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精选(九篇)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

第1篇: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比较影像学;重要性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也从传统X线诊断逐渐发展成为当今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四大影像技术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综合学科。在该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影响专业教学需求,比较影像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在临床教学中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该种背景,从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入手,仔细对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其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二、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

1.比较影像学概念。比较影像学是近些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影像诊断模式,其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医学影像学基础上,在临床应用的角度之下,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各个学科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学等多个学科结合在一起,使多种学科以医学影像学为中心组成一个有机的“生物链”进行综合教学的方法。

2.比较影像学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一起组成了当今医学四大影像手段,它们在功能性成像以及形态学检查方面的应用相对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目前各类新的医学功能分子影像层出不穷,如各类组合型一体化设备SPECT/CT、PET/CT、CAT等广泛应用,逐渐体现出了生物医学影像开始出现由分散逐渐走向融合的主流趋势。在该种背景下,比较影像学的出现及其发展开始成为了必然。

3.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的必要性。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往往在讲授某种影像学技术时,总是放大该种技术的优势而忽视其他技术的特长,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或者造成学生的片面之感。因此,教师在讲授医学影像学课程时,需要注意对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讲清各种诊治方法的不足和优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法应用的必然和必要性。

4.比较影像学的应用模式。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比较影像学教学模式中,首先应该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真正明白和理解比较影像学的基本方法和概念,然后以多组病例为切入点对具体的方法进行讲授,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尽量多和学生一起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

三、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1.满足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对各个组织系统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正常和异常影像的表现等进行讲解,而对于其他影像学的表现很少涉及,显然学生很难从整体上对疾病的认识进行把握,同时对各种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手法也缺乏系统的认知。目前,随着各种成像设备的横空出世,比如三维后处理软件工作站等,使得影响图像质量和检查范围不断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需求。因此,在授课中加入其它医学影像学的表现,并对图像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能够显著提升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满足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

2.疾病的全面、多角度分析。应用比较影像学可以向学生更加全面以及多角度地对疾病进行了解,一般情况下在对某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时,适当地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展现,能够通过比较来找出该种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从而在各种影像表现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间的联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该种影像,比较适合于学生在本质上对疾病的成因、发展和预后进行了解。可以说,每种医学影像学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同,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下的图像特征,有利于从全面和多角度下对疾病进行分析。

3.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随着现代化医学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在实习时面对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非常多的,其往往在面对CT、MRI、普通X射线以及超声等各种影像学诊断手段时显得无从下手,即使当时掌握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被遗忘,从而不得不回到岗位后再重新学习。而比较影像学将从根本上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良好思路,学生在比较影像学的教学手段之下,可以对各种不同医学影像手段进行横向的比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有效提升了临床教学的效果,从而建立起了影像专业整体框架,能够认识到影像专业的发展方向,使其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充满信心。

4.比较影像学的具体应用内容。一般情况喜爱,比较影像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1)影像设备的进步、更新和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这些进步给临床带来的益处;(2)显像剂的发展史及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3)介入显像的发展史以及有针对性地解决的临床问题;(4)从各影像学各自的纵向发展史中找出共性和规律,以预测今后的发展。

其二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横向比较:(1)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原理、方法、适应疾病、诊断效能以及优缺点等;(2)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性;(3)同一患者各病程的影像学比较;(4)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性能及成本比较;(5)创伤性及其不良反应;(6)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疾病决策方面的比较,通过比较提出对某一疾病检查的优选方案。

四、结语

总之,医学影像学作为当今发展迅速的一门医学学科,分散和融合必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方法应用的必然性,从而为未来培养出高素质医学影像综合人才的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芳,王志强,罗红缨,李涛,张盛甫,刘晨. 比较影像学结合CTM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01:71-73.

[2]王少雁,王辉,李佳宁,冯方,陈素芸,吴书其,傅宏亮. 比较影像学与PBL教学模式改革在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04:294-297.

[3]杨欣,孙鹏,李丹,潘宁,王薇,卢晓潇,郑春梅,曹霞. 比较影像学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05:20.

第2篇: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乳腺癌;影像检查;诊断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位于女性全部恶性肿瘤的首位,对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其发病呈现低龄化、年轻化态势,并且逐年增加[1]。目前,对于乳腺癌的具体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其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且一级预防尚不健全,所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于乳腺癌患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该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由乳腺钼靶X线摄影(molybdenumtargetmam-mography,MG)、超声、CT、红外线检查(BIS)及MRI等。我们将对于乳腺癌在影像学方面的检查手段的优缺点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MG

MG作为目前乳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其机制为运用低能量X线软组织摄影技术对乳腺进行投射,并经胶片感光及定影等步骤进行成像。乳腺癌MG主要呈结节状和肿块状改变,此外,还常伴有周围组织浸润的征象,如呈放射性的“尖角征”或“毛刺征”改变等。该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容易掌握、费用较低,且有良好的分辨力及重复性等,主观因素对其影响很小,诊断的敏感性为80%~89%,特异性维持87%~94%[2-4]。及早应用MG检查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检出率,而且使病死率大大降低;除了能够及早发现上述软组织改外,MG在显示乳腺癌早期微小钙化灶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正因如此,即使在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MG仍是该病筛查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2超声成像

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且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也大大提升,尤其是在计算机辅助自动全乳腺超声出现以后,对于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有了质的飞跃。近年来新出现的超声技术主要由超声影像、彩色多普勒、三维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光散射成像等。乳腺癌在超声下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强弱不等的回声,有时可见微小钙化等[5-6]。该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无辐射、无创伤,对于肿物的囊、实性鉴别较MG和CT有明显的优势,并且能够很好地显示病灶内的血流情况。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判读存在很大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有诊断医师的经验所决定,且图像不能进行前后对比。因此,常将乳腺超声与MG相结合使用,起到互补作用。

3CT

与MG和超声检查相比,乳腺CT具有较高的密度及空间分辨率,成功消除重叠干扰,从而更清楚的显示组织的解剖结构;同时,其定位准确,可从任意角度对肿瘤的形态、边界血供及周围组织等情况进行显示,尤其在乳腺癌的囊变及钙化诊断方面作用更为明显[7-8]。该技术作为乳腺疾病检查的手段之一有其自身的优势,如能够对致密型乳腺癌病灶进行很好的观察,提高检出率,但因其有X线辐射剂量较大,因而不将其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4BIS

第3篇: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 发展 成像技术 数字化

影像学发展概述及特点

影像学诊断是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CT的研制始于世纪6年代。1967年英国的工程师汉斯菲尔德开始了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5年代X线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

CT成像技术的优势:CT与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相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

真正的断面图像:CT通过X线准直系统的准直可得到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与常规X线体层摄影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

密度分辨率高:C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相比它的密度分辨率最高。其原因是:第一CT的X射线束透过物体到达检测器经过严格的准直散射线少;第二CT机采用了高灵敏度的、高效率的接收器;第三CT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灰阶的控制可根据诊断需要随意调节适合人眼视觉的观察范围。一般CT的密度分辨率要比常规X线检查高约倍。

可作定量分析: CT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射线吸收衰减值通过各种计算可作定量分析。

可利用计算机作各种图像处理:借助于计算机和某些图像处理软件可作病灶的形状和结构分析。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和多平面的断面图像。

影像学的主要新技术

基于数字化的影像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作业已经进入医学影像界并以奔腾之势迅猛发展伴随着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陆续应用于临床。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使整个放射科发生着巨大变化提高了影像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PACS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由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与存档和处理等部分组成。

图像信息的获取:CT、MRI、DSA、CR及ECT等数字化图像信息可直接输入PACS而众多的X线图像需经信号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化图像信息才能输入。

图像信息的传输:在PACS中传输系统对数字化图像信息的输入检索和处理起着桥梁作用。

图像信息的储存与压缩:图像信息的储存可用磁带、磁盘、光盘和各种记忆卡片等。图像信息的压缩储存非常必要。因为一张X线照片的信息量很大相当于15多页字稿纸写满汉字的信息量而一个.8cm光盘也只能存储张X线照片的信息。压缩方法多用间值与哈佛曼符号压缩法影像信息压缩1/5~1/1仍可保持原有图像质量。

图像信息的处理:图像信息的处理由计算机中心完成。计算机的容量、处理速度和可接终端的数目决定着PACS的大小和整体功能。软件则关系到检索能力、编辑和图像再处理的功能。CT的计算机系统属于通用小型计算机为适合CT机的工作要求CT的计算机系统一般都具有运算速度快和存储量大这两个特点。

第4篇: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

1.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的必要性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主要是按照课本的顺序介绍各成像技术的成像理论、原理、影像操作技术、正常影像的表现。讲授过程中穿插示教典型的影像图片,很少涉及相对应的其他影像技术图像的表现优势。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影像检查技术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手段诊断该疾病的优缺点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对于医学生即未来的临床影像技师来说,这关系到他们日后是否能正确选择应用对疾病诊断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与课时有限有关,教师授课很少延伸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去比较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特点;另一方面比较影像内容不是考试考核内容,学生对这方面关注不多,没有引起师生对这方面的重视。因此,正确转变认识,授课过程中适当地添加其他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对被检部位显示特点,并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这对提高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必要。

2.比较影像教学插入的时机和度

在讲解一些影像检查方法的适应症时插入比较影像教学法,讲授完本检查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后,要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一些检查项目在讲解临床应用时详细比较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范围、灵敏度和特异性等。如SPECT 脑血流灌注显像对急性脑血管病变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急性脑梗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T; 对脑外伤急性期的敏感性也高于CT 、MRI, 而对后期随访中敏感性低于MRI 。而CT 和MRI 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则很高, 阳性率高于SPECT 脑血流灌注显像。

3.比较影像教学法插入的方式

比较影像学教学的方式很多,根据比较的内容可分为新旧知识比较、正误比较;按照知识点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根据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可分为实物比较、图形比较和列表比较。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常常需要多种比较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等方式, 将各种影像检查技术操作图片及影像照片一起显示, 结合图片介绍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范围和诊断价值,被检部位技术及影像显示异同。在讲解CT扫描时,将其与X线平片摄影相比较,如讲述CT胸部平扫可与X线胸部后前位摄影相比较,可以知道CT胸部平扫为了防止肩部组织及双上肢产生线束硬化伪影,需要被检者双臂上举,而胸部后前位摄影为了减少肩胛骨对肺组织的重叠,要求被检者双臂内旋,手背放于髋部,两肘尽量内旋,双肩下垂;除此外还有中心线不同,其他要点均相同。通过各种影像学方法的比较, 突出各项影像技术能早期、灵敏、功能性特点, 同时指出它们各自优势和应用限度, 使学生对各种影像检查方法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4.体会

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课堂提问发现,学生普遍认同比较影像学教学法,认为比较影像教学可以“温故而知新”。此外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的成绩也明显提高。比较影像教学具有如下优点:

1)比较影像学有助于帮助学生知识的横向对比

介绍疾病的某种影像检查技术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检查手段,运用这种影像比较方法可以找出该疾病不同影像成像技术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找出影像表现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各种影像表现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间的联系,然后有针对性的剖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影像表现,促使学生知识横向间的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综合能力,同时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和教师探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2)比较影像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第5篇: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

卢旺盛教授的这一观点,引起了记者的高度关注。沙龙活动结束后,本刊记者就这一核心观点和其他神经外科的热点话题,深入采访了卢旺盛主任。

复合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优势显著

据记者了解,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事件中,颅内动脉瘤出血是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的脑血管意外。由于其病变位于颅内,手术治疗中发生的任何问题都将对病人产生巨大影响。

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一线工作、开展过大量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卢旺盛主任谈及此话题时首先介绍说:“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远比人们想象的高,据统计约为0.7%至7.9%。这种疾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多发生在40至60岁之间。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55%,幸存者亦多有残疾。同时,由于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因此,生活中极易被患者忽视,从而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鉴于上述情况,”卢旺盛教授继续说,“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颅内动脉瘤应积极干预这一点,已在业内获得广泛认可。”他进一步介绍说:“在手术治疗方面,颅内动脉瘤主要有开颅夹闭和介入治疗两种方式,二者各有优缺点。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属于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手术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并不是绝对安全。”卢旺盛教授还强调,“关于这一点,医生一定要让家属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在术前取得家属的理解。”

卢旺盛教授继续阐述说:“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术中破裂出血,造成脑出血,脑血管痉挛或脑血管分支闭塞,造成脑缺血,这就比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另外就是有部分病例可能会有复发。那么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呢?结合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这两种手术的优势是最佳选择之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合手术’。”

卢旺盛教授接着介绍说,“颅内动脉瘤复合手术的优势包括:外科手术为介入手术提供通路、保驾护航;介入手术为外科手术控制血供、无血手术创造可能性;同时提供术中实时影像学评估,指导手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先进的理念与先进的外科技术将给更多的病人带来福音,也给脑血管病专家提供更好的辅助手段,它将在一段时间内引领颅内复杂动脉瘤比如血泡样动脉瘤、巨大动脉瘤、蛇形动脉瘤,多分叶动脉瘤治疗的创新思维模式。这种优势在神经外科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复杂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开创了新的思维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手术质量,而手术风险则明显降低;除复杂颅内动脉瘤外,治疗高分级脑动静脉畸形、慢性闭塞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体瘤、颅内富血运肿瘤等疾病优势也很明显。”

多位专家力推

颅内动脉瘤复合手术

谈到刚刚结束的“京津冀颅内动脉瘤青年医师沙龙”活动时,担任本次会议执行主席的卢旺盛教授首先说,这个学术沙龙简称“3J颅内动脉瘤青年医师沙龙”。“3J”即代表京津冀。当前,京津冀三地正在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而医疗也存在同样的发展趋势。三地在医疗方面的合作有很高的互补性,必将迎来医疗行业的迅猛发展。本次沙龙活动开幕当天,来自京津冀三地的老中青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就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据卢旺盛教授介绍,在沙龙活动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的吴中学教授在阐述颅内动脉瘤复合手术的学科背景时介绍说,英国牛津大学一项研究发表在2014年10月的Lancet,结果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有效且具有稳定性,这在治疗1年后即可显现,在随访第10年仍然维持。在最长18年的随访中,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和死亡的风险很小,临床实践正在逐渐改变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方式。至少在英国,目前已有85%的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李桂林教授则强调,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复合手术室就是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安装在常规外科手术室――洁净手术室内,以满足医务人员联合为患者同时进行常规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即复合手术室Hybrid Operating Room,也称为杂交手术――的要求。复合手术室实现了介入医学、外科医学和影像诊断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它将传统的外科手术室和介入治疗室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多学科同步联合的最佳治疗方式。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同步进行,可以避免患者在手术室与导管室之间转运的风险,降低患者损伤程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医院的医疗效率、医疗质量和患者的生存率。复合手术室开展的手术类型涉及心血管外科、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等临床领域,目前在心血管外科和血管外科开展相对较早较好,而在神经外科开展相对较慢,这主要与前者的手术量较大、相关设备投入较多,而后者从业人员的观点相对滞后有关,这与这几个学科的发展基本是同步的。

来自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常斌鸽教授指出,复合手术的优势在神经外科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复杂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开创了新的思维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手术质量,而手术风险则明显地降低,尤其是对一些复杂颅内动脉瘤、高分级脑动静脉畸形、慢性闭塞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体瘤、颅内富血运肿瘤等疾病,优势较为明显。复合手术在神经外科必将大有可为。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吕彦锋教授认为,复合手术的优势包括:外科手术为介入手术提供通路、保驾护航;介入手术为外科手术控制血供、无血手术创造可能性;同时提供术中实时影像学评估,指导手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先进的理念与先进的外科技术将给更多的病人带来福音,也给脑血管病专家提供更好的辅助手段,它将在一段时间内引领颅内复杂动脉瘤比如血泡样动脉瘤、巨大动脉瘤、蛇形动脉瘤、多分叶动脉瘤治疗的创新思维模式。

北京大兴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赵保钢在发言中也表示,基层医院、基层医生其实面临颅内动脉瘤这类患者很多,但如何保证这类患者得到最优的治疗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对于复合手术在处理颅内动脉瘤的优势是可见的,但作为基层医院,建立一个这样的复合手术室存在成本太高的问题,而复合手术平台可能是一种当前形势下最可行的解决方案。

另据记者了解,卢旺盛教授就职的天坛普华医院的复合手术平台是亚太地区第一家顶级手术平台。在本次沙龙活动中,卢旺盛教授在发言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复合手术在颅内动脉瘤领域的治疗优势之后,着重介绍了该医院利用复合手术平台的临床经验。他坦陈:“我院的复合手术平台的确不同于一般医院的复合手术室。它不仅对所有相关专家完全开放,还为需要进行复合手术的病人提供了最佳的设备保障和最佳的服务品质。我们医院的复合手术平台由天坛普华医院与GE公司共同打造。截至2015年年底,我们已经在此平台上完成了各类介入手术131例、共计20多种手术;其中部分手术由外院专家来院主持完成。从当前运行的状况来看,这个平台是非常安全有效的。它能够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的医疗质量,同时结合普华团队各方面的努力,也能使患者达到较高的满意度。这个手术平台中的IGS 730,无疑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行业中的佼佼者,而且我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因“预设轨迹,精确移动,优质影像与精确移动完美结合”的特点,而被称为“移动机器人血管机”。它引领介入从二维导航时代进入三维导航时代,其优良特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简单――各科室多源影像直接引导手术;精确――多源三维融合影像术中实时精确指导手术;便捷――床旁或控制室操控一键完成。另外它还具有超大孔径C臂、最佳成像质量的高清CT、彩色血流评估、多模态影像融合中心等特点。这些特点均为高端复合手术平台的功能实现提供强力支持,保证手术更有效、更安全、更便捷地完成。

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将迅疾发展

前不久,机器人AlphaGo在与韩国围棋棋手李世石之间展开的围棋人机大战中取得胜利这一事件,在社会各领域引发了高度关注;而与此同时,机器人在各医学科室手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使用机器人辅助的手术在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此外,卢旺盛教授不仅多次参与国家“863”计划“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实验系统研究”等多项研究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同时,他参与开展“便携式机器人应用于血管介入手术的关键技术研究”又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且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卢旺盛教授还曾在多个病例的治疗中使用机器人付诸手术。因此,记者希望他能够结合自身的科研和临床实践,谈一下手术中使用机器人的心得体会以及机器人辅助相比纯人工操作的优势和劣势。

对此话题,卢旺盛教授首先表示:“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在医疗外科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远程医学的发展,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常规手术的空间限制,增强了医疗专家的能力辐射,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

卢旺盛教授继续介绍说:“目前,血管介入手术已经成为医学的第三大支柱,并成为微创外科的代表,但也存在明显缺陷,如暴露在射线环境、人手操作不稳定和医生疲劳等各方面的不足。为减少这些缺陷,将机器人技术引入血管介入手术是必需的,而且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也使其成为可能。我们正是在此基础上申请到国家‘863’计划的支持,经历长达10年的研究工作,最后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从整个系统上看,基本上达到减少医生接受辐射的初步目的,同时通过操纵手可完全掌控导管运动,减少了人手震颤的影响,同时在图像导航加强基础上方便了介入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为提高手术质量创下有利条件,但本系统还有一些不足,有待下一步继续研究并完善。”

卢旺盛教授认为:“机器人AlphaGo在围棋人机大战中取得胜利这一事实,虽然不能说机器人在人机大战中已经取得全面的胜利,但这表明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离我们已经不远,因为AlphaGo背后显示的是深度神经网络的成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外科中会取得更为迅速的发展。”

记者还了解到,天坛普华医院从天坛医院国际部发展而来,神经内外科是医院的发展重点,介入科也应运而生。因此在采访中,作为天坛普华医院介入科主任,卢旺盛教授提及该科室的发展现状、未来规划,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规划时谦逊地表示:“就整体而言,我们介入科的发展现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正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借助天坛医院的神经学科优势,我们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神经介入领域,同时兼顾向其他专业拓展,主要包括:立体定向微创治疗、机器人外科、肿瘤介入等方面,以后的科室重点方向将定位于微创外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希望广泛联合其他专家的力量,包括京津冀三地医学专家,借助三到五年的时间,打造一支精英骨干队伍,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顺应时代的需求,打造一个开放的复合手术平台,更好地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采访到最后,话题又回到了刚刚闭幕的“3J颅内动脉瘤青年医师沙龙”活动上。作为这个沙龙的执行主席,卢旺盛主任最后展望说:“目前,京津冀三地在实施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过程中,医疗行业无疑也存在同样的发展趋势。缘于此,京津冀三地在医疗方面的合作将会有很高、很多的互补性,它将在国家的宏观政策上迎来医疗合作发展的春天。所以,我们将持续高举京津冀一体化旗帜,联合三地的医疗力量,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为核心话题,共同就脑血管病的治疗持续地举办青年医师沙龙,以期形成自己独特的影响力!”

第6篇: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

AbstractTo analysis current situation on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for clinical speciality undergraduates,and to explore the ideas and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Medical imaging;Teaching

随着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影像检查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疗对影像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综合影像学和比较影像学知识,熟悉各种影像成像技术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优势与局限,实现对各种检查技术的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可以说,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一定的影像医学诊断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临床医生所必需的条件[1]。基于此,大多院校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医学影像学》课程。但就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革新教学模式的解决方案。

现状和问题

内容多而课时少: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医学影像学》涉及X线、CT、MRI、超声、介入放射学等各种影像技术,内容多而复杂,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但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讲,该课程非主流课程,安排的课时仅有64个学时,具体到每种影像技术,课时量非常少。比如,有关MRI的内容,仅有4个课时,很难安排教学内容,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内容设置不合理:随着学科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课程早已由单一的X线诊断学发展为集X线、CT、MRI、超声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等诸多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影像学体系,然而,受制于各影像技术岗位分科设置和临床影像学专业分科管理的现状,目前课堂上主要推行的仍然是以检查技术为主线的传统教学,各部分的教学任务往往由不同科室的不同医生或教师承担,常常导致教学内容一方面时有重复,另一方面互相割裂,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手段诊断某种疾病的优缺点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2],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和实践学习的效果。

教学设施较落后:目前,《医学影像学》课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大班授课形式,平均每班的学生数量多达百余名,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实验课程和阅片课程更是难以开展。在PACS广泛用于临床的今天,充分运用PACS开展影像学实验教学已成必然的趋势,将极大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但由于经费问题,大部分院校没有配备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PACS教学实验室。多数院校的主流教学形式仍然是借助PPT课件讲授理论,选择性地开展影像学读片、实验阅片等教学实践活动。

实习教学效果差:《医学影像学》课程的实践性特色非常突出,但很多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和表现。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将来不做影像科医生,因而对该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考研而干脆不下科实习;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多为临床一线的医生,每天都有繁杂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加强带教工作。结果就是,学生实习只是走过场,学到的知识很有限。

思路和措施

做好课程规划:从长远来看,要想真正提高《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质量,院校必须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好该课程的宏观规划。软件建设方面,要选配医学理论扎实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一线教学任务,适当增加理论课时量,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开展影像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努力开设系列专题讲座课,完善考试考核方法和内容。硬件建设方面,要努力改善教学条件,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建设新型影像综合教学实验室,开辟网络教学新途径,与相关院校探索合作开展远程教学的新思路。

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大影像学”的概念,与国际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接轨,将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知识整合为一体,进而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遵循知识传授规律的基础上,可突出课程内容重点,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压缩疾病相关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解剖表现等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精练、系统。具体来说,可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大块。一是总论部分,主要介绍X线、CT、MRI、超声、介入等各种影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优势。二是分论部分,可划分中枢神经系统、头颈、胸、腹、盆腔及骨关节共6个模块,以具体疾病为线索,融多种检查技术为一体,整合各种影像手段,重点讲授各个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加强比较影像学知识的教学,在病例教学中通过实例解释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和缺陷。而罕见病的影像表现及常见病非常用检查技术(如支气管碘油造影)的影像表现可简单讲授或由学生自学。讲授具体疾病时,可采取的方法是:先向学生提供并描述典型图片,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从病理出发解释影像学所见,最后结合临床情况简要讨论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三是拓展部分,简要介绍当前医学影像学的热点或前沿知识,如64排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MRI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上的应用等,使课程教学能紧跟影像学的发展步伐,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建立病例库:授课教师要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广泛搜集有明确诊断的典型病例,整理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图像、手术记录、病理结果及随诊复查等各项资料,将影像图像与临床资料按照6大模块进行汇总存档,建立信息完备的病例库。同时,要重视搜集常见病典型影像学征象和易混淆征象资料,依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列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并收集鉴别诊断疾病的相关影像资料,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病例库的内容。此外,要紧跟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时更新充实病例库。建立病例库,可以为课堂教学及实习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如以具体病例为线索开展案例式随访教学,学用相长,提升影像医学思维能力和诊断水平。

重视实习教育:影像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学过程必须始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影像思维能力和实践诊断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而言,到影像科室工作场所进行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最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因此,带教老师要狠抓实习环节,注重师生沟通,强化管理,达到帮助学生即学即用、活学活用的目的。首先,带教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对照解剖认影像,分析影像找病变,依病理分析病变,结合临床作诊断”的临床诊断习惯[3],利用病例库中的典型病例让学生熟悉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了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征”的各种表象,鼓励学生开展讨论,教会学生基本的读片方法和分析思路。其次,带教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临床读片讨论、病例追踪回顾等实践活动,教学相长,分析影像诊断正确与错误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树立必要的自信心;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学会如何科学地选择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对影像医学知识的广泛了解、熟练掌握及综合应用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目前《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广泛存在的内容多而课时少、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设施较落后、实习教学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必须引起各个院校、各个任课老师的高度重视。如果能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完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投入,强化实践锻炼,通过做好课程规划、优化教学内容、建立病例库、重视实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一定能结出硕果,在培养全面过硬医学人才的历史使命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凯.关于临床医学学生的影像诊断实习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1:121-122.

第7篇: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

个性化,指不同个体具备不同的基因和蛋白配置文件,研究者通过年龄组和基因组对比,可尽早筛查出早期病变。预测性,就是强调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借助PET/CT,我们能够筛查出更小的肺癌肿瘤,提升患者成活率,甚至做到肺癌的治愈。这一进步已使20%患者的生理功能得到保存。预防性,即在患者发病前采取行动,进行预防,更强调健康和功能维持。参与性,则是希望唤起保健护理对象的积极参与,同样也希望社会负担起一定责任。筛查、诊断、治疗、随诊依赖于现代诊疗技术的影像融合过去的40年可以说是影像发展的黄金40年,单模式的影像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筛查、诊断、治疗、随诊过程中依靠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DSA、显微镜、内镜、核素显像、磁共振成像、PET等技术可以对病患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随着2003年PET一CT技术的出现,基于多模态的影像融合 (intergrationimaging)技术得到发展,出现了PET一CT、超声聚焦海扶刀、PET一MRI,这种融合充分发挥不同影像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弥补了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依靠这些技术,通过对病患的精确诊断、定位,可以对疾病进行精确地治疗。以上这些实验室数据、病理信息、影像资料利用IT技术,通过医院PACS系统、HIS系统为广大医生提供了海量疾患信息。随着这些影像技术不断融合,现代诊疗技术越来越能够为疾患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影像学科已从单一影像发展到融合影像,由过去的解剖图像发展到更加关注代谢和功能。以前,医学影像的大量工作都属于鉴别诊断;今天,医学影像更多地涉及诊断和组织学层面。随着 p4Medieine的发展,医学影像还将为其提供治疗方案,甚至直接参与治疗。未来医学影像势必将会参与筛选、诊断、治疗、随诊的全流程。未来,影像学将不止是放射学、核医学、超声波,而是综合诊断和综合影像。它的核心是要把实验室、影像、病理,特别是分子病理,融合在一起,远远超出现在所说的“大放射”的内涵。也许我们无法完全描绘出未来医疗机构的架构,但是影像学科未来必然影响病理科的发展。数百年以来,病理科在诊断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现在,融合技术的进步可能促使影像学科与病理诊断联合起来,实时发现人体异常数据,然后用影像定位,提出解决方案,最后使用分子病理来进行标记和治疗。医学影像的发展使用了多种融合技术,PET/CT的兴起恰好证明了“融合技术是生产力”。融合技术不单是把设备融合,也不单是把治疗和诊断融合,甚至可以将药学和设备融合。当然还要使用各种IT手段,搭建一个综合影像平台。当前国情需要现代诊疗技术跨越式发展我国地大物博人多,近30年经济发展迅猛,但是GDP发展地区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匀,医疗资源地区分布差异较大。随着老龄化、城镇化的加深,医疗服务需求已改变且增加,医生的来源及诊疗水平的提高、先进技术的挑战,都巫需现代诊疗技术有大幅度的提升。二、现代诊疗技术设备的市场和规模2012年8月17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国民主要健康指标将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十万分之二十,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5%一7%。未来8年将推出涉及金额高达4000亿元的七大医疗体系重大专项,其中有1090亿元明确要用在县级医院建设。2008年的医疗体系投资安排的资金为48亿元,而未来8年年均将有500亿元的专项资金,为2008年的10倍。现代诊疗离不开先进的设备,我国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装机CT设备Hooo台、核磁设备4000台、血管造影剂3(X)0多台。随着医院设备更新、添加,这些设备的装机数量每年都在稳步增长,市场潜力很大。数字化放射科的设备,年增长4%一7%。2012年北美数字影像设备市场970万美元,欧洲的市场居第二位。2018年全球数字影像设备市场将增长到133亿美元,从2012年到2018年,将实现 5.40/0的年增长率。我国的医疗行业IT产业市场和规模同样不可小觑。IDC的报告显示,2011年医疗行业IT花费已达 146.3亿元(到2015年这笔花费将达290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8.9%,占医疗总费用比例已接近0.8%,而未来五年内年复合增长率仍将达到18.4%,高于其他行业1T市场平均增速。2011年医院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投资已达到6.17亿元,增长率达到14.3%。医疗行业目前已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性信息系统,但各个子系统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性,需要占用大量计算和存储资源,部署统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将尤为必要。

现代诊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要紧密考虑“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的需求,要以政府和临床需求为出发点,目的是要适合国情解决临床应用的难题,产、学、研、用合作,以科研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建设和发展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具体举措如下:1.研究重点课题,推动产、学、研、用平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例如正在进行的“基于多模态影像的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多模态分子影像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项目。这些项目由临床医生、理工科研究人员共同攻关,将解决临床重大问题,随之而来的带动设备技术的创新,新技术的创新将推动适应临床需求的高新技术设备产品问世,从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形成良性互补的产业研发模式。今后应当重点加强对慢性病、老年病的现代诊疗技术研究,在“治未病”方面开发新技术。2.加强多中心研究,带动推广和应用。利用联盟的优势,建立几个全国性现代诊疗技术推广基地,在联盟单位间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推动新技术开发、应用。3.创办新型学科教育,着重复合型人才建设。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队伍建设。因此,要搭建平台,创造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培育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推动现代诊疗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切实保障我国现代诊疗产业可持续发展。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及首医医学影像信息工程研修学院,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他们认准了人才市场需求,积极培养生物医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受到了市场的欢迎。4.依托产业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要放眼世界、着眼于临床需求,建立理工医紧密合作的“政、产、学、研、用”平台,以“产”为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品,扶持建立国际化大型医疗集团。5.加强现代诊疗技术标准化建设。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研究,防止医疗资源浪费,加强现代诊疗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例如“工HE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影像诊断的路径等等,都是鱼需解决的。综上所述,加强现代诊疗技术推广和应用任重而道远,重视“政、产、学、研、用”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戴建平

第8篇: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

门诊时间:每周星期一至五上午出诊。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第二年就被用于对人体进行检查,形成了放射诊断学,以后设备和技术不断发展,到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包括数十种检查手段的庞大体系,可用于诊断也用于治疗,这一学科被称作医学影像学。那么各种影像检查方法有哪些优缺点呢?

透视:是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之一。可通过透视看是否是肠穿孔或是肠梗阻;定位取异物;骨折手法复位等等,都离不开透视。透视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出结论,而且费用低。当然,X线透视也有缺点,透视时X线的辐射量较大,尤其对于儿童及孕妇,所以应当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透视检查。

超声:B超是我们最熟悉的另一种影像检查方法。它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安全无辐射,可以动态观察人体内部器官的运动,目前在腹部、盆腔,已成了首选方法。用于体检、妊娠过程观察时,更能体现它的优势。还有彩超,除观察疾病的形态学改变外,还可以观察病变内部的血管生长、血流供应情况,对于定性诊断帮助很大。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上,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手段,如先天性心脏病,彩超是常规和必备检查。当然,超声检查也有一定的限度,它的分辨率不高,对病变的识别上不如CT、MRI等其它检查。

X线拍片: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之一。外伤时怀疑骨折,可拍X线片,确定有无骨折及部位,并作为骨折治疗后,观察有无骨痂形成,前后对比,看对位对线以及生长情况。X线平片几乎可以用来观察全身的骨骼系统情况,另外,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发展过程的观察有较突出的优势。现在医院里的CR、DR是数字化X线拍片的名称。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在颅脑具有独特价值,如对出血、梗塞、颅内肿瘤、脓肿、脑外伤的诊断及治疗后复查,为病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目前已成为颅脑病变的首选方法。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上,作为X线片的补充,可以明确肺内有无实质性病灶,纵隔有无淋巴结或是肿瘤转移灶。在腹部、盆腔疾病方面,作为B超检查后的一种进一步检查手段,可以观察肝、胆、胰、脾、肾、妇科、盆腔、男性前列腺等的肿瘤、炎症及外伤情况。螺旋CT检查速度快,尤其多排螺旋CT扫描,克服了以往检查的,如用于心脏检查,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血管造影效果接近,已成为冠心病的一种筛选手段;另一方面,一次扫描可以获得大量信息,可做三维重建,从而以一种立体的方式显示病变,观察细节,更易为临床医师或病人所理解和接受。

磁共振成像(MRI):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明显优于CT,不论是颅脑还是脊柱都能提供近乎解剖图谱的清晰图像。在临床上,它可以在病人无任何创伤的情况下,无需病人特殊的配合,清晰地显示血管,诊断血管病变及其它病变与血管的关系。在腹部,其优势是水成像,包括胰胆管成像、尿路成像,可不使用造影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幅图像,现在已基本取代了原来的胰胆管造影像检查。然而,带有心脏起搏器的人,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禁用此项检查。

介入放射学:是一种新兴的检查并可治疗的方法,它是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进行诊断或治疗。对于肿瘤,栓塞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肿瘤缩小,利于手术切除,减少术后复发。恶性肿瘤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者,介入治疗是一种满意的选择,可以进行肿瘤栓塞、化疗,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对于血管性病变,如外伤性出血、产后大出血、胃及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肿瘤出血、动脉瘤等,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在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已成为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冠心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介入治疗术已成为与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并立的第三种治疗方法,其禁忌症是相对的,如凝血功能障碍,全身衰竭、年龄过大、心肺肝功能不良、甲亢及造影剂过敏等。

SPECT:核医学成像属于“功能显像”。如:SPECT的全身显像,指显像剂进入人体后,进行全身采集放射性的分布信息,获取全身性分布图像。全身骨显像,全身血池显像,全身淋巴显像,全身软组织显像,全身肿瘤标识物显像等,进行“全身普查”,对寻找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十分有价值。

第9篇: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热点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Abstract: With progress of technology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akes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osition in the medical field will be even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show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the achievement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ccomplished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and discuss what will be the next hot area.

Key words: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develop;hot area

宇宙之万物,无不由分子组成。而组成分子的原子,则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组成。人们通过对分子,原子的研究, 终于在1895年伦琴发现了X-ray,这是20世纪医学诊断学上最伟大的发现。X-RAY透视和摄影技术作为最早的医学影像技术,直到今天还是使用最普遍且有相当大的临床诊断价值的一种医学诊断方法。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工(程)学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手段(包括原理、方法、装置及程序),其实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医学影像信息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同位素、电子内窥镜和手术摄影等影像信息。它们是窥测人体内部各组织,脏器的形态,功能及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胶片为主要方式的显示、存储、传递X-ray摄像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需求,医疗设备的数字化要求日益强烈,全数字化放射学、图像导引和远程放射医学将是放射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传统摄影技术在摸索中进行

1.1 计算机X线摄影

X射线是发展最早的图像装置。它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医生能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这为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几十年中,X射线摄影技术有不少的发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强管、增感屏、旋转阳极X射线管及断层摄影等。但是,由于这种常规X射线成像技术是将三维人体结构显示在二维平面上,加之其对软组织的诊断能力差,使整个成像系统的性能受到限制。从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技术进入一个革命性的发展时期,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70年代早期,由于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出现使飞速发展的医学成像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到整个80年代,除了X射线以外,超声、磁共振、单光子、正电子等的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大量出现。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互相补充,能为医生做出确切诊断,提供愈来愈详细和精确的信息。在医院全部图像中X射线图像占80%,是目前医院图像的主要来源。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X射线机的结构简单,图像分辨率也较低。在50年代以后, 分辨率与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剂量却减小了。时至今日,各种专用X射线机不断出现,X光电视设备正在逐步代替常规的X射线透视设备,它既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病人的X线剂量;又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代替传统的屏片摄影现阶段,用于数字摄影的探测系统有以下几种: (1)存储荧光体增感屏[计算机X射线摄影系统(computer Radiography.CR)]。(2)硒鼓探测器。(3)以电荷耦合技术(charge Coupled Derices.CCD)为基础的探测器 。(4)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a:直接转换(非晶体硒)b:非直接转换(闪烁晶体)。这些系统实现了自动化、遥控化和明室化,减少了操作者的辐射损伤。

1.2 X-CT

CT的问世被公认为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的重大突破,因为他标志了医学影像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里程碑。这种技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所谓“先到断层成像”(FAT),另一种模式是“光子迁移成像”(PMI)。

1.3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现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1.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它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造影部位注射造影剂的透视影像转换成数字形式贮存于记忆盘中,称作蒙片。然后将注入造影剂后的造影区的透视影像也转换成数字,并减去蒙片的数字,将剩余数字再转换成图像,即成为除去了注射造影剂前透视图像上所见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

2 数字化摄影技术日臻完善

1981年6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15届国际放射学会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数学化X线成像技术的物理概念及临床应用结果。使医学影像技术步入了数字化的新纪元。事实上,医学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趋势在近10多年已渐趋明晰。时至1998年,体现国际医学影像技术最高水平的“北美放射学年会”,不论从学术报告及展览中均体现出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数字X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包括成像板技术、平行板检测技术和采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成像板技术是代替传统的胶片增感屏来照相,然后记录于胶片的一种方法。平行板检测技术又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结构类型。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非品硒和薄膜半导体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闪烁体或荧光体层加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品硅层在加TFT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结构上包括可见光转换屏,光学系统和CCD或CMOS。

3 成像的快捷阅读

由于成像方法的改进,除了在成像质量方面有明显提高外,图像数量也急剧增加。例如随着多层CT的问世,每次CT检查的图像可多达千幅以上,因此,无法想象用传统方法能读取这些图像中蕴含的动态信息。这时在显示器上进行的“软阅读”正在逐渐显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软拷贝阅读是指在工作站图像显示屏上观察影像,就X线摄影而言这种阅读方式能充分利用数字影像大得多的动态范围,获取丰富的诊断信息。 4 PACS的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有医学影像设备延续了几十年的数据采集和成像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需求。PACS系统应运而生。PACS系统是图像的存储、传输和通讯系统,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图像和病人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并且可以与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放射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相连,实现整个医院的无胶片化、无纸化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会诊,或国际间的信息交流。PACS系统的产生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到来。完整的PACS系统应包含影像采集系统,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传输系统,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整个PACS系统的核心,是决定系统质量的关键部分,可将各种不同成像系统生成的图象采入计算机网络。由于医学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存储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光盘塔、磁带库、磁盘陈列等都是目前较好的存储方法。数据传输主要用于院内的急救、会诊,还有可以通过互联网、微波等技术,以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是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质量对于医生利用临床影像资源的效率起了决定作用。综上所述,PACS技术可分为三个阶段,(1)用户查找数据库;(2)数据查找设备;(3)图像信息与文本信息主动寻找用户。

5 新型技术----分子影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今天已具有显微分辨能力,其可视范围已扩展至细胞、分子水平,从而改变了传统医学影像学只能显示解剖学及病理学改变的形态显像能力。由于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分子影像学的物质基础。Weissleder氏于1999年提出了分子影像学的概念: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及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曙光。基因表达、治疗则为彻底治愈某些疾病提供可能,因此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与基因治疗,这就是21世纪的影像学。 新的医学影像的观察要超出目前的解剖学、病理学概念,要深入到组织的分子、原子中去。其关键是借助神奇的探针--即分子探针。到目前为止,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MRI、核医学及光学成像技术。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由于诊治兼备的介入放射学已深入至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因此,分子影像学应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学研究。

6 学科的交叉结合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影像技术学最邻近的学科应为影像诊断学。前者致力于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技术方法;后者则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根据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所以,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离不开影像诊断学更密切地沟通与结合将为提高、拓展原有成像方式及开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贡献。医用影像诊断装置用于详细地观察人体内部各器官的结构,找出病灶的位置毫克大小,有的还可以进行器官功能的判断 。还有医用影像诊断装备情况,已成了衡量医院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7 浅谈医学影像技术的下一个热点

医疗保健事业在经济上的窘迫使得90年代以来,成为一个没有大规模推广一种新的影像技术的、相对沉寂的时期,延续了一些现有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中至今还没有一种影像技术能对影像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最近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批有希望的影像技术。如:磁共振谱(MRS),正电子发射成像(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阻抗成像(EIT)和光学成像(OCT或NRI)。他们有可能很快成为大规模应用的影像技术,将为脑、肺、乳房及其他部位的成像提供新的信息。

7.1 磁源成像

人体体内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运动可形成生物电流。这种生物电流可产生磁现象,检测心脏或脑的生物电流产生的磁场可以得到心磁图或脑磁图。这类磁现象可反映出电子活动发生的深度,携带有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大量信息。

7.2 PET和SPECT

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和正电子成像(PET)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接受病人体内发射的射线成像,故统称为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CT)。ECT依据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理进行体内诊断,要在人体中使用放射性核素。EC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分辨率低。最近的技术发展可能促进推广ECT的应用。

7.3 阻抗成像(EIT)

EIT是通过对人体加电压,测量在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组织电导率变化的图像。 目的在于形成对体内某点阻抗的估计。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所采用的电流对人体是无害的,因而对成像对象无任何限制。这种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很好,因而可连续监测实际的应用,已实现以视频帧速的医用EIT的实验样机。

7.4 光学成像(OTC或NIR)

近期的一些实质性的进展表明,光学成像有可能在最近几年内发展成为一种能真正用于临床的影像设备。它的优点是:光波长的辐射是非离子化的,因而对人体是无伤害的,可重复曝光;它们可区分那些在光波长下具有不同吸收与散射,但不能由其它技术识别的软组织;天然色团所特有的吸收使得能够获得功能信息。它正在开辟它的临床领域。

7.5 MRS

MRS是一种无创研究人体组织生理化的极有用的工具。它所得到的生化信息可与人体组织代谢相关联,并表明它正常组织的方式有差别。目前MRS还没有常规用于临床,但已有大量技术正在进行正式适用。

上述的几个先进的技术,究竟哪一个能成为医学影像技术的热点,我们认为应要有最大效益、安全和经济是最为重要的。在逝去的20世纪,医学影像技术经历了从孕育、成长到发展的过程,回顾过去可以断言它在防治人类疾病及延长平均寿命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在一切“以人类为本”的21世纪中,人们将继续用医学影像技术来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严汉民. 核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与临床应用[J]. 医疗设备信息,2003,18(8):1—2、12

[2] 杨秀琼. 医用图像诊断装置进展[J]. 世界医疗器械,1995,1(1):45—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