 8 400 L染液,束状染色2 500 L × 6 槽 = 15 000 L染液,大量的耗水量为后续污水处理带来压力。在后续硫化染料套染过程中,部分硫化染料在靛蓝染槽内溶解、稀释或剥落,靛蓝染液被污染,无法精确地用分光仪检测靛蓝的在线浓度,造成落差较大且无法控制靛蓝底色的得色量,成品面料洗水效果不一致。部分牛仔企业为解决这个技术难题,同染化料技术人员合作研发,开发出适合牛仔染色技术的高品质染料,且对染色工艺进行优化:煮纱或丝光水洗靛蓝水洗适合低温染色的染料硫化染料水洗硫化染料水洗,虽然使用此种染料使得牛仔布生产成本增加了 2 元/m,但其提高了染色质量,且满足了市场对环保的要求,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赢得了稳定的客户和更多的商机。

选用液态环保染料。目前牛仔布生产普遍采用靛蓝染料和硫化染料套染的工艺,获得了全新染色效果。但粉状染料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浓度很难控制,染整处理过程中产生工业废水含有COD和BOD。液态染料化料简单、减轻粉尘污染,改善车间工作环境;液态染料相比粉状染料品质均匀,更容易获得纯正的色光、均匀的染色效果,降低COD和BOD含量,降低水污染,适合牛仔布连续染色。

3 积极运用节能前沿技术、开发

  生态牛仔面料

不断推进牛仔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造是实现牛仔行业节能减排和清洁化生产目标的重要保证。行业的龙头企业更应坚持自主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实践节能前沿技术,积极探索符合企业生产的低碳之路。

牛仔布有机硅润湿剂高压喷射润湿预缩新技术已获得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应用于牛仔布预缩整理领域,替代原有的耗水量大、耗能高、污水排放量大等高耗能、重环境负荷的“清水多轧辊浸轧润湿――烘燥”工艺。无布面滴落剩余水,实现高效渗透,无需烘燥工序,缩短了工艺流程,可节约大量水、电、汽,基本实现污水零排放;生产的面料手感柔软、弹性好、穿着舒适,手感好,各项指标均达到质量要求。可节水达70%,节电10%。

牛仔布涂料染色技术应用于牛仔面料染色,一方面缩短了染色工艺流程,节水节能,生产效率比原工艺提高 1 倍,达到无水染色,节水100%,节能10%以上。另一方面解决了新型涂料上染率低、色牢度差等难题,利用涂料染色产生的环染效果,开发出各种具有牛仔风格的染色面料。在节能的同时,丰富了牛仔产品,提高了附加值。

水蓄冷空调技术减少牛仔生产空调用电。空调用水成为牛仔行业节能减排的瓶颈。水蓄冷空调技术通过利用电网的峰谷电价差,夜间采用冷水机组蓄冷, 白天放冷而主机避峰运行的节能空调方式,平衡电网负荷,可极大地降低办公楼空调的用电量,同时净化环境,符合低碳节能环保的发展方向。

再生、功能性面料开发缓解牛仔用棉难题。在棉花价格跌宕起伏的时期,企业应积极与各新材料供应商寻求合作,规避高棉价风险,开发再生系列面料及具有抗菌、抗紫外线、环保再生等功能性新面料。将环保回收工业纤维废料和消费使用后的塑料进行转换加工,纺制而成的再生纱线织造而成再生系列面料,兼具吸湿排汗、抗紫外线等特殊功能。

4 坚持低碳理念,抓住转移契机

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水、电、汽等劳动要素成本的上涨,牛仔产业也面临着产业转移和升级,部分企业已经利用转移契机,推动企业的升级改造,打造生态园区。在搬迁改造的过程中,坚持绿色、低碳作为新建园区的重要理念,对园区进行科学的合理布局,充分利用产业链优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工艺的清洁生产、资源的循环使用,实现各类资源、能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牛仔企业抓住园区搬迁的机会,积极探索低碳环保之路,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新建生产线过程中,加大节能设备投入力度,引进蒸汽冷凝水和余热回收装置,进行冷凝水回收处理和热能的综合利用;根据“分质供应、分级处理、梯级利用、小半径循环、分区域闭路”的用水节水原则,建造污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设施,实现中水回用到丝光水洗、染浆水洗、生活杂用等处,效果十分显著。

第6篇:低碳产业范文

关键词:低碳产业;补贴;价格弹性;福利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75-03

随着人类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产业,开始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低碳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环境保护的变革,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激发出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发展低碳产业,不仅涉及到企业采用减排技术,而且涉及到企业减排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与制度安排,解决企业碳排放行为引起的外部性问题,才能实现对低碳产业发展的激励与促进。

一、低碳产业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补贴

外部性是指市场活动给第三方带来的成本,是一方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方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能为其他主体或社会带来利益,且不用为此支付任何成本。负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给其他主体或社会带来损失,且不用为此承担任何成本。

在外部性理论发展中,庇古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企业和居民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影响,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外部性问题。庇古认为,经济个体追加单位生产要素获得的增加值为边际私人净产值,经济个体增加单位生产要素为社会增加的净产值为边际社会净产值。如果边际社会净产值小于边际私人净产值,那么经济主体的行动使社会中其他利益主体受到损失,称之为经济主体带来的负外部性。对于负外部性,可以通过征税,增加经济主体的私人成本,减少经济主体活动的负外部性。反之,如果增加了单位生产要素,增加的净产值中边际社会净产值大于边际私人净产值,那么经济主体的行动使社会中其他主体得益,称之为经济主体带来的正外部性。由于经济主体的正外部性,能够增进社会总体的福利水平,同时会产生“搭便车”现象。为了弥补经济主体产生的正外部的行为成本,可以通过提供补贴或奖励,把正外部性产生的外部社会收益的一部分转化为私人收益。

低碳产业发展,是通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减少碳排放,降低全球气候异常,保护自然和人类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低碳化行动,产生了社会效益,具有正外部性效应。对于正外部性效应,根据庇古的观点,需要把产生的外部社会收益,变成私人收益,这样才能使主体活动具有可持续性。为了鼓励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或行为,政府应当提供补贴和奖励,降低经济主体的私人成本,使产生的正外部效应的一部分转化为经济主体的私人收益。

二、低碳产业补贴的福利变化

低碳产业补偿政策,主要是对销售的低碳产品或低碳产品的生产者进行补贴。这两种方式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增进不同,产生的最终补偿结果也不同。

(一)对低碳产品补贴的福利变化

1.福利增加额

如果对低碳产品进行价格补贴,分析图1,补贴使低碳产品由价格P0降低到价格Pb销售,这样就导致市场需求从Q0扩大到Q1。短期内,市场对低碳产品的供应曲线没有变化,即低碳产业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没能及时扩大,如果市场需求扩大到Q1,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上升,导致价格应该上升Ps销售。但由于补贴机制,市场的价格依然按照Pb 价格销售,这种补贴会给低碳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福利的增加。生产者和消费者增加额以及福利增加的总额为:

(1)消费者福利增加额。有了低碳产业补贴,市场价格从P0下降到Pb ,消费者的市场需求D会沿需求曲线从Q0增加到Q1。因此,补贴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增加额为A。

(2)生产者福利增加额。当市场需求从Q0增加到Q1,则低碳产品的市场价格应该沿供应曲线S从P0增加到Ps,但由于补贴的存在,产业生产者的行业出清价格仍然维持在P0。因此,生产者在补贴中获得的福利增加额为B。

(3)福利增加总额。综合上述分析,对低碳产品补贴带来的福利增加总额为A+B。

2.福利增加额的分配

补贴带来的福利增加额在低碳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需要根据低碳产品的价格弹性进行分析才能确定。

(1)如果补贴的低碳产品是必需品,价格弹性小,需求曲线斜率较大,需求的增加比率小于单位产品价格下降的比率。如图2所示,补贴导致的产品价格下降引起的需求增加不大,福利增加额中A的面积变化比B大,即A >B,补贴主要使消费者获益。

(2)如果补贴的低碳产品是非必需品,价格弹性大,需求曲线斜率较大,单位产品价格下降的比率小于需求的增加比率。如在图3所示,补贴导致的价格下降会引起需求曲线D斜率变小,由D转向为D′,需求量由Q0增加到Q′,福利增加额中B的面积变化大,即B>A,补贴开始由消费者获益转向使生产者获益。

因此,可以得出,对低碳产品的补贴会因补贴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同,使增加的福利总额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不同分配。

(二)对低碳产品生产者补贴的福利变化

图4是低碳产业在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图。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性市场,通过完全竞争,市场价格P是一定的,如果对低碳产业生产者提供补贴:

根据边际成本公式:边际成本(MC)=

由于补贴的存在,低碳产业生产者的总成本降低,边际成本曲线会由MC改变为MC′,如果保持边际收益率不变,即图4中MC′曲线率不变,则低碳产业的产量会由p*增加到q′。低碳产业的收益会由MR与MC围成的面积增加到由MR与MC′围成的面积。

因此,对低碳产业生产者进行补贴,会使整个低碳行业生产者收益增加,推动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论与对策

根据前述的分析,对于低碳产业补贴,会由于低碳产品的价格弹性不同,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的利益不同。一般来说,对于非必需品的补贴,如对低能耗、低排放的工业品的进行补贴,补贴将主要会给生产商带来利益,这将会激发该行业的低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对于必需品的补贴,如交通运输、农产品等,低碳补贴将会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对低碳产业的补贴政策,可以根据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分步实施。首先,应该是对非必需品的补贴,补贴给生产者带来利益,引导生产者加大低碳产品生产,增加低碳产品的市场供应,使人们能够选择和接受低碳产品。其次,在人们对低碳产品有了解后,可以选择对必需品进行低碳补贴,引导低碳产品更深入的普及与推广,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低碳生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对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补贴,需要多方力量支持,不仅要政府的财政与税收支持,也需要来自市场机制的力量,同时与国际合作,引入先进的碳减排技术与组织制度,都尤为重要。

(一)政府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资金补贴

在低碳产业发展初期,财政资金或税收优惠是一种主要的补贴制度。补贴可以预算或公益基金的形式,对企业研究开发与应用低碳技术提供直接支持。税收优惠也是一项重要的补贴措施,通过税收优惠,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内,降低低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支持了低碳产业的研究成果快速进入实际应用。这需要政府制订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预算安排。

(二)建立碳基金

碳基金是对企业减排产生的碳汇进行交易,这种交易活动引导和鼓励了企业碳减排的积极性,企业出售碳汇的资金可以用来进一步增加碳减排技术生产与研发,减少企业发展低碳产品成本,是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一种市场化的机制。这种交易机制减少了企业碳减排活动对政府的依赖,适合于低碳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时期的补偿方式。目前,我国碳基金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这与我国低碳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相关。随着我国低碳产业政策与制度的不断完善,大力发展碳基金,用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低碳产业将会成为主导。

(三)国际减排组织的合作与支持

国际气候变化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相关活动以来,已经积累相当丰富的技术和组织经验。我国发展低碳产业,不能关起门来搞减排,要利用国际组织的资金和创新的组织制度,与国际减排机构合作,推动低碳技术的基础研究获得国际资金与技术的扶持,实现对低碳产业发展的补偿,减小发展成本,加快低碳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方面的制度创新,促进我国低碳产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新平.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财税政策——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0,(4):39-41.

[2] 陈胜涛,张开华.世界银行碳基金组织运作方式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1,(10):40-46.

[3] 樊勇明.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低碳产业范文

[关键词]低碳技术创新;生产业集群;系统模型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69-04

作者简介:陆小成(1978-),男,湖南耒阳人,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低碳科技、公共服务。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GL055);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114004)。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引发人们对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碳排放量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系统。

欧盟国家已在国内采取措施力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国际上加强与俄罗斯等国的合作。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11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中国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低碳技术创新与生产业集群的提出

(一)低碳技术创新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较多学者认为低碳技术创新是关键。尤建新(2008)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重在行动、成在创新。何建坤(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黄栋(2010)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手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同时要加强低碳制度创新和低碳管理创新,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见图1)。

(二)生产业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1.发展生产业是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的重要着力点

应满足服务经济结构中企业服务外包需求而形成的服务产业。由于服务对象是一个经济体系中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而不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称之为“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产品或其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而发挥作用的服务企业的集合体。据测算,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70%,而第三产业的单位能耗仅为工业能耗的1/4左右。如果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将服务业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将工业的比重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则我国的万元GDP能耗就能降低1%。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节能减排和减少重化工业高碳排放的重要出路。

2.生产业集群是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桥梁

生产业集群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生产业的聚集体。在这一聚集体中,与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研发、信息、金融、物流、商贸以及包括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等相关联的服务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形成的空间集群现象。生产业集群及其企业是新低碳技术的使用者和传播者,是提升区域技术低碳创新能力的重要桥梁。生产业作为知识创新的核心,越来越趋向知识化、技术的密集化、创新化、服务化,在低碳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知识传播、扩散、创新、应用的桥梁与媒介作用。

如图2所示,一方面,实现生产业集群内部的资源循环和节能减排并通过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生产业自身的低碳发展,其中也包括各种低碳技术服务业、低碳物流等;另一方面,生产业与低碳技术创新各要素之间建立共生关系,能有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如通过低碳创新研发服务机构、低碳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低碳创新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机构、低碳创新金融服务机构等配套和完善,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化的低碳创新服务及低碳产品生产。生产业集群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其内部的研发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服务、金融服务、营销策划等服务业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创新服务,各类型服务业之间的交互学习与知识创新形成了低碳技术创新的有力平台和重要桥梁。

三、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的生产业集群系统模型

第8篇:低碳产业范文

一、常州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举措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全国“第一波”经济大发展,常州成功地进行产业改制,与苏州、无锡等城市一起共同创造了“苏南模式”。 “苏锡常” 曾经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代名词,也是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核心,但是,在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全国“第二波”经济发展中,与苏州、无锡等同在第一军团的城市相比,常州的经济发展有所减缓。在近年来掀起的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第三波”经济发展浪潮来临之际,常州及时地调整经济与产业发展大方向,采用低碳经济示范园区、转移传统产业等做法,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从目前来看,有一定的效果。

(一)精心打造全省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

自2009年开始,我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低碳经济城市建设,常州作为苏南经济的领头城市之一,当然也把低碳经济城市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不过,考虑到常州在我国经济“第二波”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教训,常州对全国很多低碳产业园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确定不能在原来具有部分低碳经济性质产业园的基础上简单地加减,实行纯低碳产业园区从无到有,再塑一个低碳功能齐全的产业园区典范,进行一次彻底的低碳园区产业革命,并于2010年成功地找到了低碳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即在2010年6月,被江苏省发改委确认的常州“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江苏省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在这个区域内,重点集聚与发展低碳产业,吸引国内外顶尖的研发机构与低碳科研人才进驻园区,同时,进行配套的低碳社区建设。数据表明,自园区成立几个月以来,已有包括英国零碳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清华大学EPGB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低碳示范区联合研究中心等在内的20多家重点科研实体与高端企业入驻。低碳示范区的建设为中外知名企业与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为常州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

(二)以龙头低碳企业为根基带动全面发展

要想打造以低碳产业集聚为主的城市发展硬实力,龙头低碳企业及其带动效应是关键。常州利用自身在一些低碳产业发展中的前期基础优势,第一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中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智能电网装备、新能源汽车和核电装备产业。以光伏产业来说,常州利用天合光能企业的行业优势(2009被评为“最具竞争力境外上市公司”)等为基础,专门成立了以天合光伏产业园与金坛光伏产业园等为龙头,带动了常州100多家光伏生产及配套企业的发展;其中规模以上光伏企业占30%以上。同时常州还利用在35KV及以下高中压变压器生产全国领跑位置,发展核电与风电转化能的低碳或无碳产业的装备制造产业,带动常州几百家变压器生产与配套生产厂家的发展。在光热产业方面,常州有近200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第二是成立专门的低碳产业发展园区,如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有20多家重点科研实体与高端企业入驻,其带动效应将是成倍的增长。第三,在武进区成立功能新材料产业园,其核心企业就有39家,专门从事玻璃纤维和碳纤维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工程塑料改性、功能性薄膜、功能性涂料和反光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等领域的开发与研究。第四,于2001年成立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环保产业园,以此带动常州400多家相关企业从事环保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三)分批逐步向周边地区转移部分高碳等传统产业

常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产业结构绝大部分为高碳产业。这些能源消耗大,产生二氧化碳多的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城市的发展资金与社会资源,与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第三波”经济发展很不适宜,并对常州城市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起限制作用。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常州早在几年前就进行了对高碳等传统产业的整体布局,主要采用二个布局大方向,一是向沿江等城市边缘地带转移,一是向周边城市转移。在向沿江等城市边缘地带转移过程中,重点是在常州沿江等地设立城市相应的工业园区,集中批量性地转移如精细化工产业、印染产业、冶炼产业、水泥产业等这些污染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传统工业,并在这些地区集中进行碳排放与污染的治理。在向周边等城市转移中,常州将部分传统产业整体地向盐城、宜兴等地转移。以盐城为例,早在2002年,常州就一次性地对盐城进行化工、纺织、机械等梯度产业投资8.67亿元。到2009年,完成产业项目231个,总投资额为108.9亿元。这些措施都是采用由城市政府作媒介,企业自主转移相结合,探索出共同建设产业集聚园区,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这些方式,常州就有更多的精力发展低碳产业。

(四)加大低碳产业人才投入力度

常州低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低碳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在人才引进方面,常州在连续两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提前完成的基础上,于2011年全面启动实施“龙城英才计划”,5年内重点引进并大力支持1000名领军型人才来常州创新创业,由此带动引进10000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在创业资金支持上,以100万元为起步,同时3年内免费提供不少于100m2的创业场所和100m2的住所,对属于领军型人才A类的,最高达5000万元的扶持力度。其中,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重点主要集中于风能、太阳能、LED、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低碳发展行业。

第9篇:低碳产业范文

关键词:低碳建筑;技术创新;低碳技术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低碳经济对我国建筑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收录日期:2012年4月6日

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生活能源的强烈需求和保护节约能源的呼吁,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趋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是关系到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高碳建材消费的大用户。

一、何为低碳建筑

所谓低碳建筑,在建筑全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包括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施工建造、入住后的使用维护以及迁出后的拆除和废弃处理。

与传统的建筑发展模式相比,低碳建筑的优点是:低碳建筑注重合理利用自然,采取有效的内外连接,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使人们生存质量大大提高;低碳建筑倡导资源节约,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废弃排放,保护了自然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建筑通过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我国低碳行业现状

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技术”等一系列概念铺天盖地。建筑行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之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传统的建筑过程中,消耗自然资源较大,环境负荷剧增,我国以煤为主要燃料,城市能源结构很不合理,而且在建筑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建筑耗材高等。在建筑和使用建筑物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约占全社会的30%,加上建材的生产能耗,钢材使用约占全国用钢的30%,水泥占25%,建筑垃圾占45%,无论是能源、物质的消耗,还是产生的污染,传统建筑业都是关键所在,传统的建筑业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代表,严重阻碍了建筑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程度日益剧增,建筑能耗比重加大,这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量之一。我们要从高碳排放量向低碳排放模式转变,从建筑行业的开发、设计、建造等环节着手,落实低碳建筑的实践。从长远利益看,低碳建筑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针对我国建筑业能耗高、污染高的局面,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我国低碳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这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战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建筑行业,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低碳建筑发展前景广阔。房地产大亨万科集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随着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万科集团凝聚国内外先进技术,包括英国零碳中心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在深圳等地建造了万科零宅基,集节能、环保、零能耗、零碳排放于一体的住宅。目前这是唯一实现零碳排放的生态住宅。同时,万科集团也注重建造过程,希望实现从建造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环保。对企业来说,不仅一步缩减建造周期,还可以提高运作效率;对环境来说,这样可以节省水资源,减少建筑垃圾,增加房屋的使用寿命;对消费者来说,不仅可以提高房屋质量,还可以提高消费者生存环境的质量。低碳建筑注重人的舒适度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品质,降低建筑经费,节省成本,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这无疑是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不断创造出新的低碳建筑技术,才能领跑于行业之首。

四、应对策略

针对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预期前景,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研发低碳建筑技术。政府应该大力鼓励低碳技术的创造与创新,将低碳技术研发机构和各大高校之间联合,共同研发低碳技术,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努力进入国际低碳技术高端行列;打破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壁垒,降低专业低碳技术引进成本。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将低碳技术的改造与创新和节能设计相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供暖和制冷设计等,提高建筑施工设计,研发新技术和新材料,鼓励企业生产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将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与住宅规划相结合,实现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体制一体化。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标准,例如新型轻质混凝土结构、复合材料结构体系等。对不同层次厂家的产品进行比较,以便做出更节能的方案,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扩大经济政策扶持。国家对积极实施低碳建筑的企业实施一定的鼓励,减免一定的税收,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积极推广和发展低碳建筑。在低碳技术推广之初,各项生产技术还不成熟,其生产成本会高于市场上其他一些生产材料,往往导致企业选用成本较低的生产材料。据此,我们还应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评价体系,如英国的BREEM评价体系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评价体系和政策。

(三)培养低碳建筑专业人才。发展低碳建筑,人才是关键。因此,加快培养低碳建筑人才很重要。首先,政府要制定低碳人才发展战略,建立相应的人才机制,加大人才的培养;其次,在现有建筑行业的研发、设计、建设、施工等不同阶段,培养低碳建筑技术性人才,让这些人才在低碳建筑发展中发挥作用;另外,低碳建筑人才需要根据行业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建立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低碳建筑研究和应用人才队伍。

(四)深入普及低碳理念。对公众宣传低碳理念,让他们深入了解低碳理念,具有低碳生活常识。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为低碳建筑做贡献。鼓励专业化的能源公司参与低碳管理,鼓励社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顺应全球低碳化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总结

当前,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处在发展初期,对能源的依赖日趋明显,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尚显单薄,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途径来应对。建筑的节能减排和我国的发展前途息息相关。低碳建筑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低碳建筑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方。那些敢于和善于接收新技术、新理念的建筑企业,在经过不断创新和改善的过程,必然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实现低碳建筑的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彭磷基.发展低碳建筑需要政策引导[J].城市住宅,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