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范文

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精选(九篇)

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

第1篇: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范文

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试题包括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五个部分,全部为单项选择题,题量为140题,答题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常识判断部分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人文、科技、省情等方面,主要侧重测查考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涉及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内容。

申论

主要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专业知识》考试范围

一、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及其应用

二、信息编码与数据表示;数制及其转换

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四、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分类

五、软件基础知识;程度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多媒体技术

一、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及关键技术

二、多媒体计算机及关键设备

三、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章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一、信息安全的相关概念与技术

二、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性、结构及分类

三、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防治

第四章Internet知识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结构、分类和使用方式

二、Internet的基础知识、网址与域名系统、TCP/IP协议

三、Internet的连接与服务功能

四、WWW与浏览器的应用

五、Internet和Extranet

计算机软件及使用

第一章Windows2014/xp操作系统

一、Windows2014/xp的特点,Windows2014/xp的运行环境及安装方法

二、Windows2014/xp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三、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与操作

四、控制面板的相关知识及使用方法

五、Windows2014/xp多媒体的管理及使用

第二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4/xp

一、Word2014/xp的功能;Word2014/xp的启动方法和工作窗口

二、Word2014/xp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三、文档排版的基本知识与操作;表格的基本操作;图形及图文混排的基本知识与操作

四、页面设置与文档打印

第三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4/xp

一、Excel2014/xp的基本功能;Excel2014/xp的启动方法和工作窗口

二、Excel2014/xp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三、工作表、数据图表的建立、编辑、管理及格式化操作

四、单元格的计算以及公式和常用函数的使用

五、数据管理与分析的一般功能和使用方法

六、页面设置与报表打印

第四章C语言程序设计

一、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

二、C语言的历史和特点,常见C语言程序开发环境的使用

三、C语言的基本语法与简单程序设计,包括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基本程序流程控制语句;函数、编译预处理与存储属性

四、指针及其应用

五、高级数据结构及其应用,包括数组、字符串、结构、联合、位域、枚举和文件,位运算

计算机理论

第一章关系数据库理论

一、数据库、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二、数据模型与数据视图

三、关系代数、关系演算及关系模型

四、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五、数据库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事务管理、并发控制、故障恢复,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六、数据库的设计,数据依赖的概念及关系模式的规范化理论

七、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常见数据库系统产品的名称、特点,MicrosoftAccess数据库的使用

第二章网络技术基础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应用、拓扑结构及分类;网络的层次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网络标准化

二、物理层,数据通信的理论基础,物理传输媒体、编码与传输技术及传输系统

三、数据链路层,差错检测与校正,数据链路层协议

四、局域网,多路访问协议及IEEE802局域网标准族

五、网络层,数据交换方式,路由选择与拥塞控制算法,常见高速网络技术,网络层协议

六、网络互联的概念,网桥、路由器与路由协议

七、传输层与应用层的功能、服务与协议

八、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常见网络管理协议

九、Internet原理与接入技术,TCP/IP协议族,DNS域名系统,WWW技术;电子商务的概念、体系结构与技术

第三章数据结构

一、数据结构及算法的基本概念与术语,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

二、线性表及其存储结构和运算

三、串及其存储结构和运算,串的模式匹配

四、栈、队列及其存储结构,递归算法

五、数组及多维数组的定义、运算和存储结构,数组的压缩存储

六、二叉树的基本性质、存储结构、遍历算法和几种特殊类型的二叉树

七、树与森林的定义、性质,树与森林的存储结构与遍历算法

八、图的定义和术语,图的存储结构及相关算法

九、排序的基本概念,常见的排序算法

十、查找的基本概念,常见的查找算法,支持查找的几种特殊数据结构

第四章软件工程基础

一、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术语;软件生命周期

二、软件需求分析

三、软件计划与软件设计

四、软件复用技术

五、软件编码与软件测试

六、软件维护

七、软件质量与软件工程管理

八、软件工具与软件开发环境

二、法律类

法理学

第一章法的概念和要素

一、法的定义、特征和本质

二、法律规则

三、法律原则与法律概念

第二章法的形式与效力

一、法的渊源和分类

二、法律效力的层次和范围

三、法律体系

第三章权利与义务

一、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和分类

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三、人权

第四章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与种类

二、归责与免责

三、法律制裁

第五章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种类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三、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

第六章法制现代化与法治国家

一、世界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二、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道路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

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七章法的运行

一、法的制定

二、法的实施

三、法律解释

宪法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本质和分类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三、宪法规范与宪法关系

四、宪法的价值与作用

五、宪法与

第二章国家的基本制度

一、国家性质

二、政权组织形式

三、国家结构形式

四、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五、选举制度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和特点

二、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

四、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四章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本质和类型

二、代议机关

三、国家元首

四、行政机关

五、司法机关

六、军事机关

第五章宪法的实施

一、宪法实施的概念、基本方式和基本特点

二、宪法实施的原则和条件

三、宪法实施保障

四、宪法解释与修改

五、宪法实施评价与违宪审查

行政法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法的渊源

三、行政法律关系

四、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行政法的主体

一、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法

二、公务员与公务员法

三、行政相对人

第三章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二、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

三、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与合法要件

四、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变更与废止

五、几类主要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应急

第四章行政程序法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和种类

二、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三、行政程序法的主要制度

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第五章行政复议

一、行政复议的特征与基本原则

二、行政复议的范围和管辖

三、行政复议参加人

四、行政复议的程序

第六章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

一、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之异同

二、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与赔偿范围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四、行政赔偿程序、方式和计算标准

行政诉讼法

第一章行政诉讼法概述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性

二、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和重要作用

三、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因素和意义

二、行政诉讼的具体受案范围

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排除

第三章行政诉讼的管辖

一、级别管辖

二、地域管辖

第四章行政诉讼参加人

一、原告及原告资格的确认

二、被告及被告资格的确认

三、行政诉讼第三人

第五章行政诉讼证据

一、行政诉讼的法定证据种类

二、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和证据规则

第六章行政诉讼的程序

一、与受理

二、审理程序

三、审判监督程序

四、执行程序

第七章行政诉讼判决、裁定和决定

一、行政诉讼的判决

二、行政诉讼的裁定

三、行政诉讼的决定

民法

第一章民法的调整对象与基本原则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民事主体

一、公民

二、法人

三、合伙

第三章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四、无效的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五、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四章物权法

一、物权的一般原理

二、所有权

三、共有

四、用益物权

五、担保物权

六、占有

第五章债权

一、债的概述

二、债的履行

三、债的保全和担保

四、债的转移和消灭

第六章合同法

一、合同的特征和分类

二、合同的订立和效力

三、合同的履行

四、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五、几种主要合同:买卖合同、赠与合同、借贷合同、财产租赁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保管合同、委托合同

第七章民事责任

一、民事责任的特征与分类

二、缔约上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

三、侵权的民事责任

四、民事责任的承担

民事诉讼法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二、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三、诉和诉权

第二章民事诉讼管辖

一、级别管辖

二、地域管辖

三、移送管辖与指定管辖

第三章民事诉讼参加人

一、当事人

二、共同诉讼人

三、诉讼代表人

四、第三人

第四章民事诉讼证据

一、民事诉讼证据特征与分类

二、证明对象与举证责任

三、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四、审查核实证据与查责任

第五章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

第六章诉讼程序

一、普遍程序

二、简易程序

三、二审程序

四、监督和申请再审程序

五、民事判决、裁定和决定

刑法

第一章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性质和任务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三、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二章犯罪与犯罪构成

一、犯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

二、犯罪客体

三、犯罪客观方面

四、犯罪主体

五、犯罪主观方面

第三章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第四章犯罪停止形态

一、犯罪既遂

二、犯罪预备

三、犯罪未遂

四、犯罪中止

第五章共同犯罪形态

一、共同犯罪的形式

二、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第六章罪数形态

一、罪数判断标准

二、一罪的类型

三、数罪的类型

第七章刑罚

一、刑罚的目的和刑罚的体系

二、刑罚的种类

三、刑罚裁量情节和刑罚裁量制度

四、刑罚执行

第八章重点掌握的罪名

分裂国家罪,重大责任事故罪,洗钱罪,非法拘禁罪,诬告陷害罪,刑讯逼供罪,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职务侵占罪,妨害公务罪,伪证罪,拒不执行判决罪、裁定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行贿罪,罪,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徇私枉法罪。

刑事诉讼法

第一章刑事诉讼法概念

一、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任务

二、刑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三、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第二章刑事诉讼的管辖

一、立案管辖

二、审判管辖

第三章刑事诉讼证据

一、证据的特征与种类

二、证明对象和要求

三、证据的收集与运用

第四章强制措施

一、拘传

二、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

三、拘留和逮捕

第五章刑事诉讼阶段

一、立案

二、侦查

三、

四、审判

五、执行

经济法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和特征

二、经济法的地位和体系

三、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第二章经济法主体

一、经济法主体一般原理

二、经济管理主体

三、企业

四、特殊企业形态

第三章市场规制法

一、竞争法律制度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三、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四、价格法律制度

五、劳动法律制度(新劳动合同法)

六、反垄断法律制度

七、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第四章宏观调控法

一、宏观调控法一般原理

二、计划法律制度

三、产业法律制度

四、投资法律制度

五、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

六、财政法律制度

七、税收法律制度

八、金融法律制度

国际法

第一章国际法概述

一、国际法的定义和特点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国际法上的国家和个人

一、国家和政府的承认

二、国家和政府的继承

三、国籍与中国国籍

四、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五、人权的国际保护

第三章国际法上的领土

一、领土的概念、意义和领土的组成

二、领土的取得和变更

三、国家边界和边境制度

第四章外交和领事关系

一、使馆及其职务、外交特权与豁免

二、领事馆及其职务、领馆特权与豁免

第五章国际条约

一、条约的概念和名称

二、条约的缔约程序

三、条约的效力和解释

第六章国际组织

一、国际组织概念和类型

二、联合国的主要机关与职能

三、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第七章国际争端的解决

一、国际争端的概念和种类

二、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方法

三、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

三、财会类

基础会计学

第一章总论

一、会计定义

二、会计基本职能

三、会计核算方法

第二章复式记账法

一、账户

二、会计等式

三、借贷记账法

第三章账务处理程序

一、会计凭证

二、会计账簿

三、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企业会计学

第一章资产的核算

一、资产概述

二、货币资金的核算

三、应收账款的核算

四、存货的核算

五、投资的核算

六、固定资产的核算

七、无形资产的核算

第二章负债的核算

一、负债概述

二、流动负债的核算

三、长期负债的核算

第三章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一、所有者权益概述

二、实收资本的核算

三、资本公积的核算

四、留存收益的核算

第四章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核算

一、收入和成本、费用概述

二、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核算

第五章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

一、利润及利润分配概述

二、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

预算会计学

第一章资产和负债

一、资产的特点及其核算

二、负债的特点及其核算

第二章净资产

一、各项基金的核算

二、结余及结余分配的核算

第三章收入与支出

一、收入的分类及其核算

二、支出的分类及其核算

财务管理

第一章财务管理总论

一、财务管理的内容

二、财务管理的环境

三、财务管理的目标

四、财务管理结构

第二章资金时间价值与投资风险价值

一、资金时间价值

二、投资风险价值

第三章企业融资及资金结构

一、企业融资概述

二、权益资金融资

三、负债资金融资

四、资金成本及杠杆原理

五、资金结构

第四章投资决策

一、投资概述

二、项目投资

三、证券投资

第五章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概述

二、股利政策

第六章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概述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三、财务指标分析

四、财务综合分析

会计法规

第一章会计法

一、会计管理体制

二、会计核算及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

三、会计监督

四、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

五、法律责任

第二章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

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

三、财务会计报告的对外提供

四、法律责任

第三章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三、会计要素及其分类

财税基础知识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财政概念

二、政府与市场

三、公共产品

四、财政职能

第二章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分类

二、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

三、购买性支出

四、转移性支出

第三章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的形式和分类

二、财政收入规模

三、财政收入结构

第四章税收原理

一、税收要素

二、税收分类

第五章税收制度

一、我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三、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第六章税收体系

一、增值税

二、消费税

三、营业税

四、企业所得税

五、个人所得税

第七章国债

一、国债的功能和作用

二、国债的发行、流通与偿还

三、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第八章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和类型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三、我国财政政策的运用

审计学

第一章总论

一、审计的概念

二、审计独立性

三、审计的目标与对象

四、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第二章审计的组织形式

一、政府审计机关

二、内部审计机构

三、民间审计组织

四、审计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第三章审计程序与方法

一、审计程序

二、审计方法

第四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证据

二、审计工作底稿

第五章审计报告

一、审计报告的内容

二、审计报告的种类

金融基础知识

第一章金融机构

一、中国人民银行

二、政策性银行

三、商业银行

四、保险公司

五、信托投资公司

六、证券机构

七、财务公司

第二章金融市场

一、同业拆借市场

二、国债市场

三、企业债券市场

四、股票市场

五、金融期货市场

第三章金融调控

一、货币政策

二、存款准备金

三、利率政策

四、公开市场业务

五、再贴现

六、基础货币与中央银行贷款

七、信贷计划和信贷政策

第四章国际金融与外汇管理

一、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

二、汇率与外汇市场

四、药学类

(一)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知识(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品和管理条例》、《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内容):

掌握立法目的、意义和适用范围。

掌握药品、医疗器械等名词的含义。

掌握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及检验机构设置和职责范围。

掌握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制剂室的开办、变更许可事项的法定程序、条件及要求。

掌握GMP、GSP、GLP、GCP、GAP等规定和要求。

掌握生产、经营药品、医疗器械的条件和要求。

掌握药品经营企业购进、销售、储存药品的规定。

掌握医疗机构制剂室配制制剂品种的要求和使用范围。

掌握国家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概念及管理规定。

掌握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医疗器械分类的管理规定。

掌握假药、劣药界定范围和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掌握对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管理规定。

掌握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有关规定。

掌握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从重处罚的情形。

掌握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准入的程序、要求及产品应取得的资质及证明与有效期限。

掌握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掌握药品流通监督管理的主要规定。

熟悉特殊药品的概念和管理要求。

熟悉委托生产药品的规定和要求。

熟悉调配处方的管理规定。

熟悉城乡集贸市场销售药品的有关规定。

熟悉医疗机构购进、保管药品的规定。

熟悉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审批和管理规定。

熟悉国家《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等管理有关规定。

熟悉药品抽样、药品质量公告有关规定。

熟悉药品监督管理、药品检验单位或个人违反有关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熟悉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规定。

熟悉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

熟悉药品、医疗器械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

了解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的规定。

了解药品批准文号的概念。

了解新药的研制、申请、审批程序等有关规定。

了解生产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申请、审批程序等有关规定。

了解国家强制性检验药品的范围。

了解使用单位购进、验收、储存、养护、调配、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管理规定。

了解通过互联网进行药品交易和信息服务的规定。

了解药品价格管理规定。

了解《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主要规定。

了解药品召回及其监督管理的主要规定。

(二)药学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药理学、药动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重要名词术语。

掌握各类药物的分类、作用和品、的定义及主要类别。

掌握抗生素药物的分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及主要不良反应。

掌握主要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其在药品检定中的应用。

掌握药剂学的各种基本概念、药物剂型概念、种类、特点、质量要求、制备工艺、制剂理论和质量控制。

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熟悉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和药品分析的有关知识,标准品、对照品与试药的区别及其选用原则。

熟悉药物稳定性概念及其化学结构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熟悉制剂生产中常用设备的种类、性能、特点,中药炮制的目的、常用的炮制方法。

了解中国药典基本知识。

五、税收

第一章税收概述

一、税收的基本概念

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

三、中国税收制度的沿革

第二章税收负担

一、税收负担的一般问题

二、中国宏观税负水平

三、中国地区税收负担分析

四、中国行业与企业税收负担分析

第三章税收制度与税制结构

一、税收制度要素

二、税收的分类

三、税制结构

第四章税法

一、税法概述

二、税收法律关系

三、税法体系

四、税法的适用与解释

五、税法的效力

第五章税权

一、税权概述

二、税收立法权

三、税收执法权

四、税收司法权

五、税法解释权

第六章营业税

一、营业税概述

二、营业税的适用范围

三、营业税的税目、税率

四、营业税的计税依据

五、营业税的优惠

六、营业税的计算

七、营业税的申报与缴纳

八、营业税特殊业务处理

第七章企业所得税制度

一、企业所得税概述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及征税对象

三、企业所得税税率

四、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五、资产的税务处理

六、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

七、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八、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

九、特别纳税调整

十、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

十一、企业所得税特殊业务处理

第八章个人所得税制度

一、个人所得税概述

二、个人所得税征税项目

三、个人所得税税率

四、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五、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六、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申报缴纳

七、个人所得税特殊业务处理

第九章财产行为税制度

一、资源税

二、土地增值税

三、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房产税

五、车船税

六、印花税

七、烟叶税

八、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第十章税收征管制度

一、税收征管制度概述

二、税务登记

三、帐簿、凭证管理

四、发票管理

五、纳税申报

六、税款征收

七、税务检查与税务稽查

八、税收管理员制度

九、纳税评估

十、纳税服务

十一、税收征管法律责任

第十一章税收法制

一、税务行政处罚

二、税务行政复议

三、税务行政诉讼

四、税务行政许可

六、公安类

主要考察与公安业务相关的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法律基础知识;公安基本理论和公安民警所应当具备的治安管理、刑事侦查、交通管理等公安业务基础知识。

七、外语类

1、认知5000-8000个以上外语单词,其中能较正确地灵活运用的常用词语为2500个左右;

2、具有较扎实的实用外语语法知识;

3、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技能,能正确理解难度适中的书面材料,阅读速度每分钟100-160词;

4、具有较好的外语写作能力,能根据要求写出长120-150词的外语短文;

5、掌握常用翻译技巧,能进行外语和汉语互译,速度每小时1500-2500印刷符号,译文忠实通顺;

6、具有较强的口语和口译能力。

注:1、《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参考资料为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省各级机关2014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参考用书.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第2篇: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算法思想;程序化;逻辑思维能力

算法思想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算法思想就是指把问题的解题步骤或解题过程“程序化”的思想方法,也是通过一系列简单操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而且解题的每一个步骤是“明确”的,整个解题过程是“通用”的,甚至是“机械”的.

算法的实质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其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程序化解决问题,这也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特色.算法思想指导下的数学程序化训练不仅有利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而且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事实上,在初中我们就涉猎过算法,例如,有理数求和的算法:有理数+有理数=s1符号;s2数值;这里,我们将代数运算总结为算法;再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s1去分母;s2去括号;s3移项;s4合并同类项;s5将系数化为1.这里,我们将求解方程的过程处理成算法.在解题时,训练学生严格按照步骤求解.算法不仅提供了思维过程而且提供了规范的书写格式.

高中数学新课程注重学生算法思想的培养,算法思想是贯穿数学课程的一条主线.B版教材除将“算法初步”集中列为必修内容外,还将算法思想渗透在高中数学课程其他有关内容之中,如教材必修1中的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算法,必修4将角度换算为弧度的一个算法等.其实,许多数学概念既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又表现为一种过程操作,如计算求解一个数值、证明一个结果等.利用概念的“过程操作”的性质,使概念的表述程序化、算法化,将概念总结到最佳境界,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概念.下面举例说明:

类比有理数求和的算法,同理可得向量减法运算的算法:s1共起点;s2连终点;s3指向被减(结果).算法最初就是为了科学计算而准备的,所以很多涉及运算的问题,如复数(或向量)求模、三角公式、距离公式、数列求和等本质都是简单的算法.挖掘这些概念的本质,将其算法化,会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增强概念的可操作性.

算法是一种通性通法,除了可将代数运算处理成算法,在平面解析几何和空间解析几何的教学中如果注意渗透算法的思想,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解析法的优点――可以程序化、算法化.

例1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算法

S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S2:用M(x,y)表示曲线上任一点.

S3:列出限制条件,即找出等量关系并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S4:将方程化为最简形式.

S5:检验.

例2立体几何中向量方法的算法

S1:建立立体图形与空间向量的联系.

S2:用空间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点、直线、平面.

S3: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S4:进行向量运算,研究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距离和空间角等).

S5:根据运算结果的几何意义来解释相关问题.

含有的算法性质的内容、体现算法思想的知识点非常普遍.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强调学以致用,学习概念想最终目的是应用.而没有实现陈述性概念定义的算法化是学生不能应用概念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将导数的定义算法化:

S1:求函数值的变化量Δy=f(x0+Δx)-f(x0).

S2:求平均变化率ΔyΔx=f(x0+Δx)-f(x0)Δx.

S3:求瞬时变化率 f′(x0)=limΔx0ΔyΔx.

通过这种算法化的学习,将概念转化为程序语言,使抽象难懂的导数概念更为直观易于操作.再如,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算法化:

S1:判断角的顶点是否在棱上.(看顶点)

S2:判断角的两边是否分别在两个面上.(看两边)

S3:判断角的两边是否与棱垂直.(看垂直)

以上三步是证或做平面角的依据,结合角的要素(顶点和边)及要素的位置我们就可以操作二面角平面角这个概念了,如果能将一些类似的复杂概念表达成算法,立体几何这块硬骨头也就好啃了,学生也不会迷失在概念的多元表征中.

第3篇: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范文

一、会计学原理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一)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必要手段,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根据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设立,会计高级专门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要求,也就决定了大学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学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所构成,目前国内外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成一般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围绕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这一主线,配以其他的会计学分支课程构成。其特点是:各门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关系,表明会计专业高级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层次;各门课程之间具有严谨的推进关系,如《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必须以《会计学原理》课程为基础,《高级财务会计学》则又必须以《中级财务会计学》为基础;各门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与《管理会计学》等课程都有关于成本核算问题的内容,虽然各门课程具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存在着内容交叉。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的这种关系在经济门类与管理门类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之间体现得不太明显与清晰,也由于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之间这种关系的存在,目前在世界范围各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基本一致与相对稳定。

(二)会计学原理的重要意义根据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会计学原理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会计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其显著的职业特征,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需要有一种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思维方式与职业操守,这种会计职业思维与职业操守是在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时开始建立起来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学习会计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先导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需要进行仔细的考虑,使其为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手段或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方法,其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就应体现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并能够形成对所有会计学专业课程都是适用的教学方法。会计学专业课程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思考、理解、应用等习惯,在进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时逐步形成,其教学的实施影响着学生对所有其他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的

(一)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的不同观点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标在各大学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但根据笔者对一些大学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查,存在着较大差异。

(1)从学生应掌握的课程内容来定义。认为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系统地讲授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以会计要素为主线,以会计核算程序为辅线,介绍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巧和基本方法”;“以原理的说明为主,不拘泥于一时的制度,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并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介绍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突出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运用各会计核算方法”。

(2)从会计学原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甚至与学生未来工作的关系来定义。认为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使学生通晓会计学的基本知识,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学会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术,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会计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会计组织与管理基本内容,为后续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乃至为学生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从学生应明确的会计的作用、职能、目标方面来定义。认为会计学原理教学目的是“旨在使学生了解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掌握会计的目标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二)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 上述有关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的不同观点表明,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进行探讨,以取得共识。笔者认为,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接受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起的作用。通过会计学原理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包括两部分:一是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二是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基本规范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会计学原理教学在整个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只有一个: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其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基本规范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会计学原理内容构成

(一)会计学原理内容构成的现状类型 会计学原理的内容构成,是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一直探讨的问题之一。从总体上看,国内目前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内容构成有四类:

(1)比较传统且普遍使用的内容构成,主要是根据会计的基本概念、簿记原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信息的生成、会计工作的组织来确定内容的。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基础会计由绪论,账户和复式记账,会计循坏,账簿的发展,会计凭证,实地盘存和永续盘存,对账和编制会计报表,费用的归集和营业收入的确认,权责发生制和账项调整,成本结转和利润确定,所有者权益,工作底稿和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电算化等内容构成;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初级会计学由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计算机会计的特点,会计工作组织等构成。

(2)根据会计的基本概念、簿记原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信息系统的生成、会计监督制度与会计工作规范来确定内容。如厦

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原理由总论,设置账户与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与账簿,会计循环,利润表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资产负债表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工作规范,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等构成。

(3)从企业的角度根据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知识及其应用、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规范体系、以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来确定内容。如21世纪会计学教材会计学原理由企业综述,会计学科与会计职业综述,会计基础理论,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企业经济活动的日常会计记录,企业主要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会计报表,会计基础工作,会计规范体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内容构成;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基础会计由总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核算基础,账户与复式记账,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账户的分类,成本计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规范体系,会计工作组织等内容构成。

(4)比较新颖的内容构成,主要以会计信息为核心,根据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这一主线来确定内容的。如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原理由会计的性质,会计信息,会计要素,账户与复式记账,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会计规范,综合案例――以中国企业为例等内容构成。

上述四类会计学原理的内容构成,尽管一些内容的定义、前后安排顺序不同,但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每一类都有会计簿记、会计主要报表信息生成的内容,体现了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精神,但对于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所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基本规范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上述第一类内容构成,包括了会计工作的组织问题,但没有涉及会计规范或会计工作规范问题;第二类、第三类与第四类内容构成,包括了会计规范或会计工作规范问题,但没有涉及会计工作的组织问题,其中在会计规范或会计工作规范内容阐述中,仅有会计学原理――21世纪会计学系列教材等少数教材论述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另外,关于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方面,各教材之间的差异较大。

(二)会计学原理内容构成笔 者认为会计学原理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会计的性质,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会计的职能与目标,会计的学科分支与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明确会计是怎样一种活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对会计学科分支以及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对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程序―会计方法这―会计理论结构建立起初步的概念。在关于会计学科分支的内容中,应该明确会计学原理主要从公司制企业财务会计的角度论述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对于这一点目前大多数会计学原理教材中是不明确的,造成学生在后续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或税务会计乃至非营利组织会计等不同课程学习中的一些概念混淆。

(2)会计簿记原理。包括账户设置与复式记账方法,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以及对账和结账,会计核算程序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具备账户设置与复式记账方法的知识,熟练掌握由会计凭证填制到会计账簿对账和结账的整个会计簿记技能。其中会计核算程序内容中在介绍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后,应该介绍电算化会计的核算程序,以避免学生接触会计核算实务时与所学的不相同的感性认识,因为目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已实现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

(3)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与编制前的准备工作,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初步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前的准备工作内容中,需要论述财产清查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建立起任何会计信息是可验证的,即账实相符、账证相符与账账相符的观念。

(4)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机构与人员配置,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素质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是如何运转的,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素质要求以及工作关系环境具有初步的认识。其中对于会计职业及其特征应予以客观的介绍,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因为通过对其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会计规范。包括会计规范的性质与体系构成,会计法律规范,会计核算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系统,受到多纬度的会计规范制约;让学生具备作为会计核算依据与会计行为依据的初步的会计规范知识。按规范办事是每一位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的观念,因此,在会计学原理课程内容中必须包括会计规范的内容。其中关于会计规范体系的构成,需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会计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关于会计核算规范,主要论述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让学生建立起会计核算的技术标准的概念;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应该从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以及施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让学生从学习第一门会计课程开始,接受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熏陶,并逐渐形成牢固的会计职业规范约束观念。目前我国为数不少的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中不安排有关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是不妥当的。

四、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手段,对于课程的教学实施及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学专业课程不仅具有其特定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而且有其职业特征,表明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有其特性,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方法的实施及其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学原理的教学顺序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一般是不了解的,如何让学生逐渐进入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角色,如何使学生适应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学的知识殿堂,会计学原理的教学顺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会计学原理教学顺序应为: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建立起对会计学科体系的一个初步概念;然后讲解簿记原理,让学生掌握会计记账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而后讲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使学生对会计

信息系统的生成机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后讲解会计工作的组织,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是如何运转与管理的;最后讲解会计规范,使学生树立起任何会计工作与会计行为都必须遵循一定标准的观念。这种教学顺序是传统会计学原理采用的内容编排顺序,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的。上述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会计系列会计学原理在论述会计的基本概念与簿记原理后,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这样的顺序讲解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尽管结构新颖,但不利于学生对一些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对一些必须掌握的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以及对账和结账,会计核算程序等会计基础知识可能被疏忽。如果教学的对象已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则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这样的顺序讲解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可能效果较好,有利于对会计信息认识的深化。

(二)会计学原理内容的重点讲授与一般讲授作 为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会计学原理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是以这些内容为基础的;而有些内容则学生有一般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这些内容在后续课程中会作进一步的讲解以至学生最后能够把握这些内容。笔者认为,在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方面,关于会计的性质、会计的职能与目标、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等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时必须掌握的,而会计的学科分支、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则作一般的理解即可,因为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学中还会涉及与进一步进行认识;在会计簿记原理方面,对所有的内容应该进行较为详细的讲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由会计凭证填制到会计账簿对账和结账的整个会计簿记技能,因为在会计专业的后续课程中一般不会再讲授会计簿记的内容,但这些后续课程的学习则需要会计簿记知识为基础;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可以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与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进行一般介绍,使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因为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学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分析与讲授;在会计工作组织方面,对于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机构与人员配置等作一般的介绍,使学生有一个了解即可,而对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素质等内容则要进行重点讲授,让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要求等有充分的认识;在会计规范方面,对于会计规范体系的构成以及会计的核算规范与内部控制规范可作一般讲授,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即可,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学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讲解,但对于会计法律规范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则需作重点讲授,使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程之初就形成会计的法制观念与职业道德观念。

(三)关于会计学原理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 这里的“点”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线”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的连接,“面”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由不同知识点的连接所构成地知识体系。通过课程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如在讲授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时,首先要讲授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在讲授会计核算方法时,首先要讲授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线;再把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线根据其关系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会计核算程序与会计核算方法(如图2所示)的会计核算的知识体系的面。通过点、线、面的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点,还可以加深对已学知识点的理解,并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达到系统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程序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实质上,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常常采用账户之间关系的图示结构来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就是关于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点、线、面的结合。会计学的是一门知识结构极为严谨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应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而这种知识的讲授方法与学习方法则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就应形成。

第4篇: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思维教学;C程序设计;问题求解

1背景

自2006年3月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这一概念后,作为三大科学思维之一的计算思维就在计算机领域和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计算思维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能力。计算机领域是计算思维教育的主要阵地,C程序设计凸显了解决问题的算法特性,成为计算思维理念的最好体现。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载体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是有益的尝试。在CNKI文献检索平台以“程序设计”和“计算思维”为篇名,精确检索出与高校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的4篇核心文献。文献[1]重点探讨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路;文献[2]以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为切入点探讨计算思维在竞赛中的体现、应用及培养问题;文献[3]侧重分析C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本质的体现,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内容方面给出计算思维培养的建议;文献[4]则从教育游戏的视角论述在程序设计课程中“轻游戏”对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影响。这些研究虽然从不同维度做了有益探索,但是少有运用计算思维的系统方法全面论述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的问题。

2计算思维概述

2.1计算思维的官方解读

计算思维的概念是由曾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的周以真教授提出的。她认为,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5]。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王荣良教授从计算装置、计算载体、计算过程、计算资源4个维度描述计算机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方法[6]40。计算装置是指实现计算的硬件设备;计算载体是指实现计算的对象;计算过程指算法,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计算资源指实现计算所需的软件资源。综上所述,计算思维可简单地理解为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求解问题(将系统化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均归为问题求解范围)的一系列思想活动,其核心是问题求解的方法与思路。计算思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信息化时代指的是用人的思维驾驭以计算设备为核心的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2.2计算思维的本质

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7]12。思维是一种思想活动,是抽象的,而计算思维则更抽象。计算思维中的抽象需要用特定严格的符号标记去描述、表示并使其形式化,进而达到机械化执行即自动化的目的,而自动化是计算思维特有的属性,它要求被自动执行的对象一定是形式化的。由此可见,抽象与自动化是相互影响又彼此共生的一对孪生姐妹,两者关系如图1所示。程。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应是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7]14。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具备计算思维的人,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论证;能够运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将复杂问题模块化和简单化;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将自己的创意想法或待解决的问题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形式,让计算机去做那些复杂繁琐的任务。

3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计课程目标设计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4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和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9]。这4个能力目标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好反映了计算思维的核心要素——问题求解。课程目标集中体现课程的整体价值,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所在。基于“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教师可将C程序设计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思维、综合应用与创新3个维度,具体内容见表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思维、综合计算思维虽然以抽象和自动化为本质内容,但计算思维绝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而是人的思维、人的思想,它在解决问题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3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自古至今,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人之发展,首在思维,因此培养人的科学的思维能力必然是教育的核心内容[8]。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应用与创新三维课程目标是面向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是逐渐上升发展的。

4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体系是课程的集中反映,也是课程的载体和基础。依据上述提出的不同层级的三维目标,教师可将课程内容分为3个不同模块,具体见表2。课程内容模块化和结构化一方面便于学生对内容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为系统学习搭好框架;另一方面与三维目标相吻合,便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5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

计课程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是否丰富多样,是一门课程能否达标的关键。融入计算思维,主要就是教学方法改革[11]。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双主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的利用为手段和方式。文献[11]中指出“计算思维不是内容的改变,不是工具的改变,而只是教学方法、方式的改变。启发式教学最能体现这种改变:引导学生思考,使之看到问题之外的问题、方法之外的方法、没有联系的联系,这就是计算思维”。王荣良教授在《计算思维教育》中提到,在计算机学科领域,渗透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6]102-129。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也是程序设计课程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新型的翻转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中也有其用武之地,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操练时间,这对于强调实践操作且学时不充分的C程序设计课程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计算思维方法的渗透和引导,强调问题求解的思路,就是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6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

计课程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体现,包括教材与教辅资源两种类型。

6.1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课程内容体系的集中体现。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材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和唯一,它仅仅是课程学习的一个主要参考资料。教师应该在多种教材中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内容体系。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教材,但是关于思维教学和计算思维的著作相继问世,如斯滕伯格的《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陈国良院士的《计算思维导论》、王荣良教授的《计算思维教育》、陆朝俊教授的《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问题求解中的计算思维》、夏耘等编著的《计算思维基础》,这些为一线教师实践计算思维方法指引方向,提供思路。教师可以上述的三大内容框架为依据,以C程序设计教材为基础,以计算思维和思维教育为核心,设计一套自成体系的特色鲜明的参考教材。

6.2教辅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教辅资源既是教材的补充,又是巩固和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资源。教辅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可以是纸质版或电子版的学习资料、练习册、课件、微课程、模拟系统、在线课程甚至网络学习平台等。在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C程序设计课程中,教辅资源的选择、设计、开发除了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关,还要突出问题求解的方法与思路。

7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

计课程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衡量一门课程是否达标的一种手段,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教学评价若按评价功能划分,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若按评价性质划分,则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C程序设计课程常采用期末闭卷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只能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考核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往往会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在注重实践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定性与定量结合,使过程与结果并重,既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如努力程度、积极状态等,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果如项目完成情况、创新程度等。依据前面提到的三维目标和三大内容模块,教师可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三级考核,即基础考核―算法考核―综合考核。

8结语

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属性,通过思维获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思维训练学习的并不是思维,而是如何思维得好,让这种思维能力运用得当[12]。以问题求解为核心的计算思维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创新人才选拔的一项重要指标。开展计算思维教育的宗旨是提升学生求解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更好地学习、工作与生活。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教育领域的一大挑战,这条路难走但也要坚持走下去,相信在众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努力下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李艳坤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光蓉.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54-156.

[2]杨松涛,李晶.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74-176.

[3]汪红兵,姚琳.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计算思维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9):59-62.

[4]牟琴.“轻游戏”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游戏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J].远程教育杂志,2011(6):94-101.

[5]putationalthinking[J].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6,49(3):33-35.

[6]王荣良.计算思维教育[M].北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

[7]陈国良.计算思维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宣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

[9]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

[10]计琳.看得见的思维改变“差不多”的课堂:专访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校长姚晓红[J].上海教育,2013(19):19.

第5篇: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教学 心得体会

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个模块在高中的教学体系中不在主流之列,涉及信息技术程度较深。但是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内在逻辑却是高中的关键思维,在数学必修3中算法设计成了独立的一章,占有较大比重。笔者以VB语言为例,从实例教学、上机训练、设计提高三个方面,分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呈现实例,确立概念

在大家的印象中,程序设计就是所谓的敲代码,一行一行,无穷无尽。事实上程序设计相互独立且相互联系。代码的意义在于实现某一项功能,众多功能就组成了一个程序。因此程序设计的教学也是模块化的,呈现一个个实例,让同学们明确程序的概念。

以一个求平均成绩的程序为例。求平均成绩的算法比较简单,核心算法是一个加法配合除法。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但是涉及基本概念,可以作为一个实例呈现给学生。具体代码如下:

Dim a As Integer,b As Integer,c As Integer,d As Integer,e As Integer,f As Integer

a=Val(InputBox(“输入语文成绩”)),b=Val(InputBox(“输入数学成绩”)),c=Val(InputBox(“输入英语成绩”)),d=Val(InputBox(“输入物理成绩”)),e=(a+b+c+d),f=e/4,Print“总成绩;”;e,Print“平均成绩;”;f,End Sub

在这个例子中,我先明确vb语言的概念。首先dim是进行定义的动作,后面紧跟的就是变量。一个程序离不开变量,当然也就离不开dim语句。a,b,c,d就是本程序中的变量,变量起到传递值的作用,是程序中的“搬运工”。“as”后就是变量的类型,在本程序中变量类型为“integer”,即整数型变量。接下来的几个带有“=”号的语句,就是本程序中实现功能的主要语句,不同的程序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在这一部分,通常是一些功能性的函数和赋值。明确这个概念,程序设计的主体框架就能建立起来了。在程序的最后,往往有“print”等语句进行输出,形式不一而足。“End Sub”则是整个程序的结束,没有实际的功能,而作为一个间隔的符号。

初识VB语言,很多概念一拥而入,实在难以掌握概念。对于基础的概念定义来说,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说法比较抽象,难以把握其中的内涵。因此,从多个方面来讲,用一个实例进行概念的认知,是非常必要的。

二、上机作业,强化练习

程序设计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严密性。找“bug”(漏洞)是程序设计中最令人头痛的事情,而且非常浪费精力。对于VB程序设计来说,严密设计还可以用电脑程序来辅助。正因为这样,程序设计不能与上机实验分割开来。

以VB程序调试功能为例。我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上机操作的重要性。然而在课堂上我只能精心讲解案例,介绍基本操作,留给同学们的时间很少。在上机课上的时间也很有限,因此我特别重视上机实验这段时间。我设计了一些上机任务,供同学们在上机时强化练习。其中,我突出说明了调试对于上机操作的作用。由于程序设计的代码繁多,我也不可能把同学们各自的“bug”都找出来,因此调试是一种自主评判、修正的方式,适合同学们在作业中加以运用。在正常视图下,点击菜单栏中的“视图”按钮或者按下快捷键“F8”,即可开始逐语句调试程序。如果被调试语句有问题,字体就会被标红,我们需要对标红的语句进行仔细审查,对与该语句相关的语句要检查是否逻辑有误。调试是上机作业中一项必备的技能,让程序实现功能,调试无误后,该程序基本就可以确认合格了。

三、课程设计,巩固技能

(一)理解范例,完善思维。

课程设计是程序设计的最终考核。高中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学习,只需停留在了解的层面就可以了,课程设计的要求只是能够独立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应用。这种应用与单独的程序不同,有着高度的独立性,对学生的思维严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以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软件作为一个讲解的范例。下面是部分代码:

Private Sub fenshu_KeyPress(Index As Integer,Key Ascii As Integer),If KeyAscii57 Then,If KeyAscii=46 Then,KeyAscii=46,Else,KeyAscii=0,End If,End If,End Sub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将输入文本框中的内容限制为小数和小数点。其实从全局来看,限制文本形式是一个非常精细的环节。但是输入内容如果不加限制,那么影响到的是数据源,最后成绩计算会出现问题。程序设计者当然知道成绩输入框要输入数字,那么设计者在调试的过程中会想当然地输入数字进行调试,从而忽略限制文本形式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话,整个程序设计出来,肯定是要出现问题的。讲课程设计就要讲它的注意点,注意点其实就是一些想不到的细节。

(二)自主设计,拓展提高。

课程设计是综合技能的考验,学生最终的目标是自主完成。当然,完成课程设计,即独立完成一个简单应用的全部代码和组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部分教学还是以拓展提高为目的,不做硬性要求。

在基本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还安排了课程设计。设计以简单功能的应用为主,并且各个题目都有近似的范例作为参考,基本就是照猫画虎。课程设计的选题有很多,功能也各具特色,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其实无论结果,这就已经达到教学目的了。不加入“考试”这种压力元素,课程设计其实是一个完美的结课手段。大部分同学都运用“排比”的手法堆积语句,就可以实现程序的基本功能。例如:

If song.Value=True Then,Label.FontName=“宋体”,End If,If fangsong.Value=True Then,Label.FontName=“仿宋”,End If

简单的排比语句,加上细节修饰,完成课程设计问题不大。

自主课程设计本身不是一项考核,更像一个引导。一行行敲代码看不到希望,将代码组成一个小应用,就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任何学习都离不开自主,让学生渐渐独立思考,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建筑力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考评改革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148-01

一、前言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工程监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是基本概念多,逻辑性强,可以说,没有力学就没有建筑工程专业。

但是,目前的高职建筑力学理论教学课程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太小,前后联系不强,部分内容重复,容易造成学生基本概念的混淆。

二、现有建筑力学课程内容分析

目前,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仍然延续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三大力学教学内容与顺序,即按照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顺序进行讲解,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好处是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掌握,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毕业设计、工作中,需要按照工程设计的过程,重新组合学过的力学知识。比如在后面学“建筑结构”和“钢结构”这两门课程时,将涉及到单杆、连续梁、刚架、桁架等结构形式,需要运用荷载计算、结构简图、杆件平衡、内力计算、内力图绘制和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校核等力学知识;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课里,需要用到荷载计算、轴力计算、应力计算、强度理论、变形计算等力学知识。可以看到,在后续课程中运用力学知识,有两大特点,一是基本概念的应用,二是运用力学知识结合本课程特点分析相关问题。此时,对建筑力学的运用不再按照力学教学的顺序进行求解,而是按照取隔离体、计算反力、计算内力、验算强度或计算截面的过程分析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选用所学力学知识,事实上,这个过程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做到。

因此,如果能够按照先计算反力,再计算内力,最后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顺序进行力学教学,将会对学生以后运用力学解决问题,提供莫大帮助。

三、教学内容的重构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后续课程中顺利运用建筑力学知识,课题组按照反力计算、内力计算和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的顺序重新构建了教学顺序,并编写了相关教程,整个体系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1)力系平衡;2)平面杆系几何组成分析;3)静定结构的内力与位移;4)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5)杆件的强度条件;6)杆件的刚度条件;7)压杆的稳定性条件。通过与传统教学安排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整合后的力学体系,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契合现场工作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高职力学教学“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课题组在编写教材时,刻意省略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中重复的知识或公式的推导部分,比如关于结构位移计算,就将材料力学中的公式法去掉,全书的位移计算只使用图乘法。针对高职土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多是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几乎没有的特点,在列举实例时,突出了施工现场的例题背景,以符合职业教育中“职业性”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的转变

为了与新的教学顺序相匹配,并突显高职教学的“职业性”要求,课题组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任务单导学法

任务单导学法以自主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突破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运用。

实施时,首先要讲解一下新的知识点,讲解重点在于解决任务单布置的任务时可能遇到问题的知识点上。其次是布置任务,比如在讲解轴向拉伸和压缩强度计算的知识时,可以先建立以解决工地起重机吊装时缆绳的直径的选择为主任务的任务单,然后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平面汇交力系的求解开始,依次建立:求解缆绳拉力任务单、求解缆绳应力任务单、缆绳强度校核的任务单。然后是学生完成任务单和任务评价。

(二)课程大作业法。

类似课程设计,是综合利用本门课的知识来解决一个综合问题

,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如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它涵盖了荷载的计算、计算简图的选取、力矩分配法、内力图的绘制方法等知识,可以看做是本校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成果检验。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建筑力学的考核模式单一,考试偏向大量的计算,且考核只采用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忽略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在课程中的地位,最终的课程成绩没有体现运用力学概念的过程。此外,考试内容亦不甚合理,考核多强调力学的理论性和计算性,试题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不利于学生力学思维的培养。

为了修正传统评价方法的缺点,课题组设计了一套紧贴施工现场的标准化试题,形成题库,与网络相结合,学生平时就可以在网上抽题练习,提交后,后台自动给出分数,算作平时成绩,考试也采用标准化试题,大部分题目为基本概念的运用,几乎没有繁琐的计算。同时,加强平时的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论文、设计、制作、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和见解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六、结 语

本课题组将前述教学架构和考核评价方式,在我校11级监理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中进行实践,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成绩的提升和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课堂上能够主动思考,经常出现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高职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不断摸索和探索的过程,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应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必要的力学知识与力学应用能力,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或者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宫素芝,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9年第25期,221-228

[2] 卢玉林,王丽等,面向工程应用的建筑力学教学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34期,175

[3] 杨亚琴,任务单导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践与探索,2012年第1期,140-141

[4] 王文华,浅谈《建筑力学》的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10期,42

第7篇: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范文

对于英语和数学来说,有一些里程碑式的课程帮助学生将学习的重点从有用的技能培养转化到这些学科的学术研究上,在英语中,文学分析的课程为学生批判性地阅读和理论上的认知铺平道路,在数学上,证明的理解和构建成为进入高等数学的途径。这些课程成为重要的知识飞跃的关键。虽然基础教育意味着熟练读,写和算的技能,但并不意味着理解和执行学术英语和数学的知识或能力,类似地,程序设计则是计算思维(作为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学术科目)的里程碑课程,但程序设计不是计算思维培养过程中所必需的,也不是基本计算机科学学习中所必需的知识,从逻辑上讲,一个程序是对许多计算实例的简洁的,有限的描述,每个都包含一个可能的无限过程,当一个人还没有牢固掌握并不熟悉的描述的流程设计的形式语言规范时,书写程序设计过程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认为,在学生进行程序设计之前,需要在计算思维方面作实质性的培养训练。学习程序设计之前,计算思维的培养,重点应该强调理解(和能够手动执行)计算的过程,而不是表现在会熟练使用特定的编程语言上。要不断提高对算法概念的理解程度,如,基本流程的控制是很重要的。核心是培养和发展过程的信息抽象、表示和属性评价的技能。首先,要深挖计算的内涵,比较数学的计算和计算机的计算。数学的计算遵循进位制计算规则。计算机的计算靠匹配,遵循状态匹配规则,即0和1的匹配。通过这种比较,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的不同表达形式,进一步体会计算的本质。其次,计算自动执行的过程正在改变所有的学科如何去思考专业领域知识。设计学生熟悉的简单计算实例,并尽量结合学生本专业的实例,挖掘专业计算背后所隐含的计算含义和技术,潜移默化地讲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体会何谓“计算无处不在,无人不在计算”。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学生不仅可以对计算的概念获得一个清晰的理解,而且会对计算增加浓厚的兴趣。无论面向什么层次的计算环境,问题求解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问题的表示,例如编码/解码和建模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计算环境所能理解的基本计算对象,进而为基于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提供可能。进一步需要设计问题求解过程,典型的方法有:约简、嵌入、转化、仿真、递归、并行、启发式推理、平衡与折中等。最后需要验证以确定计算过程的正确性与效率,典型方法有预防、保护、冗余、容错、纠错等,其中还需要多维度(时间、空间、简洁、社会、成本)考量计算的效率。

2学习计算过程的实例

可以利用简单的多步计算和小的组合问题的例子融入计算思维的培养过程。通过这些例子来传递计算机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想,计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不同的任务、概念和技术。同样,计算思维涉及广泛的方法和技能。提出和理解不同种类的计算思维,并通过不同领域中的实例来识别计算思维的差别和相似性。在计算思维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当使用适合的计算思维语言。例1:介绍乘法,两个常见的概念是“乘法重复加法”和“乘法满换律”。利用乘法的定义,可以介绍两个计算的概念:迭代和效率。我们或许可以解释符号“+”的每一次应用都是一次迭代,并且当这种操作是交替的时候,乘法的两种表示形式的效率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可以进行下面的练习。①对于每一个乘法,把它写成重复加法然后写下答案。同时也记下迭代所需的数量。②写乘法交换两个数字,比如6*3和3*6,比较所需的迭代次数。哪一个是更有效率呢?例2:阅读理解,在培养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时,有一种将句子排序的训练,比如,a:Idon’twantpizzaagainforalongtime.b:Iatetenpiecesofpizza.c:Laterthatnight,Igotsick.d:Ifeltveryfull.下面哪个排序的选项是正确的?1)a,c,d,b2)d,c,b,a3)b,c,a,d4)c,a,d,b5)b,d,c,a这5个可能性的排序,每一个可以视为一个状态,构成了问题的搜索空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单独检验每个状态,也可以使用分治的方法来删除不正确的答案。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的启发式问题:b和c的正确顺序是什么;在搜索空间中出现错误的b和c的顺序的状态有哪些;还有哪些可能的状态没有列出,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引入和启发都渗透着计算机科学中以启发式搜索的方式求解问题的思想。例3:公式推理,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代数,也逐步在各种课程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和生物学中引入方程的使用。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学生熟知的简单的公式来讲解计算思维的核心技能——功能抽象和程序性问题的解决。比如,物理中加速度的定义,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本质上,加速度a可以表示为一些变量的输出函数,a=v/t,加速度也可以作为子过程出现在一些基本的物理公式中,如牛顿第二定律F=ma。这种抽象推理功能,数据输入,函数组合是直观的、简化和有力的。概念的集成帮助学生加深了计算思维普遍性和无处不在的认识,此外,传递了计算思维的技能在各种领域中是必不可少的。例4:跨学科的项目,一个有趣的跨学科的项目是旅游宣传册。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运用语言艺术、数学和社会研究(如地理)。这是一个规划问题,必须考虑距离、时间、费用、感兴趣的可能目的地等约束。学生不仅要提交完成的规划,还被要求说明如何表示约束,如何计算关于目标函数的最优解等计算思维活动。例如,一个目标函数是在满足旅行者“开心”的约束下最大化旅行团的利润。除了通过传统的主题明确计算思维和计算思维语言的集成,还要将信息处理引入到实例中。例5:小组课题,分组工作在科学课程是很常见的。通常都按照任务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或两个任务(如,数据记录,报告书等),数据交换的情形就对应着接口和封装的概念。如果项目报告必须协作(同步或异步)完成,就可以融入锁定和消息传递等概念。在本节的例子,计算机没有作为明确讨论一部分。事实上,在计算思维和计算思维语言的引入和培养过程中,学生是计算的智能体。这里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像计算机一样更加智能和高效地处理问题,不是强调如何去实现计算,而是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和课程渗透到涉及信息处理的各学科中。

3结论

第8篇: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教材编写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29-02

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是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题组一直非常重视该课程的改革与教材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改革,积极探索适合于中职教学的教育教材模式,在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编写依据

(一)课程定位

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课程是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的基本知识;掌握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文件的编制程序和方法,掌握施工排序的方法并能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施工组织方案,合理制定进度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施工组织技术措施;掌握预算定额的正确含义和查用的方法,正确划分计价项目并计算工程量,掌握工程量清单及施工图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为将来从事工程管理及编审概(预)算、报价、估价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开设在地质与路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桥涵施工、铁路轨道、隧道工程等专业课程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并通过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为生产实习等后续教学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标准

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课程的课程教学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以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31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为依据,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课程的教学大纲,再以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以“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学生实际”为原则;以从业岗位需要;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标准。

做到:

①课程教学项目化,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并更加强调课程的实践性。

②实践教学项目案例化。课程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项目专题案例,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工程施工方法与环境条件关系的思考,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新技术介绍适时化。利用课堂互动项目案例平台,适时介绍工程建设中涌现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工程建设新技术同步,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工程施工新的技术成果的发展方向。

④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展示明朗化。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

⑴掌握项目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熟悉项目管理的工作内容;了解建设项目的分类。

⑵掌握工程施工组织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熟悉路基、桥涵、轨道工程建设的内容及特点,熟悉原始资料调查的内容;了解施工程序。

⑶掌握施工过程的组织原则及施工过程的时间排序的方法,掌握流水施工原理及流水施工类型和总工期确定方法。

⑷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概念、任务、作用与分类,工程项目控制的概念;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编制方法及步骤;掌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内容及选择方法,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及施工平面图的编制方法;了解机械化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及编制方法。

⑸掌握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时差的概念及应用,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的计算与应用,网络计划优化的概念、工期优化、费用优化的方法与应用。

第二部分概预算

⑴熟悉基本建设程序及概预算分类;掌握工程造价的概念及其计价特征及构成。

⑵掌握工程定额的概念及作用;掌握铁路工程定额的组成及应用。

⑶熟悉铁路工程概预算各种费用的计算办法、熟练掌握个别概预算的编制方法、了解综合概预算的编制程序;

⑷掌握工程量清单的定义与作用;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构成;了解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依据;掌握工程量清单与清单计价的编制方法。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组织施工和管理能力;

⑵培养学生具备制定质量保证体系和工程质量技术措施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编制工程预算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⑴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⑵培养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⑷培养诚信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和措施

按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要求,结合我校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3122”教学模式,《土木工程概(预)算》与《土木工程施工组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教学;注重教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编写理念,按照岗位需求、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广泛吸收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着重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创新性。使之具有结构新颖、图文并茂、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案例丰富的特点。体现“简明扼要、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强调行业特色”的宗旨,实现必需和够用,对接职业标准,易学易懂的目的。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与企业技术骨干密切合作,根据岗位核心能力共同编写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教材,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法进行课程内容重组,突出实践,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课程教材。以解决以往教材“脱离实际、内容陈旧、工艺落后”的缺点,突出职教特色。

三、教材编写结构

《土木工程概(预)算》和《土木工程施工组织》,是基本建设计划、招投标、设计、施工、监理等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基本建设投资、拨款、贷款,银行监督,实行投资包干、工程招标、投标,签订承发包合同的主要依据。因此,它是基本建设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环节。特别是随着我国铁路、公路工程新一轮概预算编制办法的颁布以及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全国的推行,铁路、公路建设领域以市场自主定价为导向的工程造价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这在客观上要求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者必须紧跟目前的改革趋势,更新观念,掌握和理解铁路、公路工程施工概(预)算编制和施工组织设计的新知识、新方法,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教材的编写结构如下;

1.《土木工程概(预)算》本书共设六个项目,二十七个任务,即项目一工程造价基础知识;项目二定额;项目三铁路工程概(预)算编制;项目四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方法;项目五工程量清单计价;项目六工程计量与价款结算,二十七个任务,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基本建设、定额及铁路、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原理、程序和方法。铁路工程概(预)算部分详细介绍了铁道部铁建设[2006]113号文公布的《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的相关原理,并通过大量的示例介绍了具体的使用方法;依据铁道部颁布的《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介绍了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及应用原理,对铁路拆迁工程、路基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及明洞工程、轨道工程、站后工程及大临工程的构造和工程量计算规则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公路工程概预算部分以交通部2007年第33号文公布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和《公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为依据,全面介绍了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原理和各分类工程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与方法。

2.《土木工程施工组织》本书共分五个教学项目,二十个任务,即项目一工程施工组织概论;项目二施工过程组织原理;项目三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项目四机械化施工组织设计;项目五网络计划技术,二十个任务,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概念、施工组织设计的程序和编制的方法、施工过程组织原理、机械化施工组织设计和网络计划技术。

四、教材建设成果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中职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中职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水平,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密切合作,共同参加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使改革后的教材具备了以下特点:

1.新颖性:无论在教材的内容上还是在教材的编排上,都突出了“新”字,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2.适应性:教材即适应现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又适应社会对这一岗位群的需要;

3.实践性:即教材对理论知识的编排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更注重对岗位职业群实践环节的指导,实践针对性强,真正做到“实际、实用、实效”,紧跟本专业、本行业的发展需要。

所编写的教材已在全国中职学校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相信在广大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积极参与教材改革和“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促进推广运用”这一方针指导下,教材建设会更上新台阶,更好地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五、下一步教材建设措施

1.加强教材建设,大力开展教材研究。教材建设要跟踪教育发展和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着眼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探索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间的关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材建设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等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和教材内容更新的研讨,对教材的规划、选题、编审、出版、选用、推荐、质量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等环节全面质量管理。

2.落实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就是要杜绝教材选用中的随意性和主观臆断的现象,确保教材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加强教材的“精品意识”,为所开设课程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处理好选用国家推荐教材与学校自编教材的关系。二是严格选用程序,教研室要把好教材选用的审核与质量关。

3.建立教材样书库和教材资料信息库。

第9篇: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水平 标准 应用 思考

0 引言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

1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

1.1 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不同账户设置。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所以在会计核算中,对主营业务的反映就是重要的会计事项,正是基于此,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然而,对于其他业务,由于其相对次要,所以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只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支出”账户,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全部都在这一个账户中记录,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1.2 “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的设置。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者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对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使用上,对于企业预付的货款应该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那么,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于预付货款就必须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但是,如果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少,只是偶尔发生,则对于预付货款就不需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应该将预付货款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中进行反映,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同预付货款一样,如果预收货款比较重要,也是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反映,否则就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中进行核算。

1.3 “累计折旧”账户的设置。在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来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对于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和无形资产等的价值损耗并没有专设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里,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对于固定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只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固定资产”账户,还需要设置专门反映其损耗价值的“累计折旧”账户,通过“累计折旧”账户余额对“固定资产”账户余额的抵减来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及其损耗情况都得到了详细的反映。

1.4 “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是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该账户的贷方记录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借方记录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贷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收益,借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为什么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就没有分项核算。

1.5 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现金和银行存款除了要设置相应的总账进行总分类核算外,还必须设置相应的日记账进行序时分类核算。设置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是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它们是企业资产的重中之重,容易发生被盗窃或者被挪用等损失,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它们的管理。

2 重要性概念的再思考

2.1 会计上,对重要性概念的再认识

其一,根据重要性原则,要求大量的职业判断。主观上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己的素质,而客观上为财务报表的窗饰提供了空间。会计信息的列报和披露应该是信息提供者与其使用者多方博弈的均衡,不应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但实际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重要性的判断主动权掌握在信息提供者手中。不管怎样,笔者认为其最低的底线应为使一个正常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运用重要性原则对同一事物的判断时,结果相似。

其二,根据重要性原则,来决定披露的形式和程度。哪些应当披露,哪些不应当披露?哪些在表内披露,哪些在表外披露?哪些单独披露,哪些合并披露?在新会计准则中,取消了“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成本”的综合列示的方式,而按具体项目列示,如:资产减值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样突出了重要性,给财务报表使用者更清晰的信息。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三大期间费用具体包括些什么?财务费用中利息是多少?信息使用者在做分析时常会用到的一个指标为息税前利润(ebit),用它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但往往利息这个数据是无法在表中获得的。有时附注中也难查询得到,而这个信息明明很重要。

其三,如果决定在表外披露信息,那表外披露的顺序应当怎样?这也应在重要性原则的指导下完成。虽然新会计准则列示了一些顺序披露,但十分宽泛,具体事项上缺乏指南。根据“顺序效应”理论,不同的披露顺序(先说正面的、好的信息,后说差的、负面的信息还是反过来呢?或者兼而有之呢?)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2.2 审计上,对重要性水平的再认识

一般来说,对重要性水平的研究,基本都是对审计准则的解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来进行的,其主要用于财务报表审计中而鲜有用于其他审计领域。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审计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而审计理论应该能够指导所有的审计活动,这就决定了其不仅适用于财务审计,而且适用于所有可能的审计类型。例如经济责任审计、环境审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