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识管理方法论范文

知识管理方法论精选(九篇)

知识管理方法论

第1篇:知识管理方法论范文

1.1数据、信息与知识

有关“信息和知识”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似乎从来没有停息过。在这些讨论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逻辑前提,即信息和知识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然后再去分析和讨论二者的异同及关系。对此,我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信息与知识其实是一个东西(即二者同体),只是针对不同的主体时,才显现出相对区别性。这是我们从事知识管理领域问题研究的基本观点。(1)信息,是指是客观事物(物质)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因此,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以及对这些事物或现象的记录,都是信息。(2)数据,则是构成信息的各项参数。换句话说,信息的表达是通过一组数据来描述的。数据不具备实际含义,仅具有参数取值意义,而信息是有实际含义的,它所具备的是事物描述意义。(3)知识,是指可以改变一个主体(个人或组织)原有认知结构的信息。即同一条信息,对主体A来说只是信息,但对主体B(其认知结构不同于A)来说可能就是知识了。这里的认知结构是指人们头脑中的知识被组织成为相互关联的知识模块,这些知识模块以固定模式存储在大脑中【3】。由此可以看出,信息与知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说法而已。

1.2知识的资源特性

根据前面“信息与知识同体”的观点,知识自然也是一种资源,但它在资源属性上有以下特点:①知识资源的效用具有主体相对性。②知识资源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③知识资源的传递与利用具有过程统一性。④知识资源的利用与创造具有过程统一性。

1.3基础性资源的意义

著名学者彭罗斯(EdithPenrose)在其企业成长理论【4】中指出,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效益的基础,并且决定了企业成长边界。后来这一理论分化为两个流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资源学派认为,一个企业所控制的能使其改进效率和效能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都视为资源。而能力学派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能力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但这两个学派并非对立,而是相通互补的。企业知识基础理论正是在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观点包括:①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它决定了企业的核心能力;②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通过不断地积累、创新知识实现成长并保持竞争优势;③企业内部物质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及其质量,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知识拥有量;④企业的知识积累会提高物质资源积累率,物质资源及其服务的积累又为企业学习创造奠定基础。可以说,知识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而且它和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的三大基础性资源。

2知识管理的服务特性

2.1两个基本问题

知识管理工作者经常自问和被问到两个问题:知识管理到底是什么?知识管理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人之所以有困惑,是因为陷入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有什么不同?”的概念陷阱中了,尤其是很多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是基于对显性知识(即已经记录且规范化)的管理,其表现形式很难与信息管理区分开来。根据上文“信息与知识同体”的观点,所有被管理的对象都是信息,相应的行为就是信息管理,而所谓知识管理,较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础上的知识服务。而第二个问题,也很不幸地被一些人转换为“知识管理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贡献”的问题。于是,很多企业领导都有了这样的思维定式:既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搞知识管理,那就应该去测算这种投入是否能带来合理的回报。就连很多知识管理工作者自己也有这样的思维定式,而且为了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还有意识地向领导强化这种观念,殊不知这将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困境。因为这意味着知识工作者必须拿出方法和数据来证明知识管理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

2.2是管理还是服务

对于知识管理,目前主流的观点在强调其“管理”特征,即注重对知识本身的挖掘、组织、存储、共享、创新等管理性问题。但管理知识并非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否则知识就应该是企业的直接产品,对知识的管理是为了服务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也就是说,我们把企业的知识管理分为两类活动,一类是对知识的管理活动,一类是利用知识提供的服务活动。两者的关系:①管理活动是进行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应用等,使其有序化、系统化。服务活动是针对用户需求,为用户主动提供所需知识的过程;②管理活动是服务活动的基础,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服务的水平。知识的服务活动是核心,管理活动应遵从服务的需求;③知识的服务是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关键步骤,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用户满意程度。对知识的管理需要依据用户需求,围绕着服务这个重心展开,并以服务的质量作为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划分只是为了便于理解问题。实际上,知识的管理活动与服务活动是实现知识价值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企业知识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如果分开考量则就失去了意义。

2.3知识管理的服务评价策略

对知识管理服务特性的认知,给我们在评价问题上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跳出“价值”思维的束缚,以服务评价的思路来考虑知识管理的评价问题,形成基于服务理念的评价策略。从动机上来说,基于服务理念的评价是为了衡量知识管理的效果,而不是价值意义上的效益,从而规避了前文所述的知识管理评价面临的困境。基于服务理念的知识管理评价有多种策略可以选择,例如服务满意度评价策略、服务有效性评价策略、服务管理评价策略、服务文化评价策略等。下文主要针对知识管理的满意度评价策略做进一步的研究。

3知识管理的满意度评价

3.1满意度评价原理

满意度评价原理源于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提出的“令人满意准则”【5】,他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应当用“令人满意解”来代替传统意义的最优解。这一观点非常符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要求,避免了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但却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努力。知识管理活动本质上是解决服务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活动,而满意度原理所具有的普遍性、模糊性、智能性、相对性等特点更能反映人类的人性化本质【6】。因此,采用满意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知识管理的评价问题应属明智的选择。要做满意度评价,首先要从对知识活动的分析开始。在这些活动中,企业员工对知识资源及知识服务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并进一步影响其行为。这些认知和行为就是满意度评价的依据,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知识的服务认知框架和行为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知识管理的满意度评价。

3.2知识管理活动分析

企业的知识活动可分为三个层面:知识活动基本流程、员工知识行为表现、为员工提供知识服务。这三层是相互对应的,在基本流程的每一步,情报科学第31卷第11期2013年11月员工(知识利用的主体)都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而知识管理者则会针对员工的知识行为提供相应的服务。第1阶段:知识需求。根据需求的层次原理【7】,从需求的客观存在到需求的有效表达过程中,经历了需求的意识、需求的表达、表达的准确等三次衰减,被衰减掉的部分就是潜在需求。所谓需求分析,其实就是尽可能挖掘有效需求,降低潜在需求的比例。知识管理工作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员工分析和挖掘其知识需求,并准确理解其知识需求。第2阶段:知识获取。员工通常会通过三种方式获得所需知识:动手查找、寻求帮助和被动接收。前两种方式主要针对较为明确的需求,而后一种是针对认知模糊的潜在需求。为了帮助员工获取知识,知识管理工作应该:①有效组织企业内部的信息(知识)资源;②建立员工的知识门户,让其了解各类知识来源,尤其是企业外部的知识获取渠道;③根据员工提出的帮助请求,帮其查找所需知识;④分析员工的潜在需求,主动推送知识给相应的员工。第3阶段:知识的学习/交流。前一阶段的知识获取强调的是其载体意义的获取,而学习/交流其实也是知识的获取,但它强调的是内容意义的获取,真正让知识进入大脑并改变其原有知识结构,即知识的内化过程。知识管理工作应为此提供必要的服务措施,例如:①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创造学习的机会;②开发或引入学习工具,帮助员工提高学习效率;③组织各种学习或交流活动,丰富学习方式;④营造整体学习氛围,从观念层面激发员工的学习意识。第4阶段:知识的利用/创新。获得知识的目的是用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产生新的知识,即知识的创新。这些新知识有的是以经验知识的形态留存于员工的大脑,也有的会以显性知识的形态被记录下来。对此,知识管理工作应该为这种知识创新建立激励机制、评估创新的价值,并有效存储和管理创新的知识。

3.3服务认知框架

诺曼(NormanDonaldA)把认知分为思维认知和经验认知两类【8】。据此,我们也把员工对知识服务的认知分为了思维认知和经验认知两部分,并选择想象、感知、注意、记忆等作为前者的主要评价要素;选择动机、预期、偏好、推断等作为后者的主要评价要素。从而构成了知识管理的服务认知的基本框架。

3.4行为分析框架

针对所提供的知识服务,员工做出的行为可归为三类:与知识服务提供方进行思想层面的沟通和交流行为;表达并传播自己对知识及知识管理看法的行为;直接针对知识服务项目做出的响应行为。虽然他们的具体行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其所表达的态度上可以分别为:①与服务方的沟通方面,可以体现为批评、建议、商议等态度;②在意见的传播方面,可以有抱怨、肯定、赞扬等不同态度;③在行动的响应方面,可以体现为放弃、接受、再体验等。

3.5基于认知-行为的满意度评价

透过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情况和行为表现,可以评判其对知识管理的满意程度。由此,我们根据服务认知框架和行为分析分析,通过调查企业内部所有(或部分)员工,来实现知识管理满意度的测度,计算公式为:s=m∑c+n∑B其中:S是指员工对知识管理满意度水平;C是指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情况;B是指员工的行为表现情况;m和n为调节参数,企业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取值。

4结语

第2篇:知识管理方法论范文

[论文摘要)(现代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是一部具有时代感和开拓创新内容的学术论著,分析了知识产权管理的时代背景、内涵及价值等,以并创性的研究视角有机融合了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学、工程技术、管理学等学科.拓展了知识产权制度研究和管理杆学研究的新领域。此外,还系统地构建了现代知识产权餐理的内客体系。所以说,该书不仅在理论上意味深长,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在信息化浪潮来势汹汹、知识经济已出露端倪的当代,信息尤其是创新性智力成果,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我国,都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他资源的比较地位则呈下降趋势。相应地,围绕着信息尤其是创新性智力成果的利益冲突就愈发激烈和复杂,以创新性智力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它不仅成为社会法律生活中的重点,也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重点和焦点。知识产权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社会甚至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仅只是一种法律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制度、一种技术制度,还是一种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则是知识产权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影响与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社会信息化、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我国加人WTO、国际化贸易活动等,都对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迫切需求。

知识产权从产生到消亡历经创造、管理、保护、运用、权利消失几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其中知识产权管理最为重要。在整个知识产权工作中知识产权管理起着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国家、地区层面,还是企事业单位层面均是如此。只有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才能得以实现。可见,知识产权管理在知识产权整个运行过程中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由马海群教授等编著的《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是一部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的学术专著,应时代要求而产生,内容新颖,较其他同类专著更具创新性。书中,作者在继承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论述了知识产权管理理论,并结合国家知识产权政策的需求和知识经济社会要求,以敏锐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具体论述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体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知识产权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的成果—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书中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和开拓性、论述的系统完整性、业务指导上的实用性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开创性的研究视角,有机融合了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学、工程技术、管理学等学科

传统知识产权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法学的视角,强调制度的安全与秩序;另一个是经济学视角,强调制度的效力与效果。也有不少研究者还从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及技术发展的角度,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知识产权管理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物,其业务领域也必将随着知识与技术创新的进程而不断拓展。且在知识经济时代,围绕知识与创新过程,将不同视角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要求日益迫切,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是知识产权管理的集成性增强。马海群教授开创性地颠覆了知识产权的传统研究视角,将法学、经济学、政策学、工程技术、管理学等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重新审视知识产权管理,萌发了知识产权管理新的研究领域,即知识产权政策管理、知识产权文化管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并开创性地界定了这些领域所涉及的概念,利用相关理论阐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令人心悦诚服。

该书不仅将其他学科理论进行了有机融合,且拓宽了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的领域,马海群教授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和大胆尝试具有开拓性,弥补了知识产权管理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同时,该书在研究内容方面又极富创新性,具体体现在:(1)该书新颖性地借鉴了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实践经验,用于解决我国知识产权管理面临的问题。如在知识产权政策管理、文化管理等章节都有借鉴国外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并对改进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现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体地说,作者借鉴国外先进的商标信息管理系统,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标信息管理系统等;(2)紧跟时展的步伐,积极吸纳国家政策文件的思想,使研究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如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提出的第7条措施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该书正契合国家政策的需求,在知识产权文化管理一章中专门探讨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政策与措施,这对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壮大和培养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3)突破已有研究成果和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开拓性地开展相关研究。如知识产权战略是知识产权政策的一部分,属于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中统摄性政策,很多研究者都将其纳人到知识产权政策管理领域内,而该书作者为突显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另辟蹊径地将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单独论述。又比如,在论述知识产权技术管理这一章节时,作者并没有被局限在技术措施的框架内,一味地单纯强调如何改进和加强技术措施来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相反的是,作者联系行政、法律等手段一起加强技术措施的知识产权保护,这种跨领域的研究势必会对知识产权技术管理起到更佳的效果;(4)有机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如在无缝嫁接了政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知识产权政策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功能。又比如,融合了信息管理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提出了并不被人们所熟悉的知识产权信息这一集合概念,并对现有资料进行充分挖掘,形成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这一领域,这是该书作者的独创,作者以集成思想提出并论证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信息概念,重点研究知识产权信息特征与功能。由于知识产权信息管理这部分内容是作者最重要的创新点,将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专门分析。

在书中,作者做了大量的交叉研究,其意义在于:首先,知识产权管理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用。知识产权法制管理,为知识经济所需的知识进人市场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知识产权法学建设也是一种补充和丰富;知识产权政策,是发挥知识产权作用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知识产权文化管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文化;知识产权技术保护成为法律保护、制度保护、经济驱动之外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知识产权技术管理,有利于推动技术保护进人法律保护框架;作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将促进知识与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促进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知识产权的国际交流。其次,从分支学科建设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管理科学学科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结构,从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知识产权文化管理、知识产权政策管理等分支研究领域角度,对管理科学研究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说,现代知识产权管理是管理科学研究分化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及新兴研究领域,这种研究及其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启发人们思考管理科学其他新的研究领域,为人们研究管理科学其他分支学科提供有益的、可资借鉴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

2开创性地提出知识产权信息理论

马海群教授将信息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了有机结合后,提出了知识产权管理信息这一创新性概念,国内尚未有其他学者提出这一概念,属于作者独创性研究成果。狭义的知识产权信息是指表征知识产权权利属性的信息,这种属性既包括知识产权权利作为整体的属性,又包括知识产权内各种具体智力成果权的属性,同时,知识产权信息又是表征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内含的信息,它包括专利信息、商标信息、版权信息、技术合同信息、涉及知识产权业务的竞争信息等等。广义的知识产权信息则是表现知识产权存在状态的信息,除表征知识产权权利属性外,一切围绕知识产权发生、发展、变化的信息,如知识产权政务活动、知识产权制度演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运行状态、知识产权法律活动、知识产权贸易活动、知识产权数据、知识产权声明、知识产权利益主体等,都可被看作是知识产权信息。并认为知识产权信息的本质是知识产权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表征,知识产权信息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属性之一,是显示知识产权存在的一种属性,知识产权信息又是人们认识和利用知识产权的中介。知识产权信息除具有信息的一般特征,如普遍性与寄载性等外,还具有自身独特属性:一是法律规定性,即知识产权信息是依据法律而存在的,法律规定着知识产权信息的种类、范围、数量、时效等。二是特殊时效性,即广义知识产权信息、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内含信息具有一般信息的时效性,而知识产权权利信息却具有特殊时效性。知识产权所具有的时限性特征,决定了权利信息的这种特殊时效性,当知识产权失去法律效力后,知识产权权利信息随之消亡。

书中不仅阐述了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的概念,并对知识产权信息的特征、内涵、功能进行了深人分析。知识产权信息已成为人们从事政务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法律规范及文学艺术创作等社会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具有独特的显著特性,如①既是文献信息,又是非文献信。主要原因是知识产权信息以法律规定为载体,但又可借助文献载体之外的其他载体来表达、传播与利用,完全脱离原载体,故既是文献信息又不是文献信息。②既是静态信息,又是动态信息。知识产权信息在某些情况下以静态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知识产权文献之中,但是在更多情况下,以动态的形式存在于知识产权相关活动之中。③多为公开化信息。智力成果公开是获得知识产权的法定条件之一,另外,国家设立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促进智力成果公开,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④信息量大、内容广泛而独特。信息量大是因人类的智力成果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独特是因知识产权将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许可而开发、采用、转让知识产权信息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结构完整而又清晰、系统地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体系

现代知识产权管理内容体系划分的既有条理又清晰,各章节间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从研究角度看,论证充分而又精辟入微,不仅有宏观论述,如介绍了知识产权管理的时代背景,分析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构成及价值等;又有微观分析,如不同种类知识产权的法制管理、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不同类型主体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与管理和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知识产权信息分布与收集、组织与传播、检索等不同运作环节的管理等。在研究对象方面,知识产权管理主要研究的是知识产权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及协调方法。从知识产权管理的主体看,该书主要集中在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国外主要国家、我国及其企事业单位等这几种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内容的阐述和分析;从知识产权管理的客体看,该书是针对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管理这几种客体来研究各知识产权管理的分支领域的。

现代知识产权管理涉及法律、政策、文化、行政、经济、技术、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这些知识涉及的学科众多,内容繁杂分散,研究内容的跨度和把握的难度都极大,为此作者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从一系列分散的、混沌的侧面出发,通过分析与论证知识产权管理学的基本定位、知识产权管理学的范围和研究对象,认为将知识产权管理定位为对知识产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更具有说明力,因为不论是国家或政府还是企业乃至全社会,都面临着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的历史课题和使命。沿着上述思路,最后系统地构建了一个相对较为完整而又清晰的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理论体系,从9个方面构建并拓展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体系,包括:知识产权法制管理、知识产权政策管理、知识产权文化管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知识产权经济管理、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九大模块。并由此构建该书体系,同时也作为该书作者对知识产权管理内涵及知识产权管理学科内容体系的一种新认识。作者所构建的这一理论体系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体现出管理科学体系的分化演变,这是符合现代学科发展既综合又分化的基本方向和发展趋势的。

4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理论与实践是一对孪生姊妹,理论的价值体现在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作者的研究建立在大量实践调查基础上,比如,选取世界组织的文献和国外主要国家的知识产权网站研究国外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对国外知识产权信息网站进行调研并配以截图研究知识产权专门搜索引擎模型的技术思路,比较分析国外主要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管理现状,用以研究改善我国知识产权政策管理措施等。作者通过对知识产权网站的实地考察与分析,来揭示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作者还结合了很多国内外的案例开展研究,不仅较具有说理性、让人容易信服,而且能够展示现实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和方案。比如,2005年我国暴发的DVD行业的退潮,Union Beheer B. V.公司等依据“337条款”起诉我国强化木地板生产和销售行业等,这就形象地展示了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启示我们应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资产管理,警醒我们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及早策划出一些预案。

第3篇:知识管理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 信息

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也是图书馆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需要。

一、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因为:

1.人类已经步入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在这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机器等成为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是这个时代的新理念。于是,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各种机构也越来越注意其知识资本的开发、积累与利用。但是,人们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各种机构怎样才能更快地扩大其知识资本?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了图书馆,希望图书馆找到他们所需的知识,或者希望图书馆为他们提供所需的知识,或者为他们提供接受知识服务的平台。但是,图书馆或图书馆员能否做到名符其实呢?这是图书馆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有了潜在的市场需求,如果图书馆仍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不能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引入新的管理理念,那么图书馆就会错过发展的良机,甚至被市场所淘汰。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可以为图书馆管理提供全新的观念、理论、方法和途径。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管理,必将大大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信息化的经济。过去长期以来,图书馆往往利用不完全竞争的信息市场,依赖本身拥有的信息资源、设备与场地,为某区域或某类型用户提供以流通、阅览为主的低层次信息服务,以谋求本身的专业地位与活动领域。然而,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信息过剩已经代替信息匮乏成为信息检索面临的新挑战,图书馆长期形成的垄断及其优势正在逐渐丧失,面临着强烈的市场竞争。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就必须引入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第一次将信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两者都是知识的载体)共同作为管理关注的对象,并且特别关注只有创新能力的人。通过对图书馆员工的智力知识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可以保障图书馆在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中为用户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创新图书馆管理理论的需要

作为―门科学的图书馆管理学科是在吸收借鉴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并不断总结管理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早在1887年,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St. Louis public Library)馆长克路登(K. M.Cruden)指出:“图书馆最高行政长官(chief executive)的职责与股份公司经理的职责并无本质区别……图书馆馆长可以从商人的方法中获利。”在1891年,博斯特威克(Arthur E. Bostwick)建议新西兰图书馆协会在图书馆工作中采用具有企业效率的方法”。20世纪30年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被引进和应用于图书馆工作中,它帮助图书馆在经费管理、时间管理、标难化管理等方面摆脱了经验管理的框架,采用了科学管理的方法,探索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的途径。后来,系统理沦的引进与应用,促进了图书馆管理思想在系统化、理论化方面的发展和图书馆管理学的确立。尔后,质量管理、定量管型、目标管理、激励管理、权变管理、集成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本管理、项目管理、战略管理、CIS理论、“双因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多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被推广与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实践,从而使现代图书馆管理理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尽管图书馆―直以来在进行信息(知识)组织工作,但是,由于图书馆员过度强调专业自主的特性,忽视了对本身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的管理。如何针对图书馆内散布于各个员工、各部门、各分馆的专业知识、智能及工作经验、技术,系统地搜集、汇整,并提供给员工共享与应用,就是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个主要方面。为此,图书馆管理必须引进知识管理的一些先进理念、技术与方法,从管理功能、模式、方法与策略上实现图书馆管理理论创新。

三、创新图书馆管理实践的需要

图书馆作为从事信息资源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有必要研究和借鉴知识管理的经验,相应地引入知识管理的模式,从而带来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良好的管理效益。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图书馆往往满足于对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浅层加工与传递,至于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是否创造了新的附加价值,一般都没有考虑。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不重视内部组织知识的积累;没有像对待人力、馆藏或设施那样把组织知识理所当然地作为一种资源;没有保管理其他资源那样对有关组织知识加以管理;没有为了运用组织知识而建构组织;也没有应用组织知识来改进服务或学术信息的传递。总之,在许多图书馆中,没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来组织本单位知识,使之为图书馆员工所利用以达到改进图书馆工作的目的。图书馆员工的知识和工作经验常常是依赖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的,当这些岗位的人才流失后,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也不复存在,图书馆的知识资本就减少了许多;另一方面,图书馆没有建立良好的知识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奖赏机制,不注重员工的教育和培训,造成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素质不高,服务质量差、人才流失严重的局面,归根到底在于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由此看来,在整体上图书馆管理水平较低,与实际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有较大差距,图书馆管理需要引进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能为图书馆创建知识、改善组织效益提供机遇,也是加识经济时代下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的一种可行办法。以知识管理理念、方法来构建图书馆管理体系,将使管理更具实效。另外,图书馆员工的知识与经验是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应该得到重视与共享。

参考文献:

第4篇:知识管理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应用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和学的统一。中国古代著名学者朱熹曾经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可见,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它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解决教学方法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中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和教学活动概括化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工商管理类课程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是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通常都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大多数课程理论性很强,涉及到的内容很广泛、有很强的逻辑性,综合性强。所涉及的原理、定律、理论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一般都只能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层面,这些课程的学习目的都是要求学生能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课本内容的强理论性和学习目的的实践性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比较

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方法的分类方式各不相同。工商管理类课程逐步形成“以学为主”取代“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摸索和总结,结合学者的研究和教育科学理论,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出发,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程度不同,归结出理论讲授、启发式和案例教学三种常用的方法。

1.理论讲授教学法。理论讲授法是最为古老并且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中,主要是教师口头灌输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模式,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讲授法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单位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展露教师对特定知识领域的理解程度、教师的语言能力、教师的教育艺术,不足之处就是可能会导致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是“填鸭式”的学习。

2.启发式教学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动作用的发挥。这种方法主要的优点表现在: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示和引导,可以展示出教师对该问题的认知能力和引导学生的艺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没有发挥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解决问题,学生有可能会局限在老师的框架中,丧失发散思维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点。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鼓励独立思考,重在分析与决策:不重经验,重在变知识为能力;不重传授,重在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这种方法很符合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现在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课堂采用这种模式。主要优点:(1)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激发思维;(3)生动直观,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缺点主要是:案例教学比较花费时间,要特别注重组织好教学进度;案例的筛选会影响教学的结果。

三、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建议

1.理论讲授法在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时更为适用。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在描述某一理论的由来和内容、某一发明或发现的过程以及人物传记材料等时采用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知识有个循序渐进的认识和了解,也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比如在介绍管理理论的演进历程时,可以通过讲授法对管理理论的几个重要阶段进行描述,学生也能对该知识形成一个好的体系。比如在讲述战略环境分析时,对于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理论的介绍,更适合采用讲授法,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再配合其他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入。

2.当学习任务涉及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或者知识基础时,更适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有些和教材理论知识一致,有些是和教材知识相矛盾的。对于一致的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启发式提问,让学生能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掌握该知识。对于相矛盾的知识,学生会产生疑问,形成强烈的期待感,寻求问题的原因所在。比如讲述管理的职能或者公司多元化战略的优缺点这样的知识点时,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逐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直接讲授具体的内容,这样学生更容易记住知识点。

3.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时更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常一个章节的或者一个知识块讲解完毕后,为了训练学生利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选择这种教学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本科的案例教学是不同于MBA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两者的教学目的不一样。本科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模式,学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是教师提供完整的案例,并准备几个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或者个人独立思考后,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比如在介绍完公司国际化经营相关内容后,可以给出有关海尔和TCL国际化经营的案例,并通过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另一种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准备案例,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比如在介绍完公司战略类型后,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案例准备,然后做成PPT在课堂上一一展示。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而且还能开拓思维并拓宽知识面。

四、总结

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学生以鱼”,因而教学方法在教学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本文介绍了理论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教师本身的素质,有效的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具备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2]郑梦山,王树,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2)。

[3]胥悦红,几种教学方法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民族教育研究,2006(3)。

[4]张忠慧,单猛,案例教学在经管专业本科与MBA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2007(9)。

第5篇:知识管理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模式;工商管理类专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各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之能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工商管理活动法治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素质、宽基础、懂经济、知法律、会管理、善创造、能应变”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正因为如此,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设置了经济法这门课程,都趋向于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将法学类专业同名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移植,很少有人研究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经济法课程体系、教育手段和方法,导致目前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存在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相比较,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有其独特性,本文拟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讲述这一部门法的理论、制度以及规范的法学学科,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也不相同。通过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比较,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内容涉及法律范围更广泛和综合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内容涵盖经济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国际民商法等知识。具体来说,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论,介绍法理学基本知识、民法基本知识、经济法基本知识。第二,市场主体部分,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三,市场行为规制部分,介绍合同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知识产权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四,宏观调控部分,介绍财政法、税法、价格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范围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内容要远远大于法学经济法课程所包含的具体子部门法。因此,相对而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即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包括多门法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2.教学重点偏重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课程设计必然根据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其学习本身强调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相较于法学经济法对理论性的高度关注,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特别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课程不宜也没有必要过深地介绍法学专业理论,而是侧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必须的法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经济法律法规。

3.教学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和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在介绍必要的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来示范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注重分析方法的传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法学视角,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建构知识与拓展能力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经济法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补充作为非法学专业学习法律所必需的知识,适当介绍各种法律制度制定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并注意避免使用生硬难懂的法律术语。要尽可能将复杂问题使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语言作深人浅出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而言,应该着重研究经济法课程建设如何与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应该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

1.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出实用性和包容性,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是作为学科基础课设置的,考虑到工商管理类人才未来参与社会工商管理活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经济法课开设前并没有学习相应基础法律知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打破纯粹法学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与包容性。既要学习法学专业体系中的“经济法”、“商法”,还要学习“民法”中的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所有权制度、时效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另外考虑到上述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与之相关的程序法律制度在经济法课程内容范畴中也是不能缺少的。

在课程学习内容安排上,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应当以商法制度为主要内容,全面讲解商事主体、商事行为等商法制度;考虑到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有必要先行介绍部分民法知识为学生提供应当具备的基础法律知识,最后再辅之以民事、行政及仲裁等法律知识;同时设置相应的经济法内容,讲解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这几个方面制度内容的设置于内容本身而言彼此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是可以彼此相容的;于学生而言应当具有的法律知识体系也是实用的、相对完备的。内容设计上更加丰富,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开设的目的,完全能够满足相关专业人员对经济法律知识的需要,由此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2.教学方法应该以范例教学法为主,注意知识讲授的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避免采用,要让学生从原有专业思维方式中跳出来适应法学的理性思维,准确理解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2]。要改变学生对法学类课程死板枯燥的固有印象,惟有“范例教学法”才是首选的教学方法。经济法范例教学即是将精选出来的示范性、典型性的经济法重点法律制度和案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个别来说明一般,使学生能由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来理解和推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这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热情,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去检测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引导学生从重点知识的学习入手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特点和方法,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其他经济法知识奠定基础。应说明的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引入范例教学法,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性的东西,借助这些东西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单个现象。

另外还应当注意,要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区分开来,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讲授难度、方法上的区别。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必须立足使学生掌握在未来工商管理活动中应当具备的经济法律知识为教学中心,注重知识点的讲授、注意知识的难易度、讲究讲授知识的通俗性。因此,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经济法律常识,而非成为法学专业人才。

3.教学手段的丰富化和现代化是提高经济法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范例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配合采用丰富多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平等式、对话式、探讨式、互动式教学场所,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手段如下: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研究。以案说法、以案讲法,形象、生动、深刻地讲授经济法律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准确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提供保证。当然,案例教学必须以大量典型的案例为依托,由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文件,除了课程体系下的实用教材外,相应的教学案例库或者案例教辅材料也是必备的。

(2)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对经济法中的重点、焦点问题迸行讨论。程序是教师事先拟订讨论题目并将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撰写发言稿,讨论时要求学生登台发言,在学生各自表述完他们的观点及论据后,教师再作点评和总结性发言。专题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文章写作、法律论证等能力,更有利于加深其对经济法律法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多媒体教学:经济法课程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购买教学光盘、制作教学课件、录制电视台播放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庭审现场”等法制节目,编辑整理制作成与课程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学视听资料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直接再现社会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明了法律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明确学习法律的意义,坚定法律信仰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注重案件的发展过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法官、学者、律师“以案说法”中将使其所学的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增长法律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判断能力、运用经济法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6篇:知识管理方法论范文

1.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被认为是在一定环境下解决大量资讯信息所带来的创新、组织与扩散问题的方法[1]。在公司管理中,知识管理意在构建一个数据化的知识系统,让公司在获得知识和资讯后进行分享、整理、记录和创新,这些累积的知识将用来指导企业的决策。而在图书情报学中,知识管理有更广义的理解,其中不仅有对知识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相关的一切无形资产的管理,把知识当作资源开发,是知识管理的中心思想。

知识管理的内涵。知识管理包含三个要素:以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和途径。知识管理因知识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而产生,其出发点是把知识当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掌握和利用知识视作提高竞争力的关键[2]。尽管在研究领域对知识管理的本质有多种不同看法,但知识管理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之上,结合信息和资源管理而开创的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方式。

2.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关系

知识管理于上世纪末在国外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方面。当图书情报学的相关研究人员在接触到知识管理后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将知识管理运用到图书情报学的道路。在国外,多数大学的信息管理专业都已经把知识管理列入专业课程,以充实知识管理的理论,培养先进的图书情报管理人才;国外的许多图书情报机构也都设立了知识管理研究项目,坚持将新兴的管理模式引用到图书情报管理的实际应用当中。

在将知识管理用到图书情报学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知识管理被用在图书情报管理当中的首要原因是知识产业的发展,图书情报工作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作用下,更加看重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利用知识,因此从企业管理中借鉴知识管理的模式。其次是因为图书情报学自身发展和创新的需要,信息技术的革新给当今信息环境带来极大的变化,知识管理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新时期的信息管理有较大实用价值,图书情报学在面对信息环境巨变的时候,便顺其自然的融入知识管理理念。最后,知识管理还对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作为知识管理的组成部分,图书情报学在知识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知识,通过不同的知识传播途径,最终把信息转化为知识[3]。知识管理是图书情报学最具生命力的延展点,给图书情报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3.知识管理下的图书情报学改革

图书情报学以知识为研究对象

以往的图书情报学是将文献当作研究对象,但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增长下,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逐渐偏向于信息和知识。知识可以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图书情报工作属于客观知识研究,而主观知识的研究是知识管理理论拓展和实践深入的必然。因此,知识管理是主观知识研究和客观知识研究的结合。知识管理不仅使得图书情报学的知识重组,还为图书情报学在整个信息管理体系中找到了科学定位,从而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

3.2图书情报学研究内容发生变化

研究对象。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力求通过实践的创新提高图书情报学的价值。而知识管理的本质也是创新,与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要求相契合。因此,对研究对象作有效调整,以知识管理为思想来整合图书情报信息,对知识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下的图书情报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理论和技术。图书情报学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同时引入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也紧密结合在其中,图书情报学以知识为中心的体系逐渐形成。知识内容的研究、数据的研究和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等各方面都体现着知识管理的知识创新思想,图书情报学很好的继承了知识管理丰富的内涵。

核心思想。以知识管理为途径的图书情报学的核心思想是建立知识组织体系,强化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组织取代了过去的信息组织,成为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重点,包括知识结构、知识探究和知识存储等环节已经围绕其核心思想展开。将信息存储型的图书情报学转变为知识学习型管理模式,是知识管理带来的深刻改革。

3.3综合性图书情报学研究法产生

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被分为了三种方式,分别是哲学方法、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和图书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4]。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内容包含知识的传播和利用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是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不断趋向综合化发展。知识的科目繁多,需要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来参与其中。例如对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除了需要社会科学的理论,还要有自然科学的方法,像数学研究的运用和计算机的运用等,都是图书情报学新体系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基石。

3.4图书情报学体系以知识为中心

作为生产知识和提高其应用效率的学科,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必然转变为知识,以知识为主要研究内容。改革后的图书情报学体系更像是经济体系,有着以知识为主体的生产及传播,所以,图书情报学体系需要将知识效益作为其科学体系建立的推动力。知识管理的模式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促进了图书情报学体系的改革,图书情报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横向学科。

3.5图书情报学教学改革

图书情报学的教育体系是图书情报学的重要分支,对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是推动图书情报学发展的持续力量,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在图书情报学的教学中开展。知识管理对知识的创新作用使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层次发生改变,其教学内容也必须作出重大调整。技术和方法的变革使图书情报学中传统的技术方法日渐落后,多学科的知识研究已经被提上图书情报的教学课程,形成了广泛而又紧密的教学知识体系。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改革预示着图书情报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扩展到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管理人才,需要充分掌握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式。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关系密切,两者间形成相互促进的作用,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水平正在逐渐提高。要使知识管理途径下的图书情报学有更好的发展状态,就必须把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相结合,以知识为研究中心,以技术方法指导实际应用,图书情报学的科学水平将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下日益提高。

(作者单位:冀北电力科学研究院)

第7篇:知识管理方法论范文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采用的,影响着培养人才的素质。传统的管理学科教学方法,只是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而学生只停留在了解和记忆知识的水平上。这样现代管理技术教学目的就远没有达到。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仅靠书本是学不到的,它是在管理的实践中不断体验、创新的结果。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光凭耐心的灌输就能获得的,它必须由学生通过在实践中的亲身体验和领悟才能获得。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改变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要为学生思考、创新提供一个开放性的空间。所以现代管理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应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应高职的要求,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管理技术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管理技术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1.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断。案例分析是现代管理技术教学联系实际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案例教学不同于讲解式教学,主要是运用案例激发学生,促使他们去思考和探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结合具体知识点精心选编案例,使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二是案例只是手段最后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的理论水平真正有所提高,才算达到了教学目的。

1.2讨论教学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就某一课题师生共同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了解了每一相对独立部分的基本原理之后即可开展一次讨论。讨论题目由教师拟定。事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讨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采用课堂提问式讨论,分组自由式讨论等,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1.3情景模拟教学法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一个特定的管理问题,把自己置身于实际情景中去。身临其境,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及技能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方法。如在讲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后,让学生模拟现场招聘,从职务说明书的设计到现场面试场景,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流程,通过情景模拟演练,可以使学生对管理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1.4游戏教学法

管理游戏教学法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的精神。

2改革课程教学考核,全面考查学生素质

第8篇:知识管理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管理学;教学效果

大部分高等学院在很多专业中设立了管理学这一课程,并且把它作为基础课,所以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学习管理学及相关科目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生对这门课的了解。基于管理学的教学现状,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确保管理学的教学质量。结合管理学自身的特征,很多学者都提倡运用参与式的方法进行管理学的教学。参与式教学主要是教师构建学习框架,然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实践,它强调教师和学生同等重要,主要是调动全体学生,让其都主动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教师结合知识框架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一套较好的方案,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点评讲解,在点评的过程中将课本中的知识渗透进去,让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案例的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也让其享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培养出学生对管理学的学习热情。为了使教师将参与式更好地运用到管理学的教学中,本文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1改变教学观念

只有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才能有所提高。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座位上听课,学生无法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没有思考时间,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有些教师感觉自己博学多识,讲课讲得很好,很乐意也很享受这种自己讲授的模式,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课上教师自己讲得自我陶醉,学生紧跟老师思路,课下回想知识就已经不记得教师所讲的内容了。这表明学生并没有真的参与到学习中,对教师课上讲的知识并没有彻底理解。而且还有很多教师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即仅仅讲授学校考试大纲要考的内容,且对于这部分内容也是照着课本上简单地进行讲解,并不关心学生有没有在学,在学的学生有没有学会等问题。而参与式教学不同,它是把学生的主动学习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教师的讲授,让学生从传统的学会教师所讲的知识转变成自己主动学会课本知识,学生由先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探究学习,教师也不再是一味地讲授,而是慢慢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最终实现学生通过教师的指点,能自己领会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并实现运用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所以,引导学生思考是整个参与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比如:对待这个问题应该先处理那个方面,理由是什么,解决这件事情需要哪些管理学的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哪个方向考虑更容易解决这件事情,具体步骤是什么,说出你用这种方法的理由,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就构成了解决问题的框架,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的思考,最终实现运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管理问题,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参与为主体,贯穿整个课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管理学的快乐和意义,真正地理解和认识管理学的知识,为以后相关学科的学习或者深入的了解管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兴趣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学习和探索。对于学习也是这样的,对有兴趣的知识或者授课方式,学生就会尽可能的集中所有的精力努力去听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且主动去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讲授管理学知识的时候并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此也就没多大兴趣。再加上通常教师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自己一味地在讲台上进行讲解,不关心学生在下边有没有听讲,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管理学的欲望,最终导致教师讲教师的内容、学生玩学生的状况,这种管理学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对于学习,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是对知识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层是了解知识后有兴趣学习它,对它有喜爱度;第三层是享受学习这些知识带给自己的乐趣。当然大家都希望把教学目标提升到第三个层次,如果只是简单地了解知识,或者只是一时对其有兴趣,仅仅靠这两方面是不能使学生坚持学习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所以,教师应尽力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尽可能的体会到学习管理学带给他们的乐趣,然后慢慢培养其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最后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享受学习这门课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2.1倡导学生课上讨论

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中,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只需要听教师讲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以教师为主体,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也没有可以思考的空间,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导致期不能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知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讨论多交流,学生就可以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多多进行讨论,从而从而才能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

2.2启发学生学习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总是自问自答,而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并且给学生留一些空余时间让其进行思考,慢慢启发学生去思考,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局限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增强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教师应该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多多进行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对一些难点或者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再进行简单地讲解,这样才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3建议学生多提问问题

在学习中好问是非常关键的,它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当教师教的班级比较多、人数比较多的时候,再加上教师的精力本来就是有限的,教师很难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也不知道学生对管理学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所以只有学生在找教师问问题的时候,教师才会了解到学生有哪些知识不理解,从而才能给学生进行详细地讲解。由此看来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多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爱问、多问的学习氛围。但通常情况下,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在课堂上并不会提倡学生多问问题,他们认为这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也会耽误整个管理学教学的进程,导致最后不能按照既定的时间结课。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并没有达到管理学教学的真正目的,缺乏对教学的责任感。

2.4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案例中去学习

把企业中的管理实践引入到课堂中。教师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企业中的实际管理案例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把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管理中,使其学会管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该安排好这两部分在整个课时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理论教学应该占总课时的2/3,案例分析最少应该占总课时的1/3。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侧重于课本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讲解,而案例分析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将学生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升华,进而运用于实际中管理问题的解决。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管理学本身就与实际的企业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的理论性很强,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才能对课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过去很多高的等院校对管理学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过关于管理学的实践活动。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让管理学教师团体与企业相联系,即教师一方面在企业中有职位,另一方面也在学校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管理学实践提供场所,教师可以找合适时间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找出解决的方法,进行实践与理论的交替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不断进行学习和积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参加管理实践活动,学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有些学校或者教师不能与企业建立联系的,也应该想其他办法进行解决,以确保学生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工,模式实际企业管理学的管理流程。在企业中参与实践活动和模拟管理流程都能够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应用,这是实践的最大好处。其实不管是国家、学校、班级、宿舍等都是需要进行管理的,只有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其正常的运行,教师也可以就地取材,进行模式管理流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

4结语

教师不应该再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管理学的教学,它太过于单一、乏味,学生缺乏思考空间,并且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不能真正的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所以,应该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并适当的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让其真正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享受学习管理学的过程。

作者:张娟 朱晶晶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晶,.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

[2]黄江泉,曾月征.“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2(5).

[3]卢忠东.从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条件探讨高校教学体系改革[J].前沿,2012(21).

[4]马瑞.浅谈参与式教学法在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31).

[5]刘玮,李燕,凌周赛.管理类课程参与式教学法之虚拟变量回归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6).

[7]李妍.高职高专现代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31).

[8]冯艳娟.民办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定位与路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

[9]王磊.谈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4(2).

[10]李欢.高职高专院校非经贸管理类专业管理学教学的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4).

[11]杨荣,陈洁.管理学教学学生反馈情况调查与心理分析——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7).

[12]刘洋.网络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才智,2012(22).

[13]张东艳.案例分析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第9篇:知识管理方法论范文

1基本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有如下不同:①理论基础不同。从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是以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②管理对象不同。图书馆管理对象是由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知识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它是由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等要素组成;③侧重点不同。尽管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但是在实践中,很少有图书馆贯彻了这一基本管理思想,而只是忙于一般的事务性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

2管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突出如下主要内容:

2.1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

2.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

2.3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

2.4知识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2.5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

2.6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办法。

3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

3.1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

3.2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

3.3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软件、内部网、工作流程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

3.4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

3.5学习,即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3.6认知,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管理原则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2]。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

4.1开放性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

4.2共享性原则。当图书馆成员间的知识得到共享时,图书馆的知识存量将成倍地增长,而转让知识并不损失成员任何东西。而且由于知识的共享是一个过程,需要转让者和接受者共同的参与,因此成员在转让知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知识得以深化,或者获得一些新的知识。

4.3激励性原则。图书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激励系统,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3]。

4.4发掘性原则。图书馆应该认识到知识在图书馆产品及其服务的价值创造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图书馆需要明确知识的价值,并将其挖掘出来。

4.5合作性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图书馆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能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当某个图书馆员离开图书馆时,他们的知识才会留存在图书馆中。

4.6增值性原则。由于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图书馆员工通过知识共享,可以分享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减少团队的学习时间,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与功能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