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导论论文范文

艺术导论论文精选(九篇)

艺术导论论文

第1篇:艺术导论论文范文

之所以大力提倡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已经比国外的起步时间落后,发展的底子还很薄,而这其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缺乏。文化创意产业被英国人认为是“穷人的行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某种层面上理解,创意产业前期几乎不需要资金,基本上是靠人的脑力资源。后期的推广与做大完全要依靠前期的创意产品,这都依赖人的创造力。这就要靠社会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方法和症结自然就要向我国的教育部门伸手要人,而由于产业方向和专业要求,教育方面自然要以设计艺术学科发展为先导。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窘境,高端设计艺术创意人才奇缺,设计团队也供不应求。上海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心,文化创意人才占工作人口总数还不到千分之一。这种情况与我国每年庞大的高等学府毕业生数量相比是极不协调的。然而,文化创意产业又涉及众多的相关学科知识,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的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现状分析、观察和思考得出: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对比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市场诉求的比例增大,专业化的设计艺术队伍与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则是相当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诉求。

新时期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特征分析

世界各个知名高等设计艺术学府在结合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都对自身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尝试性的调整与改进。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进步,作者认为设计艺术教育正逐步向理工科类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尽管如此,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层面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具有说服力的论证性体系。西方较为开放的且又宽泛性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与东方针对性较强且又教条化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值得研究的领域和探讨的空间。纵观设计艺术学科的本质,它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灵活性、多变性的整体特征。因此,设计艺术学科系统与的众多学科发生着多维的、多层次的联系,它更是包括社会发展千变万化的各种诉求,也可以说,设计艺术系统是由众多的相关学科和系统支撑及联结的多维发展的教育体系。

第2篇:艺术导论论文范文

一、正确理解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的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前多数院校以阶段式授课为主,由不同老师来承担不同的课程,分阶段完成课程的授课任务。这种方式,有利于问题的集中解决,学生能够充分领会授课教师的思路,但是课程间衔接差、专业整体结构松散的弊病同样暴露无疑。虽然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尽量弥补这一缺陷,然而正因为教师知识背景的差异,使很多教师不能从本专业所蕴含的职业能力要求这一宏观的问题上对待具体一门课程的授课,势必会出现课程目的不明确、不准确等问题的发生,从而导致学习目的不统一、教学要求不规范的情况。这些问题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较为典型,虽然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强调基础课教学的应用性,即设计基础与专业结合,由于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设计基础课的教师系绘画专业出身,他们更强调造型能力的表现——所谓美术专业的基本功,忽视了基础教学对设计规律的研究,遇到在专业领域内探讨基础的应用问题时,他们更是浮于表面或无法触及。设计基础教育应当把重点放在教授学生掌握思考、发现和理解问题的方法,关心学生的求新精神和意识的确立,并使这种意识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取向,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实践方式。3高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由自然形态过渡到抽象形态的理解与分析,结合不同专业门类理解视觉形式法则,在设计实践中强化对设计造型、视觉原理的研究,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掌握设计思维的方法,熟悉艺术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艺术设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不再是考学前对基础训练的重复,而是应该更为立体地整合基础知识。我们要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在职业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基础课程来解决专业问题。

二、重视“过程化教学”

“过程化教学”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科学方法,通过“过程”设计教学内容,随时发现教学中诸如进度快慢、课题难易、兴趣高低等问题并加以修正,增加了教学的互动性,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促进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教学相长。传统的教案检查、课程展览等方式过于注重结果,甚至变味成为应景的“秀”,有的老师讲完理论就让学生自己做课题,忽略对学生具体的辅导,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过于自主的散漫。殊不知,设计的创作不同于艺术的“个性情感抒发”,要有严格的标准,基础的教育更加强调规范前提下的创造,每个课题会有不同的环节。缺少环节的设计,学生的作业变成被动地应付,我们不能用隔靴搔痒、舍本逐末的教学来误人子弟。如何实现“过程化教学”,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1.化整为零,分组教学。在通常的设计基础教学中,教师安排的往往都是大课,先从理论出发,然后布置作业,定好课题,同学开始设计制作,最后统一讲评,通过课题作业出具成绩。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形式,不能将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造成重课堂理论轻课题实践或者重动手制作轻理念积淀的情况。将大课堂教学与分组讨论结合,有效地把观点观念融合到各组中,进行以组为单位的小班式教学,能够面对个性不同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的设计思路,实现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同时,将各组的案例拿到大课堂中,进行集中讨论与分析,学生通过不同思路的启发开动了自己的创造力,丰富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分数评定强调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最终成绩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按一定比例得出。这种以点切入、点线展开、以点带面的分组式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2.以学生个人或组为单位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安排教学日程、记录学生表现的重要依据,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教学档案,包括理论接受情况、课题要求、课题完成情况、作业优缺点分析等,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以此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同时不同学生间的横向比较也是设计基础教学评测的重要标准。3.课程切块,分单元安排教学。设计基础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单元式的教学形式,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往往会出现知识结构划分不合理、各单元体系要求不完善等现象。以“字体设计”课程为例,课程结构分为基本字体的间架结构规范、创意字体的设计与应用、文字的编排与组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该课程分为三块:基本字体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字体结构的掌握能力,创意字体部分要求在字体基本结构基础上的创造,编排部分强调与平面设计专业结合,做到文字在设计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三个单元分开测评,分别出具成绩,在课题训练的过程中承前启后、相辅相成,而在实际评测中却相对独立。这样做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每个同学在不同阶段对相应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避免一招不慎,满盘皆输。4.高质量的总结是一个成功的课程教学的关键。在教学管理上,陈汉民先生始终强调“教学的过程重于结果”。课程结束后,同学们交作业必须连同过程中的所有记录一同交上,无论是草图或者是笔记。这一强调过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识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发展,专业技能由生疏到熟练,思维方式由主观到客观,构思由单向性向发散性转变。高效的课程总结之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一项工作将几周课程下来的不同单元做一个系统的连接,化零为整,从专业大局出发,探讨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进一步了解各课题要求及意义,接续之前课程,承启之后课程,宏观上把握专业所学。“过程”是一种科学的总结,好的结果依托有效的总结,不同阶段做出有针对性的课题分析、优缺点说明,从而形成教学过程的“活教案”。“过程”是交流、是探讨,“过程化教学”强调在互动式的教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它不是一种固化的模式,脱离了僵化的教案,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会被新的思路、新的信息、新的方法所吸引,从而迸发出创作的火花。基础课教学要打破千人一面、毫无新意的教学形式,通过信息的不断更新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至于今天学习昨天已被淘汰的东西。

三、专业方向与基础教育有机结合

动手操作能力强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高职的设计基础教育要求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要强调职业能力为背景的操作实践。著名设计理论家王受之先生在谈到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时讲到“美国没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所谓的三大构成课,而把所有的设计基础都安排在专业课程里面,并且学生一入学就直接接触专业课”。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在将专业基础与专业设计有机结合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会更直接、更深入,对基础课的学习也会更有目的性。笔者在课堂教学伊始,往往会首先问清楚同学们在此之前上过的课程及应用,恰恰问题就出现在学生的答案中,课程名称很清楚,作业很清楚,应用——没有概念!更有学生反映大学过半不知自己专业为何物!翻遍各院校的教学大纲,笔者发现内容大同小异:本科前两年是绘画基础和专业基础,后两年是专业设计和实践;专科第一年是绘画基础和专业基础,后两年是专业设计和实践。专科的部分学生还因为专升本考试等,接触专业的机会更少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缺乏连续性,专业结构松散,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明确,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很多教师似乎特别在意不同课程的界限,这是非常片面的思想。专业学习阶段可以对课题进一步深入分析,从而做到知识体系的循环发展,学生会在学习阶段更立体地对职业要求进行理解和掌握。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项目课程改革实际,可以将项目课程实施界定为将项目课程开发成果(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方案、教材等)付诸于教学实际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完整的工作过程,以培养其职业能力,将其导向工作体系。在高职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实施处于开发环节之后、评价和改进环节之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第3篇:艺术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晋文化;导游;讲解艺术

山西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更是举不胜举。这些瑰宝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游览。然而艺术宝库之内涵,文物古迹之珍贵,如果没有导游员富于知识性、艺术性的讲解,游客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这些珍贵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甚至还会产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之感。因此,只有充分了解晋文化,并能把这些知识艺术地讲给客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导游员,其导游讲解,才是成功的导游讲解。

一、 全面认识晋文化

晋文化,指历史上发生在三晋大地的全部具有文化蕴涵的事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独特性:其一,远古性及原始性。远古时期,山西省尤其晋南地区,就是原始人类聚居的活动场所,三晋大地上积淀了极其丰富的原始文化层。180多万年前左右,山西芮城西侯度就有古人类生息繁衍的文化痕迹。其二,政治性。战国时期的晋文化以法家文化著称,三晋大地成为法家文化的发源地和成长的摇篮,为秦国统一在思想上奠定了基础,成为历代封建王朝进行政治统治的基本方略。其三,融合性。历史上三晋大地是中原和北方进行民族交往的天然通道,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大熔炉。其四,先进性。晋文化在时代转换中总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在由宗法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代,晋文化以礼乐文化与法家文化为核心的内涵和道德精神,代表了当时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商贸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活跃在蒙古、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帮,形成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引领了时代潮流;19世纪以后,晋中出现了现代金融业,山西票号名冠海内外。他们的金融理念,至今仍散发着煜煜光芒。

如此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晋文化支撑起山西各地历史景观及文物古迹的精神内涵。随着山西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晋文化也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分别是华夏之根、佛教文化、黄河之魂、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古建瑰宝和太行神韵。这文化品牌借着导游员具有艺术性的讲解,宣传着山西。

二、创新晋文化的讲解

在山西旅游界有这样的说法:“三流导游讲传说,二流导游讲历史,一流导游讲文化”,实际讲解过程中,确有很多导游给游客讲各种传说故事,结果游客记住的也仅仅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而对于景点中所包涵的文化却一无所知,自然也就感受不到该景点的奇妙之处。

作为一名山西导游,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宣传晋文化的重任,绝不是照本宣科地给游客们背诵一遍关于某景点的讲解词便告终,而是要自己首先广泛学习,达到一定的知识深度,其次要注意讲解艺术。

(一)具备渊博的知识。

晋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包罗万象。以大同地区的各个参观点为例,其内容涉及佛教、古建、彩绘、雕刻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要讲好这些景点,绝非易事。曾有优秀的导游说过在介绍景点时不把客人讲到听不懂的地步,那就不是一个好导游。所谓让客人听不懂,并非让客人听得云山雾罩,而是要使导游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超过客人,然后再对客人不明白的内容加以解释和说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专业知识上狠下苦功。

(二)善于确定主题

经常有导游在讲解时,拿着自己准备的一套内容“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讲解对于纷繁复杂的晋文化内容来说是很难达到理想的讲解效果的。要善于针对不同旅游动机、不同特点的游客,选取不同的晋文化导游专题。如宗教文化、根祖文化、建筑艺术、晋商文化等内容,而不同的专题又需不同文化重点。例如,对于晋商专题的讲解,就有诸多方面可以选择,可以讲晋商的发展史,可以讲晋商精神的内涵,亦可以讲晋商的精英人物等等方面。

(三)善于挖掘晋文化内涵

对于选中的题目,导游人员要善于挖掘其内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为游客,特别是专业学术团体讲解景点中某些内容和问题时,导游应在大量事实及论据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比较全面的讲解。这不仅会引起游客浓厚的参观兴趣,同时也会赢得游客对导游由衷的尊敬和信赖,促进导游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关于寺院的大门为何叫“山门”,“山门” 本应叫“三门”,是寺院三座大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亦即“三解脱门”的总称,表“涅架”之意, 后因名寺古刹多建于风景秀丽的山麓下,加之“三门”形状酷似“山字”,故“三门” 后被称为“山门”。

(四)善于借题发挥

晋文化积淀深厚,导游在讲解中对于所见景物,如果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晋文化的潜在价值是很难发挥出来的。导游要准确把握晋文化导游的切入点,善于借题发挥是讲解的关键。在晋中地区坐落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晋商大院,这是晋商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形象化、可观性的晋商文化,导游在讲解中要善于借助这些向游客讲解晋商文化,多角度展示山西民俗及文化内容,从而让客人多角度了解晋文化。

晋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更好地传播晋文化,导游人员还要勤于学习和思考,善于创新,把晋文化讲深讲透,从而促进游客更好地了解晋文化,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做出导游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艺术导论论文范文

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取2013年8月发生在南京的一起消费纠纷事件:市民王先生携家人去一家餐馆就餐,老板加收了每人2元钱的餐具费,并且禁止王先生一家自带酒水,而加收餐具费的餐具还很不卫生,王先生觉得很不公平,就和商家吵了起来,最后大家不欢而散。这样的事件,可能也会发生在学生或学生家长的身上,所以这样的导入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最后也可以询问学生:假如是你的话,你觉得餐馆的做法对吗?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国家法律的制定者,你会制定什么样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课堂,也引出了本课讲授的重点。

二、依据学情,开展问题设疑法导入

初中生好奇心较强,他们总想刨根问底,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设计问题,导入新课。教师一定要研究学情,依据教学内容,整合设计的问题,不能为了设疑而设疑。其实,通过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遵纪守法》中“青少年学生如何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场景:假如手无寸铁、年龄尚幼的你遇到高大威猛、手持刀具的歹徒行凶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对于这样的设问,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不断地讨论,最后提出不同的做法。教师可以从学生给出的做法,选取几种进行剖析讲解,最后总结出面对侵害时,要学会冷静,突出对生命的保护。任何时候生命是第一位的,不可采取无谓的顽强反抗的做法,要先稳住对方,然后记住对方的外貌特征,待安全后迅速报警。

三、巧用视频,实施多媒体直观导入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应用到一线教学中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初中政治课堂导入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声文图并茂的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如在学习关于从众心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选取视频《绳子》和《“不明”飞行物》来进行课堂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从众心理的概念及利弊,这样比教师直接讲授和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得多。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往往是浅层次的,如果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关键还在于引导学生对教学手段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四、寓教于乐,巧用艺术形式

第5篇:艺术导论论文范文

作者:王丽

高职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前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对象中共有51人(42.50%)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3.12%的高职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9.38%的高职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表略)。可见,选修《艺术修养与鉴赏》课程之前,研究对象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四个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职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后心理健康状况接受艺术教育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共有33人(27.50%)存在心理问题,其中22.55%的高职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4.95%的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接受艺术教育后高职学生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余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职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由表3可见,高职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前后焦虑和抑郁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艺术教育后焦虑和抑郁得分低于接受前。但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发现42.50%的高职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9.38%的高职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表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迫切需要采取相关的心理健康引导或促进措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形式较为枯燥,不大为高职学生所接受。而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教育是对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艺术教育以其高雅、怡人的独特魅力,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主流,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艺术教育又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2]。本研究显示,在接受艺术教育前,高职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抑郁;接受艺术教育后,调查结果显示焦虑和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这证实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境状态。充满活力的艺术教育课程和艺术文化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亲身体会到艺术所带来的真、善、美,缓解紧张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4]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影响人的身体和大脑,同时也能使人产生兴奋、镇定和平衡三种情绪,不同的音乐会使人具有不同的感知体验,可以消除大脑工作所带来的疲劳和紧张。[5-6]尽管本研究提示艺术教育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但仍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艺术教育并不能完全解决其所有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本研究发现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强迫和人际敏感症状改善不大。这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开展多种方式引导高职学生健全人格,改善心理健康。第二,艺术教育尽管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有效,但必须注意开展的形式、途径和时间。

例如通过艺术教育进入第一课堂,教师系统、全面地讲授艺术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和实践,可以大范围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因此,高校应该把开设艺术课程逐步纳入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程设置,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组织合适的教材,并对各门课程提出具体要求。同时,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组织高职学生艺术节、文化节和艺术社团活动,组建艺术团、舞蹈团、合唱团、军乐团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参与。课外艺术教育活动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并坚持自愿与鼓励、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开展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的艺术潜质得以发掘,艺术素质得以提高。随着各项艺术活动的开展,高职学生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审美情趣也得以培养,有力地预防了学生心理疾病,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及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将艺术教育与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结合起来,对促进校园和谐及学生身心健康,以及高职学生走向社会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均有积极的作用。

第6篇:艺术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艺术;辅导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G2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36-02

从日照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近二十年的工作实践来看,在老年人的文化艺术(主要包括摄影、美术、书法、舞蹈、器乐、曲艺等)活动中,辅导员的地位十分重要。因老年人文化艺术活动的面比较广、普及、大众化,其辅导员的素质决定着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又决定了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的质量。因此努力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是今后摆在各级老干部活动中心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现就在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辅导员自身的素质,谈以下几点认识:

1在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在我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经常参加文化艺术活动的学员中,老干部学员占整个学员比例的70%以上,这是一批特殊的老年人群体,他们政治上成熟,社会地位高,社会影响力大,文化知识丰富,因而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严格,有时也比较苛刻,特别是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一定要高。换句话说,辅导老干部活动的教师,尤其是辅导文化艺术活动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从思想上热爱和忠诚老年文化艺术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增强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成为老同志认可、政治上合格、文化知识全面的老年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

1.1 要注重政治理论学习

要用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和充实自己的头脑。“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论述的重要内容之一。老年文化艺术教育必须以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人,防止和杜绝一切不健康、不科学思想的侵蚀。这就要求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学习、终身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做到点子新、做法新、思想新,与时俱进,信念永存。

1.2 要自觉遵守政治纪律

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要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该讲的不讲;对学员中的一些不健康或过激言论也要耐心说服,坚决制止。要利用不同场合,采取多种方式,在学员中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他们始终坚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做“三个代表”的终身实践者,努力维护老年学员队伍的稳定。

2 在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的形象和影响力。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大多是离退休老同志,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现在他们年老体弱,在老干部活动中心活动存在的困难很多。因此,尊老敬老、爱岗敬业、热心奉献就成为人的老年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2.1 要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工作作风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一个老年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做到这一点。要求学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无论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为老年学员做出表率,用自己崇高的思想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的服务态度、渊博的文化知识、优秀的教学能力去赢得老年学员的信赖和尊重,这样才能树立起的辅导员良好形象,才能不断增强辅导员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2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办好老干部活动中心,实现终身教育活动,是时展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老年人的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是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是一项值得光荣和自豪的工作,要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干好这项工作,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积极主动地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3 在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素质

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的首要条件是群众基础深厚,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就是文化知识全面、渊博。并能系统地掌握所任文化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适合老年学员特点的教学方法;掌握文化艺术活动的有关业务内容。了解所任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了解所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在老年学员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具备的较全面的专业文化素质,这也是对老年人是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在专业文化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一点,才有资格成为老年学员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的知识向导,课堂教学才可能思路广阔、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激发出老年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为了更好地完成所任文化艺术学科的教学任务,老年人是文化艺术活动辅导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努力扩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发展也呈现出多门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必然趋势,辅导员在传授所任学科知识时,往往要涉及到其它门类;再加上老干部活动中心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文化水平、专业知识、职业身份、社会经历差别很大,辅导员的知识面愈广,造诣愈甚,课堂教学就愈会有足够的回旋余地。那种认为教给学员一勺自己拥有一桶的观点是不够的,应该使自己传授的知识如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如果辅导教师的知识面很窄,除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外,兴趣贫乏,情趣单调,甚至“现买现卖”,就会缺乏对老年学员的吸引力,最终也不利于文化艺术专业知识的辅导教育。

4 在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能力素质

第7篇:艺术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导入;复习;图物展示

什么是课堂教学导入?课堂教学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行为。课堂教学导入的成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授课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复习式导入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旧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复习式导入法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授《春》一课中,教师设计下面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今天,我们来一场‘古诗寻春’比赛,看谁能说更多的描绘春天的诗句。”话音刚落便激起学生们强烈的表现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用古诗表达出自己对春的诗情画意。教师正好要利用这一时机进行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春有关,那就是朱自清的散文《春》。”

这一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就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且能通过比赛的方式,很快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运用复习式导入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复习的旧知识要与新知识存在较大的联系;二是复习环节要简短有力,不宜冗长,更不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二、作者介绍导入法

虽然目前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受到人们不少的诟病,但客观地讲,不少经久不衰的文章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典佳作。这些经典文章的作者,无论是他们显著的成就,还是他们传奇的人生,都是教育学生的宝贵素材。因此,在开讲之初,直接引入文章作者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们对作者产生仰慕崇拜之情,有利于激励学生奋进,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课文。

如在教学《拣麦穗》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散文《拣麦穗》,一起走进张洁建构的传奇的文学世界里。”

这一课堂教学导入有两个成功之处:一是巧妙地借助学生们熟悉的著名女作家冰心引出文章的作者,引起学生对不太熟悉的作家的探研兴趣;二是善于渲染文章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运用作者介绍导入法时,一定要充分挖掘作者信息中的闪光点,如流于俗套,将很难“一锤定音”。

三、讲故事导入法

无论是学前的儿童,还是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故事对他们永远具有吸引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琵琶行(并序)》的教学中,可以运用下面的故事进行导入:“平时我们形容能理解自己内心想法的人叫什么?――知音。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讲‘知音’一词的来历。相传春秋时期,有一名琴艺十分高超的乐师,名叫俞伯牙。伯牙有一位特别了解他的朋友,名叫钟子期。尽管伯牙琴艺高超,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一个不赞不绝口,但是很少有人能准确说出伯牙弹琴的心意,唯独钟子期可以做到这点。当伯牙弹《高山流水》时,心中想到高山,他的琴声就像雄伟的高山矗立在听者耳旁,钟子期听后就赞叹他的琴声就像巍峨挺拔的高山。伯牙用琴声赞美流水,他的琴声犹如翻滚的江水流进钟子期的心中。钟子期听后就会称赞他的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于是世人都称钟子期为伯牙的‘知音’。几年后,钟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世上唯一的知音,于是把琴摔碎,从此再不弹琴。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学白居易与一个歌女之间的知音故事。”

此法虽然效果明显,但所讲故事要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且故事讲述要精彩生动,切不可把语文课堂变成故事讲坛。

四、图物展示导入法

在课文教学导入环节,借助图物、动画等方式导入课堂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方法,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图片、动画这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导入方式通过形、声、色对各种感官的刺激,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增强课文内容的吸引力。

在《春天砹恕肥诳吻埃教师先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五光十色的春天画面:冰雪初融的北国,细雨朦胧的江南,争奇斗艳的花朵,千姿百态的小草,花丛忙碌的蜜蜂,田间耕耘的人们等春天的画卷,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了直观形象的优美画境。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也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这一导入方法的优点是形、声、色俱全,能迅速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过在图物的展示上,不能过多,过杂,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也不能一味利用图物来代替文字,这样会扼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想象力和鉴赏力。

五、游戏互动导入法

游戏,是人类最古老的娱乐方式,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心智。在课前设计游戏互动,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还可培养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角色分组,让各小组认真预习课文,上课前让各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扮演课文中的相应角色,通过表演戏剧的方法来表现课文内容。待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针对各小组的表现,一边点评各表演者的表现,一边分析各角色的性格特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互动游戏中,充分理解课文主旨和寓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戏不分年龄,无论年龄大小,要成功运用游戏互动导入法,关键在于如何掌握一个表演的度。如果游戏互动表演度过短,过轻,只是蜻蜓点水,就无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果游戏互动表演度过长,过重,又会主次颠倒,容易把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游戏表演。

第8篇:艺术导论论文范文

一、树立典型,增强导行的直观性

事实上,坚持正面引导,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并不很难,难的是怎样使学生用道德认识指导道德实践。比如,学生对身边的好人好事耳闻目睹,有时却表现得无动于衷,甚至认为做好事的同学是“傻瓜”。是不是他们不明白助人为乐的道理呢?不是的。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我想是我们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做得不够。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大力宣传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宣传同学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引导同学们以先进为榜样,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教学《雷锋叔叔好榜样》后,我接着开主题班会,内容是“找‘雷锋’”,树立学生中的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正确引导,严格要求,同学们心中有了偶像,那平静的心海就涟漪荡漾,提高了说服力。

二、动之以情,增强导行的有效性

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往往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而情境相生,增强感染力。如教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时,刚好学校少先队大队组织为本乡贺家小学刘×姐弟捐款,学校几番动员,而捐钱的寥寥无几。授完新课,我笑着问:“同学们,今天谁为你们做的早餐呢,吃了些什么,你们觉得幸福吗?”同学们争着回答,露出自豪神色。接着我趁热打铁,“但是,在离我们不远的贺家小学,有孤儿姐弟俩,他们没有了父亲,没有了母亲,早些天厄运又偏偏降临在他们头上,半夜‘轰炉一声巨响,他们住的房屋倒塌了,乡亲们把他们抢救出来送进了医院,现在急需钱治疗。他们和我们一样大,一样读着小学,我们该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二天,大家都捐了零花钱,有些学生在家长支持下,捐款数额还较大。

三、因人施教,增强导行的针对性

第9篇:艺术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 探析

[中图分类号] A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12-03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体化、通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便于接受,并用以指导艺术实践的过程。

大众化是相对于精英化和学院化而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既是大众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大众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普及化: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它服务于不同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体现不同社会的上层建筑。列宁认为,先进的文艺“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1]列宁提出“艺术属于人民”,艺术“必需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旗帜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基本要求。

同志反复指出文艺应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多次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该是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2]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3]邓小平、、等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文艺以人民为本位的基本立场。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4]同志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5]同志更是明确提出:“作家艺术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应该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进步的作家艺术家,都把高超艺术造诣和高尚价值追求作为人生理想;大凡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都以美的力量和形式揭示和传播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6]这些论述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大众文艺观”以新的时代内容与新的思想意义的当代阐释。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通俗化:使人民群众容易和愿意接受

做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就要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深奥到通俗,从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并转化为自觉的审美实践与艺术创作。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传播与普及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转化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表达方式,转化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及实践价值,使这种中国化的文艺思想与理论观念用来指导文艺创作、文艺欣赏,引领精神生活,并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与文艺受众群体的自觉追求;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从书斋里、书本上、文件中走出来,融入群众,真正为群众所掌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民族化:提高民族文艺自信心

民族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前提基础。1956年8月24日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指出:“音乐可以采取外国的合理原则,也可以用外国乐器,但是总要有民族特色,要有自己的特殊风格,独树一帜。”[7] “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8]文艺的民族风格,既表现在文艺的内容上,也表现在文艺的形式上。从文艺的内容来讲,各个民族的文艺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内容为主,即以反映富有本民族特征的社会生活内容为主,使文学艺术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文艺的形式来讲,其包括各个艺术门类的具体艺术形式、表现方式、艺术手法、艺术语言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民族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放到中国社会文艺实践中加以检查、运用和发展,而且还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不仅仅是不断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同时也是用民族的语言、形式、风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式来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过程。

二、高等艺术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时代意义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品格决定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在本质上就是文艺理论联系文艺实际的过程,是一个群众性的文艺实践活动过程。当然,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既要防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庸俗化,又要不断接受文艺实践的检验,把正确的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际相结合,总结提炼人民群众在文艺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为指导文艺创作的新的理论结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实践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主要路径,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伦的力量之源。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是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决定的

民族复兴伟业和文化强国的进程要求艺术院校大学生肩负着培养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是培育未来的艺术家蓬勃进取、敢于担当的助推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素养是增强艺术实践深度和力度的灵魂,是校正艺术创作与实践研究方向和是非的准星,只有在艺术院校大学生中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应有作用,才能增加精神上的“钙质”,才能抵御种种诱惑,促进艺术创作与实践水平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可以引导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艺术观,在从艺道路上始终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方向,具备对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有鉴别、分析、评判并自觉抵制的能力,学习、创造那些能够振奋人民精神,激励他们献身于社会主义大业的艺术作品,摒弃那些阴暗、灰色甚至歪曲、反动的东西,把青年学生从那些消极的、低级趣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焕发艺术灵感,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是指导艺术实践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对我们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做到文艺为人民,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文艺创作要从生活中来,要面对当下的问题和生活实际。

高度概括了中国文艺运动的实践,鲜明提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9]这一重要观点从理论上阐释了文艺的来源问题,同时给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指导方向。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强调审美,认为“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构”。艺术作品除了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外,就是作品的审美的艺术形式,我们的艺术创作、艺术实践,要求我们利用马克思“按美的规律来建构”的思想来作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艺术实践者进行艺术活动,通过文艺理论推动艺术本身的修正、完善和发展,使艺术实践摆脱错误的、局限的和陈旧的观念束缚,寻求和建立更加正确、自由和崭新的发展空间,使艺术本身愈加多元化、现代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指导着艺术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辩证的思维方法承接和吸纳人类的一切有合理内涵的文化成果、文艺理论遗产和学术思想精华进行文艺创新,以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过去与今天的合理贯穿进行艺术实践,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适应现代化美学要求的艺术作品。

三、高等艺术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艺术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主渠道,是帮助艺术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文艺观的重要途径。

第一,在教学的内容上,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列入课堂教学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影响艺术创作的文艺思潮、不同艺术作品反映出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表现和参与意识较强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艺术兴趣,采取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就重点、难点问题深入探讨、互相启发,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三,高校艺术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建设。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学科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个学科成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乃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重点学科,为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出重大贡献。

第四,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素养,以保证艺术院校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克思主义文艺观。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他们的文艺观和价值取向及其在艺术领域内的道德抉择和行为,对于学生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实践是最为鲜活、也是最易植入的引导和示范。

(二)利用艺术实践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

艺术实践有利于艺术工作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音乐创作中,以社会实际为基础,从现实生活中去了解音乐创作的对象,了解大众在想什么、干什么、有怎样的苦恼和喜悦、有怎样的矛盾和斗争、有怎样的渴望和追求、有怎样的牺牲和奉献,那么,他的作品就能表现大众的生活和情感,反映时代脉搏和时代精神,有强大的生命力,能与听众产生共鸣。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真实性和倾向性在音乐创作的表现。

“三贴近”原则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贴近”原则要求我们的艺术家贴近群众,与人民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在思想感情上与普通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激情,这样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把最精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艺术作品中看到希望、渴望进步。这些也为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有效载体。应将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把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融入高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当中,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引领和规范师生的思想与行为。应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纳入校园总体规划中,建设好学生活动中心、美术馆和学生书屋等文化生活平台;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来传播,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去宣传。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读本;鼓励大学生用戏剧、音乐、舞蹈、绘画、诗词、摄影等形式来表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也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容加以提炼,用师生耳熟能详的主题词语表达出来,用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展示出来。通过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学术研讨、学科竞赛、知识讲座、读书节等活动,结合传统纪念节日、重大事件、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弘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价值观,扩展学生知识面,营造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氛围。

[ 注 释 ]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6.

[2] .选集(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3] .论文学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8.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3.

[5] 在第七次全国文代会第六次全国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