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效率论文范文

审计效率论文精选(九篇)

审计效率论文

第1篇:审计效率论文范文

注册会计师一方面由于职业风险的存在,必须时刻关注审计质量,尽可能地执行较大范围的审计测试,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审计成本。职业经验提醒独立审计人员,绝不能以牺牲审计质量来换取审计成本的降低。在保证执业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审计成本的唯一方法只能靠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而分析性复核程序的合理运用能帮助注册会计师在质量与成本之间制定出一套经济有效的审计方案。如何正确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分析性复核的涵义

所谓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不难看出分析性复核的本质是通过资料间的关系或联系模型化,确认重大差异,并就重大差异形成原因做出实质性的测试或解释。重大差异,特别是重大的非预期差异,既是被审单位的重大会计问题,也是审计的重要领域。例如某公司过去四年的毛利率一直在20%至21%之间,但本年只有15%,审计人员就应当注意这种毛利率下降的原因是经济环境变化(如原材料上涨,使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上升),还是财务报表存在错报(如销货未入帐、存货计价错误等),以分析毛利率下降的真正原因。

分析性复核可以从几个方面为审计人员提供帮助:了解委托人的业务活动、鉴定可能存在的风险领域、计划测试范围、评价审计中形成的结论、实行对财务资料的进一步检查。由此可见,分析性复核程序在独立审计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二、分析性复核程序的作用

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分析性复核程序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

1在审计计划阶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会计问题和重点审计领域,指出高风险领域之所在,以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更具有效率和效果。重点审计领域通常包括管理当局主观认定的会计事项(如固定资产折旧计价方法的选择),有异常变动的会计报表项目,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的会计报表项目(如递延资产的确认与摊销),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计报表项目,会计报表截止日前发生的大额或异常经济业务(如年末大量销售),长期挂帐项目(如逾期应收帐款、呆滞存货等),以及与关联者的业务往来等。

2在审计测试阶段,可作为一种实质性测试方法,收集与帐户余额及各类交易相关的数据作为认定的证据。例如,审计年度的存货周转率与预先确定的存货周转率基本相符,可据此判断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货成本从总体上讲是合理的。如果运用细节测试,取得相同结论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在测试阶段,分析性复核提供的证据多数只是一些佐证证据,其证明力相对较弱,必须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实对某一事项的具体认定。但是这并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利用这一程序,因为使用分析性复核可带来人力和时间的节省。特别是对一些不重要项目,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即可实现对该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非常符合经济原则。

3在审计报告阶段,可用以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在审计结束时,运用分析性复核,可对重大事项或财务问题作最后的综合分析,如果相关信息的关系不合理,则要考虑追加审计程序或修改审计报告。如被审单位的资产负债比率高于同业相同规模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而资产利润率却低于平均水平,则说明该企业财务风险较高,将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这时就要对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做出谨慎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性复核在所有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都必须使用,但在审计测试阶段则可以选择使用。

三、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依赖程度注册会计师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下列因素:

1所涉及项目的重要性。如果涉及项目很重要,注册会计师就不能只依赖分析性复核来形成结论。

2与其他审计程序结论的一致性。如果执行分析性复核的结论与执行其他审计程序的结论不一致,在一般情况下不应过多地依赖分析性复核。

3对比资料的可比性。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审计基本假定是: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之间预计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例如,用行业平均存货周转率确定被审单位存货周转率的合理性。但要考虑行业资料与被审单位具体情况的切合程度,当该单位存货计价方法与所在行业使用的典型方法不同时,行业资料的可比性和有用性将会受到限制,分析性复核的效果也因此受到影响。

4对风险的估计水平。如果估计风险水平较高,注册会计师应更多依赖详细测试,以控制审计风险水平。

5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人员的能力与经验。由于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专门知识,因此,这一步骤通常由审计小组中的高级审计人员来完成。

四、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处理

当注册会计师确信分析性复核结果可以信赖时,应当对该结果进行适当处理,基本步骤如下:

1确认重大差异。注册会计师凭借经验或者根据一定的规则确定。当差异超过一定金额或一定比率时,为重大差异。

第2篇:审计效率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设计

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世界政府审计的主流,它丰富和充实了政府责任监督体系。在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的标准,这就是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是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英等国在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时间上远远早于我国,而且他们的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审计体制等也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他们在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也显然比我国成熟。就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由硬性指标和软指标共同构成。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就是以硬性指标为基础毕业论文怎么写,针对不同被审计项目,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如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1]。

英国国家审计署对政府绩效确定了三项标准:钱是否花的少,尽可能少地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钱是否花得好,通过比较所投入资源与所产生效益进行评定;钱是否花的明智,通过比较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进行评估。英国政府绩效审计部门以这三项标准为依据,运用各部门各行业己有的评价指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2]英国在评价方法上也有许多形式,如专家意见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具体评价指标的对比、定性分析、运用统计进行定量分析等[3]。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以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为专题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见,夏军峰简要介绍了国外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指出由于绩效审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审计人员不得不为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建立评价标准,标准可以来自于基本的计划文书、预算文件、项目报告、国际机构的标准、政府的方针政策、专业机构的公告、过去的执行情况等。审计人员还应对绩效评价标准的适当性做出判断,许多具体的审计标准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建立中国学术期刊网。其他大多数研究者把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作为讨论的问题之一[4]。

张丽华指出我国目前开展绩效审计的障碍之一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绩效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些设想,认为公共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被审计单位资源占用、资源利用、管理活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在建立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毕业论文怎么写,还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无法量化的影响绩效的因素,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5]。

张天正提出绩效审计应着力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效率、管理控制体系、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结果。其中工作效率可以用公共资源的数量与需求量、设备和职工允许空闲的时间、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等定量指标来衡量,其他几个方面则多为定性评价[6]。

邢俊芳、吕文基撰写的《经济效益审计》一书讨论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利用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以经费自给率、经费节约率、单位工作量费用率、本年人均经费、本年人均经费、比上年经费节约率等作为考核行政机关效益的指标,显然上述指标主要是从经济性方面对绩效进行考量,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考核不够[7]。

竹德操等编著的《经济效益审计》又进一步提出了本年实事完成率、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率、所属地区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所属地区引进外资增长率等效率指标,这些指标的贡献在于对行政机关的效益考核指标在考虑经济指标的同时考虑到了社会效益;其次,该书指出长远的经济效益、地区的合理经济结构难以从一时的指标中反映出来[8]。

二、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原则

建立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功能,在于保证政府绩效审计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9]因此,审计人员在制定或选择评价标准时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一)评价标准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应当与被审对象的核心效用紧密相关。审计评价标准要能够对具体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并且保证绩效审计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或采取正确的行动。随着审计的深入,审计目标会层层细化。审计人员应针对各个具体目标来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必须为每一项审计项目量体裁衣,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二)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必须简明、具体、易懂毕业论文怎么写,便于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易于判断被审计对象绩效的好坏,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审计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现实的方法、管理能力、组织结构,且考虑发展潜力,主要对可控制和可调整的因素进行评价。

(三)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评价人可以使用该审计评价标准得出相同的结论。审计评价标准应当涵盖特定条件下绩效的所有重要事项和方面。即注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预算和实际业绩相结合,能够全面、辩证地考虑分析问题[10]。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三个原则之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还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由于政府各部门的目标、性质、职能各不相同毕业论文怎么写,故如果要建立一个固定的标准模式很难,所以,灵活性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根据不同的单位选用不同的标准,这样可以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另外,还要遵循一致性原则,标准可能来自不同的方面,但是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与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具有一致性,否则就不具有可操作性,是没有价值的。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确定的指标体系由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三大类组成。

职能指标。它用来衡量政府在其职能范围内所表现出的绩效水平,具有直接性和主体性,如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基本问题。

影响指标中国学术期刊网。它用来测量政府管理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效的影响和贡献,具有间接性和根本性。这一指标直接考察政府是否有所作为。

潜力指标。它反映的是政府内部的管理水平,体现政府管理廉洁、公正、高效的政治要求,实际上就是在测量政府在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方面的工作效果。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怎么写,政府绩效的评价标准应该划分为政府总体绩效和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两个层次。政府绩效审计总体评价标准是带有根本性和指导性的原则标准,是对政府行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也是政府部门开展一系列公共管理活动应努力达到的目标。项目评价标准是对一个项目是否实现其目标进行的评价,其重点是对活动产出价值的衡量。

(一)总体评价标准的设计

1.公共资源耗费审计评价指标

政府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强制分配权,政府远景规划及年度财政预决算需要将财政收入分配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领域。公共资源耗费类指标主要考察政府行为成本,包括政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占用。具体指标有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和社会综合发展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是财政用于新建、扩建、改建、重建固定资产的支出,其对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巩固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补充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所需资金和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本建设支出往往是公共资源耗费的主要形式。

行政经费支出:公共资源耗费通常也必须考虑政府行政效率,衡量指标有行政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员资金占用率等指标。当今政府治理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大市场、小政府”。因此,行政经费所占比重过高的政府机构过多的消耗了社会公共资源。

社会综合发展支出:除了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外,政府还必须关注社会的综合发展。因此,政府在科教文卫事业上的财政支出、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其他公益事业投入以及在司法和国防建设上的投入,均能反映政府在公共资源的投向。

2.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需要是政府的根本职能毕业论文怎么写,也可以说是政府活动的产出。因此,在保障合理预算的公共支出后,对政府活动的产出绩效考察,即政府业绩考察应作为绩效审计的重点。政府业绩包括政府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政策制定水平与实施效果、政府管理效益、政府管理社会效果等。可以通过设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来建立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1)经济效益指标

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日益突出,由于经济是其他社会资源耗费的基础,经济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就无法顺利开展,也不利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实现。因此,经济发展始终是政府尤为关注的“政绩”。在衡量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①宏观经济发展中国学术期刊网。包括人均GDP、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比重、社会总投资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指标。上述指标反映了地区或部门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是考核政府经济绩效的重要指标。②居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主要包括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能力、物价上涨指数等指标。③政府调控能力。包括产业结构、招商引资能力、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市场监管能力和法规完善程度等指标。

(2)社会效益指标

政府经济行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而且还体现在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上。作为一个现代型政府,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直接关系人民生活的人口和社会方面的指数必须纳入到政府绩效审计中。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从量的规定性来看毕业论文怎么写,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有用效果,也就是说,是其付出的代价与其社会受益程度之间的对比关系。具体指标有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质量水平。

社会发展状况: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公用设施保有量等指标,上述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综合效益。

人口质量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主要是反映了人口发展状况和质量。

3.政府行政潜能审计指标

政府行政潜能指标主要是反映政府的施政效率和服务潜能,从而反映政府提供行政服务质量和能力。它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指标。定性指标主要包括:政府战略规划能力、政府应付突发事件能力、领导者基本素质、政府服务环境与条件、机关工作作风等。定量指标主要包括:行政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重、机关服务单位信息化程度、公务员处理事务速度、政府行政透明度、年行政复议次数、公众支持率以及服务满意度、廉政建设程度等。

(二)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一般类指标和项目个体评价指标。

1.一般类指标

一般类指标是对不同项目绩效评价摘要是评价项目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项目从立项直到最终完成是否做到了经济有效地运用资源。项目的成本效益比如何。项目的最终效益质量如何,包括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项目评价个体指标

项目审计评价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项目绩效的评价应主要从项目的效果来评价。对项目的前期建设主要评价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立项程序的合法性、建设项目的机会成本的评价中国学术期刊网。项目的效果性评价应当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评价。

(1)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①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指标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计算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效果的优劣,适用于各种投资规模。、通常情况下,当计算出的投资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时,认为该项目方案是可行的。

②投资回收期

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经济性越好,投资回收期也是反映投资效率的一项指标,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效率越高。

③净现值

式中:n----项目的期限

Ik----第k年的现金流入量

Ok----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

i----资本成本

该指标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当NPV>0时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该方案除了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之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故该方案可行;当NPV=O时,说明该方案基本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水平,方案勉强可行或有待改进;当NPV<O时,说明该方案不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水平,该方案不可行。

④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就是使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在项目计算期内,项目始终处于“偿付”未被回收投资的状况,内部收益率指标正是项目占用的尚未回收资金的获利能力,能反映项目自身的盈利能力,其值越高,方案的经济性越好。

⑤净现值率

其经济含义是单位投资现值所能带来的净现值,是一个考察项目单位投资赢利能力的指标。应用NPVR评价方案时,应使NPVR≧o,方案才能接受。

⑥总资产报酬率

该指标反映资产的运用效果。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总资产的运用水平越好。

⑦资本保值增值率

该指标反映资产所有者投资回报效果的高低。只有当该指标数值等于或大于100%时毕业论文怎么写,才说明资产所有人的资产得到了保值或增值。

⑧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

该指标是反映项目投资经济性的指标。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为负且越大,说明项目投资的经济性越好。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计划投资额应当是具有科学依据并经过充分论证的。

⑨借债偿还期

借债偿还期是指根据国家财税法规及工程项目的具体财务条件,以可作为偿还贷款的项目收益(税后利润、折旧、摊销及其他收益等)来偿还项目投资借款本金和利息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项目借款能力的重要指标。

(2)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社会效益多数难以用货币计量价值,因此社会效益审计评价多以实物或劳动量指标为主,并多表现为服务范围和质量的提高或改善。据此,我国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以下指标组成:

①资金节约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资金节约率为负数且越大,说明公共项目建设的成本越低,社会效益越好。

②工期计划完成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工期计划完成率小于1(100%),说明公共项目投资建设的速度越快,社会效益越好中国学术期刊网。

③公共设施增长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公共设施增长率越快,说明社会的服务性功能越强,社会效益越好。公共设施增长率一般由城市标准道路增长率、城市公交营运线路增长率、人均绿地拥有量增长率、教育经费增长率、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提高率、每万人拥有病床数的增长率等具体指标组成。

④公益性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果性的指标。公益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越大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财政对公益性事业的资金投资越多,政府对公益性事业越重视,社会效益越好。

⑤适龄群体就业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适龄群体就业率高,说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安定,具有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⑥教育水平人员结构比

该指标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人民接受教育的状况,是其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是否稳定、健康的晴雨表。

四、结束语

无论是总体评价标准,还是项目评价标准,它们的确定都需要我们在开展每一项政府绩效审计活动时不断的摸索。影响政府绩效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有表象的因素也有潜在的因素,有可预见因素也有不可预见的因素等等。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立一种政府绩效审计的衡量尺度。审计过程中,应结合掌握的大量的活的情况进行对比测算。在此毕业论文怎么写,仅是对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很不完善。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本身是个系统,各种标准应联系的看。同时,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客体涉及面很广,既有政府部门财政预算支出,又有重点项目、专项工程支出,还有各类基金支出、国有企业投资支出等等方面。所以,绩效审计指标的确立就必须分类别,按审计客体的不同分别设立,没有适合各类政府绩效审计的一个指标体系。总之,只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我国才有可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及其各部门和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并使其不断完善,为即将在我国大规模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齐国生.美国绩效审计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审计,2001(1)58一59.

[2]管亚梅.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借鉴与思考[J].陕西审计,2005(3)36.

[3]张健梅.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5(9)56一57.

[4]夏军峰.国外绩效审计标准的借鉴[J].中国内部审计,2002.5

[5]张丽华.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与启示[J].财会月刊,2006(8)53-54

[6]张天正.引入绩效审计完善财政监督[J].财政监察,2003(1)38-39

[7]邢俊芳,吕文基,《经济效益审计》,人民出版社,1995年.

[8]竹德操,吴云飞,达式华,《经济效益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年.

[9]邓小红,王俊.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J].决策与信息,2006(1)52一53.

第3篇:审计效率论文范文

关键词 经济效益审计;对象;遴选;DEA

一、引言

经济效益审计在中国提出和施行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如:早在1985年,娄尔行、汤云为就指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出现,标志着审计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审计不再局限于各种形式和类别的财务审计,而是将经过长期实践、已经日臻成熟的审计方法,应用于财务以外的其他领域。进一步发挥其管理经济的作用。这正是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有所区别的地方。管锦康在1992年就强调了国家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既是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我国当前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审计进一步强调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如: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多次提出。国家审计应将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在2005年12月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时指出,审计不仅仅是揭露案子,更多的是要通过审计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解决经济生活中的“亚健康”问题,如深圳市有一个投资审计局成立7年来,通过效益审计为深圳市政府节省的资金有77亿元,占总投资的近10%。这说明经济效益审计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审计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力度的加强,有关矛盾便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国家审计资源的有限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审计任务的需要。有资料显示,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负责审计的单位有3万多个,而目前每年实际被审计的单位却不到3000个,审计覆盖面只有10%左右,甚至于不少单位自审计署成立以来还从未接受过审计(杨政、许汉友、何瑷。2005)。作为法定的财政预算和财务收支审计都难以满足。就更难满足经济效益审计对国家审计资源的要求了。

为解决此矛盾。国家审计就不可能对经济效益审计对象进行面面俱到的审计,唯有采用抽样审计技术。有选择地安排每年的审计任务。但如何做到尽可能最大效率地根据审计资源选择最需要被审计的对象呢?这是一个需要科学决策的问题,也是国家审计机关正确制定审计计划时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经济效益审计本身的特点,笔者提出,可采用DEA法遴选审计对象。以尽可能最有效地选择最需要被审计的对象。既能节约、利用国家审计机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达到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

本文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动因;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就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进一步指出尚待研究的问题。从而说明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三部分是对DEA方法作一介绍,以便为后面的使用作准备;第四部分是具体应用分析。展现DEA在经济效益审计对象遴选过程中的功效;第五部分是结论,就本文的研究作总结。

二、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遴选问题。国内外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文献,但关于国家审计对象的遴选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有很多。

刘国常(1999)提出:遴选国家审计对象必须服从于政治、经济目的。并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稳定下来。张彤(1999)则提出了根据国情选择国家审计的重点领域。并强调了审计署提出的20字方针。即“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

杨政、许汉友、何瑷(2005)详细考察了中国国家审计机关遴选审计对象的方法和依据。他们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审计机关遴选审计对象的方法主要有:根据中央政府上一年末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来遴选审计对象;根据上级部门交办的任务以及相关部门的委托事项来遴选审计对象;根据公众的声音来遴选审计对象;根据突发事件来遴选审计对象;根据前期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来遴选审计对象;根据年度审计重点自行选择审计对象。但他们也进一步指出:尽管审计署在遴选审计对象方面有专门的5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但这些规划、计划仍以经验数据为主要参考依据。计划管理的前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不够,因此有些计划缺乏长远性、科学性。执行中缺乏连贯性。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采用风险预警法和数据集合法来遴选国家审计对象。

廖洪、闵青(2005)指出,传统的国家审计对象遴选方法只注重短期行为,欠缺深层次分析。他们认为,制定审计计划要考虑六个要素:上级要求、政府与人民的要求、审计对象的内在需求、国家法律政策要求、前期审计情况、目前审计机关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方法,如德尔斐法、专家决策法、项目预算法、巴雷特图法、未来分析法等。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张允明等(2005)。王社庭(2004),高翔等(2005)。

林树青(2003)则提出了建立审计对象信息系统的设想:应用最新的Internet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发和运用审计对象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审计对象信息管理。并指出,审计对象信息管理系统能为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李建洲(2001)。肖正兰(2000),程维国(2004),李侠(2003),李满和、彭青兰(2001),陈大峰等(2003)。胡志勇等(2005)从图论理论探讨了审计对象的选择问题。龚明晓(1999)则提出了以网络技术优化审计对象的遴选问题。

马学斌(2002)研究了美国国家审计机关遴选审计对象、制定审计计划的问题。他特别介绍了洛杉矶市审计局在确定年度审计重点时的风险评估法,即审计局对其管辖的部门、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按照一定标准评出各部门的风险系数,最终将风险系数大的部门列入当年的审计计划,从而建立了以风险高低为依据来选择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计划的编制方法。另外一种方法是召开专家研讨会,类似“德尔斐”法。通过专家集体评价打分来遴选审计对象。

上述研究文献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家审计机关如何遴选审计对象的问题,这些角度既有体现政治高度的,也有体现经济基础的;既有专家调查型的,也有数学模型运算的。但这些研究都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很多方法比较模糊。仅仅给出了遴选的指导思想。可操作性差。更重要的不足是,这些方法主要是针对传统国家审计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对象的遴选而提出的,没有专门针对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遴选方法。而经济效益审计是目前国家审计正在大力倡导的方向,其审计对象遴选的科学性已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必须针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目标来遴选其审计对象。因此,DEA法是其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DEA方法简介

DEA英文全称是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一般翻译 成“数据包络分析”或“资料包络分析”。它的前身是Farrell(1957)提出的“生产边界”(Production frontier)概念,这是利用等产量曲线为基础。以“生产边界”衡量技术效率与价格效率。并建立数学规划模式,以衡量整体效率。Charnes。Cooper&Rhodes(1978)将Farrell的模式加以推广。发展至“多投入/多产出”的概念,并提出了固定规模报酬(CRS)下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时的生产效率评价模型CCR。后来,Banker et a1.(1984)将CCR模型中的固定规模报酬假设改成了变动规模报酬(VRS),提出了BCC模型。这些模型都是运用数学规划的原理对决策单元(DMU)集合进行极值运算。最后给出相对效率评价。

DEA目前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效率分析方法。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DEA相关模型的数学公式,这些数学公式的运算现在通过软件可以很方便地加以解决(本文所使用的就是专为DEA开发的EMS软件)。按照权威的说法。DEA克服了传统效率衡量方法的缺点,成为更加一般化的衡量模型。其具备四大优点(Seiford&Zhu,2003;Pendharkar,2002;Lewin etal,1986;张锡峰及周齐武。1992):1 DEA可同时处理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而不需事先设定参数,属于典型的无参数分析方法。2 产出和投入指标之权重决定是由数学规划所产生。任一决策单元(DMU)均无法依据主观判断找到另一组权重。可以排除主观判断的成分,较为公平。3 DEA所求解的效率值可视为一综合性指标,可以用来表达经济学上总要素生产力之概念。4 通过DEA法中给出的松弛变量及效率值可了解组织资源的使用状况,并指出效率有待改进之单位。以达到组织效率的全面提高。

虽然DEA法拥有种种优点,但仍有一些使用上的限制(Doyle&Grew,1991;张锡峰及周齐武,1992):1 主要受限于线性模型的假设。2 根据经验。决策单元(DMU)个数应为所考察之投入与产出项个数和之五倍或五倍以上,否则将会严重影响研究的效度及信度。3 效率分析的正确与否受限于投入项与产出指标的选用和衡量。

笔者之所以在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遴选中推荐采用DEA法,主要是考虑到DEA的运行本质与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不谋而合。1 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是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效益进行检查评价,而DEA正是专门针对决策进行效益评价的模型;2 在现行经济效益审计施行初始,难以给出具体被审计对象的效益影响因子。也就不可能进行因子分析,而DEA克服了这一不足,它不需要事先对被评价对象有全面了解,只要给出共同的指标数据即可。另外。DEA对投入/产出指标的设计没有严格的限制。这也符合经济效益审计前的控制状态,因此。DEA的特点完全符合了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遴选要求。

四、具体应用

采用DEA法遴选经济效益的审计对象。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操作:

(一)决策单元(DMU)集合的选定

决策单元集合的选定是进行DEA分析的第一步。这一步主要是将经济效益审计的全体对象作为决策单元集合,DEA的目的是从决策单元集合中选择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的单位作为审计对象。

正如前面的文献综述所言,每年国家审计机关在安排审计重点领域时都有着对应的选择依据,但在大的审计领域方向选定后,如何在一个具体方向领域内再进一步遴选,这就是DEA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了。DEA的优势就是可以进行同行业的相对效率分析。将同行业的相关单位作为决策单元,形成相应的集合。根据经验判断,决策单元的个数与决策中的投入/产出的指标个数选择有关联。假设模型中的投入指标个数为M。产出指标个数为N,决策单元(DMU)的个数为S,则一般要求S≥2(M+N),也有的学者提出应该是S≥5(M+N),当然这是一个经验估计,在具体设计决策单元时,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一般是越多越好。

本文在DEA应用分析过程中。以中国商业银行2003年的数据为例。为尽可能地提高决策的有效性,笔者搜集了14家商业银行的资料。它们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兴实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由于本文只是用这14家银行的资料作为分析的例子,并不是真正研究这14家银行的运营状况。在本文后面的分析中将隐去这些银行的名称,并将其顺序打乱。以英文字母表示。这些银行的资料均是笔者从中经专网(211.81.31.53:88)提供的数据库中获得的,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列出这14家银行的原始资料,读者可去该网站自行查阅相关数据。

(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尽管常用的回归模型也可以评价经济效益,但DEA与之相比有很大的优势。DEA分析的最大优势不仅是无参数分析,更主要的是它可以进行多投入/多产出分析。在一般的回归模型中,尽管可以做多元回归分析,但因变量只有一个。如果将自变量看成是投入指标。将因变量看成是产出指标。那么在传统的回归模型分析中只能做单投入/单产出或者多投入/单产出分析,这就很难满足现代经济主体复杂效率评价的要求。而DEA则解决了这一矛盾。

在本文针对14家商业银行的投入/产出指标设计中,笔者参考了银行效率评价研究和经济效益审计中的指标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如:孙晓冬、王逢宝(2006)在利用DEA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利用效率时选择了五个投入指标,分别是: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固定资产净值;给出了三个产出指标,分别是: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程昶志、鲁志勇(2006)在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效率时选择了四个投入指标,分别是:存款、固定资产年度折旧、资本金、劳动力:而产出指标有三个,分别是贷款、投资、净利润。顾芸(1999)研究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两类指标。即综合指标和单项指标。综合指标分别有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净资产报酬率和社会积累率,单项指标有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利润率和存货周转率等。

前已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不是专门考察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只是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前对被审计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遴选审计对象。笔者认为。在具体选择投入/产出指标时。应考虑资料所能提供的指标深度和审计目标的针对性。基于此,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本文选择了三个投入指标和三个产出指标,三个投入指标分别是14家商业银行的实收资本金额、贷款金额和投资金额;三个产出指标分别是14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其他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这些指标无论是对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还是运用结果都有了较为全面的诠释,比较符合对商业银行进行整体效益评价的要求。

(三)EMS软件分析

在设定好决策使用的单元(DMU)集合和投入/产出指标后。为效率评价所作的数据准备就已经完成了,下面的工作就是用成熟的软件来考察搜集的数据,从而给出分析结果。本文在进行DEA分析时选用了EMS软件。EMS全称是Efficiency Measurement System,它是由Holger Scheel编写的,它不仅可以考察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TE),而且可以给出相对效率低下决策单元的标杆学习对象。

根据笔者搜集的14家商业银行的资料,通过EMS软件(投入导向)的运行,得出的技术效率结果如表1所示、标杆学习集合如表2所示、松弛变量如表3所示。

(四)DEA结果的评述及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选择

通过上面的EMS软件的分析结果。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哪些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是有效率的,哪些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是无效率的。这就为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精确遴选提供了理论指导。

1 投入导向技术效率的评价

根据表1可知,14家商业银行中有8家银行的整体技术效率大于或等于1,分别是:C银行、F银行、G银行、H银行、I银行、L银行、M银行和N银行,说明这8家银行的运营是相对有效的。剩下的6家银行的整体技术效率小于1,分别是A银行、B银行、D银行、E银行、J银行和K银行。从技术效率上的摸底。可以大致确认将技术效率小于1的银行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集合。

2 标杆得分的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8家运营有效率的商业银行的标杆得分。其中,得分最高的是C银行。其标杆分值为5;其次是N银行,其标杆分值为4;再往下是H银行,标杆得分为3;I银行标杆得分是2;F银行和G银行的标杆得分都是1;而L银行和M银行的标杆得分都是O。这些分析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在有效率的银行中,其整体运营效率仍然有区别,另一方面也给出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的目标值。很显然。标杆得分高的银行的相关指标可以作为经济效益审计时的参考指标。在本文所分析的14家商业银行中,C银行的运营效率是最好的。而L银行和M银行只是近似有效,因为它们的技术效率虽然大于1,但标杆得分却是0,说明它们在运营中还存在相关问题,需要改进。属于边缘有效率的决策单元。如果无效率的决策单元数量小于经济效益审计准备安排的审计计划数量。则可以将边缘有效率的决策单元也纳入经济效益审计范围。

3 松弛变量的分析

在DEA分析中,松弛变量的计算为改善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率提供了直观的理论潜力目标。在表3中,针对6家技术效率小于1的商业银行。DEA分析都给出了每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改进潜力值。说明A银行的投入指标中,实收资本和贷款额度是正常的,但投资额与其收益不相称。或者说投资处于低效率运转;而产出指标中,利息收入处于正常水平。但其他收入和净利润的获取与其投入不相称。根据松弛变量的具体数据。理论上可以预测,在14家商业银行正常的运营效率参考下。A银行的净利润可以再提高113.8亿元,这一产出的增加数据是相当可观的。同样的道理。基于松弛变量值,可以分析B银行、D银行、E银行、J银行和K银行的改进潜力。这种改进潜力的理论预测是经济效益审计正式开展之前就给出的,可以作为理论标杆。在具体审计过程中起到参考作用,也可作为审计报告和有关改进建议形成的先期依据。

另外,如果首次DEA分析得出的无效率决策单元数量仍然大于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计划安排数量,则可以进行第二轮DEA分析。在这第二轮DEA分析中。可以剔除第一轮分析后技术效率和标杆得分都大于1的决策单元。即将第一轮分析中无效率和边缘有效率单元作为决策集合。再进行一次DEA分析。直到无效率的决策单元数量小于或等于本次经济效益审计准备安排的计划数量时,遴选工作才算是告一段落。在本文中。假如根据国家审计机关目前的资源限制。本次对商业银行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准备安排审计2家商业银行。而第一轮DEA分析后有6家无效率单元,于是将这6家银行加上L、M两家边缘有效率银行组成集合进行第二轮DEA分析,再次运用EMS软件。其具体结果见表4。

第二轮DEA就属于“差中选差”了。在表4中。只有B银行和J银行的技术效率小于1,其他的都大于1。刚好与本次审计的计划安排数量不谋而合,于是就可以选择B银行和J银行作为本次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

上述采用DEA遴选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分析过程可以采用流程图直观反映,见图1: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DEA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遴选方法。它不仅可以迅速地找出符合审计数量计划的审计对象,而且可以事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大致的运营效率评价。为下一步展开具体的经济效益审计活动作了铺垫和摸底,也提供了参考的标杆效率指标。可以说。这种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的应用收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完全与经济效益审计的动因和理念相一致。

第4篇:审计效率论文范文

[关键词] 经济性 效率性 效果性

关于效益审计的概念,世界不同国家有不同定义,但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来看,都无一例外的以三E――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内容。但目前,国内外审计界对3E概念,3E之间的关系,无一例外的未做出规范化的解释。本文拟在分析经济效率效益概念的内涵基础上,辨明“3E”的内涵和外延,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更好的为实践服务。

一、经济性

1.关于经济性研究综述

经济(economy)在中文语义学中认为:(1)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2)对国民经济有利或有害的;(3)个人生活用度;(4)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5)《书》治理国家(《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经济通常是指经济活动的节约程度,即取得某一劳动成果而减少的资源消耗量。其表现形式,既可以用绝对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来表示。

2.对经济性的再思考

经济,又称节约,即我们要避免资源使用无度造成浪费。浪费无疑是管理者的失败,在资源短缺有限的今天是不被允许的。强调经济,就是强调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全部潜能,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在不经济的条件下实现了效率性和效果性,必然有需要改进节约的地方,审计人员不会给出高的审计评价;只有在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效果性,才是可取的。如何妥善利用资源以服务于目标,无疑是一个大课题。

二、效率性

1.关于效率性研究综述

效率(efficiency),在中文语义学的含义有两个:(1)机械、电器等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2)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效率通常是指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社会资源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通常用相对数表示。从效率这一角度来考虑,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就需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的程度。

2.对效率性的再思考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其中投入包括多种:时间、劳动量、实物量和价值量。相应的产出包括:产品、产量、收入、利润等。但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产出不一定是正的产出,有可能是负的产出,必须找准零点,不可以以负产出的绝对值作为效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在此理解下,效率性可以作为经济性与效果性的连接桥梁,是在既定投入下通过良好的运营与过程控制,实现效果性的必由之路。

三、效果性

1.关于效果性研究综述

效果(effectiveness),在中文语义学中认为:(1)指事物或行动、动作产生的有效结果;(2)伦理学范畴。指人的道德行为的后果。与“动机”相对;(3)戏剧、电影中配合剧情造出的各种声响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2001)。效果是指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有用结果或成果。效果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活动有效性,即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否为社会所承认。经济活动结果的有效性大,效果就好,经济效益就高;反之经济活动结果有效性小,甚至产生负效果,经济效益就差。

2.对效果性的再思考

效果其实就是结果,有正向与负向之分,在取得坏的结果时,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中往往称之是没有结果,这是不科学的。“正向结果”是指好的结果,一般是人们预期想要取得的结果,大多指“符合规律”,“好的结果”;而“负向结果”则相反。所以效果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在实践中应该区分好的结果与坏的结果,以有助于做出审计结论。在很多情况下,只有综合考虑多样标准才能对效益做出评价,因为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单一的标准。审计师对效果性进行评价时,除了清晰可量化的数据外,还要处理的是软标准。在量化的审计标准中加入非量化的审计标准,对于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其效果性做出准确衡量的审计对象而言,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四、效益审计(Performance Auditing)的再思考

1.各国效益审计的定义

英国国家审计署(NAO)对效益审计的英文表达是Value for Money Audit,是对一个组织经营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所进行的一项独立的评价活动。美国会计署(GAO)1994年将效益审计定义为,关于政府组织、规划(programs)和活动的“3E”方面的审计,包括经济、效率、和规划审计(program audit)。在这个定义中,规划审计被进一步描述为涉及效果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以及是否遵循了相关法规。德国将效益审计定义为“主要系指对行政运作(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之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以及效益(effectiveness)进行审计”。

由此可见,各国对于效益审计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各国对它的理解的主要方面却惊人的一致几乎都围绕着3E展开。

3.用3E定义效益审计的优势

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定义效益审计有助于分别处理,明确三者各自的衡量指标,各个关注,分别审计。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定义效益审计有利于关注三者之间的联系,避免顾此失彼,影响效益审计结果。

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工作中,要对项目状况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分析其中一个要素,而是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综合分析。

五、结论

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强理论研究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邢俊芳 陈 华 邹传华:最新国外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社,2001

第5篇:审计效率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 绩效审计; 经济性; 效率性; 效果性; 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118-04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研究背景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是指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促进学校管理者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绩效,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高校。我国的财政管理改革已进入以支出管理改革为重点的阶段,高校教育经费支出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开展绩效审计,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和审计,无论是对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的管理改革还是审计事业的发展,都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

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的审计主体可分为内部审计部门和政府审计部门,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多数是以政府审计部门为出发点,探讨政府对高校的绩效审计,但是仍未形成完善的制度规范和统一的指标体系,高校的政府绩效审计处于初步建设时期,开展还需一段时间。

2015年3月24日,《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内部审计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强化过程监管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资源绩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延伸,在高校绩效审计中具有主动性,是推进高校绩效审计的动力与保障。因此本文选取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审计主体,以内部审计部门为研究视角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进行研究。

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理论基础

1.公共产品理论

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既不是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由政府、学生和社会共同承担,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入了成本效益观念,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满足了利益相关者对经费支出效果的需要。

2.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认为,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经营权分离后,一方面委托人希望人能诚实、公允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不仅要实现财产的保全,还要实现财产的增值;另一方面,人也有义务向委托人说明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履行过程和结果。政府对高校投入资金,委托高校负责人对投入资金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为社会最大效率地提供公共服务,输出优秀人才;校企合作方、银校合作方等委托方投入或借出资金,希望高校为其盈利;学生缴纳学费,希望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保障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履行,满足众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产生了绩效审计的要求。

(二)现实意义

1.绩效审计是高校厉行节约的重要保障

目前,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如设备仪器的采购与管理不善,重复购置;基建修缮项目没有长远规划,重复拆建;参加或举办没有意义的会议与活动,铺张浪费。这些不仅容易滋生高校腐败,还会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当前的高校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收支的总量审计,缺乏对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高校教育经费的某项支出不超预算,并不代表这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高,这项资金的支出不一定达到了预期效果,因此这笔资金即使不超预算,也是低效的支出,甚至是浪费的不合理支出。因此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进行绩效审计,对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可以保障经费支出的合理性与节约性,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纵深发展的必然走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绩效审计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成为西方国家审计的主流方向(安杰等,2010)。在我国,高校虽然一般都设置了独立的审计部门,对经济责任、财政收支、基建修缮、科研经费等方面进行审计与监督,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局限于财务预决算以及日常收支活动的准确性、差异性,却很少考虑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因此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2014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正式实施。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内部审计的目的与绩效审计的内容相统一,因此引入绩效审计不仅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方向,更是内部审计纵深发展的必然走向。

三、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审计

经济性审计是指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是否以最低费用获取一定质量的资源,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是否节约以及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性审计是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按照厉行节约以及经费优化配置的方针进行经济性审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审计:

1.经费支出的节约性审计

审计在保证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下,资源的购买成本是否有压缩空间,是否达到最低;审计资源的购买与获取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有无挤占挪用资金;审计是否严格执行了政府采购政策。

2.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审计

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高等学校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经济性审计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审计经费的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最大限度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效率性审计

效率性强调的是成果与支出的比例关系,追求比例的最大化。对于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来说,效率性审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为取得同等的教育成果,高校教育资源的消耗程度,即审计是否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一定量的成果;审计购入的资源是否优化配置,有无资源闲置与浪费。效率性审计是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关键,是连接经济性审计与效果性审计的桥梁。效率性审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获取教师、行政人员等各种人力资源,其中教师资源是核心,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发展潜力,因此人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的重点是审查教师的人数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2.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

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主要是审计房屋、设备、图书等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审计物力资源是否优化配置,有无闲置浪费。

3.财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

财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主要是审计高校教育经费在人才培养和发展科研两方面的支出效率性。

(三)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效果性审计

效果性审计是审计教育经费支出后所实现的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关系,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效果性审计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审计:

1.人才培养效果性审计

我国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是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评价教育经费支出效果的重要内容。

2.科学研究效果性审计

高校的另一职能是科学研究,即通过科学研究不断输出新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效果性审计主要是审计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四、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绩效审计本身是一个多指标综合性的审计模式,涉及到从资源的购买、使用到产出的全过程审计,因此一套科学实用、清晰可比的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是绩效审计的关键。本文基于内部审计的视角,初步探索了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见表1。

各审计指标的具体描述如下:

(一)经济性审计

1.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比例=(实际支出/预算支出)×100%

该指标越大,说明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越差;该指标值大于1时,实际支出超预算,经费使用可能存在浪费。

2.本年实际支出增加比例=(实际支出-上年支出)/上年支出×100%

该指标值大于0,说明本年支出大于上年支出,指标值越大,超出上年支出越多;指标值小于0时,本年支出较上年支出节约。

3.教学支出比例=(教学支出/总支出)×100%

该指标反映了教学经费的使用情况,该指标值保持较高才是合理的支出结构。

4.三公经费支出比例=(三公经费/公用经费)×100%

三公经费包括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是应该严格控制的支出,该指标应维持在较低值。

5.设备购置支出比例=(设备购置支出/公用经费)×100%

设备购置支出比例包括可分别计算教学设备购置比例和行政设备购置比例,并进行对比分析。教育经费的支出重点应该是教学,教学设备在满足师生需要的同时还要及时优化更新,因此教学设备购置支出应该远大于行政设备购置支出。

6.人员经费比例=(人员经费/总支出)×100%

人员经费包括在教职工工资、福利、补贴等,人员经费比例越高,公用经费必然少,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该指标值应维持在较低水平。

(二)效率性审计

1.学生教师比例=(学生人数/教师人数)×100%

该指标值高,表明高校教师资源利用效率高。但是不能过高,生师比太高说明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影响学校办学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文件的规定,符合基本办学条件的生师比不能超过18:1。

2.教师人均工作量=全校教学工作量/教师人数

该指标反映了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指标越高,效率越高。该指标不能过高,过多的工作量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会挤占教师的科研时间。

3.专业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例=(专业教师人数/全体教职工人数)×100%

专业教师在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指标值高,说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高;该指标值低,说明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可以精简非教学人员,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4.高层次人才占专业教师比例=(高层次人才数/专业教师人数)×100%

高层次人才是指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面向国内外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学历的教师。该指标越大,说明师资力量越好,教学和科研发展的实力越强,人力资源效率越高。

5.房屋利用率=(实际使用的房屋面积/可使用的房屋面积)×100%

房屋包括高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楼、运动馆等,该指标高,说明房屋资源利用率高,反之说明基建项目缺乏合理规划,导致资源闲置与浪费,效率低下。

6.设备更新率=(当年更新的设备数/当年购入的设备数)×100%

该指标低,说明当年购入的设备未能及时投入使用,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设备重复购置或者设备更新不及时。这一方面导致了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学生未享用到优质资源,物力资源效率低下。

7.设备使用率=(设备实际使用小时数/该设备可充分使用小时数)×100%

该指标反映设备使用效率,值越高说明设备使用越充分。

8.图书借阅率=(图书借阅量/图书总数)×100%

图书资源是学习知识和发展科研的重要资源,该指标反映了师生对图书的利用率,指标值越高说明该项教育经费支出的效率性越高。

9.科研成果数与科研支出比=科研成果数/科研支出

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出版的图书、获取的专利。该指标反映了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指标越高效率越高。

10.学生人数与总支出比=学生人数/总支出

该指标反映单位经费支出所能负担的学生数量,该指标值越高说明经费的使用效率越高。

(三)效果性审计

1.学生毕业率=(毕业人数/学生总数)×100%

学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毕业,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合格大学生的比例。

2.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100%

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指标值越高,表明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越高,教育经费的支出效果好。

3.学生人均获奖数=获奖数/学生人数

包括部级或地方级举办的知识竞赛、体育竞赛、实践竞赛等各类获奖数,该指标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例越高效果越好。

4.教师人均论文数=数/教师人数

该指标反映了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高校教师科学研究获得成果越多。

5.核心期刊论文比例=(核心期刊论文数/总数)×100%

该指标反映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数,指标值越高,说明教师科研能力越强。

6.教师人均科研专利数=科研专利数/教师人数

该指标反映了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指标值越高,经费支出的效果性越好。

7.教师人均出版教材数=出版图书数/教师人数

图书出版包括教材、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等的出版,反映了教师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和完整化,指标值越高,科研效果越好。

五、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设,推进高校教育经费的绩效审计

(一)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而在高校管理体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局限于过去的监督职能,忽略了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功能,内部审计在高校的独立性受到制约,不利于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应设置独立内部审计部门,足额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依法审计、依法查处问题、依法公告审计结果,不受其他机构和个人的干涉。对拒不接受审计监督,阻挠、干扰和不配合审计工作,或威胁、恐吓、报复审计人员的,要依规查处。”因此,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根基与核心,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推进绩效审计的根本保障。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是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全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计与评估,审计范围更加广泛,审计业务的性质更加复杂,这不仅加大了审计的工作量,而且要创新审计方法,如果仅依靠传统的审计方法,绩效审计工作很难开展,其优越性也无法体现。目前,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使信息化建设深入影响到校园内各类用户和管理部门,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更是快速。但是,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却不甚理想,一部分高校自行开发了简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一部分高校仅是利用Excel表进行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审计主体,却无法跟上审计对象的信息化步伐,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的水平,不仅是绩效审计的需求,更是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需求。

(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多元化建设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要顺利开展绩效审计,必须创新审计方法,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但是仅靠硬件设备的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审计人员队伍的多元化建设。审计人员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推动力和实施者,具备一支由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背景和专业资格的人员组成的审计队伍是高校实施绩效审计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安杰,国效宁,徐铭禧.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意义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10):92-94.

[2] 张建林,刘韩婷.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J].河北企业,2013(1):63.

[3] 伍清.绩效审计视角下高校教育经费审计内容研究[J].会计师,2014(1):53-54.

第6篇:审计效率论文范文

高校工程审计效率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开展工程审计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与取得的审计成果之间的比率关系。审计效率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探讨的问题。陈莉等从博弈论出发,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得出了影响审计效率的成本因素和处罚力度因素,认为“审计成本越低,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效率越高;同时处罚的力度越大,双方造假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审计效率也越高”[1][2]。许百军以新制度学派的组织理论为依据,从审计组织领域的视角探讨了审计绩效、审计治理结构的涵义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完善的审计制度体系、并且得到审计以及相关组织有效的遵循,是提高审计绩效的基本制度条件”[3]。管亚梅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了“审计人员、审计方法、审计计划、审计组织、审计环境、审计对象”[4]等六要素对审计效率的制约影响。孙泽钰等基于平衡计分卡(BSC)[5]的分析,认为内部审计流程、学习与成长、被审计单位[6]、高校管理层等会对高校审计效率产生影响。此外,也有学者研究认为,提高审计效率要从审计程序的各环节着手,即“审计效率的提高贯穿于整个审计程序中,从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一直到终结阶段”[7]。纵观既有研究,关于审计效率的影响因素不外乎审计环境、审计程序与方法、审计制度、审计管理、对审计的监督等。但由于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的不同,已有的研究结论不够全面、系统,且难以达成一致。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工程审计开展情况来看,一方面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相当突出,另一方面效率低下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制约了高校工程审计的事业发展。因此,全面系统地分析高校工程审计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提高高校工程审计的效率,推动高校工程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拟抛砖引玉,引入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对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内部控制理论及其与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关系

内部控制源于“内部牵制”,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管理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迄今为止,内部控制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等五个发展阶段。内部控制理论认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8]。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单位或组织内部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而存在的,它要求相关各方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行事,这包含了双层含义:一是规则本身就是控制;二是只有保证规则充分实现,规则的目标才能达成”[9]。根据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内部控制概念[10],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要素。五个要素的紧密联系,协调联动,发挥合力,确保了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一个单位或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都需要内部控制。高校工程审计也不例外。高校工程审计涉及委托人(以学校为主体或者说代表学校行使管理权的高校领导层)、审计主体(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被审计单位等多方“利益相关者”[11]的利益,需要遵照内部控制制度,即一定的规则和规范来保证这些利益得到维护或平衡。而工程审计效率的提高必须以遵循这些规则和规范为前提条件。同时,不论是工程审计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还是所在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能够合理保证信息的准确、资料的真实、管理的规范,为工程审计效率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追寻内部审计的历史轨迹,无论在财务领域还是经营领域,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一直是一种控制机制。[12]工程审计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其中一种方式,不仅直接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评价并协助组织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特别是工程建设方面的内控体系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审计效用最大化的实现。我们认为,内部控制与高校工程审计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整个高校尤其是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反过来,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提高,又需要内部控制,并受其影响。因此,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视角,研究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既是可行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对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如前所述,工程审计是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程审计影响内部控制系统并受其影响。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寻求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有效途径时,必须就内部控制系统五大要素对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控制环境的因素分析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环境。控制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审计所处环境的好坏,是否受到管理层的重视与支持,是否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与配合。由于高校内部审计的“内部”与“受托”性质,以及高校领导层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决定了理性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必然选择对高校领导层的领导权力的服从。因此,高校工程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高校领导层对工程审计相关工作重视与支持的程度。比如:

1.高校领导层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理念,对工程相关内部控制建设是否持肯定或支持态度等。

2.高校领导层对工程建设方面的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及其授权方式,是否选聘工程专业人员负责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等。

3.工程建设相关人员的操守、价值观和能力,相关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是否注重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洁教育等。

4.工程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是否独立设置还是与纪检、监察等部门合署办公,是否配备专业的工程审计人员等。

5.高校领导层倡导的审计文化,是否重视工程审计的作用,是否支持工程审计人员的工作,被审计单位是否接受、支持和配合工程审计人员工作等等。总之,高校领导层对工程审计就越重视,就越善于加强对工程审计的组织管理与领导,给工程审计创造的审计环境就越佳,就越能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反之,就忽视甚至限制工程审计职能的发挥,从而使工程审计的效率无法提高。

(二)风险管理的因素分析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定义,“风险是一个事件、行动或不行动对相关的组织或活动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13]客观的说,在高校工程建设和工程审计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1.施工单位以追求盈利为目的,往往在施工过程中不按合同要求和工程规范施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或者是在工程结算时不按所在地区的计价规范计价,高估冒算,质次价高。

2.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失职渎职,甚至是协同舞弊,有关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3.工程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包括工程审计的理论知识、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等无法适应工程审计的需要,不少高校缺少工程专业出身的审计人员,往往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从事工程审计工作。

4.工程审计的内部管理不够科学合理。比如审计任务完成时间不明确,审计问题协调不及时,审计工作考核检查不严格,审计内容和目标不明确,审计技术方法不适用等。上述这些风险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工程审计的效果,而且制约着工程审计的效率。而风险管理就是及时识别这些风险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的好坏,也会制约影响工程审计效率的提高。

(三)控制活动的因素分析

控制活动是指单位或组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针对实现单位或组织目标所涉及的风险,采取必要的防范或减少损失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单位或组织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针对在高校工程建设过程和工程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通常采取的控制活动主要包括:

1.预防性控制,即为防止错弊现象的发生,加强事前控制。比如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理想的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通过招标或政府采购形式选购工程用主要材料和设备;恰当授权和明确分工,以减少错误,防止舞弊;进行业务培训,以减少技术上的差错;加强经常性监督,以克服不谨慎或疏忽所造成的错误;建立工程进度款支付审批制度,确保工程资金安全等。

2.检查性控制,即通过检查监督,发现和查明业已发生的错弊现象。比如对隐蔽工程的监督;在现场审计时关注实际工程量与主要材料的品牌、规格、型号和质次等,查明和发现以次充好、偷工减料、高估冒算等情况。

3.纠正性控制,即对已发现和查明的业已发生的错弊现象进行纠正。由于控制活动是针对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这些措施能否有效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纠正错弊,关乎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也必然会影响到工程审计的效率。

(四)信息与沟通的因素分析

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通过一定的方式辨别、获取适当的信息,并确保信息能够有效沟通,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按照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工程审计中涉及的各利益相关者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必然产生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存在,更是加剧了利益冲突的发生。工程审计要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必须获取充分适当的信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状况,并加强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充分关切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14]因此,信息与沟通也会影响到工程审计的效率。

(五)监督的因素分析

在工程建设和工程审计过程中,相关的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既关乎相应控制目标能否实现,也会影响工程审计的效率。而监督正是对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的一种检查活动,通过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采取必要行动,能够确保内部控制持续有效地运作,是对控制的再控制。因此,监督也会影响到工程审计的效率。

四、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对策建议

对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审计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畅通信息与沟通渠道、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等,使工程建设和工程审计的相关内部控制得到不断完善并持续有效运行,从而促进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提高。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也是树立内控意识、塑造审计文化,进而促进提高工程审计效率的基础。一个优化的内部控制环境,需要委托人、审计主体和被审计单位三方的共同努力和有效配合。高校领导层要树立内部控制理念,授权或委派专业人员负责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项目责任制,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洁教育。同时,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工程审计监督作用,帮助解决审计监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通过“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以实实在在的审计效果,更好地争取学校领导及有关方面的支持。被审计单位要自觉接受、支持和配合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审计监督,营造和谐的审计环境。只有当内部控制成为上述三方的一种正常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后,内部控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加强工程审计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目标,在于如何“正确发现及识别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15]。要树立风险意识,正确认识工程审计中风险存在的必然性。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指标,积极探索设置相应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已确立的评估指标,分析判断工程审计的风险,包括工程建设过程和工程审计过程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对工程审计结果的影响程度。根据风险影响程度及单位或组织的承受能力,决定采取接受风险、规避风险、消除风险或者将风险对工程审计结果的影响降至最低。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结合风险应对策略,采取必要的切实有效的防范或减少损失的措施,是提高工程审计效率的关键。前面提到,控制工程审计风险,提高工程审计效率,可以采取预防性控制、检查性控制和纠正性控制等控制活动。我们认为,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具体的控制措施来合理保证工程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

1.健全规章制度。参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工程建设与工程审计相关的制度体系,规范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与采购、进度款审核与支付、工程签证与审核、工程结算、工程审计等与关键环节的工作。

2.提高审计技术与方法。在当前高校工程审计人员少、素质低、任务重的现实条件制约下,可以采用“一审与二审相结合、普查和抽查相结合、定额和市场相结合、内审和外审相结合、人工和计算机相结合”[16]的审计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明确职责分工,把握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要改变当前由财会专业人员从事工程审计的现状,吸纳一定数量的工程专业人员加入到高校工程审计队伍中,着重从“教育培训、选人用人、工作保障、监督制约”[17]四个方面构建高校工程审计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升高校工程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

(四)畅通信息与沟通渠道

畅通信息与沟通渠道,解决信息不对称状况,对于提高工程审计效率至关重要。

1.畅通与学校领导层的信息与沟通渠道。要建立健全定期向学校领导层汇报工作的制度,让领导知晓工程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努力以及工程审计的价值,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畅通审计内部的信息与沟通渠道。保证工程审计人员彼此之间在审计机构内部及其他环境的持续有效的沟通互动,特别是在审计负责人向审计人员作出反馈和发出信息时显得尤为重要。这既能落实责任到人,又能协调彼此,减少信息反馈的时间,从而提高效率。

3.畅通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与沟通渠道。改善和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是建立和谐审计关系的基础。一要加大工程审计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促使被审计单位支持配合工程审计工作。二要推行文明审计。比如对审计人员进行文明服务培训,改进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审计人员的亲和力;采用“一次性告知”,以标准样本及规定提交期限的方式向建设单位提供一份工程审计所需资料(含工程量清单、计费依据、工程量计算式、工程合同、现场签证、审批签字等)的详细清单;培训被审计单位的经办人员,帮助经办人员逐步提高工程管理与项目送审等方面的合作素质,既可以加强工程现场管理,又可以节约工程审计所需资料的准备和提交时间。

第7篇:审计效率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质量审计;债务治理;成本效率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4-0072-06

一、引 言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债务杠杆的作用是将可能被管理层滥用的现金流转移给债权人,达到有效降低管理层的可控现金流量并增强对经理层监督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债务治理效应[1-4]。此外,另一个热门话题是外部审计对公司问题的影响。廖义刚等(2009)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视角证实了独立审计能够降低公司债务成本,特别是对于非国有企业,若独立审计机制与债务治理机制并存,两者相互作用将会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5]。但已有研究也发现,债务虽然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但最终外部审计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即债务融资与外部审计具有替代性[6]。显然,对于高质量审计与债务融资之间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外,研究表明审计能有效缓解融资约束并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是缓解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7],同时公司所在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则债务治理作用越强[8]。那么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的公司,高质量审计与债务治理的协同或互补关系是否存在差异? 本文以我国2007~201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别从成本和效率视角,检验高质量审计能否提升银行借款的治理功效。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我国银行债务无法发挥治理功效的原因就在于预算软约束现象的存在,如田利辉(2004)认为由于没有相应的治理措施,虽然商业银行增大了政府关联公司的可控资源,银行借款的增加反而会导致成本的上升,这就意味着债务治理功效没能发挥作用[9];金雪军、张学勇(2005)则发现,在2003 年以前, 债务融资会增加经理人的自由现金流进而增加公司成本[10]。然而,上述研究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2003年前,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自2003年开始的股份制改革已经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新一轮改革的开启,伴随而来的是国有银行日益规范的运作及不断增强的风险意识,可以预期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银行债务将逐步发挥治理作用,进而将有助于降低公司的成本。

另一方面,银行借款一般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借款,相对于长期借款而言,短期借款需要在短期内不断地进行还本付息,因此公司会经常面临偿付本息的压力,这就迫使管理层必须约束其风险偏好,因而管理层相对来说难以滥用资金从事过度的在职消费活动和经理人帝国的创造 [11-12],同时,由于长期借款的还款周期较长,债权人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远不如短期借款,加上管理当局缺乏还本付息的巨大压力,因而较多的长期借款反而更有可能激化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综上,提出以下假设1a和假设1b:

H1a:银行借款能够缓解上市公司的问题。

H1b:与长期借款相比,短期借款更能缓解上市公司的问题。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认为高质量审计可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并且能够通过传递信号达到有效配置财务资源的作用;王艳艳、陈汉文和于李胜(2006)认为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够有效制约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且经过高质量审计师审计的公司其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也更高[13]。那么高质量审计能否为债权人提供有助于进行债权监督所需要的信息呢?Houghton (1983 )发现澳大利亚的信贷官进行信贷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胡奕明、唐松莲(2007)认为独立审计在银行贷款定价过程中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因债务人财务杠杆及信息透明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14];江伟、雷光勇(2008)发现高质量审计对上市公司获取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具有促进作用,这一作用在国有上市公司和处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公司中更显著[15]。因此,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需要对债务人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等阶段的持续监督,而财务信息在这一监督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根据审计需求信息假说,高质量审计能够显著地提升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质量,因而也能促进银行债务更显著地发挥债务治理功效以进一步降低公司的成本。因此,提出假设2:

H2:银行借款对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问题的抑制效果更显著。

唐松等(2009)的研究认为,上市公司所在地金融发展水平更高,则公司债务治理的作用也越强 [8]。另一方面,关于制度环境和独立审计治理功效之间的联系,学术界有替代论和互补论两种不同观点。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制度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独立审计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如Francis、Khurana & Pereira(2003)发现独立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普通法系国家的公司对其有更高的需求[16];Francis & Wang(2008)发现公司的盈余质量随着所在国投资者保护程度的增强而提高,但这一关系仅在国际四大审计的公司中体现,而在非国际四大审计公司中,盈余质量和公司所在国的投资者保护程度并无显著关系,上述研究支持了互补论[17]。但Choi和Wong(2007)则支持了替代论的观点,他们认为独立审计的治理功能在法律制度较弱的国家更为重要[18]。总体而言,上述研究都表明一个国家的制度环境会影响独立审计治理功能的发挥。

陈信元、朱凯(2009)的研究表明,在发达金融市场中审计意见类型对融资约束具有明显的影响,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可以显著减少公司外部融资的平均成本,还可以使投资者更加关注公司所获得的审计意见类型,最终表现为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公司将面临更大的融资约束和融资成本[19]。而在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市场中,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力度较大,银行对债权人的监管动力不足,或者即便努力实施了监督行为,由于政府的干扰使银行也难以采取措施加强债务监督,审计意见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也不显著,此时高质量审计与银行借款之间不存在互补关系也不存在替代关系。综上,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强有力的监督作用需要依赖高质量审计所提供的信息,高质量审计和债务治理机制预期能够发挥积极的协同效应。综上,提出假设3:

H3: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若其处于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则银行借款对其问题的抑制效果更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样本的选取

选取2007~2010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并对初始样本进行了以下筛选:(1)剔除了金融行业和公用事业类上市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存在行业特殊性;(2)剔除管理费用为负的样本;(3)剔除缺少财务数据的样本;(4)剔除无法判断控股股东性质的样本;(5)剔除主要变量处于1%和99%分位数之外的样本。最后样本为3617个,其处于金融发展水平高地区的样本1731个,处于金融发展水平低地区的样本1886个。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四、实证分析

(一)单变量检验

将全样本按照金融发展水平中位数分为金融发展水平高和低两组子样本,表1是对两组子样本主要变量均值和中位数差异的检验结果。表1显示金融发展水平高地区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率、长期借款水平、资本投资水平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更低,这意味着金融发展水平有助于提高效率;金融发展高水平地区上市公司变量sales/assetsit和aud的均值和中位数均显著高于金融发展水平低样本组,这表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效率并促使公司聘请高质量审计师。

(二)多元回归分析

表2中Panel A 是成本模型的回归结果。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变量loan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银行借款有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成本,这支持了假设1a;loan×aud的系数显著为正,这意味着高质量审计的介入将弱化银行借款的监督效应,这一检验结果并不支持假设2。进一步检验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对成本的抑制作用,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变量sloan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短期借款相比长期借款更有助于降低公司成本,这支持了假设1b。此外,交乘项sloan×aud的系数为正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lloan×aud的系数却显著为正,这结果意味着假设2依然没有得到支持。

Panel B 是效率模型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4的检验结果显示变量sloan和lloan的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银行借款无法显著提升公司的效率,意味着此时假设1a未得到支持。进一步考察高质量审计能否有助于银行借款发挥治理功效进而提升效率,模型3的回归结果显示loan×aud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意味着就提升效率而言银行借款作为一个总体,高质量审计的介入无助于其提升治理功效;变量sloan×aud的系数显著为正,这意味着高质量审计与短期借款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并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这支持了假设2;变量lloan×aud的系数显著为负,意味着随着高质量审计的介入,长期借款反而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表2的检验结果综合表明,银行借款作为一个整体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成本但无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效率,其中短期借款降低成本的效果高于长期借款,这一实证发现部分地支持了假设1a和假设1b;而银行借款与高质量审计的协同效应仅在短期借款中存在且仅有助于提升效率,这意味着假设2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支持。

将全样本区分为金融发展水平高和低样本组并使用效率模型进一步展开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仅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变量sloan×aud的系数显著为正,这一检验结果总体证实了假设3,即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若其处于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则银行借款对问题的抑制效果更显著,但这一效应仅在短期借款中存在且只体现为提高效率。

(三)附加检验

将全样本划分为法治化水平高和低两个子样本,并分别使用效率和成本模型检验高质量审计能否提升商业信用的治理功效。表4显示,成本和效率模型中变量bloan的系数分别显著为负和为正,这表明商业信用的存在可以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率;将全样本区分为法治化水平高和法治化水平低样本组后,仅有效率模型中变量bloan×aud的系数在法治化水平高样本中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在法治化高地区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上市公司其商业信用提升效率的作用更强。这再次证明了独立审计职能的发挥会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即处于法治化水平高地区的上市公司高质量审计与商业信用的协同效应可以显著提升效率。

(四)稳健性测试

为增加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还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测试:(1)分别使用十大①以及审计行业专业性作为高质量审计的测度指标,研究结论基本不变;(2)用总资产负债率代替银行借款率,相关检验结果基本不变;(3)改变将变量交叉相乘法,将样本分为雇请与未雇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分别检验两组样本变量loan、sloan及lloan的符号和显著性水平,研究结论基本不变。此外,我们还考察了各模型中自变量的VIF值,发现所有变量的VIF值都小于3,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五、结论

以2007~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成本和效率的视角检验高质量审计是否具有提升银行借款的治理功效。研究发现:短期借款与高质量审计间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升效率但无助于降低成本;此外,高质量审计与短期借款间的协同效应仅显著存在于金融发展较为完备地区的上市公司中。与此同时,附加检验的结果显示,高质量审计具有透过改进效率进而提升商业信用的治理效应,但二者的协同效应只存在于法治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上市公司中。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高质量审计提升债务治理功效的路径和影响因素,表明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下高质量审计和负债的治理功效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之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注释:

①依照中注协年度排名,处于当年度前十名的事务所则为十大。

参考文献:

[1]Jensen, M..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takeov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323-329.

[2]Grossman S J, Hart Oliver .Corporat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ty [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3]Harris M, Raviv A .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 [J].Journal of Finance, 1991,(46):297 -3551.

[4]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经济研究,2003,(8):67-75.

[5]廖义刚,张玲,谢盛纹.杠杆治理、独立审计与成本[J].经济评论,2009,(6):74-82.

[6]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J].会计研究,2005,(10):45-54.

[7]王少飞,孙铮,张旭.审计意见、制度环境与融资约束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09,(2):33-39.

[8]唐松,杨勇,孙铮.金融发展、债务治理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经研究,2009,(6):34-42.

[9]田利辉.杠杆治理、预算软约束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 [J].经济学季刊,2004,(3):23-29.

[10]金雪军,张学勇.银行监管与中国上市公司成本研究[J].金融研究 ,2005,(10):110-119.

[11]Barnea. A, Robert A .Haugen, and Senbet Lemma W .A rationale for debt maturity structure and call provisions in the agency theoretic framework[J].Journal of Finance,1980,(35):1223-1234.

[12]Hart, O. and Moore, J. Debt and Seniority: An analysis of hard claims in constraining manage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85):567~587.

[13]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冲突与高质量审计需求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J].经济科学,2006(1):72-82.

[14]Houghton,K.A. Audit reports: their impact on loan decision process and outcome: an experiment[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83,(66):5-20.

[15]江伟,雷光勇. 制度环境、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J].当代经济科学, 2008,(2):117-121.

[16]Francis, J., I. Khurana, and R. Pereira. The role of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around the world[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3,(10):1-30.

[17]Francis, J.R. and Wang, D. The joint effect of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big 4 audits on earnings quality around the world[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25:157-191.

第8篇:审计效率论文范文

一、绩效审计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绩效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近年来颇受重视的绩效审计关注度增高,有关绩效审计的研究和着作也越来越多。研究绩效审计,我们首先有必要给绩效审计一个明确的定义范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绩效的定义:绩效,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通俗点讲,绩效就是组织所期望的结果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各项工作。那么绩效审计也就是对组织的绩效完成情况进行审计,其目的也是为了确保组织实现自己的期望目标。

绩效审计在理论上并没有一个严格准确的定义,不同的组织和国家对绩效审计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对于绩效审计的定义还是有大致的相同,即都认可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的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称绩效审计具体是现金价值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是对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益性(Effectiveness)的审计,即我们常说的3E审计。

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这三者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是一个联系的整体,是一条不可分割的生产链。这时候我们可以从3E的角度总的来概括一下上述的炼钢过程:炼钢厂炼一吨钢需要主要原材料生铁、废钢、造渣等5吨,辅助材料煤0.2吨(经济性);原材料产出比5:1,辅助材料产出比0.2:1(效率性);一吨钢收益500~1000元人民币(效益性)。而绩效审计则是贯穿于这个生产经营过程始终的审计过程,从原材料的购入、使用、效率到产品的销售收入整个生产链,每个环节都有审计,通过对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的审计组成了整个企业的绩效审计。事实上,绩效审计不仅仅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审计,绩效审计的涉及范围很广,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政府审计之中,这在下文中会继续讨论。

二、美国绩效审计的产生背景及经验

(一)美国绩效审计产生的背景

在绩效审计的研究和实践中,美国一直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绩效审计便有了初步的模型。美国着名学者肯特于1948年在《内部审计师》杂志上发表的《经营审计》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绩效审计这一概念。

1. 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的各行各业都处速的增长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伴随着企业的一系列弊端也逐渐显露。

2. 现代管理学之父,着名的管理学家美国人泰勒观测和研究了美国工厂生产流程中生产运营条线和管理条线的速度、时间、产量,总结出了一套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1911年泰勒在其着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构建了一套以“效率”为核心、适用于工业企业的科学管理原理。它的核心是通过对员工个人绩效的评估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控制。管理趋于科学性不仅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而且对美国绩效审计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美国企业中的绩效审计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由于当时公营企业此方面的弊端表现的最为明显,早期的美国绩效审计主要侧重于政府审计方向。

(二)美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及特点

美国政府于1921年正式颁布了《预算和会计法案》,在这一法案中政府绩效审计的方式和规定得到了较为详细的介绍。1921~1945年,是美国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绩效审计的进步时期,众多的绩效审计理论产生。这段时期,美国的会计总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着名的“发票审计”,在此次大规模的审计过程中,绩效审计被得到初步的运用。

1945~1981年是美国绩效审计基础建设阶段。二战后,在美国国会和三任最高审计长的努力下,以及同时期社会审计的高速发展基础上,绩效审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综合审计方法阶段。主要有以下特点:绩效审计的工作人员得到专业化的培养;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的理念有了初步的更新;审计机关的大规模重组。

1981年至今,是美国绩效审计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无论是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全球,包括两个核心思想:一是强调绩效观念;二是重视量化的评估方法。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1993年《政府绩效和成果法案》将绩效预算、绩效评估、绩效审计有机结合,建立起崭新的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管理制度。这一阶段,项目评估管理方法在全美得到快速推广和发展。

(三)美国绩效审计的经验成果

1. 审计计划严密,立项过程规范

美国绩效审计工作开展之前要求编制严密的绩效审计计划,计划中包含审计的目的、流程、方式等,只有审核通过的绩效审计计划才予以组织实施。同时,每一项绩效审计工作都要由专门的委员会召开论证会进行论证

,由美国国会、审计署、行政长官等人进行提问,申请立项的人员进行回答,通过这种问答考核的论证方式,既可以加强决策者对于审计项目的了解,还能起到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对于论证不通过的审计工作不予立项,或者退回整改,申请下一次立项论证。 2. 审计监督严格,审计结果公开 审计工作本身便是一项监督性的工作,因而对于审计过程我们也应加强监督。美国在这一方面做到了监督严格规范,监督者和被监督对象之间明确责任,采取问责的方式规范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行为,促使工作的开展有序高效。

此外,美国的审计机关虽然没有直接的处罚权,但美国采取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即将绩效审计的报告公布于众,使社会、政府、舆论都参与到监督中来,真正做到了“内容上的震慑”,这比单纯的形式上的处罚更加有效。

3. 具备优秀的绩效审计人才队伍,审计方式先进

优秀的审计人才队伍是美国绩效审计工作得到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美国绩效审计人才队伍中包含着各行各业的专家,他们不仅仅对绩效审计理论和工作精通,同时对于其他领域也有涉足和研究,很多绩效审计工作人员都是复合型的人才,精通法律、建筑工程、企业管理、计量经济学、计算机,甚至化学和物理。据统计,这类复合型人才占美国绩效工作人员总数的70%以上。

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高效完善的计/,!/算机绩效审计系统,将整个审计流程反映在电脑中,每一步操作配备相应的权限,使整个过程严格规范。

4. 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美国在绩效审计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例如,在进行绩效预算编制时要提出具体的绩效计划和指标,由专门的绩效评估委员会和相关机构进行评价和监督。

三、我国绩效审计开展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伴随中国现代审计制度正式构建,中国审计研究者们就开始探讨绩效审计的问题。但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调查却显示,中国大部分的审计机关目前仍然主要是以传统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很多审计部门,尤其是地方审计机关甚至从未开展过绩效审计工作。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尚且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绩效审计在质量和数量上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主要在政府部门和部分大型上市公司中有所运用,其他的单位还未有充分的运用,或者即使有运用,也难以避免流于形式的现象。绩效审计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审计报告更像是工作汇报,而不是披露性的报告。

(二)绩效审计工作受组织领导的个人意志左右

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绩效审计工作中,也存在于整个审计工作中,这与我国领导人负责的机制是分不开的,是我国管理体制下必然出现的一种情形。审计部门往往受制于上级部门和同级政府的领导,在客观性和独立性上难以得到完全的保证,因而整个绩效审计工作也容易受到领导个人意志左右。

(三)绩效审计在企业中运用不多

改革开放后,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民营企业不断增多和扩张,然而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同时,内部的绩效审计监督运用却不成熟,甚至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未能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的很多企业,是出于一种为了绩效审计而开展绩效审计的姿态,组织的绩效审计大多还处于表面和摆设的层次,未能深入的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发挥绩效审计在预测、管理方面的作用,难以真正实现3E目标的实现。

(四)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不足,理论基础薄弱

国家审计署以及下属的地方审计机关早期曾分阶段派出审计工作人员前往英、美等绩效审计先进的国家进行考察学习,并带回了大量的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的资料,对中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比如《世界审计史》、《世界各国政府审计》、《世界主要国家审计》、《英国绩效审计》等。但是关于国内绩效审计的资料则比较少,且多是一些探讨性和争论性的文献,鲜有明确的方向性的文章。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还任重道远。

(五)缺乏专业的绩效审计人员

由于缺乏足够的绩效审计理论基础和相应的社会宣传,目前我国专门从事绩效审计工作的人员很少,很多审计机构和部门让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从事绩效审计工作,缺乏专业型人才。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所要求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更高,因而对于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很严格,表1是广东省梅州市审计局招聘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招聘计划表。

从表1可以看出,从事绩效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要求普遍较高,不仅要求具备审计方面的专业资格,还需要具备资产评估、建筑工程方面的资格认证,综合性高。且需求人数较少。

四、发展我国绩效审计的研究借鉴和建议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结合上文所述美国绩效审计发展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审计制度

详细规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这是绩效审计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徒善不

足以为政”,制度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会计总署八十年代后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条文,结合我国自身的审计工作特色,制定适合我国的绩效审计制度。 1.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标准体系。

2. 建立完善的绩效审计法律体系。

(二)加强绩效审计理论基础建设

1. 提高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数量和质量。

  2. 转变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方向。

(三)加强绩效审计的宣传工作

在行业内部和社会上开展有关绩效审计的宣传。绩效审计作为新兴的审计方式,目前在整个审计行业内[!]部已经越来越得到认可,我们要加大在行业内部,在各审计机构和部门之间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绩效审计,让审计工作人员了解绩效审计,学习绩效审计,掌握绩效审计,让审计机构和企业、政府多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另一方面,还要面向社会宣传和推广绩效审计。

(四)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在已有的审计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新鲜血液的加入。加强对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多开展交流和学习活动,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创新审计队伍管理体制和方法。具体如下:注重国家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培养综合型人才;提高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吸收年轻审计人才的加入,优化绩效审计队伍年龄构成。 (五)改进审计技术和方式,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

信息化是当前审计领域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财务会计的全面电算化,计算机审计将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工作中的计算机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运用计算机审计方面,明显落后于美国。因此,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利用计算机以及审计软件进行辅助审计,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的科学性。

第9篇:审计效率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优势局限性

在外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过三种审计模式,即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及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也即风险基础审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

一、风险基础审计兴起的背景

1.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因素。审计期望差距(expectation gap)即社会公众对审计应起的作用的理解与审计人员行为结果及审计执业界对审计业绩的看法之间存在差异。审计自产生至今,始终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这种双方在目标一致性上所存在的差距使审计人员常常“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之中”(G.J.Benston)。因此,审计界积极探索解决审计期望差距的途径,导致了风险基础审计的产生。

2.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压力是风险基础审计产生的经济因素。制度基础审计的明显不足在于不当分配审计资源,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审计过量而高风险审计领域审计不足,难以保证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全新思路。于是,基于成本效益的推动,“一个使得审计人员计划并有效成功执行的审计概念”(斯迪威(Manin C.Stilwell)和艾利奥特(Robert K.Elliott)描述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便应时而生。

3.制度基础审计的内在缺陷及现代科学的发展是风险基础审计产生的技术因素。“制度基础审计最大的缺陷是对管理层舞弊进行审计没有效率,因为管理层舞弊往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银广夏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管理层舞弊事件。与此同时,控制论、计算机审计技术、现代统计理论等为审计风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保障。

4.审计职业界的不懈追求也促进了风险基础审计的产生。

二、风险基础审计的优势

1,强化了审计风险和审计效率观念。风险基础审计的目的是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不单纯地节约审计成本。审计的关健是发现有价值的线索,识别不同的风险点,然后实施系列的个性化测试方案。风险基础审计能有效发现客户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从而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提高了审计效率和效果。

2.风险基础审计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主要着眼于查错防弊。制度导向审计建立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无利害关系假设”基础上,重点对内控各个控制环节进行审查。把“查错防弊”的手段主要寄托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可以说是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最大弱点。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无利害关系假设”,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3.有利于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均会造成低风险审计领域审计过量而高风险审计领域审计不足的问题。而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评价审计风险为基础,把有限的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合理配置了审计资源。

三、风险基础审计的局限性

1.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理论尚不完善。在具体运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存在问题:一是自身尚未形成严密、科学的体系,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仍存在一些过于主观而非客观的工作标准;二是在审计实践中还缺乏有力印证。综观2001年~2002年美国出现的一系列跨国公司财务舞弊招致的审计失败案例,大多是审计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被不恰当地大量运用,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执业的审计师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在风险导向审计中,风险评估失败极有可能导致审计失败或审计无效,因而该审计模式对会计师的执业能力要求非常高。而事实上,如今非审计业务已日益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因而审计界人才流失严重。俗称一流的审计师做咨询,二流的审计师做审计,即使已经主要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五大”也面临着缺乏高素质审计人才问题。

四、我国在实务中应该慎言风险基础审计

2002年10月AICPA第99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准则(SAS NO.99),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一些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如收入确认、存货计量、会计估计等实行“有错推定”假设,同时强调审计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已将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全面贯穿于审计准则之中。笔者认为:该审计模式还处在理论幼儿时期,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优点与缺陷瑕瑜互见,应辩证、客观地对待。

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效益、注册会计师素质的差距、审计程序软件开发、政府监管和司法执法等都是目前我们推行风险审计的障碍。因此我们应该在理念上认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把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观念融合到传统的账项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中去。对于内部控制不太健全的小型企业,通常应考虑选择以账项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而对于那些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完善的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等,通常应采用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不论哪种审计模式,都不应忽视对财务数据及其交易或事项的审计。

参考文献:

[1]《会计研究》“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谢志华、崔学刚,2006.7

[2]《财会通讯》(学术版)“审计资源配置专家系统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应用”,顾晓安,2006.09

[3]《财会月刊》“论制度基础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型”, 林刚、李相志,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