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

绿色农业循环经济精选(九篇)

绿色农业循环经济

第1篇: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化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逐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农业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物质保障。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循环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就“实践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主题,以我省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一、当前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贯彻十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将出台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通过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等具体措施,重点支持十大示范循环经济工程、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二、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为贯彻“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政策与机制,促进政府、产业、学术、科研、金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循环经济与转型升级的发展。

为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我省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经以国家和亚行执董会批准省政府转贷市县支持产业发展的国家重大项目,总投资15.6亿元,实施范围涉及我省5市26县,受益人口达184万。项目以推进产业升级、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目标,以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战略,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区域规模连片规划、标准化建设、产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指导;以支持各地发展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为实施主体,建设良种养殖、特色高效优势农业、现代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规模连片开发建设优势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支持农户与市场联结(农企加工、就地加工、产品质量改善)为内容:一是实施健康养殖、饲草过腹、粪便循环利用、建设良种养殖产业基地,投资39432.79万元,出栏猪13.7万头、牛3.7万头、羊6.9万只、鸡595.8万只,产蛋2293.2万公斤,年实现产值38816万元。二是建设特色高效干鲜果经林产业基地,投资27943.98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96043亩,盛果期预期年产出干鲜果10572.6 万公斤,花椒芽菜490.1万公斤、中药材 74.6万公斤,实现产值120511万元。三是建设温室、拱棚、旱作农业等现代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温室拱棚6000余栋、旱作农业2835亩,产出蔬菜2594.8万公斤,年实现产值19701万元。四是构建农户与市场联结体系、实施基地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建立企业十农户十基地的企农共建基地机制,扩建农企加工能力和就地加工能力,年实现加工能力3300吨;通过产地产品质量认证建设有机核桃基地、有机谷子基地,无公害肉猪基地、花椒芽菜基地、蔬菜基地、莲藕菜基地,改善基地产品质量。有效发展优势产业,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2010-2012年三年累计总投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9419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0.19%, 实现总产值179028万元,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同时,发挥循环经济产业功能的社会效应:养殖产业、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干鲜果产业等产业基地建设已列入我省转型发展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和各地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组成部分;带动了项目区畜牧养殖业、现代设施农业、特色优势农业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劳动就业30326户、就业75815人,技术培训指导基层和农户7万户、培训13万人,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0万余亩。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户实施能力,进一步提高循环农业、绿色发展观念,进一步推广项目管理先进理念。项目建设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应,被誉为“产业项目、富民项目、示范项目、窗口项目”,《山西经济日报》誉为惠及三农的“农业产业化样板”、“为百万农民打开增收之门”的示范项目。

三、积极探索农业循环型生产方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生态效应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我省以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实施载体,以支持各地发展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坚持转型发展、按照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理念,积极推广新型生态养殖模式,推广酿酒―养殖―青贮、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沼气或无害化处理、有机肥还田循环利用技术模式,推广核桃经济林 “礼品”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红枣烤房气调和热风新技术,推广温室、大田排灌、滴灌、暗灌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基地产地产品认证等循环型生产方式。通过推广循环型生产方式,养殖粪便实现了无害化、循环利用、零排放、年产有机肥还田26.56万吨,改善了环境和土壤改良,促进了酿酒企业、养殖业发展;核桃经济林新品种技术推广,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挂果,增加植被覆盖105035亩、提高植被复盖率0.27%,提高了固土防沙、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能力;红枣烤房气调和热风新技术推广,避灾减灾作用明显;节水技术推广,改善水资源利用;基地产品认证推广,改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发展环境友好发挥积极效应,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四、整合优势资源,推广产业循环发展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路径

以项目建设为平台,结合各地实际,推广种植项目集中连片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片区开发和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农户入园标准化生产经营、企业或合作组织提后服务的模式”;推广企业或合作组织牵头、统一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饲养管理的“示范小区健康养殖模式”和“联户小规模集中建设健康养殖模式”等。既发挥了政府部门资金整合、完善配套设施的优势 ,又调动了农户为实施主体、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政府部门、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了项目建设规模开发,推动了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发展,减轻了农户前期投入压力,推进项目实施进度。

五、建立和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机制、办法、制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管理机制和政策支撑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一是强化管理机制。建立了重大事项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制的项目领导组协调决定的决策机制和领导组成员部门负责项目资金配套和技术支持服务机制,财政部门负责贷款和配套资金管理、全程参与管理,项目办负责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机制和年度目标考核制度等。二是建立项目实施管理制度。按照外资项目管理要求,制定了工程、财务、验收、报账、采购、培训、监测等方面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完善和印发了《工程实施和财务管理》、《加快提款报账和资金支付进度》的意见,严格项目报账支付制度、项目进度实施计划安排。三是强化项目管理。我们坚持从工程规划选址、项目户确认、施工监管、完工验收,工程财务计划安排、提款报账、资金支付等环节,多措并举,强化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项目技术支撑和管理措施。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强化了各级项目办、项目市县的职责,从各环节明确任务、规范管理。四是严格工程质量验收、评价制度。为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大力推行“专业化设计、标准化施工、多元化管理、全程化监督”措施;建立行业专家工程验收评价制度;农户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县全面验收负全责和《完工总结报告》、省市抽查验收评价制度;各级实施项目工程检查、观摩、典型交流制度,提高项目质量。五是开展审计监督。积极配合亚行委托的审计部门完成各年度审计检查、跟踪问效,保障了项目建设管理符合有关要求、贷款转贷和资金使用安全。

六、强化能力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是以科技支撑绿色发展。广泛推广应用作物多样化、多种作物轮作、养分管理、水土保持、环保境保护、生产实用技术、建设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技术措施,推进项目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先进理念。二是以支持农户能力建设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为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结合项目建设要求,组织编著8部相关技术指导丛书和资料、印发给7万多农户(企协),开展现代农业信息、农业实用技术、环保境保护、建设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培训;开展农户实施能力培训,指导服务基层、培训13.2万人/次;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0万余亩,进一步提高了农户实施项目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七、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1.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日本发展循环农业立法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先后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等法律法规,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确定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将健全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和执行监督机制,作为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对稻田转作、油菜栽培实行补贴。美国实行“绿色补贴”,政府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自身环保行为,定期调查其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情况,检验土壤、水、空气,根据环保质量,决定是否补贴及补贴额度、减免农业所得税。西欧等国对过剩施用农药、化肥征收环境消费税。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系列配套的有效政策,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

3.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制定整体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创造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4.开发以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遵循“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合理组织农业生产;综合治理中低产地区、强化高产地区生态功能,实现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2篇: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

农业经济是我国立国的根本,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探索加快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化、现代化以及技术化发展。

 

一、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水平偏低,整体的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时,可通过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等形式,指导农民群众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从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和掌握农业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其对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以积极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过程中来,从而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

 

首先,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一要制定有利于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安排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划好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的补助方案,同时减免相应的税费,提高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二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投资,以此来保障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资金;三是金融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制定优惠的生态循环农业信贷政策,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在有效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的激励体系以及奖惩机制,要积极倡导、鼓励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加大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的投入。

 

其次,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农业部门要综合分析、研究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来有效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的使用,加强有机肥、无毒性生物肥料的引进和施用力度,进而有效降低各类农业生产污染源,同时还要注重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此外,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必须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及职能,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故此,应当建立健全引领机制,有效指导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积极引导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有效配置及重新组合城乡资源,并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全力扶持与鼓励环境友好型措施的具体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并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拓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资金的投资渠道。另外,各地政府要设置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专业机构并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工作。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力度并加以支持,有效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不断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各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形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致力于生态循环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和研发上,逐步形成投资与收益相挂钩的新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相应的基础。一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要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二是加强推广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秸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以及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生产养殖模式,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达到资源循环发展以及节约的目标。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种植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已十分成熟和丰富,因此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应在充分汲收传统农业技术之精华的基础上有效进行。但现代社会是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部分发达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已开始广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有效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化以及标准化生产,这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农业资源不断紧缺、农业环境不断恶化的现阶段,加强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农业发展支持投入力度,包括资金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3篇: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

>> 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对策 浅析我国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路径及政策建议 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有效出路 “绿色发展”理念与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循环经济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路径选择 我国零售业发展ECR的有效路径探讨 我国城商行发展模式转型的有效路径‘ 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类型分析与路径探讨 浅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中的法律权利实现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制度困境与创新路径分析 我国循环经济实现的途径研究 有效实现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论述我国果树的有效经济发展 浅谈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与路径依赖 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现状及有效路径 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数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数据中心网站http:///整理得到。

③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数据中心http:///trs/query.action?docsource=all。

参考文献:

[1]OECD.The OECD Green Growth Strategy[R].2010.

[2]曹东,赵学涛,杨威杉.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48-54.

[3]郑红霞,,黄宝荣. 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 工业技术经济,2013(2):142-152.

[4]朱婧,孙新章,刘学敏,宋敏. 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4):7-12.

[5]冯之浚,周荣. 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1-7.

[6]刘纪远,邓祥征,刘卫东,李海英,Robyn KRUK,Derek THOMPSON,Peishen WANG,Xuemei BAI. 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概念框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1-7.

[7]胡鞍钢. 绿色现代化:中国未来的选择[J]. 学术月刊,2009(10):73-78.

[8]张雅静. 绿色发展:中国第三代现代化的路径选择[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人民政府.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人民政府:2011:4.

[9]黄志斌,姚灿,王新. 绿色发展理论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辨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108-113.

[10]刘思华,方时姣. 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的两大引擎――论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两个基本形态[J]. 经济纵横,2012(7):38-43.

第4篇: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探讨,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它是从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方式的单向流动,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废物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使上一个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原材料的损失。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它是解决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把握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

国内著名循坏经济研究专家季昆森提出: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煤、节粮和减人。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己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运用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在经营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二、关注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氨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方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三、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人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农业是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生产在内。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可以从“四个方面”为主线来形成,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总结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障碍与对策,认为目前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呈现四大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产模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模式、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基塘”系统模式,江南地区的“鸭稻共生”系统模式,北方的“四位一钵”系统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猪”系统模式等,都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具体而典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四、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

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从4个子系统来着力构建: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涵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它要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要解决水量不均、水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要完善农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省地治污技术,使用新型环保建材,体现地方特色建筑风格。三是生态环保体系。要精心挑选搭配绿化树种,有效治污、分类回收利用和元害化处理垃圾等。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关键在于先行设计,也就是说要从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景观设计等5个方面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

五、健全制度和法律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并重视后,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不怀疑的。因为循坏经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不循环发展造成了严重工业污染而逼出循环经济的。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跟工业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我国的农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都有待循环经济解决。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农村,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解决“三农”问题。“十二五”期间以国家投人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人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净化”等方面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

以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国家应立即着手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董必慧.王少祥.刘意.农村循环经济初探[J]江苏农村经济2005.

[2]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第5篇: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文明辉煌成果的同时,又付出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沉重代价之后,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的结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的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三维和谐统一。而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

循环经济思想来源于人们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诞生于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宇宙飞船经济观》中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再生能力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地球就会走向毁灭。”并指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突破末端治理的思维定势,从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单向线性增长范式向依赖生态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他认为污染物是未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剩余。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是由发展引起的,必须由发展来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此后各国学者和政府机构纷纷支持,展开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大讨论,由此诞生出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见解。如丹麦学者提出的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理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理论;美国学者提出的产业生态(Industrial Ecology)理论等等。

循环经济理论倡导者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所能够认识的唯一能自我设计、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具有可持续活动的生产系统。他们所倡导的就是人类经济的发展要模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并按照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建构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系统,将清洁生产与废物利用融为一体,从而使人类的经济活动纳入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这一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使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这一理论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模式,也是我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是单一化、专门化的生产模式,即“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线性经济范式。“两高一低”(资源的高消耗、废物的高牌坊、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是其特征。在这种模式下,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其生产潜能已逼近极限。因此其唯一出路在于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子孙万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循环经济之路是升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生态转型的需要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先天条件”,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学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常规农业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去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是“资源-产品-废弃物”,而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产品”,因此,循环经济没有废弃物,故也称为“清洁生产”、“零排放”生产。因此不难看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向生态型转化,建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带动其他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

3、实施循环经济是我国突破发达国家“绿色壁垒”,发展农业对外贸易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就意味着必须在WTO的框架下进行经济贸易,必须按其游戏规则办事。但发达国家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他们以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新的贸易手段对后发国家实施打击。如我国农产品出口就受到农药、化肥残留超标问题的困扰,损失很大。特别在生物领域,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生物资源的抢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命圈地”运动。如源产于拉丁美洲,在墨西哥等国家世代种植的高含油玉米,被美国杜邦公司抢先申请专利权,并声称利用此玉米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他们允许。泰国香米被美国一教授通过基因技术进行了改良,他就要对这种香米申请专利权,泰国农业部长说这有可能使数百万泰国农民没有活路。而我国也面临这种窘境,一种产自我国的野生大豆被美国一研究机构将基因标记申请了专利,专家说:这有可能是我们“种中国豆,给美国付钱”的局面出现。因此我国的农业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尽快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无公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打通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通道。同时要加快发展生物高新技术,以保护我国农业安全。

4、循环经济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

农村的环境污染要比城市严重很多,农、兽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交织在一起,治理难度极大。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7亿多吨作物秸秆(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没有利用,每年有1000多万公顷农田地膜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村的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生活污水全部直排,使农村环境严重恶化。另外乡镇企业发展布局不合理,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忽视环境规划和治理,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因此农村现状与建设新农村总体目标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有学者推算:如果能利用全国每年生产的50%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便,30%的林业废弃物,开发约5%的(约550万公顷)的荒地种植能源植物,建设约1000个生物质能转化工厂,那么其生产能力可相当于5000万吨石油的年生产能力(即相当于一个大庆)。生物质能转化工厂就是利用生物质能转化技术进行生产的工厂,而生物质能转化技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它利用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生活垃圾等为原料,生产出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塑料、固化成形燃料及沼气发电等,可见生物质能产业的巨大潜力。因此走循环经济之路可使我国实现绿色农业之梦,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

5、形成农村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建立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传统农业的个体经营、单一劳作、单一管理的生产局面将要被产业化经营格局所取代,大量新兴农业产业将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从而极大的促进农业生产、生活格局的转变,迅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与此同时,还会带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单纯的农业耕作生产转移到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兴产业上面,从而实现从农民到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

三、新农村建设实施循环经济的路径

1、转变经济增长观念,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从决策者、管理者做起。因此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首先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加深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充分认识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政府干预,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如企业绿色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绿色GDP等,其中绿色GDP制度是其核心。它从生态经济学出发,把生态价值计算在GDP之中,传统的GDP计算忽视了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而绿色GDP是在原GDP的基础上扣除了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后的余额,是真正的经济“净”增长。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了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制度的保证,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如日本式循环经济立法较完善的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环境基本法》、《绿色消费法》等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虽然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但执行力度不够,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有些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制定。循环经济立法要结合实际制定专门的或具体的法规,把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规划、开发利用、产品消费、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纳入其中。

3、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建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对乡镇企业中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要进行整改,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同时淘汰或关闭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严禁兴建。设立基金帮助那些以废弃物或再生资源为原料的“静脉产业”兴建。

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无公害产品,建立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使化肥、农药的污染降到最低。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建立节约型社会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只有全民的主动参与才能加快实现循环经济步伐。这与他们长期坚持宣传教育有关,也与公民受教育程度有关。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全民充分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公民自动成立了许多民间组织,如德国的DSD系统对废物回收利用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日本的回收情报网站,加拿大的社区组织等,都对循环经济做出了贡献。我国农村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深远,不良积习较多,如人厕养畜、楼下养畜,楼上住人、畜禽散养、村中无公共下水道、各家各户生活污水随便排放等。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乡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学校应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教育之中,使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增加环保意识,并带动家庭和社区。

第6篇: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

绿色家园如诗如画

联合国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名录中,中国有20多个,其中一个就是姜堰市的河横村。河横位于苏中里下河地区,因水网密布、河道纵横而得名。她不像一些工业强村那样工厂、高楼林立,河横更像一个小家碧玉,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作为全省唯一的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河横的新农村建设已初具规模,按照规划,目前已初步建成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新区、生态住宅区、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循环经济科技园区等功能区域。各功能区安排合理、科学、有序,看似平常,实则大手笔,巧妙地把水乡田园风光与现代农业结合在一起。

春暖花开时节,这里鸟语花香、满目绿色。葡萄枝藤缠绕、蝶花盛开,更有小鸟啁啾,野鸡、野兔若隐若现,一片生机盎然。村里先后建成南北三纵,东西四横和环绕全村周边的干道,形成的道路交通网络直达农田和园区,贯通家家户户并与省道、AAAA级溱湖风景区、部级湿地公园相接,村民们自豪地说:“我们过着花儿般的幸福生活”。

河横的绿,是从大面积植树造林开始的,村里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在主干道两侧建设生态林带500亩,新栽各类树木20万株,灌木、草坪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0%。生活在这片绿色的海洋里,就如同进了一个天然氧吧,呼吸顺畅,精神气爽。

如今,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碧绿的河水、斑斓的花草,水乡田园风光在河横尽展无遗。小桥、流水、青砖小瓦,古色古香的民居与一幢幢崭新的楼房、花园式的庭院交相辉映,现代化新型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态经济开启致富之门

历史上的河横村是一个因地势低洼、水网交错密集而饱受洪涝灾害的苦村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勤劳朴实的河横人靠着一双手和一把大锹,实施了低洼田改造工程,整合了水网资源,使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变成了千亩优质粮田。80年代,在国家和省市环保部门的协助和指导下,河横村研究推出了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与优化模式,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农业废弃物的增值率,促进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河横村努力挖掘“河横”品牌效应,坚定不移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并依托河横核心区建成了省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江苏河横生态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建设,河横生态科技园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食品开发为主体的特色逐步凸现,初步建成了以万亩无公害优质水稻、千亩油菜、花卉、苗木、瓜果等为主体的特种种植基地;以河横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正荣特种禽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主体的特种种养殖基地;以大米、酱菜、蛋品等绿色食品为主体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及以原生态场为主体的立体种养、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试验基地。园区年综合经济效益达6亿元。

庄稼一枝花,科技来当家。河横村先后与12家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开展技术研究、组装集成、成功孵化和示范推广,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生物农药、扬州大学农学院研发的优质水稻丰产栽培技术、里下河农科所研制的生物肥料等均在特种种植区最先得到试验应用。

河横村还利用“河横”品牌和生态资源大做绿色食品文章,发展和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围绕“河横大米”、“三泰酱菜”、“如春蛋品”、绿色草鸡蛋、灰天鹅等5大系列10个绿色食品实现了区域化布局。河横大米被驻港部队和中国极地科考中心“雪龙号”指定为专用食品。绿色产品总值达1.5亿元,河横的农民为绿色食品提供原料人均收入2000多元,涌现出800多个纯收入超万元的农户。河横不仅成为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也成为全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典范?

河横致力研究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要效益的生态建设模式,创造性地在村中心地带建起了一个占地150亩的循环经济同,2004年初,投资500万元,启动了循环经济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价值目标正逐步实现。

展现生态农业旅游新画卷

近年来,河横依托“全球500佳”的生态资源优势,主攻绿色品牌、生态牌,不断拓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道路,确立了以“观光农业”、“绿色餐饮”、“健康家同”、“环保教育”为特色的旅游方向。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在农业旅游上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河横生态农业科技园内先后打造了蝴蝶兰成花基地、河横葡萄园、千亩油菜花、灰天鹅养殖基地、特禽养殖场、循环经济示范同等10多个生态景点。一个集生态农业、外向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以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经济循环为特色的新园区已初具规模。

以花为媒,河横打响生态农业旅游的品牌。2005年4月,河横村首次实现对外开放,成功举办了首届河横菜花节,向游人和社会各界集中展示了近年米的生态旅游农业建设成果,期间,8万多名游客和各界友人走进了“全球500佳”。菜花节的举办,引起了礼会的广泛关注,挖掘了潜在的礼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绿色食品产业是河横村的支柱产业,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进程中,河横人又赋予了这些绿色食品代言旅游商品的新“使命”。据了解,仪绿壳草鸡蛋一种商品,去年河横园区就售出5000万枚,河横葡萄同的葡萄去年首次挂果,总产量突破60万斤,他们计划在今年葡萄丰收的季节举办河横葡萄节,把葡萄“包装”成又一个旅游商品,以此来扩大影响,推动葡萄的产业化经营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2005年10月,河横村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农业旅游示范点。同年底,河横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跟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30多个旅行社建立了联系。从去年3月起,上海良友旅行社每周都会组织一批50多人的旅游团来河横观光游玩。而随着游客的增多,“河横牌”系列农副产品的知名度也在全国迅速扩大。

河横村与AAAA级溱湖风景区、同家级湿地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溱潼镇毗邻。利用这一优势,他们积极开发“河横生态乐园”,使生态乐园和生态农业融为一体,互为补充,让中外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了解河横的绿色食品,购买河横的绿色食品。

第7篇: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

如何把循环经济原理运用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去?根据××*同志等循环经济专家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要明确“四个入手”和“一个机遇”:即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入手;从治理污染入手,把治理污染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从生态修复入手,变单纯的恢复治理生态环境为经营生态环境;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入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产业调整方向。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循环经济原理,深刻领会循环经济的内涵,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而且要认真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建立循环经济的攻坚队伍,真正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行为原则。”把这四项原则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结合具体实际,认真地、具体地加以运用。

第一,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修建民居、村镇建设、修路、建厂等都要注意节约用地、集约用地;“节水”,在农业生产中,要注意把兴修农田水利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种”,农民种一亩小麦一般要30斤种子,而科学用种只需20斤;“节肥”,要大力推广测土施肥、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节药(含除草剂、抗生素、激素等)”,要大力发展沼气,采用沼液代替农药等科学方法减少农药使用量;“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广大农村生产和生活用电;“节油”,使用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要注意节约柴油、汽油;“节柴(节煤)”,在农村生产、生活中,要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煤技术;“节粮”,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可使畜牧养殖业提高肉料比、节约大量粮食;“减人”,即减少农民,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让其走向市场。

第二,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

第三,“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清洁能源。

第四,再思考原则的运用表现为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经营生态环境,不仅对良好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利用好,对中等的生态环境要进一步优化和开发好,对比较差、甚至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也要在治理改造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如在城镇,对臭水沟、污水塘的污水进行治理并绿化好,周边地价就会增值;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全局问题,战略问题。从实践来看,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的试点停留在村、乡镇一级已不够了,必须在一个县范围内全面推动,实行整体检测、整体规划、整体认证、整体品牌、整体销售、整体实施。

第五,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在实践中,要着力“构建四个体系”:

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涉及三大产业,即生态工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服务业,办好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服务经济搞上去。

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而决不是单一和简单的拆楼建房。诸如:水系统,要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要保护好生活饮用水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使用好“中水”。要树立“亲水性”意识,建好村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能源系统,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交通系统,要抓住国家发展农村公路的机遇,设计好村镇道路的布局网络。要把农村公路建成生态大道,做到“把路修好,把树栽好,把房子盖好,把田种好,把清洁生产抓好,把安全文明卫生搞好”;建筑系统,对新的建筑要大力推行节能省地治污技术,要发展适合农村的新型环保建材。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特色,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在生态建设方面,小城镇绿化要乔、灌、草、花、藤科学搭配,针阔叶混交,对树种结构的选择要做到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对农村垃圾和污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进行处理,逐步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在自然灾害预防方面,要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小城镇,在水库下游建设小城镇要做好防洪避灾措施等。在绿化美化方面,要纠正当前存在着绿化美化“城市热农村冷”、年年号召、每年没动的现象。首先要把农村的绿化美化工作纳入建设新农村的总体发展规划,增加必要的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农村考核的责任任务。其次,要城乡统筹,提高农村的绿化水平,彻底改变多年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的绿化局面。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调动农民义务植树、美化家园的自觉性。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第六,推动循环经济,要解决四难六出路。有关专家认为,实践证明,随着社会化的

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的4个“难以为继”,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要解决上述的“四难”必须要从以下6个方面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理念创新。树立资源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的理念,树立新的资源观,充分开发利用投资环境、地缘优势、文化环境等无形资源,“种高产田”。

——法制创新。制定法规确立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构建全市一体、运行高效的执法网络。

——政策创新。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制订城市(尤其是构建“江南生态休闲城”)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通过多种政策手段调节经济活动。要设置奖惩及落后技术强制性淘汰制度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

第8篇: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前期研究充分、基础工作扎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在42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编制起草、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五个阶段,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批准实施。二是既体现战略性又突出可操作性。《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既着眼长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长期战略,又立足当前,结合各产业、行业、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统计评价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具体的、短期可见实效的支撑措施。既针对循环经济共性问题明确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等,又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思路、模式和技术路线、实现途径。三是既提出了中长期目标又明确了近期具体指标。《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的,提出了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的中长期目标。同时,为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提出了到“十二五”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另外,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80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各方面。四是着力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在思路、内容、体例、机制上有很多创新点。比如,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再生资源水平低的“只循环不经济”以及个别“二次污染”、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地沟油”回餐桌等问题,提出了“高效利用,安全循环”的基本原则;针对十“培育生态文化”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提出鼓励开展循环文化创意活动,实施大循环战略,推进行业间、产业间、生产与生活系统、国内外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链接等措施;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行为,《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响应中央有关精神,明确提出了要推行绿色消费,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推动餐饮企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公务宴请、家庭等各方面节约粮食。此外,《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编制了一些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体现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

问:《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是如何体现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

答: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对如何推进循环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是实现循环发展的具体行动,从而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十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任务贯穿始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了提高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体目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对各行业、各领域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十还明确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把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作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的主战场,提出战略任务、明确具体目标、总结基本模式、给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等,力求把一些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树立新的资源观、消费观,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这些都是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

问: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方面,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方面,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问: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浪费现象,《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强化了有关措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首先,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摒弃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的陋习,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粮意识。其次在消费环节,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鼓励网上购物、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不消费珍稀野生动植物,提倡绿色出行,倡导生态旅游,杜绝随意丢弃垃圾。在餐饮住宿行业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特别是餐饮企业要引导顾客适度点餐,餐后打包,坚决反对食品浪费行为,在零售批发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等,向消费者推介绿色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带动绿色产品生产。另外,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积极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促进产品再利用。

问: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包括哪些内容?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是指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十”是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工程。

“百”是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选择100个左右城市(县),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示范城市(县)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千”是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选择1000家骨干企业或园区,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或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以企业自主投资为主,各级政府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能力建设、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应用。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投向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鼓励企业通过自有资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实施循环经济重大工程。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保障措施有哪些,如何确保有效实施?

第9篇: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这是我国首部部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专项规划。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前期研究充分、基础工作扎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在42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编制起草、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五个阶段,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批准实施。二是既体现战略性又突出可操作性。《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既着眼长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长期战略,又立足当前,结合各产业、行业、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统计评价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具体的、短期可见实效的支撑措施。既针对循环经济共性问题明确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等,又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思路、模式和技术路线、实现途径。三是既提出了中长期目标又明确了近期具体指标。《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的,提出了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的中长期目标。同时,为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提出了到“十二五”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另外,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80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各方面。四是着力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在思路、内容、体例、机制上有很多创新点。比如,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再生资源水平低的“只循环不经济”以及个别“二次污染”、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地沟油”回餐桌等问题,提出了“高效利用,安全循环”的基本原则;针对十八大“培育生态文化”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提出鼓励开展循环文化创意活动,实施大循环战略,推进行业间、产业间、生产与生活系统、国内外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链接等措施;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行为,《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响应中央有关精神,明确提出了要推行绿色消费,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推动餐饮企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公务宴请、家庭等各方面节约粮食。此外,《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编制了一些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体现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

    问:《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是如何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

    答: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对如何推进循环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是实现循环发展的具体行动,从而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十八大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任务贯穿始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了提高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体目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对各行业、各领域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十八大还明确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把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作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的主战场,提出战略任务、明确具体目标、总结基本模式、给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等,力求把一些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树立新的资源观、消费观,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这些都是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

    问: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方面,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方面,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问: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浪费现象,《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强化了有关措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首先,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摒弃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的陋习,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粮意识。其次在消费环节,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鼓励网上购物、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不消费珍稀野生动植物,提倡绿色出行,倡导生态旅游,杜绝随意丢弃垃圾。在餐饮住宿行业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特别是餐饮企业要引导顾客适度点餐,餐后打包,坚决反对食品浪费行为,在零售批发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等,向消费者推介绿色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带动绿色产品生产。另外,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积极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促进产品再利用。

    问: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包括哪些内容?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是指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十”是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工程。

    “百”是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选择100个左右城市(县),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示范城市(县)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千”是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选择1000家骨干企业或园区,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或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以企业自主投资为主,各级政府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能力建设、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应用。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投向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鼓励企业通过自有资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实施循环经济重大工程。