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传统文化的建议精选(九篇)

传统文化的建议

第1篇: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人事管理 行政道德 道德建设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84-02

1 引言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构建一个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和民族特点的人事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一个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中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政府的执政能力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一个全新的阐释。

2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事管理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把古代优秀文化与现代人事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现代社会中的人,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人事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人事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只能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为此构建一个高效、和谐并具有中国民族性格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3 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何谓伦理?《说文解字》中的注释说“伦,辈也”。《辞源》中的注释是“伦,同辈,同类;道理,次序”。“伦理”一词的本义是表示处理家庭、家族、宗族等血缘群体中的人伦关系所应遵守的原则,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何谓道德?“道”字的本义是路,古人以“道”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则、规律,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规矩。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这一含义。“德”字的本义是“得”,宋学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两字合成“道德”一词,表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含有真理、原则、规律等多重含义。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道德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二者关系密切,常以“伦理道德”一词连用。

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和表现形式,其社会功能一般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认识功能。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选择人生道路与生活方式。二是调节功能。指导和纠正人际利益与行为,促进社会和谐。三是教育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成为高尚的人。四是评价功能。道德是人们用以评价和把握现实的一种依据。五是平衡功能。在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维持生态平衡,和谐子孙关系。就特征而言,道德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征。作为社会准则,道德也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二是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来维系;三是道德文化和道德观念在不同的时代会发生变化。

4 现代人事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现代人事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

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合”与“分”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领导和激励密切相关,只有理解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行为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励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

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是儒家的“人性可塑说”。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后天的塑造与引导,如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这比起单纯被动地适应人性会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经营人性”,只有在“人”的意义上,才能够对人事管理的良性、持久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道理很简单:管理,只有基于对中国人内在价值观与幸福感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获成功。

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精确但更具柔性。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5 人事管理的道德属性

5.1 人事管理与行政道德

人事管理具备一般管理所必备的要素和特性,但人事管理职业与一般职业 (包括普通的私人性管理职业)有着根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事管理的职业主体是政府行政人员,公务员制度建立以后,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才有从事人事管理职业的资格。其次,人事管理职业的职业属性是公职,人事管理职业具有国家属性,属于公共性职业而非私人性职业。再次,人事管理的职业活动是公务活动,其目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最优。政府行政人员的人事管理活动代表国家,必须严格遵守行政道德。

何谓行政道德?简而言之,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所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即为行政道德。行政道德也是一种管理道德,它在实际应用时通过对组织Y源和组织成员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工作效果和效率达到道德目标,使整体道德品质达到社会与经济进步所要求的程度和进度,形成高质高效的道德文化、提升管理中的行政权威和社会形象。

5.2 当前行政道德的现状与趋势

行政道德在确保人事管理职能得到合法有效履行、维持良好的行政内部关系与公共关系、促成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体制、社会观念等方面的转型变迁,行政道德失范的现象已经显著呈现。

社会转型往往伴随有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急剧变迁时的“失范期”与“阵痛期”,各种失范现象愈来愈普遍,呈现加速扩散蔓延的趋势。社会道德失范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失范的形式日趋多样化。诸如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弄虚作假、短斤少两、经济诈谝、虚假广告、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等行为;政治领域的行贿受贿、、、、公共权力异化等行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公私观念颠倒、义利观念错位等行为;知识领域的抄袭、剽窃、盗版、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都是社会道德失范的具体体现。从静态来看,我国行政道德失范既有规范体系本身呈现出的混乱状态,包括指导规范的价值理念有偏差、规范的内在质量不高、不符合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地方政府为了片面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为完成特定的事情与任务制定的“土政策”,具有地方性、临时性、具体性,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相符合;行政规范之间相互抵触导致漏洞空隙凸显,等等。

从“动态”来看,政府机构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失范表现包括行政垄断、虚假信息与欺骗手法、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先上车后买票”等等。在公共行政人员的个体行政道德失范方面,基层干部主要表现出贪污、收受贿赂、侵占他人利益等等。中层干部主要表现为利用权力支持身边工作人员以权经商、违规插手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干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为违法经营者提供保护等等,获取金钱与财富的高额回报。高层干部的主要表现,除了以权力为子女、亲属与工作人员经商、批项目、报贷款外,突出的是提拔干部、支持和保护私营企业主的违法行为等等。作者按违法程度将行政道德失范行为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较为轻微的“白色失范”,是认识上的失范,理念上的失范。第二种是行政实践中丧失责任的失范,违背行政职业规范,是违纪、行政不作为、公私不分的“道德屏障状态”和获取名声的失德行为,是一种“灰色失范”。第三种则是严重的腐败行为,触及法律,构成违法,这种失范最严重,被称为“黑色失范”。

6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事管理的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契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

现代人事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从“以个性为本”、“以人性为本”到“以人文为本”的转化过程中,文化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权重日益增加,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对文化的整合与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已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才能趋向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7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

现实留给我们的是沉痛的反思,纠正和反省现状还得靠我们中国人的自身力量。面对当前行政道德失范,如何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各方面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以下介绍几个方向。一是下决心构建现代行政道德体系。加速查处道德失范,依法行政、科学行政、协调行政、实事求是、热情待人等道德面貌。以此为行政道德划出红线。二是针对权力腐败的特征采取对策。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反腐倡廉的关键环节。

三是开展行政道德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社会道德的全面教育,从城市到农村都要讲究长期性、针对性和法规性。德育要从儿童抓起,领导带头、以点带面、全面部署实施。其次要组织力量、发动群众、先急后缓、扎实落实道德规范。对行政公务人员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艰苦朴素等行政道德模范要宣传表扬,对切合实际、踏实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行政规范要宣传推广,促进干部群众中形成习惯。再次要完善道德的社会监督机制,为履行职责、保护干部,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办事程序中要实行公民旁听、接受行政监察和行政复议,审判要实行回避制度等等,发挥社会监督的道德作用,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我国行政道德建设一定能迅速迈向正确轨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成功。

参考文献

[1] 苏建永,樊传明,吴兆方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市: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刘德章主编:《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课程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3]杨海蛟等撰:《政治意识论》 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4]哈罗德孔茨等著,郝国华等译.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5]张国庆.人事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宋光华,王文臣.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第2篇: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皖南; 建筑装饰;以人为本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风光秀美,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如款县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径县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们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态立于村口,形成独特的村口标志,同时也张扬着本村曾有的荣耀。另一些则利用门楼、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风貌来构筑村口空间。如径县桃花潭镇的万村,以“义门”门楼、彩虹桥和溪边古杨树,形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还未进村,以浓浓感受到家的气息,村的灵秀顿显无遗;而水东翟村的“踏歌岸阁”门楼屹立于桃花潭东岸,与古道石阶、大夫第和银杏古树相拥而成的空间则气势磅礴,异常突出。牌坊群、门楼这些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物所营造的各种氛围的空间不单纯是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点,更重要的还是村落个性最好的反映。

逢时过节,祠堂前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人们逗留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皖南的祠前广场常设有高大的旗杆石、万年台(古戏台)。人们在古树的浓荫下看戏聊天,形成一个较开阔的集会场所。万年台是广场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翘角,相当耀眼醒目。舞台又是戏台的中心,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装饰,来突出演员的活动空间。如祁门珠林余庆堂的戏台,正中为弯隆式藻井,台面前檐斗拱、额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图案,装饰性极强。还有则在梁仿和檐拄撑拱上雕刻戏曲图文。

大门是出入的咽喉,它对宅第的规模、气势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贫富,大门都是装饰的重点。皖南民居喜在门洞上方饰以立体的砖雕门罩。门罩雕饰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地方风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仅美化了大门,而且表现了主人的情趣;同时,门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地区喜用满饰有纹理的磨砖贴面来装饰门墙,以衬托门头所镶的反映不同门第的嵌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突出了大门的雄丽、威严。作为集会的重要场所— 祠堂,它的大门是采用石鼓、阀阅、铺首和匾额来装饰。

皖南居民的厅堂,是接待亲朋好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作为居住空间序列的高潮,更是重点装饰的对象。用屏风、匾联和天棚界定了一个面对大门、天井的半开长敞空间,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风前八仙桌坐定的宾主目及的地方,如厅堂大门的墙背面和天井左右的侧墙,讲究的都用磨砖拼花贴面。如径县茂林的滋树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纹理的花砖侧墙。稍次的也用砖墙粉白,再饰以墨线彩画。厅内的柱础、石墙裙和石踢脚通风口,都有表达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圆、五富捧寿、松鼠葡萄等表达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而文人雅士则多用能表达自己情操、气节的图案,如琴棋书画、鱼樵耕读、梅兰竹菊等。每户带堂名的挂匾,更是主人的家风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厅堂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交通性质的街巷,辅助性质的廊厢,从属性质的边屋杂院,在装饰及加工上都大大减化至适用的程度。如街巷铺地的石材,只是中间推独轮车的一条,选用较大的条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铺地那样割拐拼缝;廊厢的石柱础也是最简单的复盆础或方形刻线础;厨房边屋的梁架,更见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撑拱,也是形式最简单的,绝对不会使用复杂精美的木雕;杂院围墙更不见装饰性的檐口砖雕或墨线彩画……正是由于这些辅助性装饰的简化,衬托出主体空间中重点装饰的细密与精致。如街巷平铺的卵石,与民居前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卵石铺地形成对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间的不同装饰,不仅加强了空间性质的区分,也在加工时省工省时,节约了开支,真正做到了装饰的有的放矢、恰倒好处。

人们的视线容易停留和挑剔的地方是传统建筑中空间的转换处。如径县桃花潭镇“踏歌岸阁”门楼,既是渡口的交通要道,又是接连村内外空间的人口标志。它高大的体量形态在宽广的水面显得格外醒目,透过二层明间的雕格漏窗观桃潭风光,碧波烟云,如临仙境。每户厅堂和卧室厢房之间的天井横门,如今门头上还存有垂挂珠帘用的桃形吊钩或石雕的凤颈钩眼,这种今日看来装饰性极强的横门,过去十分有效地界定了每户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进一步是闺中绣房,退一步是会客厅堂。不论是主体的屋顶、屋身和台基,还是地面局部的梁、柱、拎;抑或是檐口、门窗洞及墙的转角,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如屋顶与屋身之间用雕刻精致的撑拱和柱间坐斗作过渡;屋身与台基地面则以石雕柱础和浮雕墙裙来连接;室内地面和窗洞四周都饰以圈边。屋面檐口的瓦则做成云头和滴水状。不同材料之间的过渡所作的装饰处理,其细微考虑更是令人叹服,如木柱落在石柱础上的柱脚底端,其垂直交叉的中心线上,都挖了一个如意头形的孔槽,看上去十分好看。实际上每个柱脚底端垂直交叉的四个孔槽,是施工时校正柱子垂直度用的标记,同时也是防止柱脚受潮腐烂的通风孔。只是匠人们将其艺术化了而已。这种兼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装饰处理,很值得现在借鉴和学习。

第3篇: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行政文化;政府形象;政府公共关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12-01

1 政府公共关系、行政文化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以社会公众为客体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共关系,指政府为了更好的管理社会事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运用传播与沟通的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起协调互动关系的行为。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首要目的和任务。

行政文化,是一种多层次、复合的文化,包括了政府的行政认知、态度、愿望、情绪、信仰和价值观,以及政府公务员所遵循的行政方式和行政习惯等,即行政观念、行政思想、行政价值、行政原则和行政传统等。行政文化关系到政府部门及政府公务员的形象、权威、地位和作用,关系到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与公众的关系,是行政体系的深层次结构。行政文化作为行政组织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在组织成员中达成共识,通过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共同价值准则规范约束成员的行为、思想,调解矛盾、冲突等不和谐因素。行政文化一方面通过将共同的价值观内化为公务员个人的价值观,使政府组织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指导和约束公务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到良好的行政文化影响的公务员更容易自觉地约束个人行为,使之与行政组织保持一致。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公共关系的目的和任务是否完成的重要因素,行政文化的建设也就是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对行政文化的重塑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良好的政府形象的塑造,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2 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1)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和权力崇拜。在儒家思想和“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排序的影响下,我国形成了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和对权力的极度崇拜。在我国传统封建政治体制中,以封建皇权为顶尖的金字塔形的官僚体系按权力大小和官职高低进行生活资源的分配的现实,在社会成员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权力崇拜意识。尽管儒家经典中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但现实层面的权力崇拜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并作为谋求社会利益和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和衡量人的价值实现程度的基本尺度。这是行政文化意义上的一种潜在意识和行为取向。权力具有超常的支配空间,百姓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他们没有政治权利。百姓(即公众)只能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才能获得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对权力的崇拜和强烈的“官本位”的行政文化。

积淀于公众心理层面的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和对权力的极度崇拜,对现代社会存在着不利影响。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依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服务关系,是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以及民主政治的实现遇到重大的阻碍,同时对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存在负面影响。

(2)行政文化的伦理本位。我国传统的行政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行政机构和行政活动的价值取向和实际控制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伦理性特点。我国传统行政文化上以自身道德修养作为管理国家的基本出发点,将道德的社会调节作用扩展到解决行政活动的各种具体问题上,“使之成为行政官吏的中枢和力源”。伦理道德“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这种强烈的伦理性的特点与我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家族式管理和乡村社会的特征有很大的联系。传统中国的行政惯例主要是靠民德而非法律来执行。中国乡村社会重礼俗、轻法律的传统,也是行政文化伦理本位特点的强烈体现。

这种伦理本位的行政文化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国家行政活动和公务员(官吏)的行政活动中对法律的轻视。更深远的影响则在于现代社会“法治”意识的薄弱。这种行政文化不仅导致行政原则如同虚设,公私界限模糊,不利于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和负担正常的行政功能和社会功能,更是寻租和腐败滋生的温床。而这些,都严重的影响着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其负面影响进而成为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障碍和阻力。

(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内在控制机制和外在控制手段。儒家把“德”和“礼”作为管理的两种手段,反映在我国传统行政实践中,“道之以德”成为以伦理道德价值为导向的内在控制机制,“齐之以礼”则成为以礼义、礼法制度为规范的外在控制手段。从现代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儒家“道之以德”的治心式的内在控制手段就是现在所讲的“软管理”,“齐之以礼”的礼治主张就是现在所讲的硬管理。这种强调礼法的硬约束与道德的软约束,制度的外约束与道德良心的内约束,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是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但这种以“德”、“礼”作为管理手段的行政活动,从体制内部来讲就存在矛盾。与法治社会里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法律控制手段相比,“礼”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伦理道德式的软控制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硬约束。因此并不能有效的约束政府,从而对政府公共关系的建设也有着负面的影响。

3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文化的重塑及对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

首先,树立科学的行政价值观是重塑行政文化的首要手段。公务员共同的价值观是行政文化的核心,对整个行政文化具有整合、导向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出现了不同的行政价值观,而且不同的行政观之间存在着冲突,不同的行政价值观念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着行政活动的走向。树立良好的行政文化,树立为公众服务的行政价值,对于抵制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和传统行政文化中对权力的崇拜,削弱传统行政文化的不利影响,具有首要作用。

其次,构建现代法治社会,是重塑行政文化的重要手段。政府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前提。法治精神一方面要求所有公务员必须依法行政,明确行政权力的来源,法律则独立于政府和公务员,并在其之上;另一方面,行政的法治精神要求公务员自觉接受合法的监督,使行政权力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构建现代法治社会,不仅有利于促进行政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更重要的是从深层次上对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组织和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法治社会之下的政府行为,有利于其形象的提升,同时有利于政府公共关系的建设。

第4篇: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国际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4-0070-02

1概念的由来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框架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由来和该组织的两项工作有关,一项是世界遗产的保护,一项是世界版权的保护。就前者而言,1972年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但保护的范围仅限于纪念物、建筑群和遗址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不能涵括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而此类遗产则面临着更易受到破坏乃至消亡的严峻形势。为了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作为与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概念被提了出来。这个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对无形文化财(intangible cultural properties)保护的前瞻性立法的影响。就后者而言,1952年,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一次政府间会议通过了《世界版权公约》。但该公约没有覆盖到民俗(folklore)所指称的范畴。“首创民俗一词的英国民俗学家汤姆斯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而这些正是后来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属于“非西方”的文化形态,因难以得到“西方”主导的国际版权法的保护,而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包括被肆意掠夺和歪曲。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些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影响下,教科文组织开始关注从国际法的角度来保护“民俗”。

在笔者看来,上述的两个源头并不是两条线索而是一条线索的两个起点。在教科文组织数十年的工作实践中,它们一直共同影响着概念的选择,定义和使用。在日本无形文化保护的影响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科文组织一开始就碰到了版权保护的难题,这使得保护工作在国际语境下是超越了日本经验的。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教科文组织即把民俗作“全面范围的民俗”和“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民俗”的二元划分。并力图直接从司法保护入手来回应拉美和非洲国家的民俗保护诉求。但在这一领域,之所以难以获得一个积极的技术性成果,表面上看是民间文学艺术难以融入世界版权法体系,但其深层背景则充斥着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版权保护机制与前殖民地国家抵抗文化殖民和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强烈诉求之间的激烈冲突。劳里·杭柯指出,民俗传统的版权问题及其间产生的分歧确实主导着整个计划的方向,因为它不仅关涉着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在文化上的独特性和创造力,而且关涉着发达国家对传统民俗的经济开发,那往往是越过传统文化的本土语境,侵犯了传统文化所属社区和群体的利益,而在表现或再现上的曲解则轻诋了维系这一传统的群体,伤害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

2《示范条款》中的概念内涵

1982年,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召开了专家会议,并通过了后来颁布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表达、禁止不正当利用和其他破坏的国家法律示范条款》(简称《示范条款》)。从《示范条款》的名称就可以看出WIPO的主导作用,它体现了知识产权保护思想表达而不保护思想的原则。《示范条款》使用了“Expressions of Folklore”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指由传统艺术遗产的特有因素构成的、由××国的某居民团体所发展和保持的产品,尤其指下列内容:一是口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二是音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器乐;三是行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民间艺术形式或民间宗教仪式(上述形式不论是否已固定在有形物上);四是有形的表达形式,诸如:①民间艺术品,尤其是笔画、彩画、雕刻、雕塑、陶器、拼花(拼图)、木制品、金属器皿、珠宝饰物、编织、刺绣、纺织品、地毡、服装式样;②乐器;③建筑艺术形式。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Folklore”被用来涵盖口头传统和民间表演。当然,《示范条款》最大的特色在于肯定了从版权法之外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思路,建立民俗的特别权利保护制度。

3《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中的概念内涵两个政府间组织协作推进这一工作,并于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简称《建议案》)。但“采纳《建议案》的整个过程被一场不可调和的辩论所羁绊,分歧主要来自对民俗保护与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全面质疑的过程中出现在这两造之间的对立看法,UNESCO、WIPO和相关的会员国都被这个问题所主导,而《建议案》本身则力图调和这两个理论阵营。”也正是这种务实的思路,造就了《建议案》这样一个具有界碑意义的法律文件在国际社会的积极影响力。自此在UNESCO框架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朝着鉴别、保存、保护、传播、维护以及国际合作这些容易达成共识的方面努力,这也就是被学界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法保护的方向,这是亚洲观念主导的方向。

《建议案》采用的术语是“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是指“文化团体基于传统创造的全部,通过群体或个人表达出来,被认为是就文化和社会特性反映团体期望的方式;其标准和价值是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流传的。其中,其形式包括语言、文学作品、音乐、舞蹈、游戏、神话、仪式、习俗、手工艺品、建筑及其他艺术。”该定义和《示范条款》的规定基本一致,只不过表达更为概括和抽象。但是却用“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替换了《示范条款》使用的术语“Expressions of Folklore”。芬兰民俗学家劳里·杭柯在回忆《建议案》草案的讨论过程时说,将“传统文化”置于“民俗”之前,是因为后一个概念带有西方人居高临下的“轻蔑”含义。

4《建议案》之后的概念及内涵

1997年6月在马拉喀什举行了“国际保护民间文化空间专家磋商会”,这次会议有三项重要成就:一是会议辩论期间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人类口头遗产”(the oral heritage of humanity)。后来UNESCO执行局第155届会议指出,由于“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不可分的,因此在以后的鉴别中,在“口头遗产”的后面加上“非物质”的限定。本次会议还通过了“代表作条例”,把“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定义为“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传播和信息。”二是受“保护吉马·埃尔弗纳广场大众文化表达形式联合会”这个当地组织的相关活动的影响,使用人类学的“文化空间”(cultural space)来描述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并对该概念进行了定义。三是向UNESCO大会第29届会议提交了一份决议草案,倡议由UNESCO设立一个国际荣誉奖项,确保被宣布为“人类口头遗产代表作”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保护和宣传。1998年,UNESCO大会启动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在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中,对非物质遗产类别作出说明时再一次将“文化空间”这一概念阐述如下:“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针对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表现于有规可循的文化表现形式,如音乐或戏剧表演,传统习俗或各类节庆仪式。另一种表现于一种文化空间,这种空间可确定为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但也可确定为具有周期性或事件性的特定时间;这种具有时间和实体的空间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它是文化表现活动的传统表现场所。”

至此,“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正式替换了“民俗”及其衍生出来的“民间文学”、“民间创作”等概念,其外延也明确从“文化表现形式”拓展到了“文化空间”(Culturalspace)。

UNESCO于2002年1月22日至2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国际公约应包括的优先领域”为主题的国际专家会议。会议期间,专家们建议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取代“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此后,“非物质文化遗产”(ICH)成为了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法定用语,并进一步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根据上述定义,进一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以下五个领域:①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同时《公约》还对“保护”作了以下说明:“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从上述梳理可以看出,术语的更迭既有趋向于科学性的认知兴趣,也有国际社会话语政治中的利益纠葛,但后者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如此,但对比教科文组织每一阶段对保护对象的正式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变换频繁的术语所指称的事物却始终具有一种独特的相似性。这种独特的相似性在冲突、争辩、喧嚣的氛围中显得静默而沉着,但正是它使得所有的争辩能够通向人类智慧进步的方向。这些方向是我们理解“保护对象”的重要指引。但我们不能把这种相似性简单地理解为学者们所总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些特征,因为这种相似性必须得仰赖它虽有变化却一以贯之的动态轨迹,才能被我们准确把握。是这个历史的轨迹而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为我们构建了法律上同一性判断的基础,回答了我们“法律保护什么”的提问。

参考文献:

[1]向云驹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J].民间文化论坛,2004(3):69-73

[2]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6

[3]高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高丙中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4

[4]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8(1):6-17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30872012-2-8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30882012-2-8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502012-9-13

第5篇: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气象;视频会议;会商;网络

中图分类号:TN94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较大的地区之一,我省地处云贵高原,气象灾害频繁,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影响很大,全省有126个气象台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省市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要求特别是对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组织全国各地的气象专家能及时地进行天气会商,将会大大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将会为合理地组织防灾抗灾赢得宝贵时间,把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因此,利用先进的现代化通信手段,组建全省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及电视会议系统,为异地的预报员和气象专家营造图文并茂、身临其境的会商环境。是气象业务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防灾减灾的需要。

组建全省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及电视会议系统,是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科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的气象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气探测手段不断完善,天气预报精度不断提高,气象资料的种类也日益丰富,不仅包括数据、文字等常规气象信息,还出现了动态图像,三维图片等新型的气象资料,这些内容都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然而目前,异地天气会商只能通过电话、传真等通信手段进行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换,造成与会各地的许多气象资料无法互传和共享,各地的气象专家也无法进行直观的信息交流,会商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制约了我省气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组建全省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及电视会议系统对解决异地天气会商多媒体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视频会议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国际电信联盟)颁发了电视会议,视音频技术的标准协议,规范了全球电视会议产品的统一技术接口和音视频的编解码特性,为电视会议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视频会议产品的技术更趋成熟、性能更加稳定、价格大大降低、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会议的组织形式也更加灵活,这些技术条件为组建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及电视会议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从目前电视会议技术的发展看,大体可分为两类:基于ITU—T H.320框架协议组标准的电视会议技术和基于ITU—T H.323框架协议组标准的多媒体视频会议技术。目前我国电信部门提供使用的视频会议业务和各部委建立的视频会议系统都是应用H.320视频会议技术方式,这种方式技术成熟,接口类型多,产品丰富,适用于多种电路,无论在卫星信道还是有线信道都有很好的应用。基于H.323标准的多媒体视频会议技术是近几年网络发展的产物,主要应用在网络环境下,1998年才推出了它的成熟版本标准,由于实际应用时间较短,产品技术的成熟性低于H.320标准协议技术。在宽带网技术发展的今天,综合多媒体信息的传输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基于H.323标准的多媒体视频会议技术将有其广泛的发展前景。

我省通信信息网络的建成,使我局拥有了一定的宽带传输线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资源,可以为天气会商系统提供服务。全省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及会议系统的建设与原有通信系统的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系统方案

(一)系统建设要求

1.技术的领先性

系统应具有很好的视频音频处理能力,能支持H323视频编码解码格式,以保证更好的图像质量和效果,支持H.323框架协议下的各种音频编码格式。具有自适应全双工动态回声抑制、自动增益控制、自动消除背景噪声功能。会议进行中移动麦克风位置不产生回声,从而能保证气象会商等效果。

2.实用性和简单易用性

系统应能提供语音、图像、数据的实时交互,能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点的会话,即可以方便的召开内部电视电话会议及培训会议,也可以实现系统内的各部门之间的学术讲座、业务讨论、远程技术协作等功能。系统操作方面无论是程序客户端界面还是管理界面,都采用高度人性化设计,采用图形化界面和WEB方式管理,以方便预报员和管理人员的操作。

3.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稳定性方面:视频系统应高度集成一体化,支持24小时开机,能保证业务正常运行。稳定性方面:可以加强系统内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实现高效办公、减少会议开支,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交互技术、实现直观、可靠、便捷的会议效果,为今后逐步实现系统内部网络化管理提供安全、便利和快捷的技术基础。

(二)系统组成

省、地、县视频会议系统由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主要由多点控制单元MCU KDV8000A、视频终端KDV8010A终端、电视机、投影、音响系统及相关管理软件等组成省地视频会议系统。

第6篇: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数字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方案

前言

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提出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数千座数字化变电站,以极力推动数字化变电站及相关电力建设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实现国家智能电网夯实基础。我们知道,《智能变电站导则》中对智能变电站定义为应用先进的、可靠的、集成化的、低碳的和环保节能的智能电力设备,基于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和信息共享标准化等实际要求,自动实现并完成如数据采集、测量控制和计量保护等基本功能,同时又可依据工作需求智能化变电站又可支持即时自动监控、智能调节配置、即时分析决策、协调同步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实现。数字化变电站与智能化变电站比较而言,数字化变电站其实是作为升级智能变电站的基础,升级后的智能化变电站更多地是强调对智能操作和对应用高端科学技术的适应能力,如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和基于多信息渠道融合技术的故障诊断与维护等。下文以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X7000数字化变电站系统配置方案为例,深入浅出,分析数字化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

1 数字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方案分析

以X7000数字化变电站系统配置方案为例。

1.1 概述

X7000数字化变电站的构成是基于目前广为应用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完成对一次电力设备的数字化转化,如数字化互感器和智能化开关的应用等。数字化一次电力设备利用IEC 61850协议被组合于整套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当中,该系统构造采用新型的技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即能保障用电的安全可靠又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1 X7000数字化变电站具体的系统配置网架结构

基于X7000数字化变电站系统配置包含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三种设备所组成。该系统是站控层至间隔层再至过程层满足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要求的网架设备结构。其中,站控层和间隔层之间的通讯联络主要依靠协议层,目前比较通用的有IEC 61850协议和IEC 61870-5-103协议两种。后台系统则可同时兼容IEC 61850协议和IEC 61870-5-103协议间隔层的电力设备接入,同时仍可将部分不能附带的IEC 61850协议或IEC 61870-5-103协议的电力设备经规约转换器完成转换之后接入到后台中心监控系统中。数据采样的传送采取IEC 61850-9-1协议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传送,跨开间隔层采取IEC 60044-8协议以规定的高速串行FT3光纤方式进行传送。智能系统的开关终端和间隔层电力设备之间的连接以GOOSE报文的形式进行传送。X7000数字化变电站具体的系统配置网架结构如上图1。

如上图,本方案中站控层和间隔层的网络间均采用双星形式和IEC 61850通信协议。系统的过程层与间隔层、操作中心与间隔层之间的通信均采取点对点的传送方式。合并单元和间隔层之间的通信过程也采取IEC 61850-9-1通信协议和点对点的传送方式。跨开间隔层的通信传送则采取IEC 60044-8高速串行FT3光纤传送的方式。

1.2 站控层设备

X7000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站控层通常包含监控系统、远动系统、防误闭锁系统、信息保护中心、通信监控系统、电量远传系统、安全防护监视系统和火灾预警系统等内容,诸多中系统整合为一,从而达到网络信息共享、共用的目标。各个子系统均采取网络通信的方式键入到间隔层网络中,且适当设置一定数量的网络防火墙和物理隔离设备,由专用的网络途径向有联系的设备部门传送信号数据。站控层电力设备和间隔层电力设备二者之间采取的通信方式是IEC61850/IEC61870-5-103通信协议。

1.3 间隔层设备

间隔层电力设备的构成包括间隔对象的监测控制装置、防护装置、电流计量装置和其它电力设备与之相互连接的规约转换器等等。其中,XR700系列的监测控制装置是以IEC 61850通信协议来组建模型并与站控层电力设备形成通讯关系,这一装置同时也具备与间隔层电力设备相互传送GOOSE信息数据的跨开间隔闭锁的功用。防护装置涉及到X7100系列的电力线路、X7200系列的输电变压防护装置、X7300系列电力阻抗装置、X7400系列电容器的防护、X7500系列的备自投保护、X7600系列电动机的防护装置等等。凡涉及到防护装置的跳闸信息、开关的遥信采集信息和跨开间隔闭锁的信息都以GOOSE组网的方式来完成。防护功能的实现则以现有的防护功能作为基准,应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配置需求,防护装置均以IEC 61850通信协议的方式建立模型,并以组态的方式进行开发。

1.4 过程层设备

以现有的电力生产技术水平而言,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过程层电力设备应包含互感器与间隔层之间的接口合并器和智能操作单元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接口合并器与互感器的信号输出相连和完成部分跨开间隔接口合并器的数据传输过程。过程层电力设备的运作采取IEC 61850 9-1点对点的通信方式,并且放弃过程层信息采用网络,支持跨开间隔传送FT3输出方式。

1.5 低压开关智能保护计量系统

10kV部分由于安装在开关柜内(智能终端可以不再单独配置),低压设备应集成保护与合并器的功能,IEC 61850-9-1接口协议输出至电度表。

操作回路与传统操作回路一致。低压间隔保护装置具有采集电子式互感器和传统电压互感器的能力。通信协议采用IEC 61850协议与站控层通信。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变电站的推广集成了诸多新型技术和新型设备的应用,而现场配置试验方法的研究基于当前我国智能化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设计的要求,本文举证以X7000数字化变电站系统配置方案为例, 从其概述、站控层设备、间隔层设备、过程层设备分别分析阐述,实际上也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对智能化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集成实现提出了部分建议。在未来拓展智能变电站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在测控保护、过程层设备、一体化信息平台、故障录波及网络分析、网络配置、二次组屏等多个方面的优化集成进行有关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研究,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春霞,詹荣荣,姜健宁等;500 kV数字化变电站动模试验研究[J];电网技术,201l,(06).

第7篇: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会议室;智能化;建设

1引言

多媒体会议的优点就是取消了以往因出差乘坐火车、飞机而产生的费用,消除了时间浪费,极大的节省了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社会运转效率。现代智能型多媒体会议室包括如下特点:一是软件控制硬件,即通过触控软件来进行系统调试、调解会议室中的硬件设备;二是异地会议室实时交互跟踪可视化交流,即A处会议室的摄像机实时跟踪发言者,传输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该发言者结束后,B处会议室的摄像机可即时捕捉、跟踪另一个发言者,并传输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等等,实现不同地点会议室的发言者交互沟通,音频和视频信号在不同地点会议室的发言者之间有序切换。

2智能型会议室系统设备

2.1音频系统

智能型多媒体会议室的音频主要是将发言者的语音经过解调转换为数字信号,从一地传输至另一地,再经过解调将数字信号转为语音信号。该过程中涉及到的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包括话筒、编码器、解码器、计算机、数字光纤或数字卫星等。智能型会议室音频设备通常有语音会议系统,配以优质的双声道音响。

2.2视频系统

智能型多媒体会议室的视频主要是将发言者的相貌、动作等经过解调转换为数字信号,从一地传输至另一地,再经过解调将数字信号转为视频信号。该过程中涉及到的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包括摄像机、编码器、解码器、计算机、数字光纤或数字卫星、数字电视等。

2.3灯光系统

现代多媒体会议室的灯光亮度、柔度将直接影响与会者的情感。良好的灯光系统可以为参会人员带来舒服、亲切、自然的会场体验,获得优异的参会感。除此之外,灯光的安装位置、不同灯光的搭配还影响会议人员的摄像效果,所以会议室对灯光控制要求很高[1]。

2.4信号传输系统

现代多媒体会议室通常的智能化信号传输系统包括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一般采用AV矩阵、RGB矩阵,以PTN和PON方式接入,保证音视频数字信号的输入输出及自由切换,并在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控制的视频显示终端、扩音设备终端持续有效输出,保障多媒体会议的正常进行,传输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实现不同地点会议室的发言者交互沟通。

2.5控制系统

现代多媒体会议室智能控制模块是最核心、最基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包括灯光调光控制、音频音量控制、视频清晰度控制、传输信号切断控制及单一设备启动控制等内容。控制系统集成于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控制器中,可以实现有线或无线人工智能操作,实现既定程序顺序操作。

3智能型多媒体会议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音频传输噪音大,声音不清晰

智能型多媒体会议室要求语音自然,音频信号交互切换顺畅,不能失真卡顿,不能失真变快。多媒体会议注重主观体验,要求硬终端有12Mbps的宽带。对于音频数字信号传输而言,数字信号的传递速度较音频数字信号传递速度可以低一些,但多媒体会议室建设过程中研究数据显示,语音延迟0.2s~0.3s是可以接受的,语音延迟时间太长,交互交流人员就明显感到交流不顺畅,交谈不连续。

3.2视频传输帧数少,画面不清晰

智能型多媒体会议室要求画面清晰,视频信号交互切换顺畅,不能出现马赛克黑块,不能出现画面质量降低的情况[2]。视频信号由一帧一帧的画面构成,帧数影响着多媒体会议视频的画面质量。视频信号传输带窄的话,单位时间传输的帧数相对较少,这取决于端到端连接带宽的限制,要想实现高画质、高清晰的视频信号是很难的。视频数字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解码、调制要保证交互发言者信息的完整性,不允许出现失误、错误,否则对于视频参会者来说是不可容忍、谅解的。4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4.1巧妙利用云技术,构建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思路现代智能化多媒体会议服务对象包括党政军机关、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小微型企业事业单位,业务跨度为省到省、市到市或同城,由于不同的服务对象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同,地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故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地域间的多媒体会议室建设可以采用不同的云技术实施方案。而对于时下新兴的移动会议,要求具有功能强大而完善的移动设备终端,采用现代云技术,网络、网路全覆盖,提供高宽带、高功能的设备,投入超一流的音频、视频会议系统,并维护好移动会议平台,降低移动会议出现故障的频次[3]。

4.2灵活运用网络技术,创造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路径

现代完善的多媒体会议系统一般包括音频输入输出终端设备、视频跟踪输入输出终端设备、多点通信控制路径等专业化的功能模块,为科学、合理、协调的处理以上几个模块,需要有一套会议管理软件程序和方法逻辑[4]。会议管理软件程序和方法逻辑要处理好以下流程:会议管理员、会议发起人、会议参与人、会议委托人、会议主持人以及相应人员的权限。明确了以上任务角色分配后,才可以由会议发起人提起会议流程,选择会议地点和参会人员,安排会议时间,选定会议主持人,并经会议管理员进行审批,会议参与人接到会议邀约后,确定会议是否参加,如果时间冲突或行程满档,需要委托相关人员代为参会。以上,这些软件程序和方法逻辑的实现,均要基于网络技术,创建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路径,将各处、各点的人员纳入网络,利用网络技术实时地移动办公,才是现代多媒体会议智能化系统建设的根本。

4.3合理调配大数据,梳理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创意

现代功能丰富的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要求合理调配大数据,处理好如下几点关系:会议的发起人负责会议的邀约、召集,是最初的会议管理者;会议的主持人是最顶级的会议负责人,可以选择整个会议的进行、终止,是会议的最高管理者;会议邀约人是参与会议的成员,可以创建二层级分组讨论小组,负责二层级分组讨论小组的创建、与会人员,会议发起人、会议主持人、会议参与人均可以在网络节点间互通互联,不需要经第三者的审批或数据监测。如此大数据的合理调配、分解,需要不断地梳理控制方法、控制逻辑,只有处理好了节点内的数据关系、控制方法和控制逻辑,才能为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的建设启迪新想法,激发新创意[5]。

5总结

远程视频会议等现代多媒体会议系统应用愈来愈多,在医疗诊疗、学术报告、培训教学等方面有了持续深入的应用。在现代多媒体会议室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方面,应巧妙利用云技术,构建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思路;灵活运用网络技术,创造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路径;合理调配大数据,梳理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创意。做好以上工作,就可以不断优化现代多媒体会议室智能化系统建设新方案,就可以不断推出现代多媒体会议室智能化系统建设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毅敏.智能会议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电子世界,2015(29):155~155.

[2]张建华.谈智能多媒体会议室及微电子专用设备的维修[J].科技资讯,2008(9):113~113.

[3]文铎.基于云技术的高清多媒体会议业务应用方案研究[J].信息通信,2013(10):154~155.

[4]谢树煜,马雁彬.媒体会议系统的基本原理[J].今日电子,1996(7):19~22.

第8篇: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苗族;传统文化;历史传承

一、概述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与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荆蛮”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他们尊奉蚩尤为始祖。在历史上,苗族曾经历过几次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徙。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滇、川、桂、鄂、渝、琼、陕、京等十省市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居住在贵州的苗族有397万人,是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同时,苗族也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几千年来,苗族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部悲壮的历史—命运大迁徙[1]。长期以来,苗族居住在大山之中,很少与外界沟通。因此,保存了许多原生态的苗族传统文化。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千百年的历史通过苗族文化代代相传。我们可以从苗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节日文化和制度文化了解苗族历史和他们的生活现状,更好地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服务,下面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二、服饰文化

苗族的服饰,精美绝伦,享誉世界,它不但记载了苗族的历史,也传承了苗族的情感,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其挑花、刺绣、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十分精湛。苗族的男装款式相对简单,多为对襟短衣或大襟短衣,着长裤系腰带;女装的种类繁多、款式多样、图案丰富,据《中国苗族服饰》、《苗装》画册记载,苗族服饰大约有130多种;《贵州民族》画册记载,苗族服饰有170多种。上衣多为大领或大襟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在服饰上绣有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图案,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等,或栩栩如生或抽象写意,内容多反映苗族同胞对祖先的追思、对故土的眷念、对民族历史的记忆、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等。妇女的银饰也像她们的服饰一样花样精美、款式繁多,有头饰、手饰、身饰和衣帽饰等。穿戴银饰是苗族重要节日或婚嫁喜庆不可缺少的装束内容,而尤以黔东南地区苗族妇女的盛装“银衣”最为光彩夺目,华丽耀眼,其佩戴银饰数量之多,为苗族之最美,格外引人注目。华美的苗族服饰和奇特的银饰,极大地发挥了苗族同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审美情趣。

三、饮食文化

苗族广泛的分布格局,庞杂的众多支系,一定程度上使苗族形成了最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而这些不同的饮食风格也有一个共同的饮食特征,那就是苗族同胞在口味上偏好酸辣菜系,如贵州黔东南一带苗族的酸汤鱼就颇为盛行,客人可以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欣赏芦笙伴奏、苗家米酒。此外,糯米食物如糯米饭、糯米饼、甜酒等,都是苗族同胞的最爱。在一些偏远的苗族地区,还有吃虫的习俗,有蜂蛹、天牛幼虫、草鞋虫、水蟑螂等,吃法多样,十分新奇。

独特的苗族饮食文化不仅表现在食物的偏好上,还表现在各种独特的席间礼仪和食物的吃法上。用传统工艺酿造的米酒是苗族同胞的最爱,酒席种类繁多,分别有拦门酒、满月酒、酬劳酒、嫁别酒、慰问酒、分家酒、平伙酒、歃血酒、陪葬酒、议榔酒、半路酒、交杯酒、转转酒等。苗族同胞爱好喝酒或为祭祀祖先,或表达喜庆,或联络亲情,席间载歌载舞,十分热闹。

四、建筑文化

苗族居所是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被喻为民族文化的“不动产”。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苗族建筑各具特色,贵州中西部地区苗族房屋多为木结构,多以瓦、茅草、杉皮、石板盖顶;海南和云南昭通地区的苗族在过去常用长形茅草或树干交叉搭成“杈杈房”;湘西一带多为石屋。最具苗族特色的建筑要数吊脚楼,正如宋祖英歌词描述的那样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能勾起儿时的回忆。一般吊脚楼都建在斜坡上,把地基削成“厂”形的土台,之下用作猪圈或存放食物。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少数吊脚楼建在水边,柱子立在水里,房子的主体悬于水面,宛如高脚丝鹭在水中觅食。毫无疑问,吊脚楼是苗族同胞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典范。

五、节日文化

苗族的传统文化以苗年、鼓藏节、“四月八”、龙船节、爬坡节等节日形式年年往复,代代相传。苗年是苗族祭祀先祖和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老年人轮流宴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青年人则参加跳芦笙、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鼓藏节也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届时将要杀牛以祭祀祖先。“四月八”是为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苗族英雄亚努。龙船节主要是观看龙舟竞赛,还有斗牛、赛马、踩鼓、跳芦笙、游方等活动。爬坡节还有三月坡节、四月八坡节、六月十九香炉山坡节等。总之,俗话说得好,苗族同胞是“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可见,这是一个何等欢快、自信,对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的民族。

六、制度文化

“议榔”制度在苗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它是苗族同胞特殊的自治机构,是苗族同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互助合作,保持民族团结的一种政治形式。议榔主要通过议榔会议实现。议榔会议由一村一寨或几村几寨联合举行,上百苗族同胞参加,各种意见经归纳总结后提交议榔大会讨论,形成榔规。用榔规来管理社会。比如,榔规规定,同村同寨的所有苗族同胞都能拥有耕田,需按时劳作,保护劳动成果;严惩偷盗、打架斗殴等恶性,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禁止与外族通婚或跟同姓人氏通婚。榔头是民选的民意代表,负责就会议内容到各寨征求意见。村寨领袖“理老”是负责调解矛盾纠纷,用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榔规对民众进行教育。在过去,对违反榔规情节恶劣者,在得到众人的认可下,“理老”享有最终裁决权,拥有施以包括赔礼罚款乃至沉水活埋等极刑的权力。至今,榔款制度依然是连接苗族文化的坚强纽带,在苗族文化的传承发挥着支柱作用。

七、结论

苗族传统文化既包括有形的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也包括无形的文化如节日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笔者认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应孤立地去对待。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任不仅仅落在专家学者的身上,而应唤醒当地苗族民众的自觉性,让其从思想上意识到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只有全民积极参与,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会根深蒂固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艾晶.苗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1).

第9篇: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全省、全市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的宣传思想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宣传思想工作。下面,按照县委统一安排,根据会前县委常委会研究的精神,结合实际,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省、市宣传部长会议精神

**年12月28日,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在**召开。会议学习传达了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及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余振声同志对做好**年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指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常威安排部署了全省**年宣传思想工作。**年2月15日,全市宣传部长会议在市八一宾馆召开。市委书记赵秉,市委副书记蒋先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计群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市宣传部长会上,表彰了**年度全省、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我县县委中心组、县委宣传部分别被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授予**年度全省理论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新闻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省、市宣传部长会议期间,还套开了全省、全市文明办主任会议和外宣办主任会议。主要会议精神有三点。

1、深刻分析了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

会议系统总结回顾了近年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新经验,并从国际、国内、全省大局、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深刻分析了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会议指出,**年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化体制改革,强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的根本保证。

2、重点部署了**年宣传思想工作的六大任务

会议要求,**年宣传思想工作要按照“三个着眼于、三个坚持”的要求,即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和省、市工作大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把好导向、坚持团结鼓劲、坚持求实创新,扎实推进六项重点工作。一是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二是大力宣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营造浓厚氛围。三是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五是加快构建大外宣格局,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六是精心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

3、明确提出了推进**年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

会议强调,做好**年的宣传思想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亲自过问,亲自抓,牢牢掌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二是搞好引导,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当前要突出抓好意识形态、新闻舆论、文艺创作三个重点领域的导向;三是强化管理,推动宣传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改进创新,不断增强吸引力影响力。

二、过去一年我县宣传思想工作情况

去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亲自指导下,全县宣传思想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中心,着力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全面推进理论武装、舆论宣传、文明创建、文化繁荣、体制改革、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是把夯实思想基础与促进改革发展统一起来,重点为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搞好服务,组织对“科学发展观”、五中全会决定等11个专题进行了集中学习。同时,加大全县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检查指导力度,下发了《平安县乡(局)级党委中心组管理办法》,对全县理论学习情况进行了旁听,对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督导,组织全县1300余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了一次理论考试。组织对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行政许可法》等内容进行了宣讲。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了“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理论研讨征文活动。二是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部署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重点组织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员先进性教育、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等七大宣传战役。尤其是围绕全国魔芋会、全省茶叶会、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全市信用社区建设现场会等重大活动,开展全方位的宣传造势,组织策划了《平安县域经济发展解读系列报道》,集中在省市媒体刊播了一批重头稿件,进一步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文艺造势作用,重点围绕“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全省茶叶工作会”、“全市信用社区建设现场会”“四五普法”验收等省、市会议,创作了山二黄小戏《茶嫂招亲》等文艺精品,还把《平安茶歌》MTV作为重点文艺品牌,进行打磨深加工,制作了一批宣传光碟,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进行了推介传唱,并成功举办了5场大型专场文艺晚会和多次专场演出、文体活动。四是把丰富的内容与有效的形式统一起来,组织召开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进一步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群众性精神文明系列创建突出抓了文明社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增添大型宣传广告、补植街道绿化树。农村精神文明创建,重点抓了漫液村示范点建设,305省道文明长廊建设,城关等5个乡镇的农村精神文明示范中心建设,先河等5个乡镇的文化中心户、文化科技室试点建设,启动了漫液村等“六大工程”试点村建设。同时,在农村广泛开展了“五改三建”和治“五乱”、“五情”教育、刹“三风”、建新村活动,为构建和谐平安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过去一年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证明,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只有做到“四个统一”,才能更好的体现“三贴近”,只有坚持“四个统一”,才能更好的服务全县工作中心。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宣传思想工作在整体加强上还有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对各乡镇(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指导、督导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上典型宣传有待进一步突破;文化产业发展和改革有待进一步提速,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的一年,以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作风,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三、今年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

今年全县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布局是:突出三大重点,营造四大氛围,抓好五项工作。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三大重点,着力营造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理论氛围,团结奋进、昂扬向上、凝聚力量的舆论氛围,服务大局、加快发展、合力争先的社会氛围,弘扬正气、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执政为民、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工作氛围。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第一,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一脉相承,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是把学习宣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是要组织好“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宣传‘十一五’规划,实现平安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要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动力,以“双十佳”争创活动为载体,以党委中心组、青年读书组为抓手,全面推行“述学、考学、评学、督学”和“理论学习旁听”制度,充分运用培训、学习讨论、专题辅导和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五中全会《建议》、学习“十一五”规划《纲要》,引导干部群众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二是要继续组织理论工作者开展“送理论下基层”宣讲活动,深入在农村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关于促进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宣传各地各部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总结推广各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各理论宣传阵地要开辟特色栏目节目,着力推出一批重点文章、一批通俗读物、一批特色栏目节目,加大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和普及力度。要采取新闻、文艺、社会宣传等多种手段,开展辅导报告、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群众文艺等活动,推动科学发展观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三是组织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讨,切实抓好平安发展大局的重大课题研究。重点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平安县“十一五”规划等重点课题,紧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调研活动,推出一批有一定份量的理论调研成果,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二,大力宣传贯彻“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为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加快推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十一五时期宏伟目标,是今后五年我县的中心任务,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各新闻媒体要精心组织策划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宣传战役,开展专题、系列、全方位的宣传造势,深入宣传“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宣传我县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上半年,要集中解读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全县“十一五”规划纲要、县“两会”精神,重点宣传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和举措,宣传全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引导干部群众全面、准确把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组织好“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宣传战役。从现在开始,各新闻媒体要把“坚持科学发展,实现良好开局”这个主题,贯穿全年各项工作始终,拿出重要版面、重要时段,确定重点选题,精心组织好各地各部门开好局起好步的宣传,重点宣传各地各部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具体措施和有益探索,宣传干部群众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

当今时代,外宣工作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竞争力。我们要树立大外宣促进大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整合内宣资源、拓展外宣渠道、搭建传播平台,精心组织外宣“大合唱”,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一是抓好深化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宣传。二是继续抓好发展水电、茶叶、魔芋等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兴县”战略的宣传。要积极争取上级媒体的支持,力邀中央、省等重大媒体来竹溪开展采访活动,策划组织好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来我县采访报道支柱产业发展,推介平安的活动。三是抓好县委、县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县域经济总体实力的宣传。四是围绕构建“和谐平安”,抓好宣传报道。五是认真做好加快文化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六是抓好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报道。全年要力争在中央级党报台用稿15条,在省级党报台用稿150条,其中《湖北日报》头条2条。在《十堰日报》用稿400条,其中头版头条35条。

第三,以实施精品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文艺工作要坚持“三贴近”,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改革,着力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提高竹溪文化的品位和影响力。

一是按照抓精品、促繁荣的思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建立培训机制,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和调动广大专业、业余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作一批文艺佳作力作,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和大展。各文艺协会要充分发挥主阵营作用,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为群众所喜爱的优秀精神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今年要重点抓好山二黄戏曲的创作工作,力争在《村官拜师》、《茶嫂招亲》等山二黄现代小戏作品的基础上,再创作出反映地方产业的山二黄戏曲作品;继续挖掘整理向坝民歌;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推介传唱《平安茶歌》。要力争全省打响“山二黄”、向坝民歌、《竹溪茶歌》等地方文化品牌,进一步展示平安形象。

二是要以“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和建党85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辛亥革命9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文化活动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大办节庆文化活动。要组织广泛开展村镇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老年文化等多种多样文化活动,大力繁荣群众文化。要扎实开展好文化下乡、先进文化下基层、文化扶贫和农民读书读报等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思想文化阵地。

三是要结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时代典型,弘扬社会正气。今年要突出抓好李文这个基层重大典型的深度宣传,通过举办报告会等方式,将其先进事迹向全县做好推广。要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适时在城乡集中开展一次形势政策教育,有的放矢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清形势,正确理解和大力支持改革发展。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五五”普法的启动工作和国防教育工作。

第四,突出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用于乡镇文化事业等四个方面的经费投入量将增长l倍,省政府已确定从今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我县“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协调,把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此前,在全市宣传部长会上,组织参观了全市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其建设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投入资金之巨,让参会人员深感震撼、深受启发。目前,从我县实际情况看,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改革”尚在推进之中,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才刚刚启动,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建立,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很重。为此,各地要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抓住省、市、县加大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机遇,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畅通文化产品流通渠道,培育文化企业、文化中心户等多元文化主体,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今年,文化部门要加紧制定落实“十一五”规划关于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完善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办法。要力争通过文化招商,抓好山二黄剧团的解困。要加大文化产业和文化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国家政策允许的经营领域,力争完成县影剧院场馆改造,并投入使用。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各地要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鼓励民办文化团体和文化经营户的发展,培育一批文化特色中心户,指导文化特色中心户举办各类比赛,传播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广播电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切实保障和实现群众的文化权益。

第五,突出重点,运用载体,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今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突出“文明平安”建设重点,运用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载体,全面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开展“文明平安”建设。省、市委分别作出了建设“文明上海”、“文明普东”的战略决策,我县要结合实际,对建设“文明平安”作出总体部署,以此作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题、主线和总抓手。按照“立足长远,着眼当前,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精心组织优化环境、文明养成、共铸诚信,改进服务,爱心惠民、品牌创建等系列活动。同时,根据“一个时期明确一个重点、一个阶段解决一个问题”的要求,分阶段,有重点地组织三大集中整治行动。

二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良好氛围。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相关责任单位要积极履行职责,社会各界要密切关注、主动参与,教育部门要发挥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要通过巩固“暑期集中行动”成果,组织进行“学会感恩,共创和谐”读书竞赛,设计开展知行统一的系列活动,尤其要抓住农村“留守儿童”、“流出儿童”、“流散儿童”三类群体,进一步加强城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是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不断加强文明县城建设。积极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门前三包”责任制,不断加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要继续通过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等四化工程,增强现代城市气息,通过开展“建文明竹溪城,做文明竹溪人”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全员参与程度,要积极探索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教育机制,把文明县城的长效管理落到实处,提升县城文明水平。

四是以“改进服务,便民利民”为主题,提高文明行业(单位)创建质量。要以党政领导机关、执法部门、窗口服务行业(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创建文明机关,当好人民公仆”活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要进一步按照“三创、四立、两进”的要求,深化民营经济领域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进一步强化文明行业(单位)创建的过程管理,以坚持开展经常性活动为依托,在创建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加大先进文化建设的含量,不断提高文明行业(单位)的创建质量。

五是以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户创建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量入而出、适度超前”的原则,抓好集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要以305省道沿线为重点,加大重点镇、示范镇和口子镇文明创建力度,形成文明村镇亮点,推进区域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治理“五乱”入手,实现村容整洁的预期效果,从开展“五情”教育及刹“三风”入手,实现乡风文明的预期效果,按照“双改四通两提高”的模式,贯穿“五改三建”生态家园建设的要素,加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整合资源实施“六大工程”,在广大农户普遍开展“文明信用户”、“文化中心户”、“卫生先进户”等创建活动把农村诚信建设、美德建设、文化建设、卫生建设落到实处,同时组织县直文明单位与扶贫村结对共建,以此带动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