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精选(九篇)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第1篇: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一、夏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通过板报、宣传栏、宣传单等方式,大力向群众宣传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了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县疾控中心重点加强了肠道传染病的监测,对外环境水源(琴江河)水质进行了应源检索。

(三)县、乡医疗机构按照要求设立了肠道门诊。我县对县级医院、14个基层卫生院自4月1日起均按时开设了肠道门诊,对肠道病人进行了诊治。县人民医院设立了专门的诊察室、观察室,并有专门的医师坐诊,设备设施齐全,诊疗、消毒、隔离等各项制度健全。各基层卫生院设有兼用的诊察室、观察室,有防蝇纱窗纱门,配有消毒药品与消毒设施,备有碱性蛋白冻水,有腹泻病人登记本,大多数肠道门诊医生能做到对腹泻病人规范处置,及时登记和报告。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受房屋(少)的限制,多数基层卫生院的肠道门诊无专用诊察室和观察室,设备设施不够完善,个别单位存在肠道病人登记不够及时,兼用诊察室未安装防蝇、防蚊纱窗纱门,洗手消毒设施不全等问题。督导组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现场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

二、今后工作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普及防治知识,促进公众自我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

(二)各基层卫生院按照肠道门诊设置要求,完善设备设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第2篇: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20**年,全镇传染病防制、疫情管理工作以甲型流感、人禽流感、霍乱、不明原因肺炎等重大疾病防制为重点,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管理,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继续加大督导、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综合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传染病重大疫情预测预警能力,确保我镇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要着重规范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程序,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大对疫情信息的利用,加强疫情预测预警,为我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1、高度重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落实各项制度,强化责任意识,确保直报网络正常运行。对每个网络直报单位要进行网络直报技术现场工作指导,提高网络直报工作质量。促使网络直报月报告率达100%。

2、定期对疫情进行分析,全面掌握辖区内的疫情动态,每日对门诊日志进行审核,每月5日、15日、25日对门诊日志实行双填字制度,定期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信息报告质量进行评价,包括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重卡等情况。

3、加强传染病疫情的预测预警工作,定期及时书写预测预报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局,充分利用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对传染病信息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浏览报告卡片,主动搜索报告病例的聚集现象,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暴发,特别是出现时间、空间等病例聚集情况时,要实时做出预警。对网络直报预警系统每日浏览一次,同时对存在预警信息进行核实,如是暴发疫情,要迅速采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并将结果反馈至市疾控中心。切实做到传染病监测完成率达100%;暴发疫情、散发疫情规范处置,暴发疫情调查率达100%。

4、继续指导辖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门诊登记、传染病疫情信息核对、传染病报告卡的填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等工作,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确保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科室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衔接,保证疫情报告及时、科学、准确,杜绝迟报、瞒报、漏报现象发生。促使疫情报告督导覆盖率达100%;医疗机构无传染病漏报。同时,严格遵循《全国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方案》要求,每年要开展一次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评估辖区传染病疫情报告现状,并将调查结果及时上报市疾病控制中心。

5、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每天必须不少于2次上网审核直报单位所报卡片,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及时审核卡片之外,还要求每天15:00之前的报告卡15:00之前必须审核。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点每天15:00之前诊断的报告卡必须当日进行网络直报。疫情直报点对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核实订正;对逻辑错误卡片要及时进行核实订正;在每日审卡完成后,对年初至当日已确认的卡片进行查重;每日查看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公告栏,对上级相关工作要求做出安排部署和落实,并做好工作记录;每月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卡和统计报表导出后,以电子文档形式保存。

6、接到职责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后,要立即对信息进行审核。信息确实者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其中,事件相关信息级别只能选择未分级。在网络直报的同时,立即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县卫生局和县疾控中心,并配合县疾控中心在进行网络直报的第二个工作日之前对所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级确认,并于分级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订正分级。

7、按照《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逐步做好死亡病例监测工作。

二、传染病防制工作

(一)人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1、要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的管理,密切注视呼吸发热病人的动态情况,督导检查辖区内呼吸发热门诊做好病人就诊登记,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2、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按照卫生部的《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要求,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要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诊疗、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早期发现病人的意识和诊疗能力。一旦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医院应在12小时内组织专家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3、继续开展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人群中流感样病例的发生及其流行特征,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流感或流感样病例的暴发或流行。

4、强化与教育系统的协作配合,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学校、托幼机构建立流感、水痘、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落实晨检和缺课登记制度。一旦学校、托幼机构出现发热、咳嗽、皮疹等相关症状聚集性发病现象,要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确诊疫情后指导学校做好消毒和密切接触者管理,必要时进行预防接种。若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要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按规定进行事件的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5、及时开展免疫接种,做好重点人群的保护工作。各预防接种门诊要充分认识流感、水痘、肺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接种的重要性,积极做好组织、宣传、发动工作,让群众充分认识疫苗接种的重要意义,自觉接种疫苗,提高重点人群的保护率。

(二)急性肠道传染病

要高度重视我县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统一部署,要严防霍乱、手足口病等急性肠道传染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1、各村卫生室要强化工作责任,专人负责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要完善急性肠道传染病各项应急预案,理顺肠道传染病工作流程。要建立健全肠道传染病应急机动队,并做好机动队培训、演练工作,提升应急机动队应急处置能力,同时要配备必要的药械、交通工具及个人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切实做好急性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2、加强腹泻病门诊监测工作

加强对腹泻病门诊和专桌的督导、管理工作,腹泻病门诊实行独立区域,20**年5月1日~10月31日实行24小时开诊。要强化医疗机构全员培训工作,认真执行预检分诊制度,腹泻症状病人首先要到腹泻病门诊排查治疗,确保及时发现和隔离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腹泻病门诊医务、检验人员要熟练掌握腹泻病诊断、治疗、抢救、检验、疫情报告、抢救知识,认真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做到“有泻必登、有泻必查、有泻必治、有泻必报”,不得有任何漏项。县级腹泻病门诊霍乱快诊率必须达到100%,可疑标本必须经由检验人员或腹泻病门诊医务人员按要求封存,详细登记基本资料后,及时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鉴定。

3、加强疫情报告,严格疫情处理

各村卫生室及本科室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发现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要用最快办法逐级向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霍乱病人或疑似病人要尽快上送菌株进行鉴定。对霍乱疫情,要按照卫生部《霍乱防治手册》的具体要求,及时进行处理。其工作重点是迅速划定疫点、疫区,严格隔离、彻底治疗病人和带菌者,快速灭蝇、彻底消毒饮水和外环境,对密切接触者及疫区的现症腹泻病人采便检验和预防性服药,搞好环境和食品卫生。

5、认真做好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痢疾、伤寒等的监测和防控

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痢疾、伤寒等的防治工作,开展全员培训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应迅速转入上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重点救治,同时采集标本送检。要加强对其他传染病的监测与管理,掌握疫情动态,提高对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理能力。

6、卫生宣教

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利用广播、宣传单、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和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以提高群众的防病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各腹泻病门诊要在5-10月份经常进行预防肠道传染病卫生知识宣传。要印发预防肠道传染病知识宣传单,做好重点人群的预防霍乱、手足口病等急性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

(三)自然疫源性疾病

1、狂犬病防治工作

(1)我院按照《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设置规范(试行)》和《旬阳县疾控中心狂犬病监测方案》等要求,加强对辖区医疗机构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技术指导,及时掌握暴露数量和处置情况。各村卫生室狂犬病门诊要每月5日前将上月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情况形成文档,同时汇总上月暴露和处置情况加盖单位公章后上报甘溪中心卫生院。

(2)科学有效处置疑似狂犬伤人事件,遏制狂犬病疫情;发现可疑犬伤人事件要立即报告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组织人员对暴露人员根据暴露程度,进行相应处理。

2、乙脑防治工作

(1)广泛开展卫生宣传,在流行季节做好防病措施,教育群众发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2)加强乙脑疫苗接种,保护重点人群。

(3)加强业务培训,强化医疗机构培训,及时发现和转诊病人,坚决避免延误治疗现象发生。要加强疫情报告,防止漏报和迟报,要做好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控制发病率和病死率;发现疫情,要尽快进行调查和处理。发现暴发和出现死亡病例,要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调查处理报告。

3、钩体病防治工作

(1)在流行季节前广泛开展宣传,提高群众(特别是农民)对该病的防病知识的知晓率,教育群众发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2)加强疫苗接种,保护重点人群。

(3)加强医疗机构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此病诊疗水平,及时发现和转诊病人,坚决避免延误治疗现象发生。要加强疫情报告,防止漏报和迟报,要做好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控制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发现疫情,要尽快进行调查和处理。发现暴发和出现死亡病例,要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调查处理报告。

(四)传染病检验检测工作

按照各种传染病检验检测工作要求,为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得到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支持,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各村卫生室要配合甘溪中心卫生院,努力做好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的实验室样品采集,对麻疹、乙脑、钩体病等我县高发传染病要采集血液标本。

三、应急机制建设

1、举办重点传染病防制培训,以逐级培训机制继续加强基层的应对能力;

2、开展那呼吸道、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的演练,提高应对突发重大疫情、传染病暴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做好防护物资准备和后勤保障工作,及时预测预警,规范处理、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

第3篇: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近年来,我国、我省在局部暴发霍乱疫情仍时有发生,潜在的流行因素仍然存在,防治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气温逐渐升高,正是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为进一步加强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保护人民健康,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要充分认识做好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切实加强领导,切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周密部署,明确责任,密切注视霍乱疫情动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务必要抓紧、抓实、抓细,确保不发生霍乱疫情。一旦发现疫情,就地控制,防止扩散。

二、加强肠道门诊工作,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医疗机构要从5月1日起开设肠道门诊,建立并完善腹泻病人的门诊登记制度和筛检,确保能早期发现和报告疫情;要落实医生首诊负责制,接诊医生发现霍乱疫情或疑似疫情,必须按法定报告时限和程序及时报告,对霍乱疫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各级疾控机构要确保疫情报告渠道畅通,主动加强预警预测工作,坚持每日审核和分析疫情报告情况,尤其要注意疫情的异常增加。近期,各县(市、区)卫生局要开展疫情报告质量的专项监督检查。

三、做好疫情监测和应急准备。各地要认真落实监测工作,及早发现疫情。各监测点要按省霍乱监测点工作要求开展监测。非监测点内发现疑似病人及具有一定临床或流行病学指征的急性腹泻病人,必须及时采便送检。要重视对饮食服务从业人员、学校、流动人口聚集区、建筑工地等重点地区和人员的监测和管理。要加强对海、水产品和外环境的采样检测。要加强对霍乱的疫源追踪、疫点消毒、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照霍乱防治工作预案要求做好药品、消杀物资、个人防护用品等物质贮备工作,加强贮备物资的管理,防止造成浪费。

四、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把住病从口入关,在*黄金周期间开展节日食品卫生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餐饮业和集体食堂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要及时提请相关部门进行查处,依法采取召回、查封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卫生、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检查力度,防止食源性疾病和学校群体性肠道传染病的发生。要加大对农贸市场、快餐店、小吃店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依法取缔无证经营的餐饮单位,切实防范霍乱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发生暴发流行。各县(市、区)卫生局要组织相应的检查,抓好霍乱流行季节的督查工作,促进霍乱防治各项工作的落实。

五、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各医疗机构要组织肠道门诊、急救医务人员培训霍乱等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各级疾控机构要开展专业人员的流行病调查、实验室检验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

第4篇: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关键词 传染病 疾病报告 传染病控制

自2004年起,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使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均得到了极大提高,疫情信息的分析、利用与反馈也得到了较大改善。2005~2010年将我院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近年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临床资料

疫情资料均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用Excel软件对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疫情概况:2005~2010年报告法定传染病种,共12213例。6年中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种共3089例,丙类传染病报告种共9124例。

主要报告病种构成情况:2005~2010年我院报告的法定传染病前7位依次为,手足口病6403例(52.43%),其他感染性腹泻病1627例(13.32%),菌痢1338例(10.96%),流行性腮腺炎8178例(6.690%),梅毒783例(6.41%),肝炎303例(2.48%),淋病203例(1.66%),7种传染病占总报告数的93.95%,是本地区的主要传染病防治病种。按各年发病统计,前7位法定传染病构成情况,见表1。

重点传染病分析:①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是我院法定传染病报告的主要病种,2008年5月开始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共报告6403例,占报告总数的52.43%。3年在法定传染病报告中均排在第1位。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年龄多在5岁以下,成人发病较少。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菌痢排在第2、3位,亦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②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在法定传染病报告的发病顺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第2位下降到2008年的第5位,2010年排在的第4位,在6年中占的构成比最低。6年共报告1798例,占报告总数的18.90%。发病人群以托幼儿童和学生为主,占80.53%。③性传播、血液传播疾病:以梅毒、淋病、肝炎为主的性传播、血液传播疾病6年来交替居法定传染病报告的前3~7位,分别报告为783例(6.41%)、303例(2.48%)、203例(1.66%)。梅毒在2007年已经跃居当年报告数的第3位,发病年龄以20~50岁为主,占76.58%,其次为0~8岁的胎传梅毒,占20.81%。

讨 论

本次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是本地区的首要传染病病种,这与国内外许多地区报道的结果相一致[1~2]。近年来,手足口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太地区发生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暴发或流行,引起一定数量儿童的死亡,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菌痢排在第2、3位,亦是主要传染病病种,与唐华菊报道的一致[3],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因此在肠道传染病控制的具体防治中,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强化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人群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抓好“三管一灭”,严格把好“病从口入”关,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严格肠道传染病疫点消毒处理和疫点管理;本地区肠道传染病发病重点人群为儿童,针对这一特点,制定传染病科学防治对策,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病疫,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布置落实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本研究同时显示,以流行性腮腺炎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是本地区儿童青少年高发的法定传染病。几年虽有下降趋势,为进一步有效预防和控制本地区儿童青少年法定传染病,必须进一步强化计划免疫工作,提高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切实提升接种免疫效果;大力加强学校卫生和学校及周边地区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全面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儿童青少年传染病防控知识水平,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及时启动晨检制度,加强监测,建立建全疫情报告制度,对有效控制流腮疫情也有着重要意义。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占病毒性肝炎的90.23%,提示控制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是控制乙肝。由于目前国际上仍缺乏治疗乙肝的特效手段,注射乙肝疫苗获得保护性抗体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必须在全社会人群中加强乙肝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从而提高人群对肝炎病毒的免疫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人口的大量流动,性传播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和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梅毒、淋病6年来居我院法定传染病报告的前3~7位,因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性传播疾病社会性很强,且与行为卫生有关,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策略,一方面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工作,只有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协作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性传播疾病对人民大众和社会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孙军玲,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2009,30(9):973-976.

第5篇: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关键词] 控制;手足口病;医院内传播;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 R5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172-02

手足口病是由于多种肠道内病毒引发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婴幼儿时期[1]。因为肠道内的病毒引发,临床症状以发热、手足口处发生溃疡、皮疹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还会发生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等致命性的并发症。目前,手足口病已被列入传染疾病的防治法中,并被规定为丙类传染病。导致手足口病发病的肠道病毒主要是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1型以及A组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传染性较强,极易导致爆发或者流行。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共接收诊治98例手足口病患儿,针对患儿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趋势,为了有效避免医院内手足口病的传播,本院对本组患儿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处理措施,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98例手足口病患儿,年龄1~8岁,平均3.4岁;其中,女性43例,男性55例。所有患儿均出现发热现象,口腔颊黏膜、齿龈与舌处发生散在性溃疡,疼痛明显且食欲降低。皮疹多出现于足底、手掌、、臀部,少数出现在膝、肘关节以及躯干部位,属于充血性疱疹或斑丘疹,周围产生炎性红晕,且疱内具有少量液体。部分患儿伴有精神不振、恶心、呕吐、流涕以及咳嗽等症状。

1.2 方法

1.2.1 加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培训 在全院组织参与手足口病有关知识的培训及宣传,增强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属的防控意识及防控行为[2]。对于重点部门的重点人群,如急诊科、儿科、皮肤科的医务人员,门诊导诊的护理人员,卫生保洁人员等予以专门、系统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消毒隔离等知识的培训及考核,并要求全员过关。

1.2.2 规范诊疗的流程 严格预检过程的分诊制度,将患儿集中收治,针对皮肤科门诊与初期儿科门诊全部接诊手足病患者的情况,医院领导应该立即予以协调沟通,把门诊处接诊的手足病患者统一集中于儿科门诊,设立预检分诊护理人员及分诊台、候诊区、专门诊室以及输液区。在每个诊室1次只能接待1位就诊患儿。在儿科住院部设置专门接收手足口病患儿的隔离病房,将重症患儿送到指定的医院,经过集中诊治,医院内手足口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1.2.3 制订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规范处理措施 通过分析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的特征,制订符合本院的消毒隔离制度。在诊疗环境、诊断治疗的用品、手卫生、医护人员的防护、患儿用品、床单位以及患儿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方面予以规范性消毒[3]。每次消毒的情况应该严格登记并签名,并在专人负责监督的情况下执行。

1.2.4 配备并完善手消毒隔离设施 完善门诊各部门内洗手或手消毒设施,为确保门诊医护人员每接诊1例患儿后执行卫生洗手。在每张诊桌旁设置符合原卫生部规定的对手足口病原菌的敏感手消毒的用品,增强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

1.2.5 诊疗环境及器械的消毒 根据手足口病的病原菌与传播途径的理化特性,及时调整有效的消毒方案。对患儿就诊区、候诊区以及专门的隔离病房,每天采用紫外线灯予以终端消毒,每次至少1 h,3次/d,同时装配空气消毒机采取随时动态消毒。地面每天采用氯消毒剂(1000 mg/L)拖擦3次,物体表面采用氯消毒剂(1000 mg/L)每天擦拭4次,随时随地予以清洁消毒。对于非一次性的诊疗设备应该即用即消毒,体温计用过之后,采用氯消毒液(1000 mg/L)浸泡进行消毒[4-5]。患儿用过的病床或桌椅等用品应严格使用氯消毒剂进行终末消毒以后,才可以继续使用。

1.2.6 健康教育的宣教及卫生行为管理 增强对患儿及其家属健康教育的宣传及卫生行为的管理,提升患儿及其家属的消毒隔离意识与消毒隔离行为的导诊护理人员根据发放宣传的资料与现场指导综合的方法,对就诊患儿及其家属予以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知识宣教,并指导患儿及其家属如何正确洗手、环境与物品的消毒方法,排泄物及呕吐物的正确处理方法[6]。在全部就诊患儿的病例本上面粘贴关于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的处方,同时要求患儿家属认真阅读并予以签字。协助患儿家属做好患儿在诊治过程中的有效消毒隔离管理,尽量降低对医院环境的污染。

1.2.7 增强督导,确保无菌消毒隔离制度的贯彻落实 制订关于手足口病在流行期间每项消毒操作措施的登记本,并认真做好每项记录,随时检查并有效落实。严格督查医护人员每天的手卫生及听诊器、操作物品等医疗器材消毒状况,院内医疗环境的消毒情况,确保每项消毒操作措施都能有效进行贯彻落实。

1.3 临床观察指标

在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前后,调查两组患儿对手足口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知晓率及手卫生的依从性,并记录患儿住院期间发生手足口病医院内传播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采取严格的控制及防治措施后,预防和控制知识的知晓率、手卫生的依从性均有所提高,控制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于多种肠道内病毒引发的常见传染疾病,多发于婴幼儿时期。常表现为发热现象,口腔颊黏膜、齿龈与舌处发生散在性溃疡,疼痛明显且食欲降低。手足口病在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夏秋季,少发于冬季。手足口病在流行期间,可导致托儿所或幼儿园集体感染或是家庭聚集性发病现象[7],其特点是肠道内病毒的传染性较强,隐性感染的比例较大,传播速度较快,传播途径较复杂,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大范围的流行,疫情的控制难度较大。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儿与隐性感染者都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飞沫、粪便传播,也能通过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导致感染。肠道病毒特别适合于湿热的环境中生存和传播,对于去氯胆酸盐、乙醚等不敏感[8-10]。75%的乙醇及5%的来苏均无法将病毒灭活,但是却对干燥环境和紫外线十分敏感。各种氧化剂、碘酒以及甲醛等均可以达到灭活病毒的目的。结合手足口病病原菌的理化特性及其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择取合适的消毒剂与消毒方法为保障消毒有效的关键。所以,医院在接收诊治手足口病时,防控疾病在院内传播及控制疫情已是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本院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间,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把门诊接收诊治的患儿均归入到儿科门诊,设置专门的诊室、候诊区以及输液区,安排专门的导诊护理人员,建立专门接收诊治手足口病患儿的隔离病房,予以集中诊治。研究发现,集中诊治和规范消毒管理是防控手足口病于医院内传播扩散,控制疫情的关键手段。制订消毒隔离的制度,实施针对性的合理消毒隔离处理措施,指导患儿和其家属正确洗手、环境与物品的消毒方法,排泄物及呕吐物的正确处理方法,将诊疗流程规范化,增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严格做好诊疗设备、环境、患儿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呕吐物等方面的消毒隔离管理,能够有效阻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使手足口病的流行得以控制。根据手足口病病原菌与传播途径的理化特性,消毒因子的敏感性,择取有效的消毒剂与消毒方法是确保消毒效果的重点[11]。本院选择了紫外线及有效氯消毒剂,获得了满意成效。

综上所述,通过防控知识的普及,集中诊治,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方法,制订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环境、诊治设备以及患儿用过物品的消毒隔离处理,可以有效防控医院内手足口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聂玉兰.综合医院控制手足口病医院传播的管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0):15-16.

[2] 邓莉,张艳玲.手足口病的流行与防治[J].北京医学,2010,30(6):353-355.

[3] 高国清,孙焕杰,胡宇.手足口病疫情突发时的护理应激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1):104-107.

[4] 尹雪玲,张素芬,连秀华.手足口病定点医院控制院内感染的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5(11):71-72.

[5] 李星,蔡水仙,林慧卿.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401-1402.

[6] 张爱芹,郭庆华.32例手足病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5(4):408-409.

[7] 钱丽敏.基层医院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676-7677.

[8] 周书生,孙爱秀.手足口病区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药学指南,2012,10(21):334-335.

[9] 孙璐露.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治疗效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11)24:112-113.

[10] 邓莉,张艳玲.手足口病的流行与防治[J].北京医学,2010,11(6):210-212.

第6篇: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一、成立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院长邓雪峰任组长,谢慧娥为副组长,曾跃进、龙建良、余斌、郭立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谢慧兼娥任办公室主任网络直报员由防疫专干担任。领导小组负责全镇传染病防治的协调指挥工作,研究防治对策,制订防治方案。办公室负责日常防治工作的指导、落实等工作。

    二、工作任务

    1、严防鼠疫、霍乱、手足口、禽流感及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传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病及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的发生旦有“输入”病例报告,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果断有效地就地扑灭,确保不出现二代传染病及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做好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和管理,特别做好夏、秋季节肠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痢疾)和地方疫源性疾病(钩体、乙脑、疟疾、狂犬病)等的防治,按要求认真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疹、白喉、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手足口病、流脑等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重点探索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做到旱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确保不发生暴发流行。

3、加强对甲型HN1流感、手足口病、O139型霍乱0157大肠杆菌出血性肠炎、诺如病毒性腹泻等新的传染病的监测、监管。

4、有效预防和控制灾后传染病和其它因灾害发生的疾病,及时救治,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5、抓好以艾滋病为龙头的性病防治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艾滋病管理条例》.加强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继续做好两牢人员的监测工作。

6、积极推广现代结核病控制策咯,完成各项结核病防治工作任务

7、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学习,加强疫情管理,做好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工作。

三、防治措施

1、加强队伍建设。组建传染病常年防治机动队伍,强化政治和业务素质,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负责各种传染病的诊断、应急处理,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同时做好相应的物质器械储备。

2、加大宣传力度。根据不同传染病的流行季节,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把防治知识交给群众,增加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二号”病防治知识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加强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是控制和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措施。在保证儿童“一类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0%的前提下,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搞好其它疾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大力推广甲型肝炎疫苗、乙脑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4、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开设发热门诊和观察室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特别要密切注视“非典”及人禽流感的疫情动态。

5、巩固和完善肠道门诊的建设。按“四专两有”的标准建设肠道门诊。每年的5-10月份开放,严格做到“逄泻必登,逄疑必检”。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加大增多处环境可疑食品、产品、物品、水源等的采样检测种类。

6、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及学校食堂的卫生监督管理。由卫生监督员曾跃进联合卫监明山分所重点对集体(学校)食堂、集贸市场、流动摊点、夜市及加工食品等卫生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加大监督、监测频率,切实把住“病从口入”关。

7、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配合明山头镇政府动员社会各个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自已动手整治环境和灭鼠,灭蝇,灭活动,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8、摘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力度,重点搞好狂犬病的防控,加强对各村卫生室狂犬病举露处置门诊的技术指导及时掌握暴露数量和处置情况,每月及时收集并上报暴露人群数。同时,我院和各村卫生室共同搞好狂犬病例的流调消毒和报告工作。

   9、强化与明山头镇联校的协作配合,指导全镇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建立流感、水痘、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落实晨检和缺课登记制度,一旦学校、托幼机构出现发热、咳嗽、皮疹等相关症状聚集性发病现象,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确诊疫情后指导学校做好消毒和密切接触者管理,必要时进行预防接种。

    10、做好传染病检验检测工作。按照上级有关传染病检验检测工作要求,为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各村卫生室要配合我院做好重点传染病实验室样品采集

    11、着重规范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程序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大对疫情科信息的利用,加强疫情预测预警,为我镇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和科学的依据。各村卫生室要高度重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落实各项制度,强化责任意识,确保网络直报正常运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范门诊登记、核对、传染病报告卡的填报,网络直报等工作,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确保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衔接,证疫情报告及时、科学、准确,杜绝迟报、瞒报、漏报现象发生。

四、加强督查

第7篇: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目前,手足口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刊特编发一组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问答,希望这些科普知识能让广大读者充分认识到该病可防、可控、可治,但必须早防、早控、早治,从而消除恐慌情绪并掌握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措施和方法。

什么是手足口病?

据了解,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本次流行的手足口病是EV71感染引起。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李兴旺、北京儿童医院ICV室主任钱素云等专家介绍,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并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手足口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传播方式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什么人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有不良个人卫生习惯者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哪些季节容易流行?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以前有手足口病吗?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

专家们介绍,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可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患者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可分离到肠道病毒EV71。

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感染的关键。

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第8篇: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顺义区

细菌性痢疾(菌痢)是北京市顺义区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20世界90年代以来,其发病率始终位居全区甲乙类传染病的首位[1],对全区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为探索菌痢的流行因素,掌握其流行规律,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将2005~2015年菌痢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现住址为北京市顺义区2005~2015年菌痢的发病资料,当年人口学资料来源于顺义区统计局。

1.2方法 根据菌痢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及职业不同,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流行概况 顺义区2005~2015年菌痢发病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198.75/10万;2015年发病率最低,为14.74/10万。累计报告菌痢发病835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2.08/10万。2007~2015年顺义区菌痢发病率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对数据做回归分析,得出y=344.13e-0.363x(x表示自2007年开始的年份数,y表示菌痢发病率),R2= 0.9805。预测2016年菌痢发病率为9.13/10万。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 全区25个乡镇街道中,均有病例报告。2005~2015年报告病例居前5位的地区依次是:光明街道、天竺镇、仁和镇、胜利街道、后沙峪镇,共报告病例3534例,占总例数42.28%。2015年报告病例居前5位的地区依次是:杨镇、后沙峪镇、仁和镇、光明街道、张镇,占2015年报告例数的47.30%。

2.2.2时间分布 全年各个月均有菌痢病例报告,总体呈现出明显的夏秋季节发病高峰。5月份开始发病率开始上升,5~9月为发病高峰期,报告病例数6124,占总病例数73.26%,其中8月份为最高发病月份,占总病例数的20.89%,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发病规律(图2)。

2.2.3人群分布

2.2.3.1性别分布 报告病例中男性为4854例,女性为3505例,男女比为1.38:1。男性发病率为103.76/10万,女性发病率为79.66/10万。

2.2.3.2年龄分布 菌痢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有发病,但在0~4岁组为最高,报告2526人,占总例数30.22%;其次是20~29岁组,报告1514人,占总例数18.11%(见表1)。

2.2.3.3职业分布 各个职业人群,除渔(船)民外,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散居儿童,为2457人,占29.39%,其次是学生,为1412人,占16.89%,第三位是农民,为1002人,占11.99%,第四位是工人,为923人,占11.04%。

3 讨论

细菌性痢疾仍是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从顺义区2005~2015年细菌性痢疾疫情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自2007年开始,顺义区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顺义区细菌性痢疾病例在各个乡镇街道均有报告,但报告例数多集中于流动人口的聚集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原因可能与流动人口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较差,防病意识不强有关。本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2],为5~9月,建议卫生部门在发病高峰期有针对性的在流动大力开展细菌性痢疾等传染性疾病的卫生防病宣传工作,特别是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区,例如学校、建筑工地等。

年龄方面,0~4岁和20~30岁两组人群为细菌性痢疾高发人群,职业方面,散居儿童、学生、农民和工人为高发人群,综合年龄和职业分布情况分析,一方面儿童免疫系统尚不成熟,且缺乏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主要受到看护人的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卫生习惯等影响;而青壮年发病主要集中在农民和工人,可能与该人群集体聚餐、生活条件较差、暴露感染机会较多有关[3]。

综上所述,顺义区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流行形式仍为散发,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季节和人群流行特征,提示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普及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树立群众防病意识及良好的卫生习惯[4];加强对食品加工、餐饮行业的卫生监管,不断改善卫生条件,避免出现疫情爆发;健全医疗肠道门诊,提高卫生机构肠道传染病的检查和诊疗水平。只有切实做好肠道传染病的各项预防措施,才能长期有效的控制细菌性痢疾的流行。

参考文献:

[1]朱美娟,焦丽辉,邵占涛.2006年~2012年北京市顺义区细菌性痢疾监测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疫杂志,2013,23(7):1800.

[2]隋吉林,张静,孙军玲.2009年中国细菌性痢疾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12).

第9篇: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86

本文分析了农三师2006~2007年0~7岁儿童法定传染病发病的水平,根据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全师7岁儿童2006~2007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09.9/10万,无死亡病例,而全师为134.5/10万,0~7岁儿童报告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发病率,提示防治传染病的重点放到0~7岁儿童年龄组,要加大对儿童防治力度,群居(托幼)儿童,加强儿童家长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各种疫苗接种率。

资料来源

根据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卡,收集出0~7岁儿童传染病情况分析。

结果与分析

2006~2007年农三师0~7岁儿童共计报告8种204例乙类传染病(无甲类传染病),其中肠道传染病共计上报160例,占总报告病例的78.4%,计划免疫相应传染病上报30例,占总发病数的14.7%;布病、黑热病、猩红热共发生14例,占总发病数的6.9%,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

性别职业分布:男女总发病率204/185 574(全师的总人口),男性发病130例,报告发病率128.9/10万(130/100 834),女性发病率87.3/10万(74/84 740),男女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见表1。

职业分布: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分别发病99例和105例,各占48.5%和51.5%。

民族分布:汉族共发生156例,发病率为172.0/10万(156/90 697),少数民族(主要是维吾尔族)48例,发病率为50.6/10万(48/94 867),发病率汉族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见表2。

讨 论

0~7岁儿童传染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可能与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有关,以及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不到位,健康行为形成就更谈不上了。从职业分布上看,二者无差异。无论托幼和散居儿童都要重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促使行为形成。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童发病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这与男童躁动,到处接触不洁净的地方有关,如垃圾堆处玩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