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绿色农业论文精选(九篇)

绿色农业论文

第1篇: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业问题的实质;现代农业的含义;北洸乡规划;乡村治理结构改革;土地集中

1前言

1.1北洸乡南部的概况

当前正值初夏,走进北洸乡中南部,尤其是南环路以南的井神、三台、北张、南张、白城等村,果树林立,满眼都是绿色,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没有一家污染企业,被誉为天然氧吧,是度假、休闲、旅游、疗养、娱乐、果园参观调查研究的理想之地。桃、梨、红枣、苹果、山楂、核桃等水果干果应有尽有,并以村为单位,集中分布,形成各自的特色。比如:井神的仙桃、白城的苹果、三台的酥梨、北张南张的红枣等,均在太谷县非常有名。而且品质优良,口感面貌俱佳。可以说这几个村拥有很好的发展旅游导向的现代绿色高效农业的条件与基础。

1.2北洸乡南部存在的问题

然而现在这几个村现状如何呢?随着农业尤其是传统农业经济效益的急剧下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上述五村,果树疏于管理,病虫害严重发生并呈现失控态势,农业产出锐减,总体经济实力迅速下降,外出打工人员增多。集体财产卖完或流失掉,农业税免除,村委会入不敷出,外债剧增,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加大,村委会普遍失去对村民的组织力、控制力和号召力。村庄管理无序,卫生环境恶化。村庄整体的产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这五个村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到底问题的实质出在哪儿呢?在全县有没有普遍性呢?面对问题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如何做呢?未来的农村经济基础即农业应当如何发展呢?怎样找准有效的切入点呢?切入点又在哪儿呢?下面就结合实地问题调查研究和北洸乡的发展规划就以上问题做简要分析,重点就旅游导向的绿色现代高效农药谈谈核心问题并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2、农业问题与实质

2.1农业中的问题

不论走到哪儿的农村,老百姓都会反映甚至抱怨:“现在种地越来越不行了”。其实这是传统农业效益急剧下降的“通俗说法”,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并占据社会主要位置,传统农业因其弱质性而下滑甚至衰退是必然的历史现象(但要注意下滑和衰退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由此便引发了很多问题:

2.2农业问题的实质分析

2.2.1问题的农村形势总体分析

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下滑,工商业和服务业收入多于农业收入,导致“种地明显不如打工”,而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是由工商业决定的,必然导致没有工商企业的传统农村的总体经济实力相对下滑。

2.2.2农业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

农业效益相对下降,种地明显不如打工导致大批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被迫或主动外出打工,农业疏于管理,特别是病虫害本来是个细心活,原来借助于细心管理而能有效防治的病虫害现在因不能耐心防治而重新大规模爆发,加上环境异常和气候变暖引起的新的病虫害集中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效益的下滑。

2.2.3农业问题的乡村治理变化

当农业相对效益下降到一定程度,传统农业效益跌到极致,工商业成为税收的主要税种,农业税必然要被取消。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讲农业税应当要被取消,但这却使农业村庄丧失全部“税源”,沦为完全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的“行政管理单位”,并且这个单位处于行政管理的最底层,转移支付不可能全部支付到位。中间克扣盘剥挪用难以避免,但村庄的开支消费价格是由全社会决定的,说的通俗点就是“给不了100万的钱,却要修100万的路”、于是外债内债必然产生。有债务的地方必然产生严重的矛盾,尤其是内债势必增大干部群众之间的矛盾。

2.2.3农业问题的政策基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传统农业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但从那时伴随着集体经济的逐步瓦解,集体或村委会逐渐失去对村民的号召力、控制力与组织力,传统农业效益的下滑使原来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和治理的机制逐渐瓦解。

单干的片面坚持,集体的瓦解,市场经济利益观念的扩张,使农村集体公共团结价值和精神崩溃,使现在的农民很难用合作互助的形式去共同发展。

2.2.4农业问题的实质概括

问题的实质在于,当全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今天这个状态时。我们的农业怎样达到经济各行业的平均水平,若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个平均水平,就是现代高效农业,也就意味着有了现代乡村的经济基础,具备现代社会的基本治理结构和能力,就不会产生上述问题或上述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若我们的农业达不到经济各行业总体上的平均水平,就会被逼迫或被强制走向现代农业,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病虫害增多、干群关系紧张、农民一盘散沙,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变差升至不可控,集体号召力组织力控制力空化,而这些问题阻止了人们有效快速走向现代农业的步伐,甚至使内向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可能和能力丧失,又将加剧农业效益的下降。

总之,包含上述五村在内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的本源在于传统农业效益加剧衰退,经济基础逐步瓦解,引起众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出现,并且反过来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

3、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3.1现代农业的概念

一般认为,今天意义的现代农业始于二战后(将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二战前这段时期的世界农业发展称为近代农业,此前的统称为传统农业或者古代农业),是在近代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

3.2现代农业的特征

结合实际概括一下:现代农业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3.2.1高效化,

高效化,包括农产品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和传统农业相比,产量有大幅度增加,品质(包括外观色泽形状个头,内在口感营养价值)明显改善,特别是经济效益要像上文所说的那样,达到经济各行业的平均水平,若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个平均水平,就是现代高效农业。

3.2.2技术化,

技术化,不论机械技术,还是生物技术,都应得到普遍而又因地而异的应用,成为稳产高产,实现高效化的根本力量。

3.2.3新型农民化

新型农民化,指从业者具备较高的文化技术素质,较强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要塑造新型农民,能操作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能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包括育种和生物技术。

3.2.4生产组织化

生产组织化,指合作社普遍建立并走向联合,成为农民经济生产共同体,互帮互助,共同参与培训学习,高效标准管理生产活动。要求合作社:内部民主规范管理,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加入,自愿退出”的原则组合自成立合作社,农资产品统购统销,关心社区共同发展与社会文化事业,重视教育培训,

3.2.5规模化或立体化

生产宜规模化则规模化,机械化则机械化,宜立体化则立体化,生物化则生物化。人少地多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凭借资源优势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靠集中连片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赚取接近或超过经济各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可以根据自己资源劣势在适度规模化的基础上发展立体生物农业,靠提高单位耕地产量赚取或超过经济各行业平均利润的利润。

3.2.6产业化

未来的农业及现代化的农业不能因农业而农业,而要延长农业的生产链,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总之要有相关的非农产业的产业引导带动。

3.2.7标准化

管理统一标准化,即在合作社的组织下按照市场和技术的要求科学统一标准管理,以确保产出高产标准优质安全的产品。

3.2.8绿色生态化

克服传统集约型农业的弊端,即减少直至不使用农药,转向靠生物措施保产增产,减少化学药剂肥料的使用,达到既高产高效,又安全无公害,还能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目的。

4、北洸乡五村的选择及规划建议

4.1北洸乡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原因与要求

4.1.1北洸乡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结合北洸乡的实际和现代农业的共同基本特征,应确定生态旅游导向的标准化、合作化、高效化、立体化的适度规模的绿色农业(具体到上述五村就是林果业)。

4.1.2北洸乡农业发展以旅游导向的原因

应当是旅游导向的现代农业,理由包括:(1)、北洸乡没有发展工商业的条件,国家已紧缩土地政策,严守是十八亩耕地的红线,不会轻易批准工商企业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工商企业用地。环保环保力度,严格查封污染企业。在这样“一不准占地,二不准冒烟”的条件下,再加上招商引资不好引进,靠工商企业带动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不现实。(2)北洸乡有发展旅游的条件,没有污染企业,这儿天是蓝的,地是绿的,享有天然氧吧的美称;苹果、梨、杏、梨、枣、桃等应有尽有,田园风光优美,果品香甜可口,适宜发展包括采摘、观光度假在内的大生态旅游产业,并以此带动引导林果产业的发展。而且人文景观又非常众多,比如三多堂、圣果观等。如果发展工商业,包括林果加工产业,必然破坏这儿难得的自然美景,不见得核算。总之发展生态旅游,既符合现实政策要求,又符合长远持续发展的要求,还能和北洸乡南部林果产业五村的产业特点相衔接。

4.1.3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标准化要求

标准化是为了克服产品品质杂乱差和生产管理上的混乱等问题,走向标准化定位,标准化设计,标准化管理、标准化销售。

4.1.4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合作化要求

合作化指农民生产普遍建立或组织合作社,克服一盘散沙的状态,全面有效整合农村自然经济社会资源,提高农民素质,在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下统一严格管理,标准化生产,建立合作社内部完备的产供销的分工体系,并走向专业化。

4.1.5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高效化要求

高效化是根本目标,改变目前低效甚至衰败的境况,实现数量、品质和最终经济效益的飞跃,产量在科技推广和科学管理的支撑下大幅提升,不断再上新台阶;品质(包括外观色泽个头形状,内在口感营养价值)明显改善,不断满足变化的市场的需求,适应人们的营养消费要求。

4.1.6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立体化要求

立体化或适度规模是在考虑到现实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走有中国特色或有太谷特色的规模农业。人多地少的矛盾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农场化农业根本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只能走适度规模农业或立体农业,往空中发展,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单位收益率。

4.1.7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绿色化要求

绿色是我们走向未来,在未来农业格局中占据优势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类社会经济进步对食品选择注重安全的必然选择。

4.2北洸乡农业发展的注意事项

但请注意,以旅游为产业导向并不意味着离开旅游就不能搞现代农业,针对农业本身,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仍然有巨大潜力可供挖掘。我们应当将旅游和农业结合起来,综合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是基础,据主导作用,旅游业引导,引导规范现代农业的发展。

4.3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具体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建议县委县政府和北洸乡党委政府,确定北洸乡井神、三台、白城、南张、北张为生态旅游引导的现代农业尤其是现代高效林果产业大协作区,具体确定井神为现代高效绿色仙桃基地和桃园旅游区,三台为现代高效绿色酥梨基地和山村文化风俗自然景观旅游区,白城为现代绿色高效苹果和果园采摘基地,北南张为优质红枣和枣园旅游,并打通连接五村的旅游交通大动脉,改进优化田园风光,形成从桃、到苹果梨、再到红枣不间断的果品供应基地,和相应的连续旅游项目。建议在井神靠近太井路的两侧建立标准优质桃园基地,三台建立高效绿色规模画的酥梨园区,进一步优化升级南北张旅游资源和条件,加紧资源整合,克服制约生态旅游基地良性运行发展的因素,做好群众工作,扩大合作社农民的份额,并使之成为农民自己发展生产的专业合作社。

5、发展现代农业核心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建议

上面的论述只是规划或设想,而要真正落实,就要首先解决麻烦的农村政治社会问题,欲解决农村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尤其是要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从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并夯实经济基础和调整农村资源社会关系,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两个方向着手,形成科学统一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及规划,建立合作创业的社会政治关系,并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建设现代乡村经济社会的大系统工程,两者只要有一个方面做的不到位或被忽视,都将使这一系统举步维艰。具体建议如下:

5.1乡村治理结构改革

建立新的高效的乡村治理结构体制,包括乡镇治理结构或体制,和村治理结构或体制。改变或超越现代的治理状态、

5.1.1建立建设现代村庄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的模式、办法与制度

建议选择几个村比如上述北洸乡的五个村,在现有基础上特别是在坚持村民自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建设现代村庄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的模式、办法与制度,中国的农村必须也应当自治,但仅有村民自治尤其是现在这种状态的自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相反会加剧问题的产生。可以委托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山西省三农发展研究中心(也在山西农业大学)选择一些村庄做试点,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组织部门、民政部门配合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结合大学生村官制度和合作社的建立推广及高效建设管理,研究制定和试验超越现实村庄治理结构和状态的村庄治理结构模式制度。现代村庄治理模式的研究试验和实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我们太谷县都是空白,但这很关键,不解决村庄治理问题,不超越现代乡村的整理格局和状态,我们的现代农业目标永远是空谈。离开高效稳定成熟的村庄治理,我们的现代农业即便能搞起来,但绝对不具有普适性。

5.1.2乡镇政府整顿改革管理体制、结构和行为

乡镇政府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组织化等客观要求,整顿改革管理体制、结构和行为。依据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则要求,乡镇政府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其中最核心的是农民的组织化,还有就是组织化基础上的产业发展,技术推广、新型农民培养、文化建设等。围绕组织化,乡镇政府所需要的职能、人员、机构将会增多并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求。政府应当发挥组织领导服务协调的作用,统筹全乡镇的发展规划和项目管理及技术信息服务,实际上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产业发展不是或最好不要是以村为单位进行统筹规划管理,而最好是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进行统筹管理。形式模式多样,但共同的模式框架是:切实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基本原则和“自愿加入推出,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统购统销、互助合作、教育培训、关心社区”等管理运行原则,鼓励支持群众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但尽可能地少而精,少而大。之后按照自下而上民主的原则在乡镇政府成立各专业合作社的联社,最后再成立综合性的大合作社联社,用以统筹协调规划资源,组织管理生产,扩大组织队伍和生产规模,增强组织力量。客观上,各村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也只能在乡镇里以乡镇为单位组织联合。

未来的乡镇政府、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熟推进时的乡镇政府最大的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不是乡计生办、派出所等,而是合作社联社。经过民主程序,自下而上选举产生合作社联社的董事会或理事会,统筹全乡及整个社会的资金技术政策信息销售等资源,协调制定和实施规划。下设畜牧养殖、林果、蔬菜等各种类型的合作社联社,并有相应的理事会,在大合作社的指导或领导下直接具体组织管理本类型合作社的运行发展。大合作社和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都有相应的监督、财务、人事、技术、办公室等机构。若这样设计并执行操作,可以想象到时乡镇机构有多“庞大”,职能、机构、人员有多少。不过这跟以前大部一样,以前的乡镇机构庞大臃肿本质上是在“执行上级命令任务,掠夺乡村资源”,而没有组织乡村建设发展。而未来以合作社为中心的乡镇机构及其“膨大”是在“自下而上民主”的原则基础上,为了增强乡村自我建设建设能力,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独立发展而需要的。

5.2土地集中问题:

农业规划首先依赖土地、受土地的影响最大,要发展现代林果产业,肯定是发展生态绿色高效、集中连片成规模的林果业,这就要求首先解决土地问题,在现在的既有的土地格局下,如何奠定发展高效益上规模的林果产业的土地基础。

土地集中可能有两种方式:

5.2.1土地集中的“流转模式”

第一种方式是:集体收回相应数量的土地,给予所有者一定补偿,之后做统一规划,再以科学合理的便于林果产业长期发展的方式承包给村民,这需要乡政府甚至县政府的大动作、大规划、大投资,就像白城的大棚设施农业一样。这种方式本质上是由外向内推动农民加入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需要政府精力和资金的巨大投入,效果快,但短时间内不具有可复制性,且相关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建设滞后,他的动力仅仅在于政府财政。

5.2.2土地集中的“合作模式”

村庄或农民自己内部调整土地资源,比如,在村里选择一片有一定基础的适合发展现代林果产业的土地,对相关技术、市场、品种、自然条件、结构等做好评估,并做好做细规划,提前就产品销售、信息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等系统的配套工作做好,组织成立针对林果产业发展项目、针对相关群众的合作社,然后通过耐心的群众工作说服相关群众加入合作社。当然还需要一个强力高效廉洁的项目发展领导机构。这种内向的自我调整方式见效慢,面临的难题非常多,需要村庄自身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需要全村村民的团结互助谅解,是对全村团结精神的考验。这种方式具有变革性和可复制性,一旦成功,整个村庄将产生巨大的变化,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开始建立,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社会关系形成,相应的文化组织建设同时也在推进,于是一个现代化的社区出现,新农村建设完成目标。还将对周围村庄和社区产生冲击力,成为他们的学习的榜样。

5.3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对策建议

因此建议,对以上五村尤其是井神村、三台村进行林果产业土地和自然条件的考察评估,确定适宜发展林果产业的地块,并制定详细规划,再一步步地往前推进,也就是用第二种方式实现资源整合。不过这种方式对乡镇党委政府,村支部、村委会、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领导要求特别高,因为内向型的资源整合需要耗费组织者巨大的精力时间,有时需要大领导出面坐群众工作,压住“阵脚”。

而围绕土地、甚至围绕整个项目更加详细的规划需要在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土地问题的基础上制定。

总之,我们发展旅游导向的现代农业核心问题是资源整合,包括社会关系整合、土地资源整合,经济资源整合、技术资源整合、这都需要首先确定群众可以接受的并充分信任的社会治理结构及建立在现实国情、土地制度基础上的土地整合方式。然后再考虑具体规划和设计。

6、结束语

改变现在农业发展的困境,发在现代农业,需要对问题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要抓住核心与关键问题,要考虑到社会实际和农民群众的接受能力,要切实做到“以人文本”,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周沛著《农村社会发展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2、温铁军著《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第一版

3、陆学艺著《“三农问题”读本》、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第2篇: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1.1人地矛盾突出库区目前人口约2540万,农耕地195588hm2,人均耕地0.05公顷,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053公顷警戒线,农业沿袭传统“粮猪型”二元结构运行,产业空心化,农业比较利益低,80%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缺劳力,土地撂荒面积扩大,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40元,人均粮食354kg,人民生活贫困。

1.2地形崎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条件差三峡库区大部县属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贫困落后县,地质灾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库区重庆段地质灾害总数有755处,总体积约12.59亿m3,从70年代起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伏旱频率高,大部分地区频率≧60%。政府对农业固定资产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水利年久失修,农田保灌面积仅占31.96%,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1.3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库区由于植被稀少,大片的荒山没有绿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km2,土壤侵蚀模数3775.59t/km2•a,每年进入库区泥沙达1.4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减少变薄,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粮食生产。

1.4水土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近年来沿江县市采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因此,乡镇企业星罗棋布,聚集中心城镇,2013年城镇人口已超过51%。每年库区生活垃圾约380万t,工业固体废物3000多万t排入江河,常在库区回水区形成污染带。在农业上每年每公顷耕地施化肥、农药(折纯)720kg和2.72kg,致使水土受重金属Cu、Cr、Pd、Zn、Hg的污染,河水水质恶化,鱼类种群减少。据在云阳澎溪河采水样测定,亚硝酸盐氨30㎎/l,水土污染后,土地生产力下降,食品不安全,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2、三峡库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农业模式根据库区立体气候的特点,提出以下四种发展模式

2.1山地丘陵区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库区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5.7%,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的立体气候,农业生产模式应分层布局多样发展。平坝浅丘陵区,土地资源不足,但质量高,是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为保证库区2000多万人有粮食吃,要建设基本农田,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测土配方施肥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在丘陵低山缓坡地带,温、光、水条件好,因地制宜种植柑桔、蚕桑、油桐、李桃等经济林木,并推行农林复合(Agroforestry)经营,实行林粮间作、果粮间作、林药间作,林下还可围网养鸡养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高山地带,气候寒冷,水土流失严重,应建设水源涵养林用材林,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粮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2生态养殖模式库区溪河纵横,水域辽阔,为鱼类生物提供了良好栖息条件,应大力发展草鱼、鲤鱼、鲫鱼。库区还有86617hm2稻田,在水源条件好的地方,推行稻田养鱼,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促水稻增产。

2.3发展城郊观光旅游农业三峡库区历史森林文化景观有1000多处,巫山的小三峡、奉节的白帝城、云阳的张飞庙和龙缸、忠县的石宝寨、丰都的鬼城、涪陵的白鹤梁等等,在全国都颇有名气,要精心策化,发展乡村旅游,建立农家乐,吸引人们参观,增加经济收入。

2.4发展庭院经济模式库区农民居住分散,每户村宅占地约0.03hm2,土地肥沃,便于管理。应充分利用这些闲散土地发展种养殖业和加工业,形成不同类型的村镇庭院经济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蔬菜园、畜禽园、花卉园,为城市提供无污染绿色生态食品,既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2]。

3、推行绿色低碳经济农业的对策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C02释放O2,根据科学研究估计,我国农作物与草本植物每年要吸收115万吨C02释放80万吨O2[3],因此实行科学管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减少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粪便排放,实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对改善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实行新能源发展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着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高能耗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为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淘汰高能耗企业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创新,实施新的新能源战略。首先要减少烧煤发电,积极利用水资源、天然气资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来发展新的能源,减少石油高碳能消耗,实行清洁生产,特别要加强林业建设,绿化荒山,减少碳的排放,这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农业的关键所在,应普遍推行。

3.2推行免耕,减少化肥用量根据资料介绍,我国土壤含碳量约为18.57万t(土壤平均深度0.88m),是植被碳库容量的30倍[1]。因为农耕地有着巨大固碳潜力,通过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传统翻犁方式为免耕,能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免耕还减少农机械使用,减少化肥量的使用,间接减少农碳的排放,能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3.3实行稻田水旱轮作,减少CH4的排放种植水稻是CH4的排放源,库区有86000多公顷稻田,应通过改制,实行水旱轮作,这是因为稻田CH4排放通量比冬水田低50%以上。各地应根据水源气候条件,可推行稻麦轮作,稻菜(油菜)轮作,稻薯(马铃薯)轮作。这种耕作制度能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既能增加粮食产量,又能减少CH4的排放。

3.4推广沼气净化池,发展农村新能源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上,适宜沼气发酵。目前农村约有50%的农作物秸杆被烧掉和沤火灰,释放大量CO2和烟尘,污染了环境,污染了空气,增加了雾霾天数。今后应推行秸杆过腹还田,以人畜粪尿为有机原料,大为发展沼气净化池,使农村粪便得以科学处理,既增加了农村新能源,又改善了生活环境。

3.5发展高效生态循农业库区温、光、水资源充足,建设节能日光温室设施农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温室采取微滴灌技术和反光幕补光技术,发展高附加值的蔬菜和名贵中药材,如在棚内种三季蔬菜,番茄、花菜等,也可种黄连、天麻、半夏等各种名贵药材,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

第3篇: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1.1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

已有的研究表明,循环农业中的行为主体包括涉农企业、农户、政府和中介组织。但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循环农业的内核是产业链延伸与生产、消费的统一,因此应将消费者纳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中。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产生影响的是链内因素和链外因素的综合作用,链内行为主体包括涉农企业、农户、消费者,链外行为主体包括政府及中介组织,各行为主体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见表1。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内外因素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任何单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从而影响主体行为的选择,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同时还受到反馈行为的纠正,这些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1.2ISM模型建立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ISM模型法利用图形这种直观的方式来描述和阐明问题,这对于理清思路、明确问题,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都极为有用。

1.2.1确定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

基于吴锴对参与循环农业主体行为的分析,并将消费者纳入其中,将表1中细分的17个因素,使用方格图分析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的相互关系。,A表示方格图中行因素影响到列因素,∨表示方格图中列因素影响到行因素,X表示两因素相互影响。

1.2.2根据方格图建立可达矩阵

根据方格图建立邻接矩阵,利用Warshall算法得到可达矩阵M。Warshall算法是一种求二元关系传递闭包的高效算法,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设在n个元素的有限集上关系R的关系矩阵为M(即方格图的邻接矩阵的布尔矩阵),置新矩阵。

(2)置i=1。(3)对所有j,1≤j≤n,执行如果A[j,i]=1,则对每一k=1,2,…,n,置A[j,k]A[j,k]∨A[i,k]。即当第j行第i列为1时,对第j行每个元素重新置值,取当前值与第i行的同列元素之和;否则对下一j值进行同样步骤。(4)i增1。(5)如果i≤n,则转到步骤(3),否则停止。可达矩阵表明了不同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在矩阵M中,如果2个因素之间有着直接或递推的关系,在矩阵相应位置上规定值为1,否则为0,且默认因素对其自身有影响。

1.2.3对可达矩阵进行划分

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就是将影响程度不同的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些因素之间有一个轻重先后的框架。其步骤如下:

(1)寻找最高级要素

受要素Si影响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可达集M(Si);影响Ri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Ri的先行集U(Si);如果M(Si)∩U(Si)=M(Si),则Si为第一级最高级要素。

(2)寻找其他各级要素

找出第一级最高级要素后,从可达矩阵中划去该级所有最高级因素所在的行和列;再从余下的可达矩阵中寻找第二级最高级因素;以此类推,可找出每一级所包含的最高级因素集。这样逐步分析就可以将不同的因素划分出层次。根据以上步骤,求出第一级最高级因素集L1={S18},在M中去掉18行和18列,依照上述方法寻找第二级最高级因素集,以此类推,得到各级最高因素集如下:L2={S5,S6,S7,S10};L3={S12};L4={S4};L5={S1,S2,S3,S11,S13,S14,S15,S8};L6={S16,S17};L7={S9}。

(3)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由按级顺序排列的可达矩阵去掉单位矩阵后,可清晰看出各因素的层次关系,以此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影响因素的ISM模型。

1.2.4结构模型分析

可直观了解到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这是一个具有多层递阶结构的复杂系统,影响因素主要分为3个层次: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深层原因。直接因素主要和企业有关,包括技术水平、资金支持和经济绩效。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根植于系统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动和干扰归根结底只有通过系统内因才能起作用,同时内因也有主次之分。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农业企业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直接实施者,它是管理系统内因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农业企业的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自主行为直接影响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性质及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当外因转化为内因时,整条供应链才会将环境保护因素纳入系统化、一体化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在观念、资金及技术上是否有能力对环境压力(外因)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也是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关键。因此,企业获得技术指导和经济支持将有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此外,经济绩效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原动力”,将环境压力通过供应链管理转化为企业的经济绩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这才真正符合了链上各主体的根本利益。间接因素关系到中介组织、农户和消费者3个主体的行为。农户和消费者对绿色市场的反馈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行为,这些反馈行为受到认知、市场价格、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农户、消费者和企业这三者之间关键的链接点就是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可以将分散的农户、农户与企业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有效链接起来,并在生产、销售等环节为各方提供服务,比如知识、信息的传播、技术指导、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资金服务、监督协调等。作为绿色供应链利益相关者中的重要一员,政府在建立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系统有效的制度环境、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绿色供应链上行为主体自利的存在,如果缺乏外部的规制者,仅仅是通过市场竞争行为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会导致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中环境友好的原则与目标不能实现。此外,因为负外部性的存在,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也会导致行为主体之间产生信用危机、逆向选择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法制上的规范和保障。与此同时,政府也肩负着引导绿色消费的重任。

2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分析

间接因素涉及到中介组织、农户及消费者3个行为主体,他们之间行为的协调有助于绿色供应管理的实施。该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间接影响因素重要度进行排序,以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政策的提出。AHP方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其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并按照一定规则量化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影响力。

3结论与启示

第4篇: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绿色农业,科学发展观,发展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与此同时,针对国家在中部崛起思路中提出的“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建议,湖南正抢抓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而发展绿色农业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此,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做精做大绿色品牌,才能使湖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经济强省的转变。

1.绿色农业的含义及特点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形态与模式。具体地说绿色农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从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并结合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产业。其基本内容包括生物的多样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三个方面。打造绿色农业,不仅要着眼于自身,更要将农业融于社会的整个领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

绿色农业强调四个良性循环:一是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利用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种养模式,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二是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科技论文。农业产业内部协调,结构合理,布局有序;农业与相关产业尤其与环保产业协调。三是农业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备,农田沟、路、渠、林配套,用地养地结合,稳产高产的标准农田比重大,综合生产能力强;对土地等要素占用合理;污染少,对环境损害轻或不构成破坏,且农村水体、大气、土地都要符合环保要求。科技论文。四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要求农业人口结构趋于合理,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增加;农村贫困消除,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业发达;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消费健康。因此,绿色农业具有4个鲜明的特征: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标准化。

2.湖南推进绿色农业进展情况

2.1形成了鲜明的绿色农业区

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市绿色农业区。主要开展城郊结合的环保、观光休闲型农业,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建立节能减排的高效型设施农业。二是环洞庭湖绿色农业区。着重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区水资源,实现粮、油、麻、渔等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三是涟邵中部丘陵盆地区。利用该区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光照充足和交通、城镇、劳动力之便利,大兴油茶、烤烟、猪牛生态养殖,建立了种、养、运一体化流程。四是大湘西绿色农业区。该区自然环境相对洁净,建立了柑橘、有机名茶、猕猴桃、百合、鲜食玉米、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带。五是大湘南绿色农业区。主要以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开展烤烟、黄花菜、临武鸭、东江鱼等品牌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高效利用的绿色农业。

2.2农业示范县建设初见成效

全省已建成长沙、慈利、南县、浏阳4个部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和桃源、冷水滩、沅江、衡山、邵东、新化6个省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态效益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2.3绿色农业技术与复合模式研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农业专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如丘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了丘陵区茶园生态系统优化技术体系和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了适应湖南绿色农业区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绿色农业建设仍旧突出,表现为:农业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增长过度依赖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态结构脆弱,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等。

3.湖南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相结合,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结合。目前,对湖南而言,绿色农业还刚刚起步。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3.1要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宣传力度,让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要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力度和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围绕湖南的农业优势产业如水稻、柑橘、生猪、茶叶、水产等,确定重点项目集中攻关。要注意解决从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转换过程中的一些瓶颈性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在绿色农业立项、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农民和企业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开拓绿色食品市场。

3.2以实施农业标准化为重点,加大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推广

要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用绿色农业的生态意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生产现代农产品。科技论文。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结合农业信息网络、农技电波入户、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科技下乡等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的宣传、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绿色生产意识。同时发挥典型示范的推动作用,选择生态环境好、无污染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率先向绿色农业转换。

3.3注重调研,做好区划

“十一五”时期,是湖南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养业绿色食品基地。各地要在原有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基础上,采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做好绿色农业资源调查,建立绿色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库,对农产品原产地自然条件(土壤、大气、水等)进行科学检测,对产地社会经济条件、耕作习惯、区域优势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科学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地绿色农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4扶持一批重点产品和龙头企业。

要选择一批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产品特色突出、附加值高的重点产品和项目,从各方面予以扶持,使生产要素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集中,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的关键是要在项目、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资源环境有优势的地区优先安排。依托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通过优惠政策扶持,新建或改建一批大中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吸引湖南一些名牌企业加入开发绿色农业的行列。

3.5做精品牌,做大市场。

绿色食品是在优良的产地环境,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装备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品质是一流的。因此,必须大力培育绿色优质品牌,靠优质品牌打开市场,带动产业,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收入。要坚持质量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确保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维护绿色食品的精品形象。要充分利用绿色食品的竞争优势,加快绿色产品开发,打造一批绿色食品品牌,开拓国际市场;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绿色食品企业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同时还要引进国外大公司来湖南投资绿色农业,建立外向型的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展销、物流配送、超市服务、连锁经营、电子交易、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创新营销方式,拓展营销领域,开辟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秋跃,田艳丽.构建“两型”社会背景下绿色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2]李祺,刘凌峰.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J].农业科技管理,2008,(12).

[3]周洁.关于山西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09(1).

[4]唐安来,蔡雪芳,郑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J].当代江西,2008(5).

第5篇: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绿色食品的概念论述、当前形式下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途径三个方面来综合性地论述绿色食品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食品;有效途径;概念;条件;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41-02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近几年来,绿色食品在世界各国的大力推广、倡导以及其广阔的市场需求,给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虽然我国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着手绿色食品的发展,也在历经二十几年后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国内绿色食品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为了确保绿色食品能够快速、科学的在我国进行实施与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发展作出理论性的研究与探讨。1.关于绿色食品概念的论述

绿色食品作为时展的新生事物,其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人们对它的了解大多数还处于比较浅显的状态,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概念进行论述,让人们对其内涵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所谓绿色食品主要指的是从产生到加工处理再到储存、运输直至销售的全过程中无毒无污染、有营养、高质量并且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标准检测,最终符合相关标准的食品。其存在的宗旨和意义主要由以下几点:首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化战略的长久实施。其次,确保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有利于人类饮食的健康和卫生。最后,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人类在农业生产上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方向。2.当前形势下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利条件

探讨当前形势下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利条件,对于我们明确绿色食品发展的方向以及针对性地制定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途径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1当前世界的发展理念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理念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随着地球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与推广。绿色食品生产的先决条件以及实施后所带来的经济环境效益,无不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所以说,在当前世界的发展理念下,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发展秉持着支持的态度和起着全力推动的作用。

2.2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助力。自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高度关注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给以全方位的支持。2002年6月农业部推出了《关于加快绿色食品的意见》,给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指标。到2009年12月我国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已经有6000多家,共开发产品15000多个,并且绿色食品仍然以每年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当然这与我国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财政、人力以及技术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2.3我国农产品结构的调整,给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在单产产量还是在全国的产业结构布局上都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正面临着向更高层次发展与追求的困境。绿色食品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下的最新产物,无疑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最新方向。

2.4国际市场对绿色食品的大力需求也是促进我国绿色食品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着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困境,尤其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严重。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这些发达国家在产品质量安全上以及食品生产标准上都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健全的检验系统。因此,他们对绿色食品的进口需求量正在不断地扩大,这也为我国的绿色食品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3.发展绿色食品的有效途径分析与探讨

通过我们对绿色食品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发展的有利因素进行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措施和建议为绿色食品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加强绿色食品理念的宣传,扩大绿色食品技术的推广范围,增强全民的绿色食品意识和绿色食品生产能力。虽然国内不少的地方已经开始着手推广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开发,但是绿色食品的生产依然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等几个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况且绿色食品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依然比较小,所以说未来绿色食品的发展还需要我们通过向全民进行知识宣传与技术推广的形式来开展,以确保绿色食品在国内的全面发展。

3.2健全绿色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食品的检验、监管力度。由于绿色食品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暂,我国政府对绿色食品的政策和法规目前还主要停留在促进与支持两大方面上,而对于相关的标准细作以及惩罚措施还缺少强制性的法律规定。这也从根源上导致了大量伪劣绿色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因此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食品的检验、监管力度对于我国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绿色食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扩大农副产品的出口。

3.3加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推广,为绿色食品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是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准生产,其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和食品加工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知识层面比较低的现象,因此想要全面地实施绿色食品生产战略还需要我们向生产基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知识普及。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绿色食品生产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利用好西部的优良生态环境以及农牧业还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一良好的发展优势,大力推广绿色食品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为西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3.4绿色食品的生产应该走品牌发展的道路。绿色食品的发展归根结底依然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企业的信誉,从而提高绿色食品在食品行业和国际食品市场的竞争力。绿色食品走品牌发展的道路能够更好地使得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一直致力于品牌的推广和保护,从而不断的增加食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在不断创新的环境下一直将绿色食品发展下去,这才是绿色食品持久发展的正确道路。4.总结

世界各地的经济、文明差异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创新发展,依然为绿色食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着广阔的空间。这也需要我们一直保持着发展和创新的思想来看待绿色食品在我国的生产。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业从业人士加入到这项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中来,为国家农业以及食品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参考文献

[1]张才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联系与区别[J].宁波农业科技,2003(03).

第6篇: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1.1绿色证书培训起源于加拿大

1.1.1起因和目的。20世纪70年代是加拿大农业高速发展的机遇期,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对家庭农场式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帮助农民扩大生产规模,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拿大政府从丹麦引进了绿色证书培训。绿色证书培训,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农业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以达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1]。

1.1.2培训过程。加拿大绿色培训的学员要求有至少5年的农牧场经营管理经验,并有真诚的培训兴趣。培训内容围绕不同的技能设计,通过岗位规范与课程开发来确定。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根据需求设计培训教材,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技能的具体要求,用各项能力来表达岗位要求,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需要掌握技能的具体任务之中。培训过程注重学生对各种技能的掌握。

1.1.3考核标准。绿色证书岗位规范开发是开展“绿色证书”培训的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培训学员在经过绿色证书的培训后要求具有以下能力:一是通过培训能够培养一种对农业工作的认同感,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具备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生产技能,并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所学专业的能力。三是通过学习,在了解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对农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1.1.4考核方式。一是通过评估考试。该考核是在农场进行,考核人员主要是培训指导的教师。二是通过资格考试。资格考试在固定的考试中心进行,由有经验的考官进行考核。只有同时通过评估考试和资格考试才能够获得农业部颁发的证书。有任何一门测试不通过,则不能得到证书,需要经过再培训,直至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证书。

1.2绿色证书培训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1.2.1发展推进。在我国,绿色证书是对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的统称,是表明农民已达到某种岗位规范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岗位技术合格证。1990年4月29日,农业部印发《关于开展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国组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试点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绿色证书工程分3个阶段实施:1994—1995年为起步阶段,该阶段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管理程序和办法,编撰相关的教学材料。1996—2000年为全面实施阶段。该阶段主要是采取各种措施,按照既定的管理办法和程序,采用合适教材和教学方法,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该阶段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注重持证学员的后续管理和指导,使其在农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001年以后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阶段,经过前2个阶段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农业培训的相关工作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发展制度和规范[2]。

1.2.2培训对象。具有初中以上文体程度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专业生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成员、农村财会人员、村干部和其他技术性较强岗位的从业人员。现役军人中的农村兵员,涉农企业的从业人员也成为绿色证书的培训对象。

1.2.3培训内容。绿色证书培训着眼于农民从事某一岗位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组装,系统地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属“一业一训”,与旨在解决农民生产和经营中某一环节的技术问题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一事一训”有明显的区别。

1.2.4组织管理。农业部制定《绿色证书制度管理办法》,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范围、培训对象、技术资格标准、教学组织、考试考核与颁发证书,以及持证人员的使用与管理,培训工作的评估、检查与奖惩等内容均做了明确规定。尤其是要求培训工作要按照“统一培训规划、统一岗位规范、学计划、学大纲、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核和发证”的“六统一”原则进行。

1.2.5考核发证。参加绿色证书培训的学员的技术资格认定需要把握2个环节:一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学习的专业知识数目3~5门,课时数达到300个学时左右;二是实践锻炼。仅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不能够全面地考核学员是否获得绿色证书的标准,还要辅以实践锻炼和考核。在进行实践锻炼时,学员可以参加生产或经营活动,按照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经营效益的好坏来确定学员是否具有获得证书的资格。我国绿色证书岗位规范分为通用类、专业类、特产类三大类。通用类岗位规范由农业部制定和颁布,专业类岗位规范由有关行业部门制定和颁布,特产类岗位规范由特色产业所在地的省级农业部门制定并颁布[3]。

2 加强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性

2.1促进现代化建设进程

我国目前正处于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同步推进“三化”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是农业生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关键影响因素。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就要提高农民素质,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远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截至2007年末,我国农业人口总量为7.275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5.1%,农村劳动力资源为5.310亿人。从数量上来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也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知识水平不高的劣势。农业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62%,其中实用职业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系统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大多数农民只掌握了粗放型、浅层次的种植业技术,种植作物单一,耕作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低下,科技含量不足,市场竞争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化农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继启动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和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等农民培训项目,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化农民。但各层次农民教育培训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教育培训规范化、系统化程度低,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方式重课堂教学、轻实习,实训基地少,实践机会少,时间短,效果差[4]。

2.2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绿色证书培训不同于实用技术培训,其将某一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系统传授给农民,使农民尽快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操作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必须达到农业某一岗位规定的标准,包括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岗位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工作经历、文化程度等方面的要求。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周期较长或技校性能较强的岗位,至少要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掌握相应的生产技能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将绿色证书作为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对职业农民的要求,将绿色证书作为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是合理而且必要的。实践证明,绿色证书学员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各类基地的建设和主导产业的形成。在一些地区获得绿色证书的学员年收入比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平均高38.7%,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的比没开展培训的村收入高29.6%。积极推进农民绿色证书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发展。

3推进绿色证书培训的主要措施

3.1强化对绿色证书培训的支持力度

要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绿色证书培训的支持力度。坚持绿色证书培训的公益性,以政府主办为主体,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各联合办学单位在政策、项目及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使绿色证书培训成为一项长期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战略,纳入支持服务“三农”的长期任务持久开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将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当地考核内容。

3.2创新绿色证书培训形式

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确定培训内容,为“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服务,将培训班下沉到村委会、实训基地、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二是结合项目实施培训。将绿色证书培训与各农业项目实施相结合,如把绿证培训与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相结合,提高科技示范户的素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与新型农民科技项目相结合,对专业农民开展绿证培训,促进“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三是根据农民需求进行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培养职业农民。

3.3规范绿色证书培训过程

在专业设置方面,各地根据需要制订特定岗位、特定专业教学大纲,使在特定岗位工作的农民按特定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实现一岗一培训、一岗一技能,以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操作、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在培训方式上,应加强对种养大户、示范户的培训,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等不同的形式,针对存在的问题,请专家教授讲农业科技新知识、新生产技能,请种养大户讲成功经验,请农业企业家讲经营管理之道[5]。

3.4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绿色证书培训评价机制在培训中起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价的作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公示、台帐、检查验收和信息反馈等制度,改变单纯自上而下的封闭式评价,将农民的满意度和参加培训后产生的效益、培训获证人数比例等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3.5完善绿色证书制度

我国的绿色证书制度应该是一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保障制度,岗位规范对农民的技术资格要求是农民从业的知识和技能指标,不是农民从业的门槛,其侧重点在于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来帮助农民达到从业的技术要求,适应岗位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并对达到该要求、持有绿色证书的农民采取激励政策,促进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普遍提高。

4参考文献

[1] 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10-212.

[2] 刘颖芳,胡桂兰,寇建平.大力发展绿色证书培训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J].农业科技管理,2007(4):64-65.

[3] 朱容皋.关于新型农民培训与农村职业教育问题[J].职教论坛,2010(5):26-27.

第7篇: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分析了绿色壁垒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就我国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提出若干建议措施。

    当今世界贸易中,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壁垒应运而生,并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所谓绿色壁垒,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其特点是形式上具合法性,名义上更具合理性。

    一、绿色壁垒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发表职称论文

    农产品与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环境息息相关,加之农业历来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保护重点,因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的出现首当其冲地会对各国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当然.作为环境保护和进口限制的共同手段,绿色壁垒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可以说是利弊共存。绿色壁垒其初衷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绿色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客观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环境保护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商品进口,从而有利于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以及环境的改善;同时,绿色壁垒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通常是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通过绿色璧垒的实施,可以促进各国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生产发展。例如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严格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但绿色壁垒对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一)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处于受控地位。众所周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和在环保标准方面的差异,目前只有经济发达国家才有可能凭借其技术优势对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环保标准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这将进一步强化发达国家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控制地位,这是绿色壁垒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最直接的利益损害。如美国从1997年开始,强制性地实施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 HAGCP),这一措施使我国对美国的虾类产品出口大大减少。据海关统计资料,1997年我国对美国的冻龙虾出n额由1996年的I 203.9万美元减少到56.7万美元,冻鳌虾出口额由23.8万元下降到2.4万元。

    (二)绿色壁垒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农产品的优势,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发挥。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的限量苛刻,农业技术欠发达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农业欠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农产品资源型、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如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传统的出口农产品,其总产、单产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与美国、阿根廷并称为三大花生出口国,199b年我国的花生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而近些年来虽然生产量每年增长,但出口量却严重下滑,出日创汇额徘徊在2亿美元左右,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出口花生在安全卫生检疫中的关键性指标—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达不到国外标准的要求。我国的传统出口农产品中的茶叶、蜂蜜等,近些年来同样由于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失去了优势地位。自2000年7月1日起,欧盟对进口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残留标准,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有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使我国茶叶出口近年来对欧盟出口逐年萎缩。

    (三)绿色壁垒增高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门槛,加大了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的难度。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比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坚持实行原有的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0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许多指标数据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三位,技术欠发达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有一百多道程序。程序的增加和检验费用的增大提高了产品的成本,降低了国外大米在日本市场的竟争力。

二、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应采取的对策发表职称论文

    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国外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口的传统手段将逐渐减少,绿色壁垒将或正在成为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绿色壁垒有增无减已证明这一点。面对挑战,我们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 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除了要大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之外,应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国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二)重视发展环保农业,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农业以及相类似的生态农业、节能农业、立体农业等农业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一是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二是重视对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全面规划,合理配置、节约利用能源,保护自然资源;三是重视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实行合理轮作、间作套作。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这对于开发我国出口农产品货源、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发展环保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建立环保农业基地,促进我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发。

    (三)加强对各国环保法规、环境标志制度等的研究和搜集,建立农产品技术标准的信息系统,为出日企业和外贸部门提供充分、及时的信息,通过企业引导农户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生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8篇: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随着我国 农业 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 社会 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 农村 经济 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 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 。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 市场 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 法律 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 环境 、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 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 教育 ,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 农业 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 农村 经济 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 营销 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传播 绿色 文化 ,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 管理 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第9篇: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绿色农产品 农民经纪人 农业专业化组织直销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绿色食品工程概念。但直到2005年8月17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才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作为现阶段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主导品牌。而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现状和消费现状不容乐观: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3695家企业的972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权,总产量达到6300万吨,产品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16.2亿美元,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9800万亩,仅占农业总产量的1%~1.5%;而从2006年的数据中同样也可以看出:全国人均食品消费数为2308元,其中绿色食品的支出仅为66元。导致绿色农产品生产、消费不尽如意的因素很多,本文拟从绿色农产品的渠道策略方面来分析。

一、绿色农产品的概念、特点

目前绿色食品、绿色产品、绿色农产品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混乱,而且有时候在使用中没有统一标准。笔者认为绿色农产品的定义应为: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方式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农产品标志的为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总称。这个定义中体现了绿色农产品的特征:(1)特定的方式生产、流通。(生态环境、流通环境);(2)产品实行标志管理(特定标志);(3)质量的保证(安全、优质、无污染);(4)范围比较广(符合条件的农产品)。

二、绿色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普通农产品的流通主要是通过批发和零售等方式进行的。除了简单的沿街叫卖的方式以外,还有进入农贸市场、超市等销售渠道。这样普通农产品流通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

1.农改超独立经营模式。指将传统的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后,建立在农贸市场基础上的农产品超市。

2.超市加生鲜区依托经营模式。指在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的超市中,专设一片农产品生鲜区,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需要。

3.农加超并行经营模式。指在传统农贸市场上进行,采取农贸市场加超市的模式,在现有农贸市场中或旁边辟出一块超市,超市中经营品种不限的农产品。

在这三种模式中,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普遍使用的是第二种模式,即超市加生鲜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绿色农产品的价格相应就比较高,因为超市的运营成本比较高(入门费、标签费、制单费、保管费用等);绿色农产品的品种受到限制,因为超市要考虑到自己的盈利状况,而绿色农产品虽然优质优价,但购买的消费者为数不多,因此超市经营的品种不是特别多。所以在超市里经营绿色农产品受到很大的限制。

目前还有一些理论认为绿色农产品销售应采取店面直销的方式,即建立绿色农产品直销店,在保证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增加绿色农产品的销量。但目前在我国,绿色农产品直销店为数不多。

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目前还是比较窄,这就直接影响了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的扩大。如果在现阶段不进行流通渠道拓展,那么在绿色农产品生产量增加时,就会出现“卖难”的局面。

三、 绿色农产品的渠道策略

在前面,我们分析了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比较窄,主要是简单的直销和进入超市两种方式。随着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关注程度的增加,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就会逐渐增加,如果还依赖原有的销售渠道,绿色农产品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卖难”的问题。因此,目前应该在增加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同时采用多种渠道,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通。

1.使用农民经纪人。农民经纪人指的是以农产品为销售对象,为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的购买者提供信息,促进销售,从中取得佣金的这一类人。目前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地位日渐明显,而且对农产品的跨区域销售也提供基础。如陕西临潼的农民经纪人门立社年销石榴1000多吨,被评为“石榴大王”,他不但自筹资金建了贮量100吨的石榴冷库,而且申请注册了“水晶”牌石榴商标,为临潼的石榴进入高端市场,走品牌道路奠定了基础。

对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而言,是否使用农民经纪人,主要是看其绿色农产品生产量的大小、信息的了解程度。如果属于中小生产者,信息不太灵通,应该使用农民经纪人,通过农民经纪人销售产品,同时也可以通过农民经纪人了解市场的需求情况,为以后的生产做好准备。当然,使用农民经纪人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目前许多农民经纪人主要是在地区内销售,跨区销售的比较少,所以对区外市场乃至全国市场了解不太深,这就使得销售所受的局限比较明显,不利于绿色农产品品牌的提升。因此,对于中小生产者而言,由于生产的绿色农产品数量不大,可以通过农产品经纪人在域内销售,若属于农业产业集团,就可以采取直销等渠道。

2.参加农业专业化组织。农业专业化组织指的是由农业生产者自发组织、部分农业生产者参加,集中销售农产品的组织。目前在许多地区都存在农业专业化组织,这一些组织通常是以协会的名义出现的。如苹果协会、青蟹协会等。一般情况下,农业专业化组织中有专门的负责人在农产品的销售前组织集中收购农产品,然后按照农产品的质量分等级包装、定价销售。这样对于众多的农业生产者来说,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的销路,而且在市场出现波动时还可以避免风险。因此,农业专业化组织是农业生产者走向市场的一个可选方式。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在选择专业化组织时要强调专业化组织的功能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选择适合绿色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化组织。一般而言,绿色农产品的专业组织应该具有对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包装和绿色运输能力,而且对绿色农产品还应有绿色宣传的能力。对于中小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选择参加绿色农产品的专业化组织。

3.建立绿色农产品连锁商店、绿色农产品专柜。对于大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由于生产销售的绿色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大,可以通过建立绿色农产品连锁商店或绿色农产品专柜的方式销售。

绿色农产品销售网点可以借鉴国内外连锁商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实现严格的“八个统一管理”, 即要统一装修格式、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进货、统一库存调配、统一商号、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对企业员工强化“绿色服务”意识的训练,树立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的企业精神,形成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在建立连锁商店的同时,还要成立连锁总店的配送中心,组织联购分销,既可以因为大批量直接送货享受价格优惠,增强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又能够缩短销售渠道,减少和降低销售成本。

建立绿色农产品专柜时可采取和超市联合共建的方式。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可以和超市签订长期的供应合同,在超市里建立自己的绿色农产品专柜,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绿色农产品,这一方面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销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绿色农产品品牌的传播。

4.直销。对于一些易腐烂变质或易失鲜活性的绿色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要尽量缩短流通渠道,可以采取直销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产品腐烂变质,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现在有些大中城市出现配送包月菜的形式,可以借鉴。通过直销绿色食品蔬菜,既减少了流通环节,避免了污染,又降低价格,扩大市场销售量。

在绿色农产品的直销过程中要注意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包装和绿色农产品的保鲜性,注意使用适合的有利的包装材料,这一方面有利于绿色保鲜,另一方面有利于绿色农产品的宣传。

5.进入绿色批发市场。对于当地有绿色批发市场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在销售时可以将绿色农产品直接在批发市场上销售,这样可以减少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风险,提高销售量,节约销售费用。选择批发市场时要考虑市场是否为国家批准建立的绿色市场,其对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能否有一定的保证等。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小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一般可采用的销售渠道有:如下图:

大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可采用如下销售渠道销售:如下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农产品的经营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渠道来销售绿色农产品,随着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扩张,绿色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内就可以慢慢替代普通农产品。这样,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内又实现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资料[R].新华网2007.1.25

[2]郭国庆市场营销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章寿荣: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推进思路[J].南京:江苏商论.2004、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