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

知识管理专业全文(5篇)

知识管理专业

第1篇:知识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汽车专业;实践教学;知识管理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教育界也普遍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也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重点、难点。汽车专业是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起家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但总体上来讲,还存在实践教学发展不均衡、成果分散、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实践育人的效果,急需进行系统整理,统一规划,实现质量再提升。知识管理以知识资产、知识的生命周期等为管理对象,通过对知识进行综合集成、很好地满足了业务需求、经受住了情况转变、事件突发等的考验,行业的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知识管理为各级组织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身业务的独特视角。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对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改进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显得十分必要。

1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知识的迭代与创新加速进行,知识大爆炸已经成为客观现实。汽车专业的实践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汽车技术快速发展,新车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层出不穷,教师如何适应这种形势,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知识套餐”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要搞好汽车实践教学“知识配餐”取决于如何看待知识、知识管理。知识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较之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更具价值,要加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的力度,以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对知识管理的本质与内涵的讨论相关广泛,但尚无定论。比较典型的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考察知识管理:如MaryamAlavi等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可持续的组织现象,涉及到知识的创造、存取、转化和应用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过程。Bassi指出知识管理是通过创造和应用知识提升组织绩效的过程。总之,知识管理的主体包括:个体、团队和组织;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识别与获取、存储、利用、传播与更新等;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不同主体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知识共享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2汽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汽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2.1汽车专业实践课程目标定位不清

目前我院的实践教学分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两大类,其中课程实践类教学分为验证型、演示型、设计型与综合型等四类,验证型与演示型多,设计与综合类少,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并不多;集中实践模块,包括院内的拆装、修理实训,以组为单位,也存在学生参与度不够的问题;院外的各种工艺、生产实习,也都仅限于参观。实践平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支撑不足。

2.2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够畅通

目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课程的实施者以及实践教学的承担者之间还存在着交流不畅,分工不明的情况,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3实践课程授课标准未定

虽然规定了实验大纲,但各授课教师对实验大纲的理解并不一致,相互之间存在较大差别,需要编写相应的指导书,将最基本的内容、最成熟的内容、最管用的内容确定下来,保证授课标准一致,提高授课质量。

2.4实践课程开发方法欠缺

目前实践教学,还存在有设备没项目,或有项目但没指导书的情况,不同课程项目重叠或差异不大等情况,实践教学项目多年不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汽车技术,实践课程的开发方法比较欠缺,影响了教学效果,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不稳定,实践课程开发可持续性差。

3汽车专业实践教学贯穿知识管理理念的改革措施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汽车专业实践

教学需要回答什么样的知识是有价值的知识;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传播知识以及如何进行知识更新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理想的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3.1搞好汽车专业实践教学顶层设计,绘制知识地图,使知识识别与获取更具针对性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教学顶层设计依赖于先进的理论、理念的指引。我国已经是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还有相当的距离,究其原因,科技、技术、工程人员的比例不协调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是要确立实践教学的根本指向。实践教学不能一味地为了验证理论,附属于理论,而应在促进理论的指导性作用发挥上下功夫,树立向理论要工作效率,要工作品质,要实践质量的观念,反过来以实践滋养理论,完善理论;重点在夯实基础,培养技能,提高独立解决问题、推动创新上下功夫;二是绘制好知识地图。对实践教学的知识(技能)点、重点、难点以及考点要厘清,使学生树立全局意识,特别是对于知识之间的联系要搞清,深度要进行控制。三是切实面向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学生不爱学的原因是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知识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应用技术型本科学校就是要以实际的项目、真实的任务、明确的功能等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足够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来掌握理论,提升看问题的层次,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因此要面向企业实践、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兴趣等来识别知识、获取知识,调整以单一课程为分类标准组织知识的方式,开发课程群,将相关知识统一整合进来,使获得的知识能够得到学生的充分响应。

3.2提炼知识的特征属性,建好知识管理平台进行分类存储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汽车相关的专业知识已经逐步转化为文本、图片、视频以及软件等媒体形式,知识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但这同时也增加了知识整合的难度。因此必须建好知识管理平台,对知识的特征属性进行标注、按照标准分类存储。一是分类标准多元化。可以按传统的发动机、底盘、电器来组织知识;可以按汽柴油车、新能源车的分类来组织知识;可以按汽车研制、生产、销售、维修及报废、再制造的汽车的生命周期来组织知识;可以面向岗位、面向企业、面向行业来组织汽车知识等等。二是以提高知识重用度对分类标准进行验证。分类的作用是为了突出知识的某个特征,也是为了使学习者在这个特征上发展新的见解,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对分类标准进行验证,实现分类标准的动态调整。

3.3注重知识的利用与创新,注重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搞清知识的适用范围,精准推送知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有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与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方向,翻转课堂也大量进入实际教学,因此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当好知识的“配餐员”。一是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通过课前的座谈,问卷以及课中提问、小测试等方法手段,对学生学习的先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后续教学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它反映了学生感知信息、与环境互动的特点,对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有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对学生学习风格的把握,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干预,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搞好知识推送。随着“以学生为中心”观念的逐步普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前和课后都会引入相当多的知识内容,仅仅依靠学生的检索已经难以满足需要,需要教师主动向学生推送与课程相关的各类知识。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学生反馈及网络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知识的推送。在知识推送过程中,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合理采用文本、文本+图像、动画+言语解说的知识呈现方式。

3.4搞好环境条件配套,激发共享热情,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第2篇:知识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建设

引言

知识管理指从组织的无形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过程,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过程。它是软件工程、组织流程改进、人工智能、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的集成。知识管理本质上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其理论和方法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也在各级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1]。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我国高校新兴的本科专业,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培养具备较强的英语和商务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目标,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一直在尝试运用相对先进的知识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来建设和发展商务英语专业。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其教学管理模式仍然有很多问题,难以跟上当今“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速度,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2]。本文尝试将知识管理应用于商务英语专业与人才培养建设工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者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商务英语专业与人才培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管理模式陈旧、缺乏激励机制、知识共享和流通缓慢等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以考试和成绩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几乎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教师教学质量低下等不良影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高校必须学习并应用更好的管理方式。作为在企业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同样适用于高校组织。由于知识管理在各个方面影响管理过程和政策,因此,明确认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坚决实施这一管理模式对于高校管理者们来说非常重要[3]。然而,实际上目前许多高校管理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此外,由于知识管理本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周期和渐进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对实施效果进行充分的检验,因此,高校领导们应将其作为学校长远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过时的教学管理模式

我国各级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教学管理的实施通常是按照政府和其他部门颁布的政策和行政法规进行的。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化、统一化、规则化的特点,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新时代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它的缺点和不足,如缺乏效率等就阻碍了高校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更具体地说,旧的政策和管理机制不能有效地促进师生发展的积极性和差异性[4]。这些问题已成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

(三)缺乏激励机制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阻碍了组织内有效的知识创新,因为组织成员害怕知识创新会因其相对较高的投资和较低的利润而使他们失去在组织中的地位和权力[5]。虽然知识创新会提高组织的整体知识水平,但并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在大学里,研究和创新知识的任务与全体教师的需求息息相关,然而,由于教学中的研究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因此,当教师无法获得相应的投资补偿时,研究工作就会滞后,知识和创新的传播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忽视了组织知识发展的重要性,高校在学术和事务工作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实际上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知识共享和流通困难问题

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但其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往往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所以它是一种所谓的无形财富。由于高校组织具有金字塔形的层次结构特点,导致信息传递缓慢、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信息丢失或失真[6],最终阻碍了高校知识共享的实现。高校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障碍十分明显,因为教师通常担心知识共享会导致他们在某些领域失去优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隐性知识的搜索非常方便。但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使得组织成员不愿花费大量时间搜索知识。其原因,一是这项工作耗时,二是知识可能很快过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这项工作可能会泄露本组织的秘密。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由于它比隐性知识更难获得,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同时在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内容也可能会被省略或者误读。

二、商务英语专业与人才培养建设中的知识管理策略

知识管理的三要素是人、知识和技术。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管理体系是高校管理的坚实支撑。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在专业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教学管理体系,培养能为社会服务的优秀人才[7]。这项任务需要先进的管理机制、优秀的人才和技术。其中,人才是基础,技术是支撑,管理机制是保障。

(一)知识管理团队建设

培养人才的基本策略是建立团队。团队合作的建立有利于构建教学组织,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究、教学经验交流和知识转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应采用有利于教师的观念、行为、方法、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和心理措施,建立具有自我学习机制的创新团队。与现代组织一样,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合作,因此良好的合作精神已成为健康组织文化的标志。知识共享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合作精神,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企业文化。如果某个组织缺乏合作精神,团队很难成功完成任务。这意味着,决定组织是否能够实现其目标的是知识共享精神,而不是有能力的个人决定着组织的力量和水平。

(二)知识共享系统建设

建设知识共享系统是技术支撑。在网络系统的建设中,首先要对教学管理的现状和知识管理的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优化管理过程。其次,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网站,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最后,规范基于有效信息、科研数据、客观分析和优化设计的教学管理流程,以更好地发挥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需要校园网络环境的支持,主要包括知识库、人才库和综合处理平台三部分。从知识共享和安全的角度来看,可使用VPN技术来实现远程教学的开放性和安全性。此外,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念和网络技术也为知识共享网络的建设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和可能。

(三)激励机制建设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的知识创新意识。为适应“一带一路”经贸背景对人才的需求、跟上“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对于知识在质量和效率上的需求,高校应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规章制度,及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师生的创新潜能,保证课程有效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课程的管理和实施,如提供有效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素质工程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模式研究[8]。

结语

企业管理和教育管理都有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客观要求,这使得高校从企业管理过程中借鉴知识管理的策略成为可能。商务英语专业实施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有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师生从各个方面受益。然而,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虽有共通之处,但它们在不同的领域,因此,要有效地将知识管理从企业管理移植到教育管理中,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以使其在高校中的应用更加合理。总之,有关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应对这一问题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温兴琦,王海军,郑昊.知识管理过程与创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深圳社会科学,2019,(3):47-59,156-157.

[2]薛金祥.生态学视域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

[3]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沈玉志,刘立波.动态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的影响机制[J].商业研究,2015,(12):89-97.

第3篇:知识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管理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理科课程需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完成必要的学科实验,越来越多的文科课程也已经开始建立相应的实验室,以保证学生将学习到的技能在实践中加以巩固,进一步优化学习效果,真正实现学习的高效性和实践性。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在实验室内,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效的实践活动,并且通过行为操练进一步优化相应的学习行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只有保证实验室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目的[1]。

(一)有利于专业建设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也要与时俱进,建立适应专业发展及时代需求的课程模式。只有满足专业能力的有效升级,才能保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中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能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要掌握整体项目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实践性比较突出,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并将授课重点集中在实践操作方面。在实验室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要能集中展现相应的实践性,以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2]。另外,教师还应针对培养该专业管理层人才的特殊性要求,集中强化相关实验性教学措施,从多角度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适应社会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保证人才培养机制符合社会的基本需求,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环境。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利用实验室教学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实验室教学过程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化培养,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还能进一步优化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操作认知,真正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3]。另外,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通过建立产、学、研三方合作的教学模式,强化专业的科技水平和社会服务性,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促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现状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教学中,教学指导意见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要求相关教学内容和措施符合学校及学科的发展需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学习模式,导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涵不能有效地展现出来,问题具体表现为:管理机制松懈、实验室实际功能单一、整体使用效率不能符合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实验室内部教育管理工作松懈无效等[4]。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第一,基础教育水平处于萌芽阶段。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实际教学机制和教学管理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于实验室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学侧重点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建立进一步的深化研究,这就导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空洞、单一[5]。第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缺乏系统性。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的设置方式还是延续了原有的创建机制,依据某门课程或是某个单一化的专业领域建立实验室,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专业性,但是缺乏系统性,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三,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由于时间安排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意识问题,还没有建立高效的实验室利用措施。实验室不仅开放时间有限,使用效率也较低,没有真正发挥实验室的教学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不足20%。在实验室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甚至以计算机作为娱乐工具。如何真正发挥实验室的实践教学作用,是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教学研究人员应建立高效的统一管理模式,集中处理相关问题,以保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实用价值的有效发挥[6]。高职院校应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实验室的培训功能及相关建设项目符合实际需求。在提升实验室教学功能方面,管理人员要保证实验室内部管控结构和技能培训项目符合管理要求,建立“四位一体”的基础管理建设模式,更好地践行教学目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不断完善校内实训项目的管理制度,从酒店设备、服务流程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管控,借助岗位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实训室操作规范等提高整体管理效果。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还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与酒店合作建立专业实验室,确保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有效的产学研结合。第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实验室建设。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坚持贴合实际的原则,准确定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实验室使用机制。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教学人员不能过于依赖计算机等辅助工具,而是要充分结合多元化的课程讲解手段,并且建立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只有明确实验室建设与本校实际教学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特征,才能更好地凸显地方经济特色及文化底蕴,保证学生在未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第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要具有前瞻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建立动态化发展模型和发展目标,及时收集最前沿的教育信息,以保证专业实验室建设符合时展的基本需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只有保持教学水平适度超前,才能确保实验室的多元化动态发展,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7]。第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要积极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优化教师管理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升级和改良,进一步提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教学的整体效果。第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要建立有效的仿真操作,还要建立考取相应专业证书的绿色通道。同时,教师要重视建设项目的升级,以保证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双向提升。在实际项目研发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要提高管控力度,教师也要强化研究探索的意识,以认知实训指导项目任务,确保项目管理的先进性及高效性。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管理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积极拓宽思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实验教学体系,以辅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的学习[8]。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包括调酒、餐饮以及客房服务等,在实验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课本理论与实践项目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建立相应的教学机制和教学结构。此外,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还应建立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保证学生在掌握课程技能的同时,有效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要按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建立必要的项目处理措施,促进实验室教学水平的提升,还要建立专业化管理模型,保证实验室管理结构的完整性。总而言之,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最贴合专业需求的实验室,集中展现教育特色和教育优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建立高效的实验室定位基础上,还应注重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以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施翠华.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51):459-460.

[2]牛俊杰.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中文信息,2015(8):275,323.

[3]邹伏霞.我国三年制高职酒店管理大专与澳大利亚博士山TAFE学院酒店管理高级文凭教育的比较研究[J].旅游论坛,2013(2):94-98.

[4]皮平凡,黄燕,肖璇.基于职业经理人目标导向的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4(27):267-269.

[5]曾国军,胡志成.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培训生制度:酒店管理本科生之预期与现实差异[J].旅游论坛,2014(4):7-11.

[6]常淑娟.基于消费周期的酒店管理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4(18):109-110.

[7]赵广孺.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3(9):140.

第4篇:知识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顶岗实践;建筑经济管理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大类中工程管理类所属的一个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第一,建筑会计与审计方向;第二,建筑物资管理方向。同时规定了对应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训安排等。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并结合我院自身优势、教学软硬件环境、师资条件等,确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建筑会计与审计。尽管如此,由于对专业的不了解在顶岗实践中依然会出现问题:用人单位对专业认知存在偏差;顶岗实践学生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专业,介绍自身的优势。首先,从专业名称上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名称涵盖范围大,与工程造价等专业相比无法给人明确的专业定位。单从专业名称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针对性不强,好像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精。这就使用人单位出现理解偏差,直接导致对该专业学生试用率降低。其次,一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清晰,使其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专业,导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或者岗位。在顶岗实践座谈会上,很多学生都反映了这个问题。根据上述问题,对该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践安排工作的过程中尝试了一些解决方案。

针对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存在理解偏差的问题,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更积极地与合作企业交流。从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到顶岗实践前至少保证该专业学生有两次利用假期时间进入企业锻炼。这种锻炼与顶岗实践相比时间虽短,但是却可以增进企业与学生双方的了解,加强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一方面,通过假期锻炼,学生可以将本学期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利用。学生对企业的好奇感,对工作的热情可以激发更多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假期实习对企业来说不会有过多的用工成本,却可以分担部分日常工作,对于工作努力,悟性高的学生企业可以及早培养,为日后奠定基础。另外,为了使用人企业对该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引入了“让企业走进校园,走近专业”的方法。主要有:定期请企业专家进入校园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讲座;不定期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竞赛,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评审;利用节假日组织企业专家与该专业学生的小型座谈会,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了解,对该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后续的顶岗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针对学生自身对专业认知不全面,无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问题,同样也采取了有效措施。主要是三阶段专业教育。第一阶段的期初教育。入学初,学生刚刚步入校园,接触专业,难免对所学专业出现迷茫,这时组织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专业有初步了解。第二阶段的专业深化教育。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后,随着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由于没有深入研究,对专业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这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高的热情,但同时又会出现“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这些课程对专业有什么作用?我的专业以后能胜任什么岗位?”等问题产生困惑。在此阶段对学生就专业方面进行二次介绍,能够在学生最迷茫的时候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对专业的深层次剖析和介绍,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可以有相对全面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困惑。第三阶段的专业总结教育。进入到大三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进入到收尾阶段。学生已经将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校内实训全部进行了学习和训练。学生完成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基本能够在工作岗位上适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欠缺的就是将专业系统化,有时还无法理解所有知识在专业方面的架构和关系。这时对毕业学生进行专业总结教育,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疏理,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方向等问题给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学生对专业认知更清晰,透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也更有信心,也能更有自信的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在对最近一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顶岗实践,我们就尝试了以上方式。通过企业实地走访和学生反馈,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愿意接受该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而学生也因为能够更全面,透彻的介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找到了自己心仪的企业,获得了更适合专业的岗位。教学中我们不会就此止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更有益于学生顶岗实践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第5篇:知识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导师制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自建院伊始,着力构建“立德树人”的“大思政”全员育人新格局,实行学生导师制,建立以主任导师、学生导师双管齐下的育人新体制。笔者有幸加入这一行列,担任物业管理142班9名同学和物业管理151班4名同学的学生导师,并进行了两年学生导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一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的实施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随着国家城市化的高速推进,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业管理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物业管理服务内容从之前的保洁、保修、保安、保绿拓展成为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服务方式也从原来手工机械的简单结合发展成人工智能系统、楼宇智能化系统等的广泛应用。①对于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对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更明确的定位。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创建于2014年,该专业一直按照培养“强技能、会应用、善管理”,并能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服务人才,对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导师制管理有别于我院全员导师制育人亦有不同,主要采用的是主任导师、学生导师、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工作制度。主任导师工作一般由物业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工作一般由公共课部的教师(含行政工作人员)担任,每位教师担任4-14名不等的学生导师工作。我院2014年创院伊始,就对学院各专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物业管理专业负责人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出了较大的创新与改革,增多了专业实训课的学时,并创设了专业实践教学的平台——企业课堂,将部分专业课程放置企业和企业导师共同育人,结合现代职教育人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强化职业技能和提高职业素养。与教改相对应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也更为丰富,学生导师制的人员结构从原来的主任导师、学生导师,又增加了学生企业导师。企业导师是一般由碧桂园集团物业管理公司的部门主管或以上的工作人员担任,经过严格的物业管理专业教研室的遴选上岗。在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大环境下,学院、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更好地给予学生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和专业学习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就业上岗能力,从而促使整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二)意义

学生导师制是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②。高职院校实行学生导师制的意义在于:第一,实行学生导师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导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坊”等平台定期(每周一)与学生交流,也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随机与其交流,从而相互信任、深入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坚定自身的职业理想,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提升学生个人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第二,实行学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进一步锻炼自身的实践技能,努力将自己打造成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实行学生导师制有利于高职教育的个性培养,从“批量式”培养、统一式教育转变成“分流(组)式”培养,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课外辅导,成为学院班级教学和实训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二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导师制的实践现状

我院2014年起开始实行学生导师制至今已有两年,而物业管理专业141、142、151班3个班级配备了主任导师、学生导师、企业导师,进行了“三位一体”校企协同育人的导师制模式的实践探索。在近两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发现主任导师和企业导师是校内班级授课制与企业分组授课制的有力补充,学生导师则及时为学生解决思想及心理问题,各位导师都竭尽全力,以多种形式的交流完成各自的工作职责,精心育人。

(一)实施方式

目前,导师制已经在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实施,但因各院校存在差异,所以运行的模式与实施的方式不尽相同。我院因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学生导师制运行的模式与实施的方式亦有不同。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因其人才培养的需要,细化了学生导师的工作内容,拓展了学生导师的人员结构,现由主任导师、学生导师、企业导师三类导师构成。主任导师的遴选是根据专业教研室推荐的专职教师担任,学生导师的遴选是由学院人事部考核推荐学院思政课部教师和品质优秀的行政人员担任,企业导师的遴选则是由专业负责人根据学生企业课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所聘用的企业兼课教师担任。经征求意见后,予以全院公布、正式实施。

(二)导师类型

1.主任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保持经常的联系与沟通,关心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大学期间的生活,重点在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一进校就帮助其制定个人的三年大学计划,制定合乎本人实际情况的专业课程学习计划,教授正确且高效的学习方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以提高专业技能或是培养职业综合素养相关的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学专业以及将来的就业岗位。积极建设专业班级的优良班风、学风。在第六学期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并指导学生答辩。2.学生导师主要负责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与学生经常沟通,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我院生源绝大部分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家庭的先天原因,使得他们后天在身心上都与一般家庭的孩子不同,生活上需要更多的关爱,心理上需要更多的疏导。加之我院推进“聚焦岗位能力,校企协同育人”的教改育人理念,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都给初入校园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身、心要求。学生入校首先需要理解、需要适应,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基于当前的认知能力而无法理解的情况,都需要学生导师细心、耐心地为其疏导、答疑、解惑,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同步前进。3.企业导师物业管理专业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每学期都安排有4个教学周的企业课堂学习,第六学期有13个教学周的企业课堂学习。前4个学期的4周学习主要是以专业岗位的认知与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第六学期的13周学习主要是聚焦岗位,提升岗位能力。在此过程中,大量的企业课堂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是由企业导师承担的。企业导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严格组织实施,做好企业课堂学习的过程指导和管理工作,保证企业课堂的学习质量。协助专业导师监控学生学习过程,做好日常学习指导记录。根据学生在企业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完成情况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评定学生在企业课堂的学业成绩,并附相应的学习鉴定,作为第六学期专业“定岗分流”的重要参考指标。企业导师在第六学期岗位能力提升实践中,协助专业导师指导、考核学生完成与其岗位相对的毕业设计,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例如:策划案、调研报告或是论文等等。

(三)实施效果

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导师制历经两年的实施与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在高职院校实行学生导师制的管理育人机制还是非常有益的。1.学生导师制的实施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效率,缩短了自我摸索的过程。对于大一刚刚入校的新生,学生导师可以帮助他们尽快认知所学专业、热爱本职专业、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我院物业管理专业至今没有1名学生申请转专业,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知识架构,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2.学生导师制的实施师生互动的频率增多,促进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使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使学生更为方便地向老师请教知识,让课堂的教学互动更为顺畅高效。学生们积极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锻炼。3.学生导师制的实施提高了企业课堂的学习效果。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强调专业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高效融合,提倡“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通过企业导师的实地理论教学、现场实训和当场纠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专业、聚焦专业岗位学习,保证了企业岗位能力实践的效果,为学生毕业获得较高的月薪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4.学生导师制的实施突出了每个学生毕业设计的个性。我院物业管理专业2014年开始招生,现虽未有毕业生,但由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基于其第六学期岗位实践能力提升的企业课堂学习过程,在自身的实践岗位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或是做方案设计,都使得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更为贴近专业、岗位的前沿研究,更加有利于巩固每一个学生不同岗位能力的培养效果,更好地提高学生就业岗位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导师制实施的探索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学生导师制的尝试与探索,这也给我们学院的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对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实行”三位一体”的学生导师制实践探索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根据现实情况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使学生导师制这种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加强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导师队伍建设

1.有企业实际管理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缺乏。专业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对现有师资力量的培养与提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分批次安排专业教师去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企业岗位实践锻炼和学习。同时,还积极邀请碧桂园集团下属的物业公司的企业高管来学院作专题讲座与指导。2.目前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数量不足,无法实现较高的师生比。当前急需加强专业导师梯队建设,老、中、青教师比例搭配合理,这样才能有利于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指导。3.加强学生导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对已经竞聘上岗的学生导师要进行定期培训,主要是组织其参加有关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与交流研讨活动,针对性地提升高业务水平和岗位能力。

(二)积极探索与创新学生导师的工作方式与方法

在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导师制的探索建设中,需要结合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充分聚焦岗位能力培养,利用好“师生互动坊”、企业课堂等平台探索和创新学生导师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例如尝试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式、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式、岗位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联动式、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式等等。

(三)建立健全学生导师工作激励机制

学院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建立健全学生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对每位学生导师实行教学工作与导师工作的双线管理,以职业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现、育人效果、合格率和就业率等为指标对导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企业导师要在认可其本岗位工作外,对其的学生导师工作也要认定工作量,并建立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反馈给企业体现在其当年的工作业绩之中,作为升职、加薪的考量指标之一。总之,在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导师制这种育人辅助机制,对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率等方面的成效一定是肯定的。但由于我院建院时间不长,管理制度仍在完善,而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的学生导师制,还需要循序渐进。目前物业管理专业“三位一体”(专业导师、学生导师、企业导师)的学生导师制的实施是一种较好的探索,逐渐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合作方式,物业公司人员担任学生部分课程的导师,学校专业教师兼当物业公司的顾问和管理人员,为自己的实践(技能)教学累积经验,逐步将自身打造成适应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

注释

①罗成,万磊.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研究[J].中国市场,2015(33):140-141.

②潘丽.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教育的可行性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5):39-41.

参考文献

[1]唐建生,刘红普.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5(11):39-40.

[2]刘雪婷.试论高职院校导师制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9(5):117-118.

[3]汤光华,许建平,李丽霞.在高职学院学生中实行导师制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3,33(2):53-54.

[4]薛静.“导师制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3(29):49-51.

[5]高华.专业导师制下的高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1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